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学智慧?(5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01:53: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二讲: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学智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二讲: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学智慧?》。

第一篇:第二讲: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学智慧?

第二讲 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学智慧?

各位老师,我们接着讲第二个专题: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学智慧?

第一个专题我们讨论了“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课程智慧”。教师的课程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的“备课”。我们的基本结论是:做老师的人一生都在备课。他一生都在寻找、开发、利用相关的课程资源。一个好的老师,他的经历,他看到的,听到的,不断地被转化为上课的内容。真正好的公开课,不是一个星期就可以准备好的。有些老师,一旦上公开课,就浑身是胆。为什么?他有经历,有阅读,他一直在备课。真正好的公开课,往往在上课之前,有大体上的准备,然后有临时的生成。他在现场突然会冒出来很多智慧来。真正的有课程智慧的老师,他就不断地积累课程资源,积累之后,那些课程资源就会在课堂上蹦出来。

如何让课程资源在课堂上蹦出来?如何让课程资源进入具体的课堂教学?这是我们所要讨论的“教学智慧”。严格地说,教师的“课程智慧”与“教学智慧”是连在一起的,很难分割。教师的“课程智慧”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既显示为教师的“备课”行为,也可能存在于具体的教学过程的现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有相关的课程智慧以及临时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机智。但是,还是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划界:教师的“课程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的“备课”行为,而教师的“教学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的“课堂”行为。因此,当我们讨论“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学智慧”这个主题时,这个主题也就可以转换为: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或者,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我个人愿意将教师的“教学智慧”概括为三点,这三点也可以视为一堂好课的基本要素:第一是传道,第二是授业、第三是解惑。

传道

“好课”总是让学生有一种感觉:他被你感染,一种力量感染,新课程称之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实,“情感、态度、价值观”基本上都是不可以教的,只能感染。一个老师上课有没有激情,取决于这个老师的生活态度,他的生活态度会以看不见的方式感染他的学生。

我推荐的第一个有关“传道”的案例是美国电影《死亡诗社》。

这部电影在很多地方在流传。我在广州的购书中心买过几十张《死亡诗社》,我自己观看,也送给我的朋友。广州的购书中心有专门的音像店,我每个月会到那里去寻找资料。我一直在搜集教育电影、教育录像。我上课的时候,就给学生提供一些教育电影或教育录像的片段,作为课堂讨论的案例。

有一段时间我给广东的校长做有关“新课程的课程资源开发”的主题报告。那段时间,广州购书中心的服务员感到很奇怪:忽然有很多老师特意来购买《春风化雨》(这部电影也翻译为《春风化雨》),买到《春风化雨》之后,就迅速离开,不买别的。她们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我告诉她们,是因为我给校长们做了推荐。广州购书中心卖了上百张《死亡诗社》。后来,我再去买的时候,那里的店员说:“已经卖完了。”我问:“什么时候有呢?”店员说“可能再也没有了。”我问:“怎么再也没有了呢?”店员说:“印制的权限已经用完了。”后来又出现了DVD版本。

在《死亡诗社》中,那个基廷老师是有专业智慧的,但更重要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专业智慧,而是基廷老师的教学激情。他的人格魅力感染了他的学生。什么是一堂好课呢?有时候,看不见的东西比看得见的东西更重要。我给老师们放几个片段。这里面出现了几位老师,你看这些老师的状态是不一样的:

镜头1:一群学生在楼道里面自由地拥挤、呼喊。

为什么放这个镜头呢?这个是学校里面的生活,他上课之前就放这么一个镜头,你可以看得出来这就是艺术的表达,因为孩子们原本是野外的一只只鸟,但是现在孩子们已经变成了家猪。就是我们 现在养猪啊,本来都是野猪,慢慢变成家猪了。你想家猪对人是好的嘛,但是对猪来说,是很糟糕的。我们有的老师说:“家猪有什么,家猪过的很开心,吃了睡,睡了吃,很好的。”这是你想的开心,更可怕的是,如果那些家猪也认为开心,那就完蛋了。你看,野鸟,孩子本身就是野鸟,自由地飞翔,可是慢慢地被变成了我们教室里学生这个样子了。

镜头2:学校副校长在楼道里喊:慢点,孩子们!慢点!你们这帮毛手毛脚的家伙。

你看,他为什么说:“慢点,孩子们!慢点!你们这帮毛手毛脚的家伙。”就是说:你们这一群野鸟,你们这一群小野兽。这原本不是什么坏事,可是,现在,我们孩子们身上已经看不到野性了,非常的遗憾。依我看,最美的男人,就是身上有野性的男人,女的我不好说。

镜头3:化学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孩子们,从项目表上选出三个实验项目,每五周写一份报告,第一章的前二十个问题明天交。

这是第一个老师,老师们看,第一种老师就是只会布置作业的老师,你看看。

镜头4:拉丁老师带学生读拉丁语——爱克尼克弄,爱克尼克农,爱克尼克弄,爱克尼克农,爱克尼克弄,爱克尼克农,再来一遍。

这种老师,你看,可能教外语就应该这样教是不是啊?但是,现在教外语也不用这种模式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样子,偶尔看看窗外。这是第二个老师。

镜头5:几何老师给学生提要求——学习几何要求非常地精确,任何人如果不按时完成作业,那么都将会被扣掉一个学分。奉劝你们不要以身试法。

这是第三种老师,我相信我们在座有些老师也有这样的,尤其是中考、高考的时候,我们会跟学生这样说话。我上课的时候都会说:“不要迟到,迟到五分钟算迟到,五分钟之后不要进我的教室,你进来也可以,但是我心中充满仇恨。”学生就不进来了,但是我接下来还有一句话:“如果你不进教室,你将会被扣掉两个学分。”学生就说:“这种人太不地道了。”我还会紧接着再说一句话:“但是如果你提交一篇论文,让我感觉到你是一个人才,我将会原谅你。另外第二点,如果你正在酝酿创作一部伟大的作品,你也可以不来听我的课了。”我的学生就会觉得:“啊,还可以。”我们上课都是这样的,你不来听课,扣两分,总分八十分,来一次,作业做得很好,加两分,做的比较差,八十分,不来,七十八分,我们都是干这种事的。威胁有时候是必要的,但是不要成为老师唯一的办法。第四个老师马上就要出场了。

镜头6:基廷老师吹着口哨进入课堂„„后来,基廷老师给学生讲“诗歌鉴赏” 基廷老师:各位,翻到前言第21页。尼尔,你念一下序言,“诗歌鉴赏”的第一段。

尼尔:诗歌鉴赏,作者:埃文斯·普里查特博士。要完成理解诗歌,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它的格调、韵律和修辞方法,然后提两个问题。第一,诗歌的主题是如何艺术地实现的;第二,该主题的重要性是什么。第一个问题解决的是诗歌的艺术性。第二个问题回答的是它的重要性。一旦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判断该诗的优劣也就不是太难的问题了。如果把诗歌艺术性的得分画在横轴上,把它的重要性记在纵轴上,计算一下它所覆盖的面积,也就得出了它的优劣。拜伦的十四行诗可能在竖轴上得分很高,但横向得分一般。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可能在横向和竖向上都得分很高,覆盖的面积很大,也就表明它是一首优秀的诗歌。阅读本书的诗歌时,请联系这种分析方法。随着你用这种方法评估诗歌的能力不断提高,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也会日益地提高。

基丁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然后转身对学生说话。

基丁老师:屁话!这就是我对艾伦斯·普里查特先生的评价。我们不是在安水管,我们是在谈论诗歌。我的意思是:你怎么评论像美国诗人巴特斯坦的诗呢?哦,我喜欢拜伦,给他42分,但并不为之欣喜。现在,我要你们把那一页撕了。撕吧!把整页都撕了。没听见吗?把它撕了,把它撕了,快 点儿。副校长以为老师不在教室,于是,冲进教室来干涉学生撕书。基丁老师出面解释,副校长退出教室。

他为什么要撕书呢?老师们以后不要撕书,这个很不好。但是,他表达的是一个教育寓言。就是说:你要让学生自己思考,你要有补充或者更新教材,补充有一个前提,要减少,不能只是做“加法”。你的“加法”做到一定的程度,不断的加,加了那么多,原有的教材就可能成为一个累赘。所以,首先要“减损”,然后再“增加”。它表达的是这么一个意义。这个老师的课,你可以给出很多的解读,我希望老师们不要误解,以为这个老师就是鼓励学生撕课本,以为鼓励学生撕课本就是好老师。不是这样的。这部电影最关键的理念是:让学生明白,除了课本之外,还有其他大量的资源我们可以考虑。

学校的副校长接下来跟这个老师有一个对话。副校长代表的是教育的传统,整个现存的教育秩序和制度,基廷老师代表的是对传统的突破、反叛,引导学生慢慢的恢复他们的野性。

镜头7:副校长麦克里斯特和基廷老师的对话。麦克里斯特:你今天的课上得很有意思,基丁先生。

基廷:今天吓了你一跳,真抱歉。

麦克里斯特:不、不、不!用不着道歉,很有意思,虽然有些误导。

基廷:是吗?

麦克里斯特:你鼓励他们成为艺术家是很冒险的,等他们意识到他们不是伦伯朗、莎士比亚或者莫扎特时,他们会因此恨你的。

基廷:不是让他们当艺术家,乔治,自由思想者。麦克里斯特:17岁的自由思想者? 基廷:奇怪,没想到你这么悲观。

麦克里斯特:不是悲观,是现实,如果他们真能不满脑子的胡思乱想,我也就不会悲观了。基廷: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从来如此,也将永远如此。

你看,基廷老师怎么说的?“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够真正自由,从来如此,也将永远如此。”我们要活在自己的梦想中。我们要让孩子们除了现成的制度需要接受和遵守之外,孩子们和我们的老师们还要有自己的梦想。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梦。我们的梦就是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种离开,让我们重新变得比较自由和有所创新。我们提倡创新,那么多年了,如果我们没有给孩子们最基本的思考的自由,没有给老师教学的自由,所谓的创新,一定是伪装和虚假,不太可能。

所以,我一直建议:我们的老师们自己要有梦,让自己有希望,让我们活在我们的希望中,活在我们的梦想中。我的基本的结论是,我们的有些老师们基本上没有梦了,我们每天为了应酬,为了检查,为了跟学生家长对话,为了应付校长的要求,然后慢慢我们变的越来越现实,越来越没有我们的梦。我们有些老师有一点点梦,基本上都是“噩梦”。我们要让我们的生活重新变得自由,挣脱现实的太多的规范。基廷老师不过就是想表达这样的想法。这个老师的追求,在学校里面引起了很多的震动。这个老师的做法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是他给出了一个暗示:让我们知道,激情、浪漫,是可以作为一个追求的。所有的教育现实都抵制激情,拒绝浪漫,但是所有的教育改革,多多少少一定要有激情和浪漫。否则,我们没法改,不可能改。

镜头8:基廷老师给学生讲莎士比亚。基廷老师模仿戏剧里面的角色:“喂,我眼前的是一把剑嘛!” 老师们听到了没有?这是基廷老师的一种典型的讲课风格,有自己的激情和身体语言:“喂,我眼前的是一把剑嘛!”(手势)

我们现在还有多少老师有这种动作?我们的老师都很疲劳,像我一样,经常熬夜,早上又起得很早。我们的老师们很晚很晚睡。我最讨厌的一个说法是:“敬爱的老师,夜深了,您的窗户还亮着灯光„„”然后,第二天早早的就来到学校,那不疲劳才怪。不像基廷老师,他身上有这么多的干劲、激情。激 情有的时候比讲课的内容更重要,当然也不能够夸张。请在座的男老师们回去对着镜子训练这个动作(手势):“喂,我眼前是一把剑嘛!”要有激情,有点力量感。男老师,你知道你的使命是什么吗?你就要让学校有力量感。女老师呢,我建议最好像邓亚萍那样,也有力量感。邓亚萍很有力量感。我要是看邓亚萍打乒乓球,就有信心,我就知道她一定会打赢。邓亚萍打乒乓球,我不认为完全是靠她的技术。她的气势是一流的。每一次抽球,就大喊一声:“哇!”这一声叫喊,基本上就约等于说:“得分去吧!”一声叫喊,一定会得一分。这是邓亚萍给我们的信心。我打乒乓球,水平也很一般。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有几个老师很讨厌跟我打乒乓球。为什么呢?他和我水平相当,甚至比我还强一点。但是,一打,他就打败了。他不知道我有一个绝招,我打球时,我会大喊一声:“哇!”他说:“这是不规范的。”我说:“哪有什么不规范?我说了算。”什么规范不规范的,又不是国际比赛。这种激情有时候胜过一种技术的力量。

镜头9:讲课的时候基廷老师忽然跳到讲台的桌子上。

基廷:我为什么要站在这儿?谁知道? 查理(学生):感觉高一点儿

基廷:不,谢谢你的幽默。我站在讲台上是提醒自己,我们必须时刻注意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瞧,从这地方看世界完全不同,如果不相信,可以自己来看,来吧。来吧!一旦觉得自己懂得了什么,就必须换一个角度来看,这可能显然有些荒唐或者是愚蠢,但必须试一下。同样,读书的时候,不要只想作者怎么看,想想你自己怎么看。

有学生轮流站到讲台的桌子上,再跳下来。

基廷:同学们,你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因为你越迟开始寻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索罗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别陷入这种境地,冲出来。别像老鼠逃跑似的,看看你的周围,对了,就这样,普利斯克,谢谢,对极了。要敢于开拓新的天地。

基廷:好了,除了写作文之外,我希望你们每人写一首诗,自己的诗,这就对了。每个人星期一早晨,都要在全班念自己的诗,祝你们好运,各位!

等基廷老师离开教室,胆小自卑的学生安德森也站到桌子上。基廷老师忽然推门,探头,调侃安德森:“别以为我不知道,这些作业把你的魂都吓没了,胆小鬼!”

这是这部电影里面最胆小的一个小男孩,叫安德森,很自卑。老师们,有些学生为什么成绩不好呢?可能与自卑有关。自卑是最折磨人的一种情绪,它会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一口一口地咬掉。这是自卑带来的后果。你看,基廷老师是如何让这个自卑的孩子变得自信起来的?他如何让这个孩子在教室里面过得有尊严?最可怕的是,一个孩子,他在教室里面一直活着,但是没有了尊严。我们的老师竟然加剧这种没有尊严的生活。这部电影让我最感动的地方就是,这个基廷老师让这个自卑的孩子变得自信起来。基廷老师说:“每个人星期一早晨要念自己的诗。”不是写一般的作文,是要写自己的一首诗。你知道什么叫写诗吗?作文可以写很多很多话,诗不能写的太多。就这么几个字,你要比较清晰、比较厚重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诗就是干这种事情的。它是很私人化的一种写作。也因此,一般的人很害怕写诗。你看这个安德森,他如何由害怕,慢慢地,在这个老师的引导下,有变化,他能够写他自己的诗。

镜头10:基廷老师带着学生踢球,踢球的时候,必须大声喊出自己的誓言。

这是基廷老师带着学生在学校里面踢足球。你说,一个语文老师,带着学生踢足球干什么呢?很奇怪。他让学生踢足球,也不好好踢,每人拿一张纸条,疯里疯气地乱喊。这有什么用呢?你知道吗?他是语文老师,他要给学生一种暗示——语言的力量。我们人类的精神很多隐藏在语言里面,语言有遗传性。每一个有激情的词语,它会遗传给下一代。你看,当那个孩子说:“我要做生活的主宰,不要做奴隶!”他就会暗示自己,要过控制感的生活。基廷老师让学生喊:“要做正真的上帝!”“走 上绞刑台,我心安之若泰!”“与逆境不屈的抗争!”他是要用这种方式在学生那里唤醒一种生活态度。实际上,这就是基廷老师本人的生活态度。他希望告诉孩子们:这样的生活是有意义的。基廷老师在这里利用的是语言的暗示效果,语言是有力量的。有一个心理学实验,我有一个朋友,迟毓凯博士,他做过一些心理学实验。他让第一组的人看一些词语,看什么词语呢?比如老人、皱纹、白头发、步履蹒跚„„看完之后,对他们说:“好,你去休息一下,等会再说。”他一走出门,经过那条走廊,那里就有人开始录象、计算,看他走多长时间。这一组提供的尽是一些很消极的词语:老人、皱纹、步履蹒跚,这是第一组。接下来,第二组,给他们提供另外的词语:青春勃发、昂首阔步、面带微笑、兴冲冲地干事„„然后,让他们出去休息一会儿。结果,这组人一出去,就活蹦乱跳的跑出去了。你看,人会受语言的暗示。人是容易受暗示的,其实所有的动物都是容易受暗示的,甚至植物都会受语言的暗示。这是语言的力量。你要是想做好老师,你就最好和优秀的老师呆在一起,他会传染给你的。如果你想做一个整天喜欢抱怨的,整天喜欢说校长坏话的老师,那好,你就去整天和喜欢说校长坏话的人呆在一起。慢慢地你会觉得校长实在是太可恨了,光折磨我们。如果你想把英语学好,你就去和英语学得很好的人在一起。你慢慢地就会发现,跟他们在一起,整天讲学英语的好处,整天讲谁谁谁学英语经历过一个什么样的历练,然后英语练得很地道。你要是跟那些英语学得很差劲的人在一起,他整天就要跟你讲:学英语是中国人最可耻的行为,提倡学英语的人都是卖国贼,都是汉奸。这样,过两天,你就不想学英语了。语言是有力量,容易使人受暗示。

现在,看看基廷老师在星期一是如何让孩子们念他们自己的诗歌。镜头11:基廷老师让学生在班上念自己的诗。

诺克斯:至格丽丝——我在她微笑中看到了甜蜜,她的眼睛闪烁着光芒。但生活如此复杂,我已满意,只要知道„„只要知道,只要知道她还活着。

诺克斯觉得自己的诗写得不够好,他说:“对不起,船长,我太傻了。”

基廷:不,不,不,并不傻,写得很好。他触及了一个重大的主题——爱!不仅是诗歌的重大主题,也是生活的。

基廷老师走到贺普金斯的旁边说:“你在笑?你来吧。”

贺普金斯:一只猫,坐在,垫子上。

基廷:祝贺你,贺普金斯,按照普里查特的评分方法,你的诗是第一首得负分的。我们不是在笑你,是在恭喜你。我不在乎你的诗主题简单,有时候,最漂亮的诗主题也很简单,像一只猫,一朵花,一场雨。知道吗?只要有新意,什么东西都可以写出诗来,只是,不要让你的诗太俗套。好了,下一位是谁啊?安德森先生,你在那坐立不安。来吧,站起来让我们结束你的痛苦。

托特·安德森:我„„我没做,我没写诗。

基廷:你认为自己内心的想法全都是没有价值的,让人笑话,是这样吗?这是你最担心的。那么你错了,我觉得你内心有些东西是很有价值的。站在世界的屋顶上,我喊出我野性的狂叫。W,W,又是惠特曼的诗。好了,可能你们有些不知道,咆哮是一种大声喊叫。好了,托特,你给我们演示一下,什么叫野性的咆哮。行了,你不会做着咆哮的,来吧!快点儿。做好咆哮的姿势,啊?

托特·安德森:呃,咆哮?

基廷:不,不仅仅是咆哮,野性的咆哮!

托特·安德森:好的,咆哮。

基廷:不,不行,大点儿声!

托特·安德森:咆哮。

基廷:那是鼠叫,来吧,大声点儿!

托特·安德森:咆哮。基廷:噢,天啊,叫得再„„ 托特·安德森:咆哮!(吼声)

基廷:噢,这就对了,瞧,你身上也有野性。不能这样走,那张是惠特曼的照片,它让你想起谁?别想,回答,快点!

托特·安德森:呃,一个,一个疯子。

基廷:什么样的疯子,不用想,只管回答。

托特·安德森:一个疯狂的疯子。

基廷:你可以说得更好,解放你的思想,发挥你的想象力,第一个跳进你脑子里的东西,哪怕荒唐透顶,来吧,来吧。

托特·安德森:一个,一个牙齿流汗的疯子!

基廷:我的天啊,你还是有诗人气质的嘛!好了,闭上眼睛,闭上眼睛,闭上。好了,你说,看到了什么?

托特·安德森:我闭上了眼睛。

基廷:还有呢?

托特·安德森:他的形象在我眼前晃悠。

基廷:一个牙齿流汗的疯子。

托特·安德森:一个牙齿流汗的疯子等得我的心怦怦直跳。

基廷:好极了,好了,让他动起来,让他做点什么。

托特·安德森:他,他伸出手掐住我的脖子。

基廷:对,好极了,好极了!

托特·安德森:他一直在念叨。

基廷:念叨什么? 托特·安德森:念叨真理。

基廷:对。

托特·安德森:真理就像,像一床让你双脚冰凉的毯子。

基廷:别管他们,别管他们,继续说,继续说!

托特·安德森:他,他„„你怎么扯,怎么拽,总也不够,踢也好,打也好,它总也盖不住我们,从我们哭着降生,到我们奄奄一息,它只会盖住你的脸,不管你如何痛苦,如何叫喊。

基廷摸着托特·安德森的头说:不要忘了!

