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术教学的新理念
美术教学的新理念
【摘 要】在我们的美术课程中,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来,这样就要求美术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美术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站在他的身边,或轻轻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或真诚鼓励使学生充满自信。
【关键词】美术课程 课堂活动 美术技能 审美教学
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美术教师,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己近20个年头,这份美好的工作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次次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一回回与学生的心灵碰撞,都让笔者的生命多了一份惊喜,多了一份幸福,多了一份期待。惊喜于学生无穷的创造力,幸福于学生无尽的求知热情,更期待着适合学生的新的教学理念的诞生。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这里,就笔者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新课程标准的几点体会:
一、新课程下,美术教师角色的变化
美术课堂教学中较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及教学的结果,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的方式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美术教师不能总关注自己在课堂中的形象,而应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需要和发展,走下讲台,放下架子,努力成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这并不是说要打破班级授课制,而是要改变教师在班级中知识传授者的形象,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及时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特别是美术课,本来就是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完全可以去探索更大的教学空间,寻找到更适合师生共同参与的班级教学形式。
二、关注学生需求,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以前美术教师总是以成人的要求、专业的标准要求学生,要求学生该怎么画就怎么画,该画什么就画什么,这种循规蹈矩的做法完全由教师规定课业内容形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束缚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沦为学习的奴隶,使学生不赶轻易出手,加重了学生的自卑感,导致学生对美术望而却步,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三.改变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成规,致使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以至学生失去兴趣,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大家都知道学生喜欢被表扬,其实从初中生的心理角度来说,运用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会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作为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说一句表扬的话,如“你画得真棒!”、“你这个地方画得好极了。”、“你的色彩搭配的真漂亮!”或伸伸大拇指,“你比教师画得还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往往一句简单的平常的话会给学生很大的鼓励,会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更会为每一个学生留下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对孩子们的一生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教育惯于在哑雀无声,坐得笔直的人群前讲话或传达指示,不允许别人有异意,更别说当堂与你进行辩论了。而在素质教育推行的今天,作为教师一定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美术教学,为激起学生的兴趣,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在美术课里,应该允许学生画得不像,鼓励学生有个性的创造作品,不要像其它学科一样有固定的答案。如果你一味地追求作品的“像”,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那么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挫伤,而且初中生的自尊心要比小学生要强得多,思维要比小学生开阔些,这样不仅打消了他的兴趣,还打击了他创造的积极性。
五、由传统美术技能教学,倾向美术技能与审美教学的和谐统一
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智、能结合。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注意学生对美术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传统的美术教育对此重视的还不够。美术课虽非主科,但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良好的行为,对生活的热爱,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甚至对学生未来的生活都有着深远意义的影响。
六、专业的教师队伍将是新课程成功的保证
随着社会专业信息的分类,美术也被定格为一门专有学科,而专业的美术教师也逐渐被分流到各类学校取代非专业教学的教师。这无疑是一种社会对各类信息技术的急剧增长的表现,也推进了新课程实施的走向。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新课程标准为美术教育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天空,也为我们这些改革前沿的一线教师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机遇与挑战,使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师是专业型的,我们的专业特长将会推进改革,不断完善。我们是新课程的参与者,并非圣人,我们都不能预知成功或失败,但是我们可以提升专业技术,自我增值,做一个中国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在世界闪光、发亮。
