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思想与理念
教学思想与理念
本着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思想,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不断的外显中去内化知识,让他们在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憾中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运用。二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眼神、语言、心灵),使学生乐于去学、乐于去思、乐于去想。三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增强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设计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细胞增殖”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系统介绍了有丝分裂的过程和特点。它与前面所学的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细胞核——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高尔基体的功能,中心体的结构与功能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尤其是减数分裂奠定基础。
与本节相联系的内容有: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分化,衰老与癌变和减数分裂等内容。2.教材的加工与改造:
我在设计过程中对教材做了简单的处理,如:通过一些动画和图片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打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有利于重点突出难点的突破。尽量地引入与人体有关的实例来说明问题,使学生有种更直观的感觉;设计了一些探究式的思考题来增强学生的自主思维活动。巧妙的动手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学情分析:
(1)知识与技能方面:高二学生的特点是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较强,同时,对生物课程的学习,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初中曾学过“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内容,但是对此了解得很浅,没有深入到细胞分裂过程的水平。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把有丝分裂的过程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2)心理与情感方面:具有比较健全的心理素质和个性,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生物学的研究有很高的热情和很强烈的参与意识,这也是生物学自身的魅力所在。高中学生求知欲旺盛,自学能力强,因此可以通过对有丝分裂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对DNA,染色体数量变化等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和表达能力。
2、根据以上学情分析和课程标准要求,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细胞增殖的方式及意义
2、识记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
3、识记并理解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征
4、理解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识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动手、动脑、动眼能力;分析比较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动画及图片展示,让学生体会自主探究,独立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通过实践动手活动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灵活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建立生命活动的唯物主义观点。领会分析事物的严谨入微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洞察意识。
四、重难点分析与设计
1、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以及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细胞分裂的有关知识,对细胞分裂的现象以及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限于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接受能力,并没有作进一步的深入学习。高中学习有丝分裂,首先要理解好细胞周期的概念,明确什么样的细胞有周期、一个周期的起止点,才能对之后的各个时期知识的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其次,学习的重点应放在使学生认识有丝分裂各个阶段所发生的物质变化,使学生对细胞分裂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多细胞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增多就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的。无论是单细胞真核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他们各种形式的无性生殖也是通过有丝分裂完成的。这将在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进一步阐述。有丝分裂还是学习减数分裂的基础,而减数分裂知识又是学习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由此可见有丝分裂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自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特点、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的关系是教学难点。有丝分裂过程,是细胞整体性的变化过程,但主要变化发生在细胞核里,尤以染色体的变化最为重要,应抓住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来理解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点。染色体行为,染色体数量在不同阶段发生变化的同时又伴随着DNA数量的变化以及纺锤体的出现与消失,还有核膜、核仁的消失与重建,整个过程比较复杂、抽象,部分学生往往搞不清。学生对此缺乏理性认识,如果缺乏直观的手段辅助教学,就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强调,染色体数以着丝点多少来确定,即染色体数和着丝点数相同。染色体未复制时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相同。染色体完成复制出现染色单体时,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相同。这是因为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体的复制形成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时,必须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五、教学流程:
1.导入:《问题探讨》
(1)我们刚生下来,个体都很小,现在却长成这么大,是什么原因?
(2)大家看问题探讨中的图,老鼠很小,大象很大,试推测大象和老鼠相应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大小差异如何?
(3)那么生物体的长大,是靠细胞数量的增多还是靠细胞体积的增大? 2.新课讲授:
(一)学生阅读教材第一、二自然段,归纳总结细胞增殖的意义,让学生明确“一个特征,三个基础”,即:
(1)细胞增殖是生物体重要的生命特征,细胞是以分裂方式进行增殖的;
(2)细胞分裂是单细胞生物繁殖的基础,是多细胞生物生长、组织更新的基础,也是多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生殖细胞,种族延续的基础。同时也是体现亲子代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
所以说,细胞增殖是绝大多数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二)在指出细胞分裂的三种主要方式后,重点讲述细胞的有丝分裂。
(三)关于有丝分裂的教学,可按以下顺序进行:
(l)强调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是有丝分裂,多细胞生物通过有丝分裂增加体细胞数量。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即具细胞周期。指导学生观察2个动画和两个图表
①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动画,形象的体现分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②不同类型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小时)的图表。
③有丝分裂一个细胞周期所用的时间图,锻炼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
教师稍加引导,由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A.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是分裂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是分裂间期。细胞周期包括以上两个阶段。
B.细胞分裂期和分裂间期所占的时间相差较大。间期占时间很长;分裂期占时间很短。C.不同生物的不同种类细胞,细胞周期长短不同。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活动得出细胞周期概念。
④设置讨论:是不是所有的细胞都有周期呢? 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深化对细胞周期概念的理解。(2)动画展示完全细胞周期过程,给学生以整体的认识,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有哪些明显的变化和活动,同时有利于体现细胞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锻炼学生严谨的观察力,周密的表达能力。
(3)细胞分裂间期,为什么需要这样长的时间?让学生先对比母细胞和间期细胞的形态,然后质疑:间期是不是见歇期,细胞是不是停下来什么也不做呢?学生根据间期时间长能够推测到间期是有相应的物质变化的,即为细胞的分裂作充分的物质准备。
近代科学研究证实:在细胞分裂间期,细胞内部发生着很复杂的变化,最大的变化特点是: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复制的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姐妹染色单体,呈长细丝状,连在一起,共有一个着丝点。因此说,分裂间期是整个细胞周期中极为关键的准备阶段。是一个周期的开始。
思考:要想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应该在什么阶段用药比较好呢?
