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案

时间:2019-05-15 06:39: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故乡》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故乡》教案》。

第一篇:《故乡》教案

探究《故乡》人物外貌描写的多维性(第三课时)

武汉市第六十四中学 付成令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整体感知情节与结构。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与文章主题思想。

第三课时在前两节课基础上上一堂发现探究课 教学目标:

1、教师启发学生学会发现挖掘一个点。

2、探究外貌描写技巧的多维性,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外貌描写的技巧。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复习故乡中人物形象:

前两节课我们对《故乡》进行了深入分析,给你印象感受最深的人物是谁?他(她)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形象?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 无忧无虑 有智有勇 纯朴善良(小 英 雄)

中年闰土:穷困潦倒 麻木迟钝 善良忠厚 勤劳朴实(贫苦农民)

杨 二 嫂:美丽 安分守纪 自私尖刻 贪婪势利

(小 市 民)三)探究《故乡》中的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与技巧。

形式:

1、学生勾画外貌描写的段落或语句;

2、朗读欣赏这些语段句子,并思考描写的方法及技巧。

3、四人组讨论、合作、探究。

4、全班交流。

明确:

1、发现少年闰土外貌描写有环境烘托。

2、发现少年闰土外貌描写有虚有实。3、发现中年闰土——特别细腻

4、发现杨二嫂——特别夸张

5、发现这些人物外貌描写都反复出现,每一次有变化。

6、发现这些人物——都紧扣主题一个“变”字。

……

四)教师引导学生作进一步归纳,给各种描写的笔法命一个名字。

形式:自由讨论——师生交流 明确:a.对两个闰土用了对比描写法

b.对少年闰土用了环境烘托法 c.对少年闰土用了简笔勾勒法 d.对中年闰土用了细笔描写法 e.对中年闰土用了比喻描写法 f.对杨二嫂使用夸张描写法 ……

五)六)教师小结 写作训练:

将我们收获的东西运用于生活中,尝试写一写人物。及时交流。

第二篇:故乡教案

《故乡》

凉风中学:莫正伦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4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

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学情分析: 课文较长,学生又不熟悉旧中国的情况,要理解作品主题有很大难度。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导入: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1、读各自圈划查注的生字词,2、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给下列括号前的字注音。

3、阴晦()瓦楞()胯()下 獾()秕()谷

鹁鸪()髀()嗤()笑 絮絮()瑟()索

蜷()缩 寒噤()折()本 惘()然 恣睢()潺潺()黛()色 愕()然 五行()4.从名、时、地、著、评方面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2.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故乡》前加上定语。

三.反馈展示,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交流):

1.讨论课文的叙述的线索和小说的结构层次。

(学生发言讨论后明确: 线索

小说按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故乡的萧条景象, '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段),写'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

四.合作探究,分析形象:

1.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本文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主要人物,我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2.小说是怎样来描写闰土这个人物的?从哪些方面去对比?请细读课文,搜集信息,完

成下边的表格。(课后表格)

五、作业:

认真自读小说,说说润土前后变化的原因和社会根源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课时内容,引出对下面问题的探讨:

1、从表中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讨论并归纳: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什么样的主题?(明确:当年,我'因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而羡慕不已;现在,我为闰土与我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膜。闰土这个形象闰土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3、.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

(讨论并归纳:其实这也是一种过对比手法,小说以杨二嫂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实,从更广泛意义上展示人与人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4.课文从哪些方面去描写杨二嫂的?表现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二、.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味、领悟小说语言的含义。

1.同学们对这部分课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语句?为什么?

(让学生从内容和语言方面谈个性感受)2.从文中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3.面对回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位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知识分

子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文中的'高墙指什么?

4.'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讨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讨论并归纳: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害怕?

