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要合理使用教具学具(五篇)

时间:2019-05-13 02:13: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中要合理使用教具学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中要合理使用教具学具》。

第一篇:教学中要合理使用教具学具

教学中要合理使用教具学具

——《教具学具的使用》培训总结

南坳明德小学

余翠平

教具和学具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使用。合理使用教具学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为教具学具的使用不流于形式,我有几点浅薄的认识与大家共勉。

一、教具的使用要为学生的学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教师教具的使用,不仅只是为了直观地演示给学生看,更重要的是可为学生的学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学会操作。如开始学习10以内加法3+2=5时,学生拿着小棒不知往哪里放,只摆了5根,体现不出知识的形成过程,老师应拿着小棒在投影仪上边示范边讲解摆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小棒自己去解决类似的问题。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8+9=17时,不少学生用最原始的方法先摆出8根,再数出9根,可以启发学生,不用数的方法,能不能借助以前的知识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7呢?学生有的用9凑成10,有的用8凑成10,很快发现了进位加法的方法,由于在课堂中注重了学具操作训练,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节省了时间,课堂教学效率高。

二、在情境中灵活的使用教具,给学生用学具展示的机会。

新课标数学教材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窗、图画,而且为充分使用学具操作提供了依据,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设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给每位同学提供了用学具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学习比较大小时,通过“看谁摆得对”、“我说你摆”等方式,可以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实物卡片或数字符号等摆出“6<7”、“7>6”,学生能在“<”、“>”的左右两边先摆出相应数目的卡片,中间摆上“<”或“>”符号,再通过“我说你猜”,让一个学生说出两个数字,另一个学生举起“<”或“>”符号,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新知,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再比如学习加减法时,可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用喜欢的学具摆出相对应数量,然后再把两堆东西合起来(加),从一堆中拿走一部分(减)体验加减法的含义。这样,不仅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爱动手,勤探索的好习惯。

三、注重学具教学的时机,总结操作方法

学具操作最重要的是过程,它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在这一过程中,能体现出数量间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实现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注意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与策略,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操作,灵活地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讲究实效,避免流于形式。如“倍的认识”,教学时老师设计了如下操作:让学生第一行摆两根小棒(强调两根是一份,要两根一起拿出来,摆成一堆),第二行也是两根一份,摆这样的三份(强调两根一份,摆出三堆)学生摆完后问:“第一行的两根是几份?第二行两根一份摆了这样的几份?”学生答后又强调说:“第二行有这样的三份,那么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3倍,也就是说第二行是3个2”。在这一操作过程中,重点让学生感知了什么是一份,什么是几份,很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义。

完成操作过程,总结操作方法,是学具操作的最终目的,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结合操作过程,边摆学具,边说算理,一句句教给他们,逐步让他们边摆学具边讲算理,归纳总结出计算方法时,培养思维能力。

可见,合理使用教具与学具,对于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有助于新课标要求的非智力目标的达成。

教学中要合理使用教具学具

——《教具学具的使用》培训总结

南 坳 明 德 小 学

余 翠平

第二篇:在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具

在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具

(重庆市数学教学论文二等奖)

内容摘要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变理念为行为是素质教育的学校核心使命。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和形的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学校课堂教学要做到课堂落实,全面推进。课堂上通过学具的操作,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关键词:形成概念 理解算理 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高科技的信息技术的新时代。“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育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现代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推行新课程改革,实施现代教育。现代教育的核心就是素质教育:以人为本,教人求真,变观念为行为。而现代的学校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儿童最充分的发展,其责任是创造能使每一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准的学习条件,给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对所有学生负责。学校就必须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就使用小学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素质教育的学校核心使命是变理念为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学生通过亲手操着学具,不仅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6个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三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5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4个;两个人各得3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三种分法与前两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三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和形的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学校课堂教学要做到课堂落实,全面推进。课堂上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48÷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

