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内容梳理》教案3 新人教版(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5 01:2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内容梳理》教案3 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内容梳理》教案3 新人教版》。

第一篇: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内容梳理》教案3 新人教版

《文言文内容梳理》教案3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23.愚公移山 24.《诗经》两首

教材精梳理

1.重点字音

曹刿()又何间焉()玉帛()车辙()登轼().....旗靡()邹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期年()间进()万仞()山北之塞.....()迂回()魁父()荷担()箕畚()孀妻()......始龀()智叟()穷匮()雎鸠()窈窕().......好逑()荇菜()寤寐()萋萋()蒹葭().......溯洄()未晞()湄()芼()厝()......惩()跻()坻()涘()沚().....

提示

guì jiàn bï zhé shì mǐ zōu yì zhāo guān kuī jī jiàn rèn sè yū kuí hè jī běn shuāng chèn sǒu kuì jū jiū yǎo tiǎo qiú xìng wù mèi qī jiān jiā sù huí xī méi mào cuî chéng jī chí sì zhǐ

2.重点词义(1)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 .(3)何以战 .(4)弗敢专也 ..(5)弗敢加也,必以信 ..(6)公将鼓之 .(7)遂逐齐师 .(8)一鼓作气 .(9)夫大国,难测也 .(10)望其旗靡.(11)邹忌修.八尺有余(12)朝服.衣冠(13)孰.视之(14)臣之妻私.臣(15)王之蔽.甚矣(16)能谤讥..于市朝(17)时时而间.进(18)皆朝.于齐(19)年且.九十(20)惩.山北之塞(21)杂然相许.(22)且焉置..土石(23)寒暑易.节(24)其.如土石何(25)何苦.而不平(26)帝感.其诚(27)君子好逑.(28)寤寐思服..(29)左右芼.之(30)宛.在水中央(31)道阻.且长(32)白露未已.(1)间:参与。

(2)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3)以:凭,靠。

(4)弗:不。专:个人专有。(5)加:虚报。信:实情。(6)鼓:击鼓进军。

提示

(7)逐:追赶,追击。(8)作:振作。(9)测:推测,估计。(10)靡:倒下。

(11)修:长,这里指身高。(12)服:穿戴。(13)孰:仔细。(14)私:偏爱。(15)蔽:受蒙蔽。(16)谤讥:指“议论”。(17)间:间或,偶然。(18)朝:朝见。(19)且:将近。

(20)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阻塞。(21)许:赞同。

(22)焉:疑问代词,哪里。置:安放。(23)易:交换。

(24)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25)苦:愁。(26)感:被„„感动。(27)逑:配偶。(28)思服:思念。(29)芼:挑选。(30)宛:仿佛、好像。(31)阻:艰险。

(32)已:止,这里是“干,变干”。3.一词多义 间又何间焉(参与)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朝朝服衣冠(早上)皆朝于齐(朝见)

服朝服衣冠(穿戴)寤寐思服(词尾,无实义))公将鼓之(语气助词,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结构助词肉食者谋之(代词,这件事)年且九十(将近)(况且)且且焉置土石道阻且长(并且)4.古今异义(1)臣之妻私臣。

私:古义,偏爱;今义,与“公”相对,私下、暗地里。(2)白露未已。

已:古义,这里是“干,变干”;今义,停止,已经。(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6)忠之属也。

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①狱:古义,诉讼案件;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②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8)弗敢加也,必以信。

加:古义,虚报;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东西和在一起,增加。5.通假字(1)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2)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

“厝”通“措”,放置。(5)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普遍。6.词类活用(1)公将鼓之。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3)帝感其诚。

感:动词被动用法,被„„感动。7.文言句式(1)倒装句式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这是古代汉语的一种特殊句式,疑问代词作宾语,通常提到动词或介词前面)且焉置土石(就是“且置土石焉”)甚矣,汝之不惠!(就是“汝之不惠,甚矣”)(2)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 夫大国,难测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3)省略句

可以一战(应为“可以之一战”省略介词宾语“之,这一点”)何以战(承前省略主语)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动词谓语,应为“再鼓而衰,三鼓而竭”)8.理解翻译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4)夫战,勇气也。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6)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7)我孰与城北徐公美?(8)臣诚知不如徐公美。(9)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1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1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1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14)甚矣,汝之不惠!(1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16)帝感其诚。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18)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19)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提示

(1)那些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

(3)这是忠于职守(尽心尽力为人民办好事)之类的事。凭这一点,就可以跟敌人打一仗了。如果(跟齐国)作战,就请(让我)跟从(您)。

(4)作战,要靠勇气。

(5)我仔细察看发现了齐军战车轮迹混乱,又远远望见齐军战旗也倒了,(知道他们真的败了)所以才(请您下令)追击他们。

(6)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7)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8)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9)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厉害啦。(10)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11)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大山而居住。

(12)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13)冬夏交换季节的时候,才往返一次。(14)你太不聪明了!