6.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讨论并归纳: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 '切近',我的 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7.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8.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六、理解朗读,积累词语 :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全文,圈划摘抄文中词语。2.挑生读一读各自摘抄的词语、句子、段落。七.回顾过程,交流收获:

1.《故乡》这篇小说,我们已经学习完了,通过本文的阅读,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收获?请同学自由谈谈? 八,作业:

完成《五洲导学》中相关练习

2011年元月20日备

第三篇:故乡 教案

《故乡》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选段(1----5节),回答问题: 1.此次回故乡“我”的印象如何?心情怎样? 2.用横线画出描写景物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答:“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写出了故乡的萧条冷落、破败不堪、死气沉沉。

渲染沉寂、荒凉的气氛,给全篇渲染了一种浓重的悲剧气氛。衬托“我”的悲凉心情,3.第二段中“横”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答:形象地写出了不整齐,零零落落,更突出了萧索的荒村的颓败,破落和无生气。4.“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是因为()

A将要搬家到异地谋生,心里难过

B、回故乡时值深冬,天气阴冷 C离开故乡多年,已经人地两生

D、看到故乡衰败景象,触景生情 5.第四段最后一句“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本没有什么好心绪.”的意思是()A“我”认为自己之所以感到悲凉,是因为自己的心情不好。B家乡虽变坏,但它毕竟是自己的家乡,因而进行自我安慰。

C本已看到故乡变坏,却又寻找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D“我”认为故乡本也变得如此,就没有什么可悲凉的了。

6.选文1----4各段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请依次填入下面的横线上。

⑴___记叙____⑵___描写___⑶___抒情____⑷__ 议论__ 7.第四段在《故乡》全文中有何作用?

奠定了行文的感情基调,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二、阅读下面语段(39----52),回答问题。1.对杨二嫂的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表现她形象猥琐和尖酸刻薄的性格。(猥琐:容貌、举止庸俗不大方。)

2.文中“圆规”指的是杨二嫂,这个称呼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杨二嫂的讽刺。

3.作者描写过去杨二嫂的意图是什么? 对比,过去和现在,突出她的改变

4.圆规的语言很有特点,多使用拟声词,如“阿呀呀”、“吓”、“阿呀阿呀”等。这些词表现了杨二嫂对“我”鄙夷的神态,形象刻画了她尖酸刻薄的样子。

5.阅读画线句子。圆规既然是“愤愤的回转身”,为什么又要“慢慢”的走?

“愤愤的回转身”是因为没有讨到东西,“慢慢向外走”可以边走边看有什么东西可以拿。这两个矛盾的动作,勾画了杨二嫂贪婪、自私的小市民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她的讽刺。6.这段描写刻画了杨二嫂的什么性格特征? 尖酸刻薄、自私自利、好贪小便宜的城镇小市民。7.从杨二嫂这个人物的角度看,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黑暗的社会、艰苦的生活和小市侩的风气使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

三、阅读下面语段(54----75),回答问题: 1. 选文开头写天气很冷有什么作用?

衬托闰土身穿极薄的棉衣,暗示闰土生活的困窘。寒冷的气氛。

2.选文第一段描写了闰土的外貌,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对比。突出了闰土外貌的变化,表现了中年闰土生活的极度贫困和艰难。3.闰土见到“我”时的欢喜是因为_______________但凄凉是因为_________。“欢喜”的是见到了少年时代亲密的朋友;但二十多年的贫困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所以感到“凄凉”。

“欢喜”和“凄凉”表现出闰土高兴而又悲伤的矛盾心理,寓意深刻。4.“我”见到闰土有许多话要说,但“吐不出口外去”是因为什么?

眼前的闰土变化太大,让我感到陌生,看到闰土饱经生活磨难,贫穷困苦,“我”的心情非常沉重。

5.“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表现出闰土怎样的心情?

表现闰土见到“我”时既欢喜又凄凉的复杂心情。“动着嘴唇”表现他很兴奋,有很多话要说,但长期的苦难又使他感到无话可说,所以没有作声。6. 选文加点的“终于”一词表现出闰土心理上怎样的变化?

