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索美学关照下的小学说明文教学
探索美学关照下的小学说明文教学
【摘要】 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地、有计划地进行美育教学。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性文章一旦进入语文教学中,它就应由‚科‛改姓‚语‛。既然是语文课自然有别于自然、科学等学科。教学说明性文章,除了达成知识目标之外,应该还有着更为重要的教学任务。它们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了解说明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和渗透美育等功能。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是美的传播者,学生是美的实践者。通过师生互动,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学生在说明文的教学中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
【关键词】说明文 美学教学 真 善 活
一、说明文中美学教学的价值
英国美学家席赫伯特.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艺术》①中也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对于语文学科来说,美育更是教学中的关键。
然而,在新课改弘扬人文性,贯彻美的教育,渗透美的理念的背景下,老师们在执教研究课、公开课时,文质兼美的文学性作品因其有动人的形象,曲折的情节,优美的意境,隽永的语言,通常成为首选。而简洁平实,体现科学性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们的冷落,很少有人选择‚说明文‛。但是,训练学生阅读科学文本的能力,借以提高审美情趣,本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份内之责。小学‚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的科目,而‚语言‛有文学语言、科学语言、公文语言、日常语言等分类,因此,语文学习的疆域中,必须有科学语言的一席之地,美的教育,也必须有说明文的一席之地。
因此我们反思教学实践,对于学生认为枯燥的说明文,应将其视为美学载体,从审美角度来看说明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教学中挖掘该类文本的审美因素,把理性与感性、抽象与具体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美感体念结合起来,让他们在发现美的基础上,进行美的创造。尤其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二、说明文美学教育的策略
1.“真”为美之本
说明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说明的事物或事理。其教育价值在于: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加工的能力(说明文最适合做快速阅读训练)。
学生在说明文阅读中的突出问题: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信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也就是事物的特征或原理)。
江苏电视台有一档《这是真的吗》节目,曾出过这样一个问题:‚鲸鱼形成的水柱是从鼻孔里喷出的吗?‛结果不但雷翻了嘉宾沙桐,也雷翻了在场的观众。按理学过《鲸》这篇课文的孩子应该能正确回答出来这个问题。于是我拿了这个问题调查了一百个孩子。结果有13%的孩子回答是对的,49%回答是错误的,38%的同学不置可否。他们很多在阅读时都忽视了文中‚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在潜入水中。‛一句中‚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这一信息。这反映了学生缺乏准确提取文章信息的阅读技能。
有些教师认为:。说明文教学如果过多地关注文本内容,就容易上成常识课科学课,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原。——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因为,对于任何文本来说,如果不能首先读懂它的内容,不能从内容中得到求知、愉情、启思的收获,那么探讨写作方法或表达技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怎样写‛的问题必须以‚写了什么‛为基础,即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语文课当然不是科学课、常识课,但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正是训练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读懂那些科学知识的能力。如果学生学完一篇说明文,对其中的科学知识仍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就算知道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点,又怎能代表阅读能力的提高呢?
美学的哲理告诉我们:美的本质就是人类在实践中掌握真以实现善,使真与善统一起来。所以要实现说明文的美教,必须关注文本信息的正确提取。
2.“善”为美至求
说明文的善,应该是文本所蕴含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又一核心要素。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说明性的文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说明性的内容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以‚从动植物的生存中感受生命的神奇与伟大‛、‚挑战神奇的自然,感受先人的努力‛、‚崭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问题‛等为主题的说明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追随着教材要与时代同步的理念,无论哪种版本的教材中,我们都能看到说明性文章的踪影,说明性课文都占有一定的比例,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一
个单元,就内容而言几乎占了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八分之一。翻阅小学语文课本,就人教版的教材来看,第六册有《太阳》、《月球之谜》〈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果园机器人》*第七册有《呼风唤雨的世纪》《电脑住宅》*《飞向蓝天的恐龙》《飞船上的特殊乘客》*第八册有《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第九册有〈〈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第十一册中有《只有一个地球》
它们或是反映现代科技发展、或是介绍科普知识的文章,意在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引发学生对自然、对环境产生更多的关心与思考。
由此可见在文以载道,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强美育的理念下,说明文亦大有用武之地。
3.“活”为美之趣
审美趣味是人在审美体验中确定审美对象的价值的能力和区分审美对象的美丑的能力。审美趣味因人而异,《庄子〃山木》中有一段记载说:‚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鲁迅先生说过‚贾府上的焦大是不会爱上林妹妹的‛。人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同样感受到客观事物的美的。马克思说过:‚焦虑不堪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也没有感觉,珠宝商人所看到的只是商业的价值,而不是珠宝的美的特性。‛就是说,美是主观的相对,各美其美。我们要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
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性课文的教学也应该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考,渗透新教育理念,播撒美育种子的良田沃土。
可是,目前,老师们对说明文中渗透美的教学困惑多多。拿到一篇说明性文章,很多老师都会茫然无措:这样的大白话教什么呀?怎么教呀?也有的老师面对说明文发出了质疑:当前的语文教学不是以读为主吗?这样的文章也要读吗?老师们有这样的困惑是正常的,因为说明文的语言不像记叙文那么有‚味道‛、那么有意可品、有难可破、有景可赏、有情可感,有理可悟,它虽然介绍的是科学知识,有的还是高科技知识,但都是深入浅出,语言浅显,一读就懂,所以就让老师们觉得没的品、没的悟、没什么可教的了。
但是我们要反问,针对小学说明文多是科普说明文和文艺说明文这一特点,作为老师你把说明文当成美育的载体了吗,你探索过说明文教学的变式之美了吗?
