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悟数学教学新理念.
感悟数学教学新理念 体验数学学习新方式
嵊州市甘霖镇中 钱英
自从进入新世纪,我国就掀起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恭顺、缺少自信,自然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及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必须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那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怎样帮助学生建立和形成主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呢?本文将结合这几年新教材教学过程中的几个案例,谈谈本人的思考与尝试。
一、准确进行教师角色定位,变层级型学习为平等型学习。
众所周知,层级型教学方式是应试教育的主导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被看成是知识的垄断者,是“讲坛上的圣人”。而学生只是课本与教师的奴隶,教师指向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恭顺”与“服从”是其显著特征。而平等型学习就是要摈弃层级,教师与学生位于同一层面,是平等的,教师只能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能从教学中的主角转为“平等中的首席”,就能营造一个平等、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思维就会处于活跃与积极状态,从而使知识的传递与获取通畅,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案例1:教学内容:打折销售 课前准备:安排学生带零钱。
教师活动:教师先在全班宣布活动内容:模拟商品销售过程,然后拿出一盒铅笔,放在讲桌上,旁边立上一小牌:只批发,不零售,一捆1.5元,每捆10支。
学生活动:(在教师鼓励下)学生A拿出三元钱,上前找老师批发了两捆铅笔。然后将包装拆开,拿着铅笔在教室里来回零售,并作宣传:“与学校小卖部的铅笔价格一样:0.25元一支!”他宣传了一会儿,见无人购买,就走到老师面前,说:“老师,您买一只如何?”老师摆摆手:“我觉得你的铅笔的价格有点贵,同学们说,是不是?”大家回答:“是!”这时学生B站了起来:“能不能比外面便宜一点?”于是大家纷纷开口还价,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学生A大声宣布:“挥泪大甩卖,八折优惠!”于是大家在笑声中掏出钱来,很快就将铅笔买得差不多了。
教师活动:在演示活动完毕后,提出问题:在以上演示中,学生A销售铅笔的成本、标价(喊价)、实际售价、利润分别是多少,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到学生中参与讨论),最后由学生总结出: 成本+提高价=标价
标价×打折的数=实际售价
利润=实际售价-成本
教师活动:
1、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成本标价乘打折数实际售价
2、多媒体演示:商场的一些画面:商品的标价、打折促销的广告、商品的销售等。学生活动:一边看一边轻声议论、交流。
教师活动:在学生看这些画面后,引入新课,画面切换为师生要共同探讨的例题。简析:这节课创设了与实际生活中极为相近的商品销售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准确地进行了角色定位:充当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在平等、自由、民主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就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传授变为了师生之间共同的知识分享与理解,同时,在开放的心态下,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显,主体性得到了凸现。
二、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变被动接受性学习为积极主动的探究性学习。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生,他(她)们已有了初步的价值判断标准,对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但是,他(她)们对于不感兴趣的问题一般不主动,而对新颖别致的数学活动则是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因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尽力安排学生进行数学游戏、知识竞赛等一些新颖别致的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形成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良好习惯。
案例2:教学内容:字母能表示什么?
教师活动:多媒体演示:画面、湖泊、荷叶、荷花、青蛙。在演示过程中,播出的童声演唱的儿歌: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 ……”
播放完后,教师提问:你能把这首儿歌唱下去吗?
学生活动:积极举手参与游戏。在游戏中,如果有的学生由于紧张而唱错,教室就出现一片笑声,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教师活动:你能把这首儿歌唱完吗?能把任意只青蛙的嘴巴、眼睛、腿都表示出来吗?
