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的整1

时间:2019-05-15 01:54: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论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的整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论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的整1》。

第一篇:浅论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的整1

浅论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回民小学

买武祥

二十一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中小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其他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和语文教学相整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中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读写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不单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对语言信息的查找、筛选、归纳、概括和删改、编辑等能力。因此,中小学生除了应该具有一般的语文能力外,还需要具有较高的对语文信息进行处理与应用的能力,比如利用图书馆、资料库进行学习的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提高学生运用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初步掌握检索文献信息和积累文献资料的能力,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指导学生认识图书馆的基本属性及其作用,让学生学会使用图书馆资源。教师应定期指导学生完成查阅指定资料的任务,培养学生使用图书馆资源的意识,提高他们使用图书馆查找资料的能力。

二是介绍数据库、因特网的基础知识及功能、特点,培养学生检索数据库的能力以及在校园网或因特网上查阅信息的能力。

三是介绍常用工具书的内容、作用、价值及使用方法,逐步加强学生对各种字典、词典及其他学科的各种工具书的了解、认识和使用,养成查阅工具书的好习惯。

通过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

信息技术丰富了语文教学的信息载体和传输渠道,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新的资源。为此,我校自筹资金二百多元,把“卫星小站”和“计算机室”进行了连网,利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学生不但掌握了计算机的操作技能,还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简单学习活动,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一是通过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识字和用字的能力。识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汉字音、形脱节,字型多,结构复杂,类似性大,多音多义字不少,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种媒体手段的使用,尤其是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观看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打(打字)的训练,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例如,我校利用上计算机课,让学生查阅由“卫星小站”接收的“课程资源”,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当代信息技术导致阅读方式发生如下变革:

· 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

· 从印刷材料的阅读发展到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阅读;

· 从利用图书馆到利用电子资料库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随着信息时代全新的阅读与检索方式的出现,培养新的阅读能力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信息技术课应教会学生使用现代化信息工具进行阅读,提高学生高效率地阅读和检索大量信息资料的能力。比如通过上信息技术课,让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阅读由卫星小站接收下来的“课程资源”、“少年文化”、“新闻”等栏目。

三是通过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阅读方式一样,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之下,写作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 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

· 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

· 超媒体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

· 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当代信息技术丰富了人们的理解及表达方式。各种字处理系统软件的出现和日益完善,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写作效率,而且也丰富了写作内容和方式。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掌握字处理软件的基本使用。这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无论是打草稿、写文章,还是检查语法,都能较为方便地在计算机上进行。同时,在使用电子媒体工具的写作中,让学生能够使用符号、图像、声音乃至三维动画等各种形式创作出丰富多彩的写作内容。比如在科学、数学的写作中插入专业符号,居艺术与科学的写作中配上插图等。在这种模式下写作的学生,比使用传统的写作工具更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通过信息技术课培养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作业的合作精神。如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语文信息资料的搜集、加工、处理或者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式阅读与写作。同时,还可以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来培养中小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借助于电子邮件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协作学习,通过校园网或Internet来实现一个班的学生与另一个班、另一个学校甚至另一个国家的学生交换意见、看法,在交流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向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形式,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整合,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此来培养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素养并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00五年十月三十日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

经开区中山小学:石光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俗地说就是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也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

”这一课题方面的研究结合课例谈几点体会:

第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展台、液晶显示仪、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优美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我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鸟的天堂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激起学生了解鸟的天堂的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读文,欣赏鸟的天堂的美。在学习“众鸟纷飞”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适时播放了课前编辑的鸟活动时的声像资料。学生阅读的文本语言一下子活起来,动起来,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脑海里。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

第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

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古诗之神韵呢?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难题。如一位老师

在教学杜牧《山行》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深秋时节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他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并选取了古琴曲作背景音乐。上课初,潘老师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电子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教师诵读全诗,激起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理解诗意时,潘老师演示了课件。在红红的枫叶缓缓飘落的画面出现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异彩,不但对诗意的理解了然于心,而且感情得到了升华。

第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加学习信息量,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操作平台,教学活动基于网络环境下,在交流、讨论、启发等活动中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如教完《草船借箭》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不只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所了解,还要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课后布置学生收集大量有关《三国演义》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经过加工整理办一期“三国群英传”的板报。同学们马上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有的上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同学们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汇总,这样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可见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这样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学生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更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加以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最终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摘要:主要讲述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教学整合的基本思想、目标、基本要求,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教学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以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载体,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达到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以及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目的。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

1.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 2.对课程教学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重要的变化。学习者的学习主要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1).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

(2).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

(3).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学习;

(4).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基本要求

1.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 2.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

3.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 4.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 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新型教学模式,通过与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