见到儿时的朋友,内心是高兴的,但由于生活的艰辛,心情不觉凄凉,在如何称呼“我”时,闰土思想上有短暂斗争,但终于不能冲破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以完全不同于儿时的态度来对待我。

7.“他的态度终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一句中,“分明”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分明”一词表明闰土称“我”为“老爷”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在“我”听来倍感刺耳和痛心。8. 作者为什么在描写现实生活中的闰土外貌时,处处拿“记忆上的闰土”作比照? 借以突出故乡农民的日益贫困。

9. 简单概括一下,选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写出闰土变化之大的?(1)A形貌上的变化(2)B精神上遭受的严重摧残

10.闰土见到了“我”时为什么不叫“迅哥儿”,而称“我”为“老爷”?分析确切的一项是()A因为他十分尊敬“我 ”。B因为他非常害怕“我”。C因为他很懂礼貌。

D因为他有封建等级观念。

11.俗话说“言为心声”。请揣摩“分明的说道:‘老爷!……!’”这段话,谈谈你的感受。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观念,已在成年闰土思想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不得不把真情埋在心底而面对现实,像闰土一样的人们在封建制度的束缚下丧失了生命的活力,精神变得麻木了,由此可见封建制度对人的毒害之深。

12.闰土对“我”恭敬的态度和对“我”老爷的称呼,说明闰土_____________ 闰土的一声老爷和恭敬的态度,说明闰土深受封建等级观念的毒害,心灵世界已经变得麻木了,也说明除了这个称谓外“我们”已经无话可说了。13.他“仿佛石像一般”表现了闰土()

A生性沉默寡言。

B苦难生活的磨练使他意志坚强。C农村人见不惯生人。D生活磨难使人变得麻木。

14.文中闰土说话时有许多省略号,刻画出他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神态。这神态说明他哪方面的情况?分析确切的一项是()A天生口吃,说不出话。B处境悲哀,有口难言。C心里害怕,不敢说话。D生活平淡,无话可说。

15.下面对“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一段文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非常难”指的是孩子多,总是吃不够。

B“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表明战乱频繁,兵匪骚扰,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C“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表明苛税繁多,百姓苦不堪言。D“不去卖,又只能烂掉……”表明生活困苦,又找不到别的出路。

16.文中所指“可悲的厚障壁”是指

,这是用的修辞手法。感情上不沟通,有隔膜。借喻。

17.为什么“可悲”?造成“厚障壁”的原因是什么?

原先的好朋友变得如此的隔膜,让“我”觉得可悲;是社会和生活的重压使得这么一位活泼可爱的“少年英雄”变得像木偶人一般,是封建的等级观念在“我”与闰土之间造成了厚厚的“障壁”,是生活中近乎“合理”地存在着的,而且也是精神上、伦理上难以打破的。造成“厚障壁”的原因,是封建秩序、观念长期的强制性的压力。这样的压力使人们不得不在精神上、肉体上屈服,在封建秩序中寻找并最后苟安于既定的位置,成为麻木、机械的顺民。“厚障壁”是封建秩序的需要和必然。18.分析下面句子中省略号在表达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①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表示内容的省略。说明少年闰土说话滔滔不绝,对生活充满了热情。② “老爷!……”

表明闰土心里还有很多话想说却又不知怎么说。体现了闰土饱经沧桑后的痛苦、悲凉,也体现了他与“我”的隔阂。

③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表示话语中间的停顿。说明说话断断续续、吞吞吐吐。表现了中年闰土的迟钝、麻木。19.“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是人物的肖像描写,表现了闰土精神上的麻木。

20.下列选项中不是比喻的一项是(D)。

A.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B.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C.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像是松树皮了。D.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21.闰土为什么要“香炉和烛台”?这说明了什么?

反映出闰土的麻木与迟钝,把改变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神灵的保佑上。也体现了封建思想对闰土的毒害。

四、阅读下面语段(84----88),回答问题 1.这是课文《故乡》中“我”离开故乡时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集中反映出“我”当时怎样复杂的思想情绪?