学生活动:结合小学对字母的初步认识积极举手发言:用字母表示,唱完儿歌。教师活动:在学生唱完儿歌、兴趣最高时引入新课,提出问题:字母还能表示什么? 简析:这节课创设的问题情境很符合初一学生的特点,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在这个很受学生喜欢的游戏中,让学生摆脱了心理上的压抑与紧张,使气氛特别活跃,连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在游戏中,学生会自觉地把“数字儿歌”向“字母儿歌”发展,从而导出新课问题。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受再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这样,学生在创造成功的喜悦与幸福中,就会形成主动探索问题的高潮。
三、注意营造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氛围,以培养学生探究、思考的学习习惯,及敢于大胆设想、创新的精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好奇心及求知欲是创造性劳动的动力因素及基本条件。《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若能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学生就会非常积极地去思考、探索,在此情境下,学生就能大胆设想,敢于创新。从而形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与交流学习的方式和习惯。
案例3:教学内容:100万有多大?
课前准备:把全班学生分成12组,每小组发一架天平,且自带一些大米。教师活动:放录音讲故事,古代国王给发明国际象棋的大臣发奖。大臣要求国王在棋盘上放一些米粒,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依次放8粒、16粒……,一直到第64格,国王嘲笑这个大臣太傻了,但大臣说:“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算了,我只要第21格上的米粒。”请同学们帮这位国王算一算,第21格上大约有多少粒米?
学生活动:同学们快速拿出计算器,并轻声交流,最后算出为220=1048756粒。教师活动:如果大臣要把这100万粒米带回家,请你估计:100万粒米有多重?怎样把它们运回家?同时出示课题:100万有多大?
学生活动:学生互相交流回答出各种情况:估计有1吨,用卡车运回家;估计有100千克,用三轮车运回家;估计有50千克用,自行车驮回家;估计有10千克,用手提回家……
教师活动: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你能不能想一个办法来计算一下100万粒米的重量?
学生活动:大家在若有所思时,一学生抢先答:先称出一粒米的重量,然后乘以100万。但很快有人反对:一粒米太小,无法称。有人又提出:先称500克大米有多少粒,再来计算100万粒有多重。但接着又被推翻,500克米的粒数太多了。最后讨论出方法,可以用天平少称一些米的重量,以此再来计算100万粒米的重量。
教师活动:在学生已经跃跃欲试的情形下,安排教材上的小组活动:用天平测量、估计100万粒米的重量。
简析:这节课创设的情境很有意义,对学生颇有挑战性,因为从情境中产生的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学生都不能很快地得出自己满意的答案。正是这种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整个活动中都很积极地参与,并且努力思考,互相交流,这样就营造出了和谐、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与交流学习的方式和习惯。
总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也就是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在平时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只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各项数学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就能逐步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形成丰富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第二篇:感悟新理念
感悟新理念、体验新课程、探索新方法
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季宏图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已经在全国的首批国家级实验区进行近两年了。各实验区先后经过广泛的宣传工作,建立机制,制定方案和教师培训工作以及教育教学研究等工作,经过一线教师的努力,各实验区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了很大的收获。我们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也和全国其他实验区一样,经过全区上下的努力,探索了一些经验,尝试了一些做法,也有了二些体会。从整体来讲,我们体会最深的是:我们应当把实施课程改革工作作为一个体系。这个体系要做到完整,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支持;离不开家长、社会的关心;离不开教师、学生的投入。这也可谓是“课改”工作四要素。但是,要保证“课改”顺利进行,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行政领导的支持是建立在踏实的“课改”工作基础上的;学生的变化是争取家长和社会关心“课改”最有说服力的实证──但需要一个过程和一定的时间;行政管理机制是学校领导支持课改的“强心剂”;教师是课改的关键。可是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应对教师进行分梯队、分层面的培
训,使教师们都有不同程度成功的体验。
这是在整体实验工作中我们的深刻感受。那么,在具体的学科课程改革实验中对遇到的一些难题和困惑。我们有以下几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一、“课改”把我们都置于同一起跑线上
新课程实施以后,课堂教学是在新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我们过去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行为方法,需要在课程实验中进行改革和发展。所以需要我们教师随之而“变”,不论过去是教学能手,还是教学骨干或普通教师,大家都没有新课程实施以后的课堂教学的体验。怎样设计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课程;课堂上怎样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怎样引导学生采取新的学习方式;怎样满足学生的需求等等,这些对于所有的教师都是陌生的事情。所以说我们是在同一起跑线上,要相信我们每个教师都有机会步人“课改”的前列。那么,在具体的实施中又是怎样依据“课标”新理念,根据本地区、本校及学生的实际
进行教学呢?
