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新词,天高海阔”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6

时间:2019-05-15 01:07: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曲新词,天高海阔”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6》,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曲新词,天高海阔”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6》。

第一篇:“一曲新词,天高海阔”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6

“一曲新词,天高海阔”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

快乐港湾

【摘要】诗歌,是我国文学百花园的一朵奇葩,又是文学中得到最充分发展的体裁,也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 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巧设情境 读中悟情 拓展延伸 进行仿写

诗歌,是我国文学百花园的一朵奇葩,也是文学中得到最充分发展的体裁,又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 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因此诗歌教学,我们绝不容忽视。

关于诗歌教学,“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 世界。”针对以上要求,我认为诗歌的教学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巧设情境,身临其境。

诗歌的语言,本身就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与浓烈的抒情性,所以,恰当地与诗歌本身意境相近的导语能很快将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思维走入诗中。如在教学《我站在祖国地图前》这首诗时,可做如下导语:祖国的地图同学们可能已看了很多次,站在祖国的地图前,每个人都会浮想联翩,思绪万千,今天小作者站在祖国的地图前,他看以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诗中去看一下吧。这样能很快地将同学们带入诗中,激发起探究的兴趣与愿望。

除了语言外,其它如对诗歌背景(作者、时代)的介绍、音乐的渲染,多媒体课件的播放,都是创设情境常用的方式和可取可行方式。

二、指导朗读,读中悟情。

1、品词,体会语言美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往往一个字、一句话都包含深厚而丰富的内涵。小学生的知识极为有限,理解能力也是如此,所以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对诗中词、句进行理解,仔细揣摩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当之处,来欣赏诗歌的美丽之处。

如李白的《静夜思》,教师在讲解这首诗歌时,就应注意个别字的理解。“举头望明月”中的“望”,向学生质疑能否用“看”字来替换 “望”字。为什么?然后再启发学生,“望”字是遥远地看去之意,有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也凸显了距离,而“看”字的意思则一般,不及“望”字意义之深,表达不尽诗人对遥远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这样讲解,学生便可以很深刻的体会到诗歌的情感。

杨万里的《小池》中写到“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晴柔”一词看来简单,但却是晴天柔和的风光的意思。还有杜牧的《山形》写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坐”字,就有古今异义,在此处的意思是“因为、由于”,而并非平时理解的“落座”。这类生僻古意的词语需要教师的亲自讲解,才能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才可以让孩子

体会到在诗歌的用词中,语言的简洁之意,凝练之美。

2、诵读,感受韵律美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至于诗则绝对要有音节或韵,因为音节和韵是诗的原始的唯一的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甚至比富于意象的华丽词澡更为重要。”对诗歌鉴赏者而言,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无疑是鉴赏诗歌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教师要很好地在诗歌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美。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去趣读其中是抑扬顿挫。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情感,因而朗诵时语速要平缓,语调要低沉,才符合诗歌的情感基调。《春晓》,《村居》,还有《小池》则应以愉快轻松的语气来读出诗人对优美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同是描写自然风光,而在朗读《望庐山瀑布》时,应有磅礴之气势,从而读出诗歌中“三千尺”、“落九天”的错落的音乐美。

3、想象,感受意境美

诗是诗人通过凝练的语言文字,再倾注其思想情感于其中,通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落笔而成的,因而诗歌有咀嚼不尽的韵味儿。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感同身受和大胆想象来体会诗歌中创设的美丽意境。通过创设情境和感同身受,感受意境美以《村居》为例,“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青烟”。应该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江南一带山村早春二月,草长莺飞的美丽景象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轻声诵读全诗,边读边在脑海里形成自己想象中的二月山村,然后教师再播放课件,课件可以是有关江南一带春意朦胧的图画或视频,也可以是悠悠如流水的悦耳妙音,伴着教师优美的语言描绘,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带入奇境。“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

鸢”,则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把其中的“儿童”想成是自己,想象是自己在春意盎然里放风筝。这样一来,对诗歌的意境就有了很深刻的体会了。

