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准确把握二个环节,开展语义课堂有效教学
陈伟战
“有效教学”是促进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催化剂和帮手。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提高教学效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准确定位,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围绕学生的需求开展教学活动,做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努力变讲为导,变讲为诱,让每一个学生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使他们变学为悟,变学为思。建立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营造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气氛,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
一、有效设问,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角色
“提问”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切入点和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帮手。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主要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教师要充分发挥“首席”的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角色,激发诱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1.主问题设问
如《智取生辰纲》一文,篇幅长,头绪多,如不精心设计问题,很难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通过慎重思考,我采用了主问题策略,从反面取度,设置问题,达到“一问抵多问”的良好效果。
主问题:生辰纲有没有不失的可能?如果有?如何才能不失?
就这一问,小说的环境描写、吴用一行人的智,杨志的急功近利,及与内部人的关系等等问题包含其中,又耐读,扣文本,又有探究的趣味性。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有效开展课堂学习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板块设问
在课堂教学中,借余映朝老师推荐的“板块教学”,以“主问题”和“小论题”棚得益彰,有聚有散,形成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情境。
在《我的叔叔于勒》教学中,我尝试了“板块教学”的方式,感觉效果还不错。
主问题: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
讨论六个小话题:
1.于勒的“称呼”欣赏 2.巧合、止故事如此美丽 3.别具匠心的景物描写 4.菲利普神态描写欣赏 5.克拉丽丝形象欣赏 6.船长的“作用”欣赏
(要求:学生自选角度赏析,可一个人独自探究,亦可二人合作探讨,中途不许换角度)
这样,我的课堂教学就分为两大板块,前半部分主要通过主问题,让学生进入文本,了解人物、情节、理解结构艺术,这比感知文意或简单复述情节效果要好得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且促进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局面的形成。后半部分的六个小话题,涉及小说的方方面面,环境、人物形象、艺术结构、主题探究,有力的引导学生开展“人量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引导学生进行研讨性学习。3.自定设闷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一些难度不大的课文,学生自定目标,臼己设问,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教师可以放于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质疑问难,设计问题。学生五花八门的问题提出来后,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分类归纳提炼概括,提升问题质量,形成课堂活动主流问题,有效引导学生提问向准确深入的目标导向靠近,长此以往学生探究质疑的精神就培养起来了。
二、有效点评,充分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参与、交流互动的平台。教师不仅要做组织者,而EL要做参与者、引导者,允分发挥首席的作用。教师的语言激励,对激发学生,推动课堂活动有序有效进行,提升课堂晶质至关重要。准确、精妙、有深度的点拨、引导、点评往往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1.激励尊重
激励评价是实施有效点评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见解,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不失时机的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内化学生人格,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丁捕捉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闪光点,运用激励性评价,满足学生的最佳心理需要,尊重学生人格,使学生快乐学习,和谐发展。2.抛砖引玉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探究、交流时,如思路停滞、中断、出现晾场情况,教师可采用抛砖引玉的方法,积极参与活动,发表意见,给学生以范例,通过引导和疏通,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诱导出学生更好的意见和见解。
例如,在开展八年级综合性学习活动《献给母亲的歌》时,有一个环节是“母亲的颂歌”。我要求学生挑选最感动自己的一件事来讲,歌颂自己的母亲。也许是同学面前难以启齿,也许是过于紧张,所有学生竟然一时语塞,教学过程出现停顿。这时,我及时补场进行引导,道出了自己母亲的一件事。在这种情境下,同学们一个接着一个,讲述了母亲最令自己感动的一件事。课堂上,顷刻间流淌着感动的泪水,倾诉着感恩的赞美之词,师生同奏了一曲“母亲的赞歌”。3.点石成金
学生受自身知识程度、实践经验、心理特点等因素制约,对问题的认知能力偏低,在交流时,往往不能准确把握问题的核心和抓住实质,分析、理解、感悟不够透彻、深入,不能恰当的归纳和概括规律性、系统性的要点,不善丁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这时,教师的点评就要准确、深入、透彻,“一针见血”,揭示本质。