(1)、化静为动,体验生活美。
在教授《新型玻璃》时,有位教师设计了‚新型玻璃发布会‛这样一个环节,让各小组组成不同的团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看谁能把自己的特点及用途说得令人心动,并最终获得的订单最多。打通了阅读和生活的通道,实现了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和灵活应用,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2)、角色扮演,声情并茂。
《黄河是怎样变迁的》一文,一位老师在让学生读文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单元:我是黄河,我想说。可以对原文相关段落朗诵,可以自己创编解说词,可以写成诗歌,但要以第一人称表达。在感知想象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的的情感在汇报环节集中爆发:那回忆历史的辉煌和骄傲,那痛心疾首的呼
唤,那展望明天的憧憬无不让在场的师生一会欢喜,一会忧伤,一会唏嘘,一会慨叹……更有一位同学用诗歌写道:我叫黄河/成长在华夏的怀抱/也曾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曾青葱岁月/青春模样/可是有一天/是谁掠去了我的妖娆/我成了黄脸婆娘/汹涌的泪水难抑/冲垮了相依的村庄……读诗的孩子哽咽了,听诗的孩子也啜泣了……学科的整合如此自然,美的情感充溢了每一个小小的心田。什么叫美,美就是让你泪奔的感动,就是让你心灵一颤的瞬间,就是能透过文字看见的画面,就是多年以后还记得曾学过一篇课文叫《黄河是怎样变迁的》。
(3)、巧编童话,激发美感
有人说;谁能激发出孩子的兴趣,谁就掌握的最美的教学语言。记得一位老师在导入《鲸》时,创编了一个这样的童话故事:
大家好,我是一只小虎鲸,我叫晶晶,平时生活在海洋里,可是有一天,却有人说我不是鱼类,不让我参加‚海洋鱼类运动会‛。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听我慢慢道来吧。
事情是这样的,我听说海洋鱼类要召开‚海洋鱼类运动会‛,就兴冲冲地游去报名。可到了那儿,守门的虾兵蟹将却不让我报名参加。我不解地问:‚为什么我不可以参加运动会?‛他俩去理直气壮地说:‚因为你不是鱼类。‛真是天下奇闻,我们鲸在海洋生活了五千多万年了,现在却有人,不,是虾兵蟹将却说我们鲸不是鱼类,这一定是故意刁难我。同学们你们来评评理,他们这是不是欺负老实人呀?
于是,我愤怒地问:‚我一直生活在海洋里,我怎么就不是鱼啦!‛ 可是听了虾兵蟹将的一番解释,我才明白我确实不是鱼类,不能当运动员。我就高兴地走了。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一篇平实的科普文章就这样在美味的导入中,激发了他们对文本的美感探究愿望。
美能启真、美能导善、美能怡情、美能养性。对美的的哲学探讨是一个古老话题,对说明文美的教学的研究必将是美丽的继续,任何一家之言都难能穷其奥秘。只要我们在说明文教学中认真发掘美育蕴藉,寻求美的真谛,用美吸引学生,用美熏陶学生,用美塑造学生,那么对教师和学生来说,说明文课堂就是一场享受美的盛宴。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我们在说明类课文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让美在每个学生的心中绽放出最绚丽的花朵,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充满诗意与灵动的美丽约会,让思想栖息在语文课堂美好的享受之中。
[注释] ①赫伯特·里德:《寓教育于艺术》,《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11期出版。
④鲁迅:《二心集》的一篇杂文《“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出自先生杂文《“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美学入门》光明日报出版社ISBN-80014-134-9 3.万福成,《语文教育美学论》, 青岛海大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期
4.浅谈语文教学中说明文的美学渗透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3年 第03S期
6.说明文专题讲座 :《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 王漫 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所所长
第二篇:探索美学关照下的小学说明文教学
再探美学关照下的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
阜阳市颍东区和谐路小学 王晨清
【摘 要】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的多元化,人类生活的多样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地、有计划地进行美育教学。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说明性文章,除了达成工具性目标之外,还应该实现人文目标,承载起美育功能。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学生在说明文的教学中受到美的熏陶,把说明文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
【关键词】说明文美学教学 价值 原理 策略 真 善 活 品
一、说明文中美学教学的价值
英国美学家席赫伯特〃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艺术》①中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对于语文学科来说,美育更是教学中的关键。
然而,在新课改弘扬人文性,贯彻美的教育,渗透美的理念的背景
下,老师们在执教研究课、公开课时,文质兼美的文学性作品因其有动人的形象,曲折的情节,优美的意境,隽永的语言,通常成为首选;而简洁平实,体现科学性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们的冷落,很少有人选择‚说明文‛。但是,训练学生阅读科学文本的能力,借以提高审美情趣,本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份内之责。小学‚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的科目,而‚语言‛有文学语言、科学语言、公文语言、日常语言等分类,因此,语文学习的疆域中,必须有科学语言的一席之地,美的教育,也必须有说明文的一席之地。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于学生认为枯燥的说明文,应将其视为美学载体,从审美角度来看说明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教学中挖掘该类文本的审美因素,把理性与感性、抽象与具体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美感体念结合起来,让他们在发现美的基础上,进行美的创造。尤其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二、说明文中美学教学的原理及策略 1.“真”为美之本
