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生用)

时间:2019-05-12 01:40: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生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生用)》。

第一篇: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生用)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2、理解: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四个现代化”政协的作用和职能,民主党派参政的主要任务,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基本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运用: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共同纲领”,爱国统一战线的现实意义。●、过程与方法:

1、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2、了解中国国情,感受骨肉同胞盼团圆的殷切情感,为实现祖国统一尽自己一份力量。

【学习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

【学习难点】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二、【合作讨论:团结就是力量!我快乐,我学习!合作讨论,加深记忆!】

1、中国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内容以及意义影响是什么?

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有哪些?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4、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中起了什么作用?

5、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是怎样实行的?

6、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它是怎样确立和发展的?具有那些鲜明特点?

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三权分立制度的本质区别?

8、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中探索的结果?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苦战奋斗的日子里,我苦中作乐,我知道:高考,我一定会成功!

1四、【创新提高:面对高考,我努力,我拼搏,我成功!】

1、20 世纪中叶,毛泽东在政协会议上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结论

相符的是()

A、抗战胜利洗雪百年国耻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抗美援朝取得胜利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2、新中国诞生的意义不包括()

A、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B、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

C、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D、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3、下图是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主持开国大典。该图片出现的历史条件不包括()

A、重庆谈判的举行B、三大战役的胜利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举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中,有三名民主党派,分别是民革的宋庆龄等。这说明中央人民政府是()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府B、民主联合政府

C、共产党不居于领导地位的政府D、实行多党制的政府

5、新中国初期,人民政府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有()

①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 确立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③ 实行村民民主自治制度④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① ② ③B、② ④C、① ② ④D、① ② ③ ④

6、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颁布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的提出

7、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根本依据是()

A、民主党派帮助过共产党B、民主党派已变成代表一部分劳动者的政党

C、共产党信任民主党派D、共产党需要民主党派

8、江泽民同志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把全民族一切爱国的进步力量团结和调动起来去实现我们共同的目标。”对这句话理解最贴切的是

A、中国共产党与各民族党派的奋斗目标相同 B、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相同

C、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就是为了致力于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

D、半个世纪的实践证明多党制是可行的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A、抗战时期解放区“三三制”政权的建立B、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C、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D、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会议的召开10、2003年10月,青藏高原铁路全线开工,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它的开通,表明

A、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我国民族政策的目标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

C、在我国,民族团结进一步加强D、各民族在政治权利上实现了平等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课后练习】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这些制度构成了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据此回答:

(1)新中国建立起哪些基本的政治制度?

(2)这些制度的建立对新中国的巩固和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知识拓展:】

★、为什么说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

力的双重压迫。中国向何处去,当时有四种选择:

①、帝国主义要千方百计变中国为殖民地。这是中国人民所不允许的,中国人民的抗争避免

了完全沦为殖民地的命运。

②、维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这是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所走的道路,中国人民也是不会答应的,中国人民的抗争努力改变了这一黑暗的前途和命运。

③、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近代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曾经选择的道路,他们设计

了一个个救国方案,进行了一次次英勇斗争,先后都失败了。这是因为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的力量过于强大,由于农民和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中国没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是中国近百年历史证明了的。

④、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经验,为中国指明了社会主义道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各种反

动派千方百计地阻挠、破坏,都未能阻止中国人民走这条道路。社会主义道路是对近代中国人民

抗争、探索所作的结论,是符合历史规律的正确选择。

★、为什么我国不采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

(1)、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

(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

★、学生评价表【认识自己的过去,憧憬自己的未来;把握今天,展望明天,成就自我!】

(一)、自我评价【我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自己的努力与进步!】

3、本专题涉及的内容中,你最感枯燥的是:;原因是 ;

4、在合作学习中,我认为自己的表现:很好□、尚可□、不好□

5、在本专题的学习中,是否经常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是□、否□)如“是”,老师和同学关注的是:为此我感到:自豪□、自责□、无所谓□其他□。

第二篇:新中国民主政治学案

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课程标准]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导入课程]

近期北京的天气格外冷,但是在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机关却频频出现这样的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轻车简从,冒着零下10多度的严寒,登门走访,来看望他们。

在走访期间,习近平谈到了毛主席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律的一段对话,并认为这段谈话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新华网的文章回顾说,1947年,黄炎培到延安考察,指出历朝历代都没有能跳出兴亡周期率。但毛泽东对此表示:“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复习目标]

1、通过师生共同解决构建本课知识框架,明白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三大民主制度,并通过新中国确立条件的分析煅练发散思维的能力。

2、通过自主复习能够熟练回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3、通过目标评价落实自主复习效果,并引出课堂探究,通过课堂探究深入理解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认识我国民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

[师生共同解决]

1、新中国成立后确立并完善的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有哪些?

