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咏雪》研究课和点评初中语文教案
你还记得那些智慧儿童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听过吗?如果你们遇到同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处理呢?
(导入老套而生硬,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能不局限于故事本身,有自己的创见更智慧。
二、翻开课文,可以说说我们平时怎么学文言文的吗?
三、导读《咏雪》——“学会”
介绍《世说新语》。
生读课文。
文中有几个多音字,你知道吗?
生:“差”有四种读音,这里应该读第一声,是差不多的意思。
四、读准字音——读顺。正音。
五、读准节奏——读懂。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怎么划节奏?
分组读一读。
生试读。
重点分析后两句的节奏。
(是“王凝之/妻也”,还是“王凝/之妻也”。学生是无法判断的,必须提供相关资料。)
六、读出韵味——品味。
找出你觉得最有意思,最有情趣的语句,摇头晃脑地读,读出语气,读出韵味;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有老师说“摇头晃脑”不是要求的,而是要营造一个氛围,这是很有见地的意见。)
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些语句,试着读出韵味来。
一生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要比“未若柳絮因风起”好。老师不置可否。
(怎么能肯定“撒盐空中差可拟”比“未若柳絮因风起”好呢?即使要从形容下雪籽的角度给于肯定,也应该由学生讨论而得出。
古诗词中的雪。
(引用略)
七、读出自我——想像
想像式对话
用“未若。。。”和“。。。差可拟”的句式来比喻比喻雪花。
(应该更宽泛的让学生训练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而不应该局限于对雪的比喻。)
(针对不同的情景,不同的比喻是没有什么高下之分的,“谢家”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和学生心目中的“哈姆雷特”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他只有先说出自己所面对的情景,我们才能说他比喻的好不好。)
八、朗读背诵——积累。
九、课外延伸。(所有的课外延伸,如果不能有助于课文本身的理解,就叫无端延伸,只会扰乱课堂,削弱主题,徒生枝蔓。)
留点时间给古诗文,由“学会”走向“会学”。
(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是电影的角本,是供导演自己看的,而大可不必呈现在演员和观众面前的。)
第二篇:一个老师的《咏雪》研究课和李研的点评
一、以冰心赞美儿童的诗导入课堂。
你还记得那些智慧儿童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听过吗?如果你们遇到同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处理呢?
(导入老套而生硬,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能不局限于故事本身,有自己的创见更智慧。
二、翻开课文,可以说说我们平时怎么学文言文的吗?
三、导读《咏雪》——“学会” 介绍《世说新语》。生读课文。
文中有几个多音字,你知道吗? 生:“差”有四种读音,这里应该读第一声,是差不多的意思。
四、读准字音——读顺。正音。
五、读准节奏——读懂。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怎么划节奏? 分组读一读。生试读。
重点分析后两句的节奏。(是“王凝之/妻也”,还是“王凝/之妻也”。学生是无法判断的,必须提供相关资料。)
六、读出韵味——品味。
找出你觉得最有意思,最有情趣的语句,摇头晃脑地读,读出语气,读出韵味;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有老师说“摇头晃脑”不是要求的,而是要营造一个氛围,这是很有见地的意见。)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些语句,试着读出韵味来。
一生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要比“未若柳絮因风起”好。老师不置可否。
(怎么能肯定“撒盐空中差可拟”比“未若柳絮因风起”好呢?即使要从形容下雪籽的角度给于肯定,也应该由学生讨论而得出。古诗词中的雪。(引用略)
以上诗句中,作者是把哪些事物比作雪的?
