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间器乐与乐种
第四章
民间器乐与乐种
第四章 器乐与乐种
【教学目的与任务】、理解器乐与乐种的有关概念; 2、认识各种器乐与乐种。
【教学重点与难点】
器乐与乐器的有关知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单元(2 课时)
第一节 概述
器乐与乐种的界定
器乐:是借助乐器的性能特征,结合演奏技巧的运用,表现一定意境的音乐作品。
乐种:历史传承于某一地域内的、具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典型的音乐形态构架、规范化的表演程式,并以音乐(器乐、声乐、吟诵)为表现主体的各种综合艺术、音乐形式,均可称为乐种。主要有纯器乐形式、综合音乐形式、综合艺术形式三种类型。
器乐与乐种的历史沿革
民族器乐是伴随着民族乐器的出现而产生的,因此了解民族乐器的历史就能更好地了解民族器乐的历史。
(一)远古时期:有鼓、磬、钟、朱、zhu、埙、yue 等。公元前 11 世纪的西周有记载的乐器就有 70 多种,仅有《诗经》中就有 29 种,根据制作材料分为八类:金、石、土、木、丝、竹、匏、革。这时期的器乐是诗、歌、舞合为一体的,作为诗、歌、舞的一种伴奏形式出现,到了西周,在大型的歌舞节目中穿插了一些独立的器乐段落。器乐在原始社会中主要与神话传说、求神祭祀、民间舞蹈、劳动生活等有密切关系;到了阶级社会,器乐除用于宗教、礼仪场合外,还供统治者娱乐享受。
(二)先秦时期的钟鼓乐队与古琴音乐、曾侯乙墓中钟鼓乐队:墓中有 124 件乐器—— 2 琴、12 瑟、5 笙、2 虎、2 排箫,建鼓、有柄鼓、小扁鼓、带环扁鼓各 1 ;编钟 64 枚,镛钟 1 件;编磬 32 枚。曾侯乙墓的编钟总域达五个八度,呈椭圆形,大多一钟发两音,相距小三度;墓中的编磬可构成三个八度以上的半音音阶。、古琴音乐: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其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和琴曲两种。
(三)汉魏至南北朝时期的鼓吹乐与相和歌、汉魏的鼓吹乐:是汉魏时期的一种乐队组合形式,形成于秦末汉初的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所用乐器有打击乐器与吹奏乐器,如排箫、横笛、笳、角、中鸣、长鸣、羌笛等。分为黄门鼓吹、骑吹、横吹、短箫铙歌四种形式。、相和歌中的器乐:汉代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艺术形式相和歌,由唱者自己敲击“节鼓”,与其他丝竹伴奏乐器相配合,即“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后发展成相和大曲,在结构上形成了“艳、曲、趋或乱”三个部分;增加独立的器乐演奏,相和歌发展的另一倾向是音乐的伴奏部分逐渐脱离歌舞,发展为纯器乐的形式,称为“但曲”。独奏音乐的主要类别与特征
目前对乐器主要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根据乐器发音的特性划分为体鸣乐器、膜鸣乐器、弦鸣乐器、气鸣乐器、电鸣乐器五大类;二是根据演奏方法分为吹奏乐器、擦弦乐器、弹弦乐器、打击乐器四类。
(一)吹奏类乐器 1、笛:我国古代把竖吹的“箫”称为“邃”或“笛”,约在南北朝时期笛箫才分称,称现在的笛为“横吹”或“横笛”。过去一直认为笛是汉武帝时张骞从西域(前 119 年)传入,如宋 * 旸《乐书》:“大横吹、小横吹并以竹为之,笛这类也。律书乐图云:横吹,胡乐也,昔张博望入西域,传其法于京。”但 1973 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文物中(前 168 年),发现笛类乐器两只,比张骞早了近50 年,说明在张骞之前已有笛类乐器。
笛的形制主要有曲笛和梆笛两种。曲笛主要用于南方各乐种和昆曲的伴奏;梆笛主要用于北方的各乐种和梆子腔剧种的伴奏。梆笛管身比曲笛略细,音比曲笛高四度。笛子以第 3 孔音的实际音高定调,曲笛的常用指法是筒音作 sol, 其次是 re、do。
梆笛的演奏技巧主要有吐音(顿音)、抹音(滑音)、花舌音、垛音、历音、颤音等;南方曲笛常有的技巧有垫音、打音、颤音、涟音、泛音等。而在新的笛曲中,南、北笛曲习惯性的各种技巧已互相融合吸收。
(1)北方梆笛的主要代表: a、冯子存(1904~1987),河北省阳原县人,他的梆笛曲是在河北、山西、内蒙衔接地带所流传的民间音乐、地方戏曲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曲目有:《五梆子》、《喜相逢》、《放风筝》、《挂红灯》、《黄莺亮翅》等。b、刘管乐(1918-)河北安国县人,北方笛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演奏受梆子的影响,并采纳各家的特点。代表曲目有《荫中鸟》、《冀南小开门》等。
