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教案(5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01:03: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区管理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区管理教案》。

第一篇:社区管理教案

《社区管理》教案

《社区管理》教案

讨论:

社区在你的心目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影像?(讨论时间15分钟)

阅读材料一:新英格兰的乡镇精神

在美国,乡镇不仅有自己的制度,而且有支持和鼓励这种制度的乡镇精神。

新英格兰的居民依恋他们的乡镇,因为乡镇是强大的和独立的;他们关心自己的乡镇,因为他们参加乡镇的管理;他们热爱自己的乡镇,因为他们不能不珍惜自己的命运。他们把自己的抱负和未来都投到乡镇上了,并使乡镇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与自己联系起来。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有限范围内,试着去管理社会,使自己习惯于自由赖以实现的组织形式,而没有这种组织形式,自由只有靠革命来实现。他们体会到这种组织形式的好处,产生了遵守秩序的志趣,理解了权力和谐的优点,并对他们的义务的性质和权利范围终于形成明确的和切合实际的概念。阅读材料二:差序格局

•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老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谁也不敢否认这俗语多少是中国人的信条。其实抱有这种态度的并不只是乡下人,就是所谓城里人,何尝不是如此。

西洋的社会有些象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象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我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就是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人和柴不同的地方。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无不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亵的意思而且。这个网络象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努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象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象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象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校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家可以牺牲族……这是一个事实上的公式。在这种公式里,你如果说他私么?他是不能承认的,因为当他牺牲族时,他可以为了家,家在他看来是公的。当他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其实当西洋的外交家在国际会议里为了自己国家争利益,不惜牺牲世界和平和别国合法利益时;也是这样的。所不同的,他们把国家看成了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这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它来成全别种团体。这是现代国家观念,乡土社会中是没有的。

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惟一特出的群己界线。在国家里做人民的无所逃于该团体之外,象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们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个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革命、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等等。

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线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向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他们不会去克群,使群不致侵略个人的权利。在这种差序格局中,不发生这问题的。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案例:土耳其的阿兰亚

•土耳其阿兰亚沿海渔场是一个比较小的经营项目。100名当地渔民大多使用各种渔网在二三个人的小船中操作。半数渔民属当地生产合作社,另外一半则不在其列。阿兰亚渔场的经济活力在70年代初受到两个因素的威胁。第一,无节制地使用渔场导致使用者之间的冲突。第二,渔民之间争夺更好的渔区,极大的增加了生产成本,也增加了任一渔民小组捕获潜力上的不稳定。•

70年代初,当地合作社成员开始讨论并实施一种十分巧妙的给每个当地渔民确定捕鱼位置的制度。

1.每年9月,编制一份合格渔民的名单,由阿兰亚所有领证的渔民组成,不论其是否是合作社成员。

2.在通常为阿兰亚渔民使用的区域内,所有可用的捕鱼区都命名并列表。这些区域留有间隔,以便设在一个区域的渔网不阻挡邻近区域可以得到的鱼。•

3.这些被命名的捕鱼区从9月到5月有效。

•4.9月份,合格渔民抽签,并被指定确定名称的捕鱼区。

•5.从9月到1月,每个渔民每天向东移到新区。1月份以后,渔民向西移动。这给每个渔民一个平等的机会捕捞鱼群,在9月到1月之间,该区域的鱼群从东向西迁徙,而1月到5月,从西向东迁徙。捕鱼地点表每年要由每个渔民签名同意,并存放在市长或当地警察那里。发生的几件违规问题“主要由捕鱼公社在咖啡馆处理。违犯者可能受到社会压力,有时也受到暴力的威胁”。如果需要,当地警察准备帮助执行协议。但是,执行协议不是主要问题,因为这种制度得到大多数渔民的支持。这种制度按照平等原则,帮助所有的渔民确定最佳的捕鱼位置,并且大大减少了冲突和生产成本。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社区概述 •

一、社区的涵义

•社区实质上就是一个区域性社会。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社区包含以下四层基本含义:

1、社区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地理空间。

2、社区都有以特定社会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一定数量的 •

人口。社区的存在总离不开一定的人群。

3、生活于该地域的人们具有一种地缘上的归属感和心 •

理文化上的认同感。

4、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 •

互动关系。

把握社区的概念须进一步将社区与社会、社区与行政区区别开来

(一)社区与社会

社区与社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区可看作地

区社会。社区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的一部分。

(二)社区与行政区

社区与行政区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社区与行政区确有相同部分,如有些小规模的行政区,同时也是一个社区。

二、社区的特征

三、社区的功能

四、社区的分类

第二节

社区管理

一、社区管理的涵义

•所谓社区管理,就是指在社区党组织领导和基层政府组织的指导下,社区居民与居民委员会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社区中介组织等组织的辅助下,为维护社区整体利益、推进社区全方位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社区管理的定义应包括如下基本内涵

•第一,社区管理的组织是多元的。

•第二,社区管理的对象,是社区内的各项事务。

•第三,社区管理的目的是维护社区的整体利益,推进社区的全方位发展,或者说是为社区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第四,社区管理是动态的,是随着社区管理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灵活选择的。

三、社区管理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社区管理学概述

•社区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确定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学习研究社区管理,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社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区管理活动。•

(二)社区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1.社区管理的基本要素分析 •2.社区管理体制与模式选择

•3.社区民主政治参与与民主政治建设 •4.社区文化、教育管理

•5.社区卫生服务与体育管理 •6.社区治安管理 •7.社区服务 •8.社区保障管理 •9.社区物业管理

•10.社区智能化建设与管理 •11.社区发展与社区管理创新

二、社区管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一)社区管理学的研究原则

•社区管理学的研究原则是指贯穿社区研究过程始终,指导社区研究实践的基本准则。

(二)社区管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社区研究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观察法、个案法、问卷法、座谈法、档案文献法、实地研究法、社会调查法、图表测量法、统计分析及模拟方法等等。这里仅就几个主要的方法进行概括式阐述。

•1.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也称历史文献法或档案文献法,是一种利用检索、搜集或阅读现存的文献资料或档案材料,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

•2.典型案例分析法

•典型案例分析法是利用真实的或虚假的社区管理场景,提供一定需解决或可思考的问题,要求研究者进行解答的方法。运用典型案例分析法的关键是选取具有特定研究和学习价值的案例,要求案例能够反映一定的问题,具有代表性。当然,案例可以是现实中真实发生的,也可以是假设的。

•3.社会调查法

•社会调查法是一种通过深入调查现场或利用观察、发放问卷等方法收集特定对象的资料,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的想法、感情或满意度的方法。依据社会调查法的调查手段的不同,可把社会调查法分为观察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几种。

第二章

社区管理体制 第一节 社区管理体制概述

一、社区管理体制的含义

社区管理体制是指社区管理的组织体系及其权力配置关系以及各种管理制度。具体而言社区管理体制包括四个部分,即社区管理的组织体系、社区管理的权责体系、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和社区管理的工作体系。

二、我国社区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

(一)社区管理的组织体系

社区管理的组织体系是指参与社区管理的各类组织,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社区自治组织;既包括社区管理工作组织,也包括社区保障监督组织。在结构上应是多层次、多系统的网络式结构,所谓多层次是指由市(区、县)——街道(镇)——居(村)民委员会——居民代表组成的多级管理体系;所谓多系统是指由政府行政管理系统,社区自治管理系统,社区生活服务管理系统组成的横向管理体系。

(二)社区管理的权责体系

•在城市社区,要加快理顺街道与社区的职责关系。街道是城市社区管理中最高权力机构,其职能主要包括:全面负责社区发展的规划,履行社区管理中的执法权和监督权。同时应加强社区制度建设,尽快出台《社区自治章程》等相应的有关管理规定,对社区成员大会、社区议事委员会、社区委员会、社区单位等在社区管理中的职能、工作制度和行为规范以及评价制度进行规范和确认。

(三)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

•社区管理法律制度体系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新建立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等组织的法人地位,赋予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依法划定其与政府行为的边界。

•二是通过法规和规章,赋予社区各类工作委员会或执行机构以一定的权力。如在社区的治安、卫生、公共设施保护等方面,必须使相应的职能机构能行使管理、检查、监督、处罚等权力,使社区组织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是通过各项制度,确立社区内各类组织的职权范围及其相互关系,建立对各组织机构工作的内外监督制度。

(四)社区管理的工作体系

•社区管理的工作体系主要包括社区管理的内容和工作方式方法。•现阶段我国社区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管理、社区文化管理、社区体育管理、社区环境管理、社区治安管理和社区社会保障工作。此外,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地确定社区管理的内容。也就是说,各地区在加强社区管理的过程中,应根据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与现有工作基础,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从基础工作做起,标准由低到高,项目由少到多,不断丰富内容,力戒形式主义,逐步完善社区管理工作。

•在管理方式手段上,社区管理要强化制度规范,开展标准化管理。形成各级党政组织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思想教育手段进行政策调节和财力支持,社区自治组织运用组织、发动等具体管理方法进行自治管理的有效的综合机制。

三、社区管理体制的构建原则 第二节

社区管理组织

一、社区管理组织概述

•所谓社区管理组织就是指能够对社区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组织,具体而言,就是指以居民会议、居民委员会为主体,在社区党组织领导和基层政府组织的指导下,与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社区中介组织等共同构成的网络体系。

•社区管理组织—般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1)社区性。所谓社区管理组织的社区性,是强调社区管理组织是为了兴办、维护与实现、管理社区公共事务而存在的。

•(2)地域性。所谓社区管理组织的地域性,是指社区管理组织是一种地缘关系性质的组织,既不是血缘关系,也不是业缘关系。其活动范围主要在社区,一般不会超越社区范围。

•(3)双重性。所谓社区管理组织的双重性,是说社区管理组织的功能具有双重性,社区管理组织既有服务性又兼有管理性。社区管理组织对社区公共事务或社区公共空间首先是提供服务,满足社区服务需求。同时,还负有社区公共事务或公共空间的管理责任。在很多情况下,管理是通过服务实现的,“寓管理于服务”。

二、社区管理组织的分类

•行政管理系统:包括两个子系统,即街道直属的行政管理系统和外部的职能部门的行政管理系统;

•社区自治管理系统:包括居民委员会和业主委员会,其职能是提供各类公益性、群众性的服务; •社区管理支持系统:主要由社区内各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构成。

(一)社区党组织:社区管理的领导核心

•从“一居一支”到社区党委 •农村两委关系

(二)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

•街道办事处是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接受区人民政府领导,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本辖区内行使相应的政府管理职能。街道办事处的设立、变更或者撤销,应当根据地域条件和居民分布状况,满足便于联系群众和有效管理的要求。街道办事处下设社会发展、市政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保障、财政经济等机构,由街道办事处提出报请区人民政府批准。街道办事处的行政经费和办公用房,由区人民政府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负责解决。

•在农村社区,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府组织,它由决策管理机构和决策执行机构组成。决策管理机构是乡镇社区管理委员会,它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管理社区委员会的日常事务。社区管理委员会和办公室都由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决策执行机构主要是指乡镇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工商、税务、派出所等上级政府的派出机构。

(三)居民会议(村民大会)•居民会议(村民会议)是社区最高权力机构。居民会议(村民会议)可以充分地表达民意,集中多数人的智慧,减少盲目和冲动,这不仅有利于群众对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的监督,也有利于民主决策,保证社区自治。

(四)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居民居委会和村民委员会,是社区群众性的自治组织,是社区的主体组织和社区成员的法定代表。

•我国《宪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也明确指出,“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54.12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 •1978.3民政部恢复,民政司调研准备修订《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 •1982年,修订宪法,将居委会列入宪法条文中。•1982—1986,《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修订工作暂时搁置; •1987,六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1989,修订后的《城市居民委员组织法》提交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1989.10,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未通过。•1989.12.26,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

(五)社区中介组织

•是社区专项服务的主体,对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居民参与意识,起着重要作用。要逐步承接从政府部门中剥离出来的部分社会职能,承办各类社区服务,满足社区成员多层次需求。社区中介组织主要是指各类福利性、服务性、中介性组织,如社区福利组织、志愿者组织、慈善组织、社区服务组织或一些行业性组织,如个协、体协、舞协等。

(六)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

•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是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又一新的组织形式。随着住宅的市场化和商品化,越来越多的居民不再是单位住房的租客,而是房屋物业的所有人。因此,生活区的卫生状况、环境质量、配套设施等都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社区成为居民重大利益所在。他们开始要求自主地决定社区的事务。在这种情况下,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便应运而生了。

•物业管理区域内全体业主组成业主大会。业主大会应当代表和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全体业主在物业管理活动中的合法权益。

•业主委员会由业主大会产生,在物业管理区域内代表全体业主对物业实施自治管理,它是依法成立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据法律法规,具有作为诉讼当事人的资格。

(七)物业管理公司

•物业管理公司是指具备相应资质条件并按照法定程序成立的从事物业管理服务的经营性企业法人。物业管理公司接受物业所有人的委托,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合同或契约形成管理权,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和先进维修养护技术,以经济的手段对物业实施多功能全方位的统一管理,并为业主和物业使用人提供高效、周到的服务,使物业发挥最大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构筑一种和谐、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推动整个社会进步。

三、正确处理社区管理组织之间关系

(一)正确处理党组织与其他社区管理组织的关系

•处理党组织与其他社区管理组织关系的总原则是,既要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又要支持和保障基层自治组织依法开展自治活动。逐步实现社区管理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以行政管理为主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以社区自治为主转变,引导和组织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党组织与其他社区管理组织之间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与社区有关部门的派出机构是双重领导关系,与辖区内其他单位的党组织是组织、指导、协调关系,与辖区内的无主管经济组织是组织领导关系。

(二)正确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政府的关系

•1.社区自治组织的生成依赖于政府的扶持

• 2.社区自治组织的生成本身就是政府行为的结果

• 3.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与实践可以推动政府管理民主化

(三)正确处理居委会与物业公司的关系

1、居委会和物业公司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组织。居委会是社区居民的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它属于政治范畴;而物业公司则是房地产公司的物业管理部门,是十分明确的商业性组织,属于商业范畴。

2、按照社区有关法律规定,居委会有权对物业公司的工作进行监督,组织产权人和使用人对物业公司进行评议和决定是否解除聘用。这说明,物业公司虽然属于商业范畴,但要受到居委会的监督。

3、居委会和物业公司要做到权责分明,不可超越本职范畴,越俎代庖。

(四)正确处理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的关系

• 1.法律关系 • 2.经济关系

四、社区管理组织的功能

第三节

我国社区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城市基层社会逐步建立了以“单位制”为主、以基层地区管理(“街居制”)为辅的管理体制。国家通过单位这一组织形式管理职工,通过街居体系管理社会闲散人员、民政救济和社会优抚对象等,从而实现了对城市全体社会成员的控制和整合,达到了社会稳定和巩固政权的目的。但是,在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之后,单位制逐渐被打破,单位管理模式趋于失效。街居制也由于基层社会的巨大变化而面临很多的现实难题,在管理上陷入困境。因此,城市基层社会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组织形态和管理体制来解决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和各种矛盾,承担起重新整合社会的功能。社区制的出现是一种必然要求,它改变了传统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必将在未来对我国城市社会的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

