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教学的核心,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小学科学的探究性活动按照时间的长短,一般可分四类: 2-3天以内能完成的为短期探究性活动;半个月以内能完成的为中期探究性活动;一个学期以内能完成的为长期探究性活动;一个学期以上的为超长期探究性活动。“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是我们的课标要求,引领学生进行中长期探究活动是我们科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市教研室的专业引领、龙泉教委的关心支持下,我们教研室认真落实定点联系、学科跟进制度,积极开展各种常规教研活动,并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推动教研活动深入开展。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就是我们科学学科本学年度的一个研究课题,下面我就针对“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这一专题,向各位汇报一下我们的尝试与探索。
一、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研究背景
1.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教材分析
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在本地区实行以来,3-6年级的教材已经全部呈现在我们面前,每个年级都有一些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如三年级“一周的天气”、四年级“植物的生活”、五年级的“观察星空”,六年级的“铁生锈”、“月相观察”等活动。开展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能够使学生在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得到锻炼,体会到与人合作交流的愉快,从而养成良好的中长期探究习惯,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2.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听课调研,了解到我们的科学课教师在执教中长期探究课时,教学现状令人担忧:有的虎头蛇尾,刚开始搞得轰轰烈烈,后来就不了了之;有的则是以教师的讲解或者课件演示的形式代替学生科学探究;有的则干脆置之不理,既没有给学生讲解,也没有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探究。许多的中长期探究活动都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这势必影响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有效培养和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虽然存在着许多客观原因:如一周只有两课时,教学任务紧;教师多数都是兼职,精力不够;学生没有良好的观察习惯,不能坚持;家长不重视、不配合;科学教师队伍不稳定,更换频繁不利深入;科学探究活动太麻烦,耗时费力……但我们不能一味等待、埋怨,我们需要的是如何面对现状,寻找突破这个瓶颈的办法,从小处做起,每次克服一个难题,日积月累,就会有大收获。
二、深入研究、有效开展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一)拟定计划,做好探究准备
未雨绸缪,计划先行。我们每个年级都有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项目,科学教师在学期初就要通研教材,了解本学期都有哪些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要达成哪些目标,探究周期是多少,需要做哪些准备,有哪些是需要前置的,有哪些是要后延的?科学地制定探究活动的计划,以把握适宜活动时机,获得最佳活动效果。(展示3-6年级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二)积极寻找突破口,激发教师开展探究活动的动力
怎样引领教师按计划开展好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呢?树好标是关键。我积极寻找突破口,逐年级分析我们的科学教师队伍,发现六年级的科学教师多是校长、教导主任等业务骨干,如我街道安居小学的程忠校长,孙堂小学的蔡敬庆主任等,他们业务能力强,年轻有干劲,在学校又是业务管理者,如果掌握了开展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方法,有利于在本校其他年级推广、辐射,有效率高。这样,我们就借助六年级科学《弯弯的月亮》中的“月相观察”这一探究活动,进行了关于“小学科学中长期探究活动”系列活动的研究。首先我们网发通知,要求教师提前思考“月相观察”探究活动,完成:《月相观察活动设计方案》(展示活动方案),并转发预设的一些“月相观察”的有关记录单,让教师根据本校学生实际,选择、修议、设计有利于学生的记录形式。在个人初步思考、准备以后,我们集中所有六年级的科学教师在中心小学进行了“月相观察”集体备课研讨交流活动。我们共同解读了“月相观察”的教材,进一步把握了教学目标,了解教材编写意图;之后,大家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交流研讨,集思广益达成共识,完善了《月相观察活动设计方案》,确定了月相观察活动的最佳时间、方位,组织学生活动的方法,活动过程资料的记录、整理、汇总方式,活动记录的分析、归纳,科学结论的形成,活动成果的展示形式等;并对活动前转发的月相观察活动的各种记录样表,进行了选择、修议和补充,确立了“月相图表记录”、“月相观察日记”、“月亮的脸—我的摄影集”等月相观察活动记录形式, 充分发挥了教师的集体智慧,实现了资源共享。
街道教研室黄主任亲临活动现场,对于做好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给与了充分的肯定与鼓励。我们认为:同一个年级的教师进行教研,大家对教材都非常熟悉,共同的话题多,思考的深,积极性高,邀大家“一起看月亮”,月相观察活动成为了大家共同快乐的话题!(“月相观察”活动掠影展示)
(三)精心组织,让探究活动具有持久的“保鲜度”
1.选用适当的方式获得家长的了解、支持与参与
因为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多数要在家里完成,让活动获得家长的支持至关重要。
“月相观察”活动要坚持一个月,我们每个学校都用各自的方式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如让学生给家长讲月相观察活动的意义,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机会与家长沟通等,安居小学还以一份题为《一起看月亮》的告家长及孩子们的倡议书发出倡议,阐明看月亮的目标、意义、记录方式,邀请家长每天提醒或和孩子一起看月亮!(展示倡议书)
据了解,在观察月相过程中,学生的爸爸妈妈非常支持,有的家长每天晚上陪孩子一边散步一边一起去看月亮;有的家周围晚上灯光太亮,看不清,他们就开车到郊外去看……有了他们的支持,师生们“月相观察”活动的信心更强了,家校联系彰显了教育合力。
2.灵活采用多种方式保持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活动有了好的开端之后,保持活动的热情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是需要教师一直不停地思索,根据活动进展情况积极采取相应有效策略的。
在“月相观察”过程中,有的教师将“你看月亮了吗”的提示语贴在教室里进行温馨提示;有的经常组织交流看月亮的情形,比较记录的结果;教师还引导学生推想“明天的月亮会是怎样的”,通过提交这样的新任务不断增强学生持续观察的动力。
我们还注重过程性评价,中长期的探究活动具有较长的过程性,活动结束后进行单一的总结性的评价对学生来说,遥不可及,有些学生会认为自己无法达到而主动放弃,在“月相观察”活动中,要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起码要持续观察一个月以上,在这一个月内又常常会受到天气、观察时间的制约。如果听之任之,最后能够坚持下来的就会越来越少,甚至没人再高兴观察。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我们对能够几天坚持观察的或者半夜里爬起来观察月相这样一些表现优异的学生及时进行评价,充分发挥了榜样的作用,引导学生继续进行深入的探究,让探究活动具有了持久的“保鲜度”。
