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数字的故乡古印度教案

时间:2019-05-15 01:15: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阿拉伯数字的故乡古印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阿拉伯数字的故乡古印度教案》。

第一篇:阿拉伯数字的故乡古印度教案

阿拉伯数字的故乡——古印度(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指出印度河、恒河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2.知道古印度是佛教的诞生地。知道阿拉伯数字以及神猴和哪吒的形象都与古印度有关,体会古印度文明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3.知道印度是我国的邻国,收集有关中印交往的资料。

教学准备

学生:

1.收集佛教产生和创立的相关资料。2.收集泰姬陵的资料。3.收集中印交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地图,认识佛教

1. 师(出示课件:西游记主题曲的歌词):这首歌,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吧。《西游记》是我国四大文学名著之一,被翻译介绍到很多国家。可你知道,歌词中和书中所说的西天是哪里吗?今天,我们将继续发现之旅,去传说中的西天——古印度看一看。(板书:古印度)

2.师:你了解印度吗?(出示课件:阿拉伯数字的故乡——古印度)(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印度资料)

3. 师:(出示课件:古印度地图和相关文字)古印度是我国的邻居,我国古代又称它为“天竺”。作为文明古国,中印交往历史绵长,从《史记》到《清史》,大量史料证明了中印交往的历史渊源。古印度文明也是傍着河水繁荣的,其文明先后出现在印度河、恒河流域。

4.师:谁能在古印度地图上指出印度河和恒河?(学生上台指认)5. 师:大家都熟悉《西游记》里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历史上,还真有唐玄奘西天取经的事呢。可为什么偏偏去西天呢?因为古印度是佛教的诞生地,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佛教呢。6.学生交流。

7.(出示相应课件)师小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印度又是佛教的诞生地,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唐僧为求得佛教真经,才历经磨难去那里取经。(板书:佛教的诞生地)

二、走进古印度,了解古文明

1.师:《西游记》里,最有个性的人物就要算是孙悟空了。可你知道,孙悟空的形象来自于印度史诗吗?哪吒的形象也来自古印度,请大家打开书,看P74。(出示课件:美猴王和哪吒的传说)

2.学生交流回答。

3.师补充并小结:印度猴王哈努曼和孙悟空还真是亲戚呢,哪吒的原型也来自佛教人物。其实,古印度对我国的影响还不止这些。佛教使用梵语,梵语的词汇至今仍在我们的生活中使用:如世界、烦恼、报应、皆大欢喜、顺水推舟等。我国很多地名区名路名也有佛教的痕迹:比如珞珈山、普陀山,上海的静安区,法华镇路等等。所有这些说明,古印度文明影响了中国。

4.师:(出示课件:阿拉伯数字的故乡)印度文化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为了在农业生产中管理帐务,他们开始创造了特有的计数方式。后来,这种科学的计数方式被传到了阿拉伯,又由喜欢经商的阿拉伯人传到了世界各地,但阿拉伯数字的真正故乡应该是古印度。(板书课题:阿拉伯数字的故乡——古印度)

三、拓展学习,激发探究兴趣

1. 师:在前面的两课中,我们学到了七大奇迹中的空中花园和金字塔。在世界新七大奇迹中,印度的泰姬陵,被保存得相当完好,让我们走近泰姬陵。

2. 师:(出示课件:泰姬陵)3.学生交流有关“泰姬陵”的资料。

四、全课总结

师:古印度是我国的邻国,佛教的诞生地,阿拉伯数字的故乡。古印度文明对我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二篇:古印度教学设计

古印度教学设计

设计者:张巧勇 教学目标

1.公元前2500年印度出现奴隶制小国;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2.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它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佛教的教义因为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某种需要,受到统治者特别是刹帝利的保护。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教法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展示印度河流域的地图,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并说明这里同时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诞生地。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在亚洲次大陆。包括现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它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这里有两条河流,西部的是印度河,东面的是恒河。印度的名字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他为天竺。

一、古代印度

1.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和雅利安人的征服

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

请问: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印度的等级制度同学们请看课本的表格回答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并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小字部分)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学生答略)

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二、佛教的诞生及传播

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同学们看课本,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概括一下佛教的教义,想想为什么佛教能广泛传播?国王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该如何评价佛教呢?(答略)让同学们看地图掌握佛教向外传播(南传和北传路线)

三、课堂小结: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后来在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半岛除南端外一度统一。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四、布置作业:作业本必做:1-6题

板书设计

印度:

