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淡在教学中如何使用和运用学具
浅淡在教学中如何使用和运用学具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学具的应用越来越破老师所忽视,以致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的正确使用和运用,是解决重难点的重要举措,它主要表现在运用学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符合现代数学教学论观念。运用学具,有利于学生大脑两半球的和谐发展,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运用学具,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具使用和运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正确使用和运用学具是解决教材内容多、难度大、学生接受难的重要举措,下面就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运用学具的作用
1、运用学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符合现代数学教学论观念。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中,应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又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强调学习结果的同时,也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运用学具,把学生推到了主体地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痴呆和主动性,学具新颖,让学生动手操作,符合学生好奇、爱动心理特点,同时,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培养了探索精神,也培养了学生数学的兴趣。这样学生也就真正成了学习的小主人。
2、运用学具,在利于学生大脑两半球的和谐发展,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入脑左右半球的功能是不同的。左半球主要是掌握抽象思维的,包括言语、计算、分析、推理等;而右半球则主要掌握形象思想,包括几何空间认识、模仿、想象、形象记忆等,人的智力发展,不仅与左半球的功能密切相关。只有使大脑左右两半球得以和谐地发展,使左右两半球的活动密切配合,才能使学生的的智力得以全面发展,但在目前教学中,重左轻右的倾向比较普遍,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引进一些学具,提供和创设便于学生进行直观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和情境,即使学生的大脑右半球得以充分地发展,同时又为学生过渡到抽象思维提供基础,促使大脑左半球的机能也得到相应的发展,这就可以促进脑生理机能的和谐发展,蒌智力的不断发展提供良好的脑生理基础。
3、运用学具,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小学生年龄小,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所以在学习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数学知识的抽象概括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而运用学具,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超声到由具体到抽象的桥梁作用。同时,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教师及时指导和帮助学生分析、综合、分类、比较、抽象、概括,不断积累更改材料,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也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动作感知——思维——思维。
二、运用学具的注意事项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学具的运用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来确定,做到运用学具恰当,目的明确。一般来说,对于某些比较抽象的起始概念(如除法、角的概念)的引入,一些易混错的数学乱知识(如比多、比少、包含除)有艺术馆分以及较抽象的公式、法则、定律的推导、理解(比如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等,在教学中运用学具比较恰当。同时,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运用学具各有其目的,新课前运用学具是帮助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新课中运用学具是为了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只有目的明确,克服了主观随意性,方能尽可能地发挥学具的作用。
2、要加强操作指导。小学生自觉地组织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还比较差,在运用学具动手操作中,往往不能抓往关键,盲目地操作,为此,在学生运用学具动手操作时,教师要加强指导。首先,在操作前,要设计好操作活动的定向阶段。即在操作前,教师要有指导语,让学生知道他将做什么,怎么做;在必要时,还要运用教具作演示,起到示范指导作用。其次,要组织好操作活动的思维阶段。学生运用操作的过程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外部表现,因此,要根据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编拟思考题。、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边操作、边思考,手脑并用。然后还要安排好操作活动的讨论阶段。操作后应当让学生仔细回想一下操作经过。并启发他们讨论,讲述各自的操作过程、思考过程和得出的结论,既加强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同时也了解他们的思路,便于及时反馈。此外要通过操作的顺序性的指导,培养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其认识升华,为学生思维抽象什么好过渡。例如教学梯形面积匠推导时,先让学生认识梯形的特征后,提出问题:(1)怎样计算出梯形的面积?(2)三角形、平等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梯形面积公式是否也可能这样推导?再让学生拿出课 前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学具动手实验,看能拼成什么图形,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设计如下思考题让学生结合操作思考:拼成的图形和梯形的底与底、高与高、面积与面积分别有什么关系?最后让学生根据作用、观察过程,完整地讲述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出的。
3、要及时抽象概括。指导学生运用学具动手操作,形成表象,不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教学中,既要注意丰富学生的表象,又要及时引导学生从表象的概括、内化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抽象概括能力,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边操作学具边逐步得出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和乘法的意义。先让学生用学具摆,逐步抽象认识乘法意义后,再组织多层次的练习:(1)基本练习。从具体到抽象,进一步理解乘法概念。比如教师摆小棒(学具),学生写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教师数算式,学生直接讲意义(2)思考练习。进一步抽象概括,发展智力。如让学生观察5+5+5+5+1能否写成乘法算式?问一问你是怎样想的?这样借助多层次的练习,学生动手,动脑又动口,但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抽象概括的目的,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张卫国
