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篇:教育学心理学硕士论文题目选题开题

时间:2019-05-15 01:59: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几百篇:教育学心理学硕士论文题目选题开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几百篇:教育学心理学硕士论文题目选题开题》。

第一篇:几百篇:教育学心理学硕士论文题目选题开题

[1]张金荣.3-12岁儿童人格的结构评定及其发展特点的追踪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2]沈悦.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及影响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3]韩力争.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4]金庆英.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2.[5]索涛.个体人格特质对跨期决策的影响及其神经基础[D].西南大学,2012.[6]李鹏.社会责任感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2.[7]郭薇.不同依恋类型恋爱受挫者的注意偏向[D].西南大学,2012.[8]郑丽军.同性恋的角色区分研究[D].西南大学,2012.[9]张萍.感恩情感的形成机制及其干预[D].上海师范大学,2012.[10]周雪婷.父母教养方式、大学生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2.Wei丨丨xin:lxs12321

[11]姜巧玲.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D].中南大学,2012.[12]刘建榕.大学生社会性发展迟滞的探索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13]方必基.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结构、特点、相关因素及团体干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14]陈坚.代际工作价值观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15]胡卫星.动画情境下多媒体学习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16]吕晓峰.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审视[D].吉林大学,2013.[17]邵华.应对研究的挑战性问题与新方向[D].吉林大学,2013.[18]陈英敏.初中生羞怯的结构、特点及遗传与环境的影响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3.[19]杨笑怡.就业压力知觉量表的编制与青年人就业压力的调查[D].苏州大学,2013.[20]郝兴昌.DRM范式下的儿童错误记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1]王雷.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群体情绪传播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22]陈浩彬.智慧德才兼备理论的实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23]戴吉.悦纳进取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3.[24]尚倩.基于心理负荷的生产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13.[25]刘航.学前儿童情绪伪装的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D].东北师范大学,2013.[26]刘永琴.心理模块观: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司海迪.武则天的人格与重要人际关系考论[D].武汉大学,2014.[28]黄玉晶.非常规突发事件背景下恐惧情绪感染神经生理过程研究[D].浙江大学,2014.[29]毕翠华.工作记忆的保持影响时间知觉的认知与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4.[30]张璇.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信任结构和机制[D].吉林大学,2014.[31]罗书伟.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内隐社会认知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4.[32]金芳.3-6岁幼儿健全人格发展的教育促进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33]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34]张灵聪.初中生学习自我控制特点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35]李永瑞.不同注意类型高水平运动员注意瞬脱及注意能力特征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36]毛志雄.中国部分项目运动员对兴奋剂的态度和意向:TRA与TPB两个理论模型的检验[D].北京体育大学,2001.[37]邓铸.问题解决的表征态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38]冯正直.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39]蔡华俭.内隐自尊的作用机制及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40]王文静.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41]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D].南京师范大学,2003.[42]张兴贵.青少年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3.[43]许明智.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和信效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3.[44]方平.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发展特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45]边玉芳.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与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3.[46]彭平.评价中心的测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47]连淑芳.内隐社会认知:刻板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48]庄锦英.情绪影响决策内隐认知机制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49]刘文.3~9岁儿童气质发展及其与个性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50]吴明证.内隐态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51]郑剑虹.自强的心理学研究:理论与实证[D].西南师范大学,2004.[52]宋其争.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53]石伟.自尊的记忆效应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54]陈旭.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55]刘云艳.幼儿好奇心发展与教育促进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56]孔德生.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57]于国庆.大学生自我控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58]杨秀君.学习成功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59]邱扶东.心理学范式的旅游决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60]许远理.情绪智力组合理论的建构与实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61]易芳.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审视[D].南京师范大学,2004.[62]张林.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63]迟立忠.运动人群与非运动人群注意特征比较及注意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64]甄志平.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65]隋雪.学习困难生阅读过程的眼动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04.[66]周永垒.学习困难生的学习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67]周楚.错误记忆的理论和实验[D].华东师范大学,2005.[68]李永鑫.三种职业人群工作倦怠的比较研究:基于整合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5.[69]王振宏.青少年情感风格与攻击行为[D].首都师范大学,2005.[70]刘惠军.成就目标定向对工作记忆广度和控制性提取影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71]翟群.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72]聂衍刚.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73]刘志宏.初中生校园压力因果模型建构与压力疏导团体辅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74]丛晓波.自尊的本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75]陈秋珠.赛博空间的人际交往[D].吉林大学,2006.[76]左志宏.小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认知加工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6.[77]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78]武建芬.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79]黎琳.大学生的社会比较与情绪健康[D].华东师范大学,2006.[80]安秋玲.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81]杨福义.内隐自尊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82]王艳梅.积极情绪对任务转换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6.[83]迟毓凯.人格与情境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84]邱林.人格特质影响情感幸福感的机制[D].华南师范大学,2006.[85]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86]纪林芹.儿童攻击、相关问题行为的发展及其家庭相关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2007.[87]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88]陈劲.中国人诚信心理结构及其特征[D].西南大学,2007.[89]杨秀莲.论人格的文化生成[D].东北师范大学,2007.[90]张雯.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91]邵秀巧.特质焦虑者对威胁信息注意偏向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92]李芳.情绪一致性记忆的发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93]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94]卢爱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95]梁晓燕.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96]张琳琳.国有企业员工工作倦怠与工作投入研究[D].吉林大学,2008.[97]钱国英.情绪记忆的特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98]范方.留守儿童焦虑/抑郁情绪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心理弹性发展方案初步研究[D].中南大学,2008.[99]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100]陈凤梅.大学生生活事件、归因方式、情绪调节方式与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101]吉楠.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及应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6.[102]杨晓峰.大学生网络使用、网络成瘾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103]董志明.自尊的结构及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104]文峰.工作幸福感的结构和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06.[105]许书萍.上海市吸毒人员子女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的探索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106]陈保华.大学生学习拖延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7.[107]肖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认知与融合性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07.[108]钱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测量及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109]陈瑜.孤独症患儿家长复原力及相关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110]才源源.青少年网络游戏者的心理需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111]宋娟.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建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112]孙永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心理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113]席波.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07.[114]李湘晖.大学生宽恕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115]蒋灿.自我意识量表的初步修订及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7.[116]蒙茜.大学生拖沓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大学,2007.[117]吴韬.高校临近毕业学生择业焦虑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118]李恒.大学生、研究生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119]唐文清.大学生专业适应性量表编制及其应用[D].西南大学,2007.[120]王春花.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生活满意度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121]姜松梅.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7.[122]骆鹏程.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7.[123]马甜语.积极心理学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124]张静.当代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125]刘启刚.青少年情绪调节:结构、影响因素及对学校适应的意义[D].吉林大学,2009.[126]董光恒.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启动对冲动控制影响的差异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127]王立君.概念图在促进认知和评估知识结构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128]何飞.基于Kahneman前景理论的风险规避与风险寻求决策的脑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129]方学梅.基于情绪的公正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130]李佳川.体育锻炼对降低大学生自卑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131]程科.健全人格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D].西南大学,2009.[132]沈勇.手机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D].浙江大学,2009.[133]张敏.青少年情绪弹性及其对认知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0.[134]范会勇.大学生情绪智力的测量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135]罗鸣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0.[136]蔡颖.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适应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10.[137]王芹.即时情绪对社会决策影响的发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138]付喜凤.心理疏导研究[D].武汉大学,2010.[139]蔡丹.初中生数学学习困难的认知加工特点[D].华东师范大学,2010.[140]许书萍.高社交焦虑大学生的解释偏向[D].华东师范大学,2010.[141]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142]袁加锦.情绪效价强度效应及神经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9.[143]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144]朱艳新.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145]焦蒲.青少年情绪调节的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D].四川师范大学,2008.[146]雷鸣.贫困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复原力的关系[D].四川师范大学,2008.[147]朱慧敏.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控制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148]滕秀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评估与干预[D].首都师范大学,2008.[149]孙婷.反生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150]卓美红.2-9岁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08.[151]郭宏燕.初中生学业情绪的干预研究[D].山西大学,2008.[152]陈晓娟.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08.[153]牛丽凤.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154]李荣刚.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现状及其心理干预研究[D].苏州大学,2009.[155]黄丽.知识型员工工作嵌入性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9.[156]刘利敏.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修编及发展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09.[157]李娜.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修编及其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09.[158]梁颖.组织中员工沉默的内容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09.[159]张吉.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主观幸福感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D].西南大学,2009.[160]崔丽娜.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9.[161]安晓斌.大学生恋爱观及其与人格类型的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9.[162]李水红.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基本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9.[163]曾蓉.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自立人格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164]吴琛.中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归因方式及社交焦虑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165]邓玉琴.心智觉知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效果[D].首都师范大学,2009.[166]侯小花.中学生感恩的个体差异及其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167]张墨.企业员工心理资本的模型及其验证[D].西南大学,2009.[168]潘利若.中学生学业拖延及班级环境对其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9.[169]周琴.情绪和框架对风险决策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9.[170]魏球.心理资本对职业生涯成功预测作用的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171]胡会丽.一般自我效能感训练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弹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172]胡夏娟.大学生压力知觉、复原力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173]石轶.大一新生学业拖延与心理控制源、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9.[174]丁成莉.企业员工的心理资本对其工作绩效和工作卷入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9.[175]左恩玲.大学生成人依恋、归因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9.[176]顾海艳.青少年家庭功能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9.[177]谢兰.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自我接纳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178]王丽君.大学生自我和谐、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179]舒子吁.大学生学习投入问卷的编制及其应用[D].江西师范大学,2009.[180]徐丹丹.大学生学业拖延的类型比较及干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181]蒋燕宾.大学生正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182]陈洁.大学生社交焦虑、自尊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183]刘婷.情绪主题绘本促进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0.[184]左艳梅.中学生学业拖延的问卷编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0.[185]赵欣.大学生社会幸福感问卷的编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0.[186]鲁朋举.中学生学业成就目标特点及其与学业情绪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0.[187]索雪原.初中生希望与自信关系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10.[188]袁俏.湖南省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189]王淑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及其与依恋应对方式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0.[190]李改.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0.[191]梁宇颂.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192]刘晓静.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193]王滔.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194]王亚鹏.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疏离感[D].西北师范大学,2002.[195]申艳娥.中小学教师压力应对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196]严标宾.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197]黄红.工作压力影响因素及因素相互关系的探讨[D].暨南大学,2003.[198]卢谢峰.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3.[199]徐小燕.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的编制与实测[D].西南师范大学,2003.[200]李瑛.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成瘾状况与人格特质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201]李金钊.上海市中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202]万煜.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及干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203]彭纯子.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团体干预的实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1.[204]余洁.大学生自尊与自我效能感及归因的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205]唐薇.麦尔斯—碧瑞斯人格类型量表(MBTI)的理论及应用的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206]田瑞琪.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207]曾荣侠.