第一篇:积木垒高做中学
“做中学”科学教学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一项重大教育改革举措。它主张儿童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接受科学启蒙教育,在老师的引导下,动手实验、放开束缚,自主、积极、愉快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去,亲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全过程。儿童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记录、表达、交流等活动流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这为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了基础。
“做中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幼儿终身受用的综合能力。始终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尊重个别的原则。在学习方式上,“做中学”特别强调四个环节:提出假设;动手实验;记录实验信息;表达交流。“做中学”的教学过程重在1、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做中学”强调不仅使幼儿了解科学的成果和理解科学的过程,更要让幼儿亲历科学探索的过程,全面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在科学探究中,在参与解决问题、作计划、决策、小组讨论,以及评价的过程中,幼儿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与他们从多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并把所学的科学内容应用到新的问题解决中去。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幼儿对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有了亲身体验,而不仅仅是听到和记住有关的知识或结论。
2、发现学习为根本。“做中学”要的体现是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幼儿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找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幼儿的学习主要是独自遵循他自己特有的认识程序。科学发现学习由于最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同时在动手实践中逐渐体验并与他人交流经验,因此有的学者认为,科学发现学习能使幼儿容易获得深层学习通道的深层策略。“做中学”主张幼儿在探索中尝试错误,检验自己的观点,探索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因果关系,注重幼儿的亲历过程,注重个性化的探究活动。正是因为如此“做中学”科学教学将给幼儿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现在的《纲要》中也指出,给幼儿提供自由宽松的环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索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动手动脑进行探究……
以下为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做中学”理念设计了关于积木垒高的课题。
1、幼儿通过搭积木玩积木感受积木的不同特征。
(1)师:你在玩积木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这些积木有什么不同吗?(2)幼儿讲述自己玩耍时发现的积木的不同特点:有高有矮,有厚有薄、有长有短……
2、幼儿再次搭积木玩积木,看谁的积木垒的高(给幼儿记录纸,记录块数;给予参照物人物图形,记录垒高的高度)
(1)现在请你们来一个比赛,看谁的积木垒得高。(2)你是用几块积木来垒高的。(3)比一比谁垒得高,为什么?
3、幼儿第三次垒积木,比一比谁垒得高,再次验证积木的厚薄高矮与垒高的关系
师:愿意来跟我比试一下吗?
幼儿再次动手操作验证积木特征与垒高的关系。
评析:这是一次典型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让幼儿主动学习的教育理念。
首先,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创设了一个富有探索性的学习环境。积木对幼儿来说是既熟悉又喜欢的玩具之一。老师独具匠心让幼儿在玩中学发现玩中探索这为幼儿在探索,通过幼儿的动手操作,让他们从感知积木的不同特征到发现垒高与其的关系。整个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供了极好的物质支点。
其次,在整个活动中,教师紧紧把握材料、探索、问题这三者的双向流动,以直接的递进的提问“你能用积木垒高吗?”,“看谁垒得高”,“为什么会垒得高呢,这和积木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幼儿围绕“积木的厚薄、长短”,进行不断地探索、操作、观察、记录,并鼓励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提出自己的想法,大大满足了幼儿不断探索的欲望。
第二篇:甲积峪中学“两基”工作自查报告
甲积峪中学“两基”工作自查报告
近年来,甲积峪中学努力探索全新的育人模式,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切切实实以人为本,扎扎实实以德育人,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目前我校中级教师16人;市区教学能手8人,骨干教师10人。
根据《国家“双基”检查验收各项指标要求》,我校组织自查评估领导小组,对我校师资队伍、办学条件、教育经费、教育质量、扫盲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估自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前期主要工作
为确保“两基”迎国检活动顺利开展,我校4月初召开了“两基”迎国检工作动员会,部署我校近期工作的安排。4月19-27日由雪校长带队深入派出所、村委会、卫生所等单位查阅辖区户籍资料,5月初完成在校生信息卡及小区住户家庭信息填写。汇总出我校在校少儿信息约600余人,外省外县约20人,片外6-18周岁约1500人。铁路小区内0-50岁初步摸底有2000余户约5000余人,完成信息采集统计并录入。5月中旬完成学校图书及教学仪器、教师业务档案,教职工档案相关信息的补充整理。
