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19-05-15 06:38: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篇: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江西省吉水中学易华明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由于民俗文化的集体性,说到底,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民俗文化是指由民间共同创造和享用的生活文化和世代传承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般分为四大类:物质民俗,包括饮食起居、交通医保;社会民俗,包括社会组织(血缘、地缘、业缘组织等)、社会制度(人生礼仪,传统习惯等)、岁时节日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精神民俗,它包括古代民间习俗信仰。简要地说,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涵盖着现代民族风情习惯,比如说,过年要吃饺子,小孩子周岁的时候要抓周,见面打招呼的时候习惯性的问一句“吃了吗?”等等。

民俗文化教育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一个民族的民众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了解、吸纳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成为一代有文化有素养之人,成为一代心存文化之“根”的人。

首先,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之时,他们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都未真正定型,他们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能力都很强。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都或多或少的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许多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所侧重的加以点拨,在启发学生去思考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等方面,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中学生在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时侯,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新鲜感都很强,他们往往更喜欢学习趣味性的知识,更喜欢多姿多彩的课堂,对教师的照本宣科地讲解和枯燥无味的知识传授不感兴趣。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知识就能够丰富课堂教学,这些知识在课文教学中往往能满足学生的更多需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用一些有趣的谚语或一些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就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欣喜地发现在中学语文许多课文涉及了民俗文化和事项。如:

⑴永和九年,岁在葵丑,暮春之初,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必修五《兰亭集序》)

⑵第二天天一亮,翠翠就同祖父起身了,用溪水洗了脸,把早上说梦的忌讳去掉了,翠翠赶忙同祖父去说昨晚上所梦的事情。

“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象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我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

(必修二《边城》)⑶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必修三《鸿门宴》)

由此可见,民俗描写已经成为文学作品有机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材中有大量的人格榜样,在教学时发掘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而民俗文化的阐释与渗透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对语文教学产生作用。

1、民俗文化有利于学生词汇的沉积与演变

我们可以通过对某一种语言的结构方式、语义内容的揭示,了解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有的贮存在语言里,成为一种历史、或者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它的残迹和影子,有的一直传承下来,有的有了新的发展,形成新的民俗。纷繁的民俗事项,必然会促进汉语言词汇、词义的丰富与发展。

翻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尤其是在古代文学教材中,我们可以采撷到相当多的民俗词汇。这里,仅以“帽”来说明中国的服饰文化对服饰词汇词义的产生和演变带来的影响。

古代表示帽子的词有“冠”、“冕”、“巾”等。“冠”是我们平时在课文中最常见的服饰词之一,“冠”指的就是帽。

由“冠”衍生出来的词也为数不少,比如,我们都知道戴帽子要束带子,由此产生了“冠带”一词;古代贵族男子因为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节,结发加冠,以示成年,可以娶妻的习俗,于是产生了“冠礼”一词;如果与“童子”等表示年龄的词语相对时,“冠”的意思便偏重于成人,如《子路冉有曾皙侍坐》(《论语》)中有“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服饰装扮在古代象征着一种身份。《长江三峡》中有“屈大夫死日,有人在汨罗江畔看见他峨冠博带。” 《西湖七月半》(必修四读本)中有“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峨冠博带是古代士大夫的装束。

另外,“冠”字与其他字搭配,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服饰词汇。《释名·释首饰》说:“士冠,庶人巾。”可见,“冠”和“巾”原本是有等级差别的,士戴的是冠,贫民戴的是巾。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们可以从“朝服衣冠”一句判断出主人公在朝廷中的不俗地位。但是后来随着服饰的演变,冠与巾逐渐结合,“冠巾”一词也随之出现。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必修二)中周瑜“羽扇纶巾”中的“纶”即是“冠”的异体字,在这里表现了古代儒将闲雅的风度