(四)指导学生做好记录,获取有价值的科学“证据”
我们教育学生“尊重证据”,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科学探究的“证据”,这些“证据”不可能仅靠教师的讲解来获得,我们要指导学生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次科学记录,让孩子们亲自获得第一手资料,留下孩子们科学探究的足迹,作为表达交流、推测、分析得出科学结论的事实依据。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记录习惯,让学生学会记录,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我们倡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科学记录本,明确科学记录的内容:科学探究活动的各类实验记录单;科学课学习中的课堂笔记,如记课堂上教师板书的本课重要知识点、科学概念与结论等;课前预习所产生的疑惑,探究活动后提出的新问题,课外探究活动的记载;收集到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与信息;中长期观察实验中的一些数据、现象与发现。我们教给学生科学记录的办法:
1.规范记录格式
教师给学生提供记录格式规范的示例,指导学生注意把原始信息真实地记录下来,字迹要清楚;记录的一侧要留空白,便于反思时记录,也便于学生了解自已成长的过程和思维发展的轨迹;如果记录内容是收集来的资料,一般要有标题,内容要完整,还须标明作者与资料的出处。
2.简化记录语言
为了让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科学研究上,要求学生在记录过程中学会长话短说,语言简明,抓住“关键”字和“核心”内容,做到严谨简练。当遇到写不来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课后纠正;有的信息可以用符号或图画代替。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展示范例《水的观察记录》)
3.丰富记录形式
(1)精心设计实验记录单。如果给学生一张白纸,学生的学习很可能会陷入混乱状态,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没有目的性。我们的科学记录不要让学生觉得是一项“头痛”的作业,是学习的包袱。要让学生明白科学记录是表达探究成果的重要方式,是科学实验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所以要花时间帮助学生设计记录单。如在“月相观察活动”中,我们就通过教师的研讨,共同设计了“月相图表记录”、“月相观察日记”等记录单。在“月相图表记录”中,我们本着让学生容易操作的原则进行设计,让学生直接在表中圆圈上画出观察到的月相的形状,在表中弧线上标出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就可以了。我们还要提示学生:要记农历的日期,农历十九以前在晚上观察,农历十九以后在早晨观察,示意图要遵循左东右西的原则。“月相观察日记”我们也设好了表格,学生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记录观察到的月相情况。表格的最后,我们还设计了“我的发现:
1、月相变化的规律是……
2、我还发现……”板块,除了让学生分析观察的月相,找出规律外,还留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展示“月相图表记录”、“月相观察日记”记录单);在《铁生锈》一课,教材提供了三种记录单。(展示教材记录单)我们觉得记录单中只让学生记录一周后的铁生锈情况,不利于发现每天的细微变化情况,学生的兴趣和期盼的热情会削弱,所以我们依据教材改进了实验单,(展示重新设计的铁生锈记录单)并且把“我们的发现”留白,去除了原表中的提示,目的是放手让学生充分去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发现。我们的记录单体现三个层次:首先让学生记录每天看到的铁生锈情况,获得第一手资料;其次让学生在汇报交流后,小组讨论分析发现规律;最后由教师梳理点拨,形成科学的结论。
另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科学学习指导与训练》的“同步记录”表,做好科学记录。
(2)采用标本、照片记录。如:在青岛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植物的花》一课,可让学生通过“采集、解剖、压平、阴干、粘贴、保存”等程序,制作“花”的标本,来记录探究有关花的科学知识;青岛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人的一生》一课可以采用贴照片或图片的形式来记录探究人的成长轨迹。在“月相观察”活动中,我们就采用照相的形式,形成了“月亮的脸—我的摄影集”。(展示学生月相照片)
(3)录像视频资料记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先进的科技产品也进入了千家万户。再者现在年轻的家长对孩子科学课比较关注,经常带着孩子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亲子互动用录音记录“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探究声音的秘密;或用DV拍摄“各种动物”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等等,这些都帮助学生留存了宝贵的科学记录资料。
做好小学科学课的“科学记录”,尤其是中长期科学探究记录,鼓励学生持续记录,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科学记录过程资料,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学生逐月逐年积累自己的科学记录本,长此以往,相信他们可以把一生的发现都收藏在一本又一本的科学记录上,从而汇编成一部孩子们自己最好的科学百科全书,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我们的这种做法也得到了一定的认可,我撰写的《指导学生做好科学记录》一文发表于《科学课》2010年第12期。
(五)分析交流形成结论,珍视学生科学探究成果
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学生都经历了一番较长时间的努力,他们探究出的都是一些原始的、零碎的、感性的知识,需要教师在汇报交流中引领学生形成系统的、规范的、严密的科学结论,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在学生探究铁生锈活动中,安居小学的周波老师就通过指导学生条理清晰地进行汇报观察到的各种环境下铁生锈的情况,在小组分析思考自己的发现的基础上,集体交流、碰撞,达成共识:铁生锈的必要条件是氧气和空气同时存在,酸、碱、盐能使铁生锈的程度深、速度快,科学的结论在教师的点拨、梳理和提升中形成。
在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的能力不可估量,他们会留下许多有价值的探究成果。在“月相观察”活动中,学生的月相图表记录规范、准确,大庙小学的曹晓莉老师还利用自己的美术特长带领学生制作了“月相卡”,学生的“月相观察日记”更令人赞叹:我们来看六年级一班田丽茹同学的月相日记——农历十一月十五:放学时有点饿了,回到家抬头一看,好大好圆的月亮呀!不知是不是饥饿过度,看着月亮就像一块大月饼,真让人垂涎三尺!十五的月亮真圆呀!并配附了卡通的圆月亮;农历十一月二十三:呀!今天的月亮缺了一半,该不是二郎神的哮天犬没拴好,跑来把月亮吃了一半吧。还形象的画了一幅天狗吃月亮的图;农历十一月二十九:今天我老早就去看月亮,可是等了半天也没看见月亮,她上哪儿去了?画了几颗孤零零的带“?”号的小星星,似乎连星星都困惑了,月亮哪去了……她的月相观察日记图文并茂,既准确地画出了月相的形状,还发挥了孩子们许多美好的想象。(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月相图表记录,月相卡,月相观察日记)
各学校对于“月相观察”活动的成果进行了展评,并择优上报街道教研室,我们将对各学校活动成果进行评比,对此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奖励。我们还要创造各种机会展示或保存这些珍贵的成果,做为学生投入下一次探究活动的动力源泉!