说明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说明的事物或事理。其教育价值在于: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加工的能力。
而学生在说明文阅读中的突出问题恰恰是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信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也就是事物的特征或原理)。
CCTV2有一档综艺节目《是真的吗》,曾出过这样一个问题:‚鲸鱼形成的水柱是从鼻孔里喷出的吗?‛结果不但雷翻了嘉宾沙桐,也雷翻了在场的观众。按理学过《鲸》这篇课文的孩子应该能正确回答出来这个问题。于是我拿了这个问题调查了我校和外校五年级和六年级四个
班级的孩子。结果有13%的孩子回答是对的,49%回答是错误的,38%的同学不置可否。他们很多在阅读时都忽视了文中‚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在潜入水中。‛一句中‚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这一信息。这反映了学生缺乏准确提取文章信息的阅读技能。
有些教师认为:说明文教学如果过多地关注文本内容,就容易上成常识课科学课,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原。——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因为,对于任何文本来说,如果不能首先读懂它的内容,不能从内容中得到求知、愉情、启思的收获,那么探讨写作方法或表达技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怎样写‛的问题必须以‚写了什么‛为基础,即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语文课当然不是科学课、常识课,但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正是训练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读懂那些科学知识的能力。如果学生学完一篇说明文,对其中的科学知识仍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就算知道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点,又怎能代表阅读能力的提高呢?
美学的哲理告诉我们:美的本质就是人类在实践中掌握真以实现善,使真与善统一起来。所以要实现说明文的美学渗透,必须关注文本信息的正确提取。
2.“善”为美至求
说明文的善,应该是文本所蕴含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又一核心要素。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说明性的文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人们对说明性的内容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以‚从动植物的生存中感受生命的神奇与伟大‛、‚挑战神奇的自然,感受先人的努力‛、‚崭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问题‛等为主题的说明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追随着教材要与时代同步的理念,无论哪种版本的教材中,我们都能看到说明性文章的踪影,说明性课文都占有一定的比例,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一个单元,就内容而言几乎占了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八分之一。翻阅小学语文课本,就人教版的教材来看,第六册有《太阳》、《月球之谜》〈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果园机器人》*第七册有《呼风唤雨的世纪》《电脑住宅》*《飞向蓝天的恐龙》《飞船上的特殊乘客》*第八册有《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第九册有〈〈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第十一册中有《只有一个地球》
它们或是反映现代科技发展、或是介绍科普知识的文章,意在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引发学生对自然、对环境产生更多的关心与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由此可见在文以载道,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强美育的理念下,说明文亦大有用武之地。
3.“活”为美之趣
审美趣味是人在审美体验中确定审美对象的价值的能力和区分审美对象的美丑的能力。审美趣味因人而异,《庄子〃山木》中有一段记载说:‚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
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鲁迅先生说过‚贾府上的焦大是不会爱上林妹妹的‛。② 人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同样感受到客观事物的美的。马克思说过:‚焦虑不堪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也没有感觉,珠宝商人所看到的只是商业的价值,而不是珠宝的美的特性。‛就是说,美是主观的相对,各美其美。我们要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尊重每个孩子独特的审美体念。
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性课文的教学也应该在美育的进程中去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考,渗透新教育理念,播撒美育的种子。
可是,目前,老师们对说明文中渗透美的教学困惑多多。拿到一篇说明性文章,很多老师都会茫然无措:这样的大白话教什么呀?怎么教呀?也有的老师面对说明文发出了质疑:当前的语文教学不是以读为主吗?这样的文章也要读吗?老师们有这样的困惑是正常的,因为说明文的语言不像记叙文那么有‚味道‛、那么有意可品、有难可破、有景可赏、有情可感,有理可悟,它虽然介绍的是科学知识,有的还是高科技知识,但都是深入浅出,语言浅显,一读就懂,所以就让老师们觉得没的品、没的悟、没什么可教的了。
但是我们要反问,针对小学说明文多是科普说明文和文艺说明文这一特点,作为老师你把说明文当成美育的载体了吗,你探索过说明文教学的变式之美了吗?
