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辅导六(第十—十一章(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01:20: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辅导六(第十—十一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辅导六(第十—十一章》。

第一篇:教学辅导六(第十—十一章

第十章

祖国统一构想和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

一、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大业

由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严重战乱等原因,造成至今未能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争取祖国统一进行了不停的探索。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根据国内外情况的变化,邓小平审时度势,为解决台湾和香港、澳门问题,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如今,香港和澳门已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顺利回归祖国,台湾也在和平统一的道路上逐步前行。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形成的。这一构想的提出本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但现实中却首先应用于解决香港问题,继而用于解决澳门问题。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2月—1981年8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提出。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1978年12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以及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第一次改变了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提法,不再使用以往惯用的“解放台湾”的口号,代之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的提法。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关于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从这一天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单方面停止了自1958年8月23日以来对金门、马祖等岛屿的例行炮击。以上提法和做法事实上包含了“一国两制”构想的一些基本原则,表明中国政府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第二阶段(1981年9月—1983年5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成熟。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的谈话,以 1 及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对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提出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该谈话对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作出了明确阐述,后来被称为“叶九条”。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进一步指出:叶剑英所提出的九条方针,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国家实现统一的大前提下,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一国两制”的构想由此形成。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表示,中国准备用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法解决香港问题。

第三阶段(1983年6月—1993年3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进一步发展和法制化。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华人学者,阐述实现祖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心代表团的谈话,以及一系列法律文件的制定。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客人时,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六条具体设想。这些设想后来被称为“邓六条”。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心代表团时说:“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这样,从“叶九条”到“邓六条”,“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内容更加完备充实,更加明确和系统化。1985年3月,第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基本内容与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基本涵义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高度自治;力争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基本内容是:要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作为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台湾;台湾回归祖国怀抱,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坚决反对台湾分裂势力搞“台独”,坚决反对“外国势力”干涉台湾问题,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实现统一。

“从实践方面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符合我国实际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国策。其实施的重要意义主要是:第一,顺利收回香港、澳门,保证了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的繁荣稳定发展;第二,坚持在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主权的同时,照顾到台海两岸的历史和现状,有利于避免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带来的不良后果,有利于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也尽可能为中国经济建设争取到和平的国内外环境,第三,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树立了良好范例,提供了新思路,进行了有益探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邓小平曾说:“如果„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一个对国际上有意义的想法的话,那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泽东主席的话来讲就是实事求是。这个构想是在中国的具体情况下提出来的。”

从理论方面讲: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从现实出发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科学构想。其重要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创造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认为,在一个国家内,可以同时容纳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第二,创造性地把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运用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统一问题。认为,在一个国家内,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地区,可以参照这五项原则和平共处。

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一国两制”构想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起到了推进祖国统一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了验证。.香港问题的解决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全面阐述了中国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提出要用“一国两制”方式解决香港问题。自1982年至1984年12月19日,期间经历了22轮的艰苦谈判。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在《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上正式签字。该声明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12条,包括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实行“高度自治”、“港人治港”;香港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香港特别行政区仍为自由港和独立的关税地区,将继续保持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英国和其他国家在香港的经济利益将得到照顾。《联合声明》确定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国政府在声明中还承诺,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中国政府会确保香港本身的资本主义制度及民主制度维持50年不变。等等。这些方针政策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集中体现。1990年4月4日,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为按照“一国两制”构想解决香港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同年12月1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选举董建华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举行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香港回到祖国怀抱。

2.澳门问题解决

在运用“一国两制”构想解决香港问题的同时,中国政府也将其运用于解决澳门问题。“一国两制”构想在解决香港问题上的成功实践,为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提供了借鉴,创造了有利条件。从1986年6月起,中葡两国政府经过4轮会谈,于1987年4月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中葡《联合声明》,就解决澳门问题达成协议。1993年3月31日,全国人大通过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中葡《联合声明》体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1999年5月15日,何厚铧当选为首任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之后得到国务院的正式任命。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举行了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使“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为现实。这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性贡献。香港、澳门回归以后,中央政府坚持“一国两制”,坚持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支持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行政,保证了香港和澳门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加强了内地与港澳地区的相互往来。“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显示了这一科学构想的强大生命力,对解决台湾问题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香港问题的顺利解决以及回归后十余年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充分证实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和现实可行性。

