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巧妙导入课文
巧妙导入课文
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广东省五华县横坡镇自强小学
张志云
语文新课程的每一篇新课文的教学都需要导入,导入新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尽管导入课文所耗的时间不长,但众所周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重视了这一环节,能够匠心独运地善于巧妙导入,在进入新课时构建出良好的问题情境,将十分有利于课堂教学其它环节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教师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认知变得更具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使学生伴随其学习认知的情意行为更富有好奇心、挑战性和想象力,从而推动优质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
那么,在语文新课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巧妙地导入呢?总结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导入课文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性,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对导入新课文的方法进行了科学归类,下面就这些归类作如下具体介绍:
一、介绍相关知识导入
格式塔的关系转换说就特别强调个体的作用,认为学习者必须发现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才能产生顿悟,实现学习迁移。因此,在语文新课文教学中,教师把与新课文相关的知识在讲新内容之前作适当的介绍,有助于学生发挥联想,产生顿悟,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进行有效的学习迁移。比如各年级的课本里都编入了许多有关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科普文章,这些课文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容易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抓住了学生的这一心理倾向,我在教学《太阳》时,先向学生介绍了一些恒星、宇宙、太阳、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光合作用等知识,极大地激起了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动机,使学生对学习新知识兴趣盎然,浮想联翩,能够突然顿悟,顺利实现了由相关知识向学习新知识的迁移。
二、故事、事例导入
在写人或叙事的新课文教学中,讲新课文之前,教师先讲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在历史上和社会中有趣的、新奇的故事,或是为学生 所熟悉的事例,或是报刊上的的关新闻等来设置问题情境,能增强吸引力,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解决这些故事、事例中的问题的积极动机。比如在教学《温暖》前,可先讲述一些有关周总理的小故事,从中容易让学生体验到周总理关心他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高尚品质,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够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直接导入
在新知识教学中,直接导入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是指新课前直接阐明该课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各部分间的联系以及教学程序的导入方法。这种直接导入法突出强调教师讲述的简结、明快,常运用设问直奔主题,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促动学生认知的新需求。比如教学《跳水》时,我开门见山地指出了学习托尔斯泰这篇作品的目的,直接提出了设问:“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是怎样引起的,结果怎样?”“课文写的是在一艘正在返航的帆船上的事,因水手取乐,猴子戏弄孩子,把孩子引上桅杆最高处的横木上,结果极危险,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救孩子上船”。当这一阐述和设问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立即清楚了自己需要学什么,探求欲望也油然而生,很快就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学习质量。
四、直观导入
所谓直观导入,是指教师用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图表、电影、电视、录像、幻灯等活动方式,设置问题情境的导入方法。在讲授新知识时,教师运用直观导入法,如借助多媒体,把预先制作的容图象、声音和教学程序于一体的课件播放出来,或是借助录像、电视、电影等手段,把与新知识紧密相联的影视图像引进课堂,既逼真、具体,又形象生动,能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比如教学《开国大典》时,我借助录像,先放映一段开国大典中的精彩片断,在动感、鲜明的直观面前,学生为开国大典的壮观场面所吸引、所感动,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激发出了他们学习新课文、新知识的兴趣,为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悬念导入 “学贵有疑”,疑问是获取新知识的开始。学生有了疑问,就能循着“疑”的线索去思考、去解答。教师在教学课文的新知识之前,有意识地构造认知冲突来设疑,设置出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悬念,导入课文,能够喧染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紧张、刺激、有趣痛苦和愉快,让学生产生种种疑问,形成强烈的探究认知欲望。随着教师引导的步步深入,有利于学生在主动探索中找到事物的前因后果,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比如在教学《放弃射门》时,我向学生设置了悬念:“大家知道,在足球比赛中,运动员千方百计地要把球踢进对方球门,比赛中进球是足球射手梦寐以求的追求,是极大的光荣,可是,课文中却写了一位运动员在场上放弃射门的机会,这到底是为什么?”这一疑问马上让学生陷入了深思,学生带着这一悬念认真阅读课文,在阅读中去寻找、去发现、去体验,不仅得到了正确的解答,而且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迪。