(15)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愁挖不平吗?(16)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17)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18)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好姑娘美丽又善良,我从早到晚追求着她。(19)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弯曲。顺流而下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上。9.文学常识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2)《左传》传说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3)《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这部书是西汉时经刘向整理编写的。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三十三篇。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战国策》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富于文采。《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在这里,语言不仅是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如《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等篇都是显著的例子。

第二,《战国策》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左传》描写人物,大多是简笔的勾勒。

第三,《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也是以文学手段帮助说理。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独立地看,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诸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历来家喻户晓。

(4)《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今传《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里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

(5)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6)《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在创作手法上,多采用赋、比、兴的创作手法。

《诗经》中写恋爱和婚姻问题的诗,或歌唱男女相悦之情、相思之意,或赞扬对方的风采容貌,或描述幽会的情景,或表达女子的微妙心理,或嗟叹弃妇的不幸遭遇,内容丰富,感情真实,是全部《诗经》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

“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10.名句段梳理

(1)________________,又何间焉?(2)________________,必以信。

(3)夫战,勇气也。________________。彼竭我盈,故克之。(4)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5)“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7)吾妻之美我者,________________;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受上赏;________________,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9)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________________,四境之内________________: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0)表明齐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11)聚室而谋曰:“________________?”(12)北山愚公长息曰:“________________?”

(1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14)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__。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1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________________,道阻且跻。________________,宛在水中坻。

(16)请你写出《曹刿论战》中曹刿分析战争胜利原因的一段话。

提示

(1)肉食者谋之(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6)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7)私我也 欲有求于我也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上书谏寡人者(9)莫不畏王 莫不有求于王

(10)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1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3)窈窕淑女(14)寤寐思服

(15)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16)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第二篇:中考语文 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3 新人教

说明文阅读

[复习内容]:说明文阅读——感受、体会、推断、想像 [复习目标]:

1、能在理解文段内容基础上,谈出有独到见解的感受和体会。

2、能联系实际生活,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金点巧指]:

1、有时候,阅读材料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或要求结合现实生活、科技发展等有关常识,推测某一新的发现、认识的前景,这就要求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合理推测和想像,在此基础上发表独到感受和体会。

2、任何推测、想像、感受、体会必须以原文的有关信息为基础,以客观实际为对照,以科学为指导,不是凭空进行的,要有理有据。

3、中考题式举例:(1)建议措施题(2)标语拟作题 [中考例析]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所蕴含的能量实在是太巨大了,它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万年后的光和热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万年的时间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万年为目标!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的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近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出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人类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地球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的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年后乃至4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人类可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替代一些不可再生资源,那么这种替代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毕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吃咸萝卜操淡心的!

⑦所以,人类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1、阅读全文回答问题:人类在地球上生活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什么?

2、文章第②段中“这一过程”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用波浪线在原文中划出。

3、文章第③段划横线的句子中能量消耗者应是,这句话强调了。

4、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第③段中划线部分的内容,20字以内。

5、文章第⑤段关联词语使用有误,请改后将正确的填入下面的括号里。如果()……那么()……毕竟()……

6、文章第⑥段中“吃咸萝卜操淡心”一语是个

语,它形象地说明 1

了,请写出一个与“吃咸萝卜操淡心”意思相同的成语。

7、阅读文章第⑦段,指出人类不能控制自身的含义并举例加以说明。

含义:

例子:

8、仔细推敲文章结构,如果将文中的第⑥段调换位置,你认为应放在哪一段前为宜?

