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中历史《第二课 新兴力量的崛起》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时间:2019-05-15 01:06: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中历史《第二课 新兴力量的崛起》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中历史《第二课 新兴力量的崛起》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篇: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中历史《第二课 新兴力量的崛起》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一历史《第二课 新兴力量的崛起》教案 新人

教版必修2 【自主预习】

一、请自主学习教材第九专题第二节159页至163页

二、思考题目:

1、欧共体形成的原因?

2、日本战后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3、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崛起的意义?

三、自主解答: 1、20世纪50—70年代西方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

2、日本经济崛起给中国发展的启示?

3、什么是综合国力? 【互动学习】 情景激趣:

法国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曾经说过:“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维克多·雨果的理想已经变为现实。大家再数一数上面有多少颗金黄色的星?(12颗)知道为什么有12颗吗?欧洲联盟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哪?

二、探索生趣 主题一:“欧洲人的欧洲”(欧共体的形成)问题一:欧洲的一体化进程的原因?

A.雅尔塔体制使欧洲处于美苏两极控制之下,既面临着来自苏联的威胁,又受到美国

经济渗透、政治控制的压力。随着西欧各国的经济恢复发展,要求摆脱美国控制,与

美国建立平等伙伴关系的要求日益激烈。但是,西欧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各

国人民反战情绪非常强烈,他们迫切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尽快恢复和发展经

济。

B.战后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与美苏抗衡,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唯一 的出路在于“联合”,只有联合起来,西欧才能继续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C.西欧土地面积狭小,资源又相对贫乏,许多重要原料和市场过去都是从它们所属的殖民

地获取,战后殖民地先后获得独立,这些渠道大大缩小或者被堵塞。这就使西欧各国认

识到要尽快发展经济,就必须打破国家壁垒,在经济上联合起来,实行一体化。

D.西欧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太大的差异,经济联系也较密切;西欧各国具有相同或相

近的历史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法德两国逐渐排除宿怨,实现和解;西欧各国都实行

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这一切表明,西欧各国都强烈要求恢复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传统

地位;因此,他们的联合首先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

问题二:欧洲共同体的成立过程?

1951年,欧洲六国成立欧洲煤钢联营;

1958年,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

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共体的总部在布鲁塞尔。1975年,共同立法机构“欧洲议会”成立,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80年代之后,欧共体政治联合进一步加强。

问题三: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促进了西欧经济发展和政局的稳定,增强了同美国抗衡的力量;改善和加强了同亚非 国家的关系。

主题二:迅速兴起的日本

问题一:日本战后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1)战后日本一系列民主改革;,(2)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时美国的特需订货及援助;

(3)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

(4)制定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5)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人才培养;

(6)利用战后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大力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的更新换代。

问题二:日本战后经济快速发展的表现? 20世纪5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

济大国;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居资本主义国家之首,成为

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在海外的纯资产占世界第一位;还是世界上主要的贸易 出口大国和对外援助大国。

问题三:日本战后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 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由于西欧、日本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

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使美苏两极格局受到冲击,世界

政治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日本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主题三:东方巨龙的腾飞 问题:为什么中国改革成功了,而苏联、东欧的改革相继受挫呢?

(1)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是一场崭新的复杂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影响它的进程有国内

外诸多因素。但是,最主要是由于指导思想与路线不同。

(2)我们党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符合

我国国情的党的基本路线,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而苏联、东欧的改革没有能完全摆脱苏联模式的经济理论;没能完全把握本国的国情;

苏联热衷于霸权主义,搞军备竞赛,干涉别国内政;东欧则没有完全摆脱苏联的干涉、控制。

(4)因而它们都相继遭受挫折,而我国取得了成功。主题四:发展中国家的呼声 问题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倡导者:铁托、尼赫鲁、纳赛尔。

(2)标志:1961年在南斯拉夫召开第一个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3)影响:第三世界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问题二: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崛起的意义(1)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2)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为保卫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总结固趣

1、自主构建本节知识结构:

2、发展中国家应如何争取发展的条件?