(2)南方笛派的主要代表: a、陆春龄(1921-),上海人,主要代表曲目有《小放牛》、《鹧鸪飞》、《中花六板》等。b、赵松庭:(1924 —),浙江东阳县人,他的演奏一方面吸收传统的演奏技术,同时又大胆地吸取南北笛曲的技巧,使曲笛的演奏有了新的突破。代表曲目有《三五七》、《早晨》、《姑苏行》等。、管:又称管子,古称“筚篥”(或悲篥、必篥等),由西域传入,北朝时期的石窟伎乐中已有了筚篥的演奏浮雕。隋唐时筚篥有多种称谓和形制,并广泛用于鼓吹乐、龟兹乐、疏勒乐、安国乐、婆罗门乐、高昌乐、西凉乐、天竺乐、文康乐以及俗乐等不同地域的各种音乐组合形式之中,当时演奏名家有尉迟青、王麻奴等,宋代的鼓吹乐、教坊乐中都以它为主奏乐器,故有头管之称。主要分单管(有大、中、小三种)、双管和喉管三种管身木制,上端有苇制双簧哨片。常用的演奏技巧有吐音、颤音、花舌音、滑音、溜音、叠音、打音、垫音、鼓音、齿音等。代表曲目有《放驴》、《小二番》、《万年欢》、《大开门》、《江河水》等。、唢呐:俗称喇叭、大号、大笛等,历史上曾有唢呐、锁呐、号笛、金口角、苏尔奈、巴拉满等称谓。分为高音唢呐(海笛)、中音唢呐、低音唢呐三种。代表曲目有《将军令》、《大得胜》、《小开门》、《百鸟朝凤》、《一枝花》等。、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早在殷代(前 1400 — 1122 年)的甲骨文中已有“”字,“和”即小笙。诗经中也有“鼓瑟吹笙,吹笙鼓簧”。笙和竽一直长期并存,宋以后竽在宫廷中的地位逐渐衰微,而笙则在宫廷和民间一直广泛流传。、少数民族地区还有葫芦笙和芦笙。葫芦笙流传于西南地区彝、拉祜、哈尼、佤、纳西、傈傈、怒、苗、黎等民族;芦笙流伟于西南地区的苗、侗、水、瑶、壮、仡佬等民族。、巴乌:流传于西南的彝、哈尼、傣、佤、布朗、苗等民族,其演奏姿势有横吹与竖吹两种。
欣赏: 笛子独奏《鹧鸪飞》
管子独奏《江河水》
巴乌独奏《月夜》
唢呐与乐队《百鸟朝凤》
笛子独奏《荫中鸟》
第二篇:我院志愿者圆满完成十艺术节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志愿服务工作
我院志愿者圆满完成十艺术节民族器乐民
间乐种组合展演志愿服务工作5月29日上午,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中华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在市会展中心举办。为做好本次展演活动,枣庄市十艺节筹委会在我院选拔了70余名志愿者。全部志愿者通过十艺节基础知识、志愿者服务礼仪等培训后,积极参加到志愿者服务工作中。
为让来自各地的参展嘉宾及游客感受到枣庄人民的热情好客,28日,我院志愿者分别到开元凤鸣山庄、颐正园、圣泉山庄等各酒店开展一对一接待志愿服务工作;到会展中心演播大厅开展会场布置、排演等工作。为保证志愿服务工作质量和对参展宾客的尊重,所有志愿者克服天气炎热等不利因素,穿着统一服装,积极发扬能吃苦、能干事的优良作风,以良好的精神风貌,为十艺节提供了最优质的服务,赢得了中外宾客和十艺节筹委会的一致认可。
本次志愿服务,我院志愿者们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立足枣庄、宣传枣庄、服务枣庄,展现了枣庄人民的热情好客和我院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到5月30日下午,我院青年志愿者圆满完成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中华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志愿服务工作。(院团委宣)
第三篇:器乐演奏理论与实践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 973 ]
考试科目名称:器乐演奏理论与实践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技法演唱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技法演唱或演奏考试。3)试卷内容结构及所占分值
音乐分析
约占50分 器乐演奏
约占100分 4)题型结构
分析论述题:
共50分
1曲式图示,25分
分析报告,25分
器乐演奏:
共10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1)音乐分析部分 考试目标:
考察学生对于音乐发展逻辑的把握能力。其中包括:音乐陈述结构特点、曲式结构特点、调性布局特点等。在此基础上,能够用简明的曲式图示说明音乐的逻辑运动过程,并用文字就音乐本体的发展特点进行简要说明。
考试内容:
1、陈述结构类型:乐汇、乐句、乐段、乐段的扩展、群结构、自由结构
2、曲式结构类型:单一部曲式、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复合再现三部曲式、变奏曲
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回旋奏鸣曲式等。
2)器乐演奏部分(接收手风琴、扬琴、古筝、二胡方向考生)
请考生们准备四首大型器乐曲目:
三、参考书目:
杨儒怀著:
《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吴春福编著:《音乐考研复习精要曲式与作品分析》,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
谢福源编著: 《音乐分析谱例集》,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
夏雄军 著:《手风琴演奏与教学》2009年 上海百佳出版社 李聪、葛佳麒主编:《流行手风琴曲集合-缤纷手风琴世界》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0.4 张自强、李遇秋,主编,任士荣、杨文涛、闪源昌、杨屹、李锐。《全国手风琴演奏(业余)考级作品集》[第九级、第十级](最新修订本),全国乐器演奏(业余)委员会、手风琴专家委员会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3月
黄河 主编 《全国扬琴演奏考级作品集》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1年
桂习礼 主编 《跟名师学扬琴:学扬琴三十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3年
王中山 编著:《全国古筝演奏考级作品集》(第九级,第十级)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8.5
