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荒漠化案例
《荒漠化》课堂实录
【导入】
【设问】什么是荒漠化?注意区分荒漠化和荒漠扩张有什么不同?荒漠化的分布地区?
【板书】
一、荒漠化的成因
1、形成过程
2、概念
【学生】:一起回答出荒漠化的形成和分布
【设问】: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和产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板书】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学生】:找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引导】:看北斗地图
50页、书上图2.4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教师小结】
1.自然原因——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荒漠化的潜在因素:干旱的自然特征(2)气候异常
2.人为原因——教学重点
两方面:一方面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1)过度樵采(2)过度放牧(3)过度开垦
(4)灌溉不当——土地次生盐碱化
【学生】:完成20页的活动
【设问】:荒漠化的该如何防治? 【学生】:看书找出防治措施
【板书】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 核心
2、荒漠化防治的 内容
3、荒漠化防治的 原则
4、荒漠化防治的 措施 【课堂总结】
课后思考:这节课给我的感受只是知识点的罗列,教学内容抽象、枯燥,教学形式单一,注重对学生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地理,整堂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精神状态不佳课堂死板,学习兴趣淡薄,课堂的提问价值不大,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教学效率差,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教学
建议:用“引导—探究”法来学习地理知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基础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引导问题,这就对教师的业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和应变能力,设计的问题必须既有坡度又有启发意义,从而令学生产生相应的探究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第二篇:土地荒漠化英语演讲
Good morning everyone!My name is z x y.it is my honor to be here and share my topic desertification with you.First of all , let’s start with my journey.Last year I went to Inner Mongolia.At the first sight of the blue sky,white clouds,the endless grassland,and many sheep.I could not help crying “what a beautiful scenery” However, when we went deep into Inner Mongolia,my body felt cold and my heart was even colder.Green was gone,desert was everywhere.and everything was lifeless.NO flowers!NO grass!NO trees!NO sheep!That is desertification ,a type of land degradation!it looks like a huge mouth swallowing green.As we know china’s deserted land area is 2 million 622 thousand square kilometers,accounting for 27.4% of the land area ,and nearly 400 million population is heavily affected ,causing 54 billion 100 million yuan of direct economic losses.How great the danger of land desertification is!So what can we do ? First we should save water and use water well.this requires our government to develop water-save agriculture.second we should try to use more energy and fewer disposable chopsticks,plastic bags to protect our earth.Finally ,we should plant more trees and cut less ones.In a word, desertification has become such a big threat that it requires everyone’s action.So let is start from each of us!Let’s act now!Thank you for listening!
第三篇:从《荒漠化的防治》谈案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从《荒漠化的防治》谈案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人教版•必修三•新课程新教法新案例探讨系列七》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冯
丹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案例教学里有几个共性问题有待解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不同的能力训练、如何让学生明白区域案例的现实化、特殊化等特点、如何将一些隐性问题的答题方法和结论提炼后教于学生都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下面我们以《荒漠化的防治》为例说明这些问题。
一、把握课程标准中案例教学的重点,落实能力提升的具体要求
《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第一个案例,这部分内容的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分析课程标准,我们发现这可以是案例教学的典型范例。在这个课时里,教材选取了西北地区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将该区域的各种情况通过图表、资料分析各种环境问题发生过程、成因、危害,提出相关的防治对策和措施。对于荒漠化发生的原因分析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的了解是知识维度的主要内容,对于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是技能维度的范畴。结合教材对西北区域知识的描述,我们可以借该部分内容的加强区域案例教学过程中的两个共性问题。
二、分析教材编排逻辑,体会案例教学理念
关于本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教材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的,其中重点在于分析人为因素在加速荒漠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这是因为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演变过程的影响日益加强,这种影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更为显著。教材分„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产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三个层次说明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对于什么是荒漠化,教材突出了荒漠化形成中的多因素(包括自然、生物、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特征。了解了发生的原因及其作用特征,才能在荒漠化防治过程中对症下药。