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我国新时期对台政策

“和平统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实践: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并获得成功的实践,将有利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推进两岸关系正常发展,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与香港、澳门相比,台湾有自己的特点,按照“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 和平统一的内容可以比港澳更为宽松。多年来,中共中央结合两岸关系实际采取正确决策,使“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在实践上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1.两岸隔绝的坚冰被打破

1987年11月,两岸38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自台湾方面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后,两 岸人员往来日渐增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渐频繁。

1992年,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在此基础上,开始了两岸事务性商谈。

1993年4月,两岸举行了汪辜会谈,即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会长辜振甫之间的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改善。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在新春茶话会上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阐述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提出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并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八项主张。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都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问题有所表述,不断丰富发展了这一方针与实践。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对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建设性主张,形成了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更加明确了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方法和途径,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决心和诚意。

五、“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邓小平基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国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整个世界处于冷战状态。7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范围内维护和平的力量不断增长,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世界开始了多极化格局的进程。尽管战争危险依然存在,但随着苏联东欧剧变、世界多极格局发展,在可预测的较长时间内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二是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最为关注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发展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各个国家的发展相互联系,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三是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80年代后,新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各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以致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20世纪70年末以后,邓小平逐步形成了关于时代主题的新认识。他认为,世界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我们可以争取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搞现代化建设。邓小平指出: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所谓和平是相对于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而言的全球相对稳定状态;所谓和平问题即指世界并不安定,战争危险依然存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发生巨变,苏联解体,以美苏矛盾为代表的东西问题似乎应该终结了。但世界发展的现实告诉我们,今天,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各种因素导致的战争威胁依然存在,世界的和平问题依然堪忧,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任重道远。

所谓发展是着眼于全球范围经济增长而言的进步状态。发展问题是经济问题、是南北问题,指的是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都集中在北半球,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在集中于南半球,解决“发展问题”就是要缩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如今,数十年过去了,南北半球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依然存在,短期内也不可能得以根本改观。

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是我国制定和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制定新的对外战略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

六、我国坚持和平与发展道路的依据

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有着充分的现实依据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一)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实依据

首先在于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向和潮流。冷战结束后,世界各种力量进行了新的分化组合。前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的力量相对突出。这种世界格局的形成及力量对比的变化必然影响到现实世界各种力量之间相互借重、相互制约的关系。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国际政治发展呈现出的这种多极化趋向无疑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抓住机会发展自己。

其次是从我国的现实出发。一方面,积极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国内建设对中国外交策略提出的客观要求。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我国的和平发展会有力增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我国是占世界人口1/5的人口大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发展必然选择和平发展的道路,既顺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向和潮流,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宝贵贡献,也为自己的发展争取更多更好的和平环境。

(二)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文化和制度渊源 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制度渊源。

一是中国人民自古就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理念。爱好和平、渴望和平,努力谋求与相邻各国友好相处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

二是中国人民深知和平对于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可贵。中华民族在近代一百多年中,曾饱受东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奴役、饱受战乱灾祸,深知和平对于国家昌盛、民族繁荣、人民幸福难得可贵。故而,我们决不去发动侵略战争、奴役他国人民,但也决不会允许过去中国遭受外国统治和压迫的屈辱历史在当代重演。

三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中国必然奉行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来一直秉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恪守五项基本原则对外发展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渐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条道路要求我们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打下牢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有利于维护中国自身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只有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才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此,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今天,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七、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原则

(一)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向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申明,“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二)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第一,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首要的一点就是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把独立自主作为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是因为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最可宝贵经验之一。自1840年英国依仗船坚炮利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就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痛苦深渊,中国人民饱尝丧权辱国的屈辱,历经几代人艰苦卓绝浴血奋战才争得了国家民族的独立自主权利。中国人民对这一来之不易的权利十分珍视,把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作为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还因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中 9 国一向是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由此也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拥戴。当今,针对世界存在的种种影响全球和平发展的因素,中国坚持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明确表示,我们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的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第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同一切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首倡,最早由周恩来总理在1953年底会见来访的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完整提出。其基本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我国提出这五项原则是为了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权利。五项原则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其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和平共处的前提,是国家间交往的前提;“互不侵犯”是底线,在处理国家和国家间关系中应严禁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互不干涉内政”是核心,这是实现国家间和平共处的根基;“平等互利”是条件,是实现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必要条件;“和平共处”是目的、是结果。如今,这五项和平共处原则已经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第三,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是我国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战略原则和主张。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平等互信,就是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主权,共享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 10 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三)我国外交政策的新成果

