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罗泊湖教案
罗泊湖 教案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2.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等方法对增强文章表现力的作用。3.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4.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来源:学_科_网] 2.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以后的开发中应吸取哪些教训? 教学难点:
透视文章写作内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媒体资源中罗布泊今昔对比的图片)这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
这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这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 这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 这就是罗布泊。
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
二、整体感知: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听读并思考:
1.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它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周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是生命的绿洲,被称作仙湖。现在则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找学生读课本相关段落)
变化的原因: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相应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这样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2.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 根本原因是利益的驱动。
“盲目”其实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只图本地区利益而不顾整体利益,甚至不懂生态平衡,不懂自然规律,兴高采烈地自掘坟墓让黄沙将整个家园掩埋。从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三、局部探究:
文章内容尽管很简单,但却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请大家再次细读课文,找出最让你震撼的地方分析一下。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学习列数字、作比较、拟人、排比等手法对增强文章表现力的重要作用。)
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的描述及具体数字的罗列,形成巨大的落差,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将枯死的胡杨和罗布泊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又如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而直接的抒情,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四、延伸拓展: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能否用上列数字、作比较、拟人等等手法说一说?
2.作为中学生,面对环保问题,我们现在或将来能做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五、课后拓展学习:
课后搜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手法了解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2.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难点
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
罗布泊的过去
干涸的河床-罗布泊的现在 枯死的胡杨树-罗布泊的现在二、初读课文
1.正确识读、理解文中生字:
萧瑟(sè)和煦(xù)干涸(hé)吞噬(shì)
裸露(luǒ)戈壁(gē)荡漾(yàng)娱乐(yú)
2.词语释义:
萧瑟:①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②形容冷落,凄凉。
和煦:温暖,多指阳光、风等。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吞噬:蚕食、并吞。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滩:蒙古或新疆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缺水,植物稀少。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也说桑田沧海。
3.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罗布泊的位置、神秘事件和现状。
第二部分(4~14):罗布泊的历史。
第一层(4~9):罗布泊令人向往的神话般的过去。
第二层(10~14):罗布泊令人痛心的迅速消亡的过程。
第三部分(15~25):罗布泊的现状。
第一层(15~20):罗布泊的消亡使其周围原有植被成为直接受害者。
第二层(21~25):罗布泊目前荒凉恐怖的景象。
第四部分(26~28):类似的悲剧还在上演,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号召。
4.内容提要:
要比较具体地把握课文内容,可以做一份内容提要,就下面几个问题画出要点:
①今日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关键词是“沙漠”“神秘”。
②过去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关键词是“绿洲”“仙湖”。
③罗布泊为什么会消亡?关键词是“改道”“四盲”。
④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关键词是“青海湖”“月牙泉”。
全文充满了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为人们的盲目性造成的悲剧而痛惜。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是课文的基本理念。课文又涉及西部大开发战略问题,用历史的教训,说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
二、精读课文
1.语言品味
(1)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 70℃。罗布泊,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干穿越。
两个“没有”、三个“一”和准确的“70℃”描述了罗布泊的荒凉恐怖。
(2)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用“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这些词语描绘出一个美丽宁静、令人向往的“生命绿洲”,与第一部分描绘的荒凉恐怖的戈壁形成强烈对比,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激起人们的好奇心。
(3)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
“20万平方公里”“1000多平方公里”,数字的列举更使人惊讶,也更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4)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
“河水丰盈”“碧波荡漾”“胡杨丛生”“林木茁壮”与第一层描绘历史上的罗布泊遥相呼应。
