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教师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的修养(大全)
【摘 要】教学 艺术 是优秀教师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 教育 目的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是师生紧密合作,充分利用教学情境中的一切条件,巧妙地创造性地应用各种教学手段,最佳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教学艺术是教师教学个性化的表现,教学艺术的稳定形式是教学风格。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有风格的教学是最具影响的。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因素既来自于教师本身,也来自于教学条件。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必须注重培养灵活、丰富的个性,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风格。【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学艺术 教学风格 培养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过:“越往前去,艺术越要 科学 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这表明,科学艺术作为认识世界的学问,其目标是一致的。我们对教学活动的研究同样如此,不仅要钻研教学理论,严格按照科学 规律 办事,同时还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以艺术的手法揭示、探索教学活动的奥秘,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一、高校教师的教学艺术修养
1.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教学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教学是一门科学,这是在中外教育史上,人们很早就取得的共识。在漫长的人类教育活动中,人们就几乎没有间断过对其规律的探索与揭示,直到1657年,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伦》的发表,说明人们对教育教学活动,已有相对系统、完整科学的认识,夸美纽斯以“感觉伦”为基础,提出感知、理解、记忆、判断教学阶段理论,试图把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化的基础上。在此后,科学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普遍认为,教学工作是一门科学,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致力于教学科学化的研究,他们把教学视理性活动,强调要用科学方法去研究和从事教学,使教学变成客观的、精确的、可以预测的活动,把教学建立成像 自然 科学那样的学习科学。但是,以往的教育家从来没有忽视“教学是一门艺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伦》中开篇就明确宣称,自己的著作所阐明的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这是一种教得准、有把握的艺术。又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扰,或使学生发生厌恶的心情,它使教员与学生全部得到最大的快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认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乌申斯基则认为,教育学中的艺术性胜于科学性,他曾明确指出:“任何一方力求满足高度的道德要求和人的一般精神需要的实践活动,就已经是艺术了,因为它力求满足人类最伟大的要求—人的本性的完善,这不是画布和大理石表现得完美,而是人的本性本身—他的精神和肉体趋于完美,这种艺术永远是先行的。教学包括感情和人的价值,感情是不能被系统地评价和运用的,人的价值也远远超出科学的范畴,所以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2.教学艺术中的语言培养 千百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不管是文科、理科、还是工科教学,其教学工具都是以教师的语言为主的,离开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也就无法进行了。有人说,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学的第一要素,书本上的文字语言是无声的,尽管它不受时空限制,能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学生通过阅读也能获得知识。但书本语言比不上教师富有情感,而又形象生动的有声语言,因为教师这种有声语言可以给学生以由声音、色彩、形象、动作等融为一体所形成的丰富美感。这种丰富的美感对学生的知识接受和巩固都是极为有利的。正因如此,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要想把课讲的好一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在学习语言、使用语言上下功夫。教师语言能力的提高,首先丰富自己的词汇。因为词汇是语言的物质材料,美妙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只有通过丰富的词汇才能表达出来。没有丰富的词汇,不可能有丰富的教学语言。教师的教学词汇贫乏,讲起课来语言就会苍白无力,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苦练语言基本功。根据教学内容组织语言材料,经过精选、提炼组成合理结构,反复默诵,使之口语化。这时才能形成熟练的教学语言。口头语言的表达是教学语言艺术的具体体现。语言技巧是语言艺术水平的体现。尤其是语言修辞要讲究,有人说,不用修辞的说教是一位道貌岸然的传教士,运用修辞的说教就是一个绘声绘色的演员。使语言顿生光彩,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第二篇:高校教师师德修养
高校教师师德修养
一、名词解释
道德——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合。
职业——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社会所承担的一定职责和所从事的专门业务。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在职业范围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习俗的总称,是人们在从事各种社会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教师——教师是接受一定社会的委托从事教育活动、为一定的社会培养人才的工作者。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格养成等施加影响。
依法执教——依法执教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模范遵守国家宪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带头遵守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教师法等,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完全符合法治的要求和道德的要求。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指个人所希望从事的职业和在这一职业活动中希望达到的水平或成就。
教师职业伦理——教师职业伦理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技能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所应当具备的技术和能力。教师职业人格——教师职业人格是指教师作为职业活动的主体,在其职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人内在行为倾向性,它是有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总体构成的。
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教育创新——教育创新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通过构建有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题活动形式,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实践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实现社会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
全球视野——全球视野,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有放眼世界的眼光,以开放、理解、尊重、包容的心态参与国际对话和社会交往,把自己置身于人类文明共同发展进步的广阔舞台,置身于当代教育发展的大潮之中。
生本定位——生本定位,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本身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和归宿,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学术道德——所谓学术道德,是指从事学术活动的主体在学术研究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
严谨治学——严谨治学主要指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即在学术烟酒中要严肃认真,严密谨慎,老老实实,不带有半点虚伪和骄傲,坚持一丝不苟,确保研究数据准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
学术民主——所谓学术民主,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专业的、系统性的认识和管理自由度,不受约束和限制地发表自己通过时间获得的看法。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指个人或组织以社会需求为前提,向社会提供产品、利益的活动。高校社会服务——高校社会服务,即是指高校服务于社会。广义的高校社会服务包括为社会所进行的人才培训、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狭义的高校社会服务指高等学校利用自身优势为社会提供的直接服务活动。
高校教师社会服务——高校教师社会服务,是指高校教师以自己的学科专长为基础,除完成高校本职工作外,根据社会需求,服务于社会企事业单位、学术组织的兼职劳动统称为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
教师的人际关系——教师的人际关系是指在学校情境中,教师个体通过与其他成员的交往或共同活动而建立起来的各种比较稳定的心里联系。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通过相互交往与作用而形成和建立起来的、对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的特殊的人际关系。
公正原则——公正原则指的是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要公正地对待不同层次、不同性别、不同特点的每一个学生,不得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地域、相貌以及与教师个人之间的关系为由偏袒或歧视某些学生。