种姓制度:婆罗们、刹帝利、吠首、首陀罗

佛教:前6世纪

乔达摩.悉达多

众生平等

教学反思:通过对印度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它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佛教的教义因为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某种需要,受到统治者特别是刹帝利的保护。

第三篇:古印度婚姻制度分析

古印度婚姻制度分析

(法学院

法学

王彬

0912969)

摘要:作为一部法论,《摩奴法典》的规定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范性,通过对其第三编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古印度的婚姻制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关键字:古印度;婚姻;摩奴法典

作为一个宗教制度森严的国家,古印度的婚姻方式严格遵守着一些基本的婆罗门教的教义,而这些教义则集中记录在数部吠陀之中,而作为印度法制史上第一步较为系统的法律典籍的《摩奴法典》则在其第三编以286颂的篇幅较为完整的记载了古印度的婚姻缔结条件、婚姻缔结程序以及夫妻双方的权利义务。作为一部法论,《摩奴法典》的规定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范性,通过对其第三编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古印度的婚姻制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一、古印度的结婚方式

古印度时期的婚姻被认为是神意的结合。《摩奴法典》列举了八种婚姻方式,即梵式、天神式、仙人式、生主式、阿修罗式、乾达婆式、罗刹式和毕舍遮式。前四种方式最合于神意,不符条件也不要彩礼,只适用于婆罗门;阿修罗式类似于买卖婚,适用于吠舍和首陀罗;乾达婆式相当于合意婚,罗刹式相当于抢婚,皆适用于刹帝利;毕舍遮式相当于强奸,为神所禁止。①《摩奴法典》第三编第20颂“现在你们可以扼要学习四种种姓间通行的八种婚姻方式;其中有些是好的,其他一些则无论今世和来世都是不好的”②。作为古印度法“灵魂”的“种姓制度”幻化为等级的婚姻缔结方式。从《法典》的规定看来,对男方最有利的婚姻方式专属于婆罗门阶层所有,而次一等合意婚则专属于刹帝利阶层所有,而作为社会最低阶层的吠舍和首陀罗阶层则只能享有买卖婚的缔结婚姻方式。

二、古印度的缔婚条件

首先是婚龄问题。《法典》第三编第1颂“规定学生在教师家里学习三种吠陀,应持续三十六年,获此时间之半,或四分之一,或最后直至把它充分了解时为止③。”在卷九第88条中“姑娘虽未达到八岁的年龄,父亲应该按照法律将他嫁给相貌宜人,同种姓出身的卓越青年,”④这里显示了女子的最低婚龄为八岁。“三十岁的男人应该娶他喜爱的十二岁的女子,二十四岁的男子要娶八岁的,如宁愿结束学生期,以便家长义务不被推迟的人,可迅即结婚”⑤,由此可见《法典》对于男子的适婚年龄一般没有严格规定,而对女子规定为八岁。从男子与女子的年龄比例来看,一般情况是男子大女子三倍⑥。但是由于男子如愿结束学生期,则可以提前结婚,因而男子的婚龄也很难有一个准确的标准。

其实是缔结婚姻的男女双方的身份条件。如上所述,“种姓制度”作为《法典》的“灵魂”贯穿于法典的全部,其对男女双方的身份条件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法典》第三编第3颂“学习期满的再生族,得教师同意,按照规定沐浴洁身后,可娶一个同种姓具有吉相得妻子”⑦。《法典》第三编第12颂规定“再生族初次结婚要娶同种姓的女子;但如愿再娶,要依种姓的自然顺序优先择配”⑧。由此可得知以下几点:首先,男子的首婚要严格以同种姓女子为婚姻对象,《法典》第三编第14颂“婆罗门或刹帝利虽处困境,但以奴隶种姓为正妻,是古来任何史书所不曾记载过的。”在此条文中似乎将吠舍和首陀罗两个种姓均规定为奴隶种姓,与《法典》第一编第2颂的注疏有所矛盾,但从中仍可得知男子的正妻必须是同种姓的女子;其次,不限制“一夫多妻”的情况,婆罗门男子可以依种姓顺序娶四个妻子,刹帝利可以在同种姓和吠舍、首陀罗中娶三个妻子,吠舍可娶同种姓和首陀罗两个妻子,而首陀

