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具(★)

时间:2019-05-15 14:45: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具》。

第一篇:在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具

在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具

(重庆市数学教学论文二等奖)

内容摘要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变理念为行为是素质教育的学校核心使命。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和形的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学校课堂教学要做到课堂落实,全面推进。课堂上通过学具的操作,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关键词:形成概念 理解算理 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高科技的信息技术的新时代。“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育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现代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推行新课程改革,实施现代教育。现代教育的核心就是素质教育:以人为本,教人求真,变观念为行为。而现代的学校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儿童最充分的发展,其责任是创造能使每一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准的学习条件,给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对所有学生负责。学校就必须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就使用小学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素质教育的学校核心使命是变理念为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学生通过亲手操着学具,不仅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6个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三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5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4个;两个人各得3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三种分法与前两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三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和形的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学校课堂教学要做到课堂落实,全面推进。课堂上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48÷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

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 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8根合并成18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6根(6个1),个位商6。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由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使用学具,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1.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手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去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可培养小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我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等获取知识的能力。

操作学具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物化)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比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几何模型,运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又如:利用学具操作,学生将圆柱侧面转化为原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面积公式。通过操作学具,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指出,通过感知操作——表象操作——理性操作,可使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为智慧活动。

3.学具的使用,因师生互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的局面。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课堂是师生共同质疑、共同思考的地方。教育部《关于我国数学课程研制的初步设想》指出,要通过数学教学改革,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改革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提供给儿童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通过学习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数学结论,让儿童获取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学具的操作,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大胆发问、质疑,共同制定解题计划,选择适宜的思维方向和策略。通过这些思维方式和策略的运用,不断解决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的矛盾,教师讲解与自觉理解的矛盾和同学之间新知识理解水平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比如,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学习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师生可利用一些三角形(其中有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学具,采用拼接法、度量

法和幻灯演示法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等。

四、使用学具,有助于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教学的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教学“同样多”时,让学生先摆5朵红花,然后让学生在下面一个对一个的整齐地摆,就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通过学生剪、拼等操作活动,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学具的操作,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渗透了等积变换的思想,等等。

五、使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1L和1000ml的关系时,可分组让学生把l00ml水倒进1L的量筒中,看可以倒几次?同学们有的倒水,有的看刻度,有的记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六、使用学具.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这是现代教学论十分强调的一个方面。国外一些专家在进行小学教学新体系的研究时,都把发展实际操作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的三种能力之一(另外两种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强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五育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学圆锥体积,让学生分组做实验(一圆柱形容器、一圆锥形容器、沙子或水,让学生用圆锥容器向圆柱容器中装水或沙)证明V= Sh的成立。实验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大多数正确或大致正确,而要注意引导学生严格、正确地运用直观操作,且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真正把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手段。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要引导学生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指出操作的不正确之处,继续进行实验,直到成功为止。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七、使用学具,有助于形成“问题解决”意识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发表的《休戚与共——关于数学教育失败向全国作的报告》中指出,数学教学应强调“数学问题解决”,使学生达到能从日常生活中和数学内部找出数学问题;能发展和应用各种策略去解决各种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再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如:教学“乘法分配律”,可让学生根据学具卡(见教材图)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的问题(其中包括推导乘法分配律用到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抽出教学新知所需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发现乘法分配律。这样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数学问题解决”

意识得到了强化和培养。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所以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学习了分米后,让学生量课桌的长、宽;学习了面积单位后,让学生量常用物品的面积等。

八、使用学具,可以开发学生智力

脑科学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左半脑分管支配右半身的活动;右半脑支配左半身的活动。反之人的左、右半身的活动可促进人的右、左半脑的协调开发。左右半脑各司其职而又协同发挥作用。据研究,人的大脑功能存在着很大的潜力,一般人只用了脑功能的10%左右,使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一是可以开发学生大脑的功能;二是通过左右手同时活动,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