2、《教育的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马忠良
3、《教育学理》福建教育出版社
王道俊 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具使用的研究
摘要:学具的使用在低年级的学生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制能力差,在操作使用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使教学反而受到影响,由于担心这些影响,很多老师往往在学具的使用上就有很多顾虑,不用或者不用,本文就关于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学具的使用进行探讨,力求让学具的使用落到实处,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带来更大的帮助。
关键词:低年级
数学教学
学具使用
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动手操作是思维的基础和源泉,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好方法,而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受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影响,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特久能力差,且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具有好奇、好动等特征,所以,低年级学生学数学,必须从学生的这些特点出发,适当 的使用学具,把手、脑、口结合起来。皮亚杰指出:“那种认为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在教学中仅靠语言而忽视动作的做法是错误的,尤其是是年幼的学生理解算术知识和几何更需要动作。”赞可夫甚至把操作能力列为智能培养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学具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一、低年级学具运用的现状及分析
学具的运用确实给老师的教,学生的学带来的很大的帮助,但是,对于低年级的老师来说,学具的使用却是个很让人头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学具时的组织教学,低年级老师普遍反映,当使用完学具后,要对使用后的结果汇报或是小结时,课就很难继续下去了,学生还是同样的兴奋着,以至于老师不可不停下来维持纪律。感觉就是“放则乱,收则紧”。
2、在学具的操作过程中,很多时候没落到实处。学生不知道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要怎样操作学具,所以并没有按照要求来操作学具,而是拿着学具在手里摆弄,自己玩自己的。这 说明低年级的学生还不会倾听。
3、在学具操作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活动速度不同步的,完成得有快有慢,有早有晚。一旦出现“空档”,学生就“乱说”起来。这说明学生的自制能力很差。
4、在小组操作学具过程中,学生争抢学具,抢到学具后只顾自己操作不与他人合作,甚至出现以强欺弱的现象。
总而言之,低年级的学生,学具操作意识、操作习惯、操作能力起点很低,对于他们的实施学具的使用,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起点及以上现状。教师的组织管理策略一定要建立在这一起点之上,不仅要“放开”学生进行学具操作,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学具操作的能力。
二、低年级学具使用的误区
由于以上一些情况的出现,就使很多的老师由于担心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在学具的使用方面能省则省,把一些本该使用学具的地地方改做老师讲解或是直接出示一些图画来表示。要么就是不管教学的安排,把所有的学具操作放在一堂课的最后,象征性的用用,感觉上学生还是动了手,可是实际上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这样的做法其实就是因噎废食。
三、低年级学具使用注意的几个方面
学具使用的不成功,主要原因其实是教师对学生学具操作能力的起点了解不充分,或是对学生学具使用的程序、方式方法。策略考虑不周全。总之,教师实施的方式方法没有适应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课前的学具准备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认识一个新知的基础,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认真钻研教材配套的学具卡片,教师宜提醒学生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学具选出来,整理好,有些操作的学具需学生利用废旧料制作的,在提出制作要求时一定要对学具的形状、颜色、大小提出具体要求,有时还需要家长的配合,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要求如果不具体不细致,准备出来的东西就有可能相差很大。如教学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形状特征之前,先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去找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带回课堂中,在布置的过程中就可适当的提醒学生找找家里的牙膏合、茶叶筒、魔方、皮球等等,否则学生就有可能不知道如何找起,这样,在找的过程中,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了初步的感知,再经过教师课堂上的点拨后,就很容易区分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2、要注意学具操作的示范性
示范性是指给学生的学具操作提供一个模型。当然这种模式并不是说学具的操作都是不变的,而是教师给学生起一个示范作用,让学生知道怎样进行学具的用处,知道学具的基本操作。如一年级学习“比一比这个内容时,其中的一个活动摆一摆,”,让学生摆三角形和圆同样攀,摆三角形比圆多,这就是让学生动脑、动手,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同样多、多和少,加深对同样多、多和少的理解。由于这是学生初次使用学具,所以我就是在实物投影仪中带着学生摆,在摆的过程中一边提问学生该摆多少个,强调一一对应,一边示范,当摆完一组后,下面的学生就开始自己摆第二组了,这说明学生已经知道如何操作了,于是我就随机放开,让学生自己进行活动。这时我抽出时间,深入到学生中去,发现学生活动得很有序,很成功。
3、让学生感受到学具操作的用处
这里所说的学具操作的用处并不是让学生能表达出学具使用对我们有什么帮助,而是让学生能够从内心感受到,如在学习1-5各数的基数含义时,让学生拿出小棒分别摆在数学卡片1、2、3、4、5的下面,可以摆出自己最喜欢的图形。如果这里就让学生摆摆,摆完了就完了,我想学生也就没什么印象了,但如果摆完后让学生展示自己摆的图形,并说说用了几根小棒,这时学生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用数表示物体的乐趣。
4、教给操作的顺序和方法
合理的操作顺序和恰当的作方法既能节省时间,又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如果只让学生摆两行花片,第一行摆9朵,第二行摆5朵,而不具体提出操作的要求(先摆几朵,再摆几朵,第二行摆时要和第一行对齐),学生就比较盲目,对两行花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就不一定很清楚。因此,操作的顺序和方法直接影响操作的目的是否能达到教学中应高度重视之。
