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民俗文化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民俗文化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其博大精深、瑰丽灿烂的传统文化为华夏子孙留下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民间传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艺术奇葩,直面现实,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文化,特别是我们的孩子逐渐为外来的新奇事物所吸引,懂得电脑、英文,能熟记广告,喜欢迪斯尼之类的卡通漫画、洋文具、爱吃洋快餐,却对本民族经典文化知之甚少,远离了曾影响了代代优秀人物的经典文学、国粹艺术,现代的家长也认为古典文学古老无用,无视甚至丢弃了我们民族最基本的文化支撑,中国的传统文化将逐渐出现断层现象。据此,根据我们幼儿园的实际,我们选择了适宜我园实际的民间传统文化。
一、我们的目标:
1、架构新课程背景下具有园本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与框架
2、探索民间传统文化与主题活动整合的策略与活动方案,形成园本课程
二、整体框架与实施途径: 具体见下表:
传统民俗文化教学活动时间安排组织形式 家园活动
每学期 1 次
民俗文化整体框架见附件
三、传统民俗文化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体现:
(一)将传统民俗文化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闲散环节中
这些环节我们主要安排传统民间游戏。幼儿民间游戏的种类非常丰富,在组织 游戏时,我们注意在活动内容上要动静交替,在环节上过渡要自然,减少幼儿等待时 间,主要是选择一些不受时间、场地限制,玩具携带方便、便于收拢的民间游戏,穿 插在零散时间中进行。如:
晨间活动及离园活动等,幼儿在室内玩起了“拾子”
“找
东南西北”“拍大麦”等游戏,户外活动时,让幼儿玩“跳牛筋”、“老狼老狼几 点”、“荷花荷花几月开”、“打宝”、“石榴花儿遍地开”等活动性强的游戏;餐 前饭后幼儿玩了“翻绳”、“手影游戏”、剪纸等活动量较小、较安静的游戏,这样,不仅使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过渡自然,管而不死、放而不乱;同时很重要的是 锻炼了幼儿的各种能力,使幼儿得到充分地自由和发展。
(二)传统民俗文化和各领域教学的有机衔接
传统民俗文化可以融合到幼儿园的各学科中,如我们结合语言活动向幼儿传授 民间童谣、民间传说,社会领域里我们向幼儿进行传统节日教育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的教育,通过制作、分享传统食品,让幼儿感受浓浓的节日气氛,音乐活动中 我们可以向幼儿进行民间音乐的学习,美术活动中我们通过剪纸、欣赏等,让幼儿领 略民间艺术的绚丽多彩,健康活动中,我们结合民间体育游戏,让幼儿充分体验游戏 的快乐,这样,通过民间游戏在各领域教学中的渗透,让民间游戏和各领域活动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
各年龄段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内容
内容
大班
中班
小班
民间游戏
捉龙尾、老鹰捉小鸡、提提脚、脚尖脚跟脚尖跳、倒缸背缸、编花篮、拍人、跳房子、跳绳、摔标、斗鸡、二人三足、滚铁 环、扔沙包、跳竹竿、跳皮筋 等
荷花荷花几月开、跳房子、抬花 轿、炒黄豆、石头剪刀布、丢手 绢、抽陀螺、和尚摸瞎、三三
三、丢沙包、狡猾的狐狸在哪里、走 高跷、切西瓜、砍白菜等
小老鼠上灯台、猫捉老鼠、捕鱼、点点触触、红灯绿灯、苹果生梨、大饼油条、拉勾上吊、木头人、拉大锯、摇啊摇、买花狗、赶小 猪、老猫睡觉醒不了、点小鸡等
民间文学
老鼠娶亲、神笔马良、仓颉造 字、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百 家姓、夸父追日、咏柳、狐假 虎威
司马光砸缸、嫦娥奔月、尾巴歌、盲人摸象、悯农、静夜思、老鼠 娶媳妇、捉老鼠、数一数
拉大锯、孔融让梨、公鸡头母鸡
头、一望二三里、老鼠和猫、小
老鼠上灯台、萝卜谣、拍大麦
剪纸
春、喜、人、窗花、青蛙、花 瓶、蝴蝶、剪影、我爱吃的蔬 菜、蜻蜓、电话、树林、小麦、树叶、梅花、五角星、雪花、八角星、八角花、向日葵等
苹果、大树、窗花、灯笼、手套、衣服、房子、蝴蝶、蘑菇房、人、酒杯、鱼缸、火锅、剪刀、水罐、坦克、兔、乌龟、栏杆 2、蘑菇、花、云、叶子、花伞等
米饭、面条、薯条、小旗、小花、雪糕、碗、方巾、手帕、石头路、蛇、蜗牛壳、小刺猬、纽扣、栏 杆、索链、卡车、茄子、花瓶等
民间音乐
一起去看戏、顶锅盖、莎莎、化蝶、小老鼠上灯台、墙头草、公鸡头母鸡头、虫虫飞、拍拍胸、城门几丈高、开锁、网小鱼、县官判罚、蚊子叮、打铁、卷 炮仗、炒蚕豆、包饺子、斗鸡、钻山洞、套圈、拍大麦
三轮车、金苹果、三个和尚、炒 盐豆、捉迷藏、稻草人与小鸟、抬花轿、跳绳、打虫子、切西瓜、爆米花、舞狮、对歌调
点点虫、摇啊摇、钻泥巴、顶锅
盖、斗斗虫、逗虫虫、数鸟蛋、五指歌、手指房子、开火车
在向各领域渗透中,我们的策略是以主题内容为基准,把传统民俗文化内容融
入到该主题的综合活动中,这样,既丰富了主题教育的内涵,又保证了传统文化的学习质量。
例:各年龄段主题背景下的民间游戏活动
小班
主题:有趣的动物
学习领域:
语言活动:《公鸡头母鸡头》、《小老鼠上灯台》
健康活动:《小老鼠上灯台》、《猫捉老鼠》
区域活动:
剪纸:蛇、蜗牛、小刺猬
户外活动:
点小鸡、猫捉老鼠
中班
主题:端午节转转转
学习领域:
语言活动:《屈原的故事》
健康活动:《玩陀螺》、《赛龙舟》
社会活动:《粽子香袋》
户外活动: 陀螺陀螺咕噜咕噜转
大班
主题:正月里
学习领域:
语言活动:《十二生肖的传说》、《年的来历》
音乐活动:越歌童谣《大家一起去看戏》、《喜洋洋》
美术活动:《漂亮的中国节》
健康活动:《舞龙》、《舞狮》
区域活动:
剪窗花、编中国节
户外活动: 捉龙尾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探索:
1、单独将传统民俗文化用于集体教学活动:探索和挖掘传统民俗文化的集体教 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教学评价。我们以年段组为单位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将收集整理的 资料逐一分析研究,整理出一部分适合进行集体教学的内容,并按年龄特点和领域进 行分类,分析其任务、目的、玩法、规则以及对幼儿发展的价值,集体备课,设计出 适合大中小班幼儿园主题教育的活动方案,由骨干教师多次尝试教学并研讨,形成园 本特色的幼儿民间文化教育内容。如一些民间的体育游戏 《老鹰捉小鸡》、《跳格格》、
第二篇:传统民间文化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民间文化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其博大精深、瑰丽灿烂的传统文化为华夏子孙留下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民间传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艺术奇葩,直面现实,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文化,特别是我们的孩子逐渐为外来的新奇事物所吸引,懂得电脑、英文,能熟记广告,喜欢迪斯尼之类的卡通漫画、洋文具、爱吃洋快餐,却对本民族经典文化知之甚少,远离了曾影响了代代优秀人物的经典文学、国粹艺术,现代的家长也认为古典文学古老无用,无视甚至丢弃了我们民族最基本的文化支撑,中国的传统文化将逐渐出现断层现象。据此,根据我们幼儿园的实际,我们选择了适宜我园实际的民间传统文化。
一、将传统民俗文化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闲散环节中
这些环节我们主要安排传统民间游戏。幼儿民间游戏的种类非常丰富,在组织游戏时,我们注意在活动内容上要动静交替,在环节上过渡要自然,减少幼儿等待时间,主要是选择一些不受时间、场地限制,玩具携带方便、便于收拢的民间游戏,穿插在零散时间中进行。如:晨间活动及离园活动等,幼儿在室内玩起了“拾子” “找东南西北”“拍大麦”等游戏,户外活动时,让幼儿玩“城门几丈高”“跳皮筋”、“老狼老狼几点”、“荷花荷花几月开”、“打宝”、“石榴花儿遍地开”等活动性强的游戏;餐前饭后幼儿玩了“翻绳”、“手影游戏”、剪纸等活动量较小、较安静的游戏,这样,不仅使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过渡自然,管而不死、放而不乱;同时很重要的是锻炼了幼儿的各种能力,使幼儿得到充分地自由和发展。
二、传统民俗文化和各领域教学的有机衔接
传统民俗文化可以融合到幼儿园的各学科中,如我们结合语言活动向幼儿传授民间童谣、民间传说,社会领域里我们向幼儿进行传统节日教育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的教育,通过制作、分享传统食品,让幼儿感受浓浓的节日气氛,音乐活动中我们可以向幼儿进行民间音乐的学习,美术活动中我们通过剪纸、欣赏等,让幼儿领略民间艺术的绚丽多彩,健康活动中,我们结合民间体育游戏,让幼儿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这样,通过民间游戏在各领域教学中的渗透,让民间游戏和各领域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向各领域渗透中,我们的策略是以主题内容为基准,把传统民俗文化内容融入到该主题的综合活动中,这样,既丰富了主题教育的内涵,又保证了传统文化的学习质量。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探索:
1单独将传统民俗文化用于集体教学活动:探索和挖掘传统民俗文化的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教学评价。我们以年段组为单位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将收集整理的资料逐一分析研究,整理出一部分适合进行集体教学的内容,并按年龄特点和领域进行分类,分析其任务、目的、玩法、规则以及对幼儿发展的价值,集体备课,设计出适合大中小班幼儿园主题教育的活动方案,由骨干教师多次尝试教学并研讨,形成园本特色的幼儿民间文化教育内容。
2将传统民俗文化作为一个主题开展活动。部分目标、任务一致的游戏可将其作为一个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扩充主题教学内容。如上述的大班主题活动《正月里》,我们选择了看戏、中国节、舞龙、舞狮等,整个主题选择的活动都是围绕着“年”开展,这都是过大年时发生在幼儿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幼儿对它们比较熟悉,易于接受,又和民间的风俗习惯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将它们作为一个主题开展活动。将传统民俗文化融入各领域教学活动中。通过分析不同游戏的任务、目的、玩法、规则来赋予其新的价值,给传统游戏注入新的活力,与集体活动相结合,以此为载体来完成课程目标。如童谣《拉大锯》,拉大锯这个活动其实是小班的一个户外游戏,幼儿一直都比较喜欢,经过多次尝试教学,我们抓住“看大戏”这一着眼点,用“台上演的是什么戏”将拉大锯的游戏成功地过渡到地方戏的演绎,同时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将民间游戏和地方戏成功融合在一起。
