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提高数学教学中教具使用的有效性
浅谈提高数学教学中教具使用的有效性
内容摘要:在数学教学中,离不开教具与学具的使用。在教学实际中,学具准备要力求有序;要创设情境,灵活使用教学具;要注重学具教学的时机,归纳总结操作方法;还要注意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具学具。
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低年级,科学有效的使用学具操作,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我认为主要应该这样做:
一、学具准备要力求有序。
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年龄小自理能力差,一个班级如果进行最简单的一次操作,前后要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既影响了教学进程又要冲淡课堂气氛;而且还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我在学具准备中要求学生做到:
1、学具存放有序。
2、学具摆设有序。要求学生将学具摆设在课桌前缘,操作时听清要领后再动手等。这样学生操作就有条不紊,可使原来的“乱、哄、慢”转化为“静、快、齐”。
在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注意通过直观演示、形象讲解、恰当指导,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学会操作。如开始学习10以内加法3+2=5时,学生拿着小棒不知往哪里放,只摆了5根,体现不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就拿着小棒在投影仪上边示范边讲解摆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小棒自己去解决类似的问题。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8+9=17时,不少学生用最原始的方法先摆出8根,再数出9根,我这样启发学生,不用数的方法,能不能借助以前的知识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7呢?学生有的用9凑成10,有的用8凑成10,很快发现了进位加法的方法,由于在课堂中注重了学具操作训练,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节省了时间,课堂教学效率高。
二、创设情境,灵活使用教学具。
新课标数学教材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窗、图画,而且为充分使用学具操作提供了依据。所以,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设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给每位同学提供了用学具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学习比较大小时,通过“看谁摆得对”、“我说你摆”等方式,我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实物卡片或数字符号等摆出“6<7”、“7>6”,学生能在“<”、“>”的左右两边先摆出相应数目的卡片,中间摆上“<”或“>”符号,再通过“我说你猜”,让一个学生说出两个数字,另一个学生举起“<”或“>”符号,既让学生学会了新知,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再比如学习加减法时,我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用喜欢的学具摆出相对应数量,然后再把两堆东西合起来(加),从一堆中拿走一部分(减)体验加减法的含义。这样,不仅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爱动手,勤探索的好习惯。
教师教具的使用,不仅只是为了直观地演示给学生看,更重要的是可为学生的学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所以,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创设情境,让教师手中的教具和学生手中的学具一起动起来。我曾经这样引入一副信息窗:“小朋友,一年级和二年级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谁想去参加啦啦队?大家参加啦啦队的时候,不光要为他们加油,还要仔细观察看看谁知道的多,提的问题好。”接着,我利用投影仪把信息窗展示给大家,孩子们仔细地观察着画面,随后找到了相关的数学信息,提出了数学问题。再比如,认识立体图形时,我用一个布袋把要认识的东西装进去,藏在桌子下,上课时用神秘的语气说:“小朋友,老师这有一个神奇的魔术袋,能变出很多东西,想知道是什么吗”?随后我拿出装饰精美的口袋,接连掏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让学生认识,为了进一步区分它们的特征,我拿起一个长方体边看边摸,边故意作出神秘的样子说,这个长方体藏着很多秘密,看谁先找出来,学生学老师的样子,很快找到了物体的特征。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为学生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得轻松自然,而且来源于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更能让他们牢固的掌握,形成表象。
三、注重学具教学的时机,归纳总结操作方法
学具操作最重要的是过程,它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在这一过程中,能体现出数量间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会计算方法,掌握运算法则,实现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中,我注意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与策略,确定操作的步骤与规则,设计操作时学生要观察思考的问题;其次,课堂中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操作,灵活地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讲究实效,避免流于形式。如“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操作练习:让学生第一行摆两根小棒(强调两根是一份,要两根一起拿出来,摆成一堆),第二行也是两根一份,摆这样的三份(强调两根一份,摆出三堆)学生摆完后问:“第一行的两根是几份?第二行两根一份摆了这样的几份?”学生答后又强调说:“第二行有这样的三份,那么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3倍,也就是说第二行是3个2”。在这一操作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感知了什么是一份,什么是几份,很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义,接着又让他们用实物卡片进行了对应练习,巩固了对倍的认识。
完成操作过程,总结操作方法,是学具操作的最终目的,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结合操作过程,归纳总结出计算方法时,学生往往把解决的问题与操作过程相脱节,不能用语言正确叙述这一过程,开始时我就引导学生边摆学具,边说算理,一句句教给他们,逐步让他们边摆学具边讲算理,看算式讲算理,看问题说算理,培养了思维能力。
