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提高有效性

时间:2019-05-13 00:5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提高有效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提高有效性》。

第一篇: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提高有效性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提高有效性

江苏省泰兴中学历史组 毛伯海(225400)

有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性亦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我认同有效性关注效益。有效性要求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而且,有效性不是取决于内容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实现的结果。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认为只有当有效性作为一种价值观植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之后,追求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出其应有的效果。

高考是高中课程改革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社会、学校、家庭对历史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无疑将落到高考,所以高考的评价取向会非常明显地影响到教学有效性的评价上。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在比较多的是关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加强师生间交流、组织教学、完成学习目标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等方面。但是,如果不区分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不同学科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关于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探讨,就不值得商榷了。我认为,这些年的教改,有一个需要反思的倾向就是没有充分地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尤其是没有考虑人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以自然科学学科的特点覆盖全局。应该首先理清历史学作为人文学科本身的特点,然后以此为基础再来探讨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一节历史课,要开展的热热闹闹很容易。如果只看到课堂上的热闹,而忘了学生学习的成效,在专业上仍未到位。历史课程目标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面貌出现,蕴涵着新的教育理念。要在历史教学中提高有效性,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必须重视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

2.教学方式依据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无论是传统的讲授法,还是时下十分流行的课堂讨论、网络教学。关键是看能不能帮助三维目标要求的实现,是否更有利于内容的呈现,是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他们只是教学的工具,而不是目的。关键不是教师讲多少,而是怎么讲能让学生接受的更多。

3.重视教学内容的组合性,在新课程背景下,教材成为学习的素材之一而非唯一,尤其是“一标多本”的出台,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去编写教材,各有特色。而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借鉴其它教材的优势使之为教学目标服务,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面。

4.兼顾教学评价,对高中生而言,除了考试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上的评价,教师也应注意在课堂上的情感评价,当然,高中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已经较为客观,所以必须在适当的时间以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表扬,会使教学效果更好。在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存在地域差异,个性差别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因此,面对教育环境的多元化、教育对象的复杂性等问题,我们的有效性教学工作也应该结合生活实际,结合时代发展来进行。我相信,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我们能够很好地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篇:浅谈历史教学中师生互动有效性

浅谈历史教学中师生互动有效性

南海区桂城桂华中学历史科组曾绍良

【内容提要】师生互动是师生双方在教育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影响,只有当两者的积极因素得到充分调动,才能够保证互动的有效性。而使两者积极因素能够充分调动,应该在历史课堂的互动教学中做到:平等和谐、开放互动、质疑答问、自由创造和发展能力。

【关 键 词】互动有效性平等和谐开放互动质疑答问自由创造发展能力

【 正 文 】

教学是教与学双边活动过程。教与学既对立又统一,双方都是积极因素,把两者的积极因素充分的调动起来,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互动之中。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师生互动平凡,学生似乎很有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同座之间也有讨论,结果却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其实,这只是形式上的互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不大。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有序、高效地实施“互动”教学,充分体现“互动”教学主动性、民主性的同时,突出“互动”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的师生互动,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指向性,突出重难点,又要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所以,教师在互动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平等和谐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自由、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往往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容易突发奇想,有利于个性的发挥。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导者和合作者。虽然纪律是班级授课制中学生学习的一个保障,但权威的课堂往往会失去孩子的主动性。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把威严放下,做学生们的朋友,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与沟通。上课时,常讲一些健康有趣的笑话作为开场白,尽量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老师真诚的微笑、鼓励的眼神,热情的话语无疑是学生放松心情、敢说、敢想、敢辩、敢质疑、敢挑战、敢批判的“催化剂”。学生的心灵解放了,才会思维敏捷,个性飞扬,才会主动参与积极探求,才会有师生互动教学,才会有真正生动活泼的课堂。学生提出“节外生枝”的问题时,老师能微笑以对,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当然,老师教学的语言和方法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别,给学生们多些宽容和耐心,多些呵护和关爱,会使我们的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生作业时,我允许他们自由地组合、几个人一起讨论,在表现的方式和选择材料上也给他们一定的自由和空间。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下,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比较容易发挥个性特长。

