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老师”在幼儿园小班教学中的应用
“小老师”在幼儿园小班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小老师”的灵活运用可以提高幼儿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能力。我在江西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开展了多年的“小老师”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就小班的孩子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小老师 幼儿教学 灵活应用
一、在小班上学期,由于孩子的年龄比较小,这时候只能在孩子“头上戴个好看的帽子”叫“小老师”,从而来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事情:
(一)在孩子心目中树立“小老师”的形象
孩子刚来幼儿园时,会有哭闹现象。这时,老师就要讲给他听:我是老师,你看,老师和你一起上幼儿园,老师都不会哭,以后你就是我的“小老师”,做“小老师”也不能哭哟。这时,教师就立即称呼他为:“小老师”,孩子便会融入这个大家庭里。
(二)运用“小老师”培养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个阶段的孩子年龄比较小,只能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从而培养师幼的感情。如:教师可有意识地说:“某某小老师,帮我把那个本子拿给我”、“某某小老师,帮我拿杯……”这样可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小老师”的运用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刚入园,孩子各方面的习惯还没养成,如:当他们玩完玩具时,作为教师就要用“小老师们”来称呼,你们帮我把玩具送回家。午睡时,告诉“小老师们”我们玩了半天了,应该安静地睡觉了。下午,小老师们还要起床玩玩具呢。这样,既培养了孩子收拾玩具的好习惯又培养孩子养成午睡的好习惯,同时也让孩子树立起自己是个“小老师”的形象。
在这个时期,我向家长简单调查了孩子在家的情况,大部分的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经常这样对着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说:“我是小老师,我来帮你们拿杯子……”“我是小老师,玩具要送回家休息,我也要早点睡觉,明天小老师还要上学呢。”从这些调查中可以看出,“小老师”的运用不仅改正孩子上幼儿园哭闹的行为,而且,帮助孩子初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以及养成好的习惯。
二、小班下学期,孩子对“小老师”这一词并不陌生了,所以,我就以下几点来培养他们:
(一)游戏活动课上“小老师”的运用
在活动课上,我让孩子模仿老师的样子到前面领读数字或字宝宝,这样不仅培养孩子的模仿能力和增强孩子的自信,还可以巩固孩子所学的知识,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10分钟启蒙阅读时,我让一个孩子戴着耳麦做小老师,这样可以起着带头领读的作用,而且对阅读的兴趣更浓。
(二)“小老师”在纪律中的运用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并且和同伴之间的交往都很熟,所以他们不管是午睡还是进餐的时候都喜欢和同伴叽叽喳喳地交流,这时,我就请个小朋友做“小老师”来管理,叫孩子们不要说话,要安静休息、安静地吃饭。这样,下次你才会有机会做“小老师”。
(三)“小老师”在生活中的运用
当我们的孩子要用到幼儿用书的时候,教师可以指派几个孩子做“小老师”发书、收书;进餐前可以让孩子发筷子、端饭……从而让他们感受到“小老师”的重要性。
(四)“小老师”在节日活动中的运用
当每个节日要到来时,教师应该在班上举行庆祝活动,这时,我让孩子轮流做“小老师”在集体面前做大胆的表演:语言表演、舞蹈、儿歌等节目,从而,让他们感受到节日的气氛以及培养他们大胆、自信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那么,在这个学期中,我也向家长做了一个调查,孩子们在家里模仿“小老师”,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坐在沙发上,由她做“小老师”表演儿歌、舞蹈等,并且在家里的各方面表现都比以前有所进步,以前吃饭慢的甚至不想吃的,晚上不想睡觉的,现在总认为自己是个“小老师”,就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情。
由此可见,“小老师”在小班孩子身上的运用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当然,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我们还要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来合理地利用“小老师”这个身份来让孩子融入这个大家庭里,来培养他们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等,从而,让孩子们喜欢上幼儿园。
第二篇:论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幼儿园小班教学中的应用范文
论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幼儿园小班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4-04-24 摘要: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采取直观的教学形式。而多媒体技术传输信息的方式具有形象、生动、刺激强等特点,这也正好符合了小班幼儿的需要。本文立足实践,在小班教学领域探析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育教学的过程,以期提高幼儿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多媒体、幼儿教学、技术应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幼儿园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小班教学仍然摆脱不了以教师为中心,把幼儿当作知识灌输对象,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手法虽然面向全体幼儿,但却因为形式过于单一,从不同层面上制约着幼儿的个性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成为教育领域的一次革命。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为一体,可使静止的图文视听化,复杂的内容简明化,抽象的思维过程可视化,知识发生过程动态化,具有符合幼儿年龄与认知特点的启蒙性和趣味性。多年来,我尝试了用多媒体技术于小班主题教育中,致力改进教学模式,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一、教学内容由枯燥变生动小班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看到新奇的事物会主动接近,探索其中的奥秘。而在很多有关大自然的知识中,有些内容很难用言语表达清楚。心理学中指出,3-6 岁的孩子,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学习离不开具体事物及其表象的支持,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水平还较低。尤其是小班幼儿对许多抽象的概念及隐性的科学问题难以理解,他们只能理解具体的事情,不会作复杂的分析综合;所以孩子们对有深度的活动就不感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孩子活动的兴趣,对于此类科学知识,运用多媒体技术,巧妙地运用孩子感兴趣的那些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悦耳的声音、丰富的元素,会很容易引起孩子们的注意。
