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肖临骏:特供3D不过是圈钱游戏
美国影片《谍影重重5》近日在国内上映,却迅速得到了一个并不光彩的诨名“叠影重重”,起因是该片在国内大部分影院和场次安排放映的3D版本中,打斗、追逐等场面晃动厉害、妨碍观影,有的观众甚至出现了生理不适。在媒体和影评人的持续努力下,环球公司最终回应了观众诉求,同意调整场次,安排更多2D版本排片以供观众选择。
然而,引起观众不满的核心问题在于,这部影片几乎只在中国内地市场提供3D版本,并且是在拍摄制作完成后再进行的转制“伪3D”,这种转制版本被业界贬称为“特供3D”。也就是说,国内上映的3D版本,既不符合国际市场的规律,也不符合3D制作的规律,某种程度上说,基本就是一种畸形产物。
自从2010年3D电影《阿凡达》上映,到2012年《泰坦尼克号》普通版本转3D版本在国内上映,收获了9.48亿元的票房以后,国内观众对3D电影的热情被点燃,片方和院线也发现了新的商机。2015年,3D电影占内地总票房的比例超过了50%,在观众需求和排片强势的双方加持下,3D大片在国内水涨船高。在引进大片方面,每年增加的配额全部划分给了3D或IMAX版本,而在国产片方面,甚至连一些爱情片、作者电影等并不适合的作品,也主动或被动地搭上了3D大船。
资方、片方、院线捆绑而生的各种“特供3D”影片,说得直白点,就是为了圈钱。一方面,印上“3D”字样的电影票票价火箭式升高,相比普通版本要高出至少30%,而实际上转制的制作成本并不高,周期也很短。另一方面,出于种种原因,近年来新建影院的配置已经全面3D化,国内院线3D荧幕的比例非常之高,院线选片和排片嗜好也出现严重倾斜,这使得很多普通版本电影不转3D甚至都拿不到排片机会,在利益面前,他们不得不和3D抱团。
《谍影重重5》和3D技术的不适配并非个案,实际上,业内人士甚至认为,从创作的角度讲,90%的电影根本不需要拍成3D版。但国内电影市场仍然没有走出“大片=3D”的认知误区,短时间内,似乎也很难跨越一切都要求大投资、大制作的泡沫期。
不过,违背规律终究要受到规律惩罚。《谍影重重5》在国内市场上映后的票房成绩急转直下,日均跌幅超过30%,在观众的真实需求面前,片方调整版本安排的妥协,应该成为扭转市场不良风气的开始。而回过头来看国产片的创作生产者们,也应该破除对大片的迷信,以及急功近利的短视困局,处理好技术手段和内容创作之间的关系,放弃用3D来哗众取宠的行为。毕竟,国内观众的审美水平在日益提高,创作者们千万不要落后。
第二篇:肖临骏:浅谈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建设不仅关系着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社会各部门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和发展,对于企业的内控管理体系的建设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管理规范。可见,通过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体系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向利好的方向快速发展,提高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的市场竞争力都是必要且关键的。
1.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都在各个角度的不同程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通过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体系的建设,对于维持企业平稳运行提供必要的保障。由于通过内部控制管理可以及时发现管理漏洞及存在的潜藏风险,并及时采取规避和防范措施,是企业降低由于风险导致的经济损失并保障运营平稳。其次,内部控制管理体制的相关制度和体系的建设,对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真实,以及对于经济成果的巩固也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因为及时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对于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财务信息的管理是重中之重。所以,对于不合法的经济活动,以及存在不真实或不客观全面的财务信息,也能够做到早发现早审计,这样对于企业经济活动合法顺利的进行,以及财务信息的客观真实提供必要的保障。再有就是在企业服务质量、产品品质、安全生产和运营等诸多方面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保障性作用。
2.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性须注意的问题