(4)讲解分裂期,用剪贴图和动画对比—一展示各分裂期,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找出主要不同点。比较顺序是:a.先看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变化,b.核仁、核膜的变化。c.纺锤体(丝)的变化。最后师生活动,共同总结出细胞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并用四句话简短的概括即:膜仁消失显两体,数形清晰赤道齐,点裂数增均两极,两消两现重开始。应该指出,分裂期的各个时期的变化是连续的(主要是细胞核中染色体规律性的变化),没有严格的时期界限。人们为研究方便起见,把分裂期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5)屏幕同时展示各时期图片,通过学生的观察对比来解释为什么子细胞和母细胞的染色体和DNA数目没有变化?最终总结出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
(6)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有丝分裂,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多看图多说话,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各期特点。应注意的问题是:
①分裂间期完成染色体复制,染色体数目是多少,染色单体数是多少,要搞清楚,要反复强调。
②植物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丝是从细胞两极的细胞质中发出的,纺锤丝纵行排列与染色体相连,形成梭形的纺锤体。
③中期,要强调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赤道板是与纺锤体中轴相垂直的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并非在细胞中央有如此的一种结构。
④后期,每一个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独立成为两条子染色体。此时染色体数目加倍。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使细胞的两极各有一套形态数目完全相同的染色体。
⑤末期,对植物细胞而言,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了细胞板,细胞板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了新的细胞壁。
1、总结:设置学生小结,教师点评指出:分裂间期完成了DNA的复制和有关的蛋白质合成,同时也完成了染色体的复制,为细胞分裂准备了物质基础。分裂期最重要的规律变化是染色体均等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变化,由细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盘曲、折迭压缩了近万倍,使染色质变成染色体,有利于把染色质平均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这也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2、反馈练习:
(1)若用化学物质强烈的地抑制肿瘤细胞的DNA复制,这些细胞就停留在细胞周期的()A、间期 B、前期 C、中期 D、后期
(2)洋葱根尖生长点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细胞中央位置出现的结构,及其与此结构扩展为细胞壁有关的细胞器是()
A、赤道板和高尔基体 B、细胞板和中心体 C、细胞壁和高尔基体 D、细胞板和高尔基体
六、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省悟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本节课中,主要通过让学生参与新知的学习和探索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积极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本设计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动手动脑相结合;尤其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讨论,合作学习,确保了每个学生参与学习、参与探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后设计的学生动手排序染色体的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的主题探究地位,为学生终身学习习惯和探究习惯的养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篇:办学思想与理念
阳明山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启迪智慧、增强自信、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办学宗旨: 慎密、严谨、务实、创新
办学目标: 学校整体工作力争达到“六化”:
育人目标:
校风:
校训:
教风:
班风:
学风:
学校管理规范化、校园环境文明化、教育教学科研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师资队伍科学化、办学质量全面化 做集体的主人:学会关心做学习的主人:学会主动做生活的主人:学会劳动读好书走好路 做好人 勤奋健美 文明活泼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授之以渔 持之以恒 自立自强自爱自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勤学苦练,一丝不苟。学会自律学会负责 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学会处理学会交往
第三篇: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模版)
教学思想教学理念
(一)教学思想
1、教学理念
(1)教学观。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重视教学的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教学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2)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要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要把孩子看做孩子”。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学生是责权主体。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学生对学习、生活、自己、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3)师生关系。要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伦理关系,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教师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理解学生的权利、尊严、思想情感和需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体现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体验到尊严感和幸福感。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明确师生的权利义务关系,遵守具体的制度规定。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创造有力的教育环境。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明确教学活动是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是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教师要真诚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要公平对待学生,特别是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要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教师要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要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品质,得到学生的爱戴。