如在《小小蛋儿把门开》活动中,要让孩子们了解鸡蛋的秘密。如果单凭老师的讲解,让孩子了解小鸡从鸡蛋里形成、孵化的过程着实较难。即使讲得再生动,孩子们最终还是一知半解。在活动过程中,我运用PPT 播放了小鸡在鸡蛋里形成的全过程,还增加了一些音效。孩子们观看的时候,都瞪大了眼睛,看着画面,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太神奇了吧”、“你看呀,原来小鸡这么小”、“小鸡,加油”等等话语,孩子们对活动的浓厚兴趣显而易见。
二、教学形式由单一变多样
(一)由“集体教学”变为“分批小组教学”在小班教学活动中,活动的形式基本上都是孩子围圈坐听,老师把准备好的知识点教给孩子。这种以集体教学的方式,忽略了很多孩子能力上的个别差异,教师不能真正照顾到每一个孩子。如平时绘画能力较弱的孩子在画画时总会喜欢修整,画在纸上就只有拼命地擦改,或是继续涂抹,最后往往不可收拾,导致后期都不愿意再下笔作画,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发挥的同时,还极大地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和绘画兴趣。
针对这一情况,在进行绘画活动中,我运用园所引进的电子白板,请绘画能力较弱的孩子在白板上作画,能力较强的孩子在纸上作画。待创作完成后,用数码相机把孩子们的作品拍成照片并制作成PPT,通过回放定格的形式,让孩子们欣赏画作,积极参与自评与互评活动,提升孩子们的审美能力,效果尤佳。
(二)由“常规式”教学变为“有意发散式”教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常规教育在小班教学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小班孩子的最大特征是活泼好动,总是让孩子手脚放好、不能动,这其实有违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素质教育改革强调,要解放孩子们的手脚,给孩子们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而小班幼儿爱模仿的特点非常突出,所以我抓住这一时期孩子的身心特点,结合教学实际,给孩子们开展了一些发散式教学活动。
如在《海绵宝宝》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一段各种动物跳舞的动画片,同时让幼儿有意识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进行角色表演。活动中,东东要扮演海绵宝宝,优优想扮演胖大星……孩子们都会在动画中寻找自己喜欢的角色,并进行表演。最后,所有幼儿进行了合作表演,整个活动像是一场参加演出的舞台剧。而这样的活动形式恰恰解放了孩子们的手脚,让孩子们在自由的活动中获得感悟与成长。
三、幼儿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儿童是教育的主体,教育不能主观地指挥一切,包办代替。”素质教育也同样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幼儿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我们传统的教学多采用灌输法,即教师先讲完(故事等),然后提出问题让幼儿来回答,这会让小班的孩子觉得活动枯燥,甚至不想动脑筋想事情。老师一直都处在主导的位置,而幼儿却都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如何改变这样的困局,是每位幼儿教师所需亟待深思的问题。
如在《寻找彩蛋》的活动中,我制作了一个有隐藏图案的PPT,在故事刚讲起的时候,中间出现的每一个有意思的环节,我都请孩子们自己猜一猜,这个蛋到底藏在哪里,请幼儿到台前拿着鼠标找一找。孩子探秘的心理,促使他们在找到后,会得到极大的满足感,让孩子对活动变得主动,同时让每一个孩子在活动的每一分钟里都充满了好奇与惊喜。
再如《鸡妈妈来了》活动中,如果只给孩子们看一些图片的话,他们对母鸡的了解也不会很多。所以我寻找了一段关于母鸡外出散步的视频,让孩子们带着“母鸡是怎么走路的”、“母鸡甩动翅膀的时候是怎么样的”、“母鸡叫起来的时候是怎么样的”等等问题观看视频,满足了孩子们各种需求的同时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有位家长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宝宝回来的时候可高兴了,“妈妈、妈妈,今天老师带我们看鸡妈妈了。”我觉得纳闷,学校附近有鸡吗?“宝宝,在哪里看到鸡妈妈了呀?”“妈妈,老师把鸡妈妈带到电视上去了,真好玩,鸡妈妈叫起来和小鸡不一样,它会'咯咯哒'……”宝宝学着母鸡的叫声叫了起来。看来今天宝宝对鸡妈妈的了解可不少。
四、教学方法由单一变多样传统的教具是教师自己制作的一些动物图片或是其他一些手工制作品,需要靠老师的行为或是语言讲解才起作用。在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传统教具由于制作材料的限制,不能长久保存或反复使用,且无法提供多位老师同时使用。而多媒体课件完全能解决这些问题,减少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的浪费。另一方面,教具由死板变为灵活。如在《菲菲历险记》活动中,讲述菲菲的历险过程,运用动画的效果,菲菲就像有生命一样可以随着画面的移动而动。每个画面出现的主要角色都有动画的效果,“小鸟来了”就会“喳喳”地叫起来……孩子们就像在看一部动画片一样,深深地被画面吸引。多媒体课件所具备的动态画面展示功效,能弥补传统教学具之不足,受到孩子们欢迎,从而达到传统教具无法达到的效果。
五、家长工作由复杂质疑变简单支持
(一)家长由质疑变信任很多家长质疑,幼儿园引入多媒体教学,这么小的孩子能参与其中吗?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单方面可以胜任的,必定是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因此,为了让家长更好地了解活动,我在小班“家长开放日”活动中组织开展了《小老鼠历险记》活动,利用PPT 的方式,分别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出示了各种小动物,把孩子的目光都吸引在一起,令在座的家长感叹不已。有位家长这样说道:“电脑运用在幼儿园教学中,效果真的很不错,我也想回去试一试!”