下课了,学生到操场上踢球,然后把基廷老师托举起来。

你看,这就是这部电影的经典镜头。一个好的老师,他就会成为学生的精神领袖,学生会把他的精神高高地举起,托举起来。我希望我们在座的男老师,以后就要被学生托举起来,女老师可以免了。这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基廷老师用艺术的方式让我们知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形象大体上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老师可以做的一些事情。这个老师当然会教给学生知识,但是知识并不一定是教学的全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事情,你很难直接地教,只能够用各种活动、交往,慢慢地,你的学生就会受你的影响和感染。

我们推荐的有关“传道”的第二个案例是南京师大附中的吴非老师。笔名是吴非,真实的姓名叫王栋生老师。他写这本书叫《不跪着教书》。他说,我们做教师的人,你要用你的人格魅力形成你在学生心中的威信。一个没有人格的教师,他会影响他的学生:第一,他的学生就会对他不再抱希望;第二,他的学生也将被他败坏。这本书里面有一些是他给老师们提出的建议。比如,我们做老师的人,不要收家长的礼物,不要训斥我们的家长,因为家长也不容易。不要收家长的礼物,因为你要是那样 与家长交往,你将在家长的面前没有最基本的威信和尊严。跟家长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尤其是不要在电话里面训家长。教师的人格,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如果我们教师自己是跪着教书,会有一些后果:第一,我们的学生可能跟你一起跪着;第二,可能学生坐着,你跪着,你在你的学生心目中可能是一个残疾人,精神不健全的人。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去看一看这本书,大小书店都会卖这些书。

有关“传道”的第三个案例是“教师的气质”。有一种教师,他有自己的精神气质。北京师范大学的顾明远先生,中国教育学会的会长,给刘可钦老师写过一篇文章,文章的标题就叫做《教师的气质》。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去看看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很明朗地把“教师的气质”这个概念提交出来。我们做老师的人,是要有气质的。有些老师一眼看上去,就像个老师。有些人看上去,就不像老师,像一个暴发户。还有一些老师不像暴发户,像个老板娘。有些老师的身上实在是少了一种精神的气质。这种气质太重要了,我们不能够小看这个问题。精神气质会影响这个人能否成为一个受学生敬仰、让学生崇拜的老师。

这篇文章在网上可以找得到。那天我为了去找这篇文章,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专门在网上看文章,看刘可钦老师的相关报道和她本人的文章。这是河南安阳人民大道小学的刘可钦老师,现在是北京中关村第四小学的校长。让我们来看看顾老师对这个概念的解释:人们很难说教师气质究竟是什么,但是人们能够感觉得到它的存在。要么是高雅的,要么是粗俗的。教师应该有特别的气质,这种气质在顾老师那里有几个解释。哪几点呢?第一点,他认为教师的气质应该是高雅;第二点,睿智,脸上看得出来的应该是智慧而不是琐碎;第三,亲和,而不是凶狠。我们有些体育老师很自信,他说我的学生一见到我就怕,见到就怕还不容易?最后一点,自信,因知识、智慧而有自信感。做老师需要有一种自信,如果你自卑,你犹犹豫豫,你说出来的话不果断,那么你讲的知识就会打折,打三折,学生不会相信你。

这是刘可钦老师的照片,是在网上找到的。真正的漂亮是一种精神气质,她往教室一坐,学生们就安静下来。这太重要了。教师的气质就写在她的脸上,就写在这个老师的生活姿态里。我们以往对“教师的气质”这个问题重视的不够,很少有讨论。我希望老师们对这个主题有基本的关注:我们做老师的人,他应该用他的精神气质感染他的学生,让他的学生变成有人格的人。让我们的教育不再只是知识的教育,除了知识教育之外,还有一种比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人格教育。老师的人格会影响学生的人格。我所理解的好学生,绝不是考试成绩最好的。有一些学生,我把他的分数打得很高,但是我并不见得瞧得起这个学生。我可能给某个学生分数很低,但是,我心中对这个学生充满了无限的期望和好感。

什么叫人格呢?人格有多种因素。比方说我的孩子性格很好,这是人格的一个要素。什么叫性格好呢?我推荐过《大长今》,因为大长今的脸上有神性。无论有什么样的磨难,她都会重新生长,站立起来。这就是性格好。我经常跟老师们推荐的有几篇文章,有一篇叫做《承受苦难》。人要是不能承受苦难,人永远长不大。他的脸上只有浅薄,只有浅薄的乐观。

这篇文章讲的是美国的考门夫人的故事。天蛾出茧的时候,它慢慢地挣扎,挣脱出来,再变成飞蛾,很漂亮。你知道它为什么能够变得很漂亮,还能够飞起来吗?那是因为天蛾还是茧的时候,根本没有翅膀,它只有翅脉。它在挣扎的时候,慢慢地,翅脉变得有力量,变成了翅膀。有一天上午,考门夫人发现天蛾茧在动,挣扎了整个上午,看不出有出来的希望了。考门夫人就赶快到屋子里面,拿了一把小剪刀,把天蛾茧的丝剪薄了一点点。这个天蛾慢慢地就出来了。可是,她没有想到,出来之后,这个天蛾扑腾扑腾,挣扎了几下,死掉了。为什么?它没有经过挣扎,它的翅脉没法变成翅膀。为什么产房的医生都建议孕妇最好自然分娩?那是孩子经受的人生的第一道考验。不经过挣扎,长大了之后就会害怕,见到什么困难都怕。所以,有段时间我经常观察我的孩子,看她有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后来发现人和天蛾茧还是不太一样的。尽管如此,我还是相信挣扎对人类是有好处的。我推荐的另外一篇文章是《受伤的蜜蜂》。在我的博客里面都可以找到这篇文章:一个人在山里面砍柴,中午开始吃午餐。他边吃午餐边欣赏周围的阳光,周围的风景,周围的流水,很美好。但是有一只蜜蜂飞来飞去很讨厌。他一下子把它抓住,然后“啪”地一下把它打到地上去了。但是他没有想到,这只蜜蜂慢慢地爬起来了。他站起来,使出他九十五公斤体重的力量,把这个蜜蜂捻到沙里面去了。现在它一定爬不出来了。他开始吃午餐。他没有想到,几分钟之后,沙慢慢地爆开了。爆开之后,这个蜜蜂就慢慢地爬出来了。他蹲下来,想看看这个蜜蜂能不能够把翅膀再伸直,慢慢地能够飞起来。他看了之后,得出结论:大概没希望了。为什么呢?因为有一只翅膀几乎快要断掉了,不可能再飞起来的。但是,这只蜜蜂不断在挣扎。他一直蹲在那里,看蜜蜂在那里挣扎。慢慢地,慢慢地,这只蜜蜂竟然飞起来,跌落下去,又飞起来,又跌下去。最后一次飞起来,慢慢地飞走,飞越一个平静的湖面,慢慢地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直到这只蜜蜂在他眼前消失,这个人才发现:原来刚才他一直跪在地上,他跪着看着这只蜜蜂挣扎。

我想,要是我本人,我就会一直跪在这个地方,跪到天黑。因为这是一只令人敬畏的蜜蜂,有神性的蜜蜂。然后,最好每个星期到这个地方来跪一次,来朝拜,因为这里值得敬畏。我认为所有的动物身上都是有神性的,人也有神性,每一个真正厉害的人,他的身上都有神性。我相信这种神性很重要。我相信我讲课是有神性的,我有时候开玩笑说:“不是我在讲课,是神在讲课。”为什么呢?因为我一讲课就聚精会神嘛,你知道什么叫聚精会神吗?聚拢精力,与神会面,简称“聚精会神”。我这个解释虽然比较搞笑,但是我相信,“精神”这个词语是很重要的。

为什么我们要看小说?为什么我们要看电影?为什么?因为,真正好的小说,让人看到人性中的神性。我最喜欢看的小说是《飘》,叫做Gone with the Wind。拍成电影之后,就改成了《乱世佳人》。我认为那世界上最优秀的电影之一,堪称世界经典电影。我建议,如果你实在不想看小说呢,你就把这部电影买回来,叫《乱世佳人》。《乱世佳人》为什么重要?有力量感的男人,就应该像这个巴特勒这样,有神性的女人,就应该像斯佳丽这样。还有一种有神性的女人,她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她的神性。用什么样的方式呢?用梅兰妮的方式。这部电影里有一个叫梅兰妮的人,看上去很弱小,很脆弱,很柔弱,很温顺。但是,恰恰是梅兰妮这个人,在关键的时候,她站出来,她用她的宽容,用她坚强的人格,把周围的人聚拢起来。无论什么样的坏男人,梅兰妮都能够让他变得温顺。这个巴特勒没有崇拜过什么女人,但是他崇拜过一个人,就是梅兰妮。他喜欢斯佳丽,但是内心崇拜梅兰妮。我认为,梅兰妮和斯佳丽,这两个女人用两种方式表达女人的神性。我希望老师们看这部电影,把这部电影放给我们的孩子看看。

最后,我推荐一篇文章:《夏令营中的较量》。你读这篇文章,你就知道:什么叫做有人格力量的孩子?1992年(十几年以前),七十七名日本孩子来到内蒙古,与三十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结果,两个国家的孩子让中国人大吃一惊。第一,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底。第二,日本家长乘车走了,只把鼓励留给发高烧的孙子,中国家长来了,在艰难的路段把儿子拉上车说:“儿子,爸爸带你一把,上来吧。”第三,经过两天长途跋涉,终于两国的孩子到达了目的地。

当夏令营宣告闭营的时候,日本领队问:“草原美不美?” 七十七个日本孩子齐声吼道:“美!”

“天空蓝不蓝?”

“蓝!”

“你们还来不来?”

“来!” 这几声大吼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中国人。天啦,这就是日本人对后代的教育吗?这就是大和民族的精神吗?当日本孩子抬头,每个人的眼里都闪动着泪花。

刚上路的时候,日本孩子的背包鼓鼓囊囊的,装满了食品和野营用具,而有些中国孩子背包却是空的,几乎是空的,装样子,只背一点点心吃。才走一半路,有的中国孩子就把水喝光了,干粮吃尽了,靠别人支援。运输车陷进泥坑里面去了,很多人都冲上去推车,连当地老乡也来帮忙,可是有位少先队小干部却站在一边高喊:“加油!”野炊的时候,凡是又白又胖,抄着手啥也不干的,全是中国孩子。中国大人批评他们说:“你们不劳而获,好意思吃吗?”可是这些孩子反应很麻木。为什么?因为这些孩子在家里面不仅抄着手等爸爸妈妈把饭做好,而且还要爸爸妈妈求他们把饭吃完。他们想,我野炊吃那么多的苦,我把这些东西吃掉就是给你们面子了。在咱们中国的草原上,日本孩子用过的杂物,用塑料袋装好,带走。他们发现有百灵鸟蛋,马上用小木棍围起来,提醒大家不要踩。而我们中国的孩子,走一路丢一路。

我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很受震动,然后我就把这篇文章推荐给很多人。

这些“案例”里面有多少知识?当然有,里面隐含了“大道理”。真正有教学智慧的人,他首先要能够“传道”。可是,“传道”是很难传递的,只能感染。所以,我推荐了这些案例。我们如何理解新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你把它背下来,也不管用。我们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感染孩子们。我们先让我们自己生活有激情,先让我们自己的身上有力量感,然后,我们的孩子慢慢地就会受影响,他们会找到自己的感觉。这就是“传道”。

授业

在讨论“教学智慧”时,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传道”。这是借用韩愈的说法: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三个词语可以有多种解释:第一,传道。我们把它理解为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构成影响。第二,授业。“授业”指的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传授一些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生活技能,等等。我这里所理解的“授业”,主要是传授“学业”,传授基础知识和相关的技能。谈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时,我把它跟“授业”联结在一起。第三,解惑。这意味着引起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有困惑之后,再引导学生解决困惑。总是有人喜欢“新概念”,我个人比较喜欢把“新概念”跟已有的“经典概念”联结起来,不把它完全分开。不必把经典概念推倒之后,再建立一些新概念,这样不太好。我讲教师的教学智慧时,首先想到的词语是“传道”。我把它跟“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结起来。我觉得这样是有意义的。

接下来,我们开始讨论“授业”。

对于老师来说,对于家长来说,他们最重要的期望就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他们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我不想回避这个问题。我们家长和教师最期望的是授业,就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关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我提出几个教育比喻,或者叫做教育隐喻。

第一个隐喻我们把它叫做“游戏”。什么是学习呢?好的学习有游戏感,它就是一种游戏。好的学习应该是像玩一场游戏。现在校长都遇到两个比较大的难题,尤其是初中校长,其实现在小学校长也遇到这个难题了。

第一个难题是“早恋”。现在校长就害怕这个事。有校长跟我说:“我们学校现在已经不是什么学校了,是一个集体恋爱的地方。有些小女孩们回去跟家长哭。哭什么呢?她说:妈妈,没有男孩给我写信,别的女孩都有男孩给她写信。没有男孩给她写信,她很伤心。有些老师自己就是家长,他就跟我谈这个事情,说:“这个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变得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学校,不懂学校了。怎么学校变成这个样子了?”这是第一个难题。中国家长对早恋,中国老师对早恋的态度,现在看来,有点不人道:凡是中学生谈恋爱,都叫早恋。凡是早恋,都不正当。然后邀请一帮很笨的老师去作个讲座。什么讲座?就是“青苹果是涩的”。可是,学生说:“我就喜欢吃青苹果。”还有的学生说:“我们早就不是青苹果了。”看来,所谓“青苹果是涩的”,不具有说服力。另外,也有专家说:“啊!早恋不是坏事。国外的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就学会接吻,到了初中就有很多的舞伴,很多的partners,不断的交换。到了高中,就有好多怀孕。这不是一个什么坏事。到了初中,很多老师和家长就给学生发避孕套。”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教育谣言。我不鼓励家长和老师用不人道的办法去处理学生“早恋”问题,但我也不怂恿学生恋爱。曾经有家长给我提问:“如果你的女儿在读初中的时候,她带了一个小混混男青年到家里来,说,这是我的男朋友,今天晚上他就住这了,你怎么办?”我说:“我就把他踢出去!”你看,这确实是一个难题。

第二个难题就是学生到网吧里面去打游戏,网络游戏,网瘾。对于游戏,网络游戏,网瘾,也不可简单。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博士是研究课程论的,他的孩子读小学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小孩问:“你是研究课程的吗?”他说:“对。”小孩说:“我给你提个建议,你看以后能不能把中国小学的课程都变成漫画式的,把中国的中学课程都变得像武侠小说那样,那我们都喜欢学习了。”说的多好啊。但是,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网络游戏意味着什么?我为什么关注这个事?也许再过几年,我会系统关注这个事,现在我没法拿出完整的时间去给予关注。我对游戏的基本理解是:那里面隐含了学习的秘密。

为什么孩子那么喜欢游戏?我们还有一些没出息的成年男人也是坐在电脑面前打一个接龙扑克的游戏。你知道为什么?就那么一个很简单的扑克接龙游戏,坐在电脑面前竟然可以玩一个晚上?

游戏里面有学习的秘密,它牵着你往前走,它让你卷入进去。它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最重要的是,做游戏的人,他没有其他的功利,他从这个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成就感。这个成就感是怎么来的呢?很多游戏具有不确定性,你介入,你参与了游戏之后,你一定会得到某种奖赏。你即使有失败的时候,你也可以不断地看到反馈和矫正。这次失败了,但是,它给你另外一种可能,你下一次可能成功。你下次又失败了怎么办?它还给你一种可能,下下次可能就成功了。它不断的让你有希望,不断的给你反馈。

电脑游戏最初很简单:你打对了一个字,做对了一道题目,电脑里面马上就出来一个声音:“你太棒了,你真棒!”后来,我们中国的老师也学到了:“棒棒棒!你真棒!”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奖赏,一种强化。这种强化可能是奖励,正面的鼓励。有时候你也会失败,游戏能让失败者看到,只要你愿意坚持,你下一步很可能就成功。它永远不让你绝望。没有哪一个游戏是让游戏者绝望的。而且,游戏很简单,比方说你去打乒乓球,一拍挥过去,你立刻得出一个结论。你看得到你这个挥拍的姿势,这个力量到底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看得很清楚。

可是,我们现在的学习看不到这个反馈的效果。我们的学生做了一个练习题,不知道自己做的对还是不对。我们老师让课代表把练习本收到办公桌上去,有时候一放就是两天、三天,有的放五天,放一个月。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多么渴望老师给我一个评价。可是,等了很久之后,等下次作文本发下去的时候,他的感觉全忘了,学生不知道当时写作文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全忘了,因为没有及时的反馈。

游戏的一个很重要的秘密是及时反馈。通过及时的反馈,让你看到下一步的希望。这是所有学习里面遇到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难题。我们不要小看这一条很简单的结论,很多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与这一点强化不够、反馈不及时、没有得到及时矫正有关系。你可以想象一下学自行车:一个孩子读书不怎么样,考试成绩不怎么样,但是他有可能学自行车很快。你知道为什么吗?你去让他学开汽车,他很快会学会,你知道为什么吗?技能跟学习跟游戏有一致的地方,就是它能让你有看得到的反馈。你开车踩错了油门,你踩吧,让你吃一点苦头,你就知道了。你骑自行车,该转弯的时 候,该往左拐的时候,你要是用力不均衡,你就会摔倒。它立刻让你有反馈。我们现在小看、轻视技能的学习了。我所理解的知识学习,它的秘密就隐藏在技能学习那里。你如果想知道知识学习有什么秘密,请你想象一下,孩子是怎么学会骑自行车的?成人是怎么学会开汽车的?你说:“那跟知识学习不一样啊!”是有差异,但仍然有很多是一样的。不要因为差异而掩盖了它们之间的相同。

技能学习还有一个秘密:它是整体学习。比方说,一个游泳教练教你学游泳。他说:“现在,手打开,手伸过去,用什么动作,这个手再过来,用什么动作,然后这个手飞起来,再用什么动作,他可能分解这些动作。”但是,你一旦进入水里面,你用什么动作?你全身的动作都用上,还有教练没有讲的腰部和肚子都用上了。这种学习是整体学习。

我再重复一遍。技能学习隐藏一个秘密,它可以把很多技能分解,但是,一旦进入真实的学习,它就成为整体学习。这就是我提交的第二条教育比喻,或者叫教育隐喻。什么隐喻呢?学习就是“认地图”。

地理老师,优秀的地理老师,简直就是所有优秀老师的楷模。不要小看了地理老师。地理学习隐含了很多教育秘密,隐含了学生学习的秘密。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座的各位老师,我现在给你布置个任务,一个星期之内,把北京市地图上的所有街道都能弄明白。如果我有时间,我愿意做这个试验。一个星期,甚至不需要一个星期,你就能够知道北京市的每一条街道。我询问任何一条街道,比如安外大街88号。你说:“我知道。从哪里出发,经过几环路拐到安定门,再往哪个地方绕过去,就到了安外大街88号。”我如果询问:北京地坛公园在哪里?你说:“我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就可以去那里了。”你知道你是怎么学会的吗?

如果办法不当,你永远学不会。比如,今天你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学习北京地坛公园周围的路线„„”明天你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今天学首都机场的交通。”你让学生去学吧。你一条街道一条街道地教,学生一条一条地学,学生永远无法掌握北京地图。

怎么才能够学会呢?

第一个秘密,确定自己在哪里,这很重要。确定我现在站在哪里。比如说我现在住在北京大兴黄村的“校长大厦”。

第二个秘密,确定北京市有几条主干道?东西走向有哪几条,南北走向有哪几条„„这是干什么呢?这就是整体学习。我现在询问任何一条主干道,你要能够告诉我,从黄村“校长大厦”这个地方出发,怎么可以到达那个地方。主干道掌握之后,接下来再开始学习分支,分叉的街道。

如果你是反过来,你去学地图:先学分叉的街道,学很细节的街道,然后再学主干道,这当然也是一个办法,但你很难学会。

老师们,你如果学画画,你会知道徐悲鸿这个人。徐悲鸿的太太写了一本书:《徐悲鸿传》。书里面有一句话,我很感兴趣:“致广大而尽精微”。画画的老师都知道,他绝不允许你先画具体的部位。画画的老师是不会允许你这样做的:首先,画一个眼睛,把这个眼睛画得非常好。一只左眼画好之后,再去画右眼。右眼画好之后,再去画鼻子„„这是不允许的。画画的老师会告诉你,先确定他是一个国字形的还是一个圆形的脸。如果是一个国字型的脸,先画一个长方形,再把四个角切割成脸的形状。接下来,确定眼睛在什么地方,相当于交通的主干道,那是东西走向的。然后,确定鼻子在哪里,那是南北走向的,画一条线。首先画一个长方形,然后在中间画一条线,人的眼睛就出来了。然后上下画一条线,人的鼻子出来了。下面再画一条线,那是嘴巴。上面有一条线,那是鼻子的方位。再画一条线,确定眉毛在什么地方,耳朵在什么地方。顺着眼睛的地方延伸过去,把耳朵的方位也画出来了。

一直画整体,怎么能够把那张脸变成像个具体的人脸呢?你当然不能一直画整体嘛,你也要画细节。在某个时候你肯定要把眼睛画得很像一只眼睛嘛。什么时候画呢?当你把整体的主干道确定之后,你才去画细节。这就是徐悲鸿说的那句话:“致广大而尽精微”。首先要把“广大”的那些主干道确定下来,然后你再努力去把很精微的细节部分画好。这就是学习的秘密。

我再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孩子们很害怕考数学,我也害怕。在我的《教育自传》这本书里面,我写到我的高中老师——一个姓金的老师——怎么教我们数学。她讲任何一道题目,都会首先告诉你:这道题目在考你什么主题的知识,它在课本第几册里面第几页,还有第几册的某一个章节也跟这个知识相关。这道题就在考你这个相关的知识。金老师会告诉我们:这道题,它可能是由一道什么样的母题变过来的。就是说,每一个知识点都有一个母题:就像一个母亲,生出很多小孩。你遇到任何一道数学题,你必须知道它在考你什么知识,它的母题是什么。我们的数学老师就给我们总结出十几个母题。她说:高中数学就这十几个母题。你只要把这十几个母题学会了,相关的变式你也学会了,你就再也不用担心数学高考怎么考了。我数学成绩那么差,走向高考考场的那天,浑身是胆,大义凛然,根本不害怕数学。因为我的老师说了,只要把这十几个母题搞明白了,就不用担心。我觉得我是差不多都搞明白了。我的数学成绩那么糟糕,一百二十分的满分,那年我竟然考了一百一十八分,只丢了两分。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整体学习”。任何一个细节知识,你一定要能够整体地教、整体地学。请老师们记住学习的这两个比喻:第一条,学习就是“打游戏”。第二条,学习就是“认地图”。“整体教育”和“及时反馈”,这两条很重要。

为了解释“及时反馈”,我再推荐几个案例。

中科院的卢仲衡先生曾做过“自学辅导教学”实验。什么叫“自学辅导教学”呢?有几个步骤: 第一,启发。就是“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什么,大概要学哪些知识。”他把它叫做“启发”。第二步,阅读课本。老师并不着急课本,好你去读课本吧。他把它叫做阅读课本。

第三步,练习。读了课本之后给你一个练习本,练习本里有你应该做的那些题目,而这些题目跟课本的题目很像。既然你读懂了课本,你就差不多可以做这道练习题了,这是第三步。

第四步,当时知道结果。你不是说做了练习吗?怎么办呢?当场知道结果,你到底做对了没有。我们以前学外语的时候,有一种配套的练习,前面是试卷,后面是试卷的答案。我们有些老师们整我们的学生,把后面的答案用剪刀剪掉,然后把练习册发给你。为什么呢?他担心我们看后面的答案,不认真做练习。但你不知道这个答案,它有它的意义。就是我做了这个练习之后,我再去核对答案,看我做的对不对。这是很重要的。

第五步,小结。

卢仲衡先生做“自学辅导教学”实验,他就把这几点守住了:第一,启发;第二,阅读课本;第三,练习;第四,当时知道结果。第五,快要下课了,老师稍微总结一下:“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出现了哪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注意什么事。”总结之后,大概就下课了。

他们当时规定得很机械,每节课,老师的讲课时间不能超过十五分钟。还有半个小时,一定是学生自己看课本,自己做练习。这种比较机械的规定受到很多人的批评。但后来其他人也有类似的做法,也规定老师讲课不能超过多长时间。

