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荒漠化的防治教案大全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学目标】
1:理解荒漠化形成的过程。
2: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教学重难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特征 2:荒漠化形成的认为原因 2:【学法指导】
比较法,图示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昔日罗布泊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透明,称之为生命的绿洲,现如今戈壁一望无际,无一棵青草,无一条小溪,风蚀丹丘,沙堆连绵,连飞鸟也不敢穿越,是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2自学指导:阅读教材注意下列问题 ① 什么叫荒漠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② 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③ 干旱区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3教学过程: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的概况
1.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 2.荒漠化发生的原因:自然因素与人类过的经济活动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4.影响: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5.思考:(1)荒漠与荒漠化的区别。
(提示:荒漠与一种地表景观类型,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沙漠化与荒漠化的区别。(提示: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过渡: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西北地区,为什么呢?我们下面来学习。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一)干旱的自然环境------荒漠化的潜在因素
思考: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1.位置------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地形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 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思考:西北地区什么位置特征使这里形成干旱环境,以致荒漠化严重? 提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地形------四周高原山地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看图:学生总结地形特征
思考:西北地区什么地形特征使这里形成干旱环境,以致荒漠化严重? 提示:四周高原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3.气候
利用以前所学内容,分析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征。思考:导致西北地区形成干旱环境的主要气候因素是什么? 提示:降水少。
4、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
西北地区从东向西随着离海洋距离增大,水汽越来越少,植被由草原逐渐过渡为荒漠。思考(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点拨: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二)气候异常---------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的主要自然因素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归纳总结: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 ——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生活动:根据图2.4,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点拨:图2.4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荒漠化的决定因素
(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图2,5)人为因素 破坏原因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②一些农牧民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沙破坏植被。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沙区边缘从事过度农业生产,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阅读材料,了解如下问题:(1)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2)灌溉措施不当,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点拨:在从气温方面,降水方面分析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
2.点拨: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
3.点拨: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
4.点拨: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概况 1.概念 2.形成 3.主要表现
4.影响
二、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干旱的自然环境--------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1)位置------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地形------高大山脉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大风日数多(4)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地表缺少植被保护
2、气候异常------荒漠化加速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第二篇:荒漠化的防治说课稿
第二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说课教师:李青平
关于 李青平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
地区为例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在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为后面各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提供借鉴或服务)。
本节教材包括荒漠化的概念,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等五部分。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一)知识与技能:
1.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及问题(荒漠化)产生的愿因。
2.了解区域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3.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与发展观。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重点: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和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五、教法设计 1.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结合材料,采用图文结合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荒漠化的概念及基本过程和危害。采用数字记忆法,强调记忆荒漠化的概念(三区、三退、三化、二因)
2.充分利用课本的图示2.1,2.2及材料,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干旱,气候异常)。
3.采用图表结合理解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产生原因。
4.“对症下药”法,引导学生针对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提出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5.通过以上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治理说明和综合观念与能力,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学法设计
