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积分课程教学大纲
《微积分》课程教学大纲
一、使用说明
(一)课程性质
《微积分》是高等学校财经、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经济数学基础之一,它有着深刻的实际背景,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军事和工农业生产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微积分作为一学年的课程,是为财经类、管理类等非数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制定大纲的原则是具有一定数学基础的学生对该领域的基础知识、背景有所了解,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微积分特有的分析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利用微积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结果有所了解,并能运用其手法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简单课题。
(三)教学时数
本课程共132学时,8学分。
(四)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等方法和形式。
(五)面向专业
经济学、管理学所有本科专业。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 函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
使学生正确理解函数的定义。理解函数的各种表示法,特别是分析表示法。了解函数的几何特性及图形特征,了解反函数、复合函数概念。熟练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图形,掌握初等函数的结构并能确定其定义域,能列出简单的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基本要求]
1、理解实数与实数的绝对值的概念。
2、理解函数、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熟悉函数的表示法。
3、了解函数的几何特性并掌握各几何特性的图形特征。
4、了解反函数概念;知道函数与其反函数的几何关系;给定函数会求其反函数。
5、理解复合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能构成复合函数的条件;掌握将一个复合函数分解为较简单函数的方法。
6、基本初等函数及定义域、值域等概念;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基本性质。
7、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
8、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的函数关系。
(二)教学内容
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几何特性,反函数,复合函数,初等函数,经济中的常用函数。
教学重点:
1、五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分析表达式、定义域、值域及其图形。
2、初等函数的概念,复合函数的复合步骤的分解方法。
3、几个常用经济量的含义及几个常用的经济函数。教学难点:
1、复合函数的复合步骤的分解方法。
2、利用图形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直观化研究问题的方法。
第一节
预备知识
一、实数
二、绝对值
三、区间
四、邻域
五、集合
第二节
函数概念
一、常量与变量
二、函数的定义与表示法
三、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第三节
函数的几何特性
一、函数的单调性
二、有界性
三、奇偶性
四、周期性
第四节
反函数
一、反函数的定义及其图形
二、反三角函数及其主值
第五节
复合函数
一、复合函数的定义
二、运算及举例
第六节
初等函数
一、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定义域、值域及其图形
二、初等函数的定义
第七节
分段函数
一、分段函数的概念
二、分段函数的图形特征
第八节
建立函数关系的例子
一、总成本函数、总收入函数、总利润函数
二、需求函数、供给函数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等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
6学时。
第二章 极限与连续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极限与连续这两个高等数学中的基本概念掌握极限运算法则和两个极限存在准则,了解间断点的概念和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基本要求]
1、了解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概念。关于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分析定义不做要求。
2、了解无穷小量的概念与基本性质,掌握无穷小量比较的方法;了解无穷大量的概念;知道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关系。
3、知道两个极限的存在性定理,并能用于求一些简单的极限。夹逼定理,单调有界数列的极限存在性定理。
4、熟练掌握两个重要极限,两个重要极限的证明不作要求。
5、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函数间断点的概念;掌握函数间断点的分类;掌握讨论简单分段函数连续性的方法。
6、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理解初等函数在其定义区间内必连续的结论。
7、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基本定理,基本定理的证明不作要求。
8、掌握求极限的基本方法:利用极限运算法则、无穷小量的性质、两个重要极限以及函数的连续性等求极限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数列极限,函数极限,极限的基本性质,无穷小及无穷大,极限的四则运算,极限存在准则及两个重要极限,函数连续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重点:
1、极限概念、极限的运算法则。
2、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一些基本初等方法。
3、函数连续性的概念、间断点的分类。教学难点:
1、极限的概念。
2、分段函数的连续性。
3、间断点的分类。
第一节
数列的极限
一、数列的概念
二、数列极限的定义与几何意义
三、数列极限的唯一性及收敛数列的有界性
第二节
函数的极限
一、xx0时,函数f(x)的极限
二、x时,函数f(x)的极限
三、函数极限的几何解释
四、单边极限
第三节
极限的基本性质
一、唯一性
二、有界性
三、保号性
四、不等式性
第四节
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
一、无穷小量的定义与基本性质
二、无穷小量的比较
三、无穷大量的定义
四、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关系
第五节
极限的运算法则
一、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二、复合函数的极限运算法则
第六节
极限的存在性定理
一、夹逼定理
二、单调有界数列的极限存在性定理
第七节
两个重要极限
一、limx0sinx1 x5
1二、lim(1)xe
xx
第八节
函数的连续性
一、函数的改变量
二、函数的连续性,左连续与右连续
三、函数的连续性与极限的关系
四、函数的间断点及其分类
五、连续函数的和、差、积、商的连续性
六、反函数与复合函数的连续性
七、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七、分段函数的连续性
第九节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基本定理
一、有界性定理
二、最值定理
三、介值定理
四、零点定理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等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
14学时。
第三章 导数与微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
让学生理解导数与微分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及函数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掌握导数四则运算法则,初等函数、复合函数、反函数以及隐函数所确定的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的求导方法,会求简单的n阶导数。[基本要求]