在<桥之美》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后,用“桥很美,美在一一一一”的句式说话。一位学生这样说:在茅以升的笔下,桥很美,美在不但结构坚周,而且形式优美;在吴冠中笔下,桥很美,美在点与面搭配,很协调。同样是美,在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美。我惊讶这位同学的发言,更叹赏他前后联系、对比阅读的方法。于是是我点评:xx同学的发言很精彩,更值得大家学习的是他的这种学爿方法:前后联系、对比阅读(书写在黑板上)。这样点评,就抓住了课堂上的亮点,学生的闪光点,即对学生的回答做了肯定,又简洁指导了学生的阅读方法。
这样,抓住契机,及时点拨,就把学生回答中的宝藏由隐性变为显性,个性变为共性,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三、有效小结,竭力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课堂小结是课堂有效教学中的必要环节,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环节。根据不同课型,引领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能力或收获与不足等方面做好小结。这样,学生经过对课堂学习的回顾、反思、总结,才能有新的认识与追求,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为课堂教学画上圆满的句号。如:
1.概括总结。对课。逝所学的知识,所掌握的方法、技能进行回顾总结,对主线进行总结,突出主题,引导学生,使学生理解难点,掌握重点,记忆深刻。说一说:这节课我知道了一一一一,学会了一一一一,明白了一一一一,或掌握了一一一一方法。
2.拓展延伸。在学生理解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借助于联想,适当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在巩固新知识的同时,能举一反三,引起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开拓创造性思维。
写一写: <那树》,这是一棵树,一棵一一一的树,它一一一一。
《出师表》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一一一一的臣子,他一一一一。
3.归纳积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培养学生养成善思考、勤动笔的习惯,每节课后对所学知识点梳理分类、归纳积累。积累的内容有,生字、难词、佳句;重点、难点问题;学习上最大的收获体会等。
记一记:①这节课的知识点整理:②关键问题;③存在问题,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障碍。
这样,针对不同授课内容,提出不同的小结要求,引导学生自己小结,体验收获的快乐,反思学习中的不足,不仅实效性强,而且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篇:准确把握教学语言,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随着新《纲要》的实施,数学领域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在集体教学中逐步得以体现,集体教学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显着的变化:强调内容的整合性、发展性,材料的生活性、实效性,教学的趣味性、创新性,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使数学教学不再抽象、枯燥、乏味,孩子从被动的“接受器”转化为主动的“探索者”,应该说数学教学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一门科学,它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概念的属性,并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向幼儿传授知识的效果,影响到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然而很多教师对数学课堂语言的重视不够,平时备课备的最多的也是教学环节设计,对于课堂语言准备的不够充分,有时甚至是没有,以至于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效果。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提高教学的语言素质,体现出数学课堂语言的特色呢? 在大班数学活动《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一课中,我试图从讲解、提问和评价三方面的语言着手,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一、讲解
教师的讲解是帮助幼儿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活动规则所必需的。我们在设计讲解语时,遵循以下四点进行考虑。
1、清楚明确。教师的讲解语应该很明确,让幼儿一听就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去做。如《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中为回收代用券设计的讲解语:2元超市决定回收代用券,请还剩一元的小朋友把你的代用券送回到蓝房子里,都用完的小朋友把你的代用券送回到红房子里。这段讲解语只有三句话,交代非常明确。
2、要言不烦。在设计讲解语时,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哪些应该先说,哪些应该后说;哪些应该详细地说, 哪些应该简略地说。如本课中的引题:瞧,小朋友,我们已经来到了2元超市,你们来猜一猜,它为什么叫2元超市呢?教师直接引导幼儿进入正题,再引导幼儿2个2个的圈,为接下来2个2个的数埋下了伏笔,而对2元超市里有哪些东西则没有多说,因为那不是教学的重点。
3、有条有理。教师应从操作的实际顺序和幼儿的思维(或者行动)习惯这两者的结合上作综合考虑,使语言具有条理性。例如在本课组织购物的环节中,教师有条不紊的交代:数一数,你有几元钱?圈一圈,你能买到几样东西?圈好后,把笔放到盒子里,就可以去2元超市买东西了。如果教师只是笼统的介绍:用你的代用券去超市里买东西,看看你能买到几样东西?那么幼儿很可能只考虑他想买什么东西,而忽略“2元买一样”的要求。
4、科学严谨。我们有时会为了便于幼儿理解而忽视数学概念的科学性,这是很不严谨的。教师在示范讲解 时的语言既要便于幼儿理解又要准确。例如对单双数的定义,我们经过反复的推敲得出:像1、3、5、7、9这样两个两个地数,总会剩下一个的数叫单数;2、4、6、8、10这样都能凑成2个2个的数叫双数。
二、提问
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思考,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1、围绕目标,紧扣主题。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个活动的目标,清晰有序地设计提问。例如在购物环节中,我们确定该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明白2个2 个地数,会出现两种情况:都用完的和还剩一元的,当有幼儿先购完时,教师提问:你有几元钱?买了几样东西?还有钱多吗?