九、使用学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999年5月,教育部在北师大召开了“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数学课程相互关系”研讨会,会上强调指出:“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内涵包括多方面,既包括数学知识、能力的发展,又包括数学情感(兴趣、自信心和数学观等)的发展。这两个方面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相互促进的,而后者我们过去对它却不够重视。我们必须把数学情感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和数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平等看待。”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如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活动,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可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十、使用学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皮亚杰告诉我们:“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

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认识正方形,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二篇:在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

在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

作者: 何春梅(小学数学

广西龙州县小学数学二班)评论数/浏览数: 9 / 7562 发表日期:

2011-11-09 22:33:25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而多媒体教学以其声形并茂、图文兼顾、动静结合等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大容量、直观性强和易接受等特点深受广大师生青睐,在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多媒体优势,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能呢?下面谈谈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要“务实”

在用多媒体课件时,不一定是课件越漂亮越好,场面越壮观越好,关键在务实。但很多老师制作课件,不惜花时间、花精力对课件进行包装,追求“新、奇、特”。过分注重画面绚丽壮观,对知识的涉猎更是面面俱到,整个课堂热闹非凡。在课堂上,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了画面的浏览上,把课堂掌握的重点却抛之脑后。因此,制作多媒体课件要务实,让实用性课件成为多媒体教学的主流,课件要求不必特别美观,涵盖的知识不必很多,只要能使抽象、难懂的内容变的直观、易懂,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和内化所学知识就够了。

二、多媒体电子板书要与黑板板书相结合

板书是教师配合讲授和练习的需要在黑板上提纲契领地写出来的讲授提纲或者画出来的图表。在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时,教师要板书课题;在引入概念时,要板书定义;在探究规律、研究性质时,要板书定理推论;在分析解题思路时,要板书主要的思考路径;在证题或解题时,要板书证明或解题的过程;在复习与总结时,要板书知识的结构及其内在的联系,以及主要的结论和注意之处。虽然这些层面有的可以用多媒体代替,不过板书是学生模仿的蓝本,像一些数学符号的书写、图形图像的画法等一些基本技能的示范就不宜一开始就使用多媒体代替。如必须让学生明白函数图像的产生过程:列表—取值—计算—描点—平滑连结之后,才能使用媒体画图像,否则学生对知识的产生过程模糊,在纸上就不能正确地画出函数图像。

三、用多媒体教学要注意节奏,避免走马观花“看电影”。

在使用媒体课件教学时,要根据课堂的需要合理使用课件,课件始终应服务于教学而不是教学围绕着课件。但好多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大,教学进度快,播放画面如走马观花,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接不暇,吃了夹生饭,多媒体教学变成了看电影。所以,在多媒体教学中该使用的时候使用,不该使用时不用,避免教师急于向学生展示自己高超的制作技巧,一下子把课件从头到尾演示给学生,学生因此而倾倒,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感到钦佩,而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

四、对多媒体教学目的要明确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目的不明确,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多媒体自己的教学就先进、教学手段就现代化、学生就能学的好,这样恰恰忽略了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这一特性。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目的要明确,切忌不考虑教学实际,把课件制作的色彩艳丽、变化多端,让人眼花缭乱,各种声音轮番上阵,极大地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的延续性有违多媒体使用的初衷。

五、尽量地让学生参与到课件的制作和操作过程中来

自从媒体引入到课堂中来,教师一直是课件的操作者,学生虽然受到了多重感官的刺激,但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是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尽量让学生参与课件的操作和制作过程,如此会使学生不仅是学习者更是研究者,这样的课堂回彻底改观,学生的参与意识会空前高涨,学到的知识当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数学教学中,“几何画板”软件当然是首选,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一起操作、一起研究,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间、空间、抽象、宏观、微观的限制,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篇: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有助于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及时获取信息,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能生动直观的将原生态的教学信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通过视听器官的协作运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教师需要适时、适当、适度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增长见识、开发潜能。本文试图从教师会用、善用、巧用三个方面探讨关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点做法及体会。