(5)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抽干了,使干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 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 1000公里,„„周边的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里木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连续用四个“盲目”与“吸水鬼”,既形象具体地写出了人们过量用水的无知,也表达出作者的遗憾和焦虑。
“急剧”“马上”“很快”明确写出塔里木河与罗布泊休戚与共的紧密联系。
确切的数据更直观地展现出人类致使塔里木河缩减、罗布泊消失的巨大危害。
(6)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开惨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拟人手法,作者将胡杨拟人化,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
(7)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这出悲剧”指的是罗布泊从绿洲变为沙漠;“又”表示再一次,说明人类不止一次地制造了悲剧。这句话有力地谴责了人类的盲目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警示人们对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应引起足够的注意。
(8)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 8.8米,平均每6年下降 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平方米缩小至 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
用具体数字表明,更加令人不寒而栗!湖泊——青海湖的伤害.由些及彼,以此类推,在文末发出的呼吁也就理所当然,顺理成章了。
三、写作手法
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惊的。从写法上探究,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
对比手法。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让人知道罗布泊并非从来如此,原来昔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拟人手法。作者将胡杨林拟人化:“那奇开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作者又将罗布泊拟人化:“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这里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
排比手法。例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又如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
直接抒情。例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四、迁移训练
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说说在我们身边有哪些事件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如何破坏的,会对我们造成怎样的危害,并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号召人们对环境的保护。
五.小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的双眼,是热切的希望,还是无助和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第二篇:罗泊湖,消逝的仙湖学案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
【教师寄语】:花一样的年华属于花一样的你们,在这鲜花盛开的季节里,珍惜花儿的绚
烂,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世界上最美、最灿烂的理想之花。.【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训练概括能力。
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分析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重难点)
【学习方法】:
1、搜集和整理资料、研究和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展示交流
【资料助读】:
1、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作者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叙述事实、列举数据都真实可靠。但是报告文学不同于调查研究报告,是富有文学性的。即使引用史书,引用前人著作,也注重形象的描绘,让人回到遥远的过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罗布泊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东部、若羌县东北部。孔雀河从北面注入。呈葫芦形,面积300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768米。
一、小组搜集资料。
1、在中国地图上找到罗布泊的地理位置,能找到实物图会更好。
2、利用网络或其它方法搜集罗布泊昔今差异的图片进行展示。
二、注音并解释
(1)萧瑟():(2)和煦():
(3)干涸():(4)吞噬():
(5)裸露():(6)沧海桑田():
三、理解解课文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思考讨论:过去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现在的罗布泊又是什么样子?(用简洁语言概括)罗布泊什么时候消逝的?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它的消逝带来了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请在文中勾画。在学案中标识段落)。
2、调查展示:造成罗布泊消逝的原因:①在书上找到对应第几自然段
②勾画关键词句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③理解“盲目”的含义。
原因(1)、(2)、“盲目”的含义:
3、朗读展示:在课文中选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片段,在小组内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训练,并从中体会不同的情感和作用。推荐小组在课上进行展示,要写好开场白,结束语,组长和组员要调动其他小组进行积极挑战。并能从朗读技巧方面进行正确评价。
四、写作交流:请从下面任选一个对象,写出你想说的话
①、写1-3句,能用适当的修辞会更好。语言简洁。②、预习时自己用心去写,先在小组内展示交流,每个小组推荐同学上台展示。③、展示后可自评、互评。边展边评。
对罗布泊:对政府决策者:
对现在开发者:
对每一个中国人:
第三篇:《罗步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罗步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紫蓬中心校 宣善艾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教学重 难点】 重 点: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理解本文运用对比、拟人、列数据等方法表现主旨的写作方法。
3.体会课文的基本理念(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难 点:
①培养学生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②感受并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教学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多媒体课件演示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设计】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完成“读──读,写──写”。