于红梅 编著:《二胡音乐会曲集》 华乐出版社
2005
《全国二胡演奏考级作品集》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以及相关书目
第四篇:对外汉语与民间传统工艺
浅谈中国民间传统工艺的价值与利用
● 引言
泱泱中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中国民间传统工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民间工艺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维系群体团结的粘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艺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
作为对外汉语的学生,今天我们将致力于把民俗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真谛展示给全世界人民欣赏,使大家对中华大地、对中华文化、对优秀的中华人民、中华民族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文化传统怀有深刻的热爱和崇敬。
● 民间工艺价值
中国的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汉语也同样有几千年的历史,是华夏民族共同的交际语言。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中华工艺更可谓是源远流长,传承至今。而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之所以可贵,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无疑是由它的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及其丰富的传承价值所决定的。
陈麦《民间工艺的功能、审美价值与艺术形态》中提到民艺功能的三个纵向层次:
1、物质自然关系的表层结构:通过物质材料技术加工而成的东西,它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尤有联系,它以各自存在的方式,为人们所感知和使用,并且直接产生效果。
2、社会属性决定的中层结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所有成文与不成文的因素交织而成的社会条件包括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常依习俗的理解来领悟。
3、意识形态及审美心理,有深层意蕴或内在含义的深层层次:涉及人类心灵深处本质的外化和内化的历史地形成的哲学、美学、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方式等。
以上三个不同的功能层次结构,是种种社会、人文因素的积淀和冲击而形成的。其中后一个层次为前一个层次的自然过渡和发展,呈有机的联系和区别。因而特定的民艺的功能形象的解释或含义,必将因时因地,因存在条件的不同而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从个人而言,我觉得民间工艺的价值可以分为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
1、实用价值
在过去的年代(自然经济年代),民间工艺全部的价值结构和取向几乎是在“物以致用”的功能载体中实现的,因此,它更趋于稳定、封闭和保守的形态。无论是乡间孩子们穿戴或玩耍的虎头鞋、虎头帽、泥哨、竹龙、风筝,还是农家村舍装点喜庆的门笺、年画、窗花、灯彩;无论是贵州布依族的蜡染、湖南湘西苗族的扎染,还是大江南北的挑花、刺绣和蓝印花布„„都是依托劳动人民淳朴、天真的情趣和对待生活的火热之情而生的生活工艺品。
从民间生活的实际来看,民间工艺的创造活动许多与祭祀、娱玩等信仰习俗相关联。同时,由于民间工艺与生活的关系,民间工艺的创造大量地体现了平安吉祥、富贵、美满等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从而寄托了庶民百姓对幸福、理想的追求,这些其实就是民众的需求观念。民众的需求观念一月占据重要的位置, 便构成民间文化观念内涵的一部分。
2、审美价值
我们知道,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民间工艺作为人类众多艺术中的一种,它更多地以其直率与质朴的情感寄托和表达自己的理想,从而达到自娱性的审美目的。民间工艺正是在人类生活所固有的天真、质朴与充满生命活力的创造氛围中显示其美学品格的,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作为广大劳动人民主体的美的特质。
首先是天真精神的流露。民间工艺的作者在气质的单纯性、创作的自发性以及幻想的特征方面都跟天真的儿童无异,始终保持着他们与物象的更远距离,带有更多稚气和更富于直率的情绪以及主观的拙朴味和幻想的色彩。
其次是质朴无华的展现。质朴是民间工艺特有的性质之一。对于民间工艺来说,质朴是实用与审美、心与物的和谐统一。民间工艺的质朴,是将质朴劳动者的质朴心理与相应形式融为一体的和谐,民间工艺的之美是劳动人民质朴品格的物化。
最后,是生命活力的寄托。民间工艺充满生命力的表现使无数民间工艺品洋溢着欢乐、吉庆、理想的情调,蕴含着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与发展的民俗艺术内容的多重、复合,包括诸如祭祀,驱邪、祝愿、爱情、时令、丰收等种种含义,然而归根结底都是围绕人对生命的热爱与祝福这一基调。
3、社会价值