理想的互动式历史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带着富有创意的设想和对学生恰如其分的期望,学生带着努力创新的愿望,共同步入教学天地。教师不断提供创新机会,学生积极投入创新活动,师生互为动力,在共同营造的宽松自由、活泼愉快的氛围中,教学相长,互相激发更多灵感,追求更多更

新的创造。

二、开放互动

1、形式是开放的历史课堂教学的互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有固定的同桌学生互动,也有不定的学生与学生互动;有学习的互动,也有作业的互动;有教学内容的互动,也有学习方法的互动,等等。比如说将普通作业改变为师生对话交流式的互动作业;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改进为可辅以图画、照片、录音、录像、互联网资料,甚至是角色表演、社会考察、人物采访等多元媒体形式参与的文化型互动作业;将过去学生被动完成、教师机械批改的作业,改变为师生双向设计、学生自主安排、师生双向批改、双向评价式的互动型作业。

2、思维是开放的。历史课堂的互动教学中,学生头脑里没有了教师填鸭式的框架束缚,加之轻松平等的课堂气氛,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课文内容,思维更加活跃,答案也更丰富多彩。这时的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3、答案是开放的。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历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同时由于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不同,在互动答问的过程中,历史问题的答案也常常不是唯一的,只要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我就引导学生在互动中,沿着科学的思维方法积极在思考,允许学生答案的多样性,而不再是像过去那样给学生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

三、质疑答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宋代学者张载也说:“学贵有疑。”历史课堂的互动教学改变了教师居高临下主宰课堂的局面,实现了教师单向提问向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的方向转变,提供了学生质疑问难的平台。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比如一位老师教学《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时,我先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要求每位学生提问题,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对所提的问题进行筛选,删除简单的、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并按课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然后围绕这些有价值的核心问题进行讨论。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讨论时积极性就比较高,思维能充分的展开,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而且讨论时还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

学生的思维状况好比火花,一旦点燃就会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景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好诱发学生思维的工作,引导他们质疑问难。

四、自由创造

历史课堂上互动教学是以老师和全体学生的互动为表象,但切忌停留在学生的动的表层上,应以学生的思维互动为核心,实现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思维创新。在这个问题上我以前有过这样一些认识的误区:一是追求表面的活跃,而不顾教材的内在情感,也不管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什么样的层次上。课堂上一会儿让学生复述,一会儿让学生表演,整个课堂非常热闹,但这种对学生无多少思维价值的表面上的活跃,算不上真正的教学的互动;二是认为“满堂问”就是课堂的互动。并不是问题提得越多课堂效益就越好,关键在于问题本身的价值如何,应以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为最好的课堂效益。

理想的历史课堂互动教学应该是学生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这种互动的课堂学习中,别人的感知课文、理解历史知识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撞碰中相互同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可能产生。因此,历史课堂的互动教学应以学生的思维创新为核心。

五、发展能力

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的眼光去认识世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自我。面对二十一世纪,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新的挑战。当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并不断推广,教育对教师和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优化教学过程,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是十分迫切的课题。所以,互动式历史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目标。

【参考书目】

1、张贵新、侯国范主编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出版。

2、叶昂龙主编的《“自主式”教学设计荟萃》,宁波出版社出版,2002年出版。

3、朱汉国、王斯德主编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4、雒启坤主编的《中学历史创新教学》,学苑出版社1999年出版。

第三篇:谈谈历史教学中怎样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谈谈历史教学中怎样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内容提要: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提问的有效性,这对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五个方面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教学法是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获得知识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因为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怎样进行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大有学问的重要环节。为此,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提问涉及的问题应表达准确、具体,恰到好处

例如,在讲到鸦片战争这一课时,有老师提问“鸦片战争给我们什么历史启示?”。实际上,这一问题比较笼统,设问不具体,学生不知道是答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启示还是其失败的历史启示,因而是无效提问。所以,设问力戒模棱两可,问题应紧扣教材,表达具体准确。

