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记有感
因材施教,双管齐下——新课改下的初中美术教学之浅见
根据新课改要求,新的美术教材将以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初中美术教材传达了新课标培养目标的三大领域,即“双基”教育,学习过程与方法,价值观的培养。课程的总目标反映的是时代精神。旨在通过贯彻美术教育理念目的是使初中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新课标对学生提出的美术教育的要求层层深入。这表明,教材的功能已经远远超越传递知识的界限,升华为最终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的高标准。而放眼当前的美术教育,城乡之间的美术课程的开设情况五花八门,中小学的美育课程的实施水准参差不齐。笔者以一位新人的眼光,尝试的谈谈当前的一些突出问题和建议性的解决措施。学生当前的水平良莠不齐。
作为一个刚踏上美术教育行业的新老师而言,心里总想着如何在学生的原有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提高其绘画技能和审美眼光,但当前学生原先所接受的美术教育水平层次比较低,就我所调查的本校初一,初二两个年级的情况来看,学生对于美术方面的爱好程度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其
一、有些“幸运儿”从小接受过专业的美术方面的训练,对美术“情有独钟”,但却对除去专业绘画练习之外的“美术内容”有一定的排斥心理,殊不知一味的重视美术技法,“眼低手高”,美术理论方面的修养得不到提高也会影响学生的审美眼光;其
二、笔者有幸借举办校园艺术展之际,了解了许多爱好绘画者,但发现大部分人都喜欢画动漫卡通人物形象,而当真正在课堂上讲述涉及人物五官和比例结构的时候,他们对于专业的审美要求和绘画技法却很漠视,他们将海报上的人物形象当成了“正确规范”的临摹对象。“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他们不知道漫画家是在了解了人体骨骼比例的前提之下将人物进行适当的夸张变形后才会呈现出生动有趣的形象。一味的只管临摹,则绘画水平虽有量的增加却不会有质的飞跃;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部分的学生对美术存在“自暴自弃”的心理。原因何在?问问班里的学生后原因很明显:在孩子入学前,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而在这种氛围下形成了大家都默认的教育环境: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只要求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一味尊崇文化课的学习,这样就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而对于广大中小学校而言,也有其内部因素:在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就算安排了专业的美术老师进行美术教学活动,但其教育意识没有转变,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改变,上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学生的美术爱好,所以,到了初中,他们的思想也近乎“麻木”,甚至就出现学生在美术课做文化作业的现象,究其原因,仍是学校和家长无形中关闭了学生受美育教育的大门,切断了学生的美术兴趣,也导致了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举步维艰。2 审美观的偏差
当今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美的方式。但是,他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表现在: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美。他们往往以潮流趋势来判断,只注意欣赏表明的“锦绣画面”,不去关注内在的东西,对于一些奇异怪诞的美术表现形式大有兴趣,甚至将一些丑陋的、低俗的,违背审美标准的所谓的作品大大推崇,古语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当今学生受周围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不注重内在审美修为,却抓住一点点露于表面的所谓“新潮美术”而沾沾自喜,殊不知自己已在美术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针对上述的两个突出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性的措施,1.全面贯彻真正实施“2+1”工程
本学期伊始,县教育局就颁布了关于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这一重要通知的颁布为学生的艺术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而作为初中美术老师,庆幸此机会能为学生的美术教育提供了政策保障。在此前提之下,笔者建议:①因材施教:在新课改的大要求下去开展课外美育活动,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美育活动。例如写生,学生热烈欢迎,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其中,进而收到较好的美育效果;举办艺术节、绘画书法作品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个性,我校在10月就开展过艺术节和绘画展比赛,效果良好,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可见“投其所好”就会在课堂教育之外提高美术教学水平;建立课余美术小组。依据学生的专长,培养、发展学生的特长,可设立素描、水粉等分类学科,深化、延伸课内学习。②根据学生原有的水平,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做个调查关注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号入座,唯有了解学生心理,才能使美术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要有层次和阶段性的训练学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学生心中简单的想着如何达到最后的“精彩效果”,却不明白绘画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作为教师要学会如何去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的掌握美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双管齐下,在注重培养文化素养的前提之下,进行美术理论方面的培养