1、了解导数的概念;知道导数的几何意义与经济意义;了解可导与连续的 关系。
2、熟练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
3、熟练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4、掌握反函数的导数公式(证明不作要求)。
5、熟练掌握复合函数的链式求导公式(证明不作要求)
6、掌握隐函数求导法与对数求导法。
7、了解高阶导数概念,掌握求二阶、三阶导数及某些简单函数的n阶导数的方法。
8、了解微分的概念;掌握可导与可微的关系;熟练掌握微分法则与微分基本公式;了解微分形式的不变性。
9、知道边际与弹性的概念,会求解简单的经济应用问题。
(二)教学内容
导数概念;导数的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反函数的导数;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高阶导数;隐函数的导数;函数的微分;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导数定义,利用求导公式及四则运算法则计算初等函数的导数。
2、复合函数的导数。
3、微分的定义以及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1、导数概念的建立。
2、复合函数的导数。
3、微分概念的建立,微分形式不变性。
第一节
导数的概念
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二、平面曲线的切线斜率
三、导数的定义与几何意义
四、可导与连续的关系
第二节
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
推导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
第三节
导数的四则运算
导数的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
第四节
反函数与复合函数的导数,隐函数的导数,对数求导法
一、反函数的导数
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三、隐函数的导数
四、对数求导法
第五节
高阶导数的概念与求法
一、高阶导数的概念
二、高阶导数求法
第六节
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与几何意义
二、可导与可微的关系
三、微分法则与微分基本公式
四、微分形式的不变性
第七节
导数与微分的简单应用
一、边际与弹性概念
二、边际与弹性经济学意义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等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
16学时。
第四章 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中值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会用中值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熟练运用洛必达法则求不定式的极限,掌握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极值、凹凸型和拐点的方法,并会描绘简单函数的图形,会用到书分析一些简单的经济问 题。[基本要求]
1、能叙述Rolle定理、Lagrange定理、Cauchy定理,知道这些定理之间的联系,会利用这些定理证明一些简单的证明题(如证明不等式)。有关这些定理的证明不作要求。
0
2、熟练掌握0型、型的洛必达法则,了解其它未定式的定值方法。注意洛必达法则适用的条件。
3、熟练掌握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法。
4、熟练掌握求函数的极值与最值的方法;了解函数极值与最值的关系与区别;会求某些简单的经济应用问题。
5、掌握曲线凹凸性的判别法;掌握求曲线拐点与渐进线的方法。
6、掌握函数作图的基本步骤与方法;会作某些简单函数的图形。
(二)教学内容
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函数单调性、凹凸性及拐点的判定;函数的极值与最值及其求法;函数图形的描绘。
教学重点:
1、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题的条件,结论和有限增量形式。
00002、用洛必达法则求,型的极限化五种不定式∞-∞,0*∞, 1,0,为
00型或 型。
3、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极值及曲线的凹凸性。
4、经济应用问题:最大利润,最小成本等。教学难点:
1、三个中值定理的证明,证明时辅助函数的引进。
0002、化五种不定式∞-∞,0*∞, 1,0,为型或型。
0
3、利用单调性和极值证明不等式。
第一节
中值定理
一、Rolle定理
二、Lagrange定理
三、Cauchy定理
第二节
洛必达法则
一、洛必达法则
二、洛必达法则的条件及其应用
第三节
函数的单调性与凹凸性
一、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判别法
二、函数的凹凸性及其判别法、拐点
第四节
函数的极值与最值
一、函数极值的定义
二、函数取极值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
三、函数最值的概念
四、求函数最值的基本步骤
第五节
函数作图
一、曲线的渐进线
二、函数作图
第五节
经济应用举例
一、最大利润
二、最小成本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等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
18学时。
第五章 不定积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还原 法和分部积分法,会求一些简单的有理函数的积分。[基本要求]
1、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
2、熟悉基本积分公式。
3、熟练掌握计算不定积分的两种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
4、会计算三种简单的分式的不定积分:MxN2dx(p4q0)x2pxqAdx,xaA(xa)mdx,(二)教学内容
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有理函数的积分。教学重点:
1、原函数,不定积分的定义,基本积分公式。
2、换元法,分部积分法 教学难点:
1、第一换元法,第二换元法,分部积分法。
2、有理函数式化部分分式代数和。
第一节
不定积分的概念
一、原函数的概念
二、不定积分的定义与几何意义
三、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
第二节
基本积分表
基本积分公式。
第三节
换元积分法
一、第一换元积分法
二、第二换元积分法
第四节
分部积分法
一、分部积分公式
二、分部积分公式应用
第五节
有理函数的积分
一、简单分式的不定积分
二、真分式的分解
三、求有理函数不定积分的一般步骤与方法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等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
10学时。
第六章 定积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定级分和广义积分的概念,掌握定积分的计算方法.会计算简单的广义积分,另外会用定积分求解一些简单的几何和经济问题。[基本要求]
1、了解定积分的概念与基本性质,掌握积分中值定理。
2、会求变上限积分的导数,熟练掌握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3、熟练掌握定积分的换元积分公式与分部积分公式。
4、会利用定积分求解平面图形的面积、旋转体的体积、及简单的经济应用问题。
5、了解广义积分收敛与发散的概念,掌握计算广义积分的方法。知道广义积分1111dx与pdx的收敛条件。知道Γ函数的定义、性质与递推公式。
0xxp
(二)教学内容
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微积分基本定理;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定积分在面积、体积与经济学中的应用;广义积分。
教学重点:
1、定积分的概念,牛顿—莱布尼兹公式,定积分的计算。
2、定积分的换元法及分部积分法。
3、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学难点:
1、定积分几何意义,变上限定积分。
2、广义积分的敛散性。
3、”微元法”的基本思想。
第一节
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一、曲边梯形的面积
二、定积分的定义与几何意义
三、定积分的基本性质
四、积分中值定理
第二节
微积分基本定理
一、变上限积分与原函数存在定理
二、变上限积分的求导方法
三、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第三节
定积分的计算
一、第一换元积分法
二、第二换元积分法
三、分部积分法
第四节
定积分的应用
一、平面图形的面积
二、立体的体积
三、简单的经济应用问题
第五节
广义积分初步