四、注意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学生通过课内操作,能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实践能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充分利用,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在“认识厘米”时,课内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小尺感知了一厘米和几厘米,然后又让学生找出周围生活中长度大约1厘米的物体,同位互找几厘米,通过自制的教具,让学生判断测量方法与长度是否正确,使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后,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实物图像抽象为只有线条组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对比实物辨认,从而使学生认识了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形,课后让学生利用土豆、萝卜、橡皮泥等,制作出各种立体实物,带到学校展示,学生们的兴趣盎然。
可见,合理适用教具与学具,能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能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很好地掌握知识。
五、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具学具。在教学中,操作的主体不同教具学具的选用应有所不同。教师演示的教具应大一些,便于全体学生都能看清,颜色鲜艳一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用的学具可简单一些,以免无关属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学中要尽量采用活动教具,因为活动教具容易引起注意,容易被知觉,它更有利于使知觉的主体与背景分离,使主体更加鲜明。同时,活动教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教学重点,便于把握教学内容的实质。
另外,教具学具数量、操作递减有序。教具学具操作的目的,是用直观感知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具学具的数量和操作的次数亦应逐渐减少。我们还须注意,操作的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分散儿童的注意。应尽可能利用记忆表象来帮助儿童理解初步的数学知识。当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应通过观察、了解,评估,允许发展较慢的儿童使用学具,操作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操作要求,以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促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二篇:教具的使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具的使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年二班
李晓晶
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低年级,科学有效的使用学具操作,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我认为主要应该这样做:
一、学具准备要力求有序。
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年龄小自理能力差,一个班级如果进行最简单的一次操作,前后要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既影响了教学进程又要冲淡课堂气氛;而且还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我在学具准备中要求学生做到:
1、学具存放有序。
2、学具摆设有序。要求学生将学具摆设在课桌前缘,操作时听清要领后再动手等。这样学生操作就有条不紊,可使原来的“乱、哄、慢”转化为“静、快、齐”。
在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注意通过直观演示、形象讲解、恰当指导,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学会操作。如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8+9=17时,不少学生用最原始的方法先摆出8根,再数出9根,我这样启发学生,不用数的方法,能不能借助以前的知识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7呢?学生有的用9凑成10,有的用8凑成10,很快发现了进位加法的方法,由于在课堂中注重了学具操作训练,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节省了时间,课堂教学效率高。
二、创设情境,灵活使用教学具。
新课标数学教材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窗、图画,而且为充分使用学具操作提供了依据。所以,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设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给每位同学提供了用学具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学习比较大小时,通过“看谁摆得对”、“我说你摆”等方式,我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实物卡片或数字符号等摆出“6<7”、“7>6”,学生能在“<”、“>”的左右两边先摆出相应数目的卡片,中间摆上“<”或“>”符号,再通过“我说你猜”,让一个学生说出两个数字,另一个学生举起“<”或“>”符号,既让学生学会了新知,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再比如学习加减法时,我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用喜欢的学具摆出相对应数量,然后再把两堆东西合起来(加),从一堆中拿走一部分(减)体验加减法的含义。这样,不仅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爱动手,勤探索的好习惯。
教师教具的使用,不仅只是为了直观地演示给学生看,更重要的是可为学生的学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所以,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创设情境,让教师手中的教具和学生手中的学具一起动起来。我曾经这样引入一副信息窗:“小朋友,一年级和二年级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谁想去参加啦啦队?大家参加啦啦队的时候,不光要为他们加油,还要仔细观察看看谁知道的多,提的问题好。”接着,我利用投影仪把信息窗展示给大家,孩子们仔细地观察着画面,随后找到了相关的数学信息,提出了数学问题。再比如,认识立体图形时,我用一个布袋把要认识的东西装进去,藏在桌子下,上课时用神秘的语气说:“小朋友,老师这有一个神奇的魔术袋,能变出很多东西,想知道是什么吗”?随后我拿出装饰精美的口袋,接连掏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让学生认识,为了进一步区分它们的特征,我拿起一个长方体边看边摸,边故意作出神秘的样子说,这个长方体藏着很多秘密,看谁先找出来,学生学老师的样子,很快找到了物体的特征。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为学生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得轻松自然,而且来源于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更能让他们牢固的掌握,形成表象。