(二)家长的工作变得简单又丰富在幼儿园里,为了促进与家长的合作,在开展每个主题活动的时候,经常会让家长为孩子准备一些东西。如《亲亲热热在一起》活动前,需要让家长准备“妈妈的笑脸”、“全家福”照片等等。但现在有很多家庭都不会把照片冲洗出来,而是存放在电脑上。因此,我把邮箱提供给家长,请家长把照片和说明通过邮件形式发到我的邮箱里。而后借助电视屏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欣赏到。这样省去了家长的一些工作,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有一位家长这样感叹道:“以前孩子上幼儿园,每个星期为孩子准备的东西还不少。我们工作那么忙,准备起来还真是很困难。现在好了,要准备什么东西,我们有时都可以在网上完成,有什么问题可以在网上和老师沟通。真是太方便了!”我们还在家长会上,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家长观看孩子平时在园的一些情况,比如用餐、午睡、主题活动等,让家长更直观真实地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21 世纪是科技的时代,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使用已经越来越普遍。传统教学有它自己的优势,但应用好多媒体技术辅助我们的教学,可以有效改进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使传统教学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科学。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李生兰.学前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陈帼眉.学前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杨欢耸.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开发[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第三篇:论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幼儿园小班教学中的应用
论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幼儿园小班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4-04-24 摘要: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采取直观的教学形式。而多媒体技术传输信息的方式具有形象、生动、刺激强等特点,这也正好符合了小班幼儿的需要。本文立足实践,在小班教学领域探析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育教学的过程,以期提高幼儿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多媒体、幼儿教学、技术应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幼儿园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小班教学仍然摆脱不了以教师为中心,把幼儿当作知识灌输对象,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手法虽然面向全体幼儿,但却因为形式过于单一,从不同层面上制约着幼儿的个性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成为教育领域的一次革命。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为一体,可使静止的图文视听化,复杂的内容简明化,抽象的思维过程可视化,知识发生过程动态化,具有符合幼儿年龄与认知特点的启蒙性和趣味性。多年来,我尝试了用多媒体技术于小班主题教育中,致力改进教学模式,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一、教学内容由枯燥变生动小班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看到新奇的事物会主动接近,探索其中的奥秘。而在很多有关大自然的知识中,有些内容很难用言语表达清楚。心理学中指出,3-6 岁的孩子,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学习离不开具体事物及其表象的支持,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水平还较低。尤其是小班幼儿对许多抽象的概念及隐性的科学问题难以理解,他们只能理解具体的事情,不会作复杂的分析综合;所以孩子们对有深度的活动就不感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孩子活动的兴趣,对于此类科学知识,运用多媒体技术,巧妙地运用孩子感兴趣的那些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悦耳的声音、丰富的元素,会很容易引起孩子们的注意。
如在《小小蛋儿把门开》活动中,要让孩子们了解鸡蛋的秘密。如果单凭老师的讲解,让孩子了解小鸡从鸡蛋里形成、孵化的过程着实较难。即使讲得再生动,孩子们最终还是一知半解。在活动过程中,我运用PPT 播放了小鸡在鸡蛋里形成的全过程,还增加了一些音效。孩子们观看的时候,都瞪大了眼睛,看着画面,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太神奇了吧”、“你看呀,原来小鸡这么小”、“小鸡,加油”等等话语,孩子们对活动的浓厚兴趣显而易见。
