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两首作业习题及答案

时间:2019-05-15 12:41: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词两首作业习题及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词两首作业习题及答案》。

第一篇:词两首作业习题及答案

1、《词两首》 《如梦令》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渔歌子》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朔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2、《如梦令》和《渔歌子》都是词牌,我还知道的词牌有:清平乐、忆江南、水调歌头。

3、《如梦令》中“醉”表明词人 心情愉快,是开怀畅饮的结果。“不知归路”的原因可能是“日暮”和词人“醉”了;也可能是词人兴致很高,流连忘返。两个“争渡”表现了词人 急于从荷花丛中找到正确的路径的心情。

4、《渔歌子》描写的自然景物有: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风、鱼 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春天景物图。

3、《渔歌子》中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表面看“不须归”的原因是雨小、鱼肥且穿戴了斗笠蓑衣,渔翁已经陶醉在春天的美景中了,实际是“不想归”,原因是不愿再涉足朝廷的风浪.表现了诗人的淡泊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表达了诗人的淡泊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4、《渔歌子》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江南风味的“垂钓图”,塑造了一位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透露出词人淡泊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5、请给下列字注音。鳜鱼()箬()笠()蓑()衣

第二篇:辛弃疾词两首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答案

(一)《登建康赏心亭》

知识链接

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

1.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

幼安,号

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艺术风格以 豪放

为主,与苏轼并称为“

苏辛

”,传世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其词抒发强烈的 爱国热情

,倾诉

壮志难酬

的悲愤,乃“ 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

2.他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享有盛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另外有奏疏

《美芹十论》

、《九议》。著有

《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二、关于豪放词常识

1.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与

婉约派

并为宋词两大词派。

2.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其作品

气势豪放

,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创作视野较为广阔,用事较多

,不拘格律

,汪洋恣意,崇尚直率。南渡之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

3.豪放派内部的分派较少,仅有

苏派、辛派

、叫嚣派三个阶段性的细支。其风格虽然总称豪放,然而各词人风格亦有微差:苏词

清放

,辛词

雄放

,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作则显粗放。

4.豪放派虽以豪放为主体风格,却也不乏清秀婉约之作,如苏词《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辛词《粉蝶儿•昨日春》、《青玉案•东风夜放》(亦名《青玉案•元夕》)等皆是可伯仲婉约词的名篇。

5.《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水龙吟”是

词牌名,“登建康赏心亭”是

词的 题目

。建康,即今天的 南京

市,是

东吴

、东晋

、宋

、齐

、梁、陈

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 座亭台。

【问题导学】(课前完成)

四、文本字词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遥岑远目(cén)

献愁供恨(gōng)

玉簪螺髻(zān jì)

鲈鱼堪脍(lú

kuài)

倩何人唤取(qiàn)

揾英雄泪(wèn)

2.解释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词。

①遥岑:

远山。岑:这里指小而高的山岭。②献愁供恨:

呈现;供给。

③断鸿:

失群的孤雁。断:丢失。

④登临意:

心情;用意。

⑤休说:

不要说。休:不要。

⑥树犹如此:

尚且

⑦倩何人唤取:

请求;央求。

⑧揾英雄泪:

拭,擦;揩拭。

⑨堪脍:

正好可以把鱼肉切细。堪:可。脍:名作动,把鱼肉切细。

⑩玉簪螺髻:

玉簪,碧玉簪。螺髻:螺旋盘结的发髻。比喻远山秀美。

⑾流年:

流逝的年华(时光)。

3.理顺下面文言句子的正确顺序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远目遥岑,玉簪螺髻,献愁供恨

五、背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

①指出韵脚字:际、髻、子、意、未、气、泪,韵脚均为入声,应读得浑重

有力一些。

③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注意把握节奏。请给这首词划分朗读节拍。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合作探究】

1.参看课文注释,笔译课文

2.译文

楚地的天空,辽阔千里,处处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浩荡的江水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眺望遥远起伏的山岭,犹如美女头上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出无限的愁苦和怨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斜照的赏心亭里,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向远处眺望,。我把宝刀看了又看,把亭上栏干拍遍,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领会自己的用意,无人是知己。