(4)教师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不能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选择。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提倡“行动研究”,不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具有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要特别注重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5)教师的教学行为。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尊重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点滴进步。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等,引导学生去思维和做人等。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特别强调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即教学后的反思。在对待同伴的关系上,强调合作。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强调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6)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现代学习方式。大力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变一味地接受学习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并举。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对知识体系进行自我构建。
(7)教与学的评价。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发展性多元化教与学的评价。从促进教与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增强为目的而出发,是为了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有关其教与学过程的反馈信息。着眼于师生将来的发展改进,是发展性的评价、是追求理解的评价、是尊重被评价者的评价、是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的评价。
2、教学理论
(1)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认为: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其中的多项功能。对于每一个体来说,不存在谁比谁更聪明的问题,只存在谁在哪一领域,哪一方面更擅长的问题。
在教学中,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好孩子;多看一眼学生,就多一份发现;卸下眼镜看学生,将是另一番景象。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和理解,也不是对客观现实达成客观的、一致的认识,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课堂上,教师设计问题,引导讨论,从旁激发,支持并适时介入学生的学习;在形成及转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不再只是练习一系列的解题技巧、策略,而是在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中,建构理论及意义。
在教学中,多一点自由,就多一份收获。
(3)后现代主义理论
后现代主义认为,世界是开放的、多元的。知识具有不确定性、建构性、动态性。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容忍每一个学生的奇思妙想。在课堂教学中,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课堂秩序不是稳态的、线性的,而是复杂的、离奇的、非线性的和充满着不确定的因素。开放的、民主的、普遍交往和互动的自由组织状态下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思维闸门的开启和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教育要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尊重个性、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鼓励教师和学生发展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破除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每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学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去度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要给学生的不同见解留有一定的空间。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实现。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罗杰斯,同样强调人的自我表现、情感与主体性接纳。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创造出一个积极的成长环境。人本主义强调爱、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育。
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关注的不仅是教学中认知的发展,更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
(5)加里鲍里奇有效教学的理论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加里·鲍里奇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包括七个方面的要素:一是有效的班级管理;二是良好的课堂氛围;三是教师的任务取向;四是学生的积极参与;五是学生成绩与成就;六是多样的教学方法;七是有效的教学表达。
实现有效的班级管理。首先,班级(课堂)规则的制订。一开始就要立规,使每一个学生明确上课要注意的事项。课堂规则不要太多,4—8条为宜,少了不全面,多了则变得繁复而没有约束力。其次,教师要形成自己一贯的教学风格。当教师形成自己稳定的风格且学生适应后,课堂教学的每一步骤学生自然就会知道,形成自觉习惯,这样保障了课堂教学不被打断而流畅。第三,对问题行为低调处理。问题的行为干扰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如果抓住不放,其实就是在扩大这个非主题,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问题行为的处理上。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一方面,注意松紧结合、张弛有度,课堂教学是有节奏感的,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另一方面,课堂其实就是一个特殊的社会,教学是组织化、结构化的,要注意整体与部分、分工与合作的关系,以使课堂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
教师的任务取向。明确课堂教学的任务,并以此任务取向设计课堂教学的组织结构。时间分配,就是过程的结构。教师走进课堂是教学的,不是来处理杂务,谈些与本课学习无关的话题。教学策略,就是根据任务和内容组织的教学结构。单元与单元之间,单元内部内容之间都有一定的结构,在教学中需要结构化。
学生参与。防止学生听课的效果打折扣,并于个性化的学习相结合。
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成就。学生今天的成绩和成就是建立在昨天的成绩和成就基础之上的。要使课堂教学有效,就必须理解学生当前所处的水平。教学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垫着脚就可以够的着的。与此同时,要通过调控教学的速度来赋予课堂教学以节奏感。
多样的教学方法。一是教师要注意积累和运用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二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激情,激情也是靠积累的,不是凭空就来的。三是注意提高自己提问的技巧。课堂问题有两种,集中性问题(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和开放性的问题。两种问题分配的时间和精力是不一样的,根据内容的不同交替、适当的呈现;四是要充分接纳学生的观点,教师和课堂都要有相当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学会利用学生的想法来推进课堂教学。
有效的教学表达。清晰的讲解,逻辑性要强,废话要少。通过知识内容的组织结构图、师生自身的意义网络和思维方式,把教学内容、教学组织都结构化。
(6)自主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齐莫曼教授对自主学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自主学习”的五个特征:学习的动机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是有计划的或熟练达到自动化程度;对学习时间的安排是定时而有效的;能意识到学习效果;对学习的环境保持着高度的机敏和随机应变的能力。由此可见,当学生在认知、动机、行为三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才是自主的。
(7)最近发展区理论
