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章 概论(推荐)
第1章
概论
章节题目:第1章
概论 [教学内容] 1-1 工业机器人定义及其工作环境 1-2 工业机器人基本组成及技术参数 1-3 工业机器人的分类及应用 [教学安排] 第1章安排2学时,其中介绍工业机器人定义及特点10分钟,工业机器人与环境交互5分钟,工业机器人的基本组成10分钟,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参数20分钟,工业机器人的分类20分钟,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及优点25分钟。
通过多媒体课件结合板书的方式,采用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介绍机器人的定义及工作环境,讲授机器人工作原理,分析机器人的组成,根据以上讲述内容再归纳机器人的特点。结合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将课程前沿问题介绍给学生。[知识点及其基本要求]
1、工业机器人定义及特点(理解)
2、工业机器人与环境交互(了解)
3、工业机器人的基本组成(掌握)
4、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参数(掌握)
5、工业机器人的分类(掌握)
6、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及优点(了解)[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工业机器人的定义
2、工业机器人的基本组成
3、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参数
4、工业机器人的分类 难点:
1、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参数 [教学法设计] 引入新课: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离不开工业自动化的需要和发展。工业机器人作业与周围环境有很强的交互作用,这与数控机床之类的设备相比较有明显的不同。本章将通过对工业机器人的定义、组成及应用的介绍,使学生对工业机器人的特点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新课讲解: 第1章
1-1 工业机器人定义及其工作环境
一、工业机器人定义及特点
机器人是一个在三维空间中具有较多自由度的,并能实现诸多拟人动作和功能的机器;而工业机器人则是在工业生产上应用的机器人。美国机器人工业协会提出的工业机器人定义为:“工业机器人是用来进行搬运材料、零件、工具等可再编程的多功能机械手,或通过不同程序的调用来完成各种工作任务的特种装置。”
工业机器人最显著的特点有以下几个:
(1)可编程。工业机器人可随其工作环境变化的需要而再编程,因此它在小批量多品种具有均衡高效率的柔性制造过程中能发挥很好的功用,是柔性制造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拟人化。工业机器人在机械结构上有类似人的行走、腰转、大臂、小臂、手腕、手爪等部分,在控制上有电脑。此外,智能化工业机器人还有许多类似人类的“生物传感器”。传感器提高了工业机器人对周围环境的自适应能力。
(3)通用性。除了专门设计的专用的工业机器人外,一般工业机器人在执行不同的作业任务时具有较好的通用性。
(4)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技术涉及的学科相当广泛,但是归纳起来是机械学和微电子学的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
二、工业机器人与环境交互
工业机器人所具备的功能在本质上是由其机械部分、传感部分、控制部分内部集成所决定的。但是,工业机器人的作业能力还决定于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和配合。
工业机器人与外部环境的交互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
(1)与硬件环境的交互主要是与外部设备的通信、工作域中障碍和自由空间的描述、操作对象物的描述。
(2)与软件环境的交互主要是与生产单元监控计算机所提供的管理信息系统的通信。
工业机器人在与外部环境协调、配合中构成外部集成。工业机器人被引导去完成任务时,在任何瞬时都要对实际参数信息与所要求的参数信息进行比较,对外部环境所发生的变化产生新的适应性指令,实现其正确的动作功能,这就是工业机器人的在线自适应能力。
1-2 工业机器人基本组成及技术参数
一、工业机器人的基本组成
工业机器人系统由三大部分六个子系统组成。三大部分是:机械部分、传感部分、控制部分。六个子系统是:驱动系统、机械结构系统、感受系统、机器人-环境交互系统、人机交互系统、控制系统。
1、驱动系统
要使机器人运动起来需给各个关节即每个自由度安装传动装置,这就是驱动系统。驱动系统可以使液压传动、气压传动、电动传动,或者把它们结合起来应用的综合系统;可以直接驱动或者通过机械传动机构进行间接驱动。
2、机械结构系统
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系统由机身、手臂、末端操作器三大件组成。每一大件都有若干自由度,构成一个多自由度的机械系统。
3、感受系统
由内部传感器模块和外部传感器模块组成,获取内部和外部环境状态中有意义的信息。
4、机器人-环境交互系统
工业机器人环境交互系统是实现工业机器人与外部环境中的设备相互联系和协调的系统。工业机器人与外部设备集成为一个功能单元。
5、人机交互系统
人机交互系统是使操作人员参与机器人控制与机器人进行联系的装置。归纳起来为两大类:指令给定装置和信息显示装置。
6、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的任务是根据机器人的作业指令程序以及从传感器反馈回来的信号支配机器人的执行机构去完成规定的运动和功能。根据控制原理可分为程序控制系统,适应性控制系统和人工智能控制系统。根据控制运动的形式可分为点位控制和轨迹控制。
二、工业机器人技术参数
工业机器人的主要技术参数一般都应有:自由度、重复定位精度、工作范围、最大工作速度、承载能力等。
1、自由度
自由度是指机器人所具有的独立坐标轴运动的数目,不应包括手爪的开合自由度。在三维空间中描述一个物体的位姿需要六个自由度。从运动学观点看,在完成某一特定作业时具有多余自由度的机器人,就叫做冗余自由度机器人,亦可简称冗余度机器人。利用冗余的自由度可以增加机器人的灵活性,躲避障碍物和改善动力性能。
2、重复定位精度
工业机器人精度是指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定位精度是指机器人手部实际到达位置与目标位置之间的差异。重复定位精度是指机器人重复定位其手部于同一目标位置的能力,可以用标准偏差这个统计量来表示,它是衡量一列误差值的密集度,即重复度。
3、工作范围
工作范围是指机器人手臂末端或手腕中心所能到达的所有点的集合,也叫做工作区域。工作范围的形状和大小是十分重要的,机器人在执行某作业时可能会因为存在手部不能到达的作业死区而不能完成任务。
4、最大工作速度
最大工作速度,有的厂家指工业机器人主要自由度上最大的稳定速度,有的厂家指手臂末端最大的合成速度。显然,工作速度愈高,工作效率愈高。但是工作速度愈高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升速或降速,或者对工业机器人的最大加速度率或最大减速度率的要求更高。
5、承载能力
承载能力是指机器人在工作范围内的任何位姿上所能承受的最大质量。承载能力不仅决定于负载的质量,而且还与机器人运行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有关。为了安全起见,承载能力是指高速运行时的承载能力。通常,承载能力不仅指负载,而且还包括了机器人末端操作器的质量。
1-3 工业机器人的分类及应用
一、工业机器人的分类
比较好的分类原则是根据构成工业机器人的三大部分来分,如:
直角坐标式圆柱坐标式球坐标式基本结构关节坐标式平面关节式 柔软臂式机械部分冗余自由度式模块式气动驱动源液压电动人工操纵机器人固定程序机器人可变程序机器人 控制部分——(信息输入和示教方法)重演式机器人计算机数控机器人智能机器人视觉传感器传感部分触觉传感器
接近觉传感器
(一)按工业机器人的结构分类
1、五种基本坐标式机器人
机器人的机械结构部分可看作是由一些连杆通过关节组装起来的。通常有两种关节,即转动关节和移动关节。连杆和关节按不同坐标形式组装,机器人可分为五种。
(1)直角坐标式机器人:具有三个移动关节,能使手臂末端沿直角坐标系的X、Y、Z三个坐标轴作直线移动。
(2)圆柱坐标式机器人:具有一个转动关节和两个移动关节,构成圆柱形状的工作范围。(3)球坐标式机器人:具有两个转动关节和一个移动关节,构成球缺形状的工作范围。(4)关节坐标式机器人:具有三个转动关节,其中两个关节轴线是平行的,构成较为复杂形状的工作范围。
(5)平面关节式机器人:可以看作是关节坐标式机器人的特例,它只有平行的肩关节和肘关节,关节轴线共面。
2、两种冗余自由度结构机器人(1)整体控制的柔软臂机器人。
(2)每一关节独立控制的冗余自由度机器人。
3、模块化结构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模块化的主要含义是机器人由一些可供选择的标准化模块拼装而成的,标准化模块是具有标准化接口的机械结构模块、驱动模块、控制模块、传感器模块,并已系列化。
模块化机器人的优点主要有:
(1)制造及应用上的灵活性和经济性。制造厂商能使用较大批量的现金制造技术生产易装配的不同规格的整体模块,以最经济的价格供应给客户;用户能根据生产作业的需要容易地选择或改变机器人的组成,可增减机器人自由度。
(2)用具有更好性能的模块来替代旧模块,使服役机器人容易地、经济地更新换代。
(二)按机器人研究、开发和实用化的进程分类
1、第一代机器人
第一代机器人具有示教再现功能,或具有可编程的NC装置,但对外部信息不具备反馈能力。
2、第二代机器人
第二代机器人不仅具有外部传感器,能获取外部环境信息。虽然没有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但是能进行机器人-环境交互,具有在线自适应能力。
3、第三代机器人
第三代机器人具有多种智能传感器,能感知和领会外部环境信息,包括具有理解像人下达的语言指令这样的能力。能进行学习,具有决策上的自治能力。
二、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及优点
(一)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
从广义上来说,除了表演机器人外,其余的都可叫作工业机器人。目前,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主要在三个方面:
1、恶劣工作环境,危险工作场合
2、特殊作业场合
3、自动化生产领域
(二)工业机器人的优点 [应用]
1、简述工业机器人的定义,说明机器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工业机器人和数控机床有什么区别?
3、工业机器人与外界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明工业机器人的基本组成及三大部分之间的关系。
5、简述下面几个术语的含义:自由度,重复定位精度,工作范围,工作速度,承载能力。
6、什么叫冗余自由度机器人?
7、图1-15所示的二自由度平面关节机械手,L1=2L2,关节的转角范围是0°≤θ1≤180°,-90°≤θ2≤180°,画出该机械手的工作范围图。(画图时可以设L2=3cm)
8、工业机器人怎样按机械系统的基本结构来分类?
9、工业机器人怎样按控制方式来分类?
10、什么是SCARA机器人,应用上有何特点?
11、总结一下机器人的应用情况。[板书设计] 第1章 1-3 工业机器人的分类及应用 1-1 工业机器人定义及其工作环境
一、工业机器人的分类
一、工业机器人定义及特点
(一)按工业机器人的结构分类(1)可编程
1、五种基本坐标式机器人(2)拟人化(1)直角坐标式机器人(3)通用性(2)圆柱坐标式机器人(4)机电一体化(3)球坐标式机器人
二、工业机器人与环境交互(4)关节坐标式机器人 1-2 工业机器人基本组成及技术参数(5)平面关节式机器人
一、工业机器人的基本组成
2、两种冗余自由度结构机器人
1、驱动系统
3、模块化结构机器人
2、机械结构系统
(二)按机器人研究、开发和实用化的进程
3、感受系统 分类
4、机器人-环境交互系统
1、第一代机器人
5、人机交互系统
2、第二代机器人
6、控制系统
3、第三代机器人
二、工业机器人技术参数
二、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及优点
1、自由度
(一)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
2、重复定位精度
1、恶劣工作环境,危险工作场合
3、工作范围
2、特殊作业场合
4、最大工作速度
3、自动化生产领域
5、承载能力
(二)工业机器人的优点
[小结]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机器人的概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机器人的组成、分类和特点,了解一些机器人的应用和工作原理。[教学后记]
[教学资料补充]
第二篇: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
一、农学的定义
广义的农学: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
中义的农学:指农业生产科学。
狭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
本课程涉及的农学是狭义的农学,它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现代农学定义
农学是作物生产规划和管理的科学,即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第一节 农学的定义及作物生产的地位
二、农学的发展历史
(1)农学是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内容
·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4000年)已经栽培粟、黍、稻等农作物。
·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00-711年)发明历法指导农事,出现垄作;形成“嘉种”的良种概念。
·春秋战国(约公元前770-221年)。
·秦汉三国(公元前221-公元280)《淮南子》问世,垄作技术进一步形成“代田法”。
·两晋、南北朝(公元265-580)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学名著《齐民要术》问世。
谷雨:雨量增加,谷物茁壮成长。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灌浆膨大,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的夏熟作物成熟、夏播作物抢种的时期。
·隋、唐、五代(公元581-960)最早的农具专著《耒耜经》印刷发行。
·宋代(公元960-1297)培育水稻壮秧有较系统的技术措施,得出“用粪得理”、“用粪犹用药”的合理施肥原则。
·元代(1280-1368)现存最早的农业气象专著《田家五行》印刷发行。
·明代(1368-1644)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农业技术原理的农书《农说》、及我国大型综合性农书《农政全书》问世。
·清代(1644-1911)清代大型官修农书《授时通考》刊行,记载小麦品种500多个、水稻品种3000多个。
我国现存的古农书共有310多部,是古农书最多的国家。
《吕氏春秋》: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农学文献;
《汜胜之书》:最早的作物栽培专著;
《齐民要术》:我国和世界现存最完整的古农书;
《农政全书》:堪称我国近古农业生产的一部百科全书。
《吕氏春秋》“任地”篇开头提出的10个问题
①你能把渍水的洼地做成高垄吗?
