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岭下镇中心小学戏曲剪纸特色教育汇报材料1
儿童的智慧,永远在他的手指尖上
“真不简单!”“这一幅幅剪纸真不错!”“想不到,小小的乡镇小学校竟有这样的水平!”在我们岭下镇中心小学的操场上赞叹声声、掌声阵阵,这是今年6月19日召开的金东区落实省“六少”会议精神推进会现场,以“戏曲剪纸”为特色的舞蹈《剪之韵》表演,学生娴熟的剪纸手法、高超的剪纸艺术精品,获得了现场领导和嘉宾的高度评价。
“一剪之巧夺神工,美在人间永不朽。”我校剪纸特色活动发轫于2009年,学校从传统文化与学校实际出发,让一张薄纸一把剪刀迸发出艺术的魅力和品质,让剪纸艺术这一古老文化在岭小学子手中散发出青春的气息。
一、明确思路,追求特色,彰显校园文化魅力
文化立校,科研兴校,品位强校。怎样才能走出一条既不脱离学校实际,又能形成特色发展的校园文化之路,是我校一直思考的问题。我校对此进行了深入调研、认真思考、全面分析、归纳比较,在虚心听取方方面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为孩子的幸福童年和明天的成人成才服务”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以戏曲剪纸为契入点,以德育养成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办学思路。
一把剪刀一张纸,千姿百态展生机。剪纸是民间艺术,更是民间文化。正如一直为保护民间文化奔走呼吁的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说:“民间文化是一种母亲文化,它是我们的根,它融入了我们的血肉,给了我们情感。”
剪纸,学生手脑并用,简单易学,易于普及,成本低廉,其形状千姿百态,其色彩五彩斑斓。在短暂的时间里,通过折、叠、剪、刻等手法,一张张毫不起眼的纸在无数双灵动的巧手下变幻出大自然的神奇、历史的人物、家乡的美丽、动物的憨厚、植物的生机、未来的梦想……
自此,纸工工艺在我校各年级、各班迅速普及,深得人心。学校因势利导,及时举办纸工工艺竞赛成果展示,进一步激发了全校师生对纸工艺术的热爱。学校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师生从纸工工艺逐步向戏曲剪纸艺术过渡,经过不断探索和积淀,我校以戏曲剪纸为主导形式的艺术教育活动已初具雏形,迈出了学校文化建设的第一步,彰显了校园文化的无穷魅力。
二、强化学习,开拓视野,提升师生艺术品位
针对在戏曲剪纸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我校认真思考,积极应对。首先是要转变教师思想观念,切实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解决师资问题。学校开展了校本培训,添置了传统剪纸和戏曲剪纸的图片、书籍、音像资料,供教师自学,编写资料开展校本培训,为剪纸特色活动的正常开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进一步开拓了师生视野,增强了实效性。组织教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神奇的力量,不遗余力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每位教师深深体会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无穷智慧。
走出去,拓宽教师文化视野。为进一步发展“戏曲剪纸”特色文化教育,加强校际之间教学交流,实现优势互补。我校先后组织部分教师,到浦江县杭坪镇中心小学等开设剪纸教学的学校参观学习,认真听取了他们关于学校剪纸特色文化的经验介绍,观摩了他们艺术剪纸表演,参观了他们师生创作的优秀剪纸作品……
请进来,提高师生剪纸水平。近年来,学校先后邀请了多位岭下及周边地区的民间剪纸高手、民间艺人到学校讲学指导。各种裁纸刀在她们的手中游刃有余,刀锋过处,线条凸现。剪完之后,红色的剪纸作品展开粘贴在白纸上,一幅幅完整的人物图像立刻呈现在眼前。一张张普通的彩纸在她们游动的刀剪下变幻成异彩纷呈的艺术画卷,古老而传统的剪纸焕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让师生们叹为观止。
“走出去,请进来”,通过不断学习,开拓了视野,使师生受益匪浅,不仅对剪纸的技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还和“老师们”交流了剪纸过程中的困惑。师生边学边剪,边剪边想,有力地激发了对剪纸创作的热情,促进了学校剪纸水平的整体提高,也提升了我校师生艺术品位。
三、建设阵地,融入课堂,开发剪纸校本课程
“人人有剪刀,个个会剪纸,周周有作品”,是我们岭下小学创建戏曲剪纸文化特色的不懈追求。四年前,学校把剪纸艺术引进校园,开展剪纸兴趣小组活动。让部分学生参与到剪纸活动中来,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后来,越来越多的孩子也要求参与到剪纸实践中。
2011年,我校剪纸活动正式走进课堂,把“戏曲剪纸”纳入美术、班队活动课程,作为校本课程加以开发。制定了“戏曲剪纸”特色课程目标,教师自 编教材,定期开展有关剪纸知识和技能培训,学校专门配备了剪纸工具和所需材料。每周安排一节剪纸课进行剪纸教学,让学生学会图案纹样的制作方法,能自己设计简单的戏曲人物纹样,引导学生制作比较精细的有主题的单独纹样,如脸谱、戏曲人物等。同时学校开展了以“戏曲人物剪纸”为特色的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运用研究活动,该项目已顺利通过了2012年度金华市教研立项课题评审。同时,2012年被评为金华市艺术特色学校。
每周的剪纸课成为孩子们欢呼雀跃、最为期待的美好时刻。课堂上,老师教得耐心细致,学生学得一丝不苟。师生剪出的戏曲作品栩栩如生,如《秋江》、《三岔口》、《打渔杀家》、《苏三起解》等。“剪纸艺术节”、“剪纸我最棒”等一系列比赛活动的开展,也助推了学生对戏曲剪纸的热爱,使全校呈现出“剪纸乐,乐剪纸”的浓浓氛围。
“花香时时修人性,绿篱道道筑爱心。”通过戏曲剪纸文化墙、戏曲剪纸长廊等阵地的建设,我们岭下小学的校园环境变得更美了。教室墙壁、走廊过道、宣传橱窗、学校围墙,蕴味深刻的戏曲剪纸作品趣味盎然。学习之余,学生置身其间,更深入地了解戏曲故事的艺术魅力,感受戏曲人物的人格魅力,领悟到我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给人艺术的享受、审美的愉悦,体会到“干在当头,乐在其中”的情趣,增强了对传统戏曲剪纸艺术的热爱,激发起民族自豪感,掀起了一阵阵“戏曲剪纸”的热潮。
四、丰富生活,张扬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孩子们指尖上跳跃的是智慧。我们不是为了特色而求特色,而是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剪出个性、剪出才智、剪出美德,这才是我们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古老文化艺术相结合的落脚点。”在我看来,学校选择剪纸艺术作为特色教学,不但让孩子们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对他们创造力的发展、观察力的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及综合素养的提升都能起到积极作用,通过培养,可以将这种良好品质转移到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