二、教学中如何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新的课程标准把健康放到了第一位。我们在贯彻健康第一的作法是:改变我们过去的课堂教学“过于注重运动技术传授的系统性”的现象。我们采取运动处方的形势,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我们先对学生的体质情况、心理特点、适应能力进行测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掌握学生的身体需求和个人兴趣,根据学生身体的状况、体能情况把学生进行分组,并结合学生的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和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既能达成目标又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来设计课程。在教学中,我们注重科学锻炼的方法,关注传授那些在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后能终身有用的锻炼内容与方法。但是这里要说明一点,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不是不要运动技能。掌握运动技能是我们体育课程的核心内容,如果我们的体育课没有运动技能就不能叫体育“课”,关键是我们要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学习什么样的技术,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还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各种有关知识,把生理的、心理的卫生保健知识和社会环境、营养学等有关知识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树立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这样才能使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
兴趣是激发行为和维持行为的动力。过去我们有些老师的体育课是什么样呢?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不喜欢体育课。因为我们体育课上的比较单调,过分注意教师会什么,而没有注意学生的需要和情绪、兴趣。所以,导致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终身体育意识淡薄。我们要使体育变成学生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体育才是成功的,所以我们在选择内容、采用教学方法时都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我们在这方面主要强调从兴趣人手,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在导入部分,分别按年段特点采取:情境导入、兴趣导入、设疑导入、激发情感等等,来吸引学生,使其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欲望。比如:低年级教学我们就利用一些童话故事和道具,采用表演、语言描述等
来开展情境导人教学。
另外,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十分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过去的教学内容由教师确定,有时会忽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实施新课程中,我们利用学生们喜爱的内容和具有地域特点、民俗风情的运动项目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我们还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对运动产生兴趣。过去的课堂教学方法是比较单一的,常常忽视个体感受。在实施新课程中我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学习
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是教学大纲和教师制定的,对学生的情感和需求尊重不够。现在我们改变了过去的做法,我们首先通过与学生交谈和由班体育委员提供的代表大多数学生的建议,来确定教学内容,把学生要求学习的内容与处方式教学相结合,采取一课多内容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选择地参加活动,并且在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
用的同时,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怎样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使每一个学生受益
在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我们的做法是从两方面人手:一方面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差异;另一方面是在评价的过程中体现个体的差异。
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在做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以及个性的基础上,在教学教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我们采取了体能分组法、技能分组法、友伴分组法、爱好分组法等组织形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练习效率。
体能分组法是指按学生个人身体的能力相近的那部分学生分为一组进行教学活动的分组方法。这种方法对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受益,起到保证作用。我们过去不论什么教学内容都习惯于按学生的自然排队分组,学生按身高依次排列,这样每组里学生身高的差距大,身体各方面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过去在进行课堂教学练习时,经常给学生造成“吃不饱”和“吃不消”的现象。现在我们课堂上采取了体能分组等多种形式以后,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各尽所能,确保了每一个学生受益。技能分组法:是指按学生对某一活动内容的学习,在掌握技术和活动能力相近的情况下分为一组,从事练习活动的分组方法。这种方法对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提高运动能力方面,确保了每一个学生受益。过去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认知上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在一节课上统一学生的练习内容,统一的动作,统一的教学重点、难点,这不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所以我们把学生按技能分组,引导学生,切合实际地建构技能,这才能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
爱好分组法是指按学生的个人爱好,把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进行活动的形式。这一分组有一个前提,即学生的爱好是在学校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这种分组能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学生喜爱“玩”什么,有多少种需求,按需求设计课程。