近年来,中国的全方位外交取得了重大进展。我们积极推进同各大国关系,加强与周边邻国的互利合作关系,已经和东盟等15个国家和港澳台三个地区建成自贸区,2012年双方贸易额都有大增长;我们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合作机制发展,深化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与合作,积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推动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也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3年3月下旬,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这次访问是我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外交的开局之旅。国家主席首访俄罗斯,着眼的是周边环境和大国关系;出席金砖峰会,着眼的是当今世界快速上升的新兴力量;访问非洲三国,着眼的是发展中国家——这一中国外交的根基。这次开局之旅,既有国家正常交往和参与国际会议的客观需求,更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战略擘划,体现了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充分结合。5月31日至6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墨西哥进行国事访问,并赴美国举行中美元首会晤。这是我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外交上开拓局面、完善布局的又一重大行动,在太平洋彼岸刮起了一场“习式旋风”。其中,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不拘一格的庄园会晤,堪称中美交往史上的一个创举,旨在为中美关系发展规划蓝图,开展“跨越太平洋的合作”,举世瞩目。习近平主席此行的所有活动均顺利圆满,成果丰硕,富有战略远见和历史意义,影响深远,充分体现了中国外交传承与发展的有机结合,展现了新的外交视野。党的 11 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2)工人阶级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阶级和最基本的动力。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建设和改革最基本的动力。

(3)广大农民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依靠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大局。

(4)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中承担着重大的历史责任。知识分子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教育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力量,承担着重大的历史责任,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5)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

2.为什么说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党的根本方针?

(1)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建设和改革最基本的动力,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强大而集中的社会力量。

12(2)工人阶级同社会化的大生产相联系,觉悟最高,纪律性最强,能在现时代的经济进步和社会政治进步中起领导作用。

(3)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工人阶级是党的阶级基础。

(4)在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要坚决维护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维护他们的权益;同时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知识技能。

3.依靠农民阶级的基本途径

(1)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和民主权利,减轻农民负担,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2)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推动农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3)积极教育和引导农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增强国家主人翁观念。

4.新的社会阶层的构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这些人群构成了新的社会阶层。

5.党和国家提出的“四个尊重”的内容

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6.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的基本途径

(1)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重视和加强民族工作,依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2)在新时期实现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继续坚定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以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真正变为现实。

7.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具有新特点

(1)建立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广泛联盟

(2)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8.实现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的十六字方针

党的十二大提出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的十六字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加强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1)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为了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必须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必须依靠人民军队承担社会主义祖国保卫者的任务。

(2)实现国防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10.新时期加强人民军队建设的总要求

新时期加强人民军队建设必须坚持“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 总要求,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1.为什么说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第一,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第二,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找到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正确道路。

第三,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制定合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第四,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形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大军。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支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力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形成统一的意志、统一的行动,才能铸成一个坚强的整体。只要我们党的领导是正确的,那就不仅能够把全党的力量,而且能够把全国人民的力量集合起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2.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的主要表现

一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二是坚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3.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领导核心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自身具备这种领导能力。

(2)是中国人民根据长期的历史经验而作出的自觉选择,并庄严地写进了我国宪法。

4.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1)改善党的领导是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改善党的领导是克服自身缺点的需要

5.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的关系

这两个方面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另一方面,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又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使党能真正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切实克服自身建设中的种种缺点和不足。

三、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要性

(1)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肩负着历史的责任,经受着时代的考验,必须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2)改革开放以来,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2.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线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3.建国60余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

(1)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2)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进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3)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4)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5)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4.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重要性

(1)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贯穿于党的性质、宗旨、任务和全部工作中,体现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实际行动上。(2)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尤其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所在。

(3)90多年的历史说明,党如果能够始终保持、发展先进性和纯洁性,党在人民群众中就会有崇高的威望,党和人民事业就兴旺发达。

5.新时期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是从思想上政治上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坚持从思想教育入手,教育引导党员和干部认真学习并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执行者;

二是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上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检验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试金石,进一步建立健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在时时处处为群众排忧解难、造福人民的实践中体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是从提高领导干部素质上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建设好领导干部队伍,坚持在实践中培养、考察、锻炼、使用干部,推动领导干部以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体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四是从夯实组织基础上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一项永久的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不断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五是从完善党内制度及工作机制上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供制度保证。

6.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关系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同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现实要求和具体体现,这三个建设内在地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