二、普及程度
2008至2009学的具体情况是:有13—15周岁适龄儿少年540人,7月毕业130人,入学122人,适龄少年的入学率为100%;毕业率100%。
2009至2010学的具体情况是:有13—15周岁适龄儿少年520人,7月毕业72人,入学198人,适龄少年的入学率为100%;毕业率100%。
2010至2011学的具体情况是:有13-15周岁适龄儿童少年562人,7月毕业69人,入学179人,适龄少年的入学率为100%;毕业率100%。
三、师资水平
截止2010年9月全校共有教职工38人,其中专任教师38人,本科学历33人,专科学历5人,专任教师全部获得合格学历,学历达标率为100%。教师资格证获得率为100%,普通话、计算机应用、继续教育、业务培训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要求。自建校开始新补充教师全部达标并通过岗位培训使他们专业素质更强,教育教学理念更加超前,创新意识更浓。
四、办学条件
1.我校校园总面积为13650平方米,生均校园面积24.3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为2785平方米,生均4.96平方米,符合根据评估生均应为4.5平方米标准。
2.2004年至2009年全校教育技术装备进一步改善,图书、报刊总藏书量7400册,我校现学生总数562名,生均13.2册,根据评估标准生均20册,学校应配备图书11240册,图书达标差额3840册。
3.在实验室装配上,我校有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药品保管室、仪器保管室,仪器配备到位并按期更新;教育手段进一步提高,我校共建有1个多媒体教室,1个学生微机室,全校共
有学生微机30余台,教师办公微机2台,电教器材总金额22万元以上。在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配备上我校现有田径场1块(200米坏形),篮球场3块,无排球场。
五、教育经费
近年国家和上及主管部门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逐年增加。随着经费的逐年增加,确保了我校教育教学的有序运转,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六、教育质量
近几年,我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认真执行国家制订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全面开课,按国家规定的课时数开课,切实制止频繁考试,频繁竞赛和滥用复习资料等现象。既优化了我们的教育教学环境,同时使我校的教育质量近年来始终处于崆峒区的先进行列,近年来连续被区委、区政府授予教育质量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七、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使学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然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1.教师队伍年轻, 需要长时间的培养,以便更加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2.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3.班额评估要求中学控制在50人左右。我校班额现七至九年级均在47人左右,整体班额符合要求。
4.信息技术装备落后,应用能力有待加强。目前我校虽然拥有计算机30多台,但由于计算机换代速度快,整个硬件、配件十分落后,远远不能适应教育教学和正常的办公需求。
5.学校图书室、教室及学生阅览室、排球场、音体美、医务室等场地或器材配备缺口较大,不能满足师生需求。这些我们亟待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争取尽快解决,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信息技术教育。
总之,我校的教育工作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使得我校在普及程度、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经费、教育质量等方面,各项指标均逐步向“两基”迎国检验收标准靠近。在巩固双基成果的过程中,我们做到了强调一个中心,即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最高目标;突出了两个重点,即千方百计提高普及程度和基础教育质量;狠抓三项建设,即:学校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育环境建设;加强了四个方面的工作,即:学生德育、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科研工作,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决心继续发扬成绩,争取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为甲积峪中学美好的明天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建设人才。
甲积峪中学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日
甲积峪中学“两基”工作
自查报告
甲积峪中学
第三篇:幼儿园做中学
做中学科学 玩中学科学
——幼儿园科学教育生活化实践研究
做中学科学 玩中学科学
——幼儿园科学教育生活化实践研究
一、科学教育生活化的研究背景
理念是行动的航标。新《纲要》中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也提到,“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些思想和理念就是对幼儿园科学活动生活化要求的具体体现。
分析反思我园以往科学教育所存在的教育内容来源书本多、幼儿生成偶发内容少;组织形式上集体授课多、分组探究少等问题,教师们结合理论学习展开了头脑风暴式的研究,通过学习我们确立了幼儿园科学教育生活化的研究宗旨,那就是:立足于幼儿的实际生活与发展需要,实施以幼儿主动探索和学习为基点的科学教育的组织策略,让幼儿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科学教育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让生活既是幼儿园的科学活动的问题,又是幼儿解决科学活动的途径。从而树立了我园科学教育生活化的理念,即:做中学科学 玩中学科学。
