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方山子传》教学设计(选修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具体分工:
第一大组(重点负责第一段并兼顾全文)第二大组(重点负责第二段并兼顾全文)第三大组(重点负责第三段并兼顾全文)第四大组(重点负责第四、五段并兼顾全文)各组同学准备内容:
一、基础知识
2、各同学挑出自己负责段落的:①重要、难的实词(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及其他对理解句意很关键的词)②重要、难虚词(18个重要虚词中涉及到的)③重要、难的句子(特殊句式或其它疑难句子)。组长整理好准备在堂上讲解。(可写在纸上投影出来或做成课件)
3、组长收集整理其它组同学提出的自己负责段落中的疑难问题,并选代表在堂上解答这些问题。
二、本文思想内容及写作技巧
1、每个同学针对课文思想内容或写作技巧至少设计一个问题。每组最终选定一个问题供大家探讨。
2、完成课后p29“思考.探究”题。
三、扩展加深
1、复习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湖光瀲豔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2、查找“隐士”(陶渊明、许由、伯夷、叔齐、介子推等)的相关资料。
3、查找“苏东坡”的相关资料。
教师补充:
一、问题设计
1、根据你搜集到的隐士资料,概括出他们的共同点并谈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2、以“说东坡”为话题,自选一个角度写一个片段,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可以是对他个人(如经历、性格、思想、爱好、品质)的认识,也可以是对他的某首(篇)诗、词、文、赋的写景、意象、情感、语言、风格等任一方面的看法。
二、补充资料
尽管儒家创始人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但六朝隐士之多,恐为历代之冠。“隐逸文化”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有“千古隐逸诗人”之称,他虽没有以“招隐”为题的诗篇,但他的诗却达到了“隐逸诗”的巅峰。最有名的当然要数那篇题为《饮酒》第五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隐居求高,即是人品高尚的人,所以“隐士”又叫“高士”。
实际上,从来隐士,大抵可以分为十种:其一是真隐、全隐,如晋宋间的宗炳、元代的吴镇等,从来不去做官,皇帝下令征召也不去,而且也不和官方打交道。其二是先官后隐,如陶渊明。陶是著名隐士,传列《晋书》、《宋书》、《南史》三史中的“隐逸”,其实他不是一个纯粹的隐士,他当过官,因对官场不满才隐居。明代的沈周,一天官未当过,传列入《隐逸》。而他的学生文徵明,只在京城当了一年翰林,然后便安心隐居至死,但其传就未被列入《隐逸》而列入《文苑》。陶渊明也是先官后隐,但其“隐”的名气太大,超过其诗名,不过陶渊明后来是真隐了。像陶渊明这样先官后隐的隐士较多。其三是半官半隐,如王维,开始做官,后来害怕了,但如辞官隐居又没有薪水,生活没有保障,于是虽做官,而不问政事,实际上过着隐居生活。这类人从名分上不能算做隐士,但有隐逸思想。有隐逸思想表现在意识形态上是相同的。其四是忽官忽隐,如元末明初时王蒙、明末董其昌,做了几年官,又去隐居,朝廷征召,或形势有利,又出来做官,做了一阵子官又回去隐居。这种人不果断,拖泥带水,王蒙创造了拖泥带水皴,董其昌的画用笔含糊不清,太暗而不明,就和他们的性格有关。其五是隐于朝。这种人身为官但思想已隐,做官不问政事,“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随波逐流,明哲保身。这种人对国家损害最大。其六是假隐,如明代陈继儒,虽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写诗讥笑他“翩翩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家”。其七是名隐实官,如南朝齐梁时陶弘景,人称陶隐士,虽然隐居山中,朝中大事还向他请教,被称为“山中宰相”。这种人身为隐士,实际上不具隐士思想,他不做官只是为了更自由而已。其八是以隐求高官,如唐代的卢藏用。刘肃《大唐新语•隐逸》记,卢藏用考中进士,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来果然以高士被聘,授官左拾遗。后来,另一隐士司马承祯亦被征召而坚持不仕,欲归山,卢藏用送之,指着终南山云:“此中大有嘉处。”这就是“终南捷径”。用这种隐居手段以求高官者,实非真正的隐士。其九是不得已而隐,实际上从事最热心的政治,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他们“隐居”只是为了表示不与清王朝合作,实际上从事最激烈的反清斗争。石溪也如此,他反清失败后,为了逃避迫害,隐于禅,但他终生都忠于明王朝,终生反清,情绪十分激烈,一直没能静下来。这一批人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其十是先隐居,基本上是真隐,但等待时机,等到时机就出山,等不到就隐下去。如殷商时伊尹、汉末诸葛亮、元末的刘基等。其次还有一种不得已的隐者,如明末清初的弘仁,早年攻举业,明清易祚之际,他奋起反清,失败后不得已而隐,但后来一变在思想上真的隐了。只要思想上真的隐了,在意识形态上表现出来的都是以“淡”、“柔”、“远”为宗的。