一、走入历史的单位制

•单位制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管理的产物,单位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而设立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具有政治、经济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功能,以行政性、封闭性、单一性为特征。

•1986年,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 华尔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国工业中的工作环境和权力结构》最早对中国的单位制进行研究,他通过对80多位内地国有企业的职工进行倡导500小时的访谈,加上对中国文件的阅读,对中国工业中的工作和权威问题进行了研究。

•研究指出:中国的国有企业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企业组织形式的独特的组织形式。特点一是制度性的依附,二是工厂的制度文化

•1989年,路风发表了《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明确提出了单位体制的概念。认为所谓单位是我国各种社会组织所普遍采取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是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的基础。路风,1989,《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路风1993,《中国单位体制的起源和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第5期。潭深,1991,《城市单位保障的形成及特点》,《社会学研究》第5期。于显洋,1991,《单位意识的社会学分析》,《社会学研究》第5期。李汉林,1993,《中国单位现象与城市社区的整合机制》,《社会学研究》第5期。

吴晓刚,1994,《从人身依附到利益依赖》,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论文。李路路、李汉林、王奋宇,1994,《中国的单位现象与体制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春季卷。

王沪宁,1995,《从单位到社会:社会调控体系的再造》,《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第1期。李猛、周飞舟、李康,1996,《单位:制度化组织的内部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秋季卷。

李路路、李汉林,1999a,《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社会学研究》4期。2000b,《中国的单位组织:权力、资源与交换》,浙江人民出版社。李汉林、李路路,2000,《单位成员的满意度和相对剥夺感》,《社会学研究》第2期。刘建军,2000,《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天津人民出版社。

(一)单位制产生的原因

•从实际的社会历史过程来看,三个因素对于单位体制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新中国政治关系的历史特点。

•第二,“革命后的”社会体制逐渐被建立起来后,工业化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矛盾成为另一个重要矛盾。

•第三,对科层体制和法制的破坏。

(一)单位制的功能

(二)单位制的后果

•1.总体性社会

•1949年后大陆建立起的是一个总体性社会,即一种结构分化程度很低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国家对经济以及各种社会资源实行全面的垄断,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三个中心高度重叠,国家政权对社会实行全面控制。而总体性社会的形成,是通过单位制这个组织中介来实现的。

•2.依赖性人格

•首先,在单位制度下,国家控制的资源通过单位来调配。对于单位成员来说,单位是生活福利的唯一来源

•其次,单位制还限制了其成员的生活空间。

•总起来说,单位通过垄断政治、经济、社会资源,形成了对单位成员的支配关系;通过严格控制单位成员的社会自由流动,造成了单位成员空间的封闭。没有自由流动的资源,缺乏自由流动的空间,单位成员只有全面依附单位,最终造就了依赖性的人格。

(三)单位制的崩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包括个体私营经济在内的各种经济成份获得快速发展,社会结构不断分化,城市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单位制整合社会的组织功能日益弱化。这些都使得单位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不得不走向崩溃瓦解的地步。

二、身陷困境的街居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对社会的管理以单位制管理为主,以基层地区管理为辅。地区管理主要是通过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这两个行政建制的组织来开展工作,通称为街居制。

•在社会快速转型的今天,街居制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越来越不符合城市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街居制的演变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街居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创立阶段 •2.膨胀阶段 •3.曲折阶段

1011121314•

(二)我国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结果

(三)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是走出目前社区管理困境的客观需要

三、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1、组织框架形成:配套性+系统性 •

2、组织关系明确:整体性+联动性 •

3、职能定位准确:全面性+立体性 •

4、队伍多元高效:职业性+社会性 •

5、管理机制有效:能动性+规范性

第三章

社区管理模式

第一节

社区管理模式概述

一、社区管理模式及其构成要素

•模式是对事物存在方式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知识系统,按照美国著名社区工作专家罗斯曼的看法,模式是较为具体、详细和紧凑的内在型式或典范。

•社区管理模式就是指对社区管理实践进行反思和概括得出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形式或是可以使人参照执行的标准样式。

社区管理模式构成要素

(1)行动体系的特点,例如基层组织和精英主义的计划委员会。(2)地点,例如邻里和地区。

(3)所处理问题的实质性质,例如住房和教育。

(4)议题的特点,例如产生冲突的议题和产生共识的议题。(5)目标体系的特点,例如公共援助机构和教育委员会。(6)要发展的组织结构,例如大众运动。

(7)专业工作者的角色,例如使用能者和积极分子。(8)项目的资助人,例如志愿协会和公共机构。

二、我国社区管理模式的构成要素

•一是社区环境与结构特征,包含宏观社会环境、社区性质与类型、社区居民构成与年龄结构、社会价值观与制度环境等。

•二是党的领导和政府职能,包括社区党建与党的领导,政府职能转变与社区管理体制,主要说明国家与社区关系,从国家与社区关系角度分析社区管理过程。

•三是市场作用与影响,包含市场机制作用与影响,有计划变迁与社区规划等。

•四是以社区为基础民间组织的地位与角色,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社区互助组织状况。

•五是社区工作者作用与角色,包括社区工作者性别与年龄结构、受教育和专业化程度,社区工作目标与方法。

•六是社区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范围,包括弱势与劣势群体、普通社区居民与社区服务过程等。•七是社区资源结构与状况,包括各式各样社会资源分布与资金筹集渠道。

第二节 社区管理模式的国际经验

一、国外社区管理的主要模式

(一)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政府行为与社区行为的紧密结合,政府对社区的干预较为直接和具

6•“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

•上海社区的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支点,以居民参与为核心的一体化管理体系。

•这种模式的价值在于能够有效地利用政府部门的主导优势,统一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搞好协调,减少纠纷。上海社区管理的最大特点是将社区定位于街道,即所谓的街道社区,在实际的社区管理中,存在着街居一体化的倾向,并依靠行政力量,在街居联动的过程中发展社区各项事业。上海各级领导将社区管理视为巩固城市基层政权的重要基础,并使之成为四级网络中的重要一环。

•1996年,上海街道办事处被授予部分城区规划的参与权、分级管理权、综合协调权、属地管理权等四项权限。又对街道内部机构设置做了重大调整,设立了市政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财政经济和社会发展4个委员会,具体负责社区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社区服务、社区治安和街道经济等工作。上海市还把原派出所、工商等十支执法队合并为公安派出所、工商税务所和城建监察队三支队伍,后者则归街道直接指挥调度,这些种种使得街区行政权力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络,从而以街道为中心,完成了行政权力的整合。

•一般每个街道干部总数达到60名左右。为了进一步增强街道财力,上海市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街道经济上缴的财政收入,原则上返还街道;二是将市、区两极政府用于绿化、环卫、市政等方面的专项经费全额拨给街道,实行“条费块转”,定向支出:三是新建办事处和居委会两年内由区财政拨经费用于社区事业;四是居委会工作人员的总收入,应大致相当于本市职工月平均收入水平,并规定居委会不从事以盈利性为目的的经济活动。

(二)组织构建:以政治模仿为鲜明特征的沈阳模式

•它的特征是从基层政权建设入手搞好城市社区组织建设,构造社区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以及三者之间的互动机制,从而形成议行分离、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

沈阳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借鉴我国国家政权机构的设置,创造性地在社区设立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社区自治的主体组织,同时借鉴国家层面政权机构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通过建章建制,明确了三个自治主体组织之间的关系、社区党支部的地位与作用。

•沈阳模式在组织构建和机制再造方面的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居民代表会议)与社区居委会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明确,充实了《居委会组织法》对二者关系不明确的界定;(2)在社区内初步架设起自治组织的整体性结构框架,为社区居委会向自治方向迈进提供了组织载体;(3)增设社区协商议事会作为监督层,使得监督议事机制健全起来并正常化、规范化。

(三)自我革命: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武汉江汉模式

•江汉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明确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提升社区自治功能,建立政府行政调控机制与社区自治机制相结合,政府管理功能与社区自治功能互补的新型城市基层管理体制。

•(2)以体制创新为重点,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其内容包括:明确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与政府职能部门“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明确政府职能部门、居委会各自的职能,居委会负责社区公共事务、福利保障等自治事务,只协助政府部门履行职能,不能承担行政性任务指标。

•(3)政府部门面向社区、转变职能、工作重心下移。江汉区推行“五个到社区”:人员配置到社区、工作重心到社区、服务承诺到社区、考评监督到社区、工作经费到社区。

•(4)费随事转,责权利配套。对于确需社区配合的工作,在与社区协商后,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由职能部门与社区共同完成。

•(5)建立评议考核监督机制。

-***3•(三)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环境评价体系 •首先,应该注意其科学性 •其次,应该注意其系统性

•此外,还应注意预警性指标的设计 •最后,还应该注意其动态性

第六章 社区参与社区民主政治建设

•学习要点: •社区民主政治参与的概念和类别 •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做法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管理创新的具体措施。

第一节 社区民主政治参与和自治

一、社区民主政治参与的概念与分类 •

(一)社区民主政治参与的概念和特征 •概念: •社区民主政治参与是指社区居民对社区范围内公共生活的参加与社区发展成果的分享,是社区居民对社区政治事务的关注和参与过程。

•社区民主政治参与的主要特征:

•1.社区普通居民是社区民主政治参与的主体

•2.社区民主政治参与的范围是社区内的各种公共事务

•3.社区居民的公民权利意识直接影响政治参与的深度

•4.社区发展和公民权利保障是社区民主政治参与的目标取向

(二)社区民主政治参与的分类

•根据参与的主体意愿、参与形式、参与渠道和参与的内容,可以对社区民主政治参与活动的居民的类型概括为:

•1.动员型参与和主动型参与 •2.组织参与和非组织参与 •3.制度化参与和非制度化参与

•4.社区社会参与、社区经济参与、社区文化参与

(三)加强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

•1.加强社区民主政治建设,是社区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 •2.加强社区民主政治建设,是深化社区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

•3.加强社区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社区自治组织

•社区自治组织是指社区居民通过社区民主政治参与自主管理本社区公共事务的组织形式。社区民主自治建设的实质是把权力下放给基层和人民群众,让社区居民有效行使管理基层行政和社会事物的权力,它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

现阶段我国城乡社区的自治组织有以下几种形式:

三、社区自治与政府的关系

(一)社区自治组织的生成、发展依赖于政府的支持 •为了避免职能剥离和权能下放带来的社会秩序的混乱,政府既需要扶持各类社区自治组织的发育和发展,又需要制定政策法规来规范和约束社区自治组织的行为,促使自治组织的有序发展。如社区服务中心、社区调解中心、社区文化团队、志愿者协会等社区自治组织离不开政府的扶持。这种扶持不仅包括政策支持,还包括财力、物力的支持。

(二)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与实践推动政府管理的民主化

•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其实质是基层社会民主建设的发展,是居民在社区中当家作主人的体现。这种基层民主、社区民主发展得越好,越能密切与加强党和政府同居民群众的联系。

四、社区民主政治参与与社区自治的关系

•参与是民主的前提,没有居民的广泛参与,就不可能有社区民主的发展,也不可能有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社区民主政治参与的程度越高,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水平、民主程度也越高。

谢立中创立的社区自治模型

社区自治与社区民主政治参与存在四种模式(即它们之间的关系):

•1.低自治-低参与型。

•2.低自治-高参与型。

•3.高自治-低参与型。

•4.高自治-高参与型。

第二节

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

•有了社区,有了社区居民,就要建立社区组织。没有社区组织,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无法贯彻落实;行政管理和自治管理无从谈起;会造成社会经济生活无序和混乱,甚至造成罪恶丛生。这就要求建立健全社区组织来配合政府实施对社区的有效管理。

(一)社区党组织

•社区党组织是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力量。

(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

•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包括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居民会议。政府各部门、任何社会团体都不得在社区居委会设立基层组织。

(三)社区中介组织

•社区中介组织是指社区内居民基于娱乐性、互助性、服务性、学习性而自发建立起来的组织,包括各种兴趣小组、互助小组及志愿者协会等。它承担着联系政府与居民,依法进行社区治理和服务等多种职能。

二、社区居民民主选举的制度建设

• 社区居民选举包括推选社区居民选举委员会,推选居民代表和选举社区居委会成员。其主要程序是:

(一)建立选举工作机构

街道(镇)要成立居委会选举指导小组,负责组织社区的居民委员会选举。社区要推选成立社区居民选举委员会。社区居民选举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5-7人组成,全部成员由社区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推选产生;社区居民选举委员会具体组织本社区的选举工作。

(二)选民登记

1.召开社区居民选举委员会成员会议

2.进行选民登记

3.推选社区居民小组长和居民代表

(三)组织推选候选人 • 1.公布候选人提名规则

2.组织提名选举

3.公布初步候选人和正式候选人名单

(四)投票选举 •

1.投票准备

2.召开选举大会投票

三、依法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的 组织建设

四、社区民主政治参与的保障 体系建设

•当前情况下,只有构建社区的民主政治参与保障体系,才能更广泛的实现城市基层社区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社区居民民主政治参与社区共建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以法规形式界定政府、社区、社会团体三方的职权,明确各个部门及社会团体在相关活动与事务中的职责和任务,使条块关系得以理顺,减少矛盾与冲突。

•二是建立、健全社区服务志愿者制度。•三是进一步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

第三节 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社区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基层民主的重要举措,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保障。我国社区民主政治建设包括农村和城市两大块,本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仅指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

一、当前社区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自治制度行政化趋势亟待变革

•按照居委会组织法规定,居委会(社居委)是基层群众实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较浓的行政色彩,社区居民委员会实际上是政府的准下属机构,它在职能上和街道是对应设置,在经济上和管理上依附于街道,种种因素使社区难以有效地依法履行其民主自治功能。

(二)社区公民民主意识亟待提高

•在社区自治中,浓厚的社区意识至关重要。这种社区意识包括居民的自治观念、社区归属感与参与意识等。

•但这种强烈的社区关怀意识在我国城市居民当中并不明显。

•我国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与社区归属感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育。

(三)社区社团自治作用亟待加强

•社区社团民主意识与自治管理能力需在实践当中习得。对于公民来讲,参加各种各样的志愿型社团是一种很好的再社会化途径。通过社团活动,公民不仅能够培养平等主义的精神,而且能够形成相互合作的契约主义原则,增强公民自主治理的能力。志愿型社团还是公民参与社区政治的有效途径。

二、加强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对策

•我国的城市社区民主建设存在着制度化水平低的问题,制约着社区民主建设的深入开展和持续推进。有必要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诸方面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提高社区民主建设的制度化水平。

