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和说课稿2
《光的反射和折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光”教学单元的第二课。这课是在学生认识光的直线传播基础上,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同时,本课又是为下一步教学: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眼睛的科学等做知识上的铺垫。
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易到难有层次地显示了“光的反射和折射” 知识结构:
1、在学生已经知道镜子能反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还有哪些物体能反光
2、深入浅出地讲解光反射的含义。
3、指导学生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的光颜色不同。
4、观察一种常见的光折射现象,通过实验观察光的折射,讲解光折射的含义。
5、学生用光的折射道理解释水中的铅笔变弯折的现象,教师可以在学生解释的基础上,结合图做些深入浅出的讲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上看,六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自然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六年的学习,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其有意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在学习活动中他们能积极地思索,能努力地探索问题的结果。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活动中能充分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综合运用自然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将科学与生活结合,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知识、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进一步树立学好自然的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以及问题探索的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模式及设计思路:
在小学自然实验类型的课中,通过实验对概念进行解释,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情境,说明实验和做一些效果不明显的实验项目。是网络技术与自然实验教学的一次整合。
根据“主导和主体”、“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确定如下:
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开放式教学法,具体分为三个部分。①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人人参与,积极动脑动手,给每个学生都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学有所得。②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中,得出“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科学的结论;③通过归纳总结和大量的应用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2、从学的方面来说,分为两个部分。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系列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动脑、动手,运用自然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得出实验的结论。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由于光的反射和折射而造成的种种现象 难点:通过实验,认识光的折射。
六、教学方法、手段及其依据:
1、游戏引入,激发学习动机。
通过动画的演示引入新课,促使学生“愿问其详”,激发求知欲。
2、加强直观,丰富感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理性认识化在分组实验和学具操作中,让学生在静态和动态中获得感知并形成表象,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现象,促使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转化。
3、创设情景,培养学习兴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的产生和发展,而需教育者的专门评价和培养。”教学时,通过设置情景,表扬激励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在学中乐、乐中学。
4、学会尝试,巩固运用 宋代教育家朱熹指出:“读书是为自己而读,为学是自家为学,不于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而自家不得”。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获得新知,并加以运用,巩固提高。另外,本课时教学还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操作,观察,推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七、教学准备:
计算机辅助课件;镜子、手电等实验物品
八、教学过程 :。
(一)、感受光的世界,导入研究内容
1、动画:在光的照射下一幅图画逐渐出现在大家的眼前,让学生感受“光”,体会“光”。
2、讲述: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光”的问题。(出示课题)
【设计目的:通过动画,设置情景,激发情趣,置疑,激发求知欲,用以上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点燃学生探究自然秘密的智慧火花。】(二)、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和光的折射现象
1、认识光的反射
* 通过“小球运动”,引发思考:光能否像小球这样“反弹”? * 选择材料,实验验证。(利用镭射光、镜子做光的反射实验)* 讨论:光传播到这些物体之后又是怎么到达我们的眼中? * 小结:光的反射。
*进入“光的反射” 站点,查阅关于光反射现象及其光反射应用的相关资料。* 在查阅中,你对光的反射又有了哪些了解和问题。(各种物体都能反光,反光的情况不同。)【设计目的:这一层次经过演示实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认识光的折射
* 讨论:你认为什么反射光能力最强,什么反射光能力最弱。* 提问:光到哪去了?光进入透明物体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 指导演示,学生实验。* 小结:光的折射
* 进入站点自主学习“光的折射”。(提问,师生交流)* 分析小结学生的问题,反馈学习情况。
【设计目的:这一层次经过实验演示、观察、讨论、分析,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使抽象的理性知识由直观的教具演示了出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三)、强化练习,反馈矫正
光反射和折射知识融合于我们身边事例,设计多组不同程度的练习,针对学生的个别化差异,利用网络环境实现分层次教学。让学生利用所学到“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知识,与教师提供材料进行知识的拓展和迁移。
九、教学效果预测:
学生能够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种种现象,能够用科学实践的方法来解释自然现象。
十、教学反思
一、围绕概念,展开实验。
实验可以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打下基础,是学生了解光反射和折射的必要前提。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将实验分为实验操作、计算机模拟实验两种类型。
1、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此安排了一段观察内容。利用计算机优势让学生感受“光”,通过感受“光”,引入研究内容。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究的精神。为学生主动的“学”创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师生的角色转换了,使“教”是为学生“学”的需要而服务的。