美术是个涉及很多学科门类的综合性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是单向向学生传授单方面的美术知识,更要融合音乐、文学、历史等各方的学科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讲解美术方面的知识。重视多种学科的贯通运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适当的在课堂上讲讲画家背后的故事和美术史,让学生们通过各方面知识的熏陶,才能做出比较,“眼界决定境界”,慢慢形成自我的审美眼光,进而区分出真正的“美”与“丑”。另外,可根据本土资源,开展“乡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发展本土艺术特色的思想。
新课改下的美术教育,将“改头换面”,有着新的活力,这就需要我们新旧老师共同努力,优化教学结构,完善美育教学思想,为广大中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但在这方面我们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的改革创新之路还很长„„
读《学记》有感 [原创 2006-04-14 09:46:04]
字号:大 中 小
作为美术教师的我自工作以来一直在思索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心理变化?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等这
些问题经常使我感到困惑。
前不久,有幸再次阅读《学记》,给我的感受特别深刻。《学记》的教学论思想,贯穿了一个基本精神: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应积极思考,自觉学习,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记》从启发诱导和学思结合的指导思想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的有益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下面先谈谈其中的一个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学记》对长善救失原则的论述,是积极的辩证的。它认为由于学生“心性”不同,“心之莫也”,在学习上表现出四种不同类型的缺点:“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学记》可贵之处不只是在于概括地指出了学生学习上普遍存在的这四种缺点,更主要的是它进一步揭示了产生四种缺点的原因,提出了积极的辩证的教学方法。《学记》说:“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这段话说明两层意思:一方面,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学生的情况也不相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知其心”,“尽其材”,然后才能“救其失”。另一方面,对学生的缺点要全面分析,既要看到坏的方面,也要看到好的因素。教师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发挥其优点并克服其缺点。也即是“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记》对这个原则的阐述,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上好一堂成功的课是不容易的,它不仅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及对教学方法及手段运用的细致选择„„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懂得学生的心理,善于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变化,这种心理变化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或能将不良的学习心理状态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从而保证学习的有效进行并最终实现目标。
我在上美术课时经常碰到下面一些情况,就是有个别学生呆坐在坐位上不画画,一问,通常都是回答“不会画”。难道是真的不会画吗?答案是否定的!其实不是学生不会画,而是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有的说他以前没画过这种题材,有的说太难„„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通常都会根据该学生平时的表现给予鼓励,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会降低作业要求;对于有能力完成作业而不敢画的学生,我会用鼓励的语言对他说:“试试看,老师相信你一定行。”大多数学生在我的鼓励下都会动起笔来。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努力帮助学生克服缺点,建立自信,当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心理变化后,就能够更好的保证学习的有效进行。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在课堂上过分强制性地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来听讲,只能引起学生加倍的厌烦和反感,以至于思维疲劳,听讲质量下降。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灵活的运用转换原理,尽量使学生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例如在课中,将呆板的开场白辅以精心的导入设计,以情境、谜语、游戏、音乐等等新颖手法来进入主题,学生注意力自然能够集中;将枯燥的理论知识演化为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一幅幅美丽的小范画或一次次热烈的讨论,贴切儿童学习心理,亦可实现有意注意,学起来轻松愉快;只要教师将这些教学环节巧妙过渡、做到无雕饰做作之感,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无需教师多次地重复整顿课堂纪律,美术教学自然能够变得情趣盎然。
下面再谈谈《学记》中的另一个原则:启发诱导原则。原文是这样写的:“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如何启发诱导?也即是本段话中的这句话:“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些要求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就要善于指导,善于鼓舞,善于启发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去走,不应拖着学生,压抑学生,更不要代替学生走路。