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4.[208]陈超然.大学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及其与人格维度关系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4.[209]尹海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4.[210]卢春莉.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问卷的编制及应用分析[D].山西大学,2004.[211]武成莉.大学生焦虑与自我概念、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212]顾倩.大学辅导员胜任力问卷的编制及初步应用[D].山西大学,2004.[213]谭小宏.中学生责任心问卷的编制[D].西南师范大学,2004.[214]徐小军.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215]张峰.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216]陈铮.信息呈现方式和学生的认知风格对多媒体环境下科学学习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217]张更立.幼儿异龄同伴交往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218]杨丽娴.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专业承诺关系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219]黄海.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220]刘逊.青少年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221]王亚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04.[222]钱玉燕.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心理社会因素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4.[223]曲苒.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及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224]吴越.大学生学习策略与场认知方式、学习风格、学习动机以及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225]李成齐.大学生归因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226]高旭辰.内隐联想测验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227]何小蕾.情绪智力问卷的开发及其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228]陈以洁.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229]张宁.西安地区硕士研究生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对其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230]沈之菲.新课程背景下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职业角色认同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231]李阳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232]李朝霞.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及其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233]程涛.大学生认知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之间关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234]邰永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研究[D].河海大学,2005.[235]朱韶蓁.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AS)的修订及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6.[236]万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大学,2006.[237]王倩.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238]于红丽.中小学教师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239]李冬梅.中小学教师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对工作满意度及三者对职业倦怠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5.[240]徐晓宁.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5.[241]王燕.工作倦怠的跨行业调查和比较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242]俞海运.社会认知的刻板解释偏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243]邹玉梅.容貌特征的刻板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244]徐辉.情绪对风险决策和判断的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245]李英武.情绪调节策略对决策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5.[246]刘建岭.感戴: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D].河南大学,2005.[247]周翠金.生活事件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D].贵州师范大学,2005.[248]史玉军.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249]付梅.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250]龚德英.多媒体学习中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影响学生学习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251]龚艺华.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师范大学,2005.[252]阳毅.大学生复原力量表的编制与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5.[253]李凤兰.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改变大学生抑郁状况的作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254]向光富.中学教师工作倦怠、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及其关系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255]杨海荣.工作控制感、工作家庭冲突与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256]肖建伟.大学生人格、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257]李斌.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258]王晖.人格特征、价值观、生活事件对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259]康育文.贫困大学生心身健康与自尊、人格、人际关系、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260]蒙家宏.大学生自卑心理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261]毕玉芳.情绪对自我和他人风险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262]王晓娟.大学生情绪智力问卷编制及调查[D].上海师范大学,2005.[263]陈静.团体沙盘游戏技术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264]琚晓燕.青少年依恋的测量及其与自尊、社会适应性关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265]刘世瑞.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问卷的编制及适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266]袁红梅.大学生学习自主性量表的修订及区域性常模的建立[D].湖南师范大学,2005.[267]丁园园.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268]刘永芳.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依恋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5.[269]张惠敏.中学生情绪智力与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的关系[D].上海师范大学,2005.[270]陈顺森.箱庭疗法缓解初中生考试焦虑有效性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5.[271]袁莉敏.大学生乐观、归因方式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05.[272]张玉柱.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及其心理教育实验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273]陈瑞君.零售业人员情绪劳动、情绪耗竭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6.[274]王飞飞.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6.[275]陈睿.自我职业选择测验量表(SDS)的修订及大学生职业选择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06.[276]沈雪萍.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测量及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277]杨晓晖.高中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278]滕兆玮.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279]龙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280]胡岚.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5.[281]赵冯香.大学生职业决策量表的编订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282]陈树婷.高中生情绪智力、人际关系和学业成绩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6.[283]张晓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预测因素分析[D].苏州大学,2005.[284]邹庆宇.地域刻板印象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285]张玲.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286]谢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自尊发展的心理弹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287]王淑娟.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水平关系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288]李海垒.受欺负儿童的心理韧性与抑郁、焦虑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6.[289]韩丽颖.特质移情和状态移情及其对助人行为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290]关雪菁.折扣机制与任务性质对学业拖延行为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291]苏红.大学生婚恋观结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6.[292]屈正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293]彭秀芳.大学生的移情结构及其与积极人格、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294]熊红星.中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编制及其特点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295]徐小娟.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296]黄艳苹.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6.[297]金艳.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298]陈四光.心理健康视野下大学生死亡态度及生命教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299]邓兆巍.大学生自我概念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300]袁湄.大学生时间管理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301]夏海燕.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302]张咏梅.青少年依恋及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6.[303]张瑾.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6.[304]焦卉.大学生自尊状况及心理干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305]沈彩霞.儿童心理需要满足对网络行为及情感体验的影响: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D].北京师范大学,2014.[306]黎志华.大学生希望感的发展轨迹、影响因素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中南大学,2013.[307]李秀.失独者悲伤调适及其本土化干预模式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308]张雁冰.社会资本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309]李卉.电视对幼儿执行功能的影响:真实性判断的视角[D].华中师范大学,2014.[310]杨九民.在线视频课程中教师对学习过程与效果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4.[311]杨敏.幸福人格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312]余鹏.情绪对冲突管理策略选择及谈判行为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4.[313]金圣华.本土心理学视域下的偶像崇拜[D].吉林大学,2015.[314]封周奇.人际关系对道德决策影响的发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315]罗香群.大学生责任心问卷的编制与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316]杨芳.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7.[317]温娟娟.气质性乐观、解释风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318]董增云.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319]宋芳.大学生自尊及其与归因方式的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07.[320]吴娟.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实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321]杨琳娜.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322]魏颖.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人格的相关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323]彭文涛.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324]朱艳.中学生学业压力、社会支持、学习动机对学习倦怠的作用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7.[325]王金奎.大学生成人依恋的调查及与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困扰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7.[326]朱林仙.大学生心理压力、社会支持及其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7.[327]陈春锋.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社交焦虑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328]石彩虹.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和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329]陈燕.对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330]黄振宇.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调适[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331]解登峰.大学生学习策略调查问卷的编制[D].安徽师范大学,2007.[332]刘兰兰.大学生复原力量表的编制及其初步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7.[333]陈秀云.大学生个人生命意义量表编制及初步应用[D].浙江师范大学,2007.[334]糟艳丽.中学生自杀态度与生命意义的跨文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335]金玲玲.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336]马希武.藏族大学生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研究[D].西北大学,2008.[337]史文.大学生感戴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8.[338]向晓蜜.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模型及其量表编制[D].西南大学,2008.[339]朱海东.青少年依恋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8.[340]胡洁.大学生消费价值观问卷的编制与实测[D].西南大学,2008.[341]谭亚梅.情绪劳动与工作倦怠、工作满意度的关系[D].河南大学,2008.[342]夏四平.农民工社会认同的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08.[343]罗锡莉.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问卷的编制与实测[D].西南大学,2008.[344]崔娜.初中生学校适应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8.[345]刘慧玲.社交焦虑大学生的自我接纳与团体辅导研究[D].西南大学,2008.[346]吴超.中学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8.[347]许红艳.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及信息评估系统的建构[D].西南大学,2008.[348]陆文春.大学生乐观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大学,2008.[349]樊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D].华中师范大学,2008.[350]钱珍.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学业归因、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351]林桦.自我决定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352]李悦.工作压力与情绪智力对员工工作倦怠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353]周璐璐.同性恋者的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354]邱于飞.大学生学习拖延认知—行为团体干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355]韩贵宁.大学生学习拖延的现状与成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356]陈俊.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8.[357]祝伟娜.初中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358]杨彩霞.大学生复原力与压力事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359]黄涛.上海地区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问卷的编制及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360]丛文君.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类型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361]熊猛.流动儿童相对剥夺感:特点、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D].福建师范大学,2015.[362]廖传景.留守儿童安全感研究[D].西南大学,2015.[363]赵小军.增强现实网购中的技术接受心理模型[D].陕西师范大学,2015.[364]郝振.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及其策略选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365]杨玮奇.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366]管斌.微信公众平台用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367]孙小博.亲密关系成长性、依恋风格以及人格特质与婚姻质量的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5.[368]冉威.大学生无聊感、手机成瘾与人际关系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369]李春生.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及感觉寻求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5.[370]秦晶晶.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及其情绪启动效应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371]杨蒙蒙.大学生网络购物成瘾的影响因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372]邓华琼.中学生智能手机依赖、感觉寻求与自我控制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373]柯小敏.大学生手机依赖与无聊倾向性的关系:消极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5.[374]索玉贤.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自我决定动机、学业拖延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375]李茹.家庭教育方式、家园合作共育对幼儿自信心、独立性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376]吴辉良.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及其与人格特质、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377]胡珊珊.大学生控制源、社交焦虑与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378]闫凤霞.大学生归因风格、成就动机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5.[379]孟繁莹.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韧性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5.[380]苗俊美.幼儿问题行为与祖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地位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381]张茜茹.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的测量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山西师范大学,2015.[382]苏杰.3-5岁幼儿攻击行为与自我控制能力、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383]许海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384]朱巨荣.中学生学习压力、学习动机、学习自信心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385]刘鹏.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及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386]徐浪.大学生网购成瘾的初步研究及问卷编制[D].华中师范大学,2014.[387]徐晓丹.手机成瘾大学生自我控制缺陷及其机制[D].西南大学,2014.[388]刘颖.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相互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389]阎巍.企业员工的主动性人格与心理资本对组织公民行为和反生产行为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390]苏琦.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相关的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1.[391]丁维.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392]王珺珂.大学生人格特质、应对方式与智能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393]谢丽.我国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1993-2013年)[D].陕西师范大学,2014.[394]常红.幼儿心理健康与家庭功能的特点及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395]肖祥.大学生人格特质、手机使用动机与手机依赖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14.[396]杨薛雯.“90后”与“80后”大学生人格特质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97]黄慧.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398]张静.高中生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399]蔡重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400]郑春鱼.正念训练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效果[D].首都师范大学,2012.