六、解题导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是一种常用的导入方法。一般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课文题目可采用这种方法。我们知道,课题是一篇课文的核心,是课文的焦点,课文的知识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而展开的。如果在学习新课时,教师注意抓住课题与课文内容的联系,通过对课题的诠释,就能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出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教学《将相和》,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课题理解各抒已见,教师从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探究欲和表现欲。围绕着学生非常想了解将与相是为什么“和”及怎样“和”的心理,教师从解释课题切入新知识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顺利融入课堂学习情境,在教师指导下拓开思路,不断加深体验,深化理解,把握课文的精髓,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收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课文导入
一堂课如同一首优美的散文,开头便要漂亮,引人入胜;一堂课恰似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定好基调,扣人心弦„„,常言道: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语文课的第一个环节,十分关键,应当引起重视。
成功的导入法,具有艺术性、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能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调动情感,激发兴趣,能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温故导入法。“温故而知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习鲁迅《阿长与山海经》,可以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故事导入,学习吴冠中《桥之美》,可以从《中国石拱桥》导入,学习陆游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可从《示儿》导入。
二、析题导入法。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揣摩标题有利于理解课文。学习茅以升《中国石拱桥》,可先板书“桥”,让学生说出都见过哪些桥,再写“拱”,看有哪些拱桥;再板书“石”、“中国”,明确标题从地域、材料、形状三个方面对说明对象作了限制。有时可引而不发,让学生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如杜甫的“诗三首”也可以用析题法导入。
三、设疑导入法。设置疑问能吸引学生注意,引发思考。学习西蒙诺夫的《蜡烛》,可以设疑《蜡烛》写的是“蜡烛”吗?学习聂华苓《亲爱的爸爸妈妈》可以设疑,“亲爱的爸爸妈妈”的呼唤得到的是“充满爱意和亲切的呵护”吗?学习李森祥《台阶》可以设疑: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文中父亲对台阶的需求是什么样的需要?
四、故事导入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容易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张岱《湖心亭看雪》可以用有关张岱看雪的故事导入。学习蒲松龄的《狼》,因其本身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教师可用生动简洁的语言讲述课文内容,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而且能降低学习文言文的难度。
五、诗歌导入法。在我国文学园地中,诗歌是棵长青树,根深干粗,枝繁叶茂,可为我们导入新课提借丰富的材料。学习张岱《湖心亭看雪》还可运用柳宗元《江雪》导入,学习《新闻两则》第一则可用毛泽东诗《七律·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导入,该课反映了人民解放军胜利攻占国民党政府首都的历史事实,大气磅礴,对理解本文很有帮助,学习陈从周《说屏》可以赏析杜牧《屏风绝句》诗导入。
六、成语导入法。成语言约意丰,生命力强,有些成语就出自选入课文的文言文。学习这类课文,可以从成语导入,由《世外桃源》导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朴朔迷离”导入《木兰诗》,由“刮目相看”导入《孙权劝学》,由《讳疾忌医》导入《扁鹊见蔡桓公》等。
七、图画导入法。用课文中的插图,教学挂图,自绘水彩画,粉笔简笔画导入新课,形象直观,深受学生喜欢。学习西蒙诺夫的《蜡烛》,可以参看文中插图,分析老妇人的形象,学习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前面的彩色插页,去领会亭台轩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景致。
八、音乐导入法。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感受的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用适宜的音乐导入课对营造气氛、激发情感大有裨益。学习朱自清《背景》,可让学生从《爸爸妈妈》主题曲中感悟父爱的深沉,学习《孔雀东南飞》可让学生听一听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九、评判导入法。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脍灸人口的名文,但是,根据报载,南京中学生反对将本文选入教材:理由是文中的父亲穿越铁道、爬月台,违反了交通规则。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作出评判,看这篇文章该不该入选中学教材。
十、知识介绍导入法。有些文体,有些文学常识,学生受知识的限制,不能很好地理解,我们可以采取文体介绍,文学常识介绍等方法导入。学习短文两篇,我们可以介绍“铭”、“说”两种体裁,学习《大道之也》我们可将《礼记》及与“礼”相关的文学常识向学生进行介绍。
总之,导入是整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切中肯肇牵本一发而动全身,要做到“目中有人,胸中有数,手中有法”。所谓“目中有人”就是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根据教师自身的特长等情况来巧妙施导。所谓“胸中有数”“就是要根据具体篇目的教学内容因势利导。所谓“手中有法”,就是导入方法要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名尽其妙。
李新芝(学员)最后发表时间为: 2010-12-24 08:35:30
语文课怎样导入