(1)化静为动,体验生活美
在教授《新型玻璃》时,有位教师设计了‚新型玻璃发布会‛这样
一个环节,让各小组组成不同的团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看谁能把自己的特点及用途说得令人心动,并最终获得的‚订单’最多。从而打通了阅读和生活的通道,实现了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和灵活应用,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切身体验了生活之美。
(2)角色扮演,体悟自然美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一位老师在让学生读文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单元:我是黄河,我想说。可以对原文相关段落朗诵,可以自己创编解说词,可以写成诗歌,但要以第一人称表达。在感知、想象、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的的情感在汇报环节集中爆发:那回忆历史的辉煌和骄傲,那痛心疾首的呼唤,那展望明天的憧憬无不让在场的师生一会欢喜,一会忧伤,一会唏嘘,一会慨叹……比如有一位同学用诗歌写道:我叫黄河/成长在华夏的怀抱/也曾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曾青葱岁月/青春模样/可是有一天/是谁掠去了我的妖娆/我成了黄脸婆娘/汹涌的泪水难抑/冲垮了相依的村庄……读诗的孩子哽咽了,听诗的孩子也啜泣了……学科的整合如此自然,美的情感充溢了每一个小小的心田。
什么叫美,美就是让你泪奔的感动,就是让你心灵瞬间的一颤,就是透视文字背后的画面,就是多年以后还记得曾学过一篇课文叫《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3)巧编童话,激发探究美
有人说;谁能激发出孩子的兴趣,谁就掌握了最美的教学语言。记得一位老师在导入《鲸》时,创编了一个这样的童话故事:
大家好,我是一只小虎鲸,我叫萌萌,平时生活在海洋里,可是有一天,却有人说我不是鱼类,不让我参加‚海洋鱼类运动会‛。到底是怎么
回事呢?听我慢慢道来吧。
事情是这样的,我听说海洋鱼类要召开‚海洋鱼类运动会‛,就兴冲冲地游去报名。可到了那儿,守门的虾兵蟹将却不让我报名参加。我不解地问:‚为什么我不可以参加运动会?‛他俩去理直气壮地说:‚因为你不是鱼类。‛真是天下奇闻,我们鲸在海洋生活了五千多万年了,现在却有人,不,是虾兵蟹将却说我们鲸不是鱼类,这一定是故意刁难我。同学们你们来评评理,他们这是不是欺负老实人吗?
于是,我愤怒地问:‚我一直生活在海洋里,我怎么就不是鱼啦!‛ 可是听了虾兵蟹将的一番解释,我才明白我确实不是鱼类,不能当运动员。我就心服口服地走了。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一篇平实的科普文章就这样在美味的导入中,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科普美感的探究愿望。
4.“品”为美之径
美不仅是繁花似锦,更是含蕴悠远;不仅是浓辞华章,更是言简义丰;不仅是篇章的摇曳多姿,更是简约而不简单;不仅是删繁就简三秋树,更是标新立异二月花。小学教材大多是科普说明文,兼具科学性准确性的同时,不乏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这不仅让说明的事物切实可信,而且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鉴赏中获得对事物的理性时认识。只要我们善于品学,文本美点随处可见。
(1)品表达——善于记叙和描写。例如《赵州桥》一文中:‚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这一处运用了记叙和描写,使实物很形象。
(2)品写法——内容上巧妙引用,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引用诗词典故除了让文本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外,还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把看似高深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易于让读者接受。如《假如没有灰尘》中开头引用‚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语出偈语‚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联系语用则说明灰尘自古以来是人们所讨厌的东西。为下文讲灰尘的作用作了铺垫,设下了悬念,不但使行文充满了文化美感,也是文章结构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强了跌宕起伏之美。
(3)品说明方法——严谨、生动、准确。恰当地使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既增强了可读性,又传递了知识。在让读者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了美的熏陶。
(4)品语言——生动性,灵动性和文学性。说明文语言准确简练,让人感觉枯燥,但细览文本其语言也不乏生动、活波、富有修辞文采和趣味性。如布峰的《松鼠》:‚他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这是对松鼠外貌的描写。‚清秀‚是‛美丽而不俗气‚的意思,很少用来形容动物,就是写人,也多半是用来形容少男少女。‚矫健‛ ‚轻快‛‚敏捷‛通常用来形容运动员,借以在此,意在说明松鼠的身体和四肢有力。至此一只形象活波,俏皮美丽的小松鼠活灵活现的呈现学生面前。
说明文进入教材版块就必然姓‚语‛,要充满语文味,语文的美感,就要在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
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美是和谐,是万绿丛中一点红,是恰如其分的拿捏。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和教学目标,决定了它的教学风格,宜施行板块美教,还要留给学生充分安心会文的时间和空间,万不能陷入不从实际出发,一味追求热闹奢华,追求文学鉴赏的高大上,追求过繁的声光电,否则过犹不及,就将‚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而且还会因一味追求综合引发‚多动症‛;因热捧新的学习方式引发‚高烧不退‛;因过度拓展资源引发‚浮肿病‛③——‚百病缠身‛。
美能启真、美能导善、美能怡情、美能养性。对美的的哲学探讨是一个古老话题,对说明文美的教学的研究,虽然方兴未艾,但也必将是美丽的延续,任何一家之言都难免挂一漏万,无法穷其奥秘。只要我们在说明文教学中认真发掘美育蕴藉,寻求美的真谛,用美吸引学生,用美熏陶学生,用美塑造学生,那么对教师和学生来说,说明文课堂就是一场享受美的盛宴。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我们在说明类课文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让美在每个学生的心中绽放出最绚丽的花朵,让语文说明类课堂成为一个充满诗意与灵动的美丽约会,让思想栖息在语文课堂美好的享受之中吧。
[注释] ① 语出赫伯特·里德:《寓教育于艺术》(《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6
年11期出版)
② 语出鲁迅:《二心集》的一篇杂文《“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③ 语出胡海舟:《语文课程改革问题的哲学思考》(《教学与管理》2007年第19期)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美学入门》(光明日报出版社ISBN-80014-134-9)
3.《语文教育美学论》(万福成, 青岛海大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期)
4.《浅谈语文教学中说明文的美学渗透》(《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3年 第03S期)
5.《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王漫 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所所长)
第三篇: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
小学教材入选的一些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文,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也饶有趣味。说明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那科学的真知对人的吸引力。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只要根据说明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一、轻松开场,未成曲调先有情