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贵在坚持,我本人也和师生们一起共同观察了月相,我们这个活动是在农历十一、十二月份,数九寒天,着实的冷,尤其是后半月在早晨观察时,真的不想起床,要是赶上休息日,更不愿出去观察,但还不能迟疑,晚了就看不到了;我采用的是照相的形式记录月相,整整一个月,天天带着相机,我住的是楼房,为了能清楚,每次都要把阳台上的窗户打开,迎着寒冷的空气给月亮拍照。当月亮运行到一定方位时,需要把身子伸出窗外去拍。我恐高,每次都要家人拉住我,照一张照片,吓得直哆嗦。(展示月相照片)我想,我们的老师们、我们的学生们能坚持一个月的观察真是不容易啊!但我看到了美丽的月相,每天想着的都是月亮,心情非常愉快,还从80多岁的奶奶那获取了宝贵的农谚“大二,小三儿,月出一杆儿;十五,十六,月亮太阳两头露;
十七、十八,天黑摸瞎;二十整整,月出一更……”多么准确、朴实的表述呀,相信这一定是我们的前辈们善于观察得出的智慧结晶!相信老师和同学们的收获会更多……
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任重道远,但我们充满信心:我们有重视实验教学的中心小学,它率先设立了科学专职,争创了“枣庄市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规范化学校”;我们有重视学科教研的安居小学,所承担的科学课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被省教研室评为课题研究先进单位,东新小学3位教师也参与了研究,贡献突出;我们有优秀的学科带头人:龙泉小学宋亚老师是滕州市教学能手,枣庄市科学课改标兵;东城小学的赵祥涛,中心小学的孙广军、司晓峰等教师在市实验操作大赛中喜获一等奖;我们有爱专研、爱创新的科学教师,董村小学的徐芹、龙泉小学的徐宝萍等多位教师自制的教具在省市获奖;为解决实验教学中的困惑,我们进行专题研究;为提高教师的实验操作技能,我们大练基本功:全员进行技能培训、与西岗兄弟单位协作切磋,到初中请教理化生专业教师指导……我们一直在努力,因为我们有各级领导的信任与支持,因为有你们在给力!(展示各种相关活动掠影)
我们在探索中实践,我们在实践中探索,我们总结着成功的经验,我们也反思着失败的教训,如何激励中长期活动的持续性?如何针对学生个体实践活动,把握扶与放的尺度?如何捕捉学生中长期活动中生成性的资源,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研究上虽然我们刚刚起步,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我们的科学道路上一定会繁花似锦……
第二篇:高中物理科学探究教与学的实践探索 人教版
“科学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厦门外国语学校 钱永昌
摘要:“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科学课堂的学习方式之一。本文结合多年中学物理科学探究教学实践的感悟谈科学探究教学中的教学起点、教学基础、重要手段、不可忽视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握的问题等,全文更多展现的是具体实践中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科学探究 物理课堂教学 实践探索
近年来本人在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就“科学探究”教学模式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体会到“科学探究”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下面就如何提高“科学探究”的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谈几点体会和反思。
1激发浓厚的探究欲望是“科学探究” 的起点
学习者围绕科学性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之一。但并非所有的科学问题,都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并保持浓厚探究的兴趣。如果教师所展示的问题情境不足以引发学生足够的探究欲望,“科学探究”教学就会无从下手,一开始就陷入尴尬的局面。如在《电磁感应》一节教学中,若一开始教师就提出:电流周围会产生磁场,那么是否可以通过磁场产生电流呢?这样由于没有必要的过度和探究情景的设置,学生对所探究问题的意义和怎样探究缺乏足够的认识,接下来的探究就很可能出现冷场。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呢? 1. 1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景
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景,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使科学探究的课题更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例如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一节教学的引入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军队利用在木板面上涂大量的牛油以减少它对舰艇滑动摩擦力的做法,借夜色掩护悄悄将80艘舰艇通过陆地绕过对方的海上封锁线,到达目的地的历史战争故事情景。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该课题的兴趣,使随后探究开展得更加顺利。可见,创设一个学生乐于探究的情景十分重要。1. 2展示学生熟悉的物理现象
有些问题学生平时司空见惯而并未加以注意,让学生从这些熟悉的问题入手则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身边小事物的兴趣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大气压》一节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察桌面上的塑料挂衣钩并思考为什么将它按在桌面时,要正面地拔出十分不容易。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身边的大气压。
1. 3提出具备选择性和开放性的探究课题
学生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他们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个性差异均大相径庭。因而他们对问题的探究角度和侧重点必然也有所不同。要激发所有学生的探究欲望就要求教师提出的探究课题要有选择性和开放性。尽量让不同小组的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机会和权利。这样,不同的学生才能结合各自的专长和兴趣做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有时甚至可以允许学生针对某一课题自主提出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
2、良好的实验技能是“科学探究”的基础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的许多理论和定律都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探究”当然也离不开实验。学生的猜想和假设一般都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那么如何才能突出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基础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技能呢? 2.1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
实验的方法包括理想模型法、控制变量法、微小量叠加法等等。实验技能主要指实验仪器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实验仪器的操作、测量仪器的读数、误差的分析、数据处理等技能。学生只有掌握好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才能进行规范化的探究,圆满、高效完成探究任务。例如在《自由落体》一节的探究教学中有的学生提出应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来分析重锤下落的运动规律。而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如果他们对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实验过程中的误差控制、纸带数据的处理方法等不是十分清楚,那么他们就可能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有时甚至还可能得出截然相反的结果。2.2让实验渗透到“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实验在“科学探究”中决不仅仅只是一个环节,它应该有机渗透到“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即使在猜想、假设等阶段就要让学生动手尝试,做到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可以说尝试与实验是科学决策的前提,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更是科学探究进行总结与分析的基础。学生创新的想法有时只是漂浮不定的一个闪念,它急需通过动手实验加以证实和强化。有时还需要面对实验器材,学生的富有个性想法才会喷涌而出。例如《电磁感应》一节的探究教学中,我在教学一开始就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实验器材:不同量程的电流表、电压表、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线圈、导线、滑动变阻器、开关、电磁铁、电池、打点计时器、电动机、学生电源等。并且允许学生边实验,边探究。结果学生的创造力被极大的激发。他们有的用电压表来探测电磁感应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有的通过两个条形磁铁同向合并、反向合并来改变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变化率以深入探究影响感应电流大小的因素,还有的学生大胆尝试通过连接打点计时器和用手转动电动机等方式均获得了感应电流,这样通过尝试与实验就比较容易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产生创新火花。因此,贯彻以实验为基础的思想,突出“做中学”的科学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探究的始终均有动手的机会对“科学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也有利于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2.3正视实验小组间存在的差异