二、科学教育生活化的探究与实践
1、内容来源生活
幼儿是科学活动的主体,所有的科学活动问题都是围绕幼儿产生,而幼儿的经验则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周围的环境。正是基于幼儿是通过直接经验来认识事物以及他们对现实世界所特有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等特点,我们的科学教育内容在选择上呈现出生活化、游戏化、趣味化。
大自然蕴涵着无穷的神奇与奥秘,同时大自然又为幼儿科学教育提供了最充分、最直观、最生动的材料。因此,我们尝试着充分利用和有目的地整合幼儿园的自然资源,为孩子们创设温馨、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们常常带幼
儿到大自然中去看、去触摸、去聆听、去观察、去探索。在幼儿最向往的大自然中,在乐此不疲的玩乐中获得了对自然世界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
2、探究融入生活
生活不仅是幼儿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也为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从而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探索动机,解决发现的科学问题,提供了实际背景和途径。
(1)日常生活——抓住偶发活动、萌发探究欲望
幼儿对身边世界的好奇与疑问无处不在发生,要使幼儿敏锐的发现并捕捉身边的科学现象,需要我们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敏锐的捕捉生成并加以科学的引导与启发。
日常游戏活动中,孩子们特别喜欢玩像“吹泡泡”、“踩影子”、“赛风车”等游戏,以往我们常常注重其趣味性,而忽视其科学性。现在,我们除了让幼儿体验这些游戏的趣味性,还引导幼儿通过与材料的互动操作去发现其中所蕴藏的奥秘。泡泡上为什么会有彩虹?影子会变吗?为什么有的风车转得快,有的风车转的慢?这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在幼儿兴致盎然的游戏中更能引发他们主动探究。
(2)区域活动——创设探究环境、关注个体发展
班级中开放的、内容丰富的科学区角更能让幼儿感受到科学的神奇与魅力。在这里要求每一个幼儿要像小科学家一样有一丝不苟地忠实于观察、记录各项实验的过程和变化的精神,有坚持不解、挑战困难的勇气和智慧,才能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实验结果,科学秘密才能被发现,从而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做
中求进步。
(3)集体活动——提升指导策略、实现领域整合
在以往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注意力放在讲解、答疑,完成教给幼儿简单的科学知识,幼儿的一切活动都在老师的严格控制中。而现在我们的科学教学活动,教师则作为一个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启发幼儿大胆操作,大胆提问。让幼儿通过与活动材料充分接触,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自己获得经验。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探索出集体科学探究活动的五步教学法:一问、二猜、三做、四记、五分享。
兴趣是幼儿学科学的动力,要想让幼儿喜欢科学活动,就得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心理具有不稳定性。单一枯燥的形式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因此我们以“早期阅读”、“艺术活动”等各领域活动为依托,利用故事、诗歌、歌曲、绘画、手工活动等形式,使幼儿在体验美感受美的同时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接受科学信息,体会科学精神。
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让幼儿感受到本领域活动的乐趣,又能充分的体验和掌握其中蕴涵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现象。(4)家园活动——捕捉教育契机,拓展探究内容
家庭教育以其“生活中教”的鲜明特点,同样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有着极大的教育优势。因为孩子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情,有些是幼儿园不能遇到的,若家长能把握时机,及时进行教育,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孩子们学起来无拘无束,自然而有趣。每到周末和孩子们一起收看中央少儿频道的《科学泡泡》栏目之后动手做做小实验,成了家长和孩子们的必修课。
教师在观看了科学泡泡中的盐水鸡蛋浮起来的试验后有向幼儿提出问题,如:“你还能用哪些方法让鸡蛋浮起来?”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同尝试,结果发现不仅盐水能让鸡蛋浮起来,糖水、果珍水、可乐、雪碧等饮料均能让鸡蛋浮起来,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发现了鸡蛋浮起来的奥秘,有了成功的体验。
三、科学教育生活化的收获与发展
1、幼儿发展
生活中的科学活动顺应了孩子好奇、好问、好玩和好动的天性,课题的开展激发了幼儿关心周围世界的情感。在这种源于兴趣与生活的积极的探索中,孩子们增长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培养了兴趣,激发了求知欲,他们不仅获得了自信、求异、尝试、发现、创造等科学素养方面的发展,而且团结协作、勇于挑战等良好社会品质也在活动得到了提高。
2、教师发展
在课题研究的引领下,教师们教育观和价值观有了极大的转变,做细心的观察者、耐心的学习者、环境的创设者、适时的点拨者,争当“研究型教师”,成为幼儿园老师的奋斗目标。在交流探讨中,逐步具备了将科学知识生活化、探究过程游戏化、研究态度情感化的能力。不断地动脑筋,想点子,设计游戏,分析幼儿行为,使园内逐步形成了积极响应、畅所欲言的研讨氛围。
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日积月累的,孩子们在一种自然、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知科学、探索科学。它实现了从科学到生活的迁移,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出发,提高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这再一次印证了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之需要而教育的理念。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科学活动真正成为沟通幼儿生活与学习的桥梁。