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及体系在的有效性,是建立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体系的关键,是通过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体系保障企业平稳运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基础。因此,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体系的有效性,是推行企业内控制度的重中之重。一般情况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中之一是重点针对企业管理方面开展的以管理质量为主的内控制度,另一个方面就是重点针对企业经营经济活动开展的审计性质的内控体系。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以管理为主的内控主要是为了确保企业平稳运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主要目的;而以经营活动为主要审核目标的内控则主要是为了规避由于企业经济活动不合法、财务信息不客观不准确导致的经营风险。有些企业两种内控制度分别执行,有的企业单独执行。虽然两种制度和体系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其之间却有存在一定程度的密切关联,因此充分的利用两种制度的优势和相互制约,也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手段之一。
对于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体系的有效性,笔者在此归纳总结了以下几个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和方面。首先要注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目的是规避和及时发现潜藏的风险,其主要作用是在问题和风险发生之前,及时发现并预防,而不是针对已经发生的问题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处罚措施只是促进和保障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问题的手段而已,并不是内部控制制度和体系的核心和重点。其次,企业内部管理的层次和方面十分众多,如果对各个方面和层次的工作都展开内控,那么内控工作无异于将企业内部的所有管理工作复制重做了一遍,不但增加了工作量,而且对于保证工作效率和内控制度的有效性也是毫无益处的。因此,有效的选择关键的内控工作点,就成为保障内控制度和体系有效性的关键和核心。另外,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程度和范围的设定,对于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也是十分关键的。对于内控的范围和程度设定时要做到,在保证内控效果的同时,避免产生冲突和隔阂。而且要通过制度激发企业员工对内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工作质量和企业管理水平。
3.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对策
(1)企业文化是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前提和必要保障。具有成型企业文化的企业,对于任何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的效率都是较高的。首先,统一的企业文化能够保证制度执行的统一性。另外,在企业文化的影响下,对于企业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和高效率也在很大的程度上起到了保障作用。由于企业文化的统一和影响,使企业内部所有成员对于制度的认识是一致的,对于制度的规定是遵守的,对于制度的执行也是规范的,所以说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体系的建立和开展的重要前提。如果想通过建设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体系,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对于该制度的执行和有效的开展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而企业文化,就是为内控制度体系顺利和有效推进和开展的必要保障。
