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方山子传》导学设计
学习目标:
《方山子传》导学设计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明确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提高鉴赏能力。教学重点
能够按字面意思直译古文。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能够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感受和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教学方法:自读法、分析法、引导法。2课时
预习提纲:
1、自行读熟《方山子传》,疏通文句,弄懂文意,给生字词注音,标示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字及重要句式。(要求:边读边译,标出疑难)
2、你认为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3、自行置疑,每位学生争取至少提一个问题。
导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揭题 生齐读:
余秋雨在《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烦吧?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一起“乌台诗案”,把苏轼贬到黄州。苏东坡在黄州的精神遭遇,那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师点评:
“幽人独往来,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苏轼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千古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产生了。而人物传记《方山子传》也成为作者被贬黄州时写的一篇托文言志的名篇,作者在与朋友对话,对话的核心是: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与不遇之变,假如人生不遇,生命该如何取向?文中,方山子给出了一份答卷,而且这份答卷感动了大文豪苏轼。
二、检测预习:
1.了解作者及作品,完成填空: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代诗人、散文家、词人、书法家、画家,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有着巨大贡献的全能型作家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称之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
2、校读。学生互读、齐读。(古文必须要重视“熟读课文”)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展示自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生生、师生互动点评,教师精讲点拨)
1、出示“自学指导一”(检测学生自学效果,落实目标)概括各段段意。(1)、根据课文内容填补词语。活动过程预设:边让学生填词,边落实翻译,师生对每一句的所写内容进行简洁概括。(落实教学重点之“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通过这种填词的方式,帮助学生基本梳理了课文的基本内容。)
①稍壮,___________,欲以此________________,然终不遇。
②_____________,不与世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③余告之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呼余宿其家。_____________,而妻子奴婢,皆有_____________;余既耸然异之。
④今几日耳,_____________,犹见于眉间,而岂_____________哉!⑤然方山子_____________,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____________。
⑥皆___________,独来穷山中,此岂_____________哉!
【参考答案】折节读书,驰骋当世,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俯而不答,仰而笑。环堵萧然,自得之意;精悍之色,山中之人。世有勋阀,今已显闻。弃不取,无得而然
在进行内容概括时,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精讲预设: ①这写的是方山子的人生经历。②这写的是方山子的特立独行。③这写的作者初遇方山子时的情景。④这写的是方山子人生角色的转变。⑤这交代的是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⑥这写的是方山子的人生取向及作者对他的直接赞肯!
2、出示“自学指导二”(整理文言基础知识)。
学生自主学习,个别同学板演;合作交流,互动点评;(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犹见于眉间()②前十有九年()③往往阳狂垢污()
【参考答案】(有,通“又”;见,通“现”显现;阳,通“佯”假装,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今义 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方耸.而高()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④使从事..于其间()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参考答案】(①古义: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今义:指纵马奔跑 ②古义:帽顶。今义:指房屋
③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2)(④古义:任职。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⑤古义:的原因。今义:因果连词)(3)指出下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余既耸然异之().③见方山子从两骑().④岁得帛千匹().⑥方山子怒马独出().【参考答案】①宗,名词动用,尊奉。②异,意动用法,认为„„奇怪③从,使动用法,使„„跟从④岁,名词作状语,每年。⑥使动用法,使„„愤怒。(4)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过岐亭,适见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适 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参考答案】 恰好,副词;适应,动词;到、往,动词;顺从,动词(5)解释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方耸而高()②何为而在此?()
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④使骑逐而射之()
【参考答案】①和,并列连词 ②却,③然而,转折连词 ④并、接着,表承接连词
(6)指出下面句式类型并口头翻译。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③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④徒步往来山中()
⑤庵居蔬食()
【参考答案】①判断句②判断句、宾语前置句③状语后置句 ④省略句 ⑤宾语前置句
五、深入探讨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通读全文,挖掘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互学互助,解决疑难要求:小组讨论,解决部分疑难,可以存疑)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文本细读,学习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句“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牵一发动全身、层层追问的文本解读法。师:“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啊,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 预设问题1:作者与方山子遇见时,他的表情如何? 生: 惊讶,师:用文中的词是 生:矍然
师:作者惊讶,方山子怎么会在这里呢? 预设问题2:这里具体是指什么地方? 生: 光、黄间,岐亭,师:这一带我们用文本中出现的一个词来概括就是 生:穷山中
预设问题3:方山子在穷山中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 生:庵居蔬食、环堵萧然、人莫识
师:方山子是作者的故人即老朋友,从作者刚才惊讶的神情可知,方山子本是不应生活在这穷山里的。
预设问题4:在作者记忆里,方山子本应该生活在哪里的?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
生:洛阳、园宅、得官、显闻、富乐
师:这是两种多么迥异、悬殊的两种人生际遇呀
预设问题5:方山子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到了穷山中呢?是像苏轼那样被贬到了这里的吗?