一、无穷积分的概念与无穷积分收敛与发散的定义及其计算
二、瑕积分的概念与瑕积分收敛与发散的定义及其计算
三、广义积分1111与dxdx的敛散性判别 pp0xx
四、Γ函数的定义、性质与递推公式五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等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
14学时。
第七章 多元函数微积分学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及多元函数的概念.理解多元函数微分理论,掌握多元函数微分的基本计算方法和在求极值方面的应用.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性质.掌握在直角坐标系下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及对特殊区域会用极坐标系去计算积分。[基本要求]
1、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会求空间两点间的距离。了解平面区域、区域的边界、点的领域、开区域与闭区域等概念。
2、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掌握二元函数的定义与表示法。
3、知道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的概念。
4、理解多元函数的偏导数与全微分的概念;熟练掌握求偏导数与全微分的方法;掌握求多元复合函数偏导数的方法。
5、掌握由一个方程确定的隐函数的求偏导数的方法。
6、了解二元函数极值与条件极值的概念;掌握用二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求二元函数极值的方法;掌握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解二元函数极值的方法。
7、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几何意义与基本性质;掌握在直角坐标系与极坐标系下计算二重积分的常用方法,会计算一些简单的二重积分
(二)教学内容
多元函数的概念;偏导数;多元复合函数偏导数;隐函数的求偏导数;全微分;二元函数极值与条件极值;二重积分的概念、性质、计算法及应用。
教学重点:
1、偏导数的运算。
2、复合函数的偏导数和全微分。
3、条件极值与拉格朗日乘数法。
4、二重积分定义,性质。
5、在直角坐标系及极坐标系下计算二重积分 教学难点:
1、二元函数极限的概念。
2、高阶偏导数的运算。
3、复合函数的偏导数。
4、极值应用问题的求解。
5、二重积分定义。
6、二重积分的定限
第一节
预备知识
一、空间直角坐标系、空间两点间的距离与空间曲面与曲面方程
二、平面上的区域、区域的边界、点的领域、开区域与闭区域的概念
第二节
多元函数的概念
一、多元函数的定义 二、二元函数的定义域与几何意义 三、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
第三节
偏导数与全微分
一、偏导数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二、全微分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第四节
多元复合函数微分法与隐函数微分法
一、多元复合函数概念与微分法
二、隐函数微分法
第五节
高阶偏导数
一、高阶偏导数的定义
二、高阶偏导数的求法
第六节
多元函数的极值与最值 一、二元函数极值的定义
二、极值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
三、条件极值与拉格朗日乘数法
四、多元函数最值的概念与求法
第七节
二重积分
一、曲顶柱体体积 二、二重积分的定义与基本性质 三、二重积分的计算法
四、在直角坐标系与极坐标系下计算二重积分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等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
28学时。
第八章 无穷级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级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及有关级数收敛性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及和函数的概念,能熟练掌握简单的幂级数收敛区间的求法.[基本要求]
1、了解无穷级数及其一般项、部分和、收敛与发散、收敛级数的和等基本概念。
2、掌握几何级数与P级数敛散性判别条件;知道调和级数的敛散性。
3、掌握级数收敛的条件,以及收敛级数的基本性质。
4、掌握正项级数的比较判别法;熟练掌握正项级数的达朗贝尔比值判别法。
5、掌握交错级数敛散性的莱布尼兹判别法。
6、了解任意项级数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掌握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判别法。
(二)教学内容
常数项级数的概念与性质;正项级数的判别法;任意项级数的判别法;幂级数的概念;收敛半径;收敛区间。教学重点:
1、正项级数收敛性的判别。
2、交错级数的判敛.任意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
3、幂级数的收敛半径和收敛区间 教学难点:
1、对级数通项的认识并选定恰当的判敛法。
2、任意项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
第一节
无穷级数的概念与性质
一、无穷级数及其一般项与部分和的概念
二、无穷级数收敛与发散的定义
三、收敛级数和的概念
四、几何级数与调和级数的收敛性
五、无穷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
六、收敛级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节
正项级数
一、正项级数收敛的概念
二、正项级数收敛的充分必要条件
三、正项级数敛散性的比较判别法、达朗贝尔比值判别法
四、P级数的敛散性
第三节
任意项级数
一、交错级数的概念
二、交错级数敛散性的莱布尼兹判别法
三、任意项级数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
四、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判别法
*第四节
广义积分的敛散性判别法
一、无穷积分与瑕积分的比较判别法与极限判别法
二、广义积分的绝对收敛性
三、Β函数的定义
四、Β函数与Γ函数的关系
*第五节
幂级数
一、函数项级数的概念
二、幂级数的概念
三、幂级数收敛半径、收敛区间、和函数的概念
四、幂级数敛散性判别法
五、幂级数收敛半径、收敛区间的求法
六、幂级数的基本性质
*第六节
函数的幂级数展开
一、泰勒公式及其余项
二、泰勒级数与麦克劳林级数
三、幂级数展开定理
四、将函数展成幂级数的方法(直接展开法、间接展开法)
五、基本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等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
10学时。
第九章 微分方程初步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微分方程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一些特殊而又简单的微分方程的解法,以及一阶线性方程,二阶常系数线性方程的解法,并会解一些简单的经济应用问题.[基本要求]
1、了解微分方程的阶、解、通解、特解等概念。
2、掌握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齐次微分方程、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3、掌握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4、会求解一些简单的经济应用问题。
(二)教学内容
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齐次微分方程;一阶线性微分方程;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微分方程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微分方程的概念。
2、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齐次方程,一阶线性微分方程,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1、各种类型的微分方程的判别。
2、建立实际问题的微分方程
第一节
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
一、微分方程的定义
二、微分方程的阶、解(通解、特解)、定解条件
三、微分方程的初值问题
第二节
一阶微分方程
一、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
二、齐次微分方程 三、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第三节
高阶微分方程
一、n阶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 二、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特征根解法
