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讲选人的智慧(下)
第二讲选人的智慧(下)
领导者选拔什么样的中层管理者
领导者一个最基本的特质就是要会选人用人,正所谓小人物做事,大人物做人;小企业做事,大企业做人。在21世纪的今天,没有人只靠单打独行获得成功。作为领导者,应该选拔什么样的人才?
(一)把全身心放在公司
1.认同企业文化
企业要高度认同企业文化的管理者。认同企业文化,实践企业文化,这是对管理者的基本要求。作为管理者要高度认同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并且努力实践,以身作则,为员工做好榜样。通过自身实践,让员工明白公司是干什么的,公司的目标是什么,应该怎样去做;公司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2.认同团队
公司是一个团体,所有的成员具备团结协作的意识。这更需要管理者具备团结协作意识,人与人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支持,这是公司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对管理者的要求。
(二)拥有强烈进取心
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必须有从事管理工作、影响他人以及通过与下级的共同努力取得成就的强烈愿望。较高的地位和优厚的薪金可能是促使有效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强烈的进取心才是管理者实现高效管理的原动力。
因为,只有当管理者把爱和进取精神融入他所从事的工作中,他的潜能才能得以充分的释放,并由此带来工作质量的改善、工作数量的提高和工作绩效的成倍增长;也只有当领导者将自己的激情融入他所从事的工作中,他的言行才具有号召力,从而吸引下属和群众自愿自动地追随,促进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没有进取心的领导者,是碌碌无为的官员;没有激情的领导者,是冷漠生硬的官僚。
(三)有悟性有灵性
1.管理行为的动态性
任何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管理也不例外,管理工作与其它事物一样,具有相同的规律,即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管理过程的实质,就是要把握组织环境、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的运动、变化的情况下,注意调节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在动态的情况下做好管理工作。管理行为的动态性,要求每个管理者从认识上明确组织环境、管理主体、管理客体都在发展、变化,不能一成不变地看待它们。管理的动态特性要求管理者应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在处理管理问题时避免僵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不能凭主观臆断行事,而应根据管理要素的变化,随机应变。管理者要重视搜集信息,经常注意反馈,随时进行调节,保持充分弹性,在管理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及时适应客观事物各种可能的变化,有效地实现动态管理。
2.根据管理行为动态性灵活管理的原则
根据管理的动态性,有效的管理应该是一种随机制宜、因情况而异的管理。管理的动态性决定了实行管理应当遵循下列原则:即权变原则、弹性原则和创新原则。
Æ权变原则
“权变”的意思就是权宜应变,权变原则要求管理者根据不同的管理条件,选择符合实际的管理行为和方法,要求管理者的任何管理行为都必须从具体实际出发,而不能凭主观臆断行事。权变原则能充分体现动态管理的原理,按照这一原则,任何一种管理行为都只适应特定的管理条件,不可能存在一种能够解决各种管理条件的管理行为。本世纪70年代,在西方形成并盛行的权变管理学派正反映了这一管理实践的哲学思想。权变理论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这一原则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复杂、多变的特点,对于管理行为具有普通的指导意义。Æ弹性原则
弹性是指物体受外力作用变形后,除去作用力对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弹性原则是说管理工作中应留有余地、富有弹性。
管理应留有余地、富有弹性,是由管理行为的性质决定。管理活动纷繁复杂,影响管理的因素有许多,管理者在处理特定管理问题时,管理者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因此,弹性原则要求管理者在进行决策和处理管理问题时除尽可能考虑多种因素之外,还必须留有余地。
比如,在组织机构的设计上,应根据组织环境的变化,管理层次和管理部门的划分上应富有弹性,可随时调整某些部门,决定其取舍,以适应组织环境的变化。
Æ创新原则
所谓创新,就是使组织的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都不断地革新、变化。创新不仅是业务领域上的产品、技术(工艺)的创新,也贯穿于现代管理的活动之中。比如,管理学者提出弹性预算法,通用汽车公司率先实行的事业部制结构,日本企业普遍实行的职务轮换法,六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参与管理、自主管理法等等。创新是组织活力之源泉,创新关系到组织的兴衰成败。
如果管理人员只限于继续做那些过去已经做过的事情,那么,他的组织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墨守成规的组织。这样下去,很有可能衰退,而不仅是停滞不前的问题,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尤其是这样。
(四)良好的人格魅力
1.对人格魅力的定义
人格魅力则是指由一个人的信仰、气质、性情、相貌、品行、智能、才学和经验等诸多因素综合体现出来的一种人格凝聚力和感召力。有能力的人,不一定都有人格魅力。缺乏优秀的品格和个性魅力,管理者的能力即便再出色,人们对他的印象也会大打折扣,他的威信和影响力也会受到负面影响。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其执政的能力,其影响主要通过领导者运用权力时产生的亲和力、凝聚力、感召力,使被管理者心甘情愿地为实现既定目标努力奋斗而产生的成效体现出来。
2.良好人格魅力的体现
Æ在思想上的体现
具有超前意识,能够被群体员工所认同,公道正派,无私无畏,锐意进取,敢于承担责任,想全体员工之所想,谋单位利益、群体利益。用自己的崇高品质感染团体,能够增强团体的凝聚力。
Æ在能力上的体现
必须是权威、是内行,能够独当一面,甚至是某方面的专家、管理家,不仅能够看病,更能够下药。不仅理论上有造诣,实践操作上更是行家里手,能够指导帮助员工群体,易于使他们产生钦佩与感激,从而心悦诚服地效力自己的岗位。
Æ在行为上的体现
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决不凭空臆造,无端生有。使自己行为对与群体员工来说具有榜样性和崇拜性,用自己扎实过硬的作风信服全体员工,让员工无可挑剔、无可怨言地忠诚于自己的岗位。
Æ在心胸上的体现
心胸坦荡,心胸宽广,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厚待全体员工,设身处地地宽恕全体员工的过失、过错,而不是吹毛求疵地横挑鼻子竖挑眼,让产生恐惧心理。而应该是设法放松员工紧张恐惧心理,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Æ在道德上的体现
首先自己思想、行为必须符合道德规范,合乎社会公德,然后善达人意,用坦诚亲切的情感去亲和每个员工,去感染熏陶团体中的每个机制。
(五)超强的行动力
作为企业的“脊梁”,中层管理者要去协助领导者传达指令和完成操作,并指挥基层有目的地选择执行途径、优化工作流程,将高层的领导意图和战略决策更好地贯彻到实际工作中。所以,中层管理者作为企业的中坚和脊梁,其重要性是不容质疑的。他们的作用发挥得好,是高层联系基层的一座挢梁;发挥得不好,是横在高层与基层之间的一堵墙。那么超强执行力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选择明确的执行目标
中层管理者在接受和分解上级的任务时,要在切实根据部门实际,仔细揣摩上级意图,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作好详细的记录基础上,不断“深化、优化、细化、序化”各项工作流程,加强对各项工作流程的组织、协调、领导、控制,选择正确的执行目标,并尽可能地将工作目标分解到“可度量、可定位、可操作、可考核、可检查、可点评”的细枝末节上,通过层层分解,落实责任,理顺流程,加强沟通,使执行者一目了然,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清楚“目标、协同、运作、绩效、考核、收益”中,心悦诚服地积极工作。
2.确立可操作的执行时间
讨论决定了的事情,一定要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做。更重要的是,中层管理者一定要知道什么时候结束该项工作。中层管理者要彻底纠正那种“议而不决,决而不办”的陋习,养成在强调“时间”中把握“完美”、在赞美“勤奋”中关注“效率”、在追求“数量”中提高“收益”的良好习惯,要善用80%的时间解决重要的事情,用20%的时间处理繁杂的琐事,把眼光放在部门未来的发展上,不断理清明天、后天、下周、下月,甚至明年的计划。
3.积极参与任务的执行与推进
中层管理者必需要有一种执行的本能,他必须相信,“除非我使这项计划真正转变为效益,否则我就没有必要做这项无意义的工作。”因此,他必须参与到实施战略运营的每一个环节中,亲力亲为地深入基层、参与规划、分析结果、把握成败,只有这样,他才能对企业现状、项目执行、员工状态和企业生存环境进行全面的综合了解,才能从中发现计划与现实、预期与结果、设想与现状间的差距,并对各个环节中所出现的偏差、失误和混乱进行修正、防范和清除。
4.扮演好“导师”的角色
Æ站在团队的最前面,把握一个准确的前进方向,并帮助下属解决问题
在执行过程中,要牢牢地把握好下属的行动方向,使其不致于偏离组织正常运作的轨道,若出现偏差时,对偏差要及时地加以纠正。这就要求中层管理者运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来看待全局和解决问题。导师随时帮助下属解决问题,对于下属的问题,及时地给予答复和解决。Æ积极向下属提供所需资源
下属在执行过程中,若缺少人力、物力或财力,中层管理者及时调动本部门的资源予以支持配合,以提高执行速度,如果本部门资源不能满足,可寻求外援,如从上级或同事那里请求支持。
5.身先士足、动力无穷
“言传不如身教”,对于一项任务的执行,中层管理者应主动参与。其好处有三个: Æ发挥了榜样作用
下属看见上级身体力行,精神倍受鼓励,会以更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执行中。
Æ具有良好的沟通效果
和下属一起工作,拉近了和下属之间的距离,加深了私人感情,执行效果也会有明显提高。Æ产生及时反馈效应
由于中层管理者参与了执行,可从中了解到这其中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哪个环节执行力不到位、是管理者还是员工的执行力出现了问题等等,为解决问题节约了宝贵时间。
6.明确执行目标,细划层级责任
中层管理者作为企业各项工作的践行者,必须树立“规范组织行为、挖掘组织资源、提升组织绩效”这么一项核心执行理念,将管理层所拥有的责、权、利与战略执行的速度、质量、细节和纪律进行有机协调,明确流程、细化责任、严格考核,并将其有系统的,有层次的逐级分解,以便促使运行中每一项战略的实施都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有措施、有相应预算、有时间进度、有责任部门、有考核结果,并对同样实施某一个战略,所花时间长短,费用使用高低,完成的质量好坏,资源使用的多少,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予以认真评估、充分奖惩。执行过程中“责、权、利”的这种严格量化、深化、细化、序化,不仅是“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链接力的显现。也是执行过程中充分利用目标层级关系有效实施执行力考核的需要。管理层的责、权、利明确了,其执行力才有了明确的方向,而不再是盲人骑瞎马,走到哪算哪;也只有明确了企业管理层的责、权、利,企业不同的职能部门、不同的员工才能舍身处地的从各自的责、权、利出发切实维护在战略运营过程中的执行力,从而避免在工作中各自为政、推诿扯皮的现象产生,更好地发挥组织与部门、部门与部门、部门与个人,以及战略与执行、目标与现实、知识与技能的聚合作用,促使企业执行力全面落实。
第二篇:选人的智慧
选人的智慧(上)
领导的核心问题是人才
如果说20世纪是有形资产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会证明它自己是一个无形资产的世纪。管理的重心正在从对工厂、财产以及设备的管理,向对员工、客户、合作伙伴以及联盟的管理转变。传统的领导模式是建立在物力资本基础之上的,而新的领导模式却恰恰相反,成功的基石在于合同谈判的能力、与合作伙伴甚至竞争对手建立关系的能力等等,总而言之,就是吸引、开发以及保留当今最为关键的资产即人的能力的问题。
由于人才已经成为高绩效的DNA,企业招募以及保留人才的能力已经成为将卓越的公司和一般的公司区分开来的主要标志,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必须种成为人才的鉴赏家,或者说是成为“首席人才官”。在人力资本管理领域,企业必须从夸夸其谈过渡到采取实际行动阶段。尽管照料人才花园是需要时间和资源的,但是企业可能从中获得的回报却是毫无异议的。因此,作为企业的首席执行官所承担的责任可以被界定为:为自己的员工指引方向,并对他们给予激励、影响、协助、指导、辅导以及开发。
选人的智慧(下)
领导者选拔什么样的中层管理者
领导者一个最基本的特质就是要会选人用人,正所谓小人物做事,大人物做人;小企业做事,大企业做人。在21世纪的今天,没有人只靠单打独行获得成功。作为领导者,应该选拔什么样的人才?
(一)把全身心放在公司
1.认同企业文化
企业要高度认同企业文化的管理者。认同企业文化,实践企业文化,这是对管理者的基本要求。作为管理者要高度认同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并且努力实践,以身作则,为员工做好榜样。通过自身实践,让员工明白公司是干什么的,公司的目标是什么,应该怎样去做;公司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2.认同团队
公司是一个团体,所有的成员具备团结协作的意识。这更需要管理者具备团结协作意识,人与人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支持,这是公司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对管理者的要求。
(二)拥有强烈进取心
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必须有从事管理工作、影响他人以及通过与下级的共同努力取得成就的强烈愿望。较高的地位和优厚的薪金可能是促使有效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强烈的进取心才是管理者实现高效管理的原动力。
因为,只有当管理者把爱和进取精神融入他所从事的工作中,他的潜能才能得以充分的释放,并由此带来工作质量的改善、工作数量的提高和工作绩效的成倍增长;也只有当领导者将自己的激情融入他所从事的工作中,他的言行才具有号召力,从而吸引下属和群众自愿自动地追随,促进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没有进取心的领导者,是碌碌无为的官员;没有激情的领导者,是冷漠生硬的官僚。
(三)有悟性有灵性
1.管理行为的动态性
任何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管理也不例外,管理工作与其它事物一样,具有相同的规律,即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管理过程的实质,就是要把握组织环境、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的运动、变化的情况下,注意调节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在动态的情况下做好管理工作。管理行为的动态性,要求每个管理者从认识上明确组织环境、管理主体、管理客体都在发展、变化,不能一成不变地看待它们。管理的动态特性要求管理者应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在处理管理问题时避免僵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不能凭主观臆断行事,而应根据管理要素的变化,随机应变。管理者要重视搜集信息,经常注意反馈,随时进行调节,保持充分弹性,在管理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及时适应客观事物各种可能的变化,有效地实现动态管理。
2.根据管理行为动态性灵活管理的原则
根据管理的动态性,有效的管理应该是一种随机制宜、因情况而异的管理。管理的动态性决定了实行管理应当遵循下列原则:即权变原则、弹性原则和创新原则。
权变原则
“权变”的意思就是权宜应变,权变原则要求管理者根据不同的管理条件,选择符合实际的管理行为和方法,要求管理者的任何管理行为都必须从具体实际出发,而不能凭主观臆断行事。权变原则能充分体现动态管理的原理,按照这一原则,任何一种管理行为都只适应特定的管理条件,不可能存在一种能够解决各种管理条件的管理行为。本世纪70年代,在西方形成并盛行的权变管理学派正反映了这一管理实践的哲学思想。权变理论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这一原则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复杂、多变的特点,对于管理行为具有普通的指导意义。
弹性原则
弹性是指物体受外力作用变形后,除去作用力对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弹性原则是说管理工作中应留有余地、富有弹性。
管理应留有余地、富有弹性,是由管理行为的性质决定。管理活动纷繁复杂,影响管理的因素有许多,管理者在处理特定管理问题时,管理者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因此,弹性原则要求管理者在进行决策和处理管理问题时除尽可能考虑多种因素之外,还必须留有余地。
比如,在组织机构的设计上,应根据组织环境的变化,管理层次和管理部门的划分上应富有弹性,可随时调整某些部门,决定其取舍,以适应组织环境的变化。
创新原则
所谓创新,就是使组织的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都不断地革新、变化。创新不仅是业务领域上的产品、技术(工艺)的创新,也贯穿于现代管理的活动之中。比如,管理学者提出弹性预算法,通用汽车公司率先实行的事业部制结构,日本企业普遍实行的职务轮换法,六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参与管理、自主管理法等等。创新是组织活力之源泉,创新关系到组织的兴衰成败。
如果管理人员只限于继续做那些过去已经做过的事情,那么,他的组织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墨守成规的组织。这样下去,很有可能衰退,而不仅是停滞不前的问题,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尤其是这样。
(四)良好的人格魅力
1.对人格魅力的定义
人格魅力则是指由一个人的信仰、气质、性情、相貌、品行、智能、才学和经验等诸多因素综合体现出来的一种人格凝聚力和感召力。有能力的人,不一定都有人格魅力。缺乏优秀的品格和个性魅力,管理者的能力即便再出色,人们对他的印象也会大打折扣,他的威信和影响力也会受到负面影响。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其执政的能力,其影响主要通过领导者运用权力时产生的亲和力、凝聚力、感召力,使被管理者心甘情愿地为实现既定目标努力奋斗而产生的成效体现出来。
2.良好人格魅力的体现
在思想上的体现
具有超前意识,能够被群体员工所认同,公道正派,无私无畏,锐意进取,敢于承担责任,想全体员工之所想,谋单位利益、群体利益。用自己的崇高品质感染团体,能够增强团体的凝聚力。
在能力上的体现
必须是权威、是内行,能够独当一面,甚至是某方面的专家、管理家,不仅能够看病,更能够下药。不仅理论上有造诣,实践操作上更是行家里手,能够指导帮助员工群体,易于使他们产生钦佩与感激,从而心悦诚服地效力自己的岗位。
在行为上的体现
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决不凭空臆造,无端生有。使自己行为对与群体员工来说具有榜样性和崇拜性,用自己扎实过硬的作风信服全体员工,让员工无可挑剔、无可怨言地忠诚于自己的岗位。
在心胸上的体现
心胸坦荡,心胸宽广,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厚待全体员工,设身处地地宽恕全体员工的过失、过错,而不是吹毛求疵地横挑鼻子竖挑眼,让产生恐惧心理。而应该是设法放松员工紧张恐惧心理,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在道德上的体现
首先自己思想、行为必须符合道德规范,合乎社会公德,然后善达人意,用坦诚亲切的情感去亲和每个员工,去感染熏陶团体中的每个机制。
(五)超强的行动力 作为企业的“脊梁”,中层管理者要去协助领导者传达指令和完成操作,并指挥基层有目的地选择执行途径、优化工作流程,将高层的领导意图和战略决策更好地贯彻到实际工作中。所以,中层管理者作为企业的中坚和脊梁,其重要性是不容质疑的。他们的作用发挥得好,是高层联系基层的一座挢梁;发挥得不好,是横在高层与基层之间的一堵墙。那么超强执行力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选择明确的执行目标
