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肖临骏:中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渗透的可行性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渗透的可行性
1.1中学生的特点为民族文化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
首先,正处于青春懵懂时期的青少年,他们在思维方式,行为举动等方面的思想都没有真正的成熟。所以,他们接受新事物,吸收新知识的能力都比成年人强很多。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容,还有许多展现中华民族优良品德的优秀文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所侧重的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对培养学生去思考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等方面就会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
其次,处在中学阶段的中学生,他们对于新献的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充满了想一探究竟的欲望。他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侯,对教师的对照教材地讲解和枯燥无味的授课方式不感兴趣。他们反而更喜欢充满新鲜感的知识,接触自己以前未曾感受过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在授课时通过讲述缤纷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学和劳动创造而来文化知识,不仅能够将课堂教学变得有趣,而且能够满足中学生的求知欲望。此外,教师如果可以创新授课的方式,在引出上次主题之前,用一些我国的传统文化小知识或是一些有趣的民间传说来告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更加投入的学习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了。
1.2中学语文课程特点有利于民俗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新的建议,提到教材编写“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理解和尊重多元(样)文化”“开阔学生视野”。中学语文教材的这些特点也具体体现在它所包含的民俗文化方面。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民俗文化的课文有鲁迅的《社戏》、《故乡》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孙犁的《芦花荡》及朱自清的《背影》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民俗文化的课文有《茶馆》、《荷花淀》、《胡同文化》、《我与地坛》等,中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既提高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又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熏陶。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有其可行性,但民间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属于汉语教学的常规内容,这就要求在民间文化的解释和渗透,教师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寻找有效的方法和分析的具体方法,渗透。
(1)通过突破中学语文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大篇幅的内容是涉及到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的,这些内容经过多年的教材编排发展,在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教师如果在讲授过程中对民俗文化的解读不到位或是错误,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进入误区,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教师科学的对这些民俗文化分析,对学生正确理解和领悟民俗文化具有关键的作用。
(2)通过开拓中学语文学习的新渠道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 凭借优质的课程资源、创新中学语文学习新方法时,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民俗文化作为载体,对民俗文化进行的有效利用,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还可以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
在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初中的综合性学习、高中的研究性学习是其中最有新意的设置,它们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它们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进行全面的研究和研究性学习,中学语文教师对文本资料中进行有效地使用技术的同时,还可以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学资源的特点,对象,有可见的,无形的,自然的,而且从生命。”民俗文化时的中学语文教材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作为中学语文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中学生每天主要的生活范围就是家庭、学校以及小范围的社会。尽管如此,但是他们学习的内容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许学校不再像学校。也许我们将把整个社区作为学习环境。”而民俗文化存在于中学生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无时无刻的存在,无处不在。所以,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化”教育。中学语文教师课题通过可以联系社会生活、运用贴近生活的材料,结合当地的风俗民情来进行教学,安排一些和民俗有关的活动,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化感受力。充满民俗文化氛围的授课环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还使学生感受了生活、领悟了人生。
(3)通过发现、领悟中学语文课本中经典文学作品的内涵来进行民俗文化渗透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意向被学生所知,通过总结,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意向都充满了民俗风情。例如“大雁”“兰花”“菊”“竹”“松”等。教师在讲授这些经典诗歌时,教需要充分利用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素材,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内涵的理解。
(4)通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来进行民俗文化渗透
民俗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清明节扫墓敬拜,端午节粽子给屈原,表示国家的好心情。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季节性节日,对中学生进行写作的培养,就可以使学生受到民俗文化的影响。
教室给学生一些特地的写作内容,例如戏剧、传统手工艺、传统的乐器,让学生去感受之后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心得,这是一个从知道到体会再到感悟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通过一个小小的写作作业感受到我国传统民俗的魅力,还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5)通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