有些老师往往在讲到某个问题时,总喜欢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诸如此类近乎肯定、无须思考便可答的表达方式对启发学生思维、刺激学习兴趣根本没有任何益处。课堂中我们应尽量避免这种为问而问、只具形式的提问。教学中,教师提问一次,就是给学生提供一次思考的机会。只有遇到新问题,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情绪才能始终高昂,思维才能得到启迪,智力才能得到发展。例如:教师讲到“北京人用火”时,提出一个问题:“当时没有文字记载流传下来,今天我们怎么会知道„北京人‟用火呢?”这个问题让学生活跃开来,利于启发学生思维。

二.提问应有趣味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无论是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内容的选择,学生独立思考并做出结论、问题的设置、教学活动建议、课型选择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

提问,作为历史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方法,也需要具有趣味性,维持学生浓厚的兴趣。一方面可以采用形象语言创设新情境,增加提问的趣味性。如在学习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时,某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在某个朝代的一个冬天晚上,北方的一个家庭里,一家人正围着煤炉烤火。其中一个老人正在抽烟,一个孩子烤番薯吃,一个中年人正在吃大米饭,三人身上都穿着新棉袄。请问这种生活情景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你的根据是什么?对这样的提问学生颇有兴趣。如果这样问:原产美洲的烟草、番薯在什么朝代传入中国?这样的提问对学生来说是索然无味;另一方面可以采用趣味性的知识提问,学生也会以愉悦心情去积极思考。例如在学习明清经济发展时,传统的导入提问是:“清朝时期最强盛是在哪一段时间?这时经济发展体现在哪里?”而有老师引用了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句话:“中国是举世最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得最好的国家,请问伏尔泰所说的中国是指哪一个历史时期?(康乾盛世时代),这个时期经济发展确实能体现中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可见,同样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提问,所达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历史教师一定要改进提问的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因材施教”,难易适度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做到难易适当。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正确答出为宜,要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把问题设计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材施教应用到课堂提问上,就表现为因人施问。

如我在讲授《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节时,针对识记型的学生设计了如下一些问题:民国年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些问题只要学生好好地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刺激学生更深入的去研究、并掌握书本知识点。针对理解型的学生作了这样一些设计:民国年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民国年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哪些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如何?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去分析相关知识点,才能归纳出答案。通过设计这些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去全面的掌握书本知识点。针对运用型的学生,笔者作了这样一些尝试:笔者打出了一张有关1914——1923年某一面粉厂经营的情况分析表,并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以上表格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这一历史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又给你什么认识?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在全面掌握书本知识点的同时,能比较准确的理解材料,并且能比较好的运用所掌握的知识点来解答。这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又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当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只是迁就学生的水平,而忽视所设计问题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如何避免这一问题呢?这就需要教师仔细地、认真地去研究课程标准,使自己设计的问题既适合学生水平,又符合课程标准。

可见,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从学生需要出发,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异教学。

四.联系现实,以史为鉴,激发学生思考

陶行知先生说:“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若提问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精心设计问题,则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台湾问题,教师可提供当前的重要材料,如台独活动的猖獗、两岸的交流、我国政府对台湾的政策、美国政府有关台海问题的政策等,进行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加深对台湾问题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奋发向上的斗志。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亲切,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有助于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从历史的高度来把握问题,总揽全局,提高对历史学习的驾驭能力。再如,在复习国际关系之“中日关系”这一内容时,我给学生出示了以下一组学生熟悉的历史图片:“汉委奴国王”金印,唐朝鉴真东渡图,近代日本在旅顺和南京大屠杀图,一位日本老兵在卢沟桥长跪不起和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图。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①我们常说中日友好关系源远流长,结合图片1—2和汉唐相关史实进行说明并分析原因。②曾以“中国为师”的日本为何后来居上?在近代以来它以战争和杀戮对待昔日的“老师”,对此你有何感想?③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关系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④1972年中日邦交后,为何曾经侵华的日本老兵与首相对待战争的态度截然不同,你能否分析其中缘由?以上问题通过大家熟悉的历史图片并与当今的热点问题紧密结合起来,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思考。在学生围绕问题积极讨论时,我只是适时地进行点拨、启发、引导,帮助他们形成理性的认识,获得对历史新的体验,尤其是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来自于生活的问题,总能够引起学生关注的兴趣,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者质疑性问题,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情境,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及时反馈,作出评价

