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妈妈留下的葡萄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文档
《妈妈留下的葡萄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妈妈留下的葡萄树》是语文出版社第6册中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讲述了小狐狸肚子饿了,狐狸妈妈翻山越岭去给他找好吃的,当她不辞辛劳地摘回一串葡萄,却在家门前碰到了猎人,在这危险时刻狐狸妈妈喊孩子快逃。小狐狸逃了出来,长大了,但始终没有找到妈妈,却看到了妈妈曾经为他而留下的葡萄树,感激之情由然而生。爱,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而学习本课,就是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教学思路:
本课我采取了“朗读——讨论”式的教学模式。首先,在课的开始,先让学生默读,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感悟。然后,让学生找出哪些描写了狐狸妈妈爱子情深的句段进行朗读训练。通过汇报朗读、评价交流,读出自己的个性化感受;通过教师的指导,师生互动朗读让学生进一步学会朗读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在有层次的朗读训练中让学生更加充分地感受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讨论: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狐狸妈妈很爱孩子?课题为什么叫《妈妈留下的葡萄树》,这棵葡萄树有什么含义?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目标:
第 1 页 1.复习5个会认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受童话故事中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3.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并受到情感的熏陶。4.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能比较生动地续编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感受童话故事语言的流畅、情节的曲折、人物的生动。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教学方法:指导朗读,组织讨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流程:
一、复习生字,导入课文: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开火车认读。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注意要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二、理解感悟,体会母爱: 1.出示默读要求,学生默读课文。默读要求:
①默读时不指读、不出声。②注意正确的读书姿势。
③读完课文后,说说你最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 2.学生默读完后自由发言。
第 2 页 3.指导朗读,体会狐狸妈妈的爱子情深。
①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狐狸妈妈很爱孩子?(分小组讨论,把找到的词句画上标记。)
提示:可以从狐狸妈妈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三方面入手。汇报讨论结果。
投影放映“终于“一词,体会它的用法,并说说可不可以换成“然后”或“最后”,为什么?
②请体会狐狸妈妈的心情:课件播放:“狐狸妈妈喊起来:‘呜——孩子,危险!快逃哇!’”,想象一下狐狸妈妈当时想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③你在朗读时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学生朗读相关句段,师生、生生共同评价。4.读到这里,你除了感动,还有别的情感吗?
合作讨论:课题为什么叫《妈妈留下的葡萄树》,这棵葡萄树有什么含义?
回想起妈妈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你想对妈妈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5.教师总结:狐狸妈妈无论是翻山越岭为孩子找一串香甜的葡萄,还是危急时刻那揪心的喊声,都是母亲对孩子最深切的爱。
6.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导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感悟道理,续编故事
第 3 页 1.小狐狸明白了这棵葡萄树是怎么来的,你能替小狐狸说说吗?
(指名回答。)2.妈妈为小狐狸留下了一棵葡萄树,可是妈妈到底在哪里呢?我们分小组续编课文吧!3.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四、拓展延伸:
回想起妈妈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你想对妈妈说什么?动手写一写,回家后读给妈妈听。板书设计: 7妈妈留下的葡萄树 狐狸妈妈 小狐狸 找吃的 等妈妈 摘葡萄 哭起来 喊起来 蹿出洞 没回来 找妈妈
第 4 页
第二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张春福
整体把握课文
上节课,我们读课文读了一节课,请同学们说说你读了课文,读懂了些什么。
对学生的发言作相应的指导:
对能基本把握课文的主要意思的,进行鼓励;对表述不清的,指导把一个意思准确地说出来,要求说话通顺、完整。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线索,板书关键词:一般情况——一次见闻——一点启发(或一幅图画)
〔“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弹性大,能启发程度不同的学生读书思考,从不同角度有所表达。问题宽泛,留给学生较大的学习空间。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作具体指导,指导具有针对性,富有实效。〕
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不懂,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学生提问:(1)挑山工说的那段话包蕴着什么哲理?(2)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3)为什么挑山工登山的速度不比游人慢?(4)“因为我需要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5)为什么挑山工的牙齿很白?