思想品德教育也成为中学生语文教育的一部分,教师也可以通过传统的民间小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得教育,使中学生在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归属感。民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人民的生活面貌,是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告诉给人们珍视友谊的挚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教给人们热爱家乡的真情;“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教给人们忠贞不渝的爱情,“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教给人们祈福的美好心愿„„这些都反映了劳动人民积极的生活态度、美好理想,这些并非一时一地的风俗,而是历经千年成为一种对真善美的追求。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髓传给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如有涉及到相关的民俗知识时,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民俗材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6)通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外实践活动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学校可适当安排一些民俗活动对学生进行民俗文化教育。例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在民俗文化方面有研究的老师在学校进行民俗文化讲座。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当地的民间节日、植树活动、龙舟竞赛等活动,使学生体验民俗风情。开展关于民俗文化的研究学习活动,结合当地材料,实地调查,开展有益的民俗活动,举办民族知识竞赛。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民俗文化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上所述,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具有良好的道德文化的形成对学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应当把握的原则
由于民俗文化是一个缺点和优点并存的文化类型,其本身在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也不是非常主要的内容,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民俗文化应当有一个度数原则。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民俗文化相关的,但不是在文本只要牵涉到民间、民俗描写的教师就进行解释,同时,教师在讲解时也不能牵强附会或不讲原则无限制地挖掘教材,应当做到结合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进行民俗文化的教育。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进行,不能背道而驰。
我国博大精深民族文化是由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其他文化组合而成的。对学生进行民俗教育的同时更好的对中学生进行汉语言教育。从另一个角度看,内容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形式多样的民俗教育方式,对教材编织着在完善中学知识结构方面有重要启示,进而扩大中学生对文化追求的满意度,有利于中华民俗文化的传播,从而为中学语文教学开辟出新的教学途径。
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的意义
4.1民俗文化是解读语文课程的助手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单纯地以陈旧的方式分析、解读课文的话,容易导致学生对民俗文化知识的欠缺和误读。使学生在解读经典文本的时候只知其表而不知其源。但是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对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就更够清楚地梳理出文章的渊源、含义和其他内容。例如:鲁迅的作品在常常出现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教师在讲授时大多是围绕着其反传统反封建的内容进行讲解,很多人会忽视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讲解。
4.2民俗文化可促进语文课程的不断创新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初中的综合性学习、是这次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最有新意的设置。综合性学习以淡化学科界限、加强知识整合为特征,主张课程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有机联系,其内容远远超出了单一学科知识的范围,而且是静态的文科资料所无法涵盖的。开展综合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时,我们不能囿于封闭的文本资料,而应借助于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持。民俗文化的渗透可以消解语文教学中遇到的类似问题,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课外知识的兴趣,可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而促使新课改可以做到与时俱进,让语文课程有声有色,别具风格。
4.3民俗文化可以培养学生深厚的写作兴趣
民俗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果实,蕴含着我们民族传统的优秀品质,学生对这些民俗知识有了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对于他们全面把握写作内容很有帮助。如赏菊的重阳节、赛龙舟的端午等等,都表达出各种美好的民族情感,能够滋润学生的心灵。在教学期同,我紧扣时令节日,进行相关的作文训练课。初一阶段,可以设置记叙文训练。
第二篇:肖临骏:浅议审美素质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美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审美素质包括审美观、审美认识、美感、审美情趣和能力等内容。历史教学可以启迪人们的智慧,陶冶人们的情操,化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师人表率。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自然美、社会美、劳动美、人物美、艺术美、斗争美、科学美等的认识,培养学生掌握美的知识,发展学生欣赏美、热爱美、创造美的能力,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因此利用历史教学的美育功能,有目的地进行审美素质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历史教学中的审美因子和历史美的特点
所谓审美因子,即在审美活动中能够激发主体美感的客体品性。历史教学中的审美因子指的是以文字、图片、实物和遗址及有关教育教学艺术等为客体的信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古老的神话传说、历史时期的关寨城垣、少数民族的羌笛胡笳、古代战争的车马烟尘、英雄豪杰的盖世之功、历史事件的波澜壮阔等等都可以在学生心灵中幻化成优美的诗歌,叠印出如梦如画的场景。审美视角深入历史的内心世界,可以给学生丰富的精神享受。历史知识包罗万象、浩若烟海,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因子。无论是文物、雕刻、工艺、绘画、诗词等形成所表现出来的历史外在可感形象美,还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典章制度所反映出来的历史本质、历史规律等形式的历史内在科学美、哲理美,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教育的客观基础。