现实的历史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好象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紧接着就讲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对自己的回答到底是怎么回事如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此,对学生的回答和反应,教师要及时妥善地处理,这是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反映教师提问技巧和保证提问有效性的关键。教师对学生正确的反应和满意的回答应给以语言或非语言的积极的评价,这样能鼓励学生进一步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回答的内容,对学生回答的表述方式及态度也应作出评价。

总之,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对于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线历史教师,我们应重视这一问题,为提高教学水平作出更大努力

第四篇:浅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毕业论文)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追求有效性一直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夯实双基,培养能力,愉悦情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应该注意的环节。

一、加强对历史课程标准的运用,吃透课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国家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所以备课要以课程的内容标准为依据,教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教师还须转变角色,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教材,以一个学生的眼光来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审视教材,使备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备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只有好的脚本,才能有更精彩的表演。

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认同历史学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的授课中我发现如果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兴趣浓厚,自然产生求知欲,课堂效率就高。“每个年轻的心灵里,都有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关键在于老师怎样去点燃。每当在历史课上讲到有意思的历史典故时,平常不听课的学生也能够认真听课了,眼睛瞪得大大的看着你,甚至还能够认真思索教师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这也让我意识到应依据我校学生的特点首先得让学生听你的课,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到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所以说,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比如:可以创设好的情境导入新课,可以起到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作用。例如在讲到必修一政治史《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先提到热播的电视剧<汉武大帝〉让学生谈一下汉武帝的主要功绩然后进一步引入新课。再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

三、适当采用多媒体网络资源

历史教材跨越时空之宽,信息量之大是众所周知的,教材中绝大部分内容中学生来说并没有生活经历或生活体验。而且教科书所选的历史资料非常有限,不可能全面生动地反映历史的原来面貌,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历史的求知欲望。网络走进课堂,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能够直接阅读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学生可根据本人的学习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全班学生都只能听什么,课本里有什么,学生只能看什么的被动学习局面。知识面得以拓宽,新信息及时获取。比如讲授“席卷全球的战火”内容时,我布置了“人类能否有效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怎样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等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网上寻找答案,结果获取的知识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无法比拟的。有些学生介绍的内容甚至连教师都前所未闻。通过网络教学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使历史课更富有吸引力,学生们也乐在其中。但并不是课程资源现代化了就是教学现代化了,也并不是有了新奇生动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能提高了。多媒体网络资源只能是课程资源中的一种,不能从根本上取代教师的地位。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为了追求课程资源的丰富、新奇而忽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果从头到尾演绎网络资源的话,很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另外,媒体利用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也不利于师生互动,教师的精讲、点拨以及学生的讨论都会被多媒体的连续演示挤掉,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学生也来不及对知识内容作出深入细致的思考,也就是说,教师引导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的机会被多媒体剥夺了。这样一来,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无法实现了。

四、在授课过程中实现角色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过去我们一直把学生放在客体的位置,强调接受学习。他们从不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是被动地接受,使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学生思维受到扼制。其实,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引导者,即老师不再局限向学生问问题,而是引导学生提问题;从传统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休,与学生在同一平台上互动研究,从“舞台剧的主角转变为导演”。最终在教师转换下,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

我的想法是:“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课活起来”!如我们可以通过演讲等形式来点评历史。可以通过教师播放的影视图片来感受历史,通过学生编演的历史情景剧再现历史,加深认识。有条件的话,我们也可以通过参观名胜古迹等实地参观走进历史。通过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进行演讲、表演,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教师也可在学生的活动中毫不吝啬的运用赞美之词来肯定学生,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教师发现课堂中稍瞬即逝的创新闪光点;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能在表演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提高了学生对事件的认知深度、水平,思维得到全面释放提升,虽然缺少了教师滔滔不绝的精彩讲述,但教学效果却出乎意料之外。