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做出榜样,成为学生学习和效法的楷模和表率,即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教师集体——教师集体的概念,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集体,一般是指由一所学校全体教职工所组成的教育工作者的集体,包括学校的党政领导、教师、教辅人员、行政人员以及后勤服务人员等。狭义的教师集体,是指一所学校中有专门从事德、智、体、美教育工作的任课教师所组成的集体。
教师集体关系——教师集体关系,是指教师集体成员之间,为实现教育目标,通过教育活动的交往与互动而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教师集体中的团结协作——所谓教师集体中的团结协作,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事从学校和育人的大局出发,既能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个性风格,又能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相互促进、互相激励的教育人际关系,进而形成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最终形成育人合力。师德修养——师德修养是指教师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教师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努力所达到的教师道德境界。修养——狭义的修养通常是指以人的政治态度、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为基本内容的思想品德修养;广义的修养一般是指人们为了一定的目的所进行的勤奋学习和涵养锻炼的工夫,以及经过长期努力所达到的某种能力和品质的水平或境界。
他律——所谓“他律”是指道德主体在接受道德的有关原则、规范和要求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受动的地位,其意志是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和驱使,把追求道德之外的目的作为行为准则。
自律——所谓“自律”是指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过程中严于律己,自觉、主动地内化道德的有关原则、规范和要求并自觉地付诸行动。
外在仪表——外在仪表指人的相貌、体态、语言、仪表、风度等方面。端庄的仪表——端庄的仪表是指端正而庄重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外表,它是教师从教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师个人德、识、才、学、体等在社会交往中的综合表现。
师德认识——师德认识是指教师对教育活动中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
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所谓教师职业道德情感,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于他人和自己行为举止是否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师德行为习惯——师德行为习惯是指稳定、经常的,在一定条件下自然而然地出现的师德行为方式。
二、章节重点概念及课后习题
第一讲
道德的四个层次的含义:
1、道德是有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即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具有不同的道德要求。
2、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
3、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
4、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总和。道德需要发展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初级的道德需要层次。
表现为人们的行为标准取决于外部的规定和期望,人们把规则看成是神圣的和不可改变的,对法律、权威、权利等有着朴素的单方面的尊重,还处于通过服从既成的范围而履行道德义务的水平线上。
2、第二阶段是中级的到的需要层次。
表现为人们的道德行为不再是听从别人并以别人的名义进行抉择,而是听从自己并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抉择。
3、第三阶段是高级的道德需要层次。
表现为人们已经成为自主自为的道德主体,履行道德规范不再是义务和良心的要求,而是心灵的一种内在需要。道德的基本功能:
1、自律功能。
2、教化功能。
3、调节功能。
职业生活中的三种不同水平的存在:
1、生存
2、享受
3、发展
职业道德的作用:
1、职业道德对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推动作用。
2、职业道德对提高从业者道德水平有促进作用。
3、职业道德对弘扬社会道德风尚具有示范作用。职业道德经历了萌芽、形成和发展成熟几个阶段:
1、原始社会后期——职业道德的萌芽阶段
2、奴隶社会——职业道德的形成阶段
3、封建社会——职业道德的初步发展阶段
4、资本主义社会——职业道德的迅速发展阶段
5、社会主义社会——职业道德的发展崭新阶段 职业道德的特征:
1、行业性与特定性
2、稳定性和连续性
3、灵活性和多样性
4、规范性欲实践性 何为大学精神:
1、就内容来说,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价值取向。大学以思想自由为原则。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造就了大学精神。思想自由的基点在于自由地追求知识、探索真理;学术自由的基点在于创造知识、创造价值。
2、就形式来说,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独有神韵。大学精神是充溢着校园各个角落,弥漫在学校各项活动中的一种氛围,她渗透于师生的骨髓,寖润于师生的身心,成为学校教育的“隐性课程”,成为师生在举手投足中自然会流露出来的一种气质。
3、大学之所以是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的物的存在,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大学生的特点:
1、从大学生身心发展来看,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一般处于青年中、晚期,年龄在18-25岁。
2、在在知识经验方面,由于大学生已经接受了中等教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
3、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来看,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定型的阶段,也是道德发展的关键阶段。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
1、积极开展教书育人活动
2、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3、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活动 第一讲的课后练习:
(概念已有,只有案例分析)
1、什么是道德?道德有哪些基本功能?
2、什么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有何作用?
3、职业道德的特点有哪些?
4、什么是大学精神?为什么要打造大学精神?
5、案例分析:(1)、什么是大学精神?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大学精神:
1、就内容来说,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价值取向。大学以思想自由为原则。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造就了大学精神。思想自由的基点在于自由地追求知识、探索真理;学术自由的基点在于创造知识、创造价值。
2、就形式来说,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独有神韵。大学精神是充溢着校园各个角落,弥漫在学校各项活动中的一种氛围,她渗透于师生的骨髓,寖润于师生的身心,成为学校教育的“隐性课程”,成为师生在举手投足中自然会流露出来的一种气质。
3、大学之所以是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的物的存在,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核心内容:它的核心内容是学术自由(2)、你认为如何构建大学精神?
答:在内容上,培养学生完善个人的品德修养,传承人类文明与文化,发扬人性之善,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并鼓励学生以学术为本,追求知识为根本目的,以学术自由为底线。给师生营造出一种读书与思考,追求真理,探索奥秘的校园氛围。在形式上,以大学每年举办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礼仪为例,仪式本身既是大学精神的体现,也是独特而主要的教育形式。虽然它是常规性的,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生命中一段重要的经历。仪式的隆重、正式,典礼的热闹、典雅,设计和策划以及内容安排,绝不是仪式本身短暂过程的时间流逝,而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
总的来说,构建大学精神,不管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在方方面面给学生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追求真理,探索知识的校园氛围。
第二讲
教师职业的主要角色:
1、社会的代言人
2、文化的传播者
3、学生的引路者
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
1、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和教育活动的示范性
2、劳动对象的能动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
3、劳动过程的长期性和教育影响的滞后性
4、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教育成果的集合性 教师职业的存在状态:
1、生存型的教师。出于功利目的而丛教
2、享受型的教师。把教师工作当成一种享受
3、发展型的教师。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己,提升自我。教师职业的道德责任:
1、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2、教书育人、依法从教
3、尊师重道、敬业乐群
胡锦涛总书记对教师提出的四点希望:
1、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
2、希望广大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
3、希望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
4、希望广大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克里弗顿和罗伯特从教师权威来源的不同将教师权威分为两大类型:
教师的“制度性权威”以及教师的“个人权威”。其中教师的制度性权威又分为两个维度,即社会制度赋予教师的“合法权威”与文化传统赋予教师的“传统权威”。教师的个人权威主要包括两方面,基于教师个人学识、专长的“知识权威”与基于教师人格魅力、同情心的“感召权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是指教师个人的“知识权威”与“感召权威”。第二讲的课后练习:
(概念已有,答案只有第三题及案例分析)
1、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体现在那几个方面?