对家乡现实的不满;对故乡人与自己形成隔膜的郁闷;对故乡人精神麻木的悲哀。对新生活的思索和渴望。

2.“我”离开故乡时,为什么“并不感到怎么留恋”? ①故乡的景象萧条、破败;

②故乡人精神麻木,故乡人际关系冷漠。3.小说中有两处写到“高墙”各有什么含义?

① 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高墙”是实写,句子的意思是说“我”和“我”的朋友们孤陋寡闻,很单纯无知,很少与外界联系。

②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

“高墙”是虚写,比喻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们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代表空谈理想的知识分子跟社会大众的隔阂。)

4.“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影像为什么会模糊?

这影像代表着“我”对故乡的美好回忆。但真实的故乡令我绝望,使我感到气闷,因此对记忆产生怀疑,影像也就模糊了。

5.“知道我在走我的路”,“路”的含义包括两层含义 ①人、车行走的路;②人生之路、社会发展之路。

6.“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一句如去掉“竟”,句子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竟”字表现“我”对与闰土的隔膜之深,令人惊愕。如去掉“竟”字,表现不出“惊愕”的意思,同时也削弱了文章谴责旧社会的意义。

7.文中的排比句用到三个“辛苦”,其含义有所不同,请结合语境,分别作解释。答:①奔波劳苦 ②辛勤劳苦悲惨

③处心积虑挖空心思算计别人

8.请指出“我”所希望的“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答:没有苦难、安居乐业,没有人与人的隔膜、亲密友好的生活。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9.“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我”为什么会“害怕”?

因为“我”的愿望是天下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这愿望太美好,难以实现,所以便害怕起来。

10.有同学读到“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时,认为文中的“我”对故乡已失去了感情。对此,你有何看法?

答:这种看法不对。理由是(要点):“我”不留恋现实中的冷漠悲凉的故乡,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不满中流露出的是改变现实的迫切愿望,曲折地反映出“我”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11.请指出选文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并说出其作用?

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对新希望新生活的想象和憧憬。

12.课文两次出现海边“神异的图画”,它们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它为什么会模糊?最终为什么又清晰起来?

第一幅图画是“我”记忆中的故乡,但又不完全是真实故乡的写照,它是被“我”理想化了的故乡,是在异地谋食的“我”的精神家园。在“我”回乡的见闻感受中,伴随着对故乡的绝望,这幅图画渐渐模糊。但在文末它再度清晰,成了“希望”(理想)的象征,是人们对现实不满,进而激发起变革现实的热情与努力。13.说说你对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

人物及写法:

1.小说主要刻画了三个人物,每个人物都具有典型性,闰土是一个勤劳善良,但不觉悟的农民的形象;杨二嫂是一个贪婪、尖刻、鄙俗的小市民的典型;“我”是一个对现实不满正在追求新生活的进步知识分子的形象。

2.小说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思想感情。

第四篇:故乡 教案

故乡

教案

一、了解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的破败,农民生活贫困的情景以及人与人之 间形成等级、冷漠、隔阂的现实,理解鲁迅先生通过小说所抒发的希望有新生 活的感情。

二、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三、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要点难点

要点:

一、运用对比塑造人物,描写景物。

二、小说中议论语句的识别及理解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难点:

一、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二、闰土、杨二嫂两个形象的意义。

三、对篇末议论语句的理解。

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12月初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 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 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西直门内公用库八道湾11号的住宅,于11月21日 迁入,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12月1日,鲁迅离开北京南返,于4日抵故乡绍 兴,在家停留至本月24日,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卖掉故宅 后,鲁迅将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卖的卖”,都处理了,只把三只书箱寄存 在五云门外张梓生家里。4月24日下午,鲁迅“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 李发绍兴”,于29日回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 闰水年纪刚过30,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樵悴,向鲁迅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 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朴实的农民形象。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杰出的奠基