三、*几种特殊的高阶微分方程的解法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等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
8学时。
第十章 差分方程初步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掌握一阶,二阶常系数线性齐次差分方程的解法。会解一些特殊的一阶,二阶常系数线性非齐次差分方程。了解差分方程在经济学中的简单应用。[基本要求]
1、了解差分与差分方程的阶、解、通解、特解等概念。
2、掌握一阶与二阶常系数线性齐次差分方程的解法。
3、会求某些特殊的一阶与二阶常系数线性非齐次差分方程的特解与通解。
4、会求解一些简单的经济应用问题。
(二)教学内容
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一阶与二阶差分方程的解法;差分方程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差分与差分方程的概念。
2、一阶、二阶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的特解、通解。教学难点:
二阶常系数线性非齐次差分方程的特解与通解。
第一节
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
一、差分与差分方程的概念
二、差分方程的阶、解(通解、特解)
第二节
一阶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 一、一阶齐次差分方程的通解 二、一阶非齐次差分方程的特解与通解
第三节
二阶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 一、二阶齐次差分方程的通解(特征根解法)二、二阶非齐次差分方程的特解与通解
*第四节
n阶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
一、n阶齐次差分方程的通解(特征根解法)
二、n阶非齐次差分方程的特解与通解 第五节
差分方程在经济学中的简单应用
一、“筹措教育经费”模型
二、价格与库存模型
三、国民收入的稳定分析模型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等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
8学时。
三、考核方式
闭卷笔试。
四、教材选用
1、朱来义:《微积分 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第2版。
第二篇:《微积分》课程教学大纲
《微积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 公共基础课 课程代码: 0140026 课程学时: 75 学分: 5 适用专业:经济学专业(金融方向)
开课时间:一 年级
一 学期 开课单位: 基础部数学教研室 大纲执笔人: 兰星 大纲审定人:
王培颖
一、课程性质、任务
课程性质:微积分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经济活动之中,并且与其他经济学分支互相渗透或结合。微积分即是掌握现代化科学知识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工具,也是后继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等的基础课程,所经,微积分已经成为经济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教学目的与任务:首先要使学生掌握经济学专业所必须的微积分知识和方法,迸一步培养学生正确、熟练的计算能力,同时还要通过微积分课程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正确、深刻的思维能力,及独立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备注:本教学大纲以赵树嫄等主编的《微积分》为编写标准。
二、课程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部分
1、函数(第一章)1.1集合 1.2实数集 1.3函数关系 1.4分段函数
1.5建立函数关系的例题 1.6函数的几种简单性质 1.7反函数与复合函数 1.8函数的几种简单性质
2、极限与连续(第二章)
2.1数列极限 2.2函数极限 2.3变量极限 2.4无穷大与无穷小 2.5极限的运算法则 2.6两个重要极限
教学目标
了解 理解 理解 了解 掌握 了解 了解 掌握
理解 理解 理解 理解 掌握 了解
学时分配 75 1/2 1 1/2 1/2 1/2 1 1 1 17 2 2 1 3 3 2.7利用等价无穷小量代换求极限 2.8函数的连续性
3、导数与微分(第三章)3.1引出导数概念的例题 3.2导数的概念
3.3导数的基本公式与运算法则 3.4高阶导数 3.5微分
4、中值定理与导数应用(第四章)4.1中值定理 4.2洛必达法则 4.3函数的增减性 4.4函数的极值
4.5最大值与最小值极值的应用问题 4.6曲线的拐点 4.7函数图形的作法
4.8变化率及相对变化率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边际分析与弹性分析介绍
5、不定积分(第五章)5.1不定积分的概念 5.2不定积分的性质 5.3不定积分的性质 5.4换元积分法 5.5分部积分法 5.6综合杂题
6、定积分(第六章)6.1引出定积分概念 6.2定积分的定义 6.3定积分的基本性质 6.4微积分基本定理 6.5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 6.6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 6.7定积分的应用 6.8广义积分
7、多元函数(第八章)7.1空间解析几何简介 7.2多元函数的概念
掌握 2 了解 2
理解 1 理解 2 掌握 2 了解 2 了解 2
理解 2 掌握 2 掌握 2 掌握 1 了解 1 了解 2 了解 1 了解 2
掌握 1 掌握 1/2 掌握 1/2 掌握 2 掌握 1 掌握 1
了解 1 理解 1 掌握 1 掌握 1 掌握 2 掌握 1 掌握 4 了解 1
了解 1 了解 7.3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 7.4偏导数与全微分
7.5复合函数的微分法与隐函数的微分法 7.6二元函数的极值 7.7二重积分 总学时:75学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 理解 掌握 了解 了解 2 2 1 4
1、重点:函数关系、极限概念、微积分、定积分、不定积分、多元函数
2、难点:偏导函数全微分、二重积分、广义积分、多元函数。
三、课程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一)课堂讲授:课堂讲授与课外练习相结合、学生自学与讨论相结合、理论推导与直观演示相结合;为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及帮助学生理解微积分的基本概念、知识、方法,鼓励使用多媒体工具授课,对适当的内容可进行模型演示。作业与思考题由任课教师在每次课后,根据授课内容及需要作具体布置,一般每课时应有3-5题的作业量。
(二)考试成绩评定总则
本课程采取期末集中闭卷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
总评成绩=期终成绩(80%)+平时成绩(20%)
1、平时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由作业成绩和考勤成绩生成。期中作业成绩由批改作业老师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给定作业成绩;而考勤成绩由上课教师根据考勤情况给出。
2、期终考核评定
期终考核实行闭卷考试,期末考试闭卷笔试,根据教学大纲统一命题,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卷面分值100分。
3、考试题型与比例
单项选择:25% ;填空题:20% ;计算题45% ;综合题10%.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先修课程:初等数学 后续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等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选用教材
赵树嫄主编.微积分(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教学参考书
1.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高等数学(上、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吴赣昌.微积分(经济类).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微积分教学大纲
经济系《经济数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经济数学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32 适用专业:经济系各专业 先修课程:中学数学 内容:
1、课程的目的、地位、任务
本课程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一元函数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运算技能以及多元函数微分学的初步知识。
2、知识、能力、素质培养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经济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基本运算方法和分析方法;学会理性的数学思维技术和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和在研究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的实践中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数学建模能力;并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和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实训技能培养和双证书要求
本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其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
4、本课程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的要求 配合多媒体教学
5、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要求
第一章 函数(2学时)【内容提要】 §1.1 函数
集合;区间与邻域的概念常量与变量;函数的定义与表示法,函数定义域的求法。单调性,有界性,奇偶性,周期性。反函数的定义及其图形。复合函数的定义;复合函数的分解。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定义域、值域及其图形。§1.2初等函数
初等函数的定义。分段函数的概念及其图形特征。§1.3 数学模型及经济函数
线性函数模型、指数函数模型,常见的经济函数:需求函数、供给函数、总成本函数、总收入函数、总利润函数等。【要求与说明】.
理解基本初等函数及其定义域、值域等概念;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基本性质。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掌握经济函数的特征。
第二章 极限与连续(8学时)
【内容提要】 §2.1数列极限
数列的概念,数列极限的直观定义,数列极限的分析定义与几何解释,数列极限的唯一性及收敛数列的有界性。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2.2函数极限
函数极限的直观定义,函数极限的分析定义与几何解释;由函数图形认识极限;左、右极限。极限唯一性、有界性。函数极限的运算法则。极限的四则运算;复合函数求极限。§2.3 无穷小与无穷大
无穷小量的定义与基本性质;无穷小阶的比较;极限与无穷小的关系定理。无穷小与无穷大的关系。§2.4两个重要极限
sinx11和重要极限lim1e。
重要极限limx0xxx§2.5 利率和复利
利率、利息、单利、复利及有关计算 §2.6 函数的连续性
函数的连续性,左连续与右连续;函数连续与极限的关系。函数的间断点及其分类。连续函数的和、差、积、商的连续性;复合函数的连续性;初等函数的连续性;分段函数的连续性。最值定理,有界性定理,介值定理,零点定理。【要求与说明】.
1.要求正确理解极限的概念。掌握数列极限的概念,重点放在函数极限,对极限的证明不作要求。
2.要求理解极限的四则运算。熟练掌握极限的各种计算方法。
xsinx11及lim1e3.要求理解两个重要极限,熟练掌握运用两个重要极限limx0xxx的方法。
4.了解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概念;掌握无穷小量的比较;知道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关系。了解无穷小量的阶。
x5.了解函数连续与间断的概念;掌握判断函数间断点的方法;会讨论分段函数的连续性;了解初等函数在其定义区间内都连续的结论;知道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基本性质。6.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的函数关系。
第三章 一元函数微分学(16学时)【内容提要】 §3.1 导数的概念
产品产量的变化率,平面曲线的切线斜率。导数的定义与几何意义,可导与连续的关系。§3.2 导数的运算
基本导数公式;导数运算法则;复合函数求导法则。隐函数的导数;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高阶导数的概念与求法。§3.3 函数的微分
微分的概念与几何意义;可导与可微的关系;微分法则与微分基本公式;微分形式的不 变性;微分的运算;微分在近似计算上的应用。§3.4 微分中值定理
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及柯西中值定理。§3.5 洛必达法则
未定式、洛必达法则 §3.6函数性态的研究
函数的单调性判定;函数的极值;极大值与极小值的定义;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极值存在的第一充分条件;极值存在的第二充分条件;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函数最值的概念,求函数最值的基本步骤。曲线的凹凸性与拐点的判别法,凹凸区间与拐点的求法。§3.7导数在经济中的应用
边际成本、边际收入、边际利润、最大利润、弹性分析、弹性的概念、需求弹性、用需 求弹性分析总收益(或市场销售额)的变化。【要求与说明】
1.理解导数的定义及其几何意义,左右导数的概念,了解可导与连续的关系。2.要求熟练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方法。熟记导数公式。
3.要求熟练掌握各类函数的求导方法,复合函数求导法及隐函数求导法、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求导法。
4.要求了解微分的概念;知道可微与可导的关系;掌握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微分法则(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
5.正确理解中值定理,特别是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会用中值定理证明简单不等式。
6.熟练掌握洛必达法则,会求各种未定式的极限。
7.熟练掌握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法及函数极值的判别法,会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和极值。8.会求曲线的凹向区间与拐点;掌握函数作图的基本方法。
9.掌握求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方法,会求解某些简单的经济应用问题;了解边际与弹性的概念。
10.本章重点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导数的各种计算方法、洛必达法则、极值及其应用。
第六章 线性代数(6学时)
【内容提要】 1.行列式的定义
二元线性方程组与二阶行列式;n阶行列式定义;行列式的性质。2.矩阵的概念
引例;几种特殊的矩阵。3.矩阵的运算
矩阵的线性运算;矩阵的乘法运算。4.矩阵的初等变换与矩阵的秩 5.逆矩阵
逆矩阵的定义;用初等变换求逆矩阵。【要求与说明】
1.理解行列式的定义;掌握二阶、三阶行列式的性质及计算方法;理解行列式代数余子式的定义。
2.理解矩阵的概念;了解几种特殊的矩阵,零矩阵、上三角矩阵、下三角矩阵、对角矩阵、单位矩阵、阶梯形矩阵等。
3.理解矩阵的简单计算;掌握矩阵的运算律。
4.了解矩阵的初等变换,掌握初等行变换;理解矩阵的秩的定义,会计算矩阵的秩。5.理解理解逆矩阵的定义,掌握三阶方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会用初等变换求逆矩阵。
6.了解矩阵与行列式的联系。
第四篇: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 微生物学 课程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课程类别: 选修 课程学分数:4 课程学时数:54 授课对象: 口腔八年制
参考教材: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生物化学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口腔医学专业七八年制的专业基础选修课。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的重要基础,主要阐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微生物在生物学中的地位及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作用,利用这些知识为今后的专业课打下基础,使微生物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