9、请你以“地球与人”为主题策划一则有创意公益广告。[解析] :第1题考查整体阅读能力,不防从首段中找出总起句作答。第2题看看是否明确复指的内容。第3题的判定需承前启后,“太阳”,因为“太阳所蕴含的能量实在是太巨大了”。第4题务必考虑到限制的条件,答案并不过死。第5题考到关联词语,凭语感可知道前一个复句应为转折关系,由此得到下一句的结论。第6题直击熟语(俗语),熟语自有其妙处。第7题是要发掘句子的含义。第8题关乎文章的结构,商榷的结果还是放在第(4)段前适宜。第9题借题发挥,由选文的题材生发开,提出创意广告,足以实实在在考核出考生的素质。

第三篇:中考语文 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1 新人教

说明文阅读

一、教学目标:

1、复习有关说明文的一些知识。

2、学会运用说明文的答题技巧做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运用说明文的答题技巧做题。

三、教学设计意图:

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通过练习,探究,再练习,以实现教学目标。

四、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 说明的一般常识——对象、特征、顺序、结构、语言、方法及作用。[复习目标]

1、能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结构。

2、能辨析、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品析重点词语含义及其表达作用,体会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金点巧指]:

1、说明文分类:

(1)根据说明文对象与目的的不同可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2)根据语言不同特色可分: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3)根据表达方式不同可分:实用性说明文、科技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

2、说明特征:

(1)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2)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3、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一般来说,说明事物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的,用逻辑顺序。另外,事物说明文更多用的是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事理说明文更多用的是逻辑顺序。

4、说明结构:

(1)总分式:总 → 分,分 → 总,总 → 分 → 总。(2)并列式、递进式

(3)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一层一层剖析事理。

5、说明方法及作用:

(1)常用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用等。

(2)主要说明方法作用分析方向提示:

①下定义:能够起到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的作用。

②分类别: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或事理,能够使说明更有条理、更加清楚 ③举例子:可以通过有代表性的例子,清楚、真实、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④列数字:数字有约数和确数,不管哪一类数字,都能起到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或

教学课件

事理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表示年、月、日的不是列数字。

⑤作比较: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可以更清晰、更鲜明地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

⑥打比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使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具体。

⑦画图表:对文字说明起到辅助作用,增强了说明的直观性,使事物的特点一目了然

6、说明语言:

(1)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的最基本特征。

(2)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主要表现在对说明对象进行精确的修饰、限制补充的表时间、空间、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副词上。

(3)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要打破思维的惯性,不要只认为精确的语言或数据才是准确的(如确数),更应认识到有时模糊的语言和数据(如约数)会使说明更客观、更符合实际,更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4)一般而言,下定义、列数据、分类别和用图表时语言比较平实、简明;打比方、举例子、摹状貌、引用时语言往往比较生动、具体、形象。[中考例析] 汉文读物的特质

①一切用汉字“写”成的读物,都称为汉文读物。它时包括古今,地涵盖中外,型不分集散,体无论科艺,言不别文白……汉字读物既具有一般读物的基本性质,又有其独具的特质。②汉字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世代传承使用至今的最古老的文字,因此,汉字读物有着悠远的历史源流。自甲骨文以来,汉文字体虽几经变易,都没有使文字出现断代情况,更没有产生新的文字系统。正因如此,才使历代典籍得以流传并保留至今。今天的汉文读者依然能读得到并大部分读得懂先秦的典籍乃至四五千年前的甲骨文章,这在世界历史上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③汉文读物能用最少的文字负载最大的信息量,其信息密度相对很高。同拼音文字读物相比,汉文读物具有明显的符号简约性。相同内容的一篇文章,汉文要比拼音文字篇幅小得多;同一本著作,拼音文字的书要比汉文的书厚许多。在联合国使用的五种工作文字文件中,汉字读物总是最薄的一种。有学者认为,在语义信息量相当的条件下,一个汉字字符所含的语义信息相当于3.7个英文字符所含的信息量。

④汉文读物比起拼音文字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解形象生动,意趣盎然。汉字本身就富于联想性。汉字由象形开端,终于大部分演变成会意,占汉字90%的形声字,不仅形旁有表意作用,大部分声旁也有表意作用。象形和会意是汉字联想的两扇大门。汉字的词语也往往引起读者的联想。汉语中不少词汇、成语、典故本身就是前人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摹状等形象思维创造的言语成果,当读者读到这些词时,就不是仅仅对字面义的直接摄入,而自然会更广远的词语义域展开联想。例如,“萤雪”一词是刻苦读书的意思,但它立即会使人联想到晋代车胤以萤火虫的微光照书夜读和孙康映着雪光读书的情景。这样的联想无疑会加大思维的广阔度和读解的深刻度。