2、教学“光的反射”。首先设计了“小球运动”实验,这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实现的。在教学与游戏之中,引发思考:接着学生通过利用平面镜探索光反射的实验,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光的反射;之后计算机模拟反射颜色实验了解反射的情况:
3、教学“光的折射”。从观察水中物体的弯折、到计算机辅助说明实验、到学生实验观察光的折射、到使用放大镜感受人们对光折射的利用。带领学生走过了从现象到本质再回到生活的科学研究之路。进而认识光的折射。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到“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知识,利用教师提供材料进行创造性活动,实验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使教与学双边活动生动、活泼。
二、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 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提供认知材料,认知线索,加强指导,及时点拨、讲解,并帮助学生排除在认知过程中的困难。在教学中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
1、合理开发和利用网络上的资源。教师将网络上的资源进行合理组合,提供给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和应用进行查阅。(出示学生阅读内容)有家喻户晓的故事:猴子捞月、有神奇的海市蜃楼、有日出和折射等等,人类已揭开了一个个自然之迷。学生按个人能力去认识、理解。学生在查阅中了解了光折射、反射的现象和应用,这样安排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并且针对性强。图文并茂的内容,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了,从而达到较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的目的。
2、当学生获取信息后,利用习题和自主实验的方式及时反馈加工
3、对学生分层次教学,从学生练习的情况出发,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设置不同的学习内容(初级、中级、高级),使学生主动并且有效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调节能力,实现教与学新的协调平衡。
三、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怎样把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运用起来?怎样让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出来呢?本节课的后半段设计了这么一段教学活动: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万花筒、潜望镜、哈哈镜……)。课上到这时,同学们思维活跃,活动积极。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既进一步了解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又使他们的想象和能力高度结合。群体间的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使教学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光”的秘密何其多,学生在淋漓尽致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和创造的同时,为探索更多“光”的知识打好坚实的基础。本课让学生从看、听、说、写、想、做六方面做起,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将生活科学浓缩在40分钟之中。这是常规教学无法完成的,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教学过程
利用CAI课件的播放让同学们直观的感受光体会光从而导入我们所学的内容出示课题《光的反射和折射》通过动画,设置情景,激发情趣,置疑,激发求知欲,用以上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点燃学生探究自然秘密的智慧火花。
通过CAI课件对光的直观的演示引发思考“球碰到地面能反弹”那光能反弹吗?下面我们用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首先选择实验用具手电和镜子。我们把手电的光变换各种角度射向镜子来看一看光能否反弹实验的结果正明光是能反弹的也就是说光是能反射的。那吗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光传播到这些物体之后又是怎么到达我们的眼中?”同学们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然后教师总结一下光为什么能传到我们的眼中。从而我们在这里得出一个结论“各种物体都能反光,反光的情况不同。”通过这一层次的实验、讨论、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各种物体都能反光,反光的情况不同提出问题“什么反射光能力最强,什么反射光能力最弱”,“反射光能力最弱的光到哪去了?光进入透明物体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导入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光的折射”教师通过CAI课件的演示、学生自主实验来讲解“光的折射”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来解决问题教师从中指导。最后由教师作全面的总结。通过这一层次的实验演示、观察、讨论、分析,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使抽象的理性知识由直观的教具演示了出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强化练习,反馈矫正
光反射和折射知识融合于我们身边事例,设计多组不同程度的练习,针对学生的个别化差异,利用网络环境实现分层次教学。让学生利用所学到“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知识,与教师提供材料进行知识的拓展和迁移。
第二篇: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和说课稿
《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和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在这儿向大家汇报的课题是《光的反射和折射》。本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自然第十二册第二课(出示课题),本课是“光”教学单元的第二课。这课是在学生认识光的直线传播基础上,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同时,本课又是为下一步教学: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眼睛的科学等做知识上的铺垫。《光的反射和折射》一课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将科学与生活结合,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光的反射和折射》一课教学模式:
在小学自然实验类型的课中,通过实验对概念进行解释,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情境,说明实验和做一些效果不明显的实验项目。是网络技术与自然实验教学的一次整合。
《光的反射和折射》一课教学设计思路:
利用网络资源,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主导,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以学生探索知识,科学发现学习为主线而进行设计、实施的。
一、围绕概念,展开实验。
实验可以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打下基础,是学生了解光反射和折射的必要前提。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将实验分为实验操作、计算机模拟实验两种类型。