7.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紧紧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向全党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任务。

(1)建设学习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前提。

(2)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

(3)建设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时代要求。

8.建设学习型、服务性、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含义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三个方面不是相互分割而是紧密联系的。只有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才能提高为人民服务本领和改革创新能力;只有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才能明确学习和创新的实践途径、根本目的;只有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才能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总之,只有抓好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才能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二篇:基础知识第十和十一章习题

第十章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律制度

一、判断题

1.依照我国法律规定,进口商品未经检验的,不准销售、使用。()

2.必须实施的进出口商品检验,是指确定列入目录的进出口商品是否符合国家技术规范要求的合格评定活动。()

3.经国家商检部门许可的检验机构,可以接受对外贸易关系人或者外国检验机构的委托,办理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业务。()

4、经商检机构检验合格发给检验证单的出口商品,如果因意外未在商检机构规定的期限内报关出口,可向商检机构说明原因后报关出口。()

5.根据新《商检法》的有关规定,法定检验商品的报检义务人只限进出口商品的收、发货人。()

6.根据新《商检法》的规定,必须经商检机构检验的进口商品以外的进口商品的收货人,如发现进口商品质量不合格或者残损短缺的,不能向商检机构申请检验出证()

7.对重要的进口商品和大型的成套设备,商检机构可以根据需要派出检验人员参加货物在出口国装运前的预检验、监造或监装。()

8、国家商检部门和商检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履行进出口商品检验的职责中,对所知悉的商业秘密不承担保密义务。

()

9、商检机构对《目录》外进出口商品不能实施检验。()

10、商检机构对进出口商品实施抽查检验时,应当公布抽查检验结果或者向有关部门通报抽查检验情况。()

11、商检机构根据便利对外贸易的需要,可以按照国家规定对列入目录的出口商品进行出厂前的质量监督管理和检验。()

12、商检机构可根据需要,对检验的进出口商品加施商检标志或封识。()

13、商检机构对经国家商检部门许可的检验机构检验的商品不能实施抽查检验。()

14、商检机构可以接受外国有关机构的委托进行进出口商品质量认证工作,准许在认证合格的进出口商品上使用质量认证标志。()

15、根据新《商检法》规定,当事人对商检机构、国家商检部门作出的复验结论不服的,不能申请行政复议。()

16、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对国家商检部门、商检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控告、检举。()

17、新《商检法实施条例》将由国家商检部门根据《商检法》制定并报国务院批准后施行。()

18、根据新《商检法》规定,商检机构实施检验时,应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其他检验机构办理检验鉴定业务时,则可自行制定收费标准收取有关费用。()

19、使用未经鉴定合格的包装容器的危险货物,不准出口。()

二、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经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六次会议通过,并于()起实施。

A、1989年2月21日B、1989年8月1日

C、1989年10月1日D、1990年1月1日

2、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二十七次会议全国人大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的决定修正。

A、2003年1月1日B、2002年1月1日

C、2002年4月28日D、2002年10月1日

3、对列入目录的进出口商品,在没有制定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前,如何处理?()

A、无需检验

B、参照商检机构指定的国外有关标准检验

C、自行选择参照任一国外相关标准检验

D、参照国家商检部门指定的国外有关标准检验

4、根据新《商检法》的规定,对列入《目录》的进出口商品,商检机构应当在()内检验完毕。

A、不延误装运的期限B、国家商检部门统一规定的期限

C、对外贸易合同约定的索赔期限D、商检机构根据货物情况自主确定的期限

5、以下()不属合格评定程序的范畴。

A、评估、验证和合格保证B、报检、出证和放行

C、抽样、检验和检查D、注册、认可和批准

6、依法对进出口商品实施检验的机构包括商检机构和()。

A、经商检机构许可的检验机构B、经国家商检部门认可的检验机构

C、经国家商检部门许可的检验机构D、经商检机构认可的检验机构

7、根据新《商检法》的规定,法定检验进口商品的报检地点为()

A、卸货口岸B、到达站C、商检机构规定的地点D、报关地

8、新《商检法》的规定,凡列入《目录》的进出口商品,海关凭()验放。

A、货物通关证明B、商检机构在报关单上加盖的印章

C、商检机构签发的检验证书D、商检机构签发的放行单

9、根据新《商检法》的规定,法定检验出口商品的报检地点为()

A、卸货口岸B、到达站C、商检机构规定的地点D、报关地

10、为出口危险货物生产包装容器的企业,必须申请商检机构进行包装容器的()

