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记》白话解
《礼记·学记》白话解
礼记卷十八
前言:本篇记述学习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并论及教学为师的道理,与大学发明所学的道术,相为表里,故甚为宋代理学所推崇,以为《礼记》除《中庸》、《大学》之外,唯《学记》、《乐记》最近道。
按:本篇谈亲师敬业,是学者初入学时不可不知的事,比较《大学》所谈深奥的理论方法,更切于实用。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易解: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亲自就教于贤者,体念远大的利弊,虽能够感动群众,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易解: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 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就是这个意思。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易解: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是这个意思。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易解:古时候教学的地方,一家中设有「私塾」,一党中设有「庠」(五百家为党),一个遂中设有「序」(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一国之中设有「太学」。每年都有新生入学,隔年考试一次。入学一年之后,考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重专注于学业,乐于与人群相处;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博学笃行,亲近师长;七年时考察学生在学术上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及对朋友的选择,这时候可以称之为小成。九年时知识通达,能够触类旁通,遇事不惑而且不违背师训,就可以称之为大成。这时候才能够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然后附近的人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都来归附。这是大学教育的方法与次第。古书说:蚂蚁时时学习衔泥,然后才能成大垤。就是这个意思。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易解:大学开学的时候,学生都穿著礼服,以蘋藻之菜祭祀先圣先师,表示尊师重道;先练习《诗·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歌,劝勉学生以莅官事上之道;击鼓召集学生,正式打开书箧(书包),希望学生以谦逊谨慎的态度学习;夏楚两物(教鞭)是用来警惕鞭策学生,收到整肃威仪的效果;夏天的大祭(天子祭天)未实施以前,天子、诸侯不急着到学校去视察,为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发展志向;教师常常观察学生,但是并不轻易发言,等到适当的时候再加以指导,是要使学生自动自发(《论语·述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至于年幼的学生,只听讲而不能乱发问,是因为学习要按照进度顺序(次第)进行。这七项是教学的大道理,非常重要。古书说:凡学习做官,领导人民,先学习管理事情,要作一个读书人先学习立志。就是这个意思。(志者存心也,志气志气,志者气之导,心之引也。)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易解:大学施教是讲究方法的,是顺着时序而教的,如春秋教礼乐,冬夏教诗书,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学生下课及放假的时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课业。(宋人断句改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句读略有不同。)学习要有方法,如果不从「操、缦」这些小曲学起,指法不纯熟,琴、瑟就弹不好;不从通晓鸟兽草木,天时人事学会譬喻,诗就作不好;不学会洒扫应对,礼节就行不恰当,对于六艺等技艺没有兴致,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所以君子在学习方面,要藏之于心,表现在外,不论休息或游乐的时候,都念念不忘,能够这样,才能安于学习,亲近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而且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能够这样虽然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 4 会背弃道义。《尚书·兑命篇》说:恭敬谦逊,努力不倦,如此修行便能成功。就是这个意思。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易解:现今之教人者,口里虽然念着书本,心里并不通达,故意找些难题来问学生,讲一些枯燥无味的名物制度,让人听不懂;但求多教,不管学生明不明白。而且教人时没有一点诚意,又不衡量学生的程度与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教导违反情理,学生求学也违逆不顺。如此一来,使得学生愈来愈厌恶学习而且憎恶师长;以学习为难为苦,而不明白学习的快乐与好处。虽然课业勉强读完了,也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此。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易解:大学教人的方法,在一切邪恶的念头未发生之前,就用礼来教育,来约束禁止,这就是预备、防备的意思(古德所谓防患于未然是也)。当学生可以教诲的时候才加以教导,就叫做合乎时宜。依据学生的程度,不跨越进度,不超出其能力来教导,就叫做循序渐 5 进。使学生互相观摩而学习他人的长处,就叫做切磋琢磨。这四种教学方法,是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易解:邪恶的念头已经发生,然后再来禁止,因为错误的观念已经坚不可拔,教育亦难以胜任。适当的学习时期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东学一点西学一些,却不按照进度学习,只是使头脑混乱毫无条理而已。没有同学在一起研讨,切磋琢磨,便落得孤单落寞而少见闻。结交不正当的朋友,会导致违背师长的教训,不良的习惯,会荒废自己的学业。这六项,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易解: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也明白教育之所以衰落的道理,然后就可以为人师表了。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喻,让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导,而不去强迫别人服从;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只引导而不强迫,使学习的人容易亲近。教师严格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得以充分发展。只加以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使学生能够自 己思考(以免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人亲近又能自动思考,这才是善于晓喻了。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易解: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容易犯,教导的老师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的时候,或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或有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或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这四种心理都不相同,必须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这些缺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增长优点挽救过失的。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易解:善于唱歌者,能使人沉醉在歌声中流连不忘,善于教学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志向而努力不懈。教的言语虽然简要却通达晓畅,含蓄而允当,很少用比喻而且容易明白,可算是能使人继承其志了。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 7 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惟其师。」此之谓乎。
