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5 01:2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第一篇: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提高概括能力;(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高分析、归纳、比较、概括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历史事实之间联系的能力;(3)归纳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提高归纳和概括能力。

2、过程和方法:(1)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法;(2)通过自主学习和启发,形成多角度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3)通过近代政治制度的比较,掌握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历程的学习,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国初期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既是我党立足于国情的正确选择,又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选择,从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理解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三项巨大成就,对于加深对国情的认识,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将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正确掌握建国初期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成为本课的重点。

难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由于世界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多样性和我国政治民主建设的复杂性,正确看待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对于提高学生理性分析现实社会和激发民族自尊心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正确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成为本课难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1课时)第一目“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教学要点: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通过(初步建立);1956年与民主党派八字方针的提出(新发展)第二目“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创立” 教学要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第三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教学要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自治区的建立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一)、导入设计: 复习导入:(1)1949年9月,人民解放战争的即将取胜状况。(2)20世纪40年代前,世界上存在的政权组织形式。

现实问题导入: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视频。

情景创设导入:播放《开国大典》片断等。

(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背景: 教师多媒体展示和学生高声朗读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提出问题:①从该词内容判断其写作背景(人民解放战争的即将取胜);②就其背景分析中共面临的主要任务(经济恢复和政权建立)。

(2)召开: 多媒体展示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音像资料或相关图片;学生自主学习教材94页相关内容。

提出问题:从参加会议人员组成可以看出人民政协有何特点?(3)内容: 多媒体展示《共同纲领》相关内容。

提出问题:根据材料概括出《共同纲领》的内容和性质。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并归纳政协会议的主要内容。

提出问题:从会议内容上可以看出人民政协会议有何特点? 教师简单补充关于政协及《共同纲领》的发展历程:1949~1954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和临时宪法,1954人大及《宪法》颁布后,不再代行人大职权和临时宪法,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存在。

2、新发展:八字方针的提出。

通过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和“资料回放”。提出问题:我国为什么实行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学生归纳概括政协的主要职能。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创立

1、背景: 多媒体展示《共同纲领》的相关规定。

2、确立: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利用学生自学教材相关史实和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史料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一届全国人大的主要内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意义。

拓展探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区别,让学生充分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它的发展完善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播放《爱我中华》音乐片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转入下一目的学习。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学生自学并归纳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如下问题: 问题

1、什么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问题

2、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问题

3、建国后,我国是如何建立和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利用地图册)问题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何在? 问题

5、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有何区别? 学习评价建议

(一)基础型: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

A、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B、最高权力执行机关

C、修改宪法的机关 D、奠定了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体现的原则是

A、民主集中制 B、多党合作 C、政治协商 D、区域自治

3、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的是

A、民主集中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 C、政治协商 D、区域自治

4、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

A、中共***

第二篇:《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了解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基本状况,知道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新中国首都、国旗、国歌等会议内容,理解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简述政治协商制度形成和发展过程,理解1954年前后政协的作用和职能,区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的不同;

(3)了解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基本情况和新中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结合日常生活探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4)知道五个民族自治区,了解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综合运用新中国成立的一系列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2)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课外材料,归纳三大政治制度的基本内涵,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归纳中国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区别,提高自身归纳能力,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比较能力;

(3)运用调查访问法,充分调动学生课外资源,与课内学习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建议学生去采访身边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了解他们参政的方式与途径;通过本校少数民族学生景象访问调查,了解我们身边少数民族自治区划制度实施情况。

(4)借助问题探究与教师引导相结合;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结合;课本知识与课外经验相结合。通过生生合作,师生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表各自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三大政治制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历史和现实要求的必然结果;通过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确立和发展基本脉络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前景的信心;进而培养学生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三大政治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以及意义。

2、难点:

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项政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PPT课件 导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动画《开国大典》导入新课(设计意图,动画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快更好的进入主题)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段动画反映的事哪件事吗?这件事又怎样的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同学们,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这是我们熟悉的开国大典的场景,但是大家有没有仔细想过,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的艰苦斗争的结果,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讲授新课

(幻灯片逐步展示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的图片)

教师提问:洪秀全的选择?康有为的选择?孙中山的选择? 学生回答:……(“四有二无”的人间天国,君主立宪政体,资产阶级共和国)列表总结:并进一步提问,毛泽东的选择是什么? 提供材料:

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毛泽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 《八十年来:黄炎培自述·附〈延安归来〉 》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百年的民主道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的苦苦追寻着适合中国的道路。传统的就是农民起义行不通,单纯的向西方学习的民主之路行不通。我们只有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结合中国国情的民主之路才可以救中国。材料过渡: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旧的制度推翻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 2014年4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

教师过渡:正如***所说,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必然选择!那么我们的这样的民主之路,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之路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呢?在上课前,我已经发给各位同学一张纸,在这个表格中有一些信息,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分组协作完成表格,完成后由每一组同学推荐一位同学展示你们这组的成果。

(设计意图:尽管三大制度是本课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史实是课标要求,但是,这些内容书本有详细的叙述,我希望通过阅读课本协作完成表格,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表格附在教学设计的后面。

教师利用学生协作完成表格的时间在黑板上写下:平稳过渡——政治协商制度

开拓创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依据国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计划学生5分钟完成表格,教师深入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回答:……

教师适时指导鼓励!

教师提问:大家总结的非常好!通过完成表格,我们基本上已经对三大制度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了我们的民主的实现形式,请大家看黑板,我对这三大制度有一个简单的总结,请同学们结合刚刚我们所了解的,说说如何看待这几个字?(设计意图:进一步概括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深入理解一些概念)学生回答:……

平稳过渡——政治协商制度

提问:过渡是重点,如何体现过渡二字?《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开拓创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提问:创新如何体现? 展示材料

材料一: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阅读材料后回答:西方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它体现了什么原则?我国的政治制度又是什么?政党制度又有什么特点?

①西方的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它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等原则; ②我国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共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依据国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提问:我国的民族原则是?那依据国情如何体现?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大杂居、小聚居。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各不相同……

教师总结:我想问下大家,中国的民主实现方式是?那民主实现了,得通过什么来保障?

法律

在辛亥革命后、建国初期、过渡时期我国曾颁布过三部具有进步意义的宪法或宪法性质文件,指出这三部宪法或宪法性质文件。

通过几则材料进一步体会这三部宪法或宪法性质文件的体现了什么原则? 材料略 探究

结合刚刚所学内容谈谈你对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学生回答……

建立在民族独立的基础上 艰难漫长而且不断完善的过程

教师过渡: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建立,是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作为新中国民主的设计者毛泽东有着非凡的自信。

材料展示: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这是何等的自信!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自信的选择!

如果说毛泽东的自信来自革命乐观主义的话,那今天,我们的自信来源于什么? 学生回答:……

展示三则资料:1949、1952、2014年GDP的对比;2015年阅兵;微信流传的藏族青年夫妻的婚纱照。通过同学生一同分析资料,进一步得出我们的自信有依据。三大制度是符合中国的国情的必然选择!课堂小结: 展示材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过去和现在一直生长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未来要继续茁壮成长,也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通过材料内容的阅读进一步总结本课内容。课后作业

访问身边的人大或政协代表,进一步感悟***的这段话。

板书设计:

本课总结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艰难的选择平稳过渡(政治协商制度)必然的选择开拓创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据国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信的选择

附件:

导学案 表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时间代表地点内容背景意义 表二:

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的历程发展阶段建国初1954年1956年1982年发展历程

表三: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间地点背景内容意义地位 表四: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原则自治区的成立含义作用

第三篇:4.1《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教学设计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一.教材定位: 本课内容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是专题三的延续,同时是专题四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并与专题无密切相关。讲述了在经历近代屈辱历史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建设方面艰难探索的历程,为中华民族的再度崛起奠定了政治文明的基础和保障,三大政治制度是新中国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内容。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开辟了道路,此后,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诸如共同纲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内容涉及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问题,因而包括新中国的筹建过程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史实。“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也放在这节课中学习,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

二.学情分析:

本堂课知识在初中的社会课和思想政治课中曾有学习。(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与和睦团结的祖国大家庭)但学生掌握情况并不乐观。同时,在上一个专题第三目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为本课已做了一些铺垫。学生虽然现实中对这方面也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接触到一些相关的问题,有较浓的学习兴趣,但学生对现实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还远不成熟。尽管该课线索清晰,现实性强,但因其内容理论性强较难理解,而且知识点也多,要让学生接受掌握并不容易。学生经过了衔接教育和一个半月的新课学习,学习方式和习惯基本适应。大家参与热情也很高,比较爱好历史课,为教学提供了保证。