栩栩如生的戏曲人物生、旦、净、末、丑,高度概括的戏曲故事牡丹对课、美猴王大战铁扇公主……一张张剪纸作品透射出师生的别具匠心,质朴中蕴藏着灵秀,稚拙中显示着聪慧。一把剪刀,一张薄纸,刀走纸舞,翻飞出万千天地,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呼之欲出,一段段脍炙人口的故事跃然于纸上。在剪纸教学中,动手操作是进行剪纸教学的基础,我校把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掌握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每节剪纸课都利用收拾台面、整理工具、清理现场等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剪纸活动是一项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通过剪纸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静心体验剪纸学习的乐趣,大大提高学生在运用剪刀和刻刀时的灵活性,在剪纸教学中还能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这其中包括爱国教育、卫生教育、节俭教育、创新教育、审美教育、环境教育、合作教育等多方面,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既让学生领略到民间艺术的神奇魅力,又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意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儿童的智慧,永远在他的手指尖上。”一把剪刀,一沓薄纸,简单的装备,求实的作风,传承的是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寄托的是我校师生浓浓的乡土情怀!相信“戏曲剪纸”这朵艺术奇葩定会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第二篇:下浒中心小学学校特色教育
下浒中心小学学校特色教育工作总结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我们深刻认识到学校特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充分挖掘特色教育的潜力,尽力拓展特色教育的空间和方式,面向全体学生,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常年训练,形成特色。不断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各校均成立领导小组,制定特殊教育的实施方案,严格按方案进行落实。最具特色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如中心校的校本课程《海带与生活》,三洲小学的校本课程《剪纸》等,已形成特色与规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兴趣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自主开发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对实施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校领导高度重视,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县教育局、进修校的统一部署,以及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成立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且能按方案紧抓落实。几年来,在上级领导部门的关怀和指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自主创新全员参与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
1、课程管理的多元观
传统的课程管理,其过于集中的状况,在学校和教师心目中根植了课程一元管理的意识基础。这一状况,毫无疑义地否决了学校和教师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学校和教师定位在遵循、执行的固 点上,因而形成了教师固守知识、固守学科、固守教材、固守课程的保守态度,使课程的内容、形态、结构相对静止和封闭。课程改革带给了我们机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变学校、教师、学生对课程的适应为课程对学校、教师、学生的适应。这一转变,更多地赋予了学校、教师、学生在课程开发方面的权利。“我们的课程”这一全新观念,使教师敢于去讨论、触及与开发校本课程———这是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通过培训进行理念熏陶,实施策略的首要前提。
2、开发主体的自主与创新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更多地表现为教师,我们的教师勇敢地承担起课程开发的重任。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的教师形成了较强的依赖性,即学校如何安排就怎样实施,甚至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一直都应是学校的任务,认为“事不关已,高高挂起”。针对教师行为方式的改变和诸多教师的这些认识,我们首先给教师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即放手让老师去做、去选择,不过多地限制教师的开发行为,甚至在最初阶段大胆地保持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实践、反思,并且主动地与学校教研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诸多问题,从而形成校本课程开发下教师行为的自主管理、自主调控、自主激励、自主评价———我们认为,这是校本课程开发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源。
有了自主,更重要是创新。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极富生命活力的创造过程,它要求我们去审视、批判与挑战传统的课程。我们要求教师:要有砸锅卖钱的勇气,要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要有求 异创新的胆略,要有“我行我素”的个性。先“破”后“立”,这样才可能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开发出来的课程才会是丰富的、鲜活的。