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 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8根合并成18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6根(6个1),个位商6。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由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使用学具,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1.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手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去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可培养小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我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等获取知识的能力。

操作学具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物化)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比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几何模型,运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又如:利用学具操作,学生将圆柱侧面转化为原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面积公式。通过操作学具,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指出,通过感知操作——表象操作——理性操作,可使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为智慧活动。

3.学具的使用,因师生互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的局面。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课堂是师生共同质疑、共同思考的地方。教育部《关于我国数学课程研制的初步设想》指出,要通过数学教学改革,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改革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提供给儿童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通过学习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数学结论,让儿童获取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学具的操作,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大胆发问、质疑,共同制定解题计划,选择适宜的思维方向和策略。通过这些思维方式和策略的运用,不断解决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的矛盾,教师讲解与自觉理解的矛盾和同学之间新知识理解水平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比如,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学习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师生可利用一些三角形(其中有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学具,采用拼接法、度量

法和幻灯演示法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等。

四、使用学具,有助于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教学的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教学“同样多”时,让学生先摆5朵红花,然后让学生在下面一个对一个的整齐地摆,就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通过学生剪、拼等操作活动,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学具的操作,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渗透了等积变换的思想,等等。

五、使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1L和1000ml的关系时,可分组让学生把l00ml水倒进1L的量筒中,看可以倒几次?同学们有的倒水,有的看刻度,有的记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六、使用学具.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这是现代教学论十分强调的一个方面。国外一些专家在进行小学教学新体系的研究时,都把发展实际操作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的三种能力之一(另外两种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强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五育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学圆锥体积,让学生分组做实验(一圆柱形容器、一圆锥形容器、沙子或水,让学生用圆锥容器向圆柱容器中装水或沙)证明V= Sh的成立。实验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大多数正确或大致正确,而要注意引导学生严格、正确地运用直观操作,且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真正把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手段。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要引导学生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指出操作的不正确之处,继续进行实验,直到成功为止。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七、使用学具,有助于形成“问题解决”意识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发表的《休戚与共——关于数学教育失败向全国作的报告》中指出,数学教学应强调“数学问题解决”,使学生达到能从日常生活中和数学内部找出数学问题;能发展和应用各种策略去解决各种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再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如:教学“乘法分配律”,可让学生根据学具卡(见教材图)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的问题(其中包括推导乘法分配律用到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抽出教学新知所需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发现乘法分配律。这样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数学问题解决”

意识得到了强化和培养。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所以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学习了分米后,让学生量课桌的长、宽;学习了面积单位后,让学生量常用物品的面积等。

八、使用学具,可以开发学生智力

脑科学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左半脑分管支配右半身的活动;右半脑支配左半身的活动。反之人的左、右半身的活动可促进人的右、左半脑的协调开发。左右半脑各司其职而又协同发挥作用。据研究,人的大脑功能存在着很大的潜力,一般人只用了脑功能的10%左右,使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一是可以开发学生大脑的功能;二是通过左右手同时活动,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

九、使用学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999年5月,教育部在北师大召开了“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数学课程相互关系”研讨会,会上强调指出:“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内涵包括多方面,既包括数学知识、能力的发展,又包括数学情感(兴趣、自信心和数学观等)的发展。这两个方面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相互促进的,而后者我们过去对它却不够重视。我们必须把数学情感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和数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平等看待。”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如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活动,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可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十、使用学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皮亚杰告诉我们:“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

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认识正方形,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三篇:二年级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前两册教师教学用书中介绍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其中如计数器、方木块、小棒、钉子板等,仍可以继续使用。这里再介绍几种,供参考。