②你能消除干土而使土壤保持湿润吗?
③你能使土壤保持洁净而用沟洫排水吗?
④你能使土壤保墒而不流失吗?
⑤你能使杂草不蔓延为害吗?
⑥你能使农田通风良好吗?
⑦你能使庄稼节多而茎秆坚壮吗?
⑧你能使庄稼穗大且坚实均匀吗?
⑨你能使籽粒饱满又糠少皮薄吗?
⑩你能使粮食米质好且吃起来劲道吗?
中国的古代农学,在18世纪以前的长时间内,堪称世界一流水平。中国的传统农学被一些外国学者称之为“家学”。其中的精华部分,至今仍是世界现代农业发展值得借鉴和发扬的要素。
(2)现代农业技术发展时期(1911-1949、1950-现在)
17-18世纪西方国家开始相关学科的研究。
·英国黑尔斯:作物生理学(蒸腾、根压)
·瑞典林奈:植物分类,作物亲缘关系
·瑞士索修尔:作物生理学(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德国李比希:化肥、植物营养
·奥地利孟德尔:遗传学
杂交育种、辐射育种等常规育种技术,抗病虫棉等作物新品种育成,陆稻、杂交稻等杂种优势利用。
组织培养、基因工程、生物工程等高薪技术应用于作物新品种选育。
化学肥料、微量元素肥料、菌肥等应用于种植业生产。
地膜覆盖、保护地栽培、无土栽培、工厂化育苗移栽技术应用于大田和园艺作物生产。
喷灌、滴灌技术,人工降雨、防雹技术的应用。
化学除草、植物生长激素等高薪技术产品应用。
遥感技术,飞机播种造林、飞防,田间作业实行农业机械化、农田微机监测管理,等等。
三、农学的性质
农学是以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因此农学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植业。
1.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学科。
作物生产不仅取决于农业系统的社会条件,更取决于作物生产的自然环境条件,如土壤、温度、光照、水分、肥料等。因此,作物生产是与社会经济水平和农业资源环境紧密相连的应用性科学。
2.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
作物生产系统不仅涉及自然因素,而且涉及社会因素,是作物-环境-社会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必须以系统学的观点来认识作物生产体系,综合应用和集成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3.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
作物生产一方面既是人类粮食安全的基础,另一方面又要消耗资源,带来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必须树立生态平衡意识,兼顾兼顾生产力增长、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水利工程概论
第一~六章复习要点
第一章
1,地球上及我国水资源的总量,2,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3,水利工程的分类
一般治水措施、农田水利工程种类、古代水利建设成就 4,水力发电工程的两个基本要素:落差及流量
第二章
1,水库的概念及分类(按照库容、按照径流调节周期)2,水库的径流调节
3,水库的特征水位及特征库容的概念
设计洪水位、正常蓄水位、防洪限制水位、兴利库容、4,水工建筑物的分类及特点、常见输水建筑物类型 5,水利枢纽布置、水利工程等级划分
第三章
1,重力坝的特点及分类、工作原理
2,常见重力坝结构型式及简图
3,重力坝的荷载分类
4,提高重力坝抗滑稳定的工程措施
5,重力坝的材料性能要求及材料分区
6,重力坝应力分析的方法
7,重力坝地基加固处理的目的1,拱坝的特点及地形地质要求
2,拱坝的分类(按照厚高比)
3,拱坝体形设计、拱圈布置要求
4,拱坝泄洪布置方式
5,拱坝稳定分析的内容
6,拱坝应力分析的方法
1,土石坝的特点及分类
2,土石坝的工作条件
3,土石坝的设计要求
4,土石坝的防渗体
5,土石坝的排水设施
6,土石坝失稳破坏的几种形式
第四章
1,溢洪道的类型及布置原则
2,正槽溢洪道的组成结构
3,泄槽的布置要求与布置形式
4,四种溢流重力坝常用坝后消能设施
5,水闸的组成6,水工隧洞的功能分类
第七章过坝建筑物
1. 过坝建筑物的类别,以及各类别过坝建筑物的主要类型及其工作原理。
2. 各种过坝建筑物的基本结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第九章水力发电
1. 水电站的概念及工作原理
2. 水电站的分类
3. 坝式、河床式,引水式水电站的适用情况
4. 水轮机、水轮发电机功能及其分类
5. 水电站的主要建筑物,各种主要建筑物的功能与作用
6. 抽水蓄能电站的概念、工作原理及主要组成建筑物
第十章施工导流
1. 施工导流的概念与目的2. 施工导流设计的主要任务
3. 施工导流的基本方式及其适用情况
4. 导流建筑物的概念与分类
5. 围堰的类型及适用情况
6. 导流泄水建筑物的基本类型
7. 导流方案、导流程序的基本概念
8. 土石坝、混凝土坝的一般导流程序
9. 截流的主要方式
10. 戗堤法截流的施工过程
11. 立堵法、平堵法截流的概念及特点
12. 降低截流难度的措施
第十一章水资源规划与利用
1. 水资源的涵义及基本特性
2. 水资源规划的目标及内容
3. 水资源规划的原则及步骤
4. 水资源规划的类型
5. 水资源利用的概念及原则
第四篇:金融市场概论
金融市场概论
1七、外汇及其重要作用
八、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
4三、股票流通市场的交易方式8
四、场外交易的组织形式
十、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13 第九章 保险市场
一、金融市场的概念
二、从经济体系深层理解金融市场的地位与作用三.金融市场的功能
四、金融市场的参与者
五、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
六、金融工具的特性
七、金融市场的分类
八、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金融市场的参与者
一、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分类
二、企业与金融市场
2三、政府与在金融市场上的双重身分
四、机构投资者在金融市场活动的范围与方式