七、读出自我——想像 想像式对话 用“未若。。。”和“。。。差可拟”的句式来比喻比喻雪花。
(应该更宽泛的让学生训练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而不应该局限于对雪的比喻。)
(针对不同的情景,不同的比喻是没有什么高下之分的,“谢家”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和学生心目中的“哈姆雷特”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他只有先说出自己所面对的情景,我们才能说他比喻的好不好。)
八、朗读背诵——积累。
九、课外延伸。(所有的课外延伸,如果不能有助于课文本身的理解,就叫无端延伸,只会扰乱课堂,削弱主题,徒生枝蔓。)
留点时间给古诗文,由“学会”走向“会学”。
(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是电影的角本,是供导演自己看的,而大可不必呈现在演员和观众面前的。)
编辑 2004/07/19 10:32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2126 字节]
东方雪 头衔: 独行客
勋章: 门派: 不二法门
信息: 威望: 0 魅力: 经验: 现金: 1078 瑞文币 存款: 205640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江苏
在线: 638 时 11 分 52 秒 总发贴数: 4652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3/09/20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2 楼]
需要这样见血的点评,大力支持!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编辑 删除 2004/07/19 10:59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30 字节]
yyy088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3250 瑞文币 存款: 1410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115 时 25 分 17 秒 总发贴数: 260 篇 精华贴数: 0 篇
注册日期: 2004/04/09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3 楼]
我来说两句:
1、两个比喻哪个更好?并不是不能确定,我们一般是肯定后者。东晋才女以一句名扬天下,世称“咏絮才”。从文中也可以看出来,也许它更形象、更富有诗意吧。我也赞同楼主的情境说。
2、李研老师的评点可谓经典,但我也有一点不太赞同。“想像式对话,用“若。。。”和“。。。差可拟”的句式来比喻比喻雪花。(应该更宽泛的让学生训练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而不应该局限于对雪的比喻。)”我认为学习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现学现卖,有什么不好?“不应局限于对雪的比喻”,难道说一堂课里还要来点雨、风、霜、花、月什么的?何况咏雪之作多如繁星,闪光的也不少,学生能类推也不错,如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大似翻鹅毛,密如飘玉屑。战死玉龙三十万,败鳞风卷满天飞。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学生能借鉴这些,或自己想像创作一些绘形绘色的比喻雪的句子,自己对雪有了一个再认识,更能加深对才女才气的了解,也能提高自己的能力。至于风花雨月内容,课下吧。说错了,李老师可要不吝指教哟。
编辑 删除 2004/07/21 10:25a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929 字节]
湖畔初阳 头衔: 论坛版主
信息: 威望: +5 魅力: 经验: 现金: 3247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47 时 04 分 36 秒 总发贴数: 290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4/06/03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4 楼]
《咏雪》一文是哪个版本的,是哪个年级的,所上班级的学生学习情况如何?如何少了这些相关资料,来评价一堂课好不好,或是一篇教学设计好不好,我以为条件不够。
李研老师当然有独到的眼光和丰富的经验,但我以为点评还是只关注细节,没有上升到更高的理论视野,只关注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甚至教学细节,而没有从宏观上把握设计的初衷对不对,好不好,一憾。
我以为上述设计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教学目标不明确,从“导读《咏雪》——“学会”留点时间给古诗文”,“由“学会”走向“会学””这两句话来看,教学设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姑且不论这样的目标是否合理,且看中间的具体步骤,(正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自我),并没有根据阅读能力的训练要求去进行,因而目标的落实便是情理中事。从行文的详略看,教师显然得意于后半部分的“读出想像”和“课后迁移”,问题是对“这一课”的理解和掌握尚未落实,想像和迁移便也失了基础,这一点李研老师已经有详细的点评了。
二是对教学内容的认识错误导致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当。从智慧儿童的故事导入,显然关注的是诗句中所体现的智慧和情趣了,尽管把文本的内容理解为教学的内容本身是一种不太正确的认识,即便如此,这一内容也并未在后文得到照应。“最喜欢其中的哪些语句,试着读出韵味来”,这一设计本来不错,只是诗句之妙仅靠朗读恐怕不够,还应该有必要的分析,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前经验,比较“撒盐”和“风絮”两个意象的特点、美感,学生认为撒盐比柳絮好,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品味诗句的很好的契机,只可惜教师放过了。
没有对文本的尊重和研读,于是这一教学设计的内容便干瘪、空洞得可怜了,只有生硬的导入,反复的朗读,孤立的文学常识介绍,再加上脱离文本的胡乱延伸。
三是选文类型处理不当。就教学步骤来看,既不是侧重文化熏陶的定篇,也不是指导阅读的样本,而是把它当成了描写雪景的“例文”,这样的处理显然是大违课文作文和教材编者初衷的。
编辑 删除 2004/07/23 11:16a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1737 字节]
李研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2854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24 时 02 分 53 秒 总发贴数: 106 篇 精华贴数: 1 篇
注册日期: 2003/10/06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5 楼]
湖畔初阳的分析很有见地。从大处着眼,有利于科学地处理教材。
第三篇:咏雪演课教案
咏雪
贵阳十九中语文组樊树霞
一、激趣导入
从古至今,雪花就以其洁白轻盈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同学们知不知道,早在东晋时期,一位女子就因为吟咏雪花而被称为“咏絮才”,这位才女是谁呢?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一个小故事——咏雪去一探究竟吧!
二、探寻美点
1.师:通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已经能正确而且熟练地朗读课文了,那么有没有同学起来说一下咏雪这件事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生: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师:这句话作何解?