繁复的服饰文化对词汇的丰富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正深刻地印证了这一论述。与此相同,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建筑、音乐、饮食等多种物质、精神在汉语言词汇中散发出来的语言魅力。比如:“五步一楼,十楼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的阿房宫(必修二《阿房宫赋》)揭露的是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墙壁上挂着“朱拓的大‘寿’字”,几案上堆着《康熙字典》、《近思录集注》和《四书衬》的房间摆设(必修二《祝福》)反衬的是主人家鲁四老爷的道貌岸然。又如,茫茫江水中悲切的“琵琶”流转(必修四《琵琶行》)唤起了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伤感;再如,精美的“樽”(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寄托的则是作者洒酒酬月,慨叹“人生如梦”的情怀。

2.民俗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民族情感和审美趣味。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经典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往往是通过具有民俗风情的事物来表达的,例如“月”“柳”“菊”“茱萸”“龙舟”等。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作者柳永飘泊江湖的感受。了解折柳送别这一习俗,那么学生就更加能体会到词人当时与恋人难分难舍的心境。在讲授这些经典诗歌时,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素材,可以加深学生对文

学作品内涵的理解。民俗经过历史的积淀,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祭祖扫墓的清明节、包粽子祭屈原的端午节等,都表达出美好的民族情感。3.民俗文化有利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有关民俗内容,能够使中学生在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民俗与人民的生活相伴而生,反映人民的生活面貌,它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教给人们珍视友谊的挚情;“离乡背井时,怀揣乡井土”教给人们热爱家乡的真情;“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教给人们忠贞不渝的爱情,“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教给人们祈福的美好心愿„„这些都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的生活心态、美好理想,这些并非一时一地的风习,历经千年成为一种美的风范、善的追求、真的指归,这些对学生的熏陶和教育是不可低估的,它能把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髓传给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如有涉及到相关的民俗知识时,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民俗材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比如古代诗文中常常涉及到古代文人的“出世”、“入世”思想。作为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虽然在过去历代都有高人归隐乡里,如庄子、陶渊明等,但是,绝大多数的文人志士仍然是积极入世、爱国务实为国为民的。4.通过民俗文化尤其地域民俗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中学语文的广度。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学校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有关民俗内容的课外活动。例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民俗专家或者有关老师给学生举行民俗讲座。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当地有民俗特色的节日庆典、植树活动、登高赏菊、龙舟竞赛等活动,从而使学生亲身感受民俗风情,受到积极的熏陶和感染。学生还可以开展有关民俗风情的研究性学习。参加有关民俗风情活动后,写出有关感受,写出调查报告。也可以结合乡土教材实地考察,开展有益的民俗活动,举行民俗知识大赛等。这样在课堂学习外,以多彩的生活激活学生的民俗知识兴趣,以健康朴素的民俗文化强化学生的知识人格,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对联是民俗文化中的精华,红白喜事,过年过节也都喜欢自己写对联,特别是过春节,在自家门口贴上自己书写的对联,表达出各种含义。这几年,不少地方中考也出现了对联题,因而可以结合语文学习中的对联知识,让学生收集身边或老家的对联,进行对联分析进而学习写简单的对联。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文化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民俗教育可以更好地进行母语教育。从另一方面来看,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及生动多样的民俗教育形式,可以在改善中学知识结构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可以更大程度地满足中学生的心理追求和文化追求,有利于中华民俗文化的传播,从而为中学语文教学开辟出新的教学途径。

第二篇:浅谈合作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合作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合作学习作为中学语文课改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教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的以“教”为主转变成以“学”为主,被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所采用,由于合作学习符合中学生思维特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中学生的互助精神,塑造中学生的内在品质,提升中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对培养品学兼优人才具有特殊深远的意义,并且对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合作学习中学语文 教学模式

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是一种突破和补充,通过合理的分组和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进行讨论、倾听、合作学习,懂得大胆发表个人意见和虚心接受他人不同意见,学会互助协作、共同进步。《语文新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中学语文课程教学必须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来开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合作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更加重视合作学习,将其充分运用到我国的教育事业中。