关键词: 情境 善用 巧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1]目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已融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它以语言、文字、视频信号和声音等新颖独特的方式给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被誉为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因此,作为教育教学的内容及方式也必须随着改变,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要善于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教和学都能高效进行。

同时,我们又发现现代信息技术在各校都得到空前重视,目前有的学校规定:凡是公开课必须用多媒体。这就使得有些教师为了证明自己是在用现代信息技术,就用电脑展示几道口算题,感觉自己也是现代化教学。就连平时的日常教学,用多媒体觉得是一种时髦,以至于有的老师每节课都运用信息技术,造成老师们抢占多媒体教室的现象。这样的做法不仅“大材小用”,而且浪费了教师们的大量精力和宝贵时间,形成“高成本,低收效”的不和谐局面。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正确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呢?

一、教师要“会用”

在当今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教师和教材文本不再是学生学习生活中唯一的信息源,教师应成为信息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教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知识和新的能力,光靠粉笔和黑板是适应不了目前教育教学的发展。而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它能延展课堂的空间维度,拓展学生的视野,能实现听觉、视觉、情感等全方位的刺激,能让数学知识无限延伸。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教师必须懂得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课堂教学,必须会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熟悉并学会多媒体教学设计和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真正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能,从而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育人之妙,存乎一心。的确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关键在教师。只有在教师真正掌握、能灵活运用的前提下,才能去用活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因此,教师必需掌握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应用,才能顺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比如我们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要有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证书。而且学校还创造条件让每位教师参加培训去掌握相关的知识,学校每学期还要组织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方面的比赛,多媒体教室对每一位教师都是开放的,随时都可以使用,引进计算机方面的人才,等等一切措施都为教师使用计算机创造了条件,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增加了筹码。

二、教师要“善用”

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概括,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教师要善于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来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

(一)善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数学知识自身的抽象性与严谨性,数学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门枯燥、乏味、难教、难学的科目。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传统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限制,教师不能提供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多媒体进入了课堂,为原生态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便利条件。

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教学就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创设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学习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2]能将有时难以表达甚至根本不能用语言完整而准确地表达的图形、图像的运动信息以及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空间结构,通过文字、图形、三维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使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设生动直观的原生态的情境,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比如,在认识“角”一课时,我以“大雁南飞图”入手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从大雁不断变换的队形中,放大大雁的“人”字形轮廊线,引入本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角”,为学生认识“角”提供了生动的可感知的原生态材料。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又例如: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将数的比较融入小动物赛跑的情境中去,学生看着动物伴随着音乐奔跑的情境,兴奋极了,积极动脑思考,这些动物谁跑得快呢?凭着自己对生活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很快就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在比较谁跑得快的过程中,学会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比如,学习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等变换关系。用多媒体创设原生态的场境,使之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获得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内容。

(二)善用多媒体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解决书本问题时非常流利,但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只要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责任是我们教师,是我们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分的把知识“纯粹”化,而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新课程理念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们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原生态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再现于课堂,来拉近学生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距离,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而这些教学资源的提供,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现象和问题的呈现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