⑤汉文读物在形式上具有审美特点。首先,汉字形体的图像性先天具有一种审美基因,加之书写工具的不同,笔墨运用的变化,布局结构的安排等,使字体显得千姿百态,神采飞扬,气韵生动。其次,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短语、句子,如果结构类型相同,字数相等,位置一致,就会形成平行、整齐的句式结构,看上去悦目,使人产生一种句式均齐的美感。再次,汉语音节乐感很强。如果利用押韵、叠音、双声、叠韵、反复、回文等手段,让相同的声母或韵母在语流中有节律地重复再现,在听感上就会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婉转的音乐美。汉文读物语言的音律美,为诵读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

⑥汉文读物内涵渊深,处延博大,纵贯古今,深入人心,熏陶了一代代读书人。

教学课件

1、通读全文,概括汉文读物的特质。

① ② ③ ④

2、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

和的说明方法,要说明的是。

3、第③段画线句中加点的“在语义信息量相当的条件下”能否删去?为什么?

4、请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第④段画线句子所举的例子,并说说举这个例子有什么表达作用。

(5)“萤雪”一词能使人产生联想,请你再写出一个词语,并简述由此联想的情景。[解析] 第1题考查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第2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辨析理解能力;第3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分析能力;第4题考查语言概括能力和对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的理解能力;第5题考查语言积累和联想能力。

教学课件

第四篇:中考语文 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2 新人教

说明文阅读

[复习内容]:说明文阅读——内容概括;材料信息筛选、提炼、再表述。[复习目标]:

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意、层意和段落。

2、准确筛选,提取文中的信息并进行归纳概括。[金点巧指]:

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意、层意和段落

(1)首先要准确把握文段中的中心句和说明的内容。

(2)方法:如果有中心句,直接摘取中心句;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同时注意说明文段中的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2、准确筛选、提取文中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再表述。

(1)过程:a、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b、合理地整理、组合概括信息;c、能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2)“重要信息”具体指:a、与题目要求相关的内容;b、体现文章的主要观点、反映作者态度主张的内容;c、表述新信息的内容(新发现、新概念、新进展)等;d、对新发现、新概念等新的知识进行解说的内容。[中考例析]:

迷雾探踪

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低层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物悬浮在空气中形成雾茫茫的天气,并使能见度的水平距离小于1千米,气象上把这种天气称为雾。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雾称为大雾,水平能见度在500米以下的雾称为浓雾。大雾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来看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在做饭的时候,大家肯定能看到锅上方总是有雾气产生,大雾的形成和它形成的原理相同,只是形成的范围大,维持的时间长而已。空气中能容纳一定量的水汽,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愈多,反之愈少。白昼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晚,当温度低到空气不能容纳原先所有的水汽时,过剩的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雾就形成了。

大雾天气对交通影响很大,飞机不能起飞和降落,公路上行驶的汽车,河面、湖面和海面上航行的船舶等,都因雾天能见度差导致交通事故增多。另外,雾对农业生产也有危害,如果连续数天大雾,将使农作物缺少光照,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诱使病害发生,如小麦抽穗时遇上连续3天以上的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

专家提醒说,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很大的隐蔽性。据测定,雾滴中含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几十倍。所以,在有雾的天气里,人们应适当停止一些户外活动,尤其是一些剧烈的运动。

既然大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那么,人们能不能消除大雾呢? 针对大雾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进行工人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内的雾滴以提高能见度。雾可以分为雾区温度高于0℃的暖雾和低于0℃的过冷雾。目前一般有三种消除暖雾的方法:一,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如机场跑道等,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吸湿法。播散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水汽在凝结核上凝结成大水滴。三,人工扰动混合法。用直升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的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的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2002年12月,陕西就是曾通过播散液态二氧化碳来改变雾的存在形式,使其变成雪后降落。经过现场勘查,1

在第一次作业20分钟后,距离作业下风方1.2千米处开始降雪,降雪后有小区域内能见度由原来的不到20米增加到300米。

1、请根据文意,用一句话给“雾”下定义。

[点拨]本题考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要懂得什么是下定义,怎样下定义。

2、请认真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的思路。

→ → → [点拨]本题是对全文行文趋向的把握,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各处的相关内容,并要精心组合语言,写出简洁、通顺而又合乎题目要求的答案。

3、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除暖雾的方法?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说明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其实就是对信息的捕捉、筛选、理解、加工。

4、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其中两种方法的作用。[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对说明方法理解运用的综合能力。有一定的开放性,注意与文章内容的结合。

