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加强新理念运用

时间:2019-05-15 02:0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加强新理念运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加强新理念运用》。

第一篇: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加强新理念运用

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加强新理念运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学教育已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中提出:“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并明确了数学总体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允分发展。从前言与这一总体目标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了解、体会到: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了,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及良好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等等。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为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适应今天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通过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更新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在备课中体现新的理念

1、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素材。

由于教材编写具有时代性,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根据那个年代学生的条件及当时社会对各方面人才需要的要求不同,教材编写的内容及要求只符合一定时期的使用。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再好的教材经若干年也会滞后的。因此,我们手中的教材有些编排顺序、准备题、例题、呈现方式及例题的情境已不能适应我们今天的学生学习了。这就要求我们备课时,在基本不改变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同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会乐于参与,他们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例如改变例题的叙述情节,省编义务教材第七册第43页的归总应用题是先通过准备题总结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式,然后出示例题。这样的课,用以前的眼光来看是无可非议的,就现在来讲逻辑思维也是很好的。但我们所教的孩子不一样了,他们可能对3小时抽水420吨,5小时抽水多少吨已不会感兴趣了。我想如果改成“老师想了解一下昨天晚上我们班55人一分钟共做多少题”?根据你自己的做题情况编一道数学题。学生四人或两人小组讨论片刻,争相回答。有的学生说:“我一分钟做了20道题。照这样的效率,估计全班55人能做1100道题。”有的说:“我两分钟做了30道题。估计全班55人,可能做825道题。”再让他们说说是怎样计算的?由于这道题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过的事实建构的,所以对例题的结构、数量关系比你去刻意地去教,掌握的要好得多。学生很容易掌握了这类题的解题思路。

2、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

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句话揭示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备课时我们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安排最佳的呈现形式。因为,教材的编写往往是根据知识的结构展示其发生、形成、发展的顺序。而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不一定适应教材中的呈现顺序及呈现方式。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时,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生活经验和本节课要讨论的问题之间的距离,改变了教材内容中的呈现方式。把用一个实物、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表示的单位“1”与用多个物体为整体表示的单位“1”的内容相对比,同时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材料根据自己的能力在小组的协助下主动参与解决问题。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经历主动探究“分数的意义”的过程,建立分数的概念。并理解单位“1”的含义,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和感受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

3、改变新课的导入方式。

现行教材中的准备题,是为新知学习铺路搭桥。其内容一般是与本节课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快速进入新知境界。然而,从新的教学理念看,它恰恰是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缩小了探索空间。加之,教材中的例题在提供答案的同时,也提供了思考过程,在出示例题的同时,就有怎样想,它既约束了教师的思维,又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随着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个性、才能的发展为主,导入阶段的目标也应随之由为知识学习作准备为主转向情感诱导为主;由关注知识技能领域向关注发展性领域转变。因而,强化情景创设功能,让学生体会今天学的数学就在身边,形成探索的欲望,是导入阶段的方向。我们备课时在关注新课导入方式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数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然而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例如,“正比例教学”中,可在有阳光的日子带着学生去室外,用杆高与影长的关系,测量树高、旗杆和周围的物体。教学“比例尺”时,可让学生根据比例把自己家的房子画在纸上,设计自己喜欢的建筑物。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设计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这样符合学生积极探索的心理需求。

二、如何在课堂中体现新理念

1.创设没有精神压抑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一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这一过程创设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转变教师的角色。

(1)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探索过程。

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友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例如,在学生讨论、争议不休时,我们可以说:“能让老师发表一下意见吗?”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商量”的口气,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讨论。既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没有精神压抑的、以人为本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2)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诚于衷而行于外,应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恰当地组织教学。教师要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通过对一个个问题导语,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话语,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从而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兴趣。

2.创设开放式的教学过程。由于开放式教学过程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得到发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开放式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教师要尽量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教学过程,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和更多有思维空间。