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基本观点。一是两个水平。“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他认为:儿童的发展随时存在着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是指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能达到的水平”,表现为儿童能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第二种水平是指依靠他人(成人或能力较强的同伴)的指导帮助所能达到的水平,也叫潜在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虽不能独立解决问题,但在他人指导帮助下,经过努力刚好可以解决问题,这种发展水平也就是最近发展区,它是一种正在形成和发展的状态。
二是三个区域。第一,现有水平,即现有发展区。儿童的现有水平代表的是儿童的已知领域,儿童的这一领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是教学的起点,起点太高太低都是低效的。第二,形成状态,即最近发展区。儿童发展的形成状态是指正在形成过程中的潜在的认知领域,儿童的这一领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区域和有效区域,离开这个区域的教学都是无效的教学。第三,未知领域,即未来发展区。这一领域是指儿童即使在别人的帮助下也不能完成任务的区域,所以这一区域也不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的。但随着儿童认知领域的不断扩大,未知领域的一部分又会演变为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成为教学重点关注的领域。
教学的本质特征不是在于训练和强化已经形成的发展区,而在于激发、形成正处于成熟过程中而又未完全成熟的发展区。在教学的作用下,没有完全成熟的最近发展区得以成熟,成为现有发展区的一部分,而新的未完全成熟的发展区同时出现了,整个最近发展区也就向前跨越了一步。因此,最近发展区也是一个动态的区间。
(8)合作学习理论
当代合作学习理论开创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约翰逊等人认为,合作就是“在教学中采用小组的方式以使学生之间能协同努力,充分地发挥自身及其同伴的学习优势。”杰克布斯等人则进一步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价值观,这是最重要的合作学习原理。换句话说,合作学习并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价值观。”而作为一种价值观的合作学习,注重的是学生合作品质的培养、合作精神的养成。
(9)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提出的,现已成为学习策略研究的重要内容。所谓元认知就是指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识和意识。之所以称为元认知是因为其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我们通常所说的感觉、思维或想象就属于认知活动,而元认知则是对感觉、思维等这些认知活动的认知。因此,元认知实质上是个体以自身认知活动为对象的认知,是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和监控。
元认知对个体学习的作用表现在通过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有效地计划、监控和调节学习者自己的学习活动,以便尽快而有效地达到目标。其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学习中的元认知“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认识”,“是学生学习策略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策略迁移的关键”。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元认知发展方面水平较高,元认知能力较强。也同时强调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自主控制,这就使得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目标得到了极为具体的落实.3、学科素养(1)思想道德素养
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有正确的教育观、是非观。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紧跟时代的步伐,能做到与时俱进。在学科教学中能体现德育教育的功能。既教授学生本学科的知识,又能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2)专业知识素养
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掌握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精通该学科的技术性知识、技能与策略。对教材把握全面,理解到位,对学科的重点、难点、关键了如指掌。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与教科研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目标意识。能努力将教学目标落实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设计教与学的全部活动。(3)文化素养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具有较丰厚的教育教学理论。能较好地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原则和方法,能洞察学生心理的变化。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有宽阔的视野,文化丰厚。有阅读习惯,知识面较宽,能不断学习新知识。注意多学科知识的渗透,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为本学科服务。
4、教学基本功
(1)理解课程标准和把握教材的基本功
掌握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的目的、要求、内容、应重视的问题以及各个年级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教学要求,能够理解单元或章节教材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实际的需要
(2)备课的基本功 能从教学实际出发认真构思导学案、学案的设计,教学(学习)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设疑恰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科之间、单元之间以及课之间的联系与整合。
(3)运用教学语言的基本功
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正确、清楚表达讲授内容,语言规范、流畅,用词准确,条理清楚,节奏适宜,过渡自然,逻辑性强,富有幽默感,使用学科术语。体态语言要表现得恰到好处。
(4)设计板书的基本功
能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好板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条理分明,科学、合理、实用,有指导学习和复习的价值,书写正确、工整、熟练、美观。具有一定的绘图、板画等基本功。
(5)应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基本功
能够恰当选择和使用常用的教学媒体,做到独立使用,操作规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内容,拓展延伸教学空间。
(6)学科专项基本功
具有较强的直观教具及标本、模型的演示能力;能进行模拟实验三维动画制作;能熟练进行实验操作、演示及指导;能熟练进行装置图绘制等。
(7)组织教学基本功
课堂上重视组织教学,做到从开始到最后师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进行教与学。教态自然、亲切,举止端庄。恰当创设教学情境,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心理活动,随时调节课堂气氛,端正学生的学习状态,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得。教学方法运用灵活,恰当指导学生的学习,突发事件处理得当。能体现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和引领者的特点。(8)教学评价基本功
教师能熟练掌握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方法和技能。关注学生之间的有差异的成长和发展,及时帮助、指导学生,鼓励学生更好的学习。能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和手段,提高评价效果,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教学载体建设
1、导学案建设
导学案要面向学生的学而设计,为学生的学服务。明确要指导学生、安排学生所做的事项,使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更有指向性,目标更加明确。
(1)导学目标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明确具体,符合课标和学生实际。
(2)教学重点、难点把握准确。