其次,教材就产生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分析描述了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因素)等原因。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的自然环境恰恰具有这些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最后,产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包括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从荒漠化和人类的关系来看,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和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不仅是荒漠化程度加速发生的主要原因和活跃因素,同时人类又是它的直接受害者。教材按作用程度(造成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大小讲述了过度樵采、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这三种人为因素的影响。
接下来,教材安排了《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活动,该活动一共四个问题,编排的顺序就是按照教材对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析次序展开的。
除此之外,教材还通过案例„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丝绸古道变迁‟进一步分析人类活动对该地区荒漠化加剧发展的影响,农牧过渡地带的变迁从某一侧面也反映了我国西北地区环境的变化及对自然的影响。
关于荒漠化的防治部分教材主要通过讲述了总体思路和主要工作内容(对应于荒漠化过程的不同阶段)、整治模式(对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土地采取不同的整治措施和策略)以及需要注意的主要原则(预防重于治理、重视地方参与)这三个方面。
最后,教材又安排了活动,通过分析前苏联垦荒区荒漠化的自然发展条件和人为因素,要求学生提出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方向并对比我国西北荒漠防治情况提出意见。
从以上教材编排内容的顺序来看,编者的意图是通过西北区荒漠化发生、防治等问题的阐述,让学生学习分析世界上其他地区该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其中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前苏联垦荒区荒漠化情况的分析都是这样情况。
三、注意本章教学过程中几个的问题
1、利用因果关系分析图表来拓展能力要求
所谓因果分析图,就是将造成某项结果的众多原因,以系统的方式图解,即以图来表达结果(特性)与原因(因素)之间的关系。其形状像鱼骨,又称鱼骨图。该种图表以结果作为特性,以原因作为因素,在它们之间用箭头联系表示因果关系。在该章节的内容教学过程中,利用《图2.4 荒漠化效应和水-气-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来拓展区域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可以通过这样的活动分析图表加以强化:
步骤一:试一试:请把以下方格用箭头联系起来,注意它们的因果关系
答案;
步骤二:将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下降选填在下表中。
步骤三:结合步骤一和步骤二的结论得出
通过活动的这样安排,学生的思维活动非常频繁,探究欲望比较强烈。随着步骤一到三的推进,学生逐步将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梳理地非常清晰,对于荒漠化的概念的得到强化,并且通过一步一步地因果要素推导出干旱地域特征和荒漠化之间的关系。
2、强调区域分析过程中的多角度
对于学生而言,必修三的内容和涉及的思想比较陌生且新鲜,但是对于老师而言却不是,在教材处理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和旧教材的选修内容《国土整治》混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非常容易让学生产生区域环境和区域问题相对应的单一想法。例如;西北地区对应荒漠化现象;亚马逊地区对应森林保护等等,其实西北地区完全可以从农业可持续发展或工业促进城市化发展角度思考该区经济发展问题。假如学生先入为主,条件反射地思考区域问题就会发生思维被局限的毛病。在课堂上我们可以以西北地区为例,归纳出各种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从地理位置开始了解该区域各要素的基本情况,由此分成两大类,一大类可以由②向上归纳出该区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这部分内容直接可以引导出日后的课时内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另一大类可以由①向右归纳出该区主要自然特征,加之人类活动方式的不恰当导致这些自然现象加剧成为自然灾害。所以从这一案例可以说明不论以哪一个区域为环境问题分析的样本,应该从自然要素的角度分析出其主要自然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其转化为自然灾害的人为原因,进而提出各种治理方案和措施。自此,学生才能明白区域发展的多途径和多角度,才能从„西北地区就代表荒漠化,荒漠化就是西北地区‟的框框中脱离出来,对某问题的研究过程中的侧重性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3、分析个别问题过程的纲要化
在本章各节内容里最后都会涉及至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治理等问题,而且课后还会有非常多这类习题。例如针对前苏联垦荒区土壤风蚀问题的活动和该章节的问题研究中资料三下面的问题多是这类题目。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其分析回答过程通过归纳纲要化。现以人类活动对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为例来说明如何将这类问题进行纲要化归纳。
课堂上设计练习,请学生将以下各框图进行分类并涂以颜色区别它们。
按照以上的要求,可以进行如下分类,并结合分类将其特性进行归纳,得出①、②、③各步骤之间的因果关系。
要学生就这类问题进行观察,将各自不同的表述字眼进行分析归类,然后按照为什么这么做----做了什么----结果是什么这样的逻辑思路进行文字表达,按照描述事物发展过程、解析发展原因、提出结论的顺序来进行阐述。通常学生通过该种训练后就可以举一反三地解决各类人类活动对环境一向的问题了。
第四篇:荒漠化的防治说课稿
第二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说课教师:李青平
关于 李青平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
地区为例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在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为后面各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提供借鉴或服务)。
本节教材包括荒漠化的概念,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等五部分。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一)知识与技能:
1.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及问题(荒漠化)产生的愿因。
2.了解区域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3.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与发展观。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重点: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和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五、教法设计 1.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结合材料,采用图文结合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荒漠化的概念及基本过程和危害。采用数字记忆法,强调记忆荒漠化的概念(三区、三退、三化、二因)
2.充分利用课本的图示2.1,2.2及材料,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干旱,气候异常)。
3.采用图表结合理解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产生原因。
4.“对症下药”法,引导学生针对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提出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5.通过以上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治理说明和综合观念与能力,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学法设计