例如,我在“分数的意义”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课前让学生自己准备学习材料(学生们准备材料特别充分,有的自画10个小红旗,有的画6只小动物,有的画12个三角形,画8个小圆片,画9个小正方形,有的剪了一个大圆,长方形、正方形纸、铅笔、蛋糕、小棒、小正方块等等),通过让学生自己准备学习材料,使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有了心理准备。实践活动中选择的素材又是他们自己所熟悉的、喜欢的。课一开始,通过两三分钟对学生的了解:“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了解哪些知识?”“用你们手中的材料分一分能得到分数吗?”要求每位同学至少分一种材料,并把你的成果在小组中交流,在交流中说出操作的思维过程。在小组合作交流后(约5分钟),每组推选一位同学到前面与全班同学们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之间互相提出问题,并在交流,争议中解决问题。如有一位学生在演示把6支铅笔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也可以是,这时另一名学生站起来质疑:“为什么和都可以?”另一位学生马上站出来说:“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是2只铅笔,平均分成6份,2份就是,也就是2只铅笔。”交流时,台上学生讲,台下学生不时地争着补充、修正。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交流中,学生体验了求得同一种结果可以有多种方法,在交流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中经历丰富的(交流合作、成功、兴趣、愉悦)情感体验。

3.设计不同层次的开放性练习题。

为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使全体学生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练习题或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设计每个同学都有参与机会的开放性练习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

例如,我在教学“统计初步知识”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周围事物了解的情况设计一张统计表。”这时,同学们积极地动起来了,有的自己独立设计;有的两、三人合作,有的收集信息,有的整理数据。有的设计了“四(1)班财产统计表”、有的设计了“四(1)班教学用具统计表”、有的设计了“四年级各班人数统计表”“四(1)班各组人数统计表”“中山路小学各年级统计表”“某小组家庭住址统计表”“某小区人数统计表”“四(1)班数学成绩统计表”“近一周天气变化情况统计表”等等。这样设计的开放性练习,使所有的学生都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又如,请你用长24cm,宽12cm的铁板,为客户设计一个高3cm的无盖铁盒。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设计了不同规格的铁盒。在交流中讲出自己的设计意图。

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兴趣。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几乎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只要我们教师留心,就可利用生活中的问题设计出很多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练习题。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第二篇: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4时计时法研究课例 山神庙小学

杨金来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双休日笑笑遇到一个有趣的问题,她要去车站接同学欢欢,欢欢打电话来说明天7:00到站。可第二天早上笑笑在车站却没有接到欢欢.笑笑可生气了.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不清楚是上午7点还是下午7点。如果孩子回答不出来,可问孩子如果是你你会什么时间去。〕

一天中会出现两个7时,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晚上7时又可以叫做什么? 师:你是说19:00就是晚上7:00对吗?它们表示的是同一时刻? 我们生活中,经常会说早上几时,中午几时,晚上几时,可我们却发现了一个19:00,这个19:00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计时方法呢?你知道吗?

二、借助已有知识,初步建立认知联系 师:那你在生活中见到过24计时法吗?在哪?

我也找到了许多,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师:看来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还是被人们广泛使用的。那咱们今天就和一起来研究24时计时法。板书

瞧,这是我调查的咱班同学及家人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及这上面的播出时刻都是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的,找到你喜欢的节目了吗,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最喜欢的节目是什么?它是上午、下午、还是晚上播出呢?

6:00 朝闻天下 9:07天天饮食 12:00动漫世界 12:45百家讲坛 13:00走遍中国 18:18智慧树 19:00新闻联播

20:00《老大的幸福》

三、对比教学,深化认识

1、认识和比较两种计时法

教师提问:节目单中的节目播出时间与以前学过的时间表示法不相同.你知道对应的时刻各是什么时候?学生汇报。2.我们把以前学的方法叫普通计时法,也叫12时计时法,今天学的叫24时计时法.大家仔细观察,动脑思考.同桌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a、这两种计时法有什么区别?< 一种计时法要写清楚早上 中午 晚上这些修饰语,另一种计时法不用写.> b、怎样把12时计时法转换为24时计时法? <凌晨 上午的数字不变,下午 晚上的时间要用12时计时法的时间加上12.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2、借助钟面,强化认识

(声音课件:等一等,学习24时计时法怎么能忘记我呢?)谁家?出示钟面。原来是我们的老朋友钟表,咱问问他想干什么?课件播放:你们能不能在我指针停下来的时候,用24时计时法表示那一时刻呢?

学生观察钟表说出时刻

钟表停到晚上12时后,教师提问:这一天呀,钟面上的时针要转几圈共24小时?