(3)教学环节的组合符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各个教学环节下的每一个教学步骤清晰明了、科学、有实效。
(4)教学任务紧紧围绕目标展开,将教学目标具体化,为目标的达成服务。任务明确具体,有可操作性,难易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5)教师活动的设计依据不同教学任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体现较强的针对性,精讲内容选择恰当、时间安排合理。
(6)学生活动的设计对于每一个环节、步骤应做些什么、如何做,应有具体的安排,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7)对学生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预测及相应的解决策略。(8)教学反思要对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进行理性的分析。
2、学案建设
学案设计要实用、实效、方便简洁,有利于学生把握本课的知识框架进行简明扼要的学习,抓住本课知识的中心点、关键点和突破点进行有效的学习。要体现知识、能力、学法三条主线的引导。
(1)学习目标的表述用语要简洁、明确、清晰、具体,可操作性强。目标有层次性,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知识到能力。
(2)巩固性复习、准备性复习问题的设计科学、有针对性,符合学生实际。
(3)预习环节导学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层次性、思考性,由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体系组成。问题的设计要注重生活化,符合学生的实际。能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4)展示环节展现的问题要体现探究性,或是对教材内容的提升、深化、延伸、拓展。
(5)反馈环节的知识梳理有利于引导学生将教材上的基础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知识运用问题要紧扣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6)引导学生反思学案的预习质量、课堂学习的效果、学习的态度、方法、策略及本节课所存在的困惑和疑问。
3、小组建设(1)小组分组
学生的分组形式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来设计,按照异质分组为宜。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要素均衡搭配。(2)小组分工
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如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记录工作等等。(3)小组学习任务
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要设计好一堂课的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并指导组长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4)小组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以提高讨论的质量。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一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培养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5)小组表达
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小组集体的意见、结论要推荐代表表达或教师指定组员表达,特别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表达机会,规范学生的表达用语和行为习惯。(6)小组评价
教师要引导和规范学生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进行评价,特别是引导学生去表及里地评价问题的实质,提高评价的水平。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采取改进性的、发展性的评价观。
(三)课堂教学
1、课堂教学结构
(1)复习、预习、展示、反馈四个教学环节有机组合,灵活、恰当。并能充分利用导学案和学案及各种教学手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
(2)各个教学环节及教学步骤自然、流畅,不僵化;时间安排合理。教师导学,渗透学科思想和思维方法,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步骤的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规范,并且有实效。课堂气氛宽松民主,教学节奏张弛有度,评价及时合理有效,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小组活动真实有效。
2、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其方法
(1)以导学案、学案和小组合作学习为载体,实施“双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改变以“教”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确立以“学”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变“教学”为“导学”。改变“以教定学”的教学策略,确立“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学策略,变“先教后学、师讲生听”为“先学后教、生学师导”。优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效实行自主式教学方式、合作式教学方式和探究式教学方式,科学运用讲授式教学方式。
(2)以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意义地接受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的现代学习方式。
(3)结合课程和课型特质,科学和灵活地把握课堂教学环节及其展开步骤,优化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将复习、预习、展示、反馈作为课堂教学特别是新授课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减少教师显性活动时间,把尽可能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显性学习活动。科学安排课堂教学的速度、密度、强度等节奏要素,使课堂教学保持较大的教学容量和较快的教学速度,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
3、教学内容
(1)根据学科课程标准正确理解教材所表达的意图,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2)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有水平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进行适当地舍取、重组或调整,使教材和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的实际。(3)教学内容安排科学、准确、完整;教学内容容量适当;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得当;教学内容布局合理,衔接自然。
(4)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5)教学内容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教学内容的处理富有创意,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
(6)体现学科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学习规律的指导,突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7)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致力于学科素养的整体提高。
(8)教学内容拓展适当,能将有限的课堂与无限的生活衔接好,处理好教材与课外材料的关系。
(四)课外教学
1、备课
(1)了解课标,分析、挖掘教材,制定全面的导学目标、学习目标。对教材理解正确、无误;灵活处理和使用教材;对教学内容思考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2)研究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学策略。
(3)研究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依据教学目标,贯彻双案导学原则,选用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步骤,指导学生采取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
(4)设计有意义的、符合认知规律的问题。问题的设计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进行,重点内容要进行重点设问。