一、合作学习的形式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活动形式多样化,能够带动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增加了学习乐趣,让学生在讨论和互帮互助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合作学习的形式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首先是生生合作。生生合作有“优优合作”和“优差合作”两种。“优优合作”就是把两个优等生组合在一起,其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可以相互竞争,因此将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交给他们,可以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优差合作”又叫交叉组合,就是让一个优等生帮助一个学困生,这样可以有效的带动学困生的学习,让学困生学习优等生好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也能让优等生在助人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其次是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最大的特点就是集思广益。通过几人一组的合作学习,能够避免个人思考的局限性,充分实现思维互补。通过学生各抒己见,思路会更加开阔,理解问题也会更加透彻,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后是班级集体合作。这种合作学习有辩论赛、演讲赛、座谈会等形式,学生之间自由对话,可答辩可争论,教师则在关键的地方适当加以点拨或指正即可,这样有效帮助了学生强化其合作学习。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2.1 符合中学生思维特征,培养学生互助精神

中学时期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这是其身心发展独有的特征。他们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敢于探索,对未知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因而能在学习上标新立异。但由于年龄的限制、生活阅历的缺乏,中学生的思维仍然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将合作学习引入到中学语文教学中,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让他们将自己的兴趣审美、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看待问题的角度等等都充分表达出来,让别人倾听、理解、接受和学习,学生之间可以形成良好的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中学生个体思考所带来的局限和障碍,对于问题的解决和新知识的吸收将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2.2 强化中学生语文学习主导地位,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由于中学生的兴趣审美、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看待问题的角度等等都有所不同,那么他们对于语文的认识和学习也会各种各样,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是学生个性化展现的最佳途径,这就体现了中学语文学习的主导地位。另外,口语交际能力是当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并且被人们视为未来社会建设者必备的基本功能之一,而语文教育的实质就是发展中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语文教育应强调学生语言实践的主要任务。在实践中,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我们通过不断的“听”“读”“说”“写”的培养和锻炼,以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水平。将合作学习引入中学语文教学中,正是以这种方式将中学生聚集在一起,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已见,这样不仅能够快速、有效的培养中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还能接触自身平日所不及的人、事、物,从而体验到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学习到更多新的知识。

2.3 塑造中学生内在品质,培养品学兼优人才

我国五千年年来优良的传统一直被延续和发展,语文教育又是学生接触传统的最直接的载体,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将这些优良传统灌输给中学生,由他们继承与发扬。首先从诚实守信着手,逐步建议一套完整的道德教育体系。比如开展中学德育教育展览,将一些实际案例通过文字配图片的方式展现出来,如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尊敬师长、遵纪守法,等等。又如关于德育教育的演讲,或者付诸于实践,如给同学一个微笑、给老师一封感谢信、对父母家人说一声我爱你、帮家里做家务或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这些都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中学生在一起讨论,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将对于塑造中学生内在品质,培养品学兼优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4 实现语文教育课程“保传统、促发展、搞创新”教?W模式

我们都知道,在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天性发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模式,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观能动性,因此在中学语文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中,我们也将会保留部分传统,教师的指导地位不发生变化,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来,在其中要乐于分享、耐心倾听、虚心学习,教师则在下结论等特殊时刻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指正,让学生充分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创新,将语文教育多姿多彩的知识世界发挥到淋漓尽致,成为其他学科的模范,最终实现语文教育课程“保传统、促发展、搞创新”的教学模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将合作学习更加重视起来,结合教学实际和生活实际全面展开,将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放在首要位置,为语文教育事业、德育教育事业和我国综合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令燕.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4,(27):14.[2]刘小盼.自主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2014,(5):14.[3]文明.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5,(20):32-33.作者简介:杨秋,女,汉族,本科,绵阳市涪城区龙门镇初级中学 语文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第三篇: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一、影视资源的科学定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影视资源不仅能够有大概的认识,还能够熟练地运用。影视资源成为我们休闲娱乐,以及家庭聚会、约会等场合的必要工具。从广义上来讲,影视资源是电影和电视呈现的全部内容,包括文学、音乐、文字、舞蹈和戏剧等等多种表现形式,它是艺术形式的综合体现。但是从中学语文教学这个角度来看,则更加注重影视资源的审美性和内涵性的应用价值。