湖北黎世法先生也做过一个实验:“异步教学法”实验。“异步教学法”是什么?跟“自学辅导教学”很类似。

首先是“自学”。自学什么?就是看课本嘛。学生不是有课本吗?让学生自己去看课本吧。第二步,“启发”。看了课本之后,有没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讨论?有问题提出来,就提供相关的解释。

第三步,“复习”。就是重新复习一下,我刚才学了什么。第四步,“作业”,其实就是“练习”,跟卢仲衡的做法很类似。你不是有课本吗?课本上面不是有例题吗?有一道练习题跟例题很像,你既然读懂了例题,你就应该会做这个练习题了。

第五步,“改错”。作业之后呢?黎世法把它叫做“改错”,当堂改错。怎么改错呢?同学之间相互改错。老师不可能很快地改那么多同学的作业,同学之间相互改错。交换试卷或者交换练习本,相互评改。学生要学会使用红笔,学会怎么去给别人改错误,怎么去跟别人交流。

最后一步,跟卢仲衡的一模一样,叫“小结”。自学——启发——复习——作业——练习——小结,一共“六步”。卢仲衡的是“五步”。卢仲衡的是:启发——阅读课本——练习——当时知道结果——小结。

现在看来,这些做法都比较机械。但是,这些做法里面都隐含了教育最基本的秘密,隐含了有效学习和有效教学的最基本原理。就是说,一定要通过及时反馈与矫正,让孩子们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学习。一旦出错,要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否则,错误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学生将不再学习,他会放弃。这就叫“反馈与矫正”。后来,中国教育界出现了一个很著名的教学实验,很多老师们可能听说过。它叫“目标教学”实验,也叫“掌握学习法”。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目标教学”是干什么的?一般认为,目标教学就是先确定一个目标:我们今天要学什么,然后,下课之前,我们看看这个目标到达了没有。这就是目标教学吗?不是。目标教学的真正的秘密在于:今天要学习某一些知识,这是一个目标。接下来,它要做一个事情,就是通过老师的讲解或者学生自己的学习之后,有一个“现场作业”,有一个现场练习,看你这个目标到底掌握了没有,理解了没有。如果没有理解怎么办呢?目标教学提出一个很重要的策略:重新再做一次。它允许你有第二次练习的机会。第二次怎么做呢?在第二次做练习之前,老师再给你辅导,或者同学之间相互帮助,把这个问题弄明白了,再学下一个单元。如果不明白,不学下个单元。所以,目标教学实际上是中国近代三十年代做的“单元教学法”(也叫“莫里逊单元教学法”)的一个延伸和更新。“单元教学法”就是一个单元学完,再学下个单元。这个单元没有达到掌握水平,永远不学下一个单元。

我们现在的孩子怎么在学习?你今天没有学会,你明天也要学新的内容,谁让你不会的?别人怎么都会了?于是,我们的孩子们今天没有明白,明天又没有明白,到后天永远不会明白了。今天爬楼梯掉了一坎,明天看到别人爬上去了,把楼梯也抽掉了,掉了两坎。你让他怎么爬上去呢?我们现在的教育,一不小心就变成了“飞人式”的教育、“超人式” 的教育。它希望我们的孩子不经过爬楼梯就飞上去。显然是飞不上去的。

现在能够解决问题的唯一的简单的办法就是:“回到原点”。孩子们成绩不好怎么办?没有别的办法,“回到原点”吧。你的原点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你哪一步知识点没有学明白,一定要回到那个知识点去。这个知识点没有弄明白,下个知识点你肯定就受影响,尤其是数学。你知道为什么那么多学生害怕数学吗?语文课不用怕,他住院半年,回来之后,照样学语文,还可以听得明白。数学课不同,不要说半年,一个星期之后,你就听不明白了,跟不上了。它的逻辑非常清楚。学数学就是一道梯坎一道梯坎地往上爬。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提出一个原则,叫做“小步子教学”。就是说,你的步子要一步一步的,比较小。你不能大步,否则,学生学不会的。这个太重要了。

从游戏这个地方,我们找到“反馈与矫正”的秘密。它很重要。为什么?因为学习就是这样的:它就是一步一步的,不可能一下子让学生跳跃,更不可能在学生学不会的时候,我们只要训斥他,他就能立刻跟上。那样他是跟不上的。

此外,我提出两个概念,第一个叫细节教育,第二个叫整体教育。你如果听了有关英语教学的报告,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英语教学的报告,都会强调整体学习。英语怎么学呢?他告诉你:很简单嘛,英语学习就是“多听”。英语教学不是记单词最重要吗?我们考试很看重记单词,尤其是考托福和GRE考试,单词是最重要的。但是,英语教学法专家会告诉你:英语应该整体学习。我给老师们提 供一个英语教学的报告,放几个片段。你看看英语教学的专家们为什么强调“整体学习”,“整体学习”究竟意味着什么。(播放杜子华先生主讲的《成功英语学》)

让我们记住录像里面的最后一个结论:“简单,就是好的;越简单,越好;最简单,最好。” 你知道什么叫“简单”吗?我刚才讲北京的交通,我讲怎样画一个人的脸,一个人的脸就是一个交通系统:哪是南北走向的,哪是东西走向的,你要分出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结构。然后,就可以画出来完整的图像了。

学英语的秘密是:表面上是学语法,学单词,其实不是,实际上是整体学习。你有整体观念,你就获得了“简单”结构。科学里面讲的“简单”更奇妙。什么叫科学呢?科学就是从“复杂”的现象中寻找出“简单”,这就叫科学。你知道是怎么找出来的吗?它是从整体上找出一个或者几个结论出来。还得回到整体。

中国的英语学习现状是:学生们先学单词,然后学句子,然后学段落,然后学一篇一篇的课文。有没有一种可能?老师们想像一下,能否直接先学文章?由文章再来促进学句子,由句子再来带动学单词?你说,不可能的,没有人这样学会的。你知道小孩学语言是怎么学会的吗?爸爸妈妈是否会说:“宝宝,苹果,香蕉„„”一个单词接着一个单词地教?没有哪一个爸爸妈妈是这样教的。爸爸妈妈都是不断的训小孩:“过来!吃苹果!苹果不好吃?吃香蕉„„”然后,不断地跟他们说话。我们都是整体地说话,孩子慢慢就记住了句子。记住了句子,慢慢地就记住了某几个关键的词语。它是这样学语言的。

这就是细节教育与整体教育的区别。学知识的时候,为什么孩子们慢慢地学不会了?更可怕的是,为什么孩子们一步一步的知识点都掌握了,但最后还是不不会考试?孩子们一个单词一个单词都记住了,那怎么就不会学英语了呢?孩子们这道数学题会解决,那道数学题也会解决,但是怎么考试就不会了呢?不奇怪,因为他解的这些数学题都是一个一个的细节的知识点。他没有把这个知识点放到一个更大的背景中去。

这是我们推荐的几个案例。我做一个总结。教师在“授业”的时候,第一,要能够“及时反馈”。第二,要重视“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这个词语被很多人丢弃掉了。“知识结构”为什么在中国曾经那么大张旗鼓的谈论,怎么现在很多人不怎么讲了呢?甚至有人到了国外考察,回来之后,就讽刺与“知识结构”相关的问题。讽刺什么呢?“知识结构”这个词语是与美国专家布鲁纳这个人相关。我们中国人到了国外,就问美国的专家:“你们美国的布鲁纳先生是不是很厉害?”结果美国人问:“布鲁纳是谁啊?”于是,中国人回来就宣扬说:“你看看,我们中国人把某一个外国人当作神来崇拜,其实,美国人根本不把他当一回事。”我也问过美国的校长、美国的专家:“你们美国校长看不看杜威的书啊?”结果那些人说:“who is Dewey?”我说:“杜威你不知道?我们中国人都看杜威的书,学教育学的人都看他的书。比如《民主主义与教育》、《我的教育信条》、《明日之学校》,那些都是我们中国教育界的经典文本。我们都看他的作品。我们中国教育界有几个很厉害的人都是杜威的学生,比如陶行知,比如胡适,比如蒋梦麟,都是杜威的学生。我们觉得杜威是很重要的人呐!”他说:“我们美国人基本不看杜威的书,我们都不知道杜威是谁。”但是,老师们,千万别把这件事情简单化。不要以为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美国人他不懂布鲁纳,不懂杜威,就以为布鲁纳、杜威在美国根本没有影响。杜威不止在美国有影响,他在世界很多国家,都是有影响的。至于布鲁纳,他领导的课程改革据说不太成功。我们中国人马上说:“在美国都不成功,我们怎么能够在中国做那样的实验,怎么能够那样强调知识结构、结构课程呢?” 各位,我提出一个结论,你可以考虑。我刚才讲那么多,说学习就是“认地图”。什么叫“认地图”?就是一定要找到整体的知识结构,否则你永远不会学习。我也讲学习就是“玩游戏”。游戏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及时反馈”。这两点加起来,就构成了学习的关键秘密。

当然除了这两条之外,还有一条秘密,它一起构成有关学习的三条隐喻:第一,学习就是“打游戏”(当然我是打引号的,不是说让孩子们真的跑到网吧里去“打游戏”);第二,学习就是“认地图”;第三,学习就是“学走路”。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学习。

我重复一遍,什么叫学习呢?第一,学习就是“打游戏”;第二,学习就是“认地图”;第三,学习就是“学走路”。“打游戏”它意味着反馈与矫正是重要的;“认地图”它意味着我们一定要掌握整体的知识结构,否则你会迷路的;第三个更重要,学习就是“学走路”。

解惑

“解惑”意味着先让学生有困惑,然后教师才去引导。“解惑”实际上是引起学生“主动学习”,这是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或终极使命。帮助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真正的帮助是让学生“摆脱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依附”。[1]由此,我推荐一个教育隐喻:“学习就是学走路”[2] “学走路”意味着:没有人能够代替你走路,你只能自己经过爬行,然后跌跌撞撞,然后就学会了直立走路。走路只能自己走,不能由别人“抱着走”或“背着走”。尝试、摸索、跌倒、摔交之类的错误是成长的正常代价。如果不付出尝试、摸索、跌倒、摔交的代价,人就不会掌握走路的技巧。

“学走路”可以作为一条经典的教育隐喻。这是说,学习是自己的事,别人只能提供帮助,但无法代替。成人在某个时候可以“牵”着孩子的手往前走,但这种“牵手”也是需要克制的,在必要的时候需要“放手”。

这个秘密至少在叶圣陶那里已经被识破。1962年,叶圣陶在给教师的通信中提出:教学如“扶孩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3]。如果说“学习就是学走路”可以视为一条经典的教育隐喻,那么,“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可以视为一条经典的教育口号。

你知道你的小孩怎么“学说话”、“学走路”的吗?我刚才举了个例子说整体教学就是学语言。什么是学习?学习的秘密很简单,第一,学习就是“打游戏”;第二,学习就是“认地图”;第三,学习就是“学走路”。有没有哪一个孩子是爸爸妈妈一直抱着,他就会走路了?有没有哪一个孩子是爸爸妈妈一直背着他,他就学会走路了?有哪一个爸爸妈妈笨到如此的程度,孩子已经会走路了,还一定要抱着他?现在有没有哪一个爸爸妈妈,孩子一旦走路的时候摔倒了,就说:好,再也不要走了。以后爸爸抱着你走。有没有这样笨的父亲?

在“学走路”的问题上,有几个简单的比较研究。据说,美国的父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学走路的时候跌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孩子不是在哭吗?让他哭够了之后,自己爬起来,然后再接着往前走。中国的爸爸妈妈怎么做的呢?看到孩子摔倒了,赶紧上去把宝宝抱起来,说:“宝宝别哭哦!都是‘地’太坏了,我们把‘地’打一下好不好?打‘地’一下好不好?再打一下。这个‘地’太坏了!”等到我们孩子长大之后,他一遇到什么不高兴的事情,就会觉得全是别人的坏,不是自己的问题。现在看来,这样的爸爸妈妈不多了,但是,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的孩子是怎么学会走路的?

人类最初像猴子那样,在地上爬,慢慢地学会了站立。孩子也是这样。孩子先在地上爬,然后慢慢地站起来了。一个巨人就这样站起来了,很了不起。他跌跌撞撞,不断的摔倒。

我们要允许学生摔倒,允许学生有错误,这就是“学走路”的暗示。“学走路”让我们明白,学习就是一个自己走路的过程,是一个自学的过程。没有哪一个孩子完全是老师教出来的。有一些老师很骄傲,说:“我们学校培养出了三个北京大学的学生,我们学校培养了两个清华大学的学生。”你 以为那是你教出来的?那是他自己学出来的。倒是学校里有三个孩子后来进监狱了,那有可能是你教出来的。你说:“你太过分了,你把我们老师的形象败坏得太多。”你想想,那三个孩子为什么进监狱了?有没有可能是因为老师对他没有太多的关怀?如果有足够的关怀,一所好学校,就能减少很多监狱。这是有可能的。真正的好学生,老师只要稍加引导,他自己就能够往前走。

有一个故事,大意是:一个印第安老人很有钱,他想买一辆汽车。他就坐着马车去买汽车。买到汽车之后,他不会开,怎么办呢?他就把这个汽车绑在马车上,把汽车拖回来了。他不知道,汽车本身是有动力的。只要人能够把发动机发动起来,点火,踩油门,它就能够启动,它自己就会往前走。不仅自己能往前走,它还能带着别人往前走。这就是“汽车”。每一个孩子都是一辆“汽车”。我们只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第一,启动。第二,让他有油,我们要能为他加油。你知道“加油”是什么意思?我们看别人拔河的时候,就喊:“加油!加油!”你知道“加油”是什么意思?就是发动汽车的意思嘛。那么我们的孩子,我们怎么给他“加油”呢?很简单,就是说,你要鼓励,鼓励就是加油。孩子如果不自信,你就说:“我相信你行!”这就是“加油”了。人的学习是要“加油”的。

另外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说,教学的关键是让孩子自己往前走。我找到的这个案例是刘坚老师推荐给我的,叫《父亲的脚后跟》。这个人经常跟着自己的父亲上街,但是他总是跟在父亲的后面走,从来不走在前面。忽然有一天,他父亲翻过一个小山坡之后,他翻的比较慢,结果没有翻过去。等他翻过去的时候,他已经看不到他的父亲了。他又害怕又焦虑,在那里哭喊,一直坐在那里哭了几个小时。直到他的父母亲回来接他。他说:“我在这里等了几个钟头,又饿又怕,我甚至分不清家的方向。我苦苦思忆,但呈现的总是父亲那双不停晃动的布鞋。午夜时分,总算传来了母亲苛责父亲的声音,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回到家,竟不知道我早在半途就丢掉了。”这个故事很有意思的。你不要觉得,怎么会有这样的父亲呢?其实,老师经常会干这种事情。老师很自信地往前讲课,以为我们的学生都懂了。其实他不知道,我们的学生根本不懂。等到期末考试,老师才知道,哇!学生这也不懂,那也不懂。这种老师不知道,他早就应该回头看看他的学生。

今天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没有告诉学生:我们应该去哪里?从不指出大体的方向,一开始就下定义。让学生一步一步陷在推理的泥坑,以为这样便是工作,便是思考训练,这就是数学。其实,这只是形式。问题出在哪里?学生看到的不是大的方向,就像故事里的小孩:他不知道路该怎么走,他看到的只是布鞋不停的晃动,简单的左右、左右地交替换脚。但一旦没有了布鞋在前面带路,便觉得一切陌生:家在哪里,路怎么走,什么都不知道。故事的作者说:“我深深相信,当时父亲如果像赶牛一样让我走在前头,出城的时候便用手指明家的方向,然后问我:吴厝的大榕树,旧厝的土地庙,阿公溪上的铁桥,南坑阿婆家后的小径„„。你认不认得?而在我点头之后,叫我逐一带路走过。我必定在走过一趟之后就知道回家的路怎么走了。如果父亲是最上乘的教育家,也许他会在指明家的方向后,便要我带路,他在后面,宁可多走一点冤枉路,一边加以修正,其后并画图比较近路与远路,如此我不止会熟悉家城之间的路径,而且整个交通我都会明白,还能够帮他办一点事情。”

这就是“学走路”对教育的提示。

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意义的?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智慧的?让我们记住这几个比喻:学习就是玩游戏;学习就是认地图;学习就是学走路。

记住了这几个比喻,就会引出“授业”与“解惑”的秘密:第一,及时反馈并矫正;第二,整体教育(知识结构);第三,引起主动学习。

“授业”、“解惑”与“传道”这三个要素加在一起,就构成我所理解的教师的“教学智慧”。

【附:另外一篇】:(里面引用了比较翔实的“父亲的脚后跟”故事)老师要有教学智慧(图)2007年04月09日10:55来源:千龙网 如果说“课程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备课”的智慧,那么,教师的“教学智慧”则主要显示为“上课”的智慧。

究竟什么是一堂好课?有不少学者认为这样追问几乎是徒劳,因为一堂好课所隐含的因素过于复杂,甚至不可言说。

事实上,一堂好课这个话题虽然复杂,但还是可以从“复杂”中找出一些“简单”的要素。我们借用韩愈的框架,认定一堂好课至少有三个基本要素:传道、授业和引起主动学习。韩愈的原话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传道”在这里主要指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培育学生的人格;“授业”在这里主要指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惑”在这里主要指让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之后教师再给予解答。“传道”对孩子来说,“传道”是影响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这里的“传道”是指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受到激励、唤醒和鼓舞。知识也许是可教的,但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不可教的。教师的“传道”只能显示为感染、熏陶和引导,只能显示为激励、唤醒和鼓舞。好的教师总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感染、感化他的学生。

对学生来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永远是重要的。但是,无论知识和技能多么重要,它从来就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教师除了传递知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让学生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人。

苏格拉底说:“知识就是回忆”。我们现在无法简单地相信,人“先天地具有知识”,以至于光靠回忆就能够获得知识,但我们至少可以断言,人“先天地具有自由精神”,人一旦发展了这种自由精神,他就能够主动地获得相关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的命题“知识(学习)就是回忆”可以转换为“知识(学习)就是自由”。教师的基本使命,就是让学生因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而主动求知、自由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授业”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里的“授业”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业上达到掌握的水平。在重视“笔纸”考试的现实社会中,“授业”可能是中小学教师和家长最关心的主题。

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讲解知识,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有效学习。而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可以归结为两句话:学习就是打游戏,学习就是认地图。当然,也可以加上另外两句话:“学习就是学说话”和“学习就是学走路”。

第一句话:学习就是“打游戏”,与之相关的概念是“及时反馈与矫正”。中国教师和中国家长目前面临的最头疼的问题是学生接近“无度”地沉溺于“网络游戏”中。学生为什么愿意把自己交付给网络游戏?网络游戏究竟有什么诱惑力?原因可能是,游戏里面隐含了学习的秘密。游戏里面隐含的第一个秘密是,任何游戏总是为游戏者提供及时的反馈。游戏里面隐含的第二个秘密是,任何游戏总是让游戏者满怀希望,无论游戏者经历了多少失败,但只要游戏还在延续,游戏者就有成功的希望。实际上,这两个秘密是相互缠绕的,它让参与者满怀成功的希望,并为参与者提供及时的显示成功或失败的反馈。

第二句话就是“学习就是认地图”,这也是一条教育隐喻。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看看用哪种学习方法能够让学习者在一个星期之内掌握整个北京市地图的所有街道。掌握和理解的标准是:你问“安外大街88号”在哪里,学习者就可以回答出从大兴出发,经过哪些街道就可以抵达那个地方。

最有效的办法是,学习者最好先确定自己在哪里,然后找出“主干道”,比如东西走向有几条主干道,南北走向有几条主干道。掌握了主干道之后,再去学习“分支”和“分岔”的街道,这就是“整体学习”。

如果老师一条街道一条街道慢慢地教,那么,学生可能永远都不会掌握和理解北京地图。学习就是打游戏,学习就是认地图。这两个隐喻提示我们:及时反馈与整体学习这两条原则是多么的重要。

引起主动学习 如果说“传道”是一堂好课的第一个标志,有效地解决知识困惑是一堂好课的第二个标志,那么,教师引起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是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或终极使命。帮助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真正的帮助是让学生“摆脱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依附”。

有关主动学习最恰当的教育隐喻是“学走路”。“学走路”意味着没有人能够代替你走路,你只能自己经过爬行,跌跌撞撞,然后就学会了直立走路。尝试、摸索、跌倒、摔跤之类的错误是成长的正常代价,如果不付出尝试、摸索、跌倒、摔跤的代价,人就不会掌握走路的技巧。学习是自己的事,别人只能提供帮助,但无法代替。成人在某个时候可以“牵”着孩子的手往前走,但这种“牵手”也是需要克制的,在必要的时候要“放手”。这个秘密至少在叶圣陶那里已经被识破。1962年,叶圣陶在给教师的通信中提出,教学如“扶孩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黄武雄先生曾经讲过一个“父亲的脚后跟”的故事。主动学习究竟有多重要,这个故事大体可以提供一些解释:

小时候我曾住在丰原东边的山里,父亲常带着我入城。这条路很长,走起来总要两三个钟头。每次父亲走在前边,我跟在后头,他的步伐大而且快,我必须两脚不停地划,眼睛不停地盯住他那双破旧的布鞋,一路不停地赶。

有一次,天色向晚,路过一道铁桥,一根根枕木的间隔比我的步子还宽。平常父亲总会歇下来等着我爬过去,或索性抱着我过去,但那天他心里不知牵挂些什么,等到我爬过桥,抬头一看,他已经“失踪”了。

突然,我涌起一阵恐惧:“这条路来回已跟着父亲走过二三十趟了,怎么一下子变得如此陌生?” 我哭着等在桥端的田埂上,几个钟头在黑夜里又饿又怕。我甚至分不清家的方向。我苦苦思忆,但呈现的总是父亲那双不停晃动的布鞋。午夜时分,总算由远而近,传来了母亲苛责父亲的声音。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回到家竟还不知我早在半途就已走失。

今天,很多教师在上课时,不告诉学生“我们去哪里”,从不指出大体的方向。一开始就下定义,一味要学生一步步陷在“推理”的泥坑里,以为这便是思考训练,这便是“教学”,其实这只是教学的“形式”。

演示解题时也是一样,一步步非常严密,非常工整,每写一行就问学生一句:“对不对?”学生的回答也是非常合作:“对。”这样热烈的上课情绪,该说是天衣无缝了。若效果不好,只好怪学生素质不佳或教材不当了?

事实是:学生看到的不是“路该怎么走”,他们只看到了“布鞋不停地晃动”,简单的“左-右-左-右„„”的换脚规则是知道的,但一旦没有“布鞋”在前面带路,便觉一片陌生。家在何方?路怎么走?