三、区域活动中有机地融合民间传统文化
如我们在大班开设了剪纸区,先是让幼儿跟着老师学,等有了一定基础后,我们投放了一些图谱,让幼儿自己边探索边学习,最后让幼儿自己设计图样,这样由浅入深,既考虑到了幼儿发展的循序渐进,也照顾到了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在益智区我们投放“翻绳”“七巧板”“找东西南北”各类棋盘。在音乐表演区可以投放彩绸、绸扇、各种民间小乐器、各种脸谱、民间表演头饰等。
四、利用幼儿技能过关活动为载体,促进民间传统文化在幼儿园的开展
每学期,我们都要开展幼儿技能过关活动,从去年开始,我们将民间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也列入考核内容,如大班幼儿学会连续跳绳15次,每个年龄段的幼儿必须学会5个民间游戏,小班幼儿能诵读10首童谣等,这样保证游戏在幼儿园的正常开展。
第三篇:节日民俗文化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渗透探讨
节日民俗文化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渗透探讨
摘 要: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已经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幼儿的全面培养,这样才可以促进幼儿的健康、全面成长,成长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栋梁之材。在幼儿园教育中,可以适当渗透节日民俗文化,丰富幼儿的知识面,扩展幼儿视野,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节日民俗文化;幼儿园教学;渗透
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社会资源的利用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民族文化的丰富与优秀,让幼儿更加热爱祖国。我国具有很多传统节日,并且在节日的时候,有很多传统项目与活动,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节日与活动的引入,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气氛,还可以增加幼儿的相关知识,进而使幼儿得到熏陶,实现幼儿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
一、在幼儿游戏中融入节日民俗文化,促进幼儿成长
创设具有园本特色的区角,让幼儿体会传统节日活动。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地的民俗,开展一些文化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还可以增加幼儿对相关民俗的了解,掌握有关知识。比如,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地的民俗,举办一些“民俗文化一条街”等活动,展现一些当地的特色习俗、文化等,如习俗描述、节日来历、图片、视频等,让幼儿对相应的节日民俗进行了解与学习,进而掌握相应的知识,促进幼儿的健康、全面成长。对于幼儿而言,一些节日民俗文化的学习,只能进行初步的感知,获得的相关知识也是一些比较浅的内容,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幼儿的个人体验。同时,在开展节日民俗活动的时候,可以增加一些动手操作机会,让幼儿亲身体会,这样也可以加深幼儿对有关内容的印象,进而不断丰富自身。
二、在幼儿园主题活动中融入节日文化文化,促进幼儿成长
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幼儿身心特点与发展规律的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分层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充分体现教学的层次性与递进性,进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针对小班而言,可以围绕过年的主体举办一些活动,逐渐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对家乡过年时的一些习俗进行了解,并且说出一些新年祝福语,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针对中班而言,可以围绕元宵节、端午节等节日,举办一些主题活动,让幼儿对元宵节、端午节相关习俗与知识进行了解,并且说出这两个节日需要吃什么,增加幼儿的传统文化知识。针对大班而言,可以围绕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展开主题活动,让幼儿对相关民间故事进行了解,激发幼儿对传统节日的喜爱,进而对相关知识展开学习,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