1.表内除法练习表

参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印制的二年级下册学具卡片第4页。这是为帮助学生练习表内除法用的学具。表中从左往右依次写出所有表内除法的被除数。做练习前可以准备9张小数字卡片,分别写上1~9这九个数字。做练习时,拿一张数字卡片,放在对应的一竖行的后面,从上到下依次说出除得的商。例如,拿出写着“2”的数字卡片放在第二竖行的后面,依次算4÷2、6÷2、8÷2„„也可以按横行顺序计算,如算9的除法,可以用最下面的横行。还可以把横行和竖行连接起来,如算6的除法,可以先用第6横行,算到36÷6以后,接下去再按竖行算42÷6、48÷6、54÷6。也可以一个学生在上面任指某一个数,另一个学生很快说出除以某个数所得的商来。还可以两人进行比赛。

2.万以内数位表

参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印制的二年级下册学具卡片第19页。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使用。用法与一年级下册的数位表基本相同,可以参见一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0页。教师演示用的教具可以做成下图的样子。

制作的方法是:用大小相等的两张硬纸板,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以涂红、白两色为例。按照上图的样子在白纸板上写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并在 每一行的下面各挖9个圆孔和一个能露出数字的方洞。再准备4张白色硬纸条,在它的下半部分按每个圆孔的距离,填写上 9、8、7、6、5、4、3、2、l、0这十个数字。以红色纸板为底,中间夹上4张白色硬纸条,以白色纸板为面钉在一起,使中间的每一张纸条可上下移动。当白纸条向下移动时,圆孔露出红色,同时方洞里出现数字。如上图表示3205。

3.简易天平

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没有天平的学校,可以制作简易天平。制作方法是:用两根木条,一根为横梁,一根为支柱。在横梁的正中钉一个小钉作为指针,小钉与横梁垂直。顺着支柱的正中划一条垂线。把横梁的中点与支柱的上端钉在一起,但不要钉死,使横梁能绕中点转动。然后在横梁两端离中点等距离的两点,挂上同样大小的小盘,使小钉和垂线重合,然后再把小盘固定在横梁上。

用秤每称出1千克的沙子就装在一个塑料袋里。在左面小盘上放要称的东西,在右面小盘上放沙袋,当天平平衡时,看沙袋的数量就可以知道所称的东西重几千克。

要称出东西重的克数,在左面小盘上放要称的东西,在右面小盘上可以放贰分币(每个贰分币重1克),当天平平衡时,看贰分币的个数可以知道所称的东西重几克。

4.学习习近平移、旋转的操作学具

参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印制的二年级下册学具卡片第9~17页。这是为学生学习、体验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用的操作学具。第9页的3个带彩点的图形用于制成陀螺;小汽车可作为模具,让学生画出一排小汽车,由此体会平移。第11页的三角形图片用于拼出图案,体会旋转;第13~15页的图片用于“小小设计师”的活动,体会平移、旋转。第17页的圆盘图可用来制作转盘。第20页的方格纸可作为第17页的小鱼图案平移的参照,由此体会平移。

5.口算练习表

参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印制的二年级下册学具卡片第1~3页。这是为学生经常练习本册的口算用的。各条的练习内容如下:

(一)(二)

(三)(四)是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五)(六)

(七)(八)主要是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

(九)(十)是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十一)是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法。

除了上述的内容以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己设计制作一些教学效果好的教具和学具。

第四篇:教学中使用学具的作用

浅谈数学教学中使用学具的作用

【摘要】: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和概念。【关键词】:使用学具,帮助概念形成、理解数学算理、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合作意识、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仅就使用小学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使用学具,帮助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加法”时,让学生用学具圆片先摆1,再摆2,最后让学生说说一共摆了几个?这样通过学生、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加法”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把两部分或几部分合起来”,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用学具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52÷4,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5捆(5个10)平均分4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 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4份,每份是3根(3个1),个位商3。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使用学具,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1.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 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认识长方体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学具,边操作边认识这几中立体图形,从中悟出这几种的特点,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锲入点,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学具获得的,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2.在活动中体验。

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由具体到 抽象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数学化的过程,低年级学生离不开现实生活经验。这些经验一方面来自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来自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情境中操作、体验与感知,所以10的认识,我为学生创设了数花生数小棒、拨计数器的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多重感知的基础上将已有的认识经验与新经验建立联系,从而自主建构1个十与10个一的关系。