历史美作为历史学科所具有的审美因子,具有以下特点:
1、历史美的真实性。历史学是以事实为训的科学,历史人物是真实、有血有肉的,历史事件是有根有据的。真实的历史所反映出来的真实美会增强美的感染力。
2、历史美的时距性。这是历史教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无论是纵向时间差,还是横向地域差,都能影响学生的审美认识,但是一旦通过审美教育消除了时距差,一幅幅连续的充满立体感和动感的历史画卷就会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
3、历史美的层次性。这和历史本身的阶段性分不开,审美具有时代差异性。每个时期的人们有所追求,而每个时期的人们所追求的又不相同,这是历史美的层次性。
4、历史美的哲理性。美是“真”的表现形式,“真”是美的内容,哲理是通过美表现出来的。没有哲理的美是不存在的,历史的哲理美反映为先进的社会理想和历史本质、历史发展规律、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等等。
二、审美素质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历史知识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审美因素,教师要认真挖掘历史美,以强化历史教学的美育功能,对学生加强审美素质教育。
(一)以文学艺术的美去熏陶学生
历史知识中包含着大量文学艺术史的内容,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就真诚去追求美、创造美。前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斗争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留下了无数精美绝伦的文学艺术珍品。历史教材中介绍了许多杰出的文学艺术成就,包括文学、绘画、音乐、书法、建筑、戏剧等门类,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素材。例如,战国的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云冈石窟、敦煌壁画等,教师在讲述时,不仅要指导学生从艺术角度去欣赏,更要学生将其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理解体会,以充分揭示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美学价值。例如讲述北宋《清明上河图》时,应引导学生欣赏画面上店铺林立、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热闹繁华的景象,还要指出:创作该图的北宋时期是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得到很大发展的时期,该图所表现的都城东京的繁荣,集中反映了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盛况,使学生理解这幅图是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真实写照,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
(二)以人格精神的美去感染学生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在中外历史上,优秀的历史人物形象灿若群星。他们以其鲜明的个性,生动的事迹,反映出各自高尚的情操与品质,闪耀着心灵美的光辉。其中有为国捐躯的爱国志士、有舍生忘死的民族英雄、有大义凛然的革命先烈、有英勇无畏的共产党人、有为科学奋斗终身的伟大天才„„他们的高风亮节、优良品德、雄才大略和献身精神,对青年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量。例如讲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先驱李大钊英勇就义,可引用他在绞刑架上发表的最后一次演说:“不能因为你们绞死我,就绞死了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将得到光荣的胜利。”这将对学生思想深处产生一种强烈的震撼和感染。
此外,许多历史人物的言论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等等。在学习上述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通过对这些丰满人物形象的积极感知,最易产生情感的激动乃至仿效的欲望,并进而产生与理智相统一的内心信念,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这对于陶冶学生美的心灵,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品德具有重大作用。
(三)以生产劳动的美去塑造学生
马克思说过,我们从那些由于劳动而变得粗黑的脸上看到全部人类的美。美产生于劳动,劳动创造了美。作为历史中心内容之一的是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处处显示出活泼的生机、积极的创造。历史教材中的每一件工艺品,如造型雄奇的四羊方尊和司母戊方鼎,气势磅礴的秦朝兵马俑,绚丽动人的唐代花鸟纹绵,横亘于群山万岭的万里长城,美轮美奂的景德镇瓷器,贯通大江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截断巫山云雨的三峡工程等等都是劳动人民勤劳的双手所创造的美。例如在讲述秦朝万里长城时,不仅要讲述长城在军事上的防御功能,还要讲述长城的恢宏气势、雄伟壮丽,更要展示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劳动、卓越才能和无穷智慧。通过上述历史知识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劳动创造美、人类不仅要欣赏美,更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去美化自然、环境、生活,并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和信念。
(四)以历史斗争的美去激发学生
周谷城先生说过,历史即斗争过程,美的源泉只能从斗争中来,没有斗争既不可能有美的源泉,更不可能有情感。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中学历史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禹治水”、“陈胜吴广起义”、“郑和下西洋”、“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等一系列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场面,使人感受到一种永远向前的精神和蓬勃向上的活力,进而产生对历史斗争的美感。例如,毛泽东诗词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具有永久的魅力。在讲述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引用他的《七律·长征》来说明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之美,该诗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典范,既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又把红军为了实现北上抗日的革命理想而排除一切障碍,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发挥到极致,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可以称之为艺术精品。诗人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残酷与牺牲,而是集中笔力表现了长征取得胜利,实现了革命理想的喜悦和对于艰难困苦的蔑视。其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等诗句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展示了波澜壮阔的长征时期的革命斗争的壮观美,反映了红军美的形象,是一种战斗的乐观的革命战士形象。因此,历史斗争中的形象具有美的特性,能唤起学生美的喜悦感情。