第二篇:《方山子传》导学设计
学习目标:
《方山子传》导学设计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明确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提高鉴赏能力。教学重点
能够按字面意思直译古文。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能够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感受和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教学方法:自读法、分析法、引导法。2课时
预习提纲:
1、自行读熟《方山子传》,疏通文句,弄懂文意,给生字词注音,标示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字及重要句式。(要求:边读边译,标出疑难)
2、你认为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3、自行置疑,每位学生争取至少提一个问题。
导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揭题 生齐读:
余秋雨在《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烦吧?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一起“乌台诗案”,把苏轼贬到黄州。苏东坡在黄州的精神遭遇,那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师点评:
“幽人独往来,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苏轼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千古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产生了。而人物传记《方山子传》也成为作者被贬黄州时写的一篇托文言志的名篇,作者在与朋友对话,对话的核心是: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与不遇之变,假如人生不遇,生命该如何取向?文中,方山子给出了一份答卷,而且这份答卷感动了大文豪苏轼。
二、检测预习:
1.了解作者及作品,完成填空: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代诗人、散文家、词人、书法家、画家,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有着巨大贡献的全能型作家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称之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
2、校读。学生互读、齐读。(古文必须要重视“熟读课文”)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展示自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生生、师生互动点评,教师精讲点拨)
1、出示“自学指导一”(检测学生自学效果,落实目标)概括各段段意。(1)、根据课文内容填补词语。活动过程预设:边让学生填词,边落实翻译,师生对每一句的所写内容进行简洁概括。(落实教学重点之“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通过这种填词的方式,帮助学生基本梳理了课文的基本内容。)
①稍壮,___________,欲以此________________,然终不遇。
②_____________,不与世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③余告之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呼余宿其家。_____________,而妻子奴婢,皆有_____________;余既耸然异之。
④今几日耳,_____________,犹见于眉间,而岂_____________哉!⑤然方山子_____________,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____________。
⑥皆___________,独来穷山中,此岂_____________哉!
【参考答案】折节读书,驰骋当世,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俯而不答,仰而笑。环堵萧然,自得之意;精悍之色,山中之人。世有勋阀,今已显闻。弃不取,无得而然
在进行内容概括时,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精讲预设: ①这写的是方山子的人生经历。②这写的是方山子的特立独行。③这写的作者初遇方山子时的情景。④这写的是方山子人生角色的转变。⑤这交代的是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⑥这写的是方山子的人生取向及作者对他的直接赞肯!