4、朗读,感受真情美

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在凝练和谐,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艺术语言中表现强烈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就提及“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提高文化品和审美情趣”,所以诗歌中的真情美成为了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重中之重。

教学中,教师尽量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情之美,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所寄托的情感有几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所以教师在对诗歌简单讲解之后则更应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去感受诗中诗人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之后的惆怅至极,却也无能为力的思乡之心。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整首诗节奏轻快跳跃,教师对一些生词或难词如吴音、翁媪、无赖讲解后,可以适当让学生起来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后,再描绘诗歌呈现的清新快乐的农家乐生活图景,这样,在朗读的基础上,再描绘,便可以体悟诗中的美丽情愫。

在朗读中,让学生由浅入深逐步理解诗歌;在读中,让学生渐入佳境表现对诗歌的理解;在读中,让学生彼此感染、相互激发,产生探究诗歌 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真情美的冲动,让这种冲动,转化为最好的学习催化剂。

三、赏读新诗,拓展延伸

在充分赏析文本后,引导学生赏读相关联的课外诗歌,通过比较异同

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和感悟,又扩大阅读量,充实教材上单薄的文字,构建一个“大语文”学习框架,多角度、多层次提升学生的思维,熏陶情操,可谓一举两得。

四、品味语言,进行仿写。

通过诵读美的文本、感受美的形象、创造美的语言,让学生习得知识、掌握方法,陶冶性情,逐步提高语文素养。诗歌的仿写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能力,让学习语文变得妙趣横生。可以想像,当学生学着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各种意像联缀成诗的时候,是何等的兴奋 与自豪,而对于祖国的语言又会产生何等亲近的感觉。

教无定法,以上只是一点做法和尝试。在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大好形势下,只要不断探索,大胆创新,新课改之路就会越 走越广阔。

第二篇:浅析新课程理念下诗歌教学的价值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诗歌教学的价值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新课标之所以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因为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生命意识,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最深厚的精神动力资源;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人文情怀,为人的发展营造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背景;人文精神作为一种超越品格,为人的发展创设了一种高远的人生理想境界。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生意识在精神沙漠的风暴影响下,拜金主义进一步深入人心。在强大的物欲刺激氛围中,学生出现了所谓的“四无主义”现象,即无气魄、无关心、无感动、无责任。这样的精神面貌,迫切需要我们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去关注和建构健康向上、充满人情味的生活世界,培养人文精神。

诗歌教学离不开伟大的诗篇,而伟大的诗篇之后站立着的正是伟大的诗人。诗人从自然的天籁和灵魂的启示中把倾听到的声音传达给人们,用心血谱写生命和灵魂的乐章。当我们年幼无知、或少壮有成的时候,我们从不感到生命正在一点点地走向末端。而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沧海一粟,正因如此,每个人都必须意识到生命的短暂,珍惜生命,诗歌向我们敲响生命的警钟。当学生们阅读“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夜苦短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和“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横落兮雁南飞。……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汉武帝《秋风辞》)等诗句时,他们不能不深思:生命短暂,何不珍惜?诗歌还为我们提供活着的理由,向我们展示了各种崇高的人生价值观。李白的理由是“此行不为鲈鱼,自爱名山入剡中”;杜甫的理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王维的理由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刘禹锡的理由是“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柳宗元的理由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歌中的情感不同于普通情感,它是人文情怀的反映。首先,国身通一是诗歌史上贯穿始终的一条情感大动脉。诗人们将自己的整个身家性命与祖国、民族的命运紧紧地缠在一起,这也就是平常为人称道的爱国情怀。诗人们所写的诗篇往往是在国家民族存亡之秋、由奋起而抒发的一种激情,读来感人泪下,催人奋进;其次,诗歌中还渗透着浓浓的家园情结。家园情结就是对故土、对亲朋的深沉眷念和无限热爱之情。通过诗歌教学可以让学生们知道:世间除了金钱之外,还有一些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却让人动心的东西,那就是亲情、友情、爱情;再次,山水情怀也是诗歌情感的一大内容。它体现的是一种对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热烈歌颂和赞叹之情。诗人们赞美吟诵自然,从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超脱。山水诗篇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诗歌内蕴着奋发向上、锲而不舍、执着奋进、不竭奋进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理念,诗歌是一种理想,它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入超越之境,扬弃旧我,走向新我,使自己向更美好的生存状态发展,逐渐抵达理想。它使人确信,人的前途和命运应该能够而且应该掌握在人自己的手中。理想和信念一旦在耳边铿锵作响,它往往令人回肠荡气、热血沸腾,即使身处严酷的现实困境,也能升腾起生活的信心,奋起追求心中的目标。诗歌中包含的这种超越品格,使人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诗歌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可感性是诗歌语词的一个基本特征。可感性语词是指表述人的感官经验和感官感受的那一类语词,是对人类五种感官所领受到的内容的描述,这些语词以形象战胜抽象的方式,强化语符本身的信息刺激,使之成为一种具有强烈唤起能力的媒介物,诱导读者展开想象去把握可感性语词所代表的感性世界。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这一可感性语词就容易激发起读者的想象,使读者想到芳草萋萋、繁华似锦的一派喜人景象。又如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的一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不仅让人想象出杏花争先恐后开放的情景,还让人想到芳香扑鼻、蜂飞蝶舞之类。总之,诗歌与想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诗歌教学可以通过诗歌阅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诗歌教学是培育学生诗性智慧的肥土沃壤。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诗歌教学的价值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诗歌教学的价值研究