不要象晋朝官宦张季鹰一样说鲈鱼鲜美,正好可以切细煮熟品尝,如今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究竟回到了家乡没有?也不要像三国许汜一样,只顾着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我年华如流水一般逝去,真为这风雨飘荡中的祖国而忧愁,树木尚且长这么高大了,人又怎么能不老大呢!请谁去唤来穿红着绿手持红巾的温情美女,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辛弃疾词两首》答案

(二)《登建康赏心亭》

【问题导学】(课前完成)

一、自主学习上阕

1.答: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了触动自己心弦的景象有:辽阔雄浑的江天、清丽秀美的远山、楼头斜照的落日、断鸿失群的孤雁,这些景象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空寂苍凉的意境,表现了词人愁怨孤寂的心情。

2.答:(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遥远的山岭,像美女插着玉簪的螺髻。这里移情入景,将清丽秀美的山景人格化,比喻为一个满怀愁恨的姑娘,表达了作者满怀愁恨的心情。

(2)“落日楼头”: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颓,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

(3)“断鸿声里”:断鸿指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因飘零的身世而悲苦和孤寂。

3.答:自喻,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南宋统冶集团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4.答:表动作的词是:看、拍、会、登。

“把吴钩看了”,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以物比人,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无人会,登临意”直抒胸臆,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

【合作探究】

一、1.①张季鹰乐于归隐。出自《晋书‧张翰传》及《世说新语‧识鉴》篇,是张翰见秋风起而思故乡吴中莼羹鲈脍的故事。这是一个反面典故。

②许汜谋取私利。出自《三国志‧魏志‧陈登传》,是刘备责备许汜求田问舍,不能忧国忘家的故事。这是一个正反两面典故,刘备是正面,许汜是反面。

③桓温慨叹时光流逝。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篇,是桓温经金城见所种柳树而叹年华流逝的故事。这是一个正面典故。

2.答:①作者用张季鹰乐于归隐典故,既表明自己所处南宋时的政治环境与张季鹰相似,朝廷也是昏庸黑暗,又表明自己虽处逆境,却不愿像张季鹰那样弃官还乡,为全身远祸而归隐,要不忘国事,努力抗争。

②用许汜谋取私利和刘备雄才大略典故,意在表明尽管自己不被朝廷所用,但也决不会像许汜那样去经营个人的舒适生活,而要像刘备那样胸怀雄心壮志,决战疆场。

③用桓温慨叹时光流逝典故,表现了词人怀才不遇、年华虚度的愤慨和苦痛。

3.答: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指代少女。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劝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写出了英雄失落的孤独与痛苦心情。

4.答:诗人的苦恼没有人能够理解,不禁掉下了英雄之泪!呼应上片末“无人会、登临意”的感叹,更深一层地点出自己的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

二、上阕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景中含情;下阕运用典故,直接抒情言志。

主旨:全词景情结合,用典精当,褒贬分明,通过比兴寄托他对国事的忧虑,对朝廷的怨恨,以及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苦闷。

艺术特点:写景抒情,景情结合;比喻用典,褒贬分明。

【课后问题设计】

答:这一句用的是移情(拟人也可以)的手法。把自己的感情移到了本身不具有感情的远山上,使客观景物带上了主观感情色彩,在写景之中,便显示出自己的悲苦心情。

第三篇:柳永词习题答案

《柳永词二首》课后练习答案

一、《望海潮》一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从地理位置上说,它是东南的重镇;从历史传统上说,它自古以来便是繁华都市;从自然景观看,这里有著名的钱塘江,有秀丽的西湖;从市井面貌看,其建筑、设施极美观,人口密集;从百姓生活看,人们安居乐业,笙歌处处,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二、《雨霖铃》里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设题意图:

理解这首词融情入景和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体会全词的意境。参考答案:

《雨霖铃》描写了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

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色是离别时实际的环境,下片则是对第二天清晨酒醒后所见到的景物的设想。

整首词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第四篇:2018年《柳永词两首》学案及答案-文档资料

《柳永词两首》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了解词人柳永及其语言特色、创作风格。

2、理解作品情感,把握作品意境;学会借景抒情的手法;学会从情感、格调上鉴赏同一题材的不同诗词作品,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