2、教师职业的主要角色是什么?
3、如何把自己培养成为“发展型”教师?
答:树立自己的明确目标,把发展型教师作为自己的最终职业理想。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把自己当成一个理性的有思想、有见解、有独立判断和决策能力的人,不再满足只作为知识的传声筒或教材的扬声器,把教学与研究成为自己职业生命的两条腿,缺一不可,让反思与研究成为自己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在教学上,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与众不同的见解,解答学生的疑难,用自己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最终把自己培养“发展型”教师的终极职业目标。
4、教师的道德责任是什么?
5、案例分析:(1)、如果你是刁老师,你会怎样做?
答:向学生发火,或是扣值日生的分都是不合适的。这有关老师的为人师表,以及言传身教的问题。作为刁老师应该先去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需要,学生是不是出现了学习上的倦怠期。作为老师因多鼓励学生,了解学生的成长发展心里,再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作出正面的指导解决班上的问题。避免马上动气,用教师自身的优秀品质影响学生,让学生产生信任和尊敬的心里,并由崇敬教师到接受教师的一切教导。
第三讲
高校是的建设的依据:
1、大学具有“高深性”的特点
2、大学具有“专门性”的特点
3、大学具有“前沿性”的特点 高校师德建设的目的:
1、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
2、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3、实现高校教师的全面发展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分为四大方面:
1、职业理想
教师职业理想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树立了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教师才能产生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
2、职业伦理
教师职业伦理的核心构成表现为:
一、教师善,即对受教育者合理的共同利益的谋求,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尊重,对受教育者发展的负责,对教师责任与义务的遵循。二是教师公正,即指教师在从教生涯中表现出来的正大光明、质朴公道的品质,对待学生一视同仁、满腔热忱的态度;三是教师责任感,即指教师对社会及群体给与教师职业角色期望的认同与承担,表现为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尽力为学生作出积极的,正面的榜样。
3、职业技能
教师职业技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4、职业人格
国际教育组织2001年发表的《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宣言》的六大承诺:
1、对职业的承诺
2、对学生的承诺
3、对教育界同事的承诺
4、对管理层的承诺
5、对家长的承诺
6、对教师的承诺
高校是的建设的总体要求:
1、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理念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教育创新、全球视野、生本定位
2、坚定学术取向
坚定学术价值取向,规范自身学术道德,是高校教师提升师德境界的重要方面,是高校是的建设的途径之一。高校是的建设的具体要求:
1、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职业责任观
2、坚持权力与义务相统一的学术自由观
3、坚持服务与引领相统一的社会责任观
4、坚持学术与人格相统一的道德责任观 第三讲的课后练习:
(概念已有,答案只有第二题及案例分析)
1、为什么要加强高校师德建设?
2、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
(一)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
1、教师职业理想
2、教师职业伦理
3、教师职业技能
4、教师职业人格
(二)高校师德建设的外延
1、大学职能对高校师德的要求
2、大学教育活动对高校师德的要求
3、谈谈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具体要求
4、案例分析:(1)、为什么要加强高校师德的建设? 答:
1、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
2、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3、实现高校教师的全面发展(2)、你认为应该如何加强高校师德建设?
第四讲
教学工作的道德意义:
1、教学本身即一项道德活动
2、教学内在地包含道德价值
(教师的德性是教师职业的最为基础的素质和条件)首先,教师职业本身是一种道德实践活动。
其次,客观而科学的知识本身便包含道德教育的作用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命题)最后,教学活动的实质是指向师生生命成长的道德活动
3、教学能提升师生的人生境界
1.教学提升教师的人生境界 2.教学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4、教学活动能沟通师生的心灵
首先,教学中的品质沟通 其次,教学中的心理沟通 最后,教学中的只是沟通 教学工作的道德要求:
1、教学目标的设定合乎道德要求
2、教学的内容的选择符合道德标准
3、教学过程的推进遵循道德原则
4、教学手段的运用依照道德规范
5、教学效果的实现具有道德价值 高校教师的教学道德:
1、爱与责任
2、公正与职业良心
3、平等与尊重
4、宽容与节制
第四讲的课后练习:
(概念已有,只有案例分析)
1、高校教师教学工作的意义体现在何处?
2、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道德要求有哪些?
3、高校教师的教学道德规范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4、案例分析:
(1)以上文字材料反应了张治民教授哪些方面的品质?
答:以上文字材料反应了张治民教授具有爱与责任、公正与职业良心、平等与尊重、宽容与节制等方面的品质。
(2)这个案例给你什么样的启发?你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展教学?
答:这个案例令我深受启发,明白了作为一个发展型教师所具备的素质,用自身对于学术研究以及探索的精神影响学生,并服务于社会。给学生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即“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典型案例。让我明白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开展教学的方法与方式,时刻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确保自己的教学内容常新,确保传递的只是具有精确性、科学性和时代性。在提升自己的学科知识的时候,还要以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接受能力为基准,保证学生知识增长的适切性。并且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不偏心、不偏袒,关心每一位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公平合理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和谐发展。从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道德品质去对待学生,保持着公正、平等、尊重、宽容和行为世范的角度去看展教学活动。
第五讲
高校教师的研究职责:
三大社会职能: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教书育人是基本职能,学术研究是重要职能,社会服务则是从学术研究这一职能当中衍生出来的第三职能。主要表现为: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能够为教学提供知识支持,研究中的学术思想、思维方式、知识深度和广度、创新能力和治学态度,对学生成才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同时教师的学术成果又能促进社会服务,为社会服务提供动力。学术道德内涵:
1、学术活动是创造性的活动
2、学术活动是探索性的活动
3、学术活动是积累性的活动 学术道的特性:
1、学术道德具有鲜明的职业性
2、学术道德具有突出的自律性
3、学术道德具有强烈的示范性 学术道德的教育意义:
1、凸显了探索创新
2、凸显了社会责任
3、凸显了自我发展
4、凸显了人才培养
高校教师学术品格的培养:
1、培养求真品质
2、培养诚信品质
3、培养自律品质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的要求:
1、实事求是,追求真理
高校教师在学术活动中要做到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从几个方面着手:(1)尊重事实,诚实地进行学术活动(2)做真理忠实的维护者(3)随时修正错误
2、探索创新,严谨治学
道德规范要求学术研究者做到的几点:(1)勇于创新
第一,自强不息,精勤不倦 第二,独立思考,永不迷信 第三,注重实践,大胆探索
(2)严谨治学
3、学术民主,学术自觉
4、团结协作,尊重他人 第五讲的课后练习:
(概念已有,只有第二题及案例分析)
1、什么是学术道德?其内涵与特征是什么?