记得我小时候上美术课的时候,很多美术老师总是自己先画好一幅画,然后把画贴在黑板上,让我们看着他的画来画。由于没有“心”的参与,学生画画只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作业必然是千篇一律,没什么创新。
那么,该如何启发学生内心的创造灵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呢?我想,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创新环境。由于历史原因和教师素质水平有限,传统的美术教学比较僵硬,以教师为中心,美术课缺乏生气,可以想象,如果学生把美术学习看作是一项艰难困苦的任务,那绝不可能得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师在上课时,要保持好心情,寓教于乐,用激情带动学生,那么学生必然勇于表达,相互激励,必可绽出创新的花朵。同时,由于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多一点指导学生做做游戏,活跃课堂气氛,在学学、做做、玩玩、画画中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发挥主体的创造性和表现性,在快乐的气氛和愉快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教师还要用创新思维的方式方法启发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有了想象力,人们就可以发明创造出千姿百态的物品,有了想象力,人类就会有更好的明天。儿童画通过艺术的想象,可以诱发儿童心智的开发。它从现实的定位出发,营造了一个如梦如幻的童话般的世界,凭借想象,儿童自由自在地打破一切条条框框,从现实走向理想。上一年级《月亮走我也走》一课时,我在课程中设置了两个疑问,用以激发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问题一,我问孩子们如何绘画可以使月亮成为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变成我们的好朋友?目的是启发孩子的想象,打破月亮在学生头脑中概念化的固有印象,正当孩子们为自己寻得答案而兴高采烈之际,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来冲破第一个问题的局限,“月亮又可以是谁,你和月亮正在干什么?”此时孩子们的思维已由原来被动听讲的状态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脑中灵光闪现,答案也显得精彩纷呈,极具创造性,在后来的作业中,有的学生把月亮画成长头发的妹妹,正在帮她梳头发;有的学生把月亮画成自己的好朋友,正在和他通电话„„等等,当看到一幅幅内容各异的画面时,我的内心十分激动,在孩子们这种天真幼稚的想象中,竟然蕴藏着如此多的人类最宝贵的创造财富!
绘画是一种技能,是一种可以被创新利用的技能,也可以是一种扼杀创新、重复他人的技能。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学方法确实会培养出不同思维类型的人,这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
以上只是我阅读《学记》后结合本人教学实践的一点点体会,《学记》处处贯彻了启发诱导的指导思想,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作法,这是非常可贵的,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善于吸取并付诸实践。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本人将一如既往地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重点,采用更合理更创新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读《学记》有感
2009-07-29 08:38 《每周一读》将《学记》列为首篇,显示了编者的匠心独具——因为《学记》是公认的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较完整而又有价值的一篇教育专论,难怪有人将之称为“中国教育的圣经”。在我这名一线教师的阅读视野中,《学记》堪称一篇用美文写成的教学论,我对十大原则里的“和易以思”与“长善救失”原则深有体会,这两条原则使我更加清楚地体会到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的重要性。
细细读来:“新课程认为,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其特点是:要相机点拨,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昏暗中悟见光明而豁然开朗,在思考中心领神会而智力腾飞。新课程以现代教育思想指引这一教学行为,其内容涵盖了学生智能发展与人格培养两个方面。”这恰恰契合了《学记》所阐发的观点——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在古人眼里引导启发不但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与思考中获得精神享受,不断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古人把引导看成能否为人师的一个先决条件,视为衡量教师是否善教的一个重要尺度。从中感悟出“教”的尺度,也就是:
作为教师必须懂得“导”是教之兴衰的关键所在。
例如:在教学由山东美术出版社编排的新版《品德与生活》教材时,我首先系统地结合教材研读了《教学参考书》,并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了教材编排的最大特点是:尊重儿童主体性和探究性原则,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方式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因此,如何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特点,是我确定目标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于是我决定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创造性使用教材,起到因势利导的作用。