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的需要,是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区别,但新课程改革还是处于生成和打造阶段,推行需要一定的过程,那也是一个从实践到建设的过程,很多问题也不是单靠课程改革自身就能解决的,也有些问题需要我们耐心等到整个社会共同进步到一定的阶段后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夸美纽斯说:“种子先得撒下去,然后才能逐渐成长。”我们就是撒种人,我们会从构思、推行、实验到宣告成功。
第二篇:美术高校素描教学新理念
美术高校素描教学新理念
谢裕宣
尽管中国高校正统的素描教学比西方晚了近200年,但值得骄傲的是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在《论语》中提出《绘事后素》的见解,《考工记》也提出“凡画馈之事后素功”的理论。可见世界上最早提出素描学说的是我们的文明古国。
20世纪30年代由一些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海归学子在中国高校引进了西方学院派的素描教学体系,推动了我国高校素描教学向写实主义道路的发展。50年代,随着俄罗斯油画家马克西莫夫来华讲学,一批留苏回国的学者开始在高校较全面地介绍契斯恰科夫学派和巡回画展派,并产生了极大影响,对高校素描教学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却又导致了偏食的弊端。60年代,在批“修正主义”的思潮的影响下,东欧的一些素描画派有机会进入国门。80年代我们打开了国门,扩大了视野,世界各种素描流派扑面而来,从而使东西方艺术思潮不断碰撞,我国高校素描教学产生了争议不休、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各种主义和流派的产生使我国的素描教学从单一走向多元,呈现出新的教学理念、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而人们也在以下几个方面达到了观念和理性上的统一认识。
一、重新从理念上确立素描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随着高校美术教学的发展,世界上不少国家把素描列为高校美术教育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俄国素描教学的鼻祖契斯恰柯夫提出“素描,是一切的基础,是根基,谁不懂得素描,谁不重视素描,谁就没有根基。”这一理论对高校素描教学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随着西方各种现代艺术流派的产生以及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如照相机、电脑技术被广泛运用到美术创作上),有些人对于进行扎实的素描基本功教学的正确性和永恒性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今天的画家应该得到解放,没有必要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做艰苦持久的素描基本功训练(也包括色彩等基本功),去磨练再现物象的技术,而应根据个人自身生活的体验和感受自由地去表现,直截了当地把自我感受表现出来,就像儿童作画那样随心所欲。
如果我们从素描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功能及其对素描学习者的磨练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来审视,以上的观点明显是站不住脚的。
根据我们对素描概念由过去的狭义转为广义的理解及其本体功能在美术教学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显而易见:素描,这种用单色来表现物象的形体、结构、比例、运动、位置、深浅、空间、明暗调子的绘画表现形式,不但包括我们所熟悉的各种单色笔或单色色彩在纸(版)面上所作的图画,同时也包括中国画的线描、黑白山水画、钢笔画、铜版画、石版画等绘画形式。正如安格尔所说:“除了色彩,素描是包罗万象的。”契斯恰柯夫也提出:“艺术的最高的一方面是素描,其余都是添上去的,是辅助的„„”用“根基”“包罗万象”是形容素描在绘画艺术中所处的地位,这是其他任何绘画因素无法替代和企及的。可以说:世界上目前没有那种造型艺术可以离开作为“根基”的素描这一基本构成因素(包括具象的或抽象的,绘画类或设计类)。当然,由于存在着绘画类与设计类专业在素描基础课学习的深度、层次、内容的不同,往往容易使人们产生错觉,认为某些专业(主要指设计专业)的素描学习是没有必要的或者是多余的。只有全面、客观、正确地了解素描所包含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才不会产生以上的糊涂认识,才会理解不同专业对素描教学要求的差异。现在的美术教学体系,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逐渐转入到主观世界的理解,从而不断总结提练而形成,是从客观的观察物象到主观的表现物象的产物。绘画学习与其他学科一样,首先就必须具备科学性。人们已摸索总结出了一条从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学习途经。正如达芬奇所说的:“这正如登高楼,最好一级一级攀登,否则是达不到顶点的„„第一阶段尚未牢记,尚未练习纯熟,切勿进入第二阶段,否则就虚耗光阴,徒然延长了学习年限。切记,先求得勤奋,勿贪图捷经„„这是基本功,必须勤奋地练习,循序渐进,不得跳过,才能熟能生巧。”
实践已充分证明,素描练习是使学画者手、眼、脑高度统一的训练形式。一个对绘画艺术一无所知的学画者,首先必须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在前人开辟的道路上;必须学会在二维的平面上塑造出三维的空间;必须学会抓住和表现物象的各种因素。这一过程的锤炼对他今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经历艰苦卓绝的磨练,登上前人建造的知识平台,才能充分拓展自己的聪明才智,造就一套捕捉对象和再创造理想的物象的本领。这是美术设计创造者从感性到理性反复实践所磨练出来的成果,也是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继往开来的结晶。那种认为可以像儿童一样随心所欲地作出高水平的艺术作品观点,纯粹是无稽之谈。在世界美术史上,能千古留芳的不朽之作都是经过画家长期艰苦卓绝的磨练和创作而产生的。所以素描基本功对学画者的锻炼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是其他任何基础课无法替代的,是无法抛弃的。至于将高科技运用到绘画上(尤其是将电脑技术广泛地运用于美术设计上)是否可以代替素描等基本功的训练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有些人错误认为既然电脑可以解决绘画设计技术很多问题,只要轻松点一下鼠标就可创造出千变万化、气象万千的世界,艺术家就根本没有必要再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枯燥的素描等基本功训练。持这种理论者在于误解了计算机的功能和性质:其实电脑技术仅是一种被用于绘画或设计的工具,它根本没法代替作为美术设计的主体谋划者的人脑。任何没有掌握素描等美术基础知识的设计者,都不可能用电脑设计出高水平、高品位的作品。多年来我们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的结果是:凡是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受欢迎的美术设计毕业生,都是在校绘画基本功扎实,电脑技术技能并不拔尖的学生。这就雄辩地证明:如果抽掉对美术基础知识的深入学习,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就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没有任何区别;而只掌握计算机知识者,想设计出高标准的美术作品更是天方夜谭。因此,素描等基础课对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同样是“根基”,是举足轻重的,是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偏废的。
二、高校素描教学必须强调实用性