新课的导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学生在上课的短短几分钟内,迅速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课文上,导入方式至关重要。导入导得好,便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导入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录像、录音制造一个美妙情境,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急切感。如教学《沁园春·雪》时,首先用幻灯或录像打出一幅气势磅礴的莽莽北国雪景图,再让学生从视觉、知觉、感觉等多角度进入情境,感受雪景带给人们的辽远意境。撤去画片,让学生闭目、静思、凝神,然后播放上阙的磁带录音,学生通过文字构筑图画,使原先留在脑际的图像得到充实和深化,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最后导入:1936年冬天,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延安看到了这幅雪景,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沁园春·雪》,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位世纪伟人是如何描写雪景,怎样抒发情怀、评古论今的。
二、温故知新式导入
温故知新式导入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有关知识或生活经验导入新课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同时又带出新课。比如,讲《爱莲说》文,可这样导入:“我们曾学过杨朔的《荔枝蜜》和贾平凹的《我的小桃树》,这两篇文章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试回忆这两篇文章各托什么物?各言什么志?”明确答案之后接着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爱莲说》也是一篇托物言志写法的文章。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这篇文章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又是什么?”这样,学生复习了旧知识——托物言志的手法,进而领会新知识——托物言志的手法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及其特色.。这种方法,不仅能“温故知新”,而且还能使学生明确新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教材的重点、难点上来,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悬念式导入
悬念式导入是通过揭示疑难,引起悬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着眼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一上课就形成认知冲突,使教学紧扣学生心弦,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创设出学生探求知识的最佳情境。例如教读《七根火柴》一文,我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有谁没见过火柴?有谁没用过火柴?火柴是极普通的。但是,在60多年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你们能想象出一根极普通的火柴曾发挥过多大的作用吗?挽救了多少 革命战士的生命吗?你知道无名战士为了保存七根火柴,付出了多么高昂的生命代价吗?当学生为悬念所吸引,思维进入积极状态时,我再设置第二悬念,无名战士身上的火柴,在生命极度衰弱之时,却没有为自己点燃一根火柴,这是为什么?这是什么精神?”这样设置悬念,一环扣一环,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达到教学目的。
四、启发式导入
《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是说老师要引导,鼓励和启发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也不要代替他们作结论。如在教《看云识天气》时,我这样导入:首先出示小黑板,上书几条谚语:
1、天上沟沟云,地下雨淋淋。
2、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天上鲤鱼斑,晒粮不用翻。
4、东虹轰隆西虹雨。
学生看后,津津有味,我趁机启发道:“这几句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同学们读后可以得到哪些启示?看出哪些关系呢?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最后总结: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两种关系:①天气和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关系,因此我们必须随时关注天气变化;②天气与云的变化有着内在联系,因而我们可以看云识天气,板书题目《看云识天气》。
虽然课堂导入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开头,却熔铸了教师的智慧,凝聚了教师的心血,体现了教师的素养。新课导入的方式林林总总,精彩纷呈。在语文教学这片土地上,它们犹如一株株奇花异草,弥散着诱人的芬芳,焕发着灿烂的光彩。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新课导入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但不管怎样,新课导入语必须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循序渐进性等,只要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就一定能收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苏浩(学员)最后发表时间为: 2010-10-19 14:04:34
语文课怎样导入
新课的导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学生在上课的短短几分钟内,迅速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课文上,导入方式至关重要。导入导得好,便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导入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录像、录音制造一个美妙情境,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急切感。如教学《沁园春·雪》时,首先用幻灯或录像打出一幅气势磅礴的莽莽北国雪景图,再让学生从视觉、知觉、感觉等多角度进入情境,感受雪景带给人们的辽远意境。撤去画片,让学生闭目、静思、凝神,然后播放上阙的磁带录音,学生通过文字构筑图画,使原先留在脑际的图像得到充实和深化,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最后导入:1936年冬天,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延安看到了这幅雪景,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沁园春·雪》,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位世纪伟人是如何描写雪景,怎样抒发情怀、评古论今的。