24时,它是这一天的终点也是新的一天开始,而作为新的一天开始它就应该是几时。见过吗?播放春晚零点报时录像。

教师小结:一天中从0时到24时,我们把它分为四个大的时间段, 内圈的数分别叫凌晨和上午,外圈的数叫下午和晚上.把下午几时或晚上几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要用原来的时数加上12。有了钟表的帮忙,大家是不是对24时计时法有个更清楚地认识呢?

3、练习

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知识你都弄清楚了吗?那它们混到一起了,你们能分清楚吗?

游戏:A两种计时法,(男同学代表普通计时法,女同学代表24时计时法,听到自己代表的计时法,就起立,17时,下午3时,早上7时,9时)同学的反应真快。

那进入实战练习,打开书完趁成54页1题

a、出示54页1题,你们还能分别用另一种计时法表示这些时刻吗?比如: 打开书54页找到这一题完成在书上,巡视、订正 b、下面的说法正确吗?(打手势)

(1)、工人上午8:00上班,下午16:30下班

(2)、深夜12时就是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

c、师出示一个钟面,指针指着一个数(8或10)想一想:现在钟面上所表示的是几时?”(可能早上8时,也可能晚上8时。)

师:两种计时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计时法呢?为什么?

师:两种计时法,各有优势,在日常生活中平时我们说话时喜欢用12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以特有的简明、方便被广泛应用在邮电、广播、交通等方面。

4.时间的计算

师:同学们去过乐购超市,从这张营业时间告示牌上你看出了什么?你能不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呢?

那它的营业时间是多长呢?„„你是怎么知道的?„„算 你通过算的方法的得出了营业时间。

四、课堂小结

那今天课上的40分钟即将过去,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片断:

借助钟面,强化认识

(声音课件:等一等,学习24时计时法怎么能忘记我呢?)谁家?出示钟面。原来是我们的老朋友钟表,咱问问他想干什么?课件播放:你们能不能在我指针停下来的时候,用24时计时法表示那一时刻呢?

学生观察钟表说出时刻

钟表停到晚上12时后,教师提问:这一天呀,钟面上的时针要转几圈共24小时?

24时,它是这一天的终点也是新的一天开始,而作为新的一天开始它就应该是几时。见过吗?播放春晚零点报时录像。

教师小结:一天中从0时到24时,我们把它分为四个大的时间段, 内圈的数分别叫凌晨和上午,外圈的数叫下午和晚上.把下午几时或晚上几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要用原来的时数加上12。有了钟表的帮忙,大家是不是对24时计时法有个更清楚地认识呢?

组内交流

陈静:由闫冬梅老师执教的《24时计时法》一课的教学重点是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的转换。教学中教师重视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使问题、场景等的呈现更加直观,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起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的作用。

王旖旎:整个教学过程清晰流畅,教学设计新颖独特,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只是引导者。

李珊珊:课件出示一天的节目单,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让生醒目的观察发现出两种计时方法的不同之处与联系之处。再用课件演示一天时钟走两圈,每圈走12小时,同时利用课件的背景颜色的变化很好将白天与晚上的效果体现出来,从而体会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于洪建:24时计时法是学生已经认识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电视节目表引出问题“怎么会有14:00呢”引出新知。理解并掌握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本班学生特点进行施教,帮助学生发现一天里有两个12时和两个8时的基础上初步领会24时计时法的基本原理,然后通过讨论16:00是下午几时,18:30是下午几时几分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明确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关系,初步掌握把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与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转换的方法,然后通过一些日常的生活中的计时法来表示时间的例子,帮助学生丰富认识加深理解。

在教学中调整了缩小教材练习内容、扩大了生活知识的外延范围,在每道题里都将对比、替换的知识隐射其中,学生能放松自己,张扬自己的个性,敢于回答问题、提问题、及进行质疑,在步步引入、层层答疑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又提出疑问,整节课学生的思维较活跃,教与学的上课常态被师生互动相互学习所代替。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又带着问题准备上下一节课。

教学中个别学生对12时前的时间转换还混淆等还需要各位能提出宝贵意见,便于本人在修改中进步。

教学反思:

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对生动形象的事物感兴趣,而数学概念是高度抽象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枯燥的、缺乏趣味的。那么,怎样去学习数学概念呢?这就要求教师借助计算机,通过钟表的演示,使学生形象的掌握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转两圈,一天有24小时,建立一个从感知现象——形成表象——概括抽象——理解深化的认知过程。