3、理解抒情主人公的离情。

二、知识链接:

1、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宋工部侍郎柳宜的幼子。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和哥哥三复、三接都有文名,号“柳氏三绝”。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柳永中了科举,因他作的《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句子,宋仁宗说:“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因而落榜,柳永后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

第 1 页 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他的词集《乐章集》。

2、关于词的发展: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词。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它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词调很多,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同时,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如西江月,又名步虚词,江月令。

除了字数较少的小令,大多数词要分段,一段叫一片,又叫一阕。一般分为两段,少数分为三四段。

三、课文阅读: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参差()堤沙()天堑()珠玑()罗琦()豪奢()重湖()叠巘()

第 2 页 羌管()钓叟()千骑()乘醉()骤雨()凝噎()暮霭()今宵()那堪()

2、填空

(1)词的起源:兴起于,盛行于,并在 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2)词牌和标题: 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58字以内)、(59—90字)、(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代表作家有、等)和(代表作家有、等)。

(4)柳永(约987—约1053),词人。原名,字,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

3、阅读《望海潮》,回答以下问题:

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

2)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第 3 页 “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人们津津乐道,西湖有许多景物,为何独写“桂子”和“荷花”?

4)“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5)“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有何深意?

6)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用的就是点染手法。请举例加以说明。

4、阅读《雨霖铃》,回答以下问题:

1)本词有哪些意象词?这些意象词起到怎样的作用? 2)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3)“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这六句写了什么内容?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话在上阕的结尾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放在此处有何作用?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历来被推崇的名句,它高明在何处?

第 4 页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作者设想的别后孤苦无聊的生活情景。请问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四、课堂练习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同的一项是()A、凝噎 哽咽 揶揄 奖掖 B、罗绮 犄角 枸杞 掎角之势 C、参差 差遣 差劲 差强人意 D、豪奢 舍弃 赊账 设身处地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无语凝咽 通霄达旦 暮霭沉沉 字字珠矶 B、星辰 寥若辰星 良晨美景 一年之计在于晨

C、嬉闹 参差 罗绮 竟豪奢 D、繁琐 要言不烦 东南形胜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图将好景(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参差十万人家(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

B、风帘翠幕(挡风的帘子)有三秋桂子(深秋)C、对长亭晚(傍晚)都门帐饮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

第 5 页 D、此去经年(年复一年)念去去(往前走了又走)

4、诵读下列词句,句读有误的一项是()

A、对∕长亭∕晚 B、杨柳岸∕晓风∕残月 C、更∕与何人∕说 D、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也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B、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C、曲调的名称(如“望海潮”“雨霖铃”等)叫做“词调”或“词牌”。

D、古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调”“中调”和“长调”。

6、有关《望海潮》一词,下列语句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词的上阕,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的全貌。它点出了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B、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例如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写居民住宅的雅致等。

C、“市列”三局,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但词人缀以“竞豪奢”一个短语,表现自己对普通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的反感。

第 6 页 D、下阕前半段专咏西湖,词从湖山胜概、四时风物、昼夜笙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描绘了它的美好风貌。后半段总结前文,赞美郡守。

7、对《雨霖铃》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柳永本是南方人,在汴京仕途失意,内心充满惆怅,决计离京赴外地。但一想到要 与恋人分别,将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凄苦万种,无以名状。

B、全词基调极其低沉。诗人又善于借助人物的神态来烘托心情,如“执手相看泪眼”“无 语凝噎”等,使低沉的基调更显低沉。

C、诗人擅长移情于景,擅长渲染氛围,使人物情感明朗化。像“对长亭晚”与“兰舟催发”,都是情化了的语言,产生了鲜明的美学价值和诱人的魅力。

D、诗人充分发挥想像,进行了精心构思。上阕面对秋天的傍晚,乃是实事、实景、实情;下阕设想别后情景,无疑为虚写。全词正是运用这种实虚结合的手法,塑造了完美形象,提高了艺术品位。

8、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钱行时难舍难分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语言通俗而感情

第 7 页 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寥寥十一字,真是力敌千钧!C、“念去去”二句中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后面用“去去”二字叠用,更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于是觉得路途茫茫,道路修远。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念去去”,“经年”二字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散有致