2、出示“自学指导二”(整理文言基础知识)。
学生自主学习,个别同学板演;合作交流,互动点评;(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犹见于眉间()②前十有九年()③往往阳狂垢污()
【参考答案】(有,通“又”;见,通“现”显现;阳,通“佯”假装,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今义 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方耸.而高()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④使从事..于其间()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参考答案】(①古义: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今义:指纵马奔跑 ②古义:帽顶。今义:指房屋
③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2)(④古义:任职。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⑤古义:的原因。今义:因果连词)(3)指出下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余既耸然异之().③见方山子从两骑().④岁得帛千匹().⑥方山子怒马独出().【参考答案】①宗,名词动用,尊奉。②异,意动用法,认为„„奇怪③从,使动用法,使„„跟从④岁,名词作状语,每年。⑥使动用法,使„„愤怒。(4)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过岐亭,适见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适 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参考答案】 恰好,副词;适应,动词;到、往,动词;顺从,动词(5)解释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方耸而高()②何为而在此?()
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④使骑逐而射之()
【参考答案】①和,并列连词 ②却,③然而,转折连词 ④并、接着,表承接连词
(6)指出下面句式类型并口头翻译。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③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④徒步往来山中()
⑤庵居蔬食()
【参考答案】①判断句②判断句、宾语前置句③状语后置句 ④省略句 ⑤宾语前置句
五、深入探讨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通读全文,挖掘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互学互助,解决疑难要求:小组讨论,解决部分疑难,可以存疑)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文本细读,学习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句“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牵一发动全身、层层追问的文本解读法。师:“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啊,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 预设问题1:作者与方山子遇见时,他的表情如何? 生: 惊讶,师:用文中的词是 生:矍然
师:作者惊讶,方山子怎么会在这里呢? 预设问题2:这里具体是指什么地方? 生: 光、黄间,岐亭,师:这一带我们用文本中出现的一个词来概括就是 生:穷山中
预设问题3:方山子在穷山中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 生:庵居蔬食、环堵萧然、人莫识
师:方山子是作者的故人即老朋友,从作者刚才惊讶的神情可知,方山子本是不应生活在这穷山里的。
预设问题4:在作者记忆里,方山子本应该生活在哪里的?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
生:洛阳、园宅、得官、显闻、富乐
师:这是两种多么迥异、悬殊的两种人生际遇呀
预设问题5:方山子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到了穷山中呢?是像苏轼那样被贬到了这里的吗?
生:不是,是他自己放弃的
师:是他无缘无故就放弃了那一份通俗意义上的闪亮人生吗? 生:他不得志、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预设问题6:方山子人生不遇,是因为他没有才干吗? 生:不是,他自谓一世豪士,折节读书 师:那方山子也称得上是什么的人才 生:文武全才
预设问题7:那么,方山子人生不遇的根本原因应是什么? 生:朝廷腐败、社会黑暗
[总结1]:世道浑浊,人生不遇,方山子不甘逐其流,不屑扬起波,于是毅然弃俗世中熙熙攘攘的显闻、富乐,选择回归自然、回归心灵生活,回归生命本身。这份生命取向惊世骇俗,我认为这是方山子之“异”第一层含义。
师:那么第二层含义是什么呢?在文本中,作者在“异之”之前加有一个修饰词“耸然”大家注意没有?这是一个表程度的修饰词,这提醒我们,方山子之“异”还有更让作者感到惊讶的内容?
预设问题8:方山子生活在穷山中的精神面貌如何? 生:怡然自得、自由自在、自我满足„„ 师:你们怎么了解到的?
生: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师:这又不是写方山子的 生:这是侧面烘托
[总结2]:做出一份弃富贵守清贫的选择对于通俗意义上的人生已不容易,而能在清贫中活得怡然自乐、活得通脱则更不容易。所以我认为方山子之“异”的第二层含义是:他安贫乐道,活出了一种人生意境!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1、世道浑浊,人生不遇,弃富贵荣华;回归自然,回归心灵的生命取向让人惊异!
2、不悔选择,安贫乐道,活出一份云淡风轻的人生意境,让人惊叹!预设问题9: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教师根据学生学情精讲预设:这是一次很生动传神的人物细节刻画。俯仰之间是一份人生况味,是一种人生姿态!不答是因为不遇的人生悲苦痛楚本不可答,然亦不必答,同是天涯人落沦;继而仰天一笑,那是方山子对待生命态度,笑对人生,放下沧桑,不以物伤性,自得人生!