第三篇:电子白板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电子白板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电子交互白板能够实现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的灵活的整合,它可以在交互白板的工作界面调用计算机及网络原有的各类资源(包括课件、多媒体光盘和视音频材料等),还可以直接调用交互白板内置的多种资源库。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依据各自的需要不断调整、修改、增添直至重新构建这些内置的资源库。而且,交互白板支持在课堂教学师生交互情境中教育资源的现场创作和再加工,从而不断形成和积累可重复使用的新生的鲜活的教育资源。因此,它可以有效地整合各种学习资料,从而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的空间,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电子交互白板能够实现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的灵活的整合,它可以在交互白板的工作界面调用计算机及网络原有的各类资源(包括课件、多媒体光盘和视音频材料等),还可以直接调用交互白板内置的多种资源库。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依据各自的需要不断调整、修改、增添直至重新构建这些内置的资源库。而且,交互白板支持在课堂教学师生交互情境中教育资源的现场创作和再加工,从而不断形成和积累可重复使用的新生的鲜活的教育资源。因此,它可以有效地整合各种学习资料,从而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的空间,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电子交互白板能够实现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的灵活的整合,它可以在交互白板的工作界面调用计算机及网络原有的各类资源(包括课件、多媒体光盘和视音频材料等),还可以直接调用交互白板内置的多种资源库。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依据各自的需要不断调整、修改、增添直至重新构建这些内置的资源库。而且,交互白板支持在课堂教学师生交互情境中教育资源的现场创作和再加工,从而不断形成和积累可重复使用的新生的鲜活的教育资源。因此,它可以有效地整合各种学习资料,从而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的空间,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能适时地、恰当地选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来辅助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形象化、清晰化,使数学知识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活跃思维,进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我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使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发现电子白板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操作功能,比如感应笔,橡皮,拖放,移动,组合,形状,喷图,网格等功能。如果我们能够灵活使用,对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就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1、音频声像,激发兴趣 传统的教学,一般都是通过书本等有限的形式对学生传递知识,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能够让学生对本堂课产生学习兴趣,无疑对教学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恰恰具备了这些功能,它让课程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显得更加生动和多样,可以链接视频、播放音乐,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电影有机地编排在一起,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情境创设更加形象化,更有感染力,促使他们发挥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我应用交互式白板的视频功能,向同学们展示了一段关于我国古代数学家研究勾股定理的视频。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认真观看视频,感受古代数学家的伟大。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2、结合课本,屏幕批注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先呈现电子版的课本内容,在讲解的过程中,利用电子白板的屏幕批注功能,使用感应笔直接在屏幕上对课本内容进行批注(加下划线、着重号、画圈等)、讲解。这样不但节省了大量时间,还能营造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环境。

3.绘画图形,易如反掌 交互式电子白板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几何图形,教师在上几何课或者制作电子白板课件时,只要直接点击相应图形,可快速画出几何图形,要是需要修改图形的大小、角度,还可以点击图形上的“编辑形状点”进行修改。图形的位置,可以通过移动、旋转等功能来完成。这些操作,都有助于教师做出漂亮的几何图形。很多几何图形的构造很复杂,有时教师在做课件时,要一条线一条线地画,电子白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组合功能,利用组合功能,就可以将一条一条的线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图形,看起来清晰,还可以整体移动。

同时,电子白板中设置了很多数学教学工具,如:直尺、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工具在使用的时候同真正的工具是一样的,是一种逼真的模拟操作。数学老师在上课时完全可以不带教具走进课堂,打开白板,直接点击使用即可。教师只要稍加练习,就可以灵活轻松地画出几何图形。

比如,教师在讲解《平面图形的认识》这一章时,内容中涉及了很多基本操作题,画线段、直线、平行线、测量角度等,教师可将白板上的这些数学工具利用起来,与学生互动,把自己也作为一名学习者,一起度量,一起操作,让学生感觉到电子白板的神奇。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们学到了知识,一举两得。