友伴分组法是指按学生之间的性格感情,友情相近的一些学生分为一组进行活动,练习的组织形式。这种分组对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起较大作用。
这些分组方法,要根据活动练习的内容来选择。比如,教学比赛,就不能采取体能分组。我们的实验证明,一方面没有任何一种分组形式,适用于所有活动内容;另一方面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体现个体差异,为了发挥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我们结合评价工作,充分的关注、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们过去习惯于在每学期某个单元教学结束后,对学生的技术或能力进行一次测试。以此来做为学生的学科成绩,这样的终结性技术与技能的评价,忽视了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在实验中改革了评价方法,采取多元的评价手段,从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到活动中的情感投入,从学生的学习方法到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从学生的技术掌握情况到学生的活动能力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我们把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做为了解学生有关情况和促进发展的一种手段。并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和激励作用,为以后确立课程目标收集有利的依据。
具体作法。教师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学科成绩记录卡,卡片上设有体能成长记录栏,机能发展情况栏,技术能力提高程度栏,情感表现栏,身心适应能力栏等,并在每栏中画有基础星六个。在六年的学习过程中,运用成绩突出加星、成绩下降或不前的,减星的方法来评价小学阶段体育学习情况。学科情况在每个学年的代表星的周围利用加小星的方式评价学年和学期的学科成绩。加星的依据通过学生互评、自评、教师评价、家长
评价的作用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形式进行。
此表在低年级由教师管理保存,高年级由班级统一管理或装入成长记录袋,用的时候拿出来,由评价者添写。评价这项工作是复杂的,虽能细化,但很难精确。有许多评价的内容是无法用量化的东西去衡量的,所以我们对这项工作也是在探索之中。但我认为任何一个人也拿不出一把能衡量全国学生的尺子。因为,地域的差异,民俗的差异,社会条件的差异,人本身的差异,制约着我们,难以制造出这样的“尺子”。只有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才能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评价要体现质和量的统一,评价的方式要做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我们的做法是从开始上学到最后小学生毕业,从每节课表现到每一个学期的成绩,整个过程进行跟踪评
价。
我们的评价力争做到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在评价中我们除利用科学数据以外,还在学生兴趣方面做文章,为提高兴趣、体现差异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个学生评价的内容是在老师提出的多个内容的范围内自己选定的,学生非常有兴趣去从事这一活动。
也就保证了学生能受益。
第三篇:数学教学新理念
搞好“四个调整”
1、调整课堂教学的目标
调整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制定课堂教学方案时,首要考虑的问题是要调整好教学的目标。
①要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努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全面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质疑,赞赏学生独到的理解和表达。
②要在努力实践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整合。
2、调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现代课堂,要建立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新的师生关系要实现三个新“定位”:
①师生相互关系系的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定位于交往,即在课堂活动中,师生双方共同主体,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实现共识、共享、共进。
②教师的定位。驾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定位为主体,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上的传授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探究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并且教学活动中要努力实现五个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封闭向开放转变,由信息的单向交流向多向交流转变。
③学生的定位。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定位也是主体。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不再是教学的被动者和接收者而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发展的主体。
3、调整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教师的教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努力的做到以下几点: ①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②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③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④指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⑤尊重学生的人格;
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⑦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⑨培养学生积极掌握并恰当运用科学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⑩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的发展。
同时,教师也要知道和帮助学生调整好学习的方式,积极倡导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以及上述学习的方式交互使用和整合。
4、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处于信息时代的现代探究教学,要在继续发挥传统的教学媒体?黑板、粉笔、挂图、模型、实验等?和传统的电子教学媒体?幻灯机、录音机、放映机等?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大力推进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现代化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拓展学生感知化学对象的途径。