二、教学形式由单一变多样
(一)由“集体教学”变为“分批小组教学”在小班教学活动中,活动的形式基本上都是孩子围圈坐听,老师把准备好的知识点教给孩子。这种以集体教学的方式,忽略了很多孩子能力上的个别差异,教师不能真正照顾到每一个孩子。如平时绘画能力较弱的孩子在画画时总会喜欢修整,画在纸上就只有拼命地擦改,或是继续涂抹,最后往往不可收拾,导致后期都不愿意再下笔作画,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发挥的同时,还极大地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和绘画兴趣。
针对这一情况,在进行绘画活动中,我运用园所引进的电子白板,请绘画能力较弱的孩子在白板上作画,能力较强的孩子在纸上作画。待创作完成后,用数码相机把孩子们的作品拍成照片并制作成PPT,通过回放定格的形式,让孩子们欣赏画作,积极参与自评与互评活动,提升孩子们的审美能力,效果尤佳。
(二)由“常规式”教学变为“有意发散式”教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常规教育在小班教学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小班孩子的最大特征是活泼好动,总是让孩子手脚放好、不能动,这其实有违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素质教育改革强调,要解放孩子们的手脚,给孩子们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而小班幼儿爱模仿的特点非常突出,所以我抓住这一时期孩子的身心特点,结合教学实际,给孩子们开展了一些发散式教学活动。
如在《海绵宝宝》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一段各种动物跳舞的动画片,同时让幼儿有意识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进行角色表演。活动中,东东要扮演海绵宝宝,优优想扮演胖大星„„孩子们都会在动画中寻找自己喜欢的角色,并进行表演。最后,所有幼儿进行了合作表演,整个活动像是一场参加演出的舞台剧。而这样的活动形式恰恰解放了孩子们的手脚,让孩子们在自由的活动中获得感悟与成长。
三、幼儿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儿童是教育的主体,教育不能主观地指挥一切,包办代替。”素质教育也同样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幼儿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我们传统的教学多采用灌输法,即教师先讲完(故事等),然后提出问题让幼儿来回答,这会让小班的孩子觉得活动枯燥,甚至不想动脑筋想事情。老师一直都处在主导的位置,而幼儿却都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如何改变这样的困局,是每位幼儿教师所需亟待深思的问题。
如在《寻找彩蛋》的活动中,我制作了一个有隐藏图案的PPT,在故事刚讲起的时候,中间出现的每一个有意思的环节,我都请孩子们自己猜一猜,这个蛋到底藏在哪里,请幼儿到台前拿着鼠标找一找。孩子探秘的心理,促使他们在找到后,会得到极大的满足感,让孩子对活动变得主动,同时让每一个孩子在活动的每一分钟里都充满了好奇与惊喜。
再如《鸡妈妈来了》活动中,如果只给孩子们看一些图片的话,他们对母鸡的了解也不会很多。所以我寻找了一段关于母鸡外出散步的视频,让孩子们带着“母鸡是怎么走路的”、“母鸡甩动翅膀的时候是怎么样的”、“母鸡叫起来的时候是怎么样的”等等问题观看视频,满足了孩子们各种需求的同时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有位家长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宝宝回来的时候可高兴了,“妈妈、妈妈,今天老师带我们看鸡妈妈了。”我觉得纳闷,学校附近有鸡吗?“宝宝,在哪里看到鸡妈妈了呀?”“妈妈,老师把鸡妈妈带到电视上去了,真好玩,鸡妈妈叫起来和小鸡不一样,它会'咯咯哒'„„”宝宝学着母鸡的叫声叫了起来。看来今天宝宝对鸡妈妈的了解可不少。
四、教学方法由单一变多样传统的教具是教师自己制作的一些动物图片或是其他一些手工制作品,需要靠老师的行为或是语言讲解才起作用。在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传统教具由于制作材料的限制,不能长久保存或反复使用,且无法提供多位老师同时使用。而多媒体课件完全能解决这些问题,减少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的浪费。另一方面,教具由死板变为灵活。如在《菲菲历险记》活动中,讲述菲菲的历险过程,运用动画的效果,菲菲就像有生命一样可以随着画面的移动而动。每个画面出现的主要角色都有动画的效果,“小鸟来了”就会“喳喳”地叫起来„„孩子们就像在看一部动画片一样,深深地被画面吸引。多媒体课件所具备的动态画面展示功效,能弥补传统教学具之不足,受到孩子们欢迎,从而达到传统教具无法达到的效果。
五、家长工作由复杂质疑变简单支持
(一)家长由质疑变信任很多家长质疑,幼儿园引入多媒体教学,这么小的孩子能参与其中吗?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单方面可以胜任的,必定是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因此,为了让家长更好地了解活动,我在小班“家长开放日”活动中组织开展了《小老鼠历险记》活动,利用PPT 的方式,分别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出示了各种小动物,把孩子的目光都吸引在一起,令在座的家长感叹不已。有位家长这样说道:“电脑运用在幼儿园教学中,效果真的很不错,我也想回去试一试!”
