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先学后研 导学合一”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先学后研、导学合一”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自初中新课改实行以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是新课改提倡的教学观。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就是这种教学观的一种体现。研究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成为今天中学历史教师必做的功课。“导学案”情景下的小组合作教学成为我们转变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的载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编导、引导、指导上,编制“导学案”的过程就是一个综合的探究性活动,它不是原有教案的翻版,而是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有目的、有层次安排学习活动,教师要从主演变为导演,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指导学法,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整个课堂。对于这种教学模式,我校历史教师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先学后研、导学合一”的教学实践中去,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研究和实践,我们看到了“先学后研、导学合一”教学模式给历史课堂带来的喜人变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以前空前高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大幅度提高。
一、复习提问,学案导航,情境引入
复习导入是“先学后研、导学合一”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一步。复习导入包括复习提问和导入新课。复习提问(课前展示)的形式提倡学生(小先生)组织完成,每节课课前小先生要充分准备,给学生充分创新展示和锻炼机会,以此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复习提问的主要内容是上堂课的主要知识点,其主要作用表
现在两方面。一是检查学生对上堂课主要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迫使学生养成课后要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二是通过提问上堂课中与新课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既可以引入新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可以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铺垫,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那么接下来老师需要做的,就是总结学生组织的课前展示效果以及导入新课学习。学案导航即教师出示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制定的学习目标或者是探究性问题,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操作的目标和方向。开始讲授新课前,教师通过导学案(或投影、多媒体等)展示学习目标,并提出问题。“学案导航”展示后教师要创设引人入胜的历史情景或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为启迪创新思维创设有利条件。
二、指导学生阅读先学,自主释疑,整体感知。
自主学习是“先学后研、导学合一” 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二步。自主学习部分包括两部分:自主学习目标问题(思考题)和自学教材内容问题(填空题)。
在明确目标,创设一定的情境后,学生就会带着学案中给出的自主学习部分的目标问题(思考题)、自学教材内容问题(填空题),快速阅读教材,并对教材中的重要史实和观点进行勾画,理清本节课整体知识结构和线索,然后先弄清楚自主学习部分的思考题答案,再自主完成基础知识填空题。每个同学在自主学习部分问题中,对不清楚或有疑惑的地方作出标记,或提出相应问题,以便提出供小组讨论或在教师讲解中解决疑难。
当然,自学时间是有限的,在自主学习期间教师要巡回指导,掌握学生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个别问题,共性问题和典型性问题教师要作为下一环节重点讲解内容。自学结束后,教师就要以做练习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检查,因此学生就有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否则就会因做不出教师提的问题而落在别人的后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一般的学生只要集中精力,是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学任务的,但是还有少数学生因阅读、识图、分析和理解等能力较差,再加上精力不够集中,学习基础较差,在规定时间内就难以完成自学任务。对于这些学生,就要“笨鸟先飞”,小组帮困,小组长要起到领导和组织作用。提前对将要学的课程先进行自学,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以弥补自己在课堂上的各种不足,并激励其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识图、分析和理解等方面的能力训练。
三、问题引导,交流探究,重点讲解,难点突破。
合作探究是“先学后研、导学合一” 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三步,根据历史学课的特点和中考题型的方向,这部分设计的多是材料分析题。
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投影等现代教学手段,对上一环节中的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精讲,并对重点问题进行强化和点拨。对难点问题,则需要教师通过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导入本环节的材料分析题,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思考,以突破难点。
这一环节充分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小组内部学生展开讨论,在组内生生问答,不会的问题,互相帮助。在此期间,教师依
然要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思维导向,体现出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作用。释疑过程中,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帮助,更好地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教师要通过对学生适时的激励、表扬,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的积极性,这样,在班上就建立起一种竞争格局,形成一种小组内部、小组之间互相竞争、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浓厚氛围。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落实“先学后研、导学合一”教学模式的有效形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是落实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全员提高的突破口。
四、检测反馈,矫正补偿,巩固强化,学会应用。