五、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问题。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②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①“颙望”即仰望。②“争”同“怎”。

1、对该词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就写出登临纵目、望尽天涯的境界。B.“苒苒物华休”指美好的景物逐渐凋残。

C.“何事苦淹留”:不知道什么原因流连于此,不忍离去。

第 8 页 D.“正恁凝愁”:许多愁绪凝结,如此难以刹瞬排解。

2、对该词词句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与《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两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B.“红衰翠减”一句与李清照《如梦令》中“绿肥红瘦”一句从炼字、修辞的角度来看,有相同的妙处。

C.“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与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同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D.“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与辛弃疾《永遇乐》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描写的都是山河破败之景象。

3、对该词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该词上阕写景。特别是“是处”与‘‘惟有”两句动静结合,衰荣相对,又蕴含作者优愁。

B.下阕抒情。“想佳人”与“争知我”两句对照呼应,刻画出天各一方的一对恋人的相思苦。

C.本词情景交融。景是萧条破败之景,与姜夔《扬州慢》中所写之景几近相同;情是离别相思之情,与《雨霖铃》中所抒之情别无二致。

D.本词中“对”“渐”“望”“叹”“争”等字都一字领起,然后下接几个字或一句。

第 9 页 《柳永词两首》学案答案

三、课文阅读

1、略

2、略 3、1)《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

(1)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2)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3 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4)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5)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2)“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3)桂子和荷花是代表杭州典型景物。白居易《忆江南》中有“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之句,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见桂子和荷花最能画出西湖的美景,从而展现杭州的风姿。

第 10 页 4)“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晚上,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声和采菱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说渔翁、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画卷。

5)词中“图将”是指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凤驰”指朝廷。这样一来,此句的意思就十分明显了。是说:希望长官把杭州美好的景色画出来,等日后升迁,去朝廷做官时,可以把它拿出来,献给朝廷,并夸示于同僚。这里其实暗含对长官日后飞黄腾达、不断高升的美好祝愿。它是作者纯粹的奉承之辞。

6)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4、1)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杨柳、晓风、残月;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2)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

第 11 页 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3)前一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 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后一句是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4)邈远之景,衬托出情人相见无期,自己前途茫茫的惆怅;承上启下,既是总结上阕的离别情景,又是为下阙写别后情景作铺垫。

5)伤离别。词作下阕一落笔就点明了全词的主题是“伤离别”。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有感情的人,都会因为离别而感觉到悲伤。所以南朝的江淹在《别赋》上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宋代的秦观在《调笑令》中说:“始信别离情最苦,兰舟欲解春江暮。”这些诗句都在表达类似的感受:人生当中,什么最令人痛苦?那就是生离和死别。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最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

第 12 页 的清秋节呢!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比如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离别之事是非常悲苦的,清秋之气是特别凄凉的,而在这首《雨霖铃》中,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非常悲苦,再加上特别凄凉,这就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正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啊。6)1句中“酒醒”二字很值得玩味。在上阕,词人已经写到“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2第二句中的“杨柳”也是很有意味的事物。古

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并经常用折柳表示送别之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柳”与“留”读音相近,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因而“杨柳岸”三个字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韵味。3词中的“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的残月

第 13 页 就显得特别凄凉。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这样,作者就通过写景,很有韵味地点染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在这短短的两句词里,作者集中写了这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物象,又写得那么鲜明那么生动。这,正是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根本原因。7)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请大家注意,词人在这里只写到良辰好景,而没有写到平常时日。为什么呢?因为连良辰好景都形同虚设,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在这里,词人想到,从此离去,将要一年之久,一年啊,365个日日夜夜,在这么漫长的日子里,再好的良辰,再妙的美景,没有知心人相伴也是形同虚设。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只有独对清风冷月,望空兴叹,为伊消得人憔悴了。这样,作者就在令人洒泪伤情的抒写中,结束了全词。

四、1、C(A yē yè yé yè B qǐ jī qǐ jǐ C cī chāi chà chā D shē shě shē shè)

2、D(A无语凝噎 通宵达旦 字字珠玑 B 寥若晨星 良辰美景 C竞豪奢)