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面对同样的探究课题有的实验小组早早就探究完毕,而另一些实验小组却迟迟不见进展的现象。那么,怎样处理实验小组间存在的差异呢?
我认为首先应合理建立实验小组。尽量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即让各小组间保持相当的水平,而小组内各成员优势互补。其次应明确小组内各成员的职责,让组内成员相互间学会交流、协作和分享。另外,在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时教师也应积极介入。教师要不断巡视教室并倾听和观察小组的行为,及时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对相对落后的小组应多加点拨和必要的指导,同时对他们也要有积极的期待和耐心的等待。必要时还应该鼓励不同的小组进行交流与合作。
3应用计算机整合教学是提高“科学探究”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物理科学探究课程教学,意味着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学习者将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形成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观念和模式。
信息技术为学生在学科教学中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技术工具和环境氛围。如我们曾借助《Macromedia Flash》,制作“连通器、船闸”课件让学生探索连通器的特点、原理、应用以及船闸的工作过程等;制作“汽油机、柴油机” 课件让学生通过动态的模拟实验探索汽油机、柴油机的工作过程与原理„„这样,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尝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对所学内容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应用计算机整合教学,同时有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之间联系规律的理解和物理图景的动态分析。又如物体密度的测量、阿基米德实验、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探究等,学生可以利用课件自己设计实验,通过人机交互对话框调整参数,探究不同参数状态实验情况并获得相关的实时数据。网络虚拟实验环境还可以提供一些学生在现实中无法体验的情景,可以为学生就一些需要进行实验而缺少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的探究学习内容提供帮助。诸如《MacRomedia Flash》、《 仿真物理实验室》等平台,为学生提供自我动手、探索问题的模拟实验环境,学生面对问题时,可以使用它们做模拟实验,来发现、总结一些规律。
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做到创设物理探究情景、模拟物理探究实验、查询探究信息、处理探究实验数据、提供交流探究论坛等。另外,教师还可利用计算机提供的网络平台,让学生以“论坛”的形式向同学和老师寻求帮助和进行其他交流活动。这种做法有利于师生、生生间的沟通,从而让师生都能及时了解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4探究习惯的养成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
在“科学探究”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对学生探究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
[1]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此外,探究过程中还需要学生养成有自信、能正确面对失败、能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等良好的研究习惯,学会有效收集和利用信息、有效使用数学技能等。这些探究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得到。因此,良好的探究习惯的养成应当作为一项重要的探究目标渗透在每一次的探究教学中。
这里的探究习惯的养成还包括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所谓科学精神,即是推动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心理取向。具体来讲,就是热爱科学,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热爱真理,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注重团体效应,和同伴真诚合作的精神;积极主动、敢于创造的主体精神;运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精神。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真”,即实事求是和追求真理。具体的表现为遇事讲究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等的讨论、实际的检验、宽容的激励。所谓科学态度是建立在对科学和科学实践的正确理解基础之上的信念。或者说是对科学及科学实践的本质的正确把握和认同。具体地说科学态度主要指好奇
[2]心、尊重实证、批判地思考、灵活性、对变化世界敏感的态度。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必须渗透在具体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有意识点拨促进学生反思与感悟。尤其在交流和讨论环节应该留有足够的时间让不同学生的思想火花撞击,让各种不同的观点交锋,通过对比、反思、质疑、评论、争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熏陶,从而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尽管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是正确的探究教学活动的必然结果,但我觉得老师的有意识的点拨、引导一定会加速这一过程。
当然,在“科学探究”中教师必须要注意对学生的要求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循序渐进、统筹安排。为了使探究活动进行地比较充分和深入,可以在不同学习阶段,突出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即在一个探究活动中只涉及部分的探究能力目标。
5情绪能力的培养是“科学探究”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关注点
CAarlE.SchwartzJune 2003《Science》/1083703研究表明:情绪能力决定了人的一生是否成功和愉快。而智力与机遇造就人成功的领域和成就。情绪能力包括:能正确的估价自己、能控制自己的情感、能激励自己、能了解别人的情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情绪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人们对事物不同的心态。而
[3]积极乐观的心态往往是将人们不断推向成功的动力。为了培养良好的情绪能力,在“科学探究”中教师首先要善于创设难易适度的探究课题,让学生在压力适度的环境下积极探究。如果问题过难,超过学生的能力,学生情绪很快就会陷入低谷。而反复多次的探究失败必然致使学生对自己产生错误的评估。受挫感增强,自我效能低。如果问题过易,学生就会觉得不值得去探究。其次,要及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适时调节他们的情绪。尽量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情绪能力。再次,要让学生的情绪有宣泄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的各个环节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交流时不要忘记谈一谈探究时的情绪状态。此外,有意识地介绍一些控制情绪的方式方法也是必要的。
总之,“科学探究”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而情绪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
6、把握教学节奏是提高“科学探究”效益的关键
与讲授法相比“科学探究”教学模式显然要花更多的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提高教学效益方面就无所作为。其实,教师若能合理把握课堂教学节奏,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启迪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上面,减少一些无意义的停滞和课堂混乱,就完全可以切实有效的提高“科学探究”课堂教学效益的。
那么在“科学探究”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合理地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呢? 6.1问题的提出要快