一、在生活情境中“找”数学
所谓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情境中去。创设生活情境,能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与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都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具体表现。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探索、创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在互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体验着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二、动脑、动口、动手中“思”数学
在新教材的使用中,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摆正自己的位置,还学生主人的地位;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处理好师生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多给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的时空。在《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大家看看自己脖子上的红领巾是什么形状?(三角形)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是的,生活中形状是三角形的物体有很多,除了大家刚才说到的,还有三角小旗、马路上的标志牌等。数学来源于生活。联系学生身边的实物认识三角形,动脑、动口说三角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再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几根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动手画三角形,同桌合作拉一拉自己准备的学具长方形框架,看看会不会有变化。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的过程中,获得对三角形的感性认识,再通过议一议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探究、思考,使学生认识
三、在不同的玩中“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必然会想方设法去认识它,研究它,占有它,从而获得与此有关的知识与技能。教师要抓住低年级学生好玩的心理,设计不同层次的“玩”,由开始的跟着老师玩,到最后的合作玩,自己玩,让他们在玩中不停地思考、探索。
四、游戏中“悟”数学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把游戏引入课堂,可以把教学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变静态的课堂教学为动态的教学活动,进而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获取知识。儿童注意的特点主要是无意注意,有意注意不可能持久。因此,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注意力就容易分散,精神不集中,思维不活跃。这时侯,用游戏的形式来完成剩下的教学任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游戏中“悟”数学,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数学与身边世界的联系,这样的教学方式,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遵循儿童的学习规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新课程教学实验的不断深入,通过家庭、学校的有效沟通和一系列的实验作业,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数学。
六、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做”数学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课堂教学应顺应孩子的天性,依据孩子的爱好和兴趣设计教学,在学生喜爱的找朋友、送信、小鱼吐泡泡、送小动物回家等游戏中展示活动内容,让他们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使情感得以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表现自己和充分交流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在活动中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寻找、探究、体验,掌握数学的知识、思想与方法,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第四篇:走进现代与经典,感悟数学新理念
走进现代与经典,感悟数学新理念
-----参加26届现代与经典数学研讨会有感
“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4月20日--22日有幸在古都南京参加第26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在此老师们近距离接触了名师,聆听他们精彩不断的示范课,从中领略他们不一样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和精湛的教学艺术。
经过三天的学习,第一感觉就是教学视野更开阔了,平时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困惑解开了。再有就是一直也在参加教研活动,但感觉很多时候并没有什么收获,因为我们的教研活动经常囿于一个小圈子里,没有能真正了解全国数学教研大环境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一些与课堂实践教学有关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我们很多时候只是在死搬硬套。即使是对一节课内容的分析和讨论,往往没有一些出人意料的设计和想法。
平时讲完一课较难的内容,一做作业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优等生基本已经掌握,只会出现少量的失误;中等生迷迷糊糊只是在生搬硬套,误打误撞;问题学生只能望洋兴叹,只能做对一些简单的问题。批改练习后再反馈,讲解错题,再练习一次,发现优等生基本上全部掌握,中等生稍有进步,但还是稀里糊涂,问题生还是一窍不通。如此反复,生生把脑力劳动转化为题海战术式的体力劳动,且整体成绩提高的不多。这类问题一直出现在我的教学中,我百思不得其解,通过这次学习,让我豁然开朗了,知道今后怎么去解决教学中的“拦路虎”。
作为一个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我把学习所得与平时教学的一些做法进行对比反思,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让课堂更具有开放性。
教育理念的内涵很丰富,即是关于教育方法的观念。有什么样的理念指导就会有什么样目标下的课堂。我们平时教学也知道紧跟课程标准,不能仅仅为了分数而让学生学习,要关注学生整体素质的成长和能力发展,但很少思考我们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些孩子二十年后,能否成为社会需求的人才。他们学到知识成才后愿不愿意为他的国家工作,会不会一边享受着公民的权益,一边羡慕某个发达国家的繁荣?