1、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此安排了一段观察内容。利用计算机优势让学生感受“光”,通过感受“光”,引入研究内容。(在“光”的照射下,一只小老鼠出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究的精神。为学生主动的“学”创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师生的角色转换了,使“教”是为学生“学”的需要而服务的。
2、教学“光的反射”。首先设计了“小球运动”实验,这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实现的。容教学与游戏之中,引发思考: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是不是改变传播方向;接着学生通过利用平面镜探索光反射的实验,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光的反射;之后计算机模拟反射颜色实验了解反射的情况:再通过网上查阅,进一步了解光反射的知识。从而建立光的反射概念。、教学“光的折射”。从观察水中物体的弯折、到计算机辅助说明实验、到学生实验观察光的折射、到使用放大镜感受人们对光折射的利用。带领学生走过了从现象到本质再回到生活的科学研究之路。进而认识光的折射。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到“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知识,利用教师提供材料进行创造性活动等等,实验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其中加之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使教与学双边活动生动、活泼。
二、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 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除了提供认知材料,更应提供认知线索,加强指导,及时点拨、讲解,并帮助学生排除在认知过程中的困难。教师的引导在这儿尤为关键。
首先,问题设计要有层次、系统、科学、量力、启发、可探索。教学中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
1. 合理开发和利用网络上的资源。教师将网络上的资源进行合理组合,提供给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和应用进行查阅。(出示学生阅读内容)有家喻户晓的故事:猴子捞月、有神奇的海市蜃楼、有日出和折射等等,人类已揭开了一个个自然之迷。学生按个人能力去认识、理解。学生在查阅中了解了光折射、反射的现象和应用,这样安排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并且针对性强。图文并茂的内容,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了,从而达到较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的目的。
2. 当学生获取信息后,反馈加工是重要一环。教师立刻利用网络教室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检查对刚才查阅到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并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准备。(出示学生练习)7题基础题较全面的将光反射和折射的知识融合其中,从学生答题的情况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层次。
3. 对学生分层次教学,网络环境的教学魅力就在于此。从学生练习的情况出发,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设置不同的学习内容(初级、中级、高级),使学生主动并且有效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调节能力,实现教与学新的协调平衡。
以上三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在充分运用了计算机的网络资源的同时,注意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了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素养。
三、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怎样把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运用起来?怎样让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出来呢?本节课的后半段设计了这么一段教学活动: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万花筒、潜望镜、哈哈镜„„)。课上到这时,同学们思维活跃,活动积极。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既进一步了解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又使他们的想象和能力高度结合。群体间的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使教学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光”的秘密何其多,学生在淋漓尽致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和创造的同时,教师又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同学们,从小立志,为探索更多“光”的知识打好坚实的基础。本课让学生从看、听、说、写、想、做六方面做起,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将生活科学浓缩在40分钟之中。这是常规教学无法完成的,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各位领导,以上是我对《光的反射和折射》这一课的说课,不对的地方,请各位领导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三篇: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示例
教案示例
第5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与探究、总结归纳、联系实际应用提高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平面镜,观察汽车的观后镜的成像情况。教学器材: 手电筒、铝薄、平面镜、光的反射演示器、废玻璃渣、凸面镜、凹面镜、烧杯水、铅笔、玻璃砖、盛水玻璃槽。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设疑激趣:汽车上的观后镜为什么是突起来的?透过装有水的玻璃杯子,看手指为什么会变粗 ?潜水艇潜入水中后,如何能知道水面上的情况?潜望镜是如何让景物转弯到你的视野中的呢? 教学 光的反射
光线:光通过的路线,用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均匀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物质时,在它们得分界面上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又回到原物质中。观察:手电筒光的反射(P25),手电光射到平面镜M后会怎样?能够照到其他别的物体上吗?在暗室里,当光照到不发光的物体上时,你能看到物体吗?
讨论得出:光的反射现象。“三线”、“两角”: 入射光线——OA; 反射光线——OB;
法线——ON; 入射角——∠AON,入射光线语法线所成的角α;
反射角——∠BON,反射光线与法线所成的角β;
设问: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有什么关系?反射角与入射角由有什么关系呢?
6)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探究1:在平面镜M上方放一个块有量角器的白色光屏,它是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
使E、F两板处于同一平面内,让入射光线OA沿光屏左侧射到镜面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线在左侧还是右侧?入射角、反射角各是多大? 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观测几组入射角、反射角,并记录在表格中。
将F绕ON前、后转动,在F板上还能看到光线吗?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定律。
强调:因果关系。
实验探究2:如使入射光线逆着原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平面镜上,此时反射光线会怎样?