3、参与群体的全员观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应是一个群体。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树立群体参与的全员观,即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教研员广泛参与。因为我们的课程培养的就是具备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人,站在这一视点上的课程才具备社会性、多元化与适应性。特别是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其地方特色、区域文化、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等等都要求用专家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课程。在家长这一层面上,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儿童观及社会认识,或者说很多的家长因其本身知识、情感、态度的构建对我们的课程可能提出很多深刻的意见和宝贵的建议。再者,家长对孩子的个性、思想的了解有其独到的一面,他们可能比我们的教师在某些方面更熟知孩子适合怎样的课程,需要怎样的课程。至于学生,他们本身的个体愿望与素质需求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参照。让主体全员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群体,成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取得成绩的主要原因。
4、教师的角色转变与专业化发展
我们的教师有了意识形态上的认识,还得有素质上的提升,即行为的施行必须有专业素质的保障。我们强调:教师要努力地成为“反思的实践者”,要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创造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成为能融通和组合各种教育要素的开放型的教师,养成自主学习、自我提升、自觉践行的习惯和品质。我们强调角色的转换,要将教师内化 的观念表现为教育活动中的创新行为,强调专业化发展,用专业的眼光去审视,用专业的素养去实践。这些不仅是认识层面的,而更多的应是行为层面的,它的实现既是我们新课程目标的要求,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不竭动力。
二、关注资动态生成,把握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1、社会即课程、生活即课程、师生即课程的课程资源观
陶行知先生多年前就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课堂”的观念。我们教育教师树立更为广阔的课程资源观:我们的社会,其人文精神、生存环境、物质进步、群体交际等等,无不蕴含着丰富的课程。再看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中的任何一项生活体验无不影响学生态度、情感、知识和技能的形成。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将这些现为“隐性课程”看待,但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将其列入校本课程开发的显性课程之列。也就是说,我们要将某些直接经验列入我们的课程资源,让其与学生的间接经验进行合理的碰撞与交汇,从而达到促成学生成长的目的。
我们的校本课程,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在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更多地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起来以便形成正确的态度和情感。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与思维,进行各方面的价值判断与知识内化。同时这一过程又是多变的、随机的,呈现给学生 的是学生所需求的,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愿望进行自主筛选、甄别的有个体价值的过程。我们根据调查问卷,通过校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后的内容以海报的形式向全体学生公示,我们认为只有来源于社会及生活的课程资源才是丰富多彩 的。另外,学生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庞大的课程资源库。学生参与课程决策的讨论,有利于表达自身的期望、需求和兴趣;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课程的选择与开发;参与校本课程的评价,有利于提供有关的反馈信息。、动态生成的课程开发观
课程不能等同于教材。教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只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案例,它是静止的参照物。但课程就完全不一样,它绝不是在事先拟好的图表中填充相应的案例,而是在开发的过程中不断涌现资源,灵性进发,也就是说它可能是随时发现、随时选择、随时使用的一个动态生成的学习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也因体验个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多角度、多视点的,他们可能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不同体验,也可能有'‘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缺失。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既重视到这些差异,也认同了它的存在,这一过程又是愉悦的、和谐的,它因师生、生生的互动而充满要彩。
三、改革重组,整合拓展,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探寻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
具体做法、充分利用优势资源,确定校本课程开发项目。资源包括地域、地理优势资源和学校教师资源。如前几年中心主校就充分利用教师的优势资源,技能科的专业教师多,开发了语音、声乐、舞蹈、书法、篮球等选修科目;同时,结合70周年校庆契机,开设乡情与校史的必修科。通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中心校开发《海带与生活》这门课程的做法:
首先是自主开发设臵《海带与生活》校本课程,在迷茫中探索,在研究中尝试,在挫折中生成,不断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父母,爱劳动。终于形成了初步的成果,加深了对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理解。为确实做好下阶段的工作,现将近段工作总结如下:
一、与乡土结缘,开发校本特色。
目前农村教育存在着一个这样突出问题,许多学生都好逸恶劳、鄙视父母、厌弃农村。如果这种状况没有得到有效改善,那么广大农村的明天还期待谁来建设呢?我们只有培养出胸怀大志,却又不忘桑梓之情的时代新人,广大农村的明天才有希望。下浒是我国南方最早海带引种基地,目前是我县最大的海带养殖地。整个镇产值上亿元。中心校着眼于这一镇情,克服了重重困难,开发了以“爱家乡、爱父母、爱劳动”为主题的《海带与生活》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实施后,学生在劳动实践、知识讲座、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义工服务、文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不断举办了“海带与生活”知识讲座,“爱我家乡”银河之星演讲赛。孕育他们热爱家乡,体恤父母,喜爱劳动的美好情感,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新课程理念大力倡导下的校本课程开发。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开发必将结束以大校、名校“一支独秀”的局面,迎来城乡学校“万紫千红”的灿烂一天。
二、学校领导的重视,大力扶持。
我校领导班子,通过学习形成共识,结合我校实际资源优势确定了“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倡导人文精神和赏识教育。”的办学 目标,创办学校特色为突破口选择了开发以《海带与生活》课程为试点,启动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工程。为了能够顺利实施校本课程开发,首先校领导班子大力支持,并取得了教师学生家长的广泛支持,为做好此项工作多次组织教师学习讨论、研究,明确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和认识及开发的前景并多次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工作,最后达成一致共识。
三、加强过程管理,落实开发实施校本课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安排课时,将课时纳入课程计划中,保证课本课程活动开展。每学期每周都安排了相关的学习内容,分别介绍了海带食疗方法,养殖信息,海带情缘,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知识及信息。校长和主任亲自参与教学研究活动,及时了解研究动态。广泛征集班主任、学生对实施情况的意见和反馈以确保课程不流于形式真正受到学生欢迎,为发展他们的个性起到作用,经过近几年的试点,教材<<海带与生活>>初步成稿,并完善了校本课的评价标准,实施纲要,正式在课堂教学中贯彻,结果此校本教材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三洲小学的《剪纸》这门校本课课程开发的做法为:
一、加强领导,把剪纸教育落实在学校的制度中
从创建剪纸特色起步开始,一路顺利走来,首先是因为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学校领导的重视。学校由校长直接领导,组织部署,下达计划,具体指导,贯彻实施,真正把剪纸特色教学纳入学校的常规管理。学校制定了有关剪纸特色教育的活动计划,确定了“传承、创新”四字教学目标(即继承发展剪纸这一传统文化的薪火,培养孩子 的创新精神,训练孩子的耐心,树立孩子的自信心)。由兴趣小组指导教师负责每周剪纸校本课,兴趣指导教师负责周三下午剪纸兴趣课,指导教师有完备的教学活动情况记载。定期有作品,建立出评价等制度。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把兴趣小组剪纸特色建设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两年多来收集和编辑一些有关剪纸的知识材料和教师教学设计,投入使用,取得理想效果。
二、利用网络资源,不断提高剪纸教学水平
因为学校校型小,教师数少,专业知识缺乏,为了使学校的剪纸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下去,我校教师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资源:收集了大量有关剪纸的知识材料,纹样的图库资料;作品的复印资料等等;这极大方便了师生的搜寻与学习。设立剪纸教室,为全校师生提供活动场地。学校剪纸教室、走廊、班级等地都张贴剪纸作品,整个校园有一种浓厚的剪纸氛围。
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传承剪纸文化
开设剪纸兴趣小组校本课程,由兴趣小组指导教师向本班学生进行教学,保证全校3—6年级学生的参与。使大多数学生都能随手剪出一件作品。开展剪纸兴趣活动,对一些剪纸爱好者加强训练,有些学生已参加一年多的剪纸培训,剪纸功底十分扎实并已经初步具有剪纸创作能力。制订各年级剪纸目标,有系统、有目标地进行教学。平时多做剪纸练习,教师及时讲解。在每班开设一面剪纸墙,定期更换,给学生展示的平台。为充分发掘其内涵,将剪纸与学科教学、“四好”教育,等有机思想教育相结合。
四、扎实有效开展活动,提高剪纸活动的影响力 学校继续以“剪纸兴趣小组活动”引领以班级校本课程为普及,形成良好的剪纸氛围条件,以“传承、创新”作为特色目标使剪纸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起来。
两年多来,学校积极组织了几次教大规模的剪纸创作比赛和展览,如:“鼠年庆奥运、水浒英雄,我心中的蝴蝶”等。
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学习培训,健全和完善剪纸规划,充分挖掘剪纸校本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剪纸活动,积极输出建设成果。让剪纸这朵古老的艺术之花在学生心中扎根,使剪纸后继有人,把剪纸这一特色做得更实、更亮。
成绩属于过去,校本课程的开发还需继续。我们将披荆斩棘、克服一切困难,争取更好的成绩。
下浒中心小学 2012年11月
第三篇:马岭镇中心小学碘缺乏病健康教育教学计划
马岭镇中心小学碘缺乏病健康教育教学计划
为进一步巩固消除碘缺乏病防治目标成果,加强我校小学生碘缺乏病知识普及及健康教育工作,牢固树立“预防为主,健康第一”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特制定我校碘缺乏病健康教育教学计划。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学校成立由于校长胡雪芹任组长,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为成员的碘缺乏病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胡雪芹