【素质提升】

一、选择题

1、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A.美苏争霸的威胁 B.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与经济联系 C.争夺市场的需要 D.政治一体化的推动

2、法国和德国开始走向和解的重要步骤是()

A、“舒曼计划”的提出 B、共同加入“北约”集团 C、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 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3、欧洲共同体的经济目标实质上是()

A.实现欧洲经济一体化 B.摆脱美国的控制,实现欧洲经济独立 C.对抗美苏两个超级经济大国 D.避免经济危机,保护欧洲市场 4、18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时,不包括()

A、法国和意大利 B、荷兰和比利时 C、卢森堡和民主德国 D、英国和爱尔兰

5、目前,不少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从根本上看,这一变化反映了欧洲()

A、货币一体化 B、国家一体化 C、经济一体化 D、军队一体化

6、下列有关欧共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欧共体各国经济的发展 B.推动了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 C.以欧洲的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 D.使美国的霸权地位一落千丈

7、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经济上的扶植转为竞争,这种变化反映出()

A.美国有能力来控制日益发展的日本 B.美使日成为对抗社会主义的据点 C.不同类型国家的经济都在恢复发展 D.美国独霸世界经济的局面一去不复返 8、20世纪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是在()

A、3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中期 B、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后期 C、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 D、70年代初期至70年代后期 9、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要求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其根本原因是()

A.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 B.日本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D.日本需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10、新中国成立后,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①“一五”计划完成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③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④改革开放政策的确定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1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表现有()①粮棉产量跃居世界首位

②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③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④建立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第三世界崛起的标志是()

A.万隆会议的召开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新中国的成立 C.“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

13、促使不结盟运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三个首倡国都受到两大军事集团的威胁

B、冷战格局使国际关系趋于恶化 C、和平中立是三个首倡国的一贯政策

D、民族经济的发展使第三世界已能与美苏平等对话 14、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演说:“„„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尼克松演说中的“挑战”是指()

A.苏联的威胁 B.西欧和日本的经济竞争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美国经济滞胀

15.有关不结盟运动兴起和发展中国家崛起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有()①改变了世界面貌②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③说明出现了新的国际政治力量④维护了世界和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日本对美国贸易出现顺差并逐年增加,1978年为101.25亿美元,1988年为521亿美元。在世界市场上,日本的制成品出口额1707.8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453.4亿美元。1980年,日本的粗钢和汽车产量超过美国。1965~1972年,欧洲共同体国家出口增加了158%,而美国的出口只增加了80%;1972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为13.4%,欧共体为33.7%。

材料二: 从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在日美同盟前提下开展“多边自主外交”,与中国恢复邦交,在阿以冲突中支持阿拉伯国家,谋求在国际事务中有更多发言权,积极争取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60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核国家,撤出“北约”,调整与苏联的关系,与中国建交。70年代,联邦德国展开了旨在改善与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新东方政策”;英国也逐渐不再依赖美国。

——《世界当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联系材料一,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B、2 C、3 A、4 D、5 C、6 D、7 D、8 C、9 C、10 A、11 D、12 B、13B、14 B、15C、二、材料解析题

16、(1)现象:日本和欧共体同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竞争并占据了有利地位。(2)现象:日本和西欧各国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日益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资本主义世界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日本、西欧经济发展,与美国差距缩小。

第二篇: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九《新兴力量的崛起》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九《新兴力量的崛起》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要求】

阐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战后多种新兴力量崛起的情况,知道两极格局受到来自多种力量的有力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从多层次、多角度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2)通过对本课历史史实的分析、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学会使用讨论法、分析法和归纳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特殊性。

(2)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趋势,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并逐步形成对祖国、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感情。【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欧洲共同体;东方巨龙的腾飞;不结盟运动。

教学难点:了解多种力量的崛起对世界两级格局带来的影响。【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讲述法、情景法、设问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法国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曾经说过: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维克多雨果的理想已经变为现实。欧洲联盟是怎么发展而来的? 新课学习

一、欧洲人的欧洲

1、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引导提问:欧洲国家为何要建立这一组织? 学生回答:解放战争的基本胜利,是新中国成立的前提条件。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理论和路线方针的准备;而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做了具体的组织工作方面的准备。

教师引导提问:很好,了解了新中国成立的条件后,我们着重来看一下一届政协的情况。请同学们把一届政协的内容归纳出来。

学生回答:欧共体的成立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产物。欧洲国家随着自身实力的恢复与增强,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要求改变受美国支配的局面。同时,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障自身安全和发展。引导提问:西欧的联合首先从什么领域开始的? 学生回答:西欧的联合从经济领域开始的。引导提问:欧洲史怎样走向联合的? 教师点拨归纳: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7年3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六国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总称《罗马条约》。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共体。但三个组织仍各自存在,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布鲁塞尔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2、欧洲共同体的发展