3.学具的使用,因师生互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的局面。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是这种认识活动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教育部《关于我国数学课程研制的初步设想》指出,要通过数学教学改革,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改革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提供给儿童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通过学习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数学结论,让儿童获取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学具的操作,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大胆发问、质疑,共同制定解题计划,选择适宜的思维方向和策略。通过这些思维方式和策略的运用,不断解决新 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的矛盾,教师讲解与自觉理解的矛盾和同学之间新知识理解水平差异而产的生的矛盾,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比如,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学习填加法未知数时,我先让学生读图,说图,小组讨论怎样填这个未知数;最后全班交流方法,请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再全班小结。就这样,学生参加了知识的探讨过程,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了教师为中心的局面。

四、在使用学具中,渗透数学思想。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教学“同样多”时,让学生先摆5朵红花,然后让学生在下面一个对一个的整齐地摆,就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通过学生摆、拼等操作活动,把摆的过程转化为一一对应的思想,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学具的操作就渗透了转化的思想,等等。

五、使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 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10的组成时,先请小朋友按分好的小组坐,听好小组合作目标、合作要求、分工合作。同学们有的摆圆片,有的看,有的记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六、使用学具.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这是现代教学论十分强调的一个方面。国外一些专家在进行小学教学新体系的研究时,都把发展实际操作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的三种能力之一(另外两种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强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五育的全面发展。

例如教学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的特征时,让学生分组做实验,用自己带来的小木棒、小竹棍搭拼正方体或长方体,通过搭一搭、拼一拼、看一看。实验中,教

师不能满足于大多数正确或大致正确,而要注意引导学生严格、正确地运用直观操作,且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真正把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手段。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要引导学生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指出操作的不正确之处,继续进行实验,直到成功为止。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七、使用学具,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所以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学习了分米后,让学生量课桌的长、宽;学习了面积单位后,让学生量常用物品的面积等。

八、使用学具,有助于形成“问题解决”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再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如:教学“乘法分配律”,可让学生根据学具卡(见教材图)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的问题(其中包括推导乘法分配律用到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抽出教学新知所需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发现乘法分配律。这样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数学问题解决”意识得到了强化和培养。

九、使用学具,可以开发学生智力

脑科学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左半脑分管支配右半身的活动;右半脑支配左半身的活动。反之人的左、右半身的活动可促进人的右、左半脑的协调开发。左右半脑各司其职而又协同发挥作用。据研究,人的大脑功能存在着很大的潜力,一般人只用了脑功能的10%左右,使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一是可以开发学生大脑的功能;二是通过左右手同时活动,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

十、使用学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必须把数学情感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和数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平等看待。”所以,我们要在课堂 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如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活动,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可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使学生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实践,从感性的认识到理解,并且掌握知识,达到运用知识。

参考文献:《教育心理学》、《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附: 姓名:毕晓磊 性别:女 族别:彝 出生年月:1973年1月 籍贯:云南石林 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学历:大专 工作单位:石林县民族小学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民族小学 邮编:652200 电话: *** 电子邮箱: 1010900649@qq.com

第五篇:关于教具学具的论文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些抽象知识的理解、定律性质的认识,具体测量操作方法等都需要学生亲自体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笔者总平时教学之体会,认为教师在制作、使用小学数学教具时,应加强如下几点意识:

一、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教学与教具的关系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但这种初步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需要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特征。为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思维的启动和诱因,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的升华奠定基础。同时,教师在使用教具时要分析它能否让学生的思维启动起来,能否鲜明突出某一既定的特征,能否解决学生急欲了解的共性问题。不能仅在常规教学模式和教材中的插图内画圈圈,而要留心教材,留心学生,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教学与教具的关系,创意性地制作、使用好教具。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改变了通常教法中让学生推、拉斯变形、三角形木框来证实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然后根据课本中的插图和课后练习题来说明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做法。课前,我给每个实验小组准备好4根两两相等的木条和一根稍长的木条(木条两端、中间有多个小孔,备以穿铁钉用)及6根小 铁钉。上课时先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演示,用两两相等的木条和4个小铁钉制成一个长方形;接着让学生拿着长方形的对角向相反的方向拉,会出现什么情况?(长方形变成了四边形)。然后,让学生用手中稍长的木条和铁钉,怎样才能使拿着长方形的对角向相反的方向拉不变形。经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出现如下四种情况。再经师生共同演示发现:长方形分成的图形中有三角形,长方形才稳定,否则长方形就不稳定了。从而学生会自悟了三角形有稳定的特征。最后,我设计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电线杆的变化》,通过动态模拟演示,在摆动的电线杆支架上钉一根斜直木条,电线杆的支架就稳定了,如果换成四边形的木条,电线杆的支架仍然变斜、摆动,易发生危险。从而进一步证实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样教学不仅面向全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比较思维逻辑,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二、立足于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敢于改进正规教具。在教学中常见的教具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国家教学仪器装备司统一安排生产的正规教具;另一类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而自行设计、制作的简易教具。正规教具性能可靠,能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传授科学知识过程中的问题。但与简易教具比,缺乏“因人制宜、因地制宜”性,不易解决教学中关键问题,强化某一知识点。因此,教师在使用正规教具时一定要分析教具的可行性,能否面向全体学生,解决教学中的疑难点,突出、强化某一知识点。必要时,能结合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敢于对正规教具进行改进、完善,使教具使用效果达到最优化。如学生学习了量角的度数方法后,学生在量角的度数时往往会出现把锐角的度数量成了对应的钝角的度数;钝角量成了对应的锐角的度数(量出的度数与实际度数和为180°)分析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演示的量角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造成的。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首先对正规教具——量角器进行改进,来提高学生对这堂课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1、把右边0刻度线和内圆圈刻读数分别涂成红颜色;

2、把左边0刻度线和外圆圈刻读数分别涂成黄颜色;

3、在量角器的圆心点上钉上一根小木条,并在木条的左边涂上黄色;木条的右边涂上红色,与两边的零刻度线的颜色相对应的。在教学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如何使用量角器:

1、现把量角器的圆心点对准角的顶点。

2、把角的一边与零刻度线重合。

3、如果重合的黄色零刻度线,就旋转木条,使黄颜色的木条左外侧线与角的另一条边重合,再看黄线所指的黄色刻度数;就是该角的度数;如果重合的是红色零刻度线,就旋转木条,使红颜色的木条右外侧线与角的另一条边重合,再看红线所指的红色刻度数;就是该角的度数。这样,通过量几个角的度数的演示,学生会很快地领悟量角的度数的方法。量角时不会再出现上述不正确的情况,突出、强化了量角的度数的具体方法。(量角器是

透明的效果最佳)

三、把握时机让学生自主操作,自制教具,激发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学生提供大量操作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如教学《圆柱体表面积》时,我未采用正规的圆柱体教具模型进行拆分模型,让学生观察发现圆柱体侧面与长方形之间关系的教法(这种教法枯燥,模仅能展示圆柱体侧面与长方形之间联系,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是让学生自制了底面半径和高不等的一个个圆柱体,准备了直尺和剪刀,课中让学生亲自操作,把自制的圆柱体剪开观察。学生发现侧面展开后,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还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或,有时还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些发现令学生欣喜不已,都受到了启发,一会儿,有个同学有提出了不同的剪法。他说:“我没有直尺,是随便剪的,所以剪出一个不规则的图形,但是我试了试,这个图形只要通过再一次剪拼,(做示范)也就会得到如同上面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此时,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我及时给予表扬:“你的设想真精彩,这是一种创新。”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发现了新知,掌握了新知,体验到自己动手操作的乐趣与解决问题的快乐,提高了实践能力,激发了创新意识。总之,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把学生摆在主体的地位,能抓住学生思维启发过程和诱因,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智力背景,充分考虑为学生提供演示、操作、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多向思维,逆向思维、集敛思维,形成合情猜想、合情推理的品质和习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