5、把所致合理的操作时机
操作要适时,只有时机适当,适可而止,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充分的感性认识时,就应停止操作而进行思维与抽象,使学生逐步从物质化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言语动作,直至完全抽象。否则就会浪费时间,就会妨碍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发展,而达不到动手操作的目的。
6、学具操作学习的活动设计要注意周全性
教师要充分考虑每次活动的可行性。从学生认知基础上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否适应,可能会有什么意外情况出现,要做什么被救撒旦施准备,从学生操作的时间和空间上考虑,给学生多长的时间,不能提出问题的就匆匆活动;从活动的意义上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和效果,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效果更好;从操作的次数上考虑,本节课要操作几次为宜;从操作的内容上考虑,每次操作的内容是否值得进行操作;从学具操作的秩序上考虑,一定要响亮地提出要求,做到字字说清,句句入耳,最后让学生操作学具,不然,就会造成混乱。
总之,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借助学具操作引导他们主要参与探索,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是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教育理论》新世界出版社
王小欧 《小学数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奠迪 《普通的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彭冉龄
第二篇:教学中使用学具的作用
浅谈数学教学中使用学具的作用
【摘要】: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和概念。【关键词】:使用学具,帮助概念形成、理解数学算理、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合作意识、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仅就使用小学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使用学具,帮助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加法”时,让学生用学具圆片先摆1,再摆2,最后让学生说说一共摆了几个?这样通过学生、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加法”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把两部分或几部分合起来”,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用学具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52÷4,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5捆(5个10)平均分4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 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4份,每份是3根(3个1),个位商3。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使用学具,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1.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 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认识长方体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学具,边操作边认识这几中立体图形,从中悟出这几种的特点,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锲入点,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学具获得的,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2.在活动中体验。
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由具体到 抽象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数学化的过程,低年级学生离不开现实生活经验。这些经验一方面来自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来自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情境中操作、体验与感知,所以10的认识,我为学生创设了数花生数小棒、拨计数器的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多重感知的基础上将已有的认识经验与新经验建立联系,从而自主建构1个十与10个一的关系。
3.学具的使用,因师生互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的局面。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是这种认识活动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教育部《关于我国数学课程研制的初步设想》指出,要通过数学教学改革,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改革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提供给儿童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通过学习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数学结论,让儿童获取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学具的操作,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大胆发问、质疑,共同制定解题计划,选择适宜的思维方向和策略。通过这些思维方式和策略的运用,不断解决新 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的矛盾,教师讲解与自觉理解的矛盾和同学之间新知识理解水平差异而产的生的矛盾,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比如,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学习填加法未知数时,我先让学生读图,说图,小组讨论怎样填这个未知数;最后全班交流方法,请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再全班小结。就这样,学生参加了知识的探讨过程,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了教师为中心的局面。
四、在使用学具中,渗透数学思想。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教学“同样多”时,让学生先摆5朵红花,然后让学生在下面一个对一个的整齐地摆,就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通过学生摆、拼等操作活动,把摆的过程转化为一一对应的思想,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学具的操作就渗透了转化的思想,等等。