我深深相信,当时父亲如果像赶牛一样让我走在前头,出城的时候便用手指明家的方向,然后问我:“吴厝的大榕树,旧厝的土地庙,阿公溪上的铁桥,南坑阿婆家后的小径„„你认不认得?”而在我点头之后,叫我逐一带路走过。我必定在走过一趟,回到家之后便会十分熟悉整条路径。

如果父亲是最最上乘的教育家,也许他在指明家的方向后,便要我带路,他在后头宁可随我多走一点冤枉路,一边加以修正。其后并画图比较近路与远路,如此我不仅能熟悉家城之间的路径,城东郊的地理我必也在走过一遭后便了如指掌,再也不愁迷路,甚至可以常常代我父亲跑腿办事。

可是我不敢苛求,我仍该感谢父亲,毕竟他不会抱着或背着我走,使得我尚有一丝镇定,能在漫长的四五个钟头里守在同一个地方等着他与母亲回来找到我。在今天的教室里,我看到学生不敢或不知问出一句:“老师,我们去哪里?”总觉得老师走在前头,一味要学生“尾随”。甚至有的老师是 将学生“背着走”的。要改良教学,或许我们今天该提出要学生“带路走”的赶牛教法。(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刘良华)

第二篇: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学智慧?

《教师专业成长》作业

请谈谈教师应具备哪些课程智慧和哪些教学智慧?

课程智慧就是备课智慧,教学智慧就是上课智慧。教师应具备的课程智慧,一在吃透教材,把握课程资源;二在超越教材,用好课程资源。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智慧,一在重视人文教育,既重教书,更重育人;二在重视教学艺术,既授以鱼,更授以渔。

一、教师应具备的课程智慧就是备课智慧。

课程智慧就是备课智慧。通常说,备课就是备教材(课程)、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学情境。可见,备课智慧中包含了教材、学生、教法、教学情境诸要素。上述各个方面都很重要,但这里重点阐述备教材方面。

(一)吃透教材,把握课程资源。

教师的课程智慧首先表现在吃透教材,把握课程资源。人们常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老师的备课如“十月怀胎”,授课如“一朝分娩”。备课到了烂熟的地步,课程的某章某节了如指掌,授课时就能左右逢源,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突出重点破解难点,不怕啰嗦,要言不烦;无关紧要的则轻轻带过,似乎不关痛痒。开放改革之初,某物理教师,年年任教初三的重点班。他上课只带教本,不带教案。上课前几分钟从宿舍到课室的那一段路他总翻着书,口中念念有词,上课一般都不看教本讲课,但学生却喜欢他的课,年年统考平均分都在县里前几名。究其因是他对教材早已了然于心,重点难点把握得当所致。说他不备课是冤枉,从宿舍到课室看书,不是

备课,是在备教法,在考虑如何“分娩”。可见,要具备课程智慧,就得吃透教材。

老师的备课还需要“给人一杯水,自己先备有一桶水”的境界。这就是说要有大的阅读量,才能开拓视野,心中有数;肚中有料,才可以“十月怀胎”。也可以说,老师对所授的课程不但能有个透彻的理解,而且能对与之相关相邻的知识也有比较深层次的了解,授课时才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人们常说某某老师讲课精彩,某某老师讲课举例信手拈来,如数家珍,这就是大阅读量的功劳,大阅读量的结果。

可见要吃透教材,用好课程资源,不但要“十月怀胎”,还要“先备有一桶水”。才有可能“一朝分娩”,“给人一杯水”。

(二)超越教材,用好课程资源。

一个优秀的教学工作者,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教材”的人,他应该是一个善于“用好教材”的人。“吃透教材”如果只停留于“照本宣科”,就未能超越教材。超越教材就是充分“利用”教材、“更新”教材。对待现有教材,或“先减后加”,即结合学生实际剔除某些课文内容是“减”,再给学生“拓展阅读”材料是“加”;或“不按教材顺序教”,自己根据教材的某些标准调整教学顺序来教,或“补充”教材,甚至“重新开发”教材等等,就是超越教材。

能超越教材,用好课程资源的前提是吃透教材,但吃透了教材也未必敢超越教材,还需要放下包袱,解放思想才能真正敢于超越教材。应试教育几十年,对教师而言,搞教学研究,莫如说搞应试研

究。面对应试教育,老师也只能围着团团转,因此,还得解放思想,轻装上阵。孔子大智善导,有教无类,入门子弟三千,达贤者七十二。其课程的设置没有严格的审批,大有依学生特点而开设课程的可能。如果孔子没有渊博的学识,如坐春风般的授课技巧,能做到这样吗?不可能!如果碰上应试教育,孔子或能免俗,但大多数教师或会考虑如何应试。可见,要超越教材,还需要教师和办学者解放思想,才能有更好的做法与收获,教师才能更好地开发和用好课程智慧,为教育事业服务。

二、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智慧就是上课智慧。

究竟怎样才算上好一堂课?众说纷纭。从教师的职业性质与功能看,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意为教师的职能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不但要传道,还要授业解惑,完整的教育应是既教书,更育人。再从教学内容与形式来看,一堂好课,教学内容既包含社会科学知识,又包含自然科学知识,既包含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习得,更包含思想、人格的教育;教学形式不是简单的传与承,而是有改造有创新的艺术性的传与承。

(一)重视人文教育,既重教书,更重育人。

1.重视传道,成人为本。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是“成人“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我们通常说,对于学生和子女,先成人再成才。或者说,德才兼备。若然是有德无才,还可成人;

有才无德,就很难说了,或贼也不如。可见,先成人再成才的重要。因此,一堂好课,教师的教学智慧首先体现在人格教育、为人教育、价值观教育上。《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孔子与学生谈理想,谈人生,充分体现了教书育人功能。孔子以其渊博的知识,高山般的人格魅力让人敬仰,感染他的学生,影响他的学生的成长,是人文教育的体现。具教学智慧的老师,不能忽视人文教育的潜移默化功能。

教师的教学智慧还体现在重形象更重气质上。一堂好课,影响学生一生的,不一定是这一课所授的某个知识章节,可能是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手漂亮有力的粉笔字,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及老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人做事的原则、健康的人格气质等等。这对中小学生而言更甚。因此,作为优秀的教师,无论课上,还是课后,展示给学生的应该是充满正气,知识渊博,诚实可信、和蔼可亲,言行堪为师表的气质,因为这气质感人、魅力动人,都是教学智慧的展现。

2.重视“双基”,授业解惑。具教学智慧的老师,绝不放松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的。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习得谋生之技,开智挖潜,并让之最优化、最大化的过程。魏书生的“知识树”把初中语文知识的主干与枝叶形象切分出来,让学生学习,既有整体主干的认识,又有局部枝叶的学习,是一个非常有利于双基教育的例子,把学习效果提升到最优化,最大化。我们平常说,文以载道,文道结合,就是在思想教育的同时,不要忘记了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能有所偏废。一句话,既教书又育人。在实际中,有的家长关

心的往往是教书,却忘了育人,这是不好的现象,但作为老师就应该把握好这应有的教学智慧。

(二)重视教学艺术,既授以鱼,更授以渔。

1.教是传,不是单纯的传,是能达即师的传。一堂好课,教知识教做人,不是单纯的教,应是艺术性的教。孔子授课是启导式的教;教育家叶圣陶让学生先“知”后“行”知行结合的教;许多教育行尊,推行“玩游戏”式、“认地图”式、“学走路”式、“知识树”式、抓重点破难点的启发式的教等。这些“式”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小及大,即先知识点、知识结构学习,再到整体学习;或反过来,即先整体学习、知识结构再到知识点学习,其间无优劣之分,但都灌注了艺术性。重视开发智力的教学艺术,是“会捉老鼠就是好猫”的贤达智慧,其目的是既授以鱼,更授以渔。

2.学是承,但不是单纯的承和机械的承,而是主动体验,主动学习的承。“玩游戏、认地图、学走路、知识树”,是老师为引导学生善学的一种善教艺术,是乐教乐学寓教于乐的一种。“知识树”看似细化的一种强记手段,但其实宏观把握,微观洞悉,由大及小,或由小及大,具艺术性和操作性。学习中,学生是主体,老师为主导,能主导学生善学正体现了老师既授以鱼,更授以渔的教学智慧。

3.教学互动,及时反馈,激励为上。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不是单纯的,教与学是互动的。教学的互动表现在学者对教者的教能及时反馈,教者能及时对学者及时反馈的激励上。例如,课堂提问,能及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肯定或激励对学生来说就非常重要。对学生 的作业及时批改,不但体现教师的工作态度,更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未能及时批改作业即未能及时反馈,必然给学生造成一种“不要紧”的误会。既然“不要紧”,学生就慢慢来,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势必造成影响。因此及时反馈,激励为上,教与学做到艺术性的互动,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

总之,教师不但要具备吃透教材,超越教材,用好课程资源的课程智慧;还要具备重视人文教育,既重教书,更重育人;重视教学艺术,既授以鱼,更授以渔;重视教学互动,及时反馈,激励为上的教学智慧,才能用好课程资源,上好每一堂课,才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

第三篇:第二讲 教师应具备哪些教学智慧

第二讲 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学智慧?

各位老师,我们接着讲第二个专题: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学智慧?

第一个专题我们讨论了“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课程智慧”。教师的课程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的“备课”。我们的基本结论是:做老师的人一生都在备课。他一生都在寻找、开发、利用相关的课程资源。一个好的老师,他的经历,他看到的,听到的,不断地被转化为上课的内容。真正好的公开课,不是一个星期就可以准备好的。有些老师,一旦上公开课,就浑身是胆。为什么?他有经历,有阅读,他一直在备课。真正好的公开课,往往在上课之前,有大体上的准备,然后有临时的生成。他在现场突然会冒出来很多智慧来。真正的有课程智慧的老师,他就不断地积累课程资源,积累之后,那些课程资源就会在课堂上蹦出来。

如何让课程资源在课堂上蹦出来?如何让课程资源进入具体的课堂教学?这是我们所要讨论的“教学智慧”。严格地说,教师的“课程智慧”与“教学智慧”是连在一起的,很难分割。教师的“课程智慧”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既显示为教师的“备课”行为,也可能存在于具体的教学过程的现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有相关的课程智慧以及临时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机智。但是,还是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划界:教师的“课程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的“备课”行为,而教师的“教学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的“课堂”行为。因此,当我们讨论“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学智慧”这个主题时,这个主题也就可以转换为: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或者,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我个人愿意将教师的“教学智慧”概括为三点,这三点也可以视为一堂好课的基本要素:第一是传道,第二是授业、第三是解惑。

传道

“好课”总是让学生有一种感觉:他被你感染,一种力量感染,新课程称之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实,“情感、态度、价值观”基本上都是不可以教的,只能感染。一个老师上课有没有激情,取决于这个老师的生活态度,他的生活态度会以看不见的方式感染他的学生。

我推荐的第一个有关“传道”的案例是美国电影《死亡诗社》。

这部电影在很多地方在流传。我在广州的购书中心买过几十张《死亡诗社》,我自己观看,也送给我的朋友。广州的购书中心有专门的音像店,我每个月会到那里去寻找资料。我一直在搜集教育电影、教育录像。我上课的时候,就给学生提供一些教育电影或教育录像的片段,作为课堂讨论的案例。

有一段时间我给广东的校长做有关“新课程的课程资源开发”的主题报告。那段时间,广州购书中心的服务员感到很奇怪:忽然有很多老师特意来购买《春风化雨》(这部电影也翻译为《春风化雨》),买到《春风化雨》之后,就迅速离开,不买别的。她们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我告诉她们,是因为我给校长们做了推荐。广州购书中心卖了上百张《死亡诗社》。后来,我再去买的时候,那里的店员说:“已经卖完了。”我问:“什么时候有呢?”店员说“可能再也没有了。”我问:“怎么再也没有了呢?”店员说:“印制的权限已经用完了。”后来又出现了DVD版本。

在《死亡诗社》中,那个基廷老师是有专业智慧的,但更重要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专业智慧,而是基廷老师的教学激情。他的人格魅力感染了他的学生。什么是一堂好课呢?有时候,看不见的东西比看得见的东西更重要。我给老师们放几个片段。这里面出现了几位老师,你看这些老师的状态是不一样的:

镜头1:一群学生在楼道里面自由地拥挤、呼喊。

为什么放这个镜头呢?这个是学校里面的生活,他上课之前就放这么一个镜头,你可以看得出来这就是艺术的表达,因为孩子们原本是野外的一只只鸟,但是现在孩子们已经变成了家猪。就是我们现在养猪啊,本来都是野猪,慢慢变成家猪了。你想家猪对人是好的嘛,但是对猪来说,是很糟糕的。我们有的老师说:“家猪有什么,家猪过的很开心,吃了睡,睡了吃,很好的。”这是你想的开心,更可怕的是,如果那些家猪也认为开心,那就完蛋了。你看,野鸟,孩子本身就是野鸟,自由地飞翔,可是慢慢地被变成了我们教室里学生这个样子了。

镜头2:学校副校长在楼道里喊:慢点,孩子们!慢点!你们这帮毛手毛脚的家伙。

你看,他为什么说:“慢点,孩子们!慢点!你们这帮毛手毛脚的家伙。”就是说:你们这一群野鸟,你们这一群小野兽。这原本不是什么坏事,可是,现在,我们孩子们身上已经看不到野性了,非常的遗憾。依我看,最美的男人,就是身上有野性的男人,女的我不好说。

镜头3:化学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孩子们,从项目表上选出三个实验项目,每五周写一份报告,第一章的前二十个问题明天交。

这是第一个老师,老师们看,第一种老师就是只会布置作业的老师,你看看。

镜头4:拉丁老师带学生读拉丁语——爱克尼克弄,爱克尼克农,爱克尼克弄,爱克尼克农,爱克尼克弄,爱克尼克农,再来一遍。

这种老师,你看,可能教外语就应该这样教是不是啊?但是,现在教外语也不用这种模式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样子,偶尔看看窗外。这是第二个老师。

镜头5:几何老师给学生提要求——学习几何要求非常地精确,任何人如果不按时完成作业,那么都将会被扣掉一个学分。奉劝你们不要以身试法。

这是第三种老师,我相信我们在座有些老师也有这样的,尤其是中考、高考的时候,我们会跟学生这样说话。我上课的时候都会说:“不要迟到,迟到五分钟算迟到,五分钟之后不要进我的教室,你进来也可以,但是我心中充满仇恨。”学生就不进来了,但是我接下来还有一句话:“如果你不进教室,你将会被扣掉两个学分。”学生就说:“这种人太不地道了。”我还会紧接着再说一句话:“但是如果你提交一篇论文,让我感觉到你是一个人才,我将会原谅你。另外第二点,如果你正在酝酿创作一部伟大的作品,你也可以不来听我的课了。”我的学生就会觉得:“啊,还可以。”我们上课都是这样的,你不来听课,扣两分,总分八十分,来一次,作业做得很好,加两分,做的比较差,八十分,不来,七十八分,我们都是干这种事的。威胁有时候是必要的,但是不要成为老师唯一的办法。第四个老师马上就要出场了。

镜头6:基廷老师吹着口哨进入课堂……后来,基廷老师给学生讲“诗歌鉴赏”

基廷老师:各位,翻到前言第21页。尼尔,你念一下序言,“诗歌鉴赏”的第一段。

尼尔:诗歌鉴赏,作者:埃文斯·普里查特博士。要完成理解诗歌,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它的格调、韵律和修辞方法,然后提两个问题。第一,诗歌的主题是如何艺术地实现的;第二,该主题的重要性是什么。第一个问题解决的是诗歌的艺术性。第二个问题回答的是它的重要性。一旦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判断该诗的优劣也就不是太难的问题了。如果把诗歌艺术性的得分画在横轴上,把它的重要性记在纵轴上,计算一下它所覆盖的面积,也就得出了它的优劣。拜伦的十四行诗可能在竖轴上得分很高,但横向得分一般。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可能在横向和竖向上都得分很高,覆盖的面积很大,也就表明它是一首优秀的诗歌。阅读本书的诗歌时,请联系这种分析方法。随着你用这种方法评估诗歌的能力不断提高,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也会日益地提高。

基丁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然后转身对学生说话。

基丁老师:屁话!这就是我对艾伦斯·普里查特先生的评价。我们不是在安水管,我们是在谈论诗歌。我的意思是:你怎么评论像美国诗人巴特斯坦的诗呢?哦,我喜欢拜伦,给他42分,但并不为之欣喜。现在,我要你们把那一页撕了。撕吧!把整页都撕了。没听见吗?把它撕了,把它撕了,快点儿。

副校长以为老师不在教室,于是,冲进教室来干涉学生撕书。

基丁老师出面解释,副校长退出教室。

他为什么要撕书呢?老师们以后不要撕书,这个很不好。但是,他表达的是一个教育寓言。就是说:你要让学生自己思考,你要有补充或者更新教材,补充有一个前提,要减少,不能只是做“加法”。你的“加法”做到一定的程度,不断的加,加了那么多,原有的教材就可能成为一个累赘。所以,首先要“减损”,然后再“增加”。它表达的是这么一个意义。这个老师的课,你可以给出很多的解读,我希望老师们不要误解,以为这个老师就是鼓励学生撕课本,以为鼓励学生撕课本就是好老师。不是这样的。这部电影最关键的理念是:让学生明白,除了课本之外,还有其他大量的资源我们可以考虑。

学校的副校长接下来跟这个老师有一个对话。副校长代表的是教育的传统,整个现存的教育秩序和制度,基廷老师代表的是对传统的突破、反叛,引导学生慢慢的恢复他们的野性。

镜头7:副校长麦克里斯特和基廷老师的对话。

麦克里斯特:你今天的课上得很有意思,基丁先生。

基廷:今天吓了你一跳,真抱歉。

麦克里斯特:不、不、不!用不着道歉,很有意思,虽然有些误导。

基廷:是吗?

麦克里斯特:你鼓励他们成为艺术家是很冒险的,等他们意识到他们不是伦伯朗、莎士比亚或者莫扎特时,他们会因此恨你的。

基廷:不是让他们当艺术家,乔治,自由思想者。

麦克里斯特:17岁的自由思想者?

基廷:奇怪,没想到你这么悲观。

麦克里斯特:不是悲观,是现实,如果他们真能不满脑子的胡思乱想,我也就不会悲观了。

基廷: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从来如此,也将永远如此。

你看,基廷老师怎么说的?“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够真正自由,从来如此,也将永远如此。”我们要活在自己的梦想中。我们要让孩子们除了现成的制度需要接受和遵守之外,孩子们和我们的老师们还要有自己的梦想。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梦。我们的梦就是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种离开,让我们重新变得比较自由和有所创新。我们提倡创新,那么多年了,如果我们没有给孩子们最基本的思考的自由,没有给老师教学的自由,所谓的创新,一定是伪装和虚假,不太可能。

所以,我一直建议:我们的老师们自己要有梦,让自己有希望,让我们活在我们的希望中,活在我们的梦想中。我的基本的结论是,我们的有些老师们基本上没有梦了,我们每天为了应酬,为了检查,为了跟学生家长对话,为了应付校长的要求,然后慢慢我们变的越来越现实,越来越没有我们的梦。我们有些老师有一点点梦,基本上都是“噩梦”。我们要让我们的生活重新变得自由,挣脱现实的太多的规范。基廷老师不过就是想表达这样的想法。这个老师的追求,在学校里面引起了很多的震动。这个老师的做法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是他给出了一个暗示:让我们知道,激情、浪漫,是可以作为一个追求的。所有的教育现实都抵制激情,拒绝浪漫,但是所有的教育改革,多多少少一定要有激情和浪漫。否则,我们没法改,不可能改。

镜头8:基廷老师给学生讲莎士比亚。基廷老师模仿戏剧里面的角色:“喂,我眼前的是一把剑嘛!”

老师们听到了没有?这是基廷老师的一种典型的讲课风格,有自己的激情和身体语言:“喂,我眼前的是一把剑嘛!”(手势)

我们现在还有多少老师有这种动作?我们的老师都很疲劳,像我一样,经常熬夜,早上又起得很早。我们的老师们很晚很晚睡。我最讨厌的一个说法是:“敬爱的老师,夜深了,您的窗户还亮着灯光……”然后,第二天早早的就来到学校,那不疲劳才怪。不像基廷老师,他身上有这么多的干劲、激情。激情有的时候比讲课的内容更重要,当然也不能够夸张。请在座的男老师们回去对着镜子训练这个动作(手势):“喂,我眼前是一把剑嘛!”要有激情,有点力量感。男老师,你知道你的使命是什么吗?你就要让学校有力量感。女老师呢,我建议最好像邓亚萍那样,也有力量感。邓亚萍很有力量感。我要是看邓亚萍打乒乓球,就有信心,我就知道她一定会打赢。邓亚萍打乒乓球,我不认为完全是靠她的技术。她的气势是一流的。每一次抽球,就大喊一声:“哇!”这一声叫喊,基本上就约等于说:“得分去吧!”一声叫喊,一定会得一分。这是邓亚萍给我们的信心。我打乒乓球,水平也很一般。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有几个老师很讨厌跟我打乒乓球。为什么呢?他和我水平相当,甚至比我还强一点。但是,一打,他就打败了。他不知道我有一个绝招,我打球时,我会大喊一声:“哇!”他说:“这是不规范的。”我说:“哪有什么不规范?我说了算。”什么规范不规范的,又不是国际比赛。这种激情有时候胜过一种技术的力量。

镜头9:讲课的时候基廷老师忽然跳到讲台的桌子上。

基廷:我为什么要站在这儿?谁知道?

查理(学生):感觉高一点儿

基廷:不,谢谢你的幽默。我站在讲台上是提醒自己,我们必须时刻注意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瞧,从这地方看世界完全不同,如果不相信,可以自己来看,来吧。来吧!一旦觉得自己懂得了什么,就必须换一个角度来看,这可能显然有些荒唐或者是愚蠢,但必须试一下。同样,读书的时候,不要只想作者怎么看,想想你自己怎么看。有学生轮流站到讲台的桌子上,再跳下来。

基廷:同学们,你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因为你越迟开始寻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索罗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别陷入这种境地,冲出来。别像老鼠逃跑似的,看看你的周围,对了,就这样,普利斯克,谢谢,对极了。要敢于开拓新的天地。

基廷:好了,除了写作文之外,我希望你们每人写一首诗,自己的诗,这就对了。每个人星期一早晨,都要在全班念自己的诗,祝你们好运,各位!

等基廷老师离开教室,胆小自卑的学生安德森也站到桌子上。基廷老师忽然推门,探头,调侃安德森:“别以为我不知道,这些作业把你的魂都吓没了,胆小鬼!”