三、在亲子活动中融入节日民俗文化,促进幼儿成长
亲子活动指的就是以游戏活动为主要教学方法,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同时,提高家长教育水平,为父母与幼儿提供一起游戏和学习的条件与机会,让老师、家长、幼儿三者之间展开良好的互动的游戏活动方式。首先,营造家庭与幼儿园互动合作环境,构建节日民俗教育平台。为了获得家长的支持,幼儿园一定要通过家长讲座的形式,对家庭与幼儿园合作幼儿教育模式进行宣传,并且分析传统节日民俗教育的作用与重要性,并且通过宣传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的含义,结合幼儿的具体情况,利用家庭与幼儿园联系栏、家庭与幼儿园直通车、家长信箱等模式,构建家庭与幼儿园之间互相郊游的传统节日信息平台,增加幼儿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其次,建设“家长助教团”的资源库,搜索一些节日民俗教育资源。“家长助教团”资源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社会资源。在开学之初,幼儿园可以通过调查表、自主报名等形式,让家长填写相关资源,这样在教育过程中,就可以进行充分的利用。之后,幼儿园可以将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利用有效资源展开教学,融入适当的节日民俗文化,提高幼儿的文化内涵。最后,举办节日民俗亲子活动,增加节日民俗教育魅力。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加强节日民俗亲子活动的开展,利用多样化的方式,让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观看幼儿园表现,并且也增加了家长和幼儿之间的互动,加深了家长和幼儿的感情,这样也可以让幼儿对节日活动进行深刻的认识,进而充分感受节日的气氛与魅力,实现幼儿的全面成长。
四、在幼儿体验中融入节日民俗文化,促进幼儿成长
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幼儿自创能力的培养。首先,通过美术创作,突出幼儿自我体验。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结合节日民俗文化,让幼儿进行美术创作,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幼儿的知识含量,还可以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与绘画能力。比如,围绕春节主题,让幼儿画一些生肖与灯笼、制作一些拉花与彩链、剪窗花、欣赏年画等,增加幼儿对春节的了解;又比如,围绕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主题,让幼儿说说这些节日需要吃什么,并且具有哪些特色习俗等,这样就可以有效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对相关节日知识内容进行了解,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其次,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游戏方式展现民俗节日魅力。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游戏作为幼儿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定要和幼儿学习进行紧密的结合,这样就可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展开学习。同时,在进行幼儿教育的时候,通过游戏教育模式的运用,不仅可以充分体现对幼儿权利的尊重,还可以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实现幼儿的健康、全面成长。
结束语:
总而言之,节日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受到了老师与幼儿的欢迎与喜爱。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渗透节日民俗文化,可以增加教学的新鲜血液,为老师的教学内容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在以后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进一步挖掘节日民俗文化的教育资源,为幼儿园教育提供良好的服务,促进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全面展开,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启丽.论多元民族文化教育视野下幼儿教师素质的构建――学前多元民族文化课程研究引发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13(03).[2]程五一,杨明欢.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08).[3]李敏娟.节日民俗文化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渗透[J].基础教育,2012(01).