由于本人授课对象双差生居多,基础差,接受能力差,所以采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加上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再利用图表材料等相结合来分析荒漠化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注意通过这种“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达到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2、教学安排 2课时
3、教具准备:1。充分利用课本的图示及材料。2。利用多媒体
4、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复习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清洁生产<酒精厂>,生态农业<留民营村>},引入说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2分钟).(二)图片展示(西北荒漠化景观图)引导分析,讲解荒漠化的概念,基本过程,强调记忆荒漠化的概念。(数字记忆法)“三区、三退、三化、二因”。(5分钟)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它示气候异常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展示图示“中国,世界荒漠化的分布”理解其危害性。(2分钟)
(三)结合图2.1,2.2(课本)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重点落实在图上①.西北地区位置与范围。②.地形特征。③.气候特征。④.植被水文等特征。引导学生自主归纳荒漠化的自然原因:①干旱是荒漠化的前在因素。②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自然因素。(10分钟)
(四)印证练习结合图2.3完成思考题P17,P18活动。(8分钟)
(五)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8—20结合图2.5,引导学生类比分析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①原因:人口剧增,人类本身的不当活动。②.表现:三个过度。
并列表归纳(人为因素表现,分布地区:用多媒体呈现),进一步理解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15分钟)
(五)小结(2分钟)
(六)布置作业:P21活动(1分钟)
第二课时
(一)讲评作业引入:不管是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还是非洲的萨 赫勒地区的荒漠化,总的来看,荒漠化并非只是现代的产物,只不过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荒漠化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5分钟)
(二)结合课本材料,图2.12,2.13列表分析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 的分布及原因。(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后果)
(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对照课本落实,8分钟)
(三)展示图片:回顾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让学 生讨论分析:针对这种情况,如何防治?(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多角度 来分析区域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8分钟)
(四)明确归纳(落实在书上)(12分钟)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措施。1.核心 2.内容 3.原则 4.措施(结合案例分析)
(五)完成活动P21(5分钟)
(六)能力培养: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5分钟)
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 → 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潜在因素→ 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 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重点分析>)→ 制定综合治理措施
(七)总结: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荒漠化是自然的产物,更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结果,防治荒漠化应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我们要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努力学习,为把西北地区建得山川秀美做出自己的贡献。(1分钟)
(八)布置作业:练习册(1分钟)十.预估效果: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掌握荒漠化的概念,理解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和防治、综合治理措施。并学会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十一.板书设计:
(一)荒漠化的概念
“三化”“三退”“三区”“二因”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干旱的自然特征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2.气候异常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原因:人中剧增,人类本身的不当活动 2.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核心
2.内容
3.原则
4.措施(5点)(结合案例:沙坡头)
(五)能力培养: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第三篇: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荒漠化,教材以西北地区为例,阐述了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等方面分析论证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节课程是在学习了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为后面“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及以后的区域案例学习大好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作用于脆弱生态环境的结果。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分析土地荒废的原因,进而分析全球荒漠与荒漠化的成因。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素材展示荒漠化的危害,鉴定学生智力荒漠化的决心,讨论治理措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是其关键,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学生能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难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第二课时):
主要流程: 多媒体展示荒漠化对自然环境、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 引出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介绍我国的成功经验
学以致用,解决问题(活动:萨赫勒地区)
师:(新课导入)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引起荒漠化的原因主要是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以及不合理的认为因素。但是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象。现在我们来直观的感受一下世界各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及林地退化的情况(多媒体图片展示)。
师:看完这样一组图片,我们可以感受到对地然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大家有什么想法没?是不是想要去对它进行改造呢?
生:是。
师:根据前面的所学,大家有什么可行的方法来遏制荒漠化蔓延的趋势呢?
(学生讨论,并找同学回答问题)
师:大家谈到的这些方法都是由道理的。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研究这一问题。
师: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认为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自然因素形成的荒漠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人为因素在加速荒漠化的进程,人类活动在其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板书:
一、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师:大家觉得这几点中哪一点是需要特别重视的?