二、影视资源逐渐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历程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电影问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电视诞生,人类的文化传播方式悄然发生变化,电视机、录像机、VCD等迅速普及,家庭影院进入寻常人家,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影视媒体,视觉文化已成为时代潮流。社会在进步,技术在向前发展,那么,怎样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国家对教育的关注程度不断加强,对新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改革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注重学生写作、阅读、表达、口语能力,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广度和深度,努力为学生创设有活力的课堂。现在,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和整合不仅适用于中学阶段,而且在小学、中学,甚至在大学都已经成为教学必备工具。正因为影视资源的迅速普及,对它的运用还存在不少的缺陷。

三、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整合和运用的方法

(一)通过观看有原著材料的影视片段,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理解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化的习惯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影视技术的革新和创新,为教育改革提供了许多便利的条件。这些高技术工具利用声、色,以及传神的动作和演员们入戏的表演,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中学生在接受一些复杂抽象的文化时,往往感觉难懂,但是如果借助影视资源这一得力的助手,会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猛然发现,原来这些文化也不是怎么枯燥。不仅娱乐了学生,达到了劳逸结合的效果,还使得学生对这种文化有一种全新的认识。利用一种学生熟悉并且容易接受的方式促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阅读方式由浅到深的转变。

(二)鼓励学生亲自制作课件,通过课下的准备工作和课上的讲评,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要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仅仅掌握书本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要迎合如今社会对信息技术要求,掌握信息技术。组织课件讲评的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做好课下预习的准备工作,还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正确对待信息技术手段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四、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影视来源于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即使影视有所改动,它的基础也是原著的文学作品。影视具备特有的声音、颜色和形象优势,使学生在观看的时候,培养起对美的理解力。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根据有限的剧情设置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或者是课本内容的理解。

(二)扩充学生学习知识的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

语文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还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通过引导学生观看一些根据中外名著改编的影视剧,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从而达到扩大学生知识面的目的,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

(三)潜移默化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在影视作品中,人物语言有着表现人物品质、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作品主旨的作用,有利于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以及运用能力的培养。要打破传统的阅读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将影视资源引入语言文学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影视资源为语文教学增加了充满活力的新因子,它在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和运用是实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影视资源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第四篇:自制教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

一、课题研究背景

井湾子中学是长沙市雨花区的一所初级中学,有教职员工60多人,学生近900人,学校虽不大,但教改科研之风浓厚,我校语文组早在1993年就率先做起了课题研究,老师们养成了勤思考善发现的习惯。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发现学生对理科实验特别感兴趣,而对语文往往感到乏味,虽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加了语文的形象性和直观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学生对所学知识仍然遗忘很快,有什么方法能解决这一问题呢?能否借鉴理科实验的方法呢?为此,语文教研组长陈春燕老师组织语文老师进行研讨,大家一致认为,语文教学也可以发动师生制作教具,本着“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原则,语文组就着手在这方面开展研究。又查阅了资料,发现国外教育界的人士,非但不小看自制教具,相反还非常推崇它。中学理化生教学中、自制教具比较丰富,但在语数的教学中,教具的体现就比较平乏,特别是自制教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几乎仍处于空白状态。又咨询了有关方面的专家,认为这是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更增强了我们研究的信心和决心,于是我校语文数学二大组就联合进行研究,又正逢省教育生产装备处的“十一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中小学自制教具活动指导与评价研究》的开展,我校立即申报了子课题《自制教具在语数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研究》。

接着,我们对本课题研究的价值进行了论证。我们认为,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

1、中学自制教具活动在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理念中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实际上,自制教具的过程,就是课堂教学研究的过程,一件成功的自制教具的诞生,就是一篇高价值的教研论文的诞生,就是一种自创的教学思路的诞生。从而有利于教师提高教研教改能力,促进专业成长。