五、家庭在金融市场上的地位与作用
六、外国投资者的投资范围与作用
七、商业银行及其在金融市场上的活动范围
八、经纪人及其种类
九、证券交易中经纪人同客户之间的关系
十、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商人银行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十一、证券公司的职能作用及主要业务
十二、保险公司及其主要业务
十三、其他金融机构的特殊地位与作用 第三章 金融市场的交易工具
3一、货币头寸及其特点
二、票据的性质与特征
三、债券的性质与特点
四、股票的性质、票面要素及特征
五、股票与债券的区别与联系
六、基金证券及其与股票、债券的区别与联系
九、金融衍生品的性质与特点 第四章 货币市场
一、货币市场及其重要性
二、同业拆借市场
三、回购市场及其回购利率的确定
四、商业票据市场及其要素
五、银行承兑汇票价值分析
六、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特点
七、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价值分析
八、政府短期债券的市场特征
九、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含义及特征 第五章债券市场
一、债券市场及其功能
二、债券的初级市场和次级市场
三、债券发行利率的影响因素
四、债券的交易形式
五、决定债券内在价值(现值)的主要变量6
六、影响债券转让价格的主要因素
七、利率的风险结构
八、利率的期限结构
九、预期假说
十、市场分割假说
十一、偏好停留假说7
十二、债券定价原理
十三、债券的投资风险形式 第六章 股票市场
一、股票一级市场的发行方式
二、股票流通市场的组织方式
五、股票价格指数及其编制基本要求
六、收入资本化法
七、股票价格的形成基础
八、影响股票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
九、市场风险与非分市场风险9
十、股票风险的成因
十一、股票风险的防范方法 第七章 证券投资基金市场
5一、投资基金的含义及特点
二、证券投资基金的分类10
三、开放型基金和封闭型基金的内涵及比较
四、契约型投资基金和公司型投资基金的内涵及比较
五、成长型基金和收入型基金的内涵及比较
六、股票基金的特点1
1七、基金的发行方式
八、封闭型基金的价格决定因素
九、基金的净资产价值(NAV)第八章外汇市场
一、外汇的定义和特点
二、外汇市场的含义及分类
三、外汇市场的运行机制特点12
四、外汇市场的作用
五、远期外汇交易的特点
六、远期交易汇率的形成
七、掉期交易的特点及作用
八、套汇交易的效应及条件
九、购买力平价理论
一、保险市场及构成要素
二、保险市场的分类及功能
三、保险运行的基本原则
四、财产保险与人身保险1
4五、生命表的含义
六、再保险及其分类 第十章 衍生金融市场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种类
二、衍生金融市场的功能
三、金融远期合约的分类和特点1
5四、金融互换的含义及交易产生的条件
五、金融期货市场与金融远期市场的区别
六、股票价格指数期货套期保值的原则
七、金融期货市场的功能
八、金融期权的种类
第十一章金融市场主要流派介绍16
一、有效市场的条件
二、有效市场的三种形式
三、研究市场有效性对投资者的意义
四、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基本假定
五、分离定理
六、套利组合的条件
第五篇:司法鉴定概论
司法鉴定概论(00926)第一章:司法鉴定概述
广义的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行政执法、仲裁等司法和准司法活动中,对案件中的专门问题,由当事人申请,司法或者准司法机关决定,或由司法机关准司法机关主动决定,指派或者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运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专门问题进行科学判断的活动。狭义的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对案件中专门性问题,由当事人申请。司法机关决定或由司法机关主动决定,指派或者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运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专门问题进行科学判断的活动。
鉴定的根本目的是鉴定人根据超出一般常识之外的专门知识就专门问题做出专业性的判断和解释,以补充事实审理者在专门问题上认识能力的不足。
司法鉴定的主体包括主体合法、程序合法和形式合法。
司法鉴定的性质决定了司法鉴定具有合法性、科学性、中立性的特征。司法鉴定的科学性是指司法鉴定是一种科学检验活动,是具有专门知识的人运用科学的技术方法解决案件中专门性问题的司法活动。
司法鉴定的中立性是指司法鉴定法人应当具有中立性,在司法鉴定过程中独立地进行观察、检验、分析,提出自己的鉴定意见,不受任何来自外界的干预。
司法鉴定的作用:一,刑事案件中司法鉴定为确定侦查方向、缩小侦查范围提供重要依据,在民事、行政案件中为调查活动提供线索;二,司法鉴定为审查核实其他证据提供依据;三,司法鉴定结论可以为审判活动提供证据。
司法鉴定的种类:根据司法鉴定技术的科学基础分为:物证技术学鉴定(痕迹鉴定、文书物证鉴定、化学物证鉴定、生物物证鉴定、音像物证鉴定)、法医学鉴定、精神疾病鉴定的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司法会计学鉴定。根据鉴定结论确定的事实与案件关系进行分类,可分为认定同一鉴定、认定种属鉴定、认定事实真伪的鉴定、确认事实有无的鉴定、确定事实程度的鉴定、确定事实因果关系的鉴定。根据鉴定程序要求进行分类:初次鉴定、补充鉴定、重新鉴定。
初次鉴定,是指就一个具体的鉴定对象和鉴定要求而言,司法机关委托鉴定人进行的第一次鉴定。补充鉴定,是再初次鉴定的基础上,对初次鉴定中不完善之处进行修改补充的鉴定。重新鉴定,是指委托机关对初次鉴定或者补充鉴定的鉴定结论存在疑虑,委托原鉴定人以外的鉴定人再次进行的鉴定。
第二章
司法鉴定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法律所规定的规范司法鉴定活动中各项规则、规章和体制的总称。其包括司法鉴定机构制度、司法鉴定人制度、司法鉴定程序制度、司法鉴定管理制度。