沈建强

内容提要:新课程理念是一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先进教育思想,诗歌以其精美的语言、深远的意境、韵律般的节奏在文学教育中发挥着极大的价值。中国作为诗的国度,加强诗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文化品味以及各方面能力,形成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乃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课标 诗歌教学 价值

新课程理念指导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中学语文课要加强人文教育,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优秀的文学精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诗歌是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优秀的诗歌,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炼含蓄、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如果能用于教学,将对学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受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呈现出明显的功利性,和考试有关的内容理所当然的作为了教学重点,与考试关系不大的或者是无关的语文内容渐渐被疏远,考试纲要上对诗歌的要求只是简单的了解和识记,而在作文中出卷老师往往会注明,除诗歌外体裁不限,有的考生大着胆子写了诗歌,虽然内容挺不错却还是只得到了很低的分数。于是诗歌教学课堂上,老师蜻蜓点水,对诗歌意境的赏析也是浅尝辄止,学生只要会背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课余读书活动,也是很少选择或者不选择诗歌作品;作文训练更是难以寻觅到诗歌的踪迹。久而久之,学生们的想象力、诗意般的语言能力等都会停滞不前,甚至还会退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给予正确的引导,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积累名言警句,开发语言能力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艾青说:“诗是艺术的语言——最高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其用语不落俗套的清新,描述不加修饰的平淡,词藻、文采、情思上的绚丽,意在言外的含蓄,言简意赅的简洁,正体现了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

诗歌教学,培养学生感悟能力。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课程理念是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基本途径是重视阅读,重视积累,重视优秀古诗文的诵读。诗歌语言常常出奇制新。诗歌教学,带领学生去感悟诗歌语言的精妙之美,感受诗歌语言的推敲之美。例如,一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通过诗歌教学,让学生去触摸语言,去玩味语言。一个“剪”和“理”,就足以让学生引发无限的思考。麻丝可以剪和理,离愁也可以剪和理吗?诗人为什么不说“忘不了”、不说“想着烦”呢?如此这番的思考之后,学生对语言自然有了自己的认识。推而广之,学生会用这样审视的眼光看待他周围的语言现象,对语言感悟力的提高是毋庸质疑的。

诗歌教学,丰富学生的语汇积累。经典的诗句,引起的不仅是心灵的共鸣,也成为学生经久不忘的语言素材。思念亲人时我们常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劝慰自己;送别朋友时我们常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安慰友人;遇到挫折时我们常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鼓励自己。盛赞少年有为,我们可以借用“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夸奖老人自强不息、拼搏进取,又可以借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感谢母爱伟大,我们又会马上想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所以,有言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诗歌教育,正是在诗意的感悟中,让学生永远铭记住了那隽永的语言,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