◎易解:君子知道求学深浅难易的顺序,对于个人的特性差异都能了解,然后方能因材施教。能广泛地晓喻,然后才有能力作老师;能够作老师,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作领袖。所以能作一个好老师,就是学作领袖的开始。所以选择老师不可以不谨慎。古书说:三王(伏羲神农黄帝称三皇)四代(虞夏殷周)对老师的选择都很慎重。就是这个意思。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易解:求学的道理,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学问才会受到敬重。真理学问受到尊敬,然后人民才会敬重学问,认真学习。所以君主不以对待部属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情形有两种:一种就是在祭祀时,臣子担任「尸」的时候,另一种就是担任君主老师的时候。大学的礼法,对天子授课时,老师不处于面朝北的臣位,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 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易解: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安闲,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更把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对于不善学的人,老师教得很辛苦,效果却仅得一半,学生反而归罪于老师。善于发问的人,好比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下手的软处开始,慢慢的扩及较硬的节目,时间久了,木头自然分解脱落;不善发问的人,使用的方法刚好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有如撞钟,轻轻敲打则响应得小声,重力敲打,则响应的声音就很响亮,一定要打钟的人从容不迫,然后钟声才会余音悠扬传之久远,不善答问的人刚好相反,这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易解:自己没有心得,没有独到见解的人,不够资格作老师。一定要学生提出问题,才加以解答;学生心里有疑难,没有能力表达时,老师才加以开导;老师开导了,学生仍然不明白,虽然暂时放弃指导,等待将来也是可以的。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易解:良匠的儿子,想必也能学习补缀皮衣(古代工艺相近);良弓的儿子,想必也能制作畚箕;刚学驾车的小马,都事先把小马系 在车后,而车子就在马的前面,让马跟着学习。君子观察这三件事,就可以立定求学的志向了。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易解:古时候的学者,能够分析比较事物的异同之处,汇整成一类,譬如:鼓的声音并不相当于五音之中的任何一音,但是五音演奏,没有鼓的调和就显得不和谐。水的颜色并不相当于五色当中的任何一种,然而五色的配合,没有水为之调和就无法鲜明。至于学者并不等于政府的任何一种官职,然而任何一种官职,不经过学习就没有办事的能力。又如老师,他不是人伦中的任何一种亲属关系,但是任何一种亲属,如果没有老师的教诲,就不懂得人伦之间的关系了。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易解:伟大的德行,不偏治一种职务;伟大的道理,不局限于一种事物;真正伟大可贵的诚信,不一定建立在山盟海誓上;恒久的四时虽不相同,却运转不停,是最准确的守时。如果能了解这四种情形,就可以立志学习伟大了。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易解:夏商周三代王者之祭祀河川,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河是水的源头根本,海是河流的归处,先本而后末,这叫做「务本」。
第二篇:大学一解白话
今天中国的大学教育,追溯它的源流,其实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不过大学教育的制度是一回事,大学教育的精神又是另一回事。就制度言,中国教育史中固然看不到有类似的组织,但是就大学教育的精神而言,则文明人类的经验大致相同,彼此相通。文明人类的生活无非两大方面,一个是“己”,一个是“群”,也就是个人与社会。而教育的最大目的,无非是使社会中的“己”与其他个人所构成的“群”各得其所、和谐发展,进一步就是相互扶持,相亲相爱;所以不分中外古今,教育的精神总是相通的。
西方的大学教育已有八九百年历史,其目的虽然很少有挑明的,但我们一探究,就可以知道它的本源其实就是希腊的人生哲学,而希腊人生哲学的精髓,无非就是“认识你自己”(Know thyself)或说得古奥些,“一己之修明”而已。这和我国儒家思想“以修身为本”又何尝有什么不同?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满于“今之学者为人”,舍弃自己而听用于别人。子路问什么是君子,孔子的回答是“修己以敬”,进一步又说“修己以安人”,再进一步说“修己以安百姓”;所谓“君子”无非是学问成熟的人士,培养出这样的人,就是教育的最大收获了。而所谓“安人”“安百姓”,则又表明必须从修己起步,修己本身并不是目的,修身的最终归宿、其最大的效用是为众人与社会谋福利,这种见解比希腊的人生哲学似乎又更进了一步,不满足于仅仅为个人理智方面的融会贯通而已。
后来孔子的弟子曾子及曾子的门生编了一篇《大学》,学问的最后目的,最大精神,就说得更清楚了。《大学》一书开章明义几句话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如果从接下去所分的八个条目来说,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五条属于“明明德”;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三条属于“新民”。《学记》上说:“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知类通达,强立不反”这两句,可以作为“明明德”的注脚;“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远者怀之”这三句,可以作为“新民”的注脚。孟子在《尽心章》里也说到“修其身而天下平”。荀子论述“自知者明,自胜者强”也没有超出“明明德”的范围,他还一般地谈到群居生活的重要性,谈到群居生活不能没有规矩,也无非是阐发“新民”二字的真谛而已。总之,儒家思想包罗虽广,但对于人生哲学与教育理想的重视“明明德”与“新民”两大步骤,则是始终如一的。
乍一看来,今天的大学教育,似乎与“明明德”、“新民”的意思不大有关系,但如果仔细考察,就可以知道今天大学教育的种种措施,始终未能超越这两条原则的范围,问题在于“体认尚有未尽,实践尚有不力”——认识还不足,做得还不够——罢了。大学课程的设置,也就是属于教务范围的那些方面,下自基本学术的传授,上至专门科目的研究,原本就是“格物”、“致知”的功夫,正是“明明德”的一部分。课程以外的学校生活,也就是属于训导范围的那些方面,以及师长持身、治学、接物、待人的一切言行举措,如果对于青年还有几分益处的话,这种益处也一定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心理生活中反映出来。至于像各种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学程的设置,学生课外的团体活动,以及师长以公民的资格对一般社会所有的努力,这些方面或者是一种知识准备,或者是一种实地工作的预习,或者一种风气的树立,青年一旦学成离校,对社会有所贡献,基本上也不能不靠以上那些方面的贡献。这又是大学教育对“新民”所起的作用了。
那么,所谓“体认未尽,实践不力”又表现在哪些地方呢?“明明德”或“修己”工夫中的所谓“明德”,所谓“己”,所指的是一个人整个的人格,而不是人格的片段。所谓“整个的人格”,即使按照比较旧派的心理学者的见解,至少也应该有“知”、“情”、“志”三方面,而这三方面都有发扬光大的必要。现在却不是这样,大学教育所能计划实行而稍有成就的,不过只有“知”这一方面而已,“知”、“情”、“志”三方面只举其一而遗漏其二,能收到的修明之效本来已经极有限了。而就“知”这一点来说,目前教学方法的效率也需要大大提高才行。理智生活的基础是好奇心与求益心,所以重要的是相当的主动精神,有主动精神才能起自新的作用。这就是所谓“举一反三”;“举一”虽然是教师的事,而“反三”总在学生方面吧。而像今天的教学,恐怕70-80%靠的是灌输,而来自启发的不过20-30%。所谓“明明德”,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就是认识自我,认识自我的智能,这一点就算是智力不很平庸的学生也不容易到,所以必须有教师来启发和指引,而教师能做到的也不过这一些了,接下去就要靠学生自己探索,不是教师能代劳的了。因此古代的好教师,在《论语》里称为“善诱”,《学记》里称为“善喻”。孟子说过:“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这就是“善诱”或“善喻”的成效了。当今大学中的教学方法,即使只就知识教育来说,距离还远。以上所说是“体认不足、实践不力”的第一点。下面再说意志与情绪两方面。既然这两方面平常教学方法照顾不到,那么只能依靠下面两点:一靠教师树立楷模,二靠为学生自己设法修养。意志要靠锻炼,情绪要调节控制,如果教师真能在这两方面都有相当的修养工夫,能自然流露于日常生活中,那么跟他学习的学生无形中能模仿借鉴;古人所谓“身教”,所谓“以善先人之教”,所指的大概就是这两方面的品格教育,而与知识的传授无关。治学精神与思想方法,虽然像是完全属于理智方面的心理生活,实则与意志的坚强及情绪的稳当有极密切的关系;治学贵谨严,思想忌偏蔽,这两点若不是意志坚定而用情有度的人是根本做不到的。孟子说过:“仁义礼智根于心,则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所谓“根于心”,是指以修养为基础,所谓“生于色”,是指修养的效果而自然流露;如果带领学生的都是这类教师,时间长了,通过耳濡目染,观摩所得,的确会有不言而喻的功用。《学记》所说的“善喻”,也不外乎“教师树立楷模、学生自谋修养”这两条。试问今天的大学教育真的已经具备这两个条件了吗?显然不具备。这可以从三方面看出来。