2、1949年10月,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1949年我党为这一伟大时间的到来作了哪些准备?(从军事上、政治上、理论上考虑)组织上的准备是指什么?

[复习重难点]

重点:三大民主制度创立的过程和意义。难点:三大民主制度的中国特色。

[自主复习]

一、政治协商制度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条件: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

2、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___,地点:___(2)内容:

A.通过了《共同纲领》。

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的国家,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共同纲领》具有的性质。B.选举产生了,及为副主席。

C.决定改北平为《采用纪年。

D.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还任命

(3)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思考】1954年前后政协的主要职能有何变化?

1954年前,代行职能,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1954年人大成立后,性质是“统一战线组织”,职能是

(二)政治协商制度的新阶段

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 ”的方针,组成最广泛的。

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补充)

(三)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补充)

[课前检测]

1、材料 一位西方史学家评价古代希腊城邦的成就时说:“不应看它没能做到什么,而应看它做到

了什么。” 有些中国学者认为,在伯利克里时代,尽管民主政治有了高度发展,但其有诸多弊端,阶级本质仍然没变,所以不能过度美化。你同意哪种观点,理由是什么?(4分)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哪些探索

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背景:随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2、确立:一届人大的召开。时间:年月、地点。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内容:(1)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宪法体现了和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的宪法。

(2)大会选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为副主席,为全

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任命为国务院总理。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补充)。4、1954年前后,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本大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全国人大取代政协成为我国最高权力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取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想一想】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什么?它颁布于何时?它体现了怎样的原则?它的颁布有什么意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春。体现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原则。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依据:①中国是拥有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

② 的规定和的正式确认。

2、目的(原则):为了实现、和。

3、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P96

1947 1965个自治区。

4、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目标评价〗 1..★2012年7月23日,三沙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西沙永举岛开幕,大会选举产生了三沙市首任人大常委会主任和首任市长。参加此次会议的人大代表共有45名,分为西沙、南沙和中沙三个代表团,每个代表团共有15名代表。这45名代表是在7月21日由来自西、南、中沙15个选区的1 100多名选民选举产生的。材料所述事件()

A.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B.确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C.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和主权在民原则D.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2、(2012·泉州质检)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原主席成思危说:“西方的政党制度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这里的“大合唱”指的是()A.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3.★(2012·杭州质检)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已到达北平的几百名政协代表作了报告,其中专门说:“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但其特点是汉民族占人口的最大多数,各少数民族总起来还不到全国人口的10%。不管人数多少,各民族间是平等的……我们主张民族自治,但是今天帝国主义者又想分裂我们的西藏、台湾甚至新疆,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希望各民族不要听帝国主义者的挑拨。为了这一点,我们国家的名称,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叫联邦。”对周恩来的这段讲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实行联邦制不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B.实行民族自治是历史和现实的要求 C.这是我党在没有民族自治经验下的探索D.民族自治是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体现 [课堂探究]

探究

一、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区别?

探究

二、比较中西政党制度的不同?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知识补充

一、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

(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⑴1949政协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大职能,制定《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略的重要意义。⑵1954年第一届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认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自主复习] ⑶1967—1976 人大停顿⑷新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

一、文化大革命(1966—1976)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966—1976)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历程1、文革发动的原因(1)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确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内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的发展(根本原因)(2)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结束,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行使政治(2)毛泽东想通过发动“文革”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协商民主监督的权力。(3)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3)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这一制度发展到2、践踏的具体表现: 一个新阶段。(1)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 ⑷1966—1976 遭到破坏(2)党政部门遭夺权风暴的袭击 ⑸1982年,中共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这一制度进一(3)党政机关陷于瘫痪,工厂、学校停顿,社会秩序遭到破坏 步完善。(4)全国人大连续十年没有召开,法院和检察院无法正常工作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⑴1949年《共同纲领》确认⑵1954年宪法确认 1、历史原因:“文革”的深刻教训。⑶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完善。2、措施: 二、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有哪些?(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家错案(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村民民主自治制度(3)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79年;

三、到1956年,我国颁布了哪些具有进步意义的宪法性质的文件?