2、如何理解学术道德是学术研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答:科学研究以创新为灵魂,以质量为生命。创新离不开严谨的态度和艰苦的劳动。学术研究是从已知出发向未知领域进行的一种探索世界的活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这个过程中,能否有所发现,何时能发现,能发现什么以及这种发现具有多大的价值,都是无法预料的。因此,鼓励科学探索,保护原创研究,促进知识创新,推动学术创造,就成为学界的共识。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正是为了保护学术探索,促进学术创这一目的而诞生的。他要求学者严格遵遵循学术研究的程序、方法和规范,以此为基础,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推动科学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从这意义上看,学术研究的过程即意味着学术工作者学术道德培养的过程,遵循学术道德的过程也是对参与学术研究的人员进行学术伦理教育的过程。学术道德是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自然内生的,而不是外在加强的,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风气就是学术研究的规矩。因此,恪守学术道德是学术研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3、加强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4、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应遵循学术道德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5、高校教师如何培养学术品质?
6、案例分析:
(1)我们应从此案中吸取什么教训?应如何加强学术规范以及学术道德教育?(2)我们应该如何加强诚信建设,营造社会诚信环境?
第六讲
高校教师社会服务的三个发展阶段:
1、“地下活动”阶段
2、“半公开”阶段
3、“公开化”阶段
高校教师社会服务的道德意义:
1、履行高校的历史使命
实现高校职能的意义:
首先,可拓展培养人才的服务 其次,可开拓高校的经费来源 再次,可提高高校的知名度
最后,可促进文化知识的社会普及
2、加速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
高校社会服务对于加速知识成果的转化具有的重要意义: 首先,高校的科研课题来自社会
其次,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必须通过社会实施
3、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4、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高校教师社会服务中的道德要求:
1、诚实守信
2、公平公正
3、讲求效率
4、乐于奉献
高校教师社会服务中的关系应对:
1、权力与义务的关系
2、岗位主次的关系
3、服务与守法的关系
4、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六讲的课后练习:
1、高校教师社会服务价值何在?
2、高校教师在社会服务中有那些道德要求?
3、高校教师应如何处理好本职工作与社会服务的关系?
4、你所在的学校应如何实现高校为社会服务?
5、结合你本人的情况,谈谈如何为社会服务?
第七讲
高校师生关系的概念:
高校师生关系是一个多层次、多内涵、多性质的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关系体系,主要包含师生间的教学关系、师生间的情感关系、师生间的伦理关系、师生间的人际关系等。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1、高校师生关系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更强
2、高校师生的关系是一种独立与协作的关系
3、高校师生关系在情感与角色期待上具有互动性
4、高校师生关系在评价标准上具有冲突性 高校师生关系矛盾冲突的原因:
1、师生不同思想观的制约和影响
2、高校教学与管理模式的制约
3、师生年龄“代沟”的影响
4、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自身的一些不当行为的影响 高校师生关系的道德要求: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热爱、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第二,尊重学生的个性 第三,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
3、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
4、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
严格教育学生应当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严格教育和要求每个学生
第二,严格教育和要求学生要合理适度 第三,严格教育和要求学生要严慈相济
5、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高校教师集体关系的特点:
1、教师集体中的成员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互依赖性
2、教师集体中的个体具有更加鲜明的独立性
3、教师集体中的个体具有价值目标和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 高校教师集体关系产生矛盾的原因:
1、教师劳动的分工
2、教师个体存在差异
3、学校对教师评价和利益分配上存在差异
4、“文人相轻”思想的影响 高校教师集体关系的道德要求:
1、团结协作,同侪互助
教师集体的团结协作的重要意义:
(1)创造教育合力,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营造优良的校风和心理氛围,体验职业的和谐与幸福(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4)养成学生良好品德
2、关心集体,尊重同事
关心教师集体的几方面要求:
(1)严格遵守集体纪律,维护集体荣誉(2)自觉维护集体团结,正视集体矛盾(3)正确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 尊重同事要做到的几个方面:(1)尊重同专业同学科的教师(2)尊重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教师
(3)尊重持不同学术观点和教育思想的教师(4)尊重不同年龄教师
3、有益竞争,共同发展 开展有益竞争的道德要求:
(1)竞争必须在道德调解下进行(2)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3)教师要有竞争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七讲的课后练习:
1、你对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是如何理解的?
2、高校师生关系的道德要求有哪些?你有什么看法和认识?
3、你是如何理解教师集体关系的矛盾冲突的?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解决教师集体关系的矛盾,构建和谐的教师集体?
4、案例分析:
(1)你认为小李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2)你认为小李老师应该怎么办?
第八讲
高校师德修养的特点:
1、这是以教师自身为对象的一种自我反省、自我改造、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活动
2、这是教师个体处于完善自我人格的内在需要以及这种内在需要所起动的自主、自为、自觉和自愿的活动
3、这是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综合的内化过程。高校师德评价的依据:
1、动机和效果相统一
2、目的和手段相结合 高校师德评价的标准:
1、以善恶为标准
2、以发展为标准
3、以实践为标准
高校是的评价的方式:
1、社会评价
社会评价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力量进行的道德价值判断
2、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实践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3、学生评价
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学生评价是评价教师职业道德比较准确的方式
4、同行评价
教师对教师的评价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中发扬民主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教师相互学习的有效途径
5、领导评价
主要针对教师个体的评价方式 高校师德的原则:
1、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我国优秀的的师德传统的主要表现: 第一,主张教育公正 第二,倡导爱生敬业 第三,强调以身作则
第四,博学多闻,精益求精 第五,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第六,尊道重德,见利思义
2、创新师德修养
在教育创新的大前提下,教师对师德优良传统的继承应是创新意识下的继承。可突出以下几方面:
1、古为今用,突出时代精神
2、充实内涵,突出人文精神 第八讲的课后练习:
1、高校师德修养的含义极其特点
2、如何理解高校是的评价所依据的动机与效果相结合以及目的与手段相结合?