上文我已经说过,今天的大学教育所能计划实行只是人格的三方面之一,做教师的真能于自己所专长的具体学科知识,有充分的准备,作明晰的讲授,作尽心与负责的考核,就已算得上好教师了,而他对于学生的意志与情绪生活与日常表现,恐怕只能像“秦人之视越人之肥瘠”,丝毫不放在心上;时间长了,大家相习成风气,就算是有识之士,也见怪不怪,不想改变了,逐渐把这种责任完全推到别人身上,说什么“这是训育部门的事情,与教学根本无关”。这是条件不具备的一方面。当教师的,自身也未尝不是这种学风的产物,他们每天孜孜以求的,都在于如何累积专科知识,如何进行新学说与新实验的教学,从来不讲求怎样持志养气,怎样待人接物;试问教师自己所没能讲求或无暇讲求的东西,又怎么能拿来要求别人呢?这是第二方面。今天的学校内部,教师与学生大都有自己的圈子,各有各的生活习惯与时尚,除了教室中讲课听课时间外,平时几乎连面都不见,抗战以来,这种风气更厉害了;就算有少数教师,他们的持养操守足以为学生表率而无愧的,也好像是藏在盒中的玉,覆在斗底的灯,其光辉照不到外面,学生即使有心向他们学习,也找不到门径。这是第三方面。在古代,学生从师受业,称为“从游”,孟子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我曾想过,“游”字大有学问。学校就像是水,师生就像是鱼,他们的行动就像是游泳,大鱼前导,小鱼尾随,就是“从游”,从游时间长了,日日观摩,即使不刻意追求,自然而然就会收到耳濡目染之效。反过来看今天的师生关系,简直就是台上演员与台下看客的关系,与“从游”的意义相去何止千里!以上所说,就是对大学之道,“体认尚有未尽,实践尚有不力”的第二点。
至于学生自身的修养又怎样呢?学生自身的修养是中国教育思想中最基本的部分,也是儒家哲学的重心所寄。《大学》八个条目,涉及修养的有五条,《论语》、《中庸》、《孟子》反复强调的,也以修养为最大题目。宋元以后的理学,简单说来,就是一门自身修善的哲学;理学的派别的分化虽然多,又充满门户之争,所争的主要是修养的方法,而对于修养的必要性,则没有任何分歧。我们用今天的眼光来衡量,很不满意理学教育太重视个人修养,而对于社会国家的需要,反而不能多加考虑;这种弊病发展到最后,修身养性几乎不再是入德育才之门,而成为逃避现实之路。但是理学教育过头的地方就是今天学校教育的不足,今天大学生生活中最感缺乏的就是个人修养,关于这一点又可分下列三方面来说:
第一是时间不足。今天大家公认大学里课程太多,上课太忙。学生在不上课的时候,照例又要进行大量的“预习”,而所预习的东西又不出所习课程的范围,对于一般的修养毫不相干。读文史哲学的与修养功夫还有几分关系,至于读理工实业科目的,无论是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就像是木工水手在学一门技术罢了。学习技术愈勤,离开修养愈远。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工夫修养。要“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扪心自问人生应有的地位,如果没有工夫是不会做的。要纵向探索历史之悠久,文教之累积,横向探索人我关系之复杂,社会问题之繁变,而思考应当怎样继承悠久深厚的文化积淀而有所发明,应当怎样应付排解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的复杂繁变,没有工夫也是不会做的;人生都是学问,这些学问要自己进行观察、欣赏、沉思、体会才能得到。而学生从现有课程中能得益的,充其量,不过是这种种自修功夫的一些辅助资料和门径的指点而已,至于像资料的咀嚼融化,门径的实践以致于升堂入室,从繁杂的资料中提炼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没有充分的自修时间决不会成功。就今天的情形而言,咀嚼的时间尚且嫌不够,更不用说要消化了;粗识门径的机会还可能失去,更不用说升堂入室了。
第二是空间不足。人生不能离群,而自修不能没有独处的机会,这又是当前大学教育最忽略的一点。《大学》一书曾经反复谈论“毋自欺,必慎独”之理。不欺人容易,不欺自己难,与人相处时要做到谨慎容易,一人独居要做到谨慎难。近代的教育,一说就是社会化,再说就是集体化,于是学校都成了营房,学养就成了操演,而“慎独”与“不自欺”的教育全没有了。所谓“一个人单独就学没有学友,就会孤陋寡闻”,这只是就知识需要切磋而言的;至于情绪的调节,意志的磨励,本来就是我一身一心之事,别人对我来说,至多也只起到互相督促勉励好坏榜样的作用而已。自从没有了“慎独”教育,学生就不再有“独”的机会,亦不再作“独”的企求;不再知道人我之间精神上与实际上应有的充分的距离,适当的分寸,渐渐就不再知道什么叫做“情绪调节”与“意志磨练”,也就是不再知道什么是《大学》所说的“诚意”,所知道的充其量只是在学问见识上,即使在这一点上也只知道附和他人而不敢自作主张、力排众议。晚近学术界中,每多随波逐流(现在人们美其名曰“适应潮流”)之徒,而少砥柱中流之辈,长期以来都是这样了,实在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大学》一书,在一开始阐明大学的目的后,马上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一文解释“止于至善”时引用《诗经》里一句“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停在应当停的地方,难道人可以不如鸟吗?”今天的青年,一则因时间不足,再则因空间缺乏,以至于在大学的几年里,竟不能像绵蛮黄鸟那样得到一个丘隅来休止。你想,连休止的地方都找不到,还说得上什么“定”、“静”、“安”、“虑”、“得”的五步功夫啊?这真是要深深忧虑的、得马上想办法来解决才是。
第三是师友古人之间联系的缺失。关于“师”这一点,上文已经详细说过了,今天的大学青年,在“社会化”与“集体生活化”一类口号的空气中,所接触交往的人,有成群之大众,有合伙的伙伴,就是没有朋友。说是说集体生活,又总是苦于不能有一志同道合的集体,或若干不同而和的集体,于是人我交往之际,就是一言一动之间,也不能不多有讳饰顾忌,慢慢地除了寒暄笑谑与吃吃喝喝以外,根本不相往来。这是目前有志气的大学青年最感苦闷的一点。所谓朋友,就是去除孤陋,增长见闻,辅仁进德的人。个人修养之功,虽然有一半是依靠自己的努力,还有一半要依赖朋友的督促与鼓励;可现在呢,正如上面所说,个人的努力因为时间空间的不足而施展不开,而求友又这么难,也难怪成德达材的人不多见了。再说古人,古人也是朋友,孟子有尚友之论,后人有尚友之录,其对象都是古人。现代人如果在年龄差不多的同学中找不到朋友,有志者还可以到古人中去找。但是苦于求古人为友并不容易。第一个原因是史学的必修课程太少,普通大学生往往只修习通史一两门就不修了。求古人为友不容易的第二个原因是,现在的人对于史学与一般过去的经验往往不重视,走极端的还抱着革故鼎新的精神,也就是完全抹杀以往,而创造未来。至于前人的言行,时过境迁,就毫无参考价值了。不窠易的第三个原因是,即使是专站研究史学的人,他们往往用纯粹物观的态度以事研究,弄到古人的言行举止、古人积累的典章制度,成为一堆毫无生气的古物,与古生物学家所研究的化石骨殖没什么两样,这种研究态度,并不是一无价值,但是如果过于偏注,史学家与人生就不再有什么联系。
有此三不易,于是前哲所再三申说的“以人鉴人”的原则将日趋湮没,而“如对古人”的青年修养的一道也可以说全都荒废了。学子自身不能多所修养,是近代教育对于大学之道体认尚有未尽、实践尚有不力的第三点也。
以上三点,所说的都是“明德”方面的体认未尽与实践不力,那“新民”方面又怎样呢?大学所起的“新民”作用,有两点。一为大学生为新民工作作做的准备;二为大学校对社会秩序与民族文化所能建树的风气。于此二端,今天的大学教育体认亦有未尽,而实践亦有不力也。试分论之。
大学有新民之道,则大学生者负新民工作之实际责任者也。此种实际之责任,因事先必有充分之准备,相当之实验或见习,而大学四年,即所以为此准备与实习而设,亦自无烦赘说。然此种准备与实习果尽合情理乎?则显然又为别一问题。明德功夫即为新民功夫之最根本之准备,而此则已大有不能尽如人意者在,上文已具论之矣。然准备之缺乏犹不止此。今人言教育者,动称通与专之二原则。故一则曰大学生应有通识,又应有专识,再则曰大学卒业之人应为一通才,亦应为一专家,故在大学期间之准备,应为通专并重。此论固甚是,然有不尽妥者,亦有未易行者。此论亦固可以略救近时过于重视专科之弊,然犹未能充量发挥大学应有之功能。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换言之,即须一反目前重视专科之倾向,方足以语于新民之效。夫社会生活大于社会事业,事业不过为人生之一部分,其足以辅翼人生,推进人生,固为事实,然不能谓全部人生寄寓于事业也。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此通专并重未为恰当之说也。大学四年而已,以四年之短期间,而既须有通识之准备,又须有专识之准备,而二者之间又不能有所轩轾,即在上智,亦力有未逮,况中资以下乎?并重之说所以不易行者此也。偏重专科之弊,既在所必革,而并重之说又窒碍难行,则通重于专之原则尚矣。不同意我的观点的人会说,大学而不重专门学科,那事业人才怎么培养得出来?我的回答是,这样说是因为您没有作通盘观察,大学虽然重要,到底不是教育之全部,造就通才虽然是大学应有的任务,而造就专门人才则是其他机构的任务。第一种机构是大学的研究院。学生培养成了通才,如果他对于某一学科有特殊的兴趣,自己又有特别强的推理能力,又希望以研究为长期或终身事业的人,他可以进研究院深造。第二种机构是高等专科学校。艺术天分特别高的,审美兴趣又特别浓的,可以进艺术学校;身强力壮,动作活泼,技术智能强而对理论不大感兴趣的,可以进技术学校。第三种是社会事业本身的训练。事业人才得以造就,来自学识的占一半,来自经验的也占一半,而经验的重要性还在学识之上,特别是社会方面的事业人才(所谓经济长才)更是如此,尤以在今日大学教育下所能产生之此种人才为甚。当前大学里教授的社会科学知识,要末理论过多,不切实际,要末凭空虚构,不近人情,要末西方资料太多,不适合国情民性;学生一旦毕业就业,往往发现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而不得不在所谓“经验的学校”中,想法求得生存,等到他做出一点成绩,能对社会有所贡献了,则一大半是从经验学校得来,而与他所毕业的大学不大相干,以至于很不相干。到这时候他才恍然大悟:普通大学教育给他的,不过是一个大学出身,一个毕业资格而已。