随着历史进程,无论从时空观念,还是从文化领域,民间工艺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今传统工艺的走向,似乎逐渐从生活中实用的层次抽离出来,而成为美术工艺品,但是纯粹艺术的创作并非是唯一的出路,有失工艺的本质。除了关注民间工艺的实用与审美价值,我们还要关注与工艺有关的其他因素。
民间工艺的存在是有社会性的,社会需求是民间工艺的生命线。简单来说,民间工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取向由于受到现代生活不可逆转的冲击,使之在现代历史条件下更多转向了商品化的价值形态。但是民间工艺的文化价值不容小觑,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发展,汉语交际就成了他们首要要解决的问题。而要达到交际顺畅,融合于中国国情社会,那就必须对中国的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其中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成分举足轻重。
● 民艺的开发与利用
中国民间传统工艺可以说是行为文化,也称习俗文化,是人们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社会风俗习惯和行为标准,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上,我们应该重视起文化与教学的关系,重视起对相关民间工艺的开发与利用。
首先,必须说的是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当今世界,不少外国人产生学习中文的念头,都是因为对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东方古国充满了兴趣。他们之所以来中国工作、学习、生活并学习汉语是因为对中国的文化充满了向往。同时当他们想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前提就是要学会说汉语,看得懂中文。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皇朝的强盛期,汉语流行于周边的韩国、日本等国家,成为这些国家制造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基础。以汉语和儒家文化为纽带,在亚洲形成一个汉文化圈,同时,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传承了汉文化。中华文化,自古以来,以其自强的力量、兼容的气度,灵秀的睿智,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仰慕之士步入其文化殿堂。可以说中华文化和汉语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作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未来可能是一名对外汉语老师,面对这样的汉语热形势,我们应该未雨绸缪,进行相应的文化教学设计,其中就有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一环,但重点不在于开发,而在于利用。总体来说,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有70种,包括木版年画、扑灰画、纸马、内画、泥塑、面塑、糖塑、吹糖人、砖雕、瓷刻、微雕、木偶、皮影、蜡染、刺绣、织锦、剪纸、风筝、脸谱、面具等。但是作为语言教学的一部分,我们并不能将所有民间工艺呈现在汉语学习者面前。因为文化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文化教学应遵循实用性、适度性、阶段性和结合性四个原则。
现在很多汉语培训学校都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民间手工艺术课程,有剪纸、中国结、捏面人、京剧脸谱、皮影戏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课堂实践活动进行,让学习者在亲身体验中习得中华工艺,中华传统文化。这种亲身体验包括品味、观察、接触几个方面。
1、品味
指观看中华工艺的录像、宣传片或其他视听材料。录像和电影能真实记录与反应中国民间工艺的制作、成形与生活剪影等文化信息。可以在文化课课堂上花一部分时间播放与所学内容相关的、鲜活的生活片段或涉及此方面的文化短片, 或在课外播放一些专题中华工艺记录片。由于多媒体影视材料具有声音、动感、画面等多维视听效果, 学生在精神上贴进真实的中华工艺世界, 在轻松的愉悦心情中品味民间工艺文化、体会文化内涵。
2、观察
指组织学生参观中华民间工艺的展览。图片、实物、模拟实物等可以用于说明、解释某一种民间工艺, 有助于学生领略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如,布老虎,突出的虎头,简化的虎背、虎腿、虎尾,似人似猫,色彩艳丽。老虎的凶恶感消失了,代之以漂亮、好玩和有趣,兽性变成人性,情感胜过理性。精美的民间工艺品表达着民间艺人的无拘无束表,展示出劳动人民的淳朴、民间生活的天真情趣、以及中华民族对生活的火热之情。这是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观察中国民俗文化,侧面了解中国的生活、娱乐、交流等文化信息。
3、接触
指让学生置身于中华工艺的氛围, 体验中华工艺民间艺人的生活和工作。课堂和校园都是营造文化教学环境的空间和传播文化的阵地,同时课外实践课堂也是至关重要的。譬如,像剪纸、中国结这类小型工艺的制作,就可以请民间艺人来课堂内教学,简单易行。就如同外国文化教学“ 圣诞节”一样,在课堂小环境内布置圣诞树、圣诞老人、圣诞贺卡等实物或图片,演唱圣诞歌曲等,来营造