预设问题10: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教师根据学生学情精讲预设: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独特的品德与修养,及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此岂无得而然哉”!预设问题11:文章结尾叙及光、黄间的其他异人,有何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学情精讲预设:提升文本的广度,表达自己对方山子及其志同道合的所谓的“异人”们的欣赏之情。
四、概括主旨(先让学生思考后回答,相互补充,最后师生总结)
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附]板书设计 异
生命取向、生命意境
弃:得官、显闻、园宅、富乐
取:穷山、庵居蔬食、环堵萧然、人莫识、自得
附: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 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第三篇:《方山子传》苏轼 教学设计 1
方山子传 苏轼
教学设计
教材概述
《方山子传》是苏轼为数不多的传记作品中的名篇。本课从“人物之异”入手,从“形貌之异”“生活之异”“际遇之异”三方面着重分析和挖掘方山子的外在形象特点及内在的个性内涵。作者表现传主之“异”的过程运用了一些诸如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奇”笔,使方山子的形象跃然纸上。本课在学生对方山子的形象特点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后,再分析作者“传人见己”的写作意图。最后对方山子的精神内涵作一适度的拓展,从而让学生能在本课的学习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教学三维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明确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体会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3、探究苏轼在此传中寄托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投影诗歌: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苏轼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从导入的诗歌中我们注意到一个成语----河东狮吼,面对饱受“河东狮吼”的陈季常,苏轼在诗中有何评价?----可怜。那陈季常在苏轼的心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方山子传》来寻找答案。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句
1、注意
闾(lǘ)里 折(zhé)节 岐(qí)亭 陈慥(cào)矍(jué)然 勋(xūn)阀 阳狂垢(gòu)污傥(tǎng)
2、字词解析
① 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 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 闾里:乡里。
④ 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⑤谪:降职。苏轼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贬到黄州的。⑥ 使酒:酗酒任性。
⑦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⑧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⑨傥:倘或。
3、课堂练习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推崇 B.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志节、行为
C.方山子傥见之欤傥:或许 D.欲以此驰骋当世 驰骋:纵马奔跑 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A.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乃投水而死 B.余既耸然异之 他植者则不然 C.晚乃遁于光、黄间 乃重修岳阳楼 D.呼余宿其家 静女其姝 3)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⑴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注意“而”和“妻子”的对译)⑵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因而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注意“因”和“马上”的对译)⑶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他)都放弃不要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注意“穷”的对译和反问语气的翻译)
三、研读文本,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一)人物之“异”
1、苏轼在黄州见到方山子有怎样的感受?用文中的句子回答。----耸然异之。(引导学生明白“异”就是“感到奇怪”的意思,为意动用法。)
2、结合文本讨论,方山子在哪些方面让苏轼感到奇怪?
----文中说“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⑤之遗像乎?’”(形貌之异).----“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方山子选择过着“庵居蔬食”“环堵萧然”的生活,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生活之异)----方山子是一个武艺高强,懂得用兵,而且知历史兴替得失的人,却“终不遇”。(际遇之异)投影:形貌之异、生活之异、际遇之异
3、同学们,苏轼感到奇怪的这三个方面都指向了方山子在当时的一个身份,就是当时的陈季常已经成了一个隐士了,他隐去了对功名的追求,隐去了富贵的生活,隐去了使酒好剑的任侠之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舍”去了很多,那他有没有所得呢?请结合中国古代隐士的生活,谈谈方山子的“得”有哪些?----“此岂无得而然哉”
投影: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陶渊明《感士不遇赋》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保持心灵的自由
4、苏轼的“耸然异之”在另一层面也说明了方山子和一般的隐士是不同的,方山子在隐居后还有什么没有隐去?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侠士的精悍之色)投影侠士文化,引导学生理解侠士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史记.游侠列传》 亲朋多畏不相见。-----《宋史》 在黄四年,三往见季常,季常七来见余,相从百余日也。----苏轼《歧亭五首.叙》 总结:苏轼遭遇“乌台诗案”后,大多数的亲朋因害怕惹祸上身,对苏轼避而远之,但方山子秉承正气,“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有一种侠士的刚健气质。
(二)用笔之“奇”
1、通过以上分析,显然方山子是一个“异人”,那么苏轼又是用什么笔调将其之“奇”刻画出来的?
----侧面着笔,虚处传神,虚实结合。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正面描写)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侧面烘托) 方山子亦矍然。(细节描写)
(三)课堂练习
4)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C)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5)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D)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四、文本主旨
1、作者为什么要为方山子立传?