“出身”和“资格”本身没有错。我们从事大学教育的人,如果真能坚持通才的原则,而宣称“你不是通才就不承认你的出身”,社会也真能坚持同一个原则,而宣称“没有通识准备者,不能取得就业资格”,那么所谓出身与资格,也未尝不是有价值的字眼。《大学》的八个条目,“明德”部分到“身修”而止,“新民”部分是从“身修”开始,所谓“出身”,也就是身已修,德已明,可以出而从事于“新民”工作罢了,即使是这样,“出身”二字难道是那么轻飘飘说出口的吗?不问学生修身的程度,不问他有没有受过通识教育,接受了多少,只以一纸文凭为出身的标识,“出身”才一钱不值了。
通识教育的不足,是今天大学教育的一大通病,这一点已渐为有识之士所公认,但不足之处到底在哪里,指出的人还不多。大学第一年不分院系,是根据“通”的原则,到第二年而分院系,所根据的就是“专”的原则了。“通”的原则只贯彻一年,而“专”的原则却贯彻三年,这就是通识教育不足的显而易见的最大原因。今天讲到学问,不能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三大部门;讲到“通识”,也只是指学生对这三大部门,都有相当准备而已,分开来说,就是对每门学科有充分的了解,合起来说,就是在三大部门之间,能认识到它们相通之所在,而恍然于宇宙之大,品类之多,历史之久,文教之繁,要必有其一以贯之之道,要必有其相为因缘与依倚之理,此则所谓通也。今学习仅及期年而分院分系,而许其进入专门之学,于是从事于一者,不知二与三为何物,或仅得二与三之一知半解,与道听途说者初无二致;学者之选习另一部门或院系之学程也,亦先存一“限于规定,聊复选习”之不获已之态度,日久而执教者亦曰,聊复有此规定尔,固不敢从此期学子之必成为通才也。近年以来,西方之从事于大学教育者,亦尝计虑及此,而设为补救之法矣。其大要不出二途。一为展缓分院分系之年限,有自第三学年始分者;二为第一学年中增设“通论”之学程。窃以为此二途者俱有未足,然亦颇有可供攻错之价值;可为前途改革学程支配之张本。大学所以宏造就,其所造就者为粗制滥造之专家乎,抑为比较周见洽闻,本末兼赅,博而能约之通士乎?胥于此种改革卜之矣。大学亦所以新民,吾侪于新民之义诚欲作进一步之体认与实践,欲使大学出身之人,不藉新民之名,而作扰民之实,亦胥以此种改革为入手之方。
但是大学所起的“新民”作用,并非要等到大学生毕业后有了事业才能体现。大学机构本身也有它“新民”的功用。就大学的所在地来说,大学俨然为一方教化之重镇,而就它的影响所及来说,甚至可以成为国家的文化中心,可以为国际思潮交流与朝宗的焦点。就西洋大学发展之初期而论,十四世纪末年与十五世纪初年,欧洲中古文化史有三大运动,而这三大运动都是由大学发起的。第一件是东西两教皇之争,后来能够平息而教权重新统一,要归于法国巴黎大学的领导之功;第二件是魏克立夫(Wyclif)的宗教思想革新运动,孕育并拥护这项运动的是英国牛津大学;第三伯是郝斯(John Hus)的宗教改革运动,郝斯与魏克立夫的运动都成为十六世纪初年马丁·路得宗教改革之先声,而孕育与拥护这项宗教改革运动的,是捷克的布拉格大学。大学机构本身就能起到“新民”的作用,以上几项例证大概最明显了。我以前曾想到,大学机构之所以能收到“新民”之效,无非通过两条途径。一是作为社会之倡导者与表率,大学在平时,主要是起着表率作用,到了非常时期,则主要起着倡导作用。上文所举的例证,都是就倡导方面说的。第二条途径是,孕育涵养新文化因素并下工夫磨练、悉意探求。而这两条途径又各有其凭借。要收表率之效,靠的是师生的人格与其言行举止。这是最显而易见的了。一个地方有一所大学,就像一所学校有教师一样,学生以教师为表率,地方则以大学为表率,古人说一乡有一善士,则能改变一乡的风俗,何况大学应该是四方善士的一大总汇呢?假使一所学校的师生都是文质彬彬的人,当他们走出校门接触社会时,路人就会指指点点说:“那是某校教师,那是某校学生”,而其所由指认之事物为语默进退之间所自然流露之一种风度,则始而为学校环境以内少数人之所独有者,终将为一地方所共有,而成为一种风气;所谓“教化”,“教”是在学校环境以内,而“化”则达到学校环境以外。这样看来,很清楚,学校所起的“新民”作用,并不需要等到学生毕业才看得出来。
那么新文化因素的孕育又凭借什么呢?师生的德行才智,图书实验,大学的设施,就不必说了。不可不说的是自由探讨的风气。宋代儒者安定胡先生曾经说过:“艮言思不出其位,正以戒在位者也,若夫学者,则无所不思,无所不言,以其无责,可以行其志也;若云思不出其位,是自弃于浅陋之学也。”这句语说得最恰当。所谓“无所不思,无所不言”,翻译成今天的话,无非就是学术自由(Academic Freedom)。许多现代人都以自由主义为耻辱,是因为不了解自由义主义的真谛。所谓自由主义(Liberalism)与放荡主义(Libertinism)不同,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或乐利的个人主义,也截然不同。以自由之名去过放荡的日子才是耻辱。大学所致力的,是陶冶知、情、志。说到“知”,则有博约之原则在;说到“情”,则有裁节之原则在;说到“志”,则有持养之原则在,用这三条原则而追求胡源所说的“无所不思,无所不言”,哪里会流于放荡之弊呢?这还只是从学者个人内在的约束来说的,如果从“新民”的需要来说,那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了。既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那么与这种事业最有关系的大学教育,与从事于这种教育的人,以他们的身份,势不能不超越几分现实,他们要集中注意的东西,势不能为一时一地所限制,他们所期望的成就,势不能做急功近利的要求。正因为这些原因,在“无所不思”之中,必有一部分为不合时宜的“思”,在“无所不言”之中,也必有一部分为不合时宜之“言”;也正因为其所思所言,并不都合时宜,甚至不合于将来,才从中生发出新文化的因素,生发出进步的机缘,并奠定“新民”大业的基础。
现在再回到《大学》开章那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什么是“至善”难以说清楚,暂时不论。“明明德”与“新民”两大目的其实并不难了解和实行。但如果的确像上文所说的那样,那么今天的大学教育,在“明明德”方面,还很有了解不透彻,实行不力的,而不尽不力之处,总的有三点,在“新民”方面也是这样,其不尽不力之处总的有两点。了解不透彻的,要了解透彻;实践不力的,要进一步努力,这就是天日大学教育的大目标,《大学一解》就是为此而写的
第三篇:标幽赋原文及白话解
标幽赋
【出处】 本赋作者窦汉卿是金元时期针灸名家。《普济方》、《针灸大全》、《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聚英》、《类经图翼》及《针灸大成》均收录本赋。本赋学术和艺术价值均高,是针坛文献的奇葩。【歌诀】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正侧仰伏,气血有六百余候。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要识迎随,须明逆顺。
况夫阴阳气血,多少为最。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而又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观夫九针针↑①之法,毫针最微,七星上应,众穴主持。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进阳补羸。循机扪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细桢于毫发,同贯多歧。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凝。二陵、二跷、二交,似续而交五大;两间、两商、两井,相依而别两支。足见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腘之间,动脉相应。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易定。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经。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为枢要。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一时取一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疾而脚上针。巨刺与缪刺各异,微针与妙刺相通。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视浮沉而辨脏腑之寒温。且夫先令针耀而虑针损;次藏口内而欲针温。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背目深掐,坐卧平而没昏。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论其五行五脏,察日时之旺衰。伏如横弩,应若发机。阴交阳别而定血晕,阴跷阳维而下胎衣。痹厥微,七星上应,众穴主持。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进阳补羸。循机扪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细桢于毫发,同贯多歧。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凝。二陵、二跷、二交,似续而交五大;两间、两商、两井,相依而别两支。足见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腘之间,动脉相应。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易定。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经。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为枢要。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一时取一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疾而脚上针。巨刺与缪刺各异,微针与妙刺相通。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视浮沉而辨脏腑之寒温。且夫先令针耀而虑针损;次藏口内而欲针温。