(一)扩大直接选举范围,完善选举

制度

•社区居委会的选举是社区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标志。而且“居民委员会的选举是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的一个十分有效的切入点”,因为选举的过程也就是民主的操练过程。

•现代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可概括为普遍、平等、直接和秘密。为了进一步完善社区居委会的选举,应该扩大直接选举范围。

•推出社区居委会成员候选人应以居民群众提名为主,选举委员会提名为辅。

(二)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的作用,开拓民意表达渠道

•社区居民有权决定社区内的重大事宜,是社区居民自治的重要标志。

•要充分发挥居民代表会议在民主决策方面的作用

•居民代表会议、社区居委会都应有其它的吸纳民意、积聚民智的渠道,使更多的居民群众参与民主决策。

(三)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规范管理工作程序

•社区的民主管理是居民自治、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表现,也是提高社区管理工作效率的必然选择。它有两方面含义:其一是要实行疏导协调式管理,用疏导方式对居民进行教育,用协调方式解决纠纷,而不能以恶劣态度待人,用粗暴手段解决问题;其二是要实行透明式管理,公开办事制度、办事程序,以便利民众。

(四)积极完善社区民主监督制约机制

•1.必须坚持及细化社区的政务公开、财务公开、事务公开等制度,使公开的具体内容、具体标准及公开周期等为大家所知

•2.还应特别重视发挥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对执行机构社区居委会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其决定社区重大公共事务、审议各类规章制度等职能

•3.必须使某些专门的国家机关(如检察机关)或某些专业职能部门(如民政部门、审计部门)参与到社区的民主监督中来

三、完善社区民主政治参与体系

•社区的民主政治参与是社区自治的前提条件,也是我国基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程度的标志。只有大力发展社区的民主政治参与,才能真正实现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因此,完善社区的民主政治参与很有必要。

第四节

社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管理创新

一、城市居民委员会的角色矛盾

(一)居民委员会的法律定位与实际履行工作之间的矛盾

•社会生活对社区内最大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居委会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将具体的社会事务在社区内部通过自身努力加以解决,政府从事统筹、规划、协调的职能,形成“大社会、小政府”的良性发展模式。然而目前居委会显然满足不了这种要求,难以体现社区居民的自治性质,不能真正深入到居民中去,工作思路僵化,工作形式单一,技术手段落后,管理职能仍局限于传统型,如卫生防火、计划生育、民事调解等,无力提供有效的社区服务。

(二)居民委员会自身建设所面临的矛盾

•这类矛盾主要体现在人、财、物三个方面。•由于居委会不是一级行政组织,没有财政拨款,只能靠街道办事处拨给部分办公费和干部津贴,居委会经费严重不足。

•由于缺乏经费,居委会人员待遇偏低,办公条件差,社区服务设施不健全。在这种情况下,居委会难以吸引年富力强的优秀人才,形成居民委员会大多数干部人员年龄大、文化低、身体差的不良状况。

(三)居民委员会与物业管理部门的关系没有理顺

•在实行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机构和居民委员会的关系,有的比较融洽,但大多数没有理顺,存在着诸多矛盾。

二、居民委员会民主政治建设的管理创新

•城市居民委员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社会实践中存在着种种矛盾,其根本原因在于居委会职能的错位,当务之急就在于推动城市居委会职能的转换,确立以民主自治和社区建设为根本职能的新型城市居委会,并以此为轴心完善其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重构居委会和居民以及居委会与政府的关系。

(一)理顺政府与居委会关系

•各级城市政府应当对社区内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居委会,给予方针政策的宏观指导,尽量减少摊派行政性事务,取消创收经济指标,将社会职能的载体落实在社区,使居委会的工作更多地产生于本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增强社区居民对居民委员会的归属感。

•基层政府和它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要认真尊重居民委员会的自治组织地位,•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居民委员会的支持、帮助力度。

(二)加强居委会自身建设,转换职能

•1.加强居委会的党组织建设,发挥其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居委会领导成员知识化、年轻化 •3.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民主参与意识 •

(三)建立社区居民议事决策制度

•1.建立健全社区居民会议的民主决策制度 •2.实行议事层与执行层分离的工作体制

(四)理顺居民委员会与物业管理部门的关系

•已经实行了物业管理的居民小区,物业管理机构都应该帮助当地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建立、健全居民委员会组织,并且按照当地政府的规定为居民委员会提供办公用房和社区服务设施。

•在物业管理机构和居民委员会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政府应该明确、支持居民委员会在辖区管理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明确物业管理机构必须接受居民委员会的监督。同时还要特别明确各自的职责。

•在尚未实行物业管理的普通居民小区,尤其是旧住宅小区,政府应该鼓励、支持居民委员会通过发展社区服务来管理好辖区内的物业。

三、村民委员会民主政治建设制度的管理创新

•党的十六大把村民自治作为扩大基层民主的重要措施再次予以强调,提出要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制度的重要内容,正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加强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面临的重大任务。

(一)现阶段我国村民委员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村民委员会组织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

•2.村民法制观念淡薄,参与自治的热情不高

(二)村民委员会民主政治建设制度管理创新的原则

• 1.民主选举是村民委员会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创新的基础 •2.民主决策是村民委员会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创新的关键

•3.民主管理是村民委员会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创新的根本 •4.民主监督是村民委员会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创新的保证

(三)村民委员会民主政治建设管理创新的主要措施

阅读材料

•曾连续三届当选沈阳市人大代表,并多次获得全国、省、市劳动模范称号的徐宝文出事了。

• 徐宝文出事前是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前进乡望花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望花集团公司总经理。

• 几年来,有关部门曾根据群众的举报多次对徐宝文进行调查。调查组七进七出望花村,由于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未能发现大的问题,致使愤怒的村民到省级机关上访近百次,进京上访20多次。

•去年,沈阳市纪委排除各方阻力,会同信访、审计、公安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发现徐宝文在1998年,借所承包的村办集体企业望花啤酒厂转制之机,非法占有国有和集体资金1393万元。此外,他还有多起贪污受贿行为,违纪违法所得总计3124万元和8800美元。徐宝文现已被移送司法机关。

• 湖南、辽宁两省纪检监察部门向记者提供的数字表明,2003年以来,湖南省共立案查处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2996件;2004年以来,辽宁省共立案查处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2975件。

•在调研中,记者发现,违纪违法的村干部大部分是在村里掌握实权的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和村会计,违法违纪涉及的数额少则几千元,多则几十万元、几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元。一个显著的事实是,两省村干部违纪违法的主体,以党支书兼村主任的“一把手”居多,占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总数的90%以上,民怨极大。

• 这些案件主要表现在利用职权,以贪占、截留、私分、挪用等形式非法占有土地补偿款,救灾救济、扶贫优抚款物以及粮食直补、移民、退耕还林、宅基地等款项;以低价私自出租、转让、发包集体所有耕地、林地、矿山、滩涂、荒地等,贪污土地补偿款、工程款及厂房承包款等。

• 村干部违法违纪作案手法五花八门。有的相互勾结、合伙作案;有的收入不入账,直接侵吞。有的手段相当隐蔽,如以发补助、奖金的名义将公款私分,或借待客、跑项目、购物资等事项,虚列开支、虚报冒领;还有的设账外账,公款私存等等。

•村干部违法违纪的现象十分普遍,有的情节甚为恶劣。督查组将其归纳为7种: •一是借宗族势力,“拳头当权”,恃强欺弱,肆意侵犯村民人身权利;

•二是滥用职权,在土地转让、承包、处理纠纷、审批宅基地、计划生育指标等工作中卡拿索要; •三是独断专行、办事不公开、不公正、不公平,剥夺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四是发包土地、工程,优亲厚友,以权谋私; •五是参与赌博、挥霍公款;

•六是在任职期间外出打工,对村务疏于管理,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 •七是在换届选举中,制造假选票,进行不正当竞争,甚至贿选。

•辽宁省纪委纠风室副主任黄建华曾暗访过该省一个县的20户农民。村民告诉他,现在农村“脑子好的上学去了,脑子活的经商去了,健康的小伙当兵了,会手艺的打工去了,女孩子漂亮一点的也进城了”。

• 面对记者,黄建华叹了口气:“有的村,你要想找一个像样的人谈话都很难。8牙(当地民谚,形容留守在农村的都是老人)!要选出像样的村干部谈何容易。”

个党员7个•湖南省醴陵市官庄乡的乡干部反映,他们那里是“386170”部队(指妇女、儿童、老人———编

03***体育活动的物质条件逐步成熟,为社区体育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土壤

(二)、社区体育的特征

社区体育具有的高松散性和低竞技性特征

社区体育具有重自愿性,轻规定性的特征

社区体育具有多缓慢轻柔,少投入消耗的特征

(三)、发展社区体育的意义

1.发展社区体育有利于培养人们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2.发展社区体育,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3.发展社区体育有利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国外社区体育发展概况

•美 国

1、美国全民健身活动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休闲运动”。

2、在1932年—1937年间,颁布和制定相关法律,规定社区体育中心的基本标准,并通过拨出专款和建立相关基金的方式投资社区体育中心的建设

3、美国“健康公民2000年”计划又把增加社区体育中心的数量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其中规定至2000年,美国社区每1000人要建一英里野营、自行车或健身路径,每25000人要建一个公共游泳池,每1000人要建四亩开放的休闲公园。这些指标在1996年就已提前完成。

4、在美国几乎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社区活动中心,美国的社区体育中心一般由室内和室外设施组成。室内设施包括:多用途的体育馆、健身房、游泳池等,可以开展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舞蹈、以及电子与机械游戏、健身、健美与锻炼活动等体育活动。户外体育设施包括:高尔夫球场、网球场、游泳池、钓鱼池、野营地等,在这些地方还可以开展骑马、滑翔、飞机模型等体育活动。社区体育中心还辟有更衣室、大厅、游戏室、俱乐部会议室、快餐店、阅览室附属设施。

5、在美国社区体育设施体系中,社区公园体育设施占据重要地位。1956年—1966年,美国国家公园服务部和美国木器厂林服务部通过“Mission66”(第66号命令)规定了社区公园体育配套设施的标准。

•英 国

1、英国体育理事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制定了英国社区体育中心的基本标准(SASH),要求每25000人的社区就需要建设一个社区体育中心。

2、社区体育中心必须能够开展17个体育项目,即羽毛球、篮球、保龄球、壁球、5人制足球、健身操、室内曲棍球、柔道、空手道、健身、舞蹈、网球、迪斯科、旱冰、乒乓球、蹦床、排球等。此外中心还需建有健身房、会议室及更衣室。社区体育中心具有多用途、灵活、依托基层、成本较低、易于管理等特点。

3、英国社区体育中心包括两个层次,即英国村镇与社区厅(Village and Community Hall)和社区体育厅(Com-muntity sport hall)。

新加坡

新加坡1975年由体育理事会、教育部、国防部、园林署、康乐署和人民协会等15个部门联合制定施了体育设施蓝图计划,在全国修建15个社区体育中心,规定20万人左右的居民区,必须建有一个社区体育中心。其标准为:一个跑道和一个运动场、一个游泳中心(包括3个50米的游泳池)、一个多用途的室内体育馆可以开展多用途的室内体育馆,可开展下列体育活动:羽毛球、排球、篮球、掷网球、乒乓球、毕克球、网球、街头曲棍球等运动。

二、社区体育管理的含义及基本职能

社区体育管理是指为实现社区体育目标而进行的有计划的组织协调管理活动,其基本职能是:

(一)、计划职能

1、确定目标;

2、制定工作计划

(二)、组织职能

(三)、控制职能

三、社区体育管理的主要原则:

1、社会化原则

2、激发性原则

3、可行性原则

4、趣味性原则

四、我国社区体育管理的完善和发展

(一)实行社区体育社会化,多方筹措资金,促进社会体育不断发展

(二)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三)积极开展社区体育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社区居民转变生活方式,积极从事体育活动

(四)完善社区体育管理体系

第九章

社区治安管理

•第一节

社区治安管理概述

•第二节

社区治安管理的内容与功能 •第三节

社区警务

•第四节

完善社区治安管理的途径

社区治安是维护社区正常社会生活秩序,保障社会安定团结的日常社会管理活动。良好的社会治安是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是社区发展的前提条件。社区治安管理是社区管理的重要内容。

本章分析了社区治安管理的特点、内容、原则,探讨了完善我国社区治安管理的具体措施等。

第一节

社区治安管理概述

一、社区治安管理的含义

社区治安管理也可简称为社区治安,它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对社会治安问题进行治理,是社区治安管理主体依靠社区群众、协同公安、司法机关,对涉及社区的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依法进行治理,促进社区秩序安定有序的过程。

社区治安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维护社区政治秩序稳定,保障社区居民的政治权利、人身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

第二,维护社区经济秩序稳定,保障社区居民的经济利益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不受侵犯。

第三,维护社区的社会环境,为社区居民创造良好生存空间。

二、社区治安管理的特征:

1、全职性

2、区域性

3、群众性

4、长期性

5、社会性

三、社区治安管理的基本原则

四、加强社区治安管理意义

良好的社区治安状况,是社区居民和辖区内单位正常活动的必要条件,是建设社会主文明社区的重要标志,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创造良好的社区治安和秩序环境,是维护社区居民利益的基本要求,是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本任务。

加强社区治安,是保证社会稳定的需要,是维护国家政权稳定的重要手段。

社区治安状况的好坏是衡量社区管理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在现代社区管理中,治安具有一票否决权。

第二节

社区治安管理的内容与功能

一、社区治安管理的内容

(一)从社区治安管理对象角度划分

1、打击各种刑事犯罪行为与行政违法行为

2、防范灾害事故发生

3、加强社区内的道德风尚与社会风气建设

(二)、从社区治安管理业务角度分类

1、社区秩序管理

2、群众性治安事件管理

3、民用危险物品管理

4、特种行业管理

5、消防管理

6、交通道路管理

7、户口管理

8、水上治安管理

9、单位内部的安全管理

(三)、从社区治安管理工作目的角度划分

1、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发展壮大治安防范队伍,建立健全社区治安防控网络。

2、强化社区治安责任制建设。

3、拓宽社区治安的领域

4、加强重点部位和特殊人员的管理,维护社区稳定。

5、充分发挥基层调解委员会的作用,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等。

6、采取多种形式,对社区居民进行普法教育,不断增强社区成员的法律意识,使之自觉参与社区治安管理,促进社区治安管理环境的良性运行。

(四)、从社区治安管理主体的职责角度分

1、公安派出所的治安管理

2、街道办事处的治安管理

3、社区治安保卫组织的治安管理

4、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 作

二、社区治安管理的功能 第三节

社区警务

一、社区警务的含义

所谓社区警务,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公共安全思想体系和行为方式,可以从事物和理论两个方面进行既定。