A、使用鉴定B、性能鉴定C、卫生注册D、质量认证

11、根据新《商检法》的规定,将必须经商检机构检验的进口商品未报经检验而擅自销售或使用的,由商检机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货值金额()的罚款。

A、1%-5%B、5%-10%C、5%-20%D、等值以下

12、对装运出口易腐烂变质食品的船舱和集装箱,承运人或者装箱单位必须在()申请检验。

A、报关前B、装货前C、订立合同前D、装货后

13、新《商检法》规定,商检机构对实施()制度的进出口商品实行验证管理,查验单证,核对证货是否相符。

A、许可B、认证C、注册D、审批

14、根据新《商检法》的规定,未经国家商检部门许可,擅自从事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业务的,由商检机构责令停止非法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的罚款。

A、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B、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

C、营业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D、营业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

15、甲公司因出口未报经检验的法定检验商品被深圳检验检疫局所属皇岗检验检疫局予以行政处罚,该公司不服,可向()申请复议。

A、皇岗检验检疫局B、深圳检验检疫局

C、国家质检总局D、以上都可以

16、生产出口危险货物的企业,必须申请商检机构进行包装容器的()

A、使用鉴定B、性能鉴定C、卫生注册D、质量认证

17、进出口商品的报检人对商检机构作出的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申请复验。

A、原商检机构B、上级商检机构C、国家商检部门D、以上都是

18、根据新《商检法》的规定,伪造、变造、买卖或盗窃商检单证、印章、标志、封识、质量认证标志,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商检机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的罚款。

A、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B、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

C、货值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D、货值金额等值以下

19、根据新《商检法》的规定,进口或出口属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或者以不合格进出口商品冒充合格进出口商品的,商检机构可责令停止进口或出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的罚款。

A、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B、违法所得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

C、货值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D、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

20、国家商检部门、商检机构工作人员泄露所知悉的商秘密的,依法给予()

A、警告B、行政处罚C、行政处分D、辞退

21、()根据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对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进出口商品、制定、调整并公布《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

A.外经贸部B.国家质硷总局

C、国务院D.国家知识产权局

22.提供或者使用未经检验检疫机构鉴定的危险货物出口包装容器的,检验检疫机构根据情况可以处以有关商

品总值()的罚款:

A.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B.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二十以下

C.等值以下D.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二十以下

23.使用未取得适载合格证书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船舱、集装箱装运易腐烂变质食品、冷冻食品出口的,检验检疫机构根据情况可以处以有关商品总值()的罚款。

A、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B.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二十以下

C.等值以下D.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二十以下

24、大宗散装商品、易腐烂变质商品,以及卸货时发现残损或者数量、重量短缺的商品,必须在卸货口岸或者()进行检验。

A.目的地B、最终口岸C、到达站D.报关地

25、国家根据需要,对涉及安全、卫生等重要的进出口商品及其生产企业实施进口安全质量许可制度和()制度。

A、出口生产许可B、出口质量许可

C、卫生注册D、注册登汇

26、实施进口安全质量许可制度的进口商品,必须取得()进口安全质量许可,方可进口。

A、国家质检总局B、商检机构

C、分支机构D、直属机构

27、列入《目录》的()未经检验的,不准销售、使用。

A.进口商品B、出口商品C、内销商品D.所有产品

28、必须经商检机构检验的进口商品的收货人或者其代理人,应当在商检机构规定的()内向商检机构报检。

A.时间D.地点c.地点和时间D.地点和期限

29、必须实施的进出口商品检验,是指确定列入《目录》的进出口商品是否符合()的合格评定活动。

A、强制性标准B、对外贸易合同约定检验标准

C、国家技术规范强制性要求D、法律、行政法规规定

30、法定检验的进口商品,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在()内检验完毕,并出具检验证单。

A.诉讼期限B.国家商检部门统一规定的期限

c.索赔期限D.仲裁期限

31.使用未经鉴定合格的包装容器的危险货物,()。

A、不准使用B、不准运输C、不准出口D、不准报检

32.对装运出口易腐烂变质食品和集装箱,()必须在装货前中请检验、未经检验合格的,不准装运。

A、货主B、承运人C、收货人D、承运人或者装箱单位

33.商检机构依据《商检法》的有关规定,对非法定检验的进出口商品可()。

A.抽查检验B.随机检验C、强制检验D.例行检验

34、销售、使用经检验检疫机构检验不符合强制性标准或者其他必须执行的检验标准的进口商品,检验检疫机构根据情况可以处以有关商品总值()的罚款。

A.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B.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二十以下