一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换牙的关键时期,因此我决定选一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中《我是洁洁》一课进行相关教育。这一课由“为什么要刷牙?”“怎样保护牙齿清洁?”小演讲“我是洁洁”及“做一做、比一比”四部分组成。通过研究教材、了解学生,我决定删减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因为这一课是提上来讲的,其中的第三部分关于“我是洁洁”的演讲活动,对于刚刚入学不到一个月缺乏很多训练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习效果不一定好,需要做一下调整。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设定了:活动目标;教材设计意图;活动设计思路;学生情况分析;活动准备;活动时间;活动过程等7部分。其中,在活动目标中涉及到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我精心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课堂激情。★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强化认识。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本着不脱离活动目标、《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教材编排意图及学生实际,做到全面、具体,操作性强的教学原则,以便能较好地指导学习活动,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回想我对这节课的处理方式,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和易以思”这一教学原则的现代意义。
同时,作为教师又必须懂得“新”是教之成功的关键所在。
在教学中以先进的理念作指导,运用多媒体课件激活学生思维。老师们都有实际体会:好的多媒体课件如果运用准确恰当,在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及所能达到效果比起其他的教学手段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在教学环节中,我又碰到了如下困难:
在活动的准备中,我制作了多副Flash动画,并调整了授课顺序,把“洗手”环节调到了前面,目的是引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经过紧张的备课,我第一次试讲了这节课,课堂中的孩子们果然对动画片非常感兴趣,认真听讲,积极发言,我适时帮助孩子概括了讲卫生的行为。但在课程进行到三分之二,开始学习怎样正确刷牙时,孩子的注意力开始变得涣散,有的孩子在下面玩起来,有的孩子开始和周围同学说话,尤其是有一个孩子竟然站起来向窗外望去„„我着急起来,如何把孩子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呢?我很随意地提出问题:“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哪些讲卫生的行为?”答案80%集中在“早晚刷牙上”。失败!简直是前功尽弃!因为这堂课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们拓展出身边更多关于讲卫生的好习惯,因为我不冷静的一个调整,竟将孩子们误导入了一个狭窄的思维空间,一节课就只知道了“早晚刷牙”这一个讲卫生的行为习惯上,这不是与最终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吗?
为了让我在失败中反思、改进,领导们适时点拨,我又研读了《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教学法》等材料。其中“面向儿童生活——课程功能的回归”一文中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句话中所包含的两层含义:一是要求教育者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二是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的,对我启发很大,这不就是我这堂课的问题所在吗?只重视了知识的传承,采取了“告知”式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习内容固定、学习方式统一、问题答案标准,忽视学生个性,尤其是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都被局限住了。找到问题所在,在修改课件的同时,我又重新调整了设计理念,我想,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才能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重新调整的设计也许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的生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这样就会显得流畅自然了。
我开始了第二次试讲,这一堂课明显地动起来了,学生积极 参与,我也放开了不少,尤其是调整了教学顺序后,孩子们先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再导入洗手环节,最后引出其他讲卫生的行 为,使学生明确了整堂课的目的,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在不断修改备课的过程中,我第一次真正认识到了《品德与 生活》这门功课的特殊意义:它不同于语文、数学学科的教学,但却特别有利于儿童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 展。学好了这门学科,也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这也正是体现了“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就这样,将学习活动很自然地延伸至课外实践,让学生在广阔的大社会课堂里自主探究,逐渐能通过各种渠道发现和搜集信息,自由地锻炼成长。
《我是洁洁》一课的互动学习过程中,使我更明确了小学低年级是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有无好的生活习惯,对学生以后的生活与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教学活动的逐步展开也更使我更深地意识到,课堂应是一个开放和谐的学习生活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学生的心态完全放松,思维时时都可以迸出奇异的火花,而且可以毫无顾虑地表达,课堂才能呈现出一种自然的情感交流。
《学记》论述了教育的重要性,“发虑宪„„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家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育人为本,不仅是百年大计,而是千万年大计;教育对建立一个国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建国君民”,正是国不可一日无学。这也正是《学记》一文带给我的最新启迪!