罗男子只能以一个首陀罗女子为妻⑨;再次,关于旃陀罗阶层的婚姻问题。《法典》第三编第15颂“糊涂到娶最后一个种姓的女子为妻的再生族,很快就使家庭和子孙堕落到首陀罗境地。”⑩本条文中关于“最后一个种姓”所指向的对象的理解应着重加以说明,如果该种姓指的是首陀罗阶层,则该条文则与第三编第13颂的规定有所矛盾,因而将其理解为旃陀罗阶层较为恰当。但是现在国内的流行观点为“他们被排除在种姓之外⑾”,这种认识似乎有失偏颇。该条表明只有非再生族,即首陀罗阶层以及旃陀罗阶层才能与其通婚;最后为关于“逆婚”的问题,高种姓男子与低种姓女子之间的婚姻为“顺婚”,低种姓男子与高种姓女子之间的婚姻为“逆婚”,法律严格禁止“逆婚”。“逆婚”结合所生子女成为“贱民”,顺婚型和逆婚型所产生的后代都是低下和不洁的,顺婚所产生的子女只被认为是低贱的,而婆罗门女子与低种姓男子所生的儿子被排除在敬祖先的范围之外,即这些后代是不平等的⑿。

三、古印度家庭中妇女的权利

古代社会从总体上来说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女性的地位在不同的国家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在古代埃及、斯巴达妇女往往享有较多的权利,这种权利往往体现在相对独立的财产权以及较高的家庭地位方面。古代印度亦无例外,其总体上男子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但女子仍享有一定的法定权利,至少是形式上的权利。《法经》第三编第52颂“亲族们利令智昏,占有妇女的财产、车辆、衣服时,这些坏人要堕入地狱。⒀”第58颂“未给予家中妇女以应有的尊敬,而被她们所诅咒的家庭,有如为魔术祭所消灭一样,全部毁灭。⒁”第59颂“因而欲得财富者,应尊敬其家庭中的妇女,每逢佳节和大祭,要给予她们装饰品,衣服和精致的食品。⒂”由此可见,妇女的所有权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法定保障基础。

四、寡妇再嫁、婚姻程序问题

关于寡妇再嫁的问题,普遍认为经历了一个由相对宽容到禁止的过程。在早期的吠陀时期寡妇可以相对自由再嫁,至婆罗门教时期教义开始明示并且暗示不允许寡妇再嫁。《法典》规定“在关于婚姻的圣典原文中,从未谈到这样一种委任,婚姻法中也没有提到过寡妇可以再婚。⒃”。这样也就剥夺了寡妇再婚的权利,使得婚姻中的“大男子主义”倾向日益严重。

关于婚姻程序,《法典》主要在第三编第43颂至第48颂之间集中规定,此外还有在此之前的提亲以及赠送彩礼的部分。婚姻仪式中渗透着宗教成分,咒语是婚姻缔结不可或缺的方式。至于具体的婚姻过程,则主要渗透在本文第一部分之中。

由于本文的篇幅所限,对于离婚程序、继承程序以及子女监护权问题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①《外国法制史》第四版第35页

曾宪义、王利明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②《摩奴法典》第三编第20颂

迭朗善 译

商务出版社1996年版 ③《摩奴法典》第三编第1颂

迭朗善 译

商务出版社1996年版 ④、⑤《摩奴法典》卷九第88条

版本不详

⑥《试析摩奴法典中的婚姻制度》

高山波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三期(总第59期)

⑦《摩奴法典》第三编第3颂

迭朗善 译

商务出版社1996年版 ⑧《摩奴法典》第三编第12颂

迭朗善 译

商务出版社1996年版

⑨外国法制史》第四版第35页

曾宪义、王利明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⑩《摩奴法典》第三编第15颂

迭朗善 译

商务出版社1996年版

⑾《外国法制史》第四版第35页

曾宪义、王利明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⑿《从 摩奴法典 婚姻家庭法看印度的法文化》 柳岳武

《聊城大学学报》

2005年第2

⒀《摩奴法典》第三编第52颂

迭朗善 译

商务出版社1996年版 ⒁《摩奴法典》第三编第58颂

迭朗善 译

商务出版社1996年版 ⒂《摩奴法典》第三编第59颂

迭朗善 译

商务出版社1996年版

⒃《试析摩奴法典中的婚姻制度》

高山波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三期(总第59期)

第四篇:阿拉伯数字的来历

阿拉伯数字的来历

通常,我们把1、2、3、4„„

9、0称为“阿拉伯数字”.其实,这些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创造的,它们最早产生于古代的印度.可是人们为什么又把它们称为“阿拉伯数字”呢?