引导提问:欧共体是怎样不断发展的? 学生回答:欧共体随着经济的一体化,正朝着政治一体化发展,努力在国际上步调一致,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

引导提问:欧共体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学生回答:欧共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引导提问:欧共体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 学生总结回答,教师归纳:性质是西欧国家经济、政治一体化,并具有一定超国家机制和职能的国际组织。

引导提问:欧共体是怎样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的? 教师点拨:请同学们抓住三个关键的时间:1973年、1991年、1993年欧共体发生的重大事件。

引导提问:欧洲的联合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联合的西欧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共同体。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壮大了欧洲的实力,促进了欧洲的发展,在国际政治中成为重要的力量中心,使它能与美国、苏联相抗衡,并挑战美国。这对维持欧洲均势与世界和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随着力量的增强,欧共体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迅速兴起的日本 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

引导提问:战后美国为什么要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160页内容,要求学生概括当时的世界形势的特点:冷战形成与加剧,美国出于遏制苏联和中国的战略考虑,改变对日占领政策,开始扶植日本。

引导提问:战后日本迅速崛起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促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内部因素有哪些?促使其崛起的最有利的外部因素是什么? 学生总结回答,教师归纳:内部因素有:战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政府利用战后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国防费用小的有利条件,集中力量搞建设;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重视教育,加快人才培养;利用战后的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大力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等。外部因素是指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特需订货以及美国的援助,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引导提问:日本经济发展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给我们以什么启示?日本崛起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什么变化?日本经济崛起后外交政策上有什么变化?(由三个学生分别回答)学生1: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最大变化是:1956年到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学生2:日本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要与时俱进对生产关系作适时改革和调整;要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要重视科技和教育;要抓住机遇。

学生3: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其朝野对政治大国的呼声日益强烈。日本政府对外开始举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

三、东方巨龙的腾飞

教师点拨:讲清中国建国以后社会主义建设曲折与发展的基本脉络。从新中国建立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从1956年开始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到十年文革的巨大挫折,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振兴,成为目前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体。最后说明中国一贯重视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在国际事务中与不结盟运动保持着良好的合作。

四、发展中国家的呼声

引导提问:第三世界国家为什么要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学生回答:战后亚非拉许多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避免卷入大国的争斗,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发展民族经济,采取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

教师讲解:1955年的万隆会议本着求同存异原则,通过了团结反帝的纲领,显示了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巨大力量,给不结盟运动以思想启迪和政治推动;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在南斯拉夫会晤,正式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

引导提问:不结盟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结盟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

引导提问:不结盟运动的宗旨和原则是什么? 学生回答:原则和宗旨是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化。引导提问:不结盟运动提出了哪些主张? 学生回答:不结盟运动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与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引导提问:不结盟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生总结回答,教师归纳: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改变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决定世界的局面。有力地冲击了两级格局。从第四次不结盟首脑会议开始,正式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课堂小结: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使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格局由美国控制变为美、日、欧共体三足鼎立局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第三世界的不断崛起和中国的振兴,冲击着二战以后美苏对峙的两级格局。国际关系格局是一种不稳定、充满矛盾斗争的国际关系状态,其演变是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世界多极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多种国际力量的出现,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板书设计

一、欧洲人的欧洲

1、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2、欧洲共同体的发展

二、迅速兴起的日本 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

三、东方巨龙的腾飞

四、发展中国家的呼声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讲述了几个新兴力量的崛起,应主要结合现在的国际关系来阐述这些新兴的力量。欧盟、日本、中国、第三世界,这些世界的主要力量,学生都有一些了解。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资料补充,运用典型史料对于重点问题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解读史料能力,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所学内容进行较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

第三篇: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达标训练:(二十七)新兴力量的崛起含解析

课时达标训练(二十七)新兴力量的崛起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宣称:“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一个美国庇护下的欧洲是不能接受的。我希望一个站起来的欧洲。”其意图在于()A.建立一个强大的单边主义的欧洲 B.建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 C.重新确立欧洲的国际中心地位 D.努力构建一个统一的欧洲

2.20世纪六十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曾两拒英国加入欧共体。戴高乐认为英国几乎在所有问题上都选择与美国站在一边,在欧洲防务上坚持借重美国,并且坚决反对欧洲核力量,这是他绝对不能答应的。据此可以推断出()A.法国推行抗衡美国的政策 B.英国与欧共体国家经济差距大 C.欧洲一体化进程停滞不前 D.美国对西欧的控制进一步加强