3、简要介绍高校师德评价的“三个标准”和“五个方式”
4、论述高校师德修养的原则
5、为什么要加强高校教师对是的优良传统创新意识下的继承
6、案例分析:
(1)教师的做法是否有违师德修养要求?
(2)在当今时代,如何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第九讲
高校师德修养的途径:
1、提高师德认识
2、陶冶是的情感
3、坚定师德信念
4、煅炼师德意志
5、培养师德习惯
高校师德修养的方法:
1、志存高远
2、学思结合
3、内省慎独
4、践履笃行
教师的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学习哲学理论和道德理论
2、学会区分道德学习与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
3、善于向他人学习第九讲的课后练习:
1、高校师德修养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2、论述提高师德认识、陶冶是的情感、坚定师德信念、锻炼师德意志、培养师德习惯五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
3、结合实际谈谈高校师德修养的方法
4、案例分析
(1)你认为案例中这位教师的做法是否值得学习,为什么?(2)作为一名教师,应如何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高尚师德?
第三篇:构成语文教学风格流派的教师素质和修养
构成语文教学风格流派的教师素质和修养
滕英超
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形成都是有着他的自身契机和历史渊源的。借鉴文学、文章的风格研究的理论,有研究者提出从高尚的师德、独到的教识、新颖的教法、精妙的语言、优美的教态、敏捷的思维、动人的情感等方面去探讨语文教学风格流派的成因;有研究者则认为,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思维特点、教学方法、风度气质、师承关系以及教师的主观追求、所处环境等诸多因素是语文教学风格流派形成的基础。构成语文教学风格流派的教师素质和修养不是单一的,所以语文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从多方面下苦工夫。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优良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就是教师的灵魂。古往今来,凡是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地都是品德高尚的人,坚持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人。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的职业理想;热爱学生、以身作则和诲人不倦等等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这些要求对所有学科的教师都是适用的,对肩负着多种功能的语文课教师尤为重要。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无私的脱俗的爱心,就不会关心学生,就不会了解学生要学什么和学到了什么;教师与学生之间就无法实现感情的双向交流和心灵的呼应,就无法建立起教学过程的和谐美的氛围。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如果在这方面有欠缺,则何谈进行教学改革和形成教学风格呢?上海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自己的教学特色而写的一篇文章中就是以《爱的事业》为题的,在纪念她从教40周年的研讨会上,她的发言题目也是《爱的奉献》,都有一个“爱”字,可见对事业的执着和对学生的感情在她心目中的地位。青年教师亦如此。在全国中青年语文教师观摩活动中,我结识了几位教坛新秀,他们的教学各具特色,但热爱教师这一职业是他们共有的。山东省泰安市青年教师程翔,一次在课堂上朗读一篇学生作文,准备读完后让学生分析。突然,一个学生指出这篇作文是抄袭的。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老师没有去批评、指责抄作文的学生,却说:“这的确是一篇优美的文章,我以前没有读过。今天读了以后,就像喝了杯甘甜的美酒,真是美的享受。同学们听了也是美的享受。我们应该感谢这位同学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这位同学表示感谢!”同学们的掌声打动了那位抄作文的学生,该生后来专门写一篇感情真挚的文章,记叙当时自己的感受以及所受的教育。这感人的教育佳话,固然说明程翔老师已经具备了机智灵活的教育应变能力,但更主要的,是让我们通过这件事感受到程翔老师对事业、对学生的一片爱心。老师的教育艺术、教育机巧„„都是植根于对事业、对学生挚爱的深情之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许多优秀教师的实践证明,教师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职业理想、敬业精神,像有人形容的那样:走火入魔的献身精神,对于教学境界的开拓和加深,对于教学风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未来。时代在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知识总量急剧膨胀的同时,部分知识也在不断老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广泛学习,深入钻研,建立一个科学的、高效的、适应时代发展的知识结构体系。语文是中小学开设时间最长、课时最多、内容最广、作用最大的基础学科。它的任何一个目标的完成都依赖语文教师。语文教师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者,是语文能力的训练者,是智力的开发者,还是思想品德的培养者。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知识渊博的学生。教师知识越渊博,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付出的劳动、苦恼和花费的时间也就越少。这是一个反比关系。做为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特别是要成为独具风格的语文教师,在知识的积蓄上,不但要有以语文知识为主的社会科学方面的“百科知识”,还要学一点自然科学方面的“百科知识”。一位老教师上课“卡壳”的故事就很说明这一问题。这是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特别善教文言文的老教师,在讲《岳阳楼记》这篇他已教了一、二十遍的传统教材时,有位同学在课堂上提出一个疑难问题,请求老师解答:“文章写的是‘上下天光,一碧万倾’、‘皓月千里’的好天气,而‘皓’也就是白,按理说,银白的月光射在湖面上,经折射后,应该是白色,为什么却变成了金黄色,出现了‘浮光跃金’的景象呢?”这位老教师对于这样一个他从来没有思考过的新问题,一时无法作出圆满正确的回答,只得尴尬地说:“这个问题涉及光学原理,与理解课文关系不大,不在课上解决,下课后再作研究。”下课之后,这位老师感到十分不安,立即向一位物理教师请教,才算把问题弄明白,后又对这个学生作了解答,学生十分满意。事后,这位老师感慨万分地说:“教了大半辈子,想不到还是个不完全称职的语文教师啊。要完全称职,还必须继续学习,特别要学点自然科学知识才行啊!”这种事情在语文课堂上出现并不奇怪,特别是当今教学改革中的开放型教学,学生思维活跃,什么奇怪的问题都可能提出来,有的要靠教师的机智来处理,有的光靠机智还不成,需要的是真才实学。一个知识贫乏,基本功不过硬的语文教师,是不可能完成语文学科的复杂而艰巨的教学任务的,更不可能在教学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所谓能力,是指人们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它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及其必备的心理特征。语文教学能力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智活动,是一个多层面多因素的复合结构体,它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深刻的理解能力,很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再具体一些分析:
(一)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智力因素与动机、情绪、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是构成语文教学能力的心理基础;
(二)由中文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语文教法等教育专业知识及其他跨学科的各种文化知识,是构成语文教学能力的知识基础。