成员:全校领导班子成员
具体负责学校碘缺乏病知识健康教育业务指导工作。
二、加强管理,落实任务
1、加强组织、层层落实。学校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分管,教务处落实业务,由班主任、体健老师具体实施碘缺乏病防治知识普及教育工作。
2、制定教学计划,科学安排课时。把碘缺乏病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有碘缺乏病健康教育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案及教材等资料。
3、4、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广大师生群众碘缺乏病防治意识。规范碘缺乏病健康教育档案建设。学校要将碘缺乏病教学计划、教案、教材等资料装档,严格保管。
三、加强检查,推动普及
学校将碘缺乏病健康纳入学校安全工作目标考核之中,在学
校工作检查中,把碘缺乏病健康工作作为一项重点检查内容进行督导检查。学校将对不重视、责任不明确、任务不落实的班级进行通报批评。
四、碘缺乏病防治知识教育教学重点内容
向学生讲解缺碘对人体的危害,了解科学补碘有利于健康的道理。明确食盐加碘是消除碘缺乏的根本措施,补服碘油是消除碘缺乏病的辅助手段。学会鉴别碘盐的简易方法,宣传动员家长不买私盐或非碘盐。
做好碘缺乏病防治健康教育普及工作,切实增强我校学生的防病意识,各班要切实把碘缺乏病健康教育课上足上好,使学生掌握碘缺乏病的预防知识,促进我校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二00九年九月十六日
第四篇:庾岭镇中心小学艺术教育工作报告
庾岭镇中心小学艺术教育工作报告
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一年来,我校能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陕西省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文件精神。多渠道开发美育教育,通过艺术教育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及享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现将我校2016艺术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
保持学校艺术课程开课率达到100%。加强培训,建设一支能基本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又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的教师队伍。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艺术活动,并逐步使其规范化、制度化。每年至少有两次全校性的艺术活动。逐步加大经费投入,普及现代化的艺术教育技术手段,使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器材和设施基本达到要求。
二、明确了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深化课程改革为核心,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一)艺术课程建设
我校能够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要求开齐开足音乐、美术课。我校艺术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按规定选用国家审定通过的音乐、美术教材,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能够根据学生发展需求,经常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拓展教学内容,较好地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育目标。音乐和美术课每周各2课时。
(二)艺术教师配备
我校目前有237名学生,教职工18人,开设6个教学班,有音乐教室1个,美术室1 个,体育室1个。按照课程计划开设艺术课程的要求,配备数量基本够用的艺术教师,其中音乐兼职教师6 名,美术兼职教师6名,体育专职教师1名,体育兼职教师5名,我校艺术教师均为大专以上学历学历水平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专业结构、职称结构等比较合理,队伍比较稳定。
在艺术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十分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方法科学、合理,教学手段多样化,应用得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能主动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体,获得生动的审美体验;全体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
三、艺术教育管理到位,措施得力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工作,学校有一名校级领导分管艺术教育工作,建立艺术教育工作制度;进一步改进学校的艺术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通过加强教学管理和灵动课堂管理,确保了艺术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
1、强化制度管理。
为了使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真正落实,全面到位,我们制订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把艺术教育列入学校工作日程;制定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确定近期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目标及实施措施;努力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整体水平,确保艺术教育工作正常有序进行。
2、强化常规管理。
我校将艺术教育常规工作作为学校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普及提高相结合。一方面要求艺术老师上好艺术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依靠第二课堂开展课外、校外学校艺术教育活动,做到活动经常化、多样化,面向每一位学生。学校开设合唱队、舞蹈队、儿童绘画等兴趣小组。学校要求每位艺术教师人人辅导好一个兴趣小组,做到班班有特色,生生有特长。