2、自制中学语数教具的本身就包含着“学具”的自制。学生通过参与自制教具活动,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心理素质,启迪思维,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动手探索与创新的能力,陶冶爱科学、爱劳动的情操,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3、能缓解我校经费紧张,教具不足、滞后或不实用的现状。

4、探索自制教具在中学语数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有助于改变过去自制教具被理、化、生独揽的局面,丰富语数课堂。

5、可以作为我校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6、自制教具能够变废为宝,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可以填补中学语数教学中开发与应用自制教具的空白,开创中学语数教学的一块新天地。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以下几方面分别开展研究:

1、重点研究语数教学中自制教具对培养师生创新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的作用及相互协作能力,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开展语数学科的教具制作活动,培养初中优秀学生探究活动的研究。

我们采用的研究方法有:行动研究法、常规指导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行动的过程是研究进行的过程同时也是行动解决问题的过程。行动研究法提倡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倡课题要经过课堂的检验,经过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检验,经过学生学习实践的检验。课题组认为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我们以学校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各年级选取两个班为实验班,其余各班为对照班。

三、研究过程

本课题从2006年9月开始,于2006年12月被立项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中小学自制教具活动指导与评价研究》的子课题。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即2006年9月开始-2009年9月结束。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第一阶段(2006年6月—2007年1月),为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本阶段的中心工作是做好课题开题工作。我们首先成立了由校长、书记、教科室主任为核心的课题领导小组。确定了我校语文教研组长为本课题的主持人,语文数学老师为课题主要研究成员。选出语文、数学小组组长各一名。

接着,主持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组成员研究讨论并最终拟定。组织开题论证,2007年1月,课题组邀请了省装备处课题负责人等人对本课题进行了开题论证。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了课题论证会。课题组老师认真听取了专家的意见。会后,课题组成员对专家意见进行了认真充分的讨论,并重新修改了研究方案。

(二)第二阶段(2007年2月——2009年4月),为课题的具体实施阶段。

1、组织现状调查。开题论证后,课题组设计专门的问卷,全面调查了解我校语数教学中使用自制学具的现状。调查显示96%的学生喜欢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自制学具;100%的学生认为语文课表演课本剧时使用道具效果会更好,数学课使用自制教具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100%的学生认为自制教具会提高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调查还显示:语数教学中普遍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但很少,或从不使用自制教具。100%的教师认为运用自制教具辅助教学有益而无害,其直观性较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更具独特性。

2、开展教师培训。系统学习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形式是自学和集体讨论相结合。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了教师素质。通过学习使教师从思想上彻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以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扩大了课题研究的视野。初步形成在课题研究下的理论学习网络。2007年,我们参加了总课题组举办的课题开题培训会议。通过培训,课题组老师提高了认识,提升了理论。为我校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基本的实践框架,为教师开展自主探究和自主研究做了一定的准备。

3、举行专题研讨活动。课题组围绕不同阶段的研究任务,组织了多次专题研讨活动,从而落实研究内容,明确工作重点。多次组织语数老师开展自制教具研讨工作。每次研讨活动,围绕一个主题,尽可能解决一个问题,语文组就“语文教材中自制教具的开发”做了专题研讨,数学组就“几何图形”一章展开研讨。像这样的研讨针对性强,有一定的实效性,有利于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水平。为自制教具研究开拓新的思路,获得了实践案例,积累了研究素材。

4、组织师生活动。每期课题组都会举行二次相关活动。如语文组举行课本剧表演赛,要求课本剧所需道具一定是自己动手制作的,召开师生座谈会,开展“我动手,我快乐”,“快乐伴我行”等活动。在教《泥人张》一课时,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创造性,让学生亲手制作泥塑,感受泥人张的情感思想,又让学生写感悟文章,学生由此享受到创作的快乐,这样的活动调动了师生动手的积极性。2008年我校课题组有多件教具参加了省优秀教具作品大赛,选送课题论文参评。