据传早在公元七世纪时,阿拉伯人渐渐地征服了周围的其他民族,建立起一个东起印度,西到非洲北部及西班牙的萨拉森大帝国.到后来,这个大帝国又分裂成为东、西两个国家.由于两个国家的历代君主都注重文化艺术,所以两国的都城非常繁荣昌盛,其中东都巴格达更胜一筹.这样,西来的希腊文化,东来的印度文化,都汇集于此.阿拉伯人将两种文化理解并消化,形成了新的阿拉伯文化.

大约在公元750年左右,有一位印度的天文学家拜访了巴格达王宫,把他随身带来的印度制作的天文表献给了当时的国王.印度数字1、2、3、4„„以及印度式的计算方法,也就在这个时候介绍给了阿拉伯人.因为印度数字和计算方法简单而又方便,所以很快就被阿拉伯人所接受了,并且逐渐地传播到欧洲各个国家.

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印度创造的数字就被称为“阿拉伯数字”了.到后来,人们虽然弄清了“阿拉伯数字”的来龙去脉,但由于大家早已习惯了“阿拉伯数字”这一叫法,所以也就沿用下来了.

第五篇: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姓名:孔明熙

学号:201000011006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10级历史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摘要:种姓制度,是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印度的一种复杂的等级制度的泛称。玄奘又称它为族姓制度,西方称为喀斯特制度。①种姓制度的产生有它特定的历史社会根源,同时,种姓制度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自身的调整,但是最终还是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障碍,尽管如此,种姓制度,还是给印度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古印度 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最早要追溯到早期吠陀时代,种姓制度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种姓制度形成以后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行自身的调整。种姓制度在古印度社会,在一定的时间内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消极作用越加明显。总而言之,种姓制度对于整个印度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种姓制度的形成

种姓制度的正式形成是在后期吠陀时代,但是在早期吠陀时代的末页就出现了社会等级的划分。早期社会等级划分是由于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征服当地的土著居民。而雅利安人则以征服者自居,根据肤色将居民分为两个瓦尔那:“雅利安瓦尔那”,“达萨瓦尔纳”。雅利安意思是“高贵”、“富有”,雅利安人则以高贵者自居,瓦尔那本意是颜色的,而由于后来种姓制度的发展,社会的分化,瓦尔那也慢慢的失去了颜色的意思。而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称为瓦尔那制度,即社会等级制度。

最初只有“雅利安”和“达萨”两个等级,在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瓦尔那又派生出三个等级集团,分别:即婆罗门(僧侣阶级)、刹帝利(武士阶级)、吠舍(平民)。而当地的土著居民则称为首陀罗,它的前身是达萨瓦尔那,但是与达萨瓦尔那也有不同之处。他们不在雅利安公社以内,首陀罗大部分也不是雅利安人,由于没有公社成员的身份,也就不具有第二次生命(宗教生命)。从开始的雅利安人与当地土著居民一分为二,到雅利安人内部中将平民与氏族贵族一分为二,贵族阶层又将军事贵族与祭祀贵族一分为二,这样就形成了四个等级集团,初步具有了瓦尔那制度的雏形。② ①① 《世界古代史 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版 主编 吴于廑 齐世荣 95页

到后期吠陀时代,形成了四瓦尔那制度,他们的地位不同,同时他们享受的权利和要承担的义务也是有明确的区分的。第一个瓦尔那是婆罗门,他们主要掌管祭祀,他们具有超自然力,可以和神交流。同时婆罗门的教义也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解释,当然只是一种欺骗性的解释,在维护王权的统治。第二个瓦尔那刹帝利,国王一般是刹帝利,刹帝利是掌握着军事和政治权利。第三个是吠舍主要从事农业、商业和牧业没有政治特权,但是也是雅利安人,属于“再生族”第四个瓦尔那是首陀罗,他与前三个等级最大的不同是,他们是属于“非再生族”是社会最低下的,同时也饱受以上三个等级的欺压。

种姓制度形成的原因

种姓制度正式形成虽然是在后期吠陀时代,但是种姓制度的形成是有很深刻的历史根源的。后期吠陀时代是印度从世系部落向国家转化的时期,同时也是也是古印度宗教婆罗门教的发展时期,而婆罗门教的社会实践就是种姓制度,同时种姓制度也维护了婆罗门教在国家和社会的地位。③笔者认为种姓制度的形成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后期吠陀时代,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财富增加,这就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而这种分化,不仅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分化,同时也带来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社会等级分化明显,等级的特权往往掌握在社会上层手中,使得社会等级,流动性差,各等级基本固定在原有的社会等级上。

