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毛泽东词两首》习题2
........《毛泽东词两首》习题
一、阅读测试题
(一)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烧。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给画线字注音。
蜡()象
分()外妖娆()
今朝()
2.词的上半阕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3.本词承上启下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词表达主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有关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一个“望”字领起下七句,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不仅逼真地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景象,而且抒发了诗人豪迈的感情。
B.“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几句设想雪晴后的美景,由写实进入想象,开拓一层新的意境,表面写雪后天晴,实际上预示着革命成功后祖国河山一定会更加艳丽美
好。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诗人用“惜”“输”“逊”等词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断然的否定,指出他们文学才华太低,无法跟现代人相比。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本词主旨所在,指出真正的“风流人物”只能是在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因为他们正在创造着前无古人的英雄业绩。
(二)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1.“卜算子”是_________名,“咏梅”是词的_________。词的前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头两句叙述季节的变化,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风雨”是指暮春的风雨,“飞雪”是指冬天的飞雪,它们象征着政治形势的变化。
B.“已是悬崖百丈冰”是以对比的手法突出梅花开放的难能可贵。“俏”字用得传神,试题试卷
........它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能象征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情操。
C.“俏也不争春”是写梅只报春,而不想争占春光,表现梅花谦虚的品质。“山花烂漫”“她在丛中笑”,是用衬托和拟人的手法,表现梅花崇高的精神境界。
D.词上阕着重写梅花傲寒开放,下阕着重写梅花的精神品格,由外而内地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洁的动人形象。
试题试卷
........参考答案
一、阅读测试题
(一)1.là
fèn
ráo
zhāo 2.描写了冰、雪、长城、大河、山、原等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壮志 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5.C
(二)1.词牌
题目
小序
2.B(不是“对比”,而是“陪衬”)
试题试卷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毛泽东词两首》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毛泽东诗词两首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在精神上则独辟蹊径,全诗从一开始就超越了描绘梅之性状,以主体的情感为意脉。上阕,一路写梅花的生长环境、开放季节、俏丽姿色、耐寒品质等,写出了梅花的精神出;下阕,烘托出一个有思想、有是非、有爱憎、有追求的梅花形象。在毛泽东笔下,梅花即使在逆境占尽优势的时候,精神也没有失败过,只是它并“不争春”,也就是不争一日之长短。
陆游《卜算子•咏梅》在表现梅花的孤独之外,又增加了悲剧性。这种悲剧氛围从多方面得到强调:在孤独和寂寞中,坚守心灵的恬定;面临悲剧性的消亡,矢志不渝。上阕所写梅花、所喻皆超越梅花,寂寞、独自愁,皆为人情,景情混一;至苦争春,群芳嫉妒,均明显带人之意志,欣赏者早已心领神会,陆游以梅花自况。
《沁园春·雪》的上阕全部写景。北国莽原雪景一层又一层展开。作者借写景者的专注与投入,微妙透露一份江山深情。下阕,转入回忆与议论。境阔而意高,表现了作者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宏图大展,主动挑战的英豪;更美好,更壮丽的预期溢于言表。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特点。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词作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乐观主义教育。
3.把握诗词写景、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品味词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教学重点】
1.领略词作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领略词作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0.毛泽东诗词两首(第1课时)
【教学建议】
1.谈话导入。如: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中国有一种植物,它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它开在三九,走时春来,它的名字叫梅花。下面让我们一睹梅花在风雪中的风采。看完梅花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大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对梅花的热爱。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对梅花情有独钟,他用过的地毯、笔筒、茶杯、饭碗、烟灰缸上均可见花枝摇曳的梅花图案,这种雅致的“梅花情结”,铭刻着一代伟人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追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这首咏梅词。
2.由学生简介背景、词的常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介绍情况,补充材料:这是毛泽东读了陆游的咏梅词以后,不满意词中所表现出的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情调,因而“反其意而用之”写下了这首词。这是一首政治写意的词,作于1961年。当时,国际上反共反华势力妄图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大厦,国内面临着自然灾害。在困难面前,毛泽东审时度势,泰然自若,以举重若轻的气度吟诵出与以往诗人意境迥异的咏梅作品。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兴于唐,盛于宋。词初名曲词或曲子词,后又称为长短句、乐府、诗余等。词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词牌、词题、正文。词牌,指词的调子的名称,词的题目也可没有,自苏轼后多有词题。正文常分为几段,一段叫一片或一阕,两段的也称为上阕、下阕。词的句子是长短不齐的句式,但相对于某个词牌来说,全首词共几句,某句几个字又是固定的。词还讲究押韵,讲究平仄。
3.整体把握,领会情感。教师指导朗读并背诵。请同学们试着给这首词标出重音和节奏。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请几个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评议。反复读这首词,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教师引导、概括:词中写了梅花超凡脱俗、不畏严寒、傲雪开放、不与众花相沉浮的特点,赞扬了梅花傲霜斗雪、威武不屈、又不居功自傲的高洁品格。