3、B(“三秋”译为“秋季”)

4、D(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5、D(“小调”改为“小令”)

6、C(词人缀以“竞豪奢”一个短语,反映了市民穷奢极侈

第 14 页 的生活,并非表现作者的反感。)

7、C(此项的评述犯了含混不清以及论点与论据未能全部照应的毛病——评价中所举例句,并未证明“擅长移情于景”的论点。)

8、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从词义看,是承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

五、1、C(不是“不忍”,而是不能回家)

2、D(不是山河破败)

3、C(本词所写之景为萧瑟秋景,所抒之情为思乡怀人。)

第 15 页

第五篇:词两首

9词两首

《如梦令》(参考邳州 · 宋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默读等方式大体把握词的主要内容:回忆“醉游”的欢乐。

2.通过《如梦令》的语调、韵律、节奏等来体味“沉醉”的程度,“陶醉”的感觉。3.通过“想象心灵的动画”来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想象词的意境,感受李词清新自然,细致委婉,情景交融的风格,感受词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一、了解作者及词之特点。

1.“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词也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

2.出示“清平乐 村居”。

3.今天学习的是一代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如梦令》(板书齐读),就是她和你们差不多大的时候写的。

二、初读:在音韵、语调里捕捉词的情感。1.比较阅读。

同时呈现诗《夏日绝句》与词《如梦令》:轻轻地读,你发现词与诗在形式与内容上哪儿不一样?——诗每行字数一样,词不一样,有长有短。

引导:宋词的小名就叫长短句(板书),每一句的字数、节拍,包括演唱的旋律都是靠词牌来规定。这里的词牌就是„„(如梦令)。很多词没有题目,我们往往用第一句来当它的题目。所以这首词的题目也可以叫„„(常记溪亭日暮)

数数它有几行?(6)再数数每一行有几个字(教师手势引导,学生读一行报一行数字665646)?所有的如梦令,都是这样的结构。

引读,男生读《夏日绝句》;女生读《如梦令》,(节奏要特别有变化:平长仄短)。——气势不一样,表达的风格不一样。(如果说不出来:我感觉你们前后读得不一样。为什么要这样读?)

引导:宋代的诗,往往用来表达志向,来说明道理,比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比如陆游的(示儿)。而词,它只用来抒发情感。所以读词就不是字音的复原,而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流动的感觉、感情、感动。

2.读出味道。

节奏: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韵脚:关注“暮、路、处、渡、鹭”,朗读要响亮、干净地收。

这种节奏、语气、韵脚的把握让声音有了旋律,有了诗意,有了音乐的美。

三、了解词意,进入意境。1.谈大意:

①先自己看看注释,小组交流一下,能不能自己搞清楚诗句的意思。②理解个别词意。

常记:常常记起。日暮:傍晚。沉醉:大醉。兴尽:游兴满足。争渡:抢着划船。

三、解词:在多层“沉醉”中歌唱少年的情怀。1.醉态:她醉成了什么样子呢?

——醉态一:醺醺沉醉,忘记了回家:“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醉态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醉态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2.从“沉醉”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现了词人只开怀畅饮,兴致很高,心情愉快。3.想象。

让我们想象一下:

日暮就是从太阳落山到天黑之前的这段时间。视觉上,那时的天空„„荷塘„„鸥鹭„„(关注色彩:绿叶、红花、白鹭、余霞,落霞与鸥鹭齐飞,荷塘共天空同色,这是一种梦幻的色彩)

听觉上,你的耳边萦绕着„„(鸥鹭扑棱声、鸣叫声;水声,惊叫声、划桨声、嘻笑声、歌声、岸边的偷笑声„„)

深深地闻一闻,沁入心脾的是„„;皮肤上感受到的还有„„甚至,还有惊起一滩鸥鹭之后的无限遐想。

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你们看,因为观赏“溪亭日暮”沉醉了,所以才会误入——(生齐说)“藕花深处”;因为误入了“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生齐说)“一滩鸥鹭”。这些画面,有动有——(生齐说)静,有声有——(生齐说)色,有人有——(生齐说)鸟,这真是一幅流动的画面!