比如在教学“小明的一天”也就是学习24时计时法,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我把班上一个学生一天的起居作息情况制成七组镜头:午夜12时,夜深人静,人们进入了梦乡;早上6时30分,天渐渐亮了,小学生起床洗脸;早上7时30分,小学生背上书包上学;上午11时30分,小学生放学;下午2时30分,学生背上书包上学;晚上7时,全家在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又是午夜12时,一天过去了。每组镜头,都配有钟面,看到时针、分针不停地转动。同学们边看边论,熟悉的人、熟悉的场面,普通计时法与抽象的24时计时法就在自己身边。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如:三年级数学中平移与旋转介绍的就是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可是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对三年级学生来讲还是比较陌生的,我们就利用摄像机摄取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让学生观察,把学生的视角从课内扩展到课外,让学生的思维回到数学知识的原生状态中去认识概念、了解作用,增加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看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三)善用网络交互,提高练习效果,延伸数学知识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为智力的一种活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如在安排课堂练习时。可以利用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上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学生平时在巩固练习时对做题目最感到厌烦,觉得没有意思,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就利用多媒体将练习的形式不断变换。如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利用计算机网络将练习设计为闯关游戏,按练习的难度把题目分为几关,有过独木桥、摘草莓、登高山、游儿童乐园,并设置了只有闯过第一关才能闯第二关,关关都有鼓励的程序。学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根据自己的能力,不断地克服困难,奋力拼搏,很多同学都顺利通过关口,到达了目的地。练习量虽然很大,但是学生丝毫没有厌倦的情绪,而感受到的是兴奋是成功的愉悦。下课后大部分学生说:这样的练习真有意思,能不能以后多上点这样的课。教师也可以随时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辅导,较好地体现不同学生完成不同数学的教学新理念。在数学课《认识图形》的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学生上网搜索“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我就利用这个功能把学生网上搜集到的“交通标志牌”、“家具图片”等许多资料,调到大屏幕上,实现资源共享。

三、教师要“巧用”

在当今的教育中,信息技术可以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学科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这不等于是整堂课全用和天天都用,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一定要清楚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恰到好处地利用多媒体,这一点在数学学科上体现得更加明显。所以要牢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本质与根本目的,该出手时才出手,灵活运用。

(一)化静态为动态时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利用多媒体的优越功能,不仅可以把课本里的画面由静态变为动态,而且能把一些比较抽象的难理解的问题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方式模拟成原生现实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例如:在认识“角”一课时,把抽象出来“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利用多媒体进行闪烁,强化角的组成,同时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绕顶点移动,形成各种不同的角,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的关系。动静结合使学生充分感悟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化抽象为形象时用,让学生思维得到放松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在教学《线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了竖琴中琴弦,然后引出线段;展示出手电筒发出的光线引出射线;展示火车的两条无限延伸的铁轨引出直线,从鲜活的实例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线段、射线、直线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又比如在《相遇问题》中,用速度和乘以两物体共同行的时间,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接受,于是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4分钟,有4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计算机所显示的图像,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而这种传递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反而却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轻松快乐。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用,简化学生的思维

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优化学生认知过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抽象的、难懂的知识点通过形、声、情形象化,让学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简化学生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重点部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通过“变色”、“闪烁”、“平移”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感官,引起学生注意,帮助学生审题,启迪学生思维。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这一点尤其明显。比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指导学生量角、画角、比较角的大小等,虽然教师有示范用的大量角器,但在教学时,学生根本看不清量角器上的刻度,若教师到每个学生的桌前示范,课堂效率将大大降低。若把这一部分制成多媒体课件,利用课件来显示量角器的各个部分,并对各个部分进行闪烁、变色来帮助学生加深对量角器及内外圈刻度的认识,以及如何使用内外圈刻度量角的过程进行演示,对量角、画角等掌握得比较快,记得比较牢。在教学《温度》时利用电脑使温度计中水银能升降,让学生明白正负数。又例如,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圆柱的表面积求法和体积公式的推导等,都可以用课件中的图形剪拼、填色、旋转等,非常直观地展示形成过程,渗透、转化数学思想,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既知其所以然,又能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使难点不再难懂,重、难点部分得到分散。

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交错表现动静两种状态,在教学中可直观设计、灵活操作。上述案例,灵活的运用了这些特点,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甚至能参与其中的原生态情境,把静止不动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充分表现数形结合的动态效果,为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架桥铺路,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现代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使用的好,能给我们教学带来方便,能提高教学效率,但如果运用不当也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

(一)课件画面要注意主次分明

心理学指出:“低年级学生,由于知识缺乏,经验不多,大脑兴奋与抑制的机能正在发展,因而他们的注意范围比较狭隘,往往注意了这个就忘了那个”。因此我们在设计课件时,不仅要注意画面光亮度、大小、呈现的速度、色彩搭配等等,更重要的是要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