人,中国新文化战线的光辉旗帜。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 江省绍兴县城的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幼年在家塾受到传统的文化教育。13岁时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祖父因科场作 弊案被捕下狱,父亲身患重病,这使他经常出入于当铺和药铺之间,饱受了人 间的辛酸和冷眼。1898年5月鲁迅离家来到南京求学,先在江南水师学堂就读,后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学习。此间他阅读了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书籍,接受了很多新知识、新思想,其中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 论》一书,使他初步接触到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这对他前期思想产生了重要 影响。1902年4月鲁迅赴日本留学,先攻医学,后毅然弃医从文,立志以文艺作 思想武器,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1906年起在日本开始文学活动,与周作人共 同翻译出版了介绍东欧和俄国现实主义作品的《域外小说集》,并于1908年间 写下两篇重要论文《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阐述了要“立国”必先 “立人”的深刻思想和战斗意识。1909年6月由日本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等 地任教。此间他目睹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深感失望,根据自己的生活体察,用文言写下了他的第一篇小说《怀旧》。随后鲁迅到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 的教育部任职,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兼职授课。在北京大学授课 期间编写了重要的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

1918年初,鲁迅参加了改组扩大后的《新青年》编委会,积极投身“五四”

新文化运动。1918年5月,他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新文学创作。从1918 年到1926年,鲁迅先后创作出版了《呐喊》(1923)、《彷徨》(1926)两个小说集,《野草》(1927)、《朝花夕拾》(1927)等抒情叙事散文集和杂文专集多本。这 些作品显示了新文学运动的实绩,奠定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基石。其中《阿Q 正传》等作品,不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而且享有广泛 的世界盛誉。在文学创作的同时,鲁迅坚定地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前 列,并在斗争中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1926年8月鲁迅因支持北京 学生爱国运动而遭反动当局通缉,遂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又转至广 州中山大学任教。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后严峻的现实斗争,促使 鲁迅的思想由原先的进化论进一步向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飞跃。

1927年10月,鲁迅由广州到达上海,开始了最后十年的战斗生活。面对当时 尖锐复杂的斗争形势,鲁迅以明确的战斗意识同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同各种黑暗势力、反动文学,同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自 觉捍卫了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在斗争中逐步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这一 时期,鲁迅积极参加左翼文学运动和各种进步社会活动,他参加并领导了“左 联”的工作,对“左联”和广大左翼作家的思想建设发表了重要的意见。他积 极主持了《语丝》、《朝花》、《奔流》、《萌芽月刊》等刊物,热情扶植文

学新人。他还先后参加了中国自由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多 次和进步文化界一起抗议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的暴行,表现鲜明的政 治态度和大无畏的战斗气概。后期十年,鲁迅以主要精力写下了大量文艺性、战斗性的杂文,先后结成十余本杂文专集。这些杂文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 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现代文学史、思想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1936年还出版了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借历史题材表达了特定的现实感受。此外,他还在 一系列文章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文艺理论,对文艺与生活和政治的关系、文艺批评的功能、中外文学遗产的继承借鉴等问题,都发表了极有价值的独 到见解,为无产阶级文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36年10月19日,鲁迅 病逝于上海,10月22日鲁迅遗体覆盖着上海人民所献“民族魂”的旗子,安葬 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墓迁移重建于上海虹口公园。“民族魂”三个字 高度概括了鲁迅一生的伟大和崇高。

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出版的《鲁迅全集》(16卷本),收入了鲁迅的 全部创作、论著、书信和日记,是目前内容最完备,校勘、注释都较准确翔实 的鲁迅作品汇集。中学语文课本收入了鲁迅的小说、散文、杂文20余篇,这些 作品都是中学语文课本的重点课文和保留篇目。(刘 勇)