观察:反射光线恰恰是逆着原来入射光线射出。
结论:光路具有可逆性。
练习:课本P30 T1。
思考:当你从平面镜中可以看到别人的眼睛时,别人也一定可以看到你的眼睛,你相信吗?为什么?
7)镜面反射与漫反射:讨论P27。同样都是平行光,反射后为什么反射光线的方向不一样?
镜面反射:入射光线是平行的,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
漫反射:入射光线是平行的,经粗糙的表面反射后,反射光线是不平行的。
应用:黑板反光;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黑板上的字。电影银幕要用粗糙的白布来做。
平面镜
设问:桂林山水甲天下,倒影是如何形成的?
实验探究3:在平面镜前举起左手,镜子里的你和真实有何不同?
实验探究4:画个半圆,沿着镜子边放好,你观察到了什么?
实验探究5:用一块玻璃,一张白纸,两只蜡烛,一只点燃,防在玻璃前,将另一根放在玻璃镜后,前后移动直到后面的蜡烛也好象点燃一样,这一点就是蜡烛的像;记下蜡烛和蜡烛的像的位置。
分析:沿玻璃划一条线,连接蜡烛和蜡烛的像,看看物和像的连线有什么关系?用刻度尺测量出物体和像到镜子的距离又有什么关系?
结论:平面镜成的是虚象,像和物体大小相等,但左右相反;像和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离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的成像原理简介:用光的反射定律予以说明,像是虚象。
应用:一是可以成像;二是可以改变光线的方向;潜望镜。
球面镜:都是反射面镜。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发散面镜。汽车观后镜。
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太阳灶,探照灯。
光的折射: 折射现象: 让一束光线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上,光进入水面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三线”、“两角”、“一点”
入射点——O; 入射线——AO; 折射线——OC; 法线——NN1;
入射角——∠AON; 反射角——∠CON ;
设问: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折射角与入射角有什么关系?
实验探究: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再作几次,比较每一次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大 小,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如何变化?若让光线垂直射向水面,进入水中的光线会怎样?
实验探究:将水换成玻璃砖,重做此实验,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有何关系?光线垂直射向玻璃砖时,进入玻璃中的光线会怎样?
2)结论1:光由空气射向水或别的透明物质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表面时,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光线垂直射向水或玻璃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反之亦然。
思考: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光线将怎样偏折呢?
结论2: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折射光线将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复习巩固
小结:对照板书进行。
布置作业 练习册
课堂练习:P30 T3——4
第四篇:!教案和说课稿
第2课 《我的故事》教案
段鼎耀
一、教材分析
教材(我的故事)按美术课标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设置,依据课标“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基本理念,选择学生喜爱、熟悉的卡通艺术展开教学。在现代生活中,卡通已成为表现生活、表达情感的一种流行的大众文化。它 以其鲜明的主题、典型的形象、幽默风趣的造型、简洁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表
达生活,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卡通在这里是帮助学生理解艺术具有通过用形象语言反映生活,抒发和传达作者的情感观念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学生能了解卡通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初步认识其艺术特点及表现手法。◆学生能叙说故事并大胆尝试运用卡通手法记录生活、表达愿望,传递自己的思想情感。
◆学生能在协作的学习中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思路
1、引入
播放开场的引人入胜的动画片段
当我们再次看到这一个个既熟悉又喜爱的卡通形象时,大家的脑海里一定都浮现出与它们有关的,那些曾经给我们带来无数快乐的卡通故事 这些故事的中卡通明星们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卡通的装饰
我们喜爱的这些卡通形象不仅仅出现在卡通片和卡通画里当中,而且他就在你我当中 装饰和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比如说:书包上面 文具上面 服装上面等等有了卡通的装饰它们变得多么的漂亮让人爱不释手啊!
3、认识吗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组国内外的卡通明星,看你认识哪些,最喜欢哪些?