“科学探究”时问题的提出要简洁明快,只奔主题,切忌做过多的不必要的纠缠。迅速地提出核心问题要求问题引入的切入点一定要小,问题的指向性明确,问题的难度适宜,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6.2问题的猜想与思索要缓 猜想与假设环节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关键。这个环节一定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索。哪怕留有一小段沉默的时间也再所不惜。此时可以借鉴“头脑风暴法”,让学生经历“脑力激荡”。问题的猜想环节要注意以下原则:①延迟判断即提出设想阶段,只专心提出设想而不进行评价。②欢迎不同的想法,鼓励各抒己见。③尽量让学生表白猜想的根据。④鼓励改进同伴的猜想。6.3问题的解决要稳
问题的解决并非一蹴而就,不同的学生解决方法也可能不同。但是无论采用那种解决方案都应该让学生不仅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还要明了为什么这样做?做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在这些问题没弄明白前最好不要急于盲目动手。特别是在总结探究结论时应实事求是、水到渠成,不要牵强附会、弄虚作假。6.4问题的深入与升华要有度
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因此不可能在课堂上将所有的问题都探究清楚。对有些问题处理可作适当引导,留待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推进,有些问题必须在课后由学生自己进行深入探究。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以上是我在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优化“科学探究”教学模式,进而提高探究效益,培养全面科学素养所做的一些尝试及体会。希望能得到专家和同行们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任长松.《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2期。[2] [3] 韦钰.《“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进展情况和有关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在吉林的讲座,韦钰博客。
[4]靳玉乐.《探究式教学辅导》,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8月版
第三篇:物理科学探究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物理科学探究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2012年9月,我校与广西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师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科学探究俱乐部合作,在高一年级开设了物理科学探究校本课程,我校物理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成立于2009年的师院科学探究俱乐部,主要由该校三位大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师指导,成员来自该校物理系在读研究生和四年级本科生。俱乐部活动的宗旨是学习科学探究的教学理论,研讨科学探究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实践科学探究教学;通过“教中学教”的过程,指导物理师范生亲近和理解科学探究,具备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教学的能力。俱乐部自成立以来,已经在广西科技馆和南宁市的多所小学、初中举办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认可。
一、我校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安排
我校物理组在与该俱乐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决定按如下计划实施我们的校本课程:在师院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由俱乐部成员组成授课教师小组,在我校高一年级组织两个探究班(学生约100人)开展探究活动;我校物理组的教师参与探究案例的设计与实施,对有关的教学活动组织评课、反思,并参与课堂学习纪律的管理。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研究的需要,适时调整教学研究的内容和方向。第一学期,我们重点组织课堂探究与课后反思、讨论,时间安排在每周二下午第七、八、九三节课;第二学期,我们重点组织课堂教学见习与科技制作活动,时间安排在周一或周五。我们最初设计的课程内容,有科学探究活动“高脚杯发声的奥秘”“浮沉子的奥秘”“水果电池的探究”“影响水果电池电流大小的探究”“做一个可控的电磁铁”“直流电动机的制作与探究”等,以趣味物理实验为主,还有科学制作“水火箭”“西罗喷泉”“走马灯”等。在试行了一个学期之后,我们对物理课程的本质进行了深入思考,决定对课程内容作出如下调整:将科学探究活动由趣味物理实验拓展到与教材相结合的探究活动,由定性分析拓展到定量分析,重视和培养学生在探究中的合作与表达,引导教师和学生加强对探究活动本身的学习和反思。
二、我校校本课程实施的两大亮点
虽然师院的科学探究俱乐部已经成立多年,但在高中开展科学探究俱乐部活动还是首次;而我校在高中课改后也是首次在我们物理组确立开展科学探究教学实践活动。在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以参照的情况下,我们以巨大的热情坚持了一个学期的“趣味物理实验”的摸索,第二个学期之后,我们开始修订科学探究课程的价值取向。我们认为,传授正确的物理知识只是基本要求,教会学生物理学习和探究的方法才更有价值。如果学生以后不再学习物理,他们可能很快会忘记学过的物理概念、规律,但如果因我们精心的教学而习得了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思想,那么,我们将终生为之自豪。实践证明,学生对调整后的课程非常满意,我们的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一)形成了课堂教学和校本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第二个学期调整教学活动的内容之后,我们将科学探究活动由趣味物理实验拓展到与教材相结合的探究活动。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发现,物理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的方式有如下区分:
尽管科学探究的方式因不同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模式而不同,但物理实验已经毫无疑问成为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1.让实验探究贯穿课程始终
新课标教材的编写与大纲版教材有很大的差异,借助实验探究科学规律的设计意图十分明显。例如:第一章给出时间、位移、速度等基本概念之后,引入了“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这个实验,接着给出了加速度的概念;第二章围绕着打点计时器的运用,展开了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四章把“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个实验独立设为一个课时,到第二课时才讨论牛顿第二定律。
教材一方面对那些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规律的教学内容设计了具体的实验探究,另一方面也对偏重于定性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教学内容采用了实验探究的设计。以《牛顿第一定律》一课为例,因为教材中包含了理想实验和物理学史的内容,我们在教授该课内容时,重点设计了探究教科书中所涉及的科学规律、验证物理学发展史中重大发现的探究活动两个“探究过程”,并形成了如下教学环节:
2.提升理论探究能力
课程目标对“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要求如下:“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而物理教科书中存在着大量未经实验探究过程而得出的概念和规律,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重视逻辑推理、物理模型的建立和数学工具的运用。
在进行校本课程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科学实验其实并不是科学探究的本质特征。理论推导的整个过程,同样能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的过程。以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为例:教材首先从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变化过程开始,引导学生讨论功和能的关系,并通过数学推导的方式定义了重力势能的表达式;然后在功、能关系的讨论中利用极限思想探究出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得到了动能与物体的速度二次方成正比,指出实验并没有得到动能的表达式,说明实验测量只是达到目的的一个桥梁,实验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最后在《动能定理》一节,把实验思路转换成理论性研究,通过数理推导得出动能的表达式,同时得出动能定理。整个章节的教学过程,既让学生完整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又让学生体会到了运用数学知识在研究自然科学中的优势;不仅使学生对科学概念和科学规律的理解更为全面、准确,也使学生了解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思维能力。