在吠陀雅利安内部刹帝利和吠舍的分化和对立构成了瓦尔那制度的核心。而这个分化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部落成员是不会那么轻易的就放弃平等权利的。难免与即将成为统治阶级的集团抗争。而在瓦尔那制度中,最高的阶层却是婆罗门,他们掌握着与神交流的祭祀活动,被认为具有超自然能力。对于王权,他们从世俗王权那里得到大量的财富,而他们要做的是位王写赞歌,辅助王权。

种姓制度的特点

瓦尔那等级制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各阶级的人口不得流动,各阶级间不得通婚。界限严格,不得逾越,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瓦尔那地位高的男子取地位比他低的女子为妻是允许的,而地位低的男子娶比自己瓦尔那地位高的女子则是绝对不允许的。④各种姓有不同的职业,人职业是世袭的,这就固定了社会等级,各阶级的人不能随意的流动。

而到了列国时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个种姓的人都有贫富分化的现象。有的婆罗 ③④ 古代国家的等级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施治生、徐建新主编

《世界现代史 古代史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主编 吴于廑 齐世荣 96页 门和刹帝利去从事农业或者商业,而有的吠舍则通过经商或者放高利贷,成了有钱有社会地位的人。但是首陀罗只有一小部分人通过经商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是大部分的首陀罗都是生活的十分艰辛。但是,在种姓制度中,是不以其拥有的财产多少而变化的,即使是贫困的婆罗门也是属于最高等级的,即使是富裕的首陀罗仍然是低下的。显然,种姓制度,到了列国时代已经成为了奴隶制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阻碍。

种姓制度的影响

印度种姓制度是历史上最完善、最持久的社会等级制度。在古印度的社会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后来的印度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种姓制度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进行调整,其目的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种姓制度从产生后,便与宗教、法律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统治者的重要工具。种姓制度与婆罗门教联系在一起,在维护王权的同时,也发展了婆罗门教。⑤而种姓制度也与印度法相联,成为印度法的依据,使古代印度法完全成为种姓的法律,成为对各种姓间不同权利义务的具体规定。这种法律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而印度种姓制度的独特性,说明它必然产生于一个独特的历史环境。它是吠陀社会向国家过渡的产物,是从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向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转变的产物。种姓制度从它产生开始有它的积极作用,即稳定了社会各阶级,但是在随着社会发展的同时,种姓制度的消极作用则日渐明显。但是印度的种姓制度,对于印度的影响却是十分的深远,因为它已经深入到了印度的政治、法律,最重要的是深入到了社会生活,在人们的意识中形成了,这种等级制度。所以在印度独立后,宣布废除种姓制度了,种姓制度还是在影响着印度社会。

⑤ 饶鑫贤主编|《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版

下载阿拉伯数字的故乡古印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阿拉伯数字的故乡古印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会计阿拉伯数字写法规范

    《基础会计实务》课程主要训练项目设计 《基础会计实务》是会计专业学生入学后学习的第一门会计课程,是学生专业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最基础的课程。学好这门课,就有必要强化训练......

    阿拉伯数字1-9的含义

    【摘录】阿拉伯数字的含义 “1”——“一”,有第一、金牌、万物起始之意,是成就、地位和尊荣的象征,是世界万物的起点。 第一:No.1是很多成功人士一生追求的目标,站在事业和人生......

    阿拉伯数字的标准写法

    会计数字书写规范 阿拉伯数字的标准写法 图1 对于如何正确、规范和流利书写阿拉伯数字的问题,是我国会计人员应掌握的基本功。重视会计工作中数码字的训练,有助于会计人员素......

    故乡教案

    《故乡》 凉风中学:莫正伦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故乡 教案

    《故乡》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选段(1----5节),回答问题: 1.此次回故乡“我”的印象如何?心情怎样? 2. 用横线画出描写景物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答:“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

    故乡 教案

    故乡 教案 一、了解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的破败,农民生活贫困的情景以及人与人之 间形成等级、冷漠、隔阂的现实,理解鲁迅先生通过小说所抒发的希望有新生 活的感情。 二、......

    《故乡》教案

    探究《故乡》人物外貌描写的多维性(第三课时) 武汉市第六十四中学 付成令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整体感知情节与结构。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与文章主题思想。第三课时在前两节课......

    故乡 教案

    语文导学案 标题:故乡(一) 广水市李店镇中心中学:陈颖(***)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做到会读、会写、会用; 2、阅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按照要求作好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