3、强化教学管理。
在艺术教育工作中,我们坚持以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导向,促进我校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抓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艺术教育。
①组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育观念。②定期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我们每学期要组织艺术学科的教研活动。艺术任课教师人人进行课堂教学研讨交流,通过研讨,提升我校艺术课堂教学质量。
③结合课改,努力钻研教材,能依照素质教育要求,顺应新课程标准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案,努力做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学校艺术教研组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定期进行课堂教学研讨,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提升学校艺术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
四、校园文化艺术环境浓厚,艺术活动异彩纷呈,成效显著
我校的艺术教育突出育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有计划地开展健康向上、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艺术活动,能结合重大节日庆典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学校努力克服专职艺术教师数量不足的困难,依托少年宫等教育资源,建设课外艺术活动组织,积极开展活动。
1、积极营造艺术化校园环境。近年来我校借助教育均衡发展,双高双普的契机,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创造条件,增加艺术教育投入,改善艺术教育环境,装备了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微机教室等,并按要求添置了进行艺术教育所需的器材、设备、教学用具等。学校领导在艺术教育上的决策为我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迈入现代化的轨道备足了后劲,创设了充满文化艺术韵味的校园,努力创设优美的育人环境。
2、努力构建了人文化的艺术课堂教学。一年来,我校着力构建了人文化的艺术课堂特色教学模式。美术课堂教学中,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以“活动教学”为主线,以“情感体验”为纽 带,以“美”为境界;音乐课堂教学中,按“晓理--动情--持恒--创新”的思路让学生自主参与,以形象、直观、灵活、多样的方法开展活动。
3、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校艺术活动。学校结合上级文件精神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在“六一”、“国庆”、“元旦”等节假日前后认真开展“校园艺术节”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
2016年三月份举行了“学习雷锋好榜样”合唱比赛;四月份清明节全校师生到纪念亭唱红歌纪念烈士;五月份全校举行了花样跳绳、仰卧起坐比赛;六月份全校组织了“庆六一”活动和手语操、韵律操比赛;九月份全校师生举行了“岁月如歌,感念师恩”的主题活动;十月份全校师生举行了“听党的话,做好少年”歌咏比赛;十一月份开展了全校“广播体操”比赛。并且一年来学校在全体学生中开设了七个兴趣活动小组:美术组、音乐舞蹈组、图书阅览组、书法组、绘画组、体育组、手工制作组、计算机信息技术组,每周三下午各活动组老师利用两节课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爱好。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但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与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能力及创造力,而且在校园内形成了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文化氛围,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总之,艺术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过去的一学年,经过学校师生共同的努力,艺术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起色,学生艺术水平、观赏能力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力争我校的艺术教育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庾岭镇中心小学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三十日
第五篇:金山镇中心小学“绿色教育”特色建设方案
金山镇中心小学“绿色教育”
特色建设方案
(2012年9月—2015年8月)
为进一步落实赣榆县“夹谷山”教育论坛会议精神与要求,实现我校“特色发展,打造品牌”的科学发展目标,结合我校发展实际与发展规划,特制定此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以学校多年积淀形成的环境、科技、体育教育特色为基础,把实施“绿色教育”作为落实整体素质教育、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切入点,凸现学校办学特色,建设学校文化,打造学校品牌,促进学校优质发展。
二、概念界定 1.“绿色教育”的内涵
绿色象征生命,绿色代表健康,绿色预示春天,绿色唤起希望……绿色是一般“种子的力量”,它蕴含着无限自由的发展空间;绿色是一种“和谐环境”,是人与人、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境界。