生:不是,是他自己放弃的
师:是他无缘无故就放弃了那一份通俗意义上的闪亮人生吗? 生:他不得志、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预设问题6:方山子人生不遇,是因为他没有才干吗? 生:不是,他自谓一世豪士,折节读书 师:那方山子也称得上是什么的人才 生:文武全才
预设问题7:那么,方山子人生不遇的根本原因应是什么? 生:朝廷腐败、社会黑暗
[总结1]:世道浑浊,人生不遇,方山子不甘逐其流,不屑扬起波,于是毅然弃俗世中熙熙攘攘的显闻、富乐,选择回归自然、回归心灵生活,回归生命本身。这份生命取向惊世骇俗,我认为这是方山子之“异”第一层含义。
师:那么第二层含义是什么呢?在文本中,作者在“异之”之前加有一个修饰词“耸然”大家注意没有?这是一个表程度的修饰词,这提醒我们,方山子之“异”还有更让作者感到惊讶的内容?
预设问题8:方山子生活在穷山中的精神面貌如何? 生:怡然自得、自由自在、自我满足„„ 师:你们怎么了解到的?
生: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师:这又不是写方山子的 生:这是侧面烘托
[总结2]:做出一份弃富贵守清贫的选择对于通俗意义上的人生已不容易,而能在清贫中活得怡然自乐、活得通脱则更不容易。所以我认为方山子之“异”的第二层含义是:他安贫乐道,活出了一种人生意境!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1、世道浑浊,人生不遇,弃富贵荣华;回归自然,回归心灵的生命取向让人惊异!
2、不悔选择,安贫乐道,活出一份云淡风轻的人生意境,让人惊叹!预设问题9: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教师根据学生学情精讲预设:这是一次很生动传神的人物细节刻画。俯仰之间是一份人生况味,是一种人生姿态!不答是因为不遇的人生悲苦痛楚本不可答,然亦不必答,同是天涯人落沦;继而仰天一笑,那是方山子对待生命态度,笑对人生,放下沧桑,不以物伤性,自得人生!
预设问题10: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教师根据学生学情精讲预设: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独特的品德与修养,及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此岂无得而然哉”!预设问题11:文章结尾叙及光、黄间的其他异人,有何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学情精讲预设:提升文本的广度,表达自己对方山子及其志同道合的所谓的“异人”们的欣赏之情。
四、概括主旨(先让学生思考后回答,相互补充,最后师生总结)
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附]板书设计 异
生命取向、生命意境
弃:得官、显闻、园宅、富乐
取:穷山、庵居蔬食、环堵萧然、人莫识、自得
附: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 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第二篇:方山子传导学案及练习
《方山子传》练习学案
苏轼
1.“①弃车马,毁冠服 ②见其所著帽”加点字的读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①guàn帽子
②zhù戴
B.①guān帽子
②zhuó戴
C.①guàn戴着帽子 ②zhù穿的衣服
D.①guān戴着帽子 ②zhuó穿的衣服 2.“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庵居蔬食”句中加点字的正确词义是()
A.①祖宗 ②食物
B.①尊崇 ②吃
C.①同宗 ②粮食 D.①宗族
②给„„吃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稍壮,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和行为)读书
B.环堵(环绕房屋的院墙)萧然,而妻子奴婢
C.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因酒使性)好剑,用财如粪土
D.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假装疯癫)垢污,不可得而见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闾里之侠皆宗(推崇)之 B.稍壮,折节(改变志节、行为)读书
C.方山子傥(或许)见之欤 D.欲以此驰骋(纵马奔跑)当世
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庵(在小草屋)居蔬食 B.余既耸然异(感到惊奇)之
C.见方山子从(跟随)两骑 D.岁(每年)得帛千匹
7.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①余既耸然异之
②他植者则不然
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①呼余宿其家
②其皆出于此乎 8.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②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 B.①余既耸然异之 ②余闻光、黄间多异人
C.①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 ②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D.①欲以此驰骋当世 ②亦足以富贵
9.方山子的一生可以用“侠”“隐”两个字来归纳,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均能表现其“侠”的特点的一组是()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⑤⑥
10.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②③ ④⑥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一致的一项是()
A 欲以此驰骋当世
B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C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D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 13.比较下列句中“然”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然终不遇
②余既耸然异之
③环堵萧然
④此岂无得而然哉 A.①与④不同,②与③不同
B.①与④不同,②与③相同 C.①与④相同,②与③相同
D.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同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②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B.①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C.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D.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②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 17.对“此岂无得而然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大概是没有得到官做才这样的吧?B.这大概是没有得到知己才这样的吧?