(二)课件制作应该注重实用性,而不应太花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因此我们认为在利用多媒体时,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内容确定形式,首先考虑是教学的实用性,在实用的基础上考虑课件美观性,课件不宜做得太花俏,否则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要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多媒体,要避免将信息技术装潢“门面”,从而丢掉粉笔、黑板及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传统教学的优势,是任何现代化工具都不可替代的。实际上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而且重点内容还可以始终保留。但一味地利用信息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但是由于速度比较快,没有给学生足够多的思考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信息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是由传统的“人灌”改为披着现代化外衣的“机灌”[3]。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凸现其重要作用,它的发展给我们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源泉,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无限延伸,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师生互动的平台。但信息技术也不可改变其工具性,应服务于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要把握好“度”,不可滥用,过多地使用图像、声音,会影响学生的深入思维,如果使用信息技术不当,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让我们共同努力吧!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新课程的教学实施》 50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8 [2]钟启泉 崔允漷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89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数学课程标准》 45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7.1

第四篇: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摘要】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现代化教学方式,也是未来教育技术的新趋向,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直观性、丰富性、趣味性等特点。长期以来,我们的化学教学一直在以“粉笔+谈话+试验”的方式进行。学生的参与感不强,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掌握一些多媒体的应用技巧,使化学教学变得活泼起来,让化学教学不再乏味、枯燥,让学生由怕学变为爱学。但是,如何才能利用网络的便利把多媒体白板课件合理地应用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呢?这就是当代化学教师需要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 多媒体教学 化学 计算机 白板 学习兴趣

一.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优势

在化学课上往往出现: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玩得津津有味这种情况。许多教师感到无可适从。常见的化学教学学生所见的只是教师、黑板和几个简单的教具,实施“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形式只是一味地读、听录音、听写、背诵、检查等一系列环节,使学习人与人进行交流的工具─语言,成了枯燥的苦学。而现在,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这个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教学形式多样化,摆脱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

(一)多媒体化学教学能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

特别是在听力和阅读课堂,多媒体使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接受实现了声音、文字、图像等方面的多通道、多元化。教师可以自行编辑制作比较适合我国国情及学生具体情况的其他视听材料。这种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多媒体化学教学能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增加课堂信息量,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

在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课室,教师通过计算机幻灯、实物投影等手段代替传统的板书,既节省了时间,又加大了单位时间的授课信息。从实际情况来看,多媒体化学教学不仅能保证教学大纲的贯彻实施,而且带动了教育思想的改革和教学观念的更新。

(三)促进思维,培养能力

在化学多媒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软件中形象生动的实时动画、严谨准确的授课和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图文并茂、栩栩如生,使学生因此由被动学习者变成了始终保持高度学习兴趣的主动参与者,寓教于乐得以落到实处,学习的成功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

利用多媒体白板的绘画、挎贝影像画面、视频、发声等功能,可以向学生展现全新的视听效果,把教材中的情景内容以更生动的形式展现于眼前,又或是把事件的整个起始、发生、发展乃至结果整过程一一再现。从而加深学生的认识理解,让学生投入当时的情景,有肋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创造思维及分析判断能力。

二.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缺点

当然,多媒体与传统化学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拾遗补缺、协调发展的关系。认为多媒体技术可以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片面追求感官效果,以致于一些本来可以说几句话说清楚的问题,也要动用大量复杂的多媒体形式来表现,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而一个好的课件,应该是经过细心设计,富有艺术性的作品,应该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结构、教学思想,而不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把全部的操练材料、问题和答案都输入到计算机,就是多媒体教学了,这样的话,不但起不到应有效果,反而可能还会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了。下面来说说多媒体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机械地操作课件,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多媒体课件容量大,这是它的一个优点,不能让这个优点成为缺点。由于课堂容量大,教师往往成了课堂上的“放映员”,他们的工作变成了把整堂课“放映”给学生们看。这样一来,教师成了课件的操作者,学生则成了课件的观众。课件代替了教师的板书,课文录音代替了学生朗读课文,这已经成了多媒体课上经常出现的情景。教师不像是“主导”,学生也不像是“主体”。这就阻碍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二)滥用多媒体,效果不显见。