三.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①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学科指导意见: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和意义;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阐述三大政治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认识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体会人民民主的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悦,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的认同。

(三)知识与能力

⑴识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5个省级自治区;

⑵理解: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政协的作用和职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⑶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四)过程与方法:

⑴注重文史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史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基本分析方法。

⑵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比较能力。

⑶借助问题探究与教师引导相结合;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结合;课本知识与课外经验相结合。通过生生合作,师生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表各自的见解。

⑷加强课程内容预设计与生成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从而对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有一初步的礼节,并为课堂教学打基础

⑸运用调查访问法:充分调动学生课外资源,与课内学习相结合,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可建议学生去采访身边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了解他们参政的方式与途径;通过本校少数民族学生景象访问调查,了解我们身边少数民族自治区划制度实施情况。

(五)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和视频播放,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在历史的“再现”中,自觉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⑵体验民主、共和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这一理想奠定了基础。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法治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⑶注重情景体验和理性分析,并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热情,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感受宪法的尊严与庄重。

⑷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深刻体会,⑸明确我国的社会主义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的,还处在初级阶段,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它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决不能低估。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⑴重点:新中国的建立;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

⑵难点: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基石。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五.教学课时与流程: 一课时

进行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现象。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活动:

利用多媒体资料(图片、视频等)创设情景,提问导入新课。

通过学法指导、史料展示和疑难分析,让学生了解历史事实,构建知识框架。六.教学过程: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开国大典》片段给学生观看。感受新中国诞生的隆重与庄严。师声齐声朗读: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毛泽东 1950年10月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教师讲解:旧中国的屈辱与悲惨命运,新中国成立人民欢天喜地,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后,即将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面临民主政治建设的重任,从而引出本单元的主线: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历程。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教师通过课件抛出问题:

1949年春,毛泽东与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起离开西柏坡乘汽车前往北平.毛泽东上车时,风趣地对周恩来说:我们进京赶考去了!周恩来笑者点头道: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充满信心地笑着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会考个好成绩。

请思考: ①毛泽东等是在结束哪次会议后进京的? ②“进京赶考”首先面临的考题是什么?中共“进京”的政治制度建设上是否考出了好成绩?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学生观看并思考,教师打出会议纪念旧址图片。

周总理曾指出:西柏坡是党中央和毛主席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在此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春,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联系中共七大召开时间和地点,提问学生并回答)毛泽东作报告: ① 工作重心:乡村到城市

教师联系1927年城市转移到农村, 提问学生这是第几次转移,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并得到纠正。

②中心:恢复和发展生产; 基本政策;

总任务: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③意义:

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准备

教师打出新政协会议召开图片、各界民主党派人士到达北平、毛泽东和周恩来给宋庆龄的电报,并问:在新中国成立的准备过程中,哪些方面已经体现出民主政治的某些特点?代表具有广泛性,因为代表来自5个方面(党派、团体、地域、军队、特邀人士)、45个单位,代表了54个民族(当时的统计),共有662人。第二,许多党派领导人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到北京来参加人民政协会议的。说明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因此会议能最大限度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具有类似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反映了人心所向。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⑴召开:1949年 9月,北平

⑵內容:①讨论;②通过了《共同纲领》;③选举国家领导人;④规定首都、国旗、代国歌。重点突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特点和成就:其代表的广泛性、《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得出结论:它本身就是一次民主政治的成功实践。

⑶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结束压迫剥削历史;人民民主政权;新纪元。教师打出中国的国旗、国歌等标志,引出新中国的诞生,毛泽东的哪一句话让中国人感动了半个世纪。学生感兴趣,究竟是哪句话?过渡到下一子目。

㈢新中国的成立

周总理曾满怀深情地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学生疑惑,教师接着指的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开国大典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止。

1.新中国的诞生:

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⑵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

教师打出开国大典和毛泽东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彩色照片,以情感体验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近代中国史相关内容,了解归纳新中国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师提问:你知道54门礼炮齐鸣28响具有什么含义? 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用54门礼炮吗?为什么要齐鸣28响呢?它里面有些什么深刻的含义呢?(解说):即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当时统计认为全国共有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