第四篇:蒙古族传统沙嘎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蒙古族传统沙嘎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结合沙嘎游戏发展现状,针对沙嘎游戏开展存在的问题,为如何更好地实现蒙古族传统游戏――沙嘎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应用,进行策略分析。
关键词:蒙古族 传统游戏 沙嘎游戏 幼儿园 应用
沙嘎游戏是幼儿传统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娱乐性、生活性、游戏性的特点,符合幼儿成长的心理需要,利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但是在社会文化发展融合的影响下,沙嘎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变得边缘化,因而需要相关人员进一步分析沙嘎游戏,为沙嘎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行研究。
一、沙嘎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形式
1.集体教学活动
沙嘎游戏集体教学活动应用具体体现在综合课程上,涉及到幼儿活动的多个方面。比如,在“小小沙嘎”游戏活动开展中,游戏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沙嘎游戏的基本特点和与沙嘎对应的五畜;能够自主创编沙嘎游戏;初步形成民族认同感。活动操作是在课前导入“嘎啦哈之歌”,幼儿教师带领幼儿进行运动;以儿歌的形式向幼儿介绍沙嘎游戏特点,举出游戏中体现沙嘎的地方,像“凸起的绵羊”“凹下的山羊”;通过游戏让幼儿说出五畜名称;分组开展游戏。
2.区角活动
这种活动也被叫做活动区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的为学生创设游戏活动环境,之后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游戏学习,探究适合自己的交往方式。活动目标是让幼儿了解沙嘎特点;促进幼儿合作的热情。活动操作过程是教师介绍沙嘎,引领幼儿观察沙嘎;出示图片并分发给幼儿;教师将幼儿的活动作品放置在对应的区角中。
3.日常常规活动
这种活动是指教师专门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活动之外,幼儿在幼儿园的一系列活动。在这种类型的游戏活动中,沙嘎方便携带,容易聚集。比如,“赛马”游戏中,首先,教师会将五畜中“马”面向上排成两排表示跑道;其次,教师摆马头;再次,投骰子,哪位幼儿投出几个马,谁就让自己的马向前走几步;最终谁的马先到达目的地的者为冠军。
二、蒙古族幼儿园沙嘎游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幼儿教师民族认识水平高低不一
教师是幼儿一切活动的重要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和个人素质直接影响游戏教学活动效果。沙嘎游戏的实施效果和教师的素养、经验存在密切的关系。但是现阶段沙嘎游戏活动教师认识水平高低不一,大多数教师没有接触过沙嘎游戏,同时对蒙古地区文化了解也不够,不利于沙嘎游戏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2.沙嘎游戏活动教学内容单一
经过调查分析发现,沙嘎游戏在小班、中班和大班中的开展内容、形式基本一致,基本都是教师引导幼儿认识五畜以及沙嘎在动物身体上的部位等活动。游戏活动组织内容和组织形式比较单一,不具备创新意。
3.沙嘎游戏活动教学目标偏重知识
教师在开展沙嘎游戏的时候,侧重于关注沙嘎游戏赋予沙漠的知识性意义,忽视了游戏本身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沙嘎在蒙古幼儿园中的开发和应用偏重于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即过度重视游戏的知识性,忽视了游戏本身的娱乐功能。
三、完善蒙古族传统游戏沙嘎游戏在幼儿园运用的策略
1.加强教师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第一,在课程安排山需要适当地融入一些蒙古族文化信息,从而加强幼儿教师对沙嘎游戏文化背景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实现对蒙古文化的有效传承。第二,幼儿园需要定期组织幼儿教师开展教师培训,加强幼儿教师对蒙古族文化认同。同时,在培训工作开展中,高校还可以组织教师进行日常工作经验的交流。
2.丰富蒙古族幼儿园沙嘎游戏教学活动内容
蒙古族幼儿园沙嘎游戏教育教学活动不仅需要加强教师对蒙古族文化知识的掌握,而且还需要教师向长辈请教和沙嘎游戏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进一步促进沙嘎游戏课程知识内容的开发。沙嘎游戏教学过程是开放化的,沙嘎游戏活动内容的确定需要教师、家长和教研人员共同参与研究,提升游戏活动开展的价值。
3.进一步??化沙嘎游戏的娱乐功能
沙嘎游戏具有充分的娱乐性功能,为此,对沙嘎游戏的开发和应用需要充分关注其本身的娱乐性特点,从而提升幼儿对沙嘎游戏参与的积极性。
4.加强沙嘎游戏和蒙古族文化的充分整合
沙嘎游戏需要加强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将沙嘎游戏充分体现在各种类型的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设计、布置和安排沙嘎游戏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沙嘎背后的民族文化因素,实现民族文化和游戏活动的充分融合。
参考文献:
[1]朱晓红.在蒙古族儿童体育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的合作行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6,(09):66-70.[2]逯行,李芒,喻凡,李营.教育游戏家园共育模式下幼儿能力培养实验研究――以“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加减运算能力培养为例[J].数字教育,2016,(04):14-22.