五、使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 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10的组成时,先请小朋友按分好的小组坐,听好小组合作目标、合作要求、分工合作。同学们有的摆圆片,有的看,有的记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六、使用学具.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这是现代教学论十分强调的一个方面。国外一些专家在进行小学教学新体系的研究时,都把发展实际操作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的三种能力之一(另外两种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强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五育的全面发展。
例如教学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的特征时,让学生分组做实验,用自己带来的小木棒、小竹棍搭拼正方体或长方体,通过搭一搭、拼一拼、看一看。实验中,教
师不能满足于大多数正确或大致正确,而要注意引导学生严格、正确地运用直观操作,且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真正把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手段。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要引导学生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指出操作的不正确之处,继续进行实验,直到成功为止。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七、使用学具,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所以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学习了分米后,让学生量课桌的长、宽;学习了面积单位后,让学生量常用物品的面积等。
八、使用学具,有助于形成“问题解决”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再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如:教学“乘法分配律”,可让学生根据学具卡(见教材图)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的问题(其中包括推导乘法分配律用到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抽出教学新知所需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发现乘法分配律。这样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数学问题解决”意识得到了强化和培养。
九、使用学具,可以开发学生智力
脑科学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左半脑分管支配右半身的活动;右半脑支配左半身的活动。反之人的左、右半身的活动可促进人的右、左半脑的协调开发。左右半脑各司其职而又协同发挥作用。据研究,人的大脑功能存在着很大的潜力,一般人只用了脑功能的10%左右,使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一是可以开发学生大脑的功能;二是通过左右手同时活动,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
十、使用学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必须把数学情感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和数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平等看待。”所以,我们要在课堂 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如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活动,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可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使学生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实践,从感性的认识到理解,并且掌握知识,达到运用知识。
参考文献:《教育心理学》、《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附: 姓名:毕晓磊 性别:女 族别:彝 出生年月:1973年1月 籍贯:云南石林 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学历:大专 工作单位:石林县民族小学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民族小学 邮编:652200 电话: *** 电子邮箱: 1010900649@qq.com
第三篇:浅谈美术学具在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美术学具在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
运用学具进行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充分运用学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拓展延伸学具使用范围,让学生在学具的使用中表现自我、体验成功。
三、课堂上要求学生集体协作,团结互助。
四、开展学生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正文:
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乐趣。因此在美术课教学时,不应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在题材、形式的选择表现上要留给学生自由空间。应运用学具进行教学、实验、探究活动,具有真实、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可以将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和技能,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智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具的使用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索、主体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与“学”之间产生互动作用,并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加强主体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的体现了寓教于乐,培养兴趣,发展能力的新课程改革精神。因此将美术学具的准备工作做好,才能保证美术课教学的顺利开展。美术的创造性、灵活性、多元性需要有多种工具和材料的配合完成。但美术教材方面的内容又决定了美术工具的选择,另外,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也常有偏好某种工具的现象。因此导致学具的功能展示受到一定制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导向作用,教师示范用的教具,有意无意提到的绘画工具,都会影响到孩对学具的选择。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开发出美术学具的使用功能,引导学生用足、用好美术学具。