之所以某些设计专业忽略和轻视素描基础的学习,很重要的原因是:某些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的确不能与绘画专业相提并论,既然我们已从过去的千篇一律的素描教学模式中发现了单一偏食的弊端,既然认识到单调类同的素描教学形式是阻碍学生专业发展的桎梏,那么,作为全面锻炼和提高学生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使美术学习者得到多方位多功能的锻炼和提高的素描教学,就应直接或间接的地、由理性到感性地、表现或创新地严格遵循不同美术种类的艺术规律和表现形式,选择恰如其分的紧贴其规律和形式的素描训练形式和教学方法。换句话说:高校素描教学必须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进行教学,就是要注重素描教学实用性和应用性。
实用性是高校素描教学的切入点,目前我国的美术教育大体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学生在考入高校前的对素描色彩等基础进行比较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可称为学前教育或前沿训练。学生一旦考入高校,第二阶段的教学就应像接力棒一样,根据学生入学前的基础,切入本专业特点的素描课程的学习,不再重复学前素描基础训练的旧辙,防止知识的重复性学习,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据笔者了解,前几年不少美术院校就注重这一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
根据不同专业特点采取不同的素描教学模式是经过长期实践而达到的共识。比如绘画性专业,较侧重形体塑造、空间、调子、色彩效果(当然不同画种要求还有所区别),在素描教学中则应侧重培养锻炼学生的三维、距离、质地的塑造能力。而设计性的专业显然更着重于对物体本身的外形塑造(如工业产品设计更突出),二维的要求对专业更贴切和实用。这类专业如果花大量时间去学习调子、空间、质地的塑造就没有必要了。本人曾参加2003年的《全国高等院校素描教学辩讨会》,许多院校在介绍其专业的素描教学应用性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尝试,给与会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不管是什么专业的素描教学形式,首先必须来源于专业的本体特征,比如中国画专业强调是线,线是在形体的观念上经过画家几千年来的写生、提炼,结合东方文化的传统而逐渐形成的。因而它是学习中国画的素描的基本切入点。线有变化莫测的表现力,是东方美术的精髓,随便否定和摒弃都是错误的,是不理智的。明智的做法就是在继承线条的基础上,吸取东西方艺术的精华,发展中国画的素描表现形式。
笔者曾访问过同济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该院的素描教学可谓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素描老师在桌面上放上一只苹果,然后,学生在一张纸上根据自己的对苹果的想象进行再创造,学生把写生物象改装成飞船、汽车、动物、建筑物„„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作为工业设计专业,这种充分发挥学生想像力和创造思维的素描教学法显然无可厚非,但如果绘画类专业的素描课也采用这种教学法,本人的确不敢苟同。该院林教授认为:他的学生入学前已做过扎实的素描基础功夫的训练,所以学生一入大学就应进入专业知识的学习。这就是紧紧结合专业特点,不同于正统学院素描教学的一个例证。
三、高校素描教学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今天高校素描教学应紧紧站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密切注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为社会美术发展培养提供高水平、高品位的美术人材。作为美术教育重要基础课的素描课程教学,在这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任。
作为重要基础课程的素描教学,应从严谨扎实的写实角度,从认识理解物象的原形开始,在逐渐从生活到艺术的转换过程中,由浅入深,保留生活原型的特征、特性、由感性到理性、从客观到主观,引导学生逐步达到主观理想化、个性化,使自然形态的关系不断地被分解重构,从而产生新的理想化和形态样式,这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懂得和掌握将复杂抽象的思想理念视觉化、理想化、个性化,通过造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传播情感,为学生今后从生活到艺术的道路打下基础。
但是,素描毕竟是一门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一般还是以对物象的实际关系表现为主,以“写生”为主。这就关系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注入创新意识的问题。在整个高校素描教学过程中,究竟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创新”或“个人风格”?这必然会受到学生掌握素描程度的制约。我们不赞成脱离学生的素描掌握程度而盲目提倡“创新”,尤其是在初中级美术院校或低年级学生中盲目提倡。其实我们不用担心低年级学生在素描学习中的风格雷同或千人一面的现象,到了高年级或素描基础掌握比较扎实时再逐渐加大“创新意识”的注入更合适,那时个人面貌和艺术风格就会应运而生。中外美术教学实践证明,凡是艺术成就卓著者都是做过扎实的素描基本功训练的。不但写实派如此,抽象派也是如此。绘画类是这样,设计专业也不例外。
倪贴德先生对素描教学有两段论述,也许对我们有所教益:一是“素描要画得浑厚坚实,要打好扎实的基础”;二是“素描不仅要正确地表现,而且要艺术地表现,而且要吸收民族的东西。吸收不是形式上的,主要吸收精神、画理”。这就正确阐述了高校素描教学中的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
1.朱万芳编著.素描.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作者单位: 韶关学院
第三篇:论文《用新理念引导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用新理念引领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摘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美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陶冶高尚情操,完善人格。”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针对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淡几点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注意学生主导作用、学生情感体验、自主欣赏、创造能力、审美观