中层管理者在接受和分解上级的任务时,要在切实根据部门实际,仔细揣摩上级意图,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作好详细的记录基础上,不断“深化、优化、细化、序化”各项工作流程,加强对各项工作流程的组织、协调、领导、控制,选择正确的执行目标,并尽可能地将工作目标分解到“可度量、可定位、可操作、可考核、可检查、可点评”的细枝末节上,通过层层分解,落实责任,理顺流程,加强沟通,使执行者一目了然,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清楚“目标、协同、运作、绩效、考核、收益”中,心悦诚服地积极工作。
2.确立可操作的执行时间
讨论决定了的事情,一定要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做。更重要的是,中层管理者一定要知道什么时候结束该项工作。中层管理者要彻底纠正那种“议而不决,决而不办”的陋习,养成在强调“时间”中把握“完美”、在赞美“勤奋”中关注“效率”、在追求“数量”中提高“收益”的良好习惯,要善用80%的时间解决重要的事情,用20%的时间处理繁杂的琐事,把眼光放在部门未来的发展上,不断理清明天、后天、下周、下月,甚至明年的计划。
3.积极参与任务的执行与推进
中层管理者必需要有一种执行的本能,他必须相信,“除非我使这项计划真正转变为效益,否则我就没有必要做这项无意义的工作。”因此,他必须参与到实施战略运营的每一个环节中,亲力亲为地深入基层、参与规划、分析结果、把握成败,只有这样,他才能对企业现状、项目执行、员工状态和企业生存环境进行全面的综合了解,才能从中发现计划与现实、预期与结果、设想与现状间的差距,并对各个环节中所出现的偏差、失误和混乱进行修正、防范和清除。
4.扮演好“导师”的角色
站在团队的最前面,把握一个准确的前进方向,并帮助下属解决问题 在执行过程中,要牢牢地把握好下属的行动方向,使其不致于偏离组织正常运作的轨道,若出现偏差时,对偏差要及时地加以纠正。这就要求中层管理者运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来看待全局和解决问题。导师随时帮助下属解决问题,对于下属的问题,及时地给予答复和解决。
积极向下属提供所需资源
下属在执行过程中,若缺少人力、物力或财力,中层管理者及时调动本部门的资源予以支持配合,以提高执行速度,如果本部门资源不能满足,可寻求外援,如从上级或同事那里请求支持。
5.身先士足、动力无穷 “言传不如身教”,对于一项任务的执行,中层管理者应主动参与。其好处有三个: 发挥了榜样作用
下属看见上级身体力行,精神倍受鼓励,会以更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执行中。具有良好的沟通效果
和下属一起工作,拉近了和下属之间的距离,加深了私人感情,执行效果也会有明显提高。
产生及时反馈效应
由于中层管理者参与了执行,可从中了解到这其中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哪个环节执行力不到位、是管理者还是员工的执行力出现了问题等等,为解决问题节约了宝贵时间。
6.明确执行目标,细划层级责任
中层管理者作为企业各项工作的践行者,必须树立“规范组织行为、挖掘组织资源、提升组织绩效”这么一项核心执行理念,将管理层所拥有的责、权、利与战略执行的速度、质量、细节和纪律进行有机协调,明确流程、细化责任、严格考核,并将其有系统的,有层次的逐级分解,以便促使运行中每一项战略的实施都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有措施、有相应预算、有时间进度、有责任部门、有考核结果,并对同样实施某一个战略,所花时间长短,费用使用高低,完成的质量好坏,资源使用的多少,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予以认真评估、充分奖惩。执行过程中“责、权、利”的这种严格量化、深化、细化、序化,不仅是“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链接力的显现。也是执行过程中充分利用目标层级关系有效实施执行力考核的需要。管理层的责、权、利明确了,其执行力才有了明确的方向,而不再是盲人骑瞎马,走到哪算哪;也只有明确了企业管理层的责、权、利,企业不同的职能部门、不同的员工才能舍身处地的从各自的责、权、利出发切实维护在战略运营过程中的执行力,从而避免在工作中各自为政、推诿扯皮的现象产生,更好地发挥组织与部门、部门与部门、部门与个人,以及战略与执行、目标与现实、知识与技能的聚合作用,促使企业执行力全面落实。
第三篇:国学经典与人生智慧第二讲教案
国学经典与人生智慧
第二大专题教案 一、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孔孟及其思想;掌握孔孟思想的知识体系;明了儒家思想体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动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孔孟思想精髓;引导学生运用智慧改善自己为人处世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倡导学生尊师重道,树立正确的三观,学会运用知识改造自己
二、教学重难点
孔孟其人的基本知识;孔孟思想学说的主要内容、儒家经典论语的解说、经典故事的为人处事实质;掌握孔孟及其儒家的基本理论知识在转型时期对于引导大学生为人处事具有什么划时代的意义。这些就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知识,也是要求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
三、教学基本内容
4、《易经》是打开中华文化大门的钥匙,推荐看曾仕强教授的讲课视频。
5、抓核心词,教会大家学习——孔孟之道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是集合
6、尊五美、摒四恶
五美:1)惠而不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多从大局、人民利益考虑事情)2)劳而不怨——任劳任怨、干一行爱一行 3)欲而不贪——廉洁从政,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4)泰而不骄——平易近人、泰然处事 5)威而不猛——心服口服、刚柔并济
四恶:1)不教而诛——对部下、民众多教化于民,上行下效 2)不戒视成——不事先订好规章制度,事发后埋怨指责 3)慢令致期——不严格要求,不监督,出事后责怪下属 4)出纳之凝涩——领导人心胸狭窄
7、仁者爱人——两个实例(日本人折枝母亲、乾隆配康熙狩猎的故事)
8、为国以礼——徳治与法治并重、通俗讲就是治理国家要依靠老百姓自己内心加强修养,遵循礼法、礼制;管理者要按照礼法制度教化民众
9、以和为贵——中国人最大的审美:对称;改革的力度与社会承受度有机相结合
10、仁义礼智信——仁者要爱惜民力;义:针对个人修养而言就是要求行得正、站得稳;言行合一;仁义就是
1、推己及人;2符合社会发展的标准,不能带着一种浓厚的党同伐异
11、孝亲尊师——百行善为先;百善孝为先
12、孔子以前的文化,收集于孔子;孔子以后的文化,放置于孔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3、《论语》这部经典一共25篇;《论语》仁者的叮咛;见微知著(纣王象著);孔子论仁:核心仁者爱人,推行仁政;实现仁的基本途径:克己复礼、推己及人;仁的道德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先立人,己欲达先达人。论礼:礼是论语思想中的一种重要范畴,在经典中出现了75章,内涵就是礼仪制度;礼的核心是周礼:以尊者为尊;以亲者为亲;礼的推广:君君、臣臣、夫妇、子子。论政:政是《论语》思想讨论的重要内容;政:首先是指孔子所推崇的“仁政”学说;其次是孔子要求统治者的政治原则——惠而后使、教而后使。
论“君子”人格:一重道、尚德、尊仁、懂礼、求智,讲究信义;换句话而言:忠、孝、悌、信、恭、智、勇。论“学”学思结合、见贤思齐、温故知新、开卷有益。论“教学”有教无类、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
14、修身——人生规划:做人的品格和心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情感智慧——小家、大家、国家(情的树状图);人际交往——为人处世的若干原则。成就事业和齐家治国(后两层);方法圆融变通。
第四篇:第二讲: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学智慧?
第二讲 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学智慧?
各位老师,我们接着讲第二个专题: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学智慧?
第一个专题我们讨论了“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课程智慧”。教师的课程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的“备课”。我们的基本结论是:做老师的人一生都在备课。他一生都在寻找、开发、利用相关的课程资源。一个好的老师,他的经历,他看到的,听到的,不断地被转化为上课的内容。真正好的公开课,不是一个星期就可以准备好的。有些老师,一旦上公开课,就浑身是胆。为什么?他有经历,有阅读,他一直在备课。真正好的公开课,往往在上课之前,有大体上的准备,然后有临时的生成。他在现场突然会冒出来很多智慧来。真正的有课程智慧的老师,他就不断地积累课程资源,积累之后,那些课程资源就会在课堂上蹦出来。
如何让课程资源在课堂上蹦出来?如何让课程资源进入具体的课堂教学?这是我们所要讨论的“教学智慧”。严格地说,教师的“课程智慧”与“教学智慧”是连在一起的,很难分割。教师的“课程智慧”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既显示为教师的“备课”行为,也可能存在于具体的教学过程的现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有相关的课程智慧以及临时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机智。但是,还是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划界:教师的“课程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的“备课”行为,而教师的“教学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的“课堂”行为。因此,当我们讨论“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学智慧”这个主题时,这个主题也就可以转换为: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或者,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我个人愿意将教师的“教学智慧”概括为三点,这三点也可以视为一堂好课的基本要素:第一是传道,第二是授业、第三是解惑。
传道
“好课”总是让学生有一种感觉:他被你感染,一种力量感染,新课程称之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实,“情感、态度、价值观”基本上都是不可以教的,只能感染。一个老师上课有没有激情,取决于这个老师的生活态度,他的生活态度会以看不见的方式感染他的学生。
我推荐的第一个有关“传道”的案例是美国电影《死亡诗社》。
这部电影在很多地方在流传。我在广州的购书中心买过几十张《死亡诗社》,我自己观看,也送给我的朋友。广州的购书中心有专门的音像店,我每个月会到那里去寻找资料。我一直在搜集教育电影、教育录像。我上课的时候,就给学生提供一些教育电影或教育录像的片段,作为课堂讨论的案例。
有一段时间我给广东的校长做有关“新课程的课程资源开发”的主题报告。那段时间,广州购书中心的服务员感到很奇怪:忽然有很多老师特意来购买《春风化雨》(这部电影也翻译为《春风化雨》),买到《春风化雨》之后,就迅速离开,不买别的。她们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我告诉她们,是因为我给校长们做了推荐。广州购书中心卖了上百张《死亡诗社》。后来,我再去买的时候,那里的店员说:“已经卖完了。”我问:“什么时候有呢?”店员说“可能再也没有了。”我问:“怎么再也没有了呢?”店员说:“印制的权限已经用完了。”后来又出现了DVD版本。
在《死亡诗社》中,那个基廷老师是有专业智慧的,但更重要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专业智慧,而是基廷老师的教学激情。他的人格魅力感染了他的学生。什么是一堂好课呢?有时候,看不见的东西比看得见的东西更重要。我给老师们放几个片段。这里面出现了几位老师,你看这些老师的状态是不一样的:
镜头1:一群学生在楼道里面自由地拥挤、呼喊。
为什么放这个镜头呢?这个是学校里面的生活,他上课之前就放这么一个镜头,你可以看得出来这就是艺术的表达,因为孩子们原本是野外的一只只鸟,但是现在孩子们已经变成了家猪。就是我们 现在养猪啊,本来都是野猪,慢慢变成家猪了。你想家猪对人是好的嘛,但是对猪来说,是很糟糕的。我们有的老师说:“家猪有什么,家猪过的很开心,吃了睡,睡了吃,很好的。”这是你想的开心,更可怕的是,如果那些家猪也认为开心,那就完蛋了。你看,野鸟,孩子本身就是野鸟,自由地飞翔,可是慢慢地被变成了我们教室里学生这个样子了。
镜头2:学校副校长在楼道里喊:慢点,孩子们!慢点!你们这帮毛手毛脚的家伙。
你看,他为什么说:“慢点,孩子们!慢点!你们这帮毛手毛脚的家伙。”就是说:你们这一群野鸟,你们这一群小野兽。这原本不是什么坏事,可是,现在,我们孩子们身上已经看不到野性了,非常的遗憾。依我看,最美的男人,就是身上有野性的男人,女的我不好说。
镜头3:化学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孩子们,从项目表上选出三个实验项目,每五周写一份报告,第一章的前二十个问题明天交。
这是第一个老师,老师们看,第一种老师就是只会布置作业的老师,你看看。
镜头4:拉丁老师带学生读拉丁语——爱克尼克弄,爱克尼克农,爱克尼克弄,爱克尼克农,爱克尼克弄,爱克尼克农,再来一遍。
这种老师,你看,可能教外语就应该这样教是不是啊?但是,现在教外语也不用这种模式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样子,偶尔看看窗外。这是第二个老师。
镜头5:几何老师给学生提要求——学习几何要求非常地精确,任何人如果不按时完成作业,那么都将会被扣掉一个学分。奉劝你们不要以身试法。
这是第三种老师,我相信我们在座有些老师也有这样的,尤其是中考、高考的时候,我们会跟学生这样说话。我上课的时候都会说:“不要迟到,迟到五分钟算迟到,五分钟之后不要进我的教室,你进来也可以,但是我心中充满仇恨。”学生就不进来了,但是我接下来还有一句话:“如果你不进教室,你将会被扣掉两个学分。”学生就说:“这种人太不地道了。”我还会紧接着再说一句话:“但是如果你提交一篇论文,让我感觉到你是一个人才,我将会原谅你。另外第二点,如果你正在酝酿创作一部伟大的作品,你也可以不来听我的课了。”我的学生就会觉得:“啊,还可以。”我们上课都是这样的,你不来听课,扣两分,总分八十分,来一次,作业做得很好,加两分,做的比较差,八十分,不来,七十八分,我们都是干这种事的。威胁有时候是必要的,但是不要成为老师唯一的办法。第四个老师马上就要出场了。
镜头6:基廷老师吹着口哨进入课堂„„后来,基廷老师给学生讲“诗歌鉴赏” 基廷老师:各位,翻到前言第21页。尼尔,你念一下序言,“诗歌鉴赏”的第一段。
尼尔:诗歌鉴赏,作者:埃文斯·普里查特博士。要完成理解诗歌,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它的格调、韵律和修辞方法,然后提两个问题。第一,诗歌的主题是如何艺术地实现的;第二,该主题的重要性是什么。第一个问题解决的是诗歌的艺术性。第二个问题回答的是它的重要性。一旦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判断该诗的优劣也就不是太难的问题了。如果把诗歌艺术性的得分画在横轴上,把它的重要性记在纵轴上,计算一下它所覆盖的面积,也就得出了它的优劣。拜伦的十四行诗可能在竖轴上得分很高,但横向得分一般。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可能在横向和竖向上都得分很高,覆盖的面积很大,也就表明它是一首优秀的诗歌。阅读本书的诗歌时,请联系这种分析方法。随着你用这种方法评估诗歌的能力不断提高,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也会日益地提高。
基丁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然后转身对学生说话。
基丁老师:屁话!这就是我对艾伦斯·普里查特先生的评价。我们不是在安水管,我们是在谈论诗歌。我的意思是:你怎么评论像美国诗人巴特斯坦的诗呢?哦,我喜欢拜伦,给他42分,但并不为之欣喜。现在,我要你们把那一页撕了。撕吧!把整页都撕了。没听见吗?把它撕了,把它撕了,快 点儿。副校长以为老师不在教室,于是,冲进教室来干涉学生撕书。基丁老师出面解释,副校长退出教室。
他为什么要撕书呢?老师们以后不要撕书,这个很不好。但是,他表达的是一个教育寓言。就是说:你要让学生自己思考,你要有补充或者更新教材,补充有一个前提,要减少,不能只是做“加法”。你的“加法”做到一定的程度,不断的加,加了那么多,原有的教材就可能成为一个累赘。所以,首先要“减损”,然后再“增加”。它表达的是这么一个意义。这个老师的课,你可以给出很多的解读,我希望老师们不要误解,以为这个老师就是鼓励学生撕课本,以为鼓励学生撕课本就是好老师。不是这样的。这部电影最关键的理念是:让学生明白,除了课本之外,还有其他大量的资源我们可以考虑。
学校的副校长接下来跟这个老师有一个对话。副校长代表的是教育的传统,整个现存的教育秩序和制度,基廷老师代表的是对传统的突破、反叛,引导学生慢慢的恢复他们的野性。
镜头7:副校长麦克里斯特和基廷老师的对话。麦克里斯特:你今天的课上得很有意思,基丁先生。
基廷:今天吓了你一跳,真抱歉。
麦克里斯特:不、不、不!用不着道歉,很有意思,虽然有些误导。
基廷:是吗?
麦克里斯特:你鼓励他们成为艺术家是很冒险的,等他们意识到他们不是伦伯朗、莎士比亚或者莫扎特时,他们会因此恨你的。
基廷:不是让他们当艺术家,乔治,自由思想者。麦克里斯特:17岁的自由思想者? 基廷:奇怪,没想到你这么悲观。
麦克里斯特:不是悲观,是现实,如果他们真能不满脑子的胡思乱想,我也就不会悲观了。基廷: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从来如此,也将永远如此。
你看,基廷老师怎么说的?“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够真正自由,从来如此,也将永远如此。”我们要活在自己的梦想中。我们要让孩子们除了现成的制度需要接受和遵守之外,孩子们和我们的老师们还要有自己的梦想。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梦。我们的梦就是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种离开,让我们重新变得比较自由和有所创新。我们提倡创新,那么多年了,如果我们没有给孩子们最基本的思考的自由,没有给老师教学的自由,所谓的创新,一定是伪装和虚假,不太可能。
所以,我一直建议:我们的老师们自己要有梦,让自己有希望,让我们活在我们的希望中,活在我们的梦想中。我的基本的结论是,我们的有些老师们基本上没有梦了,我们每天为了应酬,为了检查,为了跟学生家长对话,为了应付校长的要求,然后慢慢我们变的越来越现实,越来越没有我们的梦。我们有些老师有一点点梦,基本上都是“噩梦”。我们要让我们的生活重新变得自由,挣脱现实的太多的规范。基廷老师不过就是想表达这样的想法。这个老师的追求,在学校里面引起了很多的震动。这个老师的做法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是他给出了一个暗示:让我们知道,激情、浪漫,是可以作为一个追求的。所有的教育现实都抵制激情,拒绝浪漫,但是所有的教育改革,多多少少一定要有激情和浪漫。否则,我们没法改,不可能改。
镜头8:基廷老师给学生讲莎士比亚。基廷老师模仿戏剧里面的角色:“喂,我眼前的是一把剑嘛!” 老师们听到了没有?这是基廷老师的一种典型的讲课风格,有自己的激情和身体语言:“喂,我眼前的是一把剑嘛!”(手势)
我们现在还有多少老师有这种动作?我们的老师都很疲劳,像我一样,经常熬夜,早上又起得很早。我们的老师们很晚很晚睡。我最讨厌的一个说法是:“敬爱的老师,夜深了,您的窗户还亮着灯光„„”然后,第二天早早的就来到学校,那不疲劳才怪。不像基廷老师,他身上有这么多的干劲、激情。激 情有的时候比讲课的内容更重要,当然也不能够夸张。请在座的男老师们回去对着镜子训练这个动作(手势):“喂,我眼前是一把剑嘛!”要有激情,有点力量感。男老师,你知道你的使命是什么吗?你就要让学校有力量感。女老师呢,我建议最好像邓亚萍那样,也有力量感。邓亚萍很有力量感。我要是看邓亚萍打乒乓球,就有信心,我就知道她一定会打赢。邓亚萍打乒乓球,我不认为完全是靠她的技术。她的气势是一流的。每一次抽球,就大喊一声:“哇!”这一声叫喊,基本上就约等于说:“得分去吧!”一声叫喊,一定会得一分。这是邓亚萍给我们的信心。我打乒乓球,水平也很一般。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有几个老师很讨厌跟我打乒乓球。为什么呢?他和我水平相当,甚至比我还强一点。但是,一打,他就打败了。他不知道我有一个绝招,我打球时,我会大喊一声:“哇!”他说:“这是不规范的。”我说:“哪有什么不规范?我说了算。”什么规范不规范的,又不是国际比赛。这种激情有时候胜过一种技术的力量。
镜头9:讲课的时候基廷老师忽然跳到讲台的桌子上。
基廷:我为什么要站在这儿?谁知道? 查理(学生):感觉高一点儿
基廷:不,谢谢你的幽默。我站在讲台上是提醒自己,我们必须时刻注意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瞧,从这地方看世界完全不同,如果不相信,可以自己来看,来吧。来吧!一旦觉得自己懂得了什么,就必须换一个角度来看,这可能显然有些荒唐或者是愚蠢,但必须试一下。同样,读书的时候,不要只想作者怎么看,想想你自己怎么看。
有学生轮流站到讲台的桌子上,再跳下来。
基廷:同学们,你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因为你越迟开始寻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索罗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别陷入这种境地,冲出来。别像老鼠逃跑似的,看看你的周围,对了,就这样,普利斯克,谢谢,对极了。要敢于开拓新的天地。
基廷:好了,除了写作文之外,我希望你们每人写一首诗,自己的诗,这就对了。每个人星期一早晨,都要在全班念自己的诗,祝你们好运,各位!
等基廷老师离开教室,胆小自卑的学生安德森也站到桌子上。基廷老师忽然推门,探头,调侃安德森:“别以为我不知道,这些作业把你的魂都吓没了,胆小鬼!”