段落大意

全文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交代“我”回故乡的时节、地点、原因,着重写渐近故 乡时萧索的景象和“我”由此而产生的悲凉心情。为闰土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6—77段):叙述“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是本篇的中心部分。这里 写了三个时间的事:到家那天,到家三四天后的一天,又过了九天要离家的那 天,但从内容上来看,这一部分着重写故乡人物的变化,又可分三层。一层(6—33段):写“我”和母亲相见、谈话,引起对少年闰土的回忆(插叙),表现了“我”对闰土的热爱和真挚的感情,也是我认为记忆中的故乡十分 美好的重要原因。二层(34—52段):写乡镇小市民杨二嫂的破产和巨大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 农村经济的萧条,为中年闰土的变化做了重要的铺垫。三层(53—77段):写闰土的到来,他的变化,使“我”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美 好向往彻底破灭。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对新生活的 追求与向往。哲理性的结尾,深化了小说的主要思想。

主题思想

《故乡》这篇小说通过闰土一家三代反复着同样生活道路,而且每况愈下的事 实,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贫苦农民悲惨的历史命运;揭示了农村经济日 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指出了封建精神枷锁的束缚是农民不 能改变奴隶命运的重要原因。作者痛切感触到儿时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故 乡的矛盾,从而抒发了向往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写作特点

人物形象对比

一、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 外貌对照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 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令人可爱可亲)。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 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 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 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的折磨,使人怅然、悯然)。动作、语态对照

少年闰土:巧于雪地罩捕鸟雀,敢于月夜叉刺狡猹;“我”短短的一问,甚至 “我”没有问,闰土便说出了许多“天下的新鲜事”,将心中的话尽情倾吐(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欢喜——凄凉——恭敬;共说七句话,前六句用断 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况 ;说话后的神态,“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 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思想、精神对照

对“我”的态度的对照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 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 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所牢牢束缚)。对生活的态度的对照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着热 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绝望,只 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二、闰土父亲、闰土、水生三代人的对比

三十年以前,在生活重压下的闰土的父新,将希望寄托在后代身上;为了怕儿 子死了,给他起名为闰土,便“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三十年以后,在生活更沉重的压迫下的闰土,生活比父亲更惨苦了,已无力给 儿子套上明晃晃的银项圈;香炉、烛台代替了银项圈,将希望寄托于神灵,连 希望也比父亲更渺茫了。

三十年以前,闰土是一个聪明勇敢,天真烂漫的少年;

三十年以后,闰土的儿子水生又长成了当年闰土的模样,所不同的是,“黄瘦 些,颈子上没有银圈”。

这组形象对照揭示的是:故乡没有变,闰土们一代接一代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黑暗制度下生活、挣扎,当牛做马,一代接一代地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 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重复着同样悲惨的命运;故乡又是变了,剥削变得 更重了,压迫变得更深了,摧残变得更烈了,因而劳苦人民的命运,也一代比 一代更悲惨了。

三、闰土、“我”、杨二嫂三人的对比

闰土世代作奴隶,苦得已经形容不出,却没有醒悟,不但自己事事按奴隶的“ 规矩”办,而且要自己的后代也老老实实地做奴隶;

“我”是一个同情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已叛离了原先的阶级,但没有奋起而 为社会的解放而努力,只是为个人的“谋食”辗转奔波;

杨二嫂是一个破产的小市民,她明抢暗夺,尖酸刻薄,对上层阶级既憎又慕,完全只是为着自己在生活旋涡中争斗。

三个人,都是社会直接的或间接的奴隶,由于不觉悟,各自为着自己而辛苦,彼此隔着厚厚的墙。

人物关系的对比

一、现代的“我”与闰土的关系和过去的“我”和闰土的关系的对比。现在时的“我”和闰土,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彼此有话“吐不出 口外去”了,而过去时的“我”和闰土则是一对亲密朋友,心心相印,无话不 谈。时间不同、色彩各异的两种大相径庭的关系拿来一比,就会生发出对人生 的慨叹与思考。