点。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感知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达到更强的感官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为现代教育技术确立的新定义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它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而是包含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传统的接受式美术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出来,现代教育技术确实给美术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种融图像、文字、声音、信息、动画为一体的教学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能更好地得到诠释。例如《点、线、面》一课,利用课件的演示,直观欣赏、了解点、线、面是美术世界的基本元素、真正主人,通过大量有突出特征的图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点、线、面的主要特征,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领略点、线、面的妙趣,并尝试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的特征,创造出各种具有特色的图画。所以根据教材内容适时、适当、具有实效性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当然也不能以多媒体为,以教师为主体也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欣赏作品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随着课件的展示,老师从时代背景、画家生平、作品的形式等角度全面分析作品。学生只有听与看的权利,不敢对作品有丝毫微词。新课程教育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美术欣赏课特别需要营造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因为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思想个性不同,所以每个学生对作品的感悟也是不同的。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因此,教师要调整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然的课堂教学氛围,绝不能板着面孔把美术欣赏教学变成道德训诫,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艺术熏陶。开始时教师应避免对欣赏作品结论的评价倾向,多提供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和机会,创设个性化的讨论氛围,着重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情感来对待大师的优秀作品,鼓励学生研究
美、探索美。
二、注意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学生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欣赏《动植物欣赏》时,他们全被色彩艳丽的植物、动物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保护动物的环保意识的存在,变成了看。这时可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外走走,结合校园外和平常家里的动物,分析、评论动物的特点,感悟动物的美、活泼。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动物与人和谐相处和美术对社会的独特贡献。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剪纸,结果他们全把剪纸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这时则可在引导学生欣赏工艺作品艺术特点的同时,通过查找资料让学生了解工艺艺术与绘画的不同,通过理解工艺作品的文化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剪纸作品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作品的热爱。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三、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分为四个阶段:视觉感受、意象感受、审美心理及心境共鸣。即先产生视觉上的快感,再进一步体验作品体现的情境和思想感情,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审美的视象、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就是情境,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使之内化,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如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所以教师也要有童心,不应该用我们的思想、观念去改变他们,让他们失去了童真。
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迷人的动画片》、第六册《生活与艺术》、《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所以教师要多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对于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欣赏课的内容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比如我们上《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这一课时,就完全可以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些陶罐去欣赏,让他们了解足够的知识后,民族的尊严与自豪感自然就出来了。
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所以高年级欣赏中国画时,教师可事先在教室多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近代、现代的中国画图片,使学生一进教室马上置身其中,同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一些中国的古典音乐来启发联想,并借助古诗词描述出一幅幅清丽、淡雅的中国画,以此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中国古诗词、中国的古典音乐、中国画三者都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所以借助古典音乐、古诗词既可以渲染学习气氛,又能帮助学生通过情感联想理解中国画的墨分五色、色彩淡雅的艺术特色。
四、完善学生的审美观点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是教师“满堂灌’的教学,因此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这种带有“权威性”的评论,常常不能被学生所理解,因为它是以成人的眼光和专业化的要求来看作品,忽视了儿童的年龄特点,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违背了小学美术欣赏课注重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原则。其实,对知识的探究不只是成人的专利,学生一样可以做到。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学生这样的发言:“我认为„„” “我是这样理解的„„”,可见对于教学内容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并且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及探究欲,所以学生特别乐意参与问题的讨论和探究。通过探究、讨论,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与同学分享,同时也接纳与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感受,完善了审美观点。