“绿色教育”是以尊重人,关注人为核心的人本教育,是焕发活力并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绿色教育”是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人的个性特点的“原生态”教育。“绿色教育”既是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又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绿色教育”是让每一位老师和学生实现最好的最优的发展,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每个人都有最大的发展”的教育;“绿色教育”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交融,“绿者,自然也。”即人、事、物的一切自然;人、事、物的协调和一。
2.“绿色教育”的外延 “绿色教育”包括绿色环境、绿色课堂、绿色活动、绿色评价及绿色队伍、绿色管理六个方面。
三、特色定位及依据
1、时代性。绿色发展,已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十二五”规划首次以绿色发展为主题,标志着中国进入“绿色发展时代”。绿色环境、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医院、绿色城市、绿色行政……一系列绿色行动应运而生。而我们倡导实施的绿色教育,则是教育跟上“绿色发展时代”步伐、顺应社会绿色发展的需要。可以说,绿色教育特色建设顺应了时代要求,完全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2、持续性。我校 “十一五”期间,在“营造和谐环境,践行素质教育,注重个性发展”办学目标的指导下,学校的教育教学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效果,学校初步生成了“播撒绿色种子、收获绿色未来”的绿色教育办学理念,这二者是一脉相承的,又是层进式的。学校前期的建设和教育教学成绩的取得为我校打造“绿色教育”特色学校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和文化基础。
3、必要性。实施绿色教育,进行特色建设,是一项具有务实性和前瞻性的大工程,它需要统筹规划,分步进行。在经过前期的特色理论、特色意识建设之后,再把特色的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行为。我们具体将其分为三个步骤实施:一是挖掘自身优势,确定特色项目;二是整体着眼,精心设计,处理好特色重点和特色项目与学校全局工作的关系;三是定期评估,不断反馈,使特色学校建设走上动态的、持续的、层进式的健康发展之路。
4、可行性。“绿色教育”特色建设在我校已见雏形,学校的校园环境文化、教师队伍建设、课堂建设、德育建设、校本课程建设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其中德育建设经验和成效尤为突出,优势明显。因此,我们确定把“绿色生态德育建设”作为拉动整个学校特色建设的主打项 目,深挖德育特色内涵,通过德育实践,进一步探索、建立科学、完善的绿色德育目标体系、评价体系,探索、丰富有效的德育实施途径,以此拉动整个的特色建设工作。
四、发展目标及思路
(一)发展目标
我校特色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经过三年的努力,力争使学校成为在省、市内有知名度的绿色教育特色学校。
1、建设有可持续发展力的学校:形成“人文、民主、和谐”的管理文化,形成绿色教育下的(教育和教学)育人目标、内容方式、评价体系。
2、造就有发展力的教师:学习研究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
3、培养有活力的学生:责任感、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校特色建设的阶段目标是:
第一阶段:挖掘奠基期(2012年2月~2012年12月)。在特色学校建设总体思想的指导下,选定带动 学校整体特色发展的突破口——“绿色生态德育建设”,初步建立绿色德育目标体系、评价激励体系,探索、丰富有效的德育实施途径。同时将学校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绿色课堂、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一起拉动,使其系统、科学的发展、跟进,为后期的特色建设工作奠基。
第二阶段:拓展深入期(2013年1月~2014年8月)。本阶段重点落实“绿色校本课程研究”,基本建立绿色校本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将绿色德育特色项目的发展经验进一步延伸,深入拓展研究。形成“人文、民主、和谐”的管理文化雏形,绿色教育下的(教育和教学)育人目标、内容方式、评价体系基本形成;教师的学习研究意识变得强烈,普遍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学生的责任感、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步步增强。
第三阶段:巩固提升期(2014年9月~2015年8月)。形成“人文、民主、和谐”的管理文化,绿色教育下的(教育和教学)育人目标、内容方式、评价体系已经形成;教师的学习研究意识增强,大多数人有了很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学生的责任感、自主意识普遍较强,多数学生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孕育一大批特色办学成果,提炼具有较高价值的特色办学经验,实现特色学校建设目标。
(二)发展思路
我校新一轮特色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创建在市县内有影响力的“绿色教育”特色学校为目标,以培养和造就“有责任感、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为理想追求,以文化建设、教师专业化建设、课程建设为重点,以科研兴教为策略,以绿色德育为主打项目,力求形成独特的、相对稳定的、优质的办学风格和办学成果,拉动学校整体提升,实现内涵发展。
五、发展重点及措施
(一)打造学校文化,推动特色建设。
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统领,而学校文化是办学理念的最重要载体,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学校文化对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我们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特色建设的重点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从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三个维度进行深入挖掘。
1、物质文化建设
(1)校园自然环境建设。学校在前期环境文化建设的基础上,丰富、改进、创新校园自然环境布置,通过改进、创新学校走廊文化和园林文化的内容、形式,如根据校园的整体特点和学校下一步发展需要调整楼内外的环境内容和布置形式等,营造”天人合一” 的富有活力的和谐氛围。