3.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法国展开了一系列令美国不满的活动:命令舰队拒绝参加北约的军事演习,调整与苏联的关系,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等。这说明法国政府()A.脱离了资本主义阵营 B.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积极推进欧洲一体化 D.与社会主义国家结盟

4.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其目的是

()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

5.1971年,日本政府发表的《经济白皮书》中,难掩得意:“回首往事,风雨25年,完成战后复兴的日本经济,在技术革新和振兴出口两只车轮驱动下,正朝着先进国的道路迈进。”从战后的国际形势来看,下列属于日本战后“风雨25年”经济发展机遇的是()

A.在美苏对立加剧下,美国急需日本产业技术协助重建欧洲 B.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下,日本政府清除军国主义残余 C.在两大阵营对抗下,美国扶植日本为对抗共产势力的盟友 D.在国际冷战氛围下,日本幸运地成为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国家

6.英国《旁观者》评价说:“富豪可能有能力买一所豪宅,但在世界的第一张圆桌边上,钱却不易买到一个位置。”这一评价最有可能针对的是当今世界的()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中国

7.20世纪6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有三尼之说:美国总统肯尼迪;苏共第一书记尼基塔·谢尔盖维奇·赫鲁晓夫;印度总理尼赫鲁。“三尼之说”的出现体现了当时的国际形势是()A.美苏争霸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资本主义世界的三足鼎立 D.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8.有学者提出,“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在20世纪六十年代能够“撼动”和“挑战”两极格局的重要因素有()①西欧国家走向联合②日本迅速崛起 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④中国的振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下列漫画,回答问题。材料一

图1 创作于1951年的漫画 图2 创作于1963年的漫画

材料二

图3 《美国奶粉》

图4 1987年《时代》周刊封面

图3漫画说明:画中的麦克阿瑟将军盘坐在日本岛上,右手抱着一个日本军官,左手拿着一只奶瓶往军官的嘴里塞。

图4漫画说明:画中左边是日本相扑,右边是山姆大叔。

(1)请你为图1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确定一个题目(能体现历史事件的本质),并分析其作用。与图1相比,图2反映了西欧与美国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分)

(2)图3反映出美国对日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什么采取这种政策?与图3相比,图4中日本与美国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3)图

2、图4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国际关系格局有何影响?(4分)

课时达标训练(二十七)1.选B 欧洲力量的增强,要求建立与美国平等的关系。

2.选A 本题考查二战后的国际关系。题干显示戴高乐拒绝英国加入欧共体的理由是“英国几乎在所有问题上都选择与美国站在一边”可看出,法国推行抗衡美国的政策。故选A。B项与题干不一致;C项材料无法体现;戴高乐表面反对英国,实质上是反对美国,D项理解错误。

3.选B 二战后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上了联合的道路。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

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法国退出美国控制的北约,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调整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等。故选B。

4.选A 注意题干时间是20世纪40年代末,这一时期正是处于“冷战”时期,美国扶持日本,其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故答案为A。

5.选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为了在亚洲对抗社会主义国家,对日本进行扶植,这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故选C。重建欧洲时,美国并没有需要日本产业技术,排除A项;B项不是机遇,而且日本军国主义残余没有得到清除,排除;马歇尔计划援助对象是欧洲,可排除D项。

6.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伴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日本近年来极力谋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但屡次失败,故选C。

7.选D 20世纪60年代是两极格局时期,印度的崛起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作为一股重要的力量,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作用,冲击了两极格局。A、B两项与材料不符;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三足鼎立指美、欧(欧共体)、日,排除C项。

8.选B 中国的振兴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后,而20世纪六十年代中国正处于**时期,不足以成为“撼动”和“挑战”两极格局的重要力量。排除④。

9.解析:第(1)问,结合时间“1951年”“1963年”分析。第(2)问,结合漫画说明分析。第(3)问,随着西欧、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答案:(1)标题要能体现出美国对西欧援助、扶植等内容。作用:稳定了西欧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西欧战后的经济恢复和发展;美国通过经济渗透实现对西欧的政治控制,使欧洲不得不在政治经济上依附美国。变化:西欧从在政治经济上依赖美国变为在经济上与美国竞争,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政策:扶植政策。原因:因为冷战开始后,美国利用日本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变化:由依赖美国到与美国相互竞争。