这是这部电影里面最胆小的一个小男孩,叫安德森,很自卑。老师们,有些学生为什么成绩不好呢?可能与自卑有关。自卑是最折磨人的一种情绪,它会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一口一口地咬掉。这是自卑带来的后果。你看,基廷老师是如何让这个自卑的孩子变得自信起来的?他如何让这个孩子在教室里面过得有尊严?最可怕的是,一个孩子,他在教室里面一直活着,但是没有了尊严。我们的老师竟然加剧这种没有尊严的生活。这部电影让我最感动的地方就是,这个基廷老师让这个自卑的孩子变得自信起来。基廷老师说:“每个人星期一早晨要念自己的诗。”不是写一般的作文,是要写自己的一首诗。你知道什么叫写诗吗?作文可以写很多很多话,诗不能写的太多。就这么几个字,你要比较清晰、比较厚重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诗就是干这种事情的。它是很私人化的一种写作。也因此,一般的人很害怕写诗。你看这个安德森,他如何由害怕,慢慢地,在这个老师的引导下,有变化,他能够写他自己的诗。
镜头10:基廷老师带着学生踢球,踢球的时候,必须大声喊出自己的誓言。
这是基廷老师带着学生在学校里面踢足球。你说,一个语文老师,带着学生踢足球干什么呢?很奇怪。他让学生踢足球,也不好好踢,每人拿一张纸条,疯里疯气地乱喊。这有什么用呢?你知道吗?他是语文老师,他要给学生一种暗示——语言的力量。我们人类的精神很多隐藏在语言里面,语言有遗传性。每一个有激情的词语,它会遗传给下一代。你看,当那个孩子说:“我要做生活的主宰,不要做奴隶!”他就会暗示自己,要过控制感的生活。基廷老师让学生喊:“要做正真的上帝!”“走 上绞刑台,我心安之若泰!”“与逆境不屈的抗争!”他是要用这种方式在学生那里唤醒一种生活态度。实际上,这就是基廷老师本人的生活态度。他希望告诉孩子们:这样的生活是有意义的。基廷老师在这里利用的是语言的暗示效果,语言是有力量的。有一个心理学实验,我有一个朋友,迟毓凯博士,他做过一些心理学实验。他让第一组的人看一些词语,看什么词语呢?比如老人、皱纹、白头发、步履蹒跚„„看完之后,对他们说:“好,你去休息一下,等会再说。”他一走出门,经过那条走廊,那里就有人开始录象、计算,看他走多长时间。这一组提供的尽是一些很消极的词语:老人、皱纹、步履蹒跚,这是第一组。接下来,第二组,给他们提供另外的词语:青春勃发、昂首阔步、面带微笑、兴冲冲地干事„„然后,让他们出去休息一会儿。结果,这组人一出去,就活蹦乱跳的跑出去了。你看,人会受语言的暗示。人是容易受暗示的,其实所有的动物都是容易受暗示的,甚至植物都会受语言的暗示。这是语言的力量。你要是想做好老师,你就最好和优秀的老师呆在一起,他会传染给你的。如果你想做一个整天喜欢抱怨的,整天喜欢说校长坏话的老师,那好,你就去整天和喜欢说校长坏话的人呆在一起。慢慢地你会觉得校长实在是太可恨了,光折磨我们。如果你想把英语学好,你就去和英语学得很好的人在一起。你慢慢地就会发现,跟他们在一起,整天讲学英语的好处,整天讲谁谁谁学英语经历过一个什么样的历练,然后英语练得很地道。你要是跟那些英语学得很差劲的人在一起,他整天就要跟你讲:学英语是中国人最可耻的行为,提倡学英语的人都是卖国贼,都是汉奸。这样,过两天,你就不想学英语了。语言是有力量,容易使人受暗示。
现在,看看基廷老师在星期一是如何让孩子们念他们自己的诗歌。镜头11:基廷老师让学生在班上念自己的诗。
诺克斯:至格丽丝——我在她微笑中看到了甜蜜,她的眼睛闪烁着光芒。但生活如此复杂,我已满意,只要知道„„只要知道,只要知道她还活着。
诺克斯觉得自己的诗写得不够好,他说:“对不起,船长,我太傻了。”
基廷:不,不,不,并不傻,写得很好。他触及了一个重大的主题——爱!不仅是诗歌的重大主题,也是生活的。
基廷老师走到贺普金斯的旁边说:“你在笑?你来吧。”
贺普金斯:一只猫,坐在,垫子上。
基廷:祝贺你,贺普金斯,按照普里查特的评分方法,你的诗是第一首得负分的。我们不是在笑你,是在恭喜你。我不在乎你的诗主题简单,有时候,最漂亮的诗主题也很简单,像一只猫,一朵花,一场雨。知道吗?只要有新意,什么东西都可以写出诗来,只是,不要让你的诗太俗套。好了,下一位是谁啊?安德森先生,你在那坐立不安。来吧,站起来让我们结束你的痛苦。
托特·安德森:我„„我没做,我没写诗。
基廷:你认为自己内心的想法全都是没有价值的,让人笑话,是这样吗?这是你最担心的。那么你错了,我觉得你内心有些东西是很有价值的。站在世界的屋顶上,我喊出我野性的狂叫。W,W,又是惠特曼的诗。好了,可能你们有些不知道,咆哮是一种大声喊叫。好了,托特,你给我们演示一下,什么叫野性的咆哮。行了,你不会做着咆哮的,来吧!快点儿。做好咆哮的姿势,啊?
托特·安德森:呃,咆哮?
基廷:不,不仅仅是咆哮,野性的咆哮!
托特·安德森:好的,咆哮。
基廷:不,不行,大点儿声!
托特·安德森:咆哮。
基廷:那是鼠叫,来吧,大声点儿!
托特·安德森:咆哮。基廷:噢,天啊,叫得再„„ 托特·安德森:咆哮!(吼声)
基廷:噢,这就对了,瞧,你身上也有野性。不能这样走,那张是惠特曼的照片,它让你想起谁?别想,回答,快点!
托特·安德森:呃,一个,一个疯子。
基廷:什么样的疯子,不用想,只管回答。
托特·安德森:一个疯狂的疯子。
基廷:你可以说得更好,解放你的思想,发挥你的想象力,第一个跳进你脑子里的东西,哪怕荒唐透顶,来吧,来吧。
托特·安德森:一个,一个牙齿流汗的疯子!
基廷:我的天啊,你还是有诗人气质的嘛!好了,闭上眼睛,闭上眼睛,闭上。好了,你说,看到了什么?
托特·安德森:我闭上了眼睛。
基廷:还有呢?
托特·安德森:他的形象在我眼前晃悠。
基廷:一个牙齿流汗的疯子。
托特·安德森:一个牙齿流汗的疯子等得我的心怦怦直跳。
基廷:好极了,好了,让他动起来,让他做点什么。
托特·安德森:他,他伸出手掐住我的脖子。
基廷:对,好极了,好极了!
托特·安德森:他一直在念叨。
基廷:念叨什么? 托特·安德森:念叨真理。
基廷:对。
托特·安德森:真理就像,像一床让你双脚冰凉的毯子。
基廷:别管他们,别管他们,继续说,继续说!
托特·安德森:他,他„„你怎么扯,怎么拽,总也不够,踢也好,打也好,它总也盖不住我们,从我们哭着降生,到我们奄奄一息,它只会盖住你的脸,不管你如何痛苦,如何叫喊。
基廷摸着托特·安德森的头说:不要忘了!
下课了,学生到操场上踢球,然后把基廷老师托举起来。
你看,这就是这部电影的经典镜头。一个好的老师,他就会成为学生的精神领袖,学生会把他的精神高高地举起,托举起来。我希望我们在座的男老师,以后就要被学生托举起来,女老师可以免了。这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基廷老师用艺术的方式让我们知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形象大体上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老师可以做的一些事情。这个老师当然会教给学生知识,但是知识并不一定是教学的全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事情,你很难直接地教,只能够用各种活动、交往,慢慢地,你的学生就会受你的影响和感染。
我们推荐的有关“传道”的第二个案例是南京师大附中的吴非老师。笔名是吴非,真实的姓名叫王栋生老师。他写这本书叫《不跪着教书》。他说,我们做教师的人,你要用你的人格魅力形成你在学生心中的威信。一个没有人格的教师,他会影响他的学生:第一,他的学生就会对他不再抱希望;第二,他的学生也将被他败坏。这本书里面有一些是他给老师们提出的建议。比如,我们做老师的人,不要收家长的礼物,不要训斥我们的家长,因为家长也不容易。不要收家长的礼物,因为你要是那样 与家长交往,你将在家长的面前没有最基本的威信和尊严。跟家长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尤其是不要在电话里面训家长。教师的人格,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如果我们教师自己是跪着教书,会有一些后果:第一,我们的学生可能跟你一起跪着;第二,可能学生坐着,你跪着,你在你的学生心目中可能是一个残疾人,精神不健全的人。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去看一看这本书,大小书店都会卖这些书。
有关“传道”的第三个案例是“教师的气质”。有一种教师,他有自己的精神气质。北京师范大学的顾明远先生,中国教育学会的会长,给刘可钦老师写过一篇文章,文章的标题就叫做《教师的气质》。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去看看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很明朗地把“教师的气质”这个概念提交出来。我们做老师的人,是要有气质的。有些老师一眼看上去,就像个老师。有些人看上去,就不像老师,像一个暴发户。还有一些老师不像暴发户,像个老板娘。有些老师的身上实在是少了一种精神的气质。这种气质太重要了,我们不能够小看这个问题。精神气质会影响这个人能否成为一个受学生敬仰、让学生崇拜的老师。
这篇文章在网上可以找得到。那天我为了去找这篇文章,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专门在网上看文章,看刘可钦老师的相关报道和她本人的文章。这是河南安阳人民大道小学的刘可钦老师,现在是北京中关村第四小学的校长。让我们来看看顾老师对这个概念的解释:人们很难说教师气质究竟是什么,但是人们能够感觉得到它的存在。要么是高雅的,要么是粗俗的。教师应该有特别的气质,这种气质在顾老师那里有几个解释。哪几点呢?第一点,他认为教师的气质应该是高雅;第二点,睿智,脸上看得出来的应该是智慧而不是琐碎;第三,亲和,而不是凶狠。我们有些体育老师很自信,他说我的学生一见到我就怕,见到就怕还不容易?最后一点,自信,因知识、智慧而有自信感。做老师需要有一种自信,如果你自卑,你犹犹豫豫,你说出来的话不果断,那么你讲的知识就会打折,打三折,学生不会相信你。
这是刘可钦老师的照片,是在网上找到的。真正的漂亮是一种精神气质,她往教室一坐,学生们就安静下来。这太重要了。教师的气质就写在她的脸上,就写在这个老师的生活姿态里。我们以往对“教师的气质”这个问题重视的不够,很少有讨论。我希望老师们对这个主题有基本的关注:我们做老师的人,他应该用他的精神气质感染他的学生,让他的学生变成有人格的人。让我们的教育不再只是知识的教育,除了知识教育之外,还有一种比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人格教育。老师的人格会影响学生的人格。我所理解的好学生,绝不是考试成绩最好的。有一些学生,我把他的分数打得很高,但是我并不见得瞧得起这个学生。我可能给某个学生分数很低,但是,我心中对这个学生充满了无限的期望和好感。
什么叫人格呢?人格有多种因素。比方说我的孩子性格很好,这是人格的一个要素。什么叫性格好呢?我推荐过《大长今》,因为大长今的脸上有神性。无论有什么样的磨难,她都会重新生长,站立起来。这就是性格好。我经常跟老师们推荐的有几篇文章,有一篇叫做《承受苦难》。人要是不能承受苦难,人永远长不大。他的脸上只有浅薄,只有浅薄的乐观。
这篇文章讲的是美国的考门夫人的故事。天蛾出茧的时候,它慢慢地挣扎,挣脱出来,再变成飞蛾,很漂亮。你知道它为什么能够变得很漂亮,还能够飞起来吗?那是因为天蛾还是茧的时候,根本没有翅膀,它只有翅脉。它在挣扎的时候,慢慢地,翅脉变得有力量,变成了翅膀。有一天上午,考门夫人发现天蛾茧在动,挣扎了整个上午,看不出有出来的希望了。考门夫人就赶快到屋子里面,拿了一把小剪刀,把天蛾茧的丝剪薄了一点点。这个天蛾慢慢地就出来了。可是,她没有想到,出来之后,这个天蛾扑腾扑腾,挣扎了几下,死掉了。为什么?它没有经过挣扎,它的翅脉没法变成翅膀。为什么产房的医生都建议孕妇最好自然分娩?那是孩子经受的人生的第一道考验。不经过挣扎,长大了之后就会害怕,见到什么困难都怕。所以,有段时间我经常观察我的孩子,看她有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后来发现人和天蛾茧还是不太一样的。尽管如此,我还是相信挣扎对人类是有好处的。我推荐的另外一篇文章是《受伤的蜜蜂》。在我的博客里面都可以找到这篇文章:一个人在山里面砍柴,中午开始吃午餐。他边吃午餐边欣赏周围的阳光,周围的风景,周围的流水,很美好。但是有一只蜜蜂飞来飞去很讨厌。他一下子把它抓住,然后“啪”地一下把它打到地上去了。但是他没有想到,这只蜜蜂慢慢地爬起来了。他站起来,使出他九十五公斤体重的力量,把这个蜜蜂捻到沙里面去了。现在它一定爬不出来了。他开始吃午餐。他没有想到,几分钟之后,沙慢慢地爆开了。爆开之后,这个蜜蜂就慢慢地爬出来了。他蹲下来,想看看这个蜜蜂能不能够把翅膀再伸直,慢慢地能够飞起来。他看了之后,得出结论:大概没希望了。为什么呢?因为有一只翅膀几乎快要断掉了,不可能再飞起来的。但是,这只蜜蜂不断在挣扎。他一直蹲在那里,看蜜蜂在那里挣扎。慢慢地,慢慢地,这只蜜蜂竟然飞起来,跌落下去,又飞起来,又跌下去。最后一次飞起来,慢慢地飞走,飞越一个平静的湖面,慢慢地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直到这只蜜蜂在他眼前消失,这个人才发现:原来刚才他一直跪在地上,他跪着看着这只蜜蜂挣扎。
我想,要是我本人,我就会一直跪在这个地方,跪到天黑。因为这是一只令人敬畏的蜜蜂,有神性的蜜蜂。然后,最好每个星期到这个地方来跪一次,来朝拜,因为这里值得敬畏。我认为所有的动物身上都是有神性的,人也有神性,每一个真正厉害的人,他的身上都有神性。我相信这种神性很重要。我相信我讲课是有神性的,我有时候开玩笑说:“不是我在讲课,是神在讲课。”为什么呢?因为我一讲课就聚精会神嘛,你知道什么叫聚精会神吗?聚拢精力,与神会面,简称“聚精会神”。我这个解释虽然比较搞笑,但是我相信,“精神”这个词语是很重要的。
为什么我们要看小说?为什么我们要看电影?为什么?因为,真正好的小说,让人看到人性中的神性。我最喜欢看的小说是《飘》,叫做Gone with the Wind。拍成电影之后,就改成了《乱世佳人》。我认为那世界上最优秀的电影之一,堪称世界经典电影。我建议,如果你实在不想看小说呢,你就把这部电影买回来,叫《乱世佳人》。《乱世佳人》为什么重要?有力量感的男人,就应该像这个巴特勒这样,有神性的女人,就应该像斯佳丽这样。还有一种有神性的女人,她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她的神性。用什么样的方式呢?用梅兰妮的方式。这部电影里有一个叫梅兰妮的人,看上去很弱小,很脆弱,很柔弱,很温顺。但是,恰恰是梅兰妮这个人,在关键的时候,她站出来,她用她的宽容,用她坚强的人格,把周围的人聚拢起来。无论什么样的坏男人,梅兰妮都能够让他变得温顺。这个巴特勒没有崇拜过什么女人,但是他崇拜过一个人,就是梅兰妮。他喜欢斯佳丽,但是内心崇拜梅兰妮。我认为,梅兰妮和斯佳丽,这两个女人用两种方式表达女人的神性。我希望老师们看这部电影,把这部电影放给我们的孩子看看。
最后,我推荐一篇文章:《夏令营中的较量》。你读这篇文章,你就知道:什么叫做有人格力量的孩子?1992年(十几年以前),七十七名日本孩子来到内蒙古,与三十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结果,两个国家的孩子让中国人大吃一惊。第一,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底。第二,日本家长乘车走了,只把鼓励留给发高烧的孙子,中国家长来了,在艰难的路段把儿子拉上车说:“儿子,爸爸带你一把,上来吧。”第三,经过两天长途跋涉,终于两国的孩子到达了目的地。
当夏令营宣告闭营的时候,日本领队问:“草原美不美?” 七十七个日本孩子齐声吼道:“美!”
“天空蓝不蓝?”
“蓝!”
“你们还来不来?”
“来!” 这几声大吼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中国人。天啦,这就是日本人对后代的教育吗?这就是大和民族的精神吗?当日本孩子抬头,每个人的眼里都闪动着泪花。
刚上路的时候,日本孩子的背包鼓鼓囊囊的,装满了食品和野营用具,而有些中国孩子背包却是空的,几乎是空的,装样子,只背一点点心吃。才走一半路,有的中国孩子就把水喝光了,干粮吃尽了,靠别人支援。运输车陷进泥坑里面去了,很多人都冲上去推车,连当地老乡也来帮忙,可是有位少先队小干部却站在一边高喊:“加油!”野炊的时候,凡是又白又胖,抄着手啥也不干的,全是中国孩子。中国大人批评他们说:“你们不劳而获,好意思吃吗?”可是这些孩子反应很麻木。为什么?因为这些孩子在家里面不仅抄着手等爸爸妈妈把饭做好,而且还要爸爸妈妈求他们把饭吃完。他们想,我野炊吃那么多的苦,我把这些东西吃掉就是给你们面子了。在咱们中国的草原上,日本孩子用过的杂物,用塑料袋装好,带走。他们发现有百灵鸟蛋,马上用小木棍围起来,提醒大家不要踩。而我们中国的孩子,走一路丢一路。
我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很受震动,然后我就把这篇文章推荐给很多人。
这些“案例”里面有多少知识?当然有,里面隐含了“大道理”。真正有教学智慧的人,他首先要能够“传道”。可是,“传道”是很难传递的,只能感染。所以,我推荐了这些案例。我们如何理解新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你把它背下来,也不管用。我们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感染孩子们。我们先让我们自己生活有激情,先让我们自己的身上有力量感,然后,我们的孩子慢慢地就会受影响,他们会找到自己的感觉。这就是“传道”。
授业
在讨论“教学智慧”时,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传道”。这是借用韩愈的说法: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三个词语可以有多种解释:第一,传道。我们把它理解为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构成影响。第二,授业。“授业”指的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传授一些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生活技能,等等。我这里所理解的“授业”,主要是传授“学业”,传授基础知识和相关的技能。谈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时,我把它跟“授业”联结在一起。第三,解惑。这意味着引起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有困惑之后,再引导学生解决困惑。总是有人喜欢“新概念”,我个人比较喜欢把“新概念”跟已有的“经典概念”联结起来,不把它完全分开。不必把经典概念推倒之后,再建立一些新概念,这样不太好。我讲教师的教学智慧时,首先想到的词语是“传道”。我把它跟“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结起来。我觉得这样是有意义的。
接下来,我们开始讨论“授业”。
对于老师来说,对于家长来说,他们最重要的期望就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他们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我不想回避这个问题。我们家长和教师最期望的是授业,就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关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我提出几个教育比喻,或者叫做教育隐喻。
第一个隐喻我们把它叫做“游戏”。什么是学习呢?好的学习有游戏感,它就是一种游戏。好的学习应该是像玩一场游戏。现在校长都遇到两个比较大的难题,尤其是初中校长,其实现在小学校长也遇到这个难题了。
第一个难题是“早恋”。现在校长就害怕这个事。有校长跟我说:“我们学校现在已经不是什么学校了,是一个集体恋爱的地方。有些小女孩们回去跟家长哭。哭什么呢?她说:妈妈,没有男孩给我写信,别的女孩都有男孩给她写信。没有男孩给她写信,她很伤心。有些老师自己就是家长,他就跟我谈这个事情,说:“这个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变得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学校,不懂学校了。怎么学校变成这个样子了?”这是第一个难题。中国家长对早恋,中国老师对早恋的态度,现在看来,有点不人道:凡是中学生谈恋爱,都叫早恋。凡是早恋,都不正当。然后邀请一帮很笨的老师去作个讲座。什么讲座?就是“青苹果是涩的”。可是,学生说:“我就喜欢吃青苹果。”还有的学生说:“我们早就不是青苹果了。”看来,所谓“青苹果是涩的”,不具有说服力。另外,也有专家说:“啊!早恋不是坏事。国外的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就学会接吻,到了初中就有很多的舞伴,很多的partners,不断的交换。到了高中,就有好多怀孕。这不是一个什么坏事。到了初中,很多老师和家长就给学生发避孕套。”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教育谣言。我不鼓励家长和老师用不人道的办法去处理学生“早恋”问题,但我也不怂恿学生恋爱。曾经有家长给我提问:“如果你的女儿在读初中的时候,她带了一个小混混男青年到家里来,说,这是我的男朋友,今天晚上他就住这了,你怎么办?”我说:“我就把他踢出去!”你看,这确实是一个难题。
第二个难题就是学生到网吧里面去打游戏,网络游戏,网瘾。对于游戏,网络游戏,网瘾,也不可简单。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博士是研究课程论的,他的孩子读小学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小孩问:“你是研究课程的吗?”他说:“对。”小孩说:“我给你提个建议,你看以后能不能把中国小学的课程都变成漫画式的,把中国的中学课程都变得像武侠小说那样,那我们都喜欢学习了。”说的多好啊。但是,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网络游戏意味着什么?我为什么关注这个事?也许再过几年,我会系统关注这个事,现在我没法拿出完整的时间去给予关注。我对游戏的基本理解是:那里面隐含了学习的秘密。
为什么孩子那么喜欢游戏?我们还有一些没出息的成年男人也是坐在电脑面前打一个接龙扑克的游戏。你知道为什么?就那么一个很简单的扑克接龙游戏,坐在电脑面前竟然可以玩一个晚上?