(三)语文教学能力包括:听读说写等语文基本能力,分析语文教材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设计板书和书写板书的能力,运用教学语言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指导课外语文活动的能力,评议语文教学的能力,考核语文成绩的能力,设计教具,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等等,这些构成语文教学的能力基础。
某种能力在某位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诸种构成因素中成为“主色”时,那么,这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便具备了“能力型”的特点。比如,河南省周口地区商水县魏集有一位民办中学语文教师,叫李晓明,他的背诵能力是惊人的。1984年3月,在河南省周口地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三次年会上,这位刚满19岁,仅有五个月教龄的青年教师作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教材背诵表演,面对专家、学者、地县领导和全体代表,熟练地背诵了初中语文第二册。不论课文难易长短,也不论文言白话,提一篇背一篇,点一段诵一段,指上句接下句,对答如流,琅琅上口。与会者无不惊叹,每背完一篇、一段,立即博得一阵热烈的掌声。他是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做到发音准确,字字响亮,切实遵照原文,不掉字,不添字,不重复,不颠倒,不破词,不断句,读出恰当的停顿节奏、轻声重音、口气语调,因此不论是高声朗读,还是低咏恬吟,一闭眼,文章的形貌便会浮现脑际;他一气背下,来龙去脉,处处清晰。《古代英雄的石像》全文3500字,又多是对话,背完,仅丢掉一个虚词“于是”。
表演是这样,平日教学呢?由于李晓明熟读课文,因此课堂上能熟练地口述、提问、释疑、检查作业,从不翻阅课本或备课笔记。学生在朗读或背诵时出错,他不仅能准确地纠正错字错句,甚至连某句话后面是分号,停顿时间稍长,某句话后面是叹号,要读出感叹语气等等,也都能一一指出,常常使学生赞叹不已。在讲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他运用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示范背诵,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背诵习惯,有些学生过去视背诵为苦事,现在渐觉成趣,因此,背诵作业虽数倍增加,但学生都能按时完成,学得比较扎实。李晓明老师又不失时机地由朗诵过渡到默读、速读和跳读,教会学生读书,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1983年期终考试,县教育局统一命题,以乡为单位组织监考评卷,他所教的普通班平均72分,超过重点班,居全乡第一名。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风格与教师的思维特点也是相互联系着的。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服从于一般规律,但不同人的思维特点又各不相同。按照钱学森教授提出的思维科学理论体系,人的个体思维过程主要有三种形式,即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灵感(顿悟)思维。偏重于抽象思维的教师,其思维特点是逻辑严密,判断准确,善于概括和推理、分析和综合。在教学上,它是形成“理智型”艺术风格的基础。这种教学风格在课堂上往往表现为知识系统性较强,概念理论知识占比重较大的特点。而偏重于形象思维的教师,其思维特点是,善于演绎和分析。在教学上,它是形成“情感型”艺术风格的基础。在课堂上往往表现出以情动人,或情理并举、互相渗透等特点。灵感思维强的教师,其思维特点是灵活、敏捷。在教学上它是形成“创造型”艺术风格的基础。在课堂上往往表现出能够积极思维,周密思考,应变能力强,正确判断,迅速作出结论。当然思维类型的“偏重”并不等于“单一”,更多的人是“复合型”的,如上海市建平中学的程红兵老师,便认为自己的思维类型是“判断型与情感型的复合”。
从事任何工作都要讲究方法,教学也不例外。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活动方式,也包括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的活动方式,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我们知道,做为科学,只有一个客观标准,一个是非;1+1=2,谁都得这么教,而做为艺术,同一个科学内容、科学知识,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因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由人,即由教师来掌握和运用的,而教学方法又不是僵固的“模式”、“框架”,教学也决不能“临摹”、“描红”,而是一种创造,一种艺术。这样,我们便会发现一个事实:在不同的方法中,可以运用同样的方式;同一种方法,在不同的老师那里,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因此,教学方法的不同,便有不同的教学流派,也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是一个语文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基础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在语文教学风格流派形成基础的诸种因素中,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许多风格流派的特征,就是通过教学方法体现出来的,如“讲派”,“练派”,“导派”,“发现法教学”,“茶馆式教学”,等等。
气质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在行动方式上的表现,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风度,包括人的美好的举止姿态。它们对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也是有着影响的。人的气质实际上是有优劣之分的,而且是能够改变的,可以调节的。从古代希腊一直到今天,不少专家学者都认为气质包括四种基本类型,即忧郁质、胆汁质、粘液质和多血质。后来的心理学家又有两维度等学说,即认为:胆汁质和多血质是外倾性的,忧郁质和粘液质是内倾性的;忧郁质和胆汁质是高神经质的,粘液质和多血质是神经质的。我国的教师气质,从历史上看,大多是属于内倾型的,一般来说,他们的人格形象是神情严肃、冷静庄重、谨慎小心、不好交际的。这种格局的形成主要应从长期封闭的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和灌注式的教育体制中去找原因。在当今改革、开放、搞活、竞争的时代环境中,内倾型气质已经日益暴露出与时代特征、培养人才目标不相适应的缺点。有人认为新时代的教育应当是充满生气和活力、能够充分展示人的主体性的教育;新时代培养出的人才应当是性格开朗、积极主动、善于交际、勇于开拓的人。因此,新时代教师应当以外倾型为主,尤其中小学教师队伍更应从内倾型为主逐渐向外倾型为主转变。这是社会和职业选择的需要。当然,外倾型气质也有其缺点。做为教师个人,应该有意识地自我调节,在向外倾型气质过渡中也要保留内倾型气质中有些好的心理品质。在现实中,确实有一些明显内倾型气质的教师,他们性情温和,不善言谈,课堂上往往用低音教学,很少表情朗诵,不能做绘声绘色的讲课。做为语文教师,这似乎是缺憾,但他们之中有的人教学实效并不差,他们同样能取得成绩,成为优秀教师,成为特级教师,在教学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而蜚声教坛。原因之一,就是他们能够调节自己的气质,保留其内倾气质中好的因素,扬长避短,弥补自身的缺欠。在教改的大潮中,往往是内倾型教师首先接受“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育箴言,首先承认“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首先实行变“讲”为“导”、“练”的教学方法。
师承关系也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基础之一。一般初出学门、初登讲坛的教师其教学处于模仿阶段,往往是先生如何教,我便如何教,老师怎样讲,我便怎样讲。自然,先生是怎样的风格,学生也便接近怎样的风格,先生具备哪些特色,学生也容易具备哪些特色。特别是流派的形成,更与师承关系分不开。于漪老师在为自己的教学风格“画像”而撰写的论文中,首先谈的是师承关系。她写道:“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之所以热爱她,还得从四十多年前语文老师的一堂课谈起。那是初中三年级的时候,年轻的黄老师讲鲁迅先生的《故乡》。这位刚从大学毕业的老师课教得生动极了。„„老师讲得那么传神,我们这些十四五岁的学生似乎也步入了文中描绘的境地。„„老师分析得那么深刻、精辟,我被深深感动了,心中涌起了对教师的崇敬之情。„„读高中时„„一次我们的国文赵老师在课堂上大声朗诵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读时头与肩左右摇摆着,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不禁油然而生,简直是充盈胸际。„„教我们大学一年级国文的是名教授方令孺先生。„„最使我们信服的是她的课‘新’,她对作品有她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见解,常常与众不同,不大说随俗的话。„„”最后于老师说:“如果说有‘师承’的话,以上可能就是。”不错,初中的黄老师,高中的赵老师,还有大学一年级的方令孺教授,就是他们的言传身教在她的身上培植下细胞,成为她教学生涯中有活力的基因。