5、寻求专家引导。2008年元月,省装备处总课题组来我校检查。主持人汇报了这一年多来的研究情况,检查组对我校的课题研究做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课题组老师提出了很多困惑,检查组唐处长建议语文教学可以开发系列教具,数学教学可以借鉴小学自制教具特色,分章节编出自制教具手册。这次中期检查,给我校课题组老师以极大的鼓励和信心,坚定了课题研究的决心,也拓宽了课题研究的路子。

6、注重提炼,积累研究成果。课题组一方面做好自制教具研究的实践探索,加强对课题组成员的指导和服务,另一方面特别注意及时将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观点、见解,记录和积累下来,注重对实践经验进行加工提炼,形成新的观点,写成相关的理论文章。

(三)第三阶段:2009年5月——2009年7月,为课题的总结阶段。

1、整理分析研究材料。课题组每位成员对三年来的研究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将三年来学校在自制教具工作中的探索和实践写成了全面的总结材料。课题资料员对平时积累的研究资料,以及其他研究成员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归纳。

2、撰写研究报告。在对三年来课题研究工作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课题主持人认真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经过了部分成员的反复讨论和修改,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课题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语文组、数学组分别撰写了小组研究报告。

3、申请课题结题。按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的要求,做好结题的所有材料准备,向省规划办提出结题申请,聘请专家结题。

四、课题研究成果

目前,我们的课题研究已经结束,现在处于资料归档整理、成果总结阶段。通过三年的研究,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了教师的团队精神。

(二)增强师生科学意识,培养师生科学素养。

(三)自制教具是师生创新的源泉

1、自制教具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独创性

例如“说不尽的桥”单元,师生共同制作了各种类型的桥,有铁索桥、斜拉桥、石拱桥。实验老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废品木材、纸板等等制作教具,和学生变废为宝,制作了风格迥异、造型独特的教具。数学教材中,几何图形一章,在讲授《多姿多彩的图形》一章时,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作热情,共同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几何体。如圆柱、圆锥、棱柱、棱锥,使他们对几何体有充分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自制教具是引发学生直觉兴趣和创造动机的“导体”

语文教学中学生表演课本剧时,制作道具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皇帝的新装》一课,学生制作了各式各样的皇冠,盾牌、兵器,使课本剧的表演有声有色,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初二数学《四边形》一章中,几种特殊的四边形:如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了使学生弄清楚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在讲授时想了很多办法,例如利用几何画板制作课件演示,老师制作教具《特殊四边形演示器》,使学生在教具制作和演示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四)补充实验课程资源

制作更多、更精良、更实用的教具,以弥补现有教材和教具的不足,才能体现新教材、新课程的优势。我们充分开发了系列语文教具如:《戏曲大舞台》中的各种脸谱,《到民间去采风》中的各类民间剪纸及“百草园” 模型再现,《说“屏”》中的各类屏风。

(五)及时总结积累,促进教师的专的业成长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验老师的业务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青年教师在历次比赛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如我校邓晓霞老师2007年参加长沙市语文教学竞赛,自制教具口头作文竞赛课《“沙子”趣说》,获市特等奖。2007年数学组单菲老师参加区说课比赛,取得区一等奖,2009年参加长沙市数学说课比赛获得市特等奖的好成绩。同时,老师们及时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我校课题组有获奖论文11篇,其中获省一等奖4篇,二等奖6篇。教师自制教具获奖作品7件,获省特等奖1件,一等奖1件,二等奖5件、学生学具获奖作品7件,获省一等奖1件,二等奖6件。

(六)教学实效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实验班和对照班级的学生无论在思维能力和学习成绩上都有很大的差距,参加实验的学生他们在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显著的提高,在中学毕业会考中,语数成绩与对照班相比,有明显提高。

第五篇:肖临骏:中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渗透的可行性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渗透的可行性