(2)人文环境建设。改进和完善人文环境建设,重新规划和调整校 训、教风、学风、校歌和学校办学理念,丰富文化建设内容,如班风建设评比,班级教室环境的布置,管理、劳动、学习、互助之星的事迹展示,优秀作业的展示以及墙壁文化的布置等等,强化“环境育人”、“隐形课堂”的育人功能,营造人文、民主、活力的环境氛围。
2、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力量,是学校特色建设的灵魂,它制约着学校文化气质和教育风格的形成。对于教师,通过校本培训提高学校教职员工对于“绿色教育”的认识,提高认同度,并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指导实践;通过开展“我的职业理想”演讲、读书活动、我与名师找差距等活动提高教师的精神追求,深入师德建设。对于学生,通过强化和完善环境文化熏陶、故事育人、活动感染、经典诵读、评价激励等德育实施途径深入德育建设,通过开展各种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开设绿色环保校本教育课程等拓展德育途径。从而创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形成师生共同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
3、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建设是特色发展的可靠保障。因此,建立一套科学、人文、民主的管理制度对于特色建设至关重要。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切入:
(1)修订各项能适应于当前学校发展需要的、能充分体现科学、人文、民主的各项“金山镇中心小学管理制度”。
(2)围绕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制定一系列新的能充分体现人文、科学、民主的富有激励性的管理制度,如“特色建设自检自评评价制度”、“家校教育联动制度”等,使制度文化建设不断深入。
(二)确立科研课题,牵动特色建设。
特色建设离不开教育科研的引领,课题研究是特色创建最好的牵动。未来三年我们将把“绿色德育研究”作为特色建设的主打项目,把“绿色校本课程研究”作为特色建设的支撑点,进行重点突破,从而带动学校文 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课堂建设等各个层面。
在“绿色德育研究”上,我们确立“实施绿色德育,创建特色学校”的研究课题,实行全员参与的方式,“绿色校本课程研究”则实行部分教师参与的方式,学校将通过加强管理、跟踪落实和效益考评奖励等措施保证研究效果。
因此,在开始阶段我们将首先确立研究课题,成立科研领导小组,邀请相关专家到校进行讲座引领,引导全校教师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同时建立相应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确保研究课题将特色建设引向深入,从而牵动整个特色建设的全局。
(三)打造绿色教师队伍,做好特色建设保障。
要想培养富有责任感、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凸显绿色教育特色,就必须有一支富有强烈的学习研究意识和拥有较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队伍——那就是绿色教师队伍。
我们认为绿色教师队伍应该有如下特征:具有“人文、民主”的教育价值取向;具有适应绿色教育发展的自生性特点;具有活力、可持续进取的开放性特点;绿色教师队伍是教师遵循学校的绿色教育办学理念,抱着强烈的研究意识,凭着自己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学校发展要求的教师群体。所以我们继续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师德建设系列活动的开展,树典型,带全体,指导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规划”,引导教师树立教师职业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完善、创新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的教科研体系和教师考评激励制度,使教师在思想上、意识上富有活力和创新力;完善、创新能有效促进教师成长的校本研修“六动工程”(课题牵动、教研互动、骨干带动、校际联动、网络互动、读书促动),使教师在理念上、行为上富有活力和自生力,以保证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为特色建设做好充分的人力保障。
(四)打造绿色校本课程,深化特色建设内涵。
我校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学校“绿色教育特色建设”的支撑和重要内容。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学校将继续挖掘教师潜力和社会资源,拓展课程资源,构建人文、民主、和谐、活力的校本课堂,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加强校本课程管理,重新整合课程资源,构建科学、有效的“绿色校本课程”实施体系,重点在“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写、策略实施、评价体系等方面深入开发和研究。
六、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2、2—2012、4)
1、组建“金山镇中心小学绿色教育特色建设”领导小组,做好“特色建设”规划工作。
2、制定“特色建设规划”,组织专家论证。
3、搜集绿色教育相关材料,组织绿色教育理念学习。
(二)实施阶段:(2012、5——2014、12)
1、形成“绿色教育”特色的理念,开展绿色活动,全面实施特色研究。
2、构建绿色教育体系,形成特色建设阶段性经验总结报告。
3、规划实施成果,整理收集相关资料(书面与电子的)
(三)总结阶段(2015、1——2015、8)
1、整理相关各项研究成果资料。
2、撰写特色建设总结报告。
七、保障条件
为确保“绿色教育”的顺利实施,特制订保障措施如下:
1、组织机构保障。成立“金山镇中心小学绿色教育特色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
2、例会制度保障。每月进行一次专题例会,研究反馈实施的情况。
3、跟踪指导保障。教导处和教科室定期检查指导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
4、适度经费保障。学校做好对特色创建的经费保障。
5、档案制度保障。及时把实施的轨迹资料分类存档。
6、专家引领保障。聘请相关市县专家讲座、把关和技术、理念指导、引领。
7、考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考核评比激励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金山镇中心小学 201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