生:预防。
师:大家说的很对。
二、荒漠化的防治原则: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泊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
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
植被。
师: 针对荒漠化的防治大家也给出了自己的想法,一个行之有效的政治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我们防治的目的是通过人地协调,达到区域化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不同的荒漠化类型不同,形成的原因也不同,因此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我们既要保护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又要解决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问题。我们来探讨一下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⑴合理利用水资源
师:我们需要注意因地制宜的原则,对于不同区域的防治措施有所不同。
①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
②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③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⑵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师:干旱地区的绿洲容易受到风沙侵袭,因此绿洲外围边缘带进行封沙育草、建防沙林带。
(多媒体展示:梭梭林、沙拐枣等)
①应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
②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积极保护、恢复和发展天
然灌草植被)
③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
④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
⑶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师:举例:停止开发北大荒。
坚持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退耕还草。
⑷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师:前面我们提到过荒漠化产生原因之一就是过度樵采,牧区农民的生活用材问题不解决就不能根除荒漠化的原因,所以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势在必行。
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的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⑸控制人口增长
师:认为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影响是重大的,因此我们要从根源解决问题就必须更关注我们自己的行为。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师:我国西北各族人民很早就开始了同土地退化和不利自然条件的斗争,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结合科研人员的努力,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让我们来看一看。
(多媒体展示:沙坡头草方格沙障;“三北”防护林)
资料:三北防护林
在这块历史上曾是森林茂密、草原肥美的富庶之地上,由于种种人为和自然力的作用,使这里的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区域内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
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从新疆一直延伸到黑龙江,形成了一条万里风沙线。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占这一地区总面积的90%,在黄河下游的有些地段河床高出堤外地面3—5米,成为地上“悬河”。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形成了“十年九旱,不旱则涝”的气候特点。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和干旱所带来的生态危害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各族人民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境地,同时也构成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严峻挑战。
经过30多年的努力,局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呈“双减”趋势。在以黄土高原为主的水土流失区,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按山系、分流域综合治理,营造水保林和水源涵养林723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由工程建设前的 5.4万平方千米增加到现在的 38.6万平方千米,局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呈“双减”趋势。重点治理的黄土高原造林779.1万公顷,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万平方千米,使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23万多平方千米,近5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万多平方千米,土壤侵蚀模数大幅度下降,每年入黄泥沙量减少3亿多吨。
师:学习了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对策,并且了解了相关的成功案例,那我们来帮助下面这
个地区分析一下他们所遇到的问题。
(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师:阅读前两段,请同学说说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
(学生阅读课文及图表并回答问题)
生:干旱,降水少且集中。
师:资料表明萨林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
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师:自然因素分析完之后我们来认识一下该地的社会经济状况。读图2.8,比较传统游牧业
与商业性的定居牧业对草场的影响有何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学生回答。传统游牧业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
模式。商业性的定居牧业增加了草场的负担,加速草场退化、毁灭。
师:那为什么传统游牧业会向商品性定居牧业转变呢?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一变化? 生:人口的增长。
师:很好,我们来看看人口是如何影响改地区的环境的。
人口增加 草地缩小
牧场超载
师:至此,我们找到了造成该地区荒漠化的原因,结合图2.10,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生:控制人口增长。
师:另外,我们不能忘了实行环境的整治,坚持预防为主。
师:(总结)利用这一案例,我们又一次回顾了分析一个区域问题的方法,首先是分析其自然原因与社会经济原因,最后结合原因提出解决方案,今后我们遇到此类问题要掌握分析的方法。
第四篇: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知道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全球其他地区的荒漠化现象,理解其产生的原因;(5)了解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GE的计算方法,学会基本的地理测量方法;