二、温故知新式导入
温故知新式导入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有关知识或生活经验导入新课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同时又带出新课。比如,讲《爱莲说》文,可这样导入:“我们曾学过杨朔的《荔枝蜜》和贾平凹的《我的小桃树》,这两篇文章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试回忆这两篇文章各托什么物?各言什么志?”明确答案之后接着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爱莲说》也是一篇托物言志写法的文章。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这篇文章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又是什么?”这样,学生复习了旧知识——托物言志的手法,进而领会新知识——托物言志的手法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及其特色.。这种方法,不仅能“温故知新”,而且还能使学生明确新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教材的重点、难点上来,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悬念式导入
悬念式导入是通过揭示疑难,引起悬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着眼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一上课就形成认知冲突,使教学紧扣学生心弦,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创设出学生探求知识的最佳情境。例如教读《七根火柴》一文,我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有谁没见过火柴?有谁没用过火柴?火柴是极普通的。但是,在60多年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你们能想象出一根极普通的火柴曾发挥过多大的作用吗?挽救了多少 革命战士的生命吗?你知道无名战士为了保存七根火柴,付出了多么高昂的生命代价吗?当学生为悬念所吸引,思维进入积极状态时,我再设置第二悬念,无名战士身上的火柴,在生命极度衰弱之时,却没有为自己点燃一根火柴,这是为什么?这是什么精神?”这样设置悬念,一环扣一环,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达到教学目的。
四、启发式导入
《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是说老师要引导,鼓励和启发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也不要代替他们作结论。如在教《看云识天气》时,我这样导入:首先出示小黑板,上书几条谚语:
1、天上沟沟云,地下雨淋淋。
2、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天上鲤鱼斑,晒粮不用翻。
4、东虹轰隆西虹雨。
学生看后,津津有味,我趁机启发道:“这几句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同学们读后可以得到哪些启示?看出哪些关系呢?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最后总结: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两种关系:①天气和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关系,因此我们必须随时关注天气变化;②天气与云的变化有着内在联系,因而我们可以看云识天气,板书题目《看云识天气》。
虽然课堂导入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开头,却熔铸了教师的智慧,凝聚了教师的心血,体现了教师的素养。新课导入的方式林林总总,精彩纷呈。在语文教学这片土地上,它们犹如一株株奇花异草,弥散着诱人的芬芳,焕发着灿烂的光彩。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新课导入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但不管怎样,新课导入语必须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循序渐进性等,只要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就一定能收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课文导入方法
一、歌曲导入。
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熏陶人的性情,能抒发人的情感。现在中学生很爱听歌曲,许多人也都有MP3、MP4等,利用课余时间在听歌曲,甚至两人合用一个在听。所以我在教高中语文必修一时,就利用学生爱音乐的特性,让他们先熟悉音乐,提起对课文的兴趣。如在教戴望舒的《雨巷》时,就从《丁香花》入手,让学生对丁香花有一定的理解,从而明确作者的丁香情结。教《鸿门宴》时,让学生听屠洪刚的《霸王别姬》,音乐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再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在上《别了,不列颠尼亚》时,这则新闻是写于1997年香港回归时,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来的优秀新闻,我就从歌曲《东方之珠》导入。教必修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就从学生喜爱歌星周杰伦的《兰亭序》入手,再加上作者有关的传说,学生一下子就对课文感兴趣了。教《孔雀东南飞》时,又让学生去找歌曲《孔雀东南飞》,学生提前对课文相关内容有了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其实,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相当多的课文都有相对应的歌曲,如上李清照的词时,就有“月满西楼”“一剪梅”等歌曲,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等等都有歌曲,这些歌学生也都听过,只要教师多加注意,就能作为很好的课堂导入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二、影视导入。