当堂检测是“先学后研、导学合一” 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第四步。此环节是突出本节课重点和难点的选择题,是检测教学目标,评价教学过程,补救教学不足的重要环节。适当的练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观点的简单应用,而且通过及时反馈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依据目标明确其进步程度,了解并纠正自己的缺陷和错误。同时也为教师改善教学及时进行教学补偿提供了依据。检测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题目设计力求新颖、灵活,题量和难度要适当,符合不同类型学生需求,注重和强化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要达到培优的目的,力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五、归纳小结,回顾反思,课外实践,拓展创新。
归纳,即对教学内容的小结,这是教师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结构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可由教师来完成,也可由学生自已完成,或师生共同完成。对教学进行反思,既是有效教学的理念,也是目标教学的要
求。在反思中,既要求学生对本堂课进行全面回顾与反思,也要求老师对整个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反思,以便补救和改善。教师反思及改进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最后通过布置一定能拓展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课外习题或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二篇:小学数学新课改“先学后导”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新课改
数学“先学后导”课堂教学模式
一、模式研究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追求教学效率”这一教学的本质特性日益凸显,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更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我校坚持走特色教育发展之路,秉承“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结合目标教学、主体性教育,创新实践教育等教育改革成果,着力将新课程改革推向深水区。新课程数学为孩子们提供了乐于思考、乐于学习的精致素材,为课堂教学营造了一个和谐、创新、富有生命力的背景。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纵观这样的课堂,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显著问题:1.课堂不够生动,对学生没有吸引力;2.教师讲得太多,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太少;3.教师较多是关注自己的教,而较少关注到学生的学; 4.教师盲目追赶潮流,效仿名师专家,目标意识不明等。因此,充分利用新教材的编排优势,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是深入贯彻新课程理念的根本和关键。基于这些原因,思考如何形成新的教学规范,构建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就至关重要。“先学后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旨在协调教与学的双边关系,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自觉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理论支撑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丰富,而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的工具。
2.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布鲁纳认为: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指人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从教学的角度看,如果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概括出原理或法则,他们就会因自己的发现去学习,去概括出原理或法则,他们就会因自己发现所感到愉快和成就感的满足而使学习具有强大
1的动力,所得知识也会深刻而不易遗忘,并能广泛应用于实际,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因此,他甚至要求小学生也都要能利用教师或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去成为一个“发现者”。
3.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注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能力的开发,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他们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教学参与者。
4.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提出五大教学原则: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5.邱学华尝试教学理论。尝试教学理论是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先由教师讲解,把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再做练习,而是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本和互相讨论,依靠自己的努力,通过尝试练习去初步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在现代的教学条件下,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尝试活动取得成功。
6.教育心理学明确指出一切教育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所以“先学后导”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必须以此为依据。
三、模式的界定
前提:以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先学后导”与以往的“教与学”有明显的变化,“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导”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授”、“传授”,而是指在师生充分交流、对话的基础上对学生困惑问题和学习方法的“引导”、“指导”、“交流”、“启发”。从教学意义上看,“先学后导”不是简单的对传统教学过程的顺序颠倒,而是一种教学观念重构。
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创建的一种操作样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关系的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既关注教师课堂中的课程实施(教的层面),又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进程中的数学发展(学的层面)。
“先学后导”课堂教学模式: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指导,形成知识、技能,沉淀方法、经验的教学过程。
四、模式流程及实施策略
(一)模式的流程
结合数学学科教学的本质特征,我们将“先学后导”教学模式大致解读为以下四个基本流程:一“引”:通过复习旧知、情境创设等多种策略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引入新知,质疑新知;二“探” :利用认知冲突,倡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自主学习新知;→三“议”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汇报交流,通过学生评议、教师指导归纳总结新知;→四“练”:梯度练习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完成课堂学习目标,并尽可能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二)实施策略