(2)由于内控制度体系仅限于针对企业内部管理关键点开展风险防控和预防,因此对于企业的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所以,另外建立相应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通过专门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和体系,更加切实有效的作用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使其与内控制度体系相互呼应,最终实现企业风险防控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目标。
(3)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体系的建设需要符合企业的发展方向和远期愿景。归根结底一切制度和体系的建立都是为了推动企业向利好的方向快速发展,并以实现企业愿景为最终目标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体系的建立也不外乎其中,因此,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是建设企业内控制度体系的重要依据和基础。根据企业需求制定的内控制度,才能有效的运行并且实现通过内控制度的实施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目标。
(4)建立健全的决策和风险控制管理机制。企业内控制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内控发现企业内部管理和财务方面存在的潜在问题和风险,但是发现问题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因此通过建立一套健全的风险预警和风险决策制度,才能真正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对于发现的风险,通过相关的决策将其解决在萌芽中。也可以避免企业由于没考虑到相关风险,而在进行重大决策时出现疏忽和失误,带来不良影响和损失。
结束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实施,对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结构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进程。因此,企业内控制度对于企业发展是必要保障,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之一。
第三篇:肖临骏:《起风了》,努力活下去
肖临骏:《起风了》,努力活下去
“起风了”取自法国诗人保罗.瓦雷里著名诗篇《海滨墓园》中的一句:起风了,努力活下去!这就是宫崎骏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一直以来对孩子们说的那句话:这个世界即使再糟糕,也还是值得活下去的。
自从上一部2008年的《悬崖上的金鱼姬》上映之后,宫崎骏退休的传闻就不绝于耳,对于喜欢动画的观众来说,这是再遗憾不过的事情了。所以当2013年他最新一部动画《起风了》上映的时候,观众的激动和期待之情可想而知。
这部动画片和宫崎骏曾经的作品大相径庭。那曾经在动画中漫无边际的想象力,充满了日本民族的鬼怪精灵和像《龙猫》那样的纯真美好都已消失不见。这部动画的主人公已经长大,不再是少男少女。这是一个关于大人的故事,一部似乎不是很适合孩子看的动画电影。
但当我们真正地静下心来看完这部两个多小时电影的时候,就会发现,宫崎骏依旧还是那个制作了《风之谷》《幽灵公主》《千与千寻》,制作了《龙猫》的那个宫崎骏,他始终没变。《起风了》像一条线般串联起曾经的那些动画作品,是某种延续,更是对其的总结。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位真实存在于上世纪的日本年轻人,并且因其后所制造的著名“零式战斗机”而享誉世界,他叫堀越二郎。故事讲述的便是他从小热爱飞机,并梦想以后要建造出美丽的飞机这样一个故事。
曾经在二战中日本用于大肆侵略他国的战斗机的制造者,这个角色本身就存在着矛盾与争议。而宫崎骏在最开始也或多或少因此而不愿意制作这部电影,但他最终愿意制作这部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或许正是被这个故事中的“矛盾”所吸引。
当我们仔细地回顾宫崎骏曾经那些作品的时候,不难发现,那些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思想充满了矛盾。典型的便是在《幽灵公主》这部电影的最后,人类与自然不可调和的矛盾始终在那里。
在关于《起风了》所有的争议中,“反战”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最高。在宫崎骏制作这部电影的同时,日本国内的政治环境正处于右翼保守派的笼罩之下,再加上宫崎骏一直以来督促日本对于曾经犯下的罪行道歉,使得他在日本国内遭受了众多的指责与批评。
在网站公开的企划书中,宫崎骏就制作意图做了如下解释,“这部电影既非对战争予以控诉,亦非意图通过对零式战斗机的杰出之处之描写来鼓舞日本的年轻人,却也不想掩饰二郎真心打造民用飞机的心愿,只希望讲述这么一个忠于自己的梦想、不断奋进之人的故事。"在宫崎骏的作品中,他一直反复言说着那些“忠于自己的梦想、不断奋进之人”的故事。无论是那个勇敢美丽的那乌西卡,还是曾经胆小自私的千寻,她们始终都走在自己成长和梦想的路上,都在努力地不断奋进着,而堀越二郎同样如此。