学生对影视还是很喜爱的,对于一些影视剧,多少也有接触过。所以我在教课文时,尽量把这些资源利用在教学上。如在教《荆轲刺秦王》时,让学生先去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学生一下子就能就说出了许多相关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荆轲在易水送别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那种悲怆感情。在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前,我先让学生去查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我可利用徐志摩一生与三个女子的爱情故事导入,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诗歌中那种情感。上到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因为这是写二战时纳粹对对待战俘所犯的罪恶,所以我先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电影导入。关于二战的题材,有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如《辛德勒名单》、《钢琴家》、《美丽人生》、《灰色地带》等都让人流泪,因为它们都在拷问所有生者的灵魂。通过学生去了解这些电影,使学生对这一段历史先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涵,为什么在奥斯维辛会“没有”新闻。在上曹操的《短歌行》时,我先从网上下载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的内容,放在教室电脑中,学生有时间去看。学生用五六分钟看完之后,我上课时进行讲解,学生明白了诗歌的内容,了解曹操的为人,同时也知道了诗作的背景,“短歌行”是低沉、忧伤的、用来吟唱的文体,而忧的正是人生短暂、求贤不得、功业未就。而真正的“志”是不能一统天下。这样就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了。用影视来导入,利用其中的片段、细节、画面,学生有感性认识,较直观,可以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第一、故事激趣法
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猎奇心理,在教授新课之前,可以讲一个和课文有关,并较为有趣且有意义的小故事,通过故事带出本文要讲授的相关内容。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教师的投入才能引发学生的投入,所以教师应调动情绪,用动情的语言进行传达,才能更好的收获效果。比如我在讲授《琵琶行》的时候,先为学生播放了《高山流水》的乐曲,感受到了音乐的氛围,再为学生适时的讲述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话题——被贬的白居易也如伯牙般寂寞,苦于在异地他乡无人理解他落寞而不是雄壮之心,此时偶遇知音,从乐曲中听到了相同的际遇,并为她的技艺深深折服,那么她是谁呢?能使白居易为之写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诗句?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诗文„„便自然而然的引入了新课。
第四篇:《新闻两则》课文导入语集
《新闻两则》课文导入语集
1、序曲: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我们学习《新闻两则》,让我们试着走进电视: 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先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然后大家按照老师的方法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2、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3、(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
用心爱心专心
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4、[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8月13日至30日,第二十八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刚刚结束,大家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了解到许多有关的新闻,二十多块闪亮的金牌,让全世界的炎黄子孙扬眉吐气,意气风发。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报纸,挑一篇你最喜欢的奥运新闻读给大家听听。(学生朗读新闻)
读后,大家能知道新闻的特点、要素、结构安排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同志亲手撰写的《新闻两则》,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5、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
(报纸上、电视上或者广播里发布消息。)是啊,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消息(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条。一是事实说话。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二是迅速及时。迅速,是指它能很快地向读
者(或听众、观众)传播;及时,是指快而得当,适合需要。三是高潮在前。写消息时,通常把最主要、最新鲜、人们最关心的事实写在前面,把比较次要的内容写在后面,形成所谓“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四是简明扼要。简明,就是既简洁又明白;扼要,就是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主要之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就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由毛泽东亲自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
6、诗歌导入,同学们集体朗诵《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晴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也可从《风雨下钟山》等电影中截取一段录像创设情景)
7、(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8、今天我们就一起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走进那震撼人心的历史瞬间吧!
出示课题:《新闻两则》。
9、背景导入: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反动派退守江南,企图以长江天堑为防线,阻止我解放大军南下的步伐。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大进军。第一、第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支援下,于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第四野战军一个兵团于5月14日,从武汉东面的团风至武汉1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16日、17日解放华中重镇汉口、汉阳和武昌。这就是著名的渡江战役。今天我们大家就来学习这篇新闻,一起来看看毛泽东主席是怎样报道这一场战役的。(板书课题)
第五篇:巧妙的导入,拉开课堂精彩序幕!
巧妙的导入,拉开课堂精彩序幕!