这是这部电影里面最胆小的一个小男孩,叫安德森,很自卑。老师们,有些学生为什么成绩不好呢?可能与自卑有关。自卑是最折磨人的一种情绪,它会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一口一口地咬掉。这是自卑带来的后果。你看,基廷老师是如何让这个自卑的孩子变得自信起来的?他如何让这个孩子在教室里面过得有尊严?最可怕的是,一个孩子,他在教室里面一直活着,但是没有了尊严。我们的老师竟然加剧这种没有尊严的生活。这部电影让我最感动的地方就是,这个基廷老师让这个自卑的孩子变得自信起来。基廷老师说:“每个人星期一早晨要念自己的诗。”不是写一般的作文,是要写自己的一首诗。你知道什么叫写诗吗?作文可以写很多很多话,诗不能写的太多。就这么几个字,你要比较清晰、比较厚重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诗就是干这种事情的。它是很私人化的一种写作。也因此,一般的人很害怕写诗。你看这个安德森,他如何由害怕,慢慢地,在这个老师的引导下,有变化,他能够写他自己的诗。

镜头10:基廷老师带着学生踢球,踢球的时候,必须大声喊出自己的誓言。

这是基廷老师带着学生在学校里面踢足球。你说,一个语文老师,带着学生踢足球干什么呢?很奇怪。他让学生踢足球,也不好好踢,每人拿一张纸条,疯里疯气地乱喊。这有什么用呢?你知道吗?他是语文老师,他要给学生一种暗示——语言的力量。我们人类的精神很多隐藏在语言里面,语言有遗传性。每一个有激情的词语,它会遗传给下一代。你看,当那个孩子说:“我要做生活的主宰,不要做奴隶!”他就会暗示自己,要过控制感的生活。基廷老师让学生喊:“要做正真的上帝!”“走上绞刑台,我心安之若泰!”“与逆境不屈的抗争!”他是要用这种方式在学生那里唤醒一种生活态度。实际上,这就是基廷老师本人的生活态度。他希望告诉孩子们:这样的生活是有意义的。基廷老师在这里利用的是语言的暗示效果,语言是有力量的。有一个心理学实验,我有一个朋友,迟毓凯博士,他做过一些心理学实验。他让第一组的人看一些词语,看什么词语呢?比如老人、皱纹、白头发、步履蹒跚……看完之后,对他们说:“好,你去休息一下,等会再说。”他一走出门,经过那条走廊,那里就有人开始录象、计算,看他走多长时间。这一组提供的尽是一些很消极的词语:老人、皱纹、步履蹒跚,这是第一组。接下来,第二组,给他们提供另外的词语:青春勃发、昂首阔步、面带微笑、兴冲冲地干事……然后,让他们出去休息一会儿。结果,这组人一出去,就活蹦乱跳的跑出去了。你看,人会受语言的暗示。人是容易受暗示的,其实所有的动物都是容易受暗示的,甚至植物都会受语言的暗示。这是语言的力量。你要是想做好老师,你就最好和优秀的老师呆在一起,他会传染给你的。如果你想做一个整天喜欢抱怨的,整天喜欢说校长坏话的老师,那好,你就去整天和喜欢说校长坏话的人呆在一起。慢慢地你会觉得校长实在是太可恨了,光折磨我们。如果你想把英语学好,你就去和英语学得很好的人在一起。你慢慢地就会发现,跟他们在一起,整天讲学英语的好处,整天讲谁谁谁学英语经历过一个什么样的历练,然后英语练得很地道。你要是跟那些英语学得很差劲的人在一起,他整天就要跟你讲:学英语是中国人最可耻的行为,提倡学英语的人都是卖国贼,都是汉*。这样,过两天,你就不想学英语了。语言是有力量,容易使人受暗示。

现在,看看基廷老师在星期一是如何让孩子们念他们自己的诗歌。

镜头11:基廷老师让学生在班上念自己的诗。

诺克斯:至格丽丝——我在她微笑中看到了甜蜜,她的眼睛闪烁着光芒。但生活如此复杂,我已满意,只要知道……只要知道,只要知道她还活着。

诺克斯觉得自己的诗写得不够好,他说:“对不起,船长,我太傻了。”

基廷:不,不,不,并不傻,写得很好。他触及了一个重大的主题——爱!不仅是诗歌的重大主题,也是生活的。

基廷老师走到贺普金斯的旁边说:“你在笑?你来吧。”

贺普金斯:一只猫,坐在,垫子上。

基廷:祝贺你,贺普金斯,按照普里查特的评分方法,你的诗是第一首得负分的。我们不是在笑你,是在恭喜你。我不在乎你的诗主题简单,有时候,最漂亮的诗主题也很简单,像一只猫,一朵花,一场雨。知道吗?只要有新意,什么东西都可以写出诗来,只是,不要让你的诗太俗套。好了,下一位是谁啊?安德森先生,你在那坐立不安。来吧,站起来让我们结束你的痛苦。

托特·安德森:我……我没做,我没写诗。

基廷:你认为自己内心的想法全都是没有价值的,让人笑话,是这样吗?这是你最担心的。那么你错了,我觉得你内心有些东西是很有价值的。站在世界的屋顶上,我喊出我野性的狂叫。W,W,又是惠特曼的诗。好了,可能你们有些不知道,咆哮是一种大声喊叫。好了,托特,你给我们演示一下,什么叫野性的咆哮。行了,你不会做着咆哮的,来吧!快点儿。做好咆哮的姿势,啊?

托特·安德森:呃,咆哮?

基廷:不,不仅仅是咆哮,野性的咆哮!

托特·安德森:好的,咆哮。

基廷:不,不行,大点儿声!

托特·安德森:咆哮。

基廷:那是鼠叫,来吧,大声点儿!

托特·安德森:咆哮。

基廷:噢,天啊,叫得再……

托特·安德森:咆哮!(吼声)

基廷:噢,这就对了,瞧,你身上也有野性。不能这样走,那张是惠特曼的照片,它让你想起谁?别想,回答,快点!

托特·安德森:呃,一个,一个疯子。

基廷:什么样的疯子,不用想,只管回答。

托特·安德森:一个疯狂的疯子。

基廷:你可以说得更好,解放你的思想,发挥你的想象力,第一个跳进你脑子里的东西,哪怕荒唐透顶,来吧,来吧。

托特·安德森:一个,一个牙齿流汗的疯子!

基廷:我的天啊,你还是有诗人气质的嘛!好了,闭上眼睛,闭上眼睛,闭上。好了,你说,看到了什么?

托特·安德森:我闭上了眼睛。

基廷:还有呢? 托特·安德森:他的形象在我眼前晃悠。

基廷:一个牙齿流汗的疯子。

托特·安德森:一个牙齿流汗的疯子等得我的心怦怦直跳。

基廷:好极了,好了,让他动起来,让他做点什么。

托特·安德森:他,他伸出手掐住我的脖子。

基廷:对,好极了,好极了!

托特·安德森:他一直在念叨。

基廷:念叨什么?

托特·安德森:念叨真理。

基廷:对。

托特·安德森:真理就像,像一床让你双脚冰凉的毯子。

基廷:别管他们,别管他们,继续说,继续说!

托特·安德森:他,他……你怎么扯,怎么拽,总也不够,踢也好,打也好,它总也盖不住我们,从我们哭着降生,到我们奄奄一息,它只会盖住你的脸,不管你如何痛苦,如何叫喊。

基廷摸着托特·安德森的头说:不要忘了!

下课了,学生到操场上踢球,然后把基廷老师托举起来。

你看,这就是这部电影的经典镜头。一个好的老师,他就会成为学生的精神领袖,学生会把他的精神高高地举起,托举起来。我希望我们在座的男老师,以后就要被学生托举起来,女老师可以免了。这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基廷老师用艺术的方式让我们知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形象大体上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老师可以做的一些事情。这个老师当然会教给学生知识,但是知识并不一定是教学的全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事情,你很难直接地教,只能够用各种活动、交往,慢慢地,你的学生就会受你的影响和感染。

我们推荐的有关“传道”的第二个案例是南京师大附中的吴非老师。笔名是吴非,真实的姓名叫王栋生老师。他写这本书叫《不跪着教书》。他说,我们做教师的人,你要用你的人格魅力形成你在学生心中的威信。一个没有人格的教师,他会影响他的学生:第一,他的学生就会对他不再抱希望;第二,他的学生也将被他败坏。这本书里面有一些是他给老师们提出的建议。比如,我们做老师的人,不要收家长的礼物,不要训斥我们的家长,因为家长也不容易。不要收家长的礼物,因为你要是那样与家长交往,你将在家长的面前没有最基本的威信和尊严。跟家长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尤其是不要在电话里面训家长。教师的人格,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如果我们教师自己是跪着教书,会有一些后果:第一,我们的学生可能跟你一起跪着;第二,可能学生坐着,你跪着,你在你的学生心目中可能是一个残疾人,精神不健全的人。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去看一看这本书,大小书店都会卖这些书。

有关“传道”的第三个案例是“教师的气质”。有一种教师,他有自己的精神气质。北京师范大学的顾明远先生,中国教育学会的会长,给刘可钦老师写过一篇文章,文章的标题就叫做《教师的气质》。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去看看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很明朗地把“教师的气质”这个概念提交出来。我们做老师的人,是要有气质的。有些老师一眼看上去,就像个老师。有些人看上去,就不像老师,像一个暴发户。还有一些老师不像暴发户,像个老板娘。有些老师的身上实在是少了一种精神的气质。这种气质太重要了,我们不能够小看这个问题。精神气质会影响这个人能否成为一个受学生敬仰、让学生崇拜的老师。

这篇文章在网上可以找得到。那天我为了去找这篇文章,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专门在网上看文章,看刘可钦老师的相关报道和她本人的文章。这是河南安阳人民大道小学的刘可钦老师,现在是北京中关村第四小学的校长。让我们来看看顾老师对这个概念的解释:人们很难说教师气质究竟是什么,但是人们能够感觉得到它的存在。要么是高雅的,要么是粗俗的。教师应该有特别的气质,这种气质在顾老师那里有几个解释。哪几点呢?第一点,他认为教师的气质应该是高雅;第二点,睿智,脸上看得出来的应该是智慧而不是琐碎;第三,亲和,而不是凶狠。我们有些体育老师很自信,他说我的学生一见到我就怕,见到就怕还不容易?最后一点,自信,因知识、智慧而有自信感。做老师需要有一种自信,如果你自卑,你犹犹豫豫,你说出来的话不果断,那么你讲的知识就会打折,打三折,学生不会相信你。

这是刘可钦老师的照片,是在网上找到的。真正的漂亮是一种精神气质,她往教室一坐,学生们就安静下来。这太重要了。教师的气质就写在她的脸上,就写在这个老师的生活姿态里。我们以往对“教师的气质”这个问题重视的不够,很少有讨论。我希望老师们对这个主题有基本的关注:我们做老师的人,他应该用他的精神气质感染他的学生,让他的学生变成有人格的人。让我们的教育不再只是知识的教育,除了知识教育之外,还有一种比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人格教育。老师的人格会影响学生的人格。我所理解的好学生,绝不是考试成绩最好的。有一些学生,我把他的分数打得很高,但是我并不见得瞧得起这个学生。我可能给某个学生分数很低,但是,我心中对这个学生充满了无限的期望和好感。

什么叫人格呢?人格有多种因素。比方说我的孩子性格很好,这是人格的一个要素。什么叫性格好呢?我推荐过《大长今》,因为大长今的脸上有神性。无论有什么样的磨难,她都会重新生长,站立起来。这就是性格好。我经常跟老师们推荐的有几篇文章,有一篇叫做《承受苦难》。人要是不能承受苦难,人永远长不大。他的脸上只有浅薄,只有浅薄的乐观。

这篇文章讲的是美国的考门夫人的故事。天蛾出茧的时候,它慢慢地挣扎,挣脱出来,再变成飞蛾,很漂亮。你知道它为什么能够变得很漂亮,还能够飞起来吗?那是因为天蛾还是茧的时候,根本没有翅膀,它只有翅脉。它在挣扎的时候,慢慢地,翅脉变得有力量,变成了翅膀。有一天上午,考门夫人发现天蛾茧在动,挣扎了整个上午,看不出有出来的希望了。考门夫人就赶快到屋子里面,拿了一把小剪刀,把天蛾茧的丝剪薄了一点点。这个天蛾慢慢地就出来了。可是,她没有想到,出来之后,这个天蛾扑腾扑腾,挣扎了几下,死掉了。为什么?它没有经过挣扎,它的翅脉没法变成翅膀。为什么产房的医生都建议孕妇最好自然分娩?那是孩子经受的人生的第一道考验。不经过挣扎,长大了之后就会害怕,见到什么困难都怕。所以,有段时间我经常观察我的孩子,看她有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后来发现人和天蛾茧还是不太一样的。尽管如此,我还是相信挣扎对人类是有好处的。

我推荐的另外一篇文章是《受伤的蜜蜂》。在我的博客里面都可以找到这篇文章:一个人在山里面砍柴,中午开始吃午餐。他边吃午餐边欣赏周围的阳光,周围的风景,周围的流水,很美好。但是有一只蜜蜂飞来飞去很讨厌。他一下子把它抓住,然后“啪”地一下把它打到地上去了。但是他没有想到,这只蜜蜂慢慢地爬起来了。他站起来,使出他九十五公斤体重的力量,把这个蜜蜂捻到沙里面去了。现在它一定爬不出来了。他开始吃午餐。他没有想到,几分钟之后,沙慢慢地爆开了。爆开之后,这个蜜蜂就慢慢地爬出来了。他蹲下来,想看看这个蜜蜂能不能够把翅膀再伸直,慢慢地能够飞起来。他看了之后,得出结论:大概没希望了。为什么呢?因为有一只翅膀几乎快要断掉了,不可能再飞起来的。但是,这只蜜蜂不断在挣扎。他一直蹲在那里,看蜜蜂在那里挣扎。慢慢地,慢慢地,这只蜜蜂竟然飞起来,跌落下去,又飞起来,又跌下去。最后一次飞起来,慢慢地飞走,飞越一个平静的湖面,慢慢地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直到这只蜜蜂在他眼前消失,这个人才发现:原来刚才他一直跪在地上,他跪着看着这只蜜蜂挣扎。

我想,要是我本人,我就会一直跪在这个地方,跪到天黑。因为这是一只令人敬畏的蜜蜂,有神性的蜜蜂。然后,最好每个星期到这个地方来跪一次,来朝拜,因为这里值得敬畏。我认为所有的动物身上都是有神性的,人也有神性,每一个真正厉害的人,他的身上都有神性。我相信这种神性很重要。我相信我讲课是有神性的,我有时候开玩笑说:“不是我在讲课,是神在讲课。”为什么呢?因为我一讲课就聚精会神嘛,你知道什么叫聚精会神吗?聚拢精力,与神会面,简称“聚精会神”。我这个解释虽然比较搞笑,但是我相信,“精神”这个词语是很重要的。

为什么我们要看小说?为什么我们要看电影?为什么?因为,真正好的小说,让人看到人性中的神性。我最喜欢看的小说是《飘》,叫做Gone with the Wind。拍成电影之后,就改成了《乱世佳人》。我认为那世界上最优秀的电影之一,堪称世界经典电影。我建议,如果你实在不想看小说呢,你就把这部电影买回来,叫《乱世佳人》。《乱世佳人》为什么重要?有力量感的男人,就应该像这个巴特勒这样,有神性的女人,就应该像斯佳丽这样。还有一种有神性的女人,她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她的神性。用什么样的方式呢?用梅兰妮的方式。这部电影里有一个叫梅兰妮的人,看上去很弱小,很脆弱,很柔弱,很温顺。但是,恰恰是梅兰妮这个人,在关键的时候,她站出来,她用她的宽容,用她坚强的人格,把周围的人聚拢起来。无论什么样的坏男人,梅兰妮都能够让他变得温顺。这个巴特勒没有崇拜过什么女人,但是他崇拜过一个人,就是梅兰妮。他喜欢斯佳丽,但是内心崇拜梅兰妮。我认为,梅兰妮和斯佳丽,这两个女人用两种方式表达女人的神性。我希望老师们看这部电影,把这部电影放给我们的孩子看看。

最后,我推荐一篇文章:《夏令营中的较量》。你读这篇文章,你就知道:什么叫做有人格力量的孩子?1992年(十几年以前),七十七名日本孩子来到内蒙古,与三十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结果,两个国家的孩子让中国人大吃一惊。第一,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底。第二,日本家长乘车走了,只把鼓励留给发高烧的孙子,中国家长来了,在艰难的路段把儿子拉上车说:“儿子,爸爸带你一把,上来吧。”第三,经过两天长途跋涉,终于两国的孩子到达了目的地。

当夏令营宣告闭营的时候,日本领队问:“草原美不美?”

七十七个日本孩子齐声吼道:“美!”

“天空蓝不蓝?”

“蓝!”

“你们还来不来?”

“来!”

这几声大吼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中国人。天啦,这就是日本人对后代的教育吗?这就是大和民族的精神吗?当日本孩子抬头,每个人的眼里都闪动着泪花。

刚上路的时候,日本孩子的背包鼓鼓囊囊的,装满了食品和野营用具,而有些中国孩子背包却是空的,几乎是空的,装样子,只背一点点心吃。才走一半路,有的中国孩子就把水喝光了,干粮吃尽了,靠别人支援。运输车陷进泥坑里面去了,很多人都冲上去推车,连当地老乡也来帮忙,可是有位少先队小干部却站在一边高喊:“加油!”野炊的时候,凡是又白又胖,抄着手啥也不干的,全是中国孩子。中国大人批评他们说:“你们不劳而获,好意思吃吗?”可是这些孩子反应很麻木。为什么?因为这些孩子在家里面不仅抄着手等爸爸妈妈把饭做好,而且还要爸爸妈妈求他们把饭吃完。他们想,我野炊吃那么多的苦,我把这些东西吃掉就是给你们面子了。在咱们中国的草原上,日本孩子用过的杂物,用塑料袋装好,带走。他们发现有百灵鸟蛋,马上用小木棍围起来,提醒大家不要踩。而我们中国的孩子,走一路丢一路。

我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很受震动,然后我就把这篇文章推荐给很多人。

这些“案例”里面有多少知识?当然有,里面隐含了“大道理”。真正有教学智慧的人,他首先要能够“传道”。可是,“传道”是很难传递的,只能感染。所以,我推荐了这些案例。我们如何理解新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你把它背下来,也不管用。我们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感染孩子们。我们先让我们自己生活有激情,先让我们自己的身上有力量感,然后,我们的孩子慢慢地就会受影响,他们会找到自己的感觉。这就是“传道”。

授业

在讨论“教学智慧”时,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传道”。这是借用韩愈的说法: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三个词语可以有多种解释:第一,传道。我们把它理解为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构成影响。第二,授业。“授业”指的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传授一些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生活技能,等等。我这里所理解的“授业”,主要是传授“学业”,传授基础知识和相关的技能。谈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时,我把它跟“授业”联结在一起。第三,解惑。这意味着引起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有困惑之后,再引导学生解决困惑。总是有人喜欢“新概念”,我个人比较喜欢把“新概念”跟已有的“经典概念”联结起来,不把它完全分开。不必把经典概念推倒之后,再建立一些新概念,这样不太好。我讲教师的教学智慧时,首先想到的词语是“传道”。我把它跟“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结起来。我觉得这样是有意义的。

接下来,我们开始讨论“授业”。

对于老师来说,对于家长来说,他们最重要的期望就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他们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我不想回避这个问题。我们家长和教师最期望的是授业,就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关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我提出几个教育比喻,或者叫做教育隐喻。

第一个隐喻我们把它叫做“游戏”。什么是学习呢?好的学习有游戏感,它就是一种游戏。好的学习应该是像玩一场游戏。现在校长都遇到两个比较大的难题,尤其是初中校长,其实现在小学校长也遇到这个难题了。

第一个难题是“早恋”。现在校长就害怕这个事。有校长跟我说:“我们学校现在已经不是什么学校了,是一个集体恋爱的地方。有些小女孩们回去跟家长哭。哭什么呢?她说:妈妈,没有男孩给我写信,别的女孩都有男孩给她写信。没有男孩给她写信,她很伤心。有些老师自己就是家长,他就跟我谈这个事情,说:“这个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变得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学校,不懂学校了。怎么学校变成这个样子了?”这是第一个难题。

中国家长对早恋,中国老师对早恋的态度,现在看来,有点不人道:凡是中学生谈恋爱,都叫早恋。凡是早恋,都不正当。然后邀请一帮很笨的老师去作个讲座。什么讲座?就是“青苹果是涩的”。可是,学生说:“我就喜欢吃青苹果。”还有的学生说:“我们早就不是青苹果了。”看来,所谓“青苹果是涩的”,不具有说服力。另外,也有专家说:“啊!早恋不是坏事。国外的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就学会接吻,到了初中就有很多的舞伴,很多的partners,不断的交换。到了高中,就有好多怀孕。这不是一个什么坏事。到了初中,很多老师和家长就给学生发避孕套。”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教育谣言。我不鼓励家长和老师用不人道的办法去处理学生“早恋”问题,但我也不怂恿学生恋爱。曾经有家长给我提问:“如果你的女儿在读初中的时候,她带了一个小混混男青年到家里来,说,这是我的男朋友,今天晚上他就住这了,你怎么办?”我说:“我就把他踢出去!”你看,这确实是一个难题。

第二个难题就是学生到网吧里面去打游戏,网络游戏,网瘾。对于游戏,网络游戏,网瘾,也不可简单。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博士是研究课程论的,他的孩子读小学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小孩问:“你是研究课程的吗?”他说:“对。”小孩说:“我给你提个建议,你看以后能不能把中国小学的课程都变成漫画式的,把中国的中学课程都变得像武侠小说那样,那我们都喜欢学习了。”说的多好啊。但是,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网络游戏意味着什么?我为什么关注这个事?也许再过几年,我会系统关注这个事,现在我没法拿出完整的时间去给予关注。我对游戏的基本理解是:那里面隐含了学习的秘密。

为什么孩子那么喜欢游戏?我们还有一些没出息的成年男人也是坐在电脑面前打一个接龙扑克的游戏。你知道为什么?就那么一个很简单的扑克接龙游戏,坐在电脑面前竟然可以玩一个晚上?