2、由浅入深,分出层次。循序渐进地设问,可以分散教学难点,减少思维障碍,保持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小结单双数间隔排列的规律时,如果教师直接提问单数和双数是怎么排列的?幼儿就会难以回答,束手无策,从而使自信心和积极性大受挫伤。我们可以将上述问题分解成由浅到深的一系列小问题逐个提出:在1——10的队伍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红色的什么数?蓝色的是什么数?5是什么数?它的邻居是几?是什么数?再用既儿童化有具有科学严谨的语言小结:单数挨着双数,双数挨着单数,它们手拉手,都是好朋友。这样的提问就会大大降低问题的难度,使幼儿进入顺畅的思维轨道。
3、正逆设问,拓展思维。数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在幼儿寻找身边的单双数时,我首先问:你身上藏了什么数字?是单数还是双数?如果幼儿回答:5个纽扣,5是单数。我就会接着问:为什么说5是单数?你身边还有什么数呀?从而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拓宽他们的思维广度。
三、评价
教师的课堂评价语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语言。教师对幼儿的课堂评价语如果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就一定能够激励幼儿满怀信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1、准确得体
准确而又得体的评价语言能极大地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应准确把握评价尺度,以自然、真诚、恰当、温馨的语言,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评价幼儿的学习活动,切忌盲目批评和廉价赞扬。在《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中让幼儿找身上的单双数,一幼儿答:我找到了6个字母,6是单数。我的评价有两句:你找得真仔细,但6是不是单数呢?第一句评价是对幼儿能仔细观察表示赞赏,第二句则揭示了回答不正确的信息,还留了幼儿自我评价的余地。
2、机智灵活
在数学教学中,评价性语言的机智性原则突出地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幼儿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多方面的差异性、复杂性,幼儿的信息反馈呈现多样性和随机性。其中某些稳定的因素(如数学内容和幼儿原有知识水平等)是可以预知的,有些则是难以预料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灵活运用教学机智,将预设性语言和随机性语言结合起来,根据幼儿的反馈信息、突发情况,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快速反应,巧妙应对。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折射出智慧的灵光,才会充满生机,活力无限。
如有一个小朋友举手回答问题,站起来后又急得抓耳挠腮,说不出来。我是这样评价的:“你的手举得很高,很有信心。只是没想好怎么说。不要紧,坐下慢慢想”。老师及时的调整评价角度,帮助幼儿脱离尴尬,维护了幼儿的自尊。
3、诙谐幽默
孩子们都喜欢幽默的老师,这样的老师能给孩子以亲切、平易近人的感觉。如果老师把幽默恰如其分地用到课堂中去,会拉进老师与幼儿的距离。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中的幽默则令幼儿对所学知识加深记忆,更好的进行情感交流。所以每当幼儿有较佳的表现时,教师不能以一句“好!”、“你真棒!”等笼统的语言草草了事。我在市数学优质课评比中,无意识地说:2是单数。说完后意识到说错了,马上进行补救:对不起,老师说错了,谁来告诉我2是单数还是双数?一个小朋友大胆的说:2是双数。我的评价是:你比老师还厉害!我要向你敬个礼!幽默的语气和诙谐的敬礼动作引得全场哗然!事实上,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包罗万象,语言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数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
“好的课堂语言是一本书,一本让师生回味无穷的书;好的课堂语言是一首歌,一首让师生心情愉悦的歌。”只要我们把握好课堂教学语言,定能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高效课堂开展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能打造高效课堂
水汶华侨中学 邓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日新月异,这些变化客观地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在迈向知识社会的今天,教育界已达成共识,那就是:“满堂灌”和“填鸭式”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学生能力的高低,已不仅取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即不但要“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会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掌握尽可能多的人类文明成果,也才有可能通过学习,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
那么,如何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模式如何创新才能顺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中以老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师生间的互动,缺少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缺乏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教学效率低下。目前大多数中小学的教育观是只抓极少数学生的精英式教育,不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独霸课堂的“一言堂”现象普遍存在,课堂活动仅停留在师生之间的单向的传递,教师是教案的扬声器,知识的传声筒,把学生当成永不停歇的录音机,高性能的计算机,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严重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