二、现在的宏儿和水生的友谊与“我”与闰土的关系的对比。

宏儿与水生的友谊如同旧时“我”与闰土的友谊,然而这种友谊是否会仍回到 现实“我”和闰土式的隔阂?作者虽然希望说:“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 家隔膜起来„„”但马上又清醒地认识到:“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 不忘却。现在我所希望,不也是我手制的偶像吗?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原 望茫远罢了。”事实上,在整个旧秩序未铲除之前,在封建的道德观念、等级 观念以及一切封建思想意识未铲除之前,要谈希望,的确是茫远的、空洞的,同求神拜佛确有相似之处。

三、希望中的宏儿与水生将来的正常关系与现在的“我”与闰土隔阂关系的对 比。

这是一个虚比。用希望中的正常的人与人的关系,反衬现实中的人与人的隔膜 关系,从而使主题逐步丰满,色彩逐步明朗。

环境的对比

小说中现实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形成对比。眼前的故乡是一幅荒村图:天气 是阴晦的,冷风呜呜地响,苍皇的天底下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这幅荒村图生 动地显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衰败景象,也衬托了“我”的悲凉心境 ;而十多年前的故乡是那样美丽:“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 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样描写倾注了“我”对故 乡、对童年生活、对少年闰土的无比深厚的感情。故乡景物的对比,深刻地揭 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衰败的趋势,也为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创造了非常 适宜的环境。

富有哲理性的议论

小说中的议论句子不多,但却起到点明中心,深化或升华主题的作用。比如,《故乡》在叙述完“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后这样写道:“我想到希 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 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 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 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引文中划线的句子是议论句,特 别是最后一段的议论,含义是很深刻的,这是“我”自抒胸怀的自白,极富哲 理性,指出有没有希望,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强调大家要为新生活的到来勇敢 地去努力去实践去开辟新的道路。

作业练习

一、给下列字注音 晦 2(瓦)楞 3 捏 4 猹 5 胯 6 祀 7 弶 8 毡 9 匾 10 秕 鹁鸪 12 獾 13 讯 14 髀 15 愕 16嗤 17 瑟 18 颧 19 噤 20 黛

二、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三、解释加黑的字 阴晦 2 寓所 3 愕然 4 苏生 5 嗤笑 6 瑟索 7 隔膜 8 惶恐 9 寒噤 10 恣睢

答案

一、1.huì 2.lãng 3.niē 4.chá 5.kuà 6.sì 7.jiàng 8.zhān 9.biǎn 10.bǐ 11.bógū 12.huān 13.xùn 14.bì 15.â 16.chī 17.sâ 18.quán 19.jìn 20.dài

二、折:shã、zhã、zhē 吓: xià、hâ 行:xíng、háng 畜: chù、xù 见:jiàn、xiàn 系:jì、xì

三、1.昏暗 2.居住 3.惊讶、发楞 4.睡醒 5.讥讽 6.颤抖 7.薄皮 8.恐惧 9.因受冷或受惊而哆嗦 10.放纵,没有拘束

第五篇:故乡 教案

语文导学案

标题:故乡

(一)广水市李店镇中心中学:陈颖(***)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做到会读、会写、会用;

2、阅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按照要求作好标记。

3、了解课文的出处和小说的写作背景。学习重点:

阅读课文,按照要求做标记;了解背景。学习难点:

按照要求阅读课文。课前预习:

1、文学知识 鲁迅,原名(),是我国著名的()、()、(),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 》、《 》、《 》,散文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故乡》就出自小说集《 》。我们还学过他的小说《 》。

2、请查找这篇小说的时代背景,并简略地写在下面,这有助于你对这篇小说的学习。

3、把文中你认为重点地词语写在下面,注音并解释,并挑选其中的三个词语造句。

自学指导

1、看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呢?

2、贯穿全文的是一种什么感受呢?为什么?