第五篇: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江西省吉水中学易华明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由于民俗文化的集体性,说到底,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民俗文化是指由民间共同创造和享用的生活文化和世代传承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般分为四大类:物质民俗,包括饮食起居、交通医保;社会民俗,包括社会组织(血缘、地缘、业缘组织等)、社会制度(人生礼仪,传统习惯等)、岁时节日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精神民俗,它包括古代民间习俗信仰。简要地说,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涵盖着现代民族风情习惯,比如说,过年要吃饺子,小孩子周岁的时候要抓周,见面打招呼的时候习惯性的问一句“吃了吗?”等等。
民俗文化教育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一个民族的民众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了解、吸纳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成为一代有文化有素养之人,成为一代心存文化之“根”的人。
首先,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之时,他们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都未真正定型,他们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能力都很强。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都或多或少的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许多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所侧重的加以点拨,在启发学生去思考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等方面,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中学生在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时侯,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新鲜感都很强,他们往往更喜欢学习趣味性的知识,更喜欢多姿多彩的课堂,对教师的照本宣科地讲解和枯燥无味的知识传授不感兴趣。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知识就能够丰富课堂教学,这些知识在课文教学中往往能满足学生的更多需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用一些有趣的谚语或一些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就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欣喜地发现在中学语文许多课文涉及了民俗文化和事项。如:
⑴永和九年,岁在葵丑,暮春之初,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必修五《兰亭集序》)
⑵第二天天一亮,翠翠就同祖父起身了,用溪水洗了脸,把早上说梦的忌讳去掉了,翠翠赶忙同祖父去说昨晚上所梦的事情。
“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象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我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
(必修二《边城》)⑶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必修三《鸿门宴》)
由此可见,民俗描写已经成为文学作品有机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材中有大量的人格榜样,在教学时发掘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而民俗文化的阐释与渗透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对语文教学产生作用。
1、民俗文化有利于学生词汇的沉积与演变
我们可以通过对某一种语言的结构方式、语义内容的揭示,了解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有的贮存在语言里,成为一种历史、或者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它的残迹和影子,有的一直传承下来,有的有了新的发展,形成新的民俗。纷繁的民俗事项,必然会促进汉语言词汇、词义的丰富与发展。
翻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尤其是在古代文学教材中,我们可以采撷到相当多的民俗词汇。这里,仅以“帽”来说明中国的服饰文化对服饰词汇词义的产生和演变带来的影响。
古代表示帽子的词有“冠”、“冕”、“巾”等。“冠”是我们平时在课文中最常见的服饰词之一,“冠”指的就是帽。
由“冠”衍生出来的词也为数不少,比如,我们都知道戴帽子要束带子,由此产生了“冠带”一词;古代贵族男子因为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节,结发加冠,以示成年,可以娶妻的习俗,于是产生了“冠礼”一词;如果与“童子”等表示年龄的词语相对时,“冠”的意思便偏重于成人,如《子路冉有曾皙侍坐》(《论语》)中有“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服饰装扮在古代象征着一种身份。《长江三峡》中有“屈大夫死日,有人在汨罗江畔看见他峨冠博带。” 《西湖七月半》(必修四读本)中有“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峨冠博带是古代士大夫的装束。
另外,“冠”字与其他字搭配,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服饰词汇。《释名·释首饰》说:“士冠,庶人巾。”可见,“冠”和“巾”原本是有等级差别的,士戴的是冠,贫民戴的是巾。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们可以从“朝服衣冠”一句判断出主人公在朝廷中的不俗地位。但是后来随着服饰的演变,冠与巾逐渐结合,“冠巾”一词也随之出现。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必修二)中周瑜“羽扇纶巾”中的“纶”即是“冠”的异体字,在这里表现了古代儒将闲雅的风度