三、注重学具教学的时机,归纳总结操作方法
学具操作最重要的是过程,它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在这一过程中,能体现出数量间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会计算方法,掌握运算法则,实现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中,我注意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与策略,确定操作的步骤与规则,设计操作时学生要观察思考的问题;其次,课堂中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操作,灵活地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讲究实效,避免流于形式。如“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操作练习:让学生第一行摆两根小棒(强调两根是一份,要两根一起拿出来,摆成一堆),第二行也是两根一份,摆这样的三份(强调两根一份,摆出三堆)学生摆完后问:“第一行的两根是几份?第二行两根一份摆了这样的几份?”学生答后又强调说:“第二行有这样的三份,那么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3倍,也就是说第二行是3个2”。在这一操作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感知了什么是一份,什么是几份,很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义,接着又让他们用实物卡片进行了对应练习,巩固了对倍的认识。
完成操作过程,总结操作方法,是学具操作的最终目的,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结合操作过程,归纳总结出计算方法时,学生往往把解决的问题与操作过程相脱节,不能用语言正确叙述这一过程,开始时我就引导学生边摆学具,边说算理,一句句教给他们,逐步让他们边摆学具边讲算理,看算式讲算理,看问题说算理,培养了思维能力。
四、注意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学生通过课内操作,能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实践能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充分利用,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在“认识厘米”时,课内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小尺感知了一厘米和几厘米,然后又让学生找出周围生活中长度大约1厘米的物体,同位互找几厘米,通过自制的教具,让学生判断测量方法与长度是否正确,使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后,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实物图像抽象为只有线条组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对比实物辨认,从而使学生认识了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形,课后让学生利用土豆、萝卜、橡皮泥等,制作出各种立体实物,带到学校展示,学生们的兴趣盎然。
可见,合理适用教具与学具,能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能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很好地掌握知识。
五、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具学具。
在教学中,操作的主体不同教具学具的选用应有所不同。教师演示的教具应大一些,便于全体学生都能看清,颜色鲜艳一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用的学具可简单一些,以免无关属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学中要尽量采用活动教具,因为活动教具容易引起注意,容易被知觉,它更有利于使知觉的主体与背景分离,使主体更加鲜明。同时,活动教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教学重点,便于把另外,教具学具数量、操作递减有序。教具学具操作的目的,是用直观感知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具学具的数量和操作的次数亦应逐渐减少。我们还须注意,操作的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分散儿童的注意。应尽可能利用记忆表象来帮助儿童理解初步的数学知识。当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应通过观察、了解,评估,允许发展较慢的儿童使用学具,操作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操作要求,以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促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三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教具的策略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教具的策略
【内容摘要】:新的数学教学课堂改革,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具能使教学探究过程具有简便性、直观性、趣味性,在教学中有效使用教具对数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阐述了教具在数学课堂使用的意义,分析了教具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具使用的方式,使用教具的细节等方面总结了教具使用的必要性和原则。【关 键 词】: 初中 数学教具 必要性
一、初中数学教具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具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数学教师使用的教具形式单一,只带三角尺和圆规进课堂,致使教具起不了应有的作用。具体问题有:
(一)教具的不当使用。
有些教师不是不喜欢使用教具,而是认为教具在课堂上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所以有的教师宁可不使用教具,在课堂上仅用传统的“教师一枝粉笔、一张嘴,从头至尾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这样教师自己既不用准备教具,也不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分散注意力,但教具所应起的作用被抹杀,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忽视教具的使用效果。
使用教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有的教师不管课堂教学是否需要,将教具统统搬进课堂。但在使用的过程中没有发挥教具应有的作用,还给极少数的教师提供了偷懒的机会,教具应有的辅助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反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教具的必要性。