张齐华老师执教观摩课《“数”说淘宝》
(六),并作报告《让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由网购产生的一系列追问,学生们随即展开激烈的讨论,得出了无数种可能,开展了极其精彩的论述,从购买力到物品质量;从购买的种类到快递的速度,甚至引出了互联网、奢侈品、贫富差距、宅男宅女的分析、需求……让所有人不得不感叹孩子们广阔的思维与数学的魅力。课堂中问题的答案没有谁对谁错,有的是探讨,分析,推理,完全超出了课本,直接延伸至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验。让我们不仅仅看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更多的感悟是生活也教会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数学让学生们有更多的热情投入生活,关注国家经济的发展,关心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一般数学老师会认为这是语文或者思想品德老师的事情,数学太过理性,也没有国界,无需再教学中涉及。知识虽然不分国界,但学知识的人应该学会忠于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每一门课的教学都应该让学生感知到这一点。
(二)轻松学习氛围的营造有效激励学生参与学习。
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是指课堂教学的情景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和谐,学生产生了满足、愉快、羡慕、互谅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高水平。”我们平时教学老是端着老师的架子,无法真正做到放松心情,与学生一起愉快的上完一节课。
虽然每位老师教学风格迥异,语言表达各具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亲切,热情,循循善诱,富有亲和力。课堂学习就像是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或是一次充满激情的冒险,或是一段谈笑风生的交流,或是一场精彩纷呈的游历。强震球老师的课活泼、生动、有趣,老师就像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没有一点距离感。罗鸣亮老师的数学课堂是让每个孩子都真正的动起来,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把课堂充分交给了学生,引导学生自己挖掘本节课知识的内涵,真正做到了老师是“导演”,学生的“演员”
徐斌老师设计的练习题形式丰富,有拍手游戏,魔术红、蓝带子等,不同形式的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一个惊奇有趣的课堂。课堂已经不是讲堂,而是学堂。贲友林老师的课堂充分释放了学生的潜能,可以看出孩子们和贲老师的关系很融洽,信任老师,喜欢老师,因而课堂上思维非常活跃。
(三)问题引领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线索。
数学教学关键在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而不是所谓的会答题,考高分。要想一节课让学生有思考,而且是深刻的思考,“问题引领”必不可少,它将成为学生思考的一条线索。教学需要老师的引领,学生需要引领下的思考。没有问题引领,学生的探究就会失去方向,或者只是肤浅的学习。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会想,敢说,会做,这才起到了引领的最终的作用。贲老师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不仅是学习解决问题,更注重让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留给学生的是大问题、大空间、大智慧。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受用终身的学习能力。
问题引领需要老师预设好,根据课堂教学情况把控好,要能反应本节课的核心思想;问题引领要能体现学生思维的含金量,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没必要成为教学中的引领问题;问题引领要适可而止,能给学生留出大胆思考的空间;问题引领要善于把握时机,激起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疑问,学生有疑问才能有思考,有探究。
(四)教材的深度分析和创新使用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平时备课也很注意分析教材和研究参考书,弄懂每节课的重难点和学生知识水平,但是听了黄爱华老师的《认识比》才知道自己对教材的把握是多么的肤浅。黄老师的这节课,只从内容安排上来说,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比的意义。他没有把例题作为学习重点,而是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先认识比的意义,并且延伸到课后,把比的知识和以后学习的比例联系起来,把例题作为一个练习,也作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来学习。他把有限的教材内容充分合理的加以拓展,既完成了教材安排的学习任务,又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及对更多新知识学习的期待。他这样对教材的分析、把握和使用,真正实现了教材编写的意图,促进学生对“比”部分知识的自我建构,对未学知识部分的渴求,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这些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如何研究教材的正面事例,除了要关注教材本身的内容,重要的是要找到前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关键是设计一些合理的教法,让学生能融会贯通;学会选择更贴近学生认知实际的实题,突破学习重难点;能更科学的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
(五)“情感体验”始终贯穿一堂课的学习活动中。
教育教学不能急功近利,也不会一蹴而就,需要老师倾心去投身课堂。一堂好课可以让老师的心血和热情通过整个教学过程展示出来,即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表达。与学生的融洽互动,师生之间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句亲切的互侃,都是教与学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思维更加灵动,表达更加愉悦生动。