师承有个人的,也有一代人的。比如关于教材教法的研究,有人就错觉地以为,是新中国成立后或文革后才有的。其实,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在我国就有一些很有理论价值的教学法专著问世了。仅以王森然(1895-1984)的专著《中国国文教法概要》一书中提出的教学原则的“四大主张”为例,就可见一斑。他主张实行“自动的”教学,反对“装罐头式”的教学;实行“经济的教学”,反对“玩赏解闷式”的教学;实行“非战的”教学,反对无视平民疾苦、贵族式的教学。这些新鲜的做法、深邃的见解都来自那一代语文教育前辈的实践,今天已经并应该为我们这一代人所学习、借鉴、继承、发扬。从魏书生老师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张和实践中,不难看到陶行知、叶圣陶等教育前辈的影响。魏书生说过,他培养学生自学已经达到了“自动化”。这与王森然提出的“自动的”教学虽不是直接的师承关系,但也不能说成是完全的不谋而合。
除了上述形成教学风格流派的心理基础之外,教师的一贯教学思想和对于教学艺术不倦的追求等对于教学风格的形成也起着促进作用。虽然,这种追求受到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诸客观因素的制约,但仍显出极大的能动性,而且是形成教学风格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以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陈钟梁为例,他是建国后成长起来的语文教师,50年代,从中学到大学,他接受的是正规教育,文化及专业基础知识全面而扎实,如同一个演员,他具备了唱、念、坐、打、口、眼、身、步的基本功。熟悉陈钟梁或听过他的讲课及报告的人都承认,他是个博学强记、思维敏捷、能言善讲、读写兼长的人。应该说,这些都构成了陈钟梁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良好的心理基础。除此之外,决定他的教学风格的还有他的一贯的教学追求。他的一贯追求是什么呢?那就是“戏剧性”。他自幼受父亲爱好的影响迷上了戏剧,在学校里被称为具有戏剧性的人物。他考入师范学院,戏剧梦破灭了,但戏剧的爱好使他受益非浅,成为他教学艺术中的一种追求。在教学设计中,他不是设置一个悬念,便是来一个“戏剧矛盾”或“戏剧插曲”,使他的教学设计花样翻新,别具一格。难怪1980年《文汇报》撰文称他为“教坛新秀”时说:“致力于设计教学法研究,并且颇有成效。”“戏剧性”,也就是“生动性”、“情节化”、“创新精神”,这种教学艺术上的个人追求,带动着形成教学风格的心理基础的诸种因素,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走向成熟,于是形成了陈钟梁的那种“精雕细刻”的细腻而充满活力的教学风格。
俗话说:“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每一位有出息的语文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加强以上各方面的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或使自己的教学早日形成独特的风格,或使已经形成的风格日臻完善。
第四篇:浅谈高校教师的教学艺术
浅谈高校教师的教学艺术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不仅需要教师本人精力的投入,更需要炽热热情的融入。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认真的准备和训练,还要将身心都融合到教学之中,只有如此,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育人及传授知识的终极关怀。今天,学习不仅是学生的事情,作为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的教师也离不开持续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否则就难以胜任学生接受纷繁复杂的大量信息后所产生的疑问。而高校教师尤其面对类似问题,大学生接受信息量日益扩大,但对于很多信息根本来不及做进一步的认识,因而更容易产生疑问及误读,而高校教师就需要通过提升自身素质,扩大知识面,加强对生活中各种问题的深刻认识,通过得到的正确认识来引导学生,最终能够实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样一种崇高的目的。
教育如何才能达到上述目的呢,这需要教师不仅要认识到教育本身是一门科学,能够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破解实现育人过程中的种种难题,更要求将教育上升为一门艺术,让学生能够由自为的学习主体转换为自觉的认识主体,最终完美地实现教育的过程。当然这个结果是很难达成的,它不但要求个人的努力,同时也要求教育者本身具有较好的表达及逻辑思维能力等等。下面我结合个人学习《高校教师教学艺术》这门课程后的感受及平时教学后的思考,谈谈高校教师如何能够实现将相对枯燥的课堂讲解转化为艺术的教授知识。
首先,提升基本功是实现艺术地授课的前提。这里的基本功,当然包括很多,普通话、粉笔字、课件制作、对教材的把握、良好的表达能力、课前的准备等等都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很多人认为,高校教师是一份很简单的工作,只要将课本的知识讲给学生后就可以了。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实际并不是这么简单。诚然,如果只是将高校教师作为一份职业,用应付的态度去面对这份工作,当然能够勉强混下去。但真正要在大学中找到乐趣和获得学生的尊重及同行的认可,却是非要下苦功夫不可的。而基本功是每一个入门者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如果过不了这一关,要想成为一名的高校教师绝无可能。没有清楚的普通话,不但可能影响自己的表达,同时也削弱学生的注意力;没有较好的粉笔字及美观大方的课件,必
然也影响课堂的效果;对教材的把握及对所授知识的理解,则是能否较高品质地实现教育的关键因素;而良好的表达能力当然一部分是个人生成的,一部分也是得益于后天的努力,其对于顺利实现教育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课前的充分准备则是上好一堂课的必备功课,只有对知识在课前进行了清楚的梳理,才能够讲好所上内容,当然这里面就包括教案和讲义的撰写,做好以上的工作,打好基本功,成为优秀高校教师的第一步就算是迈出去了。
其次,“用力”更需“用心”。打好基本功,就已经具备成为一个好的高校教师的基本要素。但仅仅如此,很显然还不一定真正能够成为优秀的高校教师。教育既是一个传授的过程,更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如果仅仅是局限于传授知识,那无疑于将大学生当成了车床上凿出的螺丝钉,从而限制了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因此,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打好基本功后,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认真研究自己面对的受众,总结每次授课中的得失,思考更好的授课方法,运用最新的教学手段,借鉴同行的经验,收集丰富的素材,对知识进行更为深刻的思考等等,这些无一不要求每一名高校教师更加“用心”。
最后,对教师职业始终如一地保持着激情,是走向卓越的唯一通道。很多老教授说,做学问需要坐十年冷板凳。以我看来,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更需要坐十年冷板凳甚至是一辈子的冷板凳。上好一堂课容易,但上好每一堂课,却是无与伦比的巨大挑战。这显然没有一种信仰、没有一种始终如一的激情,是不可能做到的。知识需要不断更新,认识需要不断深化,学生的需求不断有所变化,这些都要求一名高校教师不能懈怠,要不断努力更新知识,适应教学环境的变化。这些都需要毅力,同时更需要对教师职业的激情。
教无常法,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不可能有统一的规范。通过本次学习,无疑对我们青年教师如何授课,如何将教育当成是一门科学和艺术,具有启发性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充分运用各种学习的机会,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甚至是优秀的该校教师。