常见的美术学具罗列起来大体可分为笔、颜料、刻刀、剪刀、布、纸、胶等,它的功能是通过画和塑将思想情感以美的形式展示给人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是选用和发展学生所使用工具的物态功能反映学生的主观情感,以及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能反映学生独特的个性、气质、行为习惯,甚至他的潜意识。因为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孩子使用工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这个工具去掌握知识的。
下面谈谈我运用学具进行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充分运用学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而小学生又普遍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因材施教,让他在兴趣中掌握更多,同时,通过教师用美术教具示范或分析范画所用材料来引导学生欣赏而巧妙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学、善学。
二、拓展延伸学具使用范围,让学生在学具的使用中表现自我、体验成功。
每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教师会把这一学期的教材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准备一个美术材料袋,里面准备了常用的美术学具,绘画工具的准备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彩色水笔,彩色铅笔或者油画棒、水彩颜料等。面对忘记带美术学具的学生,教师不要让他们产生无奈、失望的情绪,而是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发现其他学具也能表现出许多的艺术效果,教会学生灵活善用。学具中还有许多随手可得的学习用具,如铅笔盒中的修正液和小刀等,也可以成为美术作品中的表现工具和材料。如:用修正液可以在彩纸上画出白线条,会带给学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即简便又美观。还可以利用小刀在有色之上进行刮画,另外还有沙子、瓜子壳、果皮、蔬菜、树叶、花瓣等等均可进行艺术表现。同时延伸、拓展了学具情感功能的要求。
三、课堂上要求学生集体协作,团结互助。
有些课业类型材料较难准备材料,学生在准备材料时往往出现准备不足,材料多少参差不齐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会注意事先布置学生准备学具材料,同时自己也四处准备,力求材料充足,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到教学时,将全班学生收集准备的材料收集起来,再以组为单位,将材料发放到每组学生手中,每组集体制作。结果发现学生制作的作品均美观精致,比单人制作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学生从中学会了集体协作,发挥了团队精神,锻炼了集体的凝聚力。
四、开展学生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在运用学具学习的同时,我们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鼓励学生用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美术学具,或者到大自然中寻找废旧材料变废为宝进行创作,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在美术学具的使用过程中,学具摆放要顺手、醒目,他能随手捡起工具继续工作,不要在他想开始作画时因为找不到工具而产生气馁。完成创作之后,学具盒可能会变得乱糟糟和脏兮兮的,教师要教会学生进行清理,保持合理的次序,画笔要清理干净,颜料拧紧盖子并摆放整齐,以免变干,要经常做到这些不容易,大部分学生对这些心不在焉,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鼓励学生爱护清理自己的学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教师在教学美术时,必须将美术学具的准备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努力创造新的美术教具、学具,认真组织教学,及时总结经验。这样就能将美术教学工作做好。
附录:
1、参考小学美术参考书
2、参考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
浅谈美术学具在教学中的运用
作 者:崔明霞 邮 编:262400
单 位:山东省昌乐县实验小学 电 话:0536——6222928
第四篇:学具在教学中的作用
学具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低年级的教学作用不可忽视,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我认为主要应该这样做:
第一,学具的准备和使用要求有序。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如果进行最简单的一次操作,前后要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既影响了教学进程又要冲淡课堂气氛;而且还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我在学具准备中要求学生做到学具摆设有序。要求学生将学具摆设在课桌前缘,操作时听清要领后再动手等。这样学生操作就有条不紊,即突出了效果也节省了。
第二,创设情境,灵活使用学具。新课标数学教材的主题图包含了大量的实际动手操作内容,而且新的教材教法也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为充分使用学具操作提供了依据。所以,教学中我就特别强调学生利用学具探索知识、解决问题。如:在比较分数大小时,当分数的分子相同或分母相同时应该怎样比较大小,教师不必做过多的讲解,让学生相互合作,利用相关学具动手操作,从而得出同分母和同分子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新知,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他们养成爱动手,勤于探索的好习惯。教学中教师也应恰当使用教具,直观地演示给学生看,可为学生的学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所以,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创设情境,让教具和学具成为强有力的教学用具。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创设合适情境,使学习变得轻松自然,而且能对所学知识形成更加牢固的印象。
三、学具使用的时机以及结论的归纳总结
利用学具探究学习,它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课堂教学中,我注意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与方法,设计操作时学生要观察思考的问题;其次,课堂中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操作,灵活地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在这一操作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感知了什么是一份,什么是几份,很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义,接着又让他们用实物卡片进行了对应练习,巩固了对倍的认识。
完成操作过程,总结操作方法,是学具操作的最终目的,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结合操作过程,归纳总结出计算方法时,学生往往把解决的问题与操作过程相脱节,不能用语言正确叙述这一过程,开始时我就引导学生边摆学具,边说算理,一句句教给他们,逐步让他们边摆学具边讲算理,看算式讲算理,看问题说算理,培养了思维能力。