4.细读诗词,汇报交流。教师请学生反复朗读全诗,理解诗作内容与感情。录音范读。
全班齐读,学生默读自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不懂的可以查阅工具书,再想想这首词的意思。学生按以上要求自学,小组讨论解决疑难。汇报交流学习成果,交流对词语的理解,如:归、悬崖、百丈、犹、俏、报、烂漫;交流对这首词意思的理解。
教师引导明确,上阕的意思是:风雨把春天送回大地,漫天的飞雪迎来了春天。悬崖上已是百丈寒冰,仍然有梅花在枝头俏丽怒放。下阕的意思:那俏丽的梅花不与百花争那明媚的春色,她只把新春到来的消息告诉人间。等到漫山遍野百花争艳时,她在花丛中欢笑。
5.拓展想象,延伸思维。教师请同学们大胆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把这幅画面描述给同桌的同学听。请几个同学站起来描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画面,其他同学评议。请学生试着把这幅画面用简笔画画出来,另外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来
毛泽东诗词两首(第2课时)
【教学建议】
1.找联系点导入。如: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毛泽东主席是在读了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后,“反其意而用之”,也写下了同样词牌名的另一首赞美梅花的词。那么他们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呢?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陆游的这首词。
2.简介作者,自主探究。请学生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宋代著名诗人。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写诗数量最多的人,共写了九千多首诗,也擅长写词,堪称大家。乾道二年(1166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官职。这首词中的梅花形象,正是作者受排挤的身世和壮志未酬的心境的鲜明写照。教师请学生默读这首词并自学这首词,教师提示学生要读通句子,注意理解重点字词,如:驿外、寂寞、愁、群芳、妒、零落、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词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3.品味语言,交流感受。学生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正音。检查学生对这首词的意思的理解。请几个同学试着解释这首词,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教师作适当提示:上阕的意思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梅花孤独地开着,漫无目的。已是黄昏的时候了,梅花独自含愁,更带着些风丝雨丝。下阕的意思是:梅花无意想要与百花争春斗艳,任凭百花来妒忌吧。即便梅花凋零飘落,成泥成尘,它的芳香依旧不变。这首词的上阕隐喻诗人的政治遭遇和不得志的心情。词的下阕表现出词人不愿同流合污的品格。词中所写梅花是他高洁品格的化身,梅花与“我”融为一体了。
4.拓展延伸,比较阅读。教师请学生对比陆游词与毛泽东词的异同。教师引导明确:相同点,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都赞颂了梅花的高洁的品格,都以梅花自比;不同点,梅花的形象不同,陆游:寂寞凄凉、饱受摧残,象征屡受排挤的主战派。毛泽东:傲寒俊俏、积极乐观,象征革命者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感情基调不同,陆游:低沉孤高。毛泽东:积极乐观,充满信心。
10.毛泽东诗词两首(第3课时)
【教学建议】
1.情境描绘导入。教师可描绘北国之雪景,如: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2.由学生简介背景。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了他,随后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3.整体感知。教师可请学生听录音朗读。听第一遍时,要求读准每个字音,纠正读错的字音。听第二遍时,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色,初步体味词中所表达的情怀。
教师可设置问题,如:从气魄上,整首词给你怎样的印象?找出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词语?将上下阕内容各用一个字概括,江山和英雄之间有什么联系?请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概括。教师引导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物。上阕:物——江山,下阕:人——英雄。可用“引”概括。
4.炼字入文。请学生讨论分析上阕内容。教师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下阕可分几层?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教师引导: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评价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突出主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5.揣摩语言。教师提问:这首词表现了白雪皑皑的一个银色世界,作者用了哪些词来表现白、洁的?作者在写景和评论历史人物时运用了十分贴切和极富形象、饱含感情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试举例说明。
教师引导:写景时,有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副词“惟”“顿”等,形象而贴切。评论人物时,“惜”很有情味,“略”“稍”十分贴切,“竞折腰”“弯弓射大雕”等词组,不仅形象,而且使人浮想联翩。
6.比较阅读。可让学生思考,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教师明确: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课文图片:一幅风雪中盛开的梅花图、北国雪景图、朗读录音磁带等。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感受诗词描写的意境。
2.配乐朗诵课文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通过朗诵诗词,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雄阔的气势。
3.作者毛泽东、陆游及其词的简介
课件使用目的:培养学生的诗词兴趣,陶冶学生的文学情趣。
(三)教学资料要求
1.图片、歌曲、视频:一幅风雪中盛开的梅花图、北国雪景图、朗读录音磁带、北国风光视频等。
2.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3.评析资料: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赏析(陈一琴)
前阕,着重赞咏梅花催春的战斗风姿。
发端两句,借自然界节序更替现象,先为梅花安排一个严重困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生长环境:“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一句说经过春夏之交风雨的侵袭,丧失了一个好端端的美好春天;一句写隆冬白雪纷飞,又预示着新的春天即将来临。一“送”一“迎”,一“归”一“到”,两句紧相连接,前句映衬后句,预示了节序变换的必然趋势,蕴含着自然界运动的辩证法则。开篇透出春讯,为下文赞咏梅花催春、报春张本,也为全词定下自信、乐观的基调。
接着,便分承“飞雪”、“春到”两个侧面,赞咏梅花催春的英姿:“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里,一反陆词前阕孤寂凄愁的意境,描绘出梅花凌寒催春的壮伟、奇丽画面。上句,用“已是”两字有力转折、反振,集中到一个“俏”字,曲尽梅花的风神态度。寥寥数字,情景如见,工于摹写,妙在传神。
后阕,再极力赞咏梅花报春的奉献精神。
换头两句,紧承“俏”字,拓开说去,直抒胸臆:“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俏也”两字,一字用蝉联修辞法上递下接,一字以语气词插入作顿,既贯通了两阕意脉,又构成反复咏唱的声调,从而逗出了后阕整段豪情。“不”争,这是断然说她只安于催春天职,根本不屑跟谁争妍斗艳,争占人间春色。“只”报,则坦然申明她的惟一心愿是把新春讯息 7