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大部分年轻教师不能合理调控课堂授课实效,抱着“教无定法”的信条,不注重课堂授课方法的调控与研究。
我们知道,参与课堂活动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和教师。在传统的课堂上,师生的地位是怎样的呢?第一,教师的主导作用被无尽的强化,成为课堂的主体;第二,学生的主体地位被肆意地霸占,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教学模式严重的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认为,成功的课堂,应该是师生二者通过课堂教学都有所提高,即所谓“教学相长”。那就是:第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应该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体现;第二,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应该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第三,两种地位和作用应该是协调存在的;第四,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知识应该是学生借助老师、教材、媒体、教学环境等多种条件主动建构起来的,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有效的课堂教学应体现五个特征:(1)清晰的教学思路;(2)多样化的教学方法;(3)任务导向明确;(4)学生的投入;(5)成功率高。
我认为“有效教学”要抓好以下六方面:
1、要有前后知识的衔接。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新课前,可以设置各种情景引导学生学习,也可以对上节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引出新的知识点。
2、要有明确的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也就没有思路。对学生来讲,明确了一节课中要识记、理解、运用的知识点,也就明确了一节课的目标。对教师来说,不但要明确一节课的知识目标,而且要明确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也就是说三维目标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
3、要有学生充分的自己学习、看书时间。当然学生的自学又必须是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指导下进行的。
4、要有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的机会。学生的整理也许达不到预期的状态,但是,无论怎样,那是他们自己的感知,是他们体验并生成知识的过程。
5、要有教师的积极引导,要有教师对本节知识的能力提升。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6、要有学生为巩固当堂知识的对应训练和知识的迁移延伸。这是巩固当堂所学知识最直接的手段和方法。
简单来说,“有效教学”的课堂模式就是以圆桌方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落实“一案三单”。
1、“问题导读——评价单”,作为课堂教学,确定“三维目标”至关重要,这是教师为学生确定学习导向,有目标的进行学习的先决条件。在设计“知识与能力”这一目标时,要把握“数与质相结合”地原则,即通过反复预习、诵读文本,掌握和了解课文内容,领悟教材体现的原理,学会做人或处事等。在设计“过程与方法”时,比如借助工具书或多媒体、课外资料了解文本内容等,体会、揣摩、想象等手段解读课文,运用哪种教学方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等方法)学习文本。在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学习文本的最终目的,教育、指导学生有感有情,使学生受到陶冶和思想教育,激发他们的情感和情趣。应该是“感受、体会、认识、收获”!其次,我认为,利用“导读评价单”给学生积累一些课外知识也很重要,如与课文相关的诗句、名言警句、故事、哲理、背景资料等,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因此,“知识链接”这一环节坚决不能省略。
2、“问题生成——评价单”我们常用的“问题生成课、展示解决课”中,“问题生成评价单”是整个课堂教学的载体,该单子上的问题不宜多,围绕“重点句子赏析、课后研讨与练习、文本写作特色、主题思想”来设计,一般4-5小题合适。需要强调的是这个单子上也应该有学生结构化预习后生成的问题,即“学生生成问题”,一般由学术助理课前整理、归纳,将有难度的题目指导学生书写在“问题生成——评价单”上,课堂利用少部分时间由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题目。可以说“拓展延伸”或“小练笔”“主题升华”等是“问题生成评
价单”上的一个亮点,这个题目设计难度较大,首先要紧扣文本主题,其次,要与社会主旋律合拍,如“和谐社会、乐于助人、科学发展观等”。再次,要能帮助我们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便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做有个优秀的社会人。让他们每个人都有维护正义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3、问题训练——评价单。即就是“综合训练评价单”,也是对文本内容的一个再温习和巩固。教师可以根据检查学生的预习和课堂学习,酌情设计。这样潜移默化,逐步加深,学生的熟练的掌握知识,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至于“链接中考”这样的题目,我们不一定每课都设计,但一定要考虑一些,慢慢渗透,到中考时才不至于临阵抱佛脚,手忙脚乱了!