(五)以科学形式的美去教育学生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忠于历史,秉笔直书,真实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严密的真实性与科学性,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科学美。查有梁先生指出,多样而统一,复杂而又单一,奇异而又和谐,抽象而直观等等,常常被认为是科学美的特征。历史知识具有具体性与规律性的结合、多样化与统一性的结合等特点,不同国家和民族历史的发展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各历史现象之间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因此历史知识具有科学美的特征。历史教学就是要通过大量的历史事实,阐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本质联系。在历史教学中,强调“史论结合”的原则,就是将本质的历史规律融合在具体可感的历史形象之中,作为一整体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既不单调乏味,又不杂乱无章,既丰富多彩,又程序井然,从中可以领略到科学形式的美,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三篇:肖临骏: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地理学科涵盖了大量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可以借助于地理教学这一载体,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一、地理学科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密切 “地理”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易经》中“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地理学是一门综合科学, 主要研究地球表面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地理学科融自然性和人文性于一体,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所以,地理学科和同其他学科建立着科际联系,包括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地理学科中多显示在人文地理学,如文化地理、聚落地理、旅游地理和农业地理等知识点中。例如,物质上的中国古代耕作文化、南北方民居和园林特色、文化遗产、名胜古迹等; 精神文化上的宗教文化、风俗民情等。因此,地理学科涵盖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二、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激发探究欲望
在学习初一地理下册《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时,老师播放中国各地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各民族的服饰、中国八大菜系的图片和视频,让同学们探究是哪些地区的传统民居、什么民族的服饰、哪一菜系?这节课变静为动,以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犹如亲临其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例如,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东北平原地区的口袋房、内蒙草原地区的蒙古包、华北地区的四合院、黄土高原的窑洞,以及湘西地区的吊脚楼等;各地风俗和民族服饰文化;从中体会到我国各民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一下子课堂气氛活跃,这些都是同学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学生对这节探究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此时,老师重点介绍学生向往的云南傣族人民“妇女上着紧身短衫,下穿彩色统裙,长及脚面,男子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吃竹筒饭;住竹楼;跳孔雀舞;过泼水节”,还提到这些知识只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点滴,还有很多的更有意思、更有趣的民族文化特色,等待同学们去探究。这大大激发学生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学习关于地壳运动“沧海桑田”,由珠穆朗玛峰上有海洋生物化石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进一步从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引入,沈括随其父走南闯北,增长了许多见识,学识渊博,成就卓著,在天文、地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以及水利、军事、文学、音乐等许多领域都有精湛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沈括他一生撰书多种。其中,他撰写的《梦溪笔谈》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数学、地质、地理、物理、化学、医药、生物、建筑、冶金、文学、史学、音乐、艺术及财政、经济等等,可以说是一部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的光辉巨著。因此,倍受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崇,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在世界科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又如,初一地理上册《地图》,我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显著的成就,例如,经纬度制图,清朝康熙年间的《皇舆全览图》是最早采用经纬度制图法测绘的地图;道光年间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部采用经纬度制图法编绘的世界地图集,该图集在地图投影的选择上,与现代地图中根据区域位置和轮廓选择投影基本吻合,地图符号的设计与现代地图也有类似之处,不同的国家采用不同的比例尺,堪称为中国制图学史上一部关于世界地图集方面的开创性著作。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3、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
上面学习的初一地理下册《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可以延伸到《汉民族服饰的历史与发展》,日本人典型的传统服装和服的款式与中国唐代的服饰有着历史的渊源。同学们听到这么说有种扬眉吐气的感觉,日本是世界上第二号经济强国,还向我们学习。老师顺势说:“日本是非常善于学习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它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积极发展本国经济、文化,逐渐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文化”。
在学习初二地理下册《认识国家》中各国国旗的含义时,讲到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国旗图案留有中国文化的痕迹,一个是韩国的太极旗,一个是不丹国的龙旗。利用多媒体出示太极八卦图,这时,教师问学生这是什么图形?教室里的气氛热烈起来,有同学说是八卦图,有同学说在电视看过应该与张三丰有关的。老师说“这就是中国古代赫赫有名的太极图,是古中国的标志之一,也是道教常用的图形,它的图形中有以柔克刚的意思。古韩国很佩服古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易经》和道教对韩国颇有影响。太极图象征宇宙天地浑成以及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中间太极的圆代表人民,太极的两仪为上红下蓝,分别代表阴阳;不丹也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不丹人非常喜欢中国龙,认为龙是四灵之一,是吉祥的动物,掌管着雷雨,给人们带来风调雨顺。所以韩国的国旗中有太极图、不丹国旗有龙的图案。”“噢,原来韩国和不丹也没什么了不起,还用中国的太极图和龙图案。”有的学生就在下面嘀咕,而且眼神中还有点瞧不起的感觉。一闻此言,其他学生也开始附和起来。教师不动声色微笑着补充了:“中国的国旗中的五角星就是公元前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会徽。知识是没有国界的,作为未来中国的建设者,同学们能做的就是多学知识,让祖国更强大!”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学生公正地、客观地认识我们的文化,增强了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在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的同时,也激发他们发奋图强,做个有内涵、有志气的中国人。