在具体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有序地探究,完善各自的审美观点,我们不妨借鉴美国费德门教授的欣赏程序来展开探究活动。它分为: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四个步骤。如欣赏、评述《民间玩具》一课,展开探究步骤如下:(1)通过观察民间玩具的图片、录像等资料你对哪一种玩具印象最深?民间玩具塑造了什么形象?民间玩具什么地方引起你的关注,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民间玩具?„„要求学生用笔记下自己的想法,为下面的探究、讨论做好准备。(2)简述各自的观点和看法,提出问题,在小组内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长作笔记。(3)小组长汇报各组的独特见解,并提出本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对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探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民间玩具认识的完整性。(4)通过师生共同对民间玩具进行欣赏和评价,小组内再次谈谈欣赏后的体会和感觉,把个人的见解和集体的智慧融合起来,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把握民间玩具传递出的文化信息。
五、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改变学生静止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只有在课堂上有效发挥师生的互动才能体现美术教学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以《折纸作品欣赏》为例,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大量的折纸作品,并要求学生对自己收集的折纸作品进行了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各种折纸作品,同时让学生相互提问,相互解答,并可分组讨论、探究折纸作品设计的意图和设计特点,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讨论、探究,全面了解折纸作品的艺术特点,达到取长补短,教学相长。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学过程是互动的发展过程,较之以往的单一的接受式欣赏教学,它更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性和体验性,通过激发学生的亲身体验,改变他们静止、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六、指导学生写作小短文、发挥美术欣赏的功能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都是以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一幅作品通常由几个学生从各方面相互补充,就算完成了欣赏教学,也无法做到全班参与。其次,一个学生一般只能谈一点对作品的认识,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所回答的问题大多是一闪而过的念头,所以难免有些肤浅、随意。再者,口头表达使教师无法确切知道全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否认真思考。教师更不知道每个学生对作品是否理解和认识。有鉴于此,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可适当采用写作小短文的形式,以延续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发挥美术欣赏课的功能。对于年级学生可以要求根据自己生活写少一点,写小短文也是对语文作文,语言逻辑的一种锻炼。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色彩、构图、时代背景、社会意义,作品意境、作家的精神等方面,选取各自最感兴趣、感受最深、能产生丰富联想的若干方面的内容,重点写出自己的感性认识和客观的分析,并把此作为欣赏评述的作业上交,教师可把此项作业作为欣赏评述综合评价的依据之一。这一作法可促进每个学生收集更多资料,认真思考,综合地了解作品的内涵,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以加强,使美术欣赏教学得以完整。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审美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欣赏教学活动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就让我们带着信念去追求,带着希望去寻找,带着爱心去探索,带着自信上路吧。
节选《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美术书》等
阜南县会龙乡尧上小学
李艳红
第四篇:用新理念引领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用新理念引领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陈晓军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创造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美术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美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陶冶高尚情操,完善人格。”所以美术教师要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艺术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能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一、注重作品的文化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它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创作出来的。所谓的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美术作品创作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创作构思。因此在美术教学时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的欣赏层面,而要把美术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引导学生认识到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我们知道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术现象随处可见。在美术教学时可将教材内容与校内、外的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如:《现代建筑艺术》一课,可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走走,结合学校建筑和校园外的建筑,分析、评论校园建筑及周边建筑的特点和布局,感悟建筑之美。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建筑艺术的多样性和美术对社会的独特贡献。而欣赏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则可在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艺术特点的同时,通过查找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意义,通过理解作品的文化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开国大典》这幅优秀作品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作品的热爱。