1982年。(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2)《共同纲领》(1949)(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3、成就(意义):形成了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 体系

1、恢复完善。

2、恢复完善1982提出16字方针:

3、健全和发展。

4、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年通过了,各地农

村推行和,发展了村民选举制度。(直接选举)

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目的是什么? 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意义是什么?

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第三篇: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选择题专项练习

选择题专项练习()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

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消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2.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国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这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继承性④深刻性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3.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迁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定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迁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建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其中,“铲除专制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和“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 分别指

A.辛亥革命、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

B.大革命、《共同纲领》和“依法治国”被“十五大确立为政治制度改革的重点

C.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D.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4.毛泽东说:“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正确地总结经验,没有民主,意见不是从群众中来,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办法”基于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依法治国方略

5.自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区人大主任、区政府主席均由藏族公民担任。五十年代以来,中央政府向西藏投入400多亿元;1954年以来,中央和其他省市克服种种困难,援助西藏建设了62项工程。这表明我国政府在西藏真正贯彻落实的政策和原则是

A.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B.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

C.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政治平等D.民族团结各民族经济平等

6、根据中国现代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实行了特殊的政策,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的共同点是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7.有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最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这个 “场面”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四篇:《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了解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基本状况,知道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新中国首都、国旗、国歌等会议内容,理解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简述政治协商制度形成和发展过程,理解1954年前后政协的作用和职能,区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的不同;

(3)了解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基本情况和新中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结合日常生活探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4)知道五个民族自治区,了解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综合运用新中国成立的一系列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2)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课外材料,归纳三大政治制度的基本内涵,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归纳中国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区别,提高自身归纳能力,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比较能力;

(3)运用调查访问法,充分调动学生课外资源,与课内学习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建议学生去采访身边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了解他们参政的方式与途径;通过本校少数民族学生景象访问调查,了解我们身边少数民族自治区划制度实施情况。

(4)借助问题探究与教师引导相结合;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结合;课本知识与课外经验相结合。通过生生合作,师生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表各自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三大政治制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历史和现实要求的必然结果;通过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确立和发展基本脉络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前景的信心;进而培养学生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三大政治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以及意义。

2、难点:

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项政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PPT课件 导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动画《开国大典》导入新课(设计意图,动画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快更好的进入主题)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段动画反映的事哪件事吗?这件事又怎样的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同学们,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这是我们熟悉的开国大典的场景,但是大家有没有仔细想过,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的艰苦斗争的结果,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讲授新课

(幻灯片逐步展示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的图片)

教师提问:洪秀全的选择?康有为的选择?孙中山的选择? 学生回答:……(“四有二无”的人间天国,君主立宪政体,资产阶级共和国)列表总结:并进一步提问,毛泽东的选择是什么? 提供材料:

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毛泽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 《八十年来:黄炎培自述·附〈延安归来〉 》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百年的民主道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的苦苦追寻着适合中国的道路。传统的就是农民起义行不通,单纯的向西方学习的民主之路行不通。我们只有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结合中国国情的民主之路才可以救中国。材料过渡: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旧的制度推翻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 2014年4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

教师过渡:正如***所说,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必然选择!那么我们的这样的民主之路,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之路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呢?在上课前,我已经发给各位同学一张纸,在这个表格中有一些信息,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分组协作完成表格,完成后由每一组同学推荐一位同学展示你们这组的成果。

(设计意图:尽管三大制度是本课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史实是课标要求,但是,这些内容书本有详细的叙述,我希望通过阅读课本协作完成表格,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表格附在教学设计的后面。

教师利用学生协作完成表格的时间在黑板上写下:平稳过渡——政治协商制度

开拓创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依据国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计划学生5分钟完成表格,教师深入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回答:……

教师适时指导鼓励!

教师提问:大家总结的非常好!通过完成表格,我们基本上已经对三大制度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了我们的民主的实现形式,请大家看黑板,我对这三大制度有一个简单的总结,请同学们结合刚刚我们所了解的,说说如何看待这几个字?(设计意图:进一步概括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深入理解一些概念)学生回答:……

平稳过渡——政治协商制度

提问:过渡是重点,如何体现过渡二字?《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开拓创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提问:创新如何体现? 展示材料

材料一: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阅读材料后回答:西方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它体现了什么原则?我国的政治制度又是什么?政党制度又有什么特点?

①西方的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它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等原则; ②我国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共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依据国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提问:我国的民族原则是?那依据国情如何体现?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大杂居、小聚居。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各不相同……

教师总结:我想问下大家,中国的民主实现方式是?那民主实现了,得通过什么来保障?