生:谢太傅下雪天召开家庭聚会,和他的儿女谈论诗文。
师:老师发现这位同学有一个地方不精准,古义的“儿女”应作“子侄辈的一代”来解,在今天专指子女。强调重点字词(板书):内集——家庭聚会儿女:子侄辈的一代(古义),子女(今义)。
2.师:在谈论诗文的过程当中,谢太傅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生:“白雪纷纷何所似?”
3.师:针对谢太傅提出的问题,文中有几个人物作出了回答?
生:兄子和兄女。
师:还有没有其他人了?
生:没有了。
4.师:他们二位是如何作答的呢?
生:兄子答“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答“未若柳絮因风起”。
师:这二人的回答都是不错的,那你读了之后认为谁的更好?为什么?
生可能作出的回答如下:
生1:我觉得“盐”比“柳絮”好,因为“盐”突出了雪的洁白,而且“盐”是颗粒状的,它的形态与雪相似,而柳絮却是片状的。
生2:我认为“柳絮”更好。刚刚那位同学说盐和雪花形态相似,他没有注意一个细节,文中有一句话“俄而雪骤”,“骤”我猜想应该是雪下得大的意思,雪花越下越大,大学怎么会呈颗粒状落下来呢?所以在这里我认为用柳絮来形容此时的鹅毛大雪更为合适,在形态上更接近些。
师:我们现在请一位不举手的同学来表达一下他的看法吧。
生3:我也认为用“柳絮”作比更好。它们二者在空中飘舞的姿态,都是轻盈的,用柳絮作比,更能体现出大雪的那种轻盈柔美,如诗如画的感觉。
师:这位同学说得好极了,他能精准找到二者之间在飘舞姿态上的相似之处。说到这里,我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着仿佛在初春微风轻拂下,那随风飘舞的柳絮似片片雪花,时时碰碰你的鼻尖,时而钻进你的衣领······啊,简直太惬意了,一股浓浓的春之气息扑面而来!对比二人比喻,不难发现兄女的比喻更胜一筹,因为她不仅写出了雪花的形状,更道出了雪花在空中飘舞、纷纷扬扬的姿态,更加扣合了“白雪纷纷何所似”中的“纷纷”二字。师:自古以来,咏雪的诗文可谓多如牛毛,李白夸张状雪形“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韩愈比拟摹雪态“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这位兄女因以柳絮喻冬雪而被称为“咏絮才”,足见其设喻之妙。文中两个咏雪的句子,一是胡儿的“撒盐空中差可拟”,“撒盐空中”着眼于雪的色白,“撒”是人为的动作,喻中有“我”;二是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不仅在于柳絮与雪花一样轻盈漫天飞舞,更在于它富有意蕴——在冰天雪地里,看见漫天遍野像一个个精灵般翩翩起舞的“柳絮”,人们心中哪能不涌起阵阵融融的春意呢?
三、总结全文
1.师:文中的这位兄女是谁呢?
生: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师:谢道韫,东晋才女。我们说一个人的成才除了自身的聪明天赋之外,更需要后天的培养,我们从“内集”“欣然”“公大笑乐”这些词语可以看出谢家家庭氛围是融洽、欢快、轻松的,在这样一个书香世家成长,再加上自身天赋,她之所以获得世人赞誉,被称为东晋才女,果然名不虚传。
第四篇:咏雪《教案》
咏雪教案
庄浪三中 李彦明
一、教材分析
《咏雪》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篇幅不长,文字不深,但面对刚刚接触文言文的七年级学生。我首先设法引导学生认真弄清文中字词句子的基本意思,把握文章的主旨。然后,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去解读文本,探究文本。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未若”等。并且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
3、情感目标: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的学习方法。并积累文言字词。
2、难点:
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探讨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本文叙事中包含议论,教师的引导点拨与学生的参与探究相结合。
3、延伸阅读法:巩固积累咏雪名句。
五、教学流程
(一),谜语导入,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猜一个谜语:
头戴六角帽,身穿白衣裳,寒冷全不怕,迎风空中舞。
(雪)
那么你们觉得那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的雪花像什么呢?我们用什么才能恰当的比喻他们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古代的两个少年是如何吟咏雪花的。(播放咏雪相关动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①大家先齐声朗读这篇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同学们读得很好,流畅,整齐,咬字清晰,声音洪亮。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读出文章的感情,不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的。
②教师播放咏雪朗诵MP3,调动学生积极性,再请同学们朗诵通读。③通过听刚才同学们的朗读,大家做得很不错。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用五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并试着翻译全文,疏理、翻译课文
熟悉了词语的读音只是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去朗读,要想真正读懂这篇 章,我们就要明确它到底讲了些什么。下面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的书下注释。③ 小组翻译课文
现在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翻译一下课文,有不会翻译或不懂的地方做标记,我们共同交流。
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又什么不同?)古今异义:古义:指子侄辈年轻的一代
今义:专指子女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俄而:不久,一会。欣然:高兴的样子。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未若:不如。因 :凭借,依靠
④(教师重新疏理)(找学生重新翻译整篇)
(三)品读、分析课文(以学生讨论为主)
1、文章开头一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涵盖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氛围?