(二)家长的工作变得简单又丰富在幼儿园里,为了促进与家长的合作,在开展每个主题活动的时候,经常会让家长为孩子准备一些东西。如《亲亲热热在一起》活动前,需要让家长准备“妈妈的笑脸”、“全家福”照片等等。但现在有很多家庭都不会把照片冲洗出来,而是存放在电脑上。因此,我把邮箱提供给家长,请家长把照片和说明通过邮件形式发到我的邮箱里。而后借助电视屏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欣赏到。这样省去了家长的一些工作,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有一位家长这样感叹道:“以前孩子上幼儿园,每个星期为孩子准备的东西还不少。我们工作那么忙,准备起来还真是很困难。现在好了,要准备什么东西,我们有时都可以在网上完成,有什么问题可以在网上和老师沟通。真是太方便了!”我们还在家长会上,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家长观看孩子平时在园的一些情况,比如用餐、午睡、主题活动等,让家长更直观真实地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21 世纪是科技的时代,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使用已经越来越普遍。传统教学有它自己的优势,但应用好多媒体技术辅助我们的教学,可以有效改进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使传统教学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科学。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李生兰.学前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陈帼眉.学前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杨欢耸.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开发[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兴趣是幼儿的学习动力,数学课的教学形式一般以教师演示,讲解为主,没有具体直观的幼儿所喜欢的玩具,就不能很好的发挥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幼儿依靠单纯的机械记忆所学的知识不牢固,而且容易失去兴趣。然而,一旦有新颖的教学形式,幼儿易被新异的刺激所吸引,便形成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激发幼儿学习的有力措施。例如:在教学8以内的序数这一课时,课堂开始,多媒体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在一片绿草地上新盖了一排一模一样的小房子。不一会儿,传来了小动物们的叫声和笑声,接着,出现了小猴子、小熊猫、小黄狗、和小花猫。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新房子前面。为庆祝搬新房,小动物们高兴的在草地上跳呀,唱呀,也有的小动物们玩的太高兴了,回家时,看到一模一样的房子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这时,我提出了问题,让孩子们帮小动物们想一个找家的好办法,孩子们争着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最后在老师的提示下,孩子们给小动物们编上门牌号,这样,小动物就容易找到家了。在娱乐的气氛中孩子对认识序数这些抽象的知识有了初步的理解。
二、运用多媒体,促进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效的解决了重点、难点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遇到最大难题莫过于一些课本上的知识远离幼儿生活,给幼儿理解带来很大难度。具体、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易于幼儿感知。常识教学要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积极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学习知识,培养幼儿认识事物的能力。如:认识动物“乌龟”时,先认识乌龟的外形特征,有四条腿,一个硬壳,一条小尾巴,一个长脖子,一个头。幼儿听的津津有味,再讲乌龟的技能,能把四条腿,小尾巴,长脖子,“缩”到硬壳里去。学“缩”这个字时,怎样启发幼儿去联想也很难想象出乌龟“缩”的样子。而出示多媒体动画片,教师操作,乌龟的脖子和头一下子“缩”进硬壳里去,再用同样的方法把四条腿和小尾巴“缩”进硬壳里去,幼儿很自然的把这种动物的外形特征,技能联系起来,这样幼儿能形象的模仿乌龟的各种动作,使它的“原型”再现于幼儿的脑海之中。
这几幅小小的多媒体动画片,代替了教师的许多不能讲明的语言,且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这种教学手段既节省时间,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幼儿理解接受知识,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
多媒体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充分地使幼儿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幼儿获得较多的直观鲜明,易与理解的知识。多媒体教学手段有丰富的表现力,生动形象具体直观地表现出事物运动发展的全过程,使幼儿对所学的知识得到充分的感知,对呈现出的事物的许多特征能进行比较、对照、活跃思维过程,从而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它不受时间、空间地限制,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幼儿观察、分析、归纳、帮助幼儿记忆巩固。
在常识活动“认识青蛙”中,先用录音机播放青蛙的叫声,让幼儿辨别“是什么的声”引出课题,然后,为了让幼儿掌握关于青蛙卵的外形,蝌蚪生长变化的过程等科学知识,通过录象,电视播放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幼儿在兴趣昂然中看到圆圆地卵变化成长尾巴的蝌蚪,接着长出后腿、前腿;最后尾巴也消失了。幼儿对其中地科学知识有了感性认识,再进一步学习归纳,分析其他水生动物的外形特征,不但易于理解,而且记忆牢固印象深刻。通过多媒体教学,幼儿的注意力,理解力和记忆力效果明显高于以往,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与质量。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了幼儿地美术观察力
观察是幼儿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要途径,幼儿在观察中获得地知识越广深刻,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就越丰富和清晰。;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要重视指导幼儿观察,丰富幼儿知识,扩大视野。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机会指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不要只停留在单一的口头指导,从美术地角度要求,指导观察应侧重于物体得结构、特征、颜色、物体之间的关系,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观察春天并画画,其做法:通过多媒体教学,贯彻由静到动,有近到远,有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原则,传统得教学方法不能做得这么全面,而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幼儿边听音乐,边观察草地上的颜色,摆动的柳条,花朵的盛放。小孩子们在放风筝,燕子飞来,小草慢慢长出来的情景。