强震球老师的课,给我带来别样感受,本次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强老师和学生比赛画圆这一环节,促使学生引发思考,从而发现“失败”的原因,直观的感受圆的半径是固定的。当学生画圆失败的时候,他们也尝试了重画,但还是画不好,两个孩子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回事,一脸懵懂地看看老师。老师用得意的口吻说,“来,试试老师画圆的工具!”学生试后,恍然大悟:“老师,您完全是坑爹呀!”原来画不好的原因就在这个工具里。把听课的老师们都搞得哄堂大笑。这个设计超乎我的想象,也让我深深的思考,这时老师和孩子都好像变成了课堂上的顽童,失败的时候一脸茫然但还在尝试,弄懂原因后豁然开朗,嗔怪老师设计了一个陷阱让自己上当。如果每个知识点我都可以想出这样好的方法,孩子的学习将是多么幸福呀!课堂不再是干巴巴,严肃的讲解或缺乏趣味的活动,老师对教学的热情表达的一览无遗,学生对老师热爱和对学习的专注展示的淋漓尽致。
总之,这次南京之行收获满满,精彩的课堂情景仍如在眼前,发人深省的话语如在耳边,这不仅仅是一场缤纷的教育盛宴,更多的是对自己今后教学的反思与改进,给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学习的优秀案例,让我更有信心做一个优秀的老师,做一个孜孜研究型的老师。
第五篇:感悟新理念
感悟新理念、体验新课程、探索新方法
校本培训之组内培训 体艺组 主讲:邹江水
时间:2011年4月6日第八节课
新课程实施以后,课堂教学是在新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我们过去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行为方法,需要在课程实验中进行改革和发展。所以需要我们教师随之而“变”,不论过去是教学能手,还是教学骨干或普通教师,大家都没有新课程实施以后的课堂教学的体验。怎样设计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课程,课堂上怎样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怎样引导学生采取新的学习方式,怎样满足学生的需求等等,这些对于所有的教师都是陌生的事情。所以说我们是在同一起跑线上,要相信我们每个教师都有机会步人“课改”的前列。那么,在具体的实施中又是怎样依据“课标”新理念,根据本地区、本校及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呢?
一、教学中如何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新的课程标准把健康放到了第一位。我们在贯彻健康第一的作法是:改变我们过去的课堂教学“过于注重运动技术传授的系统性”的现象。我们采取运动处方的形势,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我们先对学生的体质情况、心理特点、适应能力进行测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掌握学生的身体需求和个人兴趣,根据学生身体的状况、体能情况把学生进行分组,并结合学生的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和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既能达成目标又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来设计课程。在教学中,我们注重科学锻炼的方法,关注传授那些在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后能终身有用的锻炼内容与方法。但是这里要说明一点,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不是不要运动技能。掌握运动技能是我们体育课程的核心内容,如果我们的体育课没有运动技能就不能叫体育“课”,关键是我们要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学习什么样的技术,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还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各种有关知识,把生理的、心理的卫生保健知识和社会环境、营养学等有关知识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树立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这样才能使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
兴趣是激发行为和维持行为的动力。过去我们有些老师的体育课是什么样呢?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不喜欢体育课。因为我们体育课上的比较单调,过分注意教师会什么,而没有注意学生的需要和情绪、兴趣。所以,导致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终身体育意识淡薄。我们要使体育变成学生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体育才是成功的,所以我们在选择内容、采用教学方法时都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我们在这方面主要强调从兴趣人手,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在导入部分,分别按年段特点采取:情境导入、兴趣导入、设疑导入、激发情感等等,来吸引学生,使其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欲望。比如:低年级教学我们就利用一些童话故事和道具,采用表演、语言描述等来开展情境导人教学。另外,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十分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过去的教学内容由教师确定,有时会忽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实施新课程中,我们利用学生们喜爱的内容和具有地域特点、民俗风情的运动项目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我们还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对运动产生兴趣。过去的课堂教学方法是比较单一的,常常忽视个体感受。在实施新课程中我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学习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是教学大纲和教师制定的,对学生的情感和需求尊重不够。现在我们改变了过去的做法,我们首先通过与学生交谈和由班体育委员提供的代表大多数学生的建议,来确定教学内容,把学生要求学习的内容与处方式教学相结合,采取一课多内容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选择地参加活动,并且在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怎样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使每一个学生受益