普告人间,鼓舞人们的信心。两句“不”、“只”反正相对,一否定一肯定,胸怀磊落,正气凛然。
结尾,又承“报”字意脉,浮想作转,酣畅而结:“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里反陆词“成泥”、留“香”的孤愤情调,预示一个新春到、山花开、梅花笑的动人前景。“山花烂漫”,与风雨冰雪的气候、悬崖绝壁的处所和春归花落的景象一一比照,勾画了一个极为广阔、明丽而繁华的新春世界。“笑”字,更从洒脱风度与高尚情操上深一层揭示梅花之“俏”,不但一笔完成了光彩照人的形象塑造,而且展现出她洁白无瑕的内心世界,她不以报春使者居功自高,而是在百花丛中爽朗、坦荡地欢笑!这是备尝艰辛之后面对胜利的欣慰笑声,又是无私奉献者多么谦逊、质朴的笑容啊!(摘自陈一琴主编《毛泽东诗词笺析》,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陆游《卜算子•咏梅》导读(陈文发)
此词题为咏梅,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格,状自己的孤高和节操。上片写梅花的处境、遭遇:她所居非地,所属无主,所遇非时。下片写梅花的品格,借以言志。她遭到“零落”、“成泥”、“碾作尘”三重的磨难,依然“香如故”,这正是作者坚持爱国节操的写照。
这首词艺术上最成功之处是写物以貌取神,不拘泥于外形特征的细致逼真的描绘,而着重在“愁”与“香”上进行性格特征的刻画。作者采用的方法是借外界事物和周围环境作层层渲染、烘托。上片以驿外、断桥的环境,渲染其寂寞;以黄昏的时候烘托其孤凄,以风雨交加的气候烘托境遇的悲惨,下片写其粉身碎骨的结局,也是为了衬托其“只有香如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上句正面描写梅花悲剧性的结局:“零落”、“成泥”、“碾作尘”,经受残酷的磨难,终至于粉身碎骨。而写梅花的结局意在衬托其精神气质:“只有香如故。”梅花正是在备受摧残乃至于形体的毁灭中,她的美好精神品格得到了充分表现。作者寓物言志,赞颂了爱国志士不屈于任何迫害的高风劲节。(摘自陈定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上〕,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格高韵绝的自我写照——陆游《卜算子•咏梅》词新析(张涤云)
词的上半阕着重写梅花孤寂凄凉的境遇,以及它的愁苦之情。首句点明梅花生长的处所。驿站是古代传递官署文书的交通站,常设在城郊官道旁,不在城内繁华处。桥,是架设于溪河水面之上,与水相联系的。有水,便有舟楫之利,来往人众。而这株梅花旁边的桥,却是一座断了水的废桥,可谓荒僻冷落。而在这种环境下寂寞开放的梅花,又是株孑然一身、孤苦无依的野梅,它无人培护,无人理会,无人欣赏。“无主”二字,既点出这株梅花并非养尊处优的官梅,也非占尽风流的园梅,根本没有什么主人对之护持与青睐,又突出了它孤立荒野、孤芳高洁的品格,言轻意重,寄寓良深。而“寂寞”二字,将梅花拟人化了。这里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梅花与诗人的心境融合无间,灵犀相通。第三句又将孤梅的处境涂上一笔“黄昏”的色调,展现了它的愁情。“愁因薄暮起”(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黄昏时分,夕阳西下,暮霭沉沉,显示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最易触发人们光阴易逝、时不我待的怅恨,勾起种种忧思愁绪,何况又是衰败肃杀、寒气袭人的隆冬早春的黄昏!在如此暗淡境况下,这株独自开放的梅花怎能不愁情满怀?“愁”字是上句“寂寞”的承接和深化,“独自”是上句“无主”的演变和强化,两句意脉相连,逐层加深。在手法上,同样拟人化,赋物以情,托物寓意。第四句又将词意推进了一层:不单如前所述,这株孤处的野梅更要受狂“风”“雨”不断的侵袭和摧残!可以想见,冷风施虐,寒雨凌袭,花瓣飘零,落英狼藉,词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凄清阴沉的画面啊!这不正是爱国诗人屡遭投降派打击、排斥、诬陷、迫害的象征吗?不正是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爱国志士理想屡遭挫折的缩影吗?
下半阕着重表现梅花高尚脱俗、坚贞不贰的心志,从中亦进一步深化了梅花身受重压的逆境。过片以“无意苦争春”另拓新意,明确宣告自己赤诚的本心:我并无欲同群花争宠春光之意,绝非逞姿卖俏、凌众邀宠之徒。“独凌寒气发,不逐众花开”(郑述诚《华林早梅》),这是梅花的天性,绽放在腊月早春冰天雪地之时,凋谢于春光明媚百花盛开之前。这也是词人高尚至诚胸怀的亮相,他一生孜孜以求的只是收复中原、报效国家,而从未曲意奉承、争荣夺宠。词人借咏梅来抒发自己的心声,咏梅亦即自咏。正因为有如此的心态,因而便能“一任群芳妒”。这里不禁令人联想起晚年的陆游入都修史之事。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陆游从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大局出发,不顾七十八岁的高龄,应当时执掌朝政、着手北伐的韩侂胄之召,赴临安第三次出任史官,以己之长为国效力。此举受到与韩有深仇私恨的道学名流的忌恨,多方攻击,连关系密切的诗友杨万里亦不理解陆游的爱国至情,寄书作诗加以
嘲讽,故云“群芳妒”。许多注本将“群芳”与“风雨”等同,都理解为投降派,那是不确切的,“群芳”毕竟是个有褒义色彩的词。如果说上半阕中,对梅花的摧残主要是外在形体上的,那么这里则是偏重于内在精神上的折磨。这种来自内部“群芳妒”的精神压力,虽说“一任”而不计较,但无疑是沉重痛苦的打击。至此,重重困厄,内外交加,梅花怎能不愁肠百结、悲凉沉痛?这样,又从侧面浓化了上阕的“愁”。一个“争”字,一个“妒”字,大大超脱了草木无情的自然属性,完全赋予了人的思想情感,显示了不同的人不同的精神状态。写花写人,浑然一体,既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又不露痕迹,天衣无缝。而“苦”、“一任”更强化了品质的深度,增强了感人的力量,自然贴切,妙笔生花。
结尾两句,是全词的归结,也是全词的主旨;是梅花高洁品格的精心概括,也是词人精神情操的高度升华。犹如大海的波涛,步步推向高潮之后,经过更大的蓄积、回旋,又一次掀起更高的潮头,将全词推向峰巅。“零落成泥碾作尘”,承上阕寂寞野处、黄昏独愁、风雨交侵及下阕群芳妒忌而来,极写梅花在深重困境中必然招致的悲怆命运。短短七个字将梅花的落地陨灭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梅花的不幸遭遇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作者的目的尚不单单在此,主要还是为下句作最鲜明的反衬,强有力的蓄势,以将全词推向最高处。“只有香如故”,梅花自豪地庄严宣告:我的形体虽然消失,但我的清香——我的精神,我的品格,我的灵魂,丝毫未泯,依然如故!这石破天惊的宣言,振聋发聩,一扫前面孤寂、忧愁、零落、成尘的凄惨气氛,唱出了梅花心中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词人坚贞不屈、爱国不渝的崇高气节,咏物咏怀,达到了高度的统一。(选自《文史知识》1991年第10期)
——《沁园春•雪》赏析(陈一琴)
前阕,描画祖国万里河山,寄托未来憧憬。
开篇,高唱而入,大笔挥洒,先总括大半个中国的早春雪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第一句,统摄歌咏地域和对象。二三句,互文描写,点出题目:“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俯仰用笔,交错展开,极写天地间范围之广大;“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静动联结,互相映衬,勾画天地间景色之壮观。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卷,视野阔大,豪情激荡,笼罩全词。
接七句,用“望”字领起,分三层想象递出,具体描绘画上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进一步抒写豪迈情怀。看:
南北纵览,“长城内外,惟馀莽莽”——伟大的长城巍然屹立于崇山峻岭之间,里里外外都是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
东西环顾,“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古老的黄河蜿蜒横卧在辽阔的大地,上游下游似乎也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
上下远眺,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绵亘远去的山原,又是那么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好像正“舞”向云霄,“驰”向天际,想要跟雪云低压的老天奋战一场!