C.这难道是一个没有自得其乐的人能够这样吗?D.这难道是一个没有得道的人能够这样吗? 18.文中说“余既耸然异之”,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
A.“少时慕朱家、郭角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B.“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C.“俯而不答,仰而笑”,“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D.“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1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方山子壮有大志,晚乃归隐的一组是()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③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④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⑤所著帽,方屋而高⑥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⑦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⑧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A.①⑤
B.②③
C.④⑥
D.⑦⑧
2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方山子世有勋阀,可以做官但他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加之穿戴奇特,“所著帽,方屋而高”,因此被人们称为方山子,而当了隐士
B.方山子少时慕游侠,别人也把他当游侠看待;壮时折节读书,欲施展抱负,然而终不遇时,以致愤世嫉俗,走上了归隐之路
C.听到作者被贬黄州的缘故后,方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排挤苏轼的奸邪小人的蔑视
D.方山子弃富贵而就贫贱,弃功名而甘寂寞的可贵品质,对正遭贬谪的苏轼触动很大本文寄托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和对友人的知音之情 24.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者 译文: ②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译文: ③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译文:
④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译文: ⑤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译文
第三篇:方山子教案
《方山子传》教案——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写作用意
2、过程与方法:学习文章变化多端、曲折不平的“文似看山不喜平”巧妙构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追求心灵的自由,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教学重点
1、认识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
2、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赞赏、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变化多端、曲折不平的巧妙构思
一、复习小巩固:课堂小检测:
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前十有九年: “有”通“又”。
犹见于眉间: “见”通“现”。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方山子傥见之与:“傥”通“倘”
2、词类活用:
余既耸然异之: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岁得帛千匹:岁,名词作状语,每一年。见方山子从两骑:从:使动,使......跟随。
3、特殊句式:
徒步往来山中:省略句。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判断句。鹊起于前:状语后置。
二、导入: 《方山子传》是方山子要求故友苏轼为他写的呢,还是苏轼主动为故有方山子写的呢?如果是后者,则说明方山子这个人值得苏轼这位大文豪去写,那么方山子身上到底是什么吸引了作者,或引起了作者的兴趣?如果用一个字概括,你认为可以选用哪一个字?结合文本。
三、阅读全文并思考
1、填写方山子个人档案:
原名:
陈慥zao4:
字:季常
号:龙邱居士 别名的来历:其所著帽,方屋而高似“古方山冠”
家庭情况:山中之家:环堵萧然(穷),有妻子奴婢;洛阳之家:园宅壮丽,与公侯等。(富)生平简历: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年: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爱好:少时,使酒好剑,壮举:用财如粪土,骑马打猎。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苏轼)注:龙丘:陈季常;河东:河东柳氏望族;狮子吼:一说佛道威严降伏外道;一说悍妻
2、鉴赏提示说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苏轼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倾向? 明确:
(1)他与常人的生活道路不同: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人生有三变:文武双全)
(2)行为方式或生活态度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3)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抛弃富贵过着清贫的生活,却还有奴婢,别且妻儿奴婢都能自得其乐)一个人富而有钱,妻儿跟你始终走在一起而其乐融融,这不叫真正的本事,一个贫而无钱,妻儿始终跟你走在一起而其乐融融,这才叫高明的境界。)
表彰陈慥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藉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换句话说:对老友的知音之情,寄托自己身世之感。这也是本文主旨。)
3、方山子前侠后隐的人生轨迹颇具传奇,文中哪些情节表现其侠?,如此豪侠之人为何要隐?苏轼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记方山子其人吗,是否另有其它深意?