从实务上看,社区警务就是“社区导向警务”,是警务工作与社区的有机结合,即管界民警对所管辖地区的治安管理工作。

从理论上看,社区警务就是“社会化警务”,是警察与社区居民共同研究社区问题、运用社区资源、改造社区环境,普及自卫互助,进而维护社区治安、促进社会发展的警务哲学。

二、社区警务工作的基本理念

1、抑制犯罪以社会为导向

2、管好治安以社区为导向

3、警务工作以问题为导向

西方四次警务革命

• 第一次警务革命(1929~1990):1829年,罗伯特·比尔建立伦敦大都市警察。此时诞生的警察,主要任务就是针对日益增长的犯罪。第一次警务革命是新旧警察的分水岭。

•第二次警务革命(1890~1930):是欧美警察的专业化运动,就是警察只向法律负责,有向单一打击犯罪的角色转变的趋势。警察内部分工更加细致,警察开始与公众脱离。这是新警察独立与成熟的标志。

•第三次警务革命(1930~1970):欧美警察实现了“四个现代化”:车巡代替步巡,通讯现代化,计算机革命,个人装备现代化。警察以打击犯罪为主的形象走向极端。

•第四次警务革命(1970年至今):也称社区警务运动。欧美社区警务战略之父是英国警察学家约翰·安德逊。社区警务的原理是:社会是产生犯罪的根源,抑制犯罪的主力军也在社会。警察的社会公仆角色重新占领上风,警察在回归社会的同时,其打击犯罪的作用,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得到进一步加强。

加拿大社区导向的治安服务

1998年加拿大警方采纳新的服务模式,其中一项是社区警察服务。

将警察中心设在社区,直接向基层服务,具有发现各个社区独特问题的解决方案的灵活性,关注警民关系。

目前加拿大正在实施一项名为“行动伙伴关系”的计划。目的是培育一种在警方和社区警所有层面上的互相尊重、透明和信任的伙伴关系,更有效的预防、处理和解决紧急情况。核心原则是信任与信心。丹麦之邻里守望计划

•建立组织:建立邻里守望网络,同一街区或楼栋 •制定互助计划与具体的制度措施 •警方协助,专业建议

具体措施:

1、出远门和邻居打招呼

2、出门前收拾好车库

3、保证自己的门牌号在路边就清晰可见

4、如果邻居出门在外,请清理他的邮箱、扔些垃圾到他的垃圾箱里,为他剪草,替他扫雪等。丹麦之SSP方案

•社会和健康服务(Social and health services)•学校和青年中心(School and youth centre)•警方(Police)

三位一体,预防为主,法律保障(社会援助法案、初等教育法案、司法管理条例)

SSP方案实施平台在社区,每个社区都成立一个SSP联合行动小组 我国社区治安之传统

1、儒家的“德治”思想与社区警务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以德去刑”,“大德而小刑”

2、法家的“法治”思想与社区警务

•管仲就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犯罪预防理论 •以商鞅为代表,他公开主张“禁奸止过,莫若重刑”,首创了“族刑连坐”

•《史记-商君列传》中说:商鞅“令民为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收司谓相纠发也。一家有罪而九家连举发,若不纠举,则十家连坐。”

3、中国古代基层治安管理制度

•(1)较为固定的社区基层治安管理机构

•县以下还设有乡、亭等派出机构,乡置三老、啬夫、游缴等乡吏,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赋税,游缴掌捕盗及治安。在乡以下还设有里,里以里正或里典作为主管人员,是乡辖管下的社区基层治安组织。里以下还有什和伍,即五户为一伍,十户为一什。

•(2)严密的编户齐民制度是中国古代维护社区治安的重要措施 •(3)联保连坐和保甲制度等维持社区治安的超强制的手段

中国片警

加强治安巡控力度 天津河西区启动社区巡控机制

•为加强和改善基层派出所的巡逻装备,提高社区治安防范能力,天津市河西区委、区政府出资200万元,为该区17个基层派出所和防暴队购置了34辆新型警务用车。20日,该区在天津大礼堂广场隆重举行社区警务巡逻用车授车仪式,同时也标志了天津市河西区率先在全市启动社区巡控机制

•据了解,为进一步加强打击和预防犯罪工作,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良好的治安环境,天津市河西区委、区政府提出强化社区防范覆盖面,继去年开发1000个公益岗位、组建公益保安队、购置19辆夏利汽车用于公益保安治安巡逻之后,今年该区又出资200万元,为17个基层派出所和防暴队购置了34辆新型警务车用于社区治安巡逻,并将这些车辆每年的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这将对构筑反应灵敏、处置快捷、控制有力的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全区治安防控能力,打击违法犯罪活动,震慑犯罪分子,从而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南通:片警“述职” 群众打分

•新华网江苏频道南京4月4日电 “民警向群众汇报,让群众打分。”日前,南通市公安局崇川分局文峰派出所辖区群众给片警打分活动全面展开。

• 4月1日下午,文峰派出所邀请了文峰街道厂南村60余名群众代表参加了片警报告会。群众代表对民警提出的工作计划进行讨论,提出了补充和修改意见,并对民警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评分。

台州市社区警务“双评双议”座谈会 •

作述职报告的是城西派出所民警张冰,他汇报了自己一年多来的工作情况。“平时由于工作忙,很少深入社区。今后尽量多下社区,多接触群众,多掌握社区情况。”张冰诚恳地向社区群众承诺。

接下来是群众议社情、议警情。社区主任说,锦江社区是黄岩最繁华的地段,又是老城区,治安比较复杂。群众呼声比较高的是小偷多、狗多。她认为,单靠一个片警和社区几个工作人员管理有难度,必须发动群众,群防群治。

有居民提出,除加强路面巡逻外,角落的防范也要加强。也有人建议,派出所今后要宣传防盗方面的知识。

参加座谈的十余名社区群众代表填写了社区警务评议表、责任区民警测评表和建议表。他们的打分,将列为民警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与民警的奖惩挂钩。

• 围绕“走在前列,发挥作用,群众满意”的主题,今年5月,台州市公安局以黄岩分局城西派出所为试点,开展社区警务“双评双议”活动。“双评”即社区居民评管片民警工作业绩,评管片民警廉洁自律。“双议”即社区居民议社区治安情况,议社区警务开展情况,对社会治安进行评估,对派出所工作提出建议和要求。

城西派出所下辖11个社区。此前,已有3位片警向各自的社区群众作了述职报告,第一轮评议将在9月底全部结束。城西派出所副所长陶卫文说,对群众提的建议,属于职责范围的,让片警牵头落实;不属于职责范围的,做好穿针引线工作,尽快提请有关部门解决。

陶卫文说,把评议权交给了群众,社区民警的工作好坏,群众一目了然。在制度上促使片警勤下社区,为民服务的同时,也增强了警察和社区居民之间的密切合作。据介绍,今后“双评双议”每半年举行一次。社区有了网络版片警

昨天,一位家住三环新城的热心读者告诉记者:“在我们社区的坛子里,有一个片警注册了ID,没事还给我们上传一些办理户口的政策等类似的东西,特实用。我们都挺喜欢他的。这位片警说,他就想为我们办点事,不愿意让别人知道。”

■第一个帖子:被置顶、精华并加固

在三环新城的业主论坛里,有一个名为《关于办理户口的问题》的帖子,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已经受到了置顶、精华、加固的待遇,点击率超过3000次。这就是这个片警在坛子里发的第一个帖子,他的ID叫“刘辰”。其实,这个帖子写得一点也不精彩,一点也不幽默,只是用非常简练的语言告诉业主,办理户口要带什么证件、什么条件才可办理户口以及入户申请书应该怎么写之类。这个不讲究什么文采的帖子在论坛里受到了非常热烈的欢迎,甚至有业主说:“邻居们注意:请您在发问之前,先查阅相关分版内容!避免重复提问!知道您很忙!可阿sir也很忙呀!

■第二个帖子:樊家村攻略

这是一个关于樊家村附近各个有关吃的地方的帖子。从早点的豆腐脑到涮羊肉,虽然不多,但也面面俱到,给那些还没有入住的业主们提供了方便。业主们回应说,哪天大家可以一起与阿sir聚一聚,平时老麻烦阿sir。

•■网络“片警”已是一位斑竹

现在,他已是这个社区论坛的一位斑竹了。他发帖说,“我平时不一定常有时间上网,所以可能不能及时回信息,请大家谅解,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我,只要是我知道的。祝大家每一天都快乐健康。”

为了使业主之间形成融洽的邻里关系,他又在帖子里说:“各位朋友,无论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是自己人,不要因为一时的心情就彼此攻击,再说脏话就踢出去了。”一个业主回帖说:还是刘警官说得对啊,真是化解矛盾的好手。■业主反映:欢迎警察叔叔

在论坛里,记者看到,很多人对ID为“刘辰”的片警发的有关办理户口的帖子非常关注。凡是有他发的帖子,点击率都非常高,回帖也很踊跃。一个业主不无诚恳地说,欢迎警察叔叔,能上网和我们交流我们已经非常高兴了。•

楼长和片警的故事

• 在山东省蓬莱市东关路派出所位于市区东部,辖区有居民25812人,居民区全是楼房。为了便于管理,他们因地制宜,将辖区分成十个责任区,每个区的片警吃住在责任区,随时随地开展工作。这样做虽然基层基础工作比以前扎实了,但每个责任区的民警忙得一天到晚晕乎乎的,欲方方面面都管到,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工作仍处于死角,而民警人数又是有限的。东关路派出所知难而进,勇于创新。他们把每个区的楼房编上号、钉上牌子,每栋楼选一名作风正、素质高、乐于公安事业的人当楼长。

•目前,东关路派出所择优录用了140多名楼长。楼长长期居住在这里,对楼上每个家庭的底细了解得清清楚楚,片警通过楼长开展工作,加强了针对性,减少了盲目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贡低保社区治安巡逻队协助破案320多件

自贡市在全省率先组织9000多名低保人员义务参加社区治安防范,2002年下半年到现在,全市低保巡逻队共向公安机关提供各类案件线索800多条,协助破案320多件,挡获现行违法犯罪分子300多人。

自贡市享受低保的人员近8万人。从2002年6月开始,自贡市决定把全市低保人员中有条件的人员组织起来参加社区治安防范工作。低保义务巡逻工作,由综治委牵头,各街道实行行政管理,公安机关加强业务指导,各社区组织实施。为确保巡逻队能切实担负起维护治安的责任,社区挑选身体条件较好、年龄适当、有较强责任心的人员组编成队,并根据工作需要将成员分成若干工作组:年龄偏大或女性低保人员守楼护院,负责楼层院坝的定点守护;较年轻的男性低保人员组成巡逻队在社区流动防控。目前,自贡市城区楼房、院坝守护率达90%以上。•

居委会主任廖国荣说:“通过两年多的建设,社区群众的满意率和安全感提高了,低保人员的归属感和价值感也增强了,他们工作认真、积极、主动,已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因素。” 物业保安

石狮成立社区警务理事会

•本报讯在刑事案件发案率上升、警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了改变社区警务工作由民警孤军奋战的局面,石狮市灵秀派出所成立振狮社区警务理事会,与相关部门建立联动、协动机制,开辟了社区安全服务的新模式。据了解,振狮社区内常住人口有283户,出租私房186间,外来人员5000多人。长期以来,该社区的治安防范工作一直由1名民警和5名护区巡防队员承担,有限的警力难以胜任日益复杂的社区治安状况,而群众参与社会治安防范工作的积极性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此,灵秀派出所更新观念,提出了成立社区警务理事会的设想。

在组建振狮社区警务理事会改变了以往社区治安工作代表多是企业老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国家干部的做法,警务理事由社区热心治安工作、有正义感的群众担任,以便及时将治安防范信息传到社区各个角落。社区警务理事会还定期开展民意调查,召开社区会议,向群众公布警务工作,共商治安防范对策。并建立社区矛盾调解机制,将社区民事纠纷化解在基层,促进居民们的和睦相处。

作法

•第一步:召开学区安全维护说明会,说明活动目的,编写问卷。

•第二步:召开学区安全维护筹备会,把义工分成四组(治安死角、安全爱心站、行政工作、文宣工作)

•第三步:召开学区安全协调会。报告治安死角调查结果,共同协商整治办法。报告安全爱心站签署结果,请警方配合安全评估。凝聚小区各方对小区治安需求的共识 第四步:召开学区安全维护会议筹备会

•第五步:召开学区安全维护会议。邀请学区各单位确立整治之道。安全爱心站认证、张贴暨维护。安全通报系发放及推广

•第六步:公布结论。将小区治安会议记录透过小区各种管道公布周知。

•第七步:追踪。小区治安委员会分别认领小区治安会议之决议,并加以执行及监督。

•未来展望

•希望藉由在各学区推动学区安全维护的有效模式,主动发起找出治安死角、与警方合作改善不安全的点;并根据调查结果,追踪警方改善成效;签署设置安全爱心站,与警方联防;推广安全通报责任;规划学童上、下学安全路线图,我们将推广至其它学区,甚至全国各县市,由点→线→面的全面串联,洒下全国安全维护网。

我们就可以达成以下效益:

•藉由有效方案,建立小区居民、妇女实务参与的管道。

•提高居民、妇女对公共生活的影响力。

•关怀治安,找出小区治安需求,提供安全环境,有效预防犯罪

•建立学区安全网络,善用民间柔性力量,落实警政小区化。

•结论:

445464748

二、我国社区服务的产生和发展

(一)、我国大陆的社区服务

发展社区服务是我国社会体制改革以及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进程。我国大陆社区服务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时期:

1、社区服务萌芽时期

2、社区服务形成时期

3、社区服务的社会化、法制化与产业化时期

(二)、中国香港的社区服务

香港社区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比较具有代表性。服务的内容、服务的方式,还是管理的模式或运作的机制,都有许多值得内地吸收借鉴的地方。

1、政府“搭台”,民间“唱戏”

2、实行市场化运作,讲求成本效益

3、社工队伍壮大,服务具专业水准

三、我国社区服务的发展趋势

我国社区服务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四个转变:

1、由上一世纪80年代后期街区微观规划组织向宏观政策导向转变

2、由公益服务为主向有偿服务为主转变

3、由临时性就业向稳定型就业转变

4、由分散化经营、零星服务、个别活动向产业化、实体化、规模化和社会化转变

四、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服务

中国的社区服务既有国际社区服务的共同点,又有区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社区服务的特殊性。可以称之为社区服务的“中国特色”,其主要表现是:

1、肩负着“福利服务”和“方便人民生活”双重任务,发挥着“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双重功能

2、区、街道、委员会三级服务网站

3、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 我国社区服务的现状

一、我国社区服务的主要成绩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城市的社区服务已经根植于全国各地的街道里巷,融入了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成了一项广为居民认知和依赖的切身事业。其主要成绩表现为:

第一,许多社区已从起步阶段的单项服务扩展成了最近几年的系列化服务。

第二,兴建了一大批社区服务网点和社区服务设施。

第三,社区服务队伍的来源不断丰富,数量不断增多,专业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支由专职、兼职服务人员和广大志愿者组成的庞大的社区服务大军。

第四,探索出了一条“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改革之路。

二、我国社区服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观念滞后

社区服务体制不顺,缺乏总体的计划性

经费投入不足

资源整合不利

社区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社区服务体系中满足人们需要的服务项目欠缺

社区群众对社区服务缺乏强烈的参与意识

三、加快我国社区服务发展的对策

广泛进行社会动员;

积极探索完善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

加强组织管理和规划管理;

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筹集;

第二篇:社区管理

社区管理在构建服务型政府进程中作用的发挥

一,社区管理

所谓社区管理,主要是指一定的社区内部各种机构、团体或组织,为了维持社区的正常秩序,促进社区的发展和繁荣,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活动等特定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动。包括社区服务,社区环境卫生,社区社会保障,社区体育,社区基础建设管理等内容

同时,社区管理也具有重要的职能。具体表现在:

1、管理功能:管理生活在社区的人群的社会生活事

2、服务功能:为社区居民和单位提供社会化服务。

3、保障功能:救助和保护社区肉质弱势群体。

4、教育功能:提高社区成员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

5、安全稳定功能: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了维持社区的政党动作,社区设有各种层次的管理和服务机构。这些机构管理社区的各种事务,发展和稳定,为社区成员提供相关服务。各级政府部门、基层管理服务组织都是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在我国农村,基层社区管理组织是村民委员会;在城市,基层社区管理组织是居民委员会。社区管理和服务机构的重要职能是为社区成员提供社区服务,如生活服务(家电维修、洗熨衣物、电视电脑网络管理,等等);文化体育服务(组织文艺表演、举办体育活动、组织外出旅游、组织青少年校外活动,等等);卫生保健服务(设置家庭病床、指导计划生育、免疫接种、打扫公共区域,等等);治安调解服务(守楼护院、调解家庭和邻里纠纷、法律咨询、办理户口,等等)。

二,政府的转型

近年来,在各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中国政府转型的主要目标在今天,从中央、地方到民间社会,“政府转型”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焦点话题,而它也构成了今后中国改革最为重要的内容与环节之一。政府转型是在中国经济与社会改革的背景下出现,并为之服务的,它既是新形势下执政党能力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政府提出的迫切需要,也是研究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政府作用、解决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的要求,更是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核心内容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政府成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目标。公共服务型政府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基本定位,是当代政府公共管理的基本模式,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要求。

1、建设好公共服务型政府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指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提供充足优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现代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有五个基本的特征: 第一,政府的作用集中于公共领域。政府的职能主要是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政府财政资源主要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投入。第二,政府管理的基本哲学是实现社会正义,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实现和保障社会公正。这就要求政府统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建立一个公平与公正的社会,因而,促进就业、实现城乡平衡与各阶层均衡发展就是政府的基本任务。第三,政府是公共利益的鲜明代表,政府应当是为市场主体和全社会服务的公共管理者和公共服务者,体现和代表着最广大人民全中的根本利益,因而,政府不应该扮演直接从事商业与企业活动的“经纪人”角色,政府部门不能成为垄断经济资源与经济权力的部门利益集团。

第四,政府权力是有限权力。政府只是社会治理主体中的一个管理主体,一个平等的、协商性的主体,社会治理主体还包括非政府组织、企业等等,这些公共管理主体一道构成社会权力网络。因而,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公共参与社会治理与公共产品的提供。

第五,现代政府是法治政府。政府具有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法定义务,必须通过合法的行政程序积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接受来自权力机关、非政府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三,社区管理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关系

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自治组织是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因此,各职能部门要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重点,调整机构与人员配置,将工作重心下沉到社区,做好指导与服务;要尊重、理解社区居委会在两个文明建设第一线的现实,充分履行各自职能,全力做好属于本部门办理的行政业务,并主动接受社区居委会监督;要大力支持和配合社区自治组织开展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社区卫生、社区环境等方面工作,尽职尽责地为社区解决相关问题。社区居委会作为自治组织要依托街道办事处按属地管理原则协调好与政府职能部门、辖区单位之间的关系,并在各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协助做好相关工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依法行政、落实政府目标管理,创造和谐、宽松的社区环境。理顺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居委会关系,重点是各职能部门要根据各自不同的工作性质和内容,转变工作方式,调整涉及社区工作的机构与人员配置,在社区居委会的支持和协助下做好工作。一是要强化基层,推动工作重心下移。区级人民政府要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条专块统”的原则协调好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辖区单位和社区居委会关 系,各职能部门工作需要由社区落实的,要经区人民政府批准,并经街道办事处统筹部署、组织实施,不能直接向社区布置。对于本应属于政府部门自身职责范围之内的行政工作,各职能部门要将工作任务自己做到社区,服务承诺到社区,到社区接受考评监督,把自身应做的整改做好、做到位,自觉接受社区居委会和群众的监督。二是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的原则和“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的要求,对确需社区居委会协助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如维护社会治安、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等,职能部门在经区人民政府同意并与社区居委会协商后,可按规定的程序和手续将工作任务与工作经费通过街道办事处下放到社区,委托给社区居委会办理。三是要贴近社区,服务居民。对那些既是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也是社区居委会应依法自治完成的工作任务,如民事调解、文体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等,有关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在搞好指导、服务的同时,还要做好面上的布置、检查、监督工作,与社区居委会一起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共同抓好落实。

四,社区管理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作用

大中城市社区管理对最引人注目的社会建设工程之一便是城市社区建设在探索之中不断前进,不断发展,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社区建设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建设”,更涉及到多方面的制度创新,成为再造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一个制度创新过程,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个基础平台。社区建设不仅对原有的居委会管理体制进行了创新,同时将政府公共服务的触角引向社区,方便了居民群众,改善了公共服务质量,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

社区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依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政府发展公共服务需要社区这个平台,需要通过这个平台来延伸自己的服务,也需要这个平台来分担部分政府需要转移的工作职能;另一方面是社区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社区已经在承担着很多公共服务到社区的功能,社区自治功能的发挥也在改变政府一统天下的局面,政府行政功能和社区自治功能正在各自的领域内发挥作用,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一、城市社区体制改革要求政府改变指令型的工作模式——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倒逼机制

从2000年开始的城市社区建设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原居委会管理体制,建立新的社区居委会,构建社区平台;第二阶段:依托社区平台,推进各项服务和建设事业进社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第三阶段:深化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基层管理机制,加强各项服务,进一步提高社区建设水平。贯穿这三个阶段始终的则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工作运行机制的创新,时下的社区居委会与2000年以前的居委会已不可同日而语。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计划经济的理念浸染到政治和社会领域,所有的资源都由政府部门所掌控,居委会实际上成为街道办事处的“下级”,街道办事处与各居委会之间签订工作目标,街道办事处对居委会主任进行考核,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对居委会主任行使任免权、调动权是改革前的惯常现象,城市管理实际上形成了市——区——街——居委会四级架构,而且人们往往将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放在一起来谈,统称为街、居工作。而社区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实际上是真正落实《居委会组织法》,顺应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后加强城市基层管理的需要,将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和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居委会重新定位,对城市社区进行重新调整划分、重新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的地域界限得以明确,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相对独立性得以确立,要求社区居民委员会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代言人作用,同时要求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居民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工作要求逐步成为基本的工作运行机制。

城市社区体制改革的直接成果是社会建设初步独立出来,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以指令性工作为主要方式的居委会管理体制得以改变,社会建设相对独立的意义是巨大的,它使人们逐步摆脱行政管理的依赖性,如果说过去居委会主要是政府的传声筒,现在社区居委会的定位更主要的是当好全体社区居民利益的代表,为了居民的利益向政府部门提出呼声和要求,成为沟通政府与社区居民的桥梁和纽带。

二、社区建设带来基层社会的组织化引致社区功能提升——服务型政府建设可依赖的平台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单位化社会体制逐渐瓦解的背景下,我国社会的组织化程度不断走低,“非组织化”或“去组织化”现象愈益突出。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单位化体制日趋丧失了其组织社会以及提供社会支持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大量的公民游离于社会组织、社会支持和社会福利体系以外。

社区建设促进了基层社会的再组织化。在城市基层,通过城市社区建设的推进,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社区协商议事会等社区内的主体组织进一步健全,社区内的民间组织和社区志愿者组织发展更为有序,居民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明显加强。社区党组织在基层产生了很大作用,在武汉市,不仅大部分社区实现党组织的书记与居民委员会主任“一肩挑”,而且在开展各类服务居民活动中,往往也是党员在起着重要的倡导作用。武汉市有两个未设街道办事处、人口近10万的百步亭和常青花园社区,社区党委起着联系上级党委、开发商、物业公司、居民委员会的重要作用,各方力量在社区党委的整合下有序运作,社区居民的各类需求得到了比较好的满足。

社区居民委员会在法律上拥有组织居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地位,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个直接成果是社区居委会成员的年龄结构更加合理,文化结构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不断加强。从武汉市的情况看,社区体制改革后,有4900多名原居委会老群干离开工作岗位,平均年龄由原来的59岁下降到39岁,平均文化程度由原来64%的群干为初中以下上升为97%的群干为高中以上,此后几届社区居委会换届使社区群干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社区居委会群干得到的培训机会日益增多,市政府还破天荒地组织30名“十佳”社区工作者到新加坡学习培训。社区群干素质提高直接表现在社区建设的绩效上,在武汉市从2003年开始推进的“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的创建工作中,社区群干充分领会市政府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服务“四到社区”的决策精神,组织和动员居民群众参与社区的创建工作,全市20多万个创建项目得以完成,社区破损路、违章建筑、楼道杂乱、污水满溢问题得以解决,极大地改善了社区人居环境,依托社区的再就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也得以有效开展起来。特别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成功整治了多年未能解决的4万多辆正三轮车问题,都是依靠社区群干一家一家上门做工作,把政策宣讲清楚才得以完成的。“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在推行这个工程中,政府的行政职能和社区的自治功能在社区平台上得以有效整合。

社区民间组织的发育也为社区功能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民间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的“自组织”,不仅有着与社会成员或居民的天然联系以及组织社会的天然能力,而且可以扮演政府和社会成员之间沟通联系的中介和桥梁,通过自愿、协商的方式和专业的手段去服务特定的社会群体并帮助解决他们的问题。自武汉市推进社区体制改革,加强社区建设以来,社区内的民间组织从无到有,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每个社区都建立了至少1个以上的社区民间组织,这些组织形式各异,有的是便民服务社、有的是腰鼓队、有的是吴天祥小组,共同的特点是贴近居民需要,服务于居民的日常生活。从社区建设的实践看,社区民间组织活跃的社区,社区服务的功能往往也比较强。比较典型的如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社区,“李小海志愿服务队”、“关爱小组”、“温馨姐妹”、“阳光姐妹”、“和谐传播小组”、“爱心传递小组”等20多个社区民间组织,改变了过去居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做到了“事有人管、难有人帮、苦有人问”,营造了一种守望相助的大家园式的温馨和谐氛围。江汉区单洞社区发展得非常好的巾帼家政服务队的成员全部是该社区的腰鼓队成员,文化活动的凝聚力把居民动员组织起来,为社区功能的提升打下基础。

社区的再组织化的成效日益显现:社区内的失业群体、退休人员依托社区也有了相应的服务平台,一改过去失业、退休群体离开岗位之后陷入无所适从的局面,社区的组织化还体现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城市基层有了依托和抓手,在社区平台构建之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主要是在宏观上的宣传,社区平台形成之后,社区警务室、社区安保队以及电子监控社区的建设一下子让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为一个系统工程,综合治理的效果真正体现出来。公共服务社区化也成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实践方向和有效途径,武汉市将政府在社区内的买岗人员、社区居委会人员和社区内的各类民间组织通过“社区服务站”的平台加以整合,社区服务站已逐步成为政府购买服务的提供者,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机制也在探索当中发展。政府在社区层面买岗提供服务,总体来讲仍然是带有探索性的新生事物,这类人员的身份定位尚处于不够明朗的状态,但根据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国际上政府“瘦身”的普遍趋势,他们从定位上应脱离政府序列,政府定向购买服务的“民间组织”或许是他们的发展方向。

在社区层面建立公共服务网络,为社区成员提供多样化服务,为政府转变职能创造提供前提和条件,有利于 “小政府、大社会”目标的实现。从现代治理理念的角度看,只有通过建设和谐社区,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调动广大居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才能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管理机制,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

三、社区建设促进基层民主的深化——政府提高公共服务回应能力的催化剂

服务型政府建设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是行政效率问题。西方国家为改变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推行了“政府再造”,提出要实现政府的“顾客导向”,即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公民作为享受政府公共服务的顾客,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要听取“顾客”的意见、反映“顾客”的需求,及时地为“顾客”排忧解难。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依赖于政府和社会之间的良好互动。在互信、互通、互惠、互补基础上形成平衡、稳定、协调、和谐的政社关系。

城市社区建设的推进部分地为这一问题找到了实现的途径——通过扩大和深化城市基层民主、畅通政府与居民之间的民意沟通渠道,政府的回应能力在提高,公共产品提供的针对性和公共服务提供的及时程度在提高。

城市社区建设通过发展基层民主作为核心内容,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居民参与机制。武汉市在推进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将政府计划投建在社区的公共项目在社区内进行公示,听取居民群众的意见,使政府的决策与居民群众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并创造条件扩展社会自主发展的资源和空间,增强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了市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城市基层民主的发展促进了公共利益表达机制的建立。政府通过社区建设搭建起利益表达平台,了解居民的利益诉求,使各种利益经过协调整合出公共利益。

基层民主的发展促使政府对公共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回应。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和重大事件的听证制度,建立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和严格的行政问责机制,建立健全评价和监督机制,社区组织及其居民通过实施监督公共服务质量的活动,促使政府提升对公民需求的回应力。为解决“油烟扰民”问题,武汉市在社区层面推进了“社区社会事务听证会”,把各方面的代表找到一起,共同对社区内的餐饮门点的经营进行评议,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居民评议意见,按照相关法规对问题加以处理,比较有效地解决了存在于基层社区的难题,交流与沟通代替了命令与强制的方式,实现政府部门和社区居民的“双赢”。

社区监督评议功能的发挥促进政府提高服务效率。武汉市在社区建设中广泛开展社区组织评议街道办事处、评议区政府职能部门,社区居民评议社区居民委员会等评议活动,评议活动的开展促进政府与社区组织、社区居民之间在互信、互通、互惠、互补基础上形成平衡、稳定、协调、和谐的政社关系,建立起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和严格的行政问责机制,评价和监督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社区及其居民通过实施监督公共服务质量的活动,促进政府部门转变作风、职责落实、服务到位。充分发挥社区评议作用,监督政府部门的工作。当前,由于评议制度还只是作为工作中的经验在推广,还没有上升到法律或比较高层次的制度层面,有的社区组织群干碍于情面,评议工作还不够严肃,评议的制度化建设问题还需要加强。