平时,我们总听到有些老师抱怨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乱作小动作,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导致整个课堂死气沉沉,不活跃。但静下心来,反思我们自己的课堂,我认为这种情况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不配合老师。夸美纽斯早已指明:“教学艺术的光亮点是注意,有了注意,学生才能使他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注意”总是靠精彩的教学语言和巧妙的教学方法去牵引,靠教师的智慧和情感去覆合。教学语言像一潭死水,激不起半点波澜,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学艺术就失去了光亮。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探求者,只有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强者,成为不断进取的创造者。
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我在教《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在课前导入时,先让学生谈一谈:在你的心目中,谁的本领最大?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孙悟空,有的说如来佛,还有的坚持不同的看法。就连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纷纷议论开了,课堂顿时轻松活跃起来了。结合平时上课的经验,我认为采用想象、猜谜和成语接龙等小游戏,这些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开始就扣动了学生的心弦,学生只有在神奇召唤的情景下,才能产生学习上的正迁移和光环效应,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好奇心,修渠注水
因为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写作顺序”这些内容,他们一点就通了,何需我们老师喋喋不休!于是我就采用了激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上《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利用多媒体出示望远镜、程控电话、世纪,已经成了历史,在我们生活的21世纪里,科学技术还有哪些发明和创造?教室里安静了许多,孩子们有的低头冥想,有的在本子上画着什么,有的和小组成员交谈起来„„不一会儿,教室里小手如林。有人肯定21世纪人类能够登上火星,有人认为月球将是人类的第二个家,还有人预测空中也能够种上绿色的植物。这样不但能让学生爱上科普说明文,掌握说明文的知识情况,而且对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调动了学生自学说明文的积极性,培养了能力,对启迪学生的思维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叶圣陶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板起脸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只有综合运用好兴趣教学这个手段,说明文的教和学才能更加和谐;只有更好的运用好兴趣教学这个手段,说明文教学的理性分析和感性的感悟才能更好的融合。只有更好的运用好兴趣教学这个手段,有了导入的激情,有了学习的好奇心,有了情与心的交汇,才使语文的说明文教学和生活贴的更近,使孩子们因步入“柳暗花明”的境地而欢乐,为获取新知而流连忘返。
第四篇:语文美育关照下教师引领的课堂教学艺术
语文美育关照下教师引领的课堂教学艺术 李宝毓 学科教学(语文)201104056
一、调动审美感知
美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不同文体的美有不同的感知方式。歌德认为“整体就是统一体”。
要教出作品的韵致,就要通过朗读、分析、咀嚼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佳境,受文中美好形象、高尚思想的熏陶感染,与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从而在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上获得实实在在的借鉴。
青少年学生内心情感着丰富,对色彩非常敏感,一般来说对有色彩的诗比较喜欢。例如张志和的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把多种颜色写在一起,鲜艳、缤纷,有怡悦双目的效果。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美文。作者写月下荷塘的荷叶“象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则姿态多异,“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此处,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荷叶、荷花的美。这些比喻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主要的喻体即“人”,且尽皆女性中的少女形象。作者笔下的荷叶与荷花的优美均是通过人来比喻实现的。这样就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美。我们在欣赏这种美时,就觉得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可以和谐统一,也就实现了对美的具体感受。用少女来解释朱先生笔下的荷花与荷叶的美,既合对美感受的规律,也合先生写作此文的原意,同时也给了学习主体一定的审美知识,使他们对美的感受比较实在而不空泛。当然,说到正确感受,除了上面这种情况之外,还需教师自己具有具体的感受能力。例如对“刚出浴的美人”一句究竟如何感受?说它以少女形象来感受荷花的美,这毕竟比较抽象。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讲:第一,在人类自身中,女性形象,尤其是少女形象,是相对之中最美的,是一种完美。少女形象最具有优美的一切特质,在线条、匀称、丰润上都具有自己的优势。所以作者要以少女形象来作比;第二,再就荷花的外观形式看,没有衣着等伪装品,能够给大家以充分的欣赏,因而作者才以刚出浴的美女作比喻体,这才在学生的联想中架设起沟通美的桥梁,使荷花的美具体化;第三,美人刚出浴,四周无凝会升腾起一缕缕的温水的雾气于是便形成一种朦胧美的意境。在这一朦胧美的胜境之中,既排除了人们对裸体少女所产生的空泛的邪念,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朦胧美的一种审美理想,也合乎作者文中憧憬社会和谐美的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忧愁的心情。就学生来说,在这升腾着雾气的少女裸体意境中,自然会产生庄重与肃穆的感受,从而净化自己的心灵,原来这就是一种圣洁美的意象。在这圣洁美的对象面前,一切丑都会跑得无影无踪。做这样的感受,既使学生提高了对美的感受能力,又合乎作者对在当时环境下唯有这荷花的圣洁才可以慰藉人的心灵的原意而且还能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创设审美氛围
创设审美氛围的艺术纷繁复杂,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利用当时的现实条件创设审美氛围。一般来说,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联系生活创设审美氛围。语文教学如与生活隔绝,就如死水一潭。联系生活会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鉴赏能力、感悟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使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意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都活跃起来。
作为语文教师,唯有才思横溢,以情动人,才能叩开学生的心灵之门。教师可用精美生动、亲切感人的语言,描述意趣横生的人物、实物和景物,以言传情,力求“情信而辞巧”。教学时,教师要紧扣作品的文字,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或者演示形象逼真的和教学细节密切相关的动作,以创设课文需要的氛围。
课堂教学氛围的好坏,虽然受多种因素的的影响,但教师的讲解艺术往往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率,所以教学讲解要精当,思路要清晰。点拨时语言要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给学生一种似隐似现、若明若暗之感,使其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读题、谈话、讲解时语言要运用得体,快慢适度,能突出逻辑重音,字字清晰,声声入耳。讲话要有艺术效果,“集激趣、传情、达意、启智于一体,说理,高屋建瓴,无懈可击;表情,或淋漓尽致,慷慨激昂,或委婉曲折,娓娓而谈。教师的语言应变化有致,因学生、因场合、因事物的不同而相应改变,但万变又不离其宗,遣词造句、语调、节奏等等无论怎样变化都要围绕一个目的,那就是有效地培养学生,塑造学生优美的心灵。”教师的讲解生动、形象、幽默、风趣、逼真、亲切、自然、充满情和意,学生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样的 1