司法鉴定机构有集中型和分散型两种模式。集中型司法鉴定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隶属于同一个组织系统,具有统一的管理体制。集中型司法鉴定体制,有利于加强对司法鉴定活动的统一管理、统一领导和统一监督;有利于集中司法鉴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充分发挥鉴定资源优势,集中人财物开发尖端鉴定技术;有利于减少重复鉴定和鉴定纠纷,提高司法鉴定的公信力;有利于统筹解决司法鉴定实践中反映出来的立法和司法问题。分散型司法鉴定体制是指一个国家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分属于不同一个组织系统,没有统一的管理体制,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分散型司法鉴定体制一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因地制宜和因事制宜地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系统的需要;但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的降低。
在确定鉴定主体资格上有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是鉴定人主义,一个是鉴定权主义。
鉴定主体的权利:1拒绝鉴定的权利2为顺利、准确的完成鉴定任务,鉴定人必要时得到法官和当事人支持和配合的权利3鉴定人获得报酬的权利;鉴定主体的义务:1鉴定人应当依据自己的荣誉和良心认真、客观、不持偏见的完成鉴定任务2接受法官委托的鉴定人须亲自完成任务,不得违反法官的命令,不得侵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权利3鉴定人对鉴定材料妥善交接与保管的义务4鉴定人应当按照规定的期限完成鉴定任务5出具鉴定报告的义务6鉴定人的保密义务。
鉴定主体的法律责任是指鉴定主体因职业行为不当而依法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坚鉴定的启动权和决定权,是指谁有权决定是否进行鉴定,进行何种鉴定、由谁鉴定,是司法鉴定的核心内容。其可以分为一种是当事人委托鉴定制度;另一种是司法官授权鉴定制度。
当事人委托鉴定制度的优点表现为:一是这种鉴定制度的设置可以通过诉讼过程中双方相互之间竞争,提高鉴定工作的效率;二是可以通过对立面的制约机制全面揭示案件事实;三是能够充分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审判人员兼听则明,防止偏听则暗。其弊端表现为:由于专家证人受雇于当事人,且其专家证言的内容和结果预售雇佣的报酬直接挂钩;专家证人在选取有关鉴定材料和提出有关鉴定结论时,通常会自觉不自觉的呈现一定的倾向性。
司法官授权鉴定制度的优缺点主要表现在:其一,是鉴定人的中立性,即鉴定人员不受案件中利害关系的影响而客观地进行鉴定;其二,是减少不必要的重复鉴定,节省鉴定的人力和物力以及在审判中多名鉴定人分别陈述和相互质证的时间,但是由于缺乏对立面的制约机制,审判人员容易偏听偏信造成错判。
证据采纳又称为证据的可采性,是指证据符合了法律规定的资格和条件,法官应该在审判中采用。
第三章
司法鉴定实施过程的参与者包括鉴定人和鉴定机构。
鉴定人是取得鉴定资格而被司法机关指派或聘请解决案件中专门性问题的人。鉴定人只能是自然人。
鉴定人的地位是独立的诉讼参与人。鉴定人与证人有着本质的不同,表现在:证人是以自己的耳闻目睹作证,而鉴定人是以对专门性问题的分析判断作证;证人因了解案件有关事实而与待证的事实发生联系,因此不能代替或者更换;鉴定人则是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而指派或者聘请的,可以代替或者更换。鉴定人必须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证人则不必有专门的知识。证人不存在回避问题,只要了解案件有关情况就可以作证;鉴定人则因为保证见鉴定客观公正的需要,不能由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人担任。
鉴定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条件、实践能力条件、法律知识条件、思想道德条件、技术职务条件。
鉴定人的权利:1有了解进行鉴定所必需的案件资料的权利,2要求进行鉴定所必需的检验、检查和模拟实验的权利,3要求鉴定委托人提供鉴定所需的鉴定资料的权利,4拒绝接受鉴定委托的权利,5独立进行鉴定的权利,6获得鉴定补偿的权利,7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鉴定人的义务:1依法回避的义务2按时完成鉴定任务、提交鉴定结论的义务3在鉴定过程中认真负责,不做错误结论和虚假结论的义务4保守案内秘密的义务5出庭作证的义务
鉴定人的法律责任:鉴定人在从事司法鉴定活动期间,由于自身的过错给案件侦查、起诉、审理造成不良影响,给当事人或其他人带来损失时,应当承当相应的法律责任,鉴定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主要有:1作虚假结论或错误结论的行为2拖延鉴定时限,给诉讼活动造成损失和影响的行为3故意损毁,更换鉴定资料的行为4由于过失造成鉴定资料遗失、变质,失去鉴定条件的行为5泄露案内秘密的行为6违反鉴定人管理规定的行为。
鉴定机构的职责:受理鉴定的要求并组织实施鉴定、鉴定机构其他职责。第四章
司法鉴定过程主要包括:司法鉴定的申请与决定、司法鉴定的委托和受理以及司法鉴定的实施。
司法鉴定申请权,是指法律赋予诉讼当事人及其辩护律师或代理人,申请事发鉴定决定主体对案件中专门问题决定坚定的权利。
在刑事诉讼中申请主体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律师或者被害人及其代理人。在民事诉讼或者行政诉讼中司法鉴定申请人事案件的当事人及其代理人。
申请鉴定的内容包括:案由、申请的理由、鉴定对象、鉴定要求、选择的鉴定人或鉴定机构、申请人、申请时间等。
司法鉴定的决定,是指享有鉴定决定权的主体,案件中的专门问题是否交付鉴定,由谁进行鉴定的裁决,是依法行使鉴定权的形式。
司法鉴定委托包括鉴定的指派和聘请。通常司法机关委托本部门鉴定机构
或者鉴定人进行鉴定的成为指派鉴定;司法机关委托其他鉴定机构或者鉴定人进行鉴定的成为指派聘请。