基于社区平台的公共利益表达机制初现雏形。基层民主的发展也为社区居民的利益表达提供了空间和平台,在推进社区建设的过程中,一些社区组织负责人通过民主选举成为地方人民代表,基层民主和国家整体的民主政治建设逐步融合,政府听取呼声的渠道日益广泛,近年来推进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武汉市不少区政府还与新闻媒体联手开展“社区对话”活动,各级政府部门负责人与社区居民代表面对面,在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居民之间搭起平等交流的平台和利益表达平台,了解居民的利益诉求,倾听群众意见,现场研究问题,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建立受居民群众欢迎的公共利益表达机制。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社区建设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社会结构变化的需要,它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变化,社区建设的加强有助于社会自我管理和服务功能的提升,有助于政府由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同时,制度创新非一日之功,虽然趋势已经确立,但这种创新还需要不断发展,制度的完善和成熟还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

社区管理论文

政法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09-01班

葛慧珍

540909030111

第三篇:社区管理

 讨论题目:当前社区志愿者激励机制研究  讨论组成员:

 讨论大纲:

1、当前社区志愿者的现状分析;

2、对志愿者激励作用、必要性;

3、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 讨论内容:

一、当前社区志愿者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城市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迅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随着我国城市管理体制以及社区结构的深刻变动,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潜在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

1、我国社区志愿者队伍及人员数量少,成员结构相对单一。

从国外社区志愿者队伍发展经验来看,社区志愿者服务已经成为社会调节国家与市场之间关系和社会政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新西兰、北欧、巴西和我国香港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与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56%,31%、48%、34%、48%、35%、50%和20%。美国官方统计资料表明,在1980—1990年代,18岁以上的成年人参加志愿者活动约占到美国成年人的50%,1990年志愿者组织数量总数超过100万个。2002年,中国的志愿者只有8000多万人,约占人口总数的7%,2006年,社区志愿者的人数是1800万,占人口总数比例的1.4%。同时,2001年社区志愿者服务的频率调查中,一次或偶尔参与的占到51.3%,一年中特定时间或节日参与占5.4%,每周一次或双周一次占1.7%,每月一次或每两月一次占1.3%,只有单位组织才参加占24.4%,经常参加的占10.9%,其他占5.1%。社区志愿者中多数为退休的老年人,中青年居少,结构过于单一。

2、社区志愿者队伍及人员的技能水平低。

志愿者良好的服务技能与服务水平,决定着社区服务工作的质量。目前,我国社区志愿者队伍整体技能水平不高,知识基础薄弱。相关调查表明,就社区志愿者队伍的教育水平而言,小学或小学以下学历的占14.5%,初中学历的占32.5%,高中学历的占27.2%,大学学历的占24.5%,研究生学历占1.3%。造成整体技能水平差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部分地区受形式主义的影响,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过分追求数量和速度,致使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出现未培训上岗、人员流失严重等严重问题;另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日益多元化需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结构单

一、水平有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社区志愿服务的有效供给。

3、社区志愿服务的项目领域不宽。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现有项目领域过于单一化、僵硬化。一方面,政府背景的志愿团体习惯围绕“中心工作”寻求项目,而且习惯于“一声令下,万马奔腾”,严重束缚了小型志愿团队的活力。另一方面,民间背景志愿团队,对于外国引进的 新方式“一哄而起”,互相模仿,最后走向极端、走向反面,“一哄而散”。二是项目创新活力有限。部分社区志愿者队伍片面依附政府计划项目,社区工作项目创新兴趣不大;单纯追求项目创新效益,社区环境维护注重不够;志愿工作创新过分独立化,团体之间、内部工作融合、适应性差。

4、志愿服务管理体制不健全,运行效能低。

第一是多头管理体制。志愿者队伍中,青年志愿者由团中央负责,巾帼志愿者由全国妇联负责,社区志愿者由民政部门负责,从中央到地方,志愿者队伍管理体制出现出多头管理状态,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

第二是登记性质不同。由于目前相关规定没有区分不同形式和性质的志愿者组织,不少机构在无章可循的情况下采取了方便自己的注册形式,因而形成了性质不同的志愿组织。在这些志愿组织当中,有的为了注册和运行上的方便采取了“挂靠”形式,有些由于不清楚报批手续并为了保持经济上的独立性在当地工商局登记注册成了企业,也有一些经过民政部的批准成了在现行条件下的“正宗”民间机构。

第三是管理方式混乱。有的是实行企业管理,所得向政府纳营业税;有的采取行政管理的机制,机构的领导由所挂靠的上级部门领导任命;有的则采取会员制的管理方式。

5、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首先,政府行政化干预过多,志愿服务组织自主性弱。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政府习惯于把社区志愿组织当作自己的一条腿。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的活动很多都是配合上级政府的任务要求或配合社会性的大型活动开展的,以社区为本位的、日常性活动相对较少。其次,社区志愿者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尤其是骨干人才流失严重。中国青年志愿者2000年的问卷调查发现,1999全国没有参加志愿服务的青年志愿者占12.6%(未接受调查的志愿者流失率更严重);上海青年小区志愿者协会的法律咨询志愿者,截止到2003年流失49%;广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流失率估计超过70%,一般志愿的活动周期在3个月;北京市惠泽人志愿者一年以上注册率也仅有40%。最后,社区志愿服务衡量统计工作不足,付出—回报机制失衡,尤其是激励机制单薄,志愿者成员积极性不高,服务持续性不长。

(二)、我国城市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我国社区志愿服务意识不强。

2、社区志愿服务缺乏相应的资金保障。

3、社区志愿服务缺乏制度保障。

4、社区志愿服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在此探讨)

二、对志愿者激励的作用、必要性

目前,我国对志愿服务者的激励机制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采取榜样激励(精神激励)的单一化形式;二是沿用传统的整齐划一的简单化方式。在新形势下,这种激励机制已与社区志愿者的构成变化不相适应,并产生了许多潜在问题和负面作用,应该引起注意。一是奖励缺乏针对性,受表彰者虽然获得荣誉,但对自己的生活影响不大,无法有效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二是公众包括普通志愿者,感觉榜样距离自己遥远,难以学习。特别是个别宣传报导,对于典型人物事迹过于夸大其词,甚至造成公众的反感。

人人需要激励,激励被认为是“最伟大的管理原理”。“激励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对人施加的影响,即通过物质或精神刺激使人奋发,激发人的动机,使人在内在动力驱使下朝向期望的目标努力的心理过程。”美国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将仅为20%?30%;如果施以适当的激励,将通过其自身努力使能力发挥出80%?90%。志愿者在我国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对其进行有效的激励十分必要。

(一)志愿者的活动促进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请,有利于和请杜会的建立。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社会交往的平台,推动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的人际关系。志愿者为贫困群众、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弥补了政府和市场的某些缺位,缓解了社会矛盾,推动了人与社会的相互融合。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志愿者服务的重要领域,他们的参与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参与解决社会问题,为社会做贡献,建设社会,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建立。所以建立针对志愿者的激励机制,能够推动志愿精神在更广泛的社会领域中发扬,促进志愿者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二)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重要的人力资源,是非营利组织发展不可缺少的。非营利组织弥补了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完善了社会结构,可是他们最大的困难就在于资金的短缺。志愿者的参与大大降低了组织的成本,他们不仅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分担了专职人员繁重的工作任务,还带来了专业的知识,弥补了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不足。志愿者通过与服务对象的接触,能够更积极反映出社会各阶层的问题与需求,能够拓展新的领域,帮助非营利组织提供切合社会需求的服务志愿者与专职人员的合作,能在更广的层面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他们的积极和热情对专职人员是一种鞭策和鼓励。所以,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的激励,是非营利组织巩固和发展必须实施的管理措施。

(三)参与志愿活动有利于志愿者自我价值的实现。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拓宽了自己的生活空间,更深人地体验了社会和人生,能够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作出客观的判断,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念。参与志愿活动,为志愿者提供了发挥自己才能和学习培训的机会。在志愿工作中,志愿者可以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充分感受到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还可以通过培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责任感和正确的工作态度,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可见,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是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原动力,对志愿者实施有效的激励是对这种追求自我价值行为的认可和赞许,能够更好地激发出志愿者的这种原动力,使志愿者能够更积极地行动起来。

三、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一)激励原则:

激励管理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志愿者管理工作要以志愿者为中心,把调动志愿者工作的积极性放在首要位置,了解志愿者在想什么,要什么,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于组织、社会的重视,从而激发其潜能。志愿者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活动,无法预料的事情时有发生,所以,如何创造性地充满激情地解决这些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志愿者主体的心理状况以及精神状态的制约。而由他人的行为所影响形成的组织氛围,也是志愿者动机维持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营造一个以人为本,以志愿者为中心的人文工作环境。

激励的目的是为了奖赏表现良好的志愿者,调动积极性,惩罚不良行为,约束消极情绪。如果不能做到公平公正,赏罚不分,当奖不奖,当罚不罚,那么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且会造成很多消极后果。因此,一方面,要使志愿者享受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实施激励的领导和部门必须秉公执法,不存私虑。

(二)激励操作手段

“没有哪一项事业仅仅依靠爱心、激情和崇高就能长久的支撑下去,也没有哪一个组织单凭理想与冲动或领导精英的个人魅力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能持久地运转和发展。”因此,管理者只有熟知激励原理,掌握有效新型的激励方法才能做好管理工作。1 物质激励手段

物质激励是偏重于用物质刺激形式来进行激励的手段,在通常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物质激励是一种基本的激励手段。用物质激励手段来激发志愿者热情似乎有违惯例。由于志愿者工作的特殊性,志愿者群体的特殊性,很多人认为志愿者既然要奉献,就不应该谈物质,只要有精神激励就已经足够了。但必须指出的是,本文中所说的物质激励不是惯常意义上的高额奖金诱惑,而是说预测和考虑到志愿者在提供服务时可能会产生的经济性支出或投入。所以,对于亚运会组委会来说,可以采用的物质激励形式有:适度发放交通津贴、用餐津贴、通讯津贴以及象征着志愿者参与的带标志的服装。2 精神激励手段

物欲的满足不是个体追求的唯一目标。物质激励也并不总是最为有效的激励手段。在管理亚运会志愿者时,可灵活运用以下几种精神激励方式。

(1)荣誉激励法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的需要,那么荣誉奖应属于最高激励手段。以《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城市志愿者通用政策》为例,其中明确规定了,对于城市志愿者要颁发奥运会、残奥会志愿服务证书和证章;评选优秀赛会志愿者个人、团队和工作机构,并授予荣誉称号。(2)榜样激励法在志愿者服务过程中,可以通过团体内部客观评比选出模范代表人物,以树立典范,帮助其他志愿者找准工作努力方向。(3)竞争激励法志愿者管理人员可在志愿者服务过程中,可以通过团体内部客观评比选出模范代表人物,以树立典范,帮助其他志愿者找准工作努力方向。(3)竞争激励法志愿者管理人员可引入“鲶鱼”,适当发挥“鲶鱼们”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以带动志愿者群体,保持高昂的士气和竞争力。

(三)激励机制的完善

1加强政府对志愿者在社会政策、法律环境方面的支持

目前,我国政府对如何开展和完善志愿者工作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法规,对志愿者的活动和志愿者的管理也没有提出一个系统的综合性的政策。这样造成了志愿者仍然得不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他们开展的志愿活动得不到社会的广泛支持,对志愿者的管理不稳定也不规范。所以为志愿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是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从目前来看,我国政府对于志愿者工作的政策、法规支持主要是从法规、部门政策、团体章程和国家领导人和部门领导人的支持四个方面体现出来。如:志愿者注册制度和志愿者实践储蓄制度的推行,提高了社会对志愿者的认可度:北京市申办2008年奥运会之前,共青团北京市委和北京市志愿者协会就曾向市人大提交有关为志愿者立法的议案,目前,此议案已被列人2002年至2007年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中,有关方面目前正在进行法规的前期调研和起草工作。上 海市民政局在2004年就准备出台义工激励政策,譬如公务员作义工,可以列人其道德范围的考核标准;大学生作义工,可以在学业上评优;而健康的低龄老年人作义工,则可以“预支”今后接受别人的帮助等。2004年10月深圳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就讨论了《深圳经济特区义工服务条例(草案)》将出台中国首部义工法,来充分保障义工的权益。2005年6月4日,中共海南省委书记汪啸风与1200名志愿者一道,宣誓成为海南省首批注册志愿者,这也是全国首位成为注册志愿者的省委书记。同年的5月19日和6月6日,南京市和成都市分别制定和颁布了《南京市志愿服务条例》和《成都市志愿服务条例》。这些措施都将有效地鼓励志愿者行动的持续开展。

2培育公民文化,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增强公民对志愿者的认同感

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包揽了所有的公共事务,人们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都很薄弱。政府常以政治或行政的手段号召人们积极参加义务活动,号召“学雷锋、做好事”,并把这些活动与个人的政治觉悟联系在一起,成为评价个人品行的重要标准,志愿活动没有激发人内心的精神需求,常常流于形式,走过场。20世纪90年代,政府提出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政府逐步从社会领域中退出,为公民社会的建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公民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人们的志愿服务和参与意识得到增强。在环保宣传、社区建设、民主选举等过程中,公民参与的精神得到进一步培养。但是政府行为习惯的转变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公民社会仅仅只是浮出水面,人们的公民意识、公民责任、公民的自助与互助精神、公民的志愿和利他精神、公民参与、公民意愿、公民的利益、以及公民中所蕴藏的深厚的创造力等等公民文化都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和增强。在近年积极推广公民教育活动及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公众对于志愿者参与的价值和意义已开始认识及接受。但由于缺乏整体及全面性推广及配合,人们往往只停留于表面认知层面,没有适当及足够的途径参与,人们多以为这只是一般青少年人的社会活动或社会实践,因而欠缺了一股投人参与的动机及实际行动。为有效地发挥这一丰富的人力资源,应加强对人们的社会教育、安排足够的服务机会;要真正从内心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社会道德感及公民参与意识,把志愿活动变成完全自觉的公民行为。毫无疑问,中国目前的志愿活动或多或少仍带有组织色彩和运动色彩,过于在口号、电视镜头方面做文章。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的,但必须避免形式主义的做法,要培养默默做志愿者,无私为需求者奉献的公民精神。