诗歌教学,影响学生的用语风格。诗歌语言,是文学作品中语言是最为精练的,好的诗歌都是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是运用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学习语言最好的材料。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作品,语言风格、语言艺术也各不相同。或优美婉丽,或放纵恣肆,或雍容典雅,或朴素自然。周从在自己的诗中,表现出很强的语言创造力。她笔下的春天是“躲在小树上/荡秋千”的春天,她笔下的春雨是善解人意的春雨,所以它“四处张望落下的地方”,还可以“落在美梦中”“让美梦成真”; 她笔下的雾可以“铺在地上/让夜睡觉”;她笔下的知识是“一走就是几十里/好远的知识呀”。如此生动的语言,是童心的自然萌发,是诗性的语言模式,它体现了最本真的语文学习。

二、培养审美能力,提高鉴赏水平

文学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为历代读者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也非常适宜。学习诗词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情感美、意境美、节奏美,在优美的诗歌作品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真情美: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陆机在他的《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也说:“诗者,吟咏性情也。”艺术中的情要真,真情才能铸真景,我们今天在阅读那些洋溢着真情的伟大诗篇时,无不感到这种真挚的情感给我们带来的审美愉悦和震憾人心的力量。“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人对于离别是很动感情的,送别是郑重其事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更是情真意切的典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四海之内有了知心朋友,就是远在天边,也还是像近邻一样亲近,息息相通。人远,但心近,表现了朋友间不拘形迹的真挚感情。这种与朋友的送别情怀远远超出了世俗之常情。“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不要在分别的时候,像青年男女般啼哭,让眼泪沾湿了佩巾。这也是诗人自已情怀的吐露,更显得情深意长。

读过艾青的作品我们无不被他那篇对土地的赞歌所折服,“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真实朴素的两句诗,道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恒的“土地”情结。句中交织着忧郁悲怆之情,但这种抒情基调是诗人敏感的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和人民悲苦生活的回应,是感情极度热切的反映,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

意境美:“意境”即是指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溶与统一。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物只有融入感情,才有生命;感情只有景物附丽,才有依托。景和情是诗歌的孪生兄弟,优秀诗歌在景和情关系的处理上,总是和谐默契、相得益彰的。正如朱光潜所说:“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称情,这便是诗的境界。”

如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惟有“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必须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圆”“直”二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达了诗人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于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达到了至高的艺术境界。又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采菊东篱,本无意于旁迂他涉,只是在无意之间“悠然”看见了南山,联系下文“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万物自由自在。各得其所。物来动情,意与境会,便从眼前大自然的景色中体味出一种悠然自乐之趣,感情上得到了极大的欣慰与满足。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节奏美:诗歌的节奏美就是指在诵读时悦耳动听,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的音乐感,黑格尔说:“至于诗则绝对要有音节或韵,因为章节和韵是诗的原始的唯一的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甚至比所谓富于意象的富丽词藻还更为重要。”诗的节奏是适应舞蹈和吟唱需要而形成的,它是人的生理节奏和生活、自然节奏的统一,人的情感的起伏、波动和生活节奏的张驰决定了诗的节奏。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开篇入声陡促:“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又如江河的《星星变奏曲》,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第一节由“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的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第二节变为“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随着意象的变换,诗中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从而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这如同《诗经》中一唱三叹的诗的结构,音节和谐优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发挥想象力,调动形象思维

想象力是文学艺术的翅膀,文字如果不是靠想象,只是白纸黑字没有意义,而诗歌的想象力尤为重要,因为诗中的世界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他们总是经过诗人有意无意地改造,并投上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要理解诗人的感情,需要发挥想象力,才能进入诗中的世界。高尔基说:“只有作家描写的一切历历浮现在读者的眼前,使读者能够从个人经验,个人积累的印象和知识出发,“想象”出作品可提供的画面、形象、人物和性格,而且对这些有可补充的时候,作家的作品才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打动读者的心。”可见,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何等重要。