(1)系统地掌握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掌握其营养、代谢、生长以及遗传变异、基因重组和生态分布等方面的微生物学基础理论。
(2)较全面的了解微生物对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食品加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3)了解本学科的新进展。教学要求:
要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强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课堂ppt讲授、提问、讨论、答疑、课后作业
四、教学内容(需标注熟悉、掌握、了解)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绪论这一章的学习,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微生物学在纵向和横向的发展概况及学科特点等。主要内容:
1、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2、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与分支学科
3、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4、微生物学的特点及展望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以实验课为主,以课堂讲授为辅,使学生重点掌握微生物学中几项基本技术,主要包括分离培养技术、无菌操作技术、涂片染色技术、显微观察技术及菌种保藏技术等,同时了解微生物的形态。
重点和难点:本章难点对三大类微生物的认识与区分;教师需要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结合实验课做好该部分内容的教学工作。主要内容: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掌握)
1、无菌技术
2、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
3、微生物保藏技术
第二节 显微镜和显微技术(掌握)
1、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2、制片和染色技术
第三节 显微镜下的微生物形态和大小(了解)
1、真细菌和古细菌
2、真菌
3、藻类
4、原生动物
第三章 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以课堂讲授为主,以实验为辅,使学生重点了解微生物细胞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尤其区分出原核微生物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微生物细胞的结构、组成和功能;难点是不同微生物细胞壁结构的多样性,尤其要注意G+和G-菌的区别及应用; 主要内容:第一节 原核微生物(熟悉)
1、细胞壁
2、细胞壁以内的构造
3、细胞壁以外的构造 第二节 真核微生物
1、细胞壁
2、纤毛和鞭毛
3、细胞质膜
4、细胞核
5、细胞质和细胞器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的“营养要求”一节以自学为主,“培养基”一节以课堂讨论为主(事先布置思考题),然后以总结讨论课形式介绍有关“培养基”内容与“物质运输”内容,使学生重点了解培养基的组成原理和各营养物的生理功能。
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是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及营养类型,难点是对各营养类型碳氮能源间关系的理解。
主要内容: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要求(掌握)
1、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2、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3、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第二节 培养基(熟悉)
1、配制原则
2、培养基的类型及其应用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掌握)
1、扩散
2、促进扩散
3、主动运输:初级主动运输,次级主动运输,基团转位等
4、膜泡运输
第五章 微生物代谢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以“产能代谢”为主,以“物质代谢”为辅,重点介绍微生物代谢类型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使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微生物有各种不同的代谢途径,可以得到不同的代谢产物,从而激发学生去开发未知的微生物世界,以寻找新的代谢产物的可能性(即微生物新产品的开发)。
重点和难点:能量代谢是本章重点,难点是微生物产能代谢不同途径的区别与联系 主要内容:第一节 代谢概论(了解)第二节 微生物产能代谢(熟悉)
1、生物氧化
2、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3、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4、能量转换
第三节 微生物的耗能代谢(熟悉)
1、细胞物质的合成
2、其它耗能反应:运输、运动、生物发光 第四节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熟悉)
1、酶活性调节
2、分支合成途径调节:同功酶、协同、累加等 第五节 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熟悉)
1、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2、次级代谢的调节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重点讲授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以及影响生长的环境因子和控制生长的理化因素,目的是使学生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于科学研究或生产实践中,利用环境因子或理化因子人为地控制微生物的生长。
重点和难点:了解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并理解这一规律出现的原因,理化因子对微生物的作用;
主要内容:第一节 细菌的个体生长(掌握)
1、染色体DNA 的复制和分离
2、细胞壁扩增
3、细菌的分裂与调节 第二节 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
1、细菌群体生长规律
2、生长的数学模型
3、主要生长参数
4、连续培养
5、同步培养
第三节 真菌的生长与繁殖
1、丝状真菌的生长繁殖
2、酵母菌的生长繁殖
第四节 环境对生长的影响及生长的测定
1、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第五节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
1、控制微生物生长的物理因素
2、控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
第七章 病毒(自学,该章内容学生在《医学微生物》中会系统学习)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内容相对独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非细胞生物——病毒的一般生物学特征,其中讲述重点包括: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病毒的复制周期等。重点在于噬菌体的形态、结构和组成;感染循环和溶源性等,难点在于“噬菌体的复制合成”。通过介绍几种亚病毒因子把学生思路引向由“朊病毒”引起的思考,从而把基础微生物学与科学前沿结合在一起。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病毒与细胞型生物的区别——病毒的特征及病毒复制的动态过程。难点是病毒复制的动态过程及一步生长曲线等内容。主要内容:第一节 概述
一、病毒的定义和特点
二、病毒的宿主范围
三、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第二节 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病毒的分离和纯化
二、病毒的测定
三、病毒的鉴定 第三节 毒粒的性质
一、毒粒的形态结构
二、毒粒的化学组成 第四节 病毒的复制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二、病毒感染的起始
三、病毒的大分子合成
四、病毒的装配与释放 第五节 病毒的非增值性感染 第六节 亚病毒因子