启发式教学在美术课上的应用
美术教师/郭劭卉
摘自:《北京市天坛中学》
在主体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美术这门课如何根据自己的特色,发挥本学科应有的作用?通过学习和初步实践,我们体会到:美术课有着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创新能力的作用,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又是素质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初中阶段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发挥美术课的作用,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来启迪学生的审美和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感受到美,并大胆描绘和抒发对美的追求和理解。
那么,怎样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对学生的自觉、自愿对美的追求和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在主体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有以下体会。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主体的想象力、发散思维能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就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思维处于活泼状态,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判断性和创造性。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根据课是45分钟学生精力集中程度的变化规律,教学的节奏,在开头5分钟可以松弛一些慢慢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首先展示生动的画面,产生视觉的注意力,让学生分析作品的内容,从图案到构图,老师适当给予指导,引入正题,第二阶段就要充分利用,加强紧张度,让学生学到新的知识集中精力的最佳时间,因为新知识带来的新鲜感正使他们产生出高涨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如何抓住这一点时间,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决定“主体”参与热情能否被激发起来的关键。
我们知道,成功的教学过程是双方共同进行积极思维的过程,老师能否将自己内在的知识意向外化为语言,(包括动作、表情)作用于学生,使他们不仅领会而且能受到的感染,发生情感上的交融,从而跟着老师积极思维,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言之有物,问题问到实处,点题点得到位,正如启发式教学的一条经验:宁可不讲,也不可多讲。多讲,往往把知识讲死。而少讲也就是精讲,其精就精在把知识凝结成一把钥匙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去打开知识的大门,这一过程,就是启发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
在《设计中的基本形态》这一课讲到设计中的基本形态时,为了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提了一个问题:“生活中的放射现象在哪些地方有所体现?”开始,学生半天没有反应,这时我没有直接说出结论,而是一个有意识的打向学生的手势,并用启发诱导的语气引导说:“国庆节„„礼花„„静了片刻,同学们眼睛一亮,丰富的想象力被激活了,争着抢着举手,气氛一下子就热烈起来了,什么机枪扫射,地雷爆炸,晚上的灯光,花,喷泉等等‥„为了启发他们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接着我又让他们把他们所能想到的放射的感觉画在黑板上,出乎意料的是,他们画得都非常生动;不但有单元发射一类简单的图形,甚至还有多元发射类的图形。为了进一步使学生们有成就感,在他们随意作的图形的基础上,我又加以整理,结果出现了连我都没有想到的及佳效果,大家都赞不绝口。
在有前面辅垫的基础上,又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加大了列举图例的容量,在短时间内给他们展现大量的即新鲜美观,富有新意的“平面构成的放射组合”图案,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和思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大大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
讲“构成分割组合”的各种方法的时候,我拿了儿童玩的“七巧板”举例。在问到他们是否听懂了的时候,他们只是点头,反应并不强烈,我意识到,实践性强的课,应注意少讲多练,于是我让一位学生在一个方形中又画了方形、圆形、三角形,位置不限,又叫一位学生用直线或弧线随意分割,结果画面感觉很乱,大家都笑了,认为这不是在画画,大家集体创作的结果几乎成了“废品”“急转弯”的好机会来了,我启发这位同学支脑筋在无序当中找到有序,找出排列规律,再在有序的区域中填充颜色,边画边启发,不一会儿,一张画“乱”了的图形,便逐渐“生长”出了极具魅力的“平面构成图案”,这时,学生们明白了涂色方法和规律,便来了兴趣,剩下一半的画面是学生抢着完成的。画面的效果使大家都很激动,每个同学都有跃跃欲试的劲头,这时我布置了“构成分割组合”的作业,图案的内容形式由他们自由选择,宣布完后,同学们很快进入了设计,看着他们那样的认真,那样的投入,那样地聚精会神劲,一个个学生真有点小设计家的风范,很快,各式各样的平面构成图案就产生出来了,学生们都带有一种自信的表情来欣赏自己的作品。
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个性的体现,我抓信这个机会,又让每位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用是什么形式构成的,通过介绍,使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重温一下所学的知识内容,使新不到的知识及时得到消化和巩固,同时,也使每个同学得到了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强了学生们的自信心。