侠:骑马打猎(英姿飒爽,百步穿杨)。与苏轼马上论兵及古今成败之道。隐:稍壮,折节读书。予以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有志于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不是因为被贬而隐,而是不遇而隐。——良臣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
借他人之酒杯浇一己胸中之磊块。他们之间同病相怜,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方山子——不遇:
苏轼被贬也是一种不遇。
赞赏其淡泊自守的高尚的品德。借此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感慨。
四、探究:
1、得知作者被贬的原因,方山子的反应是俯而不答,仰而笑。如何理解这个背后的丰富内
涵。
表现了对于黑暗腐败世道的熟悉,见怪不惊。(伴君如伴虎,朝在君侧,夕在江湖,官场原本如此,你今日才知道吗)
含蓄地表达了对作者的理解,同情,同时对打击诬陷作者的奸邪小人的蔑视。(设想一下作者会怎么和故有方山子说或说什么。——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宦海浮沉,真的是身不由己,想我文采风华一世,却在仕途上屡屡碰壁。唉,老季啊,树欲静而风不止啊,众女嫉余以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我的命怎么那么苦呢。)(这种笑是什么样的一种笑。是一种讽刺的笑?还是一种理解、同情的笑?还是一种释然和超然的笑?是一种微笑还是一种大笑?——何必对人生的得与失、荣与辱、悲与欢如此执着呢。学会坦然,淡然,超然。得志莫骄,失意勿悲。曾经佛祖的拈花微笑是一种彼此心灵默契的理解之笑。曾经苏轼的多情应笑我是一种自我解嘲式的笑。而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笑是一种狂妄而得意的笑。
方山子笑的是什么呢?笑作者还未看到清官场宦海的起伏,或嘲笑那些打击诬陷作者的奸邪小人。)
2、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为什么强调光黄间有那么多的异人,且阳狂垢污?
他们真的是怪人吗?——佯:假装:为什么要这么做?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可能是为了避免政治上的迫害,或政治上的应召。——如阮籍猖狂不与司马氏合作。假装疯子:并不是真正的归隐,可能还希望有朝一日仕途。
他们和方山子是同一类的人的,但是这些人其实和方山子一样是有才能的,如方山子文武双全。少时任侠,稍壮读书。说明当时的社会黑暗,政治不清明,真正的人才得不到重用,散落在山林草泽之间默默无闻,而小人却站在了历史舞台的中心耀武扬威。这本身就是时代的悲哀。
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丰满形象的?
明确:本文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开始,只是粗略地介绍了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但其人真实姓名、家世、籍贯等均未介绍,让读者产生一种悬念,急于知道此人究竟是谁。接着,记叙自己在黄州跟他的一次巧遇,点明人物姓氏。随后追溯此隐士曾有过的年少气盛,最后说明其拥有的显赫家世。这样,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五、总结:
同样面对不遇,有人选择楚江沉魂,以死明志——屈原;有人选择忍辱偷生以活言志——司马迁。有人选择寄情山林,以隐见志——方山子。写方山子之隐能说明三点:
1、是身隐而心不隐,他们的佯装表明他们的内心还是有渴望的存在。中国的知识分子(士):有两个家,一个是世俗的红尘之家,在这里不得志,失意时往往回到隐逸的山林之家。在这里得到心里的栖息或者始终渴望着像卧龙诸葛亮一样待时而动。
2、他们是小隐而非大隐,人说“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3、表明当时的社会黑暗,政治不够清明,而采取的一种无奈而又痛苦的明哲保身的举措。
4、作者向往他们这种潇洒的人生生活,和他们同病相怜,惺惺相惜。同时也内心充满着矛盾,对仕途依然有所眷恋。
他的一生坎坷无数,死之前还写了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病到公卿”,他的一生尽管宦海沉浮,但任然寄希望于儿子可以在仕途上一帆风顺。苏轼的思想中有儒释道三种思想的交汇,但儒家的致仕立命的思想一直占据者很重
要的地位。
课外预留:课后第三题:见课本第90页。
板书设计:
少时:慕侠(武):豪放的笑
方山子 稍壮:崇儒(文)
不遇:社会混浊,政治黑暗——苏轼被贬:惺惺相惜。
晚年:归道(隐):超然的笑
怪者
————————————
不怪
第四篇:《方山子传》教案
方 山 子 传
苏 轼
教学目标:
1、运用推断法,弄懂词意,疏通文句;
2、学习文章通过言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3、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教学重点:运用推断法,弄懂词意,疏通文句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教学方法:诵读法 推断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意思是“那风本没有雄和雌的差异,可人却有得志和不得志的区别。”那么,假如人生“不遇”,生命该如何取向?方山子有一份答卷,而这份答卷深深地感动了大文豪苏轼。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是怎样的一份答卷。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字音:
shào少时 著帽 见于眉间 阳狂 傥见之 zhuóxiànyángtǎng句读:
(1)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2)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3)方山子/怒马独出 语气:
(以第二段为例)
(1)写和方山子意外相遇,所以总的语气应是惊喜。(2)饱含惊喜的具体词句 “呜呼!”——表惊讶;
“何为而在此?”——读出不解之意,探询语气;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读出看破红尘,超然物外之意,感到奇怪;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读出不可思议,奇怪的语气。
2、整体感知
掩卷而思,说说读出了那些内容。
3、齐读巩固
三、疏通文意,质疑讨论
1、疏通文意
要求:边读边译,标出疑难
2、互学互助,解决疑难
要求:同座位讨论,解决部分疑难
3、质疑讨论
要求:(1)声音洪亮清晰,说清问题出处;
(2)有意识地运用推断法,引导学生解决疑难;
字音推断法:
犹见于眉间 同“现”,显现 .阳狂垢污 同“佯”,假装 .傥见之 同“倘”,或许,可能 .