投影: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尧舜,此事何难?----苏轼《沁园春》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 根据本文及投影材料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与传主方山子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他们都怀有远大的理想,然终不遇,最后追求隐逸的生活,只是方山子是真隐士,而苏轼想作隐士,这也传达出苏轼渴求超脱自我的心愿。
第四篇:《方山子传》教案
方 山 子 传
苏 轼
教学目标:
1、运用推断法,弄懂词意,疏通文句;
2、学习文章通过言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3、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教学重点:运用推断法,弄懂词意,疏通文句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教学方法:诵读法 推断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意思是“那风本没有雄和雌的差异,可人却有得志和不得志的区别。”那么,假如人生“不遇”,生命该如何取向?方山子有一份答卷,而这份答卷深深地感动了大文豪苏轼。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是怎样的一份答卷。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字音:
shào少时 著帽 见于眉间 阳狂 傥见之 zhuóxiànyángtǎng句读:
(1)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2)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3)方山子/怒马独出 语气:
(以第二段为例)
(1)写和方山子意外相遇,所以总的语气应是惊喜。(2)饱含惊喜的具体词句 “呜呼!”——表惊讶;
“何为而在此?”——读出不解之意,探询语气;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读出看破红尘,超然物外之意,感到奇怪;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读出不可思议,奇怪的语气。
2、整体感知
掩卷而思,说说读出了那些内容。
3、齐读巩固
三、疏通文意,质疑讨论
1、疏通文意
要求:边读边译,标出疑难
2、互学互助,解决疑难
要求:同座位讨论,解决部分疑难
3、质疑讨论
要求:(1)声音洪亮清晰,说清问题出处;
(2)有意识地运用推断法,引导学生解决疑难;
字音推断法:
犹见于眉间 同“现”,显现 .阳狂垢污 同“佯”,假装 .傥见之 同“倘”,或许,可能 .
语境推断法: 光、黄间隐人 “光”“黄”皆是地名,“间”表示不确定,译为“一带”; .稍壮 uu,后面有“晚”,所以“壮”应表示年龄,译为“年纪...前面有“少时”渐渐大了”
驰骋当世 前面有“折节读书”,后有“然终不遇”,所以“驰骋”应有“纵马..奔跑”引译为“放开手脚,施展才华”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从两骑 “既”和“独”分别引导的是两个动作行..为,所以“既”译为“之后”,“独”(又)只想起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上文写“应当能够做官”,下文写“现在已经是个有名望有地位的人了”,所以“使”译为“假使”,表假设关系
而其家在洛阳 本段是些方山子的家世既富又贵,所以“而”译为“并且” .
语法推断法:
庵居蔬食 应为“居庵食蔬” .. 所著帽 所后应为动词,所以读“著”,译为“戴”,戴的帽子 . 方山子怒马独出 “怒”形容词作动词,使马怒,猛抽坐骑 . 成语推断法:
环堵萧然 四壁萧然,空无所有 .. 独来穷山中 穷乡僻壤,偏僻 . 对位推断法:
弃车马,毁冠服 “冠服”与“车马”相对,译为帽子和衣服 .. 使酒好剑 “使”和“好”相对,译为“喜欢”“爱好” .(3)总结归纳推断法
字音 语境 语法 成语 对位
4、重点语句翻译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四、阅读与探讨
1、文章通过细节突出了方山子的不同常人,列举两三处细节,并作简要分析。
指导:细节: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组成单位。细节描写要求真实、生动,并服从主题思想的表达 明确:“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俯而不答,仰而笑”表现他对世俗生活的深刻认识。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表现他的思想对妻子儿女奴婢的影响。
“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一发得之。”——寥寥几笔,就画出了方山子的卓然不群、侠气弥胸的形象。
2、作者邂逅方山子之后“耸然异之”,说说方山子有哪些异人之处,作者对此是什么样的态度。
指导:“耸然异之”在第三段的第一句,根据它的位置推断,应该在上下文。
明确:异人之处:(上文)(1)老朋友遭贬,竟不答而笑;(2)方山子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下文)(3)做隐士而又面显“精悍之色”(4)既富又贵,却弃之如草芥,“独来穷山中”,过“环堵萧然”的生活。态度:“余闻光、黄多异人„„方山子傥见之与?”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语境、语法、成语、对称等角度,对文言词义进行了推断,疏通了文意;
我们学习了文章通过言行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初步了解了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体会到了苏轼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
六、阅读拓展
1、读一读“评语选粹”
前幅自其少而壮、而晚,一一顺叙出来。中间“独念方山子”一转,由后追前,写得十分豪纵,并不见与前重复,笔墨高绝。末言舍富贵而甘隐遁,为有得而然,乃可称为真隐人。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2、写一段点评
随物赋形,因人而传。家族世系,履历生平,皆避而不言;只取其隐,其侠,彼此互见,相得益彰。传主之个性、神情全赖细节传出,甚是生动,甚是感人。附录:翻译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
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在黄河以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第五篇:方山子传 练习
《方山子传》
苏轼
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补词语。(落实教学重点之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①稍壮,___________,欲以此________________,然终不遇。
②_____________,不与世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③余告之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呼余宿其家。_____________,而妻子奴婢皆有_____________;余既耸然异之。
④今几日耳,_____________,犹见于眉间,而岂_____________哉!⑤然方山子_____________,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____________。⑥皆___________,独来穷山中,此岂_____________哉!