3完善非营利组织对志愿者的管理机制

(1).非营利组织应作好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使志愿者能够各尽所能。非营利组织在招聘志愿者之前应作好规划,明确组织需要哪种类型、具备哪些特殊技能的志愿者、需要志愿者的人数比例。按照工作规范要求,为每个志愿工作职位编制正式的职务说明书,概述该项工作的任务、责任、时间安排和工作方式以及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使志愿者明白组织希望他们做什么。与此同时,可以设计科学合理的志愿者申请表,以便在招募时要求申请者表明他们的兴趣、特殊技能以及所希望的工作日程安排和方式,这样使志愿者的兴趣技能与组织工作职位要求相匹配,使志愿者能够“各得其所”,避免在以后工作中出现服务不当、分工不清的问题。

(2).非营利组织应对志愿者进行有计划的招募和颤选,使志愿者能够发挥自身优势。招募志愿者时,组织先要了解志愿者的潜在追求。由于志愿者的动机通常是多元且混合的,而志愿者复杂的动机会限制他们可以做的及将会做的,管理者如果无法配合志愿者复杂的动机,而只安排他们完成组织需要的任务,则将很难招募到新志愿者,而且维持志愿者也不容易。甄选志愿者则应选择一个最适合的人(best quali-fled),而不是选择一个完全符合资格的 5 人(fully qualified)。前者是对那些符合条件者再进一步排序,从中选出最符合职位需求与组织需求的人。

(3).非营利组织应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工作,促进志愿者的个人成长。经过培训开发,使志愿者熟悉和适应组织的使命和目标、历史成就以及组织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通过岗位培}I}提高志愿者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有关法律政策水平,或通过配备职业导师为志愿者提供工作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培训是经验得以扩展的主要形式,这样可以激发志愿者潜能,使他们具备执行任务所必备的技巧与知识,从而提升服务能力,促进服务动机与士气,提高服务效果。经过良好的培训之后,志愿者可以更自由或更主动地发挥作用。

(4).非营利组织应注重志愿者工作的丰富化,为志愿者提供发展的机会。志愿者主要是通过志愿活动来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组织应为志愿者提供能够丰富他们个人经历以及发展机会的工作。如:增加工作的复杂性,将相关联的工作任务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内容更多的工作任务,以增加志愿者工作技能的多样性;加大责任,让志愿者单独负责有独立意义的某一任务或者项目,以强化志愿者的“主人翁”责任感;让志愿者接触各种社会层次的服务对象,提高志愿者工作的应变性、自主性和灵敏性;扩大对志愿者的授权范围,增强志愿者工作的自主控制能力;保证志愿者在工作过程中就能够得到志愿服务对象或同事对其工作的认可即工作绩效的信息。通过这些措施使志愿者的工作能够发挥最大限度的自主性、创造性,使他们能够从工作本身得到直接的反馈,以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就感。

(5).非营利组织应加强志愿者工作的团队建设,激发志愿者的团队精神。工作团队是指围绕特定的问题、项目或任务等而组成的目标导向群体,需要有凝聚成员协作、协同或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其成员的积极协作和共同努力能够获得远大于个体成员绩效总和的整合绩效水平。而志愿者团队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志愿奉献精神的人们为着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特殊团队,更应加强其团队的有效建设,才能发挥出志愿者更大的潜能。所以,非营利组织应不断培养志愿者具有共同的信念和一致价值观,培养志愿者强烈的组织归属感和主人翁责任感;鼓励志愿者提高自己的技能,保证他们能够以自己独特优势和互补性的技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为实现团队目标而努力工作;培养志愿者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相互信赖的人文气氛;同时,应重视志愿者与专兼职人员之间的相互合作。通过这些方式,使志愿者能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同时,在工作过程中志愿者之间结成了深厚的友谊,让志愿者充分感受到工作的快乐和满足。

(6).非营利组织应对志愿者的工作进行有效的评估,促进志愿者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组织应对志愿者的工作成绩进行及时地认可、赞赏和奖励。除了的表扬大会、聚餐之外,茶话会、真诚的感谢、征求志愿者的意见,倾听、信任志愿者,生日时寄张贺卡,体谅志愿者的时间安排,提供较佳的工作设备、响亮的头衔等都是奖励的形式与方法,还可以让优秀者充当培训师,组织指导宜传团及志愿事迹宜传报告等。这些方式不仅代表了组织对志愿者的重视程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志愿者的工作士气与满意程度。同时也应对志愿者的工作进行适当的评估,目的是为志愿者及时提供反馈并为志愿者改进工作、提高技能和未来发展提供指导,对于个别不能满足组织要求的志愿者,可以采取重新分派工作或进行再培训等措施以便进行妥善安置。

4、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的激励制度,为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供动力机制。

要强化社区志愿者的自我激励机制,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自我价值激励;第二、自我成就激励;第三、自我提升激励;第四、自我快乐激励。惟有让志愿者正真感受到受人尊重和被人需要的自我价值所在,才能保持志愿者参与行为的内在动力。要建立多层次、多样式的志愿者表彰奖励制度。对志愿者的贡献,应当给予适当的嘉许或奖励,嘉许方式可以 通过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制度进行。如获得荣誉称号、受到某一级表彰,舆论宣传,成为晋级、升学、求职、信贷的重要依据等。由于人的需求是多变的,同时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就会上升到较高层次的需要。因此激励方式也不应当是一成不变的,应当不断创新。建立志愿者服务“储蓄”制度。积极推广“志愿服务时间银行”、“互助服务”、“服务转换”等有效形式,把提供志愿服务与优先享受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在志愿者自身需要社会提供帮助时可以优先得到志愿服务,从而使志愿者服务成为“付出、积累、回报”的爱心储蓄,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社区志愿者队伍中来。

 讨论结论:

结合激励理论,将激励因素概括为自我激励因素、组织激励因素和外部激励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社区志愿者激励机制中自我激励机制、组织激励机制和外部激励机制的探讨。自我激励机制从志愿者内在需求出发,提出从三方面开展激励:明确志愿者责权利、联系志愿者个人发展以及树立组织目标满足志愿者成就需要。组织激励机制由制度激励、组织文化激励和领导力激励三部分构成,据此应完善整个志愿者制度。外部激励机制主要有政策法规因素、媒体宣传因素和社会舆论因素,社区志愿者的权利应有相关政策法规来保障,同时结合社会舆论和媒体等加强对其精神激励。综合这些,社区志愿者制度定能得到很大改善,这对志愿者、对需要帮助的人以及我们整个社会都有很大的益处。

第四篇:社区管理

2016年12月(本科)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社区管理》答卷

本人承诺:本试卷确为本人独立完成,若有违反愿意接受处理。签名 曹维明

学号 ***005 专业 行政管理 学习中心 石家庄学习中心

一、案例分析题:(30分)

北京某小区建成后。业主纷纷搬入。半年后,开发商聘请的物业公司由于无法收齐所有入住业主的物管费,采取了停止服务的行为。拒绝清理垃圾。晚上不开路灯,外来车辆乱停。给小区居民生活带来不便。业主委员会多次到该物业公司反映未果并将其告上法庭。物业公司辩称近1/3的业主拒不缴费,致使管理缺乏运营成本。缴费的业主认为。不能因为其他人不履行义务而侵犯缴费业主的权益。未缴费的业主则称物业公司未公开账目,侵犯了其知情权,业主委员会未很好地保护业主合法权益,所以拒绝缴纳物业管理费用,并表示不参与小区管理事务。

阅读以上材料,分析案例中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答:物管公司不应该停止服务,因为小区内还有三分之二也就是半数以上的业主都是按时付费了的。至物业可以发催收通知书。如果在规定时间还没有付,可以到法院起诉那三分之一的业主。物业公司未公开账目的问题,可以由业主委员会和物管两方共同出面请 2016年12月(本科)物业也应该积极听取业主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解决物业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物业服务质量,避免业主因物业服务不到位而拒交物业费。

二、请到你所在的社区进行一次实地调查,完成一个社区调查报告。(70分)主题是关于“xx街道办事处管理模式调查”。结合所学知识,调查街道办事处所具有的职责、职能;了解街道办事处对于基层社区管理的作用,需要用具体事例说明,并论述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

要求:1.主题突出,文体结构清晰;

2.内容真实,图文并茂; 3.逻辑合理,观点明确;

4.调查角度全面,且要包括社区居民的调查; 5.字数不少于3000字。

西里街道办事处管理模式调查

在自己的家乡西里街道办事处进行了实践调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我对街道办事处所负的职责、职能有了清晰和全面的认识。以《社区管理》调查内容为重点,在街道办事处对基层社区管理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方面认真观察、分析、总结,并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提出解决问题和完善管理的建议和方法。为了了解具体管理情况,我到西里街道办事处进行了调查,现将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桥西区西里街道办事处从建国路中心线与友谊南大街中心线交会点起,向西至城角街中心线,向北至槐安西路中心线,向西至瓮村地界,沿瓮村和小谈村地界、苑东街中心线,向北至裕华西路中心线,向东至西二环南路中心线,向北、向东沿467医院、军医学院、和平医院南墙至市人民银行宿舍西墙。辖区面积3.8平方公里。辖区主要街路有裕华西路、槐安西路、西二环、工农路、城角街、时光街等。辖区总人口55000余人。西里街道办事处工作数量大、范围广、事项杂,但主要是以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创建安定团结、环境整洁、秩序优良、方便生活的文明社区。

二、街道办事处主要职责

1、贯彻正确政治路线职责。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贯彻执行党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负责街辖区内的地区性、群众性、公益性、社会性工作;

2、推动经济发展职责。负责对辖区内各种经济组织进行协调、指导,做好培植税源工作,努力为区域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社区管理 2016年12月(本科)

3、保护环境职责。承担辖区内市容环境卫生、道路日常养护等城市建设和管理职能,协助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4、综合治理职责。负责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维护辖区稳定;依照有关规定做好出租屋和外来暂住人员的管理工作;负责民事调解,法律服务工作,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

5、社区服务职责。积极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大力兴办社区福利事业,发动和组织社区成员开展各类社区公益活动;负责拥军优属、优抚安置、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区文化、科普、体育、教育等工作;

6、管理居委会职责。指导和帮助居民委员会搞好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发挥居委会的群众自治组织作用;

7、精神文明建设职责,积极组织以提高市民质素为目的的活动,树立文明新风;

8、行政管理职责。对辖区内城市管理、社会服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行使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监督评议的行政管理职能;

9、助居民委员会的工作,促进居民委员会的依法建设和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

10、反映居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办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等事项;

11、其他事项。

三、街道办事处对基层社区的管理

从街道办事处与基层社区二者的主体关系来看,街道办事处是基层政府的派出机构,是代表基层级政府在辖区内实行社会管理的基层组织,其管理手段是行政手段。基层社区是居民自治组织,代表居民在社区内进行社区管理,其管理手段是自我管理。因此从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看,街道办事处对基层社区行使行政上的管理职权。

1、街道办事处加强对社会基层管理干部的培训和监督

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对社区(居委会)的领导指导和监督,居委干部要以身作则并敢于管理,要广泛联系居民,了解情况,处理解决社区的矛盾,共建和谐社区。对居民的宣传、指导和监督工作要做,不能将要求往墙上一帖就完事。对于有损公共利益的人和事要有明确的是非态度,结合机关单位进行教育帮助,须知邻里关系的处理不好也是违法的。居委会也应根据国家的法令向居民组织宣传、讲解,让居民自觉遵纪守法。社区的和谐也应以法律为依据才能建成。

2、以活动管理为重点,全面深化社区各项工作

西里街道办事处以指导、领导各社区开展活动为重点,通过开展在实实在在的为民活动不断深化社区各项工作。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促就业,成立促进就业服务办公室,加强对闲置劳动力的培训和规范化指导;倾听群众呼声,开展“联户、结对、帮扶、亲民”主题实践活动,深入社区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

社区管理 2016年12月(本科)盼;拓宽群众利益诉求反映渠道和解决渠道,建立“大信访”格局,对群众集中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由各部门联合,集中研究处理意见和应对措施;提高居民文明素质。深入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实施“提高居民素质,促进街居文明”主题教育工程,结合居民需求及主题活动,大力开展社区文化;提供便民服务,方便居民生活,全面开展社区劳动保障、计划生育、民政救助、医疗服务、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妇女维权等项服务,全力打造一个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的社区平台。

3、以安全管理为突破,不断打造和谐平安社区

街道办事处在市委政法委和综治办的领导下,指导社区积极开展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各项工作,宣传普及平安建设常识,不断提高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深化防控体系建设,细化巡控力量布局,预防和减少案件发生;社区增配辅警,完善装备,强化管理;安装电子眼和防盗门,有效预防和减少盗窃案件的发生。建立社区信访联络员制度,引导群众理性反映合理诉求,及时有效地化解不稳定因素,社区居民治安满意度和安全感满意度达到100%。

四、道办事处对基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1、政社不分,职责模糊

由于社区地域范围界定不清,街道办事处对于社区组织管理职能不明,导致街道管理职责模糊。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街道办事处管辖的行政区域作为社区区域,于是街道办事处一身二任。作为基层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代表政府对基层社会行使全方位的综合行政管理职能,同时它又作为社区居民的代表行使社区自治管理职能。街道管理层面的政社合一,加上自身的管理范围没有用明确的制度来规范,使无权管理或越权管理现象时有发生,对群众的生活带来了不便,或者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群众的利益。

2、队伍混乱,素质偏低。

长期以来,由于社区工作人员工作任务重、工资待遇低,许多优秀的社区人才常年大量外流,形成了当前基层社区工作人员队伍混乱,甚至是无业人员待岗就业前的过渡性职位,整体上来看社区工作人员素质偏低。街道办事处因为只是基层政府的派出机构,虽然能够发现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但却是爱莫能助。这样一来,人员队伍素质的低下就容易造成街道办事处和社区管理服务水平的低下,容易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和情绪,造成了不良好的社会影响。

3、流于形式,民主低下。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产生。因此,社区人员名额及产生应当由社区居民自主选举而定。但是在本人的实践调查中发现,新义街道办事处决定着社区人员的产生,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主任、书记候选人一般都是由街道办事处推荐。对候选人资质的认定上,街道办事处的意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选举成为了一种形式,社区民主管理程度低下。

社区管理 2016年12月(本科)

五、完善街道办事处对基层社区管理的建议方法

1、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改革,明确街道办事处与基层社区各自职责

通过不断改革发展,要 按照“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方针,加强街道办事处的综合管理和协调管理的权力与职能。按照放权与分权相结合、责任主体明确、管理幅度适中的原则,不断明确街道办事处与基层社区的管理职权和责任界限。要按照政企、政社、政事三分开的原则,将基层政府、街道办事处原来承担的一些社会服务性、经营性的事项,分别划归基层社区行使。