2.历史意义: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新中国百废待兴,任重道远,但毛泽东曾宣告:“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那么我国的政治建设上可谓可圈可点,在清理旧中国废墟的基础上,初步规划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蓝图。

1.背景与准备:

毛泽东在新政协会议上满怀信心的预言:“中国人民将会看到,中国的命运已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涤荡反动政府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建设的展开,民主政治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打出湘西苗民填写选票、一届人大代表进入会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封面等图片。

2.一届全国人大: ⑴时间(1954年)

⑵重要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意义,规定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①体现两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②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开创人民民主新阶段。

联系1912年的《临时约法》,回顾起相关的内容与性质,加以比较。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我国根本政治制度;②人民政协继续存在。教师打出我国国家机构组织系统图示。与西方国家政府机构区别,在于国情不同,具有我国特色,也没有照搬苏联模式。

教师打出浙江师大统战部召开的民主党派茶话会的图片,请问我班同学中有没有家人属于民主党派的,属于哪一党派?以为下一子目铺垫。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投影材料: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功能定位于“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作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

——《邓小平选集》第三卷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帮助学生分析,我国是一个有多党存在的国家,除了中国共产党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它们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得出结论:适应国情的选择。

教师联系三类统一战线,对学生提问并回答(国民革命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解放前后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以及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等)。

建议课外有机会组织一些学生就近采访民主党派和政协成员,请他们介绍民主党派是怎样参政议政的,政协是怎样行使职能的,以加深学生对我国政党制度的理解。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欣赏歌曲“爱我中华”,并显示歌词: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健儿奋起的步伐 爱我中华 建设我们的国家 爱我中华 中华雄姿英发 爱我中华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通过欣赏,使学生激发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并感受五十六个兄弟民族团结友好的情谊 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看谁猜得又快又对”,展示课件中少数民族邮票,学生兴奋,争先恐后举手回答。利用图片,师生共同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概念和史实,明确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教师展示课件屏幕,布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动,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结合材料理解:

(1)根据材料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教师打出我国的行政区划地图,展现五大省级自治区,分别是哪些?学生先后回答: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等。

地名趣闻,青海的共和、互助、大通、同德、同仁、化隆、民和、民安;新疆的阜康、富蕴、民丰、新和。这些地名有什么含义?反映了选取吉利美好的地名,以寄托少数民族地区稳定繁荣,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愿望。

同学们,我校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自治区划的地方?有没有丽水或武义或兰溪的同学,你们知道么?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武义县柳城畲族自治镇、兰溪市水亭畲族自治乡等。

请亲青海班同学结合自己所了解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谈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历史作用,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深刻感受,认识到伟大祖国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小结】:

本课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可以通过相关知识点可以归纳为:“一次典礼、二个法律、三大制度、四次会议”(在此趁热打铁,对学生复习巩固,分辨进行提问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和创建的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中国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我国政治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凯歌行进中辉煌起步,有了良好的开端,但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民民主政治建设任重道远。

六.教后反思:

本课内容的初中基础很不扎实,又比较抽象,理论性强,现实意义凸现,如何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使学生对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等现实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与理解,是教学亟待突破的瓶颈。如何将这段历史学习与学生有限的人生经验相结合,形成一种客观正确的理论认识?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如何选取课程资源(包括诗歌、歌曲、照片等,充分有效地加以利用);如何把握进度与难度(我校每课时四十分钟,针对会考和紧张的教学任务,千万不能拔高难度也不得盲目追求速度);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调动多种感官,课前、课中与课后配套,说、读、听和写兼顾);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怎样最大限度发挥(最大限度竞选材料并突出主干,还要注意换面清晰和谐)等课题有待于我们共同探讨。此外,在尚未明朗的考试评价机制之下,新课改何去何从,还是让人难免焦虑和迷惑。

七.资源链接: 1.参考书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主编:朱汉国 2005年6月第二版,人民出版社出版

世纪中国:光荣与梦想(下),武斌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百年百事(1900——1999),巫加都主编,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百年中国(下),陈晓卿主编,山东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王邦佐主编:《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参考网站:

历史课程网:http://hist.cersp.com/Index.html

八.课后实践活动:(任选其中一个)

1.组织观看《开国大典》等影片,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深刻内涵。2.组织一些学生就近采访民主党派和政协成员,请他们介绍民主党派是怎样参政议政的,政协是怎样行使职能的,以加深学生对我国政党制度的理解。

3.组织学生走访少数民族学生,或上网、去图书馆查找有效信息,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在解放前后的巨大变化,认识到伟大祖国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第四篇:第20课_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教学设计

一、历史课程标准分析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讲述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三大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即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面临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任务,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

本课内容在课标中十分重要,是学生了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重要课目。本课内容的三个子目环环相扣,联系紧密。必修1第三单元已经介绍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与西方的差异性。本课内容与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也联系紧密,本课内容的学习对21课有重要影响。两课体现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三、学情分析

我所带的高二两个文科班的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历史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可以适应本课内容的学习。但是学生们基础不扎实,每班的整体水平会参差不齐,因此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同时教师要在高二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解题和思维能力,因而适当增加课堂知识的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激活历史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的颁布,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确立发展过程。了解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了解我国处理少数民族的基本原则,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通过对政治协商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民族政策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这种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学习,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把握新中国建立以来民主建设发展的基本脉络,展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美好前景,培养学生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学习,对我国处理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的原则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树立各民族平等和谐共处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教学难点:分析三大制度创立的原因和现实意义,理解三大制度的中国特色。

六、教学策略设计

本课内容繁多,涵盖面广,学习意义重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完成教学目标。本课教学主要以讲授法为主。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考虑确定采取情境教学策略和问题启发式教学策略。教师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随着问题思考探究;学生的活动形式以情景想象、材料展示、讨论等方法,给学生充分的探究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七、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环节步骤: 环节1:新课导入:

正式上课之前提问学生,春天来了,春天对同学们意味着什么?

学生回答:希望。那么每年春天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也会召开两个重要会议,它们不仅在国内形成社会热点,而且在国际社会上也形成关注热点,给全国人民带来期盼。随之以PPT教学课件展示出“每年春天话两会”的图片,以“两会”

为切入点导入到新课的学习:“两会”指哪两会?(学生会答出是政协会议和人大会议)那么为什么“两会”会在我国产生很多的影响?“两会”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正式导入到“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本课内容。

设计意图:以时事政治来导入,不仅有利于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深刻而且要学生明白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明白政治协商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民族区域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明白三大制度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贡献性。

环节2: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基本政党制度

初步形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教师通过提问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然后总结出军事背景、政治背景、理论背景(教材没有介绍)。有了历史背景的介绍,政协会议召开就水到渠成。简要讲述召开的时间、地点(注意是北平而不是北京)、与会代表(注意对代表广泛性的说明)。着重讲授会议的内容。注意对《共同纲领》的分析,通过对共同纲领的作用(临时宪法)是什么的提问来过渡到《共同纲领》的内容学习。强调这次会议内容的重要性,即不仅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且筹备了新中国的成立。以此过渡到新中国的成立。关于新中国的成立,主要讲述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内容和开国大典(放映开国大典视频)。讲授到此刻,学生已了解了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形成,这时履行了什么职能?教师提问这种制度在什么时候正式形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这就可以自然过渡到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形成阶段。

正式形成——第一届全多人大会议召开。政治协商制度性质和职能的变化(单一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代行人大职权→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是讲授重点。向学生介绍“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含义(学生虽经常听到看到这词句,却不一定正确理解含义)。

新发展——指出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政协制度出现新发展,中共提出八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982年后增加“肝胆相照,荣辱与共”。高度概括政治协商制度的作用。

此环节最后一步,通过让学生阅读材料(PPT展示出来),然后回答相关问题。(PPT上展现)。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的方式巩固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学习。问题中涉及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学生可能无法概括出答案。教师注意对此问题的讲解。

设计意图:此处从为新中国成立做准备的政协会议的召开说起,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问题设置前后照应,层层深入,旨在学生能够通过自主的探究和教师讲授来了解民主政治建设过程。

环节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根本政治制度

学习政治协商制度形成这个子目,提到过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那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到底有些什么样的职权,这一制度是怎样建立的?以此来过渡到本子目的的学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的开端是一届全国人大会议的召开。提问1949年不召开人大会议的原因,以此来引出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召开的条件(三个条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新中国举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