3、查找并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的资料。
4、在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学习笔记上。
二、课堂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先媒体展示昔日的仙湖:这里水草丰美、牛羊成群、河流清澈,可谓是绿洲。我问学生:“这个地方美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想去吗?”可能有生答:“不知道,想去。”也有学生说是罗步泊。我说:“这是罗步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可以堪称为“世外桃源”、“人间奇景”。可惜你我都再也看不到这仙湖了。”我再展示另一张媒体图片:茫茫大戈壁,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天空中没有一只鸟,零星的几棵干枯的胡扬林倔强地挺立着。我说“现在还美吗?这里夏季气温高达70℃,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家木和探险家余纯顺是一去不复返,你我去得了吗?”我边展示两幅图片边说:“昔日的罗步泊是绿林环绕、牛马成群的绿洲,而今却变成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这样的悲剧是否还在重演着?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来学习《罗步泊,消逝的仙湖》一文。(媒体展示图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课文题目“罗步泊,消逝的仙湖”,我们注意这个“泊”字,偏旁是怎么写的?这说明“罗布泊”原来跟什么有关系?你能从这句话中读出些什么信息呢? 针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师生对话完成,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媒体展示] 罗布泊曾是怎样一个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罗布泊现在是什么样的?罗布泊消逝带来怎样的后果? 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让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自由勾画)读完课文,首先检查生字(出示生字)
萧瑟
和煦
干涸
吞噬 裸露
沧海桑田(一生试读,集体订正,再由一学生领读。)
(三)研习课文。
师:既然大家读完了课文,下面我们来思考先前提出的问题。罗布泊曾经是一个怎样的仙湖?(学生回答后投影显示文段)
“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这里牛马成群,绿林环绕……”。师: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绿洲、仙湖)师:这样美丽的仙境该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呢? 哪位同学用欢娱的语气给我们朗读示范一下?
师:他的朗读,就好象给我们的思维插上了两只翅膀,把我们带到了从前美丽的罗布泊。昔日的罗布泊真的是“世外桃源”。那现在的罗布泊又是什么样子呢?
师:(打出图8)你瞧,这是现在的罗布泊,蓝天下都是黄沙,一滴水也看不见。师:(打出图9)这也是今天的罗布泊,你瞧,土地都已经盐碱化了。师:(打出图10)这棵树叫胡杨,你看看,因为干涸,它死掉了。师:(打出图11)你再看,这是刚刚死掉的胡杨林。
师: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能配合这个画面的文段作为这组图片的解说词。(学生回答后投影显示文段)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天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师: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戈壁滩、荒漠)
师:这真让人感到恐怖。这些文字该怎样朗读?哪位同学愿意示范朗读一下? 师:这里,“裸露”的“裸”是什么意思?(什么都没有穿。)“脱尽了”的“尽”又是什么意思?(脱光了,一丝不挂的意思。)
师:说“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说“大地在这里已脱尽外衣”,这究竟是指什么?(指大地的植被被破坏了。)这只是一般性的破坏吗?“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又表明什么?(指植被被全部破坏,大地被严重伤害。)
师: 这种描写生动极了。现在老师有个问题,那就是——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大地的植被被破坏,而要说“大地脱尽了外衣”呢?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从修辞的角度看,这是什么修辞方法呢?(拟人)在这儿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有什么意义吗?
明确: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了罗布泊以生命,罗布泊像人一样,暴露在70℃的高温下,怎么不痛苦呢?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这样写使我们仿佛能听到它痛苦的呻吟声。如果替换为“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师适时插入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本文列举数据、叙述事实真实可靠,如:《汉书 西域传》记载了……另据史书记载……
又应用对比手法和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加上抒情性的叙述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下面让我们继续来学习、体会。
师:(打出图14)再看,这是以前的罗布泊,你看,都是水。
师:(打出图15)再看这一幅,这一片绿地,是曾引用罗布泊的水灌溉过的良田,你看,满眼绿色,一片生机。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两组图片,一组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组是“大漠沙若浪,寂寞无人家”。一边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边是“戈壁滩,狂风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使读者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那么这绿洲与沙漠,天堂与地狱,沧海与桑田般的变化,没有千年的洗礼,仅是几十年的瞬息。天壤之别,原因何在?请联系你生活的经验推测这其间的原因,再让我们来看看作者通过科学的考察后寻得罗布泊消逝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请根据课文内容归纳总结。(学生回答后投影显示文段。)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自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
师 :“也”字很重要,它强调了一个因果关系。我们平常听到了都是“吸血鬼”,这里为什么不说“吸血鬼”而说“吸水鬼”? “盲目”是什么意思? “盲目”与上文中的哪个词想照应?(“任意”)这里又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学生回答后投影显示文段。)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将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沙化。用排比手法,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师:文中又说“四盲”是巨大的“吸水鬼”,这“巨大”到底有多大?书里告诉了我们,大家找一找。
“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958年,塔里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经减少到420万亩。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木河流域里土地沙漠化面积从66%上升到84%。”
师:这是用数字说明了罗布泊被破坏的严重程度。
师:具体来说,这巨大的吸水鬼对罗布泊造成了怎样的破坏呢?