第五篇:201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3

中考语文文段阅读复习:文言文实词篇

【知识导学】

《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关于初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要求表述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而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又是考试的重点,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常见的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意义比较实在,表示事物、动作、行为、变化、性质、状态、时间、处所等。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至于副词、代词归属于实词还是虚词说法不一。而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实词可以根据意义和功能分成体词和谓词两大类。

实词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通假字。通假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就叫通假。所谓“通”就是通用,“假”就是借用。在课文中表现形式是:„„通„„(或„„同„„)。通假现象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如“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中的“坐”通“座”。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如“食之不能尽其材”一句中的“材”通“才”。

3.同声旁的字相互替代。如“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一句中的“適”通“谪”。4.音同或音近字相互替代。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一句中的“指”通“直”。

二、古今异义。在语言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义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了。但有些词,字形古今相同,可是词的意义发生了改变。这些词原先的意思便是古义,现在变化了的意思便是今义。词的古今词义变化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则泛指一切大河。2.词义缩小。如“臭”,古义表示好气味、坏气味皆可,今义只表示坏气味。3.词义转移。如“涕”,古义指眼泪,而今义则指鼻涕。

4.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古义是属于中性词,而今义则为贬义词。5.名称说法改变。如“目”现在改称“眼睛”等。三、一词多义。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叫多义词。在古今词汇中,一词多义现象都是普遍存在的。掌握词语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意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对于这些词的辨析,首先要把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本义,即最初的意义;引申义,包括比喻义、假借义等,指词语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渐引申出一些新的意义。其次,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揣摩词的不同意思。再次,还要结合古人的语言习惯分析词语的意义。如:“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一句中的“或”古义指有的人,今义指或者,也许。“亡”古义为逃跑,今义为死亡。

四、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包括:

1.名词的活用。

名词可活用为动词。例如:①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②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名词可活用为意动用法。例如:父利其然也。(利:名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有利。)名词可活用为状语。例如:①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狐鸣:名词用作状语,像狐狸嗥叫的凄厉声音。)②风烟望五津。(风烟: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望”的状语,在夜晚。)2.动词的活用。

动词可活用为名词。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动词可活用为使动用法。例如:诎右臂支船。(诎:使动用法:使„„屈,弯曲)动词可活用为意动用法。例如:鸣偑环,心乐之。(乐: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3.形容词的活用。

形空词可活用为名词:例如:①将军身被坚执锐。(形容词用作名词:坚:坚固的铁甲。锐:锐利的武器。)②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原为形容词,这里作谓语“平”的宾语,当险阻讲。)

形容词可活用为动词:例如: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上:争着往高处;邈:争着往远处。)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私”带宾语“我”,用作动词;偏爱。)

形容词可活用为使动用法: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寒泠。)

形容词可活用为意动用法。例如:①天下苦秦久矣。(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②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即“认为„„美”。)一般情况下,形容词后面只要带了宾语,就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阅读演练一】

勾践灭吴

国①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②耻吾君于诸侯之国③;今越国亦节④矣,请报之。”勾践辞⑤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⑥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⑦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8}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9}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10}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11}许之,乃致{12}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13}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14}耻也。今夫差衣{15}水犀{16}之甲者亿{17}有{18}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19}之勇也,欲其旅{20}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21};如此,则有常{22}赏。进不用{23}命,退则无耻{24};如此,则有常刑。”

果行,国人皆劝{25},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26},又败之于没{27},又郊{28}败之。遂灭吴。

(选自《国语·越语》)

[注]{1}国:指越国。{2}夫差:吴国国君。{3}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于诸侯之国耻吾君,介宾短语后置。耻:侮辱,动词。于:在,介词。{4}节:有节度,意指国家走上正道。{5}辞:致辞。{6}二三子:各位,几个人。{7}如:像。{8}庸:用。{9}封:疆界。{10}其:怎么,表反问语气。{11}既:副词,„„之后。{12}致:招来。{13}患:担忧。{14}少:缺少,动词。{15}衣(yì):穿,动词。{16}犀(xī):哺乳动物,皮粗而厚,微黑色,没有毛。{17}亿:古时也把十万叫做“亿”。{18}有:相当于“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19}匹夫:原指平民中的男子,后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血气的小勇。{20}旅,副词,共同。{21}刑:刑赏。{22}常:规则,下文相同。{23}用:服从,动词。{24}耻:意动用法,“觉得羞耻”。{25}劝:勉励。{26}囿:即泽,后人作吴江县或吴淞江的别称。{27}没:古地名。{28}郊:城外,本文名词作状语,在郊外(京城郊外)。