着重讲述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的情况:开时间与地点;主要内容;意义。其中又以内容为重中之重。主要内容有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学习这部宪法以资料阅读,总结概括的方式来进行。PPT展示出宪法的相关条文,然后请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来高度概括这部宪法的内容(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影响(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原则(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性质(新中国首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与学生一起解决教材中的学思之窗(人民代表大会怎样体现“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拓展:PPT展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图表对比表,通过对比加深对54宪法性质、原则的认识。(巩固必修1第四单元的内容)

此环节最后一步,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做作比较区别(经济基础、阶级本质、组织原则、政党活动),由PPT展示,同学生一起归纳出区别和相同点(学生有必修1第三单元学习经验作为帮助)。

设计意图:以第一届全国人大为基点,展开其召开条件、召开的内容和意义的学习,线索清晰,有逻辑性。让学生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有清晰的认识,认识我国政体的特点。

环节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基本民族制度

除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优越政治制度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下面来了解这种制度的情况。可以播放《爱我中华》(歌词: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来提问我国实行民族区域制度的原因。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示学生从我国历史民族状况,我国地域特点、经济发展状况、思想观念等方面来总结原因)学生讨论后,教师点评并且引出实行这样的民族区域制度的目的是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最后教导学生根据教材总结出民族区域制度的含义,实行时间,意义。有时间可以与特别行政区作比较

设计意图:本节是民主政治的建设中关于民族的政策问题。我国的多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现象,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也是党中央和各民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通过民族歌曲的展示和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团结合作探究民族的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环节5:本课小结

以图示的方法展示出本课要旨: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我国基本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我国基本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大政治制度构成我国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石。

环节6: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Ppt展示1.从以上三大制度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出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何特色?你从中得到什么认识?

(1)人民民主(国家政权性质决定)(2)民主集中制(人大)(3)政治协商(政党)(4)民族区域自治(民族)

认识:我国的政治制度,都是根据我国的国情确立的,都体现着我国的国家性质,具有中国特色。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让学生了解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色彩。

2.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历程的宏大视野下看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

从古代中国的专制制度到近代追求民主再到现代中国实现民主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3.综合雅典民主政治、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相关材

料谈谈你对“民主制度”的认识?

认识:民主制度是多样性、渐进性、长期性的发展过程;民主制度的建立要根据本国历史和适合国情;民主制度建设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寻求传统与现实的结合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看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八、教学反思

1.教学目标清晰,对教材、学情分析符合实际。教学环节设计比较紧密,教学内容层层展开,达到了预期目的。

2.教学过程中能围绕重难点知识讲解,运用了启发式教学、图示法和比较法,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问题的设置上由浅入深,注意了相关知识的联系和拓展,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气氛良好。

3.教学中时间安排比较紧,有些知识点教师引导不够,造成问题回答不完整。(比如拓展延伸的第三题)操作课件与写板书之间时间上还需要协调。

4.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如何应对高考的能力要求,还需要在设计和教学中实践加以尝试不断完善。

第五篇: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参评课题: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作者单位:姓名:电话:邮编: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一 教学分析 1.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对此,我的理解是:了解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内容和意义;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内容和意义。着重讲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过程。2.教学思路:

人教版教科书关于本课有三目:“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其中,第一子目主要讲述了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规定政协的职能;第二子目主要讲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意义及体现出来的原则;第三子目讲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原因、定义、意义。3.本课地位:

本课内容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的延续。又是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的起点。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教材从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介绍了三项政治制度,三大政治制度作为新中国政治建设的起点,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新中国首都、国旗、国歌、政协的作用和职能、“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个省级自治区;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史料结合、问题设置、图文结合、情境再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和视频播放,在历史的再现中,自觉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⑵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感受宪法的尊严与庄重。

⑶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深刻体会,三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段对本课内容有所学习,仅限走马观花,掌握的不理想。由于本课理论较强,学生掌握有一定难度,但本课内容现实性较强,学习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联系每年初春的两会,触类旁通,理解本课主干知识概念。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难点:认识三大政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五 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播放电影《开国大典》片段,1949年新政协会议场景映入眼帘。教师:新中国成立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发展经济,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新生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本课主要围绕民主政治体制,讲了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由此导入本课 2.推进新课:

板书:一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①背景:教师多媒体展示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教师设问】这首诗反映了什么伟大的历史事件?