二、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分为四个阶段:视觉感受、意象感受、审美心理及心境共鸣。即先产生视觉上的快感,再进一步体验作品体现的情境和思想感情,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审美的视象、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就是情境,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使之内化,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如欣赏中国画时,教师可事先在教室多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近代、现代的中国画图片,使学生一进教室马上置身其中,同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一些中国的古典音乐来启发联想,并借助古诗词描述出一幅幅清丽、淡雅的中国画,以此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中国古诗词、中国的古典音乐、中国画三者都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所以借助古典音乐、古诗词既可以渲染学习气氛,又能帮助学生通过情感联想理解中国画的墨分五色、色彩淡雅的艺术特色。
三、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欣赏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改变学生静止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只有在课堂上有效发挥师生的互动才能体现美术教学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以《认识图形标志》为例,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大量的图形标志,并要求学生对自己收集的图形标志进行了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图形,同时让学生相互提问,相互解答,并可分组讨论、探究图形标志和图形设计的意图和设计特点,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讨论、探究,全面了解图形的艺术特点,达到取长补短,教学相长。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学过程是互动的发展过程,较之以往的单一的接受式欣赏教学,它更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性和体验性,通过激发学生的亲身体验,改变他们静止、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达到更强的感官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为现代教育技术确立的新定义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
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它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而是包含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传统的接受式美术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出来,现代教育技术确实给美术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种融图像、文字、声音、信息、动画为一体的教学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能更好地得到诠释。例如《有趣的汉字》一课,利用课件的演示,直观欣赏、了解文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大量有突出特征的象形字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象形字的主要特征,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领略象形字的妙趣,并尝试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的特征,创造出各种具有特色的象形字。所以根据教材内容适时、适当、具有实效性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倡导探究学习方式、完善学生的审美观点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是教师满堂灌的教学,因此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这种带有“权威性”的评论,常常不能被学生所理解,因为它是以成人的眼光和专业化的要求来看作品,忽视了儿童的年龄特点,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违背了小学美术欣赏课注重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原则。其实,对知识的探究不只是成人的专利,学生一样可以做到。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学生这样的发言:“我认为……”“这件作品应该……”“我是这样理解的……”,可见对于教学内容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并且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及探究欲,所以学生特别乐意参与问题的讨论和探究。通过探究、讨论,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与同学分享,同时也接纳与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感受,完善了审美观点。