第二篇:关于教育学硕士论文题目

关于教育学硕士论文题目

1、教育资源差异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2、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及救助对策研究

3、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启示

4、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家庭义务教育决策的影响

5、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6、辽宁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7、绿色教育视野下华德福课程思想研究

8、大学和中学孝廉文化教育有机衔接研究

9、HW公司互联网教育商业模式研究

10、浅谈卢梭的教育思想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11、西部大开发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

12、教育信息化中数据处理与数据可视化研究

13、基于教育传播学视角的高中地理课堂多媒体教学研究

14、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5、远程教育运用于羽毛球教学的方法研究

16、现代远程教育中学生管理问题研究

17、盲聋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18、后平权时代美国原住民教育政策研究

19、我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20、高中生异性交往中理想异性的特征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

21、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政府角色研究

22、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23、初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城乡差异分析

24、视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硕士毕业论文写作辅导q/微信:1760405151

25、铁岭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6、高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27、基于体感交互的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

28、心理游戏在中小衔接心理教育中的策略探究

29、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研究 30、数字化游戏的教育价值及其课堂实践研究

31、云南边疆地区卫校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干预研究

32、县域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3、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34、县域政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35、二战后台湾原住民语言教育政策变迁研究

36、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37、江西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

38、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39、孟子人性论在当代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1、农民工随迁子女基础教育公平的问题探究

2、基于儿童本位理论下学龄前儿童教育类APP的交互设计研究

3、农民工随城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4、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5、新媒体环境下中学语文教育网站建设研究

6、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社会支持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

7、美国“家庭学校”教育方式在中国的推行方案研究 硕士毕业论文写作辅导q/微信:1760405151

8、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能力需求与胜任的分析

9、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课程观形成的叙事研究

10、凉州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11、智能教育物理平台中基于前向推理的解题子系统的研究

12、农村学前教育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与改进路径研究

13、我国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问题研究

14、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研究

15、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16、我国义务教育政府支出责任分担机制研究

17、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18、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性研究

19、教育救助法律制度研究

20、中国民办培训教育办学规制问题研究

21、微视频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研究

22、湖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分析

23、基于情境创设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

24、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

25、美国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路径研究

26、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农村教学点发展案例研究

2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求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8、留守儿童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9、中芬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比研究 30、农民工子女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硕士毕业论文写作辅导q/微信:1760405151

1、湖北省黄梅县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

2、聋哑学校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3、盘锦市农村贫困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4、后现代视角下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研究

5、延边州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调查研究

6、延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现状及对策研究

7、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8、毛泽东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研究

9、黑龙江省教育考试机构发展改革研究

10、武威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

11、民国时期公民教育研究

12、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特岗教师教育信念研究

13、财政性教育经费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14、基于政策视角的广州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15、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制度研究

16、游戏教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17、教育管理视角下的高中生学习倦怠研究

18、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

19、解构基础教育的性别迷思

20、人际与群际视角下青少年慈善捐助归因的特点及其教育干预

21、中国和新加坡的英汉双语教育政策比较研究

22、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23、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有限性研究

24、台湾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评述及启示

25、教育转移支付对义务教育供给及均等化影响的研究

26、基于信息技术的义务教育阶段酸和碱教学研究

27、全球化时代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公民教育研究

28、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29、农村失学儿童的受教育权保护现状及救助对策 30、我国城镇居民教育投资收益与风险研究 孔子与耶稣教育哲学思想比较研究

硕士毕业论文写作辅导q/微信:1760405151 我国财政分权对地方义务教育供给的影响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失范归因及应对策略研究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失范预警模型构建研究 学校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困境研究 基于增值评价的教育公平研究

呼和浩特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问题研究

基于教育技术学语境的先秦儒道技术思想价值阐释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 我国青少年的孝道问题与教育对策研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供需关系研究

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体制改革的探索研究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影子教育治理的政策研究 日本对非洲数学和科学教育援助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S教育培训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研究 民国时期福建省教育视导制度研究

基于学校教育视角的家校合作的个案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教育发展的困境和出路 论自我认识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 课堂教学中的性别教育研究