(2)应用GE提供的卫星地图,学生学会读图、析图的方法,学会思考各种自然 和人文景观之间的整体性联系;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综合与分析,并能利用实证的方法解决具体的地理问题;(4)能使用GE来看地球任一地区地形坡面图的方法;(5)能利用GE的历史图层,跨时空来了解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意识到并关注中国沙尘扩展的问题,加强对国家归属感和认识中国的热忱;(3)意识到环境的转变及其对人文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4)对世界其它地方的民众所遇到的问题及困难表达同情;
(5)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明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愿意为更美好环境做出适当的行动。
教学重点: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
(2)能掌握好荒漠化,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综合分析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问题探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环境:
(1)网络教室,至少15—20台能够上网的电脑;(2)教室内的电脑装有GE6.0软件;
(3)教室内有投影仪,教师的电脑装有能够控制学生的电脑的软件;(4)教室内的电脑配置大约 3—4 人一台,电脑与电脑之间留的间隔大一些,便于小组活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楼兰古城: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位于现今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的罗布泊及其邻近地区,与汉唐文化密切相关。鼎盛时期人丁兴旺、车马喧闹,然而在公元 4 世纪,楼兰文化戛然而止。古时的楼兰曾经是沙漠中的绿洲,树木参天,水草丰盛,居民以渔牧为生,是屯田的场所,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为东西方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如今看到的景象——一片荒漠。
[讲授新课]
什么是荒漠化?顾名思义:“化”在中文中是一种使动用法,“荒漠化”可理解成“使„„变成荒漠”,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其表现有下面几种:
1.石质荒漠化: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被破坏,而形成岩石裸露的地表,在水、风的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下,使该地水土流失、沙化的现象。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南方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等。
20082009年
年 【图片解读】通过贵阳 2008 年和 2009 年某地卫星图片的对比,可以看出地 表植被破坏严重,岩石裸露地表,长期受外力作用,该地将会出现水土流失,最终导致土地退化的石漠化现象。
2.土地沙漠化:狭义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 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如今楼兰地区的所处的环境。
楼兰遗址
【图片解读】左图为楼兰遗迹“三间房”,结合古城卫星图片可以看出此地 及周边地区现在是荒漠一片,而原本此地应该是水草丰美,这种变化过程就 称为荒漠化
3.土壤次生盐渍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干旱或不合理的灌溉, 导致盐类物质富集在地表的现象。如罗布泊地区
罗布泊地区 【图片解读】左图为罗布泊的盐渍化土壤。
【学生活动1】测量罗布泊曾经的水域面积,现今与 40°附近的银川比较,景观的不同? 【操作步骤】
1.使用搜索功能,输入罗布泊坐标(90°40'43.47“E,40°7'29.27”N),找
到罗布泊的位置
2.使用工具——标尺——多边形,可以测算出罗布泊曾经最大的水域面积,如下左图,读出数据为 1820km,大致与安徽巢湖面积相当。
3.在搜索中输入“宁夏 银川”,同时,选择视图——网格,显示地理经纬度,确定银川的经纬度位置与罗布泊纬度相当(40°N 附近),但地理景观完全两样,一地是荒漠,一地是良田,如上右图
【学生活动2】利用 GE 画出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结合西北地区 的位置,判断罗布泊的降水状况 【操作步骤】 1.点选,还原图像,由于降水的不同,导致地表植被出现差异,点击添加路径,大致可以画出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如下左图 2.点击叠加图层,叠加“西北地区地形及位置示意图”,如上右图,得出结论:罗布泊处于非季风区,降水少,进一步发现,由于贺兰山阻挡了东南 季风的前进,银川位于迎风坡,降水多,因此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因而农田广布;进一步再看图,发现,也正因为山脉和青藏高原的阻挡,来自于海洋的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因而罗布泊地区降水极少。
【学生活动3】利用测量工具,量测罗布泊距离海洋的距离,并利用GE显示 地形剖面图
【操作步骤】点击标尺——路径,可测量出罗布泊距渤海的直线距离为 2437km(如下左图),由此可以距海远,受海洋影响小,因而降水少。然后在所画曲线上点击右键——显示高度配置文件,直接显示出地形剖面图(如下右图)由此可以判断,我国的夏季风由于地形的阻挡,难以深入内陆地区。
【学生活动4】利用气象图层,观察罗布泊地区的昼夜温差
【操作步骤】点选气象图层,点击图中的气温图标,显示如下图,可得出结论,罗布泊昼夜温差达到 21°,昼夜温差大。结合必修 1 所学知识,由温差大,推断此地气压差大,形成的风力也就大,从而从一个方面解释该地蒸发量大的原因
【活动小结】
活动1—3可以解释罗布泊降水少的原因,一是海陆位置,二是地形因素;活动4从该地昼夜温差大推断出风力大,从而解释该地蒸发旺盛;当然该地为 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也是蒸发量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最终得出结论,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看图说“画”】
告知学生 GE 的“河流、戈壁沙漠、植被、土壤、风沙”图片的地标,说说这些地理事物与干旱的联系 举例:
(1)气候干旱→地表水缺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戈壁和沙漠
(2)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发育差→沙质沉积物
土植被
壤 沙漠 河流 【师生互动】
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跟着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因素是荒漠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起决定因素的确是人为因素,请同学们小组活动。
【活动设计】让学生学会操作及使用 GE 来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证据 1.每 4 人一小组,2.小组一人负责搜集书本中有关荒漠化的人为因素,3.一人负责整理记录相关知识点,4.二人负责在 GE 中寻找相关卫星照片的证据,【小结】从中可以发现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有: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砍 伐,开矿,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原因 【探究活动】
针对“过度放牧”这个原因,请同学们来结合“非洲乍得的绿洲”这张 卫星图片,探究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活动步骤】 1.图中获取其地理位置,判断其气候类型 2.图中发展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限制因素 3.利用标尺工具—圆,测量图中水井的供水范围 4.思考,一旦过度放牧,此水井周边会发生何现象?