4、推进民族精神的传承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与地方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多种多样。但是,现阶段,国际社会处于相互交流的现代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国际社会而处于封闭之中,中国当然也不例外。自从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后,中国不断以崭新的面貌与国际社会接轨。在这种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文化的差异自然无可避免,文化的撞击与交融使西方文化伴随着政治、经济入侵中国。在学习初二地理下册《认识国家》的各国文化时,相信学生最热衷的是他们的洋节日。时下流行过洋节,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每每到这些日子,都会看到好多中国人像西方人一样也乐滋滋的享受着一个原本不该属于自己的节日。而中国古老的重阳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越来越乏人问津。甚至连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春节热闹度也呈下跌的趋势。我们老师在讲解中自然地导入西方文化的积极部分的同时渗透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当然我们并不是反对过洋节,我们只是希望中国人在崇尚西洋节日、热热闹闹过好洋节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千万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该是坚持鲁迅先生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的学生如果长期在充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熏陶中,不仅让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还培养学生将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者和创新者。
5、形成民族特色教育
初一地理下册《四川省》中的川剧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在面对凶猛野兽的时候,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跑入侵的野兽。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如果地理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学习制作变脸,参与探究,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探索精神,从而转化为一种文化能力和人生智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丰富,具有广阔的外延,我们充分挖掘、吸取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思想中有地理学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在现有的学校教育中开辟中国优秀传统教育的通道,在不影响现有课程和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在地理教学中加以融入和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接轨,把地理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统一起来, 从而实现现代民族特色教育的目标。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幼年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老年养福,对青少年的生存态度和人生观教育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培育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待生命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一起尽力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文化也能和西方文化一样傲然屹立于世界人民面前。
第四篇:肖临骏:浅谈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新课标下教学工作者更应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这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前途的大事。为此,结合各自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已经达成教育界同仁的共识。各学科也有着相应的学科德育要求,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仅从自身的高中数学实践心得方面探讨德育问题。
现阶段高中生缺乏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急功近利,稍作努力就希望有很大的进步,要很明显的成绩;缺少坚强的意志品质,要求付出的回报立竿见影,如果进步不明显,或者没有进步就退宿了;没有科学的世界观不能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如下办法希望能对孩子们的成长有所帮助。提高现代教学质量。
一、以讲座的形式介绍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一定要抓住机会,生动、具体、真实的介绍我国古今成就,为学生学习数学营造好的氛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数学成就显著。华罗庚学自学成材的天才数学家,中国近代数学的开创人!他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作出了卓越贡献。在这些数学领域他或是创始人或是开拓者!从某种意义上他也是位传奇数学家,一生最高文凭是初中,早年在美国取得巨大成就后,闻知新中国成立,便发出“粱园虽好,非久居之处”的呼声,呼吁在国外的科学家学成回去报效祖国。跟他同时代闻讯回国的科学家,许多都为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最著名的有:导弹之父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导弹做出贡献;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中国创立了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回国后华罗庚开创了中国的近代数学,并建立了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培养了大批数学家,如陈景润,王元等号称华学派,后来致力于应用数学,将数学应用于工业生产,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由于华罗庚的重大贡献,有许多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如华引理、华不等式、华算子与华方法。另外华罗庚还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陈省身,现代微分几何的开拓者,曾获数学界终身成就奖——沃尔夫奖!他对整体微分几何的卓越贡献,影响着半个多世纪的数学发展。他创办主持的三大数学研究所,造就了一批承前启后的数学家。在微分几何领域有诸多贡献,如以他命名的“陈空间”,“陈示性类”,“陈纤维从”。一位数学家说道陈省身就是现代微分几何。这也许是对他的最好评价!