(3)影响: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第四篇: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教案(自己)

一、课程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二、教材分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二课,本课通过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有关本课的知识;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学生已经学习必修一的有关中央集权的加强的内容,对加强思想控制、君主专制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认知能力分析:到高二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初步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3)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使学生初步形成对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特定的思想文化的认识,即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定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4)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董仲舒及其思想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加强学生获取、阅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课部分

一问:回忆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简述在儒家思想形成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三位人物及其观点。二问: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接替秦朝的又是什么朝代?又采取了一些什么措施来加强自身的统治的呢?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进而导入课程同学们知道儒家思想在汉朝又有怎样的命运吗?那们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儒家思想在汉朝有怎样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部分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社会贫困。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理解:什么是无为而治?

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治理。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出处:《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从汉朝建立到汉文帝,经过四十多年,德政达到了极盛的地步。一方面文帝受老子思想影响,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另一方面文帝为人十分仁德宽厚,这使天下百姓受益无穷,也使西汉王朝逐渐走向强盛。

(2)措施: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休养生息政策)①减轻田租;

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3)影响:积极作用:经济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消极作用: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2、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①汉初的休养生息使汉朝经济恢复发展,国力日盛(基础、条件)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诸侯势力膨胀;土地问题: 阶级矛盾尖锐;边境问题:匈奴为患(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发展的形势,巩固统治(3)主要措施: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见必修一第三课。

军事上——对匈奴采取强硬政策北击匈奴

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提出者:董仲舒(1)董仲舒的生平:

生活在文帝、景帝、武帝时代,大学问家,三次应对,得到武帝赏识。著作:《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十分著名,他的各项学说都可以从《春秋》中找到根据,换句话说,他的理论权威来自《春秋》,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春秋繁露》的缘故。(2)贡献:(也可以说是其思想特点)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解释: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2、思想主张:

通过史料阅读分析董仲舒的主要思想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得出董仲舒的重要思想之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二:

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公侯不能奉天子之命,则名绝而不得就位,卫侯朔是也 ——《春秋繁露·顺命》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得出董仲舒的重要思想之二:君权神受,说明了君主的至高无上,主要解决王国问题。同时我们从材料中也可看出对君主权利也还是有一定限制的。材料三: “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 “塞兼并之路”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得出董仲舒的重要思想之二:董仲舒进一步发展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并在此处讲授其与孔子以及孟子对仁政的不同看法。孔子的仁只是停留在“仁者爱人”这样一个道德层面,孟子已经开始对仁政有了阐述,而到了董仲舒进一步将“仁”的思想运用到政治当中。

材料四: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外方,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三纲五常”的理解: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用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而且突出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并进而把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从此而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这里所说的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

得出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时候,主要内容是重礼、讲仁、崇德。孔子讲礼,要求严格等级秩序,宣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而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表率作用)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三纲五常,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然而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董仲舒还提倡“孝道”,现在新闻媒体报道的很多人道德沦丧,不赡养老人,不履行公民义务,看来我们还是应该取传统儒家文化的精华来充实当今的中国人,唤起大家的意识。在此要注意董仲舒的思想是“新”的儒家思想,与最初的儒家思想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融合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

3、影响:(扭转局势付诸实行)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思考一归纳: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特点: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内容:A.“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B.“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 C.“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影响:为汉武帝所采纳,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考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什么被汉武帝所采纳?

1、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2、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学的自我调节与发展)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根本原因)换一个问法后,根本原因就发生变化如: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思考三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见学思之窗P9 以及思考栏)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所以汉武帝要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问: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他规定,地方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当中央任官,甚至还擢升平民、儒士为相。这明显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2)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教育方面: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和设立地方学校进行儒学教育。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前124年,又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其中《诗》就是《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书》就是《尚书》,是我国古代商贾文献资料汇编;《礼》就是《周礼》,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易》就是《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的著作;《春秋》,是孔子以鲁国历史为主线所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汉武帝还立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博士”。挑选“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人为博士,负责传授学问,设置经学博士7人。这是西汉大力弘扬儒学最切实际的举措。(2)设立太学,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的思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定太学以教救国”,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年龄一般在18岁左右,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起初,太学有经学博士7人和博士子弟50人,后来太学生发展到3000人。东汉时期更达到三万余人。可以说,太学不但是中国第一个官办最高学府,而且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官方创办的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宗旨的高等学府。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使得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至此,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与之对应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风云一时的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