“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师:“马上”说明什么?(变化速度快)“全部枯死”、“成片死亡”又说明了什么?(受破坏的程度很大)
师:悲剧仅仅是罗布泊吗?(学生回答后投影显示文段)
美丽的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8.8米,平均每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师:造成罗布泊消逝的罪魁祸首是谁?(人)
师:篇末,作者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谁愿意读一下?要读出感情。(痛惜,愤怒。后一个“救救”比前一个“救救”语气加重一些,体现作者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
(四)拓展延伸。
1、师:悲剧愈演愈烈,又何只是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就是我们周围的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你能举出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例子吗?(生讨论、交流、汇报后师视情况补充一些例子。)如:浙江部分地区非法挖沙取土数亩导致农田被毁,河床干涸;农田干涸小孩的脚都可以放进去;四川冶炼厂排出的毒液把原本清澈见底的河流给污染了……
水资源短缺和污染;臭氧层破坏;土壤沙漠化;森林面积锐减;部分珍稀动物和矿物濒临枯竭;生态环境屡遭破坏,它们的惨状实在令人震惊。
2、师: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作者呼吁,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那么怎么救呢?(减少盲目开发、用水,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可结合西部大开发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把作者通过文章告诉我们,要合理的开发使用水资源,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要有一种忧患意识。让我们看看文章的结构,作者把令人恐怖的罗布泊呈现在我们眼前,告诉我们其中的原因也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写罗布泊美丽的过去?对罗布泊美丽的过去的描写去掉好吗?为什么呢?(不能去掉。这是一种对比,通过写美丽的过去引起人们美好的想象和联想,使人们更注重环保。)
3、师:(点击鼠标,打出字幕)美丽的罗布泊你看到了,荒凉的罗布泊你也看到了,假设你作为一个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百年的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些什么?
(实物投影,展示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热合曼的图片。)
学生自由表达。
师:同学们说的多好啊!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我衷心地希望:青山常青,绿水常流,愿美丽永存。
(五)布臵作业。
第一项是无形作业,请同学们从自身做起,开展环保活动。这也是我们一生都需要完成的作业。
第二项作业是书面作业: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第四篇:罗河湾玉湖小学举行
罗河湾玉湖小学举行“我以从教为荣”演讲比赛
为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进一步加强我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充分展示我校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讴歌当代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辉形象,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我校将以 “我以从教为荣”为主题举行演讲比赛,经过评委认真评定,田兰花老师获得第一名,马晓琴老师获得第二名
在演讲中,老师们以饱满的激情回顾了汶川大地震中英雄教师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并以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诠释了对师德的理解。整个演讲中掌声不断。大家都感到:学习英雄教师,廉洁从教,应当从我做起,率先垂范。
这次师德演讲活动,是我校“学习英雄教师”和“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组成部分。在此之前,我校组织党员教师就“如何学习英雄教师,率先垂范”召开了座谈会,每个教师还递交了学习英雄教师的心得体会;学校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教师观看了有关的录像片,并请政治教师为学生做了一场“敬廉崇洁”读书报告会。有关活动还在继续开展。
内容文字:
第五篇:电阻 教案 胡泊
电 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阻及其单位。
2.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会把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来改变电流。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对比等方法,学习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电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半导体及超导体以及它们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开阔视野。
二,重难点:
教学重点:电阻概念的建立,变阻器的原理及使用。教学难点:根据要求正确连接与使用变阻器。
三,教学方法:实验法,举例法
四,教学用具:
接线板、演示用电流表、干电池组、开关、导线若干、小灯泡、长短粗细相同的铁丝及铜丝各一段、滑动变阻器、电阻箱、调光台灯。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给学生布置任务:
将一只灯泡、一个演示电流表、一节干电池和一个开关连成电路并读电流表示数.再出示电阻定律演示器,按下述要求重作上述实验
1.用 导线代替小灯泡做一次.