五、要有较好的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是检验一堂课有效性的重要内容,它可以让教师及时的掌握学生的本堂课的学习情况。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当然课后测验也是重要的手段。在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利用多媒体检测基础知识。针对学生较容易出错的地方,及幻灯片以选择或填空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课后的测试,当然及时的批改也是一项重要的环节。以让学生形成反复记忆加强认知。

六、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反思将会使更多人获得成功。教学反思对于每一个教师的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它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重新审视,对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判断,它不是简单的回顾,而是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寻找解决方法,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趋于优化,从而达到最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有必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反思。

总之,提高教学有效性关键在于学生主体的调动,作为教师,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形成新的理念,踏踏实实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追求每一节课的高效,才能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历史。

第五篇:如何提高手语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

手语的概念

手语是用手势比量动作,根据手势的变化模拟形象或者音节以构成的一定意思或词语,它是听力障碍还有无法言语的人(即聋哑人)互相交际和交流思想的一种手的语言,它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辅助工具”,而对于听力障碍的人来说,分手指语和手势语。手指语指用手指作出代表有声语言的字母,并按语言的顺序和规则连续打出的语言。手势语指以约定俗成的手势(或辅以表情)模拟形象,构成一定的意义的语言。是主要的交际工具。传递思想的方法。

手语与语言的差别则主要在于语音这个问题上和聋哑人是否以手势进行思维。语言学家根据语言的语音属性认为手语是一个符号,而非语言;耳聋教育专家、特殊教育工作者和聋哑人本身根据手语的语言属性认为手语同样是语言,它是语言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然而,手语不能和书面语绝对地对应起来,聋哑人书面语言要受到手语的限制,不能形成正确的书面语言,虽然手语不能作为完全意义上的语言,但手语所具有的语言的属性说明,手语应该作为语言的类型之一。

手语的作用

一、有利于聋健沟通

听觉障碍者在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他们需要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还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需要在社会上同其他社会成员建立起正常的社会关系。为了实现这种需求,让听觉障碍者与听觉障碍者、与健听人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与沟通,这就需要有一种适合的、有助于相互交流的语言工具。手语就是这样一种可以共同使用、交流的语言工具。

二、学习手语是从事聋教育的基本条件

聋教育工作者在对听觉障碍者进行思想教育、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帮助听觉障碍者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都必须使用手语;利用手语组织校会、班会及各项活动,手语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总之,手语有其自己的特点和作用。作为听觉障碍者、聋教育工作者和手语研究人员,应正确使用和研究手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使手语真正成为听觉障碍者交际的主要工具,并在听觉障碍者参与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手语是一种优美且灵活的语言,是聋人的母语。但现如今,它不仅仅是聋人与聋人,聋人与听人之间的沟通工具。它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实用性也越来越大,人们接触的也越来越多了。了解和学习手语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语言,还可以帮助聋人群体更好的参与和融入社会,为社会的和谐添砖加瓦。

手语的使用标准

一是实用性,课程内容紧密贴近聋生生活实际。根据聋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构建主题单元,使教学内容与聋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激发沟通与交往的动机和兴趣,学习沟通与交往的实用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克服对沟通与交往的畏惧感和无助感。二是交互性,在情境中锻炼语用能力。交互性是沟通与交往最基本的特征。课程强调在实际互动的具体情境中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学生与其他陌生人沟通,锻炼和提高语用能力,丰富交往素养。三是多元性,传授不同的沟通与交往方式。聋生既要与聋人沟通,又要与听人沟通;既有面对面的沟通,又有利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远程沟通。因此,课程要传授多方面的沟通与交往方式,训练相关的技能,使聋生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对象恰当选择和运用沟通方式,实现有效沟通。四是整体性,围绕课程主题,整体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将各种沟通方式有机地联系起来,让聋生同时使用不同的沟通方式表达同一内容,从中感悟不同表达方式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口语、书面语与手语之间的转换。