《春天》这一主题活动原本较抽象,但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幼儿把自己感知的事物在脑中记下来,经过分析,判断,想象通过各种绘画材料,把自己的意愿在纸上反映出来,丰富了幼儿的生活,陶冶了性情,提高了幼儿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以往的观察方法只能观察图片或室外进行,比较单一,而且效果不是那么理想。例如:燕子飞来,鲜花的开放,小草的生长等,并不是一天就可以看到,而且需要长期的观察,而采取多媒体教学,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系列的观察,并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幼儿崇高的志向,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兴趣。
幼儿的年龄特点是爱模仿成人的活动,志向的形成首先是对心目中的偶像开始的。有的孩子喜欢自己的老师,长大了要当老师,有的孩子崇拜医生,长大了要当医生,也有的孩子崇拜科学家,音乐家,但是现代的孩子却很少说长大了要当运动员,在世界体坛上多拿金牌,为国争光。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教育少了这一课,于是,我有意识的收集一些我国体育健儿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在世界杯比赛中,努力拼搏,争夺金牌电视节目让他们看,当孩子们看到中国运动员站在世界最高领奖台上,听着国歌,看着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时,都兴奋得情不自禁的热烈鼓掌,这比在以往教学中平淡得介绍生动的多,另外,我注意收集一些优秀运动员的事迹,使这些为国争光的运动员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我将他们在训练时不怕苦,不怕累的镜头录下来,放给孩子们看。由于我班小朋友经常看体育节目,他们对各项体育活动都感兴趣,而且积极主动参加各项活动,在教新的体育动作时,我示范讲解动作,幼儿跟着练习。但是,身体怎样转动,手臂怎样用力,幼儿不是很理解。所以动作不规范。于是,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分解动作,在分解动作的基础上,再放慢镜头,在用力的地方或重点的地方用箭头指示,幼儿很快就明白要领,能模仿标准动作练习了。
六、运用多媒体教学进行美的教育,激发爱祖国的情感
美的来源在于形象直观。美感教育离不开形象,离不开形象对幼儿的直观刺激规程中指出,“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在培养幼儿爱祖国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幼儿随时都可以感受到美的形象,激发幼儿对祖国的美好的感情。例如:社会活动《我爱祖国》为激发幼儿爱祖国的强烈愿望,培养高尚情操,增强形象美和美的享受,老师可以从美的情感教育中设计,让一幅幅画面,伴随着优美,悠扬的音乐旋律声情并茂的讲解出现在幼儿眼前,“世界最大,最古老的,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奇特、秀丽的桂林山水等等,小朋友可以通过看多媒体,促使幼儿回忆,思维,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激发爱国的情感,使美的情感油然而生。运用多媒体教学,促进了幼儿创新思维,感知及能力的发展,优化了我们的创新教育,让每一位幼儿在自由的天堂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每一份心!我们只有努力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指导教学,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引导孩子采用新型的学习方式,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操作”中知事理,让孩子主动地学习,才能用丰富的内容,创造多彩的课堂,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采取直观的教学形式。而多媒体技术传输信息的方式具有形象、生动等特点,这也正好符合了幼儿的需要。本文立足实践,在幼儿教学领域探析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育教学的过程,以期提高幼儿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多媒体应用、幼儿教学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成为教育领域的一次革命。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为一体,可使静止的图文视听化,复杂的内容简明化,抽象的思维过程可视化,知识发生过程动态化,具有符合幼儿年龄与认知特点的启蒙性和趣味性。有利于幼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兴趣是幼儿的学习动力,数学课的教学形式一般以教师演示,讲解为主,没有具体直观的幼儿所喜欢的玩具,就不能很好的发挥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幼儿依靠单纯的机械记忆所学的知识不牢固,而且容易失去兴趣。然而,一旦有新颖的教学形式,幼儿易被新异的刺激所吸引,便形成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激发幼儿学习的有力措施。例如:在教学8以内的序数这一课时,课堂开始,多媒体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在一片绿草地上新盖了一排一模一样的小房子。不一会儿,传来了小动物们的叫声和笑声,接着,出现了小猴子、小熊猫、小黄狗、和小花猫。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新房子前面。为庆祝搬新房,小动物们高兴的在草地上跳呀,唱呀,也有的小动物们玩的太高兴了,回家时,看到一模一样的房子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这时,我提出了问题,让孩子们帮小动物们想一个找家的好办法,孩子们争着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最后在老师的提示下,孩子们给小动物们编上门牌号,这样,小动物就容易找到家了。在娱乐的气氛中孩子对认识序数这些抽象的知识有了初步的理解。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幼儿理解接受知识,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