2011年9月发表于《经济生活文摘》

刊号 CN-11-4505/F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A0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黄潭中学

[摘要]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来阐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等问题,[关键词]教育课程

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不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我们理解其含义的关键。在系统科学方法论中,“整合”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凝聚成较大整体的过程及结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以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

“大整合论”所理解的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际上包含两个层面的课题,第一层面的第一类课题是,信息技术如何改造和创新课程?其实质就是课程信息化,它的教育技术专家们站在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立场上所特别关注的问题,追求的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单向整合,第一层面的第二类课题是,课程创新中如何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其实质是信息技术课程化,它是课程专家们站在课程变迁创新立场上所格外重视的问题,追求的是“课题一信息技术”的单向整合,第二层面的课题则是,怎样在信息技术与言归于好程互动在双向整合过程中实现两者的整体化和一体化?实质是建构信息文化背景里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它是人们立足于旨在实现人与文化整合一的当代文化哲学立场于旨在实现人与文化整合同一的当代文化哲学立场上所深入探究的问题,追求的是以教育情境中人的学习为本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整合。

实际上和实质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整合,既包涵了“信息技术——“课程”和“课程”——“信息技术”的两种单向整合,双追求一种深化和提高,教育技术专家和课程专家已经分别就“信息文化——课程”的整合和“课程——信息技术”的整合进行了长期的卓有成效的探讨,分别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为人们深入挖掘,探讨和解决“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整合课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面对这一课题,人们需要首先在更深的层次上探明两个基本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究竟是什么?信息技术与课程有哪些基本原理?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整合,不仅关涉课程结构与课程过程的平衡和统一.而且是当代课程本质的实现形式之一,在文化哲学视野里,课程作为进入教育领域的特殊文化,实质就是人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活动。在课程结构与过程的统一的意义上,课程就是人的学习过程。人的学习总是具体的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文化价值学习以及学习的实现,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需要分别处理知识之间的关系、经验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课程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信息化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有知识的整合、经验的整合、价值的整合.以及课程研制的整合等四条基本原理.

(一)知识的整合 A07 在分科课程的历史传统里.对人的学习而言.知识之间的关系主要有知识的“外在”与“内化”的关系、不同知识系列之间的关系以及知识的“准备”与“获取”的关系.所以知识的学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分科知识的学习,二是知识之间联系的学习,三是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学习.学习实质上是行为的持续而较为稳定的变化,行为变化只有在实际生活情境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在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人们很少是仅仅应用某一学科的知识的;而更多的是超越学科界限.综合应用适合的或有关的知识,这就需要把握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如果问题或情境超越了人们已经具有的知识并且十分重要.人们就会尝试着去寻找和掌握未具有的必要知识,这就需要具有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在信息文化背景里,信息技术与课程知识的整合原理至少有三个含义:一是指作为课程的信息技术自身的知识整合,包括信息技术课程各种知识之间联系的沟通,信息技术的知识与其他课程所含知识之间联系的沟通和呈现。二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主导媒体渗透到各种课程领域之中淡化科目界限.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将知识置虚拟“的真实情景中.将不同科目不同系列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揭示和呈现出来,让学习者在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知识的同时.完成知识之间联系”的学习.三是指充分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出信息比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信息化社会之中,深切感受应用信息技术寻找或创新以及应用必要的新知识的信息文化生活.激发学习掌握新知识的内在动机和需要.并逐步培养和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寻找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二)经验的整合 这里所谓的经验,不是感性意义上的而是哲学一元论意义上的经验,学习经验强调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强调学习者在经验过程中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强调活动中学习心理与经验世界的双向互动。人关于自己和世界的观念来自经验的建构,所以对于学习者学习的真正实现来说,课程就必须经验化,但是当前我国课程只停留在作为内容的外在知识层面而忽视了经验的内化,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等待着接受外在的知识而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冲主动的过程,就需要使课程成为学生亲身经历的经验.使学生学习生涯成为一种.永远无法忘怀的经验。

经验学习的机制主要有转化、同化和顺应三方面.转化就是通过知识内容与环境的融合,将教育内容转化为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条件”,创造出作为经验世界的新型环境,同比,就是内在的“心理经验图式”将学习过程中对环境条件的主动反应形成的各经验散片“吸收为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顺应,就是能动地把已有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心理经验图式“,以应对经验世界变化着的情境和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经验的整合原理.包括空间的、时间的和时空统一的整合.一是应用信息技术设计和创新学习环境.通过精选有时代价值的教育内容并将其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经验世界,创设出具有信息文化的典型性和全息性的学习环境,使之具备学生学习反应的敏感性.这是对不同空间里的学习资源的整合。二是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使内化的新经验以多媒体为载体,成为融合了知情意的活经验.颗畅地融会到已有经验的意义系统之中.这是学习中已有经验与现在经验,在时间进程上的整合,三是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已有经验与现在经验的时间整合基础上,开辟未来的时间向度.促使内在经验的再组织;去主动寻找和应对外在的新问题情境.将源于外部空间的新经验整合到内在的经验系统之中,这就是时空统一的整合.显然,这实际上就是师生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民主教学和合作学习等,使学生实现学习经验的建构.这样,学习就成为一个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的过程,课程就成为学习者主动经验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三)价值的整合