(一)教具乃至自制教具能够让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和生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阐述了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的重大影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的知识拥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有足够的动力来学习相应的数学知识,才能为更好地学习数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初中数学教材中教具能够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重视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教具帮助学生创造自己动手操作的环境和氛围,为学生创设比较活跃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如在学习“多边形”的知识时,本人首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给出的多边形的特点,总结出多边形的定义,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分别裁剪出边数不同的多边形,接下来把学生手中的多边形按照边数的多少进行分类,组织学生拿出笔和尺寻找从一个顶点出发引出的对角线的条数和边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对角线条数与边数之间的公式。
这样一来,学生就在教师的指导下,轻松通过自己制作的简单的学习模型和教具来获取有关多边形的知识,满足了好奇心,能够自己动手获取知识。不但体
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能够顺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具能够发挥自身适当的优势,促进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发展。以教师为组织中心,逐步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数学课堂,一定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让学生在整个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并且运用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团结其他学生的力量一起来解决问题,顺利获取准确、科学的数学知识。为此,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就必须为学生创设好发展自己的机会和舞台,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四)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师生运用数学教具,不断地研究和创造,从而清
楚地理解和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无论是制作教具的过程,还是使用教具来亲自探索的过程,都会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让学生在活跃、轻松的课堂中掌握知识。若是自制的教具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鼻、喉等多种感觉器官,促使学生协调这些器官共同参与学习环节,通过自己亲身探索和发展,真正验证数学知识,让数学逐步内化,从而从表面现象升华到更加抽象和逻辑的理论知识,让学生的学习深度再上升一个台阶,让学生清楚地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例如,学习“三视图”知识,对于初中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强烈的立体感,因此,在学习三视图知识时,如果教师仅简单地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立体感来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就有些让学生为难了。本人在讲述这部分知识的时候,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的知识,课下让学生运用橡皮泥制作一些大小相等的正方体图形。在课堂讲述的时候,笔者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这些正方体摆出自己喜欢的各式各样的立体图形,然后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自己的物体,得到每一次观察之后的平面图形,引导学生找到其中的联系和特点。这样,学生便会通过自己手中简单的模型来亲身感知三视图的知识,促使教学效果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五)教具的使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一般情况下教师是使用教具的主体,教具的选择是否合理,呈现的时间是否恰当,使用是否到位和贴切等方面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而且每一件不起眼的教具都要求教师赋与极大的耐心去善于选择和应用。因此,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知识需要有充分的把握和理解,教师也要有足够的理论联系实际也即把课本知识和生活中的数学知识非常自如的融合的能力,这就促使教师平时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教学理念和经验、特别要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在使用教具的过程中日积月累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六)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利用教具乃至多媒体教具教学,可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时空的事物,不易实现的实验,通过动画、录像、投影的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远程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教具的细节。
数学教具在一堂课中真正起到作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合理的选择或自制教具,适时的呈现教具,结合现代手段使用教具。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必须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切实的落实这几点。
(一)积极动手,创作教具。自制教具是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适合教学的工具。通常教师会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素材通过自己的加工和创作制作教具。比如,在学习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和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本人就选取了生活中常见的几根同样长度的木棒,并把这些木棒用绳子首尾相连成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形状,然后作为教具在课堂上双手握该四边形的对边,扭动该四边形,使该四边形成为形状不同的四边形,以此说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又用双手握三角形扭动,发现三角形扭不动,以此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样学生学过之后影响深刻,也就不容易忘记,从而使该教具起到了应起的作用。