对第(5)个问题,让学生读书上的一个句子“山民们喝泉水,牙齿都很白。”即解决了。对前四个问题“存”起来,在深入研究课文的过程中解决。
〔“学而不思则罔”,学习从质疑问难开始,来自学生自己的问题,比老师提出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积极性,为下一教学步骤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经常要求学生学有所问,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品质。〕
教学第一部分
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个别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注意“读”出挑山工登山的特点。让提出“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的那个学生认真听,作恰当的评价。听完后,问这个学生:你知道了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吗?
指导朗读:学生读“沉甸甸”比较平淡,老师指出:挑山工的担子不够沉,该怎么读?范读“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突出“折尺形”;“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学生能把“多一倍”读得重一些,老师进行肯定。
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同时,表情朗读又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手段,指导学生通过表情朗读,将学习心得表现出来,使学生更能进入文章中的情境之中。本环节注重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表达。〕
同学们刚才读书读得不错,奖励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展示课件:挑山工登山的实况录像),看完后说说你看到什么。
回答:看到挑山工传着红背心;看到挑山工一直在登山;看到泰山非常陡;看到挑山工走的是“之”字形线路。
〔运用现代媒体,帮助学生建立阅读表象,为理解文章说明的深刻哲理打好基础。〕
按常理,挑山工登山走弯曲的路,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游人应该比挑山工快得多,但是事实这样的吗?朗读第二自然段。
〔打破传统的“串讲”“分析”,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决不代替分析,而是导读、激励、评价,突出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教学第二部分
1、导语:有一次,我同几个画友到泰山写生,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深入学习“一次见闻”这部分内容呢?
2、学生讨论学习的方法:我们几个人一起研究;我们提出问题来学习;教师提示:可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来深入学习。
〔阅读教学应该教给阅读的方法。五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让学生讨论,既是对他们已经掌握了的读书方法的总结,又为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作方向性的提示。〕
学生自由组合(找你最愿意在一起读书交流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习、探究、交流、汇报。
汇报学习成果。
读写挑山工的外貌的句子:我觉得挑山工非常健壮。
读写挑山工神态的句子:挑山工总是笑眯眯的,有意思,很乐观。
写了四次相遇,按照不同地点来写的,条理清楚。
读写挑山工语言的句子:我说挑山工说话很风趣。
〔同一个内容,不同学生感兴趣的重点不同,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合作学习的对象,从不同角度谈自己的独特体会,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
导语:挑山工说话很风趣,还解答了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挑山工走得快”。请我们好好学学“我们哪里有近道„„是不是这个理儿?”这段话。
默读重点段落,画出重点词语,并让学生板书重点词语,尽量用上黑板上的词语,说一段话。
通过深入研究这段话,你知道这段话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吗?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独特体会,板书重点词语:朴素的话——深刻的理。
〔引导学生读、说、写,反复感悟文章的重点段落,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进行扎实的语文基本能力训练。〕
教学第三部分:
1、导读: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是怎样的画?(集体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展示图画。
2、谁能把画中的内容“读”出来?
(指导朗读:突出“陡直”;“没有尽头”读慢一点,拖长音;“压弯了腰”读得低沉一点,“一步一步”读出其艰难;“向上登攀”要读得有劲,挑山工肉体上的腰能压弯,但精神上的腰永远挺直。)
3、范读,比赛读,推荐读。
4、教使用手势表示抑扬顿挫,“指挥”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5、送画:老师把这幅画送给同学们,你需要它吗?为什么?
拓展性阅读:
课外阅读《华山的路》,读后与老师、同学或家人共同探讨,交流心得。
〔指导学生阅读在内容上与《挑山工》有关联的文章,实现课内外的结合。〕
导读导悟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篇:《爱迪生救妈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爱迪生救妈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概述:
《爱迪生救妈妈》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妈妈的病情十分严重,在切除阑尾炎手术时,昏暗的灯光急坏了爸爸和医生,聪明的爱迪生急中生智,想出了办法,救了妈妈的命。读了文章,我们都会为小爱迪生的聪明和智慧赞叹,同时也看到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肯动脑筋,善于观察生活,一定会有所收获。本节课是第二课时。本课时,我抓住“医生夸奖爱迪生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作为切入点,体会妈妈病得厉害大家很着急,最后爱迪生想出办法救妈妈来感受爱迪生的爱动脑筋这条主线展开的。
二、教学目标:
1、借助生字卡片和多媒体,复习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感悟,并注意积累词句。
3、领会爱迪生的聪明和可爱,有多动脑,多动手,善发现的意识。【教学重点】:正确、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课文。
【教学难点】:感悟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说话的语气,并通过朗读领会爱迪生的聪明。
三、学情分析:
学生是一支强大的潜力股,因此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二年级的学生好问,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因而需要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在学习过程中,我运用多种朗读法来吸引学生,达到学习兴趣。
四、教学策略:
根据教材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利用游戏的方式巩固生字,用动作演示法、以读代讲法、读中感悟法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五、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田字格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1、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爱迪生,感受年仅7岁的爱迪生是怎样救妈妈的。(学生齐读课题。)
2、瞧,我们的老朋友来了,来与它们打打招呼吧。来,火车开起来。我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个个都是识字小能手,来,一起读吧!(齐读)
调皮的生字宝宝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请大家仔细地找找看,看他们藏到哪儿去啦? 善于思考的男生读黑色的词语,细心的女孩读红色的词语。
(二)、整体感悟
大家能把词语读得正确,我相信你们也能把课文学好。咱们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1、2、3自然段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总结: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爱迪生的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医生决定在家里做手术,由于房间光线太暗,没法做手术。后来爱迪生想了个办法,让手术顺利地进行,妈妈得救了。手术成功除了医生的功劳,还有(爱迪生)的功劳。所以医生夸奖爱迪生,(出示句子1:今天多亏了这个小家伙,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请大家读一读。(板书:聪明)从哪儿看出爱迪生是个聪明的孩子?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谁能很快地找到爱迪生聪明的句子,谁就是我们班的爱迪生。(教师巡视)我发现了咱们班的小朋友能一边读一边画,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三)、朗读感悟
学生交流:(句子
2、句子3,学生说出哪句就出示哪句)
句子(2)爱迪生让小伙伴们站在点燃的油灯旁边,由于镜子把光聚在一起,病床上一下子亮堂起来了。
小朋友学得可认真了,来,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你说说看,爱迪生的聪明在哪儿? 生:爱迪生会用镜子把光聚在一起。我觉得他很聪明。你来读读这句话。
师:不仅说得完整,读得也不错。爱迪生想的办法是用镜子把光聚在一起。(板书:镜子聚光)
生:病床上亮堂起来了,妈妈就可以做手术了。也可以看出爱迪生很聪明。
师:你也读读看。不仅房间亮堂了,大家的心里也亮堂了。让我们一起来到爱迪生的家里看一看。(播放课件)在昏暗的房间里,妈妈痛苦地呻吟着,大家急得团团转。可聪明的爱迪生却用镜子聚光的方法使病床一下子亮堂起来了。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爱迪生的聪明吧!(学生齐读)
师:还有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爱迪生是个聪明的孩子?
出示句子(3)突然,爱迪生一溜烟似的奔出大门。不一会儿,他回来了,捧着一面明晃晃的大镜子,身后还跟着好几个小男孩,每个人都捧着一面大镜子。从这句话中你怎么知道爱迪生很聪明?
小结:从爱迪生的动作中,体会到爱迪生的聪明。把词语送回到句子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面对亮堂的房间,爸爸(生接)恍然大悟,医生(生接)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出示句子(4)爸爸恍然大悟,医生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词语的意思。)你怎么知道的?恍然大悟的意思是原先不明白,后来一下子明白了。句式训练:爸爸恍然大悟,原来——。
爸爸不明白什么爱迪生为什么拿镜子?所以(出示句子:爸爸一见又急又气,斥责道:“什么时候了,还胡闹!”)
问:爸爸为什么这么急?爸爸为什么这么气?
是呀,此时此刻,爸爸心急如焚,急的是妈妈的病情十分严重,气的是爱迪生却拿来大镜子,他不禁斥责道:(个别学生读)
此时此刻,爸爸心急如焚,急的是妈妈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气的是爱迪生却拿来大镜子,他不禁斥责道:(女生读)
此时此刻,爸爸心急如焚,急的是房间光线太暗,没法做手术,气的是爱迪生还带来好几个捧着大镜子的小男孩,他不禁斥责道:(男生读。)爱迪生怎么说的?(学生读)
出示句子(5)爱迪生委屈地说:“我没胡闹,我想出办法了。不信您瞧!”)在平时生活中你受过什么委屈?
小结:刚才我们抓住了第四自然段的重点词句体会出爱迪生是个聪明的孩子。
现在合作来读第四自然段,谁来扮演爸爸,谁来扮演爱迪生。
当妈妈的生命有危险的时候,当大家急得团团转的时候,爱迪生却利用镜子聚光的方法救了妈妈,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难怪医生会这样夸奖爱迪生----出示句子(6)医生夸奖爱迪生,说:“今天多亏了这个小家伙,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夸奖是什么意思?谁来读这句话?
如果你是着急的爸爸,病痛的妈妈,或来帮忙的小伙伴,你怎么夸奖爱迪生? 选择一个人物说说他会怎么夸奖爱迪生。
爸爸_________爱迪生说:“儿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妈妈_________爱迪生的头说:“儿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伙伴__________大拇指说:““爱迪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汇报交流。
写字:爱迪生小小年纪就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救了妈妈。那我们一人送他一个夸奖。
(四)、总结全文
学完课文,你觉得爱迪生为什么这么聪明?(板书)
小结:爱迪生是个聪明的孩子,用镜子聚光的方法救了妈妈。小时候的爱迪生就是这么爱动脑筋,长大后成了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希望小朋友和爱迪生一样爱动脑、多动手、善于发现。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说话的语气,体会课文内容。
(六)、拓展升华:
1、读一读故事《爱迪生孵鸡蛋》,课后搜集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
2、搜集爱迪生的名言。
3、你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或做过哪些小实验说一说。
板书设计:
30、爱迪生 救 妈妈
聪明 镜子聚光 爱动脑 多动手 善发现
七、教学反思:
本课时,我抓住“医生夸奖爱迪生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作为切入点,体会妈妈病得厉害大家很着急,最后爱迪生想出办法救妈妈来感受爱迪生的爱动脑筋这条主线展开的。
1、以读为本,在朗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指导学生充分读书,边读边想,边体会课文情境,进而深刻感悟爱迪生的机智表现和优秀品质,同时从读中受到感染和影响。相信在那朗朗书声中,爱动脑筋的爱迪生会永驻孩子们的心中。
2、挖掘训练点,发展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这段话足矣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教学中我适时点拨引导,就能点燃学生创造性的火花,促其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们夸夸爱迪生时,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第四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画面,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2.体会动物的语言、心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人类的朋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教学重点:感知青蛙的变化。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1、小朋友们想听故事吗?今天老师满足你们的愿望!不过听完后请你告诉我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好吗?(观看课文朗读视频)
2、谁能简单地说说这个故事?(相机板书课题)
3、这就是我们要继续学习的第34课—《小蝌蚪找妈妈》(引读课题)
二、了解小蝌蚪找妈**过程
1、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点
看课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呢?
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导读出“快活”的语气)
过渡:小蝌蚪虽然生活得很快活,但是没有妈妈,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它们多么希望也能和自己的妈妈生活在一起呀!
2、小蝌蚪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妈妈,其中多亏了谁的帮助?(板书:鲤鱼、乌龟)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课文2—5自然段,用横线把小蝌蚪和她们说的话画下来。
①学习第2段
引读:小蝌蚪游哇游,正好看见……这时,他们会有什么想法?
于是,就——迎上去,问……
指导朗读,读出小蝌蚪主动热情、有礼貌的语气。(同桌互问互答,师生读等)
小蝌蚪从鲤鱼妈妈那打听到自己的妈妈长得有什么特点?
于是,小蝌蚪告别了鲤鱼妈妈和小鲤鱼,继续寻找自己的妈妈。
②学习第3段
引读:它们游哇游,看见了一只……连忙……叫……
为什么小蝌蚪会把乌龟误认成他们的妈妈?它们这时是怎样的心情?(急切)
你从哪些词看出很急切?(连忙、追上去)
为什么不用“迎上去”而用“追上去”了?看看两张图片,再说一说。请学生上台与老师合作表演帮助区别理解词语。
指导朗读,读出急切的语气。(分组轮读,师生接读等)
这一次,小蝌蚪可认错了。不过他们不灰心,因为他们又从乌龟那知道了妈妈样子的更多特点,除了“四条腿,宽嘴巴”,还有……
过渡:于是,他们充满了信心,继续找妈妈,他们相信这一次一定能找着自己的妈妈。
③学习第4段
引读:小蝌蚪游啊游,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
嘿,这一次可要仔细看看,是不是像鲤鱼妈妈和乌龟说的那样,可别再认错了。
他们仔细一看,那只大青蛙披着……
换一个说法:“荷叶上有一只大青蛙,背上是绿的,肚皮上是白的,长着两只大眼睛。”请一位小朋友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觉得哪句话更好,为什么?
这两段话意思差不多,你们说,哪一段写得好? 那么课文上是怎样把青蛙写得可爱的呢?我们看,写青蛙的动作,用了哪些词儿?
这些表示青蛙动作的词,都用得很好。你们再看,写青蛙身上颜色也是很讲究的。谁能把这些词儿找出来?
指导朗读,突出四个动词和这两个形容词。④学习第5段
小蝌蚪观察得很仔细,确定这就是自己的妈妈,于是就不慌不忙地游过去,十分肯定地叫道……
这时,小蝌蚪的心情怎样?它们还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引读:青蛙妈妈见到了自己的小宝宝也非常高兴,笑着说……
小青蛙听到妈**召唤是怎样做的?齐读第4段最后一句话(指导读好“蹬、跳、蹦”,突出青蛙动作的敏捷),做动作读一读。
⑤学习第6段
小青蛙现在已经在干什么了?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一只青蛙每年能消灭一万五千多只害虫,我们应该保护青蛙。
出示课文两个含有“已经”的句子,用“已经”说话。
⑥整体引读对话,学生思考:在小蝌蚪找妈**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有趣的发现?(蝌蚪外形变化)
三、了解小蝌蚪外形的变化
1、请孩子们自由地朗读课文2—6自然段。读完后,找出小蝌蚪身体发生变化的句子,用“~~~~”勾划出来,并标上序号。
2、小蝌蚪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学生汇报,相机板书)
3、(填空复述)老师这里有一道题,认真听讲认真读书的同学才会做。(齐读)小蝌蚪长着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又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再过几天,(尾巴)变短了,渐渐地,(尾巴)已经不见了,小蝌蚪长成了(青蛙)。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蝌蚪变化的过程吗?
四、总结拓展
大千世界,充满着无数的奥秘,希望同学们能积极探索钻研,像帮助小蝌蚪那样解决更多的难题。出示作业拓展。
五、板书
小 蝌 蚪 找 妈 妈
长出后腿 鲤鱼
长出前腿 乌龟
尾巴变短 青蛙
尾巴不见
第五篇:《小蝌蚪找妈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画面,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2.体会动物的语言、心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人类的朋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教学重点:感知青蛙的变化。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
1、小朋友们想听故事吗?今天老师满足你们的愿望!不过听完后请你告诉我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好吗?(观看课文朗读视频)
2、谁能简单地说说这个故事?(相机板书课题)
3、这就是我们要继续学习的第34课—《小蝌蚪找妈妈》(引读课题)
二、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1、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点
看课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呢?
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导读出“快活”的语气)
过渡:小蝌蚪虽然生活得很快活,但是没有妈妈,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它们多么希望也能和自己的妈妈生活在一起呀!
2、小蝌蚪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妈妈,其中多亏了谁的帮助?(板书:鲤鱼、乌龟)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课文2—5自然段,用横线把小蝌蚪和她们说的话画下来。
①学习第2段
引读:小蝌蚪游哇游,正好看见……这时,他们会有什么想法?
于是,就——迎上去,问……
指导朗读,读出小蝌蚪主动热情、有礼貌的语气。(同桌互问互答,师生读等)
小蝌蚪从鲤鱼妈妈那打听到自己的妈妈长得有什么特点?
于是,小蝌蚪告别了鲤鱼妈妈和小鲤鱼,继续寻找自己的妈妈。
②学习第3段
引读:它们游哇游,看见了一只……连忙……叫……
为什么小蝌蚪会把乌龟误认成他们的妈妈?它们这时是怎样的心情?(急切)
你从哪些词看出很急切?(连忙、追上去)
为什么不用“迎上去”而用“追上去”了?看看两张图片,再说一说。请学生上台与老师合作表演帮助区别理解词语。
指导朗读,读出急切的语气。(分组轮读,师生接读等)
这一次,小蝌蚪可认错了。不过他们不灰心,因为他们又从乌龟那知道了妈妈样子的更多特点,除了“四条腿,宽嘴巴”,还有……
过渡:于是,他们充满了信心,继续找妈妈,他们相信这一次一定能找着自己的妈妈。
③学习第4段
引读:小蝌蚪游啊游,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
嘿,这一次可要仔细看看,是不是像鲤鱼妈妈和乌龟说的那样,可别再认错了。
他们仔细一看,那只大青蛙披着……
换一个说法:“荷叶上有一只大青蛙,背上是绿的,肚皮上是白的,长着两只大眼睛。”请一位小朋友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觉得哪句话更好,为什么?
这两段话意思差不多,你们说,哪一段写得好?
那么课文上是怎样把青蛙写得可爱的呢?我们看,写青蛙的动作,用了哪些词儿?
这些表示青蛙动作的词,都用得很好。你们再看,写青蛙身上颜色也是很讲究的。谁能把这些词儿找出来?
指导朗读,突出四个动词和这两个形容词。
④学习第5段
小蝌蚪观察得很仔细,确定这就是自己的妈妈,于是就不慌不忙地游过去,十分肯定地叫道……
这时,小蝌蚪的心情怎样?它们还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引读:青蛙妈妈见到了自己的小宝宝也非常高兴,笑着说……
小青蛙听到妈妈的召唤是怎样做的?齐读第4段最后一句话(指导读好“蹬、跳、蹦”,突出青蛙动作的敏捷),做动作读一读。
⑤学习第6段
小青蛙现在已经在干什么了?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一只青蛙每年能消灭一万五千多只害虫,我们应该保护青蛙。
出示课文两个含有“已经”的句子,用“已经”说话。
⑥整体引读对话,学生思考:在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有趣的发现?(蝌蚪外形变化)
三、了解小蝌蚪外形的变化
1、请孩子们自由地朗读课文2—6自然段。读完后,找出小蝌蚪身体发生变化的句子,用“~~~~”勾划出来,并标上序号。
2、小蝌蚪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学生汇报,相机板书)
3、(填空复述)老师这里有一道题,认真听讲认真读书的同学才会做。
(齐读)小蝌蚪长着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又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再过几天,(尾巴)变短了,渐渐地,(尾巴)已经不见了,小蝌蚪长成了(青蛙)。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蝌蚪变化的过程吗?
四、总结拓展
大千世界,充满着无数的奥秘,希望同学们能积极探索钻研,像帮助小蝌蚪那样解决更多的难题。出示作业拓展。
五、板书
小 蝌 蚪 找 妈 妈
长出后腿 鲤鱼
长出前腿 乌龟
尾巴变短 青蛙
尾巴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