(5)研究、开发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资源的生活化原则,有效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提升、深化、延伸、拓展。
(6)设计预设预见性问题及解决策略。对学生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预测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7)完成导学案、学案设计。导学案和学案的设计要实用、实效、方便简洁。
(8)反思教学。进一步调整、修改、完善导学案和学案,调整教学策略。
2、作业
(1)作业要适量。题精、量少,要精选作业内容,时间安排合理。杜绝布置不必要的作业。
(2)作业设计意图明确清晰,能准确覆盖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3)作业形式灵活,为学生喜欢,书面作业与实践作业相结合。(4)作业有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有自我发挥的余地。(5)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科学态度。(6)设计分层作业。可分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
(五)教学效果
(1)知识目标落实到位。学生能切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良好的达成状态,不同的学生各尽所能,学有所得。
(2)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合作交往能力、管理与自我管理能力有提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并能和同伴交流思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建立多边的、丰富的、多样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学生愿意互相交往,懂得尊重别人、取长补短,在动手实践中、自主探索中充分发挥智力潜能。学生的实践操作正确、规范、熟练。学生独立思考,掌握学法,大胆实践,善于质疑,变式思维,并能自评、自检和自改。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各负其责,有效地进行小组内的互帮互学。(3)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自信心增强;学习情感积极活跃,形成合作意识、团队意识,情商全面发展。
(4)时间分配合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有效地检测教学效果,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学生负担合理。
(5)教师的情绪饱满,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教学。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第四篇:谈孔子教学思想与当前教育理念
谈孔子教学思想与当前教育理念
作者:佚名
内容摘要: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至今仍然是我们国家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支柱。特别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他的思想精深博大深远浩淼,是一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圣水。我们要学会从孔子思想中汲取那无尽的丰富养料,开拓、创建更加进步、更加科学的现代教育。培养博学多才的21世纪人才,让教育事业灿烂辉煌。
关键词: 新课程 教育理念 孔子教学思想
21世纪建设现代化的国家需要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优秀人才成了当务之急,确立适应教育国际化的新型教育理念就成为了专家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声。为此,我们深刻总结了千百年来人类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历史经验,提出了“新课程”教学理念,因为“新课程”更加接近于教育的本质,更加符合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最大程度的“内化”,身心得到更好的开发,人格素养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当前,新课程正在逐步实施,但并非波平浪静,一帆风顺。有人认为新课程是“全盘西化”,是对国外教育理念的照搬照抄,失去中国特色,缺少对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继承,因而实施过程经常磕磕碰碰。但笔者觉得:只要对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一番仔细的推测,不难发现:几千年前的孔子教学思想与“新课程”理念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
一、尊重个性 面向全体 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新课程提出:“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特长与个性已成为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孔子培养的三千弟子中不乏个性鲜明的学生,孔子在教育教学中既注意保护他们的个性特点,又因势利导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论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子路和冉有都向孔子提出了“闻斯行诸”的问题,孔子的答案竟完全相反,这引起了公西华的疑问。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人兼也,故退之。”意思是说,冉求平日做事,过分谨慎,所以我给他壮壮胆;仲由有两个人的胆量,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的锐气。这是一个保护学生个性因势利导的范例。子路“好勇力”,孔子针对子路“子行三军,则谁与”的回答是:“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意思是说,空手搏虎,徒步过河,临死也不知悔改的人,我不赞赏他;我赞赏的是遇事心理害怕,喜欢通过谋略来使事情成功的人。孔子的循循善诱使子路一步步成为了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不难看出,几前年前的孔子早就注意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并顺势引导的重要性。
《三字经》有云:“人之处,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德的可能性,“习相远”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基于对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认识,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从而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他看来,教师施教,不论求教者来自贫或富、贵或*的家庭,都要一体施教,而且他认为只要施教,那么人都会变好,都能自立,而不再有贤愚善恶的区别,不管人的生活面对的是光明还是黑暗,人类的前途总是光明的,教育正是这光明的枢纽。当前我们提倡的教育精神:“面向全体、全面培养、全面发展,人人有得,以学会高质量的生存”和“从孩子出发,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不正是要让全体学生得到学习、锻炼、发展的机会,提倡普及意识而并非选拔意识。基础教育阶段并不要求教师去做伯乐,而应该是园丁,应为园丁是用万紫千红打扮世界的。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化、信息化,没有广大高素质的人民,只凭几个英才是建设不了现代化社会的。所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成为了我们的当务之急,只有百花齐放,才能迎来真正的春色满园,这正是孔子“有教无类”教学思想的体现。因此,孔子这一教学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关注过程、注重实践,灵活应用教学策略
“学而知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是孔子进行教学时的主导思想,他认为“学”是求知的唯一途径,学习上必须勤思,只有勤思才会不断总结、吸取前人的精华,才能实现不断的创新。而且学习过程是需要不断的重复、重复、再重复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意思是说,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又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例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而这与新课程提出的“使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新课程认为“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孔子早就认识到通过实践学习的妙处,这典型地体现在他的教学组织形式上。除个别教学、集体讨论教学外,孔子还采取了游历教学这种独特的形式,他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既看到了春秋时诸侯纷争的社会现实,又使儒家“仁”的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他自己周游列国后也曾喟叹:“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意思是说,如果有重用我的国君,我一定能在一年内做到纪律严明,三年内能做到国家大治。孔子是多么希望能遇到一位让自己大展身手的明君呀!孔子“学以致用”的观点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初衷如出一辙。