雪,是古代诗画里常见的题材。古人喻状积雪,也有相当生动奇特的形象。„„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描绘大西北的冰雪:“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实里雪景,铺陈到此,已经淋漓尽致。于是,诗人便避实取虚,拓开说去,翻进一层辟出新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里,在冰雪皑皑的浩大画卷上,又有晴光漾漾的明朗背景,红辉艳艳的瑰丽灿烂、气象万千的天晴雪霁画面。还特用“须”字转折,表达盼望期待的兴会;“看”字承“望”,显示端详观赏的意态;“分外”两字比照上段情景,给予更加特出的评赞。一片幻景,万丈豪情,把词篇咏物提到了新奇的境界。诚如清人李佳所说:“咏物体,须不即不离,有议论,有兴会,有寄托,能组织生新,自佳。”(《左庵词话》)这高度理想化的自然风光,了然在目,直是言情,题中精蕴自在,题外远致遥深,就是一种不即不离的绝妙艺术具象。它兴感淋漓,进一层寄托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前阕贴着题目,写尽了祖国的壮丽河山。究竟谁才配得上主宰这美好可爱的万里河山呢?后阕承接这个意脉,就题再推开去,从咏物抒情转到了论史言志:纵论封建百代历史,讴歌当代英雄。
换头两句,是一个巧妙自然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上句收束前阕,用“如此”两字,总括以上铺写的全部内容。下句领起后阕,用一“引”一“竞”,带出了自古以来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的众多英雄人物。“江山”、“英雄”,“多娇”、“折腰”,各各比照,承上转下,不露痕迹。
紧接着就从“无数英雄”中先挑出历史上五位功业煊赫的封建帝王,分层历数,一一评论:“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所列五位帝王,是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中最有“雄才大略”的代表人物。七句词,却用一“惜”字总领,逗出“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义,设想“文采”、“风骚”、“射大雕”几个侧面,在委婉议论中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公正批判,借幽默设喻点出了他们阶级、历史的局限性。
这是诗歌的语言,不是历史的写法。言下之意即说:仅从艺文活动而观,可惜他们也没有多少“文采”、“风骚”可言,其文治方面的成就更可想而知了。他们竞取“一统”大业,改朝换代,终归是为了维护封建主义制度,剥削、压迫广大劳动人民。他们的“雄才大略”,并不能根本改变祖国的社会面貌!
在我国历史上,这五位帝王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因此诗人肯定他们是“英雄”。词篇所以侧重于否定方面,这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眼光,从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出发,把他们当作了代代沿袭的封建主义的代表。意在含蓄地启示人们:这种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制度,早已成了反动的、腐朽的东西,成为阻碍历史前进的东西。(摘自陈一琴主编《毛泽东诗词笺析》,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4.相关资料:
——“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修改始末与修改艺术(孟昭诗)
1961年11月12日,毛泽东在广州为召开中央扩大会议做准备期间,阅读了历代诗人的一些咏梅诗词,感慨良多。特别是读了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后,一方面赞扬他忠贞爱国的高尚情操,一方面又不赞同他在词中流露消极和孤芳自赏的情绪。
毛泽东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读陆游词,反其意而用之”,写出了当代咏梅题材诗词的扛鼎之作——《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当时写作时间误为“1962年12月”,1964年9月再次印刷时订正为“1961年12月”。
线装书局1997年6月版《毛泽东诗词手迹》收入此词手迹3幅。中央档案馆编、北京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毛泽东书选集•自作诗词卷》还收录了此词正式发表前作者亲笔修改过的打印稿。
从作者手迹、“打印稿”与正式发表稿来看,全词的主要修改有四处:
一是“打印稿”中的“已是悬岩万丈冰”,正式发表时改为“已是悬崖百丈冰”。“岩”和“崖”在古代渗透语中有时通用,但“悬崖”较“悬岩”则更口语化,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以“万丈冰”来形容形势严峻,并不为过,但改“万丈冰”为“百丈冰”,则有从战略上藐视敌对势力的含义,“万丈冰”也好,“百丈冰”也好,在勇斗冰雪的梅花面前,统统不过是“纸老虎”!
二是将“独有花枝俏”改为“犹有花枝俏”。“独有花枝俏”,虽然显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英雄气概,但毕竟带有“单独”甚至“孤独”的色彩。而“犹有花枝俏”,则生动地展示了悬崖坚冰百丈,俏丽梅花严寒中坚贞不屈的勃勃英姿。梅花之外,还有没有其他鲜花在严寒中坚持斗争呢?作者没讲,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了读者,但向困难开战的英雄是永远不会孤独的!
三是改“梅亦不争春”为“俏也不争春”。词全篇咏梅,但上阕隐“梅”不露。下阕如果公开言“梅”,直接写来,有可能减少几分含蓄美。改为“俏也不争春”,使得上阕以“俏”字收尾,下阕以“俏”字开头,作者纯熟地运用了诗词创作中的“顶针”修辞方法,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而且更形象地刻画了梅花在酷寒中的俏丽英姿。有人评论,“俏”字是此词之魂,可谓一言中的。
四是末句,原为“她在傍边笑”,后来改为“她在丛中笑”。这应是此词最重的修改之处,仅易两字,意境大变!梅花是勇于同恶劣环境斗争的英雄,她通过斗争把春天的消息报告给世界。然而,当“山花烂漫”的春天来到人间时,我们的英雄在哪里呢?这当然为世人所关注。“她在傍边笑”(“傍”字应为“旁”字笔误),作者意在歌颂梅花不居功自傲的谦逊美德,但“在傍边笑”,难免给人以“旁观”、甚至“孤芳自赏”之感,与通篇所歌颂的梅花的高风亮节欠缺协调。而“她在丛中笑”,则把梅花严寒中顽强抗争,胜利后与百花一齐欢笑的崇高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深刻感受到“梅花”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选自孟昭诗《毛泽东诗词修改始末与修改艺术》,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陆游与梅花(吴能和等)
陆游很爱梅花,因为它象征着气节。他的《落梅》诗说:“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梅花开时不畏严寒,落时不恋春光,来得光明,去得磊落,这正是梅花的品格高洁之处。陆游甚至幻想“何方可化身千亿,一对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希望终身与梅花为伴,此词咏梅,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格自明本意。上片感遇。“驿外”二句,说梅花流离沦落,所居非时,突出梅花遭遇的不幸。下片咏志。“无意”二句表明本性高洁,不为争春而来;“零落”二句不怕经历磨难,留得芳香而去,并对周围恶浊的环境、“群芳”嫉妒的卑劣行径和亲身遭受的种种迫害,表现出高度的蔑视。这既是梅花的天赋禀性,也是陆游的政治抱负。借咏梅以表达其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虽然不免有自悼自伤的消极成分和孤芳自赏的意味,但主要精神是积极的,他的政治操守更是值得尊敬的。(引自吴能和、蔡义江、陆坚《唐宋诗词探胜》,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背景资料链接(陈一琴)
1945年10月7日,毛泽东在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期间,曾把此词用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信笺写赠柳亚子。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副刊编辑吴祖光依据私人间的不同抄本拼凑成章,以《毛词•沁园春》为题抢先发表(文字讹误多处)。由此,别的