发挥想象,体验诗歌画面美。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尤其是那些描写景物的诗,更是把景色描写得美轮美奂。如崔颢的《黄鹤楼》,首联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空余”二字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的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二句作者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篇小令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学生每读一句都会想象出一幅画面:枯萎的蔓藤、僵老的古树、无精打彩的乌鸦,呈现一幅败落凄厉的背景画;潺潺的流水、纤巧的小桥、温暖的茅屋,充满安谧与生机的图画;荒郊古道上一匹精疲力尽的瘦马冒着凛冽的西风在踯躅而行;日暮途穷,一个羁旅之人在悲哀地仰天叹喟。这种诗情画意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和再创造的余地。

发挥想象,体验诗歌内涵美。

要进入诗的主题,教师就必须善于给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在“苍苍竹林”中传来“ 杳杳钟声”,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灵澈“荷笠带斜阳”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那位伫立目送的诗人是什么心情?诗人形象令人遐想不已。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想象,很快就知道了诗的一些内涵: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触动诗人的思绪,诗人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全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而且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和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

又如郭沫若的《静夜》,诗人由月光流星联想到了天河,又由天河,想象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诗人首先想象着天河海雾模糊,再想象天河的岸边有鲛人,又想象鲛人在对月流珠。这需要发挥想象力,运用联想和想象,调动形象思维,才能体会诗人隐隐流露出对祖国、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体会该诗的清幽典雅,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美的享受。

四、间接接触社会,完善健全人格

中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学生的可塑性强,都是未雕之璞,我们的教育必须使之成玉,即成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诗人独特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这些人文情感因素影响着一代代人。小说家金庸说:“让孩子背诵古诗文不是要让他们学习很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现在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有大量的优秀诗歌作品,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利用这些作品对中学生进行情感人格培养。

培养学生炽热的爱国情怀。著名学者杨叔子先生曾指出:“我们对青少年、大学生加强人文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要有中华魂,要有民族根,而中华诗歌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就是爱国主义。”在中学诗歌教学中有很多爱国的诗歌,这些诗歌充分展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怀。

文天祥在临刑前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范仲淹自幼立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理想,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爱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触动着我们的心灵;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诗人表达了一种献身的愿望:“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一片赤子深情。

培养学生不屈的意志品德。意志是学生自始至终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保证。学习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这就需要坚强的毅力去克服、去解决。诗歌语言,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有着积极的作用。

李白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现他的乐观,自信。尽管“欲渡黄河冰塞川,将行太行雪满山”,现实和理想之间有很大的差距,诗人仍然执著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屈原《离骚》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现了诗人虽身处污秽时代,却坚持九死不悔,永远求索的伟大精神。孟子身处逆境,不仅仅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在肉体上经历折磨;更有“苦其心志”,在精神上历经磨砺;“空乏其身”,使其无所依;最终“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学生体会到:古人遇到挫折尚且能如此,今人更应敢于面对人生风雨和命运挑战。

参考文献: [1]吕志刚.略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J].学语文,2006-06.[2]明洪慧.古典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年12期.[3]刘士伟.论诗歌对儿童素质发展的意义 2006-11.[4]顾之川.诗词与中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2002-06.

第四篇: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理念

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面对初中体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新挑战,如何提高普通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如何在教学进程中整合运用,是体现体育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本文拟分析研究,提出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及教学设计理念。

一、课程目标与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体现吻合性

初中体育教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具有较强内在联系的知识、内容和运动素材进行整合、重组和拓展性开发,从而确定一个具有趣味性、知识性、游戏性的学习主题,每个主题构成一个单元教学目标。例如我们开发的以运动项目和游戏相结合来呈现的主题《田径、游戏》教学单元;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完整的理解学习内容和构建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对所学体育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又如主题《模拟消防员》教学单元;我们既可发展学生的体能和技能,又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的集体项目进行整合。