游戏里面有学习的秘密,它牵着你往前走,它让你卷入进去。它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最重要的是,做游戏的人,他没有其他的功利,他从这个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成就感。这个成就感是怎么来的呢?很多游戏具有不确定性,你介入,你参与了游戏之后,你一定会得到某种奖赏。你即使有失败的时候,你也可以不断地看到反馈和矫正。这次失败了,但是,它给你另外一种可能,你下一次可能成功。你下次又失败了怎么办?它还给你一种可能,下下次可能就成功了。它不断的让你有希望,不断的给你反馈。
电脑游戏最初很简单:你打对了一个字,做对了一道题目,电脑里面马上就出来一个声音:“你太棒了,你真棒!”后来,我们中国的老师也学到了:“棒棒棒!你真棒!”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奖赏,一种强化。这种强化可能是奖励,正面的鼓励。有时候你也会失败,游戏能让失败者看到,只要你愿意坚持,你下一步很可能就成功。它永远不让你绝望。没有哪一个游戏是让游戏者绝望的。而且,游戏很简单,比方说你去打乒乓球,一拍挥过去,你立刻得出一个结论。你看得到你这个挥拍的姿势,这个力量到底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看得很清楚。
可是,我们现在的学习看不到这个反馈的效果。我们的学生做了一个练习题,不知道自己做的对还是不对。我们老师让课代表把练习本收到办公桌上去,有时候一放就是两天、三天,有的放五天,放一个月。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多么渴望老师给我一个评价。可是,等了很久之后,等下次作文本发下去的时候,他的感觉全忘了,学生不知道当时写作文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全忘了,因为没有及时的反馈。
游戏的一个很重要的秘密是及时反馈。通过及时的反馈,让你看到下一步的希望。这是所有学习里面遇到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难题。我们不要小看这一条很简单的结论,很多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与这一点强化不够、反馈不及时、没有得到及时矫正有关系。你可以想象一下学自行车:一个孩子读书不怎么样,考试成绩不怎么样,但是他有可能学自行车很快。你知道为什么吗?你去让他学开汽车,他很快会学会,你知道为什么吗?技能跟学习跟游戏有一致的地方,就是它能让你有看得到的反馈。你开车踩错了油门,你踩吧,让你吃一点苦头,你就知道了。你骑自行车,该转弯的时 候,该往左拐的时候,你要是用力不均衡,你就会摔倒。它立刻让你有反馈。我们现在小看、轻视技能的学习了。我所理解的知识学习,它的秘密就隐藏在技能学习那里。你如果想知道知识学习有什么秘密,请你想象一下,孩子是怎么学会骑自行车的?成人是怎么学会开汽车的?你说:“那跟知识学习不一样啊!”是有差异,但仍然有很多是一样的。不要因为差异而掩盖了它们之间的相同。
技能学习还有一个秘密:它是整体学习。比方说,一个游泳教练教你学游泳。他说:“现在,手打开,手伸过去,用什么动作,这个手再过来,用什么动作,然后这个手飞起来,再用什么动作,他可能分解这些动作。”但是,你一旦进入水里面,你用什么动作?你全身的动作都用上,还有教练没有讲的腰部和肚子都用上了。这种学习是整体学习。
我再重复一遍。技能学习隐藏一个秘密,它可以把很多技能分解,但是,一旦进入真实的学习,它就成为整体学习。这就是我提交的第二条教育比喻,或者叫教育隐喻。什么隐喻呢?学习就是“认地图”。
地理老师,优秀的地理老师,简直就是所有优秀老师的楷模。不要小看了地理老师。地理学习隐含了很多教育秘密,隐含了学生学习的秘密。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座的各位老师,我现在给你布置个任务,一个星期之内,把北京市地图上的所有街道都能弄明白。如果我有时间,我愿意做这个试验。一个星期,甚至不需要一个星期,你就能够知道北京市的每一条街道。我询问任何一条街道,比如安外大街88号。你说:“我知道。从哪里出发,经过几环路拐到安定门,再往哪个地方绕过去,就到了安外大街88号。”我如果询问:北京地坛公园在哪里?你说:“我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就可以去那里了。”你知道你是怎么学会的吗?
如果办法不当,你永远学不会。比如,今天你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学习北京地坛公园周围的路线„„”明天你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今天学首都机场的交通。”你让学生去学吧。你一条街道一条街道地教,学生一条一条地学,学生永远无法掌握北京地图。
怎么才能够学会呢?
第一个秘密,确定自己在哪里,这很重要。确定我现在站在哪里。比如说我现在住在北京大兴黄村的“校长大厦”。
第二个秘密,确定北京市有几条主干道?东西走向有哪几条,南北走向有哪几条„„这是干什么呢?这就是整体学习。我现在询问任何一条主干道,你要能够告诉我,从黄村“校长大厦”这个地方出发,怎么可以到达那个地方。主干道掌握之后,接下来再开始学习分支,分叉的街道。
如果你是反过来,你去学地图:先学分叉的街道,学很细节的街道,然后再学主干道,这当然也是一个办法,但你很难学会。
老师们,你如果学画画,你会知道徐悲鸿这个人。徐悲鸿的太太写了一本书:《徐悲鸿传》。书里面有一句话,我很感兴趣:“致广大而尽精微”。画画的老师都知道,他绝不允许你先画具体的部位。画画的老师是不会允许你这样做的:首先,画一个眼睛,把这个眼睛画得非常好。一只左眼画好之后,再去画右眼。右眼画好之后,再去画鼻子„„这是不允许的。画画的老师会告诉你,先确定他是一个国字形的还是一个圆形的脸。如果是一个国字型的脸,先画一个长方形,再把四个角切割成脸的形状。接下来,确定眼睛在什么地方,相当于交通的主干道,那是东西走向的。然后,确定鼻子在哪里,那是南北走向的,画一条线。首先画一个长方形,然后在中间画一条线,人的眼睛就出来了。然后上下画一条线,人的鼻子出来了。下面再画一条线,那是嘴巴。上面有一条线,那是鼻子的方位。再画一条线,确定眉毛在什么地方,耳朵在什么地方。顺着眼睛的地方延伸过去,把耳朵的方位也画出来了。
一直画整体,怎么能够把那张脸变成像个具体的人脸呢?你当然不能一直画整体嘛,你也要画细节。在某个时候你肯定要把眼睛画得很像一只眼睛嘛。什么时候画呢?当你把整体的主干道确定之后,你才去画细节。这就是徐悲鸿说的那句话:“致广大而尽精微”。首先要把“广大”的那些主干道确定下来,然后你再努力去把很精微的细节部分画好。这就是学习的秘密。
我再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孩子们很害怕考数学,我也害怕。在我的《教育自传》这本书里面,我写到我的高中老师——一个姓金的老师——怎么教我们数学。她讲任何一道题目,都会首先告诉你:这道题目在考你什么主题的知识,它在课本第几册里面第几页,还有第几册的某一个章节也跟这个知识相关。这道题就在考你这个相关的知识。金老师会告诉我们:这道题,它可能是由一道什么样的母题变过来的。就是说,每一个知识点都有一个母题:就像一个母亲,生出很多小孩。你遇到任何一道数学题,你必须知道它在考你什么知识,它的母题是什么。我们的数学老师就给我们总结出十几个母题。她说:高中数学就这十几个母题。你只要把这十几个母题学会了,相关的变式你也学会了,你就再也不用担心数学高考怎么考了。我数学成绩那么差,走向高考考场的那天,浑身是胆,大义凛然,根本不害怕数学。因为我的老师说了,只要把这十几个母题搞明白了,就不用担心。我觉得我是差不多都搞明白了。我的数学成绩那么糟糕,一百二十分的满分,那年我竟然考了一百一十八分,只丢了两分。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整体学习”。任何一个细节知识,你一定要能够整体地教、整体地学。请老师们记住学习的这两个比喻:第一条,学习就是“打游戏”。第二条,学习就是“认地图”。“整体教育”和“及时反馈”,这两条很重要。
为了解释“及时反馈”,我再推荐几个案例。
中科院的卢仲衡先生曾做过“自学辅导教学”实验。什么叫“自学辅导教学”呢?有几个步骤: 第一,启发。就是“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什么,大概要学哪些知识。”他把它叫做“启发”。第二步,阅读课本。老师并不着急课本,好你去读课本吧。他把它叫做阅读课本。
第三步,练习。读了课本之后给你一个练习本,练习本里有你应该做的那些题目,而这些题目跟课本的题目很像。既然你读懂了课本,你就差不多可以做这道练习题了,这是第三步。
第四步,当时知道结果。你不是说做了练习吗?怎么办呢?当场知道结果,你到底做对了没有。我们以前学外语的时候,有一种配套的练习,前面是试卷,后面是试卷的答案。我们有些老师们整我们的学生,把后面的答案用剪刀剪掉,然后把练习册发给你。为什么呢?他担心我们看后面的答案,不认真做练习。但你不知道这个答案,它有它的意义。就是我做了这个练习之后,我再去核对答案,看我做的对不对。这是很重要的。
第五步,小结。
卢仲衡先生做“自学辅导教学”实验,他就把这几点守住了:第一,启发;第二,阅读课本;第三,练习;第四,当时知道结果。第五,快要下课了,老师稍微总结一下:“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出现了哪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注意什么事。”总结之后,大概就下课了。
他们当时规定得很机械,每节课,老师的讲课时间不能超过十五分钟。还有半个小时,一定是学生自己看课本,自己做练习。这种比较机械的规定受到很多人的批评。但后来其他人也有类似的做法,也规定老师讲课不能超过多长时间。
湖北黎世法先生也做过一个实验:“异步教学法”实验。“异步教学法”是什么?跟“自学辅导教学”很类似。
首先是“自学”。自学什么?就是看课本嘛。学生不是有课本吗?让学生自己去看课本吧。第二步,“启发”。看了课本之后,有没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讨论?有问题提出来,就提供相关的解释。
第三步,“复习”。就是重新复习一下,我刚才学了什么。第四步,“作业”,其实就是“练习”,跟卢仲衡的做法很类似。你不是有课本吗?课本上面不是有例题吗?有一道练习题跟例题很像,你既然读懂了例题,你就应该会做这个练习题了。
第五步,“改错”。作业之后呢?黎世法把它叫做“改错”,当堂改错。怎么改错呢?同学之间相互改错。老师不可能很快地改那么多同学的作业,同学之间相互改错。交换试卷或者交换练习本,相互评改。学生要学会使用红笔,学会怎么去给别人改错误,怎么去跟别人交流。
最后一步,跟卢仲衡的一模一样,叫“小结”。自学——启发——复习——作业——练习——小结,一共“六步”。卢仲衡的是“五步”。卢仲衡的是:启发——阅读课本——练习——当时知道结果——小结。
现在看来,这些做法都比较机械。但是,这些做法里面都隐含了教育最基本的秘密,隐含了有效学习和有效教学的最基本原理。就是说,一定要通过及时反馈与矫正,让孩子们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学习。一旦出错,要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否则,错误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学生将不再学习,他会放弃。这就叫“反馈与矫正”。后来,中国教育界出现了一个很著名的教学实验,很多老师们可能听说过。它叫“目标教学”实验,也叫“掌握学习法”。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目标教学”是干什么的?一般认为,目标教学就是先确定一个目标:我们今天要学什么,然后,下课之前,我们看看这个目标到达了没有。这就是目标教学吗?不是。目标教学的真正的秘密在于:今天要学习某一些知识,这是一个目标。接下来,它要做一个事情,就是通过老师的讲解或者学生自己的学习之后,有一个“现场作业”,有一个现场练习,看你这个目标到底掌握了没有,理解了没有。如果没有理解怎么办呢?目标教学提出一个很重要的策略:重新再做一次。它允许你有第二次练习的机会。第二次怎么做呢?在第二次做练习之前,老师再给你辅导,或者同学之间相互帮助,把这个问题弄明白了,再学下一个单元。如果不明白,不学下个单元。所以,目标教学实际上是中国近代三十年代做的“单元教学法”(也叫“莫里逊单元教学法”)的一个延伸和更新。“单元教学法”就是一个单元学完,再学下个单元。这个单元没有达到掌握水平,永远不学下一个单元。
我们现在的孩子怎么在学习?你今天没有学会,你明天也要学新的内容,谁让你不会的?别人怎么都会了?于是,我们的孩子们今天没有明白,明天又没有明白,到后天永远不会明白了。今天爬楼梯掉了一坎,明天看到别人爬上去了,把楼梯也抽掉了,掉了两坎。你让他怎么爬上去呢?我们现在的教育,一不小心就变成了“飞人式”的教育、“超人式” 的教育。它希望我们的孩子不经过爬楼梯就飞上去。显然是飞不上去的。
现在能够解决问题的唯一的简单的办法就是:“回到原点”。孩子们成绩不好怎么办?没有别的办法,“回到原点”吧。你的原点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你哪一步知识点没有学明白,一定要回到那个知识点去。这个知识点没有弄明白,下个知识点你肯定就受影响,尤其是数学。你知道为什么那么多学生害怕数学吗?语文课不用怕,他住院半年,回来之后,照样学语文,还可以听得明白。数学课不同,不要说半年,一个星期之后,你就听不明白了,跟不上了。它的逻辑非常清楚。学数学就是一道梯坎一道梯坎地往上爬。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提出一个原则,叫做“小步子教学”。就是说,你的步子要一步一步的,比较小。你不能大步,否则,学生学不会的。这个太重要了。
从游戏这个地方,我们找到“反馈与矫正”的秘密。它很重要。为什么?因为学习就是这样的:它就是一步一步的,不可能一下子让学生跳跃,更不可能在学生学不会的时候,我们只要训斥他,他就能立刻跟上。那样他是跟不上的。
此外,我提出两个概念,第一个叫细节教育,第二个叫整体教育。你如果听了有关英语教学的报告,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英语教学的报告,都会强调整体学习。英语怎么学呢?他告诉你:很简单嘛,英语学习就是“多听”。英语教学不是记单词最重要吗?我们考试很看重记单词,尤其是考托福和GRE考试,单词是最重要的。但是,英语教学法专家会告诉你:英语应该整体学习。我给老师们提 供一个英语教学的报告,放几个片段。你看看英语教学的专家们为什么强调“整体学习”,“整体学习”究竟意味着什么。(播放杜子华先生主讲的《成功英语学》)
让我们记住录像里面的最后一个结论:“简单,就是好的;越简单,越好;最简单,最好。” 你知道什么叫“简单”吗?我刚才讲北京的交通,我讲怎样画一个人的脸,一个人的脸就是一个交通系统:哪是南北走向的,哪是东西走向的,你要分出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结构。然后,就可以画出来完整的图像了。
学英语的秘密是:表面上是学语法,学单词,其实不是,实际上是整体学习。你有整体观念,你就获得了“简单”结构。科学里面讲的“简单”更奇妙。什么叫科学呢?科学就是从“复杂”的现象中寻找出“简单”,这就叫科学。你知道是怎么找出来的吗?它是从整体上找出一个或者几个结论出来。还得回到整体。
中国的英语学习现状是:学生们先学单词,然后学句子,然后学段落,然后学一篇一篇的课文。有没有一种可能?老师们想像一下,能否直接先学文章?由文章再来促进学句子,由句子再来带动学单词?你说,不可能的,没有人这样学会的。你知道小孩学语言是怎么学会的吗?爸爸妈妈是否会说:“宝宝,苹果,香蕉„„”一个单词接着一个单词地教?没有哪一个爸爸妈妈是这样教的。爸爸妈妈都是不断的训小孩:“过来!吃苹果!苹果不好吃?吃香蕉„„”然后,不断地跟他们说话。我们都是整体地说话,孩子慢慢就记住了句子。记住了句子,慢慢地就记住了某几个关键的词语。它是这样学语言的。
这就是细节教育与整体教育的区别。学知识的时候,为什么孩子们慢慢地学不会了?更可怕的是,为什么孩子们一步一步的知识点都掌握了,但最后还是不不会考试?孩子们一个单词一个单词都记住了,那怎么就不会学英语了呢?孩子们这道数学题会解决,那道数学题也会解决,但是怎么考试就不会了呢?不奇怪,因为他解的这些数学题都是一个一个的细节的知识点。他没有把这个知识点放到一个更大的背景中去。
这是我们推荐的几个案例。我做一个总结。教师在“授业”的时候,第一,要能够“及时反馈”。第二,要重视“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这个词语被很多人丢弃掉了。“知识结构”为什么在中国曾经那么大张旗鼓的谈论,怎么现在很多人不怎么讲了呢?甚至有人到了国外考察,回来之后,就讽刺与“知识结构”相关的问题。讽刺什么呢?“知识结构”这个词语是与美国专家布鲁纳这个人相关。我们中国人到了国外,就问美国的专家:“你们美国的布鲁纳先生是不是很厉害?”结果美国人问:“布鲁纳是谁啊?”于是,中国人回来就宣扬说:“你看看,我们中国人把某一个外国人当作神来崇拜,其实,美国人根本不把他当一回事。”我也问过美国的校长、美国的专家:“你们美国校长看不看杜威的书啊?”结果那些人说:“who is Dewey?”我说:“杜威你不知道?我们中国人都看杜威的书,学教育学的人都看他的书。比如《民主主义与教育》、《我的教育信条》、《明日之学校》,那些都是我们中国教育界的经典文本。我们都看他的作品。我们中国教育界有几个很厉害的人都是杜威的学生,比如陶行知,比如胡适,比如蒋梦麟,都是杜威的学生。我们觉得杜威是很重要的人呐!”他说:“我们美国人基本不看杜威的书,我们都不知道杜威是谁。”但是,老师们,千万别把这件事情简单化。不要以为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美国人他不懂布鲁纳,不懂杜威,就以为布鲁纳、杜威在美国根本没有影响。杜威不止在美国有影响,他在世界很多国家,都是有影响的。至于布鲁纳,他领导的课程改革据说不太成功。我们中国人马上说:“在美国都不成功,我们怎么能够在中国做那样的实验,怎么能够那样强调知识结构、结构课程呢?” 各位,我提出一个结论,你可以考虑。我刚才讲那么多,说学习就是“认地图”。什么叫“认地图”?就是一定要找到整体的知识结构,否则你永远不会学习。我也讲学习就是“玩游戏”。游戏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及时反馈”。这两点加起来,就构成了学习的关键秘密。
当然除了这两条之外,还有一条秘密,它一起构成有关学习的三条隐喻:第一,学习就是“打游戏”(当然我是打引号的,不是说让孩子们真的跑到网吧里去“打游戏”);第二,学习就是“认地图”;第三,学习就是“学走路”。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学习。
我重复一遍,什么叫学习呢?第一,学习就是“打游戏”;第二,学习就是“认地图”;第三,学习就是“学走路”。“打游戏”它意味着反馈与矫正是重要的;“认地图”它意味着我们一定要掌握整体的知识结构,否则你会迷路的;第三个更重要,学习就是“学走路”。
解惑
“解惑”意味着先让学生有困惑,然后教师才去引导。“解惑”实际上是引起学生“主动学习”,这是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或终极使命。帮助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真正的帮助是让学生“摆脱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依附”。[1]由此,我推荐一个教育隐喻:“学习就是学走路”[2] “学走路”意味着:没有人能够代替你走路,你只能自己经过爬行,然后跌跌撞撞,然后就学会了直立走路。走路只能自己走,不能由别人“抱着走”或“背着走”。尝试、摸索、跌倒、摔交之类的错误是成长的正常代价。如果不付出尝试、摸索、跌倒、摔交的代价,人就不会掌握走路的技巧。
“学走路”可以作为一条经典的教育隐喻。这是说,学习是自己的事,别人只能提供帮助,但无法代替。成人在某个时候可以“牵”着孩子的手往前走,但这种“牵手”也是需要克制的,在必要的时候需要“放手”。
这个秘密至少在叶圣陶那里已经被识破。1962年,叶圣陶在给教师的通信中提出:教学如“扶孩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3]。如果说“学习就是学走路”可以视为一条经典的教育隐喻,那么,“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可以视为一条经典的教育口号。
你知道你的小孩怎么“学说话”、“学走路”的吗?我刚才举了个例子说整体教学就是学语言。什么是学习?学习的秘密很简单,第一,学习就是“打游戏”;第二,学习就是“认地图”;第三,学习就是“学走路”。有没有哪一个孩子是爸爸妈妈一直抱着,他就会走路了?有没有哪一个孩子是爸爸妈妈一直背着他,他就学会走路了?有哪一个爸爸妈妈笨到如此的程度,孩子已经会走路了,还一定要抱着他?现在有没有哪一个爸爸妈妈,孩子一旦走路的时候摔倒了,就说:好,再也不要走了。以后爸爸抱着你走。有没有这样笨的父亲?