第三篇:法理法学硕士论文题目开题

[1]李思.反性别歧视的法理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6.[2]李徳健.英国慈善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6.[3]张玉洁.法律文本中的模糊语词运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6.[4]李志强.法律影响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6.[5]朱立扬.中国与美国“股权众筹”法律监管制度的对比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志鹏学术论文:lxs12321 [6]王明文.论当代中国法律信任的建构[D].吉林大学,2015.[7]谷昭民.论法律外交[D].吉林大学,2015.[8]夏丹波.公民法治意识之生成[D].中共中央党校,2015.[9]瞿郑龙.当代中国法制的政治逻辑[D].吉林大学,2015.[10]吕玉赞.“把法律作为修辞”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5.[11]杨蕾.美国行政法规的司法审查研究[D].山东大学,2015.[12]周彬彬.美国侵权法中因果关系不确定的解决进路研究[D].山东大学,2015.[13]马玉丽.美国宪法的正当法律程序研究[D].山东大学,2015.[14]郑杨.美国JOBS法案对我国众筹模式的启示[D].华侨大学,2015.[15]李亮.法律责任条款规范设置研究[D].山东大学,2015.[16]张芃.法律义务条款及其规范设置研究[D].山东大学,2015.[17]周煜.美国私人养老金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5.[18]宫雪.英国民事执行权的运行与控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5.[19]戴秀河.《彭德尔顿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20]杨晓波.明朝海上外贸管理法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21]马东景.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5.[22]赵丽梅.美国国家安全视野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策研究(1992-2008)[D].东北师范大学,2015.[23]杨晶.论我国普法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D].河北经贸大学,2015.[24]黄月莹.环境侵权诉讼若干问题分析[D].吉林大学,2015.[25]白歌.论淫秽色情的认定标准[D].中国政法大学,2015.[26]王文涛.宋例与宋代法律体系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27]周舟.中日道路交通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28]边宇海.法治: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深刻变革[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29]程泽时.市场化与民初工业化:中国金融秩序的司法调适(1912-1927)[D].中国政法大学,2015.[30]肖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31]王觊.国家干预公司自治的限度[D].吉林大学,2014.[32]张彤.德国股份公司监事会信息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4.[33]吴寿东.罗马法的国际私法观照[D].吉林大学,2014.[34]张琦.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培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35]李婷.论人民主权思想的发展脉络[D].南京师范大学,2014.[36]倪同木.法学视野中的国家利益研究[D].南京大学,2014.[37]卢刚.新时期中国普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4.[38]姚远.解读青年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D].吉林大学,2014.[39]张田田.律典“八字例”研究[D].吉林大学,2014.[40]高学敏.中国公民普法教育演进研究[D].复旦大学,2014.[41]王娟娟.美国社会变迁与淫秽物品标准的演变[D].南京大学,2014.[42]熊崤鹏.中美两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考察与比较[D].西南交通大学,2014.[43]刘公云.论美国湿地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对我国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14.[44]朱颖.民国时期妾的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45]董翔.美国证券立法中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应用及借鉴[D].华东政法大学,2014.[46]陈阳.西班牙同性婚姻合法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47]卢玮.美国食品安全法制与伦理耦合研究(1906-1938)[D].华东政法大学,2014.[48]任中秀.德国团体法中的成员权研究[D].山东大学,2014.[49]仲谋.中国企业在美国实施并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50]王会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51]方砚.近代以来中国婚姻立法的移植与本土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4.[52]熊玉梅.中国不动产登记制度变迁研究(1949-2014)[D].华东政法大学,2014.[53]唐菲菲.宪法、宪政与民主[D].南开大学,2014.[54]颜慧娟.创新社会治理体系运行机制中的法治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55]蔡卫忠.公民意识养成视阈下的大学生法律教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4.[56]邓冰宁.美国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4.[57]汪明帅.我国近代教师权利变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58]何啸.改革进程:中国共产党政策与法律关系结构的历史转型[D].中共中央党校,2014.[59]武小川.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法治化[D].武汉大学,2014.[60]唐芳芸.论美国对外贸易区制度[D].广西师范大学,2014.[61]王景霞.法律与道德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62]白雪.中日善意取得制度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4.[63]石雷.英国现代离婚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4.[64]彭艳芳.中央与地方税权配置的法经济学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65]王媛.美国宪法上的正当法律程序研究[D].山东大学,2014.[66]吕复栋.民俗习惯的司法适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4.[67]林永虎.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互动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4.[68]关梅.《易传》法哲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3.[69]郝丽芳.美国联邦司法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3.[70]徐会平.美国言论自由的观念转向与制度嬗变[D].山东大学,2013.[71]赵大千.宪政视野中的美国劳动权理念研究[D].吉林大学,2013.[72]郭芙蓉.公民守法道德养成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73]周小明.印度宪法及其晚近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3.[74]虞浔.1997年以来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的实践与探索[D].华东政法大学,2013.[75]龚兵.俄罗斯土地权利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76]刘方荣.基于多学科视域的案件事实认定逻辑结构模型研究[D].西南大学,2013.[77]王韵洁.社会转型期农村纠纷处理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78]张岩.转型时期中国法治特点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79]王琼雯.家庭权初论[D].苏州大学,2013.[80]许佩华.经济特区立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81]杨亮军.梁启超宪政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2.[82]吕丽.中国古代刑法特色研究[D].吉林大学,2012.[83]钊阳.唐代税收体系的制度缺陷和执行弊端研究[D].山东大学,2012.[84]王芳.美国刑事诉讼法对隐私权的保护[D].山东大学,2012.[85]伍巧芳.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及其借鉴[D].华东政法大学,2012.[86]潘林.美国风险投资合同与创业企业治理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87]彭中礼.法律渊源论[D].山东大学,2012.[88]李钟晚.韩国行政复议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2.[89]王弘宁.美国被追诉人刑事法律权利保护研究[D].吉林大学,2012.[90]雷丽清.中美内幕交易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91]江玲.庭审话语中的法官身份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92]朱文雁.论英国对诽谤的法律规制[D].山东大学,2012.[93]黄洪旺.我国公众立法参与的制度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94]司春燕.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正义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95]冯广林.美国少数人受教育权法律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96]库金娜·安娜.俄中土地法律制度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2.[97]许迎春.中美土地征收制度比较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98]蔡迪.美国联邦私募基金法律制度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99]王丹丹.日本非全日制用工法律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100]付夏婕.论英国土地法律制度变迁与经济转型[D].中共中央党校,2011.[101]付璐.欧盟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的立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0.[102]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103]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104]隋祎宁.日本地震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0.[105]仇晓光.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的法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0.[106]余小满.宋代职务犯罪研究[D].河南大学,2010.[107]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108]张骏.论美国纵向限制法律规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华东政法大学,2010.[109]解锟.英国慈善信托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110]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111]李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112]欧阳贞诚.1965年以来美国的外来移民及其经济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0.[113]林惠玲.美国反补贴实体法律实施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114]张玉堂.边沁功利主义分析法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115]朱丽娜.美国第三方网上支付法律监管体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116]孙光宁.可接受性:法律方法的一个分析视角[D].山东大学,2010.[117]范振国.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与限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118]王守贵.论当代中国的法治精神[D].吉林大学,2010.[119]丰霏.法律制度的激励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0.[120]胡全柱.拾荒者的身份建构研究[D].上海大学,2010.[121]郭延军.发展中的美国女性就业权平等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122]梁睿.美国清洁空气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123]祖伟.中国古代证据制度及其理据研究[D].吉林大学,2009.[124]徐伟敏.美国《谢尔曼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9.[125]齐明.美国破产重整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126]杨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轨迹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127]陈兵.19世纪下半叶美国州反托拉斯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128]程满华.“山寨”现象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129]曾桂林.民国时期慈善法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9.[130]蒋红莲.商业秘密法律救济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131]侯学勇.法律论证的融贯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9.[132]范春莹.法律思维研究[D].山东大学,2008.[133]吴民平.美国337条款法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134]王月明.中国近现代监督权利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135]李杰.民众参与立法的制度模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136]吴向军.宗教与法的关系论纲[D].中共中央党校,2008.[137]陈丽梅.网络民主问题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08.[138]李冬梅.美国《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上的环境民事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08.[139]汪家宝.马克思法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8.[140]张大海.德国群体诉讼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8.[141]雷云.美国禁止就业歧视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8.[142]邱昭继.法律、语言与法律的不确定性[D].中国政法大学,2008.[143]刘艳萍.美国刑事政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144]李艳君.从冕宁县档案看清代民事诉讼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8.[145]温静芳.安乐死权研究[D].吉林大学,2008.[146]孙波.我国中央与地方立法分权研究[D].吉林大学,2008.[147]刘强.美国社区矫正与犯罪刑罚控制的演变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148]张利春.日本民法中的利益衡量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149]刘高勇.清代买卖契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150]和育东.美国专利侵权救济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151]江利红.日本行政过程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152]黄正.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153]张益刚.民国社会救济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154]马国强.和谐社会视阈中的纠纷解决机制[D].吉林大学,2007.[155]艾晶.清末民初女性犯罪研究(1901-1919年)[D].四川大学,2007.[156]鄂振辉.执法权研究[D].山东大学,2007.[157]李大雪.二战后德国民事诉讼法之改革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158]程朝阳.法庭调解语言的语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159]胡谦.清代民事纠纷的民间调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160]王静.美国行政法法官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161]黎明.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与法律保护[D].兰州大学,2007.[162]董学立.美国动产担保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6.[163]徐士英.日本反垄断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南大学,2006.[164]赵旭.法律制度与唐宋社会秩序[D].东北师范大学,2006.[165]朱圆.美国公司治理最新发展及法理分析[D].华东政法学院,2006.[166]陈秀萍.论法律的伦理性[D].吉林大学,2006.[167]田雨.女权主义的划界、反思与超越[D].吉林大学,2006.[168]王开定.美国集体诉讼制度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169]纪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170]张栋.美国死刑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171]陈金木.判决可接受性的实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172]贾育林.中国古代廉政法律文化及其现代价值[D].中国政法大学,2006.[173]简海燕.媒体报道司法活动的法律限制[D].中国政法大学,2006.[174]田东奎.中国近代水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175]金星均.韩国公司重整制度立法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176]王为东.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法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177]李默海.孙中山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6.[178]黄金兰.法律移植研究[D].山东大学,2006.[179]韩德强.论人的尊严[D].山东大学,2006.[180]彭贵.英国浮动抵押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181]刘小楠.美国女权主义法学平等与差异观研究[D].吉林大学,2005.[182]刘雪松.公民文化与法治秩序[D].黑龙江大学,2005.[183]田成有.传统与现代:乡土社会中的民间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5.[184]熊琳.日本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及其最新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5.[185]尹志军.美国环境法史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5.[186]沈仲衡.价值衡量法律思维方法论[D].吉林大学,2005.[187]吴宁.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法理[D].吉林大学,2005.[188]张斌.现代立法中的利益衡量[D].吉林大学,2005.[189]张建党.美国职业教育立法与职业教育[D].河北大学,2004.[190]陈福胜.法治的人性基础[D].黑龙江大学,2004.[191]陈景辉.法律的界限:实证主义命题群之展开[D].中国政法大学,2004.[192]陈冬.环境公益诉讼研究——以美国环境公民诉讼为中心[D].中国海洋大学,2004.[193]张晓蓓.清代婚姻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194]吴丹梅.法治的文化解析[D].黑龙江大学,2003.[195]徐昕.论私力救济[D].清华大学,2003.[196]葛明珍.论权利冲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197]高其才.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198]王人博.中国近代宪政思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199]黄振中.美国证券法上的民事责任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200]孙笑侠.程序的法理[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

第四篇:教育学心理学复习题

1.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A]

2.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D] 3.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2.1)A.2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 A] 4.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

A.2-3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B ]

5.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 C] 6.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A.控制 B.基本看法 C.改造 D.意识 [ D] 7.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A.地升华 B.发挥 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 D]

8.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D ] 9.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 B.美国心理学家 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 [C ] 10.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C ] 11.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4.1)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 C]

12.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 A] 13.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A ] 14.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隐蔽性学习动机 [C] 15.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A] 17.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A] 18.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D] 19.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 A] 20.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6.1)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 D] 21.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

A.程序性知识 B.实用的知识 C.直观的知识 D.可应用的知识[ A] 2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A.言语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表象直观 [ A] 23.现代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

A.长时记忆 B.内隐记忆 C.操作记忆 D.形式记忆 [ A] 24.短时记忆的容量

A.较大 B.没有限制 C.非常之小 D.为7土2个组块 [ D] 25.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的趋势是

A.时快时慢 B.快者愈快 C.先快后慢 D.先慢后快 [ C] 26.最早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A.艾宾浩斯 B.巴甫洛夫 C.冯特 D.弗洛伊德[ A] 27.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

A.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B.复习越早越好 C.在大面积遗忘开始之前复习D.当天复习[ A]

28.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A.公式学习B.命题学习C.原理学习D.推理学习

29.最早提出遗忘曲线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家是

A.巴甫洛夫 B.艾宾浩斯 C.斯金纳 D.威廉?冯特[ B] 30.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被称作(7.1)A.操作技能 B.技巧C.操作能力 D.能力 [A ] 3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

A.智力技能 B.知识迁移C.智力 D.思维程序 [A ]

32.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8.1)

A.复杂方案 B.学习计划 C.可行方案 D.思维程序 [A] 33.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A.记忆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思维策略 D.学习方法 [B]