4、几何画板,彰显威力

在电子白板上使用一些数学教学软件,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内容。教师也节省了时间,可以用更多的精力,带领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数学的基本思想和观点。我将电子白板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几何画板这一数学软件操作简单、直观生动,具有一定的交互性。若在电子白板平台上使用,真是如虎添翼。它特别适合于让学生体验数形结合这一基本思想的内容,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基于这些优势,如果教师熟练地在电子白板上操作几何画板课件,必然对其课堂产生非常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电子白板平台上使用几何画板,直接生成动态图像,避免了列表、描点、作图法的繁琐,把教学重点放在借助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函数特征上来。对于二次函数在图像上的对称点、坐标之间的关系、开口方向、对称轴、最大最小值等性质,都可以通过几何画板,让学生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学生结合观察、分析、归纳、类比等研究方法,层层递进,自己就可以概括出比较抽象的函数性质来,强化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5、利用网格,数形结合

交互电子白板的网格功能,对我们讲解关于格点、移动、旋转、对称、坐标等知识,特别有帮助。

比如:在讲解《图形的平移》一课时,如果单一地让学生去看,去想图形的平移,学生根本就无法理解,图形平移后应该包括哪几部分?在什么位置?在教学时,利用网格,带领同学们一起采用“拖动”的功能,将图形一格一格拖动到指定地点,一边拖一边数。在教师直观的示范下,学生清楚地看到了整个移动的过程,再利用工具,教会学生画平移图形,从而也得到了相关的平移性质。通过这样的尝试,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得到突破,大家经过了操作、验证、结论的过程,互动交流,掌握了知识,这比教师的多次讲解更具有说服力。在讲解《中心对称》、《勾股定理》这几课时,都可以利用类似网格功能,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尤其在初二讲解《数量、位置的变化、直角坐标系》这一章时,网格功能更显突出,这一章内容,体现了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难度较大,学生刚开始学时,比较吃力,不易理解。教师在准备课件时,要充分利用网格功能,画出直角坐标系,再标出相应的坐标即可。这样上课,图形清晰,讲解清楚,还节省了画直角坐标系的时间,一举三得。

6、隐藏功能,引导思路

交互电子白板还有一个很好的功能——隐藏功能,教师在讲解定理、公式、数学题时,如果不想事先让学生看到要讲的内容,可以先将内容隐藏起来,等讲解后,再将其显现出来,这种方法对几何证明题的讲解特别有用。教师在讲解几何题时,有些辅助线事先是不想让学生看到的,这时就可以将辅助线隐藏起来,随着教师对几何题的讲解,在适当的时候,将其点击出来。这对几何思路的分析,内容的讲解,是十分有益的,教师应该充分加以利用。

类似于隐藏功能,电子白板还有显露器与聚光灯这两个功能,它可以方便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分批呈现资源,把不想让学生看到的部分隐藏起来,根据进程,让学生先看一部分再看另一部分。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更能有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发展思维。

7、保存、回览功能,省时快捷

课堂小结是教师对整节课的一个总结,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与掌握,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以前,在使用黑板时,由于面积的局限性,教师不得不将所授内容擦掉,以便于讲解下面的内容。现在,在电子白板上板书的每一页内容,教师都可以保留下来,随时都可以查看。不但便于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复习,还便于学生课后整理笔记使用,这样学生就可以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不用因为疲于记笔记而错过听讲,解除了学生的后顾之忧。同样,在课堂上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和教师的灵感都因电子白板而得以保留,这对教师课后开展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模式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再有,初三中考复习时间紧,内容多,教师可以借助电子白板的功能,将相应的数学定理、公式、性质、图像整理成表格,保存起来,根据课程需要,随时调出,既节省时间又便于学生记忆。对于中考常考的典型例题也可以这样做,教师可以建立一个例题库,以便随时将这些例题调出来,让学生温习,加深记忆,节省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如果每个老师,都有一个资料库,大家一起共享,不就更好了吗?这就是电子白板的又一功能——资源管理器的功能:资源共享。教师讲好的资料,课件都存到资源管理器的共享资源文件夹内,与同事共享,每个老师都这样做,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既方便了别人,又方便了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8、链接网站,贴近生活。