松溪县花桥中学 刘连珠
【摘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它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导入技巧化,可以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本文结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研究中的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导入的问题,总结了几种导入法,希望能为高效课堂打好前站。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导入法
铺垫 高效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导语,犹如小提琴定调,歌唱家定音一样;好的导入,就是一本好书的序言,翻开首页,就能让读者不断想去探索后面的内容;好的导入,是课堂的“点睛之笔”,能引领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境地。因此,好的导入,就是一场精彩演出的序幕,拉开幕布,就能牢牢吸引观众的眼球。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积极的思维和高昂的情绪是课堂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在每堂课的开始都设计一个巧妙的导入,以激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新内容的急切要求,从而拉开课堂的精彩序幕!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以及对其他老师的课堂导入形式的分析,我总结出语文课堂导入策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新授课和复习课的课堂导入 1.新授课的课堂导入
以传授新知识、学习新方法为主要教学任务的课称为新授课。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它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课型。语文课堂教学新授课需要进行有效的导入,有效的导入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可以为课堂教学找到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导入,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一线语文教师的共识。新授课的课堂导入应简洁有趣而又有启发性。那么,语文课堂教学新授课如何有效地导入新课呢?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多年课堂教学导入新课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我们认为,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导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⑴ 旧课导入
通过复习已学过的语文知识,引出本节课需要学习的语文新知识的导入方法称为温故导入法。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春夏秋冬,四时更替,我们伟大的祖国四季如春,景色美不胜收。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春》的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现在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老舍老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的美景吧!”这种方法可以在温习旧知识的同时,也交代了新课的内容,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巩固,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去。
⑵ 教具导入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花儿为什么这么红》一课时,我就直接拿着肥皂水、醋(少量)和红色玫瑰一朵进课堂,然后将红色玫瑰花泡在肥皂水中,让学生观察它的颜色有什么变化导入新课,直观教具的实验演示,激发了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核舟记》一课,我又同样拿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普通的桃核,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
⑶ 提问导入式
往平静的湖面投入一粒小小的石子,能让水面泛起层层涟漪,而巧妙的提问就好比一粒小小的石子,激起的却是层层波浪。在教学郑振铎的《猫》时,我先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猫吗?在你们眼里,猫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有的学生说:“猫很可爱”。有的说:“猫很勤劳,喜欢捉老鼠。”还有的说:“猫喜欢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我说:“讲得真好!郑振铎家里就养过三次猫。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聆听他们家养猫的故事。我觉得这种方法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找出课文的关键处,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的创造思维处于兴奋点,通过质疑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激活他们的创造思维。
⑷ 故事导入
我们教师大概都有这样的感受,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我们就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使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斑羚飞渡》一课时,我为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在南美洲的大森林里,突然发生了火灾,大火迅速包围了森林,烈焰腾腾、火势凶猛。就在这火海里一大片黑压压的蚂蚁,被熊熊大火逼得节节后退,火的包围越来越小,渐渐地,蚂蚁似乎无路可走。然而,就在这时,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蚂蚁们迅速骤拢起来,紧紧地抱成一团,很快就滚成一个黑乎乎的大蚁球,蚁球滚动着冲向火海,尽管蚁球很快就被烧成了火球,在噼噼啪啪的响声中,一些居于火球外围的蚂蚁被烧死了,但它们依然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内部更多的蚂蚁却绝处逢生,生存下来。这小小的蚂蚁能做出这样的壮举,同样,这群温顺的斑羚也做出了令人震惊的伟大壮举。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沈石溪的《斑羚飞渡》。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把学生带入了新的教学情境之中,很快进入新课。