34.对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一般称为

A.智力技能 B.学习自觉性 C.元认知策略 D.自我意识 [C ] 35.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

A.新的理解 B.不同的见解 C.认知策略 D.类比或表象等 [D] 36.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

A.意识和能力构成 B.规则和技能构成 C.认知策略构成 D.经验和方法构成 [B] 37.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9.1)A.刺激情境 B.即定疑问 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 [A] 38.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 A.智力技能 B.思维品质 C.思维程序 D.能力或特性 [D] 39.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

A.思维程序 B.调查研究 C.验证假设 D.论证假设 [C] 40.一个人的对人对已、对事、对物的态度是(10.1)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D] 41.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 [D]

42.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策略系统 D.价值体系 [D] 4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D] 44.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 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A] 45.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B]

46.态度的情感成份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态度的核心成分 B.动力性成份 C.非智力成分 D.内化了的成份 [A] 47.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 [B]

48.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11.1)A.社会适应 B.社会化人格 C.精神面貌 D.精神状态 [A]

49.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浑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A.积极的社会功能 B.应有的责任能力 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 D.道德精神面貌 [A] 50.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

A.怪异观念 B.强迫行为 C.强迫洗手 D.强迫恐惧 [B]

51.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

A.什么事也做不下去 B.痛苦不安 C.感到惴惴不安 D.感到极端焦虑 [D] 52.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A.严重惧怕 B.原因不明地惧怕 C.非理性惧怕 D.持久性地惧怕 [C]

53.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

A.不容易矫正 B.容易矫正 C.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D.也属于心理障碍 [C] 54.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12.1)

A.思维品质 B.学习内容 C.学习结果 D.知识技能 [C] 55.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

A.若干等级 B.五个等级 C.三个等级 D.四个等级 [B] 56.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A.信息加工 B.智力活动 C 信息输入 D.心理变化 [D] 57.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

A.各种智力活动 B.各种子目标C.各种课堂行为 D.教学阶段 [B] 58.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

A.信息加工 B.学习活动 C.复杂记忆 D.理解 [D]

59.有些课题主要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语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快地掌握这种知识和技能,则宜于采用

A.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 B.师生互动策略

C.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习D.合作学习策略 [A]

60.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环境是一种人为设计的问题情境,它与现实问题情境

A.有所不同 B.相类似 C.有一定联系 D.没有必然联系 [B]

61.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

A.教师的主导教学 B.独立完成作业

C.家庭作业 D.个别课堂练习[A]

62.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C] 63.研究表明,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A.有影响 B.没有影响 C.几乎没有影响 D.有实质性影响 [A] 64.在教学程序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

A.教学程序 B.教学过程 C.教学事项 D.教学方法 [C]

65.向学生提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明了学习的结果和方法,以免

A.迷失方向 B.错用方法 C.措手不及 D.产生焦虑 [A] 66.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13.1)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B] 67.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教学有

A.一定的帮助 B.较弱的影响 C.间接的影响 D.直接的影响 [D] 68.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

A.可用因素 B.微弱因素 C.重要因素 D.利弊兼有的因素 [C]

69.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A.目的和内容 B.共同语言 C.深厚友谊 D.约束力量 [A] 70.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

A.最终结果 B.中间环节 C.目标 D.最高阶段 [D] 71.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

A.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B.小集团意义

C.依赖兴趣的作用 D.没有政治意义 [A]

72.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

A.极大的影响 B.不大的影响

C.积极的影响 D.消极的影响 [A]

73.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

A.集体观念 B.从众 C.服从大局 D.集体凝聚 [B]

74.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导致。一是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

A.是权威意见 B.将有助于他 C.旁观者的意见 D.是客观的意见 [A] 75.课堂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发生

A.连锁性感染 B.互相监督 C.互相帮助 D.遵守纪律 [A]

76.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

A.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B.和口头的规范 C.潜意识遵循的规范 D.不成文的被动规范 [A] 77.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

A.方向和范围 B.方向 C.范围 D.纪律约束 [A] 78.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

A.态度一致 B.行动一致 C.观点趋同 D.相互理解与扶持[B] 79.人际排斥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

A.行动对抗 B.不团结、不信任 C.拉帮结伙 D.互相为难 [A]

80.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A.主要因素 B.辅助因素

C.外部互动因素 D.环境因素 [A]

81.课堂气氛往往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

A.教学风格 B.组织教学方法

C.气氛区 D.教学氛围 [C]

82.人际交往过程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才有可能实现,其主要交往工具是语言符号系统和

A.暗示影响系统 B.非语言符号系统

C.文字符号系统 D.情感感染 [B]

83.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

A.感情关系 B.心理距离

C.友谊关系 D.互助关系[B]

84.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A.修养和处世方法 B.身份和地位

C.交往方式与方法 D.需要满足的程度[D] 85.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A.人际关系 B.对立统一关系

C.心理互动过程 D.人与人的矛盾 [A] 86.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A.必要条件 B.辅助条件

C.重要表现 D.主要过程 [A]

87.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度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

A.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B.养成竞争意识

C.导致教师管理公正 D.促进团结协作 [A]

88.竞争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A.积极价值 B.创造性功能

C.内在价值和创造性 D.真正目的 [C] 89.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A.监控与管理 B.准则与控制

C.限制性影响 D.限制与规范 [B]

90.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

A.课堂情境 B.课堂结构

C.课堂形势 D.课堂教学 [B]

91.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

A.课堂约定 B.课堂行为准则

C.课堂纪律 D.课堂行为[B]

92.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B.学生听课效果

C.后进生的感受 D.人际关系的影响 [D]

93.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

A.教室的布置 B.教师的行为表现

C.学生的学习方式 D.学生座位的分配 [D]

94.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

A.教学过程的规划 B.教学内容设计 C.教学方法的实施 D.教学方法的选择 [A] 95.对于消极的课堂行为,采用适当的惩罚

A.也是不行的 B.也是违法的C.也是不必要的 D.是必要的 [D]

96.编制课程表时,尽量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

A.随机安排 B.分类安排

C.集中安排 D.交错安排[D]

97.长时间地集中学习同一学科或同一类学科,使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接受同一种刺激,会导致

A.兴趣形成 B.自发复习

C.过度学习D.疲劳和厌烦 [D]

98.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等表现,一般称作

A.心理异常 B.不适应表现

C.不良表现 D.问题行为 [D]

99.班级里学习成绩差生和后进生有问题行为,优秀学生

A.也全都有问题行为 B.没有问题行为

C.只有问题行为萌芽 D.也有问题行为[D]

100.有的心理学家把表现为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等行为学生的行为称作

A.冲动型问题行为 B.扰乱性的问题行为

C.多动型问题行为 D.自律障碍行为 [B]

101.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14.1)A.作出分析 B.作出判断

C.进行评估 D.作出决策 [D]

102.测量首先要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

A.一种量值 B.一种题型

C.某种题型 D.多种题型 [A] 103.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A.基本过程 B.全部过程

C.主要过程 D.系统程序 [D]

104.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

A.严格规则 B.系统规则

C.标准规则 D.系统程序[D]

105.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和

A.教师随堂评价 B.教师自编测验

C.随常考试 D.课堂提问测验 [B]

106.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

A.成就水平的测验 B.能力形成的测验

C.结构的测验 D.智力发展的测验 [A]

107.一般人们认为标准化考试与学校课程之间关系

A.比较密切 B.缺乏学业效度

C.很不协调 D.基本协调[C]

108.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 A.教育目的服务的 B.教师和学生服务的C.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D.当前工作服务的[C]

二、填空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 学与教 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1.1)

2、教育心理学是 应用心理学 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心理变化。(2.1)

4、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 与差异性。

5、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

6、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种主要成份。

7、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 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8、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 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9、自我监控属于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

10、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

11、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 行为规范 学习三类。(3.1)

12、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 增加反应 发生的概率。

13、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

14、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 认知结构。

15、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 同化新知识 的适当的原有知识。

16、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 处理和转换。

17、所谓学习动机,是指 引起和维持 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4.1)

18、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 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19、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 成败经验。

20、程序性知识 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6.1)。

21、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22、关于遗忘产生原因的解释有许多学说,比如 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和动机说等。

23、所谓 变式 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24、短时记忆 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

忆,指从长时记忆贮存中提取的正在使用的知识信息。

25、遗忘曲线研究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 先快后慢 的负加速趋势。

26、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 活动方式。(7.1)

27、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1959)年系统提出了 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28、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复杂方案。(8.1)

29、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 等环节构成。

30、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用来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阅读领会.31、交互式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预测。

32、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9.1)

33、人们一般倾向于根据问题是否界定清晰而分为两类,即有结构问题与 无结构问题。

34、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 目标状态 的过程。

35、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 类似的创造 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

36、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 和验证假设。

3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 准备状态 或反应倾向性。(10.1)

38、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 通过个体与环境 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39、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 比较稳定 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0、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 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41、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 大多数人 一致的行为。

42、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 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43、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 心理状态 与过程。(11.1)

4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

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 分类诊断 的过程。

45、习惯上,人们用 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

46、焦虑症是一种与 客观威胁 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47、抑郁症是以持久的 心境低落 为特征的神经症。

48、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 压力应对 或问题解决

方式所构成。

49、教学目标是 预期 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12.1)50、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

51、如果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于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讲授教学。

52、上课开始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将有助于引导学生的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

53、对所学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

54、知识领会过程中的转换,即指用自己的话或用不同于原先表达方式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55、教师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

56、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参观法、实习作业等。

57、教师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个别化教学等。

58、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59、行为目标的陈述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 和行为标准。

60、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 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

61、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

62、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

63、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目,预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 为止。