(二)妙用粉笔盒。在讲“蚂蚁怎样走最近”时,我们可以利用粉笔盒这个现成的长方体模型,将粉笔盒沿三个不同方向展开,从而得到三种不同的走法,通过计算以后再比较三个距离的大小,最终求得最短距离。
(三)利用多媒体。现在各个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这就给农村初中创造了条件。多媒体可以把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知识,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平时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作为教具进行教学,注意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可以适当增加课堂容量,及时在课堂上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减轻学生课后的负担。
四、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具使用的原则。
(一)在课堂上适时呈现教具是使教具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必要条件。教具呈现的时间过早,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了,教师在讲课时致使学生没有心思学习该学的知识点,而一整堂课的兴趣都在教具上,忽略了课堂的重点,喧宾夺主,结果没有达到使用教具的效果,这就直接导致教具使用失败。同样教具呈现的时间太迟了,该与知识点配合使用的教具没有配合使用,在知识点学习都快结束的时候再呈现教具,则造成了学与用的脱节,使得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教具起不了作用,反而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因此在讲解内容之前呈现教具起引导作用还是在讲解完后让教具起总结作用,教师应充分考虑,慎重选择。教具呈现是否及时、到位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具的呈现时间得看教学需要而定。作为新课引入用的教具须在课前呈现,但是一旦引入之后必须马上把教具收起放好,不能让教具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中途配合知识点的教具应放在学生看不到的角落,待到要用时在呈现,用后及时收回,这样不仅能让教具起到应有的作用,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得理解,避免使用教具的弊端。
(二)教具的选择余地很大,范围也很广,但并不是教具选择的越多越好,也不是每一堂课都必须使用教具。一堂课,一个知识点,需要使用的教具不能少,但不需要使用的教具就不要使用,省得到时浪费时间又无益于知识点的学习。教具的使用得看课堂的需要。数学课程中一般情况下学到几何的知识点时用到的教
具比较多,代数方面的知识点需要教具配合使用的就比较少。笔者在学习习近平均数时通常用多媒体比较多,多媒体不仅能节省时间,还能很清楚的向学生展示需要用的数据。如,本人在上平行线的第一节内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时,用生活当中的实例引入,这些实例用幻灯片的形式播放,但是在讲解正课时关闭多媒体,不然的话学生会沉浸在那些漂亮的图案中,忽略重点知识的学习。在讲解线段的长短比较时,笔者带了两根不一样长和不一样粗细的线段进教室,而没有用幻灯片,也没有用其他的教具,就这两根线段就足够了,用这两根线段让学生明白线段的大小比较不是比较线段的粗细,而是比较线段的长短,并且掌握如何利用线段的长短比较画线段和与差。
(三)要遵循简化教学的原则,用自制教具帮助学生准确地感知数学,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有效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位似图形”的知识时,本人亲手制作两个相似的三角形,并且在课下让学生自由发挥,制作出自己喜欢的两个相似的图形。当走进数学课堂的时候,本人首先运用自己手中的两个相似图形来研究位似的条件,通过改变两个相似图形的不同位置来寻找构成位似图形的条件,然后再组织学生纷纷动手操作自己手中的两个相似图形,探究何种情况才能够构成位似图形。学生这样在反复的操作中领会位似图形的特点,不但能够全面灵活地掌握位似图形的知识,而且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促进学生养成主动探索的精神。而且这样运用教具开展的教学活动也使得原本很难理解的位似知识更加轻松地传授给学生,提高了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数学教具的制作和使用能够帮助教师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数学知识。当然,教具并不是越复杂越好,而是要讲究实用性,即使再简单不过的教具,只要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知识就是最好的教具。也只有这样适宜的教具才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结合所教的数学知识,大胆创新使用或制作一些有价值的教学工具,在课堂中利用这些工具来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但是数学教具的使用不是天生的的运用自如,需要在平时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教具会成为数学教学中得力助手。教具不仅能使学生学得既轻松又透彻,又能改变传统的教学发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中有王
《注重数学教具的使用》
[2] 张孟贵
《浅谈自制教具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第四篇:蒙氏数学教具使用
蒙氏数学部分教具使用方法
蒙特梭利数学教具系列之——纺锤棒箱
一、教具构成:
45根纺锤棒,纺锤棒箱(两个样式相同的木箱各分为5格,印有数字,一个箱子印0-4,一个箱子印5-9)。
二、教育目的:
1、练习数量与数字的配对
2、理解“0”的概念
3、数序的感知
4、为学习十位数作准备
三、教具操作:
1、介绍教具,纺锤棒箱端放,安0-9的顺序并排一起,放有纺锤棒的整理箱放在纺锤棒箱的右下方
2、引导幼儿按顺序认读纺锤棒箱中1-9的数字。
3、家长指着纺锤棒箱中写有1的格子读“1”,然后右手从整理箱中取出1根纺锤棒放在左手心,两手握住棒的中间将棒垂直竖起向幼儿展示,并同时说明:这是1。说完将棒放进纺锤棒箱中写有1的空格中。
4、同样展示2之后,引导幼儿以此方法依次操作3-9纺锤棒。
5、操作结束后引导幼儿观察讨论:纺锤棒箱的每个格子中都有纺锤棒吗?“0”的格子里没有纺锤棒?为什么没有?
6、家长小结,“0”就是没有,一个都没有就是表示0,所以0的格子不能放纺锤棒,它应该是空的。带幼儿读“0”。
蒙特梭利数学教具系列之——数字与筹码
一、教育玩具配置
1、圆形红色筹码55个 2、1-10的数字卡片10张(或1-10的活动数字字形)
3、文字卡片“奇数”、“偶数”各五张
二、主要学习目标:
1、数字和数量相结合的概念,以及数字的关系;
2、认识10以内的奇数与偶数。
3、10以内的基本运算
4、认识数的大小
三、活动提示
1、筹码和数字的对应
a)从盒中取出1……10的数字从盒中取出来,请孩子按数的顺序横向排列且互相间留有一定间距;
b)指着„1‟,请宝宝拿出相应数量的筹码放在数字卡的下方;