2、基础知识检测整理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犹见于眉间 ②前十有九年 ③往往阳狂垢污 ④方山子傥见之与(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今义 ①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④使从事于其间
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3)指出下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余既耸然异之 ③见方山子从两骑 ④岁得帛千匹 ⑤亦足以富乐 ⑥方山子怒马独出(4)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过岐亭,适见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5)解释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方屋而高 ②何为而在此? 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④使骑逐而射之(6)指出下面句式类型
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③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④余谪居于黄 ⑤庵居蔬食
五、达标分层训练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 慕:仰慕
B 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推崇 C 然终不遇 遇:对待
D 因谓之方山子 因:于是 2.对加点虚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③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④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 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C.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 D.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 3.下列句中属于状语后置句式的一项是()A.稍壮,折节读书 B.晚乃遁于光、黄间 C.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D.因谓之方山子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余谪居于黄 谪:降职 B.见方山子从两骑 从:跟随 C.一发得之 发:射箭 D.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等:相类似 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过岐亭,适见焉 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B.①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②余告之故
C.①因谓之方山子 ②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D.①游西山,鹊起于前 ②余谪居于黄
6、选出加横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
A、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B、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C、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D、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7、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8.请准确翻译下列句子(6分)①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译文:。②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译文:。③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译文:。
【参考答案】折节读书,驰骋当世,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俯而不答,仰而笑。环堵萧然,自得之意;精悍之色,山中之人。世有勋阀,今已显闻。弃不取,无得而然
师:边让学生填词,边落实翻译,老师对每一句的所写内容做简洁概括。①这写的是方山子的人生经历。②这写的是方山子的特立独行。
③这写的作者初遇方山子时的情景。④这写的是方山子人生角色的转变。
⑤这交代的是方山子的家世背景。⑥这写的是方山子的人生取向及作者对他的直接赞肯!
师:通过这种填词的方式,帮助学生基本梳理了课文的基本内容。接下来是整理文言基础知识。2(1)(有,通“又”; 见,通“现”显现; 阳,通“佯”假装,与通“欤”语气词吧)
(2)(①古义: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今义:指纵马奔跑 ③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④古义:任职。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⑤古义:的原因。今义:因果连词)
(3)①宗,名词动用,尊奉。②异,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③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④岁,名词作状语,每年。⑤使动用法,使„„富足快乐 ⑥使动用法,使„„愤怒。(4)【参考答案】 恰好,副词;适应,动词;到、往,动词;顺从,动词
(5)【参考答案】①和,并列连词 ②却,③然而,转折连词 ④并、接着,表承接连词(6)①判断句 ②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③状语后置句 ④状后 ⑤宾语前置句
五、达标分层训练
A组基础题 1【参考答案】C遇:遇合、机会、好运 2.【参考答案】A①②结构助词的/③表判断、④表肯定语气3. 【参考答案】B.
B组提高题4【参考答案】B使„„跟随5.【参考答案】D介词:在/ A恰好、适应/ B.旧、原因/ C因此、趁此
6、【参考答案】C,A妻子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B、古义:任职。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D、使动用法,使马怒,即纵马向前。
7、【参考答案】C(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8.请准确翻译下列句子(6分)①【参考答案】(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注意“而”和“妻子”“ 异”的翻译)②【参考答案】方山子也显出惊讶的样子,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注意“矍然”“所以”“故”的翻译)③【参考答案】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注意“穷”“ 无得”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