多媒体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充分地使幼儿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幼儿获得较多的直观鲜明,易与理解的知识。多媒体教学手段有丰富的表现力,生动形象具体直观地表现出事物运动发展的全过程,使幼儿对所学的知识得到充分的感知,对呈现出的事物的许多特征能进行比较、对照、活跃思维过程,从而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它不受时间、空间地限制,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幼儿观察、分析、归纳、帮助幼儿记忆巩固。
在常识活动“认识青蛙”中,先用录音机播放青蛙的叫声,让幼儿辨别“是什么的声”引出课题,然后,为了让幼儿掌握关于青蛙卵的外形,蝌蚪生长变化的过程等科学知识,通过录象,电视播放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幼儿在兴趣昂然中看到圆圆地卵变化成长尾巴的蝌蚪,接着长出后腿、前腿;最后尾巴也消失了。幼儿对其中地科学知识有了感性认识,再进一步学习归纳,分析其他水生动物的外形特征,不但易于理解,而且记忆牢固印象深刻。通过多媒体教学,幼儿的注意力,理解力和记忆力效果明显高于以往,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与质量。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了幼儿地美术观察力
观察是幼儿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要途径,幼儿在观察中获得地知识越广深刻,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就越丰富和清晰。;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要重视指导幼儿观察,丰富幼儿知识,扩大视野。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机会指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不要只停留在单一的口头指导,从美术地角度要求,指导观察应侧重于物体得结构、特征、颜色、物体之间的关系,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观察春天并画画,其做法:通过多媒体教学,贯彻由静到动,有近到远,有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原则,传统得教学方法不能做得这么全面,而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幼儿边听音乐,边观察草地上的颜色,摆动的柳条,花朵的盛放。小孩子们在放风筝,燕子飞来,小草慢慢长出来的情景。
《春天》这一主题活动原本较抽象,但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幼儿把自己感知的事物在脑中记下来,经过分析,判断,想象通过各种绘画材料,把自己的意愿在纸上反映出来,丰富了幼儿的生活,陶冶了性情,提高了幼儿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以往的观察方法只能观察图片或室外进行,比较单一,而且效果不是那么理想。例如:燕子飞来,鲜花的开放,小草的生长等,并不是一天就可以看到,而且需要长期的观察,而采取多媒体教学,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系列的观察,并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四篇:音乐游戏在小班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游戏在小班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更加注重对幼儿的培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提出要求激发幼儿的自主性能力,注重对幼儿音乐、美术等艺术素养的培养,音乐游戏的创新为幼儿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让幼儿通过游戏娱乐的过程对音乐、节奏都有所感知,提升乐感,感知音乐中的美。
一、音乐游戏在小班幼儿音乐教学中的适用性
音乐游戏在小班幼儿的教学活动中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提供了重要帮助,既提高了小班幼儿进行游戏的兴趣,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使幼儿得到了健康发展,因此音乐游戏对小班幼儿的音乐教学有着很强的适用性,这些适用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音乐游戏符合小班幼儿的爱玩特性,小班幼儿一般为3岁左右,他们正处于爱玩的阶段,游戏对他们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他们能够感知音乐游戏带来的愉悦感,教师通过不同音乐游戏的举办能够吸引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其次,音乐游戏能够让小班幼儿感知与人交流的快乐。小班幼儿刚刚从家庭环境进入集体环境,他们很不适应环境的突然改变,但在音乐游戏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渐渐熟悉周围的人和物,通过游戏中与教师、小伙伴的交流感受集体游戏的快乐。再次,音乐游戏中的音乐能够带给幼儿愉悦感。在对小班幼儿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一般会选择简单、轻快的乐曲,通过这些节奏感的感知激发幼儿的内心情感,为他们带来愉悦的心情。最后,音乐游戏符合对小班幼儿培养的目标,在音乐游戏的过程中,幼儿通过音乐与游戏间接地提高对节奏感的把握,进而提升了音乐素养。
二、如何利用音乐游戏进行小班幼儿音乐教学
教师作为小班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对音乐游戏活动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在小班幼儿音乐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怎样利用音乐游戏进行教学呢?
1.乐曲选择要便于旋律记忆
音乐游戏的过程中,音乐与游戏是两大元素,教师在音乐游戏中对游戏的选择很重要,教师要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选择便于幼儿记忆的音乐旋律。一般对小班幼儿而言,他们能够很好地记忆节奏欢快、歌词简单的乐曲,这种乐曲能够让小班幼儿在教师引导几次后就能独立完成。
2.游戏设置要激发幼儿兴趣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好的游戏设置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要依据小班幼儿的特征设置一些具有角色扮演的情境性游戏,通过有效材料的投放使用,让小班幼儿能够在集体游戏的过程中真实感受。例如,在小蜜蜂扮演中,可以投放蜜蜂翅膀、花朵模型等材料,让小班幼儿在游戏中感到真实性,进而发挥想象力来感知音乐。
3.音乐游戏引导要适时合理
教师是音乐游戏的设置者,因此教师的引导对音乐游戏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模仿、表演等方式,进行适时的引导,让小班幼儿在活动中平衡好游戏与音乐,进而达到音乐游戏的统一,使小班幼儿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感知音乐,使音乐引导能够从引情、激情、解情、动情到抒情,让小班幼儿遨游在音乐的海洋中,提高音乐的感知力与音乐素养。
三、案例分析
笔者将通过小鸟和大象这一音乐游戏的实施描述,对音乐游戏在小班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呈现。