在“学走路”的问题上,有几个简单的比较研究。据说,美国的父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学走路的时候跌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孩子不是在哭吗?让他哭够了之后,自己爬起来,然后再接着往前走。中国的爸爸妈妈怎么做的呢?看到孩子摔倒了,赶紧上去把宝宝抱起来,说:“宝宝别哭哦!都是‘地’太坏了,我们把‘地’打一下好不好?打‘地’一下好不好?再打一下。这个‘地’太坏了!”等到我们孩子长大之后,他一遇到什么不高兴的事情,就会觉得全是别人的坏,不是自己的问题。现在看来,这样的爸爸妈妈不多了,但是,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的孩子是怎么学会走路的?
人类最初像猴子那样,在地上爬,慢慢地学会了站立。孩子也是这样。孩子先在地上爬,然后慢慢地站起来了。一个巨人就这样站起来了,很了不起。他跌跌撞撞,不断的摔倒。
我们要允许学生摔倒,允许学生有错误,这就是“学走路”的暗示。“学走路”让我们明白,学习就是一个自己走路的过程,是一个自学的过程。没有哪一个孩子完全是老师教出来的。有一些老师很骄傲,说:“我们学校培养出了三个北京大学的学生,我们学校培养了两个清华大学的学生。”你 以为那是你教出来的?那是他自己学出来的。倒是学校里有三个孩子后来进监狱了,那有可能是你教出来的。你说:“你太过分了,你把我们老师的形象败坏得太多。”你想想,那三个孩子为什么进监狱了?有没有可能是因为老师对他没有太多的关怀?如果有足够的关怀,一所好学校,就能减少很多监狱。这是有可能的。真正的好学生,老师只要稍加引导,他自己就能够往前走。
有一个故事,大意是:一个印第安老人很有钱,他想买一辆汽车。他就坐着马车去买汽车。买到汽车之后,他不会开,怎么办呢?他就把这个汽车绑在马车上,把汽车拖回来了。他不知道,汽车本身是有动力的。只要人能够把发动机发动起来,点火,踩油门,它就能够启动,它自己就会往前走。不仅自己能往前走,它还能带着别人往前走。这就是“汽车”。每一个孩子都是一辆“汽车”。我们只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第一,启动。第二,让他有油,我们要能为他加油。你知道“加油”是什么意思?我们看别人拔河的时候,就喊:“加油!加油!”你知道“加油”是什么意思?就是发动汽车的意思嘛。那么我们的孩子,我们怎么给他“加油”呢?很简单,就是说,你要鼓励,鼓励就是加油。孩子如果不自信,你就说:“我相信你行!”这就是“加油”了。人的学习是要“加油”的。
另外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说,教学的关键是让孩子自己往前走。我找到的这个案例是刘坚老师推荐给我的,叫《父亲的脚后跟》。这个人经常跟着自己的父亲上街,但是他总是跟在父亲的后面走,从来不走在前面。忽然有一天,他父亲翻过一个小山坡之后,他翻的比较慢,结果没有翻过去。等他翻过去的时候,他已经看不到他的父亲了。他又害怕又焦虑,在那里哭喊,一直坐在那里哭了几个小时。直到他的父母亲回来接他。他说:“我在这里等了几个钟头,又饿又怕,我甚至分不清家的方向。我苦苦思忆,但呈现的总是父亲那双不停晃动的布鞋。午夜时分,总算传来了母亲苛责父亲的声音,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回到家,竟不知道我早在半途就丢掉了。”这个故事很有意思的。你不要觉得,怎么会有这样的父亲呢?其实,老师经常会干这种事情。老师很自信地往前讲课,以为我们的学生都懂了。其实他不知道,我们的学生根本不懂。等到期末考试,老师才知道,哇!学生这也不懂,那也不懂。这种老师不知道,他早就应该回头看看他的学生。
今天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没有告诉学生:我们应该去哪里?从不指出大体的方向,一开始就下定义。让学生一步一步陷在推理的泥坑,以为这样便是工作,便是思考训练,这就是数学。其实,这只是形式。问题出在哪里?学生看到的不是大的方向,就像故事里的小孩:他不知道路该怎么走,他看到的只是布鞋不停的晃动,简单的左右、左右地交替换脚。但一旦没有了布鞋在前面带路,便觉得一切陌生:家在哪里,路怎么走,什么都不知道。故事的作者说:“我深深相信,当时父亲如果像赶牛一样让我走在前头,出城的时候便用手指明家的方向,然后问我:吴厝的大榕树,旧厝的土地庙,阿公溪上的铁桥,南坑阿婆家后的小径„„。你认不认得?而在我点头之后,叫我逐一带路走过。我必定在走过一趟之后就知道回家的路怎么走了。如果父亲是最上乘的教育家,也许他会在指明家的方向后,便要我带路,他在后面,宁可多走一点冤枉路,一边加以修正,其后并画图比较近路与远路,如此我不止会熟悉家城之间的路径,而且整个交通我都会明白,还能够帮他办一点事情。”
这就是“学走路”对教育的提示。
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意义的?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智慧的?让我们记住这几个比喻:学习就是玩游戏;学习就是认地图;学习就是学走路。
记住了这几个比喻,就会引出“授业”与“解惑”的秘密:第一,及时反馈并矫正;第二,整体教育(知识结构);第三,引起主动学习。
“授业”、“解惑”与“传道”这三个要素加在一起,就构成我所理解的教师的“教学智慧”。
【附:另外一篇】:(里面引用了比较翔实的“父亲的脚后跟”故事)老师要有教学智慧(图)2007年04月09日10:55来源:千龙网 如果说“课程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备课”的智慧,那么,教师的“教学智慧”则主要显示为“上课”的智慧。
究竟什么是一堂好课?有不少学者认为这样追问几乎是徒劳,因为一堂好课所隐含的因素过于复杂,甚至不可言说。
事实上,一堂好课这个话题虽然复杂,但还是可以从“复杂”中找出一些“简单”的要素。我们借用韩愈的框架,认定一堂好课至少有三个基本要素:传道、授业和引起主动学习。韩愈的原话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传道”在这里主要指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培育学生的人格;“授业”在这里主要指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惑”在这里主要指让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之后教师再给予解答。“传道”对孩子来说,“传道”是影响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这里的“传道”是指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受到激励、唤醒和鼓舞。知识也许是可教的,但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不可教的。教师的“传道”只能显示为感染、熏陶和引导,只能显示为激励、唤醒和鼓舞。好的教师总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感染、感化他的学生。
对学生来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永远是重要的。但是,无论知识和技能多么重要,它从来就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教师除了传递知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让学生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人。
苏格拉底说:“知识就是回忆”。我们现在无法简单地相信,人“先天地具有知识”,以至于光靠回忆就能够获得知识,但我们至少可以断言,人“先天地具有自由精神”,人一旦发展了这种自由精神,他就能够主动地获得相关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的命题“知识(学习)就是回忆”可以转换为“知识(学习)就是自由”。教师的基本使命,就是让学生因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而主动求知、自由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授业”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里的“授业”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业上达到掌握的水平。在重视“笔纸”考试的现实社会中,“授业”可能是中小学教师和家长最关心的主题。
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讲解知识,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有效学习。而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可以归结为两句话:学习就是打游戏,学习就是认地图。当然,也可以加上另外两句话:“学习就是学说话”和“学习就是学走路”。
第一句话:学习就是“打游戏”,与之相关的概念是“及时反馈与矫正”。中国教师和中国家长目前面临的最头疼的问题是学生接近“无度”地沉溺于“网络游戏”中。学生为什么愿意把自己交付给网络游戏?网络游戏究竟有什么诱惑力?原因可能是,游戏里面隐含了学习的秘密。游戏里面隐含的第一个秘密是,任何游戏总是为游戏者提供及时的反馈。游戏里面隐含的第二个秘密是,任何游戏总是让游戏者满怀希望,无论游戏者经历了多少失败,但只要游戏还在延续,游戏者就有成功的希望。实际上,这两个秘密是相互缠绕的,它让参与者满怀成功的希望,并为参与者提供及时的显示成功或失败的反馈。
第二句话就是“学习就是认地图”,这也是一条教育隐喻。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看看用哪种学习方法能够让学习者在一个星期之内掌握整个北京市地图的所有街道。掌握和理解的标准是:你问“安外大街88号”在哪里,学习者就可以回答出从大兴出发,经过哪些街道就可以抵达那个地方。
最有效的办法是,学习者最好先确定自己在哪里,然后找出“主干道”,比如东西走向有几条主干道,南北走向有几条主干道。掌握了主干道之后,再去学习“分支”和“分岔”的街道,这就是“整体学习”。
如果老师一条街道一条街道慢慢地教,那么,学生可能永远都不会掌握和理解北京地图。学习就是打游戏,学习就是认地图。这两个隐喻提示我们:及时反馈与整体学习这两条原则是多么的重要。
引起主动学习 如果说“传道”是一堂好课的第一个标志,有效地解决知识困惑是一堂好课的第二个标志,那么,教师引起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是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或终极使命。帮助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真正的帮助是让学生“摆脱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依附”。
有关主动学习最恰当的教育隐喻是“学走路”。“学走路”意味着没有人能够代替你走路,你只能自己经过爬行,跌跌撞撞,然后就学会了直立走路。尝试、摸索、跌倒、摔跤之类的错误是成长的正常代价,如果不付出尝试、摸索、跌倒、摔跤的代价,人就不会掌握走路的技巧。学习是自己的事,别人只能提供帮助,但无法代替。成人在某个时候可以“牵”着孩子的手往前走,但这种“牵手”也是需要克制的,在必要的时候要“放手”。这个秘密至少在叶圣陶那里已经被识破。1962年,叶圣陶在给教师的通信中提出,教学如“扶孩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黄武雄先生曾经讲过一个“父亲的脚后跟”的故事。主动学习究竟有多重要,这个故事大体可以提供一些解释:
小时候我曾住在丰原东边的山里,父亲常带着我入城。这条路很长,走起来总要两三个钟头。每次父亲走在前边,我跟在后头,他的步伐大而且快,我必须两脚不停地划,眼睛不停地盯住他那双破旧的布鞋,一路不停地赶。
有一次,天色向晚,路过一道铁桥,一根根枕木的间隔比我的步子还宽。平常父亲总会歇下来等着我爬过去,或索性抱着我过去,但那天他心里不知牵挂些什么,等到我爬过桥,抬头一看,他已经“失踪”了。
突然,我涌起一阵恐惧:“这条路来回已跟着父亲走过二三十趟了,怎么一下子变得如此陌生?” 我哭着等在桥端的田埂上,几个钟头在黑夜里又饿又怕。我甚至分不清家的方向。我苦苦思忆,但呈现的总是父亲那双不停晃动的布鞋。午夜时分,总算由远而近,传来了母亲苛责父亲的声音。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回到家竟还不知我早在半途就已走失。
今天,很多教师在上课时,不告诉学生“我们去哪里”,从不指出大体的方向。一开始就下定义,一味要学生一步步陷在“推理”的泥坑里,以为这便是思考训练,这便是“教学”,其实这只是教学的“形式”。
演示解题时也是一样,一步步非常严密,非常工整,每写一行就问学生一句:“对不对?”学生的回答也是非常合作:“对。”这样热烈的上课情绪,该说是天衣无缝了。若效果不好,只好怪学生素质不佳或教材不当了?
事实是:学生看到的不是“路该怎么走”,他们只看到了“布鞋不停地晃动”,简单的“左-右-左-右„„”的换脚规则是知道的,但一旦没有“布鞋”在前面带路,便觉一片陌生。家在何方?路怎么走?
我深深相信,当时父亲如果像赶牛一样让我走在前头,出城的时候便用手指明家的方向,然后问我:“吴厝的大榕树,旧厝的土地庙,阿公溪上的铁桥,南坑阿婆家后的小径„„你认不认得?”而在我点头之后,叫我逐一带路走过。我必定在走过一趟,回到家之后便会十分熟悉整条路径。
如果父亲是最最上乘的教育家,也许他在指明家的方向后,便要我带路,他在后头宁可随我多走一点冤枉路,一边加以修正。其后并画图比较近路与远路,如此我不仅能熟悉家城之间的路径,城东郊的地理我必也在走过一遭后便了如指掌,再也不愁迷路,甚至可以常常代我父亲跑腿办事。
可是我不敢苛求,我仍该感谢父亲,毕竟他不会抱着或背着我走,使得我尚有一丝镇定,能在漫长的四五个钟头里守在同一个地方等着他与母亲回来找到我。在今天的教室里,我看到学生不敢或不知问出一句:“老师,我们去哪里?”总觉得老师走在前头,一味要学生“尾随”。甚至有的老师是 将学生“背着走”的。要改良教学,或许我们今天该提出要学生“带路走”的赶牛教法。(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刘良华)
第五篇:第二讲 教师应具备哪些教学智慧
第二讲 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学智慧?
各位老师,我们接着讲第二个专题: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学智慧?