现在有许多教师认为只要使用多媒体教学就一定可以把课上好,只有使用多媒体教学才能把课上好,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只有在上课时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这节课才算有新意、有创新。我们都知道一种东西如果用得太多就会“滥”多媒体也是一样,决不能以它代替教师的一切工作。而且“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多媒体手段也并非无所不能。

三、如何更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化学教学

(一)课件制作不应粗制滥造

多媒体课件的主要特点就是它是一个教学辅助工具,而不是成为取代教师教学的工具。如果教师只是想把课本上的东西展示给学生看,去制作课件的话,那大可不必。一个精美的课件要耗费教师很多时间,况且,如果把过多时间用于制作课件上而忽略了对教材的研究,导致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那就损兵折将了。

(二)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教师“主导者”的角色即使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也是如此。他们贯穿于整个课堂,他们的作用不容忽视。主导者如何能让主体者更乐于学习,我想他们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大多数教师进行多媒体白板教学时,知识机械性得点点鼠标而已,缺少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这就导致了“学生学而不实,教师授而不深。”好的课件设计能让课堂课堂变得生机勃勃,但是无论如何它也不可能像一个教师那样,能从学生的语言,手势和表情中及时获得信息。

四.总结

总之,多媒体的出现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在多媒体逐渐普及的今天,我们还是要对传统教育不离不弃。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和使用,目的是为了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它与传统教育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决不能认为传统教育会影响教学效率,而用多媒体课件取而代之,成为点击鼠标的“机器人”。只要我们能够摆正学生――教师――多媒体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地位,恰当使用多媒体,就会让课堂教学进行的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化学教学论文多媒体让学化学快乐起来

[2]赵惠芳著,1999年,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上海教育》第1期。

第五篇: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要合理运用

困惑与突破

——论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黄岩西江小学 何雪萍

在科技和教育迅速发展并相互结合的今天,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要求。语文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也是必然的选择。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可以创设语文情境,再现语文现象,增强语文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语文课的活跃性和师生的互动性;可以补充资料加大容量,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增强语文课的渗透性和开放性;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师生角色转换,增强语文课堂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一、目前语文多媒体教学存在的误区

1、思想认识的误区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是可有可无的”,持这种认识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但目前,相当多的课滥用多媒体技术,有的教师认为使用越多越好,它可以评判教师水平的高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成为“万能的法宝”,它可以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我们知道,任何技术都不是万能的,多媒体也不例外。诚然,多媒体辅助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有着无可替代的优越性,但它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不可能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非越多越好,而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因素恰当的运用。只有使用得当才会收到好的效果,否则,可能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这也违背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初衷。

2、教材处理和素材选择的误区

教材是教师备课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紧扣教学目标来组织教材、补充资料,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是如此。由于认识上的偏差,语文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三个倾向:

(1)舍弃教科书,一味追求课外知识。例如,有的教师在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往往花很多时间去查找课本上没有的文字、图形、图像等,反而忽略了教科书上本来就有的图文资料。这不仅浪费了很多时间,而且脱离了课本,不利于学生对教材的领会和把握。因此,制作课件时,要处理好课本资料与课外资料的关系,应紧紧围绕课本精选课外资料。

(2)偏离重难点,过分强调课堂的“大容量”。例如,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高密度和大容量,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的快捷,弃教学的重难点于不顾,拼命地搜集和使用资料,一堂课“灌”下来,教学内容可谓丰富,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却很少,重难点也没有突破。大容量却导致了低效益。因此,要根据课本的重难点选取相关资料,并应注重适当、有度和高效。