学习作为学习者”融入“现实生活世界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包含着在知识和经验学习基础上的价值学习.价值学习遵循价值认识规律,”价值认识过程呈现出阶段性,大致表现为价A07 值感知、价值理解和价值体验三个相对独立的阶段。“⑦正是通过价值认识过程,个人的价值观才得以形成和发展。价值观具有主观性、稳定性、发展社、社会历史性、导向性和系统性,它实质上是”主体对客观事物按其对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标准.„„价值现是经过选择获得的.这种选择必须是自由的而不是被迫的;是从可选择的范围内进行的,选择时必须同时具备其他可选择的内容;是经慎重考虑后的选择⑧因此,从根本上说,价值的整合就是建构价值学习的自由选择机制,这种选择机制必须贯通学习者的价值认识、价值理解和价值体验的全过程.在教育和课程领域.价值的整合涵括了在民主化背景中“多元价值”的认同,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个人自身关系中的“体知情意”价值的整合。这关涉个人的生理与心理价值的关系.生理的各个方面的关系和心理的“知情意”之间的关系,理想的目标是个人的身心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和谐而自由的发展.理想的模式是“全人教育”。二是在社会的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中“多元文化”价值的整合.这关涉全球文化与民族文比、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一般文化与亚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群体文化与个体文化.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等等之间的关系,理想的目标是“多元共存”,理想的模式是“通识教育”。所以在民主化社会.教育和课程的独特职能就是为来自不同背景的学习者提供共同的经验。

这样.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价值的整合原理,就是遵循价值以发展的选择性和过程性来充分开发和超越信息技术课程化的“虚拟”价值,其具体含义为:一方面在课程体系中,全方位地研制多媒体课程和网络课程,使关涉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的所有课程领域或课程门类都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出一个异彩纷呈的学习生活世界,它是虚拟的生活世界,从而使学习者在虚拟的生活世界里通过充分自由的选择,简捷而高效地实现价值感知和价值理解.另一方面在课程体系中,又超越信息技术的虚拟限定,开发信息化的社会性议题和实践活动形式,使学习者在可选择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自尝试社会问题的解决,真.正地实现价值体验。

价值的整合需要认识和解决虚拟的学习生活与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习的连续性问题。在价值的整合过程中存在一个现实的危险或陷阱,这就是多媒体网络课程可能引发学习者满足于虚拟生活世界,对投入到社会性问题解决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导致价值感知和理解与价值体验的断裂,不过,这一威胁虽然存在但不是主流,主流是虚拟学习对真实实践活动学习的促进.所以,一方面,我们在研制多媒体网络课程中,必须认识并强化虚拟的正面影响.与流行的臆测相反,课程体系里虚拟的生活世界,更能培养学习者参与实践活动的强烈意向,更能激发学习者走出虚拟世界进入真实生活加以亲身体验的兴趣。这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探讨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规律,并定向于学习者投入社会真实生活的意向和兴趣.发现、探究和解决多媒体网络课程的内容、形式、结构.以及它们与学习者的适动性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在研制社会问题中心学习议题和实践活动形式中,需要实现信息化。这里有两个重点:一是选择的议题或活动内容应该主要是信息文化的内容.或至少是与信息文比有关的内容,这样就既与多媒体网络课程相关联.又与信息时代的现实生活相关联;二是在组织学习者开展社会问题中心的活动学习中.既贯穿信息化思想又充分应用信息技术设备和手段,使学习者在价值感知与理解向价直体验的进展中获得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保障