由于本人授课对象双差生居多,基础差,接受能力差,所以采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加上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再利用图表材料等相结合来分析荒漠化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注意通过这种“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达到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2、教学安排 2课时
3、教具准备:1。充分利用课本的图示及材料。2。利用多媒体
4、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复习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清洁生产<酒精厂>,生态农业<留民营村>},引入说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2分钟).(二)图片展示(西北荒漠化景观图)引导分析,讲解荒漠化的概念,基本过程,强调记忆荒漠化的概念。(数字记忆法)“三区、三退、三化、二因”。(5分钟)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它示气候异常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展示图示“中国,世界荒漠化的分布”理解其危害性。(2分钟)
(三)结合图2.1,2.2(课本)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重点落实在图上①.西北地区位置与范围。②.地形特征。③.气候特征。④.植被水文等特征。引导学生自主归纳荒漠化的自然原因:①干旱是荒漠化的前在因素。②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自然因素。(10分钟)
(四)印证练习结合图2.3完成思考题P17,P18活动。(8分钟)
(五)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8—20结合图2.5,引导学生类比分析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①原因:人口剧增,人类本身的不当活动。②.表现:三个过度。
并列表归纳(人为因素表现,分布地区:用多媒体呈现),进一步理解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15分钟)
(五)小结(2分钟)
(六)布置作业:P21活动(1分钟)
第二课时
(一)讲评作业引入:不管是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还是非洲的萨 赫勒地区的荒漠化,总的来看,荒漠化并非只是现代的产物,只不过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荒漠化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5分钟)
(二)结合课本材料,图2.12,2.13列表分析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 的分布及原因。(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后果)
(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对照课本落实,8分钟)
(三)展示图片:回顾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让学 生讨论分析:针对这种情况,如何防治?(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多角度 来分析区域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8分钟)
(四)明确归纳(落实在书上)(12分钟)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措施。1.核心 2.内容 3.原则 4.措施(结合案例分析)
(五)完成活动P21(5分钟)
(六)能力培养: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5分钟)
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 → 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潜在因素→ 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 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重点分析>)→ 制定综合治理措施
(七)总结: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荒漠化是自然的产物,更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结果,防治荒漠化应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我们要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努力学习,为把西北地区建得山川秀美做出自己的贡献。(1分钟)
(八)布置作业:练习册(1分钟)十.预估效果: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掌握荒漠化的概念,理解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和防治、综合治理措施。并学会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十一.板书设计:
(一)荒漠化的概念
“三化”“三退”“三区”“二因”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干旱的自然特征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2.气候异常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原因:人中剧增,人类本身的不当活动 2.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核心
2.内容
3.原则
4.措施(5点)(结合案例:沙坡头)
(五)能力培养: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第五篇: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荒漠化,教材以西北地区为例,阐述了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等方面分析论证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节课程是在学习了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为后面“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及以后的区域案例学习大好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作用于脆弱生态环境的结果。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分析土地荒废的原因,进而分析全球荒漠与荒漠化的成因。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素材展示荒漠化的危害,鉴定学生智力荒漠化的决心,讨论治理措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是其关键,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学生能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难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第二课时):
主要流程: 多媒体展示荒漠化对自然环境、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 引出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介绍我国的成功经验
学以致用,解决问题(活动:萨赫勒地区)
师:(新课导入)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引起荒漠化的原因主要是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以及不合理的认为因素。但是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象。现在我们来直观的感受一下世界各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及林地退化的情况(多媒体图片展示)。
师:看完这样一组图片,我们可以感受到对地然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大家有什么想法没?是不是想要去对它进行改造呢?