(3)缺乏实效性,过重突出课件的“时髦感”。一个好的课件,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下,应该文字取舍精当、动画清晰、色调和谐、音乐优美,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我们见到的一些课件,虽然不乏优秀者,但有的为追求时髦和前卫,文字资料、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等一齐上,一课“演”下来,学生或兴奋过度或疲劳不堪,对本课内容却不得要领,结果是事倍功半;有的图文花哨、音乐夸张、色彩过于华丽,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教法运用的误区

现代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手段,但任何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都各有其长短,任何一种课型的教法也不是单一的、僵化的。在语文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我们要防止:

(1)邯郸学步,丢弃传统。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应该继承发扬,不能因引入多媒体技术而邯郸学步、数典忘祖。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辅助作用,教师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可激发学生的情感,系统优美的板书设计能帮助学生提炼课文内容,适时巧妙的启发诱导可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因此,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应巧妙结合,有机统一,两者才能相得益彰,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重形象直观,轻抽象概括。直观性是语文教学的原则之一,也是CAI课件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个原则的贯彻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在加强语文教学直观性的同时,教师如何配合课件的演示进行分析,如何对形象的直观的语文现象进行抽象和概括?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是要传播信息,还要善于整理、加工和解释信息,在图文演示和教师讲述讲解有机结合中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重课件演示,轻思维点拨。语文课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成败的关键主要在于课件的思维含量,即它能否有效地实现人机“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能否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能否较好地发挥教师课堂组织和点拨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在人机“对话”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目前语文计算机辅助教学存在的最大也是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合理运用

任何一种手段或方式,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它,我们利用它的优势的同时也应看到它的值得商榷之处,过犹不及,这是其一;其二,运用还得结合本学科自身特点,做到恰到好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呢?

1、适时、适当。

运用多媒体可以借助动态的画面将比较抽象的或学生不熟悉的、离我们生活久远的意象适时的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活学生的思维,振奋学生的想象,掀起课堂的高潮,使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如讲《三峡》,在介绍三峡风光时,可以截取录像片《三峡》的片断,这些片断根据需要可反复播放,可根据讲课需要把任何一画面定格。这样学生就直接地欣赏和感受了三峡的美景,同时培养了想象能力。

利用声音创设信息环境,增强直观教学的力度。如我在教学《掌声》时,在教学伊始,以委婉凄凉的语调讲述主人公英子的不幸,配以《二泉映月》,学生的情绪立刻被调动起来,2 大家无不为英子感到惋惜和同情,这为文章的教学打下了很好的基调,这不能不归功于音乐的一种神奇的感染力而引发的魅力。还可将MTV引入课堂,我在教学《快乐的节日》时也进行了尝试。在教学内容完成之后,播放制作的课文MTV,全班同学一起哼唱,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再次领悟课文所表达的那种快乐的情怀,又便于加强记忆,为当堂背诵这首儿童诗做了准备。这样化静为动,经过媒体美化,激发了“灵感”,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不过,这些视听材料必须适时、恰当、适合教学目的。绝不可将直观形象的画面和音乐替代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从而限制学生自身想象力的发挥,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声像材料只是辅助,绝不可用它替代语言文字本身的学习,更不能先入为主地抑制学生的再创造。如果过分依赖以声像功能为主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品味,涵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势必受到影响,而这是与语文教学目的本身背道而驰的。

2、个性化而不模式化。

多媒体CAI引进课堂后,人们发现它的功能远不止仅仅能增添教学的形象性。我们要充分运用网上资源,让文学名著的时代风云直观展现,让思想的犁铧穿透时间的隧道,让无声与有声,具体与抽象,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在转瞬之间随意转换,这就是网络教学。

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语言积累。有了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高产,要培养创新能力,这是一项重要基础。因此,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快速下载,省时省力且有易于坚持。这是网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随时可用的方式之一。