(3)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学在民间光大,处于独尊地位。汉武帝还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3、独尊儒术的结果

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从汉武帝的“贤良对策”到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提出,再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反映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并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这期间董仲舒起到巨大的作用,他为了适应封建政治的需要,借用阴阳家的思想,兼采其他各家学说,重新解释儒家思想,并把它形成一套完整的神学化的思想体系,使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系统化、理论化。他的著作有《天人三策》《春秋繁露》。董仲舒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逐渐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而且对中国人的传统道德、伦理观念、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五篇:高中政治必修2第二课教案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框 感受文化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交往行为和交行方式,文化影响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2)识记文化的来源

(3)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二)能力目标:

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理解和感悟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从而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培养自己正确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更加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教学重点: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特点 教学难点:

区分文化对人影响的两个特点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教师进行引导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通过学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化对社会的影响,那么文化对人的影响具体又是怎样的呢?在接下来的第二课中,我们一起来感受文化对人的影响。

二、讲授新课:

牛顿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18岁进入剑桥大学学习,26岁就成为剑桥大学的教授,29岁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创立了微积分,发现了万有引力,创建了经典力学,被誉为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但是,他的成就基本上都是在前半生取得的,晚年在科学上却再无建树,大家知道是为什么吗?

牛顿晚年由于深受宗教神学的影响,沉迷于宗教世界,这使他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再不能象以前那样正确的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

牛顿的事例也正说明了文化对人的影响之大。那么,文化对人产生影响来自于哪里呢?

1、文化影响人的来源: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板书)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有不同的文化活动。一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使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打上特定文化的烙印。

比如:为什么藏族同胞一般都能歌善舞、精于骑术?因为他们生长于那样的文化环境,经常参与那样的文化活动。

因此,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过渡:文化影响人的来源我们知道了,那么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对人都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呢? 2.文化对人有那些影响

(板书)(1)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板书)-------浅层次

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而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比如:在我国封建社会里,人们深受“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在交往的活动中首先要看双方社会地位的高低,先君臣、再父子。所以在《红楼梦》中,当元妃回贾府省亲时,贾母要先向元春参拜,行君臣之礼,然后元春再向贾母行母子之礼。而在我们现代社会里则没有这种情况。

另外如在受到别人称赞时。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反应就各不相同。

以上这些都说明了文化对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此外,文化对人的影响还表现在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上。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板书)-----深层次

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比如:看到有两个异性在拥抱,我们中国人首先想到的他们是什么关系?要么是恋人,要么是夫妇。而美国人就不这么想,他们会认为两人的关系可能性太多了。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有“男女授受不亲”的伦理观念,虽然已是现代社会,但这种传统观念仍然在影响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从而制约着我们的认识活动,进而指导着我们的实践活动。

文化影响与思维方式、认识活动、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

文化→思维方式 ↑

↓ 实践←认识活动 课本P15情景问答:

“互换礼物”属于交往方式,“名字的写法”,反映思维方式;中国人家族观念较强,强调对祖辈的敬重,所以姓在名前,而欧洲人则更注重自己的独特性,所以名在姓前。

过渡:上面我们讲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其中对交往活动和交往方式的影响属于浅层次的影响,对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属于深层次的影响。文化影响的来源和表现我们知道了,那么文化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板书)

如果你在路上碰到一个熟人,打招呼时你会怎么说?一般就是:吃饭没有?或者干啥去呀?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要这样问?自己什么时候学会这样和人打招呼的?估计很少有人能回答出这两个问题的。为什么不好回答?因为我们所受的文化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板书)①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板书)

所谓潜移默化,是指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等都体现了文化影响的这一特点。

过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墨化的特点。人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影响了,而文化对人的影响又具有两重性,即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对人的发展则具有阻碍作用,会把人引向歧途。人的大脑就好像一个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所以我们平时要注意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②人们应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板书)注意:主动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与文化影响潜移默化的特点并不矛盾。因为潜移默化≠消极被动、无目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主地选择文化,比如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去游览名山大川,或者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游览、阅读的过程中接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事实上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以上我们学习了文化影响的第一个特点,除此之外,文化对人的影响还具有什么特点呢?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写道: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为什么诗人在外漂泊多年却依然乡音无改?