游戏里面有学习的秘密,它牵着你往前走,它让你卷入进去。它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最重要的是,做游戏的人,他没有其他的功利,他从这个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成就感。这个成就感是怎么来的呢?很多游戏具有不确定性,你介入,你参与了游戏之后,你一定会得到某种奖赏。你即使有失败的时候,你也可以不断地看到反馈和矫正。这次失败了,但是,它给你另外一种可能,你下一次可能成功。你下次又失败了怎么办?它还给你一种可能,下下次可能就成功了。它不断的让你有希望,不断的给你反馈。

电脑游戏最初很简单:你打对了一个字,做对了一道题目,电脑里面马上就出来一个声音:“你太棒了,你真棒!”后来,我们中国的老师也学到了:“棒棒棒!你真棒!”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奖赏,一种强化。这种强化可能是奖励,正面的鼓励。有时候你也会失败,游戏能让失败者看到,只要你愿意坚持,你下一步很可能就成功。它永远不让你绝望。没有哪一个游戏是让游戏者绝望的。而且,游戏很简单,比方说你去打乒乓球,一拍挥过去,你立刻得出一个结论。你看得到你这个挥拍的姿势,这个力量到底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看得很清楚。

可是,我们现在的学习看不到这个反馈的效果。我们的学生做了一个练习题,不知道自己做的对还是不对。我们老师让课代表把练习本收到办公桌上去,有时候一放就是两天、三天,有的放五天,放一个月。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多么渴望老师给我一个评价。可是,等了很久之后,等下次作文本发下去的时候,他的感觉全忘了,学生不知道当时写作文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全忘了,因为没有及时的反馈。

游戏的一个很重要的秘密是及时反馈。通过及时的反馈,让你看到下一步的希望。这是所有学习里面遇到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难题。我们不要小看这一条很简单的结论,很多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与这一点强化不够、反馈不及时、没有得到及时矫正有关系。你可以想象一下学自行车:一个孩子读书不怎么样,考试成绩不怎么样,但是他有可能学自行车很快。你知道为什么吗?你去让他学开汽车,他很快会学会,你知道为什么吗?技能跟学习跟游戏有一致的地方,就是它能让你有看得到的反馈。你开车踩错了油门,你踩吧,让你吃一点苦头,你就知道了。你骑自行车,该转弯的时候,该往左拐的时候,你要是用力不均衡,你就会摔倒。它立刻让你有反馈。我们现在小看、轻视技能的学习了。我所理解的知识学习,它的秘密就隐藏在技能学习那里。你如果想知道知识学习有什么秘密,请你想象一下,孩子是怎么学会骑自行车的?成人是怎么学会开汽车的?你说:“那跟知识学习不一样啊!”是有差异,但仍然有很多是一样的。不要因为差异而掩盖了它们之间的相同。

技能学习还有一个秘密:它是整体学习。比方说,一个游泳教练教你学游泳。他说:“现在,手打开,手伸过去,用什么动作,这个手再过来,用什么动作,然后这个手飞起来,再用什么动作,他可能分解这些动作。”但是,你一旦进入水里面,你用什么动作?你全身的动作都用上,还有教练没有讲的腰部和肚子都用上了。这种学习是整体学习。

我再重复一遍。技能学习隐藏一个秘密,它可以把很多技能分解,但是,一旦进入真实的学习,它就成为整体学习。这就是我提交的第二条教育比喻,或者叫教育隐喻。什么隐喻呢?学习就是“认地图”。

地理老师,优秀的地理老师,简直就是所有优秀老师的楷模。不要小看了地理老师。地理学习隐含了很多教育秘密,隐含了学生学习的秘密。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座的各位老师,我现在给你布置个任务,一个星期之内,把北京市地图上的所有街道都能弄明白。如果我有时间,我愿意做这个试验。一个星期,甚至不需要一个星期,你就能够知道北京市的每一条街道。我询问任何一条街道,比如安外大街88号。你说:“我知道。从哪里出发,经过几环路拐到安定门,再往哪个地方绕过去,就到了安外大街88号。”我如果询问:北京地坛公园在哪里?你说:“我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就可以去那里了。”你知道你是怎么学会的吗?

如果办法不当,你永远学不会。比如,今天你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学习北京地坛公园周围的路线……”明天你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今天学首都机场的交通。”你让学生去学吧。你一条街道一条街道地教,学生一条一条地学,学生永远无法掌握北京地图。

怎么才能够学会呢?

第一个秘密,确定自己在哪里,这很重要。确定我现在站在哪里。比如说我现在住在北京大兴黄村的“校长大厦”。

第二个秘密,确定北京市有几条主干道?东西走向有哪几条,南北走向有哪几条……这是干什么呢?这就是整体学习。我现在询问任何一条主干道,你要能够告诉我,从黄村“校长大厦”这个地方出发,怎么可以到达那个地方。主干道掌握之后,接下来再开始学习分支,分*的街道。

如果你是反过来,你去学地图:先学分*的街道,学很细节的街道,然后再学主干道,这当然也是一个办法,但你很难学会。

老师们,你如果学画画,你会知道徐悲鸿这个人。徐悲鸿的太太写了一本书:《徐悲鸿传》。书里面有一句话,我很感兴趣:“致广大而尽精微”。画画的老师都知道,他绝不允许你先画具体的部位。画画的老师是不会允许你这样做的:首先,画一个眼睛,把这个眼睛画得非常好。一只左眼画好之后,再去画右眼。右眼画好之后,再去画鼻子……这是不允许的。画画的老师会告诉你,先确定他是一个国字形的还是一个圆形的脸。如果是一个国字型的脸,先画一个长方形,再把四个角切割成脸的形状。接下来,确定眼睛在什么地方,相当于交通的主干道,那是东西走向的。然后,确定鼻子在哪里,那是南北走向的,画一条线。首先画一个长方形,然后在中间画一条线,人的眼睛就出来了。然后上下画一条线,人的鼻子出来了。下面再画一条线,那是嘴巴。上面有一条线,那是鼻子的方位。再画一条线,确定眉毛在什么地方,耳朵在什么地方。顺着眼睛的地方延伸过去,把耳朵的方位也画出来了。

一直画整体,怎么能够把那张脸变成像个具体的人脸呢?你当然不能一直画整体嘛,你也要画细节。在某个时候你肯定要把眼睛画得很像一只眼睛嘛。什么时候画呢?当你把整体的主干道确定之后,你才去画细节。这就是徐悲鸿说的那句话:“致广大而尽精微”。首先要把“广大”的那些主干道确定下来,然后你再努力去把很精微的细节部分画好。这就是学习的秘密。

我再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孩子们很害怕考数学,我也害怕。在我的《教育自传》这本书里面,我写到我的高中老师——一个姓金的老师——怎么教我们数学。她讲任何一道题目,都会首先告诉你:这道题目在考你什么主题的知识,它在课本第几册里面第几页,还有第几册的某一个章节也跟这个知识相关。这道题就在考你这个相关的知识。金老师会告诉我们:这道题,它可能是由一道什么样的母题变过来的。就是说,每一个知识点都有一个母题:就像一个母亲,生出很多小孩。你遇到任何一道数学题,你必须知道它在考你什么知识,它的母题是什么。我们的数学老师就给我们总结出十几个母题。她说:高中数学就这十几个母题。你只要把这十几个母题学会了,相关的变式你也学会了,你就再也不用担心数学高考怎么考了。我数学成绩那么差,走向高考考场的那天,浑身是胆,大义凛然,根本不害怕数学。因为我的老师说了,只要把这十几个母题搞明白了,就不用担心。我觉得我是差不多都搞明白了。我的数学成绩那么糟糕,一百二十分的满分,那年我竟然考了一百一十八分,只丢了两分。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整体学习”。任何一个细节知识,你一定要能够整体地教、整体地学。请老师们记住学习的这两个比喻:第一条,学习就是“打游戏”。第二条,学习就是“认地图”。“整体教育”和“及时反馈”,这两条很重要。

为了解释“及时反馈”,我再推荐几个案例。

中科院的卢仲衡先生曾做过“自学辅导教学”实验。什么叫“自学辅导教学”呢?有几个步骤:

第一,启发。就是“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什么,大概要学哪些知识。”他把它叫做“启发”。第二步,阅读课本。老师并不着急课本,好你去读课本吧。他把它叫做阅读课本。第三步,练习。读了课本之后给你一个练习本,练习本里有你应该做的那些题目,而这些题目跟课本的题目很像。既然你读懂了课本,你就差不多可以做这道练习题了,这是第三步。

第四步,当时知道结果。你不是说做了练习吗?怎么办呢?当场知道结果,你到底做对了没有。我们以前学外语的时候,有一种配套的练习,前面是试卷,后面是试卷的答案。我们有些老师们整我们的学生,把后面的答案用剪刀剪掉,然后把练习册发给你。为什么呢?他担心我们看后面的答案,不认真做练习。但你不知道这个答案,它有它的意义。就是我做了这个练习之后,我再去核对答案,看我做的对不对。这是很重要的。

第五步,小结。

卢仲衡先生做“自学辅导教学”实验,他就把这几点守住了:第一,启发;第二,阅读课本;第三,练习;第四,当时知道结果。第五,快要下课了,老师稍微总结一下:“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出现了哪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注意什么事。”总结之后,大概就下课了。

他们当时规定得很机械,每节课,老师的讲课时间不能超过十五分钟。还有半个小时,一定是学生自己看课本,自己做练习。这种比较机械的规定受到很多人的批评。但后来其他人也有类似的做法,也规定老师讲课不能超过多长时间。

湖北黎世法先生也做过一个实验:“异步教学法”实验。“异步教学法”是什么?跟“自学辅导教学”很类似。

首先是“自学”。自学什么?就是看课本嘛。学生不是有课本吗?让学生自己去看课本吧。第二步,“启发”。看了课本之后,有没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讨论?有问题提出来,就提供相关的解释。

第三步,“复习”。就是重新复习一下,我刚才学了什么。

第四步,“作业”,其实就是“练习”,跟卢仲衡的做法很类似。你不是有课本吗?课本上面不是有例题吗?有一道练习题跟例题很像,你既然读懂了例题,你就应该会做这个练习题了。

第五步,“改错”。作业之后呢?黎世法把它叫做“改错”,当堂改错。怎么改错呢?同学之间相互改错。老师不可能很快地改那么多同学的作业,同学之间相互改错。交换试卷或者交换练习本,相互评改。学生要学会使用红笔,学会怎么去给别人改错误,怎么去跟别人交流。

最后一步,跟卢仲衡的一模一样,叫“小结”。自学——启发——复习——作业——练习——小结,一共“六步”。卢仲衡的是“五步”。卢仲衡的是:启发——阅读课本——练习——当时知道结果——小结。

现在看来,这些做法都比较机械。但是,这些做法里面都隐含了教育最基本的秘密,隐含了有效学习和有效教学的最基本原理。就是说,一定要通过及时反馈与矫正,让孩子们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学习。一旦出错,要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否则,错误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学生将不再学习,他会放弃。这就叫“反馈与矫正”。后来,中国教育界出现了一个很著名的教学实验,很多老师们可能听说过。它叫“目标教学”实验,也叫“掌握学习法”。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目标教学”是干什么的?一般认为,目标教学就是先确定一个目标:我们今天要学什么,然后,下课之前,我们看看这个目标到达了没有。这就是目标教学吗?不是。目标教学的真正的秘密在于:今天要学习某一些知识,这是一个目标。接下来,它要做一个事情,就是通过老师的讲解或者学生自己的学习之后,有一个“现场作业”,有一个现场练习,看你这个目标到底掌握了没有,理解了没有。如果没有理解怎么办呢?目标教学提出一个很重要的策略:重新再做一次。它允许你有第二次练习的机会。第二次怎么做呢?在第二次做练习之前,老师再给你辅导,或者同学之间相互帮助,把这个问题弄明白了,再学下一个单元。如果不明白,不学下个单元。所以,目标教学实际上是中国近代三十年代做的“单元教学法”(也叫“莫里逊单元教学法”)的一个延伸和更新。“单元教学法”就是一个单元学完,再学下个单元。这个单元没有达到掌握水平,永远不学下一个单元。

我们现在的孩子怎么在学习?你今天没有学会,你明天也要学新的内容,谁让你不会的?别人怎么都会了?于是,我们的孩子们今天没有明白,明天又没有明白,到后天永远不会明白了。今天爬楼梯掉了一坎,明天看到别人爬上去了,把楼梯也抽掉了,掉了两坎。你让他怎么爬上去呢?我们现在的教育,一不小心就变成了“飞人式”的教育、“超人式” 的教育。它希望我们的孩子不经过爬楼梯就飞上去。显然是飞不上去的。

现在能够解决问题的唯一的简单的办法就是:“回到原点”。孩子们成绩不好怎么办?没有别的办法,“回到原点”吧。你的原点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你哪一步知识点没有学明白,一定要回到那个知识点去。这个知识点没有弄明白,下个知识点你肯定就受影响,尤其是数学。你知道为什么那么多学生害怕数学吗?语文课不用怕,他住院半年,回来之后,照样学语文,还可以听得明白。数学课不同,不要说半年,一个星期之后,你就听不明白了,跟不上了。它的逻辑非常清楚。学数学就是一道梯坎一道梯坎地往上爬。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提出一个原则,叫做“小步子教学”。就是说,你的步子要一步一步的,比较小。你不能大步,否则,学生学不会的。这个太重要了。

从游戏这个地方,我们找到“反馈与矫正”的秘密。它很重要。为什么?因为学习就是这样的:它就是一步一步的,不可能一下子让学生跳跃,更不可能在学生学不会的时候,我们只要训斥他,他就能立刻跟上。那样他是跟不上的。

此外,我提出两个概念,第一个叫细节教育,第二个叫整体教育。你如果听了有关英语教学的报告,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英语教学的报告,都会强调整体学习。英语怎么学呢?他告诉你:很简单嘛,英语学习就是“多听”。英语教学不是记单词最重要吗?我们考试很看重记单词,尤其是考托福和GRE考试,单词是最重要的。但是,英语教学法专家会告诉你:英语应该整体学习。我给老师们提供一个英语教学的报告,放几个片段。你看看英语教学的专家们为什么强调“整体学习”,“整体学习”究竟意味着什么。(播放杜子华先生主讲的《成功英语学》)

让我们记住录像里面的最后一个结论:“简单,就是好的;越简单,越好;最简单,最好。”

你知道什么叫“简单”吗?我刚才讲北京的交通,我讲怎样画一个人的脸,一个人的脸就是一个交通系统:哪是南北走向的,哪是东西走向的,你要分出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结构。然后,就可以画出来完整的图像了。

学英语的秘密是:表面上是学语法,学单词,其实不是,实际上是整体学习。你有整体观念,你就获得了“简单”结构。科学里面讲的“简单”更奇妙。什么叫科学呢?科学就是从“复杂”的现象中寻找出“简单”,这就叫科学。你知道是怎么找出来的吗?它是从整体上找出一个或者几个结论出来。还得回到整体。

中国的英语学习现状是:学生们先学单词,然后学句子,然后学段落,然后学一篇一篇的课文。有没有一种可能?老师们想像一下,能否直接先学文章?由文章再来促进学句子,由句子再来带动学单词?你说,不可能的,没有人这样学会的。你知道小孩学语言是怎么学会的吗?爸爸妈妈是否会说:“宝宝,苹果,香蕉……”一个单词接着一个单词地教?没有哪一个爸爸妈妈是这样教的。爸爸妈妈都是不断的训小孩:“过来!吃苹果!苹果不好吃?吃香蕉……”然后,不断地跟他们说话。我们都是整体地说话,孩子慢慢就记住了句子。记住了句子,慢慢地就记住了某几个关键的词语。它是这样学语言的。

这就是细节教育与整体教育的区别。学知识的时候,为什么孩子们慢慢地学不会了?更可怕的是,为什么孩子们一步一步的知识点都掌握了,但最后还是不不会考试?孩子们一个单词一个单词都记住了,那怎么就不会学英语了呢?孩子们这道数学题会解决,那道数学题也会解决,但是怎么考试就不会了呢?不奇怪,因为他解的这些数学题都是一个一个的细节的知识点。他没有把这个知识点放到一个更大的背景中去。

这是我们推荐的几个案例。我做一个总结。教师在“授业”的时候,第一,要能够“及时反馈”。第二,要重视“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这个词语被很多人丢弃掉了。“知识结构”为什么在中国曾经那么大张旗鼓的谈论,怎么现在很多人不怎么讲了呢?甚至有人到了国外考察,回来之后,就讽刺与“知识结构”相关的问题。讽刺什么呢?“知识结构”这个词语是与美国专家布鲁纳这个人相关。我们中国人到了国外,就问美国的专家:“你们美国的布鲁纳先生是不是很厉害?”结果美国人问:“布鲁纳是谁啊?”于是,中国人回来就宣扬说:“你看看,我们中国人把某一个外国人当作神来崇拜,其实,美国人根本不把他当一回事。”我也问过美国的校长、美国的专家:“你们美国校长看不看杜威的书啊?”结果那些人说:“who is Dewey?”我说:“杜威你不知道?我们中国人都看杜威的书,学教育学的人都看他的书。比如《民主主义与教育》、《我的教育信条》、《明日之学校》,那些都是我们中国教育界的经典文本。我们都看他的作品。我们中国教育界有几个很厉害的人都是杜威的学生,比如陶行知,比如胡适,比如蒋梦麟,都是杜威的学生。我们觉得杜威是很重要的人呐!”他说:“我们美国人基本不看杜威的书,我们都不知道杜威是谁。”但是,老师们,千万别把这件事情简单化。不要以为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美国人他不懂布鲁纳,不懂杜威,就以为布鲁纳、杜威在美国根本没有影响。杜威不止在美国有影响,他在世界很多国家,都是有影响的。至于布鲁纳,他领导的课程改革据说不太成功。我们中国人马上说:“在美国都不成功,我们怎么能够在中国做那样的实验,怎么能够那样强调知识结构、结构课程呢?”

各位,我提出一个结论,你可以考虑。我刚才讲那么多,说学习就是“认地图”。什么叫“认地图”?就是一定要找到整体的知识结构,否则你永远不会学习。我也讲学习就是“玩游戏”。游戏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及时反馈”。这两点加起来,就构成了学习的关键秘密。

当然除了这两条之外,还有一条秘密,它一起构成有关学习的三条隐喻:第一,学习就是“打游戏”(当然我是打引号的,不是说让孩子们真的跑到网吧里去“打游戏”);第二,学习就是“认地图”;第三,学习就是“学走路”。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学习。

我重复一遍,什么叫学习呢?第一,学习就是“打游戏”;第二,学习就是“认地图”;第三,学习就是“学走路”。“打游戏”它意味着反馈与矫正是重要的;“认地图”它意味着我们一定要掌握整体的知识结构,否则你会迷路的;第三个更重要,学习就是“学走路”。

解惑

“解惑”意味着先让学生有困惑,然后教师才去引导。“解惑”实际上是引起学生“主动学习”,这是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或终极使命。帮助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真正的帮助是让学生“摆脱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依附”。[1]由此,我推荐一个教育隐喻:“学习就是学走路”[2] “学走路”意味着:没有人能够代替你走路,你只能自己经过爬行,然后跌跌撞撞,然后就学会了直立走路。走路只能自己走,不能由别人“抱着走”或“背着走”。尝试、摸索、跌倒、摔交之类的错误是成长的正常代价。如果不付出尝试、摸索、跌倒、摔交的代价,人就不会掌握走路的技巧。

“学走路”可以作为一条经典的教育隐喻。这是说,学习是自己的事,别人只能提供帮助,但无法代替。成人在某个时候可以“牵”着孩子的手往前走,但这种“牵手”也是需要克制的,在必要的时候需要“放手”。

这个秘密至少在叶圣陶那里已经被识破。1962年,叶圣陶在给教师的通信中提出:教学如“扶孩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3]。如果说“学习就是学走路”可以视为一条经典的教育隐喻,那么,“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可以视为一条经典的教育口号。

你知道你的小孩怎么“学说话”、“学走路”的吗?我刚才举了个例子说整体教学就是学语言。什么是学习?学习的秘密很简单,第一,学习就是“打游戏”;第二,学习就是“认地图”;第三,学习就是“学走路”。有没有哪一个孩子是爸爸妈妈一直抱着,他就会走路了?有没有哪一个孩子是爸爸妈妈一直背着他,他就学会走路了?有哪一个爸爸妈妈笨到如此的程度,孩子已经会走路了,还一定要抱着他?现在有没有哪一个爸爸妈妈,孩子一旦走路的时候摔倒了,就说:好,再也不要走了。以后爸爸抱着你走。有没有这样笨的父亲?

在“学走路”的问题上,有几个简单的比较研究。据说,美国的父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学走路的时候跌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孩子不是在哭吗?让他哭够了之后,自己爬起来,然后再接着往前走。中国的爸爸妈妈怎么做的呢?看到孩子摔倒了,赶紧上去把宝宝抱起来,说:“宝宝别哭哦!都是„地‟太坏了,我们把„地‟打一下好不好?打„地‟一下好不好?再打一下。这个„地‟太坏了!”等到我们孩子长大之后,他一遇到什么不高兴的事情,就会觉得全是别人的坏,不是自己的问题。现在看来,这样的爸爸妈妈不多了,但是,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的孩子是怎么学会走路的?