通过讲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同时也告诫学生,学习好坏关键看本人的学习态度和努力,明白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进而发奋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抵抗挫折的能力。数学史无疑是数学家的奋斗史,数学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数学家的胆识、勇气和毅力。数学家海帕西娅,无视罗马教皇的禁令,坚持传播科学知识,被暴徒们残酷地施以肉刑,然后投入熊熊的烈火中;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学者帕索斯对本学派“万物都是数”的错误命题提出了异议,被同伴们当作“叛徒”,抛入大海里淹死。在数学教学中把定理公式与数学家的轶事联系起来介绍给学生,不仅有助于学士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学生听了数学家的事迹,必然会心潮澎湃,倍受鼓舞,通过百折不挠的磨练,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认识到只有经过自己奋斗才能取得激励人和鼓舞人的成就。关注“学困生”的成长,学困生就象受伤的花朵,更需要老师格外的扶持和关心。如果教师对他们冷淡训斥,歧视甚至放弃,只能促使受伤的花朵过早枯萎和夭折。反而教师如果信任他们,喜欢他们,他们就会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爱护和尊重,自信心、自尊心和热情便会油然而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同时,教师还应该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使学困生在“表扬—努力—成功—自信—再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功”的过程中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不断萌发上进的心理。同时要注意言传身教,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
三、利用数学美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与数学美,好比人有了血与肉。我们不仅要研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与数学美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把它付诸实践,使之成为真正有用的数学。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喜爱正是源于对一道平常数学题的解答,这种对数学的好奇求解的欲望和解决之后的快乐是数学魅力所在。数学知识中的对称、运动、周期等等,都给人以美的领悟。数学家庞如莱说:“能够做出数学发现的,是具有感受数学中的秩序和谐、对称、整齐和神秘美等能力的人,而且只限于这种人。”因此数学教师应善于引导和开掘数学美,这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希望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大力支持。数学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与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在讲授相应知识时要注意渗透,更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四、借助数学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数学语言十分精确,不会产生模棱两可的结论,数学中不仅没有伪科学,不允许学生的弄虚作假存在,不屈服于权贵,数学更让人坚持原则,坚持真理。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亲情与友情,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召唤和指导,这样就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从而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作为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才能促使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性转变。理智、自律,是科学文化人的重要人格特征,数学能够去其浮躁,净化人的灵魂。