4、“三单”的设计,我们既要把握基本理念与原则,又要有创新,融入自己的设计特色,真正地促进学生学习,变枯燥、乏味地纯粹问题为有趣地生活化的题目,达到既解读文本,又使学生乐于学习的良好局面。
5、“问题导读——评价单”与“问题生成——评价单”最好在上课前2-3天发放给学生,最晚也要两天前下发,教师必须为学生进行有效结构化预习提供保证,“问题训练——评价单”最迟要在上完“问题发现课”(即预习感知课)后,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设计题目,并及时发放。
6、“三单”的评价可以视情况而定。问题训练——评价单,就相当于课堂作业,是对学生所学内容的一个巩固、了解与评价,教师
必须认真批阅,最好面批,力争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在教师批阅前可以由学科长或小组长批阅,以督促学生能按时或提前完成单子。至于“导读单”“生成单”可以由学科长、小组长批阅,但是,我建议“三单”尽量教师能抽时间批阅,以免学生产生懈怠心理,认为老师不查,就不认真对待等问题,尤其是实验初期,务必扎实、细致的做好每项工作,学生没有养成自觉预习和学习、展示、讲解等习惯,容易产生华而不实的负面效果。
7、“三单”之间的题目也要有梯度,把握课本内容由难到易;从课文理论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课内到课外的逐步延伸。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三单”的设计与开发同样有理念、原则的指导,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完全可以创新与调整。
第四篇:准确把握学情_构建高效课堂
准确把握学情 构建高效课堂
“学情”不是什么时髦的新提法,从“以学定教”,到“备教材、备学生”,再到教科书上每组课文开头安排的“导语”,相信大家都不会觉得陌生。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个不同的学生就意味着一种不同的学情。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学生情况的更加复杂多元,关注学生、了解学情的方法也应当随着时代的进步相应有所变化。
著名的特级教师靳家彦曾经讲过:“顺应学情,是教育的生命线。”那么,什么是学情呢?学情有着很宽的外延,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思维状况,学生的认知状态和发展规律,学生状况、学生个性及其目前发展状态和发展前景,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最近发展区、低起点、学生感受、学生的成功感等,都是我们把握学情的切入点。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引导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学情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敏锐地关注“学情”,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把握好教学方向,随时做出调整,也就是说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既要学会引导“到位”,达到“滞者导之使达,蒙者开之使明”的效果;又要善于放手,适时“让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我们在课堂上该如何准确把握学情,因学设教,让教学真实、有效、精彩,构建起高效课堂呢?
一、课前预测学情
课前预测“学情”指教师根据已掌握的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习惯、心理规律等宏观的、共性的、静态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一个预先推测。比如:学生对本课内容是否感兴趣?学生学习本课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可能会在哪些地方感到困惑?学生会对哪些内容理解不透彻?是否愿意按教师的设想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去交流?等等。然后,针对这些预测制订相应的应对措施或策略,以便对学情做出及时调整和引导。
例如,我执教《詹天佑》一课,课前预测到学生会对“取得京张铁路的修筑权,就能控制我国北部”产生疑问,他们也许会想:“我们现在不是有很多合资企业吗?不是很多大型工程也实行面向国际公开招标吗?怎么京张铁路就不能交给外国人修呢?”我还估计到学生不理解“人字形线路”。于是四处查找相关资料,巧妙设计教学流程,做好了充分准备。针对第一个问题,我把收集的相应资料提供给学生——当时,清王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即将土崩瓦解。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入中国,将中国当成了一块谁都可以任意宰割的肥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根据这些条约,谁拥有了铁路修筑权,就等于拥有了一系列的权利,他们可以在沿线推销他们的过剩商品,可以沿途架设电线,开办邮局,驻扎军队,逐步由经济上的控制过渡为军事上的控制。使那儿成为一个国中之国,成为他们可以为所欲为的天下。——学生立刻明白:这些帝国主义者都怀着不可告人的阴谋!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能把京张铁路的修筑权让外国人夺去吗?学生的疑惑得到了很好的解答,学得更带劲了。
针对第二个问题,我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楼梯、盘山公路入手,比较“人字形线路”与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在我的点拨下,明白了“人字形线路”和楼梯、盘山公路一样都是为了减缓坡度,不同之处是楼梯、盘山公路分别供人和汽车用,“人字形线路”供火车行驶——火车很长,不能像汽车那样轻而易举地转弯,所以修成“人字形”,从而便于火车掉头转弯。学生心中一下子豁然开朗。我想,如果课前没有对学情进行准确预测的话,我便不可能做出如此充分的准备,教学也就不可能取得这么好的效果。
布卢姆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老师要提升课堂教学艺术的层次,只有深入了解学情、用心解读学情、精于课前预设,让预设促生成,让生成促发展。在生成中绽放师生智慧之花,结出创造之果。
二、课中关注学情
学生群体的特征并不代表个体特性。每个班、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特点都是有差异的,而且很多时候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等特点。在课堂上,教师要时时刻刻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关注“学情”的基本策略有三种:
一是观察。观察,是老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考查学生或教育对象的一种方法。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听课理解情况及兴趣爱好会有不同表现:发现学生抓耳挠腮,眉头紧皱时就是向教师发出他已听不懂的信号;若学生躺在桌上,无精打采就是向老师发出他对这节课不感兴趣;若学生手舞足蹈,跃跃欲试就是向老师发出他对这节课兴趣昂然思维活跃。只要我们做有心人,许多珍贵的信息是可以通过观察获得的。我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赵州桥的什么特点?是从哪些方面知道的?用笔画出相关的句子。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能按照我的教学思路画出相关词句,而有些学生是无序的操作。我想,他待会汇报时肯定也不能按照我的教学设计进行下去。果然,汇报时,学生居然说到了赵州桥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而这个特点应在充分理解赵州桥的雄伟、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深刻理解创举的内涵。于是我没有慌张,因势利导提出了一个问题“赵州桥还有哪些特点?”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有序的轨道上。
二是倾听。指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朗读、发言、讨论、争辩,从中捕捉各方面的信息,看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是否透彻、观点是否正确。比如有位教师执教《鲸》这一课,一位同学讲到鲸和鱼的区别时说:“鲸用肺呼吸,别的鱼用腮呼吸。”老师迅速做出反应,让这位同学再说一遍,看能不能自己改正刚才答案里的错误。学生立刻醒悟过来,说:“鲸用肺呼吸,鱼用腮呼吸。“老师又追问:“为什么要把„别的‟去掉?”学生回答说:“后面说„别的鱼‟,意思就是承认鲸是鱼的一种了。”这位老师就是通过倾听,及时而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一“稍纵即逝”的“动态学情”。
三是分析。指对自己看到的现象、听到的声音和捕捉到的信息加以综合思考,分析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找出其根本原因,以便做出调整。例如,我在教学《难忘的启蒙》一课时,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话——“为什么我们播下的种子不会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呢?”——的理解产生了分歧:一部分学生认为这是反问句,另一部分却认为这个句子是疑问句。后面这部分学生的理解是:现在,老师播下的种子难在学生身上开花结果,说明现在的学生难教,作者在追问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很显然,这些学生的理解是错误的,那他们错在哪里呢?
我迅速进行思考,找到了症结——这部分同学脱离了语言环境,在孤立地理解这个句子。问题找到了,解决起来就好办多了。我让这部分同学把它和前面两句话结合起来理解,同学们便恍然大悟了,而且明白了“既然”在这儿发挥的作用。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就学情迅速进行判断分析,是让教学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保证。
三、及时调整学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地变动。”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转瞬即逝的学情,善于分析处理学情。学生已经领会的,教师不必再纠缠;学生的理解有误,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帮助和引导。教师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实际,不断调整,展开教学。
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学情,宏观地看,可以分为两类,即积极的学情和消极的学情。积极的学情,我们要紧紧抓住,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促进学生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消极的学情,我们也不能疏忽,如果不加以转化,它将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严重影响课堂效率,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调整学情的基本策略而言,可以分为以下两条:
一是对积极的学情予以充分肯定。对学生在课堂上良好的表现、积极的态度、机智的答问、主动的问难、新颖的思路给以一个满意的微笑、一束鼓励的目光、一个赞许的手势、一句夸奖在语言、一片欣赏的掌声,这些都会给学生无穷的鼓舞,促使学生学习更加投入,同时为全班同学树立正面的榜样。比如,在一节《圆明园的毁灭》的公开课上,一位学生指出文中有一个病句,老师不慌不忙,示意他把话说完,学生说:“„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这句话不完整。”果真如此吗?后经师生共同讨论,认定这句“话”的确是个病句——它根本就不完整,并提出了几种修改方案:①将原句改为: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无所不有。②将原句改为:既有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也有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③将句子前的句号改为冒号。最后,老师说:“这位同学敢于独立思考,不迷信书本,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教室顿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二是对消极的学情加以巧妙化解。对学生在课堂上无心的错误、欠佳的表现给以巧妙的提示、贴心的安慰、真诚的期待、极大的宽容,以幽默、委婉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引和疏导,以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比如,一位老师执教《草虫的村落》一文,在师生都进入了课文情境,想像、讨论充满智慧的草虫的村落里还有哪些分工时,一个学生说:“里面有小偷!”全班哄堂大笑,刚才营造的美好氛围被破坏殆尽。怎么办?是大声训斥,还是就学生的回答与他理论一番?前后两者,无论怎样都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而且得不偿失。这位老师却不假思索,幽默地回答他说:“那我告诉你,这里一定就有警察!”全班学生轻松地笑了,美妙的氛围重新回到了课堂上,而那位“出格”的学生的“面子”也得到了维护。这位老师的教育机智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总之,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为人师者,只有充分关注学情,依据学情,制定目标,组织教学,方能“长袖善舞”,使课堂生出最高的效率来。如若每堂语文课我们都能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的起点”,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落点”,把“生本”
理念体现在平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那我们或许就会成为极具幸福感的语文教师。
第五篇:准确把握网络传播规律有效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准确把握网络传播规律有效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罗建晖