第四篇:杜威 做中学
试评杜威的“从做中学”
杜威是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对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也不例外。解放初期曾对杜威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批判。那时的批判多偏重于政治方面和哲学思想方面,这当是对的,但是对他的教育思想的分析评论却嫌不足,特别是具体地分析研究他的教学思想更少。
“从做中学”是杜威教学论的中心思想,现在我想就这个问题谈点个人意见。
一、“从做中学”与“知行合一”
杜威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做”的过程,也是“经验”的过程。即所谓“从做中学”和“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这就是说,只有通过“做”才能获得经验,有了经验,也就有了知识,学到了东西,比如,小孩玩火,结果烫了手,这个过程是做的过程,是取得经验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他又说仅有活动,不能构成经验,如果不把活动与因此承受的结果彼此有意识地联系起来,由动作而生的变化便没有意义。假如把二者有意识地联系起来,那么由动作而生的变化就有了意义。因此,也就有所学习。杜威把行知统一起来。他又说:“盲”目的任性的行动„„毫不用心,由一事赶到别一事,有了这种情况,所做的事都是白做,不能因此获得什么经验。这种行为不能逐渐构成有真意义的经验。”因此,也就无所学,在此杜威又把目的与方法联系起来,理论(思维)与实际联系起来了。他这个主张,开始是针对传统的教学而言的。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教条,没有通过做,也没获得结果,所以这种学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他认为这是“心与身”分离的二元论在教学上所产生的恶果。杜威这个观点分析涉及两个问题:一是知识为源于行,知行不能分;二是知识与经验的获得来自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意识的联系。根据这样分析,我认为杜威讲的“从做中学”是符合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的,即知识经验是从做(实践)中获得的。为了证实我的看法,我想就杜威自己的说话明“从做中学”所获得的经验不只是感性的,其中也包括理性的成分。
以往批判杜威的人多认为“从做中学”所获得的经验只是感性的认识,这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感性的知觉而没有理性的抽象思维。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不错,杜威有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一面,如说:“一两经验胜过一吨理论”,他这样说是因为他认为“在经验中理论才有亲切的与可以证实的意义”。但是他又说“最简单的经验都能发生一定的理论”“经验不加以思考是不可能的事。有意义的经验都是含有思考的某种要求。”这些话说明他的“经验”中包括理性成分。他想通过“做”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不然他为什么说:“仅有活动,不能构成经验”而必须与因此承受的结果彼此联系起来呢?为什么说“盲目的与任性的冲动,毫不用心„„所做的事都是白做,不能因此获得什么经验呢?”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从做中学”的过程只是个感性认识过程。
但是把“从做中学”用于教学过程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是不妥当的。在理论上把报导一般代替了特殊。按教学过程是人类认识过程的特定形式。它虽然是遵循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一般规律,但是也有其特殊性。教学过程是学生在学校内,在教师的主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人类文化成果的过程,也即主要学习前人已经总结概括的间接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实际上没有必要,有时也不可能都亲身加以经验,更不允许“尝试错误”,所以用“从做中学”的方式进行学习是不妥当的。实践已证明了这点。当然我们的教学过程并不是脱离感知和实践的。
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中小学中曾风行一时的原因就是它能反对当时的旧传统教学思想和实践:只重知不重行,脱离学生和社会实际,满堂灌等,从而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起了改革和创新的作用,这是应当肯定的,就是他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感性认识和“做”的思想现在仍有现实意义。
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材体系
在“从做中学”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学什么?杜威主张学习适合儿童生长发展特点的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于是他想拟定一套以社会性的作业为中心的课程和教材。他的理论根据是“儿童为中心”,“社会为中心”,“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但他并不重视儿童未来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系统科学知识。在他看来有了适应环境的能力,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就不成问题了。
在此,有三个问题需要研究:
1、在正轨学校的学生究竟应该学习什么知识;
2、这种知识是解决某些问题的综合性知识呢,还是分科性的系统科学知识;
3、哪种知识对将来解决问题和深造有利。