当然,理论探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好,很容易让我们“退回”到传统教学中的单向灌输状态。因而,下一步,我们将对此课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3.探究形式多样化
课改专家唐果南教授对探究形式曾有过这样一段精炼的论述:“物理课程标准指出了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要素’不同于‘环节’。一个过程缺少必要的环节会中断;而课程标准指出的要素是科学探究的标志,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只要具有一两个这样的要素,它就有了探究性。也就是说,学习时的科学探究不一定是‘完整’的。因此,也不能苛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要展现‘完整’的科学探究。”
在进行校本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对唐教授的观点深表认同:形式多样,不拘形式,不求“完整”!这无疑给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在关键处松了绑,解放了我们的思想,放开了我们的手脚,让我们得以按照课程的本质去理解课程,遵照课改的本质去实施课改。
(二)教师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专业心理成长
在实施课改之初,我们曾经天真地以为,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自己或者老师带着学生去做实验,最好学生自己能得出结论,实在不行再由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更直白地说,我们是想着给学生玩一玩、体验一下,然后还得由老师讲,最后还是由老师逼着学生去做练习。这样的理解也曾顺带引发了我们很多消极的联想,比如:如果没有实验条件,就不探究了;如果课时比较紧,就不探究了;如果学生表现不好,就更用不着探究了。因为,实实在在地,我们面临着这样一个巨大的困难,就是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很差:实验器材老旧,学校长期不够重视实验教学,教师设计实验教学的水平不高……
将近两年的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有力地促进了老教师的自我提升,同时也带动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找到了方向,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尤其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在不断地剖析自己的教学心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体验研究的过程,积累探究教学的感受和收获。对于科学探究,我们经历了“排斥―迷惘―接受―认同”的心理过程,在教学观念中逐渐明确了“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并重,情感体验和态度价值观自然形成”的思想,在教学行为上初步形成了“课堂教学和校本课程相结合”的模式。
(三)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自然达成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科学探究对于引导学生体验积极情感、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这种引导是自然而然达成的。
例如,在开展“水果电池”这一课题的科学探究活动时,学生最初并不感兴趣,觉得“水果可以提供电流”这是在初中甚至早在小学时期就已经知道的“常识”,没有什么探究价值,抱着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在实施这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不是简单地介绍这个实验的重要性,而是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使用指导卡片引导学生从水果的甜度、极板材料的金属活动性、极板与水果的接触面积等角度去探究水果电池的电流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些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对水果电池的认识是真的不够深入和全面,于是“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好奇心与探究欲。在对以上问题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科学的认知又一次“自然而然地”经历了从简单的了解过渡到定性分析原因的过程,最终得到了“如何通过定量分析发现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在“测量电流大小”“制作水果电池供电电路”等教学环节,问题研讨、小组竞赛、成果展示等丰富的教学活动,不断地激发并鼓舞着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如何与他人交流与分享,并“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培养了主动合作、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以及热爱科学的情感。学生在课后反思时感慨:“成功路上会有无数次失败,我们要坚持,不断地动手探究。”
又如,在制作电磁铁的实验中,有个小组做了很多次实验,最终制成的电磁铁仅仅吸起了几枚小铁针,对此,学生的情绪很是低落,下课时间快到了,这个小组正准备偃旗息鼓放弃实验,我们的指导老师发现后,没有马上告诉学生问题所在,也没有给他们讲述科学家们克服困难的故事,更没有批评学生,而是放下身段,陪着学生一起动手,从每一个实验步骤到每一个人负责的项目,引导大家反复检查、实验,最后学生们终于发现:都是铜线接头没有打磨好惹出的祸!问题解决了,实验成功了,学生们在经历了失败和挫折之后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不仅懂得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更从指导老师的身上体会到了不怕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对科学实验的重要。老师以身示范,其作用远比简单的说教自然而有效。
看到学生在科学探究校本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进步,我们由衷地感到欣慰。每当我们在课堂中看到学生专注的眼神和那认真细致地检查器材、埋头奋笔推算的身姿,听到学生坚定的表述、会心的笑声时,我们的心里会充满了欢乐和自豪。学期末,当我们对“物理科学探究”这门课程进行学情问卷调查时,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表达出了充分的喜爱,100%的学生“喜欢”,92%的学生“还想参加”。我们从学生的答卷中读出了信心、睿智、幽默、收获、成长。
三、问题与对策
(一)完整的模式追求
在我们教研组,几乎所有的高中老师都带过4次以上的毕业班,对原有知识结构和高考都十分熟悉,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当我们尝试着开展科学探究时,我们必须养成新的教学习惯。最大的问题是需要全新备课,而且是在短时间内对课程进行完整度相当高的整体规划。目前,我们已初步建立起“课堂教学和校本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但这只能算是观念上的初步转变,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只有当全体教师不断激发出自我对物理教学的热情、能够获得学校和上级部门的更多支持以后,我们才有可能尽快搭建起包括科学评价在内的完整的体系和更为规范的操作模式。
(二)亟需有效的培训
尽管我们与师院科学探究俱乐部合作开设了“物理科学探究”校本课程,双方在理论和实践上互有补充,但对于一线的教师而言,得到系统和完整的理论指导还是太少。原因有三:一是教师自身主动学习、主动实践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学校教务和科研部门提供的培训机会很少;三是不少培训机会往往停留在通识层面,对具体的学科问题少有深入的专题培训。
(三)教学条件的缺乏和实验能力、计算机技术的缺陷
科学探究对实验室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按照教材安排,几乎每一小节都会涉及演示实验;如果再考虑校本课程要求的大量实验,师生在实验室的探究时间将大大增加。即便所有的实验都是物理老师自行去实验室做前期准备,实验室的现有条件也不能满足这些课程对实验器材的要求。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除了物理教师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现有条件下尽量巧妙地进行实验探究的设计之外,还有赖于学校对教研组和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
另外,先进实验技术(频闪技术、气垫技术、传感技术等)和计算机技术的缺陷,也常常使我们的科学研究教学陷入困境。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论和实践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对开展科学探究教学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各种困难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思想准备,我们最真切的感受就是“在路上”。我们的工作“在路上”,我们需要各方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需要广大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共同探索,才能迅速融入广西新课程改革之中,为我区的高中课改助力。我们已经在路上,并将继续在科学探究的路上?哿η靶小?