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包括有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主要介绍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诱变育种和重组育种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常规育种技术,并通过认识微生物遗传多样性,微生物基因组结构进而认识微生物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关系,从而把微生物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文明联系在一起。
重点和难点:主要是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接合作用、转导、转化、性导、酵母的遗传特征、真菌的准性生殖、微生物育种及突变菌株的筛选;难点是转化,转导,性导,结合及准性生殖等一系列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主要内容: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熟悉)第二节 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第三节 质粒和转座因子 第四节 基因突变及修复(掌握)
1、突变的类型及其分离
2、突变的分子基础
3、DNA的损伤与修复
第五节 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掌握)
1、接合作用
2、转导
3、转化
第六节 真核微生物的遗传学特征((了解))
1、酵母的遗传特征
2、丝状真菌的准性生殖 第七节 微生物育种(了解)
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内容以自学和讲授相结合,辅以适当的课堂讨论,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在自然界的分布与作用,重点认识极端微生物的开发利用和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等新的生长点。重点和难点: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所起的具体作用较重要; 主要内容:第一节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了解)
1、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2、微生物与物质循环
第二节 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了解)
1、微生物群落
2、土壤、大气和水域中的微生物
3、动、植物体中的微生物
4、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
5、工农业产品上的微生物及霉腐控制
第三节 人体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了解)1 人体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通过水体中的传播 3 病原微生物通过土壤中的传播 4 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的传播 第四节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了解)
第十章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认识微生物的进化关系进而了解生命三域的主要特征,重点掌握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
重点和难点:进化的测量指征;三界生物理论;分类学的内容包括分类、命名和鉴定;《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是目前进行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参考书目;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特征,包括基因型特征和表型特征;微生物的快速鉴定和自动化分析技术。主要内容:第一节 进化的测量指标(掌握)第二节 细菌分类(熟悉)
第三节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特征和技术(了解)第四节 微生物的快速鉴定及自动化分析技术(了解)
第十一章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了解)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内容实际上是全书知识的综合应用,重、难点相对较少;因此自学为主,教师只就学生疑问进行讲解。
重点和难点:真细菌的多样性;古细菌的多样性;真核生物的多样性 主要内容:第一节真细菌的多样性
1、真细菌系统发育总观
2、真细菌的主要类群
3、放线菌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古细菌的多样性
1、古细菌系统发育总观
2、极端嗜盐古细菌
3、产甲烷古细菌
4、嗜热古细菌
5、无细胞壁的古细菌
6、微生物生存的温度极限
7、古细菌-------地球早期的生命形式 第三节 真核生物的多样性
1、真核微生物系统发育总观
2、藻类
3、真菌
4、粘菌
5、原生动物
第四节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第十二章 感染和免疫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在微生物学中是比较偏医的一章,由于学生会在《医学免疫学》等必修课程中系统学习,为了避免重复教学,这里仅初步介绍细菌性传染机制和人体(宿主)的免疫系统,使学生了解传染与免疫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人体(宿主)的特异性免疫及免疫学的实际应用,本章通篇都较难掌握,各种技术易混淆,因为部分内容与人体生理学联系较紧密。主要内容: 第一节 传染的机制(掌握)
1、传染的途径与机制
2、微生物的致病性
第二节 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掌握)
1、生理屏障
2、体液因素
3、细胞因素
4、炎症反应
第三节 宿主的特异性免疫(掌握)
1、特异性免疫的一般概念
2、抗原和抗体
3、B 细胞和体液免疫
4、T 细胞和细胞免疫
第四节 免疫学的实际应用(了解)
1、生物制品
2、诊断免疫学
3、血清学免疫的应用
第十三章 微生物生物技术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内容是从宏观上对上述内容的总结和延伸,通过介绍微生物工业发酵的方式、发酵产品和应用价值等,进而激发学生开发微生物新产品的热情和欲望,从而使学生在后续课程中进入更深刻的学习阶段。
重点和难点:工业发酵的主要特征与方式;工业发酵的主要产品。主要内容:第一节 工业发酵的菌种和特征(熟悉)
1、生产菌株的来源和要求
2、大规模发酵的特征
第二节 工业发酵的方式(了解)
1、连续发酵
2、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发酵
3、固态发酵
4、混合发酵
第三节 发酵的主要产品(了解)
第四节 微生物在冶金、能源等领域的应用(了解)
五、课程考核
考核类型:考试
计分办法:平时成绩按30%计,期末考试70%
第五篇: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1:
聊城市技师学院工匠精神教育教学大纲
总学时:10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的教学是中央精神的体现,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现实要求,是新时期技工教育不断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长久需要。
二、学时分配:本课程一共10个课时,分5次授课,每次2课时
三、教材:(《工匠精神读本》,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年。)
四、教学目的及要求
1、目的:本课程以“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为宗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重点通过对以当代“大国工匠”为代表的各条战线上普通劳动者故事的解读,培养学生自主认知、正确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使之具有理解、践行、弘扬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进而为全面提升职业素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己所学专业领域内能工巧匠的工作内容、真实生活乃至内心世界;引导学生立志成为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优秀工匠、杰出工匠,乃至“大国工匠”。
2、要求:本课程的整个教学实施过程,要求教师从备课到教学,学生从听课到实践,都应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在教与学的各项活动中学习工匠精神、体会工匠精神、实践工匠精神。