2.复习课的课堂导入
我是一名初三语文教师,从教这些年来始终觉得复习课的导入不像新授课那样得心应手。新授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选择形式多样的导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而复习课由于内容比较庞杂,加之训练的力度较大,所以就很少使用导语。后来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不高,通过调查,我尝试用以下方法来导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⑴ 直接导入法。明确的告诉学生本单元或本专题的考点、题型、热点问题等,引起学生的重视。
⑵ 设疑导入法。精心设计有关的问题向学生提出,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脑海中始终保存悬念,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⑶ 比较导入法。可以把同题材、同体裁的阅读放在一起进行类比导入,也可正反对比。
⑷ 归纳导入法。把同专题的进行归纳总结导入,可以科学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减少学生在练习中的失误。
⑸ 故事导入法。采用一些寓意深刻、幽默轻松的故事,让学生从中悟出一些学习做人的道理。如我在讲文言文的时候首先给他们讲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故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特别浓厚。
总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尤其是一个好的开端就更重要了。不仅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所以复习课的导入应既承上启下又新颖有趣。
(二)综合性学习课及作文课的课堂导入
1、综合性学习课课堂导入 ⑴ 故事导入
综合性学习课与学习实践、生活实践紧密相关,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因此上好综合性学习课语文学习至关重要,在课堂导入时应有新颖激趣的特点。如教学《让世界充满爱》时我以音乐背景讲述故事:“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子到海边散步,他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暴风雨冲卷上岸的小鱼。当太阳升起后,水会被蒸发,鱼儿只有死路一条。一个小男孩正一条条的将小鱼捡起来,扔进大海。他一边做一边对旁边惊异的男子说:“这条鱼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是的,靠一个孩子的力量,不可能改变海滩上所有小鱼的命运,但是,他挽救了自己身边那些小鱼的生命。小男孩的爱心令人肃然起敬。爱是一种博大的情感„„”
像磁石一般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让学生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懂得爱别人和被别人爱都是一种幸福,学会爱,尤其是对弱者的同情和关爱。
⑵ 多媒体图片导入
如《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中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幅幅雨的图画,看着春雨细轻柳丝长,夏日暴雨晒高阳,秋雨梧桐锁清秋,冬雨缠绵心愁凉的雨景,听它快乐而灵动的声音,一开始就将学生带入到优美的情景中。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设计合适的导语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在自主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综合性学习及作文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在语文课堂上扎下了深根,给学生的畅想开辟一方乐土!
2、作文课的课堂导入
⑴ 从情境创设入手,激发习作欲望。
习作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找到需要表达的内容,可以激发兴趣,产生习作欲望。如写《我的家乡》前,可让学生先听一听《谁不说俺家乡好》、《故乡情》等歌曲。那婉转的歌声,很容易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写作欲望也随之产生;如写《
的启示》,课前播放了一段“沙画”的视频。在沙画大师的完美演绎下,将普通的沙子瞬间变换成风景、人物、故事,勾画出许多绚丽多姿的奇妙画面。艺术家们这些随性的表演、高超的技艺、创造出的画面,让孩子们发出了一次次的惊叹和欢呼,他们热烈地讨论着,甚至双手不自觉地学着艺术家的动作而挥舞着„„欣赏情趣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大家都对沙子的这一神奇用途产生好奇,萌发探究沙子的欲望。教师抓住关键时机导入习作话题,尽显轻松自然。
⑵ 从谈话中,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某次参加新课程培训,作文课上,一位老师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相处好久了,我喜欢大家,看样子,你们也挺喜欢我,我很感动。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总想对大家说,可总不好意思说。”学生催促道:“你说!你说!”这位老师说:“我想去你们家走走,可是不知道该怎么走?”一石激起千重浪。顿时,同学们把各自的双手举得高高,老师听完几位同学的叙述后说:“你们这么多人,我怎么能记住呢?要不这样,你们把‘去你家要怎样走’用文字表达下来好吗?”说罢,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老师,我家这样走》„„。同学们恍然大悟,随即便摸纸拿笔,跃跃欲试,在轻松、激动、兴奋的心理情绪支配下动笔了。
此外,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诗歌名言导入、演示导入、谜语导入、音乐歌曲导入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教学实际选择合理的导入方法,以学生为主,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把课堂导入变成展示学生多方面才艺的舞台。这样就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资料:
丁怀智 编著《现代课堂教学艺术》 三秦出版社 2003年
刘宏武 主编《新课程的教学模式构建》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年 陆建中 主编《初中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 科学出版社2003年 杨永厚 编著《构建新课堂》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