c)依次方法,请幼儿取和„2‟一样多的筹码,放在„2‟下方分开排列,横向对齐,中间留一指宽间距;
d)以同样方法做筹码和数卡„3‟的对应的排列。排第三个筹码时,要另起一排,并放在上排两个筹码的下方,与上排左边的筹码垂直对齐;
e)请幼儿按以上方法做余下的筹码与数卡间的对应排列。
2、认识奇数和偶数
a)指着„1‟卡和它下面的1个筹码,说„1下面的筹码是1个,它没有朋友,„1‟就是奇数;
b)指着„2‟卡和它下面的2个筹码,说„2‟下面的筹码2个,它们是朋友,„2‟是偶数;
c)指着„3‟卡和它下面的3个筹码,说„3下面的筹码是3个,上面2个筹码是朋友,下面还有1个筹码没有朋友,„3‟就是奇数;
d)依此类推,将引导幼儿认识奇数和偶数。
3、10以内的基本运算
a)加法: 如计算3+2=?题,“3”对应3个筹码,“2”对应2个筹码,两部分筹码合在一起,小朋友就能数出5个筹码,那么就算出“3+2=5”。这使加算不再抽象与枯燥,非常具体与好玩的操作使小朋友很容易学习加法。
b)减法: 10以内的减法练习,课例与加法类似。
c)合成加法练习: 如计算3+2+5=?,方法与上述加法类似,很容易算出“3+2+5=10”。
d)合成减算练习: 如计算9-3-5=?方法与上述加法类似,很容易算出 “9-3-5=1”。
e)加减混合运算: 如计算9-3+5=?,方法与上述加法类似,很容易算出 “9-3+5=11”。
f)10以内数的分解:如“5”由哪两个数组成,通过5个对应筹码的分列,可以得出结论:“5”可分解成“4”和“1”、也可分解成“2”和“3”。
4、认识数的大小
通过数量的对应与比较可以轻松掌握数字大小的关系,如“2”与“3”哪个大?小朋友通过数数,可以观察到“3”的筹码比“2”的筹码多,那么“3”大于“2”。
蒙特梭利数学系列教具之——长棒
一、教具构成:
红色木棒10根,每根之间的差数为“1”
二、教育目的:
1、透过视觉的辨别,在知觉上对长度(一次元)的差异有正确的了解。
2、发展手、眼与肌肉的协调性。
3、隐含长度测定概念的教具。
三、教具操作:
A.依长短顺序排列:
1、让幼儿取出10根长棒,用手摸一摸(从头到尾),感觉每根棒的长度变化。
2、家长可以与幼儿每人任取一根,对齐一头对比一下,谁的长,谁的短,强化幼儿辨别长短的概念。
3、让幼儿从10根棒中找出最长的一根,放在最上面,然后再找次长的放在最长一根的下面,左端要对齐,一直排列最短的一根。可以让幼儿说一说摆出的图形象什么(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4、让幼儿取最短的一根,从第二根开始接,第二根+第一根与第三根一样长,一直比较到第9根(每次都用第一根接)。
5、任取一根长的棒,让幼儿想一想哪两根接起来与之一样长,(锻炼幼儿的目测能力),(可两根也可三根接)。
B.改变排列方式的序列练习
1、以最长的棒为底,左端对齐,垂直往上积高
2、以最长的棒开始,顺次排列成直线或折线或发展幼儿想象摆出更多的图形(要求从长-短递减)。
蒙特梭利数学系列教具之——数棒
一、教具构成:
由1到10的10根木棒组成,其尺寸与“长棒”相同,木棒每隔2CM分别漆上红、蓝两色,红色部分表示奇数,蓝色部分代表偶数。最短棒为4CM,代表“1”的量。数棒是代表连续“量”的教具。
二、教具目的:
1、了解数的集合体(量)
2、记忆数词名称(从1-10)
三、教具操作:
提示
(一)初步认识
1、让幼儿取出10根红蓝棒。请幼儿仔细观察,然后说一说特征(有长、有短、有红蓝色)。
2、让幼儿找出最长的,最短的,可以象操作长棒一样从最长到最短排列,把红色一端朝向左侧。
3、也可以让幼儿从最短的“1”开始,左手捏住棒左端,右手二、三指并拢摸棒,边从头
到尾摸,边数“1”(摸过一个颜色数一个数,要连续),最后排好。
4、象操作长棒一样用“1”去补棒,得知两根之间相差“1”
提示
(二)1、可以象以上方法去摆好棒,让幼儿观察有何现象出现:所有的代表奇数部分,都是用红色表示的1、3、5、7、9;所有的代表偶数部分,都是用蓝色表示的2、4、6、8、10
2、取数字卡(未提供),让幼儿把每一章卡片放在相同数量的数棒旁(数字数量相对应)。
提示
(三)1、首先让幼儿安1-10的顺序把长棒排列好,再把数字卡对应放好。
2、取长棒10放在最上面,让幼儿想一想。取“1”放在10的下面,左端红色对齐放,想一想“1”和?合起来是10,再拿9接在1 的后面,数一数从1-10,1+9从此类推,做2+8,3+7,4+6,5+5(用长棒代替另一个5)。
3、还可以启发幼儿倒过去想一想8+2,7+3,6+4,9+1=?(学习加法交换率)。
4、启发幼儿再想一想哪三根棒连起来是10(连加)。
5、也可以用数棒做其它“10”以内数的加法。
蒙特梭利数学教具系列之——1-100连续数板
一、教具构成:
1、1-100数字排列板,有10行*10列方格;
2、100枚数字片,大小可以填入数字板上的方格;
3、订正板,印有小数字1-100的表格,在数字排列时作参考,或用于确定正误;
二、教育目的:
1、感知1-100的数字次序,知道每个数的读法和写法。
2、为了理解连续数排列的概念,以便更灵活的使用各个数字。
3、培养幼儿做事有序的好习惯。
三、操作方法:
1、从1-100数字袋子中取出数字,从1开始取,从桌子左上端开始摆;
2、摆数字时要有秩序,第一排1-10(第二排11-20以此类推),每次只拿一组10个数字。
3、取订正板放在左侧,100数字排列板放在右侧;
4、用左手指订正板上的1,右手取1数字小片放在排列板左上角第一个格子中,以此类推玩完10,放一个数字的同时读出数;
5、从袋子中取11-20,对应放置。以此类推放到100;
6、收数字片时从100-1倒数着收,每次收5个,边收边读;
变化与延伸:
1、数字的消除:在写有1-100的方格纸上,听成人指令,找到并划掉数字如“请划掉16”。
2、数字的填空:画有10*10的方格纸,最上行的格子印有1-10,最左列的格子印着1-91的数字,其他方格全部空白,如家长说:写出56,家长左手食指指3,右手手指指5,让幼儿在交叉处的空格处写53。
3、数字连线画:一幅画全部用点子来表示,点子上端有数字,分别是1-100,幼儿可以从1开始连线,一直连到100,边读边连,最后可以看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4、奇数和偶数:家长和幼儿一起从1开始找出奇数和偶数分开放好。
蒙特梭利数学系列教具之——加法板
一、教具构成:
在画有横向18格,纵向12格的方格的板子上,上端写1-18的阿拉伯数字(1-10是红字,11-18的蓝字),10的旁边画一条纵的红色分隔线。
定规尺:
红色和蓝色板子各9枚装在盒中,每枚木板各有规定的尺寸。
蓝定规尺:
作为被加数使用,有1-9共9枚,数字写在板的右端。
红定规尺:
当成加数使用,有1-9共9枚,上面标明数字与刻度。
二、教育目的:
1、更清楚的帮助幼儿了解数的组合及其结果。
2、对于1位数+1位数,答案在1-18之内的数有更清晰的认识。
3、用此计算板作练习,促使计算更进步,并导入心算。
三、教具操作:
提示一:10的基本加算练习
1、取出加法板和定规尺让幼儿观察,说一说其特征,区分红,蓝定规尺。
2、蓝色定规尺,按从9到1的顺序(左端对齐)摆在加法板的上方左侧。
3、红色定规尺,按从9到1的顺序(左端对齐),对准加法板上的中间红线摆好。
4、取一个蓝色定规尺“1”放在加法板第一行第一个方格中,然后用右手指数后面的空格,数到10,得出结论“9”,“1”和“9”和起来是“10”。取红色定规尺9接放到“1”的后面,再从1-10数一下(验证),再把此板向下移一行。
5、取蓝色定规尺“2”及红色定规尺“8”做10的合成。以此类推。
6、家长还可以口头或写出作业单给幼儿出题目练习,也可以用此方法练习10以内各数的合成。
提示二:构成11-18的加算练习
1、先把红蓝定规尺的“1”取走。
2、取蓝色定规尺“2”放在加法板上,再放红色定规尺“9”,“2加9等于。。。11”得出“11”的结果。
a)从第一个格开始数1、2、。。。11。
b)看定规尺终点上方标出的数字“11”。以此类推,分别放在3+8,4+7。。。9+2等于11。
c)用此方法练习11-18各数的加法。
家长可以出一些小作业单,每张作业单上要得数相同,待幼儿能力提高后再出混合得数的作业单。幼儿操作正确,家长要给予奖励。
蒙特梭利数学系列教具之——减法板
一、教具构成:
画有横18格,纵12格组成的方格板,印有1-18的数字。1-9是蓝色,10-18是红色,在9 的地方用1条蓝色直线隔开。
定规尺:A、红、蓝色1-9板条各9枚,红色定规尺上有刻度。
定规尺;B、自然色的木制定规尺17枚,上面没有数字与刻度。
蒙氏数学部分教具使用方法(2)
二、教具目的:
练习1-18以内的减算
三、教具操作
提示一:不用自然色定规尺的减算练习(10以内数)
1、取出减法板和红、蓝色定规尺。让幼儿观察,并说一说特征,区分红蓝定规尺。