第一个专题我们讨论了“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课程智慧”。教师的课程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的“备课”。我们的基本结论是:做老师的人一生都在备课。他一生都在寻找、开发、利用相关的课程资源。一个好的老师,他的经历,他看到的,听到的,不断地被转化为上课的内容。真正好的公开课,不是一个星期就可以准备好的。有些老师,一旦上公开课,就浑身是胆。为什么?他有经历,有阅读,他一直在备课。真正好的公开课,往往在上课之前,有大体上的准备,然后有临时的生成。他在现场突然会冒出来很多智慧来。真正的有课程智慧的老师,他就不断地积累课程资源,积累之后,那些课程资源就会在课堂上蹦出来。
如何让课程资源在课堂上蹦出来?如何让课程资源进入具体的课堂教学?这是我们所要讨论的“教学智慧”。严格地说,教师的“课程智慧”与“教学智慧”是连在一起的,很难分割。教师的“课程智慧”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既显示为教师的“备课”行为,也可能存在于具体的教学过程的现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有相关的课程智慧以及临时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机智。但是,还是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划界:教师的“课程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的“备课”行为,而教师的“教学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的“课堂”行为。因此,当我们讨论“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学智慧”这个主题时,这个主题也就可以转换为: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或者,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我个人愿意将教师的“教学智慧”概括为三点,这三点也可以视为一堂好课的基本要素:第一是传道,第二是授业、第三是解惑。
传道
“好课”总是让学生有一种感觉:他被你感染,一种力量感染,新课程称之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实,“情感、态度、价值观”基本上都是不可以教的,只能感染。一个老师上课有没有激情,取决于这个老师的生活态度,他的生活态度会以看不见的方式感染他的学生。
我推荐的第一个有关“传道”的案例是美国电影《死亡诗社》。
这部电影在很多地方在流传。我在广州的购书中心买过几十张《死亡诗社》,我自己观看,也送给我的朋友。广州的购书中心有专门的音像店,我每个月会到那里去寻找资料。我一直在搜集教育电影、教育录像。我上课的时候,就给学生提供一些教育电影或教育录像的片段,作为课堂讨论的案例。
有一段时间我给广东的校长做有关“新课程的课程资源开发”的主题报告。那段时间,广州购书中心的服务员感到很奇怪:忽然有很多老师特意来购买《春风化雨》(这部电影也翻译为《春风化雨》),买到《春风化雨》之后,就迅速离开,不买别的。她们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我告诉她们,是因为我给校长们做了推荐。广州购书中心卖了上百张《死亡诗社》。后来,我再去买的时候,那里的店员说:“已经卖完了。”我问:“什么时候有呢?”店员说“可能再也没有了。”我问:“怎么再也没有了呢?”店员说:“印制的权限已经用完了。”后来又出现了DVD版本。
在《死亡诗社》中,那个基廷老师是有专业智慧的,但更重要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专业智慧,而是基廷老师的教学激情。他的人格魅力感染了他的学生。什么是一堂好课呢?有时候,看不见的东西比看得见的东西更重要。我给老师们放几个片段。这里面出现了几位老师,你看这些老师的状态是不一样的:
镜头1:一群学生在楼道里面自由地拥挤、呼喊。
为什么放这个镜头呢?这个是学校里面的生活,他上课之前就放这么一个镜头,你可以看得出来这就是艺术的表达,因为孩子们原本是野外的一只只鸟,但是现在孩子们已经变成了家猪。就是我们现在养猪啊,本来都是野猪,慢慢变成家猪了。你想家猪对人是好的嘛,但是对猪来说,是很糟糕的。我们有的老师说:“家猪有什么,家猪过的很开心,吃了睡,睡了吃,很好的。”这是你想的开心,更可怕的是,如果那些家猪也认为开心,那就完蛋了。你看,野鸟,孩子本身就是野鸟,自由地飞翔,可是慢慢地被变成了我们教室里学生这个样子了。
镜头2:学校副校长在楼道里喊:慢点,孩子们!慢点!你们这帮毛手毛脚的家伙。
你看,他为什么说:“慢点,孩子们!慢点!你们这帮毛手毛脚的家伙。”就是说:你们这一群野鸟,你们这一群小野兽。这原本不是什么坏事,可是,现在,我们孩子们身上已经看不到野性了,非常的遗憾。依我看,最美的男人,就是身上有野性的男人,女的我不好说。
镜头3:化学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孩子们,从项目表上选出三个实验项目,每五周写一份报告,第一章的前二十个问题明天交。
这是第一个老师,老师们看,第一种老师就是只会布置作业的老师,你看看。
镜头4:拉丁老师带学生读拉丁语——爱克尼克弄,爱克尼克农,爱克尼克弄,爱克尼克农,爱克尼克弄,爱克尼克农,再来一遍。
这种老师,你看,可能教外语就应该这样教是不是啊?但是,现在教外语也不用这种模式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样子,偶尔看看窗外。这是第二个老师。
镜头5:几何老师给学生提要求——学习几何要求非常地精确,任何人如果不按时完成作业,那么都将会被扣掉一个学分。奉劝你们不要以身试法。
这是第三种老师,我相信我们在座有些老师也有这样的,尤其是中考、高考的时候,我们会跟学生这样说话。我上课的时候都会说:“不要迟到,迟到五分钟算迟到,五分钟之后不要进我的教室,你进来也可以,但是我心中充满仇恨。”学生就不进来了,但是我接下来还有一句话:“如果你不进教室,你将会被扣掉两个学分。”学生就说:“这种人太不地道了。”我还会紧接着再说一句话:“但是如果你提交一篇论文,让我感觉到你是一个人才,我将会原谅你。另外第二点,如果你正在酝酿创作一部伟大的作品,你也可以不来听我的课了。”我的学生就会觉得:“啊,还可以。”我们上课都是这样的,你不来听课,扣两分,总分八十分,来一次,作业做得很好,加两分,做的比较差,八十分,不来,七十八分,我们都是干这种事的。威胁有时候是必要的,但是不要成为老师唯一的办法。第四个老师马上就要出场了。
镜头6:基廷老师吹着口哨进入课堂……后来,基廷老师给学生讲“诗歌鉴赏”
基廷老师:各位,翻到前言第21页。尼尔,你念一下序言,“诗歌鉴赏”的第一段。
尼尔:诗歌鉴赏,作者:埃文斯·普里查特博士。要完成理解诗歌,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它的格调、韵律和修辞方法,然后提两个问题。第一,诗歌的主题是如何艺术地实现的;第二,该主题的重要性是什么。第一个问题解决的是诗歌的艺术性。第二个问题回答的是它的重要性。一旦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判断该诗的优劣也就不是太难的问题了。如果把诗歌艺术性的得分画在横轴上,把它的重要性记在纵轴上,计算一下它所覆盖的面积,也就得出了它的优劣。拜伦的十四行诗可能在竖轴上得分很高,但横向得分一般。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可能在横向和竖向上都得分很高,覆盖的面积很大,也就表明它是一首优秀的诗歌。阅读本书的诗歌时,请联系这种分析方法。随着你用这种方法评估诗歌的能力不断提高,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也会日益地提高。
基丁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然后转身对学生说话。
基丁老师:屁话!这就是我对艾伦斯·普里查特先生的评价。我们不是在安水管,我们是在谈论诗歌。我的意思是:你怎么评论像美国诗人巴特斯坦的诗呢?哦,我喜欢拜伦,给他42分,但并不为之欣喜。现在,我要你们把那一页撕了。撕吧!把整页都撕了。没听见吗?把它撕了,把它撕了,快点儿。
副校长以为老师不在教室,于是,冲进教室来干涉学生撕书。
基丁老师出面解释,副校长退出教室。
他为什么要撕书呢?老师们以后不要撕书,这个很不好。但是,他表达的是一个教育寓言。就是说:你要让学生自己思考,你要有补充或者更新教材,补充有一个前提,要减少,不能只是做“加法”。你的“加法”做到一定的程度,不断的加,加了那么多,原有的教材就可能成为一个累赘。所以,首先要“减损”,然后再“增加”。它表达的是这么一个意义。这个老师的课,你可以给出很多的解读,我希望老师们不要误解,以为这个老师就是鼓励学生撕课本,以为鼓励学生撕课本就是好老师。不是这样的。这部电影最关键的理念是:让学生明白,除了课本之外,还有其他大量的资源我们可以考虑。
学校的副校长接下来跟这个老师有一个对话。副校长代表的是教育的传统,整个现存的教育秩序和制度,基廷老师代表的是对传统的突破、反叛,引导学生慢慢的恢复他们的野性。
镜头7:副校长麦克里斯特和基廷老师的对话。
麦克里斯特:你今天的课上得很有意思,基丁先生。
基廷:今天吓了你一跳,真抱歉。
麦克里斯特:不、不、不!用不着道歉,很有意思,虽然有些误导。
基廷:是吗?
麦克里斯特:你鼓励他们成为艺术家是很冒险的,等他们意识到他们不是伦伯朗、莎士比亚或者莫扎特时,他们会因此恨你的。
基廷:不是让他们当艺术家,乔治,自由思想者。
麦克里斯特:17岁的自由思想者?
基廷:奇怪,没想到你这么悲观。
麦克里斯特:不是悲观,是现实,如果他们真能不满脑子的胡思乱想,我也就不会悲观了。
基廷: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从来如此,也将永远如此。
你看,基廷老师怎么说的?“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够真正自由,从来如此,也将永远如此。”我们要活在自己的梦想中。我们要让孩子们除了现成的制度需要接受和遵守之外,孩子们和我们的老师们还要有自己的梦想。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梦。我们的梦就是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种离开,让我们重新变得比较自由和有所创新。我们提倡创新,那么多年了,如果我们没有给孩子们最基本的思考的自由,没有给老师教学的自由,所谓的创新,一定是伪装和虚假,不太可能。
所以,我一直建议:我们的老师们自己要有梦,让自己有希望,让我们活在我们的希望中,活在我们的梦想中。我的基本的结论是,我们的有些老师们基本上没有梦了,我们每天为了应酬,为了检查,为了跟学生家长对话,为了应付校长的要求,然后慢慢我们变的越来越现实,越来越没有我们的梦。我们有些老师有一点点梦,基本上都是“噩梦”。我们要让我们的生活重新变得自由,挣脱现实的太多的规范。基廷老师不过就是想表达这样的想法。这个老师的追求,在学校里面引起了很多的震动。这个老师的做法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是他给出了一个暗示:让我们知道,激情、浪漫,是可以作为一个追求的。所有的教育现实都抵制激情,拒绝浪漫,但是所有的教育改革,多多少少一定要有激情和浪漫。否则,我们没法改,不可能改。
镜头8:基廷老师给学生讲莎士比亚。基廷老师模仿戏剧里面的角色:“喂,我眼前的是一把剑嘛!”
老师们听到了没有?这是基廷老师的一种典型的讲课风格,有自己的激情和身体语言:“喂,我眼前的是一把剑嘛!”(手势)
我们现在还有多少老师有这种动作?我们的老师都很疲劳,像我一样,经常熬夜,早上又起得很早。我们的老师们很晚很晚睡。我最讨厌的一个说法是:“敬爱的老师,夜深了,您的窗户还亮着灯光……”然后,第二天早早的就来到学校,那不疲劳才怪。不像基廷老师,他身上有这么多的干劲、激情。激情有的时候比讲课的内容更重要,当然也不能够夸张。请在座的男老师们回去对着镜子训练这个动作(手势):“喂,我眼前是一把剑嘛!”要有激情,有点力量感。男老师,你知道你的使命是什么吗?你就要让学校有力量感。女老师呢,我建议最好像邓亚萍那样,也有力量感。邓亚萍很有力量感。我要是看邓亚萍打乒乓球,就有信心,我就知道她一定会打赢。邓亚萍打乒乓球,我不认为完全是靠她的技术。她的气势是一流的。每一次抽球,就大喊一声:“哇!”这一声叫喊,基本上就约等于说:“得分去吧!”一声叫喊,一定会得一分。这是邓亚萍给我们的信心。我打乒乓球,水平也很一般。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有几个老师很讨厌跟我打乒乓球。为什么呢?他和我水平相当,甚至比我还强一点。但是,一打,他就打败了。他不知道我有一个绝招,我打球时,我会大喊一声:“哇!”他说:“这是不规范的。”我说:“哪有什么不规范?我说了算。”什么规范不规范的,又不是国际比赛。这种激情有时候胜过一种技术的力量。
镜头9:讲课的时候基廷老师忽然跳到讲台的桌子上。
基廷:我为什么要站在这儿?谁知道?
查理(学生):感觉高一点儿
基廷:不,谢谢你的幽默。我站在讲台上是提醒自己,我们必须时刻注意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瞧,从这地方看世界完全不同,如果不相信,可以自己来看,来吧。来吧!一旦觉得自己懂得了什么,就必须换一个角度来看,这可能显然有些荒唐或者是愚蠢,但必须试一下。同样,读书的时候,不要只想作者怎么看,想想你自己怎么看。有学生轮流站到讲台的桌子上,再跳下来。
基廷:同学们,你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因为你越迟开始寻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索罗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别陷入这种境地,冲出来。别像老鼠逃跑似的,看看你的周围,对了,就这样,普利斯克,谢谢,对极了。要敢于开拓新的天地。
基廷:好了,除了写作文之外,我希望你们每人写一首诗,自己的诗,这就对了。每个人星期一早晨,都要在全班念自己的诗,祝你们好运,各位!
等基廷老师离开教室,胆小自卑的学生安德森也站到桌子上。基廷老师忽然推门,探头,调侃安德森:“别以为我不知道,这些作业把你的魂都吓没了,胆小鬼!”
这是这部电影里面最胆小的一个小男孩,叫安德森,很自卑。老师们,有些学生为什么成绩不好呢?可能与自卑有关。自卑是最折磨人的一种情绪,它会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一口一口地咬掉。这是自卑带来的后果。你看,基廷老师是如何让这个自卑的孩子变得自信起来的?他如何让这个孩子在教室里面过得有尊严?最可怕的是,一个孩子,他在教室里面一直活着,但是没有了尊严。我们的老师竟然加剧这种没有尊严的生活。这部电影让我最感动的地方就是,这个基廷老师让这个自卑的孩子变得自信起来。基廷老师说:“每个人星期一早晨要念自己的诗。”不是写一般的作文,是要写自己的一首诗。你知道什么叫写诗吗?作文可以写很多很多话,诗不能写的太多。就这么几个字,你要比较清晰、比较厚重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诗就是干这种事情的。它是很私人化的一种写作。也因此,一般的人很害怕写诗。你看这个安德森,他如何由害怕,慢慢地,在这个老师的引导下,有变化,他能够写他自己的诗。
镜头10:基廷老师带着学生踢球,踢球的时候,必须大声喊出自己的誓言。
这是基廷老师带着学生在学校里面踢足球。你说,一个语文老师,带着学生踢足球干什么呢?很奇怪。他让学生踢足球,也不好好踢,每人拿一张纸条,疯里疯气地乱喊。这有什么用呢?你知道吗?他是语文老师,他要给学生一种暗示——语言的力量。我们人类的精神很多隐藏在语言里面,语言有遗传性。每一个有激情的词语,它会遗传给下一代。你看,当那个孩子说:“我要做生活的主宰,不要做奴隶!”他就会暗示自己,要过控制感的生活。基廷老师让学生喊:“要做正真的上帝!”“走上绞刑台,我心安之若泰!”“与逆境不屈的抗争!”他是要用这种方式在学生那里唤醒一种生活态度。实际上,这就是基廷老师本人的生活态度。他希望告诉孩子们:这样的生活是有意义的。基廷老师在这里利用的是语言的暗示效果,语言是有力量的。有一个心理学实验,我有一个朋友,迟毓凯博士,他做过一些心理学实验。他让第一组的人看一些词语,看什么词语呢?比如老人、皱纹、白头发、步履蹒跚……看完之后,对他们说:“好,你去休息一下,等会再说。”他一走出门,经过那条走廊,那里就有人开始录象、计算,看他走多长时间。这一组提供的尽是一些很消极的词语:老人、皱纹、步履蹒跚,这是第一组。接下来,第二组,给他们提供另外的词语:青春勃发、昂首阔步、面带微笑、兴冲冲地干事……然后,让他们出去休息一会儿。结果,这组人一出去,就活蹦乱跳的跑出去了。你看,人会受语言的暗示。人是容易受暗示的,其实所有的动物都是容易受暗示的,甚至植物都会受语言的暗示。这是语言的力量。你要是想做好老师,你就最好和优秀的老师呆在一起,他会传染给你的。如果你想做一个整天喜欢抱怨的,整天喜欢说校长坏话的老师,那好,你就去整天和喜欢说校长坏话的人呆在一起。慢慢地你会觉得校长实在是太可恨了,光折磨我们。如果你想把英语学好,你就去和英语学得很好的人在一起。你慢慢地就会发现,跟他们在一起,整天讲学英语的好处,整天讲谁谁谁学英语经历过一个什么样的历练,然后英语练得很地道。你要是跟那些英语学得很差劲的人在一起,他整天就要跟你讲:学英语是中国人最可耻的行为,提倡学英语的人都是卖国贼,都是汉*。这样,过两天,你就不想学英语了。语言是有力量,容易使人受暗示。
现在,看看基廷老师在星期一是如何让孩子们念他们自己的诗歌。
镜头11:基廷老师让学生在班上念自己的诗。
诺克斯:至格丽丝——我在她微笑中看到了甜蜜,她的眼睛闪烁着光芒。但生活如此复杂,我已满意,只要知道……只要知道,只要知道她还活着。
诺克斯觉得自己的诗写得不够好,他说:“对不起,船长,我太傻了。”
基廷:不,不,不,并不傻,写得很好。他触及了一个重大的主题——爱!不仅是诗歌的重大主题,也是生活的。
基廷老师走到贺普金斯的旁边说:“你在笑?你来吧。”
贺普金斯:一只猫,坐在,垫子上。
基廷:祝贺你,贺普金斯,按照普里查特的评分方法,你的诗是第一首得负分的。我们不是在笑你,是在恭喜你。我不在乎你的诗主题简单,有时候,最漂亮的诗主题也很简单,像一只猫,一朵花,一场雨。知道吗?只要有新意,什么东西都可以写出诗来,只是,不要让你的诗太俗套。好了,下一位是谁啊?安德森先生,你在那坐立不安。来吧,站起来让我们结束你的痛苦。
托特·安德森:我……我没做,我没写诗。
基廷:你认为自己内心的想法全都是没有价值的,让人笑话,是这样吗?这是你最担心的。那么你错了,我觉得你内心有些东西是很有价值的。站在世界的屋顶上,我喊出我野性的狂叫。W,W,又是惠特曼的诗。好了,可能你们有些不知道,咆哮是一种大声喊叫。好了,托特,你给我们演示一下,什么叫野性的咆哮。行了,你不会做着咆哮的,来吧!快点儿。做好咆哮的姿势,啊?
托特·安德森:呃,咆哮?
基廷:不,不仅仅是咆哮,野性的咆哮!
托特·安德森:好的,咆哮。
基廷:不,不行,大点儿声!
托特·安德森:咆哮。
基廷:那是鼠叫,来吧,大声点儿!
托特·安德森:咆哮。
基廷:噢,天啊,叫得再……
托特·安德森:咆哮!(吼声)
基廷:噢,这就对了,瞧,你身上也有野性。不能这样走,那张是惠特曼的照片,它让你想起谁?别想,回答,快点!
托特·安德森:呃,一个,一个疯子。
基廷:什么样的疯子,不用想,只管回答。
托特·安德森:一个疯狂的疯子。
基廷:你可以说得更好,解放你的思想,发挥你的想象力,第一个跳进你脑子里的东西,哪怕荒唐透顶,来吧,来吧。
托特·安德森:一个,一个牙齿流汗的疯子!
基廷:我的天啊,你还是有诗人气质的嘛!好了,闭上眼睛,闭上眼睛,闭上。好了,你说,看到了什么?
托特·安德森:我闭上了眼睛。
基廷:还有呢? 托特·安德森:他的形象在我眼前晃悠。
基廷:一个牙齿流汗的疯子。
托特·安德森:一个牙齿流汗的疯子等得我的心怦怦直跳。
基廷:好极了,好了,让他动起来,让他做点什么。
托特·安德森:他,他伸出手掐住我的脖子。
基廷:对,好极了,好极了!
托特·安德森:他一直在念叨。
基廷:念叨什么?
托特·安德森:念叨真理。
基廷:对。
托特·安德森:真理就像,像一床让你双脚冰凉的毯子。
基廷:别管他们,别管他们,继续说,继续说!
托特·安德森:他,他……你怎么扯,怎么拽,总也不够,踢也好,打也好,它总也盖不住我们,从我们哭着降生,到我们奄奄一息,它只会盖住你的脸,不管你如何痛苦,如何叫喊。
基廷摸着托特·安德森的头说:不要忘了!