西方最主要节日的文化气氛。但是如同蓝印花布这类工艺烦琐的中华工艺,除了播放纪录片外,最好能带领汉语学习者到实际的扎染作坊亲身体验,这也是寓教于娱乐。
中国民间传统工艺博大精深,每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每一手工艺绝活,都显示着民间手艺人的慧心巧手,讲述着动人的故事与传说。同时,也无不见证着,传统工艺的盛衰沧桑。所有走近这座宝藏的人,都会长知识、开眼界,更可使心情,得到愉悦与放松。也就是因为它的美好,我们将更加致力于中华工艺的传承宣扬,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股中华传统文化热潮,时刻准备着!
08对外汉语 0802110617 费晓卉 2011年10月18日
第五篇:第三单元 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 第六节鼓乐铿锵
第三单元 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
第六节 鼓乐铿锵
评委老师好,我是ⅩⅩ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鼓乐铿锵》,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总结六个方面谈一谈这堂课的设计思路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鼓乐铿锵》,将主要欣赏学习民间乐曲《锦鸡出山》、《滚核桃》和《童谣》。①《锦鸡出山》是依据湖南土家族“打溜子”改编的一首器乐曲,生动地刻画了锦鸡的各种生活状态,表现了人们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②《滚核桃》是根据山西绛州鼓乐改编的一首作品,表现了农民丰收时的喜悦心情。(④书上44页)
二、教学目标:
①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
②在感受乐曲的音乐情绪,理解乐曲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打溜子”。
三、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参与打击乐合奏等艺术实践,从中体验其乐趣,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教法上尽可能突显学生的主体性,设计了学生探究学习,师生交流、节奏模仿、练习、创编等教学活动,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展开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以播放视频导入
播放视频,《鸭子拌嘴》,进行导入,营造氛围,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提问学生“你们听出了几种民族乐器?学生回答,我来总结:乐器有 小钹、钗、钹、大锣、木鱼、云锣六种乐器(让学生感受不同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
2.引出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3.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完整聆听《锦鸡出山》。之后,分小组讨论:音乐情绪是怎样的?让你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然后初步引导学生,听辩曲子中的乐器。在复听全曲之后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的节奏特点。根据《锦鸡出山》的演奏乐器和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总结出流行于湖南土家族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打溜子”。
总结:打溜子通常用马锣、大锣、头钹、二钹四件乐器演奏。乐曲内容多描绘动物形象及劳动生活情景。
过渡语言:我国浩瀚的民族器乐曲中有很多丰富的民族打击乐形式,下面再欣赏一首山西绛州的民族鼓乐《滚核桃》。之后引导学生了解、感受乐曲的节奏特点,模仿拍打乐曲节奏,感受乐曲的头、身、尾三部分的不同技法,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农民劳动的情景画面及喜悦心情。下面我来介绍鼓吹乐(书上45页)。
4.聆听北京民间乐曲《童谣》,之后提问学生:同学们能听出来这首乐曲是根据北京儿歌转化而来的吗?乐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欢快、活泼、诙谐)它以什么形式出现的?(吹歌)。以此介绍吹歌:(书上45页)。及练习北京方言特点 5.拓展与延伸
完成书本拓展与探究中的第四题: “按下列曲谱练习打击乐合奏”
六、总结
通过欣赏《锦鸡出山》、《滚核桃》《童谣》三首民间乐曲,感受体验了音乐情绪,丰富了想象力,掌握了“打溜子”“鼓吹乐”“吹歌”的基础知识,加强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尝试练习了打击乐合奏和模仿北京的方言口语,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谢谢评委,我的说课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