“先学后导”教学模式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一体,明确界定了学生“学”与教师“导”之间的关系。同时,数学课不同的教学内容自然决定了学生“学”的度与教师“导”的关键。下面我们具体解读实施策略,并就计算教学、概念教学和解决问题等不同内容提出相关建议:
1﹒“引”:引入质疑新知
本环节目标是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知识,提高基本能力;找准新知切入点,激发认知冲突,为自主学习锁定目标;
学生分两个步骤进行学习,一是常规训练:背背口诀、做做口算或者完成数学基础知识的填空练习,甚至还可以做做思维训练游戏;二是在复习旧知、体验学习情境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新知,明确当堂学习目标。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坚持设计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的常规训练,引导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总结基本数学知识,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整个过程要控制在5分钟以内。
2﹒“探”:探究学习新知
这一环节要达到的目标是:解决简单问题、汇集学习疑难;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
学生的学习分两个步骤进行:一是围绕目标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摆一摆、摸一摸、拼一拼、画一画和算一算等自主独立探究的形式,尝试着对新知的学习,初步理解新知的形成,了解学习方法。二是组内讨论提出疑问: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或者提出自己学习的疑问。
教师导的过程中要注意:1.组内交流一定要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尝试练习),对新知识已有初步理解,但理解还不很全面,或者说只知其然,还不知其所以然,这时的学生是心里明白而嘴里说不出来,真所谓“心求通而未能,口欲言而未达”。这时就需要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讨论,通过生生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相互取长补短,使比较零碎的知识成为整体,让学生更加理解新知识,形
成技能,或者是汇集大家都没有办法解决的疑问,初步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2.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目标都非常关键。3.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一方面适时给予引导,另一方面要搜集生成的学习资源,为后面的教学提供素材。
建议:计算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利用学习方法的迁移来尝试学习新知。概念教学则应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作为形成概念的物质基础,引导学生加以抽象概括,找出全体材料共同的本质属性,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3﹒“议”:讨论总结新知
本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全班交流讨论,共享学习成果,合理优化学习方法,总结新知。学生的交流讨论分三个层次进行。一是学生与学生间的讨论:一方面学生汇报自己前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和学习疑难;另一方面听取他人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二是有教师介入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重点难点,给予提示和引导。三是师生共同回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零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建立认知模型。
教师的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交流汇报探究学习的成果的面要广一点,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2.充分让学生互相评议、提出疑问便于深刻理解新知;3.关注生成资源,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优化、总结学习成果。
建议: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的教学都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策略来计算或者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注意进行合理优化、总结基本算法和策略。
4﹒“练”:运用延伸新知
本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巩固运用新知,检测课堂学习目标;总结延伸新知,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学生的学习分三个层次进行:一基本练习:完成教材中的“做一做”或者教师设计的与教材例题相类似的题目;二是完成变式练习或者综合练习;三是完成拓展练习,总结延伸新知。
本环节教师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练习的量:尤其是计算课,足够量的练习才能帮助学生巩固算法;2.设计的练习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有益于学生运用和总结课堂学习内容;3.注意练习的梯度和要求:变式练习和拓展练习要建立在基本练习的基础之上,不一定要求全班学生都掌握。
第三篇:生物“先学后教,教学合一”教学模式
生物“先学后教,教学合一”教学模式
生物学科结合助学作为导学案的使用模式 :(1)预备阶段:出示学习目标,创设简单情景;自学指导(时间、要求、达成度)。(2)先学阶段:自主学习,看课本,重点内容做好标注;疑难问题做好记号,教师巡视掌握学习情况。(3)后教阶段:检测自主学习效果,用助学中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自己做完同位交流,小组交流解决疑难,不能解决的全班交流,最后教师点播。(4)达标测试:在后教完成后快速识记,独立完成助学中达标测试,交流答案并批注,疑难教师再来强调。生物课比较生动教具,实物,板图适时使用效果会好,改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传统模式。
对此模式解读如下: 一.预习导学(3~4分钟)
(一)知识回顾
主要是反馈上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加强落实,进一步落实堂堂清,例如:利用助学中的题目反馈,也可以和日清结合,采用教师抽查或小组长抽查的方式进行反馈等(下课前一定要强调抽查的具体内容,如:性状的定义),不同课型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此环节可根据不同课型灵活安排。
(二)创设情境
我最常使用的是联系生活实际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情境的创设一定要起到激趣的作用。例如:《婴儿的诞生》这节课,我以一对卡通新人的图片作为背景,导入语是“小明和小红在婚礼上收到了朋友的礼物,打开一看,里面放着‘枣、花生、桂圆、莲子’,你知道这暗含一句什么祝福语么?”,在轻松的氛围中将学生带入本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定要注意不同的课型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导入,像《根的结构和类型》这节课共安排了两课时,第二课时的导入就可以采用温故知新法,在复习根尖四个区域特点的基础上,这样设计导入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是哪个区域?水分和无机盐对根有何作用呢?”很自然的就导入第二课时。因此在创设情景时一定要找准切入点,开头把学生吸引住了,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三)目标导学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一般2~3个为佳。可以以大屏幕的形式展示,也可以用小黑板展示,或者用投影仪展示都可以,最好不要口头直接阐述。注意:目标一定要准确、明确、层次清晰,并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或者默看,一般安排1分钟,可以是“举例说明”、“会描述”、“能说出”等可达成、易反馈的学习目标。