第五篇:大学生艺术与修养
加强和培养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是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面临的紧迫问题,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一项伟大事业。大学生只有加强自我修养,努力成才,把自己造就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大学生要加强自我修养,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在现阶段,大学生进行自我修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能够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准确把握时代脉搏,适应时代要求。
第二,能够抵御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更快地发展。第三,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完善自己的人格。
大学生进行自我修养,贵在自觉。如果没有修养的自觉要求,那就根本不可能进行真正的自我修养。大学生进行自我修养,首先必须有这种自觉的要求,即要有自觉性。
自觉性,在修养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它既表现为把自我修养看成是一种强烈的需要,又表现为自我修养中的主动性,还表现为自我修养的彻底性。一个人要是有了这样的自觉性,就能使自己的自我修养更富于成效。
大学生自我修养的自觉性是逐步培养起来的。
大学生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自我修养的强烈动机。
第二,要学会自律。
第二,有自尊自信的意识。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文化素养高,且价值取向、气质修养、个性心理以及专业知识都过硬地方综合性人才,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十分必要。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文学艺术修养的思路.开设文学艺术课程
这种课可以称为“文学经典鉴赏”课,以经典的文学作品鉴赏为主,选取古今中外最经典的文学作品,在课堂上进行介绍、鉴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文学经典将人类文明中的卓越的精神追求、崇高的思想情操用生动的方式传达给学生。此类课程在教学中应该把重点放在其思想、精神与审美的开掘上,重在鉴赏,重在感受,重在精神与审美的传达。这类课程也可以开成讲座,整个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的掌握,都可以有较强的自由性,教师可以根据需要与自己的学问特长进行自由设定,注重教学效果是最终目的。.编写科学适用的教材
我们强调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并不是要在他们中培养文学家、艺术家,而是要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从而陶冶情操,启迪思维,开发智慧,完善智能结构,加强文理工渗透。根据这种需要,应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知识结构特点,编写出既能使他们受到教益,又能使他们深感兴趣的人文素质类教材。.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作用
大学校园里应有组织、有计划地举办各种人文讲座、沙龙活动、人文艺术节,建设学生文艺社团等,以吸引学生主动而广泛地参与,努力营造生动而健康的人文氛围。可以举办文学、音乐、美术、戏剧、电影等讲座,及时对学生的欣赏倾向加以分析引导;
也可以成立文艺社团、创办刊物,开展书法、绘画、舞蹈、艺术体操和歌咏比赛等多方面的活动;还可以利用广播、校刊、专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开展书评、影评。此外,学校还可以搞一些有艺术气息的雕塑,比如建造一些有诗情画意的小桥、亭子、楼阁,有浓厚文学底蕴的校训、标语口号、提示牌等等,处处制造一些浪漫情怀,让学生感觉到被包围在浓浓的文学艺术氛围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文学艺术修养
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努力将文学艺术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文学艺术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人文知识,关键是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文学艺术教育才能落到实处。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形成良好的习惯,要让他们从自己的言行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要感悟并使之内化,把所学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实践,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生命之中。
文学艺术修养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和发展至关重要,但是任何人的艺术修养都不是先天的,都是需要在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的实践中,逐步锻炼和培养。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不断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综合素质强的建设者。
本论文网专业从事经济学硕士论文业务!如需转载请保留一个链接:mba论文 参考文献:
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如何,将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建设如何。所以,现在一方面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文理融合,有较高的、较全面的素质。可是,现在的大学生,很多人只注重专业素质,而忽视了人文素质,尤其是文学艺术修养十分缺乏,这必将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目前的现状,教育必须
要重视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
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如何,将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建设如何。所以,现在一方面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文理融合,有较高的、较全面的素质。可是,现在的大学生,很多人只注重专业素质,而忽视了人文素质,尤其是文学艺术修养十分缺乏,这必将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目前的现状,教育必须要重视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
现在有的大学生认为学好专业课是根本,文学艺术无关紧要,可有可无。文学艺术真的不重要吗?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都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如果缺乏基本的文学艺术修养,应该不是全面发展的人,缺乏听、说、读、写的能力,会直接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从价值理性来看,文学艺术修养可以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的完美,发展人性,完善人格,陶冶情操。而良好的文学艺术修养对形成大学生优秀的综合素质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见,文学艺术并不是一种点缀,提高文学艺术修养是十分必要的。
艺术修养是指一个人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状况和水平,比如一个艺术家、一名艺术工作者等,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他们的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