人类最初像猴子那样,在地上爬,慢慢地学会了站立。孩子也是这样。孩子先在地上爬,然后慢慢地站起来了。一个巨人就这样站起来了,很了不起。他跌跌撞撞,不断的摔倒。

我们要允许学生摔倒,允许学生有错误,这就是“学走路”的暗示。“学走路”让我们明白,学习就是一个自己走路的过程,是一个自学的过程。没有哪一个孩子完全是老师教出来的。有一些老师很骄傲,说:“我们学校培养出了三个北京大学的学生,我们学校培养了两个清华大学的学生。”你以为那是你教出来的?那是他自己学出来的。倒是学校里有三个孩子后来进监狱了,那有可能是你教出来的。你说:“你太过分了,你把我们老师的形象败坏得太多。”你想想,那三个孩子为什么进监狱了?有没有可能是因为老师对他没有太多的关怀?如果有足够的关怀,一所好学校,就能减少很多监狱。这是有可能的。真正的好学生,老师只要稍加引导,他自己就能够往前走。

有一个故事,大意是:一个印第安老人很有钱,他想买一辆汽车。他就坐着马车去买汽车。买到汽车之后,他不会开,怎么办呢?他就把这个汽车绑在马车上,把汽车拖回来了。他不知道,汽车本身是有动力的。只要人能够把发动机发动起来,点火,踩油门,它就能够启动,它自己就会往前走。不仅自己能往前走,它还能带着别人往前走。这就是“汽车”。每一个孩子都是一辆“汽车”。我们只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第一,启动。第二,让他有油,我们要能为他加油。你知道“加油”是什么意思?我们看别人拔河的时候,就喊:“加油!加油!”你知道“加油”是什么意思?就是发动汽车的意思嘛。那么我们的孩子,我们怎么给他“加油”呢?很简单,就是说,你要鼓励,鼓励就是加油。孩子如果不自信,你就说:“我相信你行!”这就是“加油”了。人的学习是要“加油”的。

另外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说,教学的关键是让孩子自己往前走。我找到的这个案例是刘坚老师推荐给我的,叫《父亲的脚后跟》。这个人经常跟着自己的父亲上街,但是他总是跟在父亲的后面走,从来不走在前面。忽然有一天,他父亲翻过一个小山坡之后,他翻的比较慢,结果没有翻过去。等他翻过去的时候,他已经看不到他的父亲了。他又害怕又焦虑,在那里哭喊,一直坐在那里哭了几个小时。直到他的父母亲回来接他。他说:“我在这里等了几个钟头,又饿又怕,我甚至分不清家的方向。我苦苦思忆,但呈现的总是父亲那双不停晃动的布鞋。午夜时分,总算传来了母亲苛责父亲的声音,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回到家,竟不知道我早在半途就丢掉了。”这个故事很有意思的。你不要觉得,怎么会有这样的父亲呢?其实,老师经常会干这种事情。老师很自信地往前讲课,以为我们的学生都懂了。其实他不知道,我们的学生根本不懂。等到期末考试,老师才知道,哇!学生这也不懂,那也不懂。这种老师不知道,他早就应该回头看看他的学生。

今天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没有告诉学生:我们应该去哪里?从不指出大体的方向,一开始就下定义。让学生一步一步陷在推理的泥坑,以为这样便是工作,便是思考训练,这就是数学。其实,这只是形式。问题出在哪里?学生看到的不是大的方向,就像故事里的小孩:他不知道路该怎么走,他看到的只是布鞋不停的晃动,简单的左右、左右地交替换脚。但一旦没有了布鞋在前面带路,便觉得一切陌生:家在哪里,路怎么走,什么都不知道。故事的作者说:“我深深相信,当时父亲如果像赶牛一样让我走在前头,出城的时候便用手指明家的方向,然后问我:吴厝的大榕树,旧厝的土地庙,阿公溪上的铁桥,南坑阿婆家后的小径……。你认不认得?而在我点头之后,叫我逐一带路走过。我必定在走过一趟之后就知道回家的路怎么走了。如果父亲是最上乘的教育家,也许他会在指明家的方向后,便要我带路,他在后面,宁可多走一点冤枉路,一边加以修正,其后并画图比较近路与远路,如此我不止会熟悉家城之间的路径,而且整个交通我都会明白,还能够帮他办一点事情。”

这就是“学走路”对教育的提示。

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意义的?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智慧的?让我们记住这几个比喻:学习就是玩游戏;学习就是认地图;学习就是学走路。

记住了这几个比喻,就会引出“授业”与“解惑”的秘密:第一,及时反馈并矫正;第二,整体教育(知识结构);第三,引起主动学习。

“授业”、“解惑”与“传道”这三个要素加在一起,就构成我所理解的教师的“教学智慧”。

第四篇: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一、老师应当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好教师的眼睛是带着感情的,那是母亲般温暖的目光,每一个孩子在他的视野中应该是平等的。在日常工作中,老师会用自己的眼睛寻找孩子,关注他们在做些什么;课堂上,老师会用自己的眼睛注视着孩子,捕捉孩子对知识学习的每一个信息,以调控自己的教学进程;生活中,老师的眼睛能给孩子温暖,孩子能在老师关切的目光中勇敢地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好教师的眼睛是会笑的。无声的语言里充满了关爱,充满了赏识,充满了热情。它要每天微笑着面对孩子,面对自己,面对生活每一天!一个老师如果在课堂上能尊重和理解孩子,每天微笑着面对孩子,孩子就会消除学习中的紧张感,消除对知识的恐惧感,消除对老师的距离感。同样,老师能勇于面对自己,就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以良好的心态来勤奋工作,这样,每天就能感受工作生活中的乐趣和获得新的生活体验。

二、老师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有人说得好:如今我们身上的全部长处都是以前老师曾经夸奖过的地方,我们身上的大部分缺点也是当年老师曾经批评过的地方,我们至今还没有涉足的领域,也是当年我们初次涉猎,遭遇失败被他人抱怨或者嘲笑的地方。所以一个老师,就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能够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要学会赏识孩子。在评价孩子中,你要能保持鼓励性的倾向,使孩子时刻感到自信,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孩子犯错时,能给孩子一个台阶下,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别忘了给孩子送上一片掌声;孩子有疑难时,老师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和真诚的朋友;当孩子大胆表现自己时,老师是最好的欣赏者。教师潜在的人格魅力会深深地感染孩子,真诚的赞美、友善的态度中时刻不忘对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

三、老师要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课堂。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好教师应能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挖掘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发展孩子的个性。“让每个孩子追求成功”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一个好老师一定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课堂,使教学成为师生生命发展的载体,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注重塑造幼儿完整健全的人格。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是民主的、平等的,知识是师生互动生成的,孩子成绩的评价是全方位的。

每个老师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概念都不同,但出发点都只有一个,为了孩子。你是不是一个好老师,我想家长、孩子都会感受得到。当一个老师能做到胸怀坦荡、豁达宽容、教书育人,他就成为一个好教师了!

第五篇: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人格魅力

教师应具备哪些人格魅力

时间:2009-09-25 10:06来源:中考学科网 作者:马老师 点击:

1441次

教师人格魅力的第一个要素是“主动精神”。“主动精神”首先意味着“创造性地执行”。任何人都需要“执行力”:在别人需要你做什么事的时候,你立即动身去做。这是一种雷厉风行的习惯。

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人格魅力?

主动精神

教师人格魅力的第一个要素是“主动精神”。“主动精神”首先意味着“创造性地执行”。任何人都需要“执行力”:在别人需要你做什么事的时候,你立即动身去做。这是一种雷厉风行的习惯。

这里面隐藏了一个问题:当一个人惯于雷厉风行地执行之后,他可能“只能执行,不能创造”。我提出一个说法,叫“创作性地执行”。这是我对教师“主动精神”的第一个解释。

教师人格魅力的第一个要素是“生涯设计”。不仅执行,而且要对自己的一生负责任,要有基本规划。中小学老师经常让学生写一种作文:《我长大以后干什么》。或者让学生写:《我最喜欢什么样的职业》。对于教师来说,类似的提问也是需要的。但是,一般的老师,不可能转换职业,大概你就只能做老师,或者,你不太愿意离开这个职业。我所谈的生涯设计,主要是指教师在什么时候让自己有提高、有变化、有自我更新。做教师的人,有一种比较可怕的状态:就是一直重复,看不到变化。没有变化,就意味着没有希望。他的日子过得没有希望,因此而痛苦、不安。他会忽然感觉失去意义。

教师的生涯设计实际上是让自己活在希望中:知道自己明年要干什么,知道自己大概两年以后要做什么。有一个词语,可以为教师的主动精神提供解释,叫“自强不息”。教师必定会遇到困难、障碍,遇到障碍之后,要能够越过。

我在前面讲过《承受苦难》的故事,就是那个“天鹅茧的故事”。我还讲过《受伤的蜜蜂》。其实,除了天鹅茧和蜜蜂之外,还有一种动物也很可爱,就是蚂蚁。你知道什么是“蚂蚁精神”吗?它总在走路,他在不断地行走。你把前面的路挡住了,你挡住之后蚂蚁怎么办?蚂蚁很少在那里停止在那里思考。蚂蚁很少干这事。蚂蚁会立刻掉头。它掉头后,你又把它的去路挡住了,怎么办?它才不管你呢:开辟另外一个方向。它不断地左冲右突。我们喜欢使用一个比喻:“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很奇怪,人们“着急”的时候,为什么把蚂蚁拿出来说事?并且说成“热锅上的蚂蚁”?热锅上要是放其它的动物,它当然也会爬的,它也会蹦蹦跳跳,或者要冲出去。但是,蚂蚁还是和其他动物不同,它最着急。它是个“急性子”。它就是要用自己的行动来拯救自己的命运。它自强不息。这是蚂蚁第一个特点。还有另外一个特点人们也经常谈论,叫做“团队精神”。

蚂蚁很有“团队精神”。据说,火山爆发之后,蚂蚁总是都抱成一团。蚂蚁知道:最外面的一层蚂蚁都会被烧死掉。但是,它们有一个信念:我们不断地抱团,不断地抱团,外面的被烧死掉了,里面的会被保存下来。就这样,它们抱成一个蚂蚁球,滚到山坡下面去。当然,这是传说还是事实?我不知道。人们都在议论“蚂蚁抱团”的故事。

这就是蚂蚁精神。这种精神在我看来也是一种“人格”,应该叫“蚂蚁格”。可以把以前我讲的蜜蜂精神叫“蜜蜂格”。它的基本精神是“自强不息”。

关于“自强不息”,我举几个案例。第一个是《同学的差别》。我是在北京的郭振有老师那里第一次听到这个案例。当时听到这个故事之后,我就到网上寻找,结果找不到。现在,老师们可以在网上找到,因为我把这个案例放上去了。我找到了一本书,里面有“同学的差别”这个故事,我就把它放入我的博客里面了。我希望我的博客能够为老师们寻找教育资源提供方便。现在,你要是输入“同学的差别”,你就可以在我的博客上面搜索到这个案例。我对这个故事之所以感兴趣,是因为它就是在讲我身边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的“差别”。比方说,北京师范大学的两个毕业生一同来到一个学校。那时他们都差不多。人家都认为你们是“北京师大”的毕业生,都是“新来的教师”。人们见到你们之后,都说这是“新老师”,是北京师大来的“新老师”。你们两个人的身份就是没有差别的“新老师”。但是,不到两个月、三个月,或者,不到半年,“差别”就出来了:人们不再叫你“新老师”了,你们的差别太大了。其中一个新老师可能已经开始被周围的同事讨厌,被学生拒绝,被校长“小看”。这个时候,他会有点后悔:我怎么了?我惹谁了?

另外一个新老师就不同:周围的同事都觉得这个人不错,堪称北京师大的毕业生。原来北师大出来的毕业生,还有这样优秀的人。人们会有感叹。学生会喜欢这个老师。校长会赏识、器重他。

在我看来,“主动精神”是教师人格中最重要的品格。当然,也可能还有其他的品格。我把主动精神称为“工作精神”。什么叫有“工作精神”?有工作精神的人往往将“工作条列”扩展成“工作范围”。“条例”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词:“条”是什么意思?就是一条一条。它是一个线条式的指令。“范围”意味着什么?范围是把这个“线条的指令”当作一个半径,围绕一个圆点,画一个圆圈。这个圆圈就是工作范围。校长说:“你当班主任吧。”他说:“好,我当班主任。”大家都在当班主任,但是,他做这个班主任可能和别人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呢?别的班主任只是维持纪律,像“别里科夫”那样:“千万别出什么乱子”。但是,他做这个班主任就不一样:他为每一个学生都建立了档案。给每一个学生建立档案有什么用呢?当然是有用的。这个老师把“班主任条例”做成了一个“班主任圆圈”。这就是我神往、渴望的一种“工作精神”。

我推荐这个故事:“同学的差别”。这个故事可以视为一则“教育寓言”。我不认为这个故事就一定是真实的。但是,我们可以把那些不真实的教育故事当作“教育寓言”来看待。这个故事显示人的差别,它显示人的“工作精神”(“主动精神”)将在多大的程度上决定人的命运。

两个同龄的年轻人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并且拿同样的薪水。可是一段时间后,叫阿诺德的那个小伙子青云直上,而那个叫布鲁诺的小伙子却仍在原地踏步。布鲁诺很不满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终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儿发牢骚了。老板一边耐心地听着他的抱怨,一边在心里盘算着怎样向他解释清楚他和阿诺德之间的差别。“布鲁诺先生,”老板开口说话了,“您现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布鲁诺从集市上回来向老板汇报说,今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有多少?”老板问。

布鲁诺赶快戴上帽子又跑到集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40袋土豆。“价格是多少?”布鲁诺又第三次跑到集上问来了价格。

“好吧,”老板对他说,“现在请您坐到这把椅子上一句话也不要说,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老板把阿诺德叫来,老板说:“您现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

阿诺德很快就从集市上回来了,向老板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口袋,价格是多少多少;土豆质量很不错,他带回来一个让老板看看。这个农民一个钟头以后还会弄来几箱西红柿,据他看价格非常公道。昨天他们铺子的西红柿卖得很快,库存已经不多了。他想这么便宜的西红柿老板肯定会要进一些的,所以他不仅带回了一个西红柿做样品,而且还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老板转向了布鲁诺,说:“现在您肯定知道为什么阿诺德的薪水比您高了吧?”

这个故事我本人很感兴趣。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总会有人给我们发出指令。生活在指令之中,这是很可怕的生活。但是,没有哪一个人,他能够完全避免不生活在指令中。每一个人,他需要在某个时候服从别人,他也需要在某个时候让别人服从他。所有的生活,都是这个状态。我们得到别人的指令之后,如何去把这些事情处理好,如何去执行。这里面会显示人和人之间的差别。这是我们提交有关“主动精神”的第一案例。

我推荐第二个案例。这个案例叫《赐予我控制感吧》。这是华南师范大学迟毓凯博士推荐的一个案例。它是一个心理学实验:

有人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将两只老鼠绑在一起,给它们过电。老鼠当然不愿意,不停挣扎。不过其中一只老鼠无论怎么做也不能逃避电击的痛苦,遭受打击成了它的宿命;而另一只则比较幸运,如果它在挣扎中碰巧用爪子按到了一个开关,电击就会停止。由于两只老鼠是绑在一起的,另外一只老鼠也可以因此借光缓口气。但是,很快电击又会开始,除非再次按下开关,否则折磨将无休无止。但老鼠也是聪明的动物,要不也不会和人类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而没有被消灭掉。比较幸运的老鼠很快学会用按动开关来避免电击,而另外那只老鼠,虽然遭受电击的水平相同,但他的幸运只能源于伙伴的行动,自己对电击的痛苦却是无可奈何的。换言之,在两只老鼠中,一只老鼠知道,只要按动按钮,就可以逃避电击;另一只老鼠,对所有的电击没有控制能力,只能听天由命。

最后的结果是:幸运的可以按动开关的那只老鼠在实验之后皮毛依然光滑,胃口也不错,很快从过去的折磨中完全恢复过来了;但另一只,则在放出来之后食欲不振,情绪低落,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死去了。心理学家得出的结论是:受到折磨的动物死亡原因不是生理上的痛楚,而是无助的情绪和控制感缺乏的原因。

那么如果没有了控制感,人会是怎样?心理学家当然不能通过把人绑上后通过电击来观察,小动物可以借研究之名虐待,但把人绑起来却是犯法的。然而这个问题也难不倒聪明的心理学家: 研究者来到一所疗养院,将新来养老院的老人们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给予控制感,另外一组不给予控制感。对于前一组,养老院的院长对老人们说,养老院的各项条件虽然不错,但他们个人的生活还要自己来负责,有些生活上的决定还要他们自己做出。比如,房间如何来布置,电影什么时候放映,等等。最后院长给每位老人一个小礼物,一株小植物或者一个小宠物,要求老人们要负责照顾好它们。在另外一组中,院长也向老人们介绍了院里的情况,但只要求他们安心养老即可,其它的事情都不用操心,包括房间如何布置,电影何时放映等等,都由院里来安排。最后也给了他们同样的小礼物,但是,院长强调说,这些植物或者宠物虽然给他们了,但其实根本不用他们自己来喂养,自然有热心的护士来照看。

结果呢?比起无控制感的那些老人,有控制感的老人生活会更快乐更积极,而且,尤为惊人的是,在院长讲话之后的18个月中,有控制感的老人有15%故去了,但相比之下无控制感组老人的死亡率则达到了30%。

有些人做实验比较夸张,实验报告说:有控制感的老人一个都没死,没控制感的老人都死掉了。那人家就不相信了,这个结果太过分了。心理学实验只给你提供数据,用概率来说话。你看,有控制感的老人,15%的死去了;没有控制感的,30%的死去了。前面是小规模死亡,后面是大规模死亡。通过这么一种概率,就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相信:“控制感”对于我们是重要的。但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控制感在哪里呢?

对所有人来说,控制感都是重要的。有些乡村的老人到城市探亲,因为他的孩子在城市里面工作。可是,乡村的老人进城之后,他希望尽快回乡村。为什么呢?因为老人在城市里不能做主。他不能主宰他的生活。他在这个地方不能动弹。他没有控制感。回到乡村,那是我的故乡,那是我的精神家园。在那个地方我可以自由地选择。我可以自由地决策。那个地方是我的地盘,我可以做主。

一个人做主或者不做主,对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人做事的时候如果完全不能做主,这个人就会“死掉”。你说,奴隶做事的时候,怎么还活着呢?其实,奴隶也可以做主的。奴隶怎么做主呢?奴隶在他的工作范围里面,他怎么做这件事情,他可以做主的。那些无聊的,比较愚昧的主人,就会把奴隶做的所有事情都规定地死死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几分钟之后做什么,再过几分钟做什么。如果这样,奴隶就受不了。一般而言,奴隶在他的工作范围里面是可以做主的。人一旦失去了做主的权力,人完全失去了控制感,这个人将慢慢地萎缩、变形,慢慢地死掉。这是我们提交的第二个案例。

接下来我推荐第三个案例。这是《水木清华》的一个片段,是有关清华大学的几个片段。让我们来看看清华大学的校训怎么来的?清华大学的校训意味着什么?(播放《水木清华》的录像)

我很看重清华大学的校训。第一条,自强不息;第二条,厚德载物。它是引用《周易》里面的一句话。第一个自强不息,它暗示男人的性格,第二个厚德载物,它暗示女人的性格。也没那么绝对:男人的身上有时候需要有女人的性格,女人的身上有时候也需要有男人的性格。每个人都需要这两种性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有的人在“自强不息”上做的比较好。这个人遇到什么事,他都能够越过。超越它、摆平它、扫除它,这是自强不息的品格。但是,这种人可能缺乏另外一种性格:厚德载物。厚德载物意味着能够宽容,承载重量,忍受委屈。凡是能够成就事业的人,无一例外地显示为这个人既自强不息又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显示的是主动精神,厚德载物显示的是宽容精神。

“主动精神”除了显示为“创造性地执行”和“控制感”之外,还意味着“生涯设计”。

“生涯设计”实际上是说,我们要能够对自己的未来有考虑。有人一直在为他的未来设计,在生涯设计中更新他的生活。他一直处于“进修”状态:专科变成本科,本科变成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变成博士研究生。有的人不设计,他永远只在原地踏步。

我看过一个案例,是在魏智渊老师的博客里面看到的。我第一次接触魏智渊老师,就是因为在他的博客里面看到了这篇文章。那篇文章是他转载的:

一个乡村的女老师,她一直生活在这个学校。忽然有一天,她发现她的生活看不到改变的希望。她现在的日子基本上就是她将来的日子。她知道不可能有太多的改变。她觉得这样不行。她要走出去。她至少要能够提升自己的专业。这个老师开始打听。然后去买书,然后开始阅读,准备自学考试。后来,自学考试成功了。被录取之后,她告诉校长。结果,校长说:你不能去,学校没有先例。我们不需要你去读自学考试,你就现在做好这样的工作就够了。

这个老师没有想到校长会这样回应她的要求。这个老师想办法,不断地跟校长、跟相关的人恳求,希望他们放她去进修。这个学校就是不答应。这个女老师后来想了一招,这一招很绝。老师们,你们知道她想了哪一招吗?这一招让校长赶紧放她进修去。

这个女老师是有办法的。第二天,她起来。不洗脸,不梳头,披头散发,来到学校。见到校长时,这个女老师看着校长,一动不动,直愣愣地盯着他。这个校长非常害怕,赶快逃到了办公室。然后,这个老师回到办公室,对任何老师不看则已,一看就不动了。一动不动地看着这些老师。然后,校长就赶快打电话说:“好吧,你去进修去吧。进修是好事。”这个老师就去进修去了。

我当时看了,我想,要是这个女老师是我的姐姐,我一定支持她这样做。有些事情,我们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处理,要考虑一些技术。只是这种技术不要太过。我相信总会有办法。只要我们老师们愿意学习,总会有办法的。学习是我们的权利。

对于做老师的人来说,我一直认为:能够改变我们的命运的,只有我们自己。而我们自己能够改变我们命运的途径,往往是学习。这就是我说的生涯规划。生涯规划就是让自己不断地走到另外一个新的平台,不让自己在一个圈子里面转来转去。

我曾经跟我的学生说,你们到一个学校之后,第一你们要安心工作,从现在开始,最好拟定一个职业的志向。你们知道可能这一生,就只能做老师了。如果你现在还没有坚定,赶紧改行。第二,到了学校之后,安心地工作,但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永远守在那个地方。三到五年之后,最好离开。有人说,按照你这样的建议,那学校不乱了套了吗?校长最害怕你这种建议。不是这样的。我说你要离开,不是说你的身体要离开,而是说你在精神上你要离开。三到五年之后,你对这个学校基本上熟悉了。熟悉之后,不要让自己陷入进去。你一定要补充、自我更新,你的精神要出差。精神怎么出差呢?精神出差不一定是要坐飞机、轮船、火车。精神出差最好的方式是读书:去阅读,去观看,你的视野就能够变得开阔。不要在一个圈子里面长久的、默默无闻地、重复性地、机械地呆下去。你必须改变、转换。你可能一辈子都在这么一个学校,但是,你的精神不断在更新、在生长。这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你要有自我设计。我觉得做老师的人,最可怕的,不是工作量太大,也不是跟家长闹得不愉快。最可怕的是:重复,看不到希望。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控制感。

所以,我把生涯设计看得很重要,很重要。它是“自强不息”的一个要素。我写过很多“教育自传”式的文章。我为什么写那些文章?比较多的文章都隐含了“自强不息”这个问题。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狮子的性格》。老师们看过这篇文章,就知道我最崇拜的动物是狮子。我比较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就是《狂野周末》。你看,狮子在捕获猎物的时候,老虎在追赶猎物的时候,那种状态很美。可能有人会对我这种选择很反感,有人会说:你只想到老虎追赶兔子是美丽的,你想过兔子的命运了没有?这是个复杂的问题,我只能提供简单的解释:这个世界基本上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基本上是这样。人到了一定强大的程度的时候,他就会有一种扩张。如果你认为老虎不应该吃兔子,那么,我们人现在在吃什么?你可能认为人应该吃素,可是,植物也是生命,你想过没有?你吃一根黄瓜,黄瓜也是一条生命。你想过没有?这样追问的结果是,人没法活了,干脆绝食去吧。

我看狮子、老虎追赶猎物的时候,我看到的是:第一,狮子、老虎追赶的姿态很美丽;第二,还有一种美丽,兔子的美丽。兔子为了不被老虎吃掉,它也在不断地奔跑。有一次我看到《狂野周末》里面有一个镜头:狮子选好了猎物,追上去。它的猎物就是一只梅花鹿。按说,梅花鹿是跑不快的。它一旦被狮子盯上了,就很难逃脱。但是,那只梅花鹿逃过了。后来,狮子很绝望地站在那个地方。我当时就想,狮子啊狮子,你也有今天的时候。