教学氛围可以使学习主体得到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使学习主体受到熏陶、激励。
语文教学还须借助媒介创设审美氛围,渲染审美气氛。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诗文都是通过形象来帮助人认识世界,但语言本身的抽象性会给文中的人、事、景、物罩上一层云雾。如何让学生感同身受,同时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就需要借助审美媒介来渲染审美气氛。比如:形象图解法能恰到好处地创造审美氛围,使学生产生审美追求。比如“欣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以说中间的五节都可根据美学理论运用形象图形对课文进行评析,描绘出一幅幅风景画。这样,既增强其形象性,又拓展学生的联想,使人产生美感,这样就使纸上的字一个个活跃起来,形象地映入我们眼帘,仿佛进入佳境。”《再别康桥》一诗的第二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滟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要领会这一节诗意,就得在想象中来看这四句话所构成的一幅图画,领会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此扩大了,构成了一幅美的意境“康河晚照图”,同时也能让学生乐在其中,产生心里的愉悦,如果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画来,就不能体验这种愉悦。再如教白居易的《长恨歌》,可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诗曲的情感基调、主体结构、浪漫主义思想极为相似,以此拓展了想象的空间。
和谐共处、情感融洽的良好氛围有利于调动受教育者产生审美激情和审美体验,有利于全面塑造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有了审美氛围,才能激发学生对审美客体的感受,而真正调动审美潜力,产生审美激情,弘扬审美个性,进行深刻的审美体验。
三、激活审美情感
要激起审美情感,应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发挥联想与想象力。审美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教养、审美观点,在对审美客体感性把握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对审美客体进行再创造,构成脑中的审美意象,补充、丰富审美对象的美。在欣赏作品时诱导学生身临其境,产生联想与想象。
激发审美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讲解,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做到“披文以入情”,教师钻研教材时自己必须“进入角色”,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传递的情和意。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或唤起联想,或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知识来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真正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传之以情,以情唤情,文字就有血有肉,而不是枯燥的符号,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发的道理就会叩击学生心灵,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这种情是真挚的、高尚的。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但并不是所有的阅读课都如此,须因教材而变,因学生情况而变,因教学环境而变。
写作是在进行审美创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写作也是激活审美情感的体现,创造是写作的生命。写作为学生个性的张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文不但反映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还透露了学生向往、追求过程中复杂的思想感情。因此,作文教学要放飞学生自由的思路,启发学生思考的心灵,不能硬性地规定表达方式和写作模式,允许学生在限定的基本要求之下尝试自由发挥,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最能打动学生心灵的方式还是通过教学语言,教师优美的语言能直接打动学生的心灵。例如在教学单元的起始阶段,可用一段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引入单元学习的轨道。在教写景单元文章时,可以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人总要和大自然接触,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更不同于充满青春活力的人体的健康美。然而,它似乎又是各种美的综合。尤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山川,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它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展现不同的美姿。现在我们要学习的这个单元是一组描写四季景物的散文,情文并茂。我们要反复吟诵,分析比较,仔细推敲,理解他们高超的艺术手法和表现的情景美,培养我们用双眼观察美的能力,陶冶我们的情操。”教师引用有关发现美的名言,描述大自然的美,描述祖国秀丽风光、四季如画的美,使学生耳听、心想,愉快而又颇有兴趣地步入课文的学习。
学习内容亦能激活审美情感。学生生理活动本身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由于学生大脑功能的逐步完善,接触事物日趋广泛,他们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性和知识产生探讨的愿望,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应高度重视 2
他们“思考”的锻炼和发展。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千方百计使学生的脑子动起来,使他们眼看、耳听、口读、手写、心想,吸取知识养料,获得语文能力。
四、引发审美想象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开启学生智慧、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艺术应贯串全过程。富有艺术性的教学犹如开启智慧的钥匙,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探求解决疑难的途径,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想象把课堂内容拓展开,把有限的空间延伸到无限的空间之中。例如课堂中的结语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当堂消化、理解、巩固、强化新学的知识,并帮助他们理清思路,使师生的学习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结语要求语言简洁、明了、清晰,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一堂语文课,切忌虎头蛇尾,草率收场。最好能创设耐人寻味的结语,给人以悠远绵长的感觉。要防止只作简单重复,语言乏味而无新意。
教师的点拨能够激发学生的遐想,教师在课堂上留下的空白依然能给学生无穷的想象空间。课堂的空白并不是一律视为无效,它能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能给学生以想象的时机,能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语言文字有着丰富的意义和情味,但是教师不能也不能够全部讲出来,所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这样一种情境,而我们对于这种情境的体会,大概就只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任由心灵的感悟。这都表明语文课堂需要的是空白,是静心的思考。如诗歌《山居秋暝》的学习,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让清扬的音乐伴随着诗歌的朗读,让学生沉浸在想象的海洋中,学生似乎看到那泉水、青松、翠竹、青莲迎面而来,似乎感受到月照、泉流、竹喧、莲动、浣女归、渔舟下那一幅又一幅灵动鲜活的画面。在这样的想象中学生才会深深的体会到苏轼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仅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文学不是一个推理的过程,而是一个形象感悟的过程,这就是心灵的感悟。”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架起了一座座桥梁,使无数孤寂、迷茫、脆弱的心灵受到启迪,不管是“断肠”的“天涯沦落人”,还是意气风发的“风流人物”,都能通过这情感的共鸣,领略人生的真谛。学习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有心灵的感悟,为之感动,为之悲叹,为之奋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着重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不同情境带来不同情感的流露,正是我们心灵的再现,生命就是在这样的一次又一次的静心思考中得到升华,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这才是语文课堂的至高境界。正是这样的语文课堂,增进了课程内容与学习者成长的联系,正是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学生认识了历史,认识了社会,认识了自身,并进一步深刻地规划人生。在关键问题上,教师要留出空白,让学习者探索。教师不要把课讲满了,要留有余地,让学习者联想,要通过有限去展现无限。