电子白板,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功能,就是能够直接连接网络,现代数学课程要求“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在学习《数据在我们周围》与《感受概率》这两章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交互白板平台。在课堂上,直接到相关网站收集一些网上的资料、数据,进行统计,让学生在一堂课上就能经历数据处理的全过程,形成完整的统计意识。比如,在网站上,直接打开相应的视频,通过视频,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据与概率;也可在网站上,查找天气预报,讲解降雨概率;通过体育彩票网,显示彩票号码,讲解中奖概率等。这些方式,都会提高学生学习概率的兴趣,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电子白板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互动性,它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技术可能和方便,为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当然,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还有很多,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要更加深入地学习与挖掘它的功能,并且将其应用于我们的教学,丰富我们的课堂。当然我们的黑板也要充分利用起来,“白板+黑板”、“双刀共舞”,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服务于我们的学生。

第四篇: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和学习的工具。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声情并茂。

二、信息技术促进思维的羽翼翱翔。

三、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

四、信息技术改变师生关系。

五、信息技术,永远无法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大家提供一种视角,请同行指出不足之处。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三角形

教学

运用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是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必然要求。如何恰当地把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整合在一起,为教学服务呢?本文谈一谈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信息技术促推思维的羽翼翱翔。

在班级人数多达五十人的今天,谈关注个体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或许只是理想的追求。但信息技术的介人,却使得这一理想很快成为现实。

例如:在“在三角形的认识”中,教师可以设制“起跑线”、“加油站”,这些极具挑战性的“冲浪”,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对话。计算机充满人性化的即时判断,让每个孩子对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了然于胸,以便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时调节:或一路闯关,满面怀信心接受新的挑战;或寻求来自教师、电脑等的帮助,扫除障碍,继续前进。在这种新型的人机交互环境下,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经验,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传统的大班教学中全班整齐划一地练习,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参与,一切都得听从老师的摆布,一切都得服从大局。在课堂上,单靠一个人的力量,面对五十双渴求得到不同发展的眼睛,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信息技术所独具的交互特性,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开拓思路和学习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按不同方式与屏幕显示内容进行沟通,提供反馈。

二、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声情并茂。

在上“三角形”一课中,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运用呢?随即播放教师制作的演示文稿,画面在舒缓悠扬的音乐声中徐徐展现:蓝天中展翅翱翔的双翼飞机,暮色中的埃菲尔铁塔,灯火通明、川流不息的杨浦大桥……孩子们屏息凝视,感受着三角形稳定性的广泛应用,陶醉在这个色与声交织、音与形交融的世界里……

“三角形的认识”所展示的是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上网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制成幻灯片进行交流。这使得远在天涯的美妙景象近在咫尺,一幕幕生动形象的画面在眼前展现,既看得见,又听得到。三角形,不再是老师口中念叨的一个抽象的图形,而是演变成为一个个生动的、立体的、眼光可触及的活生生的事物,学生的视觉、听觉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在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下,师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三角形的世界是美丽的,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劳动竟然创造了如此伟大的奇迹!学生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这一切,都是来自活生生的三角形世界所产生的巨大魅力。

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薄薄的教科书就是学生的唯一世界,黑板加粉笔主宰了一切,枯燥的文字讲解,有限的挂图演示,受“教师——课本”这种单一传递模式的限制,学生所获得的信息只能处于较低的水平。空洞的说教,乏力的语言,学生的体验是浅层次的,感悟是不深刻的。

如今,在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持下,广袤的世界成为了学生多彩的书本,大量的信息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图片、声音和动画等手段呈现,教学内容以其无穷的张力,让学生享受审美的乐趣,接受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情感、态度、价值观伴随知识得以同生、共长。

三、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

新课程提倡的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观,光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显然已经远远不能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而借助信息技术屏幕切换、及时反馈等功能却往往收到较好的效果。

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就使得这一操作较之常规教学手段大大提高了时效性。因为它缩短了“学生练习——教师批改——集体订正”的周期时间,使得反馈更及时,也更具人文性。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兴趣盎然,也更好更快地掌握了本堂课的重点内容。

四、信息技术改变师生关系。

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师生关系由原来的不平等趋向平等,然而这种平等极易引发新的不平等——生强于师。就在这个矛盾统一体中,教学相长。信息技术,创造了一种平等和谐不断发展的师生新关系。

五、信息技术,永远无法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果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主体回归,我们不难想像这种场面: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漫无目的地漫游而一无所获,在讨论区中自由地发言而不围绕主题。这样放任自流导致的后果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甚至连规定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因此在“三角形的认识”中,在学生自由快乐地冲浪的同时,教师积极地旁观,加强了指导与调控,辅导、点拨,让学生走好每一步。