来,一起读整首词,让我们在这流动的画面中再次沉醉!(齐读)⑶当我们的感觉这样流动着,交织着,你的心底,弥漫着一种什么情绪?(欢乐的,轻松的,愉悦的,美好的,沉醉的,梦幻的„„,板书:沉醉。)

美酒加美景,给了她美丽的心情,这种心情,让我们读着,看着,也跟着陶醉了。齐读《如梦令》。(板书:美好的青春)

4.全词寥寥几笔,尽显词人心情愉快,具有生活情趣。

5.这首词,仅仅用了33个字就写出了如此丰富精美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有人评价这首词——“以寻常语绘精美图”。你们看,词中语言看起来的确寻常,明白如话,但这些“寻常语”真的寻常吗?

四、了解作者,拓展阅读。

1.读诗也好,读词也好,一定要读人,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环境。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她的词独树一帜,登峰造极,被称为“词国女皇”。她早年生活在文化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里,过着悠闲幸福的生活。人到中年,宋朝与金兵作战,节节败退,李清照流亡江南,丈夫也去世了。她承受着国破、家亡、夫死的悲痛,晚年生活孤苦凄凉。

2.早期时候的李清照一直生活在幸福美满之中,生活在她的眼睛里充满了色彩,充满了愉快,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乐趣。我们品读一首词,其实就是在品读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不同时期的词能反映词人不同的心路历程。那么,李清照后期生活的转变使她的词风又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感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可以继续去读她的词。最后,让我们跟随李清照再次回忆起她少女时期的那一段美好的生活。(可如有时间可拓展阅读其她的另一首《如梦令》)3.配乐齐读,播放蔡琴的歌曲《如梦令》。

五、课后作业:1.想象《如梦令》所描绘的景象,把它写下来。2.走进李清照,走进她一首首浅唱低吟的婉约词。板书: 如梦令

沉醉

心情 人

美好青春,快乐时光

教学反思: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读“塞、箬、笠、蓑”四个生字,会规范书写“塞、鹭、笠”,正确读写“白鹭、箬笠、蓑衣”等词语。并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2.运用展开想象的方法,初步理解词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渔歌子》这首词呈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加深对诗句的理解,体会词的意境。【课前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诗歌特色。

关于词中描绘的画面的视频及配乐朗读的课件。【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复习与垂钓有关的两首古诗《小儿垂钓》,《江雪》,今天我们来学习与垂钓有关的一首词。板书题目《渔歌子》。齐读课题。

2.了解词牌名:“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古人用词牌表示词的节拍、旋律。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读完这个题目你好像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一个渔夫划着小船,在江上一边钓鱼一边唱着快乐的歌。)

3.了解作者:课件出示作者张志和的资料。

二、自由读词,初步感知

1.学生初读诗词,要求读准字音。2.认读生字词语:(课件出示全词,重点突出以下生字词)西塞山

白鹭

鳜鱼 箬笠 蓑衣

(① “鳜”容易读成jué ;②“箬”的读音容易出错。)3.学生再读诗词,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三、反复诵读,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释疑解难:再读诗词,学生借助注释和字典在小组内合作学习:说说你读懂了那个词语,或哪个句子?

(二)交流反馈,了解词意。

(三)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请闭上眼睛,边听边展开想象,此时你的头脑中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呢?

2.说一说印象最深刻,或者最喜欢的画面。3.带着想象有感情朗读。

4.老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读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学习诗词的好方法。

(三)丰富画面色彩,有感情朗读。

1.师:张志和不仅是位词人,还是一位画家。如果我们把这首词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大家看看在这幅画中有什么色彩?(白、红、青、绿等)

2.师小结: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翠的西塞山,白色的鹭群,鲜红的桃花,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使人在读这首词时,仿佛是在看一幅优美的水乡春汛图。除此之外,有心的作者还给这幅画染上一层斜风细雨,使整个天地都浸在了一片烟雨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3.再次朗读:让我们有感情读一读这首词,把它美丽的色彩表现出来。

(四)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1.想象画面。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张志和,跟随他去西塞山的水边感受一下诗里的意境吧。听老师配乐朗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郁郁葱葱的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翱翔,忽而低旋于水面,溅起层层涟漪;忽而停落于绿树枝丫,翘首远方;忽而飞向高空,尽展优美的姿态。岸边的桃花在万绿丛中显得那样娇嫩。这时正是鳜鱼最肥美的时候。渔翁戴上青色的箬笠,穿上绿色的蓑衣,荡舟于江上,静心垂钓。此时微风拂面,细雨如烟,眼前景象犹如仙境。

2.配乐吟诵诗词:此时,若你就是张志和,面对此情此景,你将怎样吟诵这首词呢?