【学生回答】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教师展示】通过多媒体展开有关“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会”的图片。【教师概括】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新政协筹备会的召开。

②召开:多媒体展示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音像资料或相关图片;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

【合作探究】从参加会议人员组成可以看出人民政协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广泛性

③内容:

【自主学习】学生自学第一子目并概述“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相关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

A、选举——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B、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C、决定——首都、国旗、国歌

D、任命——周恩来——政务院总理+外交部长 【老师设问】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规定了国家的性质;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论从史出】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政协职能的相关材料,让学生自己概括其主要职能?

【学生回答】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过渡】1956年三大改造即将完成,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一部分,为更好地扩大统一战线,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党又提出了八字方针。

(2)新发展:八字方针的提出。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师生互动】:联系“资料回放”,想一想我国为什么实行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教师总结:(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民主党派和中共有过密切合作。(2)过渡时期,各民主党派愿意接受中共的领导。(3)1946年政协会议和1949年新政协会议,积累了经验。

【过渡】随着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的开展,民主政治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

板书: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背景: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知识,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原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教师总结】《共同纲领》规定;时机成熟 2.确立: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史料,学生自学教材相关史实,及时掌握第一届全国人大的主要内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意义。

在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意义时,采用史料结合的方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第一条 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教师设问】1954年宪法作出了哪些重要规定?它的颁布有什么重大意义?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答案: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的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意义:

1、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性质)

2、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3、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4、它的颁布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思维拓展】(1)近代西方英国、美国的政体、权力中心各是什么?中国的政体、最高权力机关又是什么?

5(2)近代西方的代议制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区别。

让学生充分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它的发展完善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过渡】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的地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所以,我们在处理民族关系要慎之又慎,防止影响民族团结的状况。那对于采取什么民族措施治理少数民族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作为中国政府,究竟中国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来维护民族稳定?

板书: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创设情境:展示《民族大团结》图片,学生自学教材相关史实。

【师生互动】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我国有哪五大省级自治区?各是何时建立的? 它们的建立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结合课本知识作简要概述,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答案,并对答案进行一定的梳理和说明:

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为了实现全国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内蒙古自治区(194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西藏自治区(1965)

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深远影响。【思维拓展】2 我国为何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历史原因:①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②民族间相互同化,相互影响。③在近代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结成深厚友谊。

现实原因:①民族分布是大杂居、小聚居。②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③《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的规定。六 课堂小结

本课内容可以归纳为:“一次典礼、二次会议、三大制度”。开国大典宣告新中国诞生,两大会议产生两部法律,奠定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基础。三大制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

七 作业布置:(略)

八 板书设计

板书: 一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1)初步建立:①背景:②召开:③内容:

(2)新发展:八字方针的提出。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背景 2.确立

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含义 2.我国的五个省级自治区 3.意义

九 课后反思:

从确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看,整节课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整个教学环节紧密相扣,层层递进,重、难点知识突出;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合作探究、史料结合、问题设置、图文结合等;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出了新课改的要求。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整体反应不错。但存在着不足,比如本节课的教学难度较大的是缺乏趣味性。这节课重要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步确立起来的三大政治制度,历史感较弱,故而,学生的气氛不是如以往的历史课有兴趣。

从作业反馈来看,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习题掌握较好,可能和长期进行的区情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分不开,其它两个内容做题效果不理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运用上灵活不够,死记有余。加强书本内容主干知识内涵和外延拓展探究应值得研究。

下载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中国民主政治学案

    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程标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选择题专项练习

    选择题专项练习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 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消......

    高中历史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

    高一历史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高一学科:历史总计第18课时 课题:第五单元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 参备人: 备课时间:2009年11月17日 讲授时间:2009年11月30日......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写写帮推荐)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

    必修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必修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我将从五......

    示范教案(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单元设计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民主政......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公开课教案

    课题:《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型:新授执教时间:13周星期二执教者: 刘明德 一、 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公开课教案

    课题:《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型:新授执教时间:13周星期二执教者:刘明德一、 教学目标(一)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