二、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体现动态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设计只是注重课前设计,把大纲教材中规定的知识内容原本体现在教学设计中,设计如何教给学生现成的理论和结论,无需学生思考和实践。对在教学中有无问题,如何解决等确不曾进行设计,教学后的问题就更不关心了。教学设计不单是课前、课中、课后的一个一个的片段,而应该是一个完整过程中的相互联系的,动态的、发展的不同阶段。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应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来进行教学设计,并选择和有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调动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潜能。

三、教学设计中体现教与学的相互性

传统体育教学,体现的是教师的权威性,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呆板、机械的、灌输式的。一方面,教师如何控制学生、带住或看好学生,把教学内容按步骤进行完。另一方面,教学设计中没有问题的设计,学生只能简单地完成教师预定的、统一的教学和练习。这种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的差异,从而限制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展现和讨论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及意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体育课教学设计要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通过搭建讨论模式,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施教的方法,去启发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倡导教师要树立新的“教”与“学”观点,确立“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的服务意识,变“压迫性学习”成“主动性学习”。

四、教学内容设计体现针对性

教学内容设计时,不仅要依据课程的学习目标体系,还要考虑教材的难度、水平学段学生身心特点以及主题单元知识技能容量等情况。如跨栏练习,我们根据障碍跑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共设计4课时来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课时主题内容依次为,第1课次:前脚踩过(较低障碍物);第2课次:后腿拖过(较低障碍物);第3课次:跳过(正常低栏架);第4课次:完整跨过(正常栏架5个)。

在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时应有所侧重,即每课时突出一个主目标,在主目标的统领下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一般情况下第1课次不直接进行技术教学,强调参与、体验、感知。通过第2、3、4、课次逐步推进,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五、课堂教学设计内容安排体现合理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只安排一个教学内容,内容的搭配应符合教学目的,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要考虑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以及学生差异的水平,还有男、女生人数的多少等。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先选择适合大多数人的运动项目作为主项,再选择适合部分有兴趣的运动项目作为兼项。无论是主项还是兼项都要搭配好。另外还要注意技能与体能的搭配、上肢与下肢的搭配、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搭配等等。体育教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身体练习。能否取得身体练习的效果,如何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是设计的关键。在我们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只有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也就要求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强度、适宜数量。

六、课堂教学设计体现合理美观性

体育场地器材的分配与布置要精心设计,符合美学要求,讲究场地器材的布置美。首先,场地要整洁、卫生、安全、方便、美观;其次,器材最好带有色彩,排列要新颖、对称、协调。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应根据教学内容、目标要求和自身学校场地器材等实情,将场地布置设计得美观科学、线条清晰、图形新颖;器材放置井然有序,布局合理美观,给学生以美感。这样既便于组织教学,又艺术化,构成一种美的情景,让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进入运动状态。

七、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优化性

过去的体育教学,在教学设计时,几乎不考虑课程的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而是只注重大纲和教材,使教学唯教材是从,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只是面的拓展,教师教的僵化,学生学的死板,制约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而新课程倡导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以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开发利用。通过课程整合与资源开发等媒介,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如:安排时间让学生们观看运动项目教学片或利用照片和图片进行教学辅助。这样增加了教学的多样性,也增添了教学的娱乐性。

第五篇:浅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诗歌教学的策略

参评论文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诗歌教学策略

旷娇敏

衡阳市南岳区龙凤中心学校

摘 要

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为其能够最终形成完善的人格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仍然存在重讲解、轻意蕴;重传授、轻感悟;重背默,轻朗读的教学弊端,忽略了诗歌的“美”。本文围绕新课程理念中提到应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小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探讨在小学诗歌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欣赏诗歌能力的具体措施。[1]

关键词:小学诗歌教学;语文素养 ;策略

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展开, 语文素养的地位也更为凸出。鲁迅先生在谈到汉字之美时曾说过,它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2]而文学作品中, 尤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炼,意蕴最为丰富, 对语文素养的要求也最高。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提高语文素养首先要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而传统的诗歌教学大多将诗歌作为一件死物进行肢解,将一首首空灵优美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那么,如何摈弃传统的诗歌教学方法, 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呢? 本文就从新课程下对诗歌教学的处理方式谈谈个人的见解。