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背目深掐,坐卧平而没昏。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论其五行五脏,察日时之旺衰。伏如横弩,应若发机。阴交阳别而定血晕,阴跷阳维而下胎衣。痹厥偏枯,迎随俾经络接续;漏崩带下,温补使气血依归。静以久留,停针待之。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闭塞;端的处,用大钟治心内之呆痴。大抵疼痛实泻,麻痒虚补。体重节痛而俞居,心下痞满而井主。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脾冷胃痛,泻公孙而立愈。胸满腹胀刺内关,胁疼肋痛针飞虎。筋挛骨痛而补魂门,体热劳嗽而泻魄户。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眼痒眼疼,泻光明与地五。泻阴郄止盗汗,治小儿骨蒸;剌偏历利小便,医大人水蛊。中风环跳而宜刺,虚损天枢而可取。由是午前卯后,太阴生而疾温;离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循扪弹弩,留吸母而坚长;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嘘短。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慎之!大凡危疾,色脉不顺而莫针;寒热风阴,饥饱醉劳而切忌。望不补而晦不泻,弦不夺而朔不济。精其心而穷其法,无灸艾而坏其皮;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针而失其位。避灸处而加四肢,四十有九;禁刺处而除六俞,二十有二。抑又闻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阙而后苏;太子暴死为厥,越人针维会而复醒。肩井、曲池,甄权刺臂痛而复射;悬钟、环跳,华佗刺蹙足而立行。秋夫针腰俞而鬼免沉疴;王纂针交俞而妖精立出。取肝俞与命门,使瞽士视秋毫之末;剌少阳与交别,俾聋夫听夏蚋之声。嗟夫!去圣逾远,此道渐坠,或不得意而散其学,或愆其能而犯禁忌,愚庸智浅,难契于玄言,至道渊深,得之者有几?偶述斯言,不敢示诸明达者焉,庶几乎童蒙之心启。【注释】
①九针:见于《灵枢》,即镵针、员针、〒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白话解】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察岁时于夫道,定形气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救治疾病的方法,针刺有绝妙的效果。医者要明察天时、自然界的变化,确定病人的形体和气质分类。在春夏季节和对瘦人应浅刺,在秋冬季节和对肥胖的人应深刺。如果不研究经络阴阳的变化,就会发生违反针刺禁忌的不当治疗。医者如要探究患者脏腑的虚实,就必须诊察研究经络学说。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正侧仰伏,气血有六百余候。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要识迎随,须明逆顺。经脉运行起始于中焦,气血按时辰流注各经,从手太阴肺经开始至足厥阴肝经一圈终而复始;在外部从中府穴开始,止于期门穴。全身有十二正经脉,三百余络脉。经络在身体的正面侧面和上下部分布,气血有六百余种穴位变化征象。手足三阳经的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手足三阴经的足三阴经从足走腹,手三阴经从胸走手。要掌握迎随补泻,必须明白经脉流注的顺序和方向。
况夫阴阳气血,多少为最。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而又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
况且了解阴阳经脉气血的多少最为重要。手足厥阴经、手足太阳经少气多血;手足太阴经、手足少阴经少血多气;手足少阳经多气少血;手足阳明经多气多血。
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先了解各经脉气血多少,其次应详察针感的变化,针下轻浮、滑虚、慢迟是气未至,针下觉沉涩紧是气已至。气至有针感后,则考虑寒证留针,热证疾速出针。气未至,应根据虚实 而候气。气至,医者手下有如鱼吞钩饵的沉而浮动感。气未至,则手下如闲处幽堂深处没有感觉。气速至则速效,气迟迟不至则没有针效。
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上应,众穴主持。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进阳补羸。循机扪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
运用九针治病的方法,毫针最为微妙,它与天上北斗七星相应,在人体有众多穴位相助变化。毫针本身属金,有祛邪扶正的作用;针的长短变化如水,有疏通瘀滞凝结的作用;进针后针有斜正不同,如树木枝干;口中温针法如火,有助阳补虚的作用;抚循经脉,针毕按塞针孔如土之功。可知应用毫针合于五行。
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细桢于毫发,同贯多歧。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虽然毫针只有三寸六分,细如毫发,但能贯通气血之通路,巧运神机,其理极奥妙。能调治五脏的寒热,补泻六腑的虚实。筋脉拘挛气血不通者,可以祛邪气通之,寒热痹痛者,可以通过开(合谷、太冲)四关而治之。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凡用针刺治疗,应使患者精神集中而后刺人;既刺人,应使患者精神安定,而后施针行气;精神不集中者,不应针刺,神气定而后可以针刺和行针施术。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针刺以调气血为要,下手施术补母泻子是基本方法。
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
百会、涌泉和璇玑穴如天地人三才,大包、天枢与地机是上、中、下三部取穴。
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凝。阳跷脉、阳维脉及督脉、带脉属阳,主治肩背腰腿在表的病症。阴跷脉、阴维脉、任脉、冲脉属阴,主治心、腹、胁、肋在里的病症。
二陵、二跷、二交,似续而交五大;两间、两商、两井,相依而别两支。阳陵泉、阴陵泉、中脉(阳跷)、照海(阴跷)、三阴交、阳交六穴经气递相交接于两手两足并头部。二间、三间、少商、商阳、天井、肩井六穴相依分布在两上肢。
足见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
取穴的方法,必须明了同身寸,根据筋骨肌肉肥瘦长短度量取穴。取穴时根据部位或伸屈肢体或平卧或直立自然安定状态取之。
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腘 之间,动脉相应。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
在阳部筋骨侧旁取穴,必取夹骨侧指陷中为正确,在阴侧筋骨间隙、胭窝部取穴必有动脉应指而为正确。取穴时以周围五穴相参照而采用一个穴位,则必然端准。取一经经穴,必须用其他二经作比较就可以准确。
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易定。
头部与肩部的穴位繁多应详细分取,督脉任脉直行背腹,按分寸和椎体间隙,容易确定。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
要明确经脉的标和本部,研究刺深与刺浅。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经,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
治疗疼痛宜取经脉交会穴,诊察和治疗脏腑的疾病,要仔细扪求期门、章门、京门、气海、血海和十二背俞穴、十二募穴的微细变化。经络气血阻滞应针灸原穴、络穴以及交会穴。更进一步掌握了经脉的根结和标本上下关系的理论,按此针刺则治疗疾病的范围就非常广泛灵活。采用迎随、呼吸、提插、捻转、开阖、疾徐等八种针法;在井、荥、输、经、合五门的特定穴上,以正气为主,以邪气为客,辨明邪正,补虚泻实则针效必然良好。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为枢要。
奇经八脉通八脉交会穴,是人身经脉的纲要,十二经脉连十二原穴,则是气血的枢纽。一日刺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一时取一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气血行十二正经,一日中一时辰气旺一经,当此之时按子午流注选取全身六十六个井荥输原经合穴中的穴位针刺之法,才显示出针灸的奥妙。按时辰分取十二原穴玄妙深奥。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在本经。
补泻的方法,不仅仅在调呼吸,而重要的是手指的捻转、提插、轻重、浅深的配合。要取速效还须选用本经和与之相表里的经脉穴位。
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疾而脚上针。
缪刺络穴法,即左侧有病而取右侧相应络穴;泻法可采用远部取穴,头上有病取足部穴位。上病下取。
巨刺与缪刺各异,微针与妙刺相通。
巨刺与缪刺都是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巨刺深入于经,缪刺浅刺在络;两者不同,但用毫针祛邪的道理是相通的。
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视浮沉而辨脏腑之寒温。根据经络的分布证候可知某经脉的虚实,诊察脉象的浮沉迟数,可分辨出某脏腑的寒证或热证。