作为主人公生活的背景,电影用了很大篇幅向观众介绍上世纪20-30年代的日本。那时的日本动荡不安,贫困与疾病横行,加上不景气的经济和破坏力巨大的关东大地震,年轻人普遍感到未来的迷茫和不可捉摸。宫崎骏通过一系列细节来展示那时日本年轻人在外所受到的轻视与鄙夷。或许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二郎的同事本庄,他在电影里反复地强调国家的衰败和落后,希望自己能为国家的振兴和发展做出一份贡献。我们也很难否定在二郎想要制造飞机的这一动机里不存在为了国家这一因素。
这是宫崎骏在电影中必须面对的矛盾之一,他必须面对那个年代的日本,面对曾经的贫穷与落后。面对过去,实则是为了寻找为何日本最终走上侵略者道路的原因。这样的矛盾在电影中贯穿始终,宫崎骏小心地走在其中,点到为止,并未过多的渲染。这或许也是许多批评者的不满之处,认为他迷恋在清新优美的田园中,而忽略外面世界的残忍战争。肖临骏:《起风了》
第四篇:肖临骏:令狐塔前话感恩
归来多日,而我湿润的情绪仍萦绕于心。
站在山脚下,依傍碧霞圣母塑身,瞻仰着面若满月的圣母容颜,听豁达博学的师兄娓娓地为我们讲述着当地百姓口熟耳详的感恩故事。侧身有石身神龙自山林盘桓而下,龙头向东南方似迎接远方访者,耳畔松涛如笛。沿着宽阔古旧的台阶,闻松竹间秋风徐徐,低眉倾听秋声隐隐,拾阶而上,直达塔顶。
秋景虽自另有迷人之处,而我此时却无心赏景。令狐山位于安徽省定远县的千年古镇藕塘,山顶有令狐塔,令狐庙,轻踏石阶循塔而上,四层处供奉着黑奶奶像,檀香袅袅,黑奶奶慈眉善目,满面微笑,我恭立像前,眼前便是我那逝去多年却时常闪现梦中的祖母面容,于是她老人家的一颦一笑、或喜或悲,点点滴滴,若春风若春雨,氲氤心间„„
令狐山之行,收获最深的便是这儿深厚蕴藏的人类最美最善的情感:感恩。常存行善之举,可令世间少了诸多冷漠,处处洋溢着温情;怀有感恩之心,亦使生命温润平和,人性变得美好。“令狐”一姓,缘于感恩:春秋魏姓名将救一弱女之命,而在战场拼杀危急之际又得所救女子之父舍命相助结草绊倒敌将而立下奇功,所受封赏之地为令狐。而其后代以封地为姓氏,这便是令狐氏的由来。魏将施恩不图报,而老翁刻刻怀感恩之心,行结草之举报答,又谱写出一段历史佳话。令狐氏后裔更延续出 “泣墓堂”、“博施堂”等一段段孝感天地、恩泽万户的人间美谈。
而至西汉末年王莾篡位时,有令狐后代子伯因家父为官正直遭奸人迫害满门抄斩,幼小子伯在正直小吏舍命相助下得以逃脱并流落至藕塘镇,令狐子伯年小志大,每日饥寒交迫却潜心苦读,得山上僧侣钟爱授其学业,当地百姓送衣送食,更有当地老妇黑奶奶,将子伯视如己出,照顾有加,助其每日安心潜修功课。而在令狐子伯不负众望安帮定国、功成名就后,回山中找寻黑奶奶和寺中僧人报恩时却发现恩人已逝,令狐子伯伏山痛哭,哭声响彻山林,泪水化为山泉倾泻而下,苍松翠柏闻之哭泣,蓝天白云为之动容。为答谢当地父老,令狐子伯倾其所有,重修庙宇,塑黑奶奶像并立塔为志。从此后,当地百姓便将此山由锥子山改称为令狐山,塔为令狐塔。
沿塔扶阶而下,塔正前方立有两只青石香炉,立于炉前回望令狐塔,青砖碧瓦古色古香,身边炉内檀香绵绵沁人心脾,回望远处山峰连绵,虽含秋意,松竹青翠仍风光无限,令人心旷神怡。段段行善与感恩的故事,与眼前景色浑然整合,令人流连忘返。千年沧桑尽在黑奶奶一笑,历代艰辛均付青山绿水之间。塔前庙后刻有各方善男信女的片片心意,因感受施与受、受与还的人性美,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身心也因此似与青山翠柏相溶。
我依依不舍地沿着宽阔的台阶而下,步步感受着古人遗风,历代人物从我身旁依风而行,历历在目,或传承本地文化,或诉说沧桑历史。在令狐子伯苦读的紫兰亭前,我仿佛见到子伯捧书吟读,乡亲父老将衣食之物轻放一边后悄然退去;来到山间僧侣特意为当地百姓上山砍柴劳作歇憩驻脚而修建的夕照亭前,我又见到百姓端坐亭内,擦汗饮水,谈笑自若;“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这是景致的美丽,更是心境的安然。经过子伯像前,我深躹一躬,不仅为他的落魄不落志,更为他的得志不忘恩,才有了这千古佳话,留给当地百姓乃至诸多后人学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缓缓而下,轻言慢语。及至山下,眼前便是令狐山庄了,杨柳依依垂首俯视碧波,影照过雁,静不可言。独立这水边柳下,听当地百姓对我私语:其实我们都听祖代人说,那黑奶奶并不是凡人,她是西天的碧霞圣母娘娘因曾在静修时得助于人类,为报恩便化身黑奶奶来到人间,以助那令狐子伯成就大业来普渡众生,为百姓谋福址。所以说,我们老百姓行善事做好人,天上神灵都在看着呢。
美的景物赏之不尽,善的传说代代续写。这山这水这树这人,都令我感受着恬静和美好,梧叶飘零,回归大地,乃是回报大地滋养,化为春泥,以期来年更美更艳的春天;白云时刻不停浮荡在天空,在蓝天映衬下构画出幅幅绝美图案,亦是对蓝天胸怀滋养的感恩。这儿的百姓笑容真诚,话语恳切。
千年古镇藕塘是革命老区、兵家重地,多少销烟往事,几多沧桑历史,虽曾兵戈相见、刀光剑影,却因为有这恩泽轮回,使当地百姓世代放眼古镇大好河山,胸怀感恩之心,身心变得清净、祥和;世代怀有行善之念,相互之间亲切、友善,从而民风淳朴,天净地宁;而小民之念汇成的集体感恩心更是促进繁荣的和谐社会的巨大力量。古镇藕塘每年的传统庙会日,善男信女连续几日扶老携幼摩肩接踵,炮竹声震天地,各地商贩云集,当地丰富的物产资源加上勤劳朴实的百姓,不仅带来和谐的自然生态,更令当地经济飞速发展。