运用网络进行总结归纳复习记忆。因网络信息密度大,转换切割之快,重现力强,高度交互,条分缕析之明,刺激程度之深,很适合容量大且枯燥乏味的练习指导、辅导测试、总结复习。而且教师的讲解或课件可以重复再现,这就为后进生提供了再次重温原教学情景的机会。

运用网络可进行部分传统文化的教学。如教学新教材《赵州桥》后,查找有关古代石桥的各种图片资料,加强学生对桥文化的了解、学习,拓宽知识面。没见过北京的同学,可通过网络让学生了解天安门、故宫、长城等文物古迹。而《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更是可从多媒体中一览书籍的进展。年代久远的课文,如何才能理解当时的情形,以及领悟其巨大的文化价值,可以让学生自己看各类影音资料,让影视自己说话,如教学《一张名扬中外的画》、《秦始皇兵马俑》等。

但是,网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也不是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包打天下包治百病的。它代替不了语言文字本身的主观性,代替不了“可意会但不可言传”的多解性,代替不了教师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代替不了学生之间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的激励感染。同时,人的许多能力是在自由环境下无意识地形成的,教师恰当的手势、表情,惟妙惟肖的描摹,有情味有品味的语言,可以创设和谐多彩的语文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师生感情交流的程度,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网络教学的符号系统,无论声、色何等丰富,也弥补不了这一个性化的教育。因此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合理使用网络。教学应变化多姿,课堂结构应跌宕起伏,让学生在变化美中求新求异。

3、合理运用课件,教师角色不可异化。

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是一场教育教学的革命,由此,必将带来一系列的变化,特别是教师角色的转换。传统的教师重在“教”,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现代的教师不是唯一的信息源,网络等媒体将与教师共同分享知识传递的权威。但是,计算机不应该也不可能取代教师的角色和功能,教师应既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实现CAI教学,必须借助课件。现在许多课件由计算机专业人士开发制作,他们缺乏一线的工作体验,忽略教学过程设计的科学化,有的就是教材教参或习题集的搬家,而成为一堆语文文献盘片化的资料库。因此要运用所购课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以直观实用为标准合理利用。不可硬搬进教室,或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去看资料库,那样达不到培养思维之目的。最好的方法是一线教师自己编制课件。可运用所购买课件的有用部分,再加进自已设计的内容,适时适当地用以辅助教学。这就需要教师们会制课件,会编程。但无论怎么会制课件,语文教师的定位还是语文教师,不是定位在我这堂课用没用电脑,或是我是多么善于制作课件上。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把握好分寸,不可舍本逐末,避重就轻。如果忽视了精心构思教学设计、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激励,那无疑是得不偿失的。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我们无论使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必须恰如其分才能焕发其本身的魅力,否则那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好看,热闹,时髦,甚至是用最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表现最落后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如果这样来运用多媒体手段,就是违背初衷的。

下载在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多媒体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多媒体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外语教学理念也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手段也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为较大程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使课堂教......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曲 扬,栗 岩 (焦作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3) 【摘 要】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有巨大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

    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郭银萍 祁县城赵一学区韩家庄小学 1 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在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于我们的课堂教......

    在小班语言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小班语言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纲要》中明确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交流,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那么,如何为幼......

    学具教具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5篇材料]

    学具教具在农村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制作和运用湖南省双牌县五里牌中心小学 龚 美 荣 在数学教学中,离不开教具与学具的使用,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低年级......

    浅论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浅论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石鼓区五家巷小学王孝春 随着科学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现代语文教学课堂中,多媒体教学以它丰富的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

    项目教学法在PLC教学中合理运用总结

    项目教学法在PLC教学中合理运用 为适应社会对PLC应用方面人才的需求,我校在电子技术、机电技术、电气运行、工业自动化仪表等多个专业中开设了PLC课程。自我校开展行动教学法......

    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合理运用范画

    《幼儿园美术教学中范画的作用》 德安县第一幼儿园 刘辉 内容提要 本文阐述范画的意义。简单扼要地阐述了范画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的作用:一、欣赏作用。通过对“范画”直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