且夫先令针耀而虑针损;次藏口内而欲针温。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幕,如待贵人。针刺之前要整理好针具,医者集中思想,精神贯注,如擒虎般沉着、果决;如待贵人一样庄重、审慎。
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然后押手(左手)应重按穴位,刺手(右手)轻而徐缓地刺人,这样可使气散而不痛。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背目深掐,坐卧平而没昏.,患者饥饿之时或恐惧严重,无论直立位或侧卧位针刺都易发生晕针。押手重掐穴位,不使患者看到进针情况,则坐卧位都不易发生晕针。
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论其五行五脏,察日时之旺衰。
根据十天干推论气气血流注的变化,由五脏的五行分属,判断脏腑疾病的取穴,按时开穴,失其时则为阖。
伏如横弩,应若发机。
针刺如发射弩箭,根据各种情况,适当时机处理,其疗效则如箭发应手而中。阴交阳别而定血晕,阴跷阳维而下胎衣。
三阴交和任脉上的阴交穴还有三焦经原阳池(阳别)可平定妇人血晕。照海、外关有催产下胎衣的功效。
痹厥偏枯,迎随俾经络接续;崩漏带下,温补使气血依归。
使用迎随补泻的方法,可使经络气血运行复常,治疗各种痹证和中风后的半身不遂。采用温针或灸可温补气血,固摄气血而治疗崩漏证、带下证。静以久留,停针待之。治疗上面各病都要留针较长时间,以待正气恢复。
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闭塞;端的处,用大钟治心内之呆痴。
取照海穴治疗喉中闭塞的症状,用大钟治疗心神失常痴呆。大抵疼痛实泻,麻痒虚补。一般疼痛证属实宜用泻法,麻痒不仁感多属虚应用补法。体重节痛而俞居,心下痞满而井主。五输穴中的“输”穴主治体重节痛,“井”穴主治心下痞满症。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
心胁部胀痛、咽痛可针肝经太冲穴治疗。脾阳虚而胃痛,针公孙穴则愈。胸满腹胀刺内关,胁疼肋痛针飞虎。
胸腹胀满不适,针刺内关;胁肋部疼痛,针刺支沟穴(飞虎)。筋挛骨痛而补魂门,体热劳嗽而泻魄户。
肝病而筋挛骨痛取魂门穴行补法,肺病而体热虚劳咳嗽针魄户用泻法。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眼痒眼痛,泻光明与地五。
头风头痛可刺申脉穴和金门穴;眼睛痒或痛可泻光明穴和地五会穴。泻阴郄止盗汗,治小儿骨蒸;剌偏历利小便,医大人水蛊。针刺心经郄穴阴郄可以清内热而治疗盗汗和小儿骨蒸内热。刺偏历有利小便的作用而治疗腹水症。
中风环跳而宜刺,虚损天枢而可取。
中风半身不遂可取环跳穴针刺,虚损宜补脾胃之阳,故可取胃经的天枢穴治疗。由是午前卯后,太阴生而疾温;离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
按照时辰顺序午前卯后是辰时、巳时,此时尤上半月之月亮,人之气血由虚转实,应顺其势而用温补法。离左酉南是未时、申时,即午后,人之气血尤下半月之月亮,由实转虚,这是正常天人相应规律,因此应顺其势而用凉泻之法。循扪弹弩,留吸母而坚长;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嘘短。
用针之后采用循法、扪针孔法、轻弹针法、留针法、呼吸补法、选母穴补法都可以补虚,而重提、疾去针、选子穴、呼吸泻法都可以泻实。
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
摇针动而速出针,不扪针孔,迎经脉流注顺序而刺,捻针向右皆泻法,可退热。重插进内,搓针法,随经脉流注顺序而刺,捻针向左都是补法,可以令寒转暖。慎之!大凡危疾,色脉不顺而莫针;寒热风阴,饥饱醉劳而切忌。
要谨慎!凡危重病人,色脉症相逆者要谨慎处理,不可草率进针;大寒、大热、大风和阴晦的气候中,过饥、过饱、酒醉、过劳的患者都要注意禁忌审慎用针。望不补而晦不泻,弦不夺而朔不济。
每月十五日是月望,不宜用补法;初一日是月晦日,不宜采用泻法。上弦月是初
七、初八日不宜用泻法,下弦月是廿二日和廿三日都不宜用泻法。月朔是初一不宜用补法。精其心而穷其法,无灸艾而坏其皮;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针而失其位。
精心地诊断,详尽地掌握各种灸法,不要无谓地灸坏皮肤损伤肌肉,甚至造成坏病。研究医理,寻求疾病的原因和部位,以免针刺的穴位不准确精当。避灸处而加四肢,四十有九;禁刺处而除六俞,二十有二。
禁灸处记载有四十九穴;禁刺穴除肺心膈肝脾肾俞外还有二十二个穴位,应谨慎。抑又闻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阙而后苏;太子暴死为厥,越人针维会而复醒。肩井、曲池,甄权刺臂痛而复射;悬钟、环跳,华佗刺蹙足而立行。秋夫针腰俞而鬼免沉疴;王纂针交俞而妖精立出。取肝俞与命门,使瞽士视秋毫之末;刺少阳与交别,俾聋夫听夏蚋之声。古时记载金朝高皇帝重病,李浩医师刺心之募穴巨阙后复苏。秦越人过虢国,太子患尸厥针刺百会、中极使太子苏醒。甄权治鲁州刺史库狄嵌臂痛,刺肩井和曲池穴后立即能援弓射箭。华佗刺悬钟和环跳穴使下肢瘫痪、跛足之人立时能行走。南宋的徐秋夫,夜闻鬼求治腰痛,便扎单人针腰俞穴,治好了痼疾。宋王纂针刺治一女被狐所惑的精神病,下针妖精即逃,其女病愈。还有针刺肝俞和睛明穴,使盲者复明,刺少阳经听会阳池穴,使聋人复聪的各种记载。嗟夫!去圣逾远,此道渐坠,或不得意而散其学,或愆其能而犯禁忌,愚庸智浅,难契于玄言,至道渊深,得之者有几?偶述斯言,不敢示诸明达者焉,庶几乎童蒙之心启。
啊!距古时针灸医圣已经很久远了,针灸学逐渐走下坡路,有的人学习针灸未能得其精髓因而学术低下;有的人(华佗)持其高超的技术傲物性恶而犯禁被杀。愚笨的人平庸,智慧的人又偏于浅薄,难于理解和运用针灸玄妙的理论啊!针灸学理论极为深奥,真正得其真传的能有几个人?我上面的这些话对于初学针灸的人有些启蒙的作用吧,还请贤明高人指正。
第四篇:白话数字签名
白话数字签名
由于数字签名基于非对称加密技术,所以我们需要先啰嗦一下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技术。
对称加密
何谓加密?加密是一种“把数据搞乱掉”的技术。加密技术涉及到4种东东:
明文:可以被人或程序识别的数据。例如一个文本文件、一段歌词、一个Word文档、一首MP3、一个图片文件、一段视频等等。
加密算法:将数据搞乱掉的方法。
密钥(密码):一个你在进行加密操作时给出的字符串,让加密算法不但把明文“搞乱掉”,而且要乱得“与众不同”。这样即使别人搞到了解密算法,如果没有当初加密时所使用的密码,一样无法进行解密操作。
密文:明文被加密算法和密钥加密后的结果。它看上去就是一堆乱码,没有人或程序能知道它到底表示什么信息。
作为加密的一个实例,我将使用由我杜撰的“景氏替换加密算法”演示一下加密过程。明文: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密钥:google
景氏替换加密算法:将明文中的所有的字母“d”替换成密钥。
密文:将“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中的所有字母“d”替换成“google”,就得到密文“googoogle googoogle stugoogley,googleay googleay up.”。这个密文乱得还可以吧?一般人看了肯定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
那么什么是解密呢?解密就是把密文再变回明文的过程。
例如“景氏替换解密算法”就是:将密文中所有与密钥相同的字符串替换成“d”。密文:googoogle googoogle stugoogley,googleay googleay up.密钥:google
景氏替换解密算法:将密文中所有与密钥相同的字符串替换成“d”。
明文:将“googoogle googoogle stugoogley,googleay googleay up.”中的所有“google”替换成“d”,就得到了明文“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您肯定已经注意到了,我们在进行加密和解密时使用的密钥必须是相同的,例如在上例中,加密和解密都必须使用相同的密钥“google”。所以像“景氏替换加密算法”这种就被称为对称加密算法。目前最为流行的对称加密算法是DES和AES,此外,对称加密算法还有IDEA、FEAL、LOKI、Lucifer、RC2、RC4、RC5、Blow fish、GOST、CAST、SAFER、SEAL等。WinRAR的文件加密功能就是使用的AES加密算法。
非对称加密
非对称加密算法是一类与众不同的加密算法,它的密钥不是1个,而是2个(一对),我们先姑且称它们为密钥K1和密钥K2。非对称加密算法的特点是,如果用密钥K1进行加密,则有且仅有密钥K2能进行解密;反之,如果使用密钥K2进行了加密,则有且仅有密钥K1能进行解密。注意“有且仅有”的意思——如果用密钥K1进行了加密,是不能用密钥K1
进行解密的;同样,如果用密钥K2进行了加密,也无法用密钥K2进行解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至于如何在实际中运用这个特性,请看下文。
我想给Clark传送一个AV小电影,又怕被他的老婆发现......话说俺得了一个很不错的AV小电影,想通过网络传送给Clark,可是又怕被他的老婆发现(因为Clark的老婆是一个超级黑客,她可以使用sniffer技术截获任何通过网线传送给Clark的数据。别跟我说用VPN,它超出了本文讨论的范围),怎么办呢?对了,我们需要一个“将数据搞乱掉”的技术——加密技术。我先使用WinRAR对小电影进行压缩,然后加上密码“TswcbyyqjsjhfL”(还记得么?WinRAR的文件加密功能使用的是叫作AES的对称加密算法)。接着,将这个加密后的文件通过QQ传送给Clark。然后,兴冲冲地拨打Clark的手机: “喂?Clark么?好久不见,呵呵......我给你发了个好东东呦,在QQ上,收到没?......密码是TswcbyyqjsjhfL,对,就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首字母,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字母要大写呦......”