繁复的服饰文化对词汇的丰富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正深刻地印证了这一论述。与此相同,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建筑、音乐、饮食等多种物质、精神在汉语言词汇中散发出来的语言魅力。比如:“五步一楼,十楼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的阿房宫(必修二《阿房宫赋》)揭露的是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墙壁上挂着“朱拓的大‘寿’字”,几案上堆着《康熙字典》、《近思录集注》和《四书衬》的房间摆设(必修二《祝福》)反衬的是主人家鲁四老爷的道貌岸然。又如,茫茫江水中悲切的“琵琶”流转(必修四《琵琶行》)唤起了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伤感;再如,精美的“樽”(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寄托的则是作者洒酒酬月,慨叹“人生如梦”的情怀。
2.民俗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民族情感和审美趣味。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经典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往往是通过具有民俗风情的事物来表达的,例如“月”“柳”“菊”“茱萸”“龙舟”等。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作者柳永飘泊江湖的感受。了解折柳送别这一习俗,那么学生就更加能体会到词人当时与恋人难分难舍的心境。在讲授这些经典诗歌时,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素材,可以加深学生对文
学作品内涵的理解。民俗经过历史的积淀,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祭祖扫墓的清明节、包粽子祭屈原的端午节等,都表达出美好的民族情感。3.民俗文化有利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有关民俗内容,能够使中学生在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民俗与人民的生活相伴而生,反映人民的生活面貌,它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教给人们珍视友谊的挚情;“离乡背井时,怀揣乡井土”教给人们热爱家乡的真情;“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教给人们忠贞不渝的爱情,“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教给人们祈福的美好心愿„„这些都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的生活心态、美好理想,这些并非一时一地的风习,历经千年成为一种美的风范、善的追求、真的指归,这些对学生的熏陶和教育是不可低估的,它能把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髓传给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如有涉及到相关的民俗知识时,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民俗材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比如古代诗文中常常涉及到古代文人的“出世”、“入世”思想。作为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虽然在过去历代都有高人归隐乡里,如庄子、陶渊明等,但是,绝大多数的文人志士仍然是积极入世、爱国务实为国为民的。4.通过民俗文化尤其地域民俗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中学语文的广度。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学校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有关民俗内容的课外活动。例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民俗专家或者有关老师给学生举行民俗讲座。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当地有民俗特色的节日庆典、植树活动、登高赏菊、龙舟竞赛等活动,从而使学生亲身感受民俗风情,受到积极的熏陶和感染。学生还可以开展有关民俗风情的研究性学习。参加有关民俗风情活动后,写出有关感受,写出调查报告。也可以结合乡土教材实地考察,开展有益的民俗活动,举行民俗知识大赛等。这样在课堂学习外,以多彩的生活激活学生的民俗知识兴趣,以健康朴素的民俗文化强化学生的知识人格,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对联是民俗文化中的精华,红白喜事,过年过节也都喜欢自己写对联,特别是过春节,在自家门口贴上自己书写的对联,表达出各种含义。这几年,不少地方中考也出现了对联题,因而可以结合语文学习中的对联知识,让学生收集身边或老家的对联,进行对联分析进而学习写简单的对联。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文化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民俗教育可以更好地进行母语教育。从另一方面来看,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及生动多样的民俗教育形式,可以在改善中学知识结构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可以更大程度地满足中学生的心理追求和文化追求,有利于中华民俗文化的传播,从而为中学语文教学开辟出新的教学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