C.等值以下D.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二十以下

35、列入《目录》的进出口商品,由()检验。

A、检验检疫机构B、检验检疫部门或者其指定机构

C、商检机构D、国内外检验检疫机构

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管理法律制度练习题

一、判断题

1、检验检疫机构对检验鉴定机构进行现场跟踪检查的内容包括检验鉴定工作质量、检测设备和技术保证能力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符合性和有效性等。()(日常检 查的内容)

2、未在规定时间内申请审查的检验鉴定机构,视为没有通过年审,自当年 6 月日起不得从事检验鉴定业务活动。()

3、以合作、委托、转让等方式将其空白鉴定证书或者报告交由其他检验鉴定机构或

人员使用的,国家质检总局可视情节轻重责令改正、暂停或者取消其从业资格。()

4、违反《商检法》和《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管理办法》规定,擅自从事进出口

商品检验鉴定业务的,由国家质检总局责令停止非法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 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5、我国《刑法》规定,承担资产评估、验资、验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单位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判处罚金,不再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 任。()

6、符合条件的外资检验鉴定机构,申请人持国家质检总局签发的许可文件、《进出口

商品检验鉴定机构资格证书》以及商务部颁发的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办理登记注册。()

二、单项选择题

1、中资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应当经过()的许可,并依法履行工商登记手续 后,方可办理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业务。(实施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许可的主体)

A、商务部B、国家质检总局

C、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D、各直属检验检疫局

2、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附件 9 规定,允许已在本国从事检验服务()以 上的外国服务提供者设立合资技术测试、分析和货物检验公司。(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 的特征)

A、1 年B、2 年C、3 年D、4 年

3、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附件 9 规定,允许在本国从事检验服务的外国服务提

供者设立合资技术测试、分析和货物检验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少于()。(进出口商品检验 鉴定机构的特征)

A、35 万美元B、35 万人民币

C、45 万美元D、45 万人民币

4、根据我国政府入世承诺,我国将逐步开放检验鉴定市场,()以后可以允许设立 外商独资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出台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管理办法的重要意义)

A、2003 年 12 月 11 日B、2004 年 12 月 11 日

C、2005 年 12 月 11 日D、2006 年 12 月 11 日

5、申请设立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的,其取得检验鉴定从业资格人员的人数不得少

于机构总人数的()(申请设立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应当具备的条件)

A、1/2B、1/3C、2/3D、3/46、申请设立中资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的,应当向()提出申请。(进出口商品

检验鉴定机构的申请程序)

A、直属检验检疫局B、国家质检总局

C、所在地的商务主管部门D、所在地直属检验检疫局

7、《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资格证书》有效期为()。(换证程序)

A、1 年B、2 年C、3 年D、4 年

8、《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管理办法》由国家质检总局会同()制定颁布。(进 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法律制度的沿革)

A、商务部B、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C、海关总署D、商务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9、《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管理办法》是 2002 年 10 月 18 日由国家质检总局局务 会议审议通过,自()起施行。

A、2002 年 10 月 18 日B、2003 年 1 月 1 日

C、2003 年 10 月 1 日D、2004 年 1 月 1 日

10、下列关于设立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申请程序表述不正确的是()(进出 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的许可程序)

A、申请设立中资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的,应当向所在地直属检验检疫局提出申 请

B、申请设立检验鉴定机构的中资检验鉴定机构为国务院有关部门管理的大型企业的,经主管部门同意后,直接向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申请

C、申请设立外商独资检验鉴定机构的,应当向所在地的直属检验检疫局提出设立申 请

D、申请设立中外合资检验鉴定机构的,中方投资者应当向所在地的直属检验检疫局 和商务主管部门提出设立申请

三、多项选择题

1、()根据各自职责分工,依法对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实施管理。

A、国务院B、国家质检总局

C、商务部D、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2、经许可的检验鉴定机构,接受委托办理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业务可以包括:()

A、进出口商品的监视装载和监视卸载;

B、进出口商品的质量、数量、重量、包装的检验鉴和货载衡量

C、装载出口商品的船舶、车辆、飞机、集装箱等运载工具的适载鉴定

D、进出口商品的积载鉴定、残损鉴定、载损鉴定和海损鉴定

3、申请设立中资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应当具备的条件是:()