指派和聘请鉴定人时应遵循下列原则:第一,遵守鉴定法定资格主义为主与实体资格主义为辅的原则;第二,应遵守公正原则;第三,应遵守优先原则。
司法鉴定的实施是指鉴定机构的鉴定人具体进行鉴定的活动。在鉴定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终止鉴定:委托人要求终止鉴定的;出现不可抗力致使鉴定无法继续进行的;确需补充鉴定材料而无法补充的;发现自身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的。
第五章
物质交换的两种类型:第一,痕迹性物质交换,即人体与物质接触后发生的表面形态交换;第二,实物性物质交换,又可分为有形物体的物质交换和无形物体的物质交换。前者包括微观物体的互换和宏观物体的互换,微观物体的互换是指犯罪过程中微粒脱落、微粒粘走;宏观物体交换是指作案人遗留物品于现场或者从现场带走物品等;后者主要指不同气体的互换。
影响物质交换的因素:第一分析力及客体被分离的难易程度;第二交换力及物质交换的难易程度;第三交换碎片的数量;第四碎片的附着能力;第五二次交换,是指碎片从来源a转移到目标物b,又从b转移到c;第六五官交换,是指碎片转移到与犯罪不相关的场合。
物质交换原理的意义:物质交换原理有着深厚的科学基础,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因果制约规律,体现了能量转换和物质不灭的定律。这一原理对司法鉴定的理论与实践又十分重要而指导作用,它不仅是研究微量物证、细致取证的基础,也是研究司法鉴定科学性的依据。
同一认定是依据案件特征判断两次以上出现的客体是否为同一客体的认识活动。
同一认定的理论基础:世界上每个客体都具有独特性、任何客体都可以发现能反应其独特性的特征反映体、客体的特征反映体之间具有本质的相似性。
同一认定的条件:客体特征反映体的特征组合具有特定型(特征数量、特征质量)、客体特征反映体的稳定性、客体特征反映体的反映性。
种属认定,它是指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或者了解客体特征的人,根据客体特征,对于案件有关的客体的种类所属,或先后出现的客体种类是否相同等问题所作出的判断。(确定型种属认定、比较型种属认定)
种属认定和同一认定的区别和联系:同一认定解决的问题,是先后出现的客体是否为同一个客体的的问题,针对的是个体,是对客体认识的高级阶段;种属认定解决的问题是一种客体是何种类型的客体,或者几种客体是否属于同一类型的问题针对的是种类,是对客体认识的初级阶段;种属认定往往是同一认定的初始阶段,而且能够为同一认定提供佐证。
第六章:司法鉴定的步骤与技术
司法鉴定的一般步骤,具体包括熟悉鉴定资料,明确鉴定要求,了解案情,拟定鉴定方案,鉴定方案应根据检材的实际情况和鉴定的具体要求进行拟定。拟定鉴定方案应从有利于保全证据、充分利用检材、确保鉴定方法科学,保证鉴定结论客观、准确的角度出发;调试鉴定仪器设备;复制检材和样本。
同一认定基本分为:分别检验(直接观察法、显微观察法、理化显现法、模拟实验法)、比较检验(目力观察比较法、数学分析比较法、物理学比较法、化学比较法、生物学比较法及物理化学比较法)、综合评断三个阶段(步骤)。
所谓本质差异是指一个客体与其他客体之间特征的差异。所谓非本质的差异,是指一个客体的特征反映体之间的差异,是客体因时间等条件变化而形成的自身差异。
同一认定的结论有肯定同一结论、否定同一结论、无结论、可能性结论四种。
种属鉴定的基本步骤分两种:第一种,种属鉴定的目的是确定检材和样本是否来自同一种类的客体,即先后出现的客体的种类是否相同,由于其形式与同一认定相似,所以基本步骤也与同一认定相似,包括分别检验、比较检验、综合评断三个阶段(步骤)。第二种,种属认定的目的是确定某物证的种类所属。
司法鉴定的技术检验方法,是以物理学(物理量测定、不可见光检验、荧光检验、吸附与转移)、化学(显色反应,沉淀、结晶反应,燃烧、火色反应,)、生物学、仪器分析(色谱法、原子光谱法、分子光谱法、中子活化分析法)、图
像对比法(是实物图像,分析图像)、显微镜检验法等科学技术方法进行的综合检验方法。其应遵循先采用无损检材方法,后采用损耗检材的检验方法的原则。
第七章:我国鉴定结论的审定认定
鉴定结论审前的开示是指在法庭审判前,诉讼双方当事人将审判中使用的鉴定结论向对方批露的一种诉讼程序。鉴定结论审前开示的理由和目的是:第一,鉴定结论的审前开示可以确保审判的公正进行;第二,鉴定结论的审前开示可以提高诉讼效率;第三,尽管鉴定结论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但是鉴定结论不具有当然的绝对可靠性;第四,鉴定结论的审前开示,尤其是控方结论向辩方的披露是对被告辩护权的保护。
可以通过一是这个鉴定结论是否用以证明实质性事实的证据;二是这个鉴定结论必须使一个实质性事实更有可能或更无可能;三是法律对这种关联性有没有具体要求这三个问题来确定鉴定结论的关联性。
国家对从事下列司法鉴定业务的鉴定人和鉴定机构实行登记管理制度:1法医类鉴定2物证类鉴定3声像资料鉴定4根据诉讼需要由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确定其他应当对鉴定人和鉴定机构实行登记管理的鉴定事项。
第八章:痕迹鉴定
痕迹是鉴定客体在一定的作用方式下形成的反映形象,一般分为广义的痕迹和狭义的痕迹。
痕迹的形成必须一下几个互为条件、互相作用的因素:造痕客体、承痕客体、作用力、介质。
痕迹鉴定。是指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由具有痕迹鉴定方面专门知识的鉴定人运用痕迹检验学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对案件中涉及痕迹的种属或同一问题进行科学的判断活动。
痕迹鉴定的任务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痕迹检验的专门理论、方法发现、提取、分析、检验、行为人遗留在案件现场的有关痕迹物证。其作用为:1为分析案件提供资料;2为缩小侦查范围提供依据;3为并案侦查提供依据;4为侦查破案、起诉、审判提供重要证据。
指纹是指手指上的乳突线花纹。指纹在客体上留下的印痕称为指印。对指印的鉴定通常称为指纹鉴定。(证据之王美称)
纹线体统分为外围线系统、根基线系统、中心花纹系统。指纹通常分为:弓形纹、箕型纹、斗型纹和混杂型纹。
指纹的特征是指能反映指纹特点,且决定其特性的一系列表面花纹的总称。其特征包括:类型特征、纹线细节特征、皱纹特征、伤疤特征及汗孔特征。