聋校课堂教学首先教师要调动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教师不要代替学生的活动;其次,教师要特别重视教学难点和学生发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第三,差异化教学是特殊教育的实质,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聋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保证每个聋生都能获得适宜的知识与技能,最大程度地获得发展;第四,教师完整正确地使用课件和手语,才能完整地传递教学信息,现在教师课堂手语存在碎片化、间断化的问题,聋生获得的是不连贯的语言信息。

教师使用手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需要使用手语时,要使用正确的手语。手语使用并非排斥听觉语言训练,也不是所有的听障者都需要手语。而是说在需要使用手语时,教师应该使用符合聋人认知特点的手语,首先解决信息正确、全面、有效传递的问题。检验、判断的标准不能以教师的感觉为标准,而是以聋生实际的反馈结果为标准。第二,不要把手语自身的特点再视为缺陷。我们将手语直译成汉语如同聋生写的病句。因此,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在改病句。有人认为手语按汉语习惯打就能学好书面语了,这只能是一个良好的愿望。第三,转变观念,才能改变习惯。手语与有声语言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存在许多不同之处,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手语的表达规律与特点。二者是转换问题,不是统一问题。手语是不能写的。生动的手语是不能按文法打的。听人与聋人都要相互学习对方的语系,二者都要转换。教师不能改变手语体系,只能改变教与学的方法。第四,聋校教师备课要备手语,从讲明白、有质量、促发展的角度钻研手语,选择相对最恰当的手语去表达。有可能的话,可以去请教有水平的聋人。

手语在聋教育课堂中的应用

一、汉语手势语和聋人手语的合理运用

1.在聋校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要合理运用聋人手语

刚入学的听觉障碍者,由于没有掌握中国通用手语,交流时的主要工具还是他们自己创造的手势语。虽然他们有了从离群到集体生活的变化,使他们有可能把自己创造的手势同一化,这种同一化的手势语可能在一个班级或较大的群体中是通用的,但毕竟与通用手语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在入学后,有些听觉障碍者可能会跟高年级的学生学得一些零散的通用手语词汇,但此时还不能取代聋人手语而成为主要的交流工具。因此教师在日常管理中既要了解新生,又要与新生交流;在课堂教学中,还要传授教学内容与学生进行双边活动,既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此时学生还没掌握汉字),也不可能全部运用通用手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满足他们的沟通需要出发,创造有效的交流方式,把聋人手语当作学生的母语,汉语当作第二语言,中国通用手语则成为汉语除了语音或书面文字之外的第三种表达方式。教师要积极学习和使用学生创造的聋人手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其情况并与之沟通,也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传授知识,然后才能逐步引导学生从聋人手语转向汉语手势语。

2.在聋校中、高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要把汉语手势语作为主要的教学语言

听觉障碍者学习语言也与正常人一样,通过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训练来提高语言能力,但由于他们的听觉障碍,他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要借助手语的辅助。汉语手势语作为一种依附于汉语的手势语,其手势语词不仅与汉语词一一对应,而且在表达上也是遵循汉语的语法规则的,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使用汉语手势语,也要求听觉障碍者尽量使用汉语手势语,并注重对他们进行看手势语和打手势语两项技能的训练,有利于语言能力的提高。很多事实证明,一个能准确流利地运用汉语手势语的听觉障碍者,其书面语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会高于手语能力次之者。