当然,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应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有专家认为:“如果没有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一步步展开深刻思考,则信息技术整合就失去了灵魂。信息技术为教师换取一两声喝彩的花拳绣腿和表演道具。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这句话在信息技术整合的今天,我们仍应积极地倡导主导作用并且身体力行。

第五篇: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四川省遂宁市西眉中学校:傅美华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抽象性高的学科,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灵活地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使课堂生动、有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抽象为具体,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精神; 互动学习;优势 ;作用

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灵活地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使课堂生动、有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增强信息强度,增大信息密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人人发展;如何化抽象为具体,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基于以上问题,结合自己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谈谈对结合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一、教师要提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

教育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根本性变化,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努力学习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作为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积极参加培训,作为数学教师还应学习和掌握一、二种常用教学软件的使用,如《几何画板》、Authorware等。只有熟练掌握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才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⒈巧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信息技术具有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载体于一体的特点,它可以利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的独特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这远比单调的教学手段要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如教学平行线时,可以通过动画展示火车铁轨这一直观的平行线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用两列火车平行行驶来象征平行线,可以提出假设如果铁轨相交了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并用火车展示列车相碰的动画、碰撞的声音,这能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平线是不能相交的,没有交点这一性质。

⒉再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可以方便的为数学教学虚拟现实情景,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大胆猜想,从而发现定理和结论。如:《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用《几何画板》先画出任意△ABC,再度量每一个内角的度数并求他们的和;学生发现他们的和为180°,然后让学生分组任意拖动其中的一个顶点,使△ABC的形状或位置发生改变,每组学生均发现每一个内角的大小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是他们的和还是180°,于是学生可以猜想: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又因为是学生自己动手得出的结论,记忆往往更深刻。

⒊化静为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数学教学内容有时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以方便的化静为动,动态的展示教学要点,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往往能轻易的克服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平面图形中的平移、翻折、旋转等位置变化,用多媒体能够发挥它们特有的优势,非常的直观,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很轻易的理解各种情形的三角形全等这一重、难点,而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有这样的效果,往往是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达到相同的效果。

⒋创设悬念,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便于探讨的环境,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如:“顺次连结四边形四边中点,问能够围成什么样的四边形?”,对这个问题可以用《几何画板》展示一个动态的四边形,使四边形的形状可以任意改变,从而中点围成的四边形的形状也随之发生变化,老师可以指引学生分多种情况去探究,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了知识点,做到了举一反三。

⒌互动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自主学习精神

信息技术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为数学教学建构一种理想的平台,即互动式学习。它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学生在教学中不仅接受,同时也在表达,学生可以与教师发生交互作用,向其提出问题,请求指导,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而老师可以在教师机上对学生机个别指导,也可以对某个学生的解答予以转播。这时受到肯定的学生倍感骄傲,自信心增强,自主学习的精神更高。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精心设计,巧妙运用,一定能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得到更大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8.4 [2]、胡晋宾《谈怎样用几何画板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数学通报》2003.1 [3]、信息技术教育[M].中国教育学会出版2004年第29期 [4]、我们是信息技术教研员[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期

[5]、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M].2004年12月.李朝军牟艳娜阮滢刘向永于丽华

下载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加强新理念运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加强新理念运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

    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 闫冬梅 一、情境引入 双休日笑笑遇到一个有趣的问题,她要去车站接同学欢欢,欢欢打电话来说明天7:00到站。可第二天早上笑笑在......

    情境教学在数学中的运用

    情境教学在数学中的运用 ——浅谈如何构建高效数学课堂之策略 紫金县临江镇澄岭小学 江友群 摘要 数学教学是具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所有教师共同追......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 歙县城关小学 刘永霞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 作者:冯岩 地址:海城高中数学组 邮编:114200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 姓名:冯岩 地址:辽宁省海城市高级中学数学组 邮编:114200 [摘 要] 启发......

    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朱雪萍 来源:《广西教育·B版》2013年第02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想方法 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恩施市特殊教育学校 蒋芸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已进入教育领域,并得到迅速发展。聋校教育教学中也开始使用计算机,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方......

    在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具(★)

    在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具 (重庆市数学教学论文二等奖) 内容摘要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变理念为行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