新课程提出:“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并能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灵活应用教学策略。”孔子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提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也就是说对学识高的学生要讲高深的道理,不要限制他的发展,对一般学生就讲一般道理,免得他接受不了。在《论语 颜渊》篇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的资质较鲁钝,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戒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总之,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孔子对同一问题作出了四种深浅不一的回答,既切合每个学生的思想实际,又都符合仁的基本概念。孔子之所以能做到这点,是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孔子心里都有数。从而能灵活应用教学策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以孔子的教学策略鉴今,针对学生的不同知识积累,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仍是当前教育正在积极探索的一个重要话题。
三、师生互动平等对话 营造和谐教学环境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材,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与指导,实现教学相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正是表明孔子是和谐师生关系的践行者。孔子从未把自己凌驾在学生之上,而是出现在学生之中,或与学生结伴同游,或与学生席地而论,或谈志向抱负,或述个人情怀,做到胸怀坦荡,心心相印。孔子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是说:我的确比你们年岁大一点,但是你们在我面前也别拘束。从有关资料上可知孔子比子路大9岁,比曾晳大21岁,比冉由大29岁,比公西华大42岁。但孔子一点也不倚老卖老,更不以师道尊严来压人而是尽量打消他们的顾虑或拘谨,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因此也就有了子路的“率尔而对曰”和其他弟子真情实感的流泻。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正揭示了教师工作的本质特征,他一生周游列国,一面进行政治游说,一面进行教育活动,一生弟子三千,真可谓桃李满天下,这都与他的平等、互动、和谐的教学思想密不可分。
孔子作为一位终生奋斗不息的教育家,他不仅培养出大批的人才,而且创立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为后人提供了一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遗产。我们当代的教育理念正是在这块沃土上生根发芽,并将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1)《〈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说》(2)《语文教学之友》第288期
第291期(3)《中国人的圣书——论语》(4)《孔子思想研究》
第五篇:办学思想理念
学校办学思想理念
三名三高五个一流:
三名:与名校合作、聘名校长治校、聚名师执教; 三高:高起点、高品位、高质量;
五个一流:环境一流、设施一流、管理一流、师资一流、质量一流; 走承诺办学之路、小班额教学,打造全省一流、国内知名的民办品牌学校。
核心理念:和谐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
和谐发展,就是学校发展,学生成才,教师成功,领导成就,企业成名。学校发展,就是教育思想与时俱进,教育实践继承创新,学校个性日渐鲜明,教育质量年年攀升,学校声誉不断提升;
学生成才,就是学生自知之明扬长进取,找准位置发挥潜能,各展其长学有所获,身心健康,成人成才;
教师成功,就是教师愉快的工作,开心体面地生活,专业得到出色发展成就荣誉;
领导成就,就是营造了“民主法制,讲求实效,追求和谐,激励创新”的学校发展环境,促进了学校发展、学生成才、教师成功、自身提高;
企业成名,就是企业实力因办学而增强,企业名声因办学而提升,企业效益因办学而提高,成就了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一切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就是要坚持“面向全体、健全人格、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推崇
“民主求实、博爱敬业、敢为人先”的团队精神,坚持“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敢于担当”的价值取向,践行“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进取、人人成才”的人才理念;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促进学生互相帮助互相教育、互相督促互相约束,促进学生逐步形成“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工作自强、生活自理”的五自品格,核心是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自知之明扬长选择,找准位置发挥潜能,各展其长各尽所能,身心健康,学有所获,成人成才。
办学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师生发展为根本,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高效管理为手段,以学生成才、学校发展、社会满意为目标。切实推进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为学生顺利升学,为学生学有所获提升素质铺路搭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坚持“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特色兴校、质量强校”的治校方略,“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发展、社会满意”的办学宗旨,“品德高尚、身心健康、成人成才、能力卓越”的培养目标,“设施齐备、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高效、师资优良、质量一流”的发展定位,“厚德博学”的校训,“扬长善问”的学风,“博爱敬业、求是创新”的教风,“勤勉朴实、守纪文明”的校风。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育人氛围。
厚德博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团队精神——民主求实、博爱敬业、敢为人先。
民主,学校领导应该成为师生的引领者、服务者,应该成为师生的良师益友,领导在学校管理中要广泛听取不同意见,民主决策,鼓励教师和学生的批评;教师不是知识权威,教学相长,鼓励学生质疑;包容不同意见不同观点,尊重不同意见的人,学会为他人鼓掌、学会为同行鼓掌。
求实,就是尊重事实,遵循客观规律,崇尚科学,讲求实效。对学生而言,就是诚实做人,诚信待人,言行一致,自知之明,扬长选择;对教师而言,就是表里如
一、为人师表,在教学上遵循规律、严谨治学,承认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对领导而言,就是尊重事实、遵循规律,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博爱,爱是教育的基石,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教育工作者投入感情,广泛的爱每一位学生,包括爱品行有缺陷的学生,爱学习困难的学生,爱家庭贫困的学生,用爱心去呼唤学生的爱心,才能使我们所教的学生具备爱心,只有赋予了爱的教育才是愉快的教育,只有教育工作者赋予了爱才能使校园充满快乐;
敬业,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对工作和学习的尽职尽责,不断改进工作和学习方法,以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毅力追求更好的工作和学习效果。