1.选曲与游戏设置
音乐游戏的实施首先是对音乐的选择,《小鸟和大象》这个曲子比较欢快轻柔,在乐曲中呈现出了小鸟与大象的特征,能够吸引小班幼儿。在游戏的设置过程中,我选择了亲子合作的游戏方式,通过对小鸟与大象的不同扮演,让幼儿对这个乐曲表达的内容进行深层感知,并通过舞蹈体现出小鸟与大象的外在特征。
2.游戏准备阶段
在游戏开始之前,对游戏进行准备。首先通过音乐的播放让小班幼儿熟悉音乐,并对其中呈现的小鸟与大象形象进行分辨;其次,给幼儿讲解有关小鸟与大象的不同特性,让幼儿通过图片想象小鸟与大象的动作,并进行模仿;再次,通过森林、小鸟翅膀、大象鼻子等游戏素材的制作投放创设出一个游戏情景;最后,通过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带领孩子进行具体游戏动作的设计。
3.以引导为主的实施过程
在音乐游戏的实施中,首先让学生与家长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带领他们进入布置好的游戏情境,在进入情境后,让幼儿和家长一起倾听乐曲;之后根据ab段的音乐节奏让小朋友和家长一起表演,通过个体示范、两两表演、集体表演的形式不断感知音乐;最后通过家长与幼儿的合作表演呈现音乐过程,通过转圈、飞行等动作提升游戏的趣味性,必要时也可以加入语言模仿。通过教师的引导,完成此次音乐游戏的过程,让小班幼儿在表演中提高音乐的感知力。
音乐游戏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既具备游戏特征,也具备音乐特征。幼儿原本就好动,喜欢游戏,音乐游戏中的游戏特征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也有利于让幼儿进行自主活动。音乐游戏能够带给幼儿愉悦的心情,使幼儿净化心灵,提高音乐感知能力。因此,在幼儿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音乐游戏进行引导,通过不同音乐游戏的创新让幼儿在音乐与游戏中健康成长。
第五篇:传统民间文化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民间文化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其博大精深、瑰丽灿烂的传统文化为华夏子孙留下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民间传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艺术奇葩,直面现实,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文化,特别是我们的孩子逐渐为外来的新奇事物所吸引,懂得电脑、英文,能熟记广告,喜欢迪斯尼之类的卡通漫画、洋文具、爱吃洋快餐,却对本民族经典文化知之甚少,远离了曾影响了代代优秀人物的经典文学、国粹艺术,现代的家长也认为古典文学古老无用,无视甚至丢弃了我们民族最基本的文化支撑,中国的传统文化将逐渐出现断层现象。据此,根据我们幼儿园的实际,我们选择了适宜我园实际的民间传统文化。
一、将传统民俗文化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闲散环节中
这些环节我们主要安排传统民间游戏。幼儿民间游戏的种类非常丰富,在组织游戏时,我们注意在活动内容上要动静交替,在环节上过渡要自然,减少幼儿等待时间,主要是选择一些不受时间、场地限制,玩具携带方便、便于收拢的民间游戏,穿插在零散时间中进行。如:晨间活动及离园活动等,幼儿在室内玩起了“拾子” “找东南西北”“拍大麦”等游戏,户外活动时,让幼儿玩“城门几丈高”“跳皮筋”、“老狼老狼几点”、“荷花荷花几月开”、“打宝”、“石榴花儿遍地开”等活动性强的游戏;餐前饭后幼儿玩了“翻绳”、“手影游戏”、剪纸等活动量较小、较安静的游戏,这样,不仅使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过渡自然,管而不死、放而不乱;同时很重要的是锻炼了幼儿的各种能力,使幼儿得到充分地自由和发展。
二、传统民俗文化和各领域教学的有机衔接
传统民俗文化可以融合到幼儿园的各学科中,如我们结合语言活动向幼儿传授民间童谣、民间传说,社会领域里我们向幼儿进行传统节日教育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的教育,通过制作、分享传统食品,让幼儿感受浓浓的节日气氛,音乐活动中我们可以向幼儿进行民间音乐的学习,美术活动中我们通过剪纸、欣赏等,让幼儿领略民间艺术的绚丽多彩,健康活动中,我们结合民间体育游戏,让幼儿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这样,通过民间游戏在各领域教学中的渗透,让民间游戏和各领域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向各领域渗透中,我们的策略是以主题内容为基准,把传统民俗文化内容融入到该主题的综合活动中,这样,既丰富了主题教育的内涵,又保证了传统文化的学习质量。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探索:
1单独将传统民俗文化用于集体教学活动:探索和挖掘传统民俗文化的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教学评价。我们以年段组为单位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将收集整理的资料逐一分析研究,整理出一部分适合进行集体教学的内容,并按年龄特点和领域进行分类,分析其任务、目的、玩法、规则以及对幼儿发展的价值,集体备课,设计出适合大中小班幼儿园主题教育的活动方案,由骨干教师多次尝试教学并研讨,形成园本特色的幼儿民间文化教育内容。
2将传统民俗文化作为一个主题开展活动。部分目标、任务一致的游戏可将其作为一个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扩充主题教学内容。如上述的大班主题活动《正月里》,我们选择了看戏、中国节、舞龙、舞狮等,整个主题选择的活动都是围绕着“年”开展,这都是过大年时发生在幼儿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幼儿对它们比较熟悉,易于接受,又和民间的风俗习惯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将它们作为一个主题开展活动。将传统民俗文化融入各领域教学活动中。通过分析不同游戏的任务、目的、玩法、规则来赋予其新的价值,给传统游戏注入新的活力,与集体活动相结合,以此为载体来完成课程目标。如童谣《拉大锯》,拉大锯这个活动其实是小班的一个户外游戏,幼儿一直都比较喜欢,经过多次尝试教学,我们抓住“看大戏”这一着眼点,用“台上演的是什么戏”将拉大锯的游戏成功地过渡到地方戏的演绎,同时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将民间游戏和地方戏成功融合在一起。
三、区域活动中有机地融合民间传统文化
如我们在大班开设了剪纸区,先是让幼儿跟着老师学,等有了一定基础后,我们投放了一些图谱,让幼儿自己边探索边学习,最后让幼儿自己设计图样,这样由浅入深,既考虑到了幼儿发展的循序渐进,也照顾到了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在益智区我们投放“翻绳”“七巧板”“找东西南北”各类棋盘。在音乐表演区可以投放彩绸、绸扇、各种民间小乐器、各种脸谱、民间表演头饰等。
四、利用幼儿技能过关活动为载体,促进民间传统文化在幼儿园的开展
每学期,我们都要开展幼儿技能过关活动,从去年开始,我们将民间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也列入考核内容,如大班幼儿学会连续跳绳15次,每个年龄段的幼儿必须学会5个民间游戏,小班幼儿能诵读10首童谣等,这样保证游戏在幼儿园的正常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