(四)课程研制的整合

课程与文化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信息文化必然催生与之相适切的新课题文化。前述知识的整合、经验的整合以及价值的整合.实际上是在酝酿着信息课程文化的创生,而这一创生只有在自觉的课程研制过程中通过规划或设计,实施和评价才能确立和实现.因此,所谓课程研制的整合原理,指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生出信息比课程文化.课程研制是进行课程规划,并把课程设计投入教育活动中实施并进行评估,反A07 馈和修改完善的过程.包括课程规划或设计、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三个基本阶段.在课程规划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确定信息化的理论取向、目标取向,内容选择和组织形式、经验的选择和组织方式等,设计出信息化的新课程方案;在课程实施阶段,采取适宜的多种教育活动样式,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以信息化新课程方案为根据.开展信息化的知识、经验和价值学习,让一定的知识、经验和价值内化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成果;在课程评价阶段,建构起信息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对课程研制过程的状态,待别是对课程实施结果进行测量和评估,以确认和推进信息化课程文比。信息化课程文化,是以学生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文化.所以需要在此着重提出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强凋学习者参与课程研制.在已有课程研制的理论和实践中,学习者仅仪被动地参与了课程实施,甚至仅仅被动地参与下课程实施中的“教学活动”,很少参与课程评价.并几乎被排斥在课程规划或设计之外。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所谓学习者参与课程研制,就是学习者要全程参与规划,实施和评价等课程研制全过程,成为名副其实的课程规划者、课程实施者和课程评价者,从过去被动的课程内容的接受者转变成主动的课程研制者。这样,教师与学生同时成为课程研制的主体,就可以尝试解决当前我国课程研制中教育技术专家、教育理论专家学科专家与教师、学生分离甚至对立的问题,让技术专家、理论专家,学科专家.教师和学生一起研制课程、在全国性和地区性层面的课程研制中,以技术专家、理论专家和学科专家为主,教师和学生为辅;而在学校层面的课程研制中,则以教师和学生为主,各类专家是指导者、帮助者和咨询者。探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与基本原理,紧接而来的是具有重要实践意义而撩人心弦的基本策略问题,它召唤人们挥洒才情去梳理和建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行动的完满思路和可行途径。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 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

当前课程整合的主题主要有下面四个:

1、构建新的能走向未来的课程价值观念。课程价值观念,是课程整合的核心。只有确立了课程价值观念,课程整合才会成为实质性的而非形式的;

2、重选内容。重选内容的实质是重构课程的开放性;

3、重构模式。重构模式并不是一件难事和并不需要多长时间的话,那么要使它代替已有的课程模式则是相当大的难题和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4、培养能够操作新课程模式的教师。任何课程,一旦投入实施,就必然由教师来操作。新的整合课程的实施成功与否,决定性的环节是它与教师之间是否互相恰切。要使他们与新的整合课程相恰切,就必须对已有教师进行及时培训和改革师范教育的模式。

三、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1.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A07 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

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联系电话 *** 黄潭中学 余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中小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中小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去年10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随着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潘克明认为,强调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做法,是国际上一些比较发达国家十几年前的做法,这些国家现在已经不再需要开设这样的课程了,而是把计算机很自然地作为一种手段运用到课堂中、运用到学习中。信息技术发展到最佳阶段,应该是不再开设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而是很自然地融在教师的意识里,通过教师的教学体现出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和研究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教育界人士却没有盲目乐观。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陈美玲认为,现在的确有不少学校在整合方面搞得不错,但只是一个一个孤立的点,没有形成面,同时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其他学校没有得到共享。

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近几年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涉及到我国教育教学领域中很多复杂的深层次问题。教学资源开发、师资水平、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都有可能成为影响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的重要因素。

“现代教育意识与现代教育观念的整合,这是最关键的。教育观念的整合要体现以人为本。在教育的过程中,以谁为主?要以学生为主,但教师的引导作用举足轻重。”潘克明在走访了许多学校之后,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从五个方面进行整合,包括教育观念、学习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的整合。在内容的整合里,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什么是信息、信息有什么作用、如何获得信息、怎样处理信息等。此外,要注意处理好基础性知识与最新信息技术的整合、基础性内容与发展性内容的整合。

对于教育形式的整合,信息技术的运用必然会影响到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要注意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与兴趣小组的结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现在我们的课堂模式还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有问题举手发言,教师给予答复,没有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自己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局面。像有的学校把学生四人分成一组,给出一个题目,由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或讨论,或上网查寻资料,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技术的整合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讲的,除了观念之外,就是要更新教学设计的思想和教学设计的方法。技术的整合不仅仅是一个展示手段,也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整合到各学科中去。

下载浅论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的整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论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的整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义,以及如何运......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

    论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合肥市侯店小学 张奇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语文教学 优势 策略 摘要:21世纪是以网络为基本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已逐......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之我见 高振会 摘要: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充分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教学特点鲜明,教学内容丰富,教学......

    浅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浅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冯秀琪 徐红彩 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 在中学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比较新颖的课程,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它将逐步成为中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有利于培养学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轴对称图形》案例分析报告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从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用合理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 2......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读书心得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读书心得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读书心得 现在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上课不仅仅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而是有了很多其他的更先进、快捷的教育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精选五篇)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 一、简答题(2题×10分=20分) 1、简述分科课程标准的内涵。 2、简述三维教学目标的内容。 二、论述题(40分) 1、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信息素养,谈谈你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