2、要进一步采取多种手段,提高社区队伍整体素质

社区处于与群众接触的最前沿,社区工作人员的言行、工作对群众的影响最为显著,街道办事处要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提高社区工作人员队伍整体素质。要通过法定程序,将那些政治素质好、热心居委会工作的人员,充实到社区居委会领导班子,走年轻化、知识化、职业化的道路,成为社区建设工作的主力军。要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努力制定鼓励政策,引导社区工作积极分子参与社区建设,鼓励他们从事志愿者服务活动。要逐步建立一支素质高、作风硬、人员充足的志愿者队伍,逐步使志愿者服务活动制度化、经常化。

3、要进一步强化民主管理,不断提高基层社区自主管理水平

要改变以往由街道办事处实质上决定社区居委会主任、书记的现状,要切实通过民意调查、群众选举等方式,让社区居民能够选举出代表自己利益进行自主管理的人员,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社区基层自主管理的职能,更好的为社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社区管理

第五篇:社区管理

社区管理体制的演变

我国基层管理体制的变迁主要表现为单位制向社区制的演变。单位制的解体构成了探索社区管理体制变革和创新的基础和起点。单位制解体使国家无法将分散在社会底层的成员整合到国家体系中来,由此就可能出现社会秩序的混乱。这就提出了社区建设和重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任务。

社区变迁是社区管理体制的变迁是基础,正因为单位制演变为新型社区,才使得社区制取代单位制成为必然。

本文以深圳为例,从管理重心、管理对象、管理方式三个方面来考察单位制向社区制的演变,从而使社区管理体制的研究更为具体深入。

一、管理重心的演变:城市公共管理的重心向社区转移

从城市政府的管理重心观察,改革开放前后,城市政府的经济、社会、政治的管理,其重心明显的从单位向社区转变。

(一)单位经济解体,政府经济管理的众多事务从单位向社区转移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管理的主要职能,一是计划,即以看得见的手替代看不见的手,以计划调节替代市场调节;二是生产,即是向各单位下达生产服务指标,各单位按指标生产;三是监管,即监督各单位按计划完成生产指标。在上述职能中,计划和监管职能主要由政府的职能部门执行,非政府部门的单位则主要执行生产职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生产多少由市场决定,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主要是监管其合法生产经营以及为其提供便捷的服务。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管理的计划和生产职能不断地被市场调节所取代,而监管和服务的职能却在不断加强。由于各种经济组织数量大,他们所提供的生产和服务种类繁多,方式更是层出不穷,为了监管到位,政府不得不将经济监督的众多事务从市区层级向社区层级转移。例如,深圳市消防局将消防的许多监管职能下放到街道、社区,越来越依靠社区提供消防监督的信息。综合执法也向社区转移,在街道设立综合执法队。政府也日益重视社区居民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政府日益打造服务型政府,将很多服务于经济组织的工作向社区转移。

在深圳,政府从2002年起,在街道办事处推行政企分开和收支两条线。例如,深圳福田区通过历时四年的改制转制,使辖区街道企业从“产权、财务、人员、名称”等方面与街道办事处实现政企分开、脱钩。街道办事处从原有的企业中全面退出,一心一意搞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深圳从2004年开始大规模的社区建设,大量的政府职能下移至社区。例如,2005年深圳市盐田区委区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工作意见》,将22项政府职能下移至社区,包括:区人力局“社区就业与再就业行政工作”;区城管办“协助做好清理各种违法建筑和违法用地问题”;区社保管理处“为居民提供社保咨询服务,协助办理社会保险,采集社区内退休人员有关信息,组织退休人员参加文体活动”等职能。

(二)单位社会解体,社会管理的重心从单位向社区演变

单位社会解体的过程,是社会事业改革的过程。在改革进程中 ,“单位办社会”被完全否定,许多过去的单位社会职能正在向社区移交。

医疗的社区转移。2005年深圳颁布《深圳市社区医疗服务站设置规范(试行)》,在全市推行社区医院。截至2008年底,深圳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总数达到634家,实现社区、人口、服务全覆盖,平均每2万人口拥有一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2009年出台的深圳新医改方案提出,“将鼓励社区卫生机构逐步开展家庭医生服务,与服务对象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计划到2015年,全市开展家庭医生责任制的社康中心比例达到80%,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合同的家庭比例达到50%。

教育的社区转移。深圳从1980年代开始,在住宅小区建设时,就已经配套了幼儿园、中

小学的建设。目前深圳小学和初中已取消择校录取,按居住地就近读书。深圳大学与附近社区共建和谐社区,附近社区提供了大量安全、卫生、便利的学生租用宿舍以及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勤工俭学工作岗位。教育日益与社区联系在一起。

体育的社区转移。1996年深圳出台贯彻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住宅区、居民小区要开辟活动场所,为居民健身提供方便”,“市内各体育场馆都要向群众开放”。2005年开始,深圳市政府在各个社区投放健身器材,并要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一些区政府还采取购买服务,由文化体育公司组织竞赛等体育活动,向社区居民提供。从2010年起,深圳福田区属学校在平日、双休日、寒暑假,有计划、有组织、选择适当时间和运动项目,免费向周边居民、单位开放。

养老的社区转移。2005年颁布的《深圳市社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2010年)》规定:社区内老年人、残疾人服务实现小型、就近、便利。100%社区建有“星光老年之家”,开设老年人、残疾人养护、托管、康复等服务项目。

住宅及其物业管理服务的社区转移主要表现在:计划经济时期,住宅及其物业管理服务主要由单位提供,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住宅供给实行福利房、微利房和商品房三轨制,福利房由政府住宅局和各国有单位向公职人员提供,微利房主要向低收入者提供,除此以外,住宅供给完全市场化。1999年,深圳住宅局取消其下辖的房管所,全部改制为物业管理公司,此后,物业管理全部市场化。

(三)单位政治解体,政治管理的重心从单位向社区演变

我国政治体制的核心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计划经济时期,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容基本在单位实现,现在则逐渐转移到了社区,在社区中实现。主要表现在: 从单位选举到社区选举。计划经济时期,人大代表的选举主要是在单位进行的。现在则主要在社区举行。例如,2003年深圳区人大代表的选举以人口和地域划分选区,选民可以自主选择在单位或居住地选区登记为选民。街道办和居委会是重要的选举组织者,社区居民开始自主地以自荐等方式竞选人大代表。

社区自治。计划经济时期,单位中的工会和单位外的居委会是法定的基层民主组织和自治组织,工会高度依附于单位,与此同时,居委会也是高度依赖于国家。2008年,深圳92.82%以上的居委会成员由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居民直接选举产生,居委会的全部政府职责也转交给新成立的社区工作站,并且原来的居委会成员也全部转到社区工作站,成为社区工作站的成员,这就使居委会还原为名副其实的自治组织。现在,深圳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在市总工会的引导和组织下,80%成立了工会,对维护工人权益,协调劳资矛盾日益发挥积极作用。

在社区参政议政。计划经济时期,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主要由单位指派和选出,他们主要为单位人服务。现在,他们开始为社区居民服务。2008年深圳罗湖区建立了24个人大代表社区联络站。基本都由社区工作站和居委会成员担任人大代表联络员。联络员帮助人大代表搜集和调查社情民意,使社情民意通过人大途径进入参政议政范畴。

二、管理对象的演变:从单位人到社区人

市场经济改革使单位人日渐从单位中分离出来。分离出来后,他们的经济、社会、政治权益日渐集中在社区实现。我们将这种在社区实现其经济、社会、政治权益的个人称为社区人(犹如过去人们在单位中实现其经济、社会、政治权益因而被称为单位人一样)。

(一)单位经济人演变为社区经济人

简单地说,单位经济人是在单位中实现自己经济权益的人,是在经济上高度依附公权力的人。计划经济时期,单位人缺少独立的经济权力。他们有工资,但工资只能维持简单的吃穿用,实际上,连维持人们简单再生产也不足够,因为他们的居住等都是公权力提供的。因此在经济上单位人是公权力的附庸。

单位经济解体以来,大量的单位人从单位中分离出来,他们在社区拥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他们在社区拥有房产或成为社区房产的承租人。作为房产主,他们拥有产权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权益。这些权益属于私权力,独立于公权力,因而具有独立性。而且,这些权力获得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确认,在本质上属于一种“法定权益或权利”,具有合法性。同样,作为承租人,他们向房主交了租金,因而获得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私权力。

第二,他们工作在社区并拥有工作所带来的一系列权益,例如,劳动法所规定的权益。这种权益独立于公权力,是公权力不能任意侵犯的。他们所工作的各类经济组织都分布在各个社区中,社区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利益。例如,善于处理劳资关系的社区,能较好地保障劳资双方的权益;政府管理、政府服务好的社区,能增加社区中的经济组织的利益,等等。单位人演变为与社区紧密相连的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工作人。

因此,社区人拥有独立于公权力的私权力,并且他们主要在社区实现其经济权益。

(二)单位社会人演变为社区社会人

单位社会人是指在单位中实现自己的社会利益的人。之所以能成为单位社会人,是因为单位在其内部办社会事业,包括生老病死的各项事业。例如,幼儿园,中小学,住房,养老,医院,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社会事业从单位中剥离,一是由市场根据需求来办社会,二是政府规划越来越考虑社区的需求。例如,深圳规划和鼓励每一个社区兴办私人的社区医院,出台政策和扶持资金兴办社区养老,在住宅建设时统一规划幼儿园、中小学、菜市场等。在市场调节和政府规划的共同作用下,社区成为社会事业的服务中心,使得居民的社会利益能够在社区里得到较充分的实现。单位社会人由此也成为社区社会人。

(三)单位政治人正走向社区政治人

单位政治人是指在单位实现自己政治权益的人。计划经济时代,人们选举、参政议政、入党等权益主要在单位实现。现在,人们的政治权益越来越多的在社区实现。从深圳看,单位政治人向社区政治人的转变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一是人大代表的选举尚未形成强烈的公民意识,绝大多数公职人员和很多企业人员仍选择本单位(而非其所居住的社区)为投票地域,尤其是很多人并不重视选举,目前主要是一些需要维权的人士突破种种阻碍参加竞选。二是社区党组织日益健全,越来越多的人参加社区党组织。三是虽然少有居民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履行自治义务或责任,但有重大维权需要的居民热衷于参政议政和担负自治责任履行自治义务。

三、管理方式的演变:从管制到治理

改革开放后,单位人日渐摆脱单位的控制,成为经济、社会、政治权益的社区人。从深圳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看,社区管理方式大体朝着从管制到治理的方向演变。主要表现为:一是政府在未将公共管理重心下移至基层前,在社区以局部自治的方式来整合社区人,二是政府将公共管理的重心下移至基层,并在基层建立政府与自治的良性互动管理体制。

(一)从管制到局部自治

计划经济时期,政府通过单位制的居委会来管制基层。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一方面沿袭过去的惯例,仍然由街道办事处及其下辖的居委会以行政手段推进如计划生育、优抚等工作。另一方面,以自治的方式管理住宅小区公共事务。也就是说,除了管制的方式外,使用了自治的方式。

1980年8月底,深圳市第一个涉外房产工程、全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深圳东湖丽苑开工兴建。当时深圳唯一的房地产企业———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决定借鉴香港同行的做法,对该小区实施全新的物业管理。此后,绝大多数商品房小区均实行物业管理。也就是说,1980年代初开始,社区公共管理的重要部分———物业管理———就已经以自治的方式进行。它使社区管理除了管制的方式外,还增加了自治方式。

但业主自治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主要在1990年代之后。1991年全国第一个业主委员会在深圳天景花园成立。1994年深圳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住宅区物业管理条例》,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了业主通过组织召开业主大会和成立业主委员会的形式集中反映业主的意愿,并参与物业管理事务。2003年国家《物业管理条例》实施,业主对社区建设的重要影响日益彰显。这时自治的方式获得了独立的地位,能够与管制的方式抗衡,典型的例子是景州大厦业主自治。2004年景州大厦业主选出了业主委员会主任,区政府有关部门以政府文件的形式罢免该主任,可是业主马上投票选举该主任上任业主委员会主任。

(二)深圳社区治理体系的建立

深圳从2005年开始大规模的社理职能剥离出来,由社区工作站承接,居委会的原班人马也改为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从而使居委会从繁重的政府事务中摆脱出来,有时间和精力去开展居民自治,组织居民开展自助互助服务。行政管理职能的剥离,为居委会充分发挥法律赋予的自治功能腾出了空间,真正做到“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回归独立自主、群众自治组织的本来职能。

2.居委会逐渐直选。在深圳盐田区,居民委员会的全体成员,由社区居民直接选举产生。直选工作非常成功,投票率高达84.49%。深圳其他区没有采取直选居委会成员的办法,而是采取了过渡办法,30%的居委会成员直选产生,70%的成员由社区工作站的成员兼任。

3.建立社区工作站与居委会良性互动的社区管理体制。社区工作站与居委会并列而设,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支持与配合的关系,二者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但性质不同,一个是群众自治组织,一个是政府工作机构。在实践中,一些区政府对如何良性互动做了有益的探索,例如,盐田区政府赋予居委会评议社区工作站工作的权力。区建设。其实质是全面推进以“居站分设”为主要内容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居站分设”的实质是要建立社区工作站与居委会良性互动的社区管理体制。具体做法是:

1.居改社。一是在社区设立工作站,作为政府在社区的服务平台,承接政府在社区的各项行政、管理和服务工作,二是将居委会的行政管

下载社区管理教案(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区管理教案(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管理

    社区管理—名词解释 1:社区:就是区域性的社会,换言之,就是人们凭感官能感觉到的具体化了的社会。: 2:NGO是英文“non-goveinment organization”的缩写,直译为:非政府组织。界定为......

    社区管理

    社区管理 第一章 1、社区的含义: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社区的构成要素:地域要素、人口要素、生态要素、结构要素、社会文化要素。 3、......

    社区管理

    一、名词解释 社区:就是区域性的社会,换言之,社区就是人们凭感官能感觉到的具体化了的社会。 社区管理:社区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下,以社区基层政权组织为基础、以社区......

    社区管理

    社区管理一、市委、市政府成立社区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民政部门。其职责是:(一)指导社区居民委员会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展工作;(二)指导社区居民委员会建立......

    社区管理方案

    在街工委、办事处与社区共同努力下,在辖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居民积极参与下,我社区“883-97行动计划”创建达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巩固社区创建成果,特制定以下长效管理......

    社区管理[精选]

    2018年6月(本科)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社区管理》试题 考试说明: 1.首先下载试题及《标准答卷模版》,完成答题后,答卷从网上提交。 2.答卷电子稿命名原则:学号.doc。如:11......

    社区管理问卷调查

    为期三周的实习结束了,回顾这三周的点点滴滴,不免有些感触。在这短短的三周中,我努力过、高兴过,失落过„„不过更多的却是对这次实习经历的珍惜。本次进行的实习与以往不同,不在......

    社区管理经验总结

    社区管理经验总结 努力创新勇于探索社区管理新模式 ××区××街道××社区辖区面积只有2万多平米,人口1500人,现有社区专职工作者3名。社区内在职居民占居民总数的70%,在职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