可是,Clark,我是真的不知道你的老婆大人刚刚就在你的身边呀!而且你也知道,我打电话从来都是喜欢很大声的......呜呜呜......在Clark跪了一夜的搓衣板之后,我们都明白:如果是已经保存在自己硬盘上的文件,使用对称加密技术进行加密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是两个人通过网络传输文件,使用对称加密就很危险——因为在传送密文的同时,还必须传送解密密钥。我们需要一个与众不同的加密算法,一个不需要传递解密密钥的加密算法。非对称加密正好可以满足我们的需要。基本思路是这样的:首先,生成一对满足非对称加密要求的密钥对(密钥K1和密钥K2)。然后,将密钥K1公布在网上,任何人都可以下载它,我们称这个已经公开的密钥K1为公钥;密钥K2自己留着,不让任何人知道,我们称这个只有自己知道的密钥K2为私钥。当我想给Clark传送小电影时,我可以用Clark的公钥对小电影进行加密,之后这个密文就连我也无法解密了。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能将密文解密,这个人就是拥有私钥的Clark。
后来......后来,Clark痛定思痛,决定申请一个数字证书。流程是这样的:首先,登录当地的数字证书认证中心网站,填表->出示个人有效证件原件和复印件->缴费->等待数字证书认证中心制作数字证书->领取数字证书。如果您的公司需要申请大量的数字证书,还可以与认证中心的销售人员商量,先领取免费的试用版的数字证书供技术人员试用。
后来的后来,我又得到了一本电子版的不良漫画,当然,我又想到了Clark。我先在数字证书认证中心下载了Clark的公钥证书(就是一个含有公钥信息的文件),使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对不良漫画进行加密,再将密文通过QQ传送给Clark。然后,我兴冲冲地拨打Clark的手机: “喂?Clark么?好久不见,呵呵......我给你发了个好东东呦,在QQ上,收到没?......已经用你的公钥加密了。用你的私钥解密就行了^_^”
Clark兴冲冲地插入他的私钥(忘了说了,私钥并不是一个文件,而是一个USB设备,外形就跟U盘一样,至于为什么要这样,下一篇再说),解密,然后开始看漫画,完全没察觉他的老婆大人就在身后......Clark,俺这个月手头有点紧......唉,这个月买了太多的书,到月底揭不开锅了。正巧在QQ上遇到了Clark:
1-2-3:“Clark,我需要200两纹银,能否借给我?”
Clark:“没问题。我这就给你转账。请给我一张借条。”
1-2-3:“太谢谢了,我这就用Word写一个借条给你。”
然后,我新建一个Word文档,写好借条,存盘。然后,然后怎么办呢?我不能直接把借条发送给Clark,原因有:
1.我无法保证Clark不会在收到借条后将“纹银200两”改为“纹银2000两”。
2.如果我赖账,Clark无法证明这个借条就是我写的。
3.普通的Word文档不能作为打官司的证据。
好在我早就申请了数字证书。我先用我的私钥对借条进行加密,然后将加密后的密文用QQ发送给Clark。Clark收到了借条的密文后,在数字证书认证中心的网站上下载我的公钥,然后使用我的公钥将密文解密,发现确实写的是“借纹银200两”,Clark就可以把银子放心的借给我了,我也不会担心Clark会篡改我的借条,原因是:
1.由于我发给Clark的是密文,Clark无法进行修改。Clark倒是可以修改解密后的借条,但是Clark没有我的私钥,没法模仿我对借条进行加密。这就叫防篡改。
2.由于用我的私钥进行加密的借条,有且只有我的公钥可以解密。反过来讲,能用我的公钥解密的借条,一定是使用我的私钥加密的,而只有我才拥有我的私钥,这样Clark就可以证明这个借条就是我写的。这就叫防抵赖。
3.如果我一直赖着不还钱,Clark把我告上了法庭,这个用我的私钥加密过的Word文档就可以当作程堂证供。因为我国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使数字签名具有了法律效力。
您一定已经注意到了,这个使用我的私钥进行了加密的借条,具有了防篡改、防抵赖的特性,并且可以作为程堂证供,就跟我对这个借条进行了“签名”的效果是一样的。对了,“使用我的私钥对借条进行加密”的过程就叫做数字签名。(由于数字签名算法的速度比较慢,所以在实际对文件签名的过程比上面提到的方法稍稍复杂一些,这个在下一篇再讲)。
我是1-2-3,我真的是1-2-3,我是真的1-2-
3正如您已经知道的,Clark的老婆是一名超级黑客——就是传说中能用计算机作任何事的人。这不,不久前她就轻松入侵了QQ数据库,下载了Clark的所有好友的ID和密码以及聊天记录。然后,时不时地伪装成Clark的好友跟Clark聊天,搞得Clark最近总是神经兮兮、疑神疑鬼的。这不,昨天我在QQ上遇到了Clark:
1-2-3:“Clark,最近还好吧?我又搞到一个好东东呦,要不要?”
Clark:“48475bbt556”
Clark并不是疯掉了,那个“48475bbt556”也不是我跟Clark之间的什么通关暗语。这个“48475bbt556”就是Clark在键盘上胡乱敲上去的,不过,我却知道Clark是什么意思。我立刻把“48475bbt556”粘贴到Word里,然后用我的私钥对这个Word文档加密,再将这个Word文档发送给Clark。Clark在那边用我的公钥将Word文档解密,打开,发现里面写的就是“48475bbt556”,就知道QQ这边的确就是真正的我本人了。因为拥有我的私钥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我一人而已,Clark的老婆大人就是再神通广大也模仿不了,这就是数字签名的验证功能。
顺便提一句,不但人可以申请数字证书,设备(例如Web服务器)也可以申请数字证书(叫作设备证书)。利用数字签名的验证功能,就可以验证服务器的身份了,这可是防钓鱼的终极解决方案呦。
第五篇:进 学 解教案
进 学 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 的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4.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 的现实意义。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教学方法:自学与讨论
一、文章简析
本文写于元和八年(813)。《旧唐书·韩愈传》:“(愈)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嘲。执政览其文„„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进”,即长进、进步。“学”,包括“业”与“行”。“业”指学业、事业,“行”指德行、品第。“解”,辩解,论析。“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有司的明不明、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
二、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第一部分(第1段):写先生训示。
1、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行成于思 毁于随 治具毕张 占小善 率以录 庸 扬 有司
2、翻译句子 行成于思毁于随
盖有幸而获选,熟云多而不扬
3、分析课文
作者先提出一个观点:“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对学子提出“业精”“行成”的“进学”标准。这是韩愈对于“学”的问题长期体察、思考所形成的真知灼见,以此勉励弟子进学,希望世人进学。接着称颂政治清明,“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有司选拔任用公正,选取贤能而去不肖,“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对英才的教化得法,“爬罗剔抉,刮垢磨光”。指出人才可以尽展其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所以.只怕自己不成才,而不怕有司不明、不公,勉励诸生 “进学“。但细究一下.作者言“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注意“有幸”二字,有幸获选被任用的人,当在少数,无幸入围者则占多数,作者不谈无幸的一面,而让下段学生所言自己的遭遇证之。从而使得本段的结旬中“患”与“无患”所揭示的尖锐对比,实际上已经暗伏了与字面相反的意思。因此,“幸”字是理解本段真意的一个关键字。
第二部分(第2段):虚拟学生诘难。
1、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有年 披 记事者 要 玄 捐 兀兀 苴 罅 绍
2、翻译句子 焚膏油以继晷 补苴罅漏
3、分析课文。
学生针对先生的训示,进行有力的反驳,分两层完全推倒先生的说法。第一层从“先生欺余哉”至“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学生赞颂先生业精、行成。注意“可谓”所领的几个总提句,分说四个不同的方面。“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言勤于所业。
1、是博学,广泛阅读,“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细大不捐”;
2、在博学的基础上,还精益求精,“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抓住重点.掌握关键,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学有所专的目的;
3、还持之以恒,“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言劳于卫道。“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言文章之著。此前三者论“业精”。“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言“行成”。