探究练习

1.下列句子中的黑体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国人皆劝 劝:劝告B.旅进旅退 旅:共同 ..C.越四封之内 封:疆界D.今越国亦节矣 节:有节度,指国家走上正道 ..2.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现在越国也有节度,请求报仇。)

B.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过去同吴国交战失败,并不是两三个人的罪过。)C.其有敢不尽力者乎?(怎么会有不尽力而为的人呢?)D.国人皆劝。(全国的人都互相勉励。)

3.分析下列句子中“其”“而”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其有敢不尽力者乎?{2}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

{3}乃致其众而誓之。{4}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A.{1}{2}相同,{3}{4}相同 B.{1}{2}相同,{3}{4}不同 C.{1}{2}不同,{3}{4}相同 D.{1}{2}不同,{3}{4}也不同 4.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越国取胜条件的一项是()

{1}今越国亦节矣。{2}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 {3}四封之内亲吾君也。{4}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5}果行,国人皆劝。{6}又郊败之。

A.{1}{2}{3}{4} B.{1}{2}{3}{5} C.{2}{3}{4}{5} D.{3}{4}{5}{6}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演练二】

师旷论学 ....刘向 ..晋平公{1}问于师旷{2}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3}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4}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5}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6};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7}昧行{8}乎?”

平公曰:“善哉{9}!”(选自《说苑》)

[注]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③暮:原“天晚”的意思,这里作“晚了”讲。④戏:戏弄。⑤盲臣:瞎眼的臣子。“臣”是古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师旷眼瞎,所以这样自称。⑥光:这里指阳光。⑦孰与:相当于“比„„怎么样”。⑧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暗。⑨善哉:说得好啊!

探究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黑体词的含义。①恐已暮矣。暮:__________ .②臣闻之。闻:__________ .③孰与昧行乎?昧:__________ .④何不炳烛乎?烛: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何不炳烛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用一个词语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尔基说:“学习永远不晚。”你认为呢?(试结合全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举出一个古人勤奋学习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阅读演练一:

1.A 2.B 3.D 4.B 5.①像我这样的人,哪里知道什么是耻辱?请你们暂且不要求战。②哪一个国君能像我们国君这样(好)啊;还能够不(为国君)去拼死吗?

阅读演练二:

1.①晚,迟;②听说;③暗;④作动词,点燃蜡烛。2.①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②少年时爱好学习,像太阳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爱好学习,如同中午时的阳光;老年时爱好学习,就像点燃蜡烛的光亮。3.学无止境4.略5.如: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等。

下载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内容梳理》教案3 新人教版(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内容梳理》教案3 新人教版(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梳理文言文考点,理解文言语法现象;掌握停顿、短句的方法和规律学会翻译,把握文意。 教学类型:复习课 教学时数:两课时 开篇词: 提到文言文,我们就要着......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成都戴氏教育 初一语文杨老师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梳理文言文考点,理解文言语法现象;掌握停顿、短句的方法和规律学会翻译,把握文意。 教学时数:两课时 开篇词: 提到文言......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中考文言文总复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和技巧,熟练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能借助已掌握的文言文基础知识,读懂浅显的课外文言文。 方......

    2011届中考语文文言文内容专题复习6

    第八讲 八年级下册现代文内容梳理 篇 目 第一单元 1.藤野先生 2.我的母亲 3.我的第一本书 4.列夫·托尔斯泰 5.再塑生命 第二单元 6.雪 7.8.短文两篇 9.10.组歌(节选) 第三......

    必修3文言文复习教案

    必修3文言文复习教案 【课型类别】 复习课。 【教学目标】 1. 熟悉课文并掌握课文中主要实词意义、主要虚词意义及用法; 2.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句式、词类活用以及的古代文......

    2015年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2015年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一、教学类型:复习课 二、教学目标: 归纳、总结所学的文言文,并依靠考纲与课本找出文言词语的用法与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记忆,以提高文言的......

    中考文言文复习公开课教案

    中考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实词词义推断策略 复习目标: 1、要正确理解、牢固识记常见文言实词的常用义; 2、要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文言现象。 3......

    2011年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2011年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教学类型:复习课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中考说明》解读: 2011年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选择继续延续2010年的模式——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