教师语言的启发性、感情性、逻辑性,有启动学生思维,引起学生感情波动,教与学融为一体,才能引人思考,给人启迪,最大程度切入学生精神而激起他们巨大兴趣,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主体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主体,靠什么启发,引导和调动呢?靠的是教师对教程的周密准备,尊重学生精力集中程度的变化规律,教学的节奏,科学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靠的是教师的主体课堂教学意识,是教师把学生放在教学研究首位。因此在推进主体课堂教学模式的进程中教师不单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强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主体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第二篇:《学记》有感
浅谈《学记》中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牛家口小学
卢俊刚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体系十分完整而系统的教育理论专著,是对先秦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它所反映的教育规律和包含的教育思想,除去其阶级性和局限性,取其合理的内核,不仅对今天的教育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教育中的某些异化现象有批判意义。如果换一个视角去挖掘学记中蕴含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就会发现今天的教育有许多地方是值得反思的,这也是《学记》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一、《学记》中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学记》中对教师提出了一个极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识广博,特别强调了“教”的方法和艺术。这恰巧反应了目前在教师行业的要求中存在着重专业文化知识,而轻教学能力的问题。没有突出教师培养的独特要求,缺乏对于教学技巧和能力的自我要求。《学记》认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教师必须知道“教之所由兴”,“教之所由废”以及“学者四失”,只有把握了这些教学中的细节,理解了教育成功的因素,同时掌握学生“心之莫同”,进而“知其心”,才能“为人师”,才能更好的从事教学工作。此外《学记》中对注入式教学进行了批判,从而提倡启发式教学和强调答问的艺术。它认为“故君子之教,喻也。”也就是说要善于启发和诱导,即要“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对于改善教育及教学手段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记》一方面要求统治者对教师应予以及其崇高的地位和尊敬,另一方面,对教师也提出了特别严格的要求。要求教师教学相长,要求教师受严格的训练,遵循教育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二、《学记》强调德智合一的评价标准
《学记》明确规定了德智合一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对当前教育中以分数成绩论高下和对德育有效评价的缺失极有意义。《学记》按时间顺序对学生的学习作了循序渐进、德智合一的要求。“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里的“小成”、“大成”的要求很高,而且是德育和智育的结合。《学记》中强调了学习、掌握、运用知识的规律,由学习掌握知识到研究学问,判断精粗真伪,是一个从继承到创新额飞跃。树立远大志向的过程,实际上需要认识什么样的志向是好的,崇高的,远大的,然后再将这种经过辨别的志向作为信念在心中建立起来。从道德规范的认识开始,进而转化为道德信念的建立,突出自觉的道德判断能力,最终形成坚定的信仰。然而我们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常常忽视学生德行的培养,过分强调分数的重要性,会左右学生树立目标的方向,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因此建立德智合一的评价标准很有必要。
三、《学记》中提倡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进步,教学的过程一半在教师,一半在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优点还要重视学生的缺点,知道学生的缺点后去积极地改进。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去学习,才能获得成功。
《学记》突出的优点在于对先秦的儒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做了很全面的总结和概括。它简明扼要的阐明了教育的目的、作用,它着重揭示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并从教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与教学的原则、方法,还论述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份极为珍贵的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与鉴赏意义。
《学记》所确立的教育思想,二千多年来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光耀教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学记》中“教学为先”,“善喻”,“豫时孙摩”、“长善救失”,“教学相长”、“藏修息游”,“为人师”的资格以及“严师”、“道尊”、“敬业”等思想,具有不朽的历史价值与积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第三篇:读《学记》有感
读《学记》有感 走上讲坛至今,总有一些问题令我时时困惑: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为什么有时陷入到老师累、学生怨、家长责的漩涡中而不能自拔?我们的老师怎么了?为什么再也没有了昔日大家从容讲学的风范,而是“鞠躬尽瘁,病而后已”?我们的学生怎么了?为什么再也看不到全体渴求知识的眼神,而多的是疲倦哀怨的目光甚至是抵触对立的情绪?