我们发现,荒漠化问题不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问题,它具有全球性,现 在借助 GE,我们跳出中国看看世界其他地区的荒漠化现象。
【活动内容】利用 GE 的历史图层,穿越到非洲 1955 年,对比昨日和今日非 洲萨赫勒地区的植被覆盖,了解其荒漠化的情况 【操作步骤】
(1)点击,拖动滑动条,自由选取时间点如1955,1972,1990,2003,2005,2007,2009,2011 通过历史图层,速度?——近几
观看该地区荒漠化的年荒漠化速度明显加
1955年
1972年
1990年
2003年
2005年 2007年 2009年 2011年
(2)通过 GE 的放大功能,将 2011 年图像局部放大,可获取哪些信息?(经纬度位置,聚落分布,植被,沙质土壤,河流)
(3)结合获取的信息,分析该地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
纬度位置→受副热带高压和东北信风影响
经度位置→离海较远→水汽难以到达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降水少→无河流
气候干旱→土壤沙化→土壤肥力下降→植被稀疏 人为原因:
聚落→人口集中分布→局部地区人类活动影响大聚落→人口激增→过度放牧→草场超载→加剧沙化
聚落→植被破坏→土质沙化→土地生产力下降→加剧贫困饥荒 【对“症”下“药”】
荒漠化的原因已经找到,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对“症”下“药”,我们很 容易找到解决荒漠化的措施,利用GE,添加一些图片,学生来判断所对“症 状”及采取的措施
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教学讲解:
“症”:1.风力大 2.水资源利用不当 3.植被稀疏。
“药”:沙障的功能—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利于固沙植被存活。教学讲解:
“症”1.过度樵采 2.农业结构不合理 3.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 4.气 候干旱,沙化严重。
“药”:1.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2.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3.利用生物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板书设计】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概念:
2.表现: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二、自然因素
1、海陆位置
2、地形因素
3、气候
三、人为因素
1、过度樵采
2、过度放牧
3、过度开垦
四、对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第五篇:世界防治荒漠化日致辞
世界防治荒漠化日致辞
2014年6月17日
“土地属于未来,让其不受气候变化影响”
气候变化造成或加剧的土地退化,不仅威胁到生计,也威胁到和平与稳定。畜牧者与自耕农之间争夺更具生产力的土地,以及不同社区争夺日益稀缺的水资源,便是需要警惕的迹象。我们看到全球粮食市场波动、境内流离失所和大规模移徙等不安全现象。
尽管土地退化在世界干旱地区最为严重,约有80%实际发生在这些地区以外。超过15亿人在不断退化的土地上生存——其中大多数是小农户。气候变化直接威胁到他们的生产力。在许多地区,淡水资源正在减少,粮食种植地区正在转移,作物产量正在下降。
在全球范围内,无法预测的极端天气预计将对粮食生产造成更大的影响。随着世界人口不断增加,当务之急是要努力加强所有生产性土地资源的复原力,以及依赖这些资源生存的社区。我们需要以可持续方式管理土地,避免其进一步退化,并恢复和改良已遭破坏的土地。有20多亿公顷的土地有可能恢复和复原。我们必须激励能促使这些地区复原的行动。
恢复正在退化的土地将有多重效益。我们可以避免气候变化的最恶劣影响,生产更多的粮食,减缓对资源的竞争。我们能够养护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如持水能力,以保护我们免受洪水和干旱之害。以全面和大规模的办法来恢复土地,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商业机会和生计,使人民不仅能够生存,而且能够兴旺。
今年,世界防治荒漠化日的主题是“土地属于未来,让其不受气候变化影响”。这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在布基纳法索、尼日尔和马里的社区已恢复500多万公顷退化的土地。让我们从这些和其他的例子中得到启发,为这一代和子孙后代保护和培育土地。