1.1中学生的特点为民族文化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

首先,正处于青春懵懂时期的青少年,他们在思维方式,行为举动等方面的思想都没有真正的成熟。所以,他们接受新事物,吸收新知识的能力都比成年人强很多。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容,还有许多展现中华民族优良品德的优秀文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所侧重的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对培养学生去思考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等方面就会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

其次,处在中学阶段的中学生,他们对于新献的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充满了想一探究竟的欲望。他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侯,对教师的对照教材地讲解和枯燥无味的授课方式不感兴趣。他们反而更喜欢充满新鲜感的知识,接触自己以前未曾感受过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在授课时通过讲述缤纷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学和劳动创造而来文化知识,不仅能够将课堂教学变得有趣,而且能够满足中学生的求知欲望。此外,教师如果可以创新授课的方式,在引出上次主题之前,用一些我国的传统文化小知识或是一些有趣的民间传说来告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更加投入的学习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了。

1.2中学语文课程特点有利于民俗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新的建议,提到教材编写“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理解和尊重多元(样)文化”“开阔学生视野”。中学语文教材的这些特点也具体体现在它所包含的民俗文化方面。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民俗文化的课文有鲁迅的《社戏》、《故乡》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孙犁的《芦花荡》及朱自清的《背影》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民俗文化的课文有《茶馆》、《荷花淀》、《胡同文化》、《我与地坛》等,中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既提高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又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熏陶。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有其可行性,但民间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属于汉语教学的常规内容,这就要求在民间文化的解释和渗透,教师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寻找有效的方法和分析的具体方法,渗透。

(1)通过突破中学语文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大篇幅的内容是涉及到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的,这些内容经过多年的教材编排发展,在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教师如果在讲授过程中对民俗文化的解读不到位或是错误,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进入误区,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教师科学的对这些民俗文化分析,对学生正确理解和领悟民俗文化具有关键的作用。

(2)通过开拓中学语文学习的新渠道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 凭借优质的课程资源、创新中学语文学习新方法时,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民俗文化作为载体,对民俗文化进行的有效利用,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还可以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

在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初中的综合性学习、高中的研究性学习是其中最有新意的设置,它们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它们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进行全面的研究和研究性学习,中学语文教师对文本资料中进行有效地使用技术的同时,还可以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学资源的特点,对象,有可见的,无形的,自然的,而且从生命。”民俗文化时的中学语文教材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作为中学语文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中学生每天主要的生活范围就是家庭、学校以及小范围的社会。尽管如此,但是他们学习的内容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许学校不再像学校。也许我们将把整个社区作为学习环境。”而民俗文化存在于中学生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无时无刻的存在,无处不在。所以,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化”教育。中学语文教师课题通过可以联系社会生活、运用贴近生活的材料,结合当地的风俗民情来进行教学,安排一些和民俗有关的活动,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化感受力。充满民俗文化氛围的授课环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还使学生感受了生活、领悟了人生。

(3)通过发现、领悟中学语文课本中经典文学作品的内涵来进行民俗文化渗透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意向被学生所知,通过总结,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意向都充满了民俗风情。例如“大雁”“兰花”“菊”“竹”“松”等。教师在讲授这些经典诗歌时,教需要充分利用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素材,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内涵的理解。

(4)通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来进行民俗文化渗透

民俗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清明节扫墓敬拜,端午节粽子给屈原,表示国家的好心情。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季节性节日,对中学生进行写作的培养,就可以使学生受到民俗文化的影响。

教室给学生一些特地的写作内容,例如戏剧、传统手工艺、传统的乐器,让学生去感受之后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心得,这是一个从知道到体会再到感悟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通过一个小小的写作作业感受到我国传统民俗的魅力,还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5)通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