一、创设美的情境,营造和谐课堂

诗歌本质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而诗歌产生的和谐之美,能给课堂带来最佳的效益。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泓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所以教师应该根据诗歌的特点和学生情感思维的特点,精心创设审美意境,在教学时首先应将学生的感情引入诗内,精心设计课堂导入,采取灵活多变的手段,营造适宜的教学氛围。一开始就将学生牢牢地吸引到课堂中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

如《一株紫丁香》这首诗歌,那株紫丁香,是孩子们的一片心意,是对老师的问候与感激。这种师生间的情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学生在情境中更容易体会诗歌感情。比如,教师播放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在音乐中老师语言渲染情境:敬爱的老师在为我们批改作业,为我们备课,她是那样辛苦,我们能为老师做些什么呢?教师轻声读“踮起脚尖,走进安静的小院”,学生随着老师接读下去,此时的读,读得入情,读得入境。[3]

只有“境”创设得妙,再去理解诗歌中的“意”,自然“情”也激发得浓。由此入手,不仅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而且能让学生发挥想象力。

二、紧扣作品,潜心朗读,感知、领悟、体味美

语文教材中选用的诗歌,都是人类精神家园中的美丽花朵,他们用语言文字来反映人生精神,反过来也会对人的精神塑造起重要作用。

文章的内涵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主要是靠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体悟到的。文章作品要在阅读中理解欣赏,阅读是语文课中学生获得美的重要途径。[4]所以,面对语文教材中的美文,教师的教学就是带要领学生发现美、领悟美。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因素去诱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得到发展,同时受到美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

案例片断:湘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1、理解词语,感受古诗画面美 感受“雨”

(1)请同学们找出这句诗中带水的字。(湖、潋滟、淡、浓)(2)齐读这些字,把这些字带回古诗中读一读。(3)指导读诗句“山色空蒙雨亦奇”。

(4)西湖真会打扮自己啊,在阳光下,她是那样婀娜多姿。正当苏轼陶醉其中,忽然,雨雾迷蒙,眼前的西湖又变成了另外一幅景象。

(课件出示:山色空蒙雨亦奇)

(5)来,看看吧!(出示雨中西湖的图片,随着音乐,教师轻声描绘)瞧!山变了——房子变了,就连树也给人感觉不一样了。如果此时,你是苏轼,喝着杯中的酒,赏着西湖的美景,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6)是啊,房子朦胧了,眼前的一切都像是披上了一层轻纱,像走进了梦一般。

(7)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雨中吧,谁愿意把这种朦胧、奇妙的感觉读出来?(自由读、指读、评价、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8)刚才还是水光潋滟,现在却是——生:山色空蒙。(9)短短一天之中,就让我们看到如此不同的西湖,同学们,此时老师觉得这短短的14个字,仿佛汇成了一幅画,画中这位名叫西湖的女子是美的、妙的。愿意读一读吗?看看谁能把这晴雨的变化读出来。(学生自由练读、指读、评价、齐读)

(10)让我们再一同来回味这曼妙的西湖吧!我看,水光潋滟是景,山色空蒙也是——景。

我看,晴是景,雨也是景。我看,晴方好。我看,雨亦奇。

师:我看,水光潋滟晴方好。生:我看,山色空蒙雨亦奇。

2、西子西湖

(1)晴天的西湖是那样的娇媚,雨天的西湖又是那样的温柔,像谁呢?(西子)

(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西子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那么美丽,西湖也是——(齐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3)那就让我们看看谁在为西湖化妆?(播放课件,教师随着音乐中讲述)西湖水是那么清,柳枝儿为西湖化着妆,碧绿的莲叶无穷碧,映日的荷花也在为西湖化妆。冬天,满世界的银装裹着西湖,你们说美吗?恩,难怪说,欲把西湖比西子——生: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如果说,晴天的西湖是浓妆;那么雨天的西湖是——淡妆。师:如果说,荷花为西湖化浓妆;那么——柳叶、荷叶为西湖化淡妆。