64、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 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65、课堂教学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

66、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 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

67、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主张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合作学习概念或原理。

68、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_人际关系_,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13,1)

69、制约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三大要素是教师、学生和_课堂情境_。

70、课堂管理_始终制约_ 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功能。

71、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_持久地_ 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

72、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创设对教学有促进作用的组织良好的_学习环境_,激励学生潜能的 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73、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_群体规范_、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74、班内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会形成_定型的期望_。他们期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课堂管理。

75、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_共同活动_ 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76、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_固定的编制_,责任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77、班级、小组、少先队、团支部等都属于_正式群体_。

78、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_联合群体_和集体等三个阶段。

79、集体则是群体发展_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80、非正式规范的形成是成员们_约定俗称_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理因素制约。正式规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的结果。

81、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_软情境_,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82、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_,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气氛区。83、一种课堂气氛形成后,往往能够维持_相当长_的一段时间,而且不同的课堂活动也会被同样的课堂气氛所

笼罩。

84、由于教师在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_期望_ 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

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85、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_投射_ 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

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

86、处罚学生的消极的课堂行为,但不能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和_剥夺学习权利_等手段。

87、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 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

88、只有当教师_焦虑适中_ 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

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

89、人们往往相信_大多数人_ 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他。

90、个人可能为了避免他人的_非议或排斥_,避免受孤立,因而发生从众现象。

91、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_消极的_ 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92、积极的课堂气氛是_恬静与活跃_、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93、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_心不在焉_、反应迟钝为特征。

94、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_失控的气愤_、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95、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_传递信息_,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96、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现象,它以_认知协调_、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

97、学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_人际交往_。

98、也有的心理学家把问题行为分为:品行性问题_、性格问题行为、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等三类

99、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_价值判断_ 的过程。(14.1)

100、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资料、_描述并分析_ 资料、形成价值

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

101、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_行为与结果_ 确

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102、测验是测量一个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_量化描述_ 人们心理特征。

103、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的评价则常常采用_非测验性_ 的评价手段,如案卷分析、观察、问卷量表以及

谈话等。

104、教师自编测验的主观题包括论文题、_问题解决_ 题。

105、教师自编测验的客观题包括_选择题_、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等。106、评分必须以一定的比较标准为依据,评分的标准可分为绝对标准和_相对标准_ 两种。

107、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15.1)

108、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_诊断学生_学习困难的能力,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109、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他们的_思维的条理性_、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三、简答

1、布鲁纳的教学观(3.1)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原则:

⑴动机原则。即学生有内在的学习愿望。

⑵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⑶程序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或 迁移。

⑷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2、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

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知识便用,一用便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

题情境进行再创造。

3、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

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而这些理解

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3、先行组织者技术及其应用

1、先行组织者技术的目的。

奥苏伯尔认为,如果接受学习是意义学习的话,也同样可以发展智力。而意义学习的产生依赖于学生对大脑中

原来有某种特定的知识的同化作用。如果学生大脑中没有这个知识,那么,就提前输入一个知识。这个为了促

进意义学习而提前输入的知识,便是“先行组织者”;这种教学方法就称先行组织者技术或策略。

2、先行组织者教学程序。

在呈现正式教学内容之前,利用三、五分钟时间,提前输入一个引导性的知识点,以同化后来学习的新的知

识。

3、设计先行组织者知识的要求。

作为先行组织者的知识,一是抽象性、概括性较强的上位性知识或与新学习知识具有某种相似性的知识。

4、学习动机的种类(4.1)

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5、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

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依次从低向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

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当较低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较高一层次的需要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在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便

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

6、成败归因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

控归因。

2、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3、归因分析的策略十分重要。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为无能这一不可控的稳定因素,今后就会不再努力;如果归因

为努力不够这一可控的和不稳定的因素,下一次就可能加强努力。

7、学习迁移的种类(5.1)

1、正迁移与负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8、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9、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10、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6.1)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11、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12、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即根据遗忘曲线的原理,在所学习的知识大面积遗忘之前进行复习。

2、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如把一个材料分成若干小块材料。

3、反复阅读与尝试背颂相结合,如适当地考一考自己。

4、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如读、听、说、写等综合进行。

13、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7.1)

1、操作的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

14、操作技能培训的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15、学习策略的特征(8.1)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

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16、常用的复述策略包括哪些方法?

1、自觉利用有意识记

2、自觉排除互相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观参与识记过程

5、复习形式多样化

6、重点内容下面画线、注释等。

17、学习过程中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1、使用记忆术,如谐音记忆法、位置记忆法等。

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如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等。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18、元认知策略的一般内容

1、计划学习的策略。制定学习目标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等。

2、自我监督的策略。对认知过程进行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等。

3、自我调控的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19、资源管理策略的一般内容

1、学习时间管理

2、学习环境的设置

3、学习努力和心境的管理

4、学习工具的利用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20、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

2、程序化教学模式

3、完形训练模式

4、交互式教学模式

5、合作学习模式

2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9.1)

1、问题的特征,如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

2、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

3、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影响。

22、高创造者一般具有的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具有独立性。

23、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当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时,内心就会产生不愉快或紧张,就会试图通过

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达到新的平衡。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个人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 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

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

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识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

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应结合学生的思

想认识和体验的实际情况,晓之以理。

24、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0.1)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

行的责任。

4、价值辨析。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25、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的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

成分是没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怕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有些态度

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而有些态度则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份

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

的改变。但不同的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比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

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6、心理健康的标准(11.1)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有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的结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27、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样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28、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心理辅导。

29、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⑴强化法。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⑵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用来做代币。当学

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以后,就发给相当数量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换取有实际价值的奖

励物或活动。

⑶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法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当学生很少出

现教师所期待的行为时,就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的行为的出现。

⑷示范法。观察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

⑸惩罚法。用处罚消除不良行为。

⑹自我控制法。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 为。

30、指导教学包括六个主要活动(12.1)

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

2、呈现新材料。

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

4、提供反馈和纠正。

5、提供独立的练习。

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这些活动并不是遵循某种顺序的一系列步骤,而是有效的教学因素。

31、发现教学经历的四个教学阶段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2、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基础上引出结论。

32、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的四项原则

1、教师要把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

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组织教材。

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

4、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材料太容易,学生缺乏成就感;材料太难,学生容易产生

失败感。

33、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次完成的九大教学事项

1、引起学生注意。

2、提示教学目标。

3、唤起先前经验。

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

6、展现学习行为。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34、教师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

1、激发求知欲,即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为了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集中注意教师的讲解以及其它教学活动。

2、变化教学情境,即通过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的直观形象性,促进学生的感知和思维活动。

3、配合学生经验,即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然后转到所教的主题上。

35、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的五个特征

1、分工合作。指以责任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

2、密切配合。将工作中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各个人。

3、各自尽力。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取代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成员必须各尽其力,大家都是成 功者,没有失败者。

4、社会互动。合作学习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互动作用。

5、团体历程。该历程中的活动包括如何分工、如何监督、如何处理困难、如何维持团体中成员间的关系等。

36、制约学生群体促进或阻碍个体的因素(13.1)

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产生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1、活动的难易;

2、竞赛动机的激发;

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4、注意的干扰。

37、群体凝聚力的培养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其次要帮助课堂的所有的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

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自豪,形成归属感。

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

感。

38、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需要教师给较多的监督与指导。例如小学生入学时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人内化以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39、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的影响

1、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身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

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只有当教

师焦虑适中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

气氛的出现。

40、课堂气氛的三种类型

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特征。

3、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41、教学测量的分类(14.1)

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42、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43、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

1、客观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标准化测验是一种比教师编制的测验更加客观的测量工具。

2、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要的时间和经费,因此标准化测验更有计划性。

3、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

44、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1、案卷分析。例如根据学生家庭作业、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等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活动等进行判断

和决策。

2、观察。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非正式的观察也能够得到大量的关于学生的学业成就的信息。其中包括:

⑴行为检查单填写。

⑵轶事记录。

⑶等级评价量表。

3、情感评价。针对学生的情绪、学习动机、个人观点等进行评价。

45、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

1、信度。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其中包括时间上的一致和评分上的一

致性。

2、效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测验测量什么?测验对测

量目标的测量精确性和真实性有多大?效度的重要性大于信度,因为一个低效的测验,即使有很好的信

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资料。

3、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的反应与某种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例如通过该测验是否能

够把学习好、中、差学生的不同学习或能力水平区分开来

46、简述罗森塔尔效应(15.1)

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对小学生做了一次所谓有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级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级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注意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的确比其他学生进步快。

十分明显,由于实验者提供了假信息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了预言效应。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

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四、论述

1.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3.1)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 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2、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

⑴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的原有知识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

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⑵学习不是简单地知识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的转变和结构的重组

2.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

看法。

2、这种在没有现成知识经验前提下的解释,并不是都是胡猜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合乎逻辑的假

设。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真正地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作为

学习新的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已有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的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

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需要与学生共同就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

法,彼此作出某些调整。

4、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看到那些与他们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4.1)

1、学习动机的培养

⑴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⑵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的激发

⑴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⑵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⑷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学习策略的分类(8.1)学习策略的分类 ┍复述策略

┍认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 │ ┗组织策略 │ ┍计划策略

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监视策略 │ ┗调节策略 │ ┍时间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努力管理策略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5.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⑴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⑵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⑶重视知识问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⑴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⑵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⑴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⑵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⑶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6.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⑴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⑵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⑶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⑴保护好奇心。

⑵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⑶鼓励独立性创新精神。

⑷重视非逻辑思维。

⑸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⑴发散思维训练。

⑵推测与假设训练。

⑶自我设计训练。

⑷头脑风暴法训练。

7.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时的注意事项(12.1)