(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学院,北京 100872)
【摘 要】大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沟通表达方式、生活休闲方式等都越来越带有明显的网络痕迹。要做好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认真思考网络传播的基本特征,在大学生关注的议程主题引导上、在网络舆情危机的化解上、在健康和谐网络氛围的营造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只有准确把握好网络传播规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空间里切实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更加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网络传播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引导
【文章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 年第 5 期
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 21世纪获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公共信息的传播平台、思想文化的集散地以及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大学生作为知识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群体,其学习思维方式、沟通表达方式、生活休闲方式等都受到网络的巨大影响。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三部委《关于五年多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意见》明确提出,“必须顺应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大学生接触、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越来越广泛的趋势,善于运用新的手段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个既存在巨大社会影响力,又似乎难以有效驾驭的网络空间里,如何准确把握网络传播的客观规律和作用机制,如何创造性地探索出符合网络传播特点要求的沟通交流方式以有效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摆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富有重大理论意义、满足现实实践需求的迫切任务。
一、准确把握网络传播规律是有效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全员覆盖、全程融入、全面渗透”是当前网络全方位深刻影响大学生的真实写照。网络仿佛一把锐利的双刃剑,一方面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更好地获取知识信息的便利捷径,另一方面也使得一些在形形色色包装之下的消极负面的思想观点获得广为传播的机会。
2011 年“茉莉花”革命期间,突尼斯政治力量以网络作为动员青年的主要
手段之一,在短时期里制造了现实世界里的社会政治动荡混乱,致使国家政权交替更迭。这越发使人认识网络的政治动员潜力、现实作用能量以及对青年一代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已经远远超过此前网络发明者的预期,以至于研究者开始从维护国家主权的角度重新审视网络安全,权衡网络对青年思想行为的影响。
当我们审视网络世界里的社会公共事件讨论和日常生活状态反映时可以发现,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行为存在着一些问题:理性判断能力尚待形成的大学生群体在“无屏障”的网络传播中,如果长期受网络消极价值观影响容易导致理想信念迷失、法制道德观念弱化;在持续虚拟的空间里,容易诱发逃避现实的心态,沉浸于虚幻的个人成就,以致责任意识弱化,产生认知偏差甚至心理疾患等;在内容多样化的信息平台上,一些低级、恶俗的传播内容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价值追求的过程中受到干扰。[1]
当前,在网上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处于不断探索规律、努力推进的阶段。在充分肯定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仍有部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认识网络传播规律不够明晰透彻,在校园网络舆情的演进风浪中抓不住网络传播的关键环节,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所欠缺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作为直接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校教师,我们应认识了解网络世界的传播特点和运行规则,在大学生关注的议程主题引导上、在网络舆情危机的化解上、在健康和谐网络氛围的营造上,借鉴汲取网络传播领域的研究成果,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提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第一,主动设置大学生关注的“网络议程”,不偏离思想引导主线,不规避现实矛盾议题,构建强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信息传播主渠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依托于网络这个体现现代信息科技进步的媒介而展开。纷繁复杂的网络空间看似无序,实则同其他信息平台一样都遵循着类似“议程设置”等信息流通的一般性规律。所谓“议程设置”是指,媒介选择社会议题遵循一定的价值观念和利益取向,并按一定规则给予程度不同的关注;人们对某些议题重要性的重视程度,受到了议题被关注频率与强度的显著影响。这也就意味着媒介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通过议程的设置可以将社会注意力引
导至特定的方向。[2](P198)
我们在研究网络运行时可以发现,尽管网络的信息流量以及参与者数量以海量计算,网民兼具信息接受者与发布者双重身份,网络的交互性特点非常明显,看起来也给予普通人同等的使用权限;但是网络世界同样存在着议程设置,网络议题的被关注程度往往取决于这些议题被媒体或者相关机构提及的频率与强度。即使存在一些最初完全由草根网民发掘形成的公共议题,在媒体或者相关机构迅速跟进之后,这些议题所引发的社会关注也是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的。