第五篇: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新闻英语标题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fusal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目的论视角下的公司简介汉英翻译 论汤亭亭《女勇士》中的和谐观
浅析《理智与情感》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
从美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看英语歧视性词汇的变化 汉英“眼”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世纪年代鲁迅与梁实秋之间的翻译论战
乔伊斯的生活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他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简析《蝇王》的象征主义
人性的苏醒—《香蕉鱼的好日子》主题研究 视角转换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中汉译的应用 语言迁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广告的修辞及其翻译
欧•亨利作品中的人生的价值探索
《纯真年代》中的双性同体和自我实现
露易莎•梅•奥尔科特《小妇人》中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丛林法则下生存:西奥多•德莱塞《嘉莉妹妹》的主要人物分析 On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 商务英语的语用特点及翻译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模糊化现象 埃德加爱伦坡哥特小说中的死亡主题探索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Stuttering in The King’s Speech 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技能 灰姑娘情结在《理智与情感》中的表现 课后练习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从习语翻译看文化空缺 苔丝之罪是谁之过
中美服饰的文化差异分析
试析《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伦理冲突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人物性格分析 从文化角度浅析中美两国幽默的特点 浅析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的主题思想 浅议英语语言中的委婉及其应用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语言特征 奥巴马演讲词的人际意义研究 从习语来源看中西文化之不同 英语动画片中的中国元素探究
一首平凡女性成长的赞歌—用“成长小说”理论来解读《简爱》 浅析《贵妇画像》中的心理描写 浅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性格 42 43 44 45 46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成长主题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对公共演讲课堂中大学生课堂表现的心理分析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 i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47 《呼啸山庄》中嵌套式叙述的美学功能 48 从中美餐饮礼仪差异谈跨文化交际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Alcohol in Angela’s Ashes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英汉隐喻中谚语的对比分析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策略研究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色彩的象征意义
A Study of Cultural Influence upon Internet Language A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Phonetics in JEFC Teaching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to Reading-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麦田里的守望者” 中纯真的失去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荒原背景下《还乡》和《呼啸山庄》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比较分析 朱虹翻译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识研究
论杰克•伦敦的个人经历和信仰对《野性的呼唤》主人公巴克命运的影响 中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法探讨
The Changes of Women’s Status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从文化差异看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中餐菜名英译 论商务谈判口译员的角色
《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分析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的人格探析
从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审视美国种族文化冲突 浅析新闻英语中模糊语言的运用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the Concept of Dragon 74 好莱坞电影中美国总统形象的演变和文化内涵 75 浅谈交际教学法在中学课堂中的问题与对策
Exploring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Translating Allusion in Ancient Chinese Poetry 77 英文歌词翻译策略探析
A Tentative Study of the Origin of American Place Naming 79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nd Influenc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80 海丝特白兰—清教时代的新女性 81 从《简爱》看知识改变女性命运
从合作原则的角度分析《成长的烦恼》中的言语幽默 83 英汉否定形式的语用对比研究
女性主义视角下汤婷婷《女勇士》中华裔女性的重生 85 86 87 88 身势语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幽默元素在英语电影和电视剧中的翻译 查尔斯•狄更斯《雾都孤儿》的成长主题
Feminist Thoughts of Theodore Dreiser——A Case Study of Sister Carrie 89 中英社交禁忌习俗异同之比较分析
《瓦尔登湖》与陶渊明作品中的自然观简析 91 浅析薇拉·凯瑟《啊,拓荒者!》的艺术特色 92 英汉恐惧隐喻对比研究
试析《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的成长主题
Translation Strategy on Culturally-loaded Expressions in Prison Break 95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and Western Nam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96 哲学视角下的中英数字对比研究