1、当学生对人名、地名等事实性的问题不能理解时,教师可以给以直接指导,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因为事实

性的问题不能依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

2、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以提供间接指导,即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步推理

而求得答案。

3、在进行间接方式指导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能力强个性独立的学生,给以较少指导;对

于能力较弱个性依赖的学生给以较多指导,直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8.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3.1)

1、教师的领导风格

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

2、班级规模

班级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班级大小会影响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其次,学生越多,学生间的差异越大,课堂管理遇到的阻力可能也越大。

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

3、班级的性质

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教师不能用固定不变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

4、对教师的期望。9.群体动力的表现

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善于利用群体动力,实现课堂的促进功能。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名成员的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之间的友谊

感和志趣等来说明。

2、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

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10.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15.1)

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

1、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家长代理人,他们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接近等特征。

2、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知识传授者,他们希望教师具有精通教学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等特征。

3、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人,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公正、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等特征。

4、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模范公民,则要求教师言行一致、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等。

5、如果学生将教师看成是朋友、心理辅导者,则希望教师表现出同情、理解、真诚、关心、值得信赖等

11.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在教学过程方面的差异

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教师的课堂规则制定得明确并且能够执行;新手的课堂规则较含糊,不能坚持下去。

2、吸引学生注意力。专家教师上课有一套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

3、教材的呈现。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学习过的知识,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4、课堂练习。专家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手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种必经的步骤。

5、家庭作业的检查。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的常规程序。

6、教学策略的运用。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够灵活运用 一)填空题

1.职业道德是职业范围内的________,是________和________在各个职业领域内的具体体现。

2.教师道德是一种________,它的基本含义就是,教师在________的指导下,通过________逐步形成并必须遵循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总和。3.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有________。

4.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________,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________。5.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求教师必须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

6.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________等方面;教师的能力结构主要有________等方面。7.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少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方面。8.我国的师生关系是以________为根本目标的。其明显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9.师生关系与一般社会关系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是因________而生,又为________而存,其最大的功能就是________功能。

10.一般来说,在师生关系中有几种典型的模式,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答案与解析: 1.特殊道德要求,一般社会道德,阶级道德2.职业道德,共产主义道德原则,教育劳动过程,道德规范,行为准则3.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以身作则4.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5.坚定的事业心,较强的荣誉感6.扎实的事业知识、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娴熟的教育科学知识;组织管理人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机智7.良好的意志品质,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特征,清晰的自我意识8.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教育民主,尊师爱生,教学相长9.教育,教育,教育10.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

(二)选择题

1.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是________。A.工作关系B.心理关系C.道德关系D.个人关系

2.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________。A.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B.热爱学生C.团结协作D.以身作则

3.以无序、随意、放纵为特征的师生关系模式属于________。A.管理型B.放任型C.专制型D.民主型

4.对学生的发展最有利的师生关系模式是________。A.管理型B.放任型C.专制型D.民主型 5.在哪种师生关系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成绩最好________。A.管理型B.放任型C.专制型D.民主型

6.哪种师生关系模式容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________。A.管理型B.放任型C.专制型D.民主型

1.A2.B3.B4.D5.C6.D

(三)判断题

1.教师道德是指教师个人的道德而不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2.教师只要在课堂教学中按其职业道德的要求行事就可以了。3.只要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就可以当教师。

4.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养应有特殊而严格的规定。5.师生关系就是教与学的关系。

6.师生关系如何无所谓,只要教师业务能力强就行。7.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8.教育机智是教师灵感的突现。

1.错误。教师道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因此,教师道德就是教师职业道德。

2.错误。教师职业道德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精神支柱。因此教师应在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遵循其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3.错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还需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及教育科学知识。4.正确。

5.错误。师生关系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多层次的关系体系。教与学的关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6.错误。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必须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7.正确。8.正确。

(四)解释题1.教师道德2.教育机智3.师生关系1.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的基本含义就是,教师在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指导下,通过教育劳动过程逐步形成并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2.教育机智是教师综合运用自己的才识来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偶发事件的能力。它是教师创造性教育才能的最高表现,是教师的高度责任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的综合体现。3.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

第五篇:硕士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来自 算房议事及其他网址)

硕士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

【按:根据2009年8月版《东南大学研究生手册》所列《东南大学研究生论文选题、开题报告的原则和要求》,有关“硕士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的内容如下。】

东南大学硕士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的原则和要求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整个学习期间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它既使所学理论知识进一步融汇贯通和应用,又使研究生的实践工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论文选题是论文工作的关键;而开题报告则又是保证论文进度、质量的重要前提。为了保证论文工作的质量,现提出硕士生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的原则和要求。

(一)选题

1.选题要考虑本学科的发展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2.选题应尽量结合国家下达的科研项目或工程中提出的关键性问题。

3.选题应考虑到有一定的先进性和适当的难度,既要有理论分析、又要有实验验证(硬件工作经有关使用单位评定)。

4.所选课题应为本学科、专业或工程现场,在经费、仪器设备、试验条件等方面具有实现该课题的基本物质条件,并经过努力能按期完成的。

5.指导教师充分了解硕士生的专长和不足,结合硕士生在某方面的特长和兴趣指导选题。

6.鼓励由研究生自己拟出论文题目或导师和研究生分别拟题,共同商榷,但都需结合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经过充分调研。

【按:对比博士论文选题要求:“所选课题在理论上应居于学科前沿,有助于在专门技术上作出创新性成果,且具有科学价值”,以及《东南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在“培养要求”中对学位论文所提出的要求:“硕士学位论文必须对所研究的课题在基本理论、计算方法、测试技术、工艺制造等某一方面有新见解,或用已有理论和最新科技成就解决工程技术的实际问题,在学术上有一定的理论或应用价值”,硕士论文选题及其最终成果并没有刻意强调“创新”。】

(二)开题报告

1.研究生开题报告须在第三学期内完成,应至少提前一周在网上提交开题申请,并经院(系、所)研究生秘书审核。

2.研究生在选题、调研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会应在所在学科、专业范围内公开报告及论证,由导师主持并邀请有关学科、专业的专家(博士、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参加,一般为三至五人。

3.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课题来源(国家、教育部、省、市、企业、自选)、选题依据,应着重说明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课题进行的途径和最终目标。

②课题在理论或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以及可能达到的水平。

③课题研究拟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完成论文的实验条件等。

④研究过程中预计可能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⑤论文工作量。

4.开题报告经专家认真讨论并进行质量评定作出决议。质量评定决议采取表决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得通过。研究生应在开题报告会结束后一周内填写《论文开题报告和论文工作实施计划表》(一式两份),并在网上录入开题结果。书面材料须由导师写出综合意见,一份送所在院(系、所)归档备查,另一份自留。

5.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进入论文工作阶段,且在院(系、所)研究生秘书网上审核确认后至少半年方可申请答辩。如未通过者,在1-2个月内可补做开题报告,仍未通过者,则按《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与筛选办法》处理。

6.开题报告通过后,原则上一般不再随意改题。如确有特殊原因需改题者,须由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学科负责人审核,院(系、所)负责人审批后,报研究生院备案,并在1-2个月内补做开题报告,并提交结果。

7.研究生院对各院(系、所)硕士生开题报告情况进行抽查和评估。

【按:我校的开题报告内容要求比较简略,有些学校则比较具体。做好开题报告工作,尤其注意需要在“文献综述”和“技术路线”上多下功夫,并通过“论文大纲/主要内容”和“参考文献”来具体表现出准备工作的充分程度。

文献综述,是在广泛研读与课题研究方向相关的文献基础上的综合归纳。需要注意的是,文献主要应来自于期刊杂志,而不是教科书、工具书等书籍。后者难以反映“该研究方向的动态”或“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也许最新专著除外。从下列部分学校的要求看,“亲自阅读”的文献至少在50篇以上。

通过百度得知:“技术路线”是指对要达到研究目标准备采取的技术手段、具体步骤及解决关键性问题的方法等在内的研究途径。合理的技术路线可保证顺利的实现既定目标。技术路线的合理性并不是技术路线的复杂性。技术路线作为进行研究的具体程序、操作步骤,应尽可能详尽。每一步骤的关键点要阐述清楚并具有可操作性。如有可能,可以使用流程图或示意图加以说明,以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需要指出的是:技术路线不是论文结构或章节安排!】

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开题报告规定(试行)(2008)第四条 开题报告的内容

开题报告字数硕士不少于5000字,博士不少于6000字,内容具体要求如下:

(一)选题的目的、依据和国内外研究进展。说明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着重说明选题的经过、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对开展此课题研究工作的设想以及课题的学术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论文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 术路线、实验方案、可行性分析和创新之处。

(三)所需的科研条件。包括论文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方法和措施,预期达到的目标、研究成果和论文结束后可能取得的创新性成果。

(四)工作量和论文工作计划以及经费估算等。

(五)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矿业大学关于全日制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工作的规定(2009年8月修订)

二、选题报告

在确定论文课题后,研究生应在经过大量调研、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本学科研究前沿动态的基础上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选题报告。选题报告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阐述所选课题的来源和选题的依据及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价值。

2.该课题的文献综述,须详细阐述国内外有关文献在该研究方向的动态。并将查阅的文献目录在选题报告的附录中一一列出,博士不少于20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60篇;硕士不少于8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30篇。3.研究内容,包括创新性及要解决的问题。

4.阐述研究工作的计划、确定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及拟采用的方法和手段。5.该课题达到的预期效果。

6.阐述课题研究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措施。7.估计该课题的工作量和所需经费。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办法(2006年9月1日实施)