在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认识主动设置大学生关注的“网络议程”的特殊重要性。作为新生事物,网络空间的管理和调控还处于探索时期,相关管理体系还不成熟完整,各种社会思潮观点都能够在这个虚拟空间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如果没有在建设面向大学生群体的网络平台上有意识地规划若干议程,在校园媒体报道中持续予以关注,那么这些“网络议程”就会处于一种杂乱无序状态,一些非主流、非主旋律的主题则很可能占据着重要位置。在规划和设置“网络议程”时,不能偏离思想引导的主线,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旗帜鲜明的建设社会意识形态的活动,[3](P81)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贯穿在议程的设计过程中;同时不能有意规避社会发展进程之中的矛盾问题,执政党有自信能够依靠人民的力量稳妥处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坎坷挫折,不回避矛盾才能更好地解决矛盾,在“议程设置”中不回避问题也就能够更加真实完整地反映社会现实,从而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应有作用。
第二,及时回应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校园事件的关切,消除谣言流传的土壤,防范网络极端情绪蔓延,稳妥化解那些干扰侵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舆情危机。尽管从长期来看,网络存在所谓的“自我纠错”机制(即“网络发言—发现谣言—澄清确认”的运行机制),但是在一些真真假假、扑朔迷离的社会热点、校园事件爆发时,网民起哄围观,在不明白事实真相的情况下盲目“灌水”,传言猜测裹挟在信息洪流里泥沙俱下,短时间内形成辐射面宽、影响力强的网络紧急事件,其中一些如潮水般袭来的负面观点传递与情绪表达,干扰侵蚀着我们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给网络的健康发展以及青年学生对于社会价值的正确认知带来了阴影。
解决之道固然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使其懂得在选择信息、解读
信息以及再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始终秉持客观理性、守法意识的重要性。此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作为直接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校教师,在体察大学生热切关注某一项社会热点、校园事件之时,应当尽早地开启疏导明示之门,帮助大家认识事情的前因后果,把握事态发展的准确轨迹。
在网络世界的信息传播中,当一项公共议题被大家重点关注之后,在短时间内即发生意见观点的碰撞。因为大多数人会尽力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引发孤立,所以当他感觉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时,则倾向于不表达出来;而看到自己的意见和多数人的意见一致,就会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意见。[4](P214)如果任其发展,舆情易发展成为“强势的意见声音越来越大,而弱势的意见声音越来越小”。
如果某一项社会热点、校园事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而此时又没有合适身份的人出来传递权威的声音,那么网络谣言或者一些不负责任的说法就会找到可能的传播空间,进而形成“负面意见强势、正面意见式微”的舆情演变效应。尤其当一些突发危机事件不期而遇时,网络很可能骤然形成舆情危机,泛滥的网络谣言干扰了青年学生正常的社会判断,冲击着他们的价值认知。为了防范可能造成现实世界联动后果的类似校园聚集等事件,我们必须在社会热点、校园事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之际,及时、负责任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表明态度,讲清楚真相的来龙去脉,消除网络谣言流传的土壤,稳妥化解那些干扰侵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舆情危机。
第三,积极培育优秀的网络“意见领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平等探讨、嵌入式交流,在点对点、点对面的沟通中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努力营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氛围。网络“意见领袖”是指那些在虚拟空间里比较积极踊跃地传播消息和表达观点,凭借发言的质量和频率起着网络舆论引导作用的活跃分子。他们具有出色的表达能力,对社会生活有着比较深刻的体会感悟,在网络受众里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一般划分为事件型网络意见领袖与群体型网络意见领袖两种类型。[5]
大学生年龄相仿,有着共同的校园生活体验和信息关注领域,在一定的虚拟社区中(例如微博、校园 BBS、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站)存在着一些受到群体成员认同和推崇的网络“意见领袖”。他们对大家共同关注的某类话题的分析理解以及有效解决这方面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脱颖而出,在校园事件的讨论、舆论的形成过程中起着独特作用。鉴于这种独特作用,我们需要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特别注意积极培育优秀的网络“意见领袖”,一方面争取使高校教师自己能够成为受到大学生群体广泛关注并尊敬认同的网络“意见领袖”,增强网络发言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另一方面与学生网络“意见领袖”进行线上和线下更多的信息交流沟通,提高他们发言的质量和准确度,使其带动虚拟社区的大学生群体理性运用网络、贴近主流价值观,争取成为高校教师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助手。
同现实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样,要达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目标,必须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进行平等探讨;切实做到在点对点、点对面的嵌入式交流中放低身段,以大学生们乐于接受、容易接受的语言形式和语言特点展开互动;避免“居高临下俯视式”与“盲目生硬灌输式”的信息传递而造成受众抵触、逆反心理。网络交流不同于正式场合的课堂教学和会议讨论,语言相对比较活泼,话题的选择、说服影响的方式都有网络的特点。如果我们坚持将长期的、持之以恒的、春风化雨式的网络沟通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基础,我们就能够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郑元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平章起,梁禹祥.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4] 魏超.大众传播通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 陈然,莫茜.网络意见领袖的来源、类型及其特征[J].新闻爱好者,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