融洽、欢快、轻松、温馨
3、“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个更好?(重点)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上扬,甚至飞的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到神似,形似是基础。胡儿将雪比成盐,是就物质的特点而言,他抓住了物体的物象。
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就是意蕴。聪明的道韫将雪比成柳絮,简洁中透着高远的内涵,一语道出雪的意蕴,即抓住了物象,又抓住了意象,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板书)
4、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有力的暗示出作者非常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四)想一想、议一议
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有何看法?(难点)(学生讨论)
1.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2.“笑”前喻,“乐”后喻 3.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六、学习总结
课文讲述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太傅与儿女“讲论文义”,谢道韫以“咏絮”之喻出色的表现了自己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才能。
七、积累欣赏
欣赏《采桑子-塞上咏雪花》,并播放相关改编歌曲,欣赏不同雪景美感,学生进一步的积累。
八、课后作业
1、练笔:景物描写,题目自拟。200-300字
2、积累描写雪的诗句、段落。
3、预习《陈太丘与友期》
第五篇:咏雪教案
《咏雪》教案
[教学内容] :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出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咏雪》则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大雪纷纷,谢太傅以此为题要求子侄辈作诗,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给后人留下一段佳话。本文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较浅显,又是围绕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2.背诵两篇短文。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先由聪明少年导入文本,介绍《世说新语》,诵读《咏雪》品析佳句,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聪颖儿童的故事呢?
学生讲述自己准备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
教师: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我希望同学们多读聪明人的故事,但不要局限于故事本身,因为有自己创见的人才更聪明。今天我们再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和她比比谁更有才吧!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多媒体显示:
刘义庆简介 《世说新语》简介 三.正文
今天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品读《咏雪》
1.题目解说:“咏雪”即歌咏白雪,歌咏落雪。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和线索,以“咏雪”为线索,表现了三个人的文学功底和才华,尤其突出表现了谢道韫的才华。2.重点字的读音(放声读书,及时纠正读音)
多媒体显示: 俄而 é 雪骤 zhòu 差可拟chà nǐ 无奕女 yì
(放声读书,及时纠正读音)
3.读准节奏 多媒体显示: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齐读并指导学生明确根据文意来读准节奏)4.重点文言词含义
多媒体显示:
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古泛指子侄辈,今指儿女 俄而:不久,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 未若:比不上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5.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6.重点语句的翻译 多媒体显示:
白雪纷纷何所似(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撒盐空中差可拟(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
(请学生回答)
7.梳理内容要点
多媒体显示:
时间:寒雪日 地点:谢太傅家
人物:谢太傅、儿女(胡儿、谢道韫等)事件:咏雪
家庭氛围:融洽欢快轻松
结尾:补充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作者赞赏谢道韫的才气)8.学习心得
学生讨论总结
9.师引导总结主旨
(1)文中“公大笑乐”有如下看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2)结尾补充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作者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10.主旨
多媒体显示:
这则小故事,通过谢家子弟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深切品味文章内容)
四.读课文,研讨问题:(四人小组合作)
多媒体显示:
1.讨论、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一用“撒盐空中”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基础。
二用“柳絮因风起”更好:柳絮给人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师做总结)
平时写比喻句时最基本的要做到“形似”然后不断追求“神似”的境界!
2.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师多媒体显示韩愈的《春雪》并点评)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点评:
形似:白雪——飞花
神似:白雪嫌春天的姗姗来迟,故意化作飞花盼春早到 五.拓展延伸:
你能否再举几例古人吟咏白雪时用的比喻的诗句。
多媒体显示: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群《对雪》 六.随堂练习
1.给下列字注音:
骤()奕()2.解释词语:
俄而: 差可拟: 3.翻译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 七.小结
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及刘义庆的文学常识 2.理解并识记文言词语的含义和重点句的翻译 3.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a.言简意赅。只叙事,未评论,但意图明显。b.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4.情感价值观:
学习古代少年的智慧
创新思维 八.作业
1.在读准节奏,读出韵味的基础上,背诵《咏雪》一 文。2.积累写雪的诗句或写雪的成语。.板书 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