A、具有与从事检验鉴定业务相适应的检测条件和技术资源;具有固定的住所/办公地点、检测场所和相应规模

B、投资者或投资一方应当是以第三方身份,依法在国内专门从事检验鉴定业务 2 年以 上的独立机构

C、具有符合相关通用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

D、从事检验鉴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按国家质检总局相关规定取得从业资格

4、申请设立中外合资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应当具备的条件是:()

A、外方投资者应当是在本国独立注册从事检验鉴定业务 3 年以上的合法机构

B、中方投资者或投资一方应当是以第三方身份,在国内专门从事检验鉴定业务 3 年以 上的独立机构

C、注册资本不少于相当于 35 万美元的人民币

D、具有固定的住所/办公地点、检测场所和跨国经营能力

5、申请设立中资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的,除提交《设立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 申请表》外,还应提交():

A、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机构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B、投资各方签署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C、投资各方资信证明、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复印件)

D、从事检验鉴定专业技术人员取得的资格证书复印件

6、检验检疫机构对经许可的检验鉴定机构的日常检验鉴定业务及相关活动进行日常检 查时,重点应为:()(日常检查的重点)

A、检测设备和技术保证能力

B、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符合性和有效性

C、检验鉴定证书的可信性

D、从业人员的资格情况

7、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有下列()行为的,国家质检总局可视情节轻重责 令改正、暂停或者取消从业资格。(检验鉴定机构的行政法律责任)

A、提供虚假的有关文件和资料的B、机构有关事项发生变更的,未按管理规定办理有关变更手续的C、违反其他检验鉴定管理规定,扰乱检验鉴定秩序的D、未经许可擅自设立分支机构的8、直属检验检疫局对所辖地区常驻代表机构的常驻业务活动进行检查的内容包括:()(常驻代表机构的检查制度)

A、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有效性和符合性

B、是否按法律法规规定开展常驻业务活动

C、申报材料内容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

D、从事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业务的情况

第三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辅导-第十一章 教学组织形式

第十一章 教学组织形式

学习本章的目的是通过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具体内涵、几种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及提高教学效率的几项课堂管理策略,明确组织教学时的注意事项,并能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有效地组织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要求学习者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内涵、历史演变;理解和掌握几种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课堂管理的有关策略。本章的重点是掌握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内涵及发展趋势,明确课堂管理的有关策略。

首先,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内涵、功能的介绍。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教学组织形式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确定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和全面发展;钻研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对教学论本身的探讨。

其次,介绍了教学组织形式历史演进。教学组织形式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它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个别化教学组织为主的阶段、班级授课制为主的阶段、改造班级授课制的阶段。

第三,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首先是班级授课制。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具体是指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制提高教学效率,但存在许多缺点因此有许多针对她的改造形式,如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等;接着讲解了个别教学、现场教学和复式教学。个别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辅导一般是在学生已有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复习、预习和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深入学习,发现自己还不明白的问题,然后向老师请教,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别辅导。而学校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自然或社会实践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验证或运用理论知识,借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陶冶品德。这种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现场教学。复式教学则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可以节约师资力量,教室和教学设备等。这种形式目前在偏远的农村地区还存在。复式教学是由于一定地区的教育条件和经济条件落后或不平衡而产生的,它利于普及教育。新课程提出在课堂教学中有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

第四,论述了课堂管理策略的知识。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它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空间。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要学会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策略:

首先,课堂中的时间管理是要有效利用、分配时间,把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巩固、实践的时间合理分配。课堂中的时间因素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行为及学业成就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要做

到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的损耗;把握最佳时域,优化教学过程;保持适度信息,提高知识的有效性;提高学生专注率,增强学生的学术学习时间。

其二,要优化课堂气氛。课堂气氛主要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三种类型。优化课堂气氛时应注意提高教师业务素质;讲求教学艺术、启发和调动学生;注重情感投资;及时挽救不良教学气氛。

最后,要能恰当处理课堂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本书在分析了各种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着重讲解了其管理策略,即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这是教师教育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学基本理论的重点之一。

第四篇:毛概第十章和十一章总结

第十章

1、先进文化: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

时代进步的潮流文化。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

2、为什么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4、“四有”之间的关系:

(1)理想是核心和精神支柱;

(2)道德是行为的规范和思想的体现;

(3)纪律是实现理想,维护道德的重要保证;