二、论文开题

(二)开题内容

1.选题依据和意义,包括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着重阐述本选题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本人研究基础;

2.选题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及可能达到的目标;

3.完成本选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中预计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和措施; 4.论文基本框架和内容摘要;

5.主要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数量由各学科根据攻读学位类别和学科特点自行要求)。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关于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的规定

四、开题报告内容:

1.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课题来源,项目名称;

(2)本选题有关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情况分析;(3)前人在本选题研究领域中的工作成果简述;(4)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2.研究方案:

(1)技术方案(技术路线、技术措施);

(2)实施方案所需的条件(技术条件,试验条件);(3)存在的问题和技术关键;(4)预期能达到的目标。3.研究计划进度表和经费预算。4.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撰写者应引出亲自阅读的有参考价值的文献;(2)引用他人的学术观点或学术成果,须列入文献中;(3)参考文献按在开题报告中出现的次序列出;

(4)参考文献量不得少于50篇(其中外文资料不少于15篇);

(5)参考文献书写顺序:序号·作者·论文名,杂志或会议名,卷号,期号或会议地点,页号·年。

如何写论文开题报告

在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而论文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开题报告做的细致程度。论文开题报告做的细致,前期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写起论文来就很顺手,能够做到胸有成竹,从而保证论文在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但如果不重视论文开题报告,视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写起论文来就会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思路,可能就要多走弯路,也很难保证论文的质量。

一、论文开题报告的意义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在完成文献调研后写成的关于学位论文选题与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论文开题报告既是文献调研的聚焦点,又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展开的散射点,对研究工作起到定位作用。

写论文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及专家们帮忙判断一下所研究的选题有没有价值,研究方法是否奏效,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论文开题报告就要围绕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或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为主要内容。但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往往在论文开题报告中花费大量笔墨叙述别人的研究成果,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往往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这样,不便于评审老师指导。

二、如何写论文开题报告

(一)论文开题报告的前提——通过理论思维选择课题

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选题不合适。有的提出的问题太过“平庸”,有的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太多、太宽泛,提出的问题不切合硕士生的实际,实践操作起来难度较大。

那么如何选择研究问题呢?这里要强调的是通过理论思维来发现研究问题。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够发展。硕博论文要想创造新理论很难,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

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皮”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复杂的现实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需要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总结和分析以往的研究者大体是从哪些视角来分析和研究问题,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和方法,通过学习和总结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从而选择具有学术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并与国家经济建设及导师承担的科学研究项目紧密结合的研究问题。(二)做好文献综述,为论文开题报告打好基础

在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会上,出现的普遍问题是对文献的研读不够,对研究背景的了解不够深入,对研究方向上国内外的具体进展情况了解不够全面、详细,资料引用的针对性、可比性不强。有很多学生没有完全搞清论文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的区别,他们的论文开题报告有很多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叙述,而对自己的工作介绍甚少。

文献综述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内外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这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同时,文献综述还是评论性的,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要想写好论文开题报告,必须认真研读文献,对所研究的课题有个初步的了解,知道别人都做了哪些工作,哪些方面可以作为自己研究的切入点,因此,文献调研的深入和全面程度,会相当程度地影响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客观基础。(三)开题报告写作技巧 1.提出问题注意“层次”

选题是撰写学术论文的第一步,选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甚至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焦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有的学生的选题不具有新颖性,内容没有创新,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总结,或是对前人工作的重复。在选题时要坚持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及可行性的原则。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选题来源包括:(1)与自己实际工作或科研工作相关的、较为熟悉的问题;(2)自己从事的专业某问题发展迅速,需要综合评价;(3)从掌握的大量文献中选择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新动向的题目。

所选题目不宜过大,越具体越容易收集资料,从某一个侧面入手,容易深入。2.瞄准主流文献,随时整理

文献资料是撰写好学术论文的基础,文献越多,就越好写,选择文献时应选择本学科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等,要注意所选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及科学性;选择文献应先看近期的(近3-5年),后看远期的,广泛阅读资料,有必要时还应找到有关文献所引用的原文阅读,在阅读时,注意做好读书卡片或读书笔记。整理资料时,要注意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时不是将看过的资料都罗列和陈述出来,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思路将其提炼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献综述,也才能写出好的论文开题报告,进而为写出好的论文打下基础。3.研究目标具体而不死板

一般论文开题报告都要求明确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但笔者认为,研究目标不宜规定得太死板,这是因为,即使条件一定,目标是偏高还是偏低,往往难于准确判断,研究工作本身,涉及求知因素,各个实验室条件不同,具体研究时条件也不同。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目标体现了研究工作的价值特征。

三、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保证

为了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论文质量,必须对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价。…… 为了提高论文质量,研究生必须首先从思想上重视论文开题报告,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从各个方面提高能力,尤其要注意培养通过理论思维发现研究问题的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工作的开始,良好的开端为优秀的学位论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按:引用网络文章摘自《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7.2,原文:“试论撰写研究生开题报告的技巧与方法” 作者 李艳 董良飞。本贴摘录的时候又作了一些删减。】

关于重申东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

选题是学位论文工作的关键,而开题报告又是保证论文进度、质量的重要前提。为了保证论文工作的质量,现重申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1、研究生开题报告会原则上应在第三学期内进行,并应至少提前两周在网上提交开题申请。

2、研究生在选题、调研、上网检索及了解本学科研究前沿动态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会应在所在学科、专业范围内公开报告及论证,由导师主持并邀请有关学科、专业的专家参加,一般三至五人(要求:硕士生答辩应邀请副教授及以上专家,讲师必须为博士;博士生答辩应邀请副教授及以上专家)。

3、开题报告经专家认真讨论并做出决议。决议采取表决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得通过。研究生应在开题通过后的一周内填写好《论文开题报告和论文工作实施计划表》(一式两份),由导师写出综合意见,一份送所在院(系、所)研究生秘书处审核归档(同时在网上点击确认),另一份自留备查。

4、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进入论文工作阶段。从研究生秘书审核通过的日期算起,硕士生至少半年后,博士生至少一年后方可申请答辩;未通过者,在1-2个月内可补做开题报告,仍未通过者,则按《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与筛选办法》处理。

5、开题报告通过后,原则上不再随意改题。如确有特殊原因需改题者,须由研究生提交书面报告,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院(系、所)负责人审批后,报研究生院备案,并在1-2个月内补做开题报告。

6、研究生院将根据研究生网上提交开题申请的情况随机抽查各院(系、所)研究生开题报告情况并进行通报。

7、为了加强学位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和前沿性,要求博士生开题前必须上网检索查新。博士生可委托图书馆查新或自行查新。自行查新须参加过由校图书馆开设的文献查新检索类别的研究生讲座培训,然后提交查新报告,由指导教师和开题报告审查小组审核。文科博士生可参考该办法执行。

研究生院

2005年10月13日

建设与房地产系举行硕士研究生开题评审会

发布时间:2010-01-10

2010年1月10日8:30,建设与房地产系举行08级硕士研究生开题评审会,全系教师由教授领衔分成4个组对申请开题的40位普通硕士研究生和20位在职工程硕士生开题报告逐一进行了评审,有的小组一直持续到下午三点才完成。

首先由开题申请人介绍选题背景、意义,研究目标、技术路线、研究内容、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然后由老师进行近乎无情的点评,大到选题,细到参考文献标注都给学生仔细的指点。学生在会上认真记录,在会后细心领会,然后再向导师汇报,与导师商讨修改完善开题报告。

建设与房地产系研究生开题和论文答辩一样采取导师回避制,但学生的开题报告必须事先经导师审阅同意,才可以申请开题。

建设与房地产系多年来推行研究生教育中导师负责、集体培养制度,组织集体开题、集体答辩就是其中两个最重要的环节,受到师生的共同欢迎。

关于重申非学历研究生培养年限的通知

各非学历研究生培养单位: 根据国务院学位办的文件精神及东南大学非学历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规定, 各类非学历研究生有严格的培养年限要求。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自入学至获得学位为3-5年。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自入学至获得学位为3-5年。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自入学至获得学位为2-4年。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自入学至获得学位为2-4年。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自入学至获得学位为2-4年。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自入学至获得学位为3-4年。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自入学至获得学位为3-4年。

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自入学至获得学位为3-4年。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自入学至获得学位为3-4年。为此,重申如下:

1、非学历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以入学当年3月开始计算。

2、请各相关培养单位研究生培养负责人及研究生秘书及时通知相应的非学历研究生本人及指导教师,督促研究生抓紧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位论文开题、学位论文撰写,达到成果考核标准要求,通过学位论文评阅(包含盲审),满足学位答辩的各项要求,通过论文答辩。

3、由于研究生院在非学历研究生新生报到的入学教育以及研究生手册中(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已明确培养年限要求,请各培养单位领导高度重视并给予宣传,提醒非学历研究生及指导教师,在到达最长培养时间的当年2月底之前必须达到申请学位授予的一切条件,送交相应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进入3月份的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讨论名单。过期者不再办理。

4、研究生院除入学教育及研究生手册宣传外,以后不再发类似通知,所有非学历研究生培养年限到期未能完成学业、未能达到学位授予标准者将被自动取消研究生学习资格。5、2003级工程硕士、2003级工商管理硕士、2004级公共卫生硕士、2004级高校教师在职硕士、2004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硕士研究生必须在2008年5月30日之前达到申请学位授予的一切条件,送交相应学位评定分委员会6月份的会议讨论,并进入6月份的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讨论名单,过期不再办理。

研究生院 二00八年四月十日

[2008-4-11]

下载几百篇:教育学心理学硕士论文题目选题开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几百篇:教育学心理学硕士论文题目选题开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