因为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无论在外多少年,中国人都要过春节,西方人都要过圣诞节,阿拉伯人都要过开斋节等等,这些都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这正是文化对人影响的第二个特点。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特点

(板书)

①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板书)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

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大家都非常熟悉,最起码对其中这段话非常熟悉。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时,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部著作曾深深影响了几代革命青年的成长,它是通过什么影响人的成长的?通过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影响人的成长的。

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板书)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注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但并不是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无法改变。如:为什么一些党员、干部一开始能够保持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但是后来却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所腐蚀,经不起金钱、权力和美色的诱惑而腐化变质,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究其原因,都是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被打开缺口而迷失方向,走向堕落的。所以我们不仅要注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更要注意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免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结合本节内容,思考p17问题

通过阅读这段话,可以感受到,一段丰富的人生经历、一份令人心动的情感、一种远大的理想、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会深深地影响着人的发展。

丰富的人生经历、令人心动的情感、远大的理想、催人奋进的力量实际上都是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对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对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是潜移默化的,有时是激烈深刻的。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多方面表现和特点。通过学习讨论,我们知道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影响人们的交往活动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我们应当提高识别先进与落后文化的能力,自觉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抵制落后和腐朽文化的侵蚀,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板书设计:

一、感受文化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环境,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②人们应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特点

①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第二框 文化塑造人生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优秀文化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过程和对健全人格的塑造过程 2.理解优秀文化对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和对人产生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3.理解优秀文化在人全面发展中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4.理解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客观地、联系地、历史地、辩证地剖析文化现象的能力。2 教育学生主动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先进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巨大鼓舞作用,明确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不断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个人发展观。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

教学重点: 优秀文化的作用

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化对人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这样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是如何塑造人的。

二、讲授新课:

学生看教材p17—19,讨论以下问题:(1).为什么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是否所有文化都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3).优秀文化为什么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问题处理:1.(教师点拨)人作为生命的存在物,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精神需要是人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与其文化生活密切相关。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能陶冶人的情操,升华人的情感,有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

【材料展示】弗洛伊德说,“上帝是有过失的,因为他的工作粗糙,质量不高。”

(教师归纳)弗洛伊德的这句话说明,我们每一个人并非生来就是完美无缺的,不仅生理和肢体难以确保完美,心理和精神上也难免存在或产生缺陷。为了弥补心理的缺陷和精神的空虚,我们要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引导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回答)不同性质的文化作用不同:先进、健康、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对人的成长起消极作用。所以本节课我们探讨文化对人生的影响作用时主要讲优秀文化所起的作用。

3.师生共同分析教材,说明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进入新课讲述。(一)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1、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问题处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列举出对自己影响较大的一本书,一首歌,一幅画等等,说明它是如何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以及它在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8页材料,并思考:当代中国应该倡导什么样的文化?

学生思考讨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精神世界

问题处理:教师运用事例引导学生对改革开放前后我国人民在思想、观念、道德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从而明确现阶段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大大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二)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问题处理:学生看书讨论:优秀文化为什么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试举例说明 1.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例如:充满爱国激情的法国的国歌《马赛曲》,鼓舞着法国人民奔赴抗击国外封建联军的革命前线;《国际歌》鼓舞着世界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运动;《义勇军进行曲》则激励着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胜利。

表明优秀文化作品的感召力是无可比拟的,影响力是深远持久的,生命力是难以估量的。由此得出结论: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可以超越时空的。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中,无论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年代,还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种先进文化,总是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威武雄壮的人生乐章。

课堂探究:举例说明你能感受到的先进文化的精神力量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铁人精神:“铁人”精神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的典型化、人格化。其主要方面包括:“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早日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干事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对工作精益求精,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等等。

此外还有:延安精神: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奥运精神:更快、更高、更强;女排精神: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精神;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等等。

(三)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什么关系?

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

(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2)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3)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2、人的全面发展

(1)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2)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不同,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要求也不同。

(3)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健康有了基本保障。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对文化活动表现出日渐浓厚的兴趣,文化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课堂点拨:①不同性质的文化作用不同:先进、健康、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对人的成长起消极作用。②区分先进健康文化的三个作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侧重广度,强调人格的完善;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侧重力度,强调力度的加大;促进全面发展强调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从而使全面发展成为可能。【课堂总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对人生的塑造,知道了文化不仅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而且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人的发展应该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应该是物质发展与文化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板书设计:

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精神世界 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文化塑造人生 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

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

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下载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中历史《第二课 新兴力量的崛起》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中历史《第二课 新兴力量的崛起》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