在具体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有序地探究,完善各自的审美观点,我们不妨借鉴美国费德门教授的欣赏程序来展开探究活动。它分为: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四个步骤。如欣赏、评述《民间玩具》一课,展开探究步骤如下:(1)通过观察民间玩具的图片、录像等资料你对哪一种玩具印象最深?民间玩具塑造了什么形象?民间玩具什么地方引起你的关注,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民间玩具?……要求学生用笔记下自己的想法,为下面的探究、讨论做好准备。(2)简述各自的观点和看法,提出问题,在小组内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长作笔记。(3)小组长汇报各组的独特见解,并提出本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对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探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民间玩具认识的完整性。(4)通过师生共同对民间玩具进行欣赏和评价,小组内再次谈谈欣赏后的体会和感觉,把个人的见解和集体的智慧融合起来,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把握民间玩具传递出的文化信息。
六、指导学生写作小短文、发挥美术欣赏的功能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都是以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一幅作品通常由几个学生从各方面相互补充,就算完成了欣赏教学,也无法做到全班参与。其次,一个学生一般只能谈一点对作品的认识,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所回答的问题大多是一闪而过的念头,所以难免有些肤浅、随意。再者,口头表达使教师无法确切知道全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否认真思考。教师更不知道每个学生对作品是否理解和认识。有鉴于此,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可适当采用写作小短文的形式,以延续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发挥美术欣赏课的功能。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色彩、构图、时代背景、社会意义,作品意境、作家的精神等方面,选取各自最感兴趣、感受最深、能产生丰富联想的若干方面的内容,重点写出自己的感性认识和客观的分析,并以此作为欣赏评述的作业上交,教师可把此项作业作为欣赏评述综合评价的依据之一。这一作法可促进每个学生收集更多资料,认真思考,综合地了解作品的内涵,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以加强,使美术欣赏教学得以完整。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审美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欣赏教学活动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就让我们带着信念去追求,带着希望去寻找,带着爱心去探索,带着自信上路吧。
第五篇:汉语拼音教学新理念
农村小学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
新理念、新教法
大华小学教师:罗康
汉语拼音要在低年级学生大脑中扎根,使指灵活应用,并非易事。特别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等未进过幼儿园或学前班的小学生而言,更是难上加难。究其原因是:
1、拼音知识大多靠死记硬背,背不牢则用不灵;
2、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而不好学。创新拼音教学法摆脱了“死记硬背”,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理解中记忆。创新拼音教学是一种带着学生去研究拼音、发现拼音、应用拼音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让学生去触摸拼音、游戏拼音、享受拼音的教学方法。教学中,让学生是用拼音去编儿歌、唱童谣、讲故事、做游戏;用拼音教具去演练、去操作,从而发现拼音知识的逻辑规律。
创新拼音逻辑性很强,由十个单韵母便可滑拼组合成所有复韵母的音,并由其引出自成音节的发音。使汉语拼音的“拼音”有据可行。
一、声母教学
利用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或已经亲口实践着的口语经验进行巧妙地迁移,使儿童在唱读中识记声母,在快乐的生活中融入对拼音知识的学习。例如:教学声母b、p时,“买菠萝”的“菠”提示了“b”的发音;“爬山坡”的“坡”提示了“P” 的发音。以此方法,可编成儿歌如下:
b、b听广b p、p爬山坡
m、m两门摸
f、f拐杖f
d、d小鼓d
t、t小鱼t
n、n一门n
l、l小棍l
g、g鸽子g
k、k蝌蚪k h、h把水喝 j、j老母j
q、q气球q x、x西瓜x
z、z2字z
c、c小刺c s、s蝉吐丝
zh、zh织毛衣 ch、ch吃东西 sh、sh狮子sh
r、r红日r
y、y衣服y w、w屋子w 这些声母儿歌最好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老师只取道提示和指导的作用。这样,学生学起来才会有成就感。另外,把声母制成实物引导学生通过游戏或实际操作加深其对声母的记忆,使学生体会拼音学习的乐趣。
二、单韵母教学
我所教学的单韵母共为十个:a、o、e、i、u、ü、-e、-an、-n、-ng。其中后四个为后单韵母,因为在复韵母中居于后者。它们的发音过程如下:
-e发音时,口自然打开,嘴角向外裂,舌尖压住下齿龈,摩擦发音。
-an口自然打开,嘴角向外裂,发音时,舌尖由下齿龈迅速向硬腭方向移动,摩擦发音。此音是一个动态发音过程。
-n发音时,上下齿关闭,唇微张开,舌尖低住牙齿中缝,用鼻发音。
-ng发音时,上下齿关闭,唇微张开,舌尖靠后,用鼻发音。我在教学此十个单韵母时,是通过引导学生学动物的叫声逐步过度到单韵母的发音上来的。例如:教学“a”时,我让学生学牛怎样叫,学生就会模仿出黄牛、水牛、大牛、小牛的叫声。这时候因势利导地将学生带进拼音王国里,获知拼音小牛的叫声带有“a”音,于是给拼音小牛取名叫“a”。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理性地学会:拼音公鸡的名字叫“o”;拼音小鹅的名字叫“e”;拼音小兔的名字叫“i”;拼音小狗的名字叫“u”;拼音画眉鸟的名字叫“ü”;拼音小马的名字叫“-e”;拼音小猫的名字叫“-an”;拼音小猪的名字叫“-n”;拼音小熊的名字叫“-ng”。在教学时,教师还可以设计故事情节及游戏,把单韵母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学生在大脑形成一个整体印象,为复韵母教学奠定基础。
三、复韵母教学
复韵母是由两个或三个单韵母按先后顺序滑拼而得的一个完整的音。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用动物找朋友的方法自学滑拼出复韵母。例如:小牛“a”找到公鸡“o”做朋友,从此他们的名字就叫“ao”了,我们应该怎么叫他们的名字呢?以此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所有的复韵母。现分列于下:
1、复韵母(分别以a、o、e、i、u、ü开头)a ao ai an ang o ou ong e er ei en eng i ie ian in ing iu(iou)u ui(uei)un(uen)ü üe üan ün 以上复韵母中“iu、ui、un”分别是由“iou、uei、uen”滑拼而得的。“iu、ui、un”是“iou、uei、uen”的省写(汉语拼音要求:应该省写的一定要省写)。老师指导学生学习“iu、ui、un”这三个复韵母时,可以通过拼音动物游戏故事设计教学过程。例如:“iu”,原是“iou”的省写。教学时,引导学生:“ou”是一对好朋友,它们正在山坡上做游戏,小兔“i”看见了,也来和它们一起做游戏,拼音王子看见它们三人就叫它们“iou”“iou”。小兔“i”觉得公鸡“o”既可爱,唱歌又很好听。于是小兔“i”想出了一个鬼点子,就把公鸡“o”藏了起来,想让它天天跟自己玩,天天唱歌给自己听。天快黑了,拼音王子喊“iou”“iou”回家去,这时候回去的只有“iu”“iu”了。虽然公鸡“o”不在,但是拼音王子还是叫它们“iou”“iou”这个名字,因为拼音王子没有注意公鸡“o”到底在不在。有一天,小“i”的妈妈大“y”带“iu”“iu”去赶集,妈妈发现“i”和“u”怎么拼都拼不出“iou”的声音来,于是就问是怎么回事。小狗“u”说出了真相。大“y”妈妈把公鸡“o”找了出来,很很教训了小“i”,并且不让小“i”同他们一起去赶集了。只要有大“y”在,就把 小“i”赶走,变成了“you”。拼音王子看见了他们,就把他们拼读成“y—ou—you”。通过类似的故事,就可以把“ui、un、”的发音及与“y、w”的滑拼有趣地教学出来了。