合作交流

阅读《故乡》,我们可以从“变”入手,文章着力描写了故乡的变化,这种变化有人物的、有景物的、也有作者对故乡的情感的,请把这些变化归纳出来并思考变化的原因。(把文中故乡的变化都找出来标志在书上,这些变化包括闰土的变化、杨二嫂的变化、故乡景物的变化、“我”的情感的变化)盘点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新的认识?写下来说一说。

自我验收

1、注音解释

阴晦(): 愕然(): 作揖(): 五行(): 髀(): 惘然(): 瑟缩(): 恣睢()(): 无端:

隔膜;

2、指出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A、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B、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C、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事像一 般。()

D、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 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 苦恣睢而生活。()

推荐阅读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泰斗,影响了无数青年的思想。他的作品被奉为经典,解读有很多,但误读也有很多。请大家在有生之年多读多品鲁迅,必有大受益。下面推荐几本书,帮助大家的阅读。一是钱理群的《中学生鲁迅读本》《鲁迅作品十五讲》《与鲁迅相遇》;二是王景山的“鲁迅五书心读丛书”。(包括《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故事新编》

教学后记:

语文导学案

标题:故乡

(二)广水市李店镇中心中学:陈颖(***)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语言、动作、肖像等方法刻画人物的方法;前后对照中展示性格变化,突出中心的写法。

2、体会故乡的变化并理解变化的原因,掌握文章的主题。

3、理解重点句子,并加以积累。学习重点:

体会故乡的变化并理解变化的原因,理解主题。学习难点:

理解重点句子。课堂导入:

自学指导(上节课中划出的有关“变化”的内容)

A 景

1、当“我”踏上故土时,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2、“我”记忆中的故乡又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

B 闰土

1、少年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2、中年闰土成了怎样的人?和“我”的关系又有了什么变化?

3、造成闰土前后巨变的原因是什么?(原文)

C 杨二嫂

1、根据作者描写的语句说一说杨二嫂的性格特点。(外貌、语言、行为)

2、塑造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意义?

自主探究

1、“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你认为这“厚障壁”是指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我”不愿意他们“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他们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而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这三类人和生活分别是怎样的生活?新的生活又是怎样的生活?

3、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闰土崇拜的偶像指明什么?

4、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解决自主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展示自我

把你在探究过程中独到的发现见解告诉大家。盘点收获

学习这篇小说后,你有什么收获和疑问,请写在下面并想办法解决疑问。自我验收

A 阅读课文55---72段

(1)文段运用什么方法写中年闰土的外貌?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写法?

(2)闰土“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中“欢喜”和“凄凉”是否矛盾?为什么?

(3)“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一句,用了

的修辞方法。“厚障壁”是指

。(4)中年闰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B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这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作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已经变成了经典名言,你还知道其它关于“路”的名言吗?请写两句在下面。并以这句话为话题,写一段约100字的习作。教学后记:

下载《故乡》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故乡》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故乡教案

    《故乡》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萧索、无端、如许、鄙索、瑟索、惘然、恣睢”等词语。 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 2.理解小说运用重复、......

    故乡教案

    《故乡》教案 课型:阅读 德育点:理解鲁迅先生通过小说所抒发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 创新点:抓住故乡人物的变化和景物的变化分析人物,理解主题。 能力点:1、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

    故乡教案

    《故乡》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味......

    故乡教案

    《故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主题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教学重点 1. 把握课文内容,在对比中分析人物形象......

    故乡 教案

    故乡 教学目标: 1.情节的把握; 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3. 了解小说的特点并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故乡》教案

    教学目的 1.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把握文章运用对比和议论来突出主题的写法。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1.运用对比手法塑造......

    故乡 教案

    故乡 第二课时 详案 【教学目标】 1.体会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 2.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对体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3.结合写作背景,感受鲁迅先生在小说中想要表达的主题 【重点与......

    《故乡》教案

    《故乡》教案 教学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2. 把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 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材分析: 1. 重点:(1)通过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2)把握对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