第一个问题,杜威主张儿童学习适合他身心发展的、有兴趣的、以及他的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这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对的。但是只有这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他还要学习未来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识。这两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才能既对儿童本身发展有利,同时也对国家社会培养青年一代成为什么样的人有利。学校不可能成为社会的缩影,儿童也不可能象生物一样的自由生长发展(就是生物也不可能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所以他这样想法和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观的,脱离实际的。杜威在《芝加哥实验的理论》(1936)一书中回忆总结芝加哥实验这校的工作时,不得不承认:要在儿童当前的直接经验中寻找一些东西来解决教材这个问题,“是非常困难,我们并没有解决好,问题到现在还没有解决,而且永远不可能彻底解决。”
第二个问题与第三个问题是密切联系着的。杜威没有建立一个以儿童生长发展和兴趣为中心的课程教材体系,他自己也承认了这点。关键在儿童的生长发展、兴趣、社会生活都随时在不断变化,所以无法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课程教材体系。但是他这种想法和做法对反对旧的脱离儿童的生长发展、兴趣及社会实际的传统课程教材体系却是一个冲击。
旧的传统课程教材体系是按人类关于社会和自然方面的科学知识来分科设置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是系统的,但却是孤立的。所以在解决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问题上,用起来有困难,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杜威主张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组织课程和教材,对克服上述传统课程教材的体系的缺点上很有帮助,也是一种革新。但是他没有考虑到这样做的结果,儿童只能学到片断的,支离破碎的知识,而这样的知识对解决春他有关问题就有困难,特别是将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就更困难,就更不能全面和深入。而系统的科学体系的知识恰恰是深入全面研究解决问题的基础。杜威的错误在只看到旧传统课程学科体系的缺点,而没有看到它的优点。所以二者应该结合起来,即一方面使各科的“科学体系”变成“学科体系”(即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实际的需要),另方面,各科内容间要有机的互相渗透,以利综合利用,解决实际问题。
由此可见,在杜威的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教材体系设计思想中也有一些合理因素可以批判吸取。
三、课堂与作业活动室
杜威认为儿童的身体发展是与活动分不开的。如他说:“我们可以确知婴儿的主要兴趣。他最基本与最重要的问题是支配自己的身体而得到舒服,并能够有效地适应于自然和社会的环境”,“因为支力的基本训练”,“这证明支配身体能力的发展,不仅是属于身体的,而且是理知的成就。”人类的物质的与精神的文化的创造与获得都是与人类的各种创造活动分不开的。心理学实验也证明,自觉对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如记单字,口诵、眼看、耳听、手写同时并举比只默默背诵要快得多,并且容易巩固。学习任何事物也是一样。自己亲身做一做,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比不做要好得多。杜威主张打破呆板的课堂学习的框框,采取作业活动室学习的办法,使儿童在各种活动室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对适应儿童的特点:兴趣、受好以及个性差异,特别是反对形式主义的课堂教学起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不适于把系统的科学知识同时有效地传授给大量儿童。又因为这样教学组织过于分散,统一指导不便,在纪律上也难控制,因此影响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是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班集体传授科学知识和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自人这个组织形式形成后,逐步地又发展了多种类型的课如:讲授课、讨论课、作业课、实习课等等。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它是有效的。当然它也有缺点,如形式较划一,不能适应儿童个性的发展。但是它能保证为儿童打好基础知识。迄今它还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杜威说这种形式妨碍儿童活动,也就是妨碍儿童在做中学。我们不赞成儿童在做中学,但是我们并不反对儿童亲身实践。我们可以利用各种类型的课以及变化课的结构来创造条件,让儿童实践,学以致用。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去做他所感兴趣的或特长的事。这样他就能在系统的科学知识基础上发展其爱好和才能。
我们不赞成杜威以作业活动室代替课堂教学,但是从改革课堂教学的流弊以及让儿童手脑并用的思想还是可取的。
四、教师的主导作有
在“从做中学”中教师处于什么地位,一般论者认为是处于“观察、辅导、监督的地位”。意思是说教师处于次要的地位。有人更认为这种做法是取消教师的作用,因为杜威的“从做中学”,是以“儿童为中心的”。等等。所有这些我认为都是从现象上看问题,或是从主观片面的看问题,因为杜威本人就不承认这点。他在《思维与教学》一书中写道:“教师在旧式教学里是独裁之王,在新式教学里是无用之物。但在事实上,他应该是一个社会集团(儿童与青年的学问的集团)的领导者。他的领导,不以地位,而以他的渊渊博知识和成熟的经验。若说儿童享有自由以后,教师便应逊位而退处无权,那是愚笨的话。”他又说:“为了减轻教师的责任,有些学校里,不让教师决定儿童的工作,或安排适当的情境,以为这是独断的强制。„„不由教师的工作,或安排适当的情境,以为这是独断的强制。„„不由教师决定,而由儿童决定,等于让偶然的事情,偶然的接触来决定„„你不让教师来决定,不过以儿童的偶然的接触,代替了教师的计划而已。教师有权为教师,正是因为他最懂得儿童的需要和可能,从而能够计划他们的工作。”