一、自制、使用简易教具的作用和意义

教具按其来源,可分为“自制教具”与“国拨教具”。所谓自制教具,即自己动手制作的简易教具;所谓国拨教具,即国家划拨配置或自购的国家定点厂家生产的常规教具。其中国拨教具以其技术指标和性能的可靠性与可信度,占据了教具使用的主导地位,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因此而否定自制教具的作用。自制教具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自制教具,不仅能节约开支,解决数学仪器不足的问题,还能帮助师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教村内容,提高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简要地说,有以下三大意义。

1、自制、使用简易教具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简易教具是“因人制宜”、“因地制宜”自行设计制作的,不仅用来解决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和强化某些知识点,还主要用来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低年级数学课中制作许多小动物头饰,让学生把数学知识生动地表演出来,形成一定的情境,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自制、使用简易教具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在制作简易教具的过程中,每设计一张草图,每制作一个部件,每完成一件教具,都需要全身心地投入,都需要具有极大的耐心和韧性。所以,制作简易教具的过程,也是训练、考验和提高教师各方面素质的过程。

3、自制、使用简易教具特别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动手动脑能力 动手能力实属高级的综合能力,人类社会就是“动手”创造出来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偏重“动脑”,创造性地动手很少,因此,主管创造性思维的右脑一般处于“休眠”状态。我们通过自制简易教具,不仅要进行创造性思维,更重要的是还要把这种创造性思维物化,在动手过程中,还要不断对原有设计进行修正调整,这样就使动手动脑更加协同,大大提高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指导学生进行制作教具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一、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上《太阳能热水器》一节课时,根据课本的要求由学生自己制作简易的小太阳能热水器,课前,我布置学生自己准备各种材料,如铁的(椰子奶的铁罐)、铝的(健力保的铝罐)、塑料的、竹子的等,其中铁和铝的材料又可分为薄的、厚的,同一厚度又可分为黑色的和白色的,以及表面光滑的(可反光的)和表面粗糙的,一共收集了十几种材料制作了几十个热水器。在同一条件下作水温测定试验,让学生验证哪种材料制作的热水器吸收太阳能最多。然后又把用铝制作的热水器涂上黑、红、白、蓝几种颜色进行比较试验,让学生验证哪种颜色吸收太阳能最多,最后又把铝制成的同一形状的热水器进行竖放、斜放和平放三种姿势进行比较试验,看哪种姿势吸收太阳能最多,最后让学生综合各种试验记录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归纳出决定太阳能热水器吸热的因素有哪几个方面?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开展了热烈的讨论,最后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太阳能热水器吸热的因素有:材料的种类、吸热面的颜色和直接吸热的面积、表面和形状和厚度。通过试验,学生们掌握了第一手真实的知识;通过讨论和分析,充分启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观察能力的培养

人要认识自然事物,总要从观察入手,所以,可以这样说:观察是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开端,观察能力是发明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教学大纲的最基本要求。

制作教具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例如:在指导学生采集、制作昆虫标本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根据昆虫的基本特征,判断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在捕捉昆虫时,又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各种昆虫的生活环境。由于昆虫的生活环境十分广泛,空中、地下、水中都有,如果不注意观察,学生可能看见的昆虫认识就不全面了。又由于昆虫有拟态和保护色,这两种惊人的特殊本领往往避过许多人的视线。这样在捕捉昆虫时,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有收获。捕捉回来的还要对它们进行细致的观察,给它们分门别类。经过培养训练,学生的观察了很大的提高,如98年十月组织的一次课外活动中,学生共采集到昆虫十二种五十六个,其中有极难被人发现的竹节虫、稻蝗等。