3.汉语手势语的运用要正确规范

汉语手势语作为一种视觉性语言,其在运用过程中受视觉的历时性与空间性的影响,听觉障碍者进行语言表达时大都喜欢把要强调的部分提前,因而造成手语表达与汉语语法不符的现象,形成了“病句”,虽然很多时候不影响理解,但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其语言能力无法提高,尤其是书面文字表达病句繁多,逻辑性差。所以教师要认真学好汉语手势语,运用时要准确规范,严格按照《中国手语》中每个手势语词的打法进行表达,同时也要求学生打正确规范的手势语,严格按照汉语的语法规则来表达。例如有些聋校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汉语手势语和手指语来进行教学,强调听觉障碍儿童也使用汉语手势语和手指语,经过几年的不断运用和实践,学生语言能力提高较快,最终其书面语,尤其是作文能力较其他聋校的学生高出一筹,所以聋校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自己尽量使用正确规范的汉语手势语进行教

学,而且要求学生尽量使用正确规范的汉语手势语。4.汉语手势语和聋人手语要有机结合 汉语手势语和聋人手语各有其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在聋校的高年级教学中,当教师遇到有些新词用汉语手势语表达很难向学生解释清楚时,可适当运用聋人手语进行解释更容易使学生接受。正如正常人学习英语,当碰到某些新词或接触到新事物,用英语本身进行解释不易理解时,直接用母语稍做解释就可以明白。由于聋人手语形象、有趣,有时还能活跃气氛,如果偶尔在课堂中运用,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改善师生关系。在运用汉语手势语时,要根据对象做适当调整,如:在聋校召开会议时,会议中应该最好提供两种翻译,一种运用汉语手势语,面向高年级学生;另一种运用聋人手语,面向低年级学生,把主要意思传达出来就可以了。

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中国手语与地方手语的关系

手语会传播,然后又产生地方变体,各地的听觉障碍者都可能会根据生活之需创造一些新的手势语词;这就出现了手语方言,《中国手语》出版以后,国家教委和中残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国推广应用《中国手语》。《中国手语》中的手势语词可以说是中国听觉障碍者的“普通话”,聋校教师就面临着一个手语运用的问题,即教学中是仍用地方手语还是用《中国手语》里面的手势语,要完全使用《中国手语》里面的手势语词,可《中国手语》中只有5 000多个词目,有很多的词语在《中国手语》中找不到相应的打法。因此,聋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手势语应尽量使用《中国手语》中手势语词的打法,提倡使用常用的《中国手语》中的手势语词,在学校尽可能多用《中国手语》常用手势,鼓励听觉障碍者学习《中国手语》,在各地听觉障碍者之间形成用《中国手语》词汇的机制,但也不能完全排斥地方手语,对于《中国手语》中没有的手势词,而地方手语中正好有这个词的打法,在教学中可取用地方手语,对于《中国手语》中有的词目,应尽量使用,但如果是地方手语中的打法比《中国手语》中的打法更形象生动,可取用地方手语中的打法,随着《中国手语》打法的进一步科学化和规范化,这种打法迟早会收进《中国手语》中的。

下载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提高有效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提高有效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漫画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

    浅谈漫画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 江苏省宝应县夏集镇中心初中 艾永明 225824 内容摘要: 我们小时候都喜欢看动画片,动画片图文并茂,信息丰富。由此,我受到启发,能否可以把漫画引......

    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交流心得

    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 ———交流活动在的开江县讲治中学的交流活动中,我受益匪浅,学到了许多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有效的教学行为应该是用最小的人力、物力......

    浅析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科课堂有效性

    浅析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让预设与生成的路径更和谐有效,语文课堂中如何面向学生激发......

    2.你在教学中采用哪些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你在教学中采用哪些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新一轮课程的不断深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诸如此类的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政治课堂教学......

    如何衡量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衡量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愉快高效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学 生在知识和能力及情感上有所收获和提高。 1、......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小结-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小结 历史课是一门综合性、趣味性很强的科目,其学科的特点具有很鲜明的过去性。历史是人类过去的活动,纷繁复杂、丰富多彩,但它是过去的人和事,......

    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范文合集

    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本文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论述,旨在为学生的历史学习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课堂环境。本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几种能够提高历史......

    浅论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作用

    浅论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作用 福建省南安市南星中学 郑振隆 【摘要】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基于“以学生为中心,互动生成,全面发展”的有效教学理念提出的。教师在课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