在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我们的做法是从两方面人手:一方面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差异;另一方面是在评价的过程中体现个体的差异。
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在做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以及个性的基础上,在教学教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我们采取了体能分组法、技能分组法、友伴分组法、爱好分组法等组织形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练习效率。
体能分组法是指按学生个人身体的能力相近的那部分学生分为一组进行教学活动的分组方法。这种方法对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受益,起到保证作用。我们过去不论什么教学内容都习惯于按学生的自然排队分组,学生按身高依次排列,这样每组里学生身高的差距大,身体各方面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过去在进行课堂教学练习时,经常给学生造成“吃不饱”和“吃不消”的现象。现在我们课堂上采取了体能分组等多种形式以后,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各尽所能,确保了每一个学生受益。
技能分组法:是指按学生对某一活动内容的学习,在掌握技术和活动能力相近的情况下分为一组,从事练习活动的分组方法。这种方法对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提高运动能力方面,确保了每一个学生受益。过去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认知上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在一节课上统一学生的练习内容,统一的动作,统一的教学重点、难点,这不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所以我们把学生按技能分组,引导学生,切合实际地建构技能,这才能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
爱好分组法是指按学生的个人爱好,把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进行活动的形式。这一分组有一个前提,即学生的爱好是在学校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这种分组能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学生喜爱“玩”什么,有多少种需求,按需求设计课程。
友伴分组法是指按学生之间的性格感情,友情相近的一些学生分为一组进行活动,练习的组织形式。这种分组对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起较大作用。
这些分组方法,要根据活动练习的内容来选择。比如,教学比赛,就不能采取体能分组。我们的实验证明,一方面没有任何一种分组形式,适用于所有活动内容;另一方面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体现个体差异,为了发挥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我们结合评价工作,充分的关注、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们过去习惯于在每学期某个单元教学结束后,对学生的技术或能力进行一次测试。以此来做为学生的学科成绩,这样的终结性技术与技能的评价,忽视了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在实验中改革了评价方法,采取多元的评价手段,从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到活动中的情感投入,从学生的学习方法到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从学生的技术掌握情况到学生的活动能力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我们把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做为了解学生有关情况和促进发展的一种手段。并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和激励作用,为以后确立课程目标收集有利的依据。
具体作法。教师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学科成绩记录卡,卡片上设有体能成长记录栏,机能发展情况栏,技术能力提高程度栏,情感表现栏,身心适应能力栏等,并在每栏中画有基础星六个。在六年的学习过程中,运用成绩突出加星、成绩下降或不前的,减星的方法来评价小学阶段体育学习情况。学科情况在每个学年的代表星的周围利用加小星的方式评价学年和学期的学科成绩。加星的依据通过学生互评、自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的作用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形式进行。
此表在低年级由教师管理保存,高年级由班级统一管理或装入成长记录袋,用的时候拿出来,由评价者添写。评价这项工作是复杂的,虽能细化,但很难精确。有许多评价的内容是无法用量化的东西去衡量的,所以我们对这项工作也是在探索之中。但我认为任何一个人也拿不出一把能衡量全国学生的尺子。因为,地域的差异,民俗的差异,社会条件的差异,人本身的差异,制约着我们,难以制造出这样的“尺子”。只有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才能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评价要体现质和量的统一,评价的方式要做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我们的做法是从开始上学到最后小学生毕业,从每节课表现到每一个学期的成绩,整个过程进行跟踪评价。
我们的评价力争做到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在评价中我们除利用科学数据以外,还在学生兴趣方面做文章,为提高兴趣、体现差异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个学生评价的内容是在老师提出的多个内容的范围内自己选定的,学生非常有兴趣去从事这一活动。也就保证了学生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