第二层从“然而公不见信于人”至段末。
指出先生“无幸”被重用,遭遇可悲。公务上得不到别人的信任,私交上得不到朋友的帮助,仕途坎坷,进退无由,甚至落得对家庭都不能保证妻儿无饥无寒的悲惨境地。这种局面是怎么造成的?显然不是因为先生和许多无幸获选者学业不精、德行不成。虽未直斥有司之不明、不公,但已隐含此意。
作业:完成《第二教材》 的习题一、二
进 学 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 的现实意义。
3.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4、总结全文。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 的现实意义。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 的现实意义。
2.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教学方法:自学与讨论 教学过程: 课文分析:
第三部分(第3段至第5段):写先生自责。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工匠只工 登明选公 辙环天下 绝类离伦 不要其中 从徒 分之宜 常徒 陈编
2、翻译句子。
登明选公 杂进巧拙
3、分析课文:
作者先以匠人冈材而选用木料、医师“俱收并蓄”各类贵贱药材,引出宰相用人是“登明选公„‘惟器是适”,即量才录用。接着作者极力褒扬孟子、荀子在儒家思想发展中的巨大贡献,并极力渲染他们不遇于世的悲惨结局:“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说明这两位古贤“业精”“行成”,已达圣人地步.尚且未能“有幸”。继而言自己才学远不如二儒,却沾恩泽,“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表面上是为古人抱不平,似在为有司开脱,实际上是以孟、苟自况,以儒家的卫道者自居,宣扬自己远继儒家道统的功绩,并抒发自己不见信于有司的愤郁不平之情。但因为表面上是在述说古人之事,兼及与自己的对比,所以既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又取得了委婉含蓄的效果。这与屈原所言“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异曲同工,只不过一直接抒怀,一托事寄慨而已。4总结全文:
文章幽默中见深刻,含蓄中显丰赡。讽刺和批判是这篇文章的基调。本文用问答对话的形式写别人嘲讽自己失意,自己就进行解释,借以发泄牢骚。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作者“投闲置散,乃分之宜”的引咎自责,不过是反话正说。《古文观止》评日:“以怨怼无聊之词托之人,自咎自责之词托之己,言之者无罪,闻之者知愧-巧于避忌,最为得体。”如文章一开头就写先生对学生的教诲:“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峻良„‘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都是反话正说,别有寄托感慨,讽刺用人制度的不合理,宣传任人唯贤的主张,写得十分巧妙。反语的运用,使讽刺不仅寓巧于朴,诙谐幽默,而且形神毕肖,冷峻犀利。
本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语,是凝聚着作者治学、修德的经验结晶;从“沉浸酞郁”到“同工异曲”一段,生动表现出他对前人文学艺术特点兼收并蓄的态度。韩愈作为散文家,也很推重汉代扬雄的辞赋。本文的写作即有所借鉴于扬雄的《解嘲》《解难》等篇,辞采丰富.音节铿锵,对偶工切,虽属赋体,然而气势奔放,语言流畅,摆脱了汉赋、骈文中常有的艰涩呆板,堆砌辞藻等缺点。林纾所谓“浓淡疏密相问,错而成文,骨力仍是散文”,故应说是韩愈特创的散文赋,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的前驱。文中有许多创造性的语句,如“纂言者必钩其玄“‘焚膏油以继晷„‘回狂澜于既倒”“年丰而妻啼饥”等到后代压缩为成语,“贪多务得-一-‘细大不捐„‘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跋前踬后”“动辄得咎”等直接引用为成语。“惟陈言之务去”,吸取古语,熔铸新词,于本篇尤显。
三、课文讨论与检测:
1.反复诵读文章,体会“国子先生”和“诸生”对话时不同的情绪,说说你对作者内心思想感情的理解。
第一段“先生训示”和第三段“先牛答问”,多为挥洒自如的散句,语调不疾不徐,舒缓轻快,先生的情绪都显得比较平和而内敛。第二段“生徒驳诘”·学生多为骈偶句,语调短促,节奏紧迫,情绪强烈。透过这样的对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对自己不受重用、反遭贬抑的不满,对当权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的愤懑。
2.第二段中,“诸生”是从哪几方l卣对“国子先生”给予高度评价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从治学之勤恳、对于儒学的功绩、文章的境界、为人的成功等四个方面对先生进行高度评价。这样写是为了表现作者大材小用的处境,含蓄但是却有力地指斥有司之不明。
3.文中有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关于“进学”的主要观点。摘出这个句子,并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虽不是全文的中心观点,但对我们读书治学却非常有启发价值;作者强调了“思”的重要,更是极为可贵。
附译文:国子先生早上来到太学,把学生们召集站在讲舍之下,教导他们说:'学业的精通由于勤勉,而它的荒废是由于嬉戏;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而它的败坏是由于凶循苟且。当今朝廷,圣明的君主有贤良的大臣辅助,法令制度全都建立起来了。铲除奸邪,提拔贤俊,略微有点儿优点的人无不被录用,能治一种经书的人都不会被抛弃。搜罗选拔和磨炼造就人才。可能有才行不够而侥幸被选拔上来的人,哪里会有学行优异却没有被发现和任用的呢? 话还没说完,行列中有个人笑着说:'先生欺骗我们吧。学生师从先生,到现在也有好些年了。先生嘴里就没有停止过吟诵六经之文,手里也不曾停止过翻阅诸子之书。记事的一定概括出它的主要内容,立论的一定探索出它深奥的道理。不厌其多,务求有所收获,不论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让它漏掉。没有日光,就燃起灯烛,一年到头,孜孜不倦地研读。先生对于学业,可以说够勤奋了。抵制排除异端邪说,驱除排斥佛家和道家的学说,补充完善儒学的缺陷与不足,阐发光大其深奥隐微的意义。钻研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独自广泛地发掘和继承它们。(阻止异端邪说)像拦截洪水一样,让它们东流入海,把将被狂澜压倒的正气重新挽救回来。先生对于儒家学说,可以说是立了功劳的吧。沉浸在如醇厚美酒般的典籍中,咀嚼品味着它们的精华。写起文章来,一屋子堆满了书籍。上取法于虞、夏之书,那是多么的博大无边啊。《尚书·周书》中的《大诰》和《尚书·商书》中的《盘庚》,艰深难读;《春秋》谨严,《左传》铺张,《易经》奇异而有法则,《诗经》纯正而华美;下及《庄子》《离骚》,太史公的《史记》,扬雄、司马相如的著述,它们都很美妙,但又各不相同。先生的文章,可以说是精深博大而波澜壮阔。先生少年就懂得好学,勇于实践。成年以后,通晓事理,行为得体。先生的为人,可以说是很成熟了。可是在官场上不被人所信用,私交上也没人帮助你。进退两难,一举一动都会招来指责。刚当了御史,就被贬逐到边远的南方。当了三年的博士,也没表现出什么政绩。命运和仇敌相谋合,早晚总要遭逢失败的结果。冬天天气暖和,你的孩子还要叫冷;年岁富饶,你的妻子还要喊饿。头顶秃了,牙齿也缺了,就是到死,又于事何补呢?你不想想这些,为什么还要来教训人呢?' 先生说:'吁!你到前面来!粗木料做房梁,细木料当椽子,做斗拱、梁上短柱、门枢、门橛、门闩、门两旁的木头,各得其所,用它们把房子建成,这可是工匠的精巧。地榆、朱砂、天麻、龙芝、车前草、马屁菌、破朽的鼓皮,兼收并蓄,预备着日后派上用场,一无遗漏,这可是医师的高明。明察又公平地选拔人才,能力强的和能力弱的都能一起合理进用。委婉随和是一种美德,超然不群则可叫做杰出。比较、衡量各人不同的优缺点,根据他们的才能给予合理的使用,这就是当宰相的本事了从前孟子喜欢辩论,孔子之道才得以发扬光大,可他的车迹遍于天下,却最终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度过一生。苟卿信守正道,其博大的学说才得以弘扬,可是却为了躲避谗言逃到楚国,最终被废了官职,死在兰陵。这两个了不起的学者,说出话来就可当作经典,一抬脚的行动,都可成为别人效法的准则,出类拔萃,真能达到圣人的地步。他们在世上的遭遇又是怎样的呢? '今天,先生我学习虽然勤奋,却没有什么系统;话虽然说得多,却抓不住要害之处;文章虽然奇特,却不实用;道行虽然修习了,在一般人中却都显现不出来。就这样,还每年每月领取俸钱,每年消耗着禄米。孩子不懂种田,妻子不能织布。骑马行路时,奴仆跟在后面,自己不费力就可安然地坐下吃饭。行事呢,老是按着世俗常规去做,学问呢,不过是沿袭窃取些古书上的道理。然而圣君不加罪责,大臣也不予指斥。这难道不已是我的侥幸了吗?动不动就受到别人的毁谤,可是名声也随之增大了。被弃置在无关紧要的位置上,这正是理所当然的事。
'如果还要计算财产的有无,计较官职的高低,忘记了自己的才能和什么位置相称,还要来指摘前人的毛病,这就真好比是去责问工匠为什么不拿小木桩来做厅堂的大柱子,或批评医师用菖蒲作长寿药,却想推荐有排泄作用的猪苓(去使人延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