指纹显现的方法可分为:物理、化学、光学三种显现法。物理显现法是利用形成指纹(主要是汗液),与一些粉末、碘分子之间的吸附作用,利用扫刷、熏染等方法,是无色指纹变为有色指纹的一种显现方法;化学显现法是利用某些化学试剂,与指纹中的汗液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将潜在的指纹显现的一种方法。常用的化学显现方法有硝酸银法、茚三酮法、502胶法、DFO法;
指纹的提取分为照相提取、提取载有指纹的物体、胶带粘取、制作立体模型等方法。指纹鉴定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人身同一认定即个人识别问题。
足迹鉴定是人们在站立或行走时,与地面或其它承受面接触形成的脚掌、鞋、袜等形象痕迹。其足迹的形象特征和足迹的步伐特征两大类。足迹的形象特征包括赤脚足迹形象特征、穿鞋足迹特征、穿袜足迹形象特征;足迹的步伐特征包括步幅特征、步态特征。
寻找、发现犯罪分子足迹重点部位包括:1犯罪分子逗留伺机作案的地方;2犯罪分子进出现场的出入口;3犯罪中心现场,这里是犯罪分子作案轰动的中心场所;4犯罪分子掩埋尸体、隐匿罪证的处所。提取足迹的方法一般有:照相法、实物提取法、石膏制模法、静电吸附法。
足迹鉴定主要是解决现场足迹是否某人所留问题,其分为准备检验、分别检验、比较检验和综合评断等。
第九章:化学物证鉴定
化学物证,是指案件中提取量少体微,能以自身化学属性证明案件某些事实的各种有机和无机物质。其主要作用有:1有助于确定案件的性质,2有助于确定侦查方向和范围,3有助于审查犯罪嫌疑人的口供,4有助于审查事主、证人的陈述,5能成为审判中的证据。
化学物证的种类有:爆炸物证(爆炸遗留物、爆炸残留物、爆炸痕迹)、玻璃物证、油脂物证(矿物油,动、植物油,香精油)、纤维物证(天然纤维、化学纤维)、泥土物证、涂料物证、塑料和橡胶物证。
化学鉴定是指鉴定人依法接受聘请或指派,利用物理、化学及仪器分析法,对案件中某些化学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或比较分析,以揭示其化学属性、确定其与案件之间关系的活动。
化学鉴定的任务:1利用现代分析检测技术确定案件中发现化学物质的化学属性;2将案件中发现的可疑化学物质,与从某人或某地提取的比对样本进行比较,确定他们的化学属性是否相同。(洛卡德物质交换原理)
化学物证的提取:1拍照法,2连同载体一起提取,3用镊子或竹片等工具直接提取,4用透明胶带粘取,5用蒸馏水或一定溶液浸润的棉花、纱布粘取,6用吸尘器吸取。
某些物质进入人体或动物机体,会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发功能障碍、组织损伤,甚至危及生命造成死亡,这一过程称作中毒。而进入机体引起中毒的这些物质称为毒物。
通常毒物、毒品可以从呼吸道、皮肤黏膜、消化道、血液四种途径进入机体。影响毒物、毒品作用的因素主要有:1毒物、毒品的理化性质;2毒物、毒品的量;3机体状态;4毒物、毒品进入机体的途径。
毒物、毒品鉴定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了解中毒情况,初步检验,毒物毒品分离、提取和净化,毒物毒品的定性定量分析。
第十章:音像(电子)证据鉴定
音像(电子)证据是指利用光学、声学、电子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录音、录像、照相等方式记录并储存与案件有关的客体的声音的特征和形象特征的证据。
音像(电子)证据鉴定,是指案件中涉及音像(电子)证据的专门性问题时,由具有相关知识的人对专门性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活动。其鉴定的对象包括:1录音资料、2录像资料、3计算机存储资料、4其他音像证据。
音像(电子)证据鉴定的任务与其他鉴定类似,都是为了案件的侦查或调查提供线索或依据,为诉讼提供证据。其具体任务则主要是:确定音像(电子)证据的内容;根据音像(电子)证据记录的信息确定某一事实;确定音像(电子)证据形成的条件。
收集录音资料时,主义的要点是:1确认录音资料的来源;2保证记录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3样本语言和检材语言要有可比性;
声纹鉴定。是指根据案件中声音资料记录的特征与样本声音资料记录的特征比较对照,而进行的人身同一认定过程。其原理:1人声音的特定型,2 人声音的稳定性,3人声音的稳定性。
人像鉴定,是指利用人体头面部的生理解剖学特征,通过对案件有关录像资料上的前后两次以上出现的人的外像特征进行分析、比对,确定人生是否是同一鉴定的过程。其鉴定原理是人像特征符合同一认定的条件,即1人像外貌特征总和的特定性、2人像外貌特征的相对稳定性、3人像外貌特征在录像资料上的易反映性。
第十一章:文书物证的鉴定
凡具有符号、记号或标记。以向他人传达一定信息的物质都是文书。其包括手写文书和机制文书两大类。所谓文书物证,即与案件有关联,能够以其所载字迹、符号特征,或构成物质材料的属性等证明案件事实的各种文书。
所谓物证鉴定,又称文书鉴定,是指鉴定人接受指派或聘请通过研究分析文书的文字符号特征、文书的构成物质材料属性等,就文书的制作者、制作工具、制作时间、原始状态等问题予以回答。从而确定文书之真伪、文书之来源的一种专门的技术活动。
提交文书物证进行鉴定时应注意的事项:一应持有介绍信或委托函;二应同时提交具有可比性的比对样本;三提交鉴定文书物证及比对样本通常应是原件;四应有明确而又符合实际的鉴定要求。
笔记的概念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书写规范,利用铅笔、钢笔、毛笔等书写工具,在纸张等客体表面书写时形成的,能够反映书写者书写习惯动作的痕迹,称为笔记;笔迹鉴定是指鉴定依法受委托,通过研究、分析文书的笔记特征、文字布局特征及书面语言特征,确认文书物证的书写人,或比较文书物证与文
书样本的书写人是否是同一人的一种专门技术的活动。
笔迹鉴定可以具体解决如下问题:分析文书书写者的个人情况;认定文书的书写者;确定同一份文书物证若干部位的笔记是否是同一人书写的,从而判断文书物证是否变造;确定若干份文书物证是否是同一人书写的,为数起案件是否需要病案查处提供证据。
用于鉴定笔记的特征包括:书写的水平,字的形体,字的大小和倾斜的程度,字的基本写法,笔画的运笔,字的间架结构,字符的笔顺特征和连笔特征,字的错写特征,标点符号等的书写特征。
以文字符号表现出的语言形式称为书面语言。其特征包括:词汇特征、语法特征、别字特征、标点符号的用法特征。
笔记样本的概念是指可疑书写人书写的、在笔迹鉴定过程中用作比对样本的文字材料,称笔记样本。