“革命摇篮旗帜在,应同胜迹共流传”,宝塔传说与绮丽风光并存;人人都心生行善与感恩,自然也会生出万物的神奇力量,代代传承,以美德沐浴着人类,并发扬光大。
第五篇:肖临骏: 独享雪夜读书之乐
我读书总是为形势所迫——为会议提交论文,你得读书;给报刊写文,你得读书;编《记忆》,你还得读书。我也订过宏大的读书计划,二十四史、莎翁全集、严译名著„„没用。形势比人强,计划全泡汤。
因为要给报刊写“社会语言学小识”的系列文章,只好把语言学的书找来大读特读。什么语汇学、篇章语言学、浑沌语言学、礼貌语言学、社会心理语言学„„仅社会语言学就买了十几本。一路读下来,发现还是30年前读过的陈原的《社会语言学》更令人怀念。于是到处搜寻陈原的书。苍天有眼,从万圣买到打折的三卷本的《陈原语言学论著》。这套书虽然写于上世纪90年代,但比本世纪出的,由教授博导写的,冠以什么什么出版基金资助、得了什么什么奖的同类著作要好得多。究其原因,陈著是长期积累、深思熟虑的结果,不是为职称、课题、出版的应景之作。虽然受时代局限,虽然是业余之身,但作者敢碰真问题,而现在出的书绕来绕去避重就轻,净说一些无关痛痒的鸡毛蒜皮。
半年前,我兴致勃勃地买来南开某教授写的社会语言学,翻到最见这一学科功力的一章,不禁大失所望——作者还没跟问题交手,就鸣金收兵了。如今的专家竟不如30年前的业余,学术之进退,由此可知。
写这类文章,除了语言学的书,还要读好多看似无关的书,比如,要弄清套话的来龙去脉,就得读《中国尺牍文学史》,要揭示当下女权主义的男权性,就得读《女人无穷动》;要说明花季女生为什么突然不约而同地骂起人来,就得读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在这种随便翻翻的阅读中,我发现了《动荡的青春:红色大院的女儿们》(叶维丽、马冬冬著,新华出版社,2008)。
此书是用对话形式写的,对话的是两位有很多共同点的知识女性,她们都生长在红色大院,都在北京上中学,都下乡当过知青,都是工农兵学员,都赴美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这本书是她们人过中年回顾往昔,思考历史的互相访谈录。书中谈到了各自的父母、家庭的影响、大院文化、中学的“革命化运动”,谈到了阶级划分,红卫兵运动、女学生怎样学骂人,“文革”中的青少年亚文化,以及她们对理想的认识,对农村的感受。撰稿人叶维丽是史学博士,她的谈话不是率性之举,而是富于问题意识的深思熟虑。例如,她把17年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它们有着彼此对立的性质,后一阶段(1963年以后,“文革”以前)对前一阶段的教育,做了全盘的彻底的否定。这一观点,不但纠正了笼统的“狼奶教育”的说法,而且对理解“文革”的起源很有帮助。因为办《记忆》,我有幸看到了很多人看不到的自印书。所谓自印书,并不是地下出版物,也不是被禁之书,而是由文化公司代理编辑印制的非商业性质的出版物。因为它合法且便利,所以近十年来,“自印书热”持续升温。中国最早收购自印书的是南京大学,南大带动了一批大学图书馆,国图也开展了这一业务。但是,这些图书馆不知道到哪儿去收购这些书。而在他们踏破铁鞋无处觅的时候,我却能独享雪夜读书之乐,想起来,不禁有些得意。
绝大多数自印书是回忆录或自传,作者都是七老八十的过来人。在这类书中,有一些颇具社会历史价值。随便举几个例子,原中央文革办事组组长写的《青史难隐:最后一次交代》对研究当代国史很有用,其重要性不下于《问史求信集》。前影协书记处书记写的《士之殇》也是一本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书,对研究反右、“文革”以及知识分子心态都有帮助。同类的书还有,赵文滔的《伤害》、江皓的《缺钙时代》、马文蔚的《难忘的“现反”经历》、郭慕岳的《被革命回忆录》、谭合成《血的神话》等。
办《记忆》也让我对史学著作有所留心,美国史学家柯文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为我分析当下的“文革”研究提供了思想武器,尤其是他关于历史神话化的观点,更是启人心智。什么是历史的神话化呢?柯文指出,这是一种特殊的虚构。它“不是捏造出来的,而是通过对不符合或有悖于其目的的历史资料的歪曲、简化和省略来完成的”,我们周围的事实证明了柯文的洞察,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都可能造成历史的神话化。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恢复披上神话色彩的历史的本来面目,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常常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与死亡造成的痛苦不同),引起严重的不安,所以有时会受到人们坚决的抵制。”令人痛苦的是,我们身边发生的很多事情,似乎都在证实着柯文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