第四,注意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通过课内操作,能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实践能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充分利用,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在“认识厘米”时,课内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小尺感知了一厘米和几厘米,然后又让学生找出周围生活中长度大约1厘米的物体,同位互找几厘米,通过自制的教具,让学生判断测量方法与长度是否正确,使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后,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实物图像抽象为只有线条组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对比实物辨认,从而使学生认识了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形,课后让学生利用土豆、萝卜、橡皮泥等,制作出各种立体实物,带到学校展示,学生们的兴趣盎然。
可见,合理适用教具与学具,能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能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很好地掌握知识。
第五,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具学具。在教学中,操作的主体不同教具学具的选用应有所不同。教师演示的教具应大一些,便于全体学生都能看清,颜色鲜艳一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用的学具可简单一些,以免无关属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学中要尽量采用活动教具,因为活动教具容易引起注意,容易被知觉,它更有利于使知觉的主体与背景分离,使主体更加鲜明。同时,活动教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教学重点,便于把握教学内容的实质。
另外,教具学具数量、操作递减有序。教具学具操作的目的,是用直观感知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具学具的数量和操作的次数亦应逐渐减少。我们还须注意,操作的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分散儿童的注意。应尽可能利用记忆表象来帮助儿童理解初步的数学知识。当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应通过观察、了解,评估,允许发展较慢的儿童使用学具,操作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操作要求,以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促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五篇:教学中要合理使用教具学具
教学中要合理使用教具学具
——《教具学具的使用》培训总结
南坳明德小学
余翠平
教具和学具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使用。合理使用教具学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为教具学具的使用不流于形式,我有几点浅薄的认识与大家共勉。
一、教具的使用要为学生的学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教师教具的使用,不仅只是为了直观地演示给学生看,更重要的是可为学生的学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学会操作。如开始学习10以内加法3+2=5时,学生拿着小棒不知往哪里放,只摆了5根,体现不出知识的形成过程,老师应拿着小棒在投影仪上边示范边讲解摆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小棒自己去解决类似的问题。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8+9=17时,不少学生用最原始的方法先摆出8根,再数出9根,可以启发学生,不用数的方法,能不能借助以前的知识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7呢?学生有的用9凑成10,有的用8凑成10,很快发现了进位加法的方法,由于在课堂中注重了学具操作训练,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节省了时间,课堂教学效率高。
二、在情境中灵活的使用教具,给学生用学具展示的机会。
新课标数学教材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窗、图画,而且为充分使用学具操作提供了依据,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设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给每位同学提供了用学具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学习比较大小时,通过“看谁摆得对”、“我说你摆”等方式,可以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实物卡片或数字符号等摆出“6<7”、“7>6”,学生能在“<”、“>”的左右两边先摆出相应数目的卡片,中间摆上“<”或“>”符号,再通过“我说你猜”,让一个学生说出两个数字,另一个学生举起“<”或“>”符号,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新知,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再比如学习加减法时,可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用喜欢的学具摆出相对应数量,然后再把两堆东西合起来(加),从一堆中拿走一部分(减)体验加减法的含义。这样,不仅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爱动手,勤探索的好习惯。
三、注重学具教学的时机,总结操作方法
学具操作最重要的是过程,它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在这一过程中,能体现出数量间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实现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注意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与策略,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操作,灵活地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讲究实效,避免流于形式。如“倍的认识”,教学时老师设计了如下操作:让学生第一行摆两根小棒(强调两根是一份,要两根一起拿出来,摆成一堆),第二行也是两根一份,摆这样的三份(强调两根一份,摆出三堆)学生摆完后问:“第一行的两根是几份?第二行两根一份摆了这样的几份?”学生答后又强调说:“第二行有这样的三份,那么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3倍,也就是说第二行是3个2”。在这一操作过程中,重点让学生感知了什么是一份,什么是几份,很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义。
完成操作过程,总结操作方法,是学具操作的最终目的,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结合操作过程,边摆学具,边说算理,一句句教给他们,逐步让他们边摆学具边讲算理,归纳总结出计算方法时,培养思维能力。
可见,合理使用教具与学具,对于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有助于新课标要求的非智力目标的达成。
教学中要合理使用教具学具
——《教具学具的使用》培训总结
南 坳 明 德 小 学
余 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