下课了,学生到操场上踢球,然后把基廷老师托举起来。
你看,这就是这部电影的经典镜头。一个好的老师,他就会成为学生的精神领袖,学生会把他的精神高高地举起,托举起来。我希望我们在座的男老师,以后就要被学生托举起来,女老师可以免了。这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基廷老师用艺术的方式让我们知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形象大体上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老师可以做的一些事情。这个老师当然会教给学生知识,但是知识并不一定是教学的全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事情,你很难直接地教,只能够用各种活动、交往,慢慢地,你的学生就会受你的影响和感染。
我们推荐的有关“传道”的第二个案例是南京师大附中的吴非老师。笔名是吴非,真实的姓名叫王栋生老师。他写这本书叫《不跪着教书》。他说,我们做教师的人,你要用你的人格魅力形成你在学生心中的威信。一个没有人格的教师,他会影响他的学生:第一,他的学生就会对他不再抱希望;第二,他的学生也将被他败坏。这本书里面有一些是他给老师们提出的建议。比如,我们做老师的人,不要收家长的礼物,不要训斥我们的家长,因为家长也不容易。不要收家长的礼物,因为你要是那样与家长交往,你将在家长的面前没有最基本的威信和尊严。跟家长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尤其是不要在电话里面训家长。教师的人格,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如果我们教师自己是跪着教书,会有一些后果:第一,我们的学生可能跟你一起跪着;第二,可能学生坐着,你跪着,你在你的学生心目中可能是一个残疾人,精神不健全的人。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去看一看这本书,大小书店都会卖这些书。
有关“传道”的第三个案例是“教师的气质”。有一种教师,他有自己的精神气质。北京师范大学的顾明远先生,中国教育学会的会长,给刘可钦老师写过一篇文章,文章的标题就叫做《教师的气质》。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去看看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很明朗地把“教师的气质”这个概念提交出来。我们做老师的人,是要有气质的。有些老师一眼看上去,就像个老师。有些人看上去,就不像老师,像一个暴发户。还有一些老师不像暴发户,像个老板娘。有些老师的身上实在是少了一种精神的气质。这种气质太重要了,我们不能够小看这个问题。精神气质会影响这个人能否成为一个受学生敬仰、让学生崇拜的老师。
这篇文章在网上可以找得到。那天我为了去找这篇文章,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专门在网上看文章,看刘可钦老师的相关报道和她本人的文章。这是河南安阳人民大道小学的刘可钦老师,现在是北京中关村第四小学的校长。让我们来看看顾老师对这个概念的解释:人们很难说教师气质究竟是什么,但是人们能够感觉得到它的存在。要么是高雅的,要么是粗俗的。教师应该有特别的气质,这种气质在顾老师那里有几个解释。哪几点呢?第一点,他认为教师的气质应该是高雅;第二点,睿智,脸上看得出来的应该是智慧而不是琐碎;第三,亲和,而不是凶狠。我们有些体育老师很自信,他说我的学生一见到我就怕,见到就怕还不容易?最后一点,自信,因知识、智慧而有自信感。做老师需要有一种自信,如果你自卑,你犹犹豫豫,你说出来的话不果断,那么你讲的知识就会打折,打三折,学生不会相信你。
这是刘可钦老师的照片,是在网上找到的。真正的漂亮是一种精神气质,她往教室一坐,学生们就安静下来。这太重要了。教师的气质就写在她的脸上,就写在这个老师的生活姿态里。我们以往对“教师的气质”这个问题重视的不够,很少有讨论。我希望老师们对这个主题有基本的关注:我们做老师的人,他应该用他的精神气质感染他的学生,让他的学生变成有人格的人。让我们的教育不再只是知识的教育,除了知识教育之外,还有一种比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人格教育。老师的人格会影响学生的人格。我所理解的好学生,绝不是考试成绩最好的。有一些学生,我把他的分数打得很高,但是我并不见得瞧得起这个学生。我可能给某个学生分数很低,但是,我心中对这个学生充满了无限的期望和好感。
什么叫人格呢?人格有多种因素。比方说我的孩子性格很好,这是人格的一个要素。什么叫性格好呢?我推荐过《大长今》,因为大长今的脸上有神性。无论有什么样的磨难,她都会重新生长,站立起来。这就是性格好。我经常跟老师们推荐的有几篇文章,有一篇叫做《承受苦难》。人要是不能承受苦难,人永远长不大。他的脸上只有浅薄,只有浅薄的乐观。
这篇文章讲的是美国的考门夫人的故事。天蛾出茧的时候,它慢慢地挣扎,挣脱出来,再变成飞蛾,很漂亮。你知道它为什么能够变得很漂亮,还能够飞起来吗?那是因为天蛾还是茧的时候,根本没有翅膀,它只有翅脉。它在挣扎的时候,慢慢地,翅脉变得有力量,变成了翅膀。有一天上午,考门夫人发现天蛾茧在动,挣扎了整个上午,看不出有出来的希望了。考门夫人就赶快到屋子里面,拿了一把小剪刀,把天蛾茧的丝剪薄了一点点。这个天蛾慢慢地就出来了。可是,她没有想到,出来之后,这个天蛾扑腾扑腾,挣扎了几下,死掉了。为什么?它没有经过挣扎,它的翅脉没法变成翅膀。为什么产房的医生都建议孕妇最好自然分娩?那是孩子经受的人生的第一道考验。不经过挣扎,长大了之后就会害怕,见到什么困难都怕。所以,有段时间我经常观察我的孩子,看她有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后来发现人和天蛾茧还是不太一样的。尽管如此,我还是相信挣扎对人类是有好处的。
我推荐的另外一篇文章是《受伤的蜜蜂》。在我的博客里面都可以找到这篇文章:一个人在山里面砍柴,中午开始吃午餐。他边吃午餐边欣赏周围的阳光,周围的风景,周围的流水,很美好。但是有一只蜜蜂飞来飞去很讨厌。他一下子把它抓住,然后“啪”地一下把它打到地上去了。但是他没有想到,这只蜜蜂慢慢地爬起来了。他站起来,使出他九十五公斤体重的力量,把这个蜜蜂捻到沙里面去了。现在它一定爬不出来了。他开始吃午餐。他没有想到,几分钟之后,沙慢慢地爆开了。爆开之后,这个蜜蜂就慢慢地爬出来了。他蹲下来,想看看这个蜜蜂能不能够把翅膀再伸直,慢慢地能够飞起来。他看了之后,得出结论:大概没希望了。为什么呢?因为有一只翅膀几乎快要断掉了,不可能再飞起来的。但是,这只蜜蜂不断在挣扎。他一直蹲在那里,看蜜蜂在那里挣扎。慢慢地,慢慢地,这只蜜蜂竟然飞起来,跌落下去,又飞起来,又跌下去。最后一次飞起来,慢慢地飞走,飞越一个平静的湖面,慢慢地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直到这只蜜蜂在他眼前消失,这个人才发现:原来刚才他一直跪在地上,他跪着看着这只蜜蜂挣扎。
我想,要是我本人,我就会一直跪在这个地方,跪到天黑。因为这是一只令人敬畏的蜜蜂,有神性的蜜蜂。然后,最好每个星期到这个地方来跪一次,来朝拜,因为这里值得敬畏。我认为所有的动物身上都是有神性的,人也有神性,每一个真正厉害的人,他的身上都有神性。我相信这种神性很重要。我相信我讲课是有神性的,我有时候开玩笑说:“不是我在讲课,是神在讲课。”为什么呢?因为我一讲课就聚精会神嘛,你知道什么叫聚精会神吗?聚拢精力,与神会面,简称“聚精会神”。我这个解释虽然比较搞笑,但是我相信,“精神”这个词语是很重要的。
为什么我们要看小说?为什么我们要看电影?为什么?因为,真正好的小说,让人看到人性中的神性。我最喜欢看的小说是《飘》,叫做Gone with the Wind。拍成电影之后,就改成了《乱世佳人》。我认为那世界上最优秀的电影之一,堪称世界经典电影。我建议,如果你实在不想看小说呢,你就把这部电影买回来,叫《乱世佳人》。《乱世佳人》为什么重要?有力量感的男人,就应该像这个巴特勒这样,有神性的女人,就应该像斯佳丽这样。还有一种有神性的女人,她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她的神性。用什么样的方式呢?用梅兰妮的方式。这部电影里有一个叫梅兰妮的人,看上去很弱小,很脆弱,很柔弱,很温顺。但是,恰恰是梅兰妮这个人,在关键的时候,她站出来,她用她的宽容,用她坚强的人格,把周围的人聚拢起来。无论什么样的坏男人,梅兰妮都能够让他变得温顺。这个巴特勒没有崇拜过什么女人,但是他崇拜过一个人,就是梅兰妮。他喜欢斯佳丽,但是内心崇拜梅兰妮。我认为,梅兰妮和斯佳丽,这两个女人用两种方式表达女人的神性。我希望老师们看这部电影,把这部电影放给我们的孩子看看。
最后,我推荐一篇文章:《夏令营中的较量》。你读这篇文章,你就知道:什么叫做有人格力量的孩子?1992年(十几年以前),七十七名日本孩子来到内蒙古,与三十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结果,两个国家的孩子让中国人大吃一惊。第一,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底。第二,日本家长乘车走了,只把鼓励留给发高烧的孙子,中国家长来了,在艰难的路段把儿子拉上车说:“儿子,爸爸带你一把,上来吧。”第三,经过两天长途跋涉,终于两国的孩子到达了目的地。
当夏令营宣告闭营的时候,日本领队问:“草原美不美?”
七十七个日本孩子齐声吼道:“美!”
“天空蓝不蓝?”
“蓝!”
“你们还来不来?”
“来!”
这几声大吼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中国人。天啦,这就是日本人对后代的教育吗?这就是大和民族的精神吗?当日本孩子抬头,每个人的眼里都闪动着泪花。
刚上路的时候,日本孩子的背包鼓鼓囊囊的,装满了食品和野营用具,而有些中国孩子背包却是空的,几乎是空的,装样子,只背一点点心吃。才走一半路,有的中国孩子就把水喝光了,干粮吃尽了,靠别人支援。运输车陷进泥坑里面去了,很多人都冲上去推车,连当地老乡也来帮忙,可是有位少先队小干部却站在一边高喊:“加油!”野炊的时候,凡是又白又胖,抄着手啥也不干的,全是中国孩子。中国大人批评他们说:“你们不劳而获,好意思吃吗?”可是这些孩子反应很麻木。为什么?因为这些孩子在家里面不仅抄着手等爸爸妈妈把饭做好,而且还要爸爸妈妈求他们把饭吃完。他们想,我野炊吃那么多的苦,我把这些东西吃掉就是给你们面子了。在咱们中国的草原上,日本孩子用过的杂物,用塑料袋装好,带走。他们发现有百灵鸟蛋,马上用小木棍围起来,提醒大家不要踩。而我们中国的孩子,走一路丢一路。
我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很受震动,然后我就把这篇文章推荐给很多人。
这些“案例”里面有多少知识?当然有,里面隐含了“大道理”。真正有教学智慧的人,他首先要能够“传道”。可是,“传道”是很难传递的,只能感染。所以,我推荐了这些案例。我们如何理解新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你把它背下来,也不管用。我们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感染孩子们。我们先让我们自己生活有激情,先让我们自己的身上有力量感,然后,我们的孩子慢慢地就会受影响,他们会找到自己的感觉。这就是“传道”。
授业
在讨论“教学智慧”时,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传道”。这是借用韩愈的说法: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三个词语可以有多种解释:第一,传道。我们把它理解为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构成影响。第二,授业。“授业”指的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传授一些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生活技能,等等。我这里所理解的“授业”,主要是传授“学业”,传授基础知识和相关的技能。谈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时,我把它跟“授业”联结在一起。第三,解惑。这意味着引起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有困惑之后,再引导学生解决困惑。总是有人喜欢“新概念”,我个人比较喜欢把“新概念”跟已有的“经典概念”联结起来,不把它完全分开。不必把经典概念推倒之后,再建立一些新概念,这样不太好。我讲教师的教学智慧时,首先想到的词语是“传道”。我把它跟“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结起来。我觉得这样是有意义的。
接下来,我们开始讨论“授业”。
对于老师来说,对于家长来说,他们最重要的期望就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他们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我不想回避这个问题。我们家长和教师最期望的是授业,就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关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我提出几个教育比喻,或者叫做教育隐喻。
第一个隐喻我们把它叫做“游戏”。什么是学习呢?好的学习有游戏感,它就是一种游戏。好的学习应该是像玩一场游戏。现在校长都遇到两个比较大的难题,尤其是初中校长,其实现在小学校长也遇到这个难题了。
第一个难题是“早恋”。现在校长就害怕这个事。有校长跟我说:“我们学校现在已经不是什么学校了,是一个集体恋爱的地方。有些小女孩们回去跟家长哭。哭什么呢?她说:妈妈,没有男孩给我写信,别的女孩都有男孩给她写信。没有男孩给她写信,她很伤心。有些老师自己就是家长,他就跟我谈这个事情,说:“这个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变得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学校,不懂学校了。怎么学校变成这个样子了?”这是第一个难题。
中国家长对早恋,中国老师对早恋的态度,现在看来,有点不人道:凡是中学生谈恋爱,都叫早恋。凡是早恋,都不正当。然后邀请一帮很笨的老师去作个讲座。什么讲座?就是“青苹果是涩的”。可是,学生说:“我就喜欢吃青苹果。”还有的学生说:“我们早就不是青苹果了。”看来,所谓“青苹果是涩的”,不具有说服力。另外,也有专家说:“啊!早恋不是坏事。国外的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就学会接吻,到了初中就有很多的舞伴,很多的partners,不断的交换。到了高中,就有好多怀孕。这不是一个什么坏事。到了初中,很多老师和家长就给学生发避孕套。”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教育谣言。我不鼓励家长和老师用不人道的办法去处理学生“早恋”问题,但我也不怂恿学生恋爱。曾经有家长给我提问:“如果你的女儿在读初中的时候,她带了一个小混混男青年到家里来,说,这是我的男朋友,今天晚上他就住这了,你怎么办?”我说:“我就把他踢出去!”你看,这确实是一个难题。
第二个难题就是学生到网吧里面去打游戏,网络游戏,网瘾。对于游戏,网络游戏,网瘾,也不可简单。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博士是研究课程论的,他的孩子读小学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小孩问:“你是研究课程的吗?”他说:“对。”小孩说:“我给你提个建议,你看以后能不能把中国小学的课程都变成漫画式的,把中国的中学课程都变得像武侠小说那样,那我们都喜欢学习了。”说的多好啊。但是,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网络游戏意味着什么?我为什么关注这个事?也许再过几年,我会系统关注这个事,现在我没法拿出完整的时间去给予关注。我对游戏的基本理解是:那里面隐含了学习的秘密。
为什么孩子那么喜欢游戏?我们还有一些没出息的成年男人也是坐在电脑面前打一个接龙扑克的游戏。你知道为什么?就那么一个很简单的扑克接龙游戏,坐在电脑面前竟然可以玩一个晚上?
游戏里面有学习的秘密,它牵着你往前走,它让你卷入进去。它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最重要的是,做游戏的人,他没有其他的功利,他从这个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成就感。这个成就感是怎么来的呢?很多游戏具有不确定性,你介入,你参与了游戏之后,你一定会得到某种奖赏。你即使有失败的时候,你也可以不断地看到反馈和矫正。这次失败了,但是,它给你另外一种可能,你下一次可能成功。你下次又失败了怎么办?它还给你一种可能,下下次可能就成功了。它不断的让你有希望,不断的给你反馈。
电脑游戏最初很简单:你打对了一个字,做对了一道题目,电脑里面马上就出来一个声音:“你太棒了,你真棒!”后来,我们中国的老师也学到了:“棒棒棒!你真棒!”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奖赏,一种强化。这种强化可能是奖励,正面的鼓励。有时候你也会失败,游戏能让失败者看到,只要你愿意坚持,你下一步很可能就成功。它永远不让你绝望。没有哪一个游戏是让游戏者绝望的。而且,游戏很简单,比方说你去打乒乓球,一拍挥过去,你立刻得出一个结论。你看得到你这个挥拍的姿势,这个力量到底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看得很清楚。
可是,我们现在的学习看不到这个反馈的效果。我们的学生做了一个练习题,不知道自己做的对还是不对。我们老师让课代表把练习本收到办公桌上去,有时候一放就是两天、三天,有的放五天,放一个月。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多么渴望老师给我一个评价。可是,等了很久之后,等下次作文本发下去的时候,他的感觉全忘了,学生不知道当时写作文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全忘了,因为没有及时的反馈。
游戏的一个很重要的秘密是及时反馈。通过及时的反馈,让你看到下一步的希望。这是所有学习里面遇到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难题。我们不要小看这一条很简单的结论,很多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与这一点强化不够、反馈不及时、没有得到及时矫正有关系。你可以想象一下学自行车:一个孩子读书不怎么样,考试成绩不怎么样,但是他有可能学自行车很快。你知道为什么吗?你去让他学开汽车,他很快会学会,你知道为什么吗?技能跟学习跟游戏有一致的地方,就是它能让你有看得到的反馈。你开车踩错了油门,你踩吧,让你吃一点苦头,你就知道了。你骑自行车,该转弯的时候,该往左拐的时候,你要是用力不均衡,你就会摔倒。它立刻让你有反馈。我们现在小看、轻视技能的学习了。我所理解的知识学习,它的秘密就隐藏在技能学习那里。你如果想知道知识学习有什么秘密,请你想象一下,孩子是怎么学会骑自行车的?成人是怎么学会开汽车的?你说:“那跟知识学习不一样啊!”是有差异,但仍然有很多是一样的。不要因为差异而掩盖了它们之间的相同。
技能学习还有一个秘密:它是整体学习。比方说,一个游泳教练教你学游泳。他说:“现在,手打开,手伸过去,用什么动作,这个手再过来,用什么动作,然后这个手飞起来,再用什么动作,他可能分解这些动作。”但是,你一旦进入水里面,你用什么动作?你全身的动作都用上,还有教练没有讲的腰部和肚子都用上了。这种学习是整体学习。
我再重复一遍。技能学习隐藏一个秘密,它可以把很多技能分解,但是,一旦进入真实的学习,它就成为整体学习。这就是我提交的第二条教育比喻,或者叫教育隐喻。什么隐喻呢?学习就是“认地图”。
地理老师,优秀的地理老师,简直就是所有优秀老师的楷模。不要小看了地理老师。地理学习隐含了很多教育秘密,隐含了学生学习的秘密。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座的各位老师,我现在给你布置个任务,一个星期之内,把北京市地图上的所有街道都能弄明白。如果我有时间,我愿意做这个试验。一个星期,甚至不需要一个星期,你就能够知道北京市的每一条街道。我询问任何一条街道,比如安外大街88号。你说:“我知道。从哪里出发,经过几环路拐到安定门,再往哪个地方绕过去,就到了安外大街88号。”我如果询问:北京地坛公园在哪里?你说:“我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就可以去那里了。”你知道你是怎么学会的吗?
如果办法不当,你永远学不会。比如,今天你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学习北京地坛公园周围的路线……”明天你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今天学首都机场的交通。”你让学生去学吧。你一条街道一条街道地教,学生一条一条地学,学生永远无法掌握北京地图。
怎么才能够学会呢?