大家认识这么多卡通明星,可见大家对卡通多么喜爱和熟悉。我们在生活中发生过看见过经历过许多难忘的有趣的故事,如果用卡通的形式记录下来一定会更加有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 我的故事【板书】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卡通
4.卡通定义
卡通一词是英语“cartoon”音译。在英语中,“animated cartoon”意为“活动地连环漫画”,动态画面为卡通片、静态画面为卡通画。
5.连贯体素描
请大家看这个简单的故事,说一说大家生活中的有趣小故事,请学生将故事。
6.对比卡通特点
老鼠照片 猫的照片 汤姆和杰瑞
猫捉老鼠的照片 黑猫警长
对比:同样是表现一种动物 卡通画对原始形象作了哪些改变?学生讨论点名回答掌声鼓励回答好的同学 教师总结:
拟人化[板书]形象生动[板书] 色彩鲜明[板书] 造型夸张[板书] 故事风趣[板书]
正是因为卡通具有这些特点所以卡通是一门通俗易懂也是我们喜爱的一门艺术。
7.造型夸张:夸张的作用可以让 可爱的更加可爱 威武的更加威武 凶恶的更加凶恶 丑陋的更加丑陋
8.情节夸张:谁来说一说你觉得他是遇到了什么情况要疯狂的割草?同学来猜一猜 老师展示答案后学生谈感受。
9.猫和老鼠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段猫和老鼠的片段-希望大家一边欣赏一边观察思考作者对那些动作和情节进行了夸张表现,我们在设计故事情节的时候可以超越现实大胆想象甚至可以把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设计在其中这样才能引人入胜。
10.QQ表情
刚才我看大家在欣赏卡通片的时候非常开心 也就是说人的面部表情可以反映人的内心活动 在生活中我们会因有趣的事开怀大笑 因恼火的事而发怒 因悲伤的事而哭泣 因意外的事情而吃惊等 那么我们要表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也应该注重面部表情的特征。
观察研究QQ表情特征
然后自己设计各种表情 喜怒哀惧
活动二
1.用卡通形式表现自己生活中一个有趣的故事
2.也可以设计一个生动的卡通形象
3.还可以用卡通形象和符号加工图片,使其具有卡通味。
让学生解释自己的作品【有些作品是不需要解释观看者能自己解读】
然后自我同学老师评价【有没有想法、个性、特点、情趣、影响等】
老师总结本节内容 在愉快的卡通片和音乐中结束本节课
湘版美术《我的故事》说课稿
段鼎耀
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故事》。这是湘版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二课的内容。
关于本课的教学思路,我将通过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向各位老师汇报一下。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以“造型表现”为阶段目标的课程。因为内容是学生普遍喜欢的卡通知识,能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以后更好地上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习故事的表达,提到人物卡通画,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小学时儿童画曾有多次接触,有一定的认识和经验,但这种经验往往还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还不成熟,还可能带有强烈的儿童画的痕迹。本课将对卡通的发展过程及卡通的表达形式进行初步研究,不仅要单纯追求“形”似,而要他们努力做到有“神”为佳。能大胆体现出新特点,新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通过卡通画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卡通画的主要特点,帮助学生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加深对文化、历史和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欣赏、思考、讨论、练习、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增添学生的幽默和智慧,激发学生寻找生活的神 奇与乐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协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卡通画的特点
教学难点:突破学科本位,建立学科间彼此联系,实行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模式上我选择了从欣赏—到技能—再到情感“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把欣赏教学和技能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将师生的情感融合其中,从而使欣赏、技能和情感熔为一炉,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二.说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从讲故事的游戏开始,为学生画“我的故事”做铺垫。通过游戏使学生立即进入角色,调动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2、第二步是欣赏部分,先观看卡通的小片段,分析卡通的特征用什么去表达才会更加丰富。通过提问,学生的思维会围绕教师的思路主动地开动脑筋。在第一步的前提下,更好地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更多地体会到关爱他人。
3、在作业呈现方式,技巧方面。学生通过作品欣赏、形体置换和模仿表演,了解描绘过程中表现方法的多样性,选择易于表现特征的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 :让学生讲关于身边的故事
设计意图:安排学生讲故事,可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为学生画“我的故事”做铺垫。同时也能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消除学生上课精神紧张、情绪拘谨的状况。二.看卡通谈卡通:师生共同欣赏中外著名的卡通片,并回答相关的问题,总结出卡通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中外著名的卡通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师生谈卡通,引导学生对卡通画的思考,并对卡通片或卡通画有了初步了解。
三.画卡通:先学习卡通的特殊表现技法,如:特殊符号,人物表情,人物服装。再通老师展示一些相关范图并加以讲解,并给以一定的示范,接着让学生画出我的故事中主要人物的草图。
设计意图:在这过程主要引导学生要发挥自已的想象力,及如何掌握一些表现的技法。
四.评卡通:学生作业完成,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评价,也可学生互评,之后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合作意识,通过学生互评选出把握最好的作业加以表扬鼓励。
第五篇:生日礼物教案和说课稿
7生日礼物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我”为什么要把小鸟放回大自然。让学生懂得小鸟也有自己快乐的家,我们应该让它们自由地生活,知道该怎样对待周围的小动物。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我”为什么要把小鸟放回大自然。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需要的生字卡片。
学生:观察、了解本地有哪些鸟。
课时安排:
2课时
(32)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是怎么过生日的?生日时都能收到什么礼物呢?