这一切,在认真阅读《学记》之后,我找到了答案。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早已认识到了这一切,因何我们至今仍迟迟未能觉悟?
《学记》以微言写大义、千字略略有余的文章论述了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可以与实际相结合衍生出许多供人思考的内容。目前自己有些内容读得还不够通透,作为一名教师,我选择与自己的教学时间关联紧密、感触最深的两点来谈。实在不深,实在不新,只能算作对这精深理论的浅易注脚。
《学记》第10则在谈到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时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说,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懂得、明白。主要有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他们走,引导而不逼迫,这样师生间就会融洽和谐;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但不施加压力,多鼓励而不压抑,学生学起来就感到容易;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而不代替他们做出结论,启发而不详尽讲解,学生就会用心思考。做到了这三点,就称得上善于启发诱导了。
而对于师生间最终的双向效果,《学记》第14则中也有表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意思是说,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轻松而教育效果却双倍,并且会把功劳全部归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辛苦但效果却只有一半,并且还怨恨老师。
反观我们的教学,大多也就呈现为这两种状态,因此也就会有不同的效果。一部分老师,他们在教学中所做的就是“道”、“强”、“牵”的工作。他们都是旨在教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乐学”。因此,在他们的教学中,老师所起到的是引导、激励、启发的作用,他们致力于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如何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方法是最好的朋友。这样,学生有了对知识的渴求、乐于学习的动力,又掌握了适宜的方法,一切自然迎刃而解,所以,就会达到“和易以思”、就会达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的最佳效果;这样,师生之间是融洽和谐的、是民主自由的,学生自然也会“从而庸之”。
而我们一部分老师,所做的就是文中所说的“牵”“抑”“达”的工作。我们以“学生还小”为理由,理所应当地牵着、拖着学生、甚至是代替学生走路;我们以“严师出高徒”为理由,冠冕堂皇地逼着学生学,甚至千方百计动用各种手段,想方设法抢占学生一切学习时间,还要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说:“我是为了你们好啊”;我们以“学生不会”为理由,简单机械地给他们记答案,只是把自己的东西、甚至只是教参上现成的东西灌给他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任何求知的渴望、没有任何入门的兴趣、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没有任何合适的方法,而只是如机器般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然而,学生毕竟不是机器,“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在这种教育方式下,会有一部分学生成为屡屡与师长对抗的问题学生、叛逆学生,也会有另一部分学生则成为泯灭个性的、只知盲从的人。前者固然应该引起重视,因为这会对他们的一生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而且在我们当前的集体教育中,这样的学生必定会影响我们的整个教育效果。然而,后者呢?不是更加可悲而可怕吗?试想,如果我们的学生成为了在沉默中泯灭自我的人,他们的一生将会何其悲哀?我们民族的希望又在何方呢?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下,学生能不怨、不怒吗?所以结果自然是“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了,这怪不得学生,换作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也会这样的。
幸而,我们身边还有无数真正的名师;幸而,我们有道尽世间一切真理的先人。只要我们认真去拜读,认真读书,认真读人,我们一定会有所收获,我们的教育也一定会日臻完美的。
读《学记》,常读常新,永读永获。《学记》值得所有从事教育的人慢慢研读。有人说,中国教育理论在世界教育理论空间中“集体失语”,只有西方教育理论在“独白”,这令人感慨。以我浅见的视野,不知道《学记》是否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的通用读本,但我相信,它一定是!