二.学生先学(10~15分钟)
(一)学生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问题”,学生结合问题阅读教材中的相应内容进行自学,一般安排5~10分钟。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进行巡视指导,发现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和学习进度,及时调整学习时间,在指导自学的过程中进行二次备课。特别注意学法指导,鼓励学生进行圈点标记,例如,让学生在重点文字下面画上横线,感到疑惑的问题打上问号,“自学问题”中不能自主解决的记在笔记本上,可以和同桌交流。
注意做到三个明确:1.明确自学问题和自学内容。一般进行一次性自学,如果教材内容较多可以分次学习,但每次学习都要明确问题和学习内容;2.明确学习方法。自学时,一般是采用自主完成的方法,把发现的问题标注出来,全部学完再进行组内或组间交流;3.明确要求,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教师可以开展竞赛活动,也可以让学生上讲台展示,实验课可以让小组展示方案和实验步骤,总之,采用最有效的方法促进学生自学,也要注意根据班级特点来选取方法。
一般在学生自学完成后,安排一个交流环节,通过交流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问,为下一个反馈环节奠定知识基础。
(二)助学反馈
我们生物组主要用《生物助学》为导学案,用助学中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两个模块,让学生进行自我反馈,发现问题。
当然,此环节也可以和“学生自学”这个环节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用助学自学时发现问题,以组为单位自由更正,各抒己见,并且归纳上升为理论,准备展示。在进行这种操作时,教师一定要走进各个小组中去,必要时进行适当的引导,促进优等生的创新思维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鼓励他们进行组内和组间的只是互享,形成“兵教兵”的学习氛围,让不同学生得到提高,同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明确“什么需要教,什么不需要教”,真正发挥“导”的作用。
三.教师后教(10分钟左右)
通过以上学生的相互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师生共同概括。
同时教师对同学在交流中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明确的解答。“教师后教”不是说教师登场,学生做听众,对于学生出现的难点、疑点,教师要设计有层次、具有启发性、典型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在解决这些小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学生能够得到启发,自我解决疑点,并且上升到理论认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教师更应该及时的进行鼓励和赞扬,让学生感受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四.知识建构(3~4分钟)
一般采用助学中的“自我感知”模块,让学生反思自己学习的思路与方法,完善认知系统结构,内化自己的知识网络,明确学习的重点,并且及时进行识记落实。
五.评价反馈(10~12分钟)
学生完成助学中的“当堂达标”反馈自己的掌握情况,真正落实堂堂清。
第四篇:研学课堂教学模式
研学课堂教学模式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学生主体”思想,结合学校实际,在方略教育培训专家郭志明(江苏南通市名师培养导师团导师)的指导下,我们确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研学融合,巧拨精释”的教学方略,构建学校研学课堂教学模式。
二、“研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研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预学知惑―研学解惑―练学去惑。
(一)预学知惑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基础编制“研学案”,并明确告知学习目标,布置学习任务。学生课前或课内先自学新知或预学新知,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先记录下来,然后在小组内部交流,解决遇到的一般性问题。教师根据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已学情况,达到会学的不教,对学生不会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类。
(二)研学解惑
“研学”是“研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首先,教师根据学生在预学过程中形成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全班的讨论、交流、点评、质疑、争辩形成研究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学科核心问题,基于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研讨,老师适时作提示点拨,通过全班讨论、交流、点评、质疑、争辩形成新的研究结果,并完成知识和能力的系统构建。
学生在“研学”过程中,教师要巧拨精释,采用精练恰当的语言进行有针对性的、简明精要的点拨,对疑难知识讲通讲透,以便在学生的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语言的表达产生障碍时,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寻找解决疑难的新途径或使之语言表达更流畅。实施该环节,始终以学生的学为主线,自主合作、尝试探究、点拨评价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教师发挥课堂主导作用,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促使学生思维顺畅、认识不断深化。
(三)练学去惑
教师针对学生小组反馈出来的问题和自己的预设,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任务或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检测,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真正彻底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学生先自主尝试解决,解决不了的小组内部互帮,小导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深入各小组了解学生合作的情况,并对薄弱小组进行及时的跟进辅导。另外,小组之间也可以针对某一任务开展适当的竞争、比赛,教师或学生代表作评委,给予获胜小组以适当的奖励。该环节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内课外实施。
三、研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点
(一)“研学”的内涵
所谓“研学”,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的学为本质要义,学生在预学的基础上,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合作、实践探究、踊跃展示等方式,解决疑惑,感悟知识,掌握规律,养就素养,积极主动地学、生动活泼地学、有效长能地学。教师则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为学而教,相机引导,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引领。“研学课堂”主旋律是“学”,外显形式是“研”,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流程形态是“板块式推进”。
(二)“研学”课堂模式的理论基础
以心理学、教育学、脑科学研究成果为学理依据,从学生心理的角度,研究“与人脑契合的教与学”,尤其是了解脑结构、神经元与人的学习的重要关联,将人脑运作机制研究所获得的大量新知运用到学生的学习中,努力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行为,为社会培养具有实践精神和创新素养的人才。