敢为人先,体现的是师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敢为人先,对学生而言,就是不惟师、不惟书,敢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敢为人先,对教师而言,就是不因循守旧,不故步自封,善于接受新的观点、新的知识,不断探索和改进自己教书育人的方法,使自己的专业发展更上一层楼;敢为人先,对领导而言,就是在学校发展上有新思路,在学校管理上有新举措,在构建和谐学校、促进学校发展、促进学生成才、促进教师成功各个方面有新突破。
发展思路——精神引领
文化管理
名校之“名”,彰显的不仅仅是校园面积、办学规模、环境设施、升学率。名校之“名”,彰显的应该是学校整体教育的高质量、凸显的办学特色、独特的文化与精神;名校之“名”,彰显的应该是教师队伍的高素质、学生的文明好学;名校之“名”,彰显的应该是学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人本化、高效率。
学校文化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它有着巨大的凝聚力,有着巨大的推动力,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品牌的背后是文化,名校的背后是文化,真正的学校核心竞争力就是学校独特的文化。
学校文化是以学校群体成员为主体,在教育和管理实践中共同认可和努力实践的体现时代特征的学校先进价值体系,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和灵魂;学校文化是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总的体现,它在一所学校的发展中起到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学校文化建设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精神文化是灵魂,课程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是载体,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落实;文化是一种价值观,是集体默认的信念,是共享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大力推崇追求真理、一丝不苟的研究风气,甘于寂寞、学术至上的学人品格,光明磊落、善良诚实的为人之德,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的为师之德。
一所学校能给予学生什么样的教育,关键要看它能向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课程,课程是学生知识增长和能力提高的基础,是学校实施教育的核心,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打造出富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助推学校发展的关键。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把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对一所学校的发展而言,教师是学校办学理念最直接的实践者,是校园精神与文化内涵最持续的体现者,是一系列教育创新改革举措最关键的执行者,是学生成长历程中最亲密的陪伴者。教育需要激情,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全身心的投入和无私的奉献;教育需要智慧,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创新和不懈追求;教育需要活力、恒心和炽热的情怀,需要教育工作者有求变的思维和不变的热情。
管理的战略性在于让人做正确的事,管理的科学性在于让人高效率的做事,管理的艺术性在于让人愉快的做事;没有制度为基础的管理是没有底线的管理,没有人本的管理是缺乏生命力的管理。
学习实践的理念 理念是方向
如果说学校是一艘船,教育的理念就是船头飘扬的旗帜。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前提和保证,是支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坚持教育操守和良知的指针。
精神是一种力量
将一所学校与其它学校区别开来的,是一种气质,一种精神,一种氛围,一种文化。学校,不仅仅有供人读书的教室,不仅仅有传授知识的老师,不仅仅是培养几个优秀学生以供炫耀,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种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让每一个学生养成一种终身受用的精神气质。
创新是一种文化
学校发展的重要品质就是创新。“博学日新”应该成为学校文化的核心要求。人们取得成绩的时候,往往从中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验,这固然是可贵的。可是,这些经验,也许正是失败之母。因为未来的发展,并不重复昨天的“故事”。“创新首先是挑战自我的创新”,因为一种固化的成功思维模式往往害人,在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如果还沿用过去的思维模式来处理,就可能陷入迷茫。对于一所学校同样如此,创新求变的脚步永不停息,学校发展的脚步才能永不停止。
卓越是一种追求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永不服输、追求第一”应该成为学校的一种精神。我们应该追求六年时间办成贵州民办一流校。面对民办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难、优秀学生招生难的实际,如何实现“名师汇聚、优生云集”的目标,举办者必须具有高薪引入名师、让利优秀学生的超常胆色,必须具备把握先机、我做第一的卓越追求。
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
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体现了一种教育的公平。教育事业,事关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稳定,每个家庭大都只有一个孩子,每个孩子每个学习阶段也只有一次学习机会。我们教育1%的失误,就可能导致一个家庭100%的失败。有了这种坚守教育公平,不放弃、不抛弃的意识,学校才会在社会与老百姓心中树立起自己独特而具有说服力的社会形象。
教育是一种服务
教育是满足社会成员受教育需要的一种特殊服务,真正好的教育一定是最具服务精神的教育。学校视质量如生命,老师视学生如亲子,教育者要时刻用“假如我是学生,假如学生是我的孩子”的换位思考提醒自己。把教育当作一种精致化的服务,强化教育的服务意识与品质。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霸气,多一分人格平等的和谐之气。
爱是教育的基石
爱是教育的源泉,爱是教育成功的原动力,爱是教育的法宝。爱的前提是尊重,爱的途径是沟通,爱的智慧是赏识,爱的艺术是宽容,爱的精髓是奉献。
责任是使命,责任胜于能力,能力由责任承载。学校和教师责任的出发点——以生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其责任与使命的出发点便是学生。尊崇“以生为本”和人性化教育的教育理念,也就是注重人本服务,主动地为受教育者提供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
学校和教师责任的突破点——细节管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校管理涉及诸多层面,师资队伍、学生管理、教学流程、后勤保障、基础建设等方方面面无不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和实践。学校管理无小事,事事关系教育,要“大事做细,细事做精”。学校管理重在过程管理,重在常规管理,重在责任落实。营造人人有管理、处处有管理、时时有管理、事事有管理的局面。要把别人不愿做、不屑做的小事做好,把常规做好,把细节抓严,把过程抓实。在管理上要树立“发现不了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的理念,只为困难想办法,不为问题找借口,提高一个层次想问题,提高一个标准干工作。按“认真就是能力,扎实就是水平,常规看落实,细节定成败”的要求来落实教学和学生管理的每个细节。要把这些外在的要求内化为师生的潜在意识,进而转化成师生优秀的习惯。在某种意义上讲,学校的细节管理,就是激活学校这个巨人神经末梢的法宝,只有这个巨人的躯体上的每一根神经都保持应有的活力,才能发挥其巨大的潜力!当细节管理成为每一个教育者内在的一种品行时,它将不只是一种管理模式,也不仅是一种思想方法,它必将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校和教师责任的立足点——高效的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校中最普遍、最常态、最基本的细胞,也是一所学校履行教育责任最重要的立足点。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没有课堂教学行为的变革,就没有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也不可能有新课程目标的真正实现。要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要让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更应该让他们获得身心和情愫的发展。教育必须摒弃那种“题海+汗水+时间”的极端做法,必须超越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功利目标。积极探索低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率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