第四篇:记社会实践有感
幸福
— 记社会实践二三事
幸福像西瓜瓤里的籽,密密麻麻的充满了我们五天的社会实践生活;幸福像暖暖的阳关洒满在我们欢歌笑舞中;幸福像缤纷的花朵,点缀着我们辛苦的训练。
幸福是同学的等候。
当教官口中的哨子清脆发出声响的那一刻,还待在宿舍的我们准乱成一锅粥,这个拿水,那个穿鞋,还有的拿凳子。所有的人都忙碌着,都急的不可开交。可是在这一个忙碌的时刻,总有一个人在等我,总有一个人帮我拿上一把凳子,总有一个虽然嘴上催着我,却一次也未先离开的同学。每当我拿着水杯向门口张望时,总能看到那位同学拿着两把椅子在门外等我,似乎已经成为习惯。这一刻我觉得好幸福,因为同学对我的关心与不离弃。
幸福是早晨满满的一杯水。
因为早上起床早的原因,我们大部分人都非常忙碌,刷牙洗脸都要排队,更不要说装水了,每次当教官起床号响起不久后在打水处总是要大排长龙,于是我们谁都不愿意下去排队打水再上来。而我们宿舍就有一位同学愿意自告奋勇的接下这份任务。每天早晨她都拿着八九个叮叮当当的水杯。躲在楼道里等着教官吹哨,每当教官吹哨后,就能够看到她拿着水杯快速走到打水处打水前开始接水,过了一会儿,就看见她又拿着七八个水杯上来了。只不过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的水杯中已装了满满的水。有时甚至能感觉到微烫。一瓶水杯里装满的不仅仅是水,更是装满了深深的友谊。我看着这杯水,我感到十分幸福。
幸福是一滴滴汗水。
烈日炎炎下,太阳无情的烧灼着我们的肌肤,连塑胶跑道也被太阳烘烤的散发阵阵热气烤着我们的双脚。可是我们仍然头顶着烈日,昂头挺胸。一滴滴汗水从我们的发际流下,顺着脸颊滴落在跑道上,可是没有人去擦,仿佛身体已经不是自己的。为了班级的荣誉一定要撑下去,我在心里对自己说。在半个多小时的汇操中,我们班没有一个人动,没有人去理会滴落的汗水。果然这一滴滴汗水没有白流。我们班的纪侓获得了三等奖,这一滴滴汗水是幸福的,因为它凝结了我们的团结。
幸福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体会。
第五篇:读《学记》有感
读《学记》有感
在学校的倡导下,同事的耳濡目染下,终于拿起了《学记》这本小册子,起初读不懂,越读却越有滋味,感悟越深。它言简意赅,喻词生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教师的评价为:“三王四代为其师”,历代统治者对教师的评价都很高。因为教师是教人学习为政的,必须懂得治国安民的道理,培养具有治国平天下的统治者。在《学记》中明确提出了“师道尊严”的思想,其目的在于把教师当做整个封建思想体系的代言人。《学记》一方面要求统治者对教师应予以及其崇高的地位和尊敬,另一方面,对教师也提出了特别严格的要求。要求教师教学相长,要求教师受严格的训练,遵循教育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古人姑且如此,我们作为新的历史时期的教师,更具有新的责任。
一、为人师表是教师的标志。人们常说:“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学校是每个学生的栖身与学习之地,学校的教育方式与手段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思想,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只有以身作则,才能使教师的言教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为人师表,才能使学生从教师的形象中感受到所学道德准则的可信,从而愿意积极行动,促成学生的言行统一。
二、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业”、”忠于职守”的传统。在中国经济步入快车道;改革开放已经开辟了广阔市场,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活力已经被激发的今天,学校教师也应结合实际要求,发扬中华民族敬业的优良传统,发扬公而忘私,无私奉献,教书育人,对本职工作,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有—种强烈的使命感,做为一名教师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这就无时无刻应挂在心上,无时无刻应浮现在脑海里的问题,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决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要想使学生多学知识,学好知识,教师本身应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俗话说:“在深的水里才能摸到最好的鱼”。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老师知识水平的制约。
三、是培育健康的心灵,完善教师人格品质。教师要敢于解剖自我、了解自我、承认自己的不足与缺陷。老师要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事物。教师要接纳他人,以诚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老师要扬长避短,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教师要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应当反映在内在的精神境界上,更应当体现在外在的言谈举止上。因此,教师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把自己的人格魅力展现在学校生活和教学工作的点点滴滴上。
《学记》它简明扼要的阐明了教育的目的、作用,它着重揭示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并从教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与教学的原则、方法,还论述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份极为珍贵的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