师:如果说,冬天的西湖是淡妆;那么夏天的西湖是——浓抹。(4)交流汇报:同学们,你们觉得西湖的美能和西子去比吗?难怪苏轼会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生(接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3、探求意蕴,理解古诗哲理美

(1)西湖之大,水是她最大的特色,而西湖四面皆山,山环抱着湖,湖浸润着山。晴天时,山染绿了水,水倒映着山,雨中山色空蒙,山水一体,更为奇妙,诗人抓住了最能表现西湖特点的景物来写。

然而苏轼与西湖是密不可分的,西湖诗情画意只有苏轼的才思豪情才能写出她的美妙,苏轼的才情只有遇到西湖的诗情画意才能尽展出来。此时此刻,你认为诗人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感情?

(2)让我们带着诗人对西湖的爱来朗诵这首诗,让老师听出你们语言中的爱(配乐)。

三、诗画互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一首诗歌如同一幅美丽的山水风光图。为激发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和兴趣,也为了更好地再现诗境,教师可以根据诗意,用简笔画或者动画等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古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画面美,以画悟诗。如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时,我将一幅荷花图,用动画呈现给学生。翠绿的莲叶挤挤挨挨,一直涌到天边,娇艳的荷花在阳光下摇曳着,显得格外娇美。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我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将诗与画巧妙结合,一幅色彩绚丽、充满生机的画面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四、注重教学辅助手段,在“绘声绘色”中展开想象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追求的就是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但这种意境的领略仅靠呆板单调的模式化教学是不可能完成的,而是要靠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幻灯、图画、乐曲、表演、多媒体等等)。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把诗歌抽象的难以勾勒的语言物化为可以让学生感觉到的事物。他们可以从屏幕上了解“万条垂下绿丝绦”,可以在音响中感受“两个黄鹂鸣翠柳”,还可以欣赏到“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饱鸳鸯”的《绝句》。学生在学习古诗时由眼、耳、脑、口等多种感官协调进行思维加工,不仅能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还能与诗人同呼吸、共喜悲,领会古诗的精华。同时在陶醉、愉悦和亢奋的心理状态下被熏陶、被教育。

总而言之,教师应该通过感受诗歌之美,把握诗歌的丰富内涵,获得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开启学生的诗性智慧,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有机成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鲁迅.鲁迅全集第九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344 [3] 成强.小学低年级如何进行诗歌教学[J].新课程研究,2010 [4] 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之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5:25~26

本论文非抄袭

联系电话:***

下载“一曲新词,天高海阔”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6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曲新词,天高海阔”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6.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吝店中学 杨新侠 2001年9月开始实施的基础教育改革,使我们的教师教学生活发生根本变化,其中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课前教学设计。传统教学的课前准备有备课......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体会 经过一年多的新课改教学工作实验,略有收获,现把我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总结的教学体会整理如下: 一、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教学设计 吴起县第一中学杨培芬 一、教材依据 本课所处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雷利锐 一堂好课的特征可以有以下十六个字来概括:师生互动,充满活力,符合规律,共同发展。这次备课组教学研讨中,我将科学探究贯穿于整个课堂,较好地体现了......

    新课程理念下的汉语拼音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汉语拼音教学 张秀华 小学高级教师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第四实验小学 063600 *** 拼音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以往的教材中,汉语拼音是做为一项......

    新课程理念下的古诗文教学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古诗文教学古典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文阅读在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形成文化积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很重视这种作用,对古诗文阅读提出了......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形式为教学内容服务例:解剖器使用(2010市长陵中学视导课) 教学内容为教学目标服务例:克隆羊(2004市视导课),更多的是目标不要求的无用内容 教学目标为......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教学反思 对新课程的了解越多,研究越深,实践越丰富,越会感到新课程确实带给我们一个明媚的春天,它有着巨大的魅力,有着生机勃勃的旺盛的生命力。 走进新课程,我们不由地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