语境推断法: 光、黄间隐人 “光”“黄”皆是地名,“间”表示不确定,译为“一带”; .稍壮 uu,后面有“晚”,所以“壮”应表示年龄,译为“年纪...前面有“少时”渐渐大了”
驰骋当世 前面有“折节读书”,后有“然终不遇”,所以“驰骋”应有“纵马..奔跑”引译为“放开手脚,施展才华”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从两骑 “既”和“独”分别引导的是两个动作行..为,所以“既”译为“之后”,“独”(又)只想起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上文写“应当能够做官”,下文写“现在已经是个有名望有地位的人了”,所以“使”译为“假使”,表假设关系
而其家在洛阳 本段是些方山子的家世既富又贵,所以“而”译为“并且” .
语法推断法:
庵居蔬食 应为“居庵食蔬” .. 所著帽 所后应为动词,所以读“著”,译为“戴”,戴的帽子 . 方山子怒马独出 “怒”形容词作动词,使马怒,猛抽坐骑 . 成语推断法:
环堵萧然 四壁萧然,空无所有 .. 独来穷山中 穷乡僻壤,偏僻 . 对位推断法:
弃车马,毁冠服 “冠服”与“车马”相对,译为帽子和衣服 .. 使酒好剑 “使”和“好”相对,译为“喜欢”“爱好” .(3)总结归纳推断法
字音 语境 语法 成语 对位
4、重点语句翻译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四、阅读与探讨
1、文章通过细节突出了方山子的不同常人,列举两三处细节,并作简要分析。
指导:细节: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组成单位。细节描写要求真实、生动,并服从主题思想的表达 明确:“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俯而不答,仰而笑”表现他对世俗生活的深刻认识。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表现他的思想对妻子儿女奴婢的影响。
“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一发得之。”——寥寥几笔,就画出了方山子的卓然不群、侠气弥胸的形象。
2、作者邂逅方山子之后“耸然异之”,说说方山子有哪些异人之处,作者对此是什么样的态度。
指导:“耸然异之”在第三段的第一句,根据它的位置推断,应该在上下文。
明确:异人之处:(上文)(1)老朋友遭贬,竟不答而笑;(2)方山子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下文)(3)做隐士而又面显“精悍之色”(4)既富又贵,却弃之如草芥,“独来穷山中”,过“环堵萧然”的生活。态度:“余闻光、黄多异人„„方山子傥见之与?”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语境、语法、成语、对称等角度,对文言词义进行了推断,疏通了文意;
我们学习了文章通过言行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初步了解了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体会到了苏轼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
六、阅读拓展
1、读一读“评语选粹”
前幅自其少而壮、而晚,一一顺叙出来。中间“独念方山子”一转,由后追前,写得十分豪纵,并不见与前重复,笔墨高绝。末言舍富贵而甘隐遁,为有得而然,乃可称为真隐人。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2、写一段点评
随物赋形,因人而传。家族世系,履历生平,皆避而不言;只取其隐,其侠,彼此互见,相得益彰。传主之个性、神情全赖细节传出,甚是生动,甚是感人。附录:翻译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
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在黄河以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第五篇:方山子传翻译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