(责编 白聪敏)
第四篇:科学探究活动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2、能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并大胆地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3、关注身边的科学,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动手实验与记录,得出瓶子上有洞就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
难点:理解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大小不一瓶口套好气球的瓶子若干(包括无洞、少洞和多洞)。
2、幼儿记录纸、记号笔人手一份。
3、课件《瓶中吹气球》(其中包含教师的记录表和原理动画)。
4、气球,底托,差气球工具。
【活动过程】
一、出示气球,帮助幼儿掌握吹气球的正确方法。
1、(出示吹好的气球)师:看看,张老师带来了(气球),你们都吹过气球的吧!
2、请2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吹气球。
师:说说你是怎么吹的?你看到他是怎么吹的?
3、小结:吹气球时要嘴巴贴住气球口,然后用力,还要连续不断地往气球里吹气,才能把气球吹大。
(分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气球的出现让幼儿有将它吹大的欲望。而且这个环节以这种形式调动起幼儿已知经验,这样幼儿就能更好地掌握吹气球的方法,为下面的活动做好铺垫。)
二、分批投放材料,让幼儿探索得出气球在有洞的瓶子里能吹大。
师:如果把气球套在(瓶子)上,还能吹大吗?(记录下幼儿的猜测)去试一试就知道了。(第一次投放材料:小瓶无洞)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幼:吹不起来。可能瓶子太小了,瓶口太小了,没有空气等等。
师:我们试下来发现瓶子里的气球都没有吹大。讨论:那为什么气球在这些瓶子里吹不大呢?
师:是不是瓶子不够大呢,张老师也不知道,这样吧,我再给你们些大点的瓶子去试一试。(第二次投放材料:中、大瓶有洞无洞均有)
师:有的气球吹大了,有的还是没有吹大,怎么会这样呢?这里一定有秘密,你们再去比一比、看一看、找一找。
师:秘密是什么?
幼:瓶子底下有洞洞。
小结:原来,瓶中的气球能吹大,秘密就是瓶子上有洞洞。(点出洞洞)
(分析:从“吹气球”到“瓶中吹气球”,难度逐渐加深,激发了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从而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预设幼儿的需要,以幼儿为主体,提供大小不一的瓶子,让他们在亲自试验中建构认识:在小瓶子里吹不大气球;能不能在瓶中吹大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没有关系,瓶上有洞洞的气球才能被吹大,解决本次活动的重点。)
三、借助课件,揭示“瓶中吹气球”的科学原理。
1、引导幼儿自由说说其中的原因。
师:为什么有洞洞的瓶子气球能吹大,没有洞洞的瓶子气球吹不大呢?
2、播放课件,总结科学原理。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听听电脑小博士是怎么说的。
(分析:此环节通过幼儿自由说说原因、“电脑小博士来告诉你”,发挥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作用,借助形象生动的课件,帮助幼儿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让幼儿体验了发现的乐趣。能更好地向幼小的幼儿揭示“瓶中吹气球”的科学原理,便于理解和内化。还起到了动静交替的作用,使科学活动不再枯燥。)
四、引导幼儿再次探索,通过比较得出瓶上洞洞的多少与吹气用的力度成反比关系。
师:我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两个瓶子,一个套红气球,一个套绿气球,哪只颜色的气球吹大更容易些呢?为什么?去试吧!(第三次材料:红绿气球,洞多洞少)
师:谁愿意把你的记录和发现来分享一下!
小结:哦,原来红气球更容易吹大,因为瓶子上的洞洞(多)(点出很多的洞洞),绿气球的瓶子上洞洞(少),吹大气球就吃力些。
(分析:第二环节中只有少部分幼儿吹到了有洞洞的瓶子,成功将气球吹大。为了给每一位幼儿成功吹大气球的体验,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赋予幼儿探索的空间,给两个大小一样的瓶子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通过实验和记录发现红色气球的瓶子吹起来更省力。最后通过观察瓶子身上的秘密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探究习惯。)
五、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小朋友通过做实验发现了瓶上有洞洞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得大大的。那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也可以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呢?回家后和爸爸妈妈想一想,也去试一试,如果成功了也可以把你们成功的秘密告诉大家哦!