2、带介母复韵母(轻音在前重音在后)ia iao iang iong ua uai uan uang uo 教学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i”和“u”既可以与在它后面的单韵母做朋友,也可以和一些以“a”“o”在前面的韵母做朋友。请同学们试分别拿“i”和“u”与“a、ao、ai、an、ang、o、ou、ong”滑拼看能拼出什么音来?于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总结归纳出以上九个带介母复韵母。
四、标调教学的特点
标调教学也是拼音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可以把声调做成四顶美丽的皇冠,通过故事或游戏直观地给韵母或音节正确标调。例如:在拼音动物的出现顺序中,拼音小牛“a”第一个出现。只要它在,拼音王子总是把声调皇冠戴在它头上,没有“a”时就戴在公鸡“o”的头上,依此引导儿童在情景教学中正确给复韵母标调。特别强调:“i”“u”并排时,谁在后边,拼音王子就把声调帽子戴在谁的头上。如果老师们觉得这样的教学有点麻烦,在刚开始对韵母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们跟着老师举起手来一边比画一边跟着老师读出标调韵母或音节的发音。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用拼音实物演示操作进行标调学习。
五、整体认读音节教学
虽然新课改不要求教学整体认读音节,但整体认读音节在汉语拼音中仍然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一慨地排除它,要用一种新的方式记住它。整体认读音节有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以声母的形式存在,如zi、ci、si、zhi、chi、shi、ri;另一种是以韵母的形式存在,如:yi、ye、yan、yin、ying、wu、yu、yue、yuan、yun。我在教学整体认读音节时,是利用游戏和故事让儿童识记的。
1.由声母引出的整体认读音节。
我们知道:声母b、p、m、f、d、t、n、l、g、k、h、j、q、x、z、zh、c、ch、s、sh、r的发音非常轻短。然而,声母与韵母相拼成音节的音就长了。祖国文字中有相当一部分汉字与声母的发音几乎是一样的,只不过其音比声母的音较长、较重,如:“波、坡、摸、佛、的、特、呢、了、哥、科、喝、鸡、期、西、则、册、色、着、车、赊、热”等。但是,仍有一部分汉字与声母“z、c、s、zh、ch、sh、r”的发音一样轻短,如:“字、次、思、只、吃、师、日”等。它们是用平、翘舌声母与“-i(前)”“-i(后)”相拼而来的。“-i(前)”“-i(后)”与单韵母“e”的音色一样,三者最大的区别在于:“e”音舌位居中,其音较重教长;“-i(前)”音舌位靠前,其音很轻很短;“-i(后)”音舌位靠后,其音也很轻很短。这就使得音节“ze、ce、se、zhe、che、she、re”的音较长较重,而“zi、ci、si、zhi、chi、shi、ri”的音轻短的根本原因。我们在教学中不能过多地、无味地让学生接受生硬的知识,要将之变为简单的、有趣的知识让学生接受。我是这样教学“zi、ci、si、zhi、chi、shi、ri”这七个整体认读音节的:让学生拼读“ze、ce、se、zhe、che、she、re”这些音节后告诉他们这七个音节还有七个小弟弟,你们想知道吗?他们就是发音又轻又短的“zi、ci、si、zhi、chi、shi、ri”,他们能让我们认识很多很多的汉字呢……。
2.由韵母引出的整体认读音节。
由韵母引出的整体认读音节有“yi、ye、yan、yin、ying、wu、yu、yue、yuan、yun”这十个。分别是根据前面带i、u、v的韵母“i、ie、ian、in、ing、u、ü、üe、üan、ün”加、换“y”或“w”而得的。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拼音动物找妈妈(即y、w)的故事和游戏巧妙地引导学生认识“yi、ye、yan、yin、ying、wu、yu、yue、yuan、yun”。例如:以“ a、o、e、i、u、ü”为开头的韵母“a、ao、ai、an、ang、o、ou、ong、e、er、ei、en、eng、i、ie、ian、in、ing、iu(iou)、u、ui(uei)、un(uen)、v、ve、van、vn(vin)”中,告诉学生:以a、o、e为开头的韵母已经长大了,他们在外面不在需要妈妈照顾了,而以i、u、v为开头的“i、ie、ian、in、ing、iu(iou)、u、ui(uei)、un(uen)、ü、üe、üan、ün”还小,到哪儿都需要妈妈的照顾。现在,他们的妈妈不知去哪儿了,我们一起来帮他们找妈妈好吗? 小“i”找到了大“y”妈妈,大“y”妈妈带他去外婆家。拼音王子看到了,把声调皇冠戴在了孩子小“i”的头上,并且只叫了孩子小“i”的名字(因为拼音王子非常喜欢可爱的小孩)。拼音王子还把他们的名字写在一起,成了“yi”。“ie”找到了大“y”妈妈,妈妈打算带“ie”出去玩。这时拼音王子来了,把他头上的一顶声调皇冠戴在了孩子“e”的头上,“i” 得不到声调皇冠戴,生气不出去玩了,只有“e”和大“y”妈妈一起出去玩,妈妈走在前面,“e”走在后面,他们的名字就是“ye”;“ian”找到了大“y”妈妈,妈妈带“ian”出去玩,拼音王子看到了,把声调皇冠戴在了孩子“a”的头上,“i”得不到声调皇冠戴,生气不出去玩了。拼音王子没有看见“i”,只把妈妈与“an”的名字写在一起成了“yan”;“in”和“ing”找到了大“y”妈妈,妈妈带他们出去玩,拼音王子看到了,把声调皇冠戴在了孩子“i”的头上,“i”得到声调皇冠戴,高高兴兴跟着妈妈出去玩了,拼音王子把他们与妈妈的名字写在一起成了“yin”和“ying”;“iu”找到大“y”妈妈,妈妈很奇怪他们为什么会叫这样的名字,小狗“u”告诉妈妈他们中间原来还有一个公鸡“o”,在游戏时被“i”关起来了,妈妈把“o”找了出来,骂了小“i”,并且不让他和他们一起出去玩。拼音王子看见了他们,把他们的名字写作“you”。
小“u”找到了他的妈妈大“w”,拼音王子只叫小“u”的名字,并且把大“w”与小“u”的名字写在一起成了“wu”;“ui” 和“un”找到妈妈大“w”时,妈妈发现他们的名字好像少了什么,问明原因后才知道原来是小狗“u”把中间的小鹅“e”拿去关了,妈妈把小“e”找了出来,骂了小“u”,并且不让他同他们一起出去玩。拼音王子看见了他们,把他们的名字分别写作“wei”和“wen”。
“ü、üe、üan、ün”没有妈妈,他们哭得很伤心。小“i”的妈妈大“y”听到了,安慰他们,并且答应愿意当他们的妈妈,帮他们擦眼泪。每当你们看到“ü、üe、üan、ün”与大“y”妈妈在一起时,都看不见“ü”的眼睛,这是因为大“y”妈妈正在帮他们擦眼泪时把眼睛给当住了。拼音王子看见了,分别把他们的名字写成了“yu”“yue”“yuan”“yun”。
六、拼读音节教学
音节的拼读大致有顺序和逆序两种拼读方法:顺序拼读是先读声母再读韵母,然后带调滑拼成音节。如:拼读“望”的音节“Wang”时,先读声母 “w”,再读韵母“ang”,然后加声调滑拼成音节“wang”;逆序拼读则是先读准带调韵母的音,再加进声母的口型与气流,直接读出音节的音。如:“wang”。先发准带调韵母“ang”音,在加进声母“w”的口型与气流直接读成 “wang”音。
两种方法各有特点:顺序拼读容易学习但不易掌握,且难于达到看读的效果;逆序拼读不太容易学习,一旦掌握就可以流利地拼读音节词,乃至于短时间内可以达到看读音节句子的效果。用新的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创设宽松的活动环境,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创新能力,使儿童轻松学会汉语拼音知识,是目前摆在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要大胆尝试、力求创新,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