第一个秘密,确定自己在哪里,这很重要。确定我现在站在哪里。比如说我现在住在北京大兴黄村的“校长大厦”。
第二个秘密,确定北京市有几条主干道?东西走向有哪几条,南北走向有哪几条……这是干什么呢?这就是整体学习。我现在询问任何一条主干道,你要能够告诉我,从黄村“校长大厦”这个地方出发,怎么可以到达那个地方。主干道掌握之后,接下来再开始学习分支,分*的街道。
如果你是反过来,你去学地图:先学分*的街道,学很细节的街道,然后再学主干道,这当然也是一个办法,但你很难学会。
老师们,你如果学画画,你会知道徐悲鸿这个人。徐悲鸿的太太写了一本书:《徐悲鸿传》。书里面有一句话,我很感兴趣:“致广大而尽精微”。画画的老师都知道,他绝不允许你先画具体的部位。画画的老师是不会允许你这样做的:首先,画一个眼睛,把这个眼睛画得非常好。一只左眼画好之后,再去画右眼。右眼画好之后,再去画鼻子……这是不允许的。画画的老师会告诉你,先确定他是一个国字形的还是一个圆形的脸。如果是一个国字型的脸,先画一个长方形,再把四个角切割成脸的形状。接下来,确定眼睛在什么地方,相当于交通的主干道,那是东西走向的。然后,确定鼻子在哪里,那是南北走向的,画一条线。首先画一个长方形,然后在中间画一条线,人的眼睛就出来了。然后上下画一条线,人的鼻子出来了。下面再画一条线,那是嘴巴。上面有一条线,那是鼻子的方位。再画一条线,确定眉毛在什么地方,耳朵在什么地方。顺着眼睛的地方延伸过去,把耳朵的方位也画出来了。
一直画整体,怎么能够把那张脸变成像个具体的人脸呢?你当然不能一直画整体嘛,你也要画细节。在某个时候你肯定要把眼睛画得很像一只眼睛嘛。什么时候画呢?当你把整体的主干道确定之后,你才去画细节。这就是徐悲鸿说的那句话:“致广大而尽精微”。首先要把“广大”的那些主干道确定下来,然后你再努力去把很精微的细节部分画好。这就是学习的秘密。
我再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孩子们很害怕考数学,我也害怕。在我的《教育自传》这本书里面,我写到我的高中老师——一个姓金的老师——怎么教我们数学。她讲任何一道题目,都会首先告诉你:这道题目在考你什么主题的知识,它在课本第几册里面第几页,还有第几册的某一个章节也跟这个知识相关。这道题就在考你这个相关的知识。金老师会告诉我们:这道题,它可能是由一道什么样的母题变过来的。就是说,每一个知识点都有一个母题:就像一个母亲,生出很多小孩。你遇到任何一道数学题,你必须知道它在考你什么知识,它的母题是什么。我们的数学老师就给我们总结出十几个母题。她说:高中数学就这十几个母题。你只要把这十几个母题学会了,相关的变式你也学会了,你就再也不用担心数学高考怎么考了。我数学成绩那么差,走向高考考场的那天,浑身是胆,大义凛然,根本不害怕数学。因为我的老师说了,只要把这十几个母题搞明白了,就不用担心。我觉得我是差不多都搞明白了。我的数学成绩那么糟糕,一百二十分的满分,那年我竟然考了一百一十八分,只丢了两分。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整体学习”。任何一个细节知识,你一定要能够整体地教、整体地学。请老师们记住学习的这两个比喻:第一条,学习就是“打游戏”。第二条,学习就是“认地图”。“整体教育”和“及时反馈”,这两条很重要。
为了解释“及时反馈”,我再推荐几个案例。
中科院的卢仲衡先生曾做过“自学辅导教学”实验。什么叫“自学辅导教学”呢?有几个步骤:
第一,启发。就是“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什么,大概要学哪些知识。”他把它叫做“启发”。第二步,阅读课本。老师并不着急课本,好你去读课本吧。他把它叫做阅读课本。第三步,练习。读了课本之后给你一个练习本,练习本里有你应该做的那些题目,而这些题目跟课本的题目很像。既然你读懂了课本,你就差不多可以做这道练习题了,这是第三步。
第四步,当时知道结果。你不是说做了练习吗?怎么办呢?当场知道结果,你到底做对了没有。我们以前学外语的时候,有一种配套的练习,前面是试卷,后面是试卷的答案。我们有些老师们整我们的学生,把后面的答案用剪刀剪掉,然后把练习册发给你。为什么呢?他担心我们看后面的答案,不认真做练习。但你不知道这个答案,它有它的意义。就是我做了这个练习之后,我再去核对答案,看我做的对不对。这是很重要的。
第五步,小结。
卢仲衡先生做“自学辅导教学”实验,他就把这几点守住了:第一,启发;第二,阅读课本;第三,练习;第四,当时知道结果。第五,快要下课了,老师稍微总结一下:“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出现了哪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注意什么事。”总结之后,大概就下课了。
他们当时规定得很机械,每节课,老师的讲课时间不能超过十五分钟。还有半个小时,一定是学生自己看课本,自己做练习。这种比较机械的规定受到很多人的批评。但后来其他人也有类似的做法,也规定老师讲课不能超过多长时间。
湖北黎世法先生也做过一个实验:“异步教学法”实验。“异步教学法”是什么?跟“自学辅导教学”很类似。
首先是“自学”。自学什么?就是看课本嘛。学生不是有课本吗?让学生自己去看课本吧。第二步,“启发”。看了课本之后,有没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讨论?有问题提出来,就提供相关的解释。
第三步,“复习”。就是重新复习一下,我刚才学了什么。
第四步,“作业”,其实就是“练习”,跟卢仲衡的做法很类似。你不是有课本吗?课本上面不是有例题吗?有一道练习题跟例题很像,你既然读懂了例题,你就应该会做这个练习题了。
第五步,“改错”。作业之后呢?黎世法把它叫做“改错”,当堂改错。怎么改错呢?同学之间相互改错。老师不可能很快地改那么多同学的作业,同学之间相互改错。交换试卷或者交换练习本,相互评改。学生要学会使用红笔,学会怎么去给别人改错误,怎么去跟别人交流。
最后一步,跟卢仲衡的一模一样,叫“小结”。自学——启发——复习——作业——练习——小结,一共“六步”。卢仲衡的是“五步”。卢仲衡的是:启发——阅读课本——练习——当时知道结果——小结。
现在看来,这些做法都比较机械。但是,这些做法里面都隐含了教育最基本的秘密,隐含了有效学习和有效教学的最基本原理。就是说,一定要通过及时反馈与矫正,让孩子们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学习。一旦出错,要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否则,错误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学生将不再学习,他会放弃。这就叫“反馈与矫正”。后来,中国教育界出现了一个很著名的教学实验,很多老师们可能听说过。它叫“目标教学”实验,也叫“掌握学习法”。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目标教学”是干什么的?一般认为,目标教学就是先确定一个目标:我们今天要学什么,然后,下课之前,我们看看这个目标到达了没有。这就是目标教学吗?不是。目标教学的真正的秘密在于:今天要学习某一些知识,这是一个目标。接下来,它要做一个事情,就是通过老师的讲解或者学生自己的学习之后,有一个“现场作业”,有一个现场练习,看你这个目标到底掌握了没有,理解了没有。如果没有理解怎么办呢?目标教学提出一个很重要的策略:重新再做一次。它允许你有第二次练习的机会。第二次怎么做呢?在第二次做练习之前,老师再给你辅导,或者同学之间相互帮助,把这个问题弄明白了,再学下一个单元。如果不明白,不学下个单元。所以,目标教学实际上是中国近代三十年代做的“单元教学法”(也叫“莫里逊单元教学法”)的一个延伸和更新。“单元教学法”就是一个单元学完,再学下个单元。这个单元没有达到掌握水平,永远不学下一个单元。
我们现在的孩子怎么在学习?你今天没有学会,你明天也要学新的内容,谁让你不会的?别人怎么都会了?于是,我们的孩子们今天没有明白,明天又没有明白,到后天永远不会明白了。今天爬楼梯掉了一坎,明天看到别人爬上去了,把楼梯也抽掉了,掉了两坎。你让他怎么爬上去呢?我们现在的教育,一不小心就变成了“飞人式”的教育、“超人式” 的教育。它希望我们的孩子不经过爬楼梯就飞上去。显然是飞不上去的。
现在能够解决问题的唯一的简单的办法就是:“回到原点”。孩子们成绩不好怎么办?没有别的办法,“回到原点”吧。你的原点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你哪一步知识点没有学明白,一定要回到那个知识点去。这个知识点没有弄明白,下个知识点你肯定就受影响,尤其是数学。你知道为什么那么多学生害怕数学吗?语文课不用怕,他住院半年,回来之后,照样学语文,还可以听得明白。数学课不同,不要说半年,一个星期之后,你就听不明白了,跟不上了。它的逻辑非常清楚。学数学就是一道梯坎一道梯坎地往上爬。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提出一个原则,叫做“小步子教学”。就是说,你的步子要一步一步的,比较小。你不能大步,否则,学生学不会的。这个太重要了。
从游戏这个地方,我们找到“反馈与矫正”的秘密。它很重要。为什么?因为学习就是这样的:它就是一步一步的,不可能一下子让学生跳跃,更不可能在学生学不会的时候,我们只要训斥他,他就能立刻跟上。那样他是跟不上的。
此外,我提出两个概念,第一个叫细节教育,第二个叫整体教育。你如果听了有关英语教学的报告,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英语教学的报告,都会强调整体学习。英语怎么学呢?他告诉你:很简单嘛,英语学习就是“多听”。英语教学不是记单词最重要吗?我们考试很看重记单词,尤其是考托福和GRE考试,单词是最重要的。但是,英语教学法专家会告诉你:英语应该整体学习。我给老师们提供一个英语教学的报告,放几个片段。你看看英语教学的专家们为什么强调“整体学习”,“整体学习”究竟意味着什么。(播放杜子华先生主讲的《成功英语学》)
让我们记住录像里面的最后一个结论:“简单,就是好的;越简单,越好;最简单,最好。”
你知道什么叫“简单”吗?我刚才讲北京的交通,我讲怎样画一个人的脸,一个人的脸就是一个交通系统:哪是南北走向的,哪是东西走向的,你要分出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结构。然后,就可以画出来完整的图像了。
学英语的秘密是:表面上是学语法,学单词,其实不是,实际上是整体学习。你有整体观念,你就获得了“简单”结构。科学里面讲的“简单”更奇妙。什么叫科学呢?科学就是从“复杂”的现象中寻找出“简单”,这就叫科学。你知道是怎么找出来的吗?它是从整体上找出一个或者几个结论出来。还得回到整体。
中国的英语学习现状是:学生们先学单词,然后学句子,然后学段落,然后学一篇一篇的课文。有没有一种可能?老师们想像一下,能否直接先学文章?由文章再来促进学句子,由句子再来带动学单词?你说,不可能的,没有人这样学会的。你知道小孩学语言是怎么学会的吗?爸爸妈妈是否会说:“宝宝,苹果,香蕉……”一个单词接着一个单词地教?没有哪一个爸爸妈妈是这样教的。爸爸妈妈都是不断的训小孩:“过来!吃苹果!苹果不好吃?吃香蕉……”然后,不断地跟他们说话。我们都是整体地说话,孩子慢慢就记住了句子。记住了句子,慢慢地就记住了某几个关键的词语。它是这样学语言的。
这就是细节教育与整体教育的区别。学知识的时候,为什么孩子们慢慢地学不会了?更可怕的是,为什么孩子们一步一步的知识点都掌握了,但最后还是不不会考试?孩子们一个单词一个单词都记住了,那怎么就不会学英语了呢?孩子们这道数学题会解决,那道数学题也会解决,但是怎么考试就不会了呢?不奇怪,因为他解的这些数学题都是一个一个的细节的知识点。他没有把这个知识点放到一个更大的背景中去。
这是我们推荐的几个案例。我做一个总结。教师在“授业”的时候,第一,要能够“及时反馈”。第二,要重视“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这个词语被很多人丢弃掉了。“知识结构”为什么在中国曾经那么大张旗鼓的谈论,怎么现在很多人不怎么讲了呢?甚至有人到了国外考察,回来之后,就讽刺与“知识结构”相关的问题。讽刺什么呢?“知识结构”这个词语是与美国专家布鲁纳这个人相关。我们中国人到了国外,就问美国的专家:“你们美国的布鲁纳先生是不是很厉害?”结果美国人问:“布鲁纳是谁啊?”于是,中国人回来就宣扬说:“你看看,我们中国人把某一个外国人当作神来崇拜,其实,美国人根本不把他当一回事。”我也问过美国的校长、美国的专家:“你们美国校长看不看杜威的书啊?”结果那些人说:“who is Dewey?”我说:“杜威你不知道?我们中国人都看杜威的书,学教育学的人都看他的书。比如《民主主义与教育》、《我的教育信条》、《明日之学校》,那些都是我们中国教育界的经典文本。我们都看他的作品。我们中国教育界有几个很厉害的人都是杜威的学生,比如陶行知,比如胡适,比如蒋梦麟,都是杜威的学生。我们觉得杜威是很重要的人呐!”他说:“我们美国人基本不看杜威的书,我们都不知道杜威是谁。”但是,老师们,千万别把这件事情简单化。不要以为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美国人他不懂布鲁纳,不懂杜威,就以为布鲁纳、杜威在美国根本没有影响。杜威不止在美国有影响,他在世界很多国家,都是有影响的。至于布鲁纳,他领导的课程改革据说不太成功。我们中国人马上说:“在美国都不成功,我们怎么能够在中国做那样的实验,怎么能够那样强调知识结构、结构课程呢?”
各位,我提出一个结论,你可以考虑。我刚才讲那么多,说学习就是“认地图”。什么叫“认地图”?就是一定要找到整体的知识结构,否则你永远不会学习。我也讲学习就是“玩游戏”。游戏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及时反馈”。这两点加起来,就构成了学习的关键秘密。
当然除了这两条之外,还有一条秘密,它一起构成有关学习的三条隐喻:第一,学习就是“打游戏”(当然我是打引号的,不是说让孩子们真的跑到网吧里去“打游戏”);第二,学习就是“认地图”;第三,学习就是“学走路”。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学习。
我重复一遍,什么叫学习呢?第一,学习就是“打游戏”;第二,学习就是“认地图”;第三,学习就是“学走路”。“打游戏”它意味着反馈与矫正是重要的;“认地图”它意味着我们一定要掌握整体的知识结构,否则你会迷路的;第三个更重要,学习就是“学走路”。
解惑
“解惑”意味着先让学生有困惑,然后教师才去引导。“解惑”实际上是引起学生“主动学习”,这是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或终极使命。帮助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真正的帮助是让学生“摆脱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依附”。[1]由此,我推荐一个教育隐喻:“学习就是学走路”[2] “学走路”意味着:没有人能够代替你走路,你只能自己经过爬行,然后跌跌撞撞,然后就学会了直立走路。走路只能自己走,不能由别人“抱着走”或“背着走”。尝试、摸索、跌倒、摔交之类的错误是成长的正常代价。如果不付出尝试、摸索、跌倒、摔交的代价,人就不会掌握走路的技巧。
“学走路”可以作为一条经典的教育隐喻。这是说,学习是自己的事,别人只能提供帮助,但无法代替。成人在某个时候可以“牵”着孩子的手往前走,但这种“牵手”也是需要克制的,在必要的时候需要“放手”。
这个秘密至少在叶圣陶那里已经被识破。1962年,叶圣陶在给教师的通信中提出:教学如“扶孩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3]。如果说“学习就是学走路”可以视为一条经典的教育隐喻,那么,“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可以视为一条经典的教育口号。
你知道你的小孩怎么“学说话”、“学走路”的吗?我刚才举了个例子说整体教学就是学语言。什么是学习?学习的秘密很简单,第一,学习就是“打游戏”;第二,学习就是“认地图”;第三,学习就是“学走路”。有没有哪一个孩子是爸爸妈妈一直抱着,他就会走路了?有没有哪一个孩子是爸爸妈妈一直背着他,他就学会走路了?有哪一个爸爸妈妈笨到如此的程度,孩子已经会走路了,还一定要抱着他?现在有没有哪一个爸爸妈妈,孩子一旦走路的时候摔倒了,就说:好,再也不要走了。以后爸爸抱着你走。有没有这样笨的父亲?
在“学走路”的问题上,有几个简单的比较研究。据说,美国的父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学走路的时候跌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孩子不是在哭吗?让他哭够了之后,自己爬起来,然后再接着往前走。中国的爸爸妈妈怎么做的呢?看到孩子摔倒了,赶紧上去把宝宝抱起来,说:“宝宝别哭哦!都是„地‟太坏了,我们把„地‟打一下好不好?打„地‟一下好不好?再打一下。这个„地‟太坏了!”等到我们孩子长大之后,他一遇到什么不高兴的事情,就会觉得全是别人的坏,不是自己的问题。现在看来,这样的爸爸妈妈不多了,但是,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的孩子是怎么学会走路的?
人类最初像猴子那样,在地上爬,慢慢地学会了站立。孩子也是这样。孩子先在地上爬,然后慢慢地站起来了。一个巨人就这样站起来了,很了不起。他跌跌撞撞,不断的摔倒。
我们要允许学生摔倒,允许学生有错误,这就是“学走路”的暗示。“学走路”让我们明白,学习就是一个自己走路的过程,是一个自学的过程。没有哪一个孩子完全是老师教出来的。有一些老师很骄傲,说:“我们学校培养出了三个北京大学的学生,我们学校培养了两个清华大学的学生。”你以为那是你教出来的?那是他自己学出来的。倒是学校里有三个孩子后来进监狱了,那有可能是你教出来的。你说:“你太过分了,你把我们老师的形象败坏得太多。”你想想,那三个孩子为什么进监狱了?有没有可能是因为老师对他没有太多的关怀?如果有足够的关怀,一所好学校,就能减少很多监狱。这是有可能的。真正的好学生,老师只要稍加引导,他自己就能够往前走。
有一个故事,大意是:一个印第安老人很有钱,他想买一辆汽车。他就坐着马车去买汽车。买到汽车之后,他不会开,怎么办呢?他就把这个汽车绑在马车上,把汽车拖回来了。他不知道,汽车本身是有动力的。只要人能够把发动机发动起来,点火,踩油门,它就能够启动,它自己就会往前走。不仅自己能往前走,它还能带着别人往前走。这就是“汽车”。每一个孩子都是一辆“汽车”。我们只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第一,启动。第二,让他有油,我们要能为他加油。你知道“加油”是什么意思?我们看别人拔河的时候,就喊:“加油!加油!”你知道“加油”是什么意思?就是发动汽车的意思嘛。那么我们的孩子,我们怎么给他“加油”呢?很简单,就是说,你要鼓励,鼓励就是加油。孩子如果不自信,你就说:“我相信你行!”这就是“加油”了。人的学习是要“加油”的。
另外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说,教学的关键是让孩子自己往前走。我找到的这个案例是刘坚老师推荐给我的,叫《父亲的脚后跟》。这个人经常跟着自己的父亲上街,但是他总是跟在父亲的后面走,从来不走在前面。忽然有一天,他父亲翻过一个小山坡之后,他翻的比较慢,结果没有翻过去。等他翻过去的时候,他已经看不到他的父亲了。他又害怕又焦虑,在那里哭喊,一直坐在那里哭了几个小时。直到他的父母亲回来接他。他说:“我在这里等了几个钟头,又饿又怕,我甚至分不清家的方向。我苦苦思忆,但呈现的总是父亲那双不停晃动的布鞋。午夜时分,总算传来了母亲苛责父亲的声音,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回到家,竟不知道我早在半途就丢掉了。”这个故事很有意思的。你不要觉得,怎么会有这样的父亲呢?其实,老师经常会干这种事情。老师很自信地往前讲课,以为我们的学生都懂了。其实他不知道,我们的学生根本不懂。等到期末考试,老师才知道,哇!学生这也不懂,那也不懂。这种老师不知道,他早就应该回头看看他的学生。
今天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没有告诉学生:我们应该去哪里?从不指出大体的方向,一开始就下定义。让学生一步一步陷在推理的泥坑,以为这样便是工作,便是思考训练,这就是数学。其实,这只是形式。问题出在哪里?学生看到的不是大的方向,就像故事里的小孩:他不知道路该怎么走,他看到的只是布鞋不停的晃动,简单的左右、左右地交替换脚。但一旦没有了布鞋在前面带路,便觉得一切陌生:家在哪里,路怎么走,什么都不知道。故事的作者说:“我深深相信,当时父亲如果像赶牛一样让我走在前头,出城的时候便用手指明家的方向,然后问我:吴厝的大榕树,旧厝的土地庙,阿公溪上的铁桥,南坑阿婆家后的小径……。你认不认得?而在我点头之后,叫我逐一带路走过。我必定在走过一趟之后就知道回家的路怎么走了。如果父亲是最上乘的教育家,也许他会在指明家的方向后,便要我带路,他在后面,宁可多走一点冤枉路,一边加以修正,其后并画图比较近路与远路,如此我不止会熟悉家城之间的路径,而且整个交通我都会明白,还能够帮他办一点事情。”
这就是“学走路”对教育的提示。
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意义的?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智慧的?让我们记住这几个比喻:学习就是玩游戏;学习就是认地图;学习就是学走路。
记住了这几个比喻,就会引出“授业”与“解惑”的秘密:第一,及时反馈并矫正;第二,整体教育(知识结构);第三,引起主动学习。
“授业”、“解惑”与“传道”这三个要素加在一起,就构成我所理解的教师的“教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