(4)文化是基础,是形成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纪律观念的重要条件。

5、培育“四有”公民的必要性:

(1)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

(2)培育四有公民,提供全体公民的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3)培育四有公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理论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立足本国又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

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统一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文化成果中概括和提炼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8、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

9、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10、“八荣八耻”:涵盖了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各个方面,体

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

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1、如何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1)不仅要靠广泛的宣传,还要靠各方面的努力。

(2)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按照重在实际行动,重在持之以恒,重在形成体制机制的要求,建立和完

善与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相适应的道德评价、奖惩和监督机制,形成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长效机制。

12、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

容和中心环节。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3)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原有的一些道德规范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

要,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形成,从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成为当前紧迫的任务。

13、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

(2)要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3)要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4)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14、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总的来说,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

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努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抓经营性

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

(3)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

(4)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原则;

加强组织领导,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分阶段,分步骤的推进。

(5)发挥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第十一章

1、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是什么?

(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国家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3)这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是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党的三大历史任务: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

3、和谐社会:一般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社会。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4、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哪几方面?

(1)必须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必须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3)必须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理论意义?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

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6、构建社会主义社会重要的实践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

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促进社会和谐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有利于

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社会和谐是应对来自外来挑战的重要条件,实现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

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7、推进社会和谐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法;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6)必须坚持党领导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8、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五篇:电子商务 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1.旅行社电子商务是指专业从事旅行中介服务的企业组织建立并实施一整套基于规范业务流程的,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及通信技术为基础的在线旅游服务模式体系。2.旅行社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的组成要素

1)网络信息系统------旅行社电子商务体系的架构和基础。2)电子商务服务商:(1)系统支持服务商

(2)专业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运营商

3)旅行社电子商务的参与主体:旅游企业和旅游者 4)支付结算体系

3.旅行社的基本业务一般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线路设计、预定报名、组团操作、财务结算、计调操作、用车审批、订票处理、派团处理 4.旅行社电子商务的基本模式: 1)旅游企业间的电子商务(B2B)(1)旅游企业之间的产品代理(2)组团社之间相互拼团

(3)旅游地接社批量订购当地旅游饭店客房、景区门票(4)客源地组团社与目的地地接社之间的委托、支付关系等 2)旅游者对旅行社的电子商务(C2B)(1)第一种形式是反向拍卖(2)第二种是网上成团 5.旅行社电子商务体系结构

(1)内:旅行社网站、旅行社内部管理信息系统(2)外:采购者、供应者、支付中心、认证中心 6.旅行社电子商务网站需求与定位 1)旅行社电子商务网站需求(1)是否需要一个商务网站(2)这个网站完成什么样的目的(3)有没有能力把这个网站做好 2)旅行社电子商务网站定位

(1)网站的建设投入应该与企业的资金实力相匹配

(2)网站在投入一定资金的条件下应明确目标,设置合理的期望值(3)网站的建设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

下载教学辅导六(第十—十一章(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辅导六(第十—十一章(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十一章和谐社会

    授课内容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第十一章练习题

    1.下列对特殊目的审计业务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预期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是确定编制财务报表采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可接受性的关键因素 B.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限制审......

    第十一章试题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单选题 1下列选项中对和谐社会理解正确的是:() A和谐社会没有矛盾;B和谐社会也有矛盾; C和谐社会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D只有共产党人才......

    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单项选择题:1. 我国古人说过“和为贵”,这也是一种社会和谐的思想。A.老子B.墨子C.孔子D.孙子2.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发表《全世界和谐......

    第十一章行政复议

    4、行政复议机关履行行政复议职责,应当遵循、、、、 一、选择题 的原则。 1、行政复议是的活动。 5、行政复议机关审理复议案件原则上采取A、行政监察机关B、行政机关审查的......

    第十一章职业道德

    第十一章职业道德 二、选择题(四选一) 1、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以___核心,___为原则,这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A)集体主义为,为人民服务 (B)市场经济为,集体主义 (C)为......

    社会学概论教学辅导(六)

    第六章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学习要求: 1.了解 社会群体的界定、社会群体的分类、规范的形成、规范对群体的重要性、改变群体规范的方法、凝聚力对群体的重要作用、影响群体凝......

    第十一章 金融体系结构

    第十一章 金融体系结构 第一节 金融体系与金融功能 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的五个构成要素: 1、由货币制度所规范的货币流通。 2、金融市场。 3、金融中介机构。 4、金融工具。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