报纸又陆续转载(讹误更多),国民党唆使一些文人抛出和作,肆意曲解、诋毁作者有“帝王思想”,爱国进步人士郭沫若等人则著文或唱和予以回击申斥,一时成了轰动全国的事件。12月29日,毛泽东在《致黄齐生》信里写道:“其中国民党骂人之作,鸦鸣蝉噪,可以喷饭”。(《毛泽东书信选集》)当年12月,柳亚子《答客难》对吠声吠影之流也有过一段极为痛快的驳斥。他认为原作者根本“不屑有帝王思想”,严正指出:“他是一个政党的领袖,人民的领袖,自然口气阔大,不同于钩章摘句的小儒,这是无可疑义的。人家看见他引了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还有成吉思汗,便以为他有帝王思想,这完全是狗屁不通的话。„„他们又哪儿知道二十世纪是人民的世纪,只有人民的领袖,没有反动的帝皇,非唐薄宋,正是毛润之伟大的表示。《沁园春》说得好:‘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不是正告一帮独夫民贼,说专制的寿数已终,人民的世纪开始,你就做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一流人的地位,还不是一钱不值,所以他要苦口婆心,叫人家不要再做帝皇的旧梦吗?”(《柳亚子选集》)(摘自陈一琴主编《毛泽东诗词笺析》,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第三篇:《毛泽东词两首》教案
《沁园春·长沙》《忆秦娥·娄山关》教案1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词的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探究这两首词是如何做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高度统一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毛泽东的伟人情怀,感受词人豪放雄奇的风格。
教学重点
1.体会¨《沁园春·长沙》是如何通过特定的意象表达诗人豪迈的情感的。2.分析《忆秦娥·娄山关》是如何做到以景传情、景情并茂的。教学难点
把握词的意象,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你是最了不起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全不在话下,谈笑间,钟山风雨一派蒙情礴看重,战地的黄花。”你知道这首诗里所写的诗人是谁吗?(毛泽东!)
赏鉴诗词的方法
1、诵读领会,感知内容
2、知人论世,体味意境
3、运用联想,借助想象
4、品味语言,分析技巧
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的分类:按字数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写作背景
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生活、革命活动的中心,他在此先后长达十三年之久。这首词写于1925年。这一年,革命形势日趋高涨,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毛泽东直接领 导了湖南的农运,建立了农民
协会,创建了党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
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读准字音
沁园春:
橘子洲:
百舸:
怅寥廓:
苍茫:
携来: 百侣:
峥嵘:
稠:
挥斥方遒:
遏: 朗诵
欣赏这首词的朗诵录音。在听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朗读的节奏并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刚才我们听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能感觉到作者的豪情壮志。请大家推荐一位班上朗读能力最强的同学为我们现场倾情表演。
理解字词,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人手,理清思路。请同学们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立、看、怅、问、携、(写景述怀)忆、记。(言事抒情)小
结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也形象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
谁主沉浮?——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全词主旨 《沁园春 长沙》一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写法分析 情与景的交融
壮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象征)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
豪情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象征)波澜壮阔的革命潮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象征)争取自由的革命理想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象征)勇往直前的革命斗志 语言赏析
1、妙字生辉,极富表现力。
例(1)、一“立”一“看”,一“怅”一“问”,一“忆”一“记”,互相联缀,环环相扣,上下贯通,前后呼应,起承转合,异常自然。
2、映衬对照,形象鲜明。万山红遍-漫江碧透——颜色的对比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动作的对照 同学少年-万户侯——明比
万类霜天竞自由-人民被压迫(未点明)——暗比
拓展引申
2、比较阅读:《沁园春 长沙》与《天净沙
秋思》在写景上有什么异同? •都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佳作。
•《沁园春 长沙》 形象——物大、量多,色彩绚丽;写景顺序——由远而近,由静而动,由仰视到俯视;思想感情——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热爱自然,寄托了革命豪情;
•《天净沙 秋思》 形象——物小、量少、色彩黯淡;写景顺序——由近及远,侧重静态;思想感情——清冷凄凉、孤独无依,对亲人的无尽思念。
课后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自选词中一景,发挥想像,画一幅写意图。•
3、收集毛泽东的诗词,诵读体会。《忆秦娥·娄山关》 背景资料 朗读全词,疏通文意 内容解读
1、上片中,为我们展现了几幅画面。(作者选取了哪些几个意象)西风凛冽,天宇辽阔,雁声嘹唳,寒霜铺地,残月如钩。
2、诗句赏析:若将首句的“西风”换成“东风”,“长空”换成“天空”,好不好?词中的“雁”与“月”这两个意象的选取有什么意蕴?
不好,“西风”给人以苍凉的感觉,与当进行军的环境相符,”长空“写出了“天空的辽阔”。
雁:作为中国传统诗词中的原型意象,包含两种含意:一比喻信函,一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月: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故乡与团圆的。
3、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肃穆苍凉
紧张凝重
4、这种气氛环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呢?
词中前两句虽然只是景物的描写,但景中有人,既曲折地表现了红军披星戴月、跋涉风霜的战斗生活,又含蓄地刻画了红军在艰苦的环境里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
(侧面描写法)
第四篇:毛泽东词两首教学设计
毛泽东词两首教学设计
流渡中学:严庄坤
教师寄语:世界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
2、感受词的意境美,提高欣赏能力
3、学习作者伟大胸襟,豪迈气魄 预习作业:
1、熟读两首词,争取背诵
2、结合注释,读懂词句的意思
3、提出两个以上的疑难问题
第一课时:《忆秦娥•娄山关》
一、预习交流
二、介绍背景资料,导入新课: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初期,由于执行了王明的错误路线,红军处处被动,遭到了巨大损失,革命处于危急关头。1935年月1月,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后,红军越过娄山关,准备北渡长江,蒋介石急忙集结重兵拦截。由于毛泽东果断决策,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两次在娄山关一举歼灭和击溃敌人。娄山关战役是毛泽东指挥的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第一个在胜仗,极大的鼓舞了红军的士气。《忆秦娥•娄山关》就是毛泽东在指挥娄山关战斗取得胜利之后写下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
2、小组内互相听读,把握字音、节奏和感情。
3、师示范朗读,生仿读,齐读。
四、精读课文,讨论解决。
1、默读全词,体会、想象词句大意,勾画疑难词句并交流。
2、整体把握:整首词分为上下两阕,所写的时间、内容、风格是否一样?
3、女生齐读上阕,男生齐读下阕,把握情感。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上阕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情感?(“意象”就是选用恰当的具体的物象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即用“具象”表达“意向”)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
2、“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毛泽东什么样的情怀?
3、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评议描述全词你喜欢的写景句。
六、总结全词:
全词描写了红军在娄山关战斗中的行军情景和战斗胜利后越过雄关的情形,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为一体,成功刻画了红军的英雄形象,表现了红军不怕任何困难,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气慨。
七、背诵全词:
八、当堂训练:
1、这首词的词牌是(),它跟词的()有关;词题是(),它跟词的()有关。
2、上阕四、五句写了行军途中的哪两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3、词的上、下阕使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它是()。
4、本词的中心句是:()。你还能想起类似的古诗词句吗?请写出来。
第二课时《沁园春•雪》
一、预习交流
二、介绍背景资料,导入新课:
1936年2月初,当时毛泽东同志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亲率红一方面军渡黄河东征,开赴河北抗日前线。他登上海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沁园春•雪》。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应民主人士柳亚子的要求,亲笔写下了这首咏雪词给他。原作因而被爱好者传抄,不久即先后被重庆两家报纸发表,一时轰动山城。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全词,注意读准下列加粗划线字。
分()外妖娆 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 今朝()
2、请两位同学朗读,你认为这首词应读出什么情感?
3、师示范朗读,要求:听准字音、节奏、情感。
4、生仿读、齐读。
四、精读课文,讨论解决:
1、这首词很明显分为上下两阕,在上下两阕之间有一过渡句,请同学们速读全词,找出这一过渡句。
2、“江山如此多娇,”是承接上阕来写的,上阕就描写了祖国东山多娇的雪景。思考:概括描写北国壮丽雪景的是哪一句?“望”即“登高远眺”之意,作者望到了什么?作者望着眼前雪景,产生了怎样的想象?
3、“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引起下文,由描写景物转入评论历史人物。思考:哪些英雄为这折腰呢?对这些英雄,作者是如何评价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主为能称得上英雄的人物是谁?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这是一首雄壮的写景抒情诗,意境雄奇壮阔。请反复吟咏,乘上想象的翅膀吧,赏析你喜欢的词句,说说它的妙处。
六、总结全词: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词作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心将胜过前人的自信,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七、全体齐读,背诵全词:
八、巩固训练:
1、运用以动写静,比喻、拟人手法的句子是()
2、想象雪后北国风光的句子是()
3、“惜秦皇汉武”中“惜”如何理解?“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除了本文你还知道毛泽东的那些诗词名句请写出来:
5、默写全词:
第五篇:语文:2.4《毛泽东词两首》学案(粤教版必修2)
4.毛泽东词两首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
【基本解读】
《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毛泽东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1925年,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作者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忆秦娥 娄山关》这首词写于长征途中。这首词以悲壮凝重的笔调描绘了遵义会议后红军胜利跨越娄山关的壮举,抒写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思想深远,气象壮阔,意境雄浑。
【识记积累】[来源:学,科,网Z,X,X,K] 1.注音
百舸(gě)寥廓(kuî)方遒(qiú)遏(â)橘子洲(jú)浪遏(â)飞舟 娄(lïu)山关
霜(shuāng)晨(chãn)月,马蹄声碎(suì),喇(lǎ)叭声咽(yān)。
2.名句诵背
“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竟自由。
,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
3.词的常识
①名称:词,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最初叫“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过“乐府”(如《东坡乐府》),也有叫“诗余”、“琴趣”的,一般叫“长短句”。②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的名称,因它是可合乐演唱的诗体,故需标明曲调。如“沁园春”、“忆秦娥”等。
③词题:即词的标题名称。如“长沙”、“娄山关”等。
④阕、片: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是从音乐上的名称而来的。
⑤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最长不过240字。[来源:学+科+网] 【课文初探】
填空:
纵观《沁园春 长沙》全词,上阕写 ;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上阕由 到“看”再到“ ”,下阕由“忆”到“ ”,思路清晰,情贯全词。
2、“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勾勒了云贵高原的冬日的典型环境。肃杀的西风、迷茫的长空、凄厉的雁声、寒冷的霜华、斜挂的残月等诸多景观相互组合,创造了一个 的背景,不仅点明了进军途中的季候特点,而且调动了感觉、、,引人置身于这铁铸般的严酷之境,领略到红军于险山恶水中杀开一条血路的壮烈意味,以及不辞辛劳,不畏艰险去争取胜利的战斗意志和英雄气概。
3、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还得靠读者自己通过想象,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如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就是这样。请按正常语序按调整好,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答:
◎堂上演练
【夯实双基】
1.下列字词音义有错误的一项是()A、百舸(gě)橘子洲(jú)遒劲(强劲有力)B、峥嵘(zhēngrïng)携(xiē)遏(â)C、漫江(满)寥廓(liáo)挥斥(斥责)
2.下列句子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毛泽东的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豪迈”“雄壮”,这是和诗人的壮阔胸襟相联系的。
B、《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诗结构相类似,意境相近,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
C、毛泽东的诗词为千万读者所喜爱,是因为其既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也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含。D、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其诗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A、问/苍茫/大地,随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疑难探究】
1.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如“自古逢秋悲寂寞”(刘禹锡)、“风急天高猿啸衰”、“草本摇落而变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我们初中学过的马致远的《秋思》,也是写秋的悲凉。那么,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呢?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
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吗?
答:
2.“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什么说“从头越”这三个字用得好? 答:
【文段精析】
(一)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1~4题。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1.“漫江”的意思是___________ “霜天”即___________
2.总领下文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描写的具体景物有哪些? 4.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1.“万户侯”本义是_________,这里指_________。2.“粪土”的意思是_________,用法是_________。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三)对下面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阅读下文,《忆秦娥 娄山关》完成1~2题。
1、请用简要的语言描述“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的含义。
2、如何理解毛泽东此词“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艺术感染力?
◎拓展提升
[来源:学科网]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奇数 通缉 豆萁 放荡不羁 犄角之势 B.商榷 雀跃 宫阙 声名鹊起 生性怯懦 C.茁壮 琢磨 浑浊 着手成春 擢发难数 D.谚语 笑靥 砚台 狼吞虎咽 雁过拔毛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科举时代的莘莘学子,寒窗苦读,为的就是金榜题名,为的就是荣华富贵。
B.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C.我们不要被眼前这几十吨重的庞然大物所吓倒,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毕其功于一役,就一定能把这部机器装上车。
D.我的家乡有一片竹林,万竿碧竹,郁郁葱葱,蔚为壮观。这景色让我久久难以释怀。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每天骑着摩托车,从城东到城西,从城南到城北,把180多家医院、照相馆、出版社等单位的废定影液一点一滴地收集起来。
B.科学工作者认为,目前国内具有如此独特的适于华南虎种群自然繁衍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多了。C.明朝嘉靖之后,世风日下,贪污被视为正常,清廉反被讥笑,因而,在官员离任时,人们常以宦囊的重轻来评判他们能耐的大小。
D.蒙古族同胞长期生活在马背上,随身携带精美的小刀,既可以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肉烧熟了,又可以用它作餐具。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图形文字和原始绘画有本质的区别:图形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而原始绘画不是。绘画要求表达逼真,而图形文字只求达意明确。
B.水,有一个怪脾气,从摄氏4℃开始,越冷越发“胖”,到0℃时就结冰啦!
C.“在地图上神游天地,”塞万提斯写道,“不像旅行那样要花钱,会使人疲劳,又可免受冷热饥渴之苦和种种不便。”
D.去年七月全国卫生会议,就明确地制订出: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卫生总方针。
【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文,完成1、2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对这首词中句子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醉里挑灯看剑”,表面上是写酒醉,实际是写梦境。这一句描写了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形象。[来源:学科网ZXXK] 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生动地描写边塞战地生活,反映了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道出了作者的理想: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大业,赢得青史留名。
D.“可怜白发生”,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2.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首尾两句写实,“梦回”以后进入梦境,过片内容不变,打破了上下片分述一事的传统写法。
B.首句和尾句相呼应,都是写现实生活,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表现词人报国无门的悲愤。[来源:Zxxk.Com]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地描写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D.全词格调低沉凄凉,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的复杂心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这正是婉约派的风格。
(二)阅读下文,完成1、2题。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1.对这首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点出滕王阁的形势:高阁临江;第二句写出滕王阁的现状:意兴阑珊。
B.三四句中的“朝”“暮”和“云”“雨”是从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化用而来的。这两句写出了阁之高,阁之静。
C.第五句是写阁外的景象:阁外有一深潭,白云飘在空中,日影投入深潭,一切都显得那样寂静悠闲。
D.最后三句的意思是:物象更换,星宿迁移,如今阁在而滕王不在,只有长江仍在奔流不息
2.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总起,三到六句以滕王阁为对象次第加以描写,最后以议论作结。有总有分,首尾照应。
B.“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两句对仗尤为工整和自然。[来源:Z|xx|k.Com] C.最后一句以景作结,与李白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来源:Zxxk.Com] D.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诗的基调虽然抑郁,但不消沉。
【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1题。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绐之,弗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置①其手,问所苦,如待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游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字。数日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人用事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疑姁姁愿士②,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节选自《宋学士文集》)[注]①置:同“执着”,拉着。②姁姁(xǔxǔ):安乐、温和的样子。愿:老实。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我不幸被疾矣 被疾:被疾病折磨 B.籍其数而封识之 籍:登记 C.不少见颜面 颜面:指“脸”
D.数日景淳竟死 竟死:竟然死去
7.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躬为煮糜炼药
②疑日为刮摩浣涤 ③恐为他人得 ④识其为人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8.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是具体表现李疑“尚义”的一组是()①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
②(疑)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其中 ③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
④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 ⑤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⑥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为
B.①⑤⑥ D.②③⑤
A.①③④ C.②④⑥
[来源:学§科§网]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为我们塑造了李疑这个一心助人、轻财好义、有古道热肠的君子形象。即使今天读来,依然有其现实意义。
B.在吏部做官的范景淳得了病,身边的亲友们对他很冷漠,不肯收留他。李疑则慨然收留了他,表现了李疑于危难时周济他人的高尚品德。
C.李疑面对范景淳的酬金,分文不取,在拒绝收受范景淳两个儿子礼物的同时,反送人财物。李疑这种救人危难、乐善好施的品德让人饮佩。
D.作者在文章最后赞扬李疑是一个见义勇为的人,一个污浊社会中的清士。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用事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译:
(2)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
译:
(3)传其事以劝焉。译:
1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语 曰 举 世 混 浊 清 士 乃 见 吾 伤 流 俗 之 嗜 利 也 传 其 事 以 劝 焉
【语言表达】
1.从“青年”“人生”“学校”三个词语中任选一个作为主语,仿照下面的语句形式写一段话。例句:人仅有明亮的双眸、苏格拉底式的前额,是远远不够的;貌似高贵的头颅掩盖下的空虚心灵,怎能发现人生的美丽在于思想?又怎能保持对真理之爱,打开生活的大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照要求回答问题。(4分)
在人际相处和沟通中,“同理心”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同理心”的意思,就是指能易地而处,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情绪,明白及体会身边人的处境及感受,并适当恳切地回应其需要。可见,“同理心”是同情、关怀与利他主义的基础,具有“同理心”的人能从细微处体察到他人的需求。下面是一位刚转到你班不久的同学对你说的话,你该如何回答他呢?要求运用“同理心”原理。同学:这所学校真的不如我以前读书的那所学校。那里的同学对我很和善。
你的回答:[来源:Z_xx_k.Com]
【写作训练】
题目:《让我们携起手》;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4.毛泽东词两首
◎课前自主
【课文初探】
1.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
2、悲壮、苍凉;视觉、听觉
3、在深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堂上演练
【夯实双基】
1、C挥斥(奔放)
2、C(内涵)
3、C(万户侯)
【疑难探究】
1答: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家。青年时代的他就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
2答:三个字笔势豪放,将全词推向高潮,这两句不仅歌颂了红军再克娄山关的战绩,而且表现了毛泽东对敌人的藐视和对长征必胜的坚强信念。此外,“从头越”还包含着遵义会议以后,中国革命在正确路线指引下开始了新的里程的含义。
【文段精析】
(一)1.满江,秋天 2.看
3.山、林、江、舸、鹰、鱼 4.万类霜天竞自由。
(二)1.汉代封建统治者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大军阀;
大官僚。2.视„„为粪土名词的意动用法 3.回忆当年的战斗生活。
(三)1、红军战士戴月履霜、兼程前进,战马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军,蹄声细碎杂乱;军号声为凛冽的西风所切割和撕裂,断断续续,慷慨悲壮。
2、毛泽东此词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亦阔大沉雄,亦有苍凉之气。但这苍凉之中,却又透露出昂扬豪迈的斗争精神与英雄气概。昂扬豪迈与冷峻沉重相交融,遂使这两句包含悲壮美,极富感染力,读之使人感到一种哀兵必胜的壮烈情怀。
◎拓展提升
1.C(A..豆萁,读qí;其余读jī。B.“生性怯懦”,读qiâ,其余quâ。C.都读zhuï。D.“笑靥”,读yâ,其余yàn。)
2.A(A.莘莘学子:众多学子,与语境完全相符。B.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不能用于第三方,在本句中没注意使用对象的限制,所以错了。C.“毕其功于一役”:把本来要分期分批做的事一下子就做完。这个熟语常用在具有否定或批评、指责意味的语境对象中,如: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别指望毕其功于一役,也用于有期盼、想望意味的语境对象中,如:深圳队如果打败辽宁队,会毕其功于一役,提前三轮夺冠。他不能用在既成事实或既定的条件的语境和对象中,像C项。D.释怀:某种情感在心中消除,多用于否定,句中“难以”改为“不能”就对了。)
3.C(A.“180多家医院、照相馆、出版社等单位”,“180”是只限定“医院”,还是各自包括了后面三个单位,还是三个单位总共“180”家?这属于修辞语与被修饰的并列词语之间因限定不明确而造成语意不明的错误,如果说成“医院、照相馆、出版社等180多家单位”就可以避免这种错误。B.语序不当。“如此独特”不应该放在“生态环境”的前面。D.二个错误,一是话题转换,随意省略主语,在“既”的前面应加上“这种小刀”,如不加主语就是“蒙古族同胞”了。第二个错误“肉烧热了”不是“既可以”包括的对象,应删除,或者把他放到“作”的后面,改成“又可以用他作肉烧熟了的餐具”。)
4.B(A项“到底答不答应他的请求,我的小宝贝?”这是一句话,“我的小宝贝”在句中是称谓倒装,应把“请求”后的问号改为逗号。C项应该用省略号表示断断续续地说话,而不应该用破折号。D项前面三句话提出了三个问题,但都不是疑问,而是陈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因此不应该使用问号。)
【诗歌鉴赏】
(一)1.A
2.D
(二)1.C
2.A
【阅读提升】
1.略
2、D(A项分别读nàn,tuī,wãi,zhuī,chuí;B项分别读ehōng,tïng,tïng,zhuàng,chuáng;C项分别读yǔ,yú,yù,yù,xū;D项都读xiâ)
3、A(廖廖可数:数量非常少,应为“屈指可数”)
4、B 要注意前后内容的衔接。
5.B(A.被疾:遭受疾病
C.颜面:(厌烦的)脸色;D.竟死:终于死了(到底死了))6.C(①②为介词,意为“给、替”;③意为“被”,表被动;④意为“做”。)
7.D(①是概括介绍,不是具体表现。⑥为作者评价。)
8.B(有人的人故意欺骗他,不让他住房子)
9.①人们因此称赞李疑,知名人士和士大夫都喜欢和李疑交往。(“多”1分,“咸”1分,大意1分)②这怎么可以凭借外貌来判断人的道德品质呢?(“是”1分,疑问句式1分,大意1分)
③传播他的事迹来勉励(世人)啊。(“劝”1分,大意1分)
10.断句: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参考译文: 李疑因为(他非常)崇尚仪义(而)在当时(非常)闻名,(也)只有他能周济别人的危急之处。金华的范景淳在吏部做官,得了病,而(他)又没有其它的子侄(来照顾他)。别人欺骗他,不让他住房子。范景淳就拄杖到李疑门前,告诉(李疑)说:“我不幸遭病,人家不让我进屋住。我听说你的义德很高,能借我一张床吗?”李疑(马上)答应了,请(他进屋)就坐,(并)迅速整理(好一间)高朗干燥的房子,(同时)准备(好了)床、被子和炉灶,叫(范景淳)住进去。(为范)求医疹脉,亲自为(范)熬粥熬药。早晚拉着他的手,询问哪里不舒服,待(范)如亲人一般。不久(范)的病更加严重了,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被单,肮脏恶臭不能接近。李疑每天为(范)刮摩洗涤,(竟)没有一点不耐烦的脸色。范景淳(感动得)流泪说:“我拖累你了。我恐怕再也活不下去了,没有什么回报您的厚德,(只是)袋子里面有黄白金子四十余两,在原来旅社房间里,希望你去取来。”李疑:“患难之中互相救助,做人的道理本应该这样,凭什么(说)回报呢?”范景淳说:“您如果不去取来那些(金子),(等)我死了,恐怕被他人得到,那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找了一个邻居和他一块去,带着(那些金子)回来了。当着(范)的面打开袋子,登记金子的数量并做了封记。几天后范景淳到底死了,李疑拿出私人的钱为(范)买了棺材,葬在城南面的聚宝山。拿出(原来)所封存的那个袋子,(把它)寄存在邻居家里,写信叫他的两个儿子来。等到他的两个儿子到了,(李)拿出袋子按(原来)登记的数(把金子)还给(范的)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拿着大米馈赠(给李),(李)却不接受,反而送给(他们)路费钱,打发(他们)回去。人们因此称赞李疑,知名人士和士大夫都喜欢和李疑交往。宋学士说:“吾与李疑往来(多年),(非常)了解他的为人。李疑是个温和老实的人,没有奇特威武的身姿。但他所做的事,却为古人义勇的风范。这怎么可能凭借外貌来判断人的道德品质呢?”俗话说:“全世界混浊,清廉的人才会显现出来。我感伤(当今)世俗的好利的(风气),写下他的事来勉励(世人)啊。”
【语言表达】
答案1.青年仅有高贵的出身、大卫式的体型,是远远不够的;诱人的条件掩盖下的思想的贫乏,怎能知道人生的价值在于精神?又怎能坚持探索,揭示生命的奥秘?[来源:学*科*网Z*X*X*K] 2.如果我处在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我也一定会和你一样感到非常孤独、不适应。但抱怨肯定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会主动和同学交往。也许很快我就会拥有更多的谈的来的朋友。(共4分。体现出自己明白同学说这番话的原因是感到孤独(2分),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2分)。)
【写作训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