2.用 导线代替 再做一次.
组织学生总结分析,提出问题
教师可引导
上述两次实验,用的都是一节干电池即电压相同,那么两导线中的电流大小为什么不同?(一位学生到前面连接;其他同学审查连接过程,找出操作上的问题)
找其他同学到讲台上完成并记录实验数据,总结现象—电流大小不同
让学生猜想该现象可能由于什么不同造成的.学生总结:
外部条件都相同,肯定是由于导体本身不同造成的.
教师引导:
提出电阻概念,指出:原来导体虽能导电,但同时对电流也有阻碍作用,物理学中常用“电阻”这个物理量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小.
学生判断分析后,教师指出,不同导体电阻一般不同.教师简述研究电阻有重要意义.在应用中初步理解电阻含义(这里让学生判断只限于电压相同的例子).
导体比如金属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实质是由于定向移动的电子跟金属正离子频繁碰撞而成的.
为了衡量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就要比较电阻大小,要比较电阻大小就要规定电阻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电阻单位是“欧姆”()还有千欧()、兆欧(),多大的阻碍作用是 呢?
如果导体两端电压是,通过的电流是 时,这段导体的电阻是 .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欧姆大小.
学生到课本中找到关于 规定的表述文字并读后再让学生根据单位字头号自己说出三个单位核算关系.再让学生观察,电阻和 滑动变阻器.
观察和听老师介绍的这些导体电阻都不同,那么导体电阻与什么相关、由什么因素决定呢?启发学生猜想?
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
方法指导,介绍控制变量的方法.在学生猜想基础上,根据研究思路分析,用如图所用装置完成下面三组学生实验.
实验1
研究导体电阻跟材料关系.根据前面实验数据直接填入记录表.
说明通过锰铜导线电流大于通过镍铬合金的电流.
结论
学生实验并记录
条件—电压相同 导线 材料 锰铜 镍铬 长度 相
同 截面积 相
同 电流
电阻
实验2
研究电阻与长度关系记录表
说明
结论
条件—电压相同 导线 材料 相
同 长度 1 0.5 截面积 相
同 电流 电阻
实验3
研究电阻与粗细的关系.
记录表
说明
结论
条件—电压相同 导线 材料 相
同 长度 相
同 截面积 电流 电阻
分析说明.导体的电阻由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所以说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实验4
研究电阻与温度关系.
实验装置图
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归纳结论.
导体电阻还与温度有关.学生归纳后,教师小结:一般地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板书结论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一种性质,它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截面积和温度有关.
由于导体电阻由材料、长度、截面积和温度共同决定,所以要比较两种不同材料电阻的区别,必须取相同长度、截面积、相同温度的导体加以比较,课本上列出了长1米截面积为1毫米在0℃时不同材料的电阻值.
我们前面讲的电阻单位是欧姆,从导体本身性质角度来说就是在温度为0℃时,长106.3厘米截面积为1平方毫米的水银柱所具有的电阻.
学生看P92页表,回答下列问题:
哪些材料导电性能好?
为什么常用铜或铝做材料,而不用便宜的钢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