生:是。
师:根据前面的所学,大家有什么可行的方法来遏制荒漠化蔓延的趋势呢?
(学生讨论,并找同学回答问题)
师:大家谈到的这些方法都是由道理的。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研究这一问题。
师: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认为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自然因素形成的荒漠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人为因素在加速荒漠化的进程,人类活动在其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板书:
一、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师:大家觉得这几点中哪一点是需要特别重视的?
生:预防。
师:大家说的很对。
二、荒漠化的防治原则: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泊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
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
植被。
师: 针对荒漠化的防治大家也给出了自己的想法,一个行之有效的政治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我们防治的目的是通过人地协调,达到区域化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不同的荒漠化类型不同,形成的原因也不同,因此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我们既要保护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又要解决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问题。我们来探讨一下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⑴合理利用水资源
师:我们需要注意因地制宜的原则,对于不同区域的防治措施有所不同。
①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
②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③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⑵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师:干旱地区的绿洲容易受到风沙侵袭,因此绿洲外围边缘带进行封沙育草、建防沙林带。
(多媒体展示:梭梭林、沙拐枣等)
①应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
②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积极保护、恢复和发展天
然灌草植被)
③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
④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
⑶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师:举例:停止开发北大荒。
坚持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退耕还草。
⑷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师:前面我们提到过荒漠化产生原因之一就是过度樵采,牧区农民的生活用材问题不解决就不能根除荒漠化的原因,所以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势在必行。
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的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⑸控制人口增长
师:认为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影响是重大的,因此我们要从根源解决问题就必须更关注我们自己的行为。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师:我国西北各族人民很早就开始了同土地退化和不利自然条件的斗争,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结合科研人员的努力,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让我们来看一看。
(多媒体展示:沙坡头草方格沙障;“三北”防护林)
资料:三北防护林
在这块历史上曾是森林茂密、草原肥美的富庶之地上,由于种种人为和自然力的作用,使这里的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区域内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
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从新疆一直延伸到黑龙江,形成了一条万里风沙线。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占这一地区总面积的90%,在黄河下游的有些地段河床高出堤外地面3—5米,成为地上“悬河”。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形成了“十年九旱,不旱则涝”的气候特点。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和干旱所带来的生态危害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各族人民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境地,同时也构成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严峻挑战。
经过30多年的努力,局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呈“双减”趋势。在以黄土高原为主的水土流失区,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按山系、分流域综合治理,营造水保林和水源涵养林723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由工程建设前的 5.4万平方千米增加到现在的 38.6万平方千米,局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呈“双减”趋势。重点治理的黄土高原造林779.1万公顷,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万平方千米,使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23万多平方千米,近5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万多平方千米,土壤侵蚀模数大幅度下降,每年入黄泥沙量减少3亿多吨。
师:学习了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对策,并且了解了相关的成功案例,那我们来帮助下面这
个地区分析一下他们所遇到的问题。
(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师:阅读前两段,请同学说说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
(学生阅读课文及图表并回答问题)
生:干旱,降水少且集中。
师:资料表明萨林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
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师:自然因素分析完之后我们来认识一下该地的社会经济状况。读图2.8,比较传统游牧业
与商业性的定居牧业对草场的影响有何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学生回答。传统游牧业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
模式。商业性的定居牧业增加了草场的负担,加速草场退化、毁灭。
师:那为什么传统游牧业会向商品性定居牧业转变呢?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一变化? 生:人口的增长。
师:很好,我们来看看人口是如何影响改地区的环境的。
人口增加 草地缩小
牧场超载
师:至此,我们找到了造成该地区荒漠化的原因,结合图2.10,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生:控制人口增长。
师:另外,我们不能忘了实行环境的整治,坚持预防为主。
师:(总结)利用这一案例,我们又一次回顾了分析一个区域问题的方法,首先是分析其自然原因与社会经济原因,最后结合原因提出解决方案,今后我们遇到此类问题要掌握分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