你看,这个自然界就是这样的:不断地追赶他者,他者也在不断在拒绝。无论是追赶者还是拒绝者,都显示出它的生命的力量感。我把它叫做自强不息。

没有人能帮助你,你能够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地奔跑。我写《狮子的性格》时,我在最后引用了一句话,德国人尼采的那句话。尼采说:“一口好牙,和一个强健的胃,这就是我对你全部的期待。”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有力量感、有超越感的人?尼采说,很简单,第一,要有一口好牙,最好把玻璃都能够咬碎;第二,一个健康的胃,把玻璃咬碎之后,吞下去,把它消化掉。我不希望老师们听了我的讲座之后,回去就吃玻璃。我不是这个意思。是说,你遇到困难,要用你的意志力把它咬碎。要用你的能够承载重量的品格把它消化掉。不要遇到一点点障碍,就不断地抱怨。

这是我所理解的主动精神。所有的人,他要生存,他就必须凭借自己的力量,去主动地生长。没有人能够帮助他们,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解释了“主动精神”之后,我进入另外一个主题,叫乐观心态。

乐观心态

乐观心态与主动精神是两个相发相成的品格。主动的人往往比较乐观。如果不乐观,就很难主动。

教师的乐观精神主要包括宽容精神、赏识意识和有激情地生活。宽容精神是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修养,这样的人不会喋喋不休地抱怨;赏识意识是对他人表达真诚的认可和尊重。激情并非简单的生理现象,它主要显示为一个人的精神状况。先讨论“乐观”的第一个品格:“宽容”。

我推荐的第一个有关“宽容”的案例是“曹操和袁绍的差别”。

三国时期,袁绍(字本初)决定出兵攻击曹操时,谋士田丰认为时机不成熟,劝他不要出兵。但是,袁绍刚愎自用,不听良言,一怒之下把田丰下狱。

当袁绍失败的消息传到后方时,狱吏高兴地告诉田丰,说:“主公由于不听先生之劝,结果打了败仗,证明先生的意见是正确的,这下您可以出狱了。” 田丰听了这个消息后却说:“我的死期到了。”

狱吏不明就里,田丰向他解释道:“主公如果打了胜仗,还可能借机赦免我;如果打了败仗,他会觉的无脸见我,羞愧之下,肯定会拿我出气。”

果不田丰所料,袁绍一回到老巢邺城,在别人的挑拨下,就气急败坏地下令把田丰杀了。

曹操获胜之后,将所得金宝缎匹,给赏军士。军士在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都是曹操部下的人与袁绍暗通之书。曹操左右的人提议:“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曹操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

你看,曹操的这个做法,足以让那些写了信的人向曹操效忠:今生今世,我永远是你曹公的人。曹操就是会收买人心。曹操收买人心是有绝招的。

除了曹操之外,刘备也会收买人心,刘备收买人心也有绝招。你知道刘备的绝招是什么吗?就是摔孩子,而且哭着摔孩子。他把阿斗接过来,然后突然摔在地上,说:“小子,好险,折损我的一员大将!”赵云赶紧拜在地上,说:“主公不要这样,肝脑涂地,为主公效命”。刘备这一摔呀,赵云就跟着他,一生一世,永不变心。诸葛亮用兵的时候,对谁都不大相信,唯独最相信一个人,就是赵云。诸葛亮知道,刘备曾经为赵云摔过孩子的。

让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个有关宽容的案例:《楚王断缨》:

有一日,楚庄王兴致大发,要大宴群臣。自中午一直喝到日落西山。楚庄王又命点上蜡烛继续喝。群臣们越喝兴致越浓。忽然间,起了一阵大风,将屋内蜡烛全部吹灭。此时,一位喝得半醉的武将乘灯灭之际,搂抱了楚庄王的妃子。妃子慌忙反抗之际,折断了那位武将的帽缨,然后大声喊到:“大王,有人借灭灯之机,调戏侮辱我,我已将那人的帽缨折断,快快将蜡烛点上,看谁的帽缨折断了,便知是谁。”

正当众人忙与准备点灯时,楚庄王高声喊到:“今日欢聚,不折断帽缨就不算尽兴。现在大家都把帽缨折断,谁不折断就是对我的不忠,然后我们大家痛饮一番。”

等大家都把帽缨折断以后,才重新将蜡烛点上,大家尽兴痛饮,愉快而散。此后,那位失礼的武将对楚庄王感恩不尽,暗下决心,自己的人头就是楚庄王的,为楚庄王而活着,对楚庄王忠心耿耿,万死不辞。后来,在一次生命危机关头,就是那位失礼的武将,拼着性命救出了楚庄王。楚庄王以一时的忍让原谅,换取了自己的一条性命。这两个案例大体上能够让我们明白:曹操与袁绍,何以一个失败,一个成功?袁绍多疑,并且不宽容。曹操也多疑,但是他宽容。宽容决定一个人能够干什么,也决定了一个人不能够干什么。有些做老师的人,他做老师做得不错,但他的问题就是不宽容,很不宽容。我最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就是《挤牙膏的故事》。在这篇文章里面,我讲了一些丈夫和太太为“挤牙膏”而吵架的故事:

有一位女人,她要求他丈夫:挤牙膏的时候,必须从下面往上面挤。他丈夫挤牙膏时,总是习惯捏住中间,牙膏往两头跑。她就不干,她说:要从下面往上面挤牙膏,那样,这个牙膏可以保持一个很好的体型。

我曾经发誓,我要是结婚了,我一定要买两支牙膏,那就不会吵架了嘛。可是,结婚以后,我家里也总是只买了一支牙膏。我们的问题是:我太太挤牙膏总是在中间一捏,牙膏往两头跑。我是从下面往上面捏。我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出差。回家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重新把牙膏捏还原。我总觉得那样会看起来更顺眼一点。后来,我才知道:简直是毛病!别人就喜欢那样,你怎么就一定要改正别人的生活习惯呢?

有些班主任,他的管理手段不错,但是,就是不宽容。所以,我一直建议那些校长们:不要让那一些不宽容的老师当班主任,否则,他会把这个班的学生折磨为程度不同的神经病患者。

接下来,我们讨论有关宽容的第二个品格:“赏识”。

我推荐的有关“赏识”的案例是《人性的弱点》。美国成人教育家卡耐基写过一本书:《人性的弱点》。卡耐基这个人值得关注。他写了那么多的书,遗憾的是,在中国的教育界,他好像没有什么地位。中国研究教育理论的人,好像对这本书不太看得上。我本人在1992年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当时我非常受震动。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美国人怎么也跟中国人一样,那么容易受委屈?他们也有那么多的虚荣心?他们也那么渴望得到别人赏识?我以为只有中国人才这样呢。

卡耐基是怎么说的?比如,他说:“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就是在人群中听到有人很愉快的喊出自己的姓名。”是不是这样的?老师们,如果在人群中忽然有个人很愉快地喊你的姓名,你一定会感觉:啊,那是最好的声音。

比如,卡耐基说:你要学会赏识别人,要真诚地赏识别人。因为人在内心深处总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你对一个女人说:“你今天看上去真漂亮!”她即使说,“神经病啊!”她也会在心里面感觉很开心。这是人性的弱点: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赏识。

卡耐基的这本书,我觉得写得好。我希望老师们把这本书买来看看。我个人认为,在中国,最严重的问题是缺乏成人教育。大家都重视中小学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们想过没有,人同样需要教育?他们对教育需要的程度可能更强烈。如果某个成人如果过得不好,他需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时候,需要有人能够给他提供相关的教育资源。我个人认为: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是我看到的最优秀的“成人教育读物”之一。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优点》,都是优秀的成人读物。我在卡耐基的书里面学到了很多有关“乐观”的技艺。比如,他说:不要忧虑!怎么能够做到不忧虑呢?他说:很简单嘛,把你忧虑的事情全部写下来。然后,你看哪些事情是可以立刻处理掉的。如果有这样的事情,现在,你立刻去把它处理掉,今天就把它们处理掉。当然,你也可以看看有哪些事情是根本没法处理的。既然根本就没法处理,你还担心什么呢?你忧虑也没用。既然没法处理,别去想它了。

我觉得卡耐基的这些策略很管用。我现在学会了一些卡耐基推荐的策略。有时候事情太多,一天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去做。我就把这些事情做一个排序:把最简单的事情排在第一位,做完之后,就打一个钩。把它勾销掉。这样下去,事情就会越来越少。《人性的弱点》里面讲了很多类似的技艺。老师们可以自己去看这本书。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你不要指望你的批评就能够让别人发生改变。批评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批评只能给别人带来愤怒。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是:看到别人的优点,并给予赏识。

请记住:渴望赏识是人性的弱点,也是人性的优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无一例外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关于“赏识”,我推荐一个案例: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在哈佛大学任教时,班上的女学生在一次聚会上献给他一株杜鹃树。詹姆斯深受感动,写了一封答谢信。他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是渴望得到赏识”:[2]

亲爱的姑娘们:

你们的纪念品使我深受感动。这还是有生以来第一次有人对我这么好,因此你们完全可以相信:你们给这个孤苦伶仃的人心上留下的印象,要比哲学2A这门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在你们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深刻得多。现在我认识到我的《心理学》这本书中遗漏了一项重要的内容——即人性最深刻的原则是渴望得到赏识,而我在书中却把这一点完全漏掉了,原因是我的这种欲望直到如今才得以满足。„„我将不分冬夏地照料它,为它浇水——哪怕是用我的眼泪呢。

教育心理学积累了一些经典的案例,“期望效应”算是其中之一。现在几乎所谓的心理学和教育学教材都不会忘记,一定要在某个章节谈一谈“期望效应”或者“皮格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Rosenthal D.)和他的助手在1964—1966年间做过一项实验研究。他们选择一所学校作为实验学校,让几百名学生参加智力测验,然后从中随机抽取了20%的学生。他们告诉教师说,这些学生是测验成绩最高的,因此是最有培养前途的。一年以后,他们又对这几百名学生进行了测验。统计分析表明,上述20%的学生其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其余的学生。

各位老师可能都听过这个案例。可是,各位老师,你在你的课堂里面做到这个“期望效应”了吗?如果你在你的班级里做到了“期望效应”,你在家里,你对你的爱人、孩子做到了吗?有些老师很奇怪,他在学校还愿意赏识他的学生,但是,回到家里之后,怎么看他的爱人、孩子都不顺眼。

这需要改变。怎么改变呢?很简单嘛,赏识能够改变世界。我再推荐一个案例。这个案例是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崔永元写的一个故事。你去看看这个故事,你会发现:对学生来说,老师的赏识意味着什么?一个老师的批评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灾难?

王老师教语文,也是班主任。

我的第一篇作文被王老师大加赞赏,她尤其欣赏这一句: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样„„

后来才知道,这不过是个套路而已。

但是如果不是赞扬,而是一顿批评呢?孩子的自信心通常是被夸奖出来的。„„ 王老师教了我一年,移交给下一任老师时,她的评语是,该生至今未发现有任何缺点。这为下一任老师修理我,留下了把柄。

这位年轻力壮的女老师一接手,就咬着牙根对我说,听说你红得发紫,这回我给你正正颜色。

我倒也配合,大概是到了发育的年龄,我整天想入非非,经常盯着黑板发愣。数学老师把教鞭指向右边又指向左边,全班同学的头都左右摇摆,只有我岿然不动。于是他掰了一小段粉笔,准确无误地砸在我脸上。数学老师说,你把全班学生的脸都丢尽了。

嗷,全班一片欢呼,几个后进生张开双臂,欢迎我加入他们的队伍。从此我数学一落千张,患上数学恐怖症。

高考结束,我的第一个念头是,从此再不和数学打交道了。

38岁生日前一天,我从噩梦中醒来,心狂跳不止,刚才又梦见数学考试了。水池有一个进水管,5小时可注满,池底有一个出水管,8小时可以放完满池的水。如果同时开进水管和出水管,那么多少小时可以把空池注满? 呸,神经吧,你到底想注水还是想放水?

我个人遇到这样的题目就立刻有眩晕感。我头晕的原因不是担心注水还是放水的问题,无论注水还是放水我都同意,我只是不知道老师说“一个水池里的水可以用1来表示”是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现在我的同龄人有多少人能够解答这道题。我曾经问一位朋友怎样解这道题。他说:这还不简单?1/5减1/8不就可以了么?我当时很惭愧,那么简单的问题,竟然折磨了我20多年的时间。可是,回家之后,我忽然发现1/5减1/8不对劲,凭直觉就知道那个答案不对。后来再请教某个数学老师,他告诉我,1/5减1/8只对了一半,还差一个步骤。这道题看来并不简单。

有一天我去自由市场买西瓜,人们用手指指点点,这不是《实话实说》吗。我停在一个西瓜摊前,小贩乐得眉开眼笑,崔哥,我给你挑一个大的。一共是7斤6两4,一斤是1块1毛5,崔哥,你说是多少钱? 我忽然失去控制,大吼一声,少废话!

这道题其实并不难,难的是这个崔哥没有学过“新课程”。传统的数学无一例外地追求严密、精确;“新课程”的数学教学强调大众数学、生活数学并由此而重视“估算”。你看,把7斤6两4看作8斤,把1块1毛5看作1块1,不就是8块8左右嘛。福建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曾经跟我抱怨说“最烦到菜市场去买菜”。我问为什么,他说“算不清楚。总担心被小商贩骗了”。我说我从来不担心这个问题。他说“我现在也不担心了,我想了一个好办法”。我问题有什么好办法。他竟然说:“每次我冲进菜市场,一边走一边喊:萝卜1斤,白菜1斤,排骨1斤。然后再倒回来给他们钱。”我问:“为什么都买1斤?”这位教授说:“好算帐!”我很惊讶,我知道我是不会用他的这个办法的。我买菜的时候问:“白菜怎么卖?”那人说“1块9。”我就再问:“能不能2块钱1斤?”那些卖白菜的人总是像观看神经病人似的看着我,然后说“可以!”

崔永元总结说:

对我来说,数学是疮疤,数学是泪痕,数学是老寒腿,数学是类风湿,数学是股骨头坏死,数学是心肌缺血,数学是中风„„。当数学是灾难时,它什么都是,就不是数学。

所以我请求各位师长手下留情,您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或许会了断学生的一门心思,让他的生命走廊中少开一扇窗户。

崔永元后来有个说法。他说:我后来为什么喜欢语文呢?就是与那个语文老师有关。那为什么害怕数学呢?就是与那个数学老师有关。

这个案例在很多地方都在流传。我也让很多中小学老师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我自己也写过类似的教育故事。我的老师是怎么折磨我的?我把它写出来。我这样写的目的,不是为了记恨哪一个老师。我是期望现在的老师们要能够真正地赏识他的孩子,赏识他的学生。

各位老师可以到我的博客上下载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叫做《赏识还是训斥》,相关的文章叫做《影响我的重要他人》。我一直建议老师们写自己的“教育自传”。为了提供一个“教育自传”样式,我自己就开始回忆我的老师是怎么教我的,写成系列“教育自传”。在写教育自传的过程中,我产生一个结论:一个人要是在他的一生中没有遇到过几个好老师,他这一生就基本上就没有了希望。这个人的一生要是从来没有遇到过任何一个好老师,他进入社会之后,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危险。一个孩子如果在他的一生中,遇到了一个或几个好老师,这个孩子以后无论怎么坏,他也一定坏不到哪里去。因为,他在做坏事的某一瞬间,他会忽然有一个闪念,他会想起自己的某一老师,他可能会因此把手缩回去。我把这样的老师叫做“影响我的重要他人”。

每个人的成长,总会受他人的影响。有些人的影响不怎么重要,是不怎么重要的他人;有些人的影响很重要,是“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可能是自己的父母、爱人或朋友,也可能是一个或几个老师。就老师来说,也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是影响学生的“重要他人”。能够对学生的成长发生积极的重要影响的,往往是那些善于鼓励、赏识、宽容学生的老师。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遇到过不少“重要他人”。尤其在我遭遇“成长危险”的时候,这些“重要他人”把我从艰难中“拯救”出来。小学的胡老师,是第一位帮助我的贵人。

小学三年级以前,我的成绩很糟糕,属于老师心目中的四个笨蛋之一。

我在小学三年级读了两年。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留级,也是最后一次留级。

被通知“留级”的感觉很糟,在周围的同学看来,几乎就是被“判刑”。后来看到报纸上报道某人被“判刑”一年,我立刻就想起“留级”这个词。

好像是在“散学典礼”后,一位姓赵的老师通知我“留级”;也可能是放假一个星期后,接到“成绩单”时,上面显示的结论是“留级”。有些细节我忘记了,但有一点我可以确定:得到通知的那天下很大的雨。那年夏天家乡连续下雨,四处都是雨水。那天我是淋着雨水回家的。别的同学都把凳子搬回家了,我没有拿我的凳子。大概是因为心情不好,没心思去搬那张凳子。(后来一位朋友提醒我说:你怎么也那么俗气,你心情不好,天就开始下雨。我申辩说那天真的下雨了啊。他不信。现在电影、电视里面下雨的场景多了,弄得真下雨也成假的了。)

那张凳子是由一个大树桩做成的,用油漆漆成黄色,很结实。大树桩是父亲在屋后的菜园里挖出来的,然后拿到村里的张师傅(村里最有名的木匠)家请他做成凳子。在一个割麦子的季节,父亲从张师傅家里搬回那张凳子。我走过去,凳子差不多齐我的肩膀。

父亲说:“你下次上学时,就用这张凳子。”

那张凳子显然是全校最漂亮的凳子。我父亲知道我在学校地位不高,属“差生”。家里“成分”不好,整个家庭在村里的地位就很低,父亲由此差不多就可以判断我在学校的日子不会好过。我猜想父亲大概是希望用一张漂亮的凳子来提高他的儿子在学校的地位。

可惜,那张凳子我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那年“留级”时,我把那张凳子也一同留在了那间教室。后来就再也没有见到那张凳子了。

我回家后,父亲虽然没怎么骂我,但那年我一直有一种很沉重的失败感。直到第二个三年级的某一天,我忽然成了班上的英雄人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那天我们的数学老师去了亲戚家,学校的胡老师临时作为代课老师走进了我们的教室里。

胡老师是我的邻居。我们两家关系说不上好,但好像也不怎么差。

在那节课上,胡老师猛烈地鼓励我、赞赏我。(这可能是湖北人的毛病:湖北人一旦喜欢某个人,就猛烈地喜欢他。)

我呢?就开始猛烈地喜欢胡老师的样子,喜欢胡老师的数学课。

那天放学后,胡老师让我检查其他同学的作业,凡是经过我检查合格的,就可以回家。如果不合格,就留下来更正(你知道什么叫做“农奴翻身”吗)。那天晚上我把很多同学留在了教室(这叫“小人得志便猖狂”)。

几个星期后,胡老师推荐我参加全镇小学生数学竞赛。事先我并不知道这事,那天早晨我上学迟到了,没赶上出发的时间。远远地看见胡老师骑车带着两个学生离开了村庄。当时听说胡老师推荐了我,因为等不及了,才临时换了一个人。我心里虽然将信将疑,但莫名其妙地兴奋了整整一天。直到今天我都坚持:所谓好老师,就是能够让他的学生莫名其妙地兴奋整整一天的人;所谓坏老师,就是每隔一段时间总是让他的学生莫名其妙地痛苦整整一天的人。

自从遇上了胡老师,我后来的小学生活一路阳光雨露。考上大学后,每年回湖北老家,我都想去拜访胡老师。当然,至今也没怎么去拜访。后来总结出一条教育口号:你要是觉得哪个人对你好,你应该在第一时间勇敢地表达你对他的感激。哪怕是肉麻,也让他去麻吧。

我相信当学生陷入自卑的深渊时,教育要么成为折磨虐待,落井下石的别名,要么成为拯救落难,维护尊严的义举,在我的人生道路上,胡老师是拯救,维护过我的人。长期以来,我对胡老师一直心怀感激,直到今天,只要遇到姓胡的人,我立刻就有好感。后来喜欢读胡适的书,敬仰胡适的人格魅力,可能潜意识里与胡老师有关。我一直认为中国近现代一百多年以来,鲁迅和胡适两个可以并列,成为后人尊敬的学者和思想家。我曾经到北大校园,看到那么多的雕像,也找到了鲁迅的雕像,但是就是没有找到胡适的雕像,很失望。后来才知道,北大校长可能有想法,不愿意给胡适树立雕像。我当时在北大我就发誓,我要是做了北大校长,第一件事,给胡适竖个雕像,并且这个雕像就在鲁迅的对面,让他们你看我,我看你。

可惜,看来我这一生是没有什么希望了。

胡老师并没有长时间地教我,但他对我发生了长久的影响。我想说的是:对孩子的成长来说,赏识是多么的重要。我们推荐一个录像,叫《赏识你的孩子》。这是周弘老师做的一个报告。请老师们你去看看这份录像。周弘老师在“赏识你的孩子”的讲座中,讲述了大量关于“差生”的故事。比如:差生总是和差生在一起玩,很少和学习好的同学玩。差生被人瞧不起,但差生和差生之间相互尊重,大家都有“本是一条根,都是受苦人”的归属感。老师对成绩好的同学另眼相看,于是差生约定暗号:不管老师批评谁,另一个孩子都咳嗽一声,提醒对方不要伤心,还有我呢,我看得起你!

这些故事在书中比比皆是。相关的资料也可以参阅《赏识你的孩子》(周弘著),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

关于“赏识”,我的解释就这么多。我对“乐观心态”的解释是:第一,学会宽容。第二,不仅宽容,而且赏识。宽容与赏识一起构成我所理解的“乐观心态”。

下载第二讲: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学智慧?(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二讲: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学智慧?(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应该具备的学生观

    教师应该具备的学生观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最好的班主任》 有感 王占梅 假期很长,应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而作为老师,最有意义的事情莫过于抓住......

    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参考答案】 教师的基本素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职业心理健康四大部分。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从教师对待事业、......

    生物学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浅析中学生物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中学生物教师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对生物技术的认识,使 学生在生物技术占主导地位的21世纪中,能更好的生活。生物教师要努力......

    21世纪教师应该具备的师德

    21世纪教师应该具备的师德 黄雪凡08思政42008644423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教师要求的标准也越来越高了。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21世纪的教师,不仅要有稳固的知识根基,更应该注重......

    美术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

    答: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深入开展,社会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我认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素养: 1、美术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文化基础知识......

    初中生物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1、 从教师专业标准角度分析,一个初中生物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提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个基本理念,是中学教......

    第二讲选人的智慧(下)

    第二讲选人的智慧(下)领导者选拔什么样的中层管理者领导者一个最基本的特质就是要会选人用人,正所谓小人物做事,大人物做人;小企业做事,大企业做人。在21世纪的今天,没有人只靠单打......

    年青教师应该具备的十种习惯

    年青教师应该具备的十种习惯 一、说的习惯 教师每天都在说在讲,怎么说得明白,说得有条理,讲得既生动又形象,既幽默又风趣,学生爱听,这的确是一个教师必备的能力基础。在日常教学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