2、在减法板的上方左侧按从9到1的顺序自下而上摆好红色定规尺,再沿中间蓝色直线的上端自9到1,自下而上摆好蓝色定规尺。
3、取一个圆环放在减法板上沿“10”的数字上面。
4、取红色定规尺中的“1”放和板左上第一格,取蓝条“9”接在“1”后面。先指“10”,后指“1”和“9”并说:“10可以分成1和9”,边说边指,做完后把定规尺向下移一行。
5、取红色定规尺“2”放在“1”的上边,取蓝色定规尺“8”接在“2”的后面,叙述方法同前。
6、以此类推,完成10可以分成9和1
7、也可以鼓励幼儿做其它数的练习(1-9)。
提示二:不用自然色定规尺的减算练习(18以内)。
1、告诉幼儿试试看“18减9”用右手指减法板上的数字“18”,拿蓝色定规尺9,定规尺一头“9”字要刚好放在数字“18”(最上段右端)的下面。
2、右手指最上段左侧空格,报出“9”之后,开始数空格,18-9的答案是“9”。拿红色定规尺和蓝色定规尺并排。让小朋友注意到红色定规尺和减法板上段的数字同样是蓝色字
3、家长可以鼓励幼儿举一反三,练习18以内的其它数。
提示三:使用自然色定规尺的减算练习。
1、家长可以从17-?开始练习。
2、如“试一试17-9”。操作时先从自然色定规尺中拿起最短的盖在减法板18的数字上面(因为18与这次计算无关)(把尺盖在方格里)。
3、其次取蓝色定规尺9,一端对齐17下面排好(右侧是最短的自然色定规尺)。
4、进行提示2的操作“17-9。。。答案是8”。拿红色定规尺8排在蓝色定规尺旁边。
5、做后把每枚定规尺还原。
如:做12-8
首先找自然色定规尺中6个格长度的一枚(从右顶端)盖在减法板上,前面从1-12个空格。取蓝色定规尺8,再取红定规尺4
提示:给幼儿出的题目,答案一定要是个位数。
减法板的蓝色分隔线(在9和10之间)表示减算的答案是在9以下,也就是红色规尺一定出现在蓝色线的左侧。
蒙特梭利数学教具系列之——乘法板
一、教具构成:
乘法板横纵10排,100个圆穴,小筹码1个,1-10的数字片,100粒红色珠子。
二、教育目的:
1、学习乘法板的使用方法
2、理解乘算的概念
3、记忆100以内的乘算
三、教具操作:
1、家长给幼儿准备10以内数的乘法,如:4*3,5*8等的作业题目。(幼儿首先要会手口一致点数100)
2、取乘法板和数字片,数字片在板的左侧从1-10纵向排列好,用一个小碗装100粒红色珠子,小筹码放在左上角的洞里。
3、让幼儿随机抽一个题目,先读出题,如6*4
4、以故事的形式说出题目“分苹果”。有4个小朋友,每个朋友需要6个苹果,一共需要多少个苹果
5、把小筹码取出放在横排数“4”的上面,取数字板“6”,插入左侧的空隙中,取红色珠子,从“1”下面开始竖行放,边放边数1、2、3、4、5、6放完一行,再从2下面放1-6,“3”。。。“4”。。。放完以后再拿起一个空碗从第一粒珠开始收回,边收边点数,一竖行,一竖行的收“1-24”。我们来数一数,一共多少个苹果?24个苹果。
6、提示幼儿观察摆出一个什么形状的图形。
7、可以让幼儿再作一次4×6,比较一下摆出图形的不同。
蒙特梭利数学教具系列之——除法板
一、教具构成:
除法板、绿色插孔珠子81粒、绿色小人9个
二、教育目的:
直接导入除算的练习,导入数的分割(除数和被除数)
三、教具操作:
A进行可以整除的除算练习
1、家长给幼儿准备题目,开始可以准备简单一些的:一位数的除法,幼儿掌握后可以再逐渐加难度到两位数除以1位数(整数)。
2、取除法板,分别用小碗装绿色珠子及绿色小人任取一题目卡,讲一讲,如“9÷3。
3、以故事的形式给幼儿交待题目,“我有9个苹果,要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人能分几
个苹果?“
4、取一只空碗,从绿色珠子中边读数边取出9粒,取3个绿色小人,从板上端第一行的绿框穴从从1-3开始放小人。
5、取绿色珠子,从第一个绿色小人开始分起,边读“你一个”,“你两个”“你三个”,三个人每人一个,第二行每人分一个,第三行每人分一个,碗中绿色珠子发完为止。
6、取一个红环,圈住板左侧的数字“3",3就是得数,说出“9除以3得3”,“每个人能分到3个苹果”
7、用后让幼儿收拾好。
B使用除法板进行不能整除的除算练习
1、家长准备一些不能整除的作业单,开始数字不要很大,先进行一位数的除法练习,然后加大难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练习;
2、以故事的口吻讲述题目,如“24÷7”,请幼儿在小碗中装上24颗绿色珠子,然后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
3、取7个绿色小人放入最上行绿色框圆孔穴中。
4、从第一行小人开始分起,“你一个”。。7个,第一行分完分第二行,直至碗中的珠子分完。
5、“果子不够了,不能平均分”再说明“把这些余下的放到一边,这些就叫作余数3”
6、这个题目24÷7=3……这是得数,就是除法里面的商,然后再写出余数3,教幼儿问题和答案的写法及余数(…..)的记号,24÷7=3……3,写余数的笔最好和题目想区别。
蒙特梭利数学教具系列之——邮票游戏
一、教具构成:
绿色邮票。。。。印有“1”的数字。
蓝色邮票。。。。印有“10”的数字。
红色邮票。。。。印有“100”的数字。
绿色邮票。。。。印有“1000”的数字。
二、教育目的:
使单独加算的概念更深刻,加强定位的练习。
三、教具操作:
加算
提示
(一)邮票游戏的加算(没有交换)
1、家长要为幼儿准备一些4位数,每位相加都不超过9的作业题。
2、取邮票每种一枚让幼儿观察、认识、并记住各表示是几。
3、如:3142+3526+1231=?
4、让幼儿分别按题目的数字取邮票。
5、个、十、百、千按位放好
6、进行计算:从个位开始,把所有个位上的邮票收到一起,然后算一算是等于几“2+6+1=?”,进行十位,百,千位的收拢点数。点数以后,让幼儿用一张纸写好各位所得数字。
7、读出答案“7899”。
提示
(二)邮票游戏加算(有交换时)
1、家长可以给幼儿准备四位数与四位数相加,有进位的数字题,如:3456+1846=?
2、让幼儿从加数开始从盒中取邮票,取后按要求分别放好:
3、3456=个位6枚绿色;十位5枚蓝色;百位4枚红色;千位3枚绿色
4、1846=个位6枚绿色;十位4枚蓝色;百位8枚红色;千位1枚绿色
5、从个位开始收拢,然后点数6+6=12=10+2,十枚“1”可以换1个“10"。幼儿逐一进行计算、更换。每次更换要把换后的邮票向上一位的格中放。
乘算
提示
(一)邮票游戏的乘算(没有交换)(完成加算有票游戏的小朋友可以玩)
1、家长可以给幼儿出题,但是不要进位。乘数最好是一位数,并且要小。如1121×2=?
2、让幼儿先看被乘数1121,取出相应数量的邮票,象加算方法一样摆出来。放时要从右端个位开始放。
3、讲解乘数“2”就是同样的邮票取2次,所以取了第一次,还要取第二次,让幼儿安“1121”在取一次,摆放在第一次的下面。
4、从个位开始收拢点数,记数(作加算)
5、得出答案“2242”
提示
(二)邮票游戏的乘算(有交换)
1、家长为幼儿写出数学题,被乘数可以是4位数,乘数要小些,可以有进位。如:1367×2=?
2、幼儿按“1367”取出相应的邮票,分别摆好。
3、×2 的“2”意思是取2次,所以让幼儿按“1367”再取一次邮票摆好。
4、从个位开始收拢点数(作加算)。个位邮票有14枚,10枚1可以换1个10,把10放到十位处,再作收拢点数,更换。
5、把四位数全部点数完毕,得出结果:2734。
减算
提示
(一)邮票游戏减算(没有交换)
1、家长给幼儿出题,减数的个位数要够减。如:4839-2327=?
2、让幼儿取出邮票“4839”摆好
3、把“2327”分别放到相应位置下
4、从个位开始减:从9个“1”中减去“7”,边取边点数。然后排在下段,上段只剩下2枚邮票,十位,百位,千位也一样,最后上段剩下的邮票个位2个,十位1个,百位5个,千位2个
5、告诉幼儿,上面剩下就是得数2512。
提示
(二)邮票游戏的减算(有交换)
1、家长给幼儿出题,减数减被减速要不够减。如:8475-3687=?
2、让幼儿取出邮票“8475”摆好
3、把“3687”分别放到相应位置下
4、从个位开始减:从减数个位是7被减数个位是5,不够减;从十位上取一个“10”的邮票送回,换10个“1",与原摆好的”5"放在一起,交换后再从中拿走7个,十位,百位,千位也一样,最后说一说各位上剩下的邮票是多少
5、剩下就是得数4788。
除算
提示
(一)邮票游戏除算(能整除,没有交换)
1、家长给幼儿出题,要可以整除的数。如:8444/4=?
2、取出“8444”,按位排列好
3、首先从千位邮票开始分配,分成4份,第一回每份各1个,第二回每份再给1个,同一位数字必须每次只分1个,8000分4份,共分2回,每份各2个“2000”
4、以此对百,十,个位进行分配
5、邮票都分完,开始清点,得出结论2111。
提示
(二)邮票游戏除算(能整除,有交换)
1、家长给幼儿出题,要可以整除的数。如:8576/4=?