三、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个人在漫长的生活过程中,会不断地遇到新问题,而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多数不是在学校里由教师直接教给的,而是靠自己在生活的实践中学来的。因此,为了新一代能适应未来知识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人在指导学生制作教具中是这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

1、激发学习兴趣,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启动学生努力好学的动力,在制作教具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制作太阳能热水器时,我只引导他们找什么样的材料,课文也没有教到,制作方法是他们自己想的,装温度计时,为了不渗水,有的同学用蜡封,有的同学用透明胶绑,有的同学用胶水粘,真是应有尽有。又如制作蝴蝶标本时,课本要求用两块泡沫,一些同学只用一块泡,在其中挖一条槽,让蝴蝶的的身子在槽里,翅在两边突起的泡沫上,既节省了材料又获得同样的效果。

2、创意悬念,鼓励探索。在自然课教学中,不光是单纯传授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思考、动手能力。由于九年义务小学自然教材所介绍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知识,这些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在制作教具的过程中,必然提出许多课本以外的问题,例如在制作昆虫标本时,有个学生就问:“蜈蚣也有一对触角,但它为什么不是昆虫?”,对这样的问题,我一般不马上解答,而是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到图书馆寻找答案。因为悬而未答的问题对于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更大的诱惑力,这样做,大大增强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3、发现个性,培养特长。众多的学生中,个人的动手动脑能力和思维方法各有不同,在指导学生制作教具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个性,积极引导,培养特长,鼓励他们敢于创新,敢于提出新问题。例如,在制作太阳能热水器时,有个同学制作二个热水器,一个用酒瓶制作的瓶状热水器,另一个用台灯玻璃罩制作的球状热水器。有的同学取笑他的热水器别出心裁。但后来实验证明这个同学制作的热水器的效果明显优于其它同学制作的热水器。后来我着重表扬了他。在指导制作教具工作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很大程度是依靠严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指导技巧。在指导学生制作各种教具时,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适当的疑难,借以激发学生去探索、去解决,而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下载教学中要合理使用教具学具(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中要合理使用教具学具(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使用教具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使用教具 我认为,教具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而不是做秀,图热闹。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直观教学用具的应用能使学生感性地了解语言材料,为学生提供真实逼真的语言交......

    音乐课堂教学中要合理使用多媒体(5篇)

    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有效发挥其作用 音乐课堂教学中要合理使用多媒体 鸣沙中学 : 王光辉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在音乐教学领域中已......

    体育教学中如何合理使用哨子

    体育教学中如何合理使用哨子 长葛五中张金龙 众所周知,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借助哨子的作用更好地组织教学。哨音被称为体育教师的第二语言,运用哨子可召集队伍、指挥练习、......

    浅淡在教学中如何使用和运用学具

    浅淡在教学中如何使用和运用学具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学具的应用越来越破老师所忽视,以致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的正确使用和运......

    浅谈学生自制教具(学具)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甘肃省张掖市实验中学(734000)贾雄元1教学背景新课改形势下的教具(学具)自制是中学物理课程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和载体,对充分培养学生物理科学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

    浅谈提高数学教学中教具使用的有效性

    浅谈提高数学教学中教具使用的有效性 内容摘要:在数学教学中,离不开教具与学具的使用。在教学实际中,学具准备要力求有序;要创设情境,灵活使用教学具;要注重学具教学的时机,归纳总......

    生物教学中要合理应用信息技术

    生物教学中要合理应用信息技术 襄城实验高中:郑岸伟 生物教学中要合理应用信息技术 摘要: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合理应用,给生物教学带来了活力。教......

    教具使用基本功(范文大全)

    《教具使用基本功》的心得体会 最近几天,我看了教师基本功培训讲座2《教具使用基本功》,看完这一讲座,我对教具、学具及课件的使用有了更深、更广的理解。通过培训,也学到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