印文的概念是指在外力的作用下,印章盖印时留在纸张上的、能够反映印面外形结构特征的痕迹被称为印文,他是文书真实、有效地体现。引文的一般特征包括:印文内容及其布局、印文的形状及其大小、印文的字体及其大小、印文边框。
伪造印文的常用方法:雕刻、单字组合、眷写油印、描摹复写、拓印、照相制版、复印、打印、局部等伪造法。
鉴定印文常用的方法:特征对照法、特征重叠法、特征拼接法、划线比较法、测量比较法
文书制作时间的鉴定:即鉴定依法接受委托,对文书物证上的墨水、圆珠笔油、印泥、印油、油墨等文书物质材料随时间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以确定文书制作时间的活动。
第十二章:法医学鉴定
法医学是应用医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并解决司法实践中有关医学问题的一门医学科学。法医学鉴定是指受司法机关的指派和委托,法医鉴定人应用法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着及各类诉讼案件中的尸体、活体、物证及有关文证进行检验和分析,并提出科学结论的过程。其内容包括:现场勘验、尸体检验、活体检验、物证检验、文证审查;其鉴定的类型包括:法医病理学、临床学、物证学、毒理学、毒物分析的鉴定。
法医鉴定书的内容包括:叙言、检验记录、分析说明、鉴定结论、鉴定人和鉴定日期。
死亡是生命活动的终止,其类型包括:心脏死亡、肺死亡、脑死亡。死因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他对于死亡方式的鉴定具有决定性作用:一全面系统的法医病理学检查;二依据法医病理学检验结果,结合案情、现场勘验等进行综合分析。
死亡方式的分类:自然死亡(衰老死、疾病死)、非自然死亡(自杀死、他杀死、意外死)
法医活体鉴定的任务:一受伤未死的受伤人、搏斗中受伤的罪犯、工伤、事故中受伤的人体等。检验其是否有伤,损伤的部位、程度、性状、受伤时间、有无并发症或后遗症、劳动能力丧失程度等;二是否患病、识别诈病、造作病及判断损伤与疾病的关系。
法医物证鉴定是指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人体组织、分泌物和排泄物。其主要任务有个人识别、亲权鉴定。(血痕鉴定、精斑的鉴定、唾液班的鉴定、毛发的鉴定、DNA分析、亲子鉴定)
第十三章:司法精神病学的鉴定
司法精神病学是研究与法律有关的精神疾病及相关问题的学科,是精神病与法学的一门交叉科学,是在精神病学上发展起来的。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生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大脑精神活动发生紊乱或失调,导致认识、情感和意志行为等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的一类疾病。
司法精神病学的鉴定的对象和任务是:一各类刑事案件中怀疑患有精神疾病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二被监禁怀疑患有精神疾病的罪犯;三在民事案件中,怀疑患有精神疾病的当事人;四其他各类案件中,怀疑患有精神疾病的受害人、证人、检举人、自首人等。
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委员会的任务是:一对鉴定人的资格进行审查;二组织
技术鉴定小组;三协调开展鉴定工作;四对鉴定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法律能力又称法定能力。包括:(刑事)责任能力、(民事)行为能力、作证能力、受审能力、服刑能力、性自我防卫能力、受劳动教养的能力。
所谓责任能力,是指一个人达到法定年龄,能够辨认或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力。
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能够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能力。
我国鉴定结论的采信包括:鉴定结论的可靠性的评断和鉴定结论证据价值的大小。鉴定结论的可靠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鉴定结论可靠性的认定不能仅以鉴定距发案时间的远近,鉴定机构级别的高低或者鉴定人职务的高低作为依据,应当以鉴定过程的科学性为依据;2法庭审查鉴定结论的证明力时,应当审查鉴定人的知识结构与鉴定事项要求的知识范围是否相一致,审查鉴定人受训练情况、工作经历、技术职称、从事鉴定的时间、以往鉴定的数量、鉴定结论被采信的情况、专业成就;审查鉴定人是否保持中立、是否存在偏见、鉴定人的动机及经验、能力和信任度等;3法庭审查鉴定结论的证明力时,应当审查鉴定的原理和方法是否是标准化的鉴定方法,或者已为相关领域普遍接受;4法庭审查鉴定结论的证明力时,应当审查鉴定机构的实验室管理是否规范、是否存在可能导致样品污染的因素,试剂是否有效、仪器设备是否足够灵敏、操作是否符合规范等;5法庭审查鉴定结论的证明力时,应当审查鉴定书的论证部分是否具有逻辑性,以及所依赖的数据或资料是否可靠、充分等;6鉴定需要出庭作证而无正当理由未出庭的,鉴定结论的证明力比较低。
鉴定结论证据能力的审查认定指的是对鉴定结论可采性的认定,依据我国证据法学理论,证据的可采性主要审查相关性和合法性。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鉴定事项与案件事实不具有关联性的,鉴定结论不具有可采性;第二,鉴定机构对资质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鉴定委托事项超出鉴定机构的执业范围,或者鉴定不具有鉴定执业的资格的,鉴定结论不具有可采性;第三,检材的提取、保管方法不科学、不合法,保管链不完整的,鉴定结论不具有可采性;第四,仅仅根据检材的照片、复制品进行比较检验的鉴定结论不具有可采性;第五,在同一认定的鉴定中,样本非供认人或物本身形成的,鉴定结论不具有可采性;第六,鉴定事项并非案件专门性问题,司法人员根据常识可以做出判断,鉴定结论不具有可采性;第七,鉴定程序不合法的鉴定结论不具有可采性;第八,鉴定人应当依法实行回避而未回避的,鉴定结论不具有可采性;第九,对于某一鉴定事项,鉴定人数不符合相关律法规规定的,鉴定结论不具有可采性;第十,司法鉴定文书没有鉴定人签名的和执业证号及加盖司法鉴定机构的司法鉴定专用章的,鉴定结论不具有可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