2、取出“8576”,按位排列好
3、首先从千位邮票开始分配,分成4份,第一回每份各1个,第二回每份再给1个,同一位数字必须每次只分1个,8000分4份,共分2回,每份各2个“2000”
4、其次分配百位,第一回每份分1个“100”,剩下1枚,家长提示幼儿可以更换成10个“10”
5、以此类推,对十位,个位进行分配
6、分配完后,清点,得出结论2144。
蒙特梭利数学系列教具之——构成三角形
(一)三角形盒
一、教具构成大的白色等腰三角形1片、绿色直角不等边三角形2片,黄色钝角三角形3片,红色小三角形4片;
二、教育目的1、了解三角形的特征和变化;
2、建立相等的概念和类概念;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三、教具操作
1、请幼儿把盒中所有的三角形板一一取出,边取边观察,并把形状、颜色、大小都相同的三角形放在一起;
2、家长取白色的大等腰三角形,让幼儿观察颜色、边数(三条)
3、鼓励幼儿分别用绿色直角不等边三角形组成一个新的三角形;黄色钝角等腰三角形组成一个新的三角形;红色正三角形组成一个新的三角形。
每当幼儿拼出一个三角形时,提醒幼儿用白色三角形放在刚拼好的图形上比一比,有什么现象(一样大)
4、鼓励孩子想办法创意,如两个重新拼好的三角形合起来,数一数平行四边形的边,三个重拼的合起来是梯形,让幼儿发挥想像说说象什么。估计幼儿大胆创意,并可用笔把自己的创意记录下来。还可以4个三角形在一起拼出一个大三角形。
(二)长方形盒
一、教具构成1、2对直角等腰三角形、黄色2片,绿色两片。
2、3对直角不等边三角形,白色2片,绿色2片,黄色2片。
3、1对正三角形,黄色2片;
4、两个相异的三角形,红色2片(直角不等边三角形,钝角等腰三角形)。
二、教育目的学习构成和分解四边形。
三、教具操作
家长可以让幼儿把全部三角形片片取出来后观察,找出相同的,不同的。把形状、颜色相同、大小相等的三角形摆在一起。也可以以很神秘的口吻与幼儿游戏,单个单个摆出,拼出更大三角形或其他形状(适于年龄比较小的幼儿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1、从盒子中很神秘的取出两个黄色的正三角形,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示范〕用右手食指摸板上的黑线,左手压住板,然后左右手各压一块板手推,合拢在一起(黑线并行),变成一个新的图形-菱形,可以告诉幼儿新图形的名称,让幼儿边摸边数一数共有几条边。
2、可以再取出两片绿色的直角等腰三角形,让幼儿尝试拼成正方形。
3、取两片黄色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4、取白色直角不等边三角形拼成长方形,绿色直角不等边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黄色直角不等边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5、取出两片红色的相异三角形,告诉幼儿形状和大小不一样,但是颜色一样,可以放在一起拼成梯形。
延伸教学:
1.幼儿把各图形组好以后,引导幼儿观察三个平行四边形的不同,特别是直角不等边三角形,使用的边不同,得出的平行四边形形状不同。
2.在硬纸上画出相应大小的图形让幼儿练习。
(三)小六角形盒
一、教具构成1、灰色小正三角,绿色小正三角,红色小正三角
2、黄色大正三角,红色钝角等腰三角形
二、教育目的1、学习图形中彼此间的关系与图形的对称。
2、用正三角形组成六边形。
三、教具操作
1、让幼儿从教具盒中取出三角板,观察一下,哪些是一样的,把一样的放在一起。哪些是不一样的,互相之间有什么不同,可以与家长说一说(培养幼儿的观察及表达能力)。
2、取六枚灰色小正三角形,先摸黑线然后再拼,将每块上标的黑线靠在一起。A组成三个菱形;B组成三个平行四边形;C用平行四边形组成六角形
3、取绿色小正三角,先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然后尝试一下,摸黑线后拼一拼,可以拼出一个什么形状?(梯形)。
4、取红色等腰钝角三角形,鼓励幼儿尝试可以组成三个菱形(在提问幼儿同时,家长可以作示范或语言提示)。
5、将三组红色的菱形组成大六角形(家长作)
6、家长引导幼儿作以下的比较工作:
绿色梯形与灰色六角形比较,刚好是正六边形的一半。灰色六角形与红色大六角形进行比较大小相同(可重叠求证),其各2枚构成的菱形大小也相同。
延伸活动:
1、让幼儿自由排序,再重叠比较。
2、尝试观察环境,并寻找相同的图形,或将图形画在纸上,剪下来进行发展活动。
第五篇:在英语教学中如何使用教具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使用教具
我认为,教具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而不是做秀,图热闹。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直观教学用具的应用能使学生感性地了解语言材料,为学生提供真实逼真的语言交际情景。作为教师,在客观条件(比如教师的时间、精力,教具的来源等)受到限制时,应根据实际选用、自制教具,巧妙地组合运用教具,使现有的条件和设备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达到教学的目的。
首先,我们应认识到,课堂本身也是一种教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构成了活生生的语言环境。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殊的教学用具,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语言的实践活动。因为学生聪明好胜,求知欲强,能积极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其次,如果没有实物,也可用自制的卡片作为教具。卡片游戏简便易行,方法灵活多样,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氛围异常活跃,能让学生保持永久的学习兴趣,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而自己制作的卡片,更可以使这种优势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提取素材,并结合教材,有所创新,使画面更形象,更实用。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比如小学高年级的拼读单词本来显得比较乏味。然而通过“记忆王”游戏,就能成为一种愉快学习。学生四人组成一组。老师出示6—10张卡片,亮几秒钟后小组讨论。能用英语全部说出卡片的组或个人就获胜。此活动既熟练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以愉快的情绪学习,印象深刻。利用卡片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强化了英语学习的兴趣。总之,只要我们英语教师多动脑筋,恰当灵活地使用教具,就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