五、教学内容:本课程的内容载体《工匠精神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分为三个模块,采用“总-分-总”结构,各模块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第一模块,也就是《读本》的第一讲,具有课程概论的意义。通过本讲,主要让学生了解工匠这一庞大社会群体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及群体特征,使学生对工匠及工匠精神的概念形成初步的认识。
第二模块,也就是《读本》的第二、三、四讲,从三个方面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构成,是课程的主体内容。没有“执着专注”的品质,就不可能做好任何事情;“精益求精”就是将事情做到最好的追求;“创新进取”是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推动所在领域、行业相关技术技能和产品质量的水平不断提升。上述三个方面的内涵要素相互联系、相互融通,共同构成工匠精神的内核。
第三模块,也就是《读本》的第五讲,具有课程结论的意义。其要义是基于“知行合一”理论,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培养学生将个人的工匠之梦融于中国梦的职业理想和家国情怀。
(二)课程模块内容的选择
本课程分三个模块共五讲内容,各讲下列三个并列的专题,但三个专题之间又不是完全的并列关系,或为递进,或为主次。教学过程中,教师须以各讲为单位进行备课、授课,同时突出各专题内容对各讲主题的诠释作用。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生理解杰出工匠必备的基本精神品质——执着专注。
2、难点帮助学生了解“精益求精”的具体内容和基本要求,深入领会和认同“精益求精”作为工匠精神重要内涵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其“要做就要做最好”的职业情感。
七、主要教学方式
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课件增强讲授的直观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八、典型作业练习 参考题目是:纸牌建构。
该作业为一个模拟项目。所用材料为一幅普通扑克牌,不得使用任何工具和其他材料。作品评判的标准是新颖性、稳定性、美观性和结构合理性。要求学生3人一组,先就建构进行设计,画出建构图,写出所应用的科学原理、操作工艺、工艺流程及其标准,人员分工及其职责,完成各项工作的时间等,然后进行建构操作、修改创意、完善工艺、反复练习,直至作品符合预期。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就该项目的实施编制合适的作业指导书发给学生,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项目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学习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同时能体会到本讲主题及其应用。
该作业完成后,建议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现场项目实施,现场评比、打分,教师现场点评。
九、课程考核方式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产品或案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相关产品的使用体验,体会精益求精和得过且过、粗制滥造等不同制造理念对社会及个人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对优质制造的良好体验增进对精益求精的思想认同和积极情感。
将“专题阅读”作为考试内容,并要求学生从文面的规范性、版式的美观性、文字表达的差错率等方面追求自己所能达到的极致,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用电子文稿的方式公开展示成果,进行评比和现场点评。
撰写人:政治教研组
附件2:
课程简介模板 ××学院课程简介 课程中英文名称(如化工原理(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宋体五号)课程性质:(如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宋体五号)开设学期及学时分配:(宋体五号)适用专业及层次:(宋体五号)
先行课程:(宋体五号)后继课程:(宋体五号)
教材:(包括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推荐参考书:(包括参考书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宋体五号)课程目的、内容与要求:
(空两格,简要介绍课程目的,课程主要内容和课程学习要求,宋体五号)
撰写人:
审核人:
附件3:
××专业实践环节教学大纲模板
实习教学大纲样式
实践环节名称: 英文名称:
实习周数: 适用学期: 学 分: 实习单位(地点):
一、实习的目的和任务
二、实习的内容和要求
三、实习的安排和形式
四、成绩考核与评定
五、教材及参考书
主撰人: 审核人:
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样式 实践环节名称: 英文名称:
学 时: 适用学期: 学 分: 地点: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二、课程设计内容和基本要求
三、课程设计方式与安排
四、课程设计报告
1.课程设计报告的主要内容 2.课程设计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五、成绩考核与评定
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七、教材及参考书
主撰人:
审核人: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样式 实践环节名称: 英文名称:
设计(论文)周数: 适用学期: 学分: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和任务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三、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过程
四、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标准与成绩评定
五、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度安排
主撰人:
审核人:
附件4:
实践环节教学大纲填报说明
一、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的范围 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的范围包括:思想政治实践、军政训练、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业务)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调查)、毕业设计(论文)、素质拓展与科技创新等实践环节。
二、要求与说明
1.实践环节教学大纲是具有法规性质的教学文件,它应体现出青岛科技大学及各学院的实践教学的特色。因此,各学院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努力编写出高水平的《实践环节教学大纲》。
2.思想政治实践、军政训练、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的教学大纲由政法学院、武装部、机电学院、自动化学院编写,其他环节由各学院自己完成。
3.各学院(部)要组织有经验的和熟悉相关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负责此项工作,要对大纲内容进行充分讨论和研究,大纲的修订或制定要与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协调一致,要能充分反映培养计划、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教学思想。体现创新教育观念和素质教育的思想,吸收学科的新知识、新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成果,对于非本学院开设的课程,在编写课程设计大纲时应充分征询授课单位意见。
4.大纲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实践教学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基本内容;基本要求;考核方法;主要参考资料等。5.大纲格式要求: ① 大纲编排时以专业为单位,按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结构次序整理;
② 所有资料均要做成Word文档,纸幅为16开幅、宋体、五号字;
③ 文字力求简练、扼要、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