以“学生主体”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金字塔理论”、孔子为代表的中华教育思想等为指导,促使课堂教学科学及高效。
(三)“研学”课堂的主要特征
1.先学后教,为“学”铺就助跑跑道
“预学”跟传统意义上的“预习”相比,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有的预学都配有“研学案”,预学内容科学确定,预学的量恰当安排,预学形式个性化地设计,预学活动有效地组织,预学成果有意运用。学生不是“零起点”进入课堂,而是带着收获,携着问题,怀着兴趣,凭着热情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2.以学定教,为“学”设计最佳方案
在学生依据研学案完成预学后,教师通过多种方式了解预学情况,根据学生预学中的问题,设计教学方案,从而使老师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教,针对学生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的教,根据学生学的需要的“雪中送炭”的教,即高效的教。
3.“研学”融合,凸显学习过程的研究性
所谓“研”,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研学融合”就是以学生的学为主线,学生必须在自学的基础上对所学新知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与假设,然后经由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通过全班的讨论、交流、点评、质疑、争辩形成研究结果,可以说自主合作、尝试探究、点拨评价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充满了研究性。
4.巧拨精释,为“研学”开启智慧之门
巧拨精释是指学生的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语言的表达产生障碍时,教师采用精练恰当的语言进行有针对性的、简明精要的点拨,对疑难知识讲通讲透,以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找到解决疑难的新途径并更流畅地表达。巧拨精释是教师发挥课堂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是使学生思维顺畅、认识深化的“催化剂”。智慧的点拨能让课堂教学灵动而高效,为“研学”课堂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参考文献:
霍锐泉.实施“研学后教”,提高课堂实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2).编辑 温雪莲
第五篇:数学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习惯于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教上,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支配并控制“学”。“教学”这个师生共同体活动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被压抑。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既苦了教师,又累了学生,两败俱伤。
课堂是学生求知成长的地方,课堂是学生个体生命得以张扬的场所。那么,我们不禁要问:
课堂教学,究竟该教什么?怎样教?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教师讲、学生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在教师身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肯定,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显然不合。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效率,其关键之处在于转变教学模式,在今天众多的课堂教学中,“先学后教”无疑能更加适应当下这样一种教育需求。
二、关于“先学后教”。
“先学”就是在课堂上,在教师未开讲之前,学生在一些指导之下就主动地进行相关问题的自我探究、自我学习,通过学生个人、小组的力量独立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后教”就是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就自己在学习中相关的问题与老师探讨解决,教师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帮助学生解决,从而获得知识。
“先学”中的“先”字,其含义应该是更多的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希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先入为主,主动探究。以自主学习、生生合作等方式,为“课堂教学”建构一个前置性平台。
“后教”中的“后”字则更是对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绝对权威的弱化,它更多的是强调教师要转变角色,走下讲台,以服务者、促进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打破以往老师教学生学,老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僵死的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是认同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能力,相信学生能学好,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学生如何“先学”。
“先学”,是学生按照自学指导,从读书开始的自主学习。学生自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看例题、看注释、做实践、发现难点做记号、模仿例题做习题等等。理科一般是看书,边读书边思考,既要记住公式、定理,看懂例题,还要能做与例题类似的题。我认为,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
“先学后教”的关键在于“学”,因此,怎么“学”成为教师必须面对而且急需解决的问题。“先学”也并不是简单的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自学,这里需要防止一种“放羊”式的“学”,课堂成为漫无目标的散养式的教学。因此,“先学”,首先要给学生确定“学”的目标,包括“学”的内容,重点、难点。还有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学”,根据不同的知识,教给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
四、教师如何“后教”。
“学”了以后,学生必然产生疑问,教师就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教师的“后教”是在学生“学”的基础之上的“教”,在“教”的过程中,还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要进行共同的探讨研究的方式,切不可教师把学生的疑难问题解决办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相互合作探讨的基础上,共同得出结论。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自己能够学习,并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在高效课堂中,教师教的时间明显少了,那么如何教的少但教得又精呢?教得少而精,才能体现其高效。教什么的内容,并非是教师预先设定的,而是根据学生在独学、对学、群学的过程中,教师发现的学生普遍有争议的问题或知识点。
当然,在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时,也不是由教师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高效课堂模式下,可以进行生生之间的互动质疑,师生之间的互动质疑。教师的作用还是在于点拨、启发、引导、组织。
教师要特别留意学生学习中的疑难所在,及时记录学生的主要疑难,学生自学以后,教师通过检测、更正的过程来了解学情,再根据学情来确定自己下一步教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教。这也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二次备课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课前备好的课,往往会因为学情发生变化而必须随之变化,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现将“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包括五个环节:
1、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自学要求;
2、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进行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
3、学生汇报自学结果;
4、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
5、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五、先学后教一般操作流程如下:
一、提示教学目标(辅助环节1)
[操作]通过课前制作好的投影或黑板让学生看。[时间] 1分钟左右
[目的]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意义]
1、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
2、由于学习目标往往是一节课的主干知识及其要求的体现,因此,长期坚持揭示目标,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注意点]
1、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标,准确地制定学习目标,既不降低也不拨高要求。该“会运用”的,就要能当堂运用,不能人为地降低到“知道”的要求上。
2、要层次清楚,简明扼要,不要太长。
3、要引导学生认真默看,不要急于切换投影。
二、指导学生自学(辅助环节2)
[操作]课前制作好的投影(小黑板),课上通过投影让学生看。[时间]约2分钟左右
[目的]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意义]
1、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掌握恰当的自学方法,从而使自学更有效。
2、坚持每次自学前都给予方法指导,使学生积累了不少自学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必然提高。[注意点]自学指导要层次分明,让学生看了之后,做到三个明确:
1、明确自学内容。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学前都必须写清楚自学的内容(或范围)。
2、明确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是边看书边操作,还是边看书边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怎样干好,就怎样干。自学时,往往引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相衔接的地方重点看。
3、明确自学后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操作] 学生自学、操作,教师巡视。[时间] 约5—8分钟。
[目的] 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意义] 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自学,积极思考,及时地进行操作实践。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和动手的能力。[注意点]
1、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加强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激励他们更加认真地自学。
2、重点巡视中差学生,可以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使他们也变得认真起来。
3、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得只关心一个学生或少数几个学生,而放弃了督促大多数学生。
四、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
[操作]让中差生尤其后进生用板演或口答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操作。[时间]约5—8分钟。
[目的]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意义]若后进生做对了,说明全班学生都会了,就不要老师再教了;若后进生做错了,引导中等偏上的学生分析,讲清错的原因,引导更正、归纳。这不仅对后进生有帮助,而且使尖子生理解更加深刻了。[注意点]
1、要解放思想,真正让后进生做演示操作,千万不得搞形式主义,叫尖子生演练,表面上正确率高,实际上掩盖矛盾,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2、要面向全体学生,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时,要照顾全体同学,让他们聆听别人回答问题,随时准备纠正错误,或布置他们做哪些练习等。
3、教师要巡视,搜集位上同学有哪些错误,并及时分类,哪些属于新知方面的,这是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哪些属于旧知遗忘或粗心大意的,这是次要矛盾。把倾向性的错误用投影(小黑板)打出,供评讲时用。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操作] ①学生观察演示操作,找错误,或比较自己做的方法、结果是否与操作的相同。
②学生自由更正,让他们各抒己见。③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和更正的道理。④引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运用。[时间]约8—10分钟 [目的]
1、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真正找出哪些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问题。
2、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意义]这一环节既是补差,又是培尖,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既帮助后进生解决基本问题,又通过纠正错误,训练一题多解,使尖子生理解更加透彻了,促进其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一题多解的操作能力。
[注意点]学生更正后,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
1、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的,坚决不教。
2、明确教的方式。广泛推行一种“兵教兵的教学方式”,就是让通过自学已经学会的学生去教那些还没有学会的学生,其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质疑,讨论,最后教师再引导、再补充。
3、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找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错误,这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六、当堂训练 [操作]
1、布置课堂作业。
2、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
3、批改部分已完成的学生的作业。[时间]不少于15分钟。
[目的]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身强体壮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学习目标。[意义]
1、及时反馈信息,能按时完成课堂作业的就视为达到学习目标,做到了“堂堂清”。
2、将所学知识通过训练,内化为操作能力。[注意点]
1、课堂作业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
2、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
3、课堂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有选做题,有时还有思考题。
4、尤其是后进生的操作,要给予肯定,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5、要注意矫正学生的坐姿,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