(分析:最后教师抛出的问题: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也可以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呢?通过这个问题与活动延伸自然衔接,让此次活动有了很好的扩展。同时又提供了一次亲子之间、家园共育的机会。)
【活动反思】
本活动旨在让幼儿在看看、说说、试试、比比的过程中发现瓶上有洞瓶中的气球就能被吹大,在探索发现中了解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从而能更加关注起身边的科学,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以及学习如何去探究科学奥秘。这次的活动从“吹气球”到“瓶中吹气球”,难度逐渐加深,激发了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猜想与排除,最终建构了认识:在小瓶子里吹不大气球;能不能在瓶中吹大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没有关系,瓶上有洞洞的气球才能被吹大,解决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揭示出来的奥秘不该就这样被搁置停留在原地,所以又增加了瓶中吹气球比赛这一环节,使得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去体验成功,并在此基础上又一次提升了科学认知。在这次的探索活动中教师虽放手但不忘指导,在幼儿遇到瓶颈之处,帮助幼儿纵向探究从而使幼儿的认识得到升华。活动过程中,幼儿在探究之时,由于瓶中吹气球的有趣现象,很容易就转移了幼儿的注意力,所以个别定力不足的幼儿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醒他完成任务。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活动的探索
小学科学教学中落实探究活动的探索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作为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着和亲密的伙伴,教师要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真正提高探究活动的实效性。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认识——发现新问题,由问题开始至问题“结束”,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将科学探究活动落到实处呢?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立足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究者
我们需承认,目前的学校教育,学科课程仍是主要阵地,教室仍为主要空间,教材仍为主要载体。因此,立足课堂,深入钻研教材是实施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有人可能说,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些科学挂图,有什么好探究的呢?其实任何教学方式都带有探究的成分和性质,尤其对学生更是如此。重要的是让探究的精神走进课堂,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探索的眼光看待学习对象。“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有了探究、探索的眼光,任何载体都可以培养探究意识、锻炼探究能力,不一定非得另外寻找课题,不妨把探究的精神和方法结合在日常学习中更方便更有效。
1.创设直观性问题情景
苏霍姆林基说:“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和思维的力量,能给人带来情绪色彩,由于视听感觉和思维同时进行,学生形成了一种被成为情绪记忆的东西,在这种好心情下,没有理解不了的东西,没有记不住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插图、模型、录像、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形象化的问题情景,形成直观的教学情景,给学生一个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对象,使学生深入其境,激发探究的欲望,真正作为一个主体去从事科学探究活动。
在教学《水面的秘密》时,我设置了量筒中水面形状的图片,制作了雨滴下落的Flash动画,立体感强且形象逼真、直观,再联系学生已熟悉的感性认识,填补了学生思维的空缺,求知欲立即被激发了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了许多关于水的表面张力的问题。为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暴露错误的思维过程
经验告诉我们,教学中只向学生介绍成功的方法和途径,将会破坏学生对科学思维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的发现过程,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错误,突破原有条件、问题锁定的框框,进行将错就错修正条件或问题的训练,让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有效途径。
在学习《哪杯水多》时,教材呈现了三个形状、粗细、水面高低不同的容器,不少学生认为水面高的容器中水多,有的认为粗容器中含水多,而事实却不一定如此。再如《水温的变化》一课,学生对水温的变化规律有着多种看法。这时可试着先让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分组讨论,暴露学生错误的思维过程,然后设计出探究验证的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教学效果是很明显的。
二、体验生活,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让学生在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展开交流和讨论。人类的学习活动一般认为有三种形式:一是接受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体验学习。体验学习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在情感、行为支配下,通过努力观察、尝试,最终构建新 1 知识的过程,他追求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识的积累和更新。围绕体验学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科学现象、规律,善于用科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医学领域、尖端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玩具里的科学”、“给文具分类”、“秋天里的动植物”、“岩石的用途”等教学内容非常其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教师要超越材料和课时的束缚,设计玩具市场调查、秋天里动物的变化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现实、体验生活,学点“有用的科学”,不是单纯应付“考试的科学”。
三、倡导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极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健康、有益、互利的合作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学习、求得共同发展、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也是增强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没有合作,就无法实现和谐的“教学互动”,更谈不上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科学探究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应该给每一位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机会。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小组合作是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以前后4人合作学习(优生1人、中等生2人、学困生1人)一组为宜,坚持独立在前、合作在后、成果共享的程序,坚决杜绝优生当老师、中下生当听众的现象。例如在“改变浮和沉”实验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步骤引导学生合作探究:①、问题质疑:教师先简要指出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组长认真组织组员展开讨论,做好记录形成小组意见。②、实验操作:每组自选探究项目,组长分好工,4人换轮,比赛哪些组做的既快又成功,这样分工明确,人人参与,热情高,凝聚力强。③、活动总结并展示:包括以上环节所出现的问题,组内分析要求组员既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又要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及时补充修正自己的看法;组间交流时,组长先代表本组发言,组员要大胆补充更正,甚至代表组长发言,教师鼓励学生想说就说,说不清楚的允许补充,说错了允许改正,不同见解的允许坚持,保留看法,必要时可按观点的不同设小小的辩论台,教师相机诱导,适当评价,师生共同总结出改变物体浮和沉的方法。
四、突破传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
苏霍姆斯基在《让学生进行独立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一文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明者、研究者。”因此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应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想成为探索者、发明者、探究者的动机,鼓励学生超越自我、超越同学、超越老师。现在的学生处于一个信息的时代、网络的时代,在某些领域拥有的信息量已超过老师,如学习“有趣的石头”和“风的形成”时,不少同学已通过其它途径接触到,教师可以先请他们讲,既可以模仿教师平日的新授方法,亦可自创教的形式,使其他同学学会这部分内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精神,也常常能开拓教师的思路,师生互补,教学相长。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尝试组织学生利用校园网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其创新能力。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科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每一位科学教师要立足实际,精心设计,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真正使探究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