总之,德育教育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而学校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笔者只是针对社会现象,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写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一起探讨,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第五篇:肖临骏:令狐塔前话感恩
归来多日,而我湿润的情绪仍萦绕于心。
站在山脚下,依傍碧霞圣母塑身,瞻仰着面若满月的圣母容颜,听豁达博学的师兄娓娓地为我们讲述着当地百姓口熟耳详的感恩故事。侧身有石身神龙自山林盘桓而下,龙头向东南方似迎接远方访者,耳畔松涛如笛。沿着宽阔古旧的台阶,闻松竹间秋风徐徐,低眉倾听秋声隐隐,拾阶而上,直达塔顶。
秋景虽自另有迷人之处,而我此时却无心赏景。令狐山位于安徽省定远县的千年古镇藕塘,山顶有令狐塔,令狐庙,轻踏石阶循塔而上,四层处供奉着黑奶奶像,檀香袅袅,黑奶奶慈眉善目,满面微笑,我恭立像前,眼前便是我那逝去多年却时常闪现梦中的祖母面容,于是她老人家的一颦一笑、或喜或悲,点点滴滴,若春风若春雨,氲氤心间„„
令狐山之行,收获最深的便是这儿深厚蕴藏的人类最美最善的情感:感恩。常存行善之举,可令世间少了诸多冷漠,处处洋溢着温情;怀有感恩之心,亦使生命温润平和,人性变得美好。“令狐”一姓,缘于感恩:春秋魏姓名将救一弱女之命,而在战场拼杀危急之际又得所救女子之父舍命相助结草绊倒敌将而立下奇功,所受封赏之地为令狐。而其后代以封地为姓氏,这便是令狐氏的由来。魏将施恩不图报,而老翁刻刻怀感恩之心,行结草之举报答,又谱写出一段历史佳话。令狐氏后裔更延续出 “泣墓堂”、“博施堂”等一段段孝感天地、恩泽万户的人间美谈。
而至西汉末年王莾篡位时,有令狐后代子伯因家父为官正直遭奸人迫害满门抄斩,幼小子伯在正直小吏舍命相助下得以逃脱并流落至藕塘镇,令狐子伯年小志大,每日饥寒交迫却潜心苦读,得山上僧侣钟爱授其学业,当地百姓送衣送食,更有当地老妇黑奶奶,将子伯视如己出,照顾有加,助其每日安心潜修功课。而在令狐子伯不负众望安帮定国、功成名就后,回山中找寻黑奶奶和寺中僧人报恩时却发现恩人已逝,令狐子伯伏山痛哭,哭声响彻山林,泪水化为山泉倾泻而下,苍松翠柏闻之哭泣,蓝天白云为之动容。为答谢当地父老,令狐子伯倾其所有,重修庙宇,塑黑奶奶像并立塔为志。从此后,当地百姓便将此山由锥子山改称为令狐山,塔为令狐塔。
沿塔扶阶而下,塔正前方立有两只青石香炉,立于炉前回望令狐塔,青砖碧瓦古色古香,身边炉内檀香绵绵沁人心脾,回望远处山峰连绵,虽含秋意,松竹青翠仍风光无限,令人心旷神怡。段段行善与感恩的故事,与眼前景色浑然整合,令人流连忘返。千年沧桑尽在黑奶奶一笑,历代艰辛均付青山绿水之间。塔前庙后刻有各方善男信女的片片心意,因感受施与受、受与还的人性美,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身心也因此似与青山翠柏相溶。
我依依不舍地沿着宽阔的台阶而下,步步感受着古人遗风,历代人物从我身旁依风而行,历历在目,或传承本地文化,或诉说沧桑历史。在令狐子伯苦读的紫兰亭前,我仿佛见到子伯捧书吟读,乡亲父老将衣食之物轻放一边后悄然退去;来到山间僧侣特意为当地百姓上山砍柴劳作歇憩驻脚而修建的夕照亭前,我又见到百姓端坐亭内,擦汗饮水,谈笑自若;“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这是景致的美丽,更是心境的安然。经过子伯像前,我深躹一躬,不仅为他的落魄不落志,更为他的得志不忘恩,才有了这千古佳话,留给当地百姓乃至诸多后人学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缓缓而下,轻言慢语。及至山下,眼前便是令狐山庄了,杨柳依依垂首俯视碧波,影照过雁,静不可言。独立这水边柳下,听当地百姓对我私语:其实我们都听祖代人说,那黑奶奶并不是凡人,她是西天的碧霞圣母娘娘因曾在静修时得助于人类,为报恩便化身黑奶奶来到人间,以助那令狐子伯成就大业来普渡众生,为百姓谋福址。所以说,我们老百姓行善事做好人,天上神灵都在看着呢。
美的景物赏之不尽,善的传说代代续写。这山这水这树这人,都令我感受着恬静和美好,梧叶飘零,回归大地,乃是回报大地滋养,化为春泥,以期来年更美更艳的春天;白云时刻不停浮荡在天空,在蓝天映衬下构画出幅幅绝美图案,亦是对蓝天胸怀滋养的感恩。这儿的百姓笑容真诚,话语恳切。
千年古镇藕塘是革命老区、兵家重地,多少销烟往事,几多沧桑历史,虽曾兵戈相见、刀光剑影,却因为有这恩泽轮回,使当地百姓世代放眼古镇大好河山,胸怀感恩之心,身心变得清净、祥和;世代怀有行善之念,相互之间亲切、友善,从而民风淳朴,天净地宁;而小民之念汇成的集体感恩心更是促进繁荣的和谐社会的巨大力量。古镇藕塘每年的传统庙会日,善男信女连续几日扶老携幼摩肩接踵,炮竹声震天地,各地商贩云集,当地丰富的物产资源加上勤劳朴实的百姓,不仅带来和谐的自然生态,更令当地经济飞速发展。
“革命摇篮旗帜在,应同胜迹共流传”,宝塔传说与绮丽风光并存;人人都心生行善与感恩,自然也会生出万物的神奇力量,代代传承,以美德沐浴着人类,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