法律

在辛亥革命后、建国初期、过渡时期我国曾颁布过三部具有进步意义的宪法或宪法性质文件,指出这三部宪法或宪法性质文件。

通过几则材料进一步体会这三部宪法或宪法性质文件的体现了什么原则? 材料略 探究

结合刚刚所学内容谈谈你对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学生回答……

建立在民族独立的基础上 艰难漫长而且不断完善的过程

教师过渡: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建立,是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作为新中国民主的设计者毛泽东有着非凡的自信。

材料展示: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这是何等的自信!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自信的选择!

如果说毛泽东的自信来自革命乐观主义的话,那今天,我们的自信来源于什么? 学生回答:……

展示三则资料:1949、1952、2014年GDP的对比;2015年阅兵;微信流传的藏族青年夫妻的婚纱照。通过同学生一同分析资料,进一步得出我们的自信有依据。三大制度是符合中国的国情的必然选择!课堂小结: 展示材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过去和现在一直生长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未来要继续茁壮成长,也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通过材料内容的阅读进一步总结本课内容。课后作业

访问身边的人大或政协代表,进一步感悟***的这段话。

板书设计:

本课总结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艰难的选择平稳过渡(政治协商制度)必然的选择开拓创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据国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信的选择

附件:

导学案 表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时间代表地点内容背景意义 表二:

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的历程发展阶段建国初1954年1956年1982年发展历程

表三: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间地点背景内容意义地位 表四: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原则自治区的成立含义作用

第五篇:高中历史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

高一历史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高一

学科:历史

总计第18课时 课题:第五单元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 参备人:

备课时间:2009年11月17日

讲授时间:2009年11月30日 教学目标:

(1)识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5个省级自治区。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

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教学重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难点: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三权分立制度的本质区别,爱国统一战线的现实意义。

【导入新课】:

在1949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时,毛泽东说:在过去28年的长时期中,“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这就是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这是值得庆祝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胜利,因为这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胜利。但是我们的事情还很多,比如走路,过去的工作只不过是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要继续领导人民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走更长更艰难的道路。革命胜利后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提问:英国、日本、美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什么?新中国将采取何种政权组织形式?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内容]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一)、新政协召开的历史背景

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基本结束

2、政治上:国民党反动政府被推翻

3、思想、路线: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作了思想、路线准备。

(二)、新政协的召开

(1)准备:1949·6新政协筹备会议在北平召开(全面筹建新政权工作)(2)时间、地点、代表:1949·9

北平

(3)主要内容

①、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A内容:a规定了中国的国家性质(国体):……

b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政策

B性质:临时宪法

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等六人为副主席)

④、确定了国都(北平→北京)、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纪年(公元)

(三)、新中国成立

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1)时间:1949.10.1

(2)内容

①、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

②、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③、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新中国的施政方针

2、开国大典

(四)、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形成:一届政协的成功召开,代行将来召开的人大职能

2、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形成:1954年一届人大以后

(1)性质变化:→(单一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2)职能变化:代行人大职权→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3、新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1)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982年以后增加“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战线: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条件:(1)《共同纲领》规定

(2)政治稳定、大规模经济建设展开

(3)新中国举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

2、创立:一届人大的召开

(1)时间、地点:1954.9

北京

(2)内容

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B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特点:a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b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

D意义:a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b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②建立新一届国家机构:(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3、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

②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

③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学思之窗”:(1)思想来源:卢梭“主权在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主权”的学说、五四宪法“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原则。(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原因(1)中国有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历史传统

(2)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很大

(3)少数民族有当家作主的愿望

2、党和政府的民族原则和民族政策

(1)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

(2)民族政策:民族域自治制度

含义、五个自治区

3、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

(1)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制度。

(3)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调动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课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同时,也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建设。1954年,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因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有过合作的基础,民主党派也支持社会主义建设,所以与民主党派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必然。为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少数民族大团结,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些制度构成了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

下载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生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生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

    4.1《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教学设计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一.教材定位: 本课内容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是专题三的延续,同时是专题四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并与专题无密切相关。讲述了在经历近代屈......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新)学1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一、 学习目标: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在......

    必修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必修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我将从五......

    示范教案(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单元设计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民主政......

    第20课_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教学设计 一、历史课程标准分析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汇编)

    参评课题: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作者单位:姓名:电话:邮编:1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一 教学分析 1.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概述......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公开课教案

    课题:《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课型:新授执教时间:13周星期二执教者: 刘明德 一、 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