思想品德教育也成为中学生语文教育的一部分,教师也可以通过传统的民间小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得教育,使中学生在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归属感。民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人民的生活面貌,是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告诉给人们珍视友谊的挚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教给人们热爱家乡的真情;“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教给人们忠贞不渝的爱情,“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教给人们祈福的美好心愿„„这些都反映了劳动人民积极的生活态度、美好理想,这些并非一时一地的风俗,而是历经千年成为一种对真善美的追求。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髓传给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如有涉及到相关的民俗知识时,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民俗材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6)通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外实践活动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学校可适当安排一些民俗活动对学生进行民俗文化教育。例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在民俗文化方面有研究的老师在学校进行民俗文化讲座。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当地的民间节日、植树活动、龙舟竞赛等活动,使学生体验民俗风情。开展关于民俗文化的研究学习活动,结合当地材料,实地调查,开展有益的民俗活动,举办民族知识竞赛。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民俗文化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上所述,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具有良好的道德文化的形成对学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应当把握的原则

由于民俗文化是一个缺点和优点并存的文化类型,其本身在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也不是非常主要的内容,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民俗文化应当有一个度数原则。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民俗文化相关的,但不是在文本只要牵涉到民间、民俗描写的教师就进行解释,同时,教师在讲解时也不能牵强附会或不讲原则无限制地挖掘教材,应当做到结合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进行民俗文化的教育。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进行,不能背道而驰。

我国博大精深民族文化是由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其他文化组合而成的。对学生进行民俗教育的同时更好的对中学生进行汉语言教育。从另一个角度看,内容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形式多样的民俗教育方式,对教材编织着在完善中学知识结构方面有重要启示,进而扩大中学生对文化追求的满意度,有利于中华民俗文化的传播,从而为中学语文教学开辟出新的教学途径。

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的意义

4.1民俗文化是解读语文课程的助手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单纯地以陈旧的方式分析、解读课文的话,容易导致学生对民俗文化知识的欠缺和误读。使学生在解读经典文本的时候只知其表而不知其源。但是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对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就更够清楚地梳理出文章的渊源、含义和其他内容。例如:鲁迅的作品在常常出现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教师在讲授时大多是围绕着其反传统反封建的内容进行讲解,很多人会忽视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讲解。

4.2民俗文化可促进语文课程的不断创新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初中的综合性学习、是这次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最有新意的设置。综合性学习以淡化学科界限、加强知识整合为特征,主张课程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有机联系,其内容远远超出了单一学科知识的范围,而且是静态的文科资料所无法涵盖的。开展综合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时,我们不能囿于封闭的文本资料,而应借助于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持。民俗文化的渗透可以消解语文教学中遇到的类似问题,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课外知识的兴趣,可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而促使新课改可以做到与时俱进,让语文课程有声有色,别具风格。

4.3民俗文化可以培养学生深厚的写作兴趣

民俗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果实,蕴含着我们民族传统的优秀品质,学生对这些民俗知识有了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对于他们全面把握写作内容很有帮助。如赏菊的重阳节、赛龙舟的端午等等,都表达出各种美好的民族情感,能够滋润学生的心灵。在教学期同,我紧扣时令节日,进行相关的作文训练课。初一阶段,可以设置记叙文训练。

下载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的研究报告[5篇]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的研究报告 激烈的国际竞争呼唤我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探究性学习在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

    传统民俗文化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民俗文化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其博大精深、瑰丽灿烂的传统文化为华夏子孙留下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民间传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艺术......

    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郑州市第七十八中学 摘要:那是鲁迅生活的年代,可是今天的时代就不同了,“先生们”可以借助外界的各种渠道来帮助学生体会作品的意境,这便是信息......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张帮胜 《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指出:“要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使环境......

    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作用

    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作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系统中的作用体现在可以综合利用文字、图形、影像、声音、音乐及自制演示系统等资源生动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有......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教学改革正在不断的深入,教师要适应教学变革,就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化素养。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课堂教学不断进步......

    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作用

    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作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系统中的作用体现在可以综合利用文字、图形、影像、声音、音乐及自制演示系统等资源生动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有......

    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评价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许多重要的作用。教学评价的一般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评价的结果为改进教学与检验教师提供依据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