社会阶层与语言关系在《雾都孤儿》中的投射研究 98 当今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对比 99 王尔德戏剧作品中的道德观
大众文化视角下的另类古典小说-斯蒂芬妮•梅尔《暮光之城》之畅销解读 101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102 从《麦田里的守望者》看霍尔顿的摇滚情结
对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及激发策略的调查分析—以屏边高级中学为例 104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105 合作原则下幽默的语用分析
从《死者》看都柏林人的精神瘫痪
从《暴风雨》看凯特•肖班的自由派女性主义思想 108 电影《纳尼亚传奇》中的圣经意象
从小飞侠彼得•潘浅析詹姆斯•巴里的悲剧人生 110 A Brief Analysis of Public Sign Translation 111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Social Etiquettes 112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113 浅析美国俚语的起源
《儒林外史》中应对文化缺省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115 目的论与对外传播翻译
On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in Translation 117 Where Should Gone With the Wind Go?——Study on The Disputes Among Critics of Gone With the Wind 118 《诗经》中隐喻翻译的研究
从常见的中英文名字比较中英两国命名文化差异 120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 121 从《雾都孤儿》看查尔斯•狄更斯的善恶观 122 意象手法在《永别了,武器》中的使用 123 英汉称谓语对比及翻译
《论语》中“仁”的翻译研究(开题报告+论)125 情感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从《傲慢与偏见》浅析现代经济对婚姻爱情观的影响以及奥斯汀眼中的完美婚姻 127 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128 浅谈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
论《西游记》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以詹纳尔和余国藩的英译本为例 13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1 《吉姆爷》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32 黑人英语与非裔美国黑人文化的研究 133 浅谈中式英语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134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主义
从传播美学分析国内畅销知名化妆品广告中的译文 136 英汉拒绝言语对比研究
中英手机短信的修辞特点分析
论《觉醒》中艾德娜女性意识的觉醒
论《瓦尔登湖》中梭罗的超验主义哲学观 140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资产阶级特征 141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圣克莱尔一家的人物分析 142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143 美国电影中的中华文化运用得与失的研究
《夜莺与玫瑰》和《快乐王子》中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145 从校园官方网站角度对比研究中美校园文化 146 浅谈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与课堂互动 147 从传统消费观念看中美文化差异 148 目的论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中的应用 149 中学英语老师提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幸福婚姻中爱情与金钱并重——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151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海明威作品
15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53 《乱世佳人》女主人公斯嘉丽的性格分析
154 The Tran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s 155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性格分析
156 继承与颠覆—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模式 157 中西酒文化比较
158 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 159 论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60 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William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161 The Painful Growth of Scarlett O’Hara in Her Three Marriages 162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障碍
163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肉体与灵魂的平衡 164 中美肥胖问题比较研究
165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英文电影片名汉译
166 The Differences of Nonverbal Langua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167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
168 浅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作品中人文精神的一致性 169 从词汇学角度分析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差异 170 分析苔丝悲剧的形成原因 171 浅谈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 172 语用预设视野下的广告英语分析 173 忠实与变通策略在科技翻译中的运用 174 《呼啸山庄》的哥特式传统
175 超越性别的美——以《道林格雷的画像》为例 176 如何通过教师提问促进课堂互动
177 《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的爱情观对比究 178 丰田如何成为全球第一汽车生产商 179 黑人英语克里奥起源论
180 试析《啊,拓荒者》中的生态伦理观
181 《幸存者回忆录》中多丽丝•莱辛的生态观
182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ulture in Kung Fu Panda 183 “集体无意识”理论观照下艾米莉的悲剧性 184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法研究综述
185 二元对立下人性的扭曲:读雪莉.杰克逊小说《抽彩》 186 美剧网络字幕翻译研究
187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仿拟翻译的应用分析 188 中美幽默的比较
189 浅谈商务英语句法特点及翻译技巧 190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
191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新闻英语标题翻译 192 对《名利场》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
193 维多利亚时期的艺术对文学的影响——以白衣女人为例 194 美剧字幕中的译者主体性——以美剧Gossip Girl第一季为例 195 浅析英语原版影视欣赏和英语学习
196 极限环境中的善与恶——浅析《蝇王》中的主要人物人格结构 197 从社会语用学角度分析《雷雨》中的称谓语 198 中英动物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 199 从语言表达看中西思维方式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