2.有一个小朋友,在生日的时候收到了妈妈送给他的一份特别的礼物,是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吗?就一起去第7《课生日礼物》里看看吧!
二、教师范读,认读生字,感知理解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试读一遍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
3.你们想像老师一样读好课文吗?那么我们一起地读一读吧!毒的时候把小红帽的生字圈出来。
4.自己先把这些生字读一读吧
5.反馈认读生字的情况。(出示生字,抽读、指读、开火车读)
6.摘桃子。(做一个小游戏摘桃子。)
三、指导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文字:“生日那天,妈妈送给我一份特别的礼物。那是一只美丽的小鸟,关在很新的笼里。”
2.妈妈下送我的礼物是什么呢?
3.你觉得看到这样一份特殊的礼物,“我”的心情怎样?
4.我送给大自然的礼物是什么呢?
5.“我”很高兴,可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怎么样呢?
6.看到其他小鸟在窗外欢快地唱歌,小鸟的心里会怎么想呢?
7.我为什么要把小鸟放回大自然?
8.多么可怜的小鸟呀!出示句子:“我想了想,打开鸟笼,放出小鸟。小鸟欢快地飞向天空。这是我送给大自然的礼物。”
9.小鸟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了,它会对“我”说些什么呢?小鸟又会飞向哪里?(学生自由说话,完成课后第1题。)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回家给爸爸、妈妈读本课的认读生字。
说课稿
高丹丹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生日礼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第七课。课文讲了一位小朋友在过生日时,妈妈送给他一只小鸟,可他却把小鸟放回了大自然的故事。教育孩子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关心小动物。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还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照应第一段的内容,第二幅图照应第三段的内容。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发挥汉语拼音帮助识字的作用,让学生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a、词句训练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能大胆想象,说出“我”想了些什么。孩子想象力丰富,但口语表达能力较差,教学中重点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关爱大自然,知道自己该怎么对待周围的小动物。激发孩子们的爱心。重点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说教法:
1、读法:让孩子们听老师读,然后自读。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朗读的难点,培养学生语感。
2、图文结合法:一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课文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无疑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极大帮助。可以加深孩子们对小男孩心情的理解和放飞小鸟后小鸟心情的理解,让孩子们体会到鸟儿的孤单,从而使他们产生保护小鸟的想法。
3、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认孩子多读,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1、诵读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加深对美的感受,同时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2.课后题入门法:每篇课文后的问题往往给学生以重要的提示。一年级重点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将课后1题说说“我”想了什么?2题说什么样的小鸟融入课文的学习中。既学习了课文,学生又能得到,带着强烈的目的去读书,边读边思考的训练,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仅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且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圈点勾划法:从学生学习品质来考虑,让学生在课文中动笔划记号,如给重点词句圈圈、点点、勾勾、划划、将长句子用符号标上停顿、语气重音等。训练重点不脱离课文语境,在听读过程中,动静合理交替,让学生学习时思维“聚焦”,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达到由“学会”向“会学”过渡。
四、说教学过程:
1、通过.谈话:小朋友们,你们是怎么过生日的?生日时都能收到什么礼物呢?.有一个小朋友,在生日的时候收到了妈妈送给他的一份特别的礼物,是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吗?就一起去第7《课生日礼物》里看看吧!引出课题《生日礼物》,为后面理解“特别的礼物”做好铺垫。
2、学习生字,初读课文。让孩子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熟读课文。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情境之中,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的感情与文中小男孩的情感同频共振。
4、紧扣问题,理解课文。
通过自己的生日礼物和小男孩得到的生日礼物比较,理解“特别”。通过问题的设置,培养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比如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用词语形容小男孩的心情。鸟儿在枝头怎样地唱歌?……
5、质疑启思,合作学习
看到小鸟被关进鸟笼,你的想法和做法?文中“我想了想”想些什么呢?同桌讨论可引导学生发表意见,不必强求一致。为学生构建互动的模式,营造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氛围。
6、适时运用,实现迁移
通过我为什么要送给大自然礼物?这一问题的理解,让孩子们明白我们要爱护小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通过两组图片的对比,明确我能为身边的小动物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