从上述杜威的言论中可以看出他不是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相反,他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当然他这种主导作用,不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上,而是在专业室活动中,他改变了教师主导作用的方式,我们不能只从形式上看问题,认为他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就认为他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样,也不能认为他以儿童为中心,就推论他把教师放在次要的地位。
正因为他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地位,因此他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
首先,教师必须有渊博而熟练的知识和技巧,如此在教课时才能有条件去观察分析儿童在学习中的心知活动。他要教师注意学生的口语表达,体态表现等等以便判断儿童观察和理解的程度。
其次,教师要有专业训练。教师是儿童心知的研究者,他不但要有渊博的熟练的知识,而且要有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巧。这样就能有效的给儿童以正确的指导。
第三,教师必须充分备课。他批评在旧传统教学中有些教师“他不是无目的地进行教学,便是受教科书的拘束。”他要求教师在教课前要认真考虑学生有什么旧经验可以利用,如何使新旧教材联系起来,如何引起动机,如何应用教材,“教材怎样能够个别化,使它具有显著的特质,而又同时适应他们的特殊的需要”等等。
杜威这些观点是可取的,并且有现实意义。但是由于杜威采取了“从做中学”的方式,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难度就比较大,在一定意义上讲,有降低教师主导作用的可能。
结束语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思想和实践,从政治上讲,它是为资产阶级培养接班人服务的;从哲学上讲,它是建立在实用主义思想基础之上的;从教育上讲,它是实用教育思想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曾给我国教育思想和实践带来不好的影响。尽管如此,这一教学思想和实践在反对旧的传统教学思想和实践方面起过积极作用。这是应该肯定的,特别是其中有些合理因素是值得批判地吸取的。(在此就不重复以前的分析了)这些合理因素之所以值得批判地吸取是因为它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为什么一个资产阶级哲学家、教育家他能提出来有合理因素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呢?关键就在他从事多年的教育实践。他看到旧教学思想和方法的缺点,他要克服这些缺点,于是通过实践他才创立了“从做中学”的教学思想体系。这个体系中的合理因素与他的资产阶级立场世界观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的产生是他教育实践的结果。
我们评论历史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是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而不是评论而评论。要做到正确地评论,就要根据一定原则,不能随心所欲,否则就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达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目的。根据以上的评论,我在这个问题上有以下体会:
一、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统帅,把历史人物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全面地进行分析,既要看到他的思想和实践对当时起什么样的作用,又要看到它对以后有什么样的影响。
二、对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既要从政治上、哲学上予以剖析,同时也要从教育思想及春实践本身上加以剖析。不能以前者代替后者,从而抹杀了教育思想和实践中的合理因素,即符合教育规律性的东西。否则,我们对古代的、外国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和实践中的精华就无法吸取了。
三、要全面地分析教育家的思想,不能取其一部分加以分析。这样分析的结果就要发生错误。因为有些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中有互相矛盾的地方,这是他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与他的教育实践有些地方发生矛盾的反映,有时也有推理上的矛盾,如杜威的教育思想中就发生过这种情况。假如我们只看到其一而不见其二就要顾此丢彼,产生评论的片面性。
四、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意见分析问题,各取所需;更不能随“风”倒,忽左忽右,不是肯定就是否定。
五、总之,要落实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上。
第五篇:高溪中学2014
高溪中学2014.3高效课堂汇报材料 2014年3月我校在开展高效课堂教学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学校继续贯彻并执行教研室关于开展高效课堂教学的工作精神和要求。学校领导在教师例会上多次强调高效课堂教学必须一如既往开展下去,不能退缩,只能做好,并要求在去年开展高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把今年的高效课堂教学工作搞好,要努力把全校的教学成绩提高上去,跻身西路片教学成绩前列。要向高效课堂要教学质量,要教学成绩。
二、学校教导处对高效课堂教学工作的具体开展作了详细部署。明确要求教师要采用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去进行教学。不能再采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要高效,教法要创新。要求教师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课堂效率,要采用多管齐下的思路解决在高效课堂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三、学校要求教师总结去年高效课堂教学工作经验,写一篇关于高效课堂教学方面的论文。
四、组织教师在本学期继续进行高效课堂的公开课教学,借以推动我校高效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
高溪中学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