(五)换位体悟作者内心情感,有感情朗读。

1.老师被大家的朗读深深感染了,但是有个同学他却把最后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改成“斜风细雨必须归”。)

2.换位体悟:若你是张志和,你同意我的改动吗?为什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理解到作者留恋山水,不愿归去这一情感。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陶醉田园美景)

3.延伸阅读,升华情感。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理解张志和,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不这么认为,他怕隐居的弟弟忘记回家,于是也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课件出示: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狂风浪起且须还。生:斜风细雨不须归。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学生回答预设:①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②生:哥哥啊,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③生:哥哥,这里生活那么舒服,那么悠闲自在,这正是我向往的生活啊!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留恋悠闲生活)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

(六)认识作者,了解创作背景。

张志和(730年(庚午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龟龄,汉族,婺州(今浙江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十六岁参加科举,以明经擢第,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唐肃宗赐名为“志和”。因事获罪贬南浦尉,不久赦还。自此看破红尘,浪迹江湖,隐居祁门赤山镇。其兄张鹤龄担心他遁世不归,在越州(今绍兴市)城东筑茅屋让他居住。他生活简朴,不修边幅。常去水滨河溪效法姜太公无饵垂鱼。如此逍遥隐居生活10年。著有《玄真子》集。

总结学法:通过哪些方法读懂了这首词?(查字典、看注释、朗读、想象„„)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取:反复诵读想想画面(课件出示)

四、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三个生字“塞、鹭、笠”,学生观察并分析三个字的字形、结构。(“塞”与“寒”作比较;“鹭、笠”是形声字,可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

2.重点指导“鹭”的写法:“鹭”是上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写紧凑,上边的“路”写的要扁,下边的“鸟”的撇插到“路”的中间写,横笔画要靠左一些,不要与折相连。

.五、布置作业:课下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同学互相交流。

下载词两首作业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词两首作业习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词两首

    《词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朗读背诵,理解词义,把握词的感情基调。 2、 赏析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3、 比较鉴赏,对比《望江南》《武陵春》的异同。 教学重点难......

    习题及答案

    1、去好呢 还是不去好呢 2、你看到什么了 孩子 3、我也不知道该不该去 4、能否更上一层楼 主要是看我们的努力程度怎么样 5、再见吧 亲爱的妈妈 6、全体立正 7、这孩子的嘴......

    作业及习题(5篇)

    1.对外汉语教学的主导原则是(A) A.交际性、实践性 1.备课的几个主要方面是(ABCD) A.备教学对象 B.备教学材料 C.备教学方法 D.备教学用具 2.教案应包括的项目有哪些(ABCD) A......

    外国法制史平时作业3.4习题及答案

    外国法制史平时作业3 1、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的国家管理形式是( A )。 A.总统制 B.议会制 C.半总统半议会制 D.君主立宪制 2、法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 B )。 A.人权宣言 B.1791......

    28习题作业及答案(第五章第二节职业道德)

    广州工商学院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习题作业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第二节 职业道德 ——努力培育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工匠精神 1、职业......

    国际贸易习题 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约首: 合同的序言部分,包括合同的名称、编号、订约日期和订约地点、各方当事人的名称和地址、电报挂号、电传号码、传真号码、买卖双方订立合同的意愿和执行......

    三资企业习题及答案

    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 一、单选题 1、设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审批机关是 A、中方合营者的上级主管部门 B、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C、国务院D、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及其授权机......

    金融业务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邮政储汇业务概述 外币或以外表示的用于国际间